我没看过前几次的,但我觉得评分不应该这么低啊。
罗马竞技场下有多少人的血。
摩根弗里曼的头发很出戏。
斗篷都想要啊。
犹大剪了头发超帅啊。
他老婆好洒脱啊(摊手一个人都没死的HE也不是很懂想表达什么。
都麻风病了,都被马踩了,一个没死。
不过原本想说母亲和妹妹被拖走那段做的不好,还自我安慰大概是想表现战争里没有人的死是不平淡的,后来看来是想为结局做铺垫,我想多了(摊手船上那段也挺好的,船撞过来啊之类的情节处理的都很好。
偶尔闪现了一下领导能力,大概就是脑子清楚。
然而也没怎么推动情节。
最后赛马那段刺激啊。
表达还剩几圈的海豚(?
效果也不错。
然而Revenge was never good,但又有谁真的拿得起放的下。
整体拍的感觉都很好,就是这个结局。
这么容易原谅感觉是因为一个人都没死😔。
They want blood, they are all roman. 弗里曼这次不够学识了,感觉应该一脸懵逼。
犹大的处世哲学一开始感觉还很不错,可惜最后没有坚守,倒是老婆很厉害,一直保持了下去。
处世哲学和狂热者(好像是叫这个?
有了冲突,冲突却也不明显,没有激化。
后来却被自己救的人害了,而且这里还坚守自己的原则。
犹大一点也看不出是个王子啊。
总体来说我还是挺喜欢这个电影的。
但就是这个结局扣一星。
一个故事,如果在50年多前已经出现过一版棒到惨绝人寰的改编作品,那么在50年之后,大量使用电脑特效的新版电影还值得我们去关注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好故事永远不嫌多,也永远不会嫌拍的足够好。
和1967年的《森林王子》相比,新版的《奇幻森林》就是一个相当有趣和可怕的异形体;彼得·杰克逊的新版《金刚》,用前半部重返30年代荒谬猎奇的怪兽PK,用后半部展示卡梅隆式的奇观+绝恋;而重拍了第一集SW的《原力觉醒》,固然缺乏足够原创性(毕竟JJA),但也足以开启一个新的Trilogy。
然而,新世纪以来的大量翻拍电影,充满了随着CG技术突飞猛进而伴随着的原创力普遍性下降。
在大量顾此失彼混乱异常的特效大片身上,统统失去了其志可嘉其情可颂的精神内涵,只剩下了一张张华丽丽的CG画皮——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而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末代英豪查尔顿·赫斯顿,俨然是这场灾难性翻拍浪潮中的最大幸运儿。
1971年的《最后一个人》,成了威尔·史密斯“不着四六的那五年”开启之前,最后的几部精品之一;1968年开启的《人猿星球》,成了安迪·瑟金斯自我正名的里程碑式作品;1956年的《十诫》,成了90年代以来最振奋人心的“出埃及记”,以及我个人眼中最为出色的宗教电影——《法老与众神》?
Gotta be kidding me.自然,有得必有失。
我们曾经见过蒂姆·伯顿令人尴尬的猴戏畸恋,在2016年,又将添上一个《宾虚》。
在很多层面上来说,这是一个注定失败的项目,从导演到主演到大纲到细节统统充满了错误。
2016这一版的唯一价值,就是宣告了59年查尔顿·赫斯顿的版本是近乎完美的。
怎么样才能让一部糟心的烂片显得不那么糟心?
