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片一部。
两点体会:大陆的观众好糊弄、大陆的戏份钱好挣。
仅此。
烂片一部。
两点体会:大陆的观众好糊弄、大陆的戏份钱好挣。
仅此。
烂片一部。
两点体会:大陆的观众好糊弄、大陆的戏份钱好挣。
仅此。
http://ww1.sinaimg.cn/large/62cfaa05jw1dqovu1wap1j.jpg
电影中让我真正感到认同并之一笑的是几个傻帽对电影的调侃,尤其是《战国》。
剩下的就是苦笑和充满疑惑的笑:电影怎么可以烂成这样,漏洞百出的剧情,连表演都充满了廉价感和浮夸感,王太利这货演什么都是老男孩,没有演技可谈,颖儿实实在在是个胖兔,那么肥还敢出现在大银幕上,关键表演是烂电视剧的水平。
吴镇宇和林雪属于和他们的长相很符合的本色出演,没什么亮眼之处。
看完就记住一句:“你妈是你爸的”,拜托,又不是春晚小品。
疯狂的蠢贼,看来片名起的还不错,电影真的是又蠢又疯狂,不蠢拍不出这种水平的电影,不疯狂不敢拍这么蠢的电影。
本年度我看过的第一部烂片,比去年的《战国》来的早了一些。
让我觉得花一百块钱进电影院看这部电影是值得的啊!
当然我花的一百块是买了两张票——二人世界,但如果这部电影只能提供给观众一个半小时黑暗
影片从不同角度描述“贼”的心里及一系列的“不如意巧合”,有时候的“贼”是被迫的,有时候是出于无奈,有时候是自己选择的…… 生活中我们可能也有“贼”的一面。
“无心伤害却逃不过现实,有意讨好却转变为冷落”。
希望也像“贼”一样有个好的结局。
《疯狂的蠢贼》:一部很3的喜剧片宁浩和他的团队声名鹊起于2006年夏天的《疯狂的石头》。
在那个火热的季节里,这部电影愣是从德国世界杯处抢了不少眼球过来,以300万元成本收得2400万元票房。
《疯狂的石头》之后是《疯狂的赛车》,更多的线索,更复杂的人物关系,更成功的票房,宁浩由此进入了“亿元俱乐部”。
两部“疯狂”电影之后,宁浩团队花开两朵,宁浩本人率领一哨人马杀入《无人区》,可惜流年不利,胎死腹中。
而另一拨人在执行导演李凯的带领下拍摄了“疯狂”系列的第三部:《疯狂的蠢贼》。
宁浩在《无人区》中已不满足于疯狂喜剧,而有了更大的创作野心,可惜天不从人愿,他只能再回摆到原来的轨迹上拍了《黄金大劫案》。
而《疯狂的蠢贼》则继承了前两部的路线:多拨坏人,多重矛盾,多个目标,时而各自为战,时而狭路相逢。
它当然没有宁浩那么娴熟的黑色幽默技巧,但同样非常努力地表现人生的荒诞。
它当然没有前两部片的结构精巧,却也设了一个进得去、出得来的迷宫。
它不像宁浩已在追求喜剧之外的价值观的表达,而是心甘情愿地三翻四抖、出乖露丑,把观众弄笑了算。
《疯狂的石头》里,无论是刘桦、黄渤、岳小军组成的笨贼三人组,还是国际大盗迈克和“家贼”谢小盟,智商或情商上大有空门。
简言之,这是一群很“二”的家伙。
因为思虑不周全,因为时势不配合,因为混球劲儿摁不住,他们总是出岔子,遇尴尬。
到了《疯狂的蠢贼》里,吴镇宇演的欠下高利贷的香港混混,彭波演的迷恋香港明星的仆从,林雪演的赌债缠身的“东南亚第一杀手”,王太利扮演的马仔,仍然行使在“二”的激情大道上,所以他们杀人杀不死,收货货不到,计划老破产,意外总滋生。
但与前两部“疯狂”片的人物不同,他们本质上不是坏人,而是心里埋藏着脉脉温情。
香港混混很缺钱,可是面对一只转眼就能变现的小白羊,他下不了手,而是自动扮成了“蝙蝠侠”加老爸,保护她并养着她。
“第一杀手”以索命为换钱之道,可关键时刻他却化身“小丑”,取消了所有的“SURPRISE”。
每有行动必出故障,他们脱不了“二”的标签,但他们在此基础上还多一份痴气,当笨、傻、痴气结合到一起时,银幕上活动着的便是一群很“三”的人物,而整部电影也变得很“三”。
开篇时总是人心如铁,家无宁日,收尾时已是千帆过尽,真情最暖。
吴镇宇发挥了他神经刀的本色,连演戏带指导,把这部戏弄出些怪咖的味道。
彭波发挥了“谢晓盟”的至贱无敌本色,他身上的笑料不高明但有效。
