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海底总动员2》之前,我特意起了个大早,把第一部又看了一遍。
要知道作为一个宽容的动画电影脑残粉,每一次坐在影院看动画片,我都是怀着坚信自己还没长大的虔诚心情,不惜坐在熊孩子中间回忆童年的。
但看完这部“2”,我失望透了。
距离前作上映已经过去13年了,而皮克斯居然看起来毫!
无!
长!
进!
至少在“海底”系列这个IP上,前作带给人的惊喜感,在这一部中被消磨的荡然无存。
从表现方式到价值观,“海底”系列两部作品看上去都几乎如出一辙。
更可怕的是,翻一翻近五年皮克斯的履历,令人完全不敢相信,曾经最擅长剑走偏锋的动画工作室,已经走到了如今保守、传统、主流到这般田地,如果放在十年之前,你根本不会把这些词同皮克斯三个字放在一起。
大概没有几个看着《玩具总动员》长大的朋友,愿意相信和接受皮克斯正一遍一遍炒冷饭的现状。
看看近五年皮克斯的动画作品,你不难发现,主题趋同已经成为皮克斯重灾区,关于家庭凝聚力的说教,从《勇敢传说》开始,就一而再再而三,换汤不换药的重复。
而其他动画工作室,即使同样涉及家庭主题,出发点显然要更加灵活机动。
Part 1: 旧瓶装新酒的“海底2”一个中心:寻亲海底系列的寻亲梗,玩了两部还不过瘾,按彩蛋的个性,如果还有第三部,八成是会让这一次出尽风头的章鱼汉克做主角。
至于故事,我们不妨大胆的预测一下,汉克年少轻狂,一言不合离家出走,长大后幡然悔悟,决定找到家人,解开心结。
原来生活在海底世界,一不留神就和家人失散了。
两条主线:主动寻找与被寻找先来简单回忆一下,第一部中两条主线的运动轨迹:马林、多莉(寻找)⇋尼莫(被寻)第二部中,寻鱼之旅的格局较之前作,的确有所复杂化,多莉成了寻找的中间环节,既是施动者,又是被寻找的对象,她心急火燎的满世界找爸妈,天生劳碌命的马林,带着儿子满世界在找她,而多莉的父母,除了贝壳铺路等待被找到,存在感实在太弱。
运动轨迹:马林父子(寻找)→多莉(寻找+被寻)→多莉父母(被寻)如果说第一部是双向相遇问题,第二部则可以看作是多鱼追及问题,主创们纵然数学不错,遗憾的是,整个故事并能从“寻找”的大框架中跳脱出来。
三个平面化的人物在续集中,怂鱼马林依旧胆小怕事,熊孩子尼莫依旧人小鬼大,而升格做主角的话唠多莉,没脑子加一根筋的程度,俨然一个海底邱莹莹。
虽然经历了第一部的冒险,但三条鱼身上,几乎找不出一点系列动画主人公应有的,螺旋式上升型性格变化。
Part 2: 皮克斯2012-2016:五年五个失散儿童退一步说,如果寻找家人作为贯穿海底系列的主题,被重复强调也姑且算理由充分,但简要盘点近五年皮克斯的动画作品,亲缘纽带的割裂与重建,这个主题出镜也有些过于频繁。
并且在表现父母与子女关系出现危机时,几部作品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离家出走的方式。
再经由一系列巧合,主角们幡然醒悟,懂得了家庭的意义。
皮克斯这双幕后之手,越来越像调停家庭矛盾的居委会,和得一手好稀泥。
除去《海底2》中幼年走失的多莉,皮克斯近几年还生产了还有哪些一言不合就离家出走的宝宝呢?
《勇敢传说》:叛逆公主vs强势王后这就是那部与《无敌破坏王》同年,一度令观众惊呼皮克斯与迪士尼拿错剧本的影片。
公主从不满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再到理解母亲的用心良苦,影片最后回归到一种类似“一家人最重要是齐齐整整”的价值取向。
《头脑特工队》:敏感少女vs心大老爸这部同样是双线叙事的影片,内心戏丰富的女孩与家人的相处为一条主线,五种情绪的调和则是另一条线索,推动女孩与父亲的关系走向,以其深夜出走作为矛盾激化顶点,而后逐渐破冰。
影片所要传递的理念,成长即是接受不如意,有些不像以往的皮克斯,脑后长反骨的话语风格。
《恐龙当家》:病娇龙少爷+忠犬小野人这部电影不得了,一下就出现了两个与家人失散的主角,人类男孩和小恐龙。
与前两部主动出走的主人公不同,本片中两位主角更像《海底2》的多莉,属于意外失散。
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搭伙过程中,虽然小恐龙和小野人建立了超越种族和仇恨的情感,但故事最终还是收束在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如此中庸的价值观,说是皮克斯你信?