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简单罗列一下这部21世纪特效大片的仅存优点:特效,特效,还是特效。
一场撞船一场马战,在CG特效和现场特效能达到的视觉冲击上达到了惊人的高度。
尤其是10多分钟的升级版马战,虽然在惊险程度上远远比不过旧版,但在惊悚和刺激感上不遑多让。
就这么多。
很难想象,一部连《角斗士》都难以企及的古罗马史诗大片,在数十年后的翻拍中竟然落魄得连胸大无脑的《宙斯之子》都不如。
大多数的旧作翻拍,都将大部分能量放在了画面的升级换代上,至于最为关键的故事精髓,要么原封不动老态龙钟,要么过于现代显得轻浮。
想要逃出这个怪圈,至少要有一把光彩夺目的斧子。
私以为,后《角斗士》时期,最具可看性和娱乐性的古罗马题材影视作品,是STARZ的《斯巴达克斯》。
深受《300》美学影响,而又在电视界独树一帜。
大尺度和美学特征,就是《斯巴达克斯》的斧子。
很遗憾,《宾虚》没有这样的斧子,撑死只有一把小匕首。
俄国导演提莫·贝克曼贝托夫当年携《守日人》《守夜人》勇闯好莱坞,08年祭出了《通缉令》之后,走上了一条B级吕克贝松的道路——大量出片,但几无精品。
恰逢近年来好莱坞泡沫化大跃进,才有了更多堕落的机会,从《吸血鬼猎人林肯》这样的低级玩票,摇身一变成为了大片粉碎机。
翻拍找国外导演背锅,是一种新的制作趋势。
《机械战警》如此,《宾虚》亦是如此。
而这令人提不起精神的翻拍效果,也没有让看衰的期望落空。
16版《宾虚》在选角方面有着山崩地裂一样的效果——所有人都应该被扔到地缝里然后重练——除了不该在这部片子里存在的摩根·上帝·曼德拉先生。
杰克·休斯顿和托比·凯贝尔一正一反,演技捉急卖相不佳,正方犹大·宾虚毫无英雄气质,反方弥塞拉几无负面特征。
起不到提升class的功效也就罢了,偏偏全程保持怒目圆睁声嘶力竭,甲状腺激素出奇旺盛,简直就是annoying一词的可视化标准参考。
皮鲁·埃斯贝克饰演的本丢·彼拉多活脱就是上了岸的攸伦·葛雷乔伊,令人无比期待《攻壳机动队》里的巴特会不会是吃了类固醇的攸伦·葛雷乔伊;纳赞宁·波妮阿蒂算是几位主演中少数不惹人烦的了,虽然至今我依然为了她没跟Uncle Barney走到一起而耿耿于怀;除了不像木匠像男模,薛西斯大帝罗德里格·桑托罗“同志”的耶稣形象中规中矩,从波斯暴君到犹太先知,算是一个不小进步。
但如果模仿一下59版的正脸都不露,应该会有更好的表现效果。
毕竟留白的艺术不是什么人都想得明白的——《七宗罪》的光头佬下木先生就是要留到最后一刻正面肛才对味。
《宾虚》的艺术层次,还仅仅停留在现代化的暴力美学路上。
且不说穿越自现代的服装和发型是有多么大违和爆棚,B级标配配乐师马可·贝特拉米为新版《宾虚》打造的配乐音乐简直全错,从曲风到节奏统统失调。
翻拍电影能有超越原版的效果,很少。
但那些成功的翻拍作品都准确把握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并且没有丢掉重要的精气神。
香港有《英雄本色》,好莱坞有《金刚》。
至少需要出现10部《宾虚》这样存在感薄弱的亿元大制作,才能出现《十一罗汉》《谍影重重》《碟中谍》这样富有娱乐性的翻拍作品;而大概要再加上两部《闻香识女人》,才能出现一个《盗火线》。
59版《宾虚》中油画般构图的光影画面,在新版CGI的精打细算下全都丢掉,成为了一部无比鸡肋的平庸之作,看上去也就是History Channel突然土豪了一下的层次。
电影在叙事上充斥着“长话短说”的赶火车风格,所有一切都凝聚成了一部相当模板化的古代动作片。
在新世纪以来的16年里,我们看到了“剑与凉鞋”范儿的古希腊古罗马史诗电影的复兴和衰落,从一个充满力度的《角斗士》迅速演化为垂死的陈词滥调——没错我说的就是《大力神》和《300:帝国崛起》。
史诗电影在无止境的自我重复和不思进取之下,真是自绝于人民。
所谓水能载舟亦可赛艇,非要阴沟翻船,怎么拦都拦不住。
但既然怎么样都要重拍,怎么样都要糟蹋两下查尔顿·赫斯顿,我很期待《野性的呼唤》。
久仰1959年《宾虚》大名,我看了这部半个世纪后的翻拍,然后被气的岔气儿了。
据说这部片子的宗教情节被删减过。
就删减后的情节,宾虚不但不伟大,还是个败家子。
1.纨绔子弟,赛马炫富 -- 影片开头,宾虚和家族收养的义子Messala(罗马人)驰骋在戈壁荒野中,同样是纨绔子弟炫富,只不过今天会开玛莎拉蒂在北京三环上撒欢儿。
宾虚小王子炫富炫的有点厉害,马失前蹄,差点没摔死。
但他命很大,被Messala救回家中。
还在病榻中,不失调戏家中的女佣。
2.妇人之仁,牵连九族 -- 罗马人统治疆域,不是光靠武力,还有公正的法律;一部罗马法典成为当今法典的蓝图。
耶路撒冷城中大部分的犹太人其实都安逸的生活在罗马人的统治中,包括宾虚一家。
结果出现几个民族情绪比较激烈的犹太战士(放在今天,就成恐怖主义了),偏巧是宾虚小情人的家属。
宾虚把他们窝藏在家里,估计也没有让一家人知情。
在凯撒游行的时候,这位恐怖主义盗用宾虚的箭,从宾虚家的房檐上暗杀凯撒。
宾虚不但妇人之仁,偏袒民族主义小混蛋,还不懂法律,不知道刺杀凯撒这样的罪状要株连九族的吗?
