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等郑秀文封后!
原载于《电影》杂志与“电影杂志 MOVIE”公众号) 嗜好麻辣的人,想到花椒都能口齿生津。
汤底一搅,椒红一抹,酸甜苦咸都失了神采,也不知那些烦忧愁苦给沸到了何方。
《花椒之味》最麻辣的是人生的底色。
有的人自个儿怕得汗流浃背,有的人再尝不出别的滋味,也有的人,在一顿味觉的通透后,总算体会到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以下涉及剧透。
)
花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花椒之味》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够发生,托赖一个“花心渣男”的存在。
70年代,在香港成家的夏亮(钟镇涛饰),当上了夏如树(郑秀文饰)的父亲。
80年代,他在台北跟前任张雅玲(刘瑞琪饰)重燃爱火,有了二女儿夏如枝(赖雅妍饰)。
90年代,重庆一段不为人知的风流秘辛,引来了三女儿夏如果(李晓峰饰)。
一个父亲,被两岸三地的女儿摊分着花。
一点点的爱被空气吹胀起来,气球一样红一阵子,也不知道哪天被戳破了,或是会飘走了。
如树回想父亲,时光会锋利地切到童年。
重病的母亲坐在床上,跟老照片一样蜡黄,而父亲从台北回来,在雌性的怨恼与眷恋间,介入得手足无措。
站得佝偻了,不知是生离死别加了些许戏剧性的悲怆,还是百感交集染了太多讽刺性的风霜。
成年后的如树似乎独占了父亲。
那时母亲早走了,而父亲在香港岛大坑开了家火锅店,街坊生意做得红火,哪怕是父女同台吃饭,也有半个魂归不到身上。
要说计较的话,可不又一次输给了陌生人?
她去了跟香港岛隔海相望的九龙,工作与生活把重心填得瓷实。
曾经的未婚夫郭天恩(刘德华饰)说过她,不外乎过一条海底隧道的工夫,也不愿意回去吃顿住家饭。
他其实不懂,隔了的难道只是那海?
如枝也会想起父亲,念想却被裁成细碎的小块。
有那么一点点美好的和睦时光,被幼小的自己误以为是永不消失的定格画面。
结果父亲的缺席成了常态,而母亲重新组了家庭。
五口人凑成新的天伦,她只觉得自己是那个缺角。
想念的也许有那千山万水外的温度,可对那温度,又该图个什么呢?
如果就更是没了主题。
两个姐姐的母亲尚且可以有一段先来后到的争论,而她不外乎一只中途遗落的邮包。
父亲是个不负责任的邮差,母亲同样如此。
跟外婆刘芳(吴彦姝饰)相依为命的她,对完整的家庭没个概念。
所谓女儿,该有什么天经地义的福分?
如树说,“不管他选择了什么,他还是伤害了我们。
”夏亮这一条血脉,花开三朵,朵朵看来都有自己的光彩,其实内里都谢了蕊。
偏生火锅店的名字还叫“一家”,暖心得叫人寒胆。
拖家带口过来吃火锅的顾客那么多,夏家父女四人,却没有一个可以享用到所谓齐整的家。
相比张小娴的原著《我的爱如此麻辣》,电影挖空了如树父母的恩爱,也抽掉了父女的亲密。
而且,如树比小说中年纪最小的主角如星还要长上十几二十岁。
当未满30岁的的如日、如月、如星变成70后如树、80后如枝和90后如果,岁月积淀下来,不是伤痕变淡了,而是疮疤变长了。
构建在这样一个背景上的《花椒之味》,就像是把花朵栽植到台风天的花圃里。
人世间那么多历练,家人先给划上一刀。
椒从破碎的家庭关系蔓延开去,似乎万事万物都更为破碎。
像那碾开的花椒,散了一桌,把自己都给呛得有气无力。
在旅行社工作的如树,习惯了电话线对头的人在旅程中密谋又一个桃色的背叛。
爱情再山盟海誓,大抵也有山崩海枯的一天吧。
从小习得的道理,被成年见闻一遍遍地巩固。
她问彼时仍是未婚夫的郭天恩,想吃日料,还是可以吃日料?