找不到恰当的理由来解释,为何皮克斯近年来的作品,都格外注重家庭内涵。
在家长与子女关系的修复上,几部影片也基本都安排了子女主动妥协于家长的结局,将叛逆视为不成熟,而学会自控、回归家庭传统视为成长的表现,俨然为权威家长制代言之势。
按惯例,我们对价值观本身不做讨论,只是想说,与以往皮克斯作品所倡导的,小人物也可以有大作为,这样意气风发的笔墨相比,最近的几部作品,格局或多或少都有所局限。
Part 3: 从迪士尼到梦工厂:家庭观念与时代接轨“与时代接轨”并非政治课本的专属名词,它的潜台词是顺应潮流,已经不局限在小家庭,而是时代之下的大势所趋。
与时代接轨的家庭观念,则不同于以往的家长权威,是家庭成员间基于平等话语权的良性互动。
这么说如果太抽象,我们通过以下几部,与上文所提及的皮克斯作品,相对同时期的其他动画作品为例,进行横向比较,相信你会有更直观的感受。
《功夫熊猫3》:顺应时代的护航者同为寻亲主题,《功夫熊猫3》却并没有把过多精力消耗在“寻找”,而是去讲述熊猫阿宝利用自己的武学修为,带领全体同胞共御强敌,重振村落。
片中阿宝的父亲绝非霸占家长权威不放松,而是认清属于儿子的时代到来后,自愿退居幕后为其保驾护航,完成了权威的交接。
懂得权力越大责任越大的道理,才是影片中阿宝成长的必修课。
《疯狂动物城》:改变传统的坚实后盾在本片中,兔子朱迪从梦想成为警员,遭遇家人的不理解,到面临人生瓶颈时,获得家人的鼓励,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弱小个体带动了家庭认知的革新。
朱迪父母同样没有固守家长权威,而是为女儿改写传统的成就感到自豪,并在女儿警察事业举步维艰的困境下,发挥强有力的后盾作用。
在这里,家庭可以被诠释为理性的指导与情感的助力,是随主人公一同适应改变的精神支柱。
《精灵旅社2》:包容差异的血缘纽带索尼的“精灵旅社”系列,虽然不如许多系列动画名头响亮,但在家族观念的解读上,却是比较有发言权。
吸血鬼和人类结合的设定,本身就挖下一个观念差异的坑,到了这部续集,老中青三代翁婿,在身份认同与育儿方法上的差异,更是不言而喻。
我们在这部有趣的动画电影中,既能看到用手机的德古拉,又能看到假扮吸血鬼的人类。
差异面前,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不讲父权与家族权威,每个人身份平等的个体,这样的家庭观念显然已经走在我们时代的最前沿。
几组作品简单比对下来,我们就能看出皮克斯近来几部动画作品,有些过分迷恋权威家长制,较之其他热门动画影片,未免显得保守的落入窠臼。
在社会发展瞬息万变的当下,不顺时而动,本身就是一种倒退。
把握不住恰逢其时的主题,故事也很难以创造新意。
作为曾经最天马行空的动画制作团队,我们还是希望看到皮克斯在时代语境下,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而不是每一次都打着情怀的旗号高调宣传,却让走出影院的观众再也找不回熟悉的配方。
(本文原载6月21日【电影通缉令】公众号,内容有删改,From D)
真好看啊,作为一个动画片,题材不是打败一个什么大boss,或者英雄和美女的爱情故事,或者制造一个什么危机然后去化解,而是去探索去发现一些什么东西,就比较有新奇感,内容没那么好预测,感觉和他们进行一场旅行。
旅行通常可以拍得有趣好看一点,比如海绵宝宝的电影,然后靴猫12也是旅行和探索就没那么好看,1还稍微强一点,但是旅途到后面比较平淡,而是搞些阴谋和打boss的情节,我感觉靴猫中打boss的桥段都真是又臭又长,直想跳过,2里面塞了太多主要角色,本来设计的还可以的旅途,被过多的人物信息给冲淡了,导致过程不痛不痒。
另外值得一夸的是,影片的视觉效果,海洋景色非常美丽,各种水里视觉效果的变换恰到好处,美轮美奂。
配音也不错。
出现的几个角色我也都很喜欢,比如史上最强的眼镜,多莉的管友-可爱的平头鲨(多莉会说鲨语的包袱竟然也被接上了),还有那只怪鸟,七爪鱼也还不错,因为戏多一点,所以反而不会特别突出他的某个特点,变色挺厉害。
然后我看这个电影还蛮感动的。
忘了说,小多莉真是特别可爱。
然后它回忆父母呀,父母给她铺了好几年的贝壳路,都让人动容。
我就喜欢多莉这样的性格,疯疯的,亲切的,直白的,不用说善良和包容的。
(4.5星)
其他电影:烂番茄好评率90%=“口碑大爆”“好评如潮”皮克斯电影:烂番茄好评率90%=“口碑扑街”“不及预期”这个说法可能有些夸张,调侃一下,别被标题误导,我并不是来差评的。
惊喜感不够是续集电影很难避免的,毕竟在已知的设定下想玩出新花样着实很难,而恰恰皮克斯就是一家以“想象力”“创意”为标签的电影工作室,原创作品总是以最新奇的设定、最感人至深的情节博得观众喜爱,拿走了半数以上的奥斯卡最佳动画奖。
续集的压力可想而知。
海底2首映+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幕,迪士尼&皮克斯的首席创意官约翰拉赛特也来到中国参加影迷交流会,有中国影迷提出了有些敏感甚至有点尖锐的问题——“皮克斯这几年续集越来越多,原创能力是否下降了?