3.家仇,国难,王子殿下选择了前者 -- 5年奴隶生涯后,宾虚只记得两个字“复仇”,是家仇。
这都是情有可原的。
但是不善策划的他,复仇计划很快惊动了罗马人,于是一场围绕追逐“宾虚”的屠杀犹太人的血腥事件在耶路撒冷城蔓延。
小情人因此与宾虚分道扬镳,因为老丈人就死在最近一次罗马人捉捕宾虚的杀戮无辜中。
宾虚奇迹般的获胜了,他赢了Messala,救出了已是麻风病人的母亲和妹妹,从此浪迹天涯;另一面,2000年前的F1冠军赛,罗马人输给了犹太人,荣誉感尽失,接下来将是一场何等血腥的种族屠杀。
这一刻,犹太王子选择了家庭,而不是自己的民族。
管你宾虚名气弘扬了半个世纪,一部片子毁你一世英名。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蜘蛛约影(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86336262/耗资1亿的《宾虚》10月10日上映,之前就听到该片北美的票房疲软。
不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为此小蜘君特别邀请了专业影评人来抢先观影。
此文为独家专稿特邀影评人:句单单,影视记者。
蓝瘦,香菇,本来今颠高高兴兴,泥为什莫要说这种话?
蓝瘦,香菇在这里。
最新版《宾虚》太难看啦!
在CG特效与美好肉体大行其道的今天,《宾虚》作为一部宗教类题材的翻拍片理应留给观众无限的遐想与期待。
宾虚的扮演者杰克·休斯顿颜值尚可,出身显贵的犹太人,一路骑白马,翩翩王子一般。
即便是与吴彦祖同框也不输阵。
然而,电影于十月十日国内上映以来口碑却不尽如人意。
从现角度来看,《宾虚》曾多次被翻拍的经典电影,也称得上是大IP了,且投资还超过了1亿美元。
然而仅收获了2600万的北美票房,确实是差强人意。
直接导致制片方派拉蒙的副主席引咎辞职。
在中国的“水土不服”情有可原,那么在信奉基督教的欧美等国何以依然遇冷?
故事改编乏味内地版删了耶稣对宾虚的启示、用神迹拯救麻风病母女的段落,即便是大篇幅的删减后,依旧感觉故事不瘟不火,大篇幅的人物对话,所以是想要利用对话来增加戏剧冲突?
故事编导太缺乏创作的敬畏心了。
要知道1959版《宾虚》可是经典的古罗马史诗巨制,老版的《宾虚》独揽了奥斯卡11项大奖,这是如今光靠主角几张嘴叨逼叨就能企及的吗?
情感表达可别只是说说而已在戏剧中要突出人物的性格,感情戏份必不可少。
新版《宾虚》也不另外,给两位男主角都配置了感情戏份,甚至给两位男主角单独配置了兄弟情的戏份。
然而,电影长达两个小时,但令人尴尬的是连兄弟间反目的铺垫都做得乏善可陈,很多原有的剧情冲突也被无脑的弱化,人物间情感的建立简直就如同一场闹剧,更别谈那雷人的结局,原本血海的深仇,一笑泯之。
原本的经典故事,可见新版电影改编剧本的羸弱,使这场宗教类型片全然失去了戏剧的魅力,当史诗变成了蹩脚的冗长,宗教信仰也就仿若是一个巨大的植入广告,只能令人倍显尴尬。
场面调度上的不合理刚刚文中提到本片投资一亿美金,所以钱是被污吏给吃了回扣吗?