男人半糊涂半认真地辩解两个说法并无差异,毕竟都会陪着她吃。
女人敏感地把日料联想到婚姻。
婚姻大概也是这样吧?
这样的婚姻,不要也罢。
任车厢后座的婚宴礼盒比红汤还红,不碰,至少不会被辣到。
如枝打了十几年的撞球,飒爽,干练。
一身穿旧了的黑色衣裤,叫外界看不透那种利落劲儿。
再说了,看透不是一件好事。
母亲看得透自己,却佯装看不透,给她徒留躲无可躲的尴尬。
毕竟懂你的那个人,并不打算用懂你的方式来相处,更不打算任你在自己的角落里花开花落。
如果有着三姐妹当下最和美的亲情,只是隔了一代人,相依为命原来是个可怕的现状,祖孙二人都不得不担忧无枝可依的状态。
“一无所有”被“一无所依”钩上了,慌了神的外婆买桃花,去相亲角物色,赌气让如果走,都怕那不敢言说的一天来临。
她有过离乱的经历,而如果打小就不曾有过别家寻常的幸福。
只争朝夕,是那不得不用的权宜之计。
麻醉科医生蔡浩山(任贤齐饰)对如树说了一句话,“吃辣,就是用一种痛,掩盖另外一种痛。
”像是那天如果牙龈上火,如树摸出一粒花椒让她生吃。
这偏方奏效,也是循了这么个理。
三姐妹这些年,也是这般过来的。
处理任何情感问题,都先压上一枚硕大的花椒再说。
如树拿父亲的疏忽来折磨自己,人躲到保守的毛衣里头,在香港这种时刻刷新的城市里也不留一个同步的机会。
如枝念着“当所有人都不看好我的时候,只有老爸一个人叫我不要放弃。
”有时通过“记仇”把自己推到孤清的角落里,好歹也算有了两堵墙给撑着。
如果把倒数计时的相处压在肩上,一秒欢笑遮掩三分忧虑。
习惯失去的人,一句道别都能压出心病来。
这种麻醉的方式,很管用,也很悲哀。
上一代人欠下的风流债,遗留给这一代人消化,有些蚀骨的伤痛,就不只是伦理或血缘所能直线累积的。
都有心结,都解不开。
《花椒之味》像是筑起铁锅的围城,人在其中,看不到红汤以外的世界,只能被记忆的佐料熬煮出麻辣的知觉。
最可叹的是同一屋檐下,却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传情达意。
说话的人词不达意,听话的人无辣不欢,都觉得自己才是普天下最委屈的那个。
突然间,大银幕前的你我,莫不也是锅中人。
味火锅也好,电影也好,最勾魂的还是那点余味。
死亡给夏亮的形象止了损,如同牛油混着底料化在高汤里,原初的滑腻都成了滋养。
没有这残忍的阴阳相隔,就没有她们齐聚一堂的机缘,更没有落地玻璃前二妹三妹的痛哭流涕,让如树心潮产生猝不及防的活泛。
原著小说里有段描写,说的是首次见面的三人去给父亲上坟。
“墓地的气味夹杂着尘土与灰烬的味道,停留在每个人身上挥之不去,却也是这股苍茫孤绝的气息使我同她们之间突然有了一份亲密的感觉。
”《花椒之味》里的这一幕,也是这种感觉。
等到她们看见蟑螂,从鬼哭神嚎到相拥而泣,其实就由单打独斗进阶成了并肩作战,而家人的概念,也头一回有了明确的厚重分量。
哪怕之后各有归宿,这截星光就够她们夜行数年了。
汤汤水水地过来,夏家三姐妹,其实写尽我们日常的春秋。
导演麦曦茵已经分析得很透:“电影里的三姊妹的三段关系,分别是对过去、现在、未来,我们如何面对关系的反思。
大姐执着于无法挽回的过去,因与姊妹相聚,方能将压抑情感一一梳理拆解;二姐与妈妈爱恨纠结半生,因而更懂得活在当下;三妹与年迈婆婆明明相爱,却无法止息未来失去对方的不安,直至将时日无多的疑虑‘负担’,演化为互相守护到最后的‘承担’。
”最动人的几段,也都在她们终于走出阴影的瞬间。
外婆害怕外孙女将来孑然一身,如果想通了,“人离开这个世界,就好像搬家,住到活的人的心里面。