”“是否受到了迪士尼的影响?
”约翰拉赛特表示,其实皮克斯早有做续集的打算,只是在被迪士尼收购之前存在一些版权限制而不能随意开发续集;皮克斯只会做能做好的续集。
听到这儿的影迷们想到《汽车总动员2》都笑了,包括我。
今天打开豆瓣,一堆两星三星带着失望至极语气的短评吓到了我,某些自诩尼莫情怀很深的评论甚至满带恶意,口碑上佳电影的续集难道不应该是自带加分光环么,这才上映首日,班底和设定并未变化的《海底2》差到连前作粉丝都恶评无数?
有人认为不够Fun不够心意太压抑,也有人觉得创意十足笑点满满,见仁见智了。
具体情节上不想多谈,从创意和画面技术上来讲,脑洞大开的创意点不断出现,水花效果十分逆天,不否否认的是一部制作上佳的3D动画电影,如果放在别的工作室,被称为一流作品不奇怪。
可它偏偏就生在了皮克斯,偏偏还是《寻找尼莫》的续集。
但就因为如此,就是该受到理直气壮莫名恶评的充分理由吗?
原创作品不够惊艳,续集作品不够创新,让人觉得有狗尾续貂之嫌,这是继《鼠王》《瓦力》《飞屋》《玩具3》四连爆的巅峰期后,不少影迷对皮克斯电影的评价。
几乎每出一部作品都会出现大量“皮克斯不行了” “皮克斯丧失创新能力了”之类的评论,除了去年被戏称“回春之作”的《头脑特工队》(现在又被称为“回光返照之作”了。。。
) 不想去探究近年皮克斯动画不尽人意的原因究竟是新人导演能力不足还是迪士尼介入过多,或是所谓的迪士尼吸光了皮克斯的精元。
每一个人或者团体都有高峰和低潮,不管原因是什么,皮克斯动画出现低潮期,出现不如巅峰期的作品,且都根本算不上烂片,为什么一定要抱着恶意进行随意和莫名的评价呢?
仅仅是因为前期呈现的优秀作品太多而接受不了不那么优秀的落差吗?
皮克斯表示好无辜,就因为以前太优秀,而造就了大家对它近乎苛刻的要求。
有些评论还表示自己情怀很深等了13年然而片子却那么烂。
因为情怀太深而对公认的烂片无条件好评的很多,但因为情怀而对一部并算不上烂的续集满满恶评的还真挺少见,可能是我见识少。
好了,写不下去了,并不是皮克斯脑残粉,第一次在豆瓣写这么正经且鸡汤味有点浓的东西,只在是被满篇的差评吓到了。。
。。
《海底总动员2》的上映距离上一部已经过去十几年,一般像这样大热的动画电影至少4,5年就会推出一部续集作品,是什么原因让《海底总动员》酝酿了这么久才推出是一件很让人好奇的事情。
《海底总动员2》依然是个寻亲的故事,但十几年再次归来的皮克斯,已然不再是那个开怀逗趣的寻亲之旅了。
在《海底总动员1》中,故事线基本是线性的,开头马林丢了孩子,他和多莉一路相伴遇见了各种奇奇怪怪,有趣可笑的海洋生物,最终,他们找见了nemo,一家人欢欢喜喜的回了家。
《海底总动员1》之所以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故事足够的有趣,比如那几条吃素共助会的苏格兰口音又喜欢吐槽的鲨鱼,各种口音梗,鱼缸里性格各异的鱼,当然功劳最大的就是健忘不着边际的多莉。
正是各种逗趣可爱的角色填充在马林的寻子路上,所以海底1才那么的找人喜欢。
然而到了海底2中主角换成了有健忘症的蓝鱼,多莉的健忘症是她的萌点,让一条患有健忘症的鱼去找回自己的家,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务,那这样一个故事应该如何展开?