王太利还是那副苦哈哈的样子,林雪还是那副汗津津的德性,高军和那威的客串,一个是外奸内憨,另一个是外憨内奸。
总之,把这么些千奇百怪的三货往镜头里一摆,你笑也得笑,不笑也得笑。
每年三月都是国产小片群狼围剿好莱坞大鳄的时刻,能得胜而归的不多。
今年,科学巨星传记片《钱学森》,历史名人传记片《柳如是》,国际获奖文艺片《桃姐》,无厘头搞笑片《嫁个一百分男人》,惊悚动作片《大追捕》,以及这部《疯狂的蠢贼》,将与一堆进口大片和批片会猎,且看最终赢家谁属。
尽管不是宁浩亲自打造,但是挂着“疯狂”二字的本片,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的同宗传承者。
不仅因为本片所有主创均参与了前两作的创作,而且从实际影片来看,与同类模仿者相比,有太多方面,只有《疯狂的蠢贼》才得“疯狂系”的道行。
比起那些只靠眼睛看便动手模仿抄袭的影片来,这些曾亲身感受过“疯狂”的诞生的每一个环节的兄弟们,血液里的“疯狂因子”显然要浓烈得多。
“疯狂”传承1:小人物的魅力现在很多创作者都清楚,把主人公设计成市井小人物就会比较接地气,就会容易引普通观众共鸣。
可是说得容易,做到很难。
因为毕竟并非所有的电影创作者和大腕明星们,都能够把姿态放低到去观察和体味一个真正市井小人物的辛酸和生活趣味。
于是我们便需要感谢来自“疯狂”系列的那一大票编剧们,总是能够把小人物的特征把握准确;也需要感谢吴镇宇、林雪等人的表演,把小人物落魄却不甘落魄而导致的各种荒诞状态,演得淋漓尽致。
本片的摄影师还特别喜欢仰视的镜头,把吴镇宇饰演的这个伪大哥拍得极其“高大”,配合吴镇宇压得住场的个人表演,影帝气质早已藏不住了。
“疯狂”传承2:多线叙事的迷宫时至今日,内地导演众多的多线叙事的使用者中,尚未有人能够达到宁浩的水准是铁一般的事实。
作为自己的处女作,曾任《疯狂的石头》执行导演一职的本片导演李凯的努力是值得称赞的。
影片基本上保持了三组人马有条不紊地交叉推进。
三组人马的纠缠点设计也比较巧妙且在纠缠时没有让观众产生混乱感。
这一点对于新手而言,已经足够了。
多线叙事能够让喜剧变成迷宫,宁浩的迷宫是占地十亩的,李凯的目前才占了七亩。
不过这种传承方向是很明确的,继续努力,下次呈现的迷宫便会更壮阔。
“疯狂”传承3:黑色幽默的暗讽三部“疯狂”戏,在故事中通过角色的滑稽,都是先了很大程度的社会暗讽。
这种有别于视觉上的搞笑的讽刺手法,便形成了一些需要观众琢磨一下的黑色幽默。
可以说,《疯狂的蠢贼》中接吴镇宇之口和连晋之泪,实现了很多非视觉性的喜剧点。
这都让影片显得比一般的纯依靠装疯卖傻、怪异行头、怪异举动来卖弄笑点的烂片有智慧多了。
“疯狂”传承4:方言的运用影片一个非常值得特别称赞的一点,是对方言的运用。
自从《疯狂的石头》用方言制造了很好的喜剧效果后,跟风的喜剧片都莫名其妙地乱用起了方言。
仿佛只要角色开口说出的不是普通话,就一定会惹观众笑一样。
殊不知随便乱说出口的方言,就跟装疯卖傻一样只能让观众皮笑肉不笑,是为最低级别的喜剧创作。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主打方言喜剧的片子里的角色,心平气和的时候一嘴拿腔拿调的方言,可是一到夹杂紧张、愤怒、高兴等情绪的时候,演员便无法兼顾方言的腔调,顺嘴出来的变回了普通话。
《疯狂的蠢贼》的方言运用恰恰相反,也就更为符合生活之常情。
林雪饰演的杀手,在心平气和的时候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而且还带点儿港味儿,可是一到大难临头生气着急到极点的时候,突然蹦出了他的“老家话”。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强烈的反差,才导致林雪的那突如其来的一句方言,胜过了其它影片通篇的得瑟。
看这部戏之前,想做一个小小的调查:是什么决定你看这部戏?