”很少能有一句话,可叫死亡替得下狰狞的面貌。
如枝其实完全可以等母亲说出一句真心诚意的“对不起”,但她一顿无意“示弱”,突然感受到根本不需要攀附在别人的情绪与语言上。
如树经历得更多。
她想学车,是为了能跟爱人一同自驾游,蔡浩山一语道破,真要是喜欢,还有很多交通工具选择。
就连郭天恩也跟她讲,父亲“没有不爱她”,也就是“爱她”。
而她太在意“想”和“可以”的区别,却忘了“一起”才是话中的核心。
一层又一层地,《花椒之味》抖起了语言包袱。
其实也像那人生,非要你走过一些弯路,才恍然发现同一个表达,剥开了,就有新的语境,再重温,还有错过的犄角旮旯。
又是一年中秋夜,大坑照例有舞龙。
夏亮以前爱凑这热闹,连员工都被招呼着换装上阵。
这一年他缺席了,但缺席的他被如树哭喊着原谅了。
那种大于苦尽甘来的释放,比圆月还圆满。
也许,确实是在“洗白”。
只是很多人都忘了一点,当那个不可原谅的人恰好是自己的至亲,怨恨越来越深之后,其实也把自己给搭进去恨了。
如树此时原谅的,已经是一个打上了多重滤镜的父亲形象,倾向于店员眼里的英雄,或者更倾向于如树心中渴望遇见的父亲。
这时候,她是在原谅自己,原谅这些年对自己习惯性的残忍与折磨。
而我们也似乎跟着,松开了心中某条防线。
都说火锅精髓所在的汤底有秘方,苦苦寻了那么久,如树出乎意料地在母亲情敌手中的酒杯里找到。
而等到《花椒之味》落幕,兴许我们心中某块压迫着神经的石子,也给不经意地推开了。
刚看完粤语版的,粤语哪句咯道,偶木怨你道是国语版体会不到的触动父亲一直是个好人,但在大女儿这里一直是埋怨他的。
也一直觉得父亲是因为不想做坏人才回香港照顾她们。
大女儿是个极其敏感的人,会死抠字眼,想在一起和可以在一起,会在乎到分开。
华仔后面说的那番话也让我明白了一些,重要的是‘一起’,但一直在那个状态的大女儿是体会不明的。
其实大女儿的大半辈子也是很让人心疼的,她一直没原谅爸爸,也没放过自己。
原声家庭的影响在她身上表现的非常明显,她要那种很爱很爱很明显很表露的爱才能让她丝丝安心二女儿和妈妈之间的感情矛盾我也很感同身受,尤其妈妈那句我也在努力好好学习怎么说话,和大女儿的状态如出一辙。
这世界上真的好多好多人对最亲密的人就是不会好好说话,明明好不容易有个机会说上话,说出来的却总是反话,默默扎心,因为我自己也是这样,现在也有在努力好好让自己表达真实的情感。
虽然没办法和老妈说我爱你,我想你。
但有在和她说一些以前不会说的真实的话三女儿打扮最叛逆,却是三个女儿里最贴心最孝顺的孩子。
我很佩服她在婆婆说了好多违心的话后还能好好照顾婆婆。
可能因为小时候各种遭遇,她早就养成了能穿透语言看出事实了,的确,全世界哪有谁能比婆婆更爱更在乎她呢。
最后的那句离开就像搬家,搬进了活的人的心里让我眼泪啪啪的。
中间一度看的烟止不下来,治愈之前总是要先致郁的,因为知道结果是好的,所以在等着大家把真实情感表达,阖家欢乐的结局。
原谅其实也是放过自己,好多好多人真的要好好对待,好多好多事好多好多话我们要听他们为什么要这么说,对亲近的人要善于表达心意又是一个好哭的电影,粤语版还是更动情
麦曦茵自编自导的【花椒之味】还是呈现出很好的质素与底色 当然不会是【金玉满堂】式的男人趣味 而是【饮食男女】般的“女儿家”心思。
我之前提过【饮食男女】本质上是电视剧拍法 而用大量的省略来“营造”电影感。
【花】当然也有省略 开头把老豆直接“省”掉 搁在回忆里 也省掉了再常见不过的姐妹间的勾心斗角 同父异母的距离反而产生美。
当然这种省略在电影外反而被放大 更有戏剧性。