古罗马的盛世拍摄得来还不及前两年的《庞贝末日》,相隔六十余年的经典再现,以今时今日的CG特效技术,重现盛世绝不该成为本片最大的障碍。
然而,大荧幕里却全然不见史诗级的魅力。
平心而论,高潮戏里马车大战确实拍得肾上腺素急剧飙升。
多辆马车追逐,气势磅礴地冲出赛道,在速度与激情的急转弯下,马车互相挤压、失控摔翻,战马踩踏、拖曳身躯,车与人被碾压成碎片,确实能令观众瞠目结舌。
在那一刻里,人性里的疯狂被迸发而出,人人都成了嗜血的罗马人。
《宾虚》花了32天,动用了整整86匹“战马的高潮赛马场面,但这样桥段远远无法弥补剧情上的缺失。
不能让前面的观众都看睡着了,然后靠马车大战来把观众吵醒啊!
翻拍经典更需要那经典之处的再现,相信《宾虚》的滑铁卢能让好莱坞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
视觉效果功过相抵时隔多年的翻拍,在电影特效上本应占尽先机,然而令人尤为失望的是,今日的《宾虚》早已不复相见那源于史诗的震感,谬之千里在剧情上的改编,令这部作品注定了只是一场昙花一现。
整部影片为了营造史诗般的沉重感,拥有阳光的镜头相对不多。
但多的是主角们沉默的室内叨逼叨,过场文戏差得一塌糊涂,过程犹如嚼蜡。
犹太王子面对亲情、爱情、恩仇,所谓难以割舍,都一闪而过;双雄决斗,原本大有可为,可惜编导太不走心。
一点小事都拉长半天,大老爷们起身站立、船上当奴、海上漂流、沙漠行走都慢慢悠悠啊,用一种最累赘的叙事手法,始终叫人难以打起精神。
等了2个小时的马车大战令人稍稍振作,兄弟两相拥而泣的狗血突兀的结局立马让观众懵圈!
前一分钟还在互相夹攻、踩踏、马撞……后一分钟说相拥就相拥了,看来剪辑师也是耐不住烦了想让观众早点看完电影早点回家。
特邀影评人:句单单,影视记者,职业撰稿人。
信奉电影是电影,电影是生活。
原创文章禁止转载,转载需联系微信公众号:蜘蛛网订阅号(spider201310)-THE END-
这年头 ...片里没有男男,没有乱伦,甚至连cp都没有片子怎么会受人关注?
不管你拍多好,往往最终的结果就是遭受评议,票房仆街。
12年看过嫩五方翻拍的《大都会》,也不知大卫柯南伯格脑袋是被门夹了还是怎么着,竟然想着法子把原本《大都会》中阶级之间的不能沟通转化成了现代都市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和冷漠。
想必嫩五方那几年接的片子也是想扭转自己在《暮光之城》里面吃青春饭的形象,尽管片子有可取之处,但最终看完感觉还是仆街。
毕竟德国版的《大都会》和手冢治虫的《大都会》两个范例在前面,你还能期待反响能好到哪儿去。
看看人家米拉乔沃维奇拍的《三个火枪手》,干脆就颠覆了原版,生生拍成了生化危机系列的三个火枪手版,不看服饰,不看背景,就是一个生化危机的故事。
看乔沃维奇旋转跳跃不停歇的穿越到路易十四时期也是一副奇景。
实际情况是,这年头的电影你不与时俱进,拍得再华丽也难有人搭理你。
看《豪勇七蛟龙》的翻拍,不但加入了主旋律的美国精神,黑人做主角,连cp都用上了。
你能说人家不努力?