也许故事团队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在整个故事布局上一改之前的单线索叙事风格,在海底2中有多莉与马林父子两条叙事线索在同时进行。
而在故事主题和基调上,海底2一改前一部的欢快风格转而比较变得有些沉重。
海底2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影片中数次出现的多莉一个人在有点发黄的海水中,伫立在飘着海带还是什么组成的柱子中间,喊着充满回声的hello,那一刻巨大的孤独感扑面而来。
多莉一直以来都因为那种健忘又不着四六的表现让大家都忽略了多莉这个角色身上巨大的悲剧性——她什么都记不住,也就是说,她其实一无所有。
海底2中多莉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大海中喊着hello时,试想如果换做一个一般的人,此时他会有的是马林那样的着急、仓皇、惊恐,但多莉没有,她还是傻乎乎的喊着hello,也正因为她自己一无所知,反而让这样的情景显得更加凄凉。
海底2注重探讨的另一个主题就是家人。
海底2中的nemo显然早已将多莉当做了自己的家人一般看待,所以当多莉提出要去寻找自己的家人时,天真的nemo自始至终都跟着多莉,支持着多莉。
而谨小慎微的马林则在中途和多莉有了分歧,自此之后故事线就被分成了两条,独自去寻找父母的多莉,和寻找多莉的马林父子。
虽然故事线被分成了两条,但这两条故事线的基调却完全一致,那就是对于家人这个理念的认识。
马林在和多莉分开后,才在nemo的提点下明白家人其实就是那个跟着你义无反顾不计危险去寻找亲人而别无所图的人。
而多莉则在辗转曲折之中明白了,即使你什么都会忘记,但唯有家人和那首父母为你而作的童年小歌谣会深深的埋藏在心中,你以为你忘了,可是当你用心去寻找时,你就会发现,他们都换做一颗颗排列在海底的贝壳,海再大,鱼再多,但一颗颗的贝壳为你铺陈着一条又一条指引你回家的路。
当多莉想起了童年母亲告诉她他们用贝壳为她铺好了回家的路,而循着那贝壳找见了父母的住所时,一条条放射状的贝壳路承载的是父母沉沉的爱,即使你已多年杳无音讯,即使你生死未卜,家人都为你留下了所有回家的路。
当电影中,当多莉回头看着贝壳小路上两个黑色的身影缓缓的游来,还未等多莉开口,父母就冲上来拥抱着她叫着她的名字时,坐在黑暗的影厅中的我不自觉地被感动的流下了眼泪。
所有在故事的主题上,海底2是要比海底1更有深度更沉重一些的。
而海底2的故事主要发生在一个海洋研究院里,虽然水中的故事很多,但却给人一种和海底1截然不同的感觉。
在海底1中,虽然有深海钓鱼鱼,有可怕的水母,但海底1所呈现出的海底世界是美好欢乐的,但在海底2中,海洋垃圾,发黄的海水,再加上海洋研究所,影片似乎不经意间还暗示了海洋污染,以及人类的一厢情愿等一些现实的话题(比如那个触摸区,小孩子的手对鱼类来说简直就是灾难)。
也正是因为故事线的分裂和主题的沉重,这使得海底2没有海底1那么有趣,那么集中,有些平淡有些分散。
有人说海底2不好看,确切的说,海底2只是不够有趣,因为比起海底1的纯有趣合家欢定位,海底2明显已经想涉及一些更有深度的话题而已。
正如《玩具总动员3》中满满都是非常沉重的主题一样,皮克斯最让人敬重的一点就是他们总是试图在续集里把话题往更有深度的地方挖掘,这一点是梦工厂可能需要学习的。
当然,海底2总体是权衡了趣味性和深度性,在把握上确实没有能够像1那样炉火纯青,再加上大热的《疯狂动物城》这样在趣味性和深度性上做的很出色的电影刚下档,这些原因使得海底2在这两方面的表现都显得不够出色,但你不能因为一部动画电影不够有趣不够热闹就说不好,因为热闹有趣从来都不是评价电影的唯一标准,毕竟皮克斯的动画很多时候都是需要你沉下心来慢慢体会的。
另外海底2中的出场角色也都不够有鲜明的戏份,不论海狮海狮鲸鱼,都远不如第一部中的鲨鱼那么让人印象深刻。
希望皮克斯可以在下一部海底3中带给我们像《玩具中动员3》那样震慑人心的表现,也希望可以让那三只苏格兰吃素吐槽鲨鱼再次回归。
另外,看故事最后的苗头,求不要把马林和多莉配到一起!