而这种类似于“以前”金马奖的兼容并包 到底能“讨好”谁 真是很难讲。
老实说 我一直对郑秀文老师欠缺好感 反而更喜欢早年在TVB里胖嘟嘟的她 本来是素面朝天的她 却顶着一个百变天后的名声 跟杜琪峰刘德华合作的爱情喜剧 也是疲惫神经质多于浪漫好笑 抑郁症的自身经历似乎也不能对她的戏剧演绎有太多加分。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此片 我只能套用【宋家王朝】中的一句话:夏家三姐妹 一个爱麻 一个爱辣 一个爱烫。
1.开头是舞狮,爸爸回头看镜头2.香港的公司,有一个女业务员打电话,各种骚扰电话,结果接到了一个真的电话:你爸爸进医院了打车,艰难,爸爸死了3.在食堂吃饭,有人说你是我见到的第二个这样加辣椒酱的人,然后说你是不是他的女儿。
4.爸爸遗物手机里收到消息5.想起她小时候看到的,爸爸在台湾有女人,另一个人叫爸爸给爸爸发消息 一个在重庆一个在台湾一个在香港6.第一次见到如枝和如树但其实看到这里还是觉得好难看,好刻意的开头,但是我其实觉得他们三个人第1次见面不应该是这个状态耶,我觉得应该会尴尬一点吧,毕竟他们同父异母。
7.好尴尬……他们若无其事的谈起爸爸,真的不会尴尬吗额额额我反正不太能接受我有同父异母妹妹……为什么还能这么顺理成章地叫姐啊……8.他和台湾的老婆是初恋,后面和香港的老婆在一起了,又回了台湾几年。
所以我真的很无法理解他们是怎么做到这么没有隔阂的……我真的会很恨第三者和他的小孩的。
不知道谁是第三者,是先在一起的还是先结婚的。
9.三个人碰到蟑螂,喜剧。
在机场分别10.爸爸生前和医生朋友遇见也是抽烟,笑死,她唯爱抽烟11.想卖掉爸爸的火锅店,但是买家要把招牌一起买,是工业火锅。
员工们都说舍不得真的好讨厌这个爸爸,为什么要和女的乱搞,为什么女儿还要义无反顾的喜欢他,受不了12.拍在台湾的生活,母亲已经再婚,有两个小孩她为什么眷念她爸啊我不明白,甚至连妈妈都顶嘴,确实是她妈养大的啊台湾女好像是个生活西化的人13.重庆妹妹是穿搭博主,外婆在外面打麻将,原来重庆的妈妈嫁到了加拿大,把女儿留给外婆照顾14.香港姐一个人开火锅店忙不过来,她在工作仿佛看见了爸爸的身影15.吃辣,是用一种痛,掩盖另一种痛16.香港姐和任贤齐的暧昧戏,他教她开车台湾姐是台球运动员,爸爸平时会定期看台湾姐比赛。
额但我其实觉得这种爱很虚情假意,缺席的父爱是看比赛能看回来的吗,,,如枝输了比赛,喜欢她的人追过来,说输了比赛也没关系“如果你的人生也努力过的话,就不会说没关系了”17.如树想起当年因为她和爸爸吃饭爸爸总去招呼客人吵架18.重庆姥姥在参加公园相亲,结果摔跤了,姥姥说她每次相亲都染头,婆婆逼她走,但是这个逻辑我不太能接受……好仓促19.火锅店开的很差,还有店员辞职,从店员嘴里听到爸爸是一个仁慈善良的人,去接纳一些受伤、边缘的人每个人都会做错事,大家都是在等待一个能够原谅自己的人。
20.把桌球当成自己事业,又被妈妈呛,(但我其实觉得妈妈也好惨)一怒之下去香港开火锅店21.两个妹妹都来了 重庆牙疼,就把花椒塞进来用麻止痛22.客人说锅底味道不像,三姐妹一起研究锅底味道 不知道爸爸的秘方是什么,一起找23.她们到底是为什么看着老爸的日记本,看到他提到的重庆和比赛就很高兴啊,她们怎么这么伟大呀,我是真的不能理解。
24.香港人也开始说普通话,好努力的北上尝试,笑死了25.他们三个喝醉了对着玻璃瓶里小强——传闻中逝者会附在昆虫身上哭诉自己最近的不幸26.台湾妈妈追到香港来,她说你找的工作就是这个?