(附赠影评 知乎专栏)说实话,这年头拿着情怀翻拍出一个饱受争议、既不能取悦情怀观众也不能网罗新观众的片子,还不如漫威世界一样找个时空穿越的机会颠覆世界观,趁机换新演员着手新故事。
而翻拍,看起来往往是制片公司的一厢情愿。
其实《宾虚》的题材还是相当永恒的,兄弟之情、亡国之恨、背井离乡苦难、重获自由、获得救赎。
这套路很多编剧都玩得信手拈来,君不见《权利的游戏》中大熊重回龙母身边的套路,《角斗士》里面的戏码,多数都是走宾虚这一路。
上面哪一样单拎出来都可以做一个电影的了框架,但是偏偏放在一起拍又要在电影里面兼顾这些元素,就困难了。
希腊式的悲剧结构+史诗式的叙述方式+团圆的救赎结尾在现在看来并不讨好,要把信念和宗教这事儿说得别人信了得往真实了来,毕竟史诗只属于英雄,平常人且看且过,哪管得了你永恒这么多。
就算你拉出“影片质量保证者”—摩根弗里曼,都没用。
这一版的《宾虚》也并没有那么不好看,至少最后竞技场赛马拍得血脉贲张、山呼海啸,甚至有点抢了救赎的主题。
看看这些套戏剧构架的电影往往都有接受度的弊病,比如小李子那年拍得《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他曾经的美貌下确实惊为天人。
还有14年的《辛白林》,一大票老戏骨和小鲜肉,以及不断翻拍的《王子复仇记》。
翻拍说到底还是一个情怀落地,大家接不接受的问题罢了。
完
大约是很久没有看战争题材的影片了,昨天因缘巧合下知道了有一部电影获得了11项奥斯卡奖,如此广受好评所以打算找来看看。
斩获奥斯卡的1958年版《宾虚》有三个多小时,而2016年翻拍的新电影时长不足两个小时。
一方面为了体验更好的画质,另一方面也是想少花点时间,我还是选择了先看翻拍的电影。
由于没有和原版的对比,因此以我的角度来看,2016版的电影算是及格的院线电影,但也仅限于此。
我对一部电影的评价大抵上基于演员的演技、剧情起伏及精神导向这几个方面,至于特效场景、背景音乐这种并不是十分看重,这也是我对超级英雄或者科幻大场面电影不太感冒的原因。
但对于战争片却有更高的要求,在战争这个极为特殊的背景下,不仅需要对于人性的表达,更依赖与对于战争本身残酷性或者某种特质的体现来突出人物的性格,因此对于战争场景的刻画是有助于故事发展的。
对于2016版的《宾虚》,其表达重点并不在战争场景上,为数不多刻画的只有米撒拉回忆中征战的场景,从沙漠到雪山,从冷雨夜到风雪天,尽管是一带而过的镜头但确会让人感受到其成长的艰辛;而对于宾虚五年被奴役的生活与他参加的战斗,电影用了船舱这一小场景来描绘,即使是沉船的战斗也只是通过舷窗这一个极小的视角来体现战争场面。
不过从另一个层面来分析,宾虚在做战船奴隶的五年不见天日,年复一年也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处,正是这种不见天日的压抑感更给人痛苦和绝望。
相比于米撒拉为了建功立业而浴血搏杀,宾虚为了家人而苦苦支撑的信念更使人怜悯和尊敬。
电影对于人物的刻画,我认为其实算是比较成功的。
我认为除了宾虚母亲对待米撒拉的态度这一点令人捉摸不透以外,其他角色个人的心路历程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
电影的主题应该是宽恕与仁慈,这个在影片结尾体现得十分明显,影片似乎是想通过米撒拉的自我救赎和宾虚王子放弃复仇这两条线来体现这一伟大的情感。
但是,尽管我能够体会两位主角的心理,但并不赞同影片对于二者的价值评判。
影片对于米撒拉的定位似乎是一个背叛者的角色,从他负气出走到令宾虚家毁人亡再到最后赛马车时对宾虚痛下杀手,都在刻画这一冷血的角色。
但以我的角度来看,米撒拉反倒是更加贴近于我们普通人的角色,也更谈不上反派,即使是在最冷血的处死宾虚家人这件事上我也并不反对他的做法。
至于赛马车时的暴怒我觉得更像是编剧导演刻意为了丑化这一角色增加的戏份。
首先分析他的出走,从之前二人赛马米撒拉拼死救回宾虚王子这件事来看,他对于宾虚的情感是十分真实的,包括对于公主的爱也是发自真心的,这些并不是为了攀附王族而是最纯真的爱。
但是由于身份差距使得他不得不面对现实,他要靠自己建功立业,包括后来靠勇气和战功一步步成为将军,我觉得完全是一个正面的主角形象。