A 演员(吴镇宇,林雪 王太利 ,或是其它)B 剧情 号称《疯狂的石头》原班人马?
C 无聊或是消磨时间D 其它以上几个选项,你的选择是什么?
也许,是对于吴镇宇这个演员的过分喜欢,才选择了这部电影。
然而,看了之后,总让人有种意犹未尽,败兴而归的感觉?
多年前,当我们看到戏剧片的时候,笑点极低,且容易买账。
不知道为啥,现在感觉很多作品,总是差强人意。
本片,最明显的不足,就是剧情不够紧凑,显得很松散。
其次,就是人物的衔接上,不够戏剧化或者说桥段很挫,创意不足。
虽有筷子兄弟王太利的助阵,但还是,掩盖不了剧情的硬伤。
拖沓,松散,桥段陈旧 这三大硬伤,让这个故事显得,那么的无趣。
有的时候,好的演员,没有好的剧本,总是令人无比失望,无比纠结。
真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无能,还是投资方的无知,才导致作品如此粗劣不堪。
可惜啦,一个那么好的演员,却没有一个好的剧本。。。。。。。。。。。。。。。
其实故事塑造的有些牵强了,和现实生活似乎也有些脱离,本身来讲我的笑点就有些高,里面的一些笑场我根本感觉不出什么,结尾也似乎在调侃。
我看不出此片有哪些好的地方。
笑过而已。
不过世间也是如此,算计来算计去大家都是两手空空,这就是人类。
《疯狂的石头》并不在表现正义一方如何智慧,更多的借贼的愚蠢行径娱乐大众,《疯狂的石头》更应该叫《疯狂的蠢贼》。
《疯狂的石头》里石头本身并不疯狂,疯狂的是老祖宗,愣是把这种石头美其名曰翡翠,疯狂的是那几拨图谋不轨的新新人类,明明不是自个的东西,非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占为己有,老祖宗的先知先觉警告我们,这个行为视为窃,实施这一行为的人视为贼。
贼在《疯狂的蠢贼》里退化了不少,除了彭波延续了一个小偷小摸的身份,吴镇宇在里边是个负债跑路的香港马仔,而林雪也是负债累累的东南亚第一杀手,而且还是个冒牌的杀手。
群众演员出身的彭波终于上位男猪脚,但他只不过被扣了个小偷的帽子,全篇并没施展过任何偷鸡摸狗之能事。
要说《疯狂的蠢贼》里真有那些个贼人,那就是连晋和颖儿,这对冤家兄妹为亿万家产不惜手段置对手于死地,典型的家贼是也。
《疯狂的石头》可以叫《疯狂的蠢贼》,而《疯狂的蠢贼》则可以叫做《疯狂的杀手》。
《疯狂的石头里》“顶你个肺”的连晋不再是个超级酱油仔,他和妹妹颖儿成为了整个故事的策动者。
连晋为了早日继承父亲的遗产,不惜重金聘请杀手弑父,为了独霸父亲的亿万身家,甚至连妹妹也要灭口。
而妹妹颖儿模样虽然乖巧,骨子里却不是个吃素的家伙,为分得家产一杯羹,照样不惜重金聘请杀手,试图将那个“非亲生女兄”的知情人王大利干掉。
兄妹俩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们请的却是同一个杀手林雪,而且还是一个冒牌杀手,愚蠢的勾当就此接连上演。
没有了导演宁浩操刀,这部号称《疯狂的石头》创作班底打造的《疯狂的蠢贼》,某种程度上的确试图承袭“疯狂”的衣钵。
故事构架上,《疯狂的蠢贼》延续《疯狂的石头》多线索齐头并进,错综交织的构架。
《疯狂的石头》里,道哥率队的黑皮和小军,冯董雇佣的麦克和厂长儿子谢小萌三股盗窃势力与包世宏领衔的护宝团队交相逗趣,《疯狂的蠢贼》里,貌似只有兄妹两股势力交恶,但他们一不小心却请了同一个杀手,加上吴镇宇和彭波这对本想劫财的混混搅局,以及遗嘱里变幻莫测的玄机,故事变得错综复杂,最后连杀手林雪算账都算到崩溃。