当时所有人都让他放弃桌球的时候,只有爸爸让他坚持。
妈妈:可是它不要你了。
如枝:她没有不要我,她不要你额可是妈妈真的很惨啊,,,27.如树和如枝妈妈见面,“好好说吧,趁还有机会”老爸的秘制配方原来是里面加了台湾老婆最爱的葡萄酒28.然后台湾母女也很仓促地和好了,妈妈就是不会说话 告诉她其实自己一直有去看她比赛重庆和外婆也和解。
人离开这个世界,就像搬家,住到活着的人心里面我觉得好多东西都没讲清楚如树最在意的就是爸爸当时回来是因为妈妈生病了,是为了责任29.如树听着爸爸当时打录音带,理解了爸爸中秋节去看舞火龙,她好像又看到了爸爸,看到当时爸爸要喊自己舞龙,自己冷漠地掉头离开,这里还是哭了“爸爸,我不冤怨了,我只是想说,我好想你啊”然后三个姐妹抱在一起最后还是把火锅店盘了出去
我們習慣掩飾傷痛,好讓生活繼續;訣別時,方發現錯過的不只是時間。
接手重新編導電影【花椒之味】的契機,是因為許鞍華監製召喚歸位;然而在這個電影之前,我一直沒有機會很正式地與許鞍華導演交流過,當她直截了當告訴我找我的原因,至今,仍然莫名地受寵若驚。
在許鞍華監製及朱嘉懿監製的信任與支持下,無論在電影文本編劇以及導演範疇上,均給予了我相當大的自由度,包括重新擬定命題、人物設計,以及整體敍事手法,情節和結構等,以不脫離原著中同父異母的三姊妹這個前提下,盡情探索將小說文本改編成電影的可能性。
關於改編文本,原著小說原是一個書信體的愛情故事,篇幅較集中描述男女主角分隔兩地的愛情;電影投資方的前設是「三個女兒」的故事,因此我抽取了原著中女主角的父親另有兩個分別來自不同城市的女兒這條副線,發展為一個集中探討家庭、倫理的親情電影;小說文本出版於二千年初,隨着時代及生活模式轉變,因此也為電影人物重塑貼近當下的設定,有着讓觀眾延伸閱讀、反思生活的價值。
最後主要保留了三個故事元素:一個爸爸三個女兒,女兒分別來自三個不同地域,以及女主角經營的火鍋店。
將原來原著側寫的部分,改編成電影的主線,新增了二妹母親、三妹婆婆、火鍋店員工等角色,構成三姊妹,三段關係。
編寫電影文本時,我希望藉此探討當代女性於不健全原生家庭中成長,對其自我認知、家庭關係及兩性關係價值觀,所構成的影響。
電影裡的三姊妹的三段關係,分別是對過去、現在、未來,我們如何面對關係的反思。
大姐如樹(鄭秀文飾)執著於無法挽回的過去,因與姊妹相聚,方能將壓抑情感一一疏理拆解;二姐如枝(賴雅妍飾)與媽媽愛恨糾結半生,因而更懂得活在當下;三妹如果(李曉峰飾)與年邁婆婆明明相愛,卻無法止息未來失去對方的不安,直至將時日無多的疑慮「負擔」,演化為互相守護到最後的「承擔」。
電影探索「關係」,世代之間如何溝通,女性如何思考自身價值、自我確立與成長。
於我而言,電影是 Self Discovery(自我發現),也是 Self Recovery(自我療癒) 的過程,在檢視滿目瘡痍的自己,同時尋找與世界接軌的途徑。
這個 Self ,不是作者的自身,而是筆下角色人物的自身,希望能透過人物的各種情感與處境,與觀眾的自身連結。
和觀眾一起,在電影裡發現生命中的缺失和創口,然後一起尋求療癒,帶著這份想要治癒/被治癒的心情離開戲院。