一直到要宾虚交出反对者名单和处理宾虚家人这件事情为止,影片都没有对他进行反面刻画,这两件事似乎成为了宾虚改变对他看法的转折点。
但是,站在米撒拉的角度我并不认为他有任何过错,首先作为将军希望自己的朋友帮忙交出反抗者名单这是符合这一角色定位的。
而且重要的是,宾虚没有交出名单,但米撒拉也就此作罢没有再施压,甚至还向自己的领导保证进城后的安全。
可以说无论是对于宾虚还是耶路撒冷城,米撒拉都以最大的善意对待他们,包括手底下别的人在坟场遇袭他也义愤填膺指出不要玷污犹太人的圣地,这些举动都体现了他对于这座城市最大的善意。
但是,就在这时主公遇刺,而且刺客就在宾虚的家里。
对于米撒拉来说,选择似乎并不是很多,在当时那种情境下,即便他苦苦求情也绝不可能赦免宾虚一家。
所以他选择了仅剩的一条路,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处死宾虚,如果说唯一他做的不够完美的地方,就是没有悄悄救下宾虚的家人。
至于最后赛马车时的痛下杀手,我的确找不到合适的理由解释他心态的变化,因为在得知第三舰队灭亡时他依然惆怅,显然还是挂念着这个兄弟的。
而从影片结局来看,赛马车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决出生死,所以我个人更偏向于编导为了强化所谓性格变化而设计的戏份。
至于宾虚,我觉得非洲酋长对他说的一句话十分贴切“享了二十年的福吃了五年的苦”,其实在我看来宾虚的苦难并非米撒拉造成,而是自己亲手葬送了自己的家庭,甚至在我来看有“东郭先生”的感觉。
他出于善心解救狂热分子我认为并不算错,他试图用和平的方法保留耶路撒冷也是职责所在,这些并不与罗马的军队和平进驻耶路撒冷相违背。
但是在狂热分子伤好以后还留在家中这就是养虎为患,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从结果来看,所谓的狂热分子根本算不上正面角色,刺杀后仓促逃跑让出于好心收留自己的宾虚王子背上了罪名,这种行为用恩将仇报都不足以形容,而且在之后宾虚一家落难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而宾虚却把仇恨放在了无能为力的米撒拉身上,我觉得和他身为贵族自以为无所不能的原因有关。
自以为可以感化所有人,自以为别人也有权利向他一样无所顾忌,但其实只是没有经过社会磨难的老好人而已。
后来的成长让他看清了更多人间的现状,在漂泊中也明白了很多时候人是身不由己的,只能在仅有的条件下艰难地生存,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理成长。
我觉得电影唯一塑造和评价都算成功的角色是摩根弗里曼饰演的非洲酋长,他经历家人惨死,也市井而贪婪。
他深知这个世界的残酷规则,却也愿意为了欣赏之人赦免罪行而赌上全部资产。
他所能做的正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可以做到的极致,在现有规则下生存,当面临选择时也能遵从自己的内心放手一搏,影片对其正面评价也符合我们的评判标准。
从情节来看,其实也是漏洞百出的。
不管是作为下级军官怎样解救宾虚的母亲和妻子,以及她们患了麻风病以后还能安然痊愈,这些都算是比较大的问题了。
不过从故事主线来看,整个剧情倒还算是铺垫高潮都具备,如果不细想很多逻辑问题也还算是不错的电影。
对于放下仇恨这一主题思想,尽管对于人物评价有些令人迷惑,但影片所宣扬的价值取向还是积极向上的,作为一部具有一定思想的商业片还算是勉强及格,下次有空还是应该要看原版电影的。
这是一部耶路撒冷风的万宝路世界,男主过着过中国股市般的大起大落人生,最后在看着耶稣吊死在十字架前而顿悟,不知道是导演的叙事能力的有?
问题还是怎样,没有极极极极高的慧根,是不可能看见一路人被钉就原地顿悟的…其实提取中心思想就是,面对仇恨,选择用爱的方式去对待,才能释放自己,饶恕别人,无论此恨有多深…看完我顿时觉得如沐春风了很多,果断给豆瓣式的5.1分,3分给耶稣,2分给whatever,讲翻这位后悔的犹大,其实出不出卖耶稣,都是神的安排!