还有下次主角能不能换个可爱点的,比如那群能把人萌化的海獭,或者那俩海狮也可以,毕竟有的人真的对章鱼很膈应。
总之,海底总动员2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动画,值得你走进影院去看一看多莉的故事。
尤其是在现在这炎炎夏日里,没有什么比在电影院看一部在海洋中遨游的电影更好的事情了。
《Cars》系列是关于超越自我(成就他人的至高境界),《Toy story》系列是关于友情,《Monsters》是关于自我认识与超越,《Wall E》则向我们展示了有史以来最为纯粹的爱情和环保的故事。
而我个人最为喜爱的《Ratatouille》讲述的则是关于打破藩篱,自我成就的故事。
2017年最发布的《Piper》的故事则是关于自立,但短片所呈现出来的最新的动画技术则让我叹为观止,印象深刻。
这部《Finding Dory》带给我久违的感动,剧中角色的塑造和刻画个性十足,精彩纷呈。
最难得的是编剧和导演完全尊重海洋动物本身的特征(与第一部一脉相承)来串起如此美好的故事,让我深深的陶醉其中。
亲情作为这个系列的DNA,同时涵盖了勇敢、友情、环保等诸多能够引发共鸣的内容。
Pixar之所以能让儿童与成人(本人比儿子还喜欢)同时喜爱,适合全家观看。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总是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来讲述一个质朴且至金至贵道理。
孩子们看到了故事,也在心中建立了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基础。
作为一名两岁半的孩子的父亲,我愿意将这些美好的普世价值,通过一同观影带给他。
而我则通过每次观影,不断的反思自我,涤新心灵。
故事作为影片的灵魂,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故事与技术(呈现能力)应该是硬币的两面。
Pixar在两方面均无出其右,不愧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动画片厂商。
感谢Pixar!
皮克斯的电影,值得反复刷,因为它的确耐看。
于是第二刷《海底总动员2》,但,这一次观影看得痛彻心扉。
我悲观的底线低到尘埃,能够接受来自残酷世界的一切挑战,但是看完第二遍《海底总动员2》之后还是被悲伤淹没。
下午要去给我的儿子报名上小学了,他即将踏入这个未知世界,而此刻,有些话,不吐不快。
用你想要的方式尊重你和别人的不完美 细心的观众看完整个《海底总动员2》,不难发现这部作品其实处处映照着我们人类的各种不完美:一条两片鳍大小不一的小丑鱼,一条患有短暂失忆症蓝唐王鱼,一只少了一只触须的章鱼,一条自以为失去了回声定位能力的白鲸,一条患有高度近视的鲸鲨,一只瘦弱愚钝的海狮……重要的是他们不仅在电影里被粗暴地奚落、嘲弄和欺辱,而且在现实的电影院里,这些行为还赢得了阵阵笑声,尤甚的是我们身边这种对弱者的嘲弄也更为司空见惯。
正常的人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天生优越感,把嘲笑和戏弄缺陷当成了习以为常的权力。
这个世界残酷到令人心碎。
愚钝的海狮并不知道自己的尴尬,而健忘的多莉,孤僻的汉克,近视的运儿,回声系统失灵的贝利时时刻刻都知道自己的尴尬,而他们都艰难地用一种尴尬掩盖另一种尴尬。
多莉的聒噪和喋喋不休,实际上是她内心落寞和尴尬自我保护,她已经习惯了冷眼和嘲弄,所以她不断地说话和道歉来掩盖与化解这种尴尬,即便是亲如家人的马林也同样毫不客气地直言她除了健忘只会添乱……而少了一只触须的汉克,性情变得刻薄孤僻,他宁可选择待在水族箱里,也不愿回到大海…… 孩子啊,我想告诉你,聪明是一种天分,而善良是一种选择,所以你一定要善待所有身边的不完美。
如果你身上也有各种缺陷,我也希望你能理解,其实没有人是完美的,你要和自己的不完美达成和解,并且用同样的态度面对其他人的不完美,用你想要的方式尊重你和别人的不完美。
将心比心,用你讨厌的方式对抗你自己 《海底总动员》两部电影里都把人类描述成非常讨厌的物种,第一集里面钢牙妹对鱼类的粗暴和邪恶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多莉去哪儿》里面,孩子们频繁而欢快地把手伸进触摸池中和表达对动物的亲昵和爱护。
人类一面自以为是地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其他物种的所谓的爱,一面又自私地用发展破坏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幽暗的下水道,海底的沉箱,甩不掉的塑料网……《寻找尼莫》里面的海洋生物已经成为了《多莉去哪儿》海洋生物研究所里面的标本,而这一切都是以爱的名义。
人类的代表“黄健翔”们反复标榜着自己先收养,后治疗,再放生的理念,然而却把这一切化成了海洋动物展示表演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孩子,你经常去商场里面的金鱼池玩捞鱼的游戏。
看完电影,你应该试着想想如果你是鱼,你希望被这样追赶着捞来捞去,并且假装很有爱心地把鱼带回家,然后不久就养死的经历吗?