這世上有很多事情,在以非我們所能接受的邏輯在運行著;偏執邏輯如我,學會了在面對一些謎團時,堅定地好好疏理,在自己能改變的範疇,盡做。
感謝許鞍華監製、朱嘉懿監製沿途護航;感謝三位好姊姊,和所有前輩演員們,一直信任;感謝主創團隊和工作人員,能守的,盡力守住,辛苦了;感謝有求必應的兄弟們,在心中。
電影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主創團隊、演員、工作人員的付出,是環環緊扣的勞動成果。
電影不是人生的全部,但做電影的時候,每一刻都在向人生提問。
戲裡戲外,都是直面創口,修復療癒的過程。
電影提出的提問,我們不一定會在現實生活中得到解答,但最少可以學習更善待自己,也嘗試擁抱身邊的人。
過去不可重來,及時擁抱所愛。
【9月12日・及時擁抱】 電影裡的三姊妹的三段關係,分別是對過去、現在、未來,我們如何面對關係的反思。
大姐執著於無法挽回的過去,因與姊妹相聚,方能將壓抑情感一一疏理拆解;二姐與媽媽愛恨糾結半生,因而更懂得活在當下;三妹與年邁婆婆明明相愛,卻無法止息未來失去對方的不安,直至將時日無多的疑慮「負擔」,演化為互相守護到最後的「承擔」。
三姊妹的一見如故,相知相愛,是對上一代人糾葛關係一種逃離暫避。
地域的距離,同是 abandoned child 的身分,自身家庭關係的不完滿,反而成為三姊妹互相依靠的契機。
製作特輯裡有著戲裡戲外的爆笑溫馨,也有以上,關於劇本設定的解說。
大家不會看見勾心鬥角,爭妍鬥豔,只會看到她們真的好愛好愛對方。
作為寫故事的人,拍故事的人,感恩這場相遇,遇上非常善良率性的三位姐姐,感謝一直信任。
居然一开始并没认出郑秀文,片中她显得更清秀和年轻。
表演不浮夸,特别是最后大喊“老豆,我好想你”,居然看得我眼眶湿润。
相比表演,整个三条故事线就略有些敷衍了,特别是台湾和大陆的两条线,相比而言,大陆重庆这条线甚至都显得牵强了,采用了我爱你,所以我不要你陪我这样的套路。
此外,导演显然和刘德华、任贤齐的关系都很好,不然,其实这两条线可以合成一条的。
整个片子给三星,因为郑秀文,加一星
从华仔最后一次跟如树在车里说的话,我开始反思我之前对爱的理解是不是太过狭隘了。
如果决定结婚只是可以而不是很想,那我恐怕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我需要很多的相处和考验才能确定那个人是不是可以托付终生。
但是华仔说一辈子我不能保证,但是过个隧道还是可以的。
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们是不是太过小心谨慎,太需要很多的保证来过自己的一生。
这是大部分人的选择,但是如果全部的人都这样过生活,恐怕这世界要无聊透顶了,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的丰富多彩。