这部电影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突出人性,而非神性。
把神谕刻画得非常生活化和写实的历史电影。
道理如同往常,也许更深入常人心,就像电影片尾曲唱的:mercy is the only way out愿主与我们同在,人人都能更加坚韧,背负起爱这个实名。
我们若要让自己看过这部电影有一点点价值,就从宽恕看了阉割版开始。
宾虚,毫无疑问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更是一部伟大的故事,其实让我跟老版的宾虚1959年,与2016版宾虚比较,如果有人问我,这那一部比较精彩,那我觉得,我必须看过才有评价,不巧今天在网上下了枪版,仔细看了一下,我觉得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我认为宾虚是一个很好的题材,老版宾虚,不管是马戏还有在战船上拉浆的戏,1959年拍的戏那个年代没有电脑特效,什么都没有都是实打实的拍出来,而且拍出来电影的质量,放到21世纪,这个充满电影特效的年代,我觉得老版的宾虚堪称经典,至少到了21世纪看起来还是不落伍,我觉得21世纪的电影导演拍出来的戏,简直是惨不忍睹,电影到处都是充满特效,没有剧情毫无可看之言,新版的电影只有环绕着一个主人公那就是耶稣,而不是宾虚,老版也是,电影主角虽然是犹大宾虚,但间接引出耶稣基督,我觉得老版和新版还是关于处理耶稣基督方面还是得当,但是新版宾虚里面的故事剧情被改的太多,既没有让人有怀旧的情怀,而且看得比较凌乱,关于基督教题材的电影,我觉得在没特效年代高票房的作品,如宾虚 十诫 等等,到21世纪 如耶稣受难记.........这些电影在豆瓣评分都不低于7.5。
我觉得由于时代发展进步,电脑特效不断提高,而电影质量却在下降,这是不是让人有所反思,我们应该向那些没特效的电影年代却拍出高质量的电影导演学习。
最后向 威廉·惠勒导演致敬。
____剧透严重___看着宾虚因为耶稣最后的宽恕而而泣不成声,内心一阵汹涌,有些人能放下,有些人需要被宽恕。
在国家民族宗教信仰习俗资源还在争夺的今天,我们的战争才开始。
为着一个能放下仇恨与偏见的世界而努力。
" Father, forgive them.For they do not know what they are doing. "___新手来着点评比较少,纯剧透__宾虚一起长大的好基友梅萨拉因养母嫌隙而投奔罗马大军,四处征战后来一路到了耶路撒冷。
此时宾虚,收留与罗马帝国战争的狂热分子为宾虚的悲剧埋下伏笔。
梅萨拉找宾虚,要宾虚在罗马帝王入主耶路撒冷保证他的安全。
在罗马帝王路过宾虚大宅院的时候如果说梅萨拉,为何要陷害宾虚,就影片表达出来的,罗马帝国一股狂热与野蛮的欲望而言,求情基本也于事无补。
是让宾虚坐实谋反罪,还是为宾虚一家求情.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我们怪不得谁。
梅萨拉做了一个选择题。
宾虚一家因此而分裂,宾虚被当成奴隶开始挖金矿,时间一晃5年后。
宾虚从那个面对船舵六神无主的贵家少爷,到苍苍的中年的大叔,理智与仇恨支撑着他寻找任何可能逃脱与胜利的机会,当败局不可避免,船只可能就此淹没之时,宾虚依靠口遁,激励的其他舵手从战场中逃脱,最后只剩下宾虚一人被行商的商人救助。
当梅萨拉得知罗马船队进攻失败,全军覆没,那一刻发愣,到底是对兄弟的愧疚还是松了那么一口气?
梅萨拉还能回到过去吗?
仇恨与内心的愧疚让着一切往更深的地狱沉沦。
智慧的老大哥摩根·弗里曼,,, 一看到他瞬间出戏。
宾虚找到老婆,又找到梅萨拉,后者在破旧的老宅见面,梅萨拉一口咬定,你全家死光光了,然后肉搏五秒,罗马帝国的人就带队过来。
最后加了一段与母亲姐妹相逢的桥段,宾虚妈妈与妹妹们被关在小黑屋,得了麻花...宾虚被家人乱棒打出,又进一步加深了宾虚的仇恨,也为后面宾虚宽恕梅萨拉之伟大埋下铺垫..智慧的老大哥 伊底亚姆酋长 见宾虚复仇心切,为宾虚提供与梅萨拉在罗马竞技场生死决斗的机会。
风尘滚滚里,人们从一开始的无动于衷,到最后沉迷在可怕的群体效应中,开始为残忍的决斗场存活下来的胜者歌颂。