我想请你记住哦,如果这是你不喜欢的事,就请你一定要学会用你最讨厌的方式对抗自己。
活在当下,忘却该忘却的 多莉年幼就知道自己患上了短暂失忆症,并因此走失,一个人度过了没有记忆的孤单成长历程,命运安排她和马林和尼莫形同家人,才让她成长之路的悲凉不那么绝望。
多莉的健忘与话唠以及不停的道歉,令我感伤之至,但是另方面也令我欣慰。
正式因为她没有7秒以上的记忆,才让她从来没有放弃对生活的期望与憧憬,更没有陷入成年人应有的谨慎和患得患失之中。
相反,如果她是有记忆的一条鱼,她反而不可能有勇气逃离生活的悲伤,就更别说穿越太平洋去寻找她的父母,另外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她记住了生命中最重要的记忆——贝壳之路。
记忆的确是我们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变量,它是我们生命价值关键筹码,它区分出我们与他人的不同,但是它也在不断伤害和禁锢我们的勇气和想象力。
因为记忆和所谓的成熟心智,会通过想象力把失败与风险反复预警,让我们变成一个畏首畏尾的人。
孩子,爸爸非常不想说,越长大就越孤单,越长大也就越痛苦,就是因为记忆在影响着你的孤单和痛苦。
所以,你要知道,遗忘在很多时候也是一种能力,学会选择性的记忆,忘却应该忘却的,活在当下。
因为你不仅不能改变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也不能时刻准确预测未来,所以你要学会活在当下,每一刻都要与你所遇到的一切达成和解。
用心去理解帮助的真意 走失的多莉在路上巧遇寻找儿子的马林,她知道失去家人的滋味,所以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和马林一起寻找尼莫的神奇之旅。
而在多莉的闪念之中想起了与自己走散的父母,想要不顾一切地去找寻时,马林还是犹豫的,但是多莉说:“我实在是太想念他们了,你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感觉。
”马林就立刻放下了成人的盔甲,帮助多莉踏上了穿越太平洋的寻亲之旅。
两段彼此帮助的故事构成了两部《海底总动员》全部内涵,最重要的是,马林和尼莫以及多莉三个人之间共同表达了一个无条件给予对方帮助的故事。
孩子,我想说的是,从今之后的来路,你一定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各种艰难,能够正确理解帮助,是一个人爱与被爱能力的体现,最重要的是你要学会尽可能不计回报地帮助他人。
你也要勇敢地向别人求助,求助和接受帮助也是一种能力,因此给别人带来的麻烦,你一定要学会说抱歉。
独立思考,做自己的主人 在多莉的记忆里,她的家是一个充满了温柔色彩的梦幻之地,但是万万想不到的是她历尽千辛万苦穿越整个太平洋,回到故里,才知道她的家原来是人类搭建的水族馆和海洋生物研究所。
皮克斯的主创在这部电影里精心地用多彩的明澈的海底世界,反衬着晦暗阴森的人类世界。
人类自以为是地借保护动物的借口搭建起来的海洋馆和海洋生物研究所,而这就是多莉念念不忘的家,一个被人类欣赏与消费的真正牢笼。
最后多莉懵懵懂懂地带着尼莫和马林、鲸鲨运儿、白鲸贝利,章鱼汉克以及一卡车的各类海洋生物重返大海,他们离开了人类所谓善意提供的圈养寓所,重新成为了自己的主人。
卡车冲向大海的那一个定格的瞬间,的确令我心有戚戚焉。
孩子,无论未来你未来是否还面对像爸爸现在遭遇环境,你都要记住,大多所谓的名义上为你好,多半时候是一种禁锢。
你都要尽可能地独立思考,做自己的主人。
相信试错的力量 多莉说计划不重要,美好的事物都发生在偶然之间,不确定性是常态,这也是人生的美妙之处。
多莉绝对是传奇的化身,这一切其实都依赖她的短暂失忆症,因为没有记忆的负累,让她带领大家一次次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奇迹。
现实世界的不可预测性,让我们必须相信试错的力量。
我们要做的就是不忘初心,永远努力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
正是因为多莉没有怯懦和恐惧,他们一路上才创造那么多不可能完成的奇迹。
影片中人物的成长线,其实就是多莉用自己的卑微和无惧唤醒了所有人内心的勇气,挑战了种种不可能,改变了他们面对事物的态度,也改变了所有人的生命轨迹。
孩子,我知道你一定会因为害怕失败的丢脸而不愿意去尝试犯错,但是我想说的是,你只有知道犯错最低的成本是什么,你才会尽快找到真正对的方向。
而且,绝大部分的创新都是因为犯错和失控带来的结果,如果不犯错,就根本不会有什么创新,这也是如假包换的皮克斯精神。
在我们的生命里,不确定和犯错才是常态,尽快犯错,尽快找到错误,尽快纠正,这才是勇敢者的正途。
你要记住,因为胆怯,一事无成才是最可耻的。