我们为了我们的安全感其实牺牲了很多有趣的体验和对人生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囿于此,也对人生的真相知知甚浅。
常听一句话:快乐不是因为得到的多,而是因为计较的少。
如果能拓宽一下胸怀,包容大大小小的纷杂,那感受到的爱意应该会更多,对人生的理解也更完整。
个人觉得比《海街日记》好看,《海街日记》给人的感觉太过平淡,感觉像什么都没讲,而《花椒之味》更通俗易懂一些,而且也不刻意煽情,很好的调动了观众的情绪我们总是不能跟最亲近的人好好说话,说到底最治愈人心的还是亲情啊而三个女儿各自的人生也不过就是我们的人生,看着她们就像看见了自己,尤其是看到老二,自己也跟她一样很努力了可依然还是失败了,我又想到在这种情况下或许就跟她的妈妈一样不知道怎么安慰我哥哥说过一个人的立场不代表这一整个人,即使她们的爸爸多情又专一,但这不能代表他整个人,他依然是个好人,他或许就是在通过帮助别人来救赎自己,不过多情又专一真的很致命啊在这里夸一下华仔和sammi的演技,我的眼泪也随着sammi最后的爆发而落下,很喜欢华仔在这里饰演的角色,其实任贤齐也是,这里的主要男性角色都很出彩,当任贤齐被亮哥问住的时候我相信就是很多人的样子,“我需要一个需要我的地方更多一点”这句话真的说的很好,这里面真的有很多很好的台词最心疼的角色就是如果,她从没有被选择过,但她表面却装的嘻嘻哈哈花椒之味就是人生之味记录一下我喜欢的台词:1.辣,其实是一种痛觉。
吃辣,就是用一种痛,掩盖另外一种痛当伤心难过时,就是用哭的痛掩盖心中的痛2.人离开这个世界,就好像搬家,住到活的人的心里面当你真的被世人遗忘时,当没有人再想念你时,你才是真的离去了
《花椒之味》。
8分。
麦曦茵编剧导演,郑秀文、赖雅妍、李晓峰主演,钟镇涛、任贤齐、刘德华友情出演作品。
影片改编自张小娴小说《我的爱如此麻辣》,张小娴的小说向来比较媚俗,《花椒之味》真是不知道提升了多少档次。
在深夜看完,几次泪流满面,似乎许久没看过这样温良的电影,没看过这样散文式的创作,没这样被一点点抚摸过内心。
我并非说这部影片就很完美,我要说的是,它用了一个特别讨巧的设定,完成了在微观面上对父女情感的解读,又在一个宏大的层面上,完成了嘉陵江、香江、淡水河三地的互动。
钟镇涛饰演的火锅店老板亮叔,因早年的情感,有了三个女儿,而她们并不互知。
等到亮叔突然离世,与父亲住得并不远的大女儿郑秀文饰演的如树第一时间赶到并主持了葬礼;没想到等拿到父亲遗物却意外看到远在台湾的二妹如枝以及远在重庆的三妹如果的消息,她俩旋即赶来参加葬礼。
三个女儿,如树、如枝、如果。
特别好。
三个女儿与父亲之间的关系若即若离,似乎很亲近又显得很陌生,她们其实对父亲并不了解,甚至还有许多抱怨。
如今她们聚在一起,最需要做的是,反而是重新去了解父亲,以及如何将父亲的火锅店“一家火锅”继续做下去。
对父亲的重新了解,其实就是对父女感情的重拾——人离开这个世界,就好像搬家,住到活的人的心里面。
那怎么不会疼痛,又怎么不会流泪?
所以任贤齐饰演的麻醉科医生对如树说,辣是一种痛感,吃辣就是用一种痛,去掩盖另一种痛。
花椒之味究竟是什么味?