罗马帝王说我输了,但是他们都是变成了我的人了。
宾虚被人们抬起来祝贺,他的战马却倒下,他试着抓住点什么,究竟是想再抚摸一遍爱马,还是想要拥抱他的兄弟,在梅萨拉。
那一脚,虽然踏下,但也因为着梅萨拉最后一刻的迟疑,结局翻天覆地,每个可怜的人都应该有着他的苦衷,有些人能放下,有些人需要被宽恕。
那些罗马人说,耶稣的存在才是最大的威胁,当宗教蔓延与阶级统治格格不入,宗教自然成为了牺牲品。
耶稣和宾虚被定罪之时一样,背负木架,不堪重负倒在街头,而宾虚做着当时耶稣对宾虚所行之事,喂他喝水。
当宾虚手握石头,准备向着鞭挞他的罗马军人,耶稣阻止了宾虚抛出的新仇。
最后在十字架上,耶稣说,Father, forgive them. For they do not know what they are doing,宾虚被耶稣不记仇恨,反而为世人求情的精神所感动,跪倒,泣不成声.这哭泣是对耶稣离去之悲,还是因为为梅萨拉落井下石不顾情义导致家破人亡之痛,还是因为仇恨负成为复仇者之悔,总之我们知道,宾虚放下仇恨,而此时艾斯特也在雨中原谅了宾虚,为冰冷的世间寻得一片温暖之地。
那一刻,我脑袋里无数个伟大女性的印象,最后由化为圣母玛利亚。
最后宾虚伸出手,放下的仇恨。
最后梅萨拉放下仇恨制造仇恨的自己。
因着宾虚的宽恕,神迹也治愈了宾虚母亲与姐妹的麻花(顺便恢复颜值....)两人重新奔驰在荒野。
像是片头他们奔驰在荒野。
——————————————
刚看了半个小时还不到,气死爹了,这特么是啥剧情?男主不会弱智到这种程度吧?为了一个小傻逼,坑死全家坑兄弟,简直了。逼片儿真没法看,不过明天我会继续看完的,看看男主最后怎样屌炸天。
尾声处梅萨拉抱住宾虚、短剑坠地的一瞬,我做梦也想不到,宾虚这么多年兜兜转转从电影到电视剧到舞台剧版本不一,有朝一日竟然能在大银幕上看到这对生死冤家HE了!真诚无伪地HE了。梅萨拉还跟着宾虚走了。这个被同人占据的世界真的是不会好了!
挺好看的,比较现代
本来都差劲,还删减了十分钟,神迹呢,耶稣呢,据说还真神现身了,剧情太突兀
为什么我看出了童话的感觉....
时长三个半小时的原版是史诗级的大片,翻拍的两个小时不仅没有做到浓缩就是精华,反而像屎一样。看个开头就兴趣全无了。果然经典是无法复制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五九年版讲的是复仇,而不是宽恕。我认为小说主要讲的是人类要学会宽恕……人类必须学会爱与包容,这是唯一的出路。”导演的这段话合理解释了为何在本版宾虚中有一件影史经典道具消失不见:原本是骑士vs马刺,在马刺宣布退出后,比赛就沦为了骑士的内部教学赛。
6.0
就看赛马
剧情完整流畅,大场面的海战戏和赛车戏(当然是马车)看得异乎过瘾,音效也极其震撼,还有那种古罗马军队的气势也拍出来了,非常值得一看。
虽然对宗教电影没啥兴趣,但还是对总菊无语。
没看过老版的,但是这部是真的很差啊,讲的都是啥,我看完后,三观不正了。罗马帝国为什么灭亡,不是没有原因的。
剪掉了神迹剪掉了宗教浓厚的部分,却硬生生剪出了一个充满神迹的圣母婊宾虚,功力了得。至于最后的赛马段落,还真没有老版精彩好看,羞愧不?
1.故事情节没有老版本丰富,赛马就已经是高潮了2.对基督徒信仰的描述太弱了。
国内票房肯定仆街了,我看这场就我一个观众。画面什么看着还行,只不过最后神一样的快乐大结局真是让人无法忍住不吐槽……还有,射箭少年在射的时候脑子都是屎吗?
不评论剧本改编,就说海战分镜赞爆了
显然这不是一部宗教片。
所幸自己看的是完整版,据说大陆上映的版本将耶稣的部分都删掉了,那这部片的格局就从宗教片变成了复仇片,深度和立意都下了一大截。没有看过老版,但观感也只是平平,赛马那一段撑起了绝大部分的场面。摩根弗里曼一开口,语气腔调仿佛他还在重复当年的老囚瑞德。倒是有一台词印象深刻。罗马的统帅在失利后面对着欣喜若狂的犹太人所说的,"他们渴望鲜血,他们现在变成了罗马人。"“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我实际看了,确实是我认为今年看过最好看的电影。
这是个啥,够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