你始终要成长,而家永远等你归来 多莉的成长其实反而是一次意外的走失所造就的,离开父母,这是每一个孩子都必将面临的艰难历程。
远离父母,孤单成长的多莉,越过太平洋寻找的其实不是那个地理位置上的家,她历尽千辛万苦要找的其实是她的家人,家人之间的连接与爱才是亲情的真意。
在《寻找尼莫》中,多莉找到了尼莫父子,他们不是家人形同家人,有时候,非亲血缘之外的好朋友也是你的家人。
而《多莉去哪儿》她终于和父母团聚,完成了自己心灵的一次久违的回归。
孩子,我知道现在的你离不开我们,但是你要知道,未来的分离是你必要的丧失,而我和你妈妈也有一天终将离去,你妈妈也会背着你在被窝里偷偷哭泣担心你未来一个人独自成长的艰辛。
但是你要相信,无论你去哪里,我们都会铺好贝壳之路,等你回家。
而且,你在成长的路上一定会遇到很多新的家人,你也会有你自己的孩子,有一天你就会明白,这一代代生生不息的繁衍和亲情力量的传递,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也希望我给你的这些期望能在爸爸出版的40多本关于《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的书里,分享给更多的小朋友。
我不懂太多的道理,也做得远远不够好,也许你们现在还小,也许还不能完全听懂我说的这些话,但是还是趁着我笑着流着眼泪的时候写下这些话给你们。
世间如此残酷,又如此美好,希望你们成为那个不要永远说抱歉的孩子。
基友不情不愿的陪我去看了finding dory,没办法,她既不喜欢鱼,也不喜欢动画,还丢了一张公交卡╮(╯-╰)╭所以她坚持这是一部破电影。
写影评之前,特地去看了豆瓣的评分,只有7.4,连大圣归来都有8.3好嘛,不得不说pixar树大招期待,我是地地道道的pixar粉,看这部《海底总动员2》动画技术在线,故事情节在线,搞笑情节也很自然,总体上来说作为一部动画电影,已经是非常良好了,但是我们习惯于pixar给我们创造力上的惊喜,所以才会对电影有一点的失望。
其实dory这个小众的主角也注定让电影观众无法共情,就会自然而然的把它当作一部低幼动画来观看。
Dory的失忆症是一种天生的缺陷,她自己家人朋友因此的苦恼不计其数,当然她自己可能不记得什么苦恼,但是无论是父母还是朋友,都给予了dory最大限度地包容和信任,爸爸妈妈只是在教会她如何跟着贝壳回家后就放心的让小dory跟着朋友们去玩耍了,也从未要求dory呆在家里不要给别人添麻烦。
或许这就是一种人文情怀吧当人的缺陷和环境发生冲突,是改变自己还是改变环境?
也许有人会说,腿脚不好的就不要出门了嘛,阿尔兹海默症就乖乖在家呆着吧,你得了失忆症还乱跑不给别人添麻烦嘛。
电影却给了我们相反的答案。
总会有办法的,遇到问题不停地游就好了,总会有人帮助你的。
无论是不是童话,电影都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永远相连的社会,一个美好的海底世界观。
也许是我粉丝滤镜太厚了,怎么看都是一部好电影呢
刚刚看完电影《海底总动员2》,描述小鱼多莉找回记忆与家人团聚的故事。
一点点的煽情,却令我有小小的感动。
有着失忆缺陷的多莉,几乎什么都记不住,几秒钟就会忘记刚发生的事。
幸好她有完美的父母,鼓励她,相信她,支持她,等待她……而她凭着记忆深处的爱念——那些残存的记忆碎片,历尽艰辛,也要一往无前。
执着和永不放弃,终于得到朋友们的认可和支持,得以一家团聚。
虽然这仅仅是一部动画片,却也很有爱!
时隔多年,皮克斯仍然奉献出一部水准之上的精品动画:画面更精美,海水和光线的运用上已经达到了比真实更逼真的地步;新角色多了不少,还原了生物的多样性,皮克斯再次展现了处理多个角色平衡度的超强传统;多莉记忆只有几秒,隐喻了现代人在繁杂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速食文化,很快会健忘,最终迷失自己,我们在人生路上经常会忘记很多重要的事,包括忘记自我。
短短100分钟却看得眼泛泪光。
纵然已是大海茫茫,我仍对你念念不放……关于遇见、缘分、珍惜等等,如此玄妙难懂的东西,都被《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说清楚了。
因为想念,因为不舍,因为难忘,这个世界上才有了那么多的奇迹发生,让我们时刻在聚拢,时刻在消散……
皮克斯的动画长片生产线上又多了一个续集——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海底总动员:寻找尼莫》的续作《寻找多莉》。
两部作品一部属羊,一部属猴,相隔13年,堪称到目前为止皮克斯历史上时间跨度最大的两部同系列作品。
每一个当初曾经“寻找尼莫”的观众,现在几乎都已经进入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譬若影院里坐在我前面的那个带着小女儿的父亲,13年前大概也是一样在影院里似懂非懂地盯着银幕吧?