它既是一种麻辣的“痛觉”,用一种“痛”掩盖另一种“痛苦”。
但它入口虽苦涩,却可以止痛。
影片改编自张小娴的小说《我的爱如此麻辣》,书名恰似影片中为爱执拗的人,深深体会出的爱之本味。
郑秀文饰演的大女儿对爱要求纯粹,她希望父亲给予她的是因为爱而不是责任,就像她希望刘德华饰演的前任是“想”结婚,而不是“可以”结婚。
爱到深处,难免苛责。
当片尾父亲回望的音容再现,如树终于喊出“我不怨了”,她已尝到逞强固执留下的遗憾苦涩。
父亲的形象总是在女儿如树眼前不经意间出现,那些萦绕在记忆中的瞬间让她重新寻觅到父爱的点滴,想象中父亲深沉落寞的晚景是女儿对他的理解和思念。
父亲在三个女儿的人生中陪伴是少,爱却不曾缺席。
影片中不乏“父女情”似曾相识的架构。
《饮食男女》中的大女儿最终选择了回到父亲的家,《父后七日》中女儿在料理父亲身后事时慢慢唤起对父爱的难舍依恋。
《花椒之味》则用火锅搅拌起三地血浓于水之情,“事”曾相识,却也有窥见亲情、爱情本质的新视角。
花椒挺甜
辣,是一种痛觉。
这次麦曦茵一般哦~~
火锅三姐妹 都可爱
很一般
绝对的惊喜之作。首先,能在一部中港台都有参与的片里把语言的细节弄准确已经是凤毛麟角了,三姐妹各自家庭故事的展开与最终的和解处理的也很细腻,如果整体节奏能再慢点就好了。当然了,不论剧本背后关于中港台的隐喻打的什么小算盘,三姐妹要和解的前提就是爹必须死
7。他爸真的太渣了。其实他爸跟她们各自的家庭以及回忆的地方我都不是很想看,只想看他的三个女儿的戏。也太优秀了,太好看了吧!!好喜欢赖雅妍!!!!太好看了!姐姐真的不考虑一下她的那个“脑残粉”吗。。还有刘德华和郑秀文的戏我也好喜欢,就是对白太少了,友情客串来的。男人和女人还真的想的差好多啊,我也觉得“想”和“可以”就不一样啊,不过重点可能真的是后面的“一起”吧。
两星半。父亲的形象过于刻板,靠的是钟镇涛的表演,三妹的背影交往不清,与父亲的感情没有一点支撑,一个两次三番出轨的父亲与女儿能有多深的感情是值得怀疑的,以父女之情串起姐妹情就变得有点空中楼阁了。虽然有一两个感动人的点,但总体来说很一般。
这个跟饮食男女之间还隔着好多部海街日记呢
麦曦茵的电影70分以上没有问题,但和《海街日记》还是差了几个阶梯,感觉还是有些浮于表面,也太抓马,两岸三地一家亲这实在。。。接受无能。
好怪
一部感人的亲情片,尤其是女儿对父亲的怀念,总是幻想父亲出现在面前,直到最后在舞狮人群面前,情不自禁喊道:“爸爸,我好想你!”看到这里,忍不住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流了下来。几个演员的表演都很自然、平实,平淡中透着好看的韵味。
现在是真的看不得这种片 哭了两个小时
老三像是多余的而且这样人设之后三姐妹在一起的戏份像是演的,就像有一段火锅店又开了之后为何后厨还是没有烟火气?以至于后来要说一些莫名其妙的台词来升华主题
做作到不行的渣男救赎书,生硬的冲突,毫无新意的结构,再硬插进来两个可有可无的暖男,感觉是一群毫无才华的人聚在一起打造了一场非常廉价的自我感动
主要是为了看郑秀文和剧中的二姐
老东西死了,爱和恨都不必要了,才有真正的团聚和家,不是握手言和,是“我不怨了”,越远的越亲,隔岸观火尤觉温暖,留水深火热里的人,在爱和痛里煎熬。好的,让我们遥遥相望,静候讣闻。
最后一定要走向和解,但不明白为什么把老爸说得仿佛是最无辜的,之前他给所有配偶和子女造成的伤害是实实在在的啊
啥玩意儿 在电影院被恶心到了 大型虚假刻意温情公益广告现场 拍那么长又显而易见地缺钱还是怎么地声音剪辑摄影样样差 拜托砍掉那些乱七八糟的废戏和台词省点钱在制作上也行啊 呕
好好说吧,趁还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