没有了宁浩操刀,《疯狂的蠢贼》不过秉承了“疯狂系”的精神,宁浩炫目的镜头和细节的机巧锐减,出场的人物数量了打了个三折,笑点也不及《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密集,所以《疯狂的蠢贼》呈现的观感,除了创作团队和彭波、连晋两位大将继续卖萌,风格上和“疯狂系”前两部作品还是有明确的区别,总体来说不及《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给力。
和《疯狂的石头》里的黑色幽默一样,《疯狂的蠢贼》也有不少“与时俱进”的地方。
几位角色谈到当下的电影,彭波说看《老男孩》,王大利说看《疯狂的石头》,吴镇宇冷不丁来一句:“你们怎么老看烂片,多看《战国》这样的好片嘛!
”这让刚刚荣获《青年电影手册》第三届金扫帚奖“最令人失望电影”的《战国》情何以堪!
就像是看到四眼在墙上写下那个大大的“拆”字,观众固然是会心地笑了。
《疯狂的蠢贼》创作艺术上没有《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那么高远追求,这可能会引来一票宁浩迷的倒戈,不过《疯狂的蠢贼》也有他巧取市场的利器,因为他的喜剧语言更简单更直给,需要观众转筋的地方不多,属于典型的爆米花电影。
里边稍稍重口味的是,失忆的颖儿总是单薄而性感地贴在“蝙蝠侠大叔”吴镇宇怀里,夜以继日,不知可不可以视为“窃玉偷香”之贼。
只为太利而去,
女主角无论是造型还是演技都不赖,吴镇宇老了老帅哥!东北口音的包租婆唱忐忑那段儿超搞笑!不错
擦~~那些一星是怎么回事? 一笑片,能让观众乐着离场不就够了么?么?多给半颗星为了找平衡的
事实证明,不管是片名是疯狂的××,还是演员用疯狂的石头还是疯狂赛车,宁浩的疯狂不是谁都能复制的,想不通名不见经传的导演怎么能请来吴镇宇这种级别的明星,片中有个动作像极了《军鸡》中的角色。
看着一乐,挺好挺欢乐。PS,就不信乐爷真是那么柳下惠~~
烂透了,看不下去
没法看下去了
以前我看电影一直是追求所谓的效果,剧情,内涵。。。所以电影必须是“经典之作”,现在有点不同,人生很精彩,很丰富,但我经历的太少,有真正共鸣的也太少,偶尔的轻松一乐都学不会还看什么经典呢?自己喜欢就好了,看了其他评论都太极端了,像商量好一样~~
别介啊,别叫我以后看到吴镇宇脑壳里第一反应就是:烂片。。啊。。。。女猪脚。。。她到底靠啥混演艺圈的???
我是怎样把这部电影看完的啊。。。
本来是为了打发时间才无奈看的,结果没想到拍得还算不错,虽比不上那些大题材的大片,不过跟这几年的港产喜剧相比,这部有趣多了~
整部片子就是疯狂的蠢...
看到名字还能想起我看过,我觉得还可以吧。。这3星是给吴镇宇打滴
吴镇宇,你究竟是缺钱缺到什么地步了啊?
喜闻乐见的喜剧题材,笑点还挺多的~说实话本来期望不高,结果还挺惊喜。
我明白了,大家去电影院都是看笑话的,电影成了真正的娱乐,而已。
还挺好玩的。同期看了两部吴镇宇的电影,都是寻宝,结果都一无所获……
剧情上总想弄点小花样出来
其实还是很搞笑的,只是不港不中
演员们演的都很认真,小投资的电影感觉拍的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