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的是,这部《海底总动员2》并没有再将小丑鱼尼莫放到主角的位置上,讲述他长大之后如何变得畏首畏尾、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的故事,而是采用了一种“漫威化”的方式另辟一条全新的故事线,将前作中的配角多莉升格为主角,继续深挖多莉在前作中就已出现、但仅仅作为搞笑元素的“短期遗忘症”,赋予这个特征以更为丰富的内涵。
一些经典角色的再度出现和海洋元素(如洋流)的适时插入,都足以减少13年瞬间带来的生疏,让看过前作的老观众瞬间入戏。
与前作相比,《寻找多莉》的价值无疑更温和了,虽然故事中还是少不了“熊孩子”,但人类本身已经很少出现在故事的主要冲突中,也并没有对鱼类造成什么威胁,甚至还翻转了前作的意义,成为了鱼类的保护者。
鱼类之所以“寸步难行”或“妻离子散”,更多地是因为人类构筑的环境对鱼类的生理结构造成了极大束缚和挑战,而这种束缚的具象表现就是一个个坚硬的格状或盒装的规则结构——水池、鱼缸、房间、车厢以至水管,等等。
这些结构从侧面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变,因此也相对柔和地提出了环境和动物保护问题;而从更深的层次上看,规则的结构在片中还意味着马林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中规中矩、定式和怯懦,打破和逃离这些环境(如最后运输车落水)则意味着多莉身上诸如勇敢、追寻自由和富有创造性等品质的最终胜出。
可以说,影片展开的环境和其中的诸种价值获得了更强的内在勾连,整部作品具有了较前作更强的整体性。
与此同时,价值的温和性也让影片的功能更集中地体现为正面教育,使得童话故事和动物保护宣传相结合,突出了“放生”的重要性。
主题趋同体现了皮克斯动画基本价值的高度统一,然而其形态又是各不相同的,从《飞屋环游记》到《头脑特工队》,几乎每一部影片都能给人以全完不同的设定,哪怕是同一个系列中的两个影片,其中都多多少少蕴含着前所未见的惊喜。
退一万步讲,皮克斯不断挖掘着一部影片的“剩余价值”,不断拓展一个系列的生命周期,不断挖掘一个故事链的深度和厚度,不断寻找和构建各种表达的可能性,未尝不是一种可贵的创新。
这不仅仅是一种商业模式,更是一种成熟的创作方法,而这份成熟,在我们的电影工业体系当中,充其量还只是徒具其表。
哪怕拥有再绚烂的美术设计,国产动画对人物形象的打磨往往还只是一种奢求,遑论象征性意义的呈现和挖掘。
这让人不能不担心7月8日将要公映的《大鱼海棠》,无论诚意之水有几千,观众也只会取好不好、真不真那一瓢饮。
当然,作为一部续作,《寻找多莉》的缺点也很明显,比如重要角色章鱼汉克能在陆上存活,会变色,会潜行,甚至还能开车,简直变成了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而从根本上讲,这又是全片场景设置过于复杂、故事架构野心过大的结果,这就使得合理性成了《海底总动员2》的一大痛点——大概也就比内核彻底断裂的《功夫熊猫2》好那么一点点。
从想象力层面考量,它也很难与《疯狂动物城》比肩,可以说只是相当卖力地完成了一个“任务”,“寻找尼莫”时的那份惊叹,也已经不复存在了。
影片结束之后,场灯一如既往地提前亮了起来,坐在我前面的孩子他爸睡得香甜,他的女儿则仍旧全神贯注地盯着银幕。
这大概就是对《海底总动员2》的最佳评价。
好有爱,让人感动
确实,经过了第一部尼莫的精彩,看到这样的多莉,是有些许的失望。
8.0/10 分。。。最后的贝壳路,居然把我感动了。。。让我想起了黄丝巾的故事。。。
因为多莉记忆碎片化的关系,影片也非常碎片化,梗也挺生硬……我觉得要把海洋生物放在陆地上冒险,这样编故事实在太难了吧……反正……无法觉得好看。星星给精神内核。
吓尿了。。。以为是海底的爸爸去哪儿了!
别的不说,光开影前的小海鸟捉贝壳的短片就得给五星。无敌章鱼绝逼的无敌章鱼。没有最牛只有更牛。贝壳那段儿真的是感动到我了。
啰嗦又聒噪,睡过了半场
这就是事隔多年的良心制作?流水线型的套路,打着同情旗帜却分分钟出戏,这配音也是醉了,最近好莱坞如此泛滥,国人对好莱坞情怀何时有个头?
虽然没有疯狂动物城那么出彩,但是真的很搞笑,而且不恶俗,有些人给烂片打高分说情怀,这个水准之上的作品却因为情怀被打一星,也是醉。
心灵鱼汤。
现在看感觉这些鱼都好丑..
也许是因为夹杂着童年回忆,所以对小丑鱼们满怀期望,结果换来的又是一个迪斯尼生产线上的标准化产品,老旧的故事内核外裹着一层华美的特效糖衣,可是相同口味的糖果,一颗觉得新鲜,年年如此也就甜腻了。
大鱼吃小鱼,超大鱼吃大鱼
看得快睡着了。一大堆的道理和纠结
跟cars2一样....
皮克斯又炒了一次冷饭,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唉
这么多年过去了 技术画面一点没长进。。。
什么鬼,拜托皮克斯不要再拍续集了好么
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我居然被一只章鱼苏到了……
感觉成本好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