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放逐》我高二,昨晚又看了一遍,记不清这是第几次看了,每次看都会发现不一样的东西。
这些年杜琪峰的电影重看次数最多的是《PTU》、《枪火》和《放逐》。
我觉得这几部片子是杜氏风格最浓郁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
杜琪峰系列的电影最好不要割裂来看,许多片子里都会出现相同的元素,比如硬币,墨镜。
《黑社会》问:“爱兄弟还是爱黄金?
”《放逐》无疑给出了最好的回答。
一吨黄金有多重?
很重,很重,但比起兄弟间的情意,男人间的义气又算得了什么?
《放逐》拍的很爷们,在这个伪娘横行的年代,还有多少人能理解那种为了兄弟遗孀舍弃一吨黄金的豪迈?
谈谈这部片子吧。
一贯的简约,含蓄的风格,如同古龙的小说。
杜琪峰的故事也许不是最好的,但他讲的故事却是最精彩的。
布景,光线,灯光,运镜,都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
故事的节奏没有《枪火》那么紧张,前半段似乎都是在铺垫,到阿和的死,故事才峰回路转,四人观音山枪战才把故事推进高潮,顺便说一下,任贤齐叼着香烟和劫匪枪战的动作太帅了,不慌不忙的上子弹,拉枪栓,瞄准,射击,让人完全感觉不到他是出于劣势,大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架势,这可能也是四人欣赏他的原因。
四人本可以等他被他被劫匪干掉以后再出手,但他们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跟他并肩作战,这可能就是惺惺相惜,识英雄重英雄。
谢夫的旅馆在影片中是一个亮点,在外面看这是哥特式风格的旅馆,可里面却给人阴暗,邋遢的感觉。
从外面看这个旅馆似乎有很多房间,而里面导演运用光线和灯光,让人觉得这个旅馆只有谢夫跑来跑去的两间房。
而谢夫这个人物也很有意思,大抵就是古龙小说江湖百晓生似的人物,他贪婪,狡猾,唯利是图,和陈雅伦演的那个妓女是同一类人物,而他们在影片中起到的正是反衬的作用,用他们的贪婪,不讲道义来反衬四人的重义轻利。
不过在旅馆的布置上有个小小的瑕疵,最后他们谈判的时候有一幅壁画挂歪了,不过无伤大雅。
我朋友看的时候问为什么大飞不肯放过黄秋生,其实这个在《枪火》里任达华就解释过了:“搞定他,不然以后没人会怕我们。
”这就是黑社会的生存法则,要时刻保持威信,对于不听话的小弟只有死,不然以后小弟都不听话了。
在这部电影里出现了许多杜琪峰惯用的元素。
比如墨镜,黄秋生死的时候都要把墨镜戴好,《复仇》里黄秋生从楼上跳下重重的跌倒在地爬起来第一件事也是把墨镜戴好。
还有林雪的硬币,在《暗战2》里也用到过,两枚硬币的结局是一样的,《暗战2》里林雪把它投进了募捐箱,《放逐》里黄秋生用力的把它砸进湖里。
《暗战2》表达林雪放下了包袱,一切释然。
《放逐》里把硬币扔进湖里才是放逐的中心思想,不问苍天也不问鬼神,自己觉得值得就去做,完全把自己放逐在江湖中,活的自我就是放逐。
这对于在都市循规蹈矩生活的人们当然大呼痛快。
影片里反复出现了几个大男人推汽车的镜头,以前看一电视剧,里面男主角说过男人最尴尬的事有三件:推汽车,摇手表,甩钢笔。
用集体推汽车来反映这个群体的落魄再合适不过,世界上最悲剧的事莫过于美人迟暮,英雄末路。
而末路的英雄往往最有爆发力。
相对于《PTU》和《枪火》,故事的结局并不算惊艳,但还是可圈可点。
四人明知道谢夫的旅馆是龙潭虎穴,还能肆无忌惮的开玩笑。
“不会有埋伏吧?
”“你说这里会不会埋伏了一百多人?
”然后四人大笑,这不是故作平静,这是发自内心的笑,是对大飞等人的藐视。
最后吴镇宇把何超仪推出门外,然后重重的关上大门的时候似乎略有所思的表情仿佛是在告诉自己我可以无愧于兄弟,无愧于良心了。
也许在这个年代良心是最不值钱的,哼,良心?
家养的野生的?
多少钱一斤?
关于演员的发挥基本都还中规中矩,个人认为最有型的就是吴镇宇和任贤齐,吴镇宇飞刀的那个pose很帅,而飞刀也为这个角色增添了几分江湖气,没准他就是小李飞刀N带徒弟,哈哈。
任贤齐的戏份和台词虽然不多,但也惊艳,他吹口琴的戏使这个铁汉表现出了柔情的一面,使这个角色更丰满,更有人性化。
何超仪这个演员很有意思,她是澳门赌王何鸿燊的女儿,家里良田千亩,牛马成群的,她本人偏偏喜欢演戏,在这部戏里发挥的也不错,把委屈,仇恨,愤怒,无奈演的很到位。
刚才偶然想到这部电影有杀手,有妓女,有黄金,有客栈,有兄弟情,这不是我高中最喜欢的古龙小说是什么?
《放•逐》,或者说所有杜琪峰电影的主题和含义,绝不是对所谓兄弟情义和黑社会的描述上,真正应该发掘的是,杜琪峰用哪种形式表现了电影的文本意义。
与传统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相反,在这里,恰恰是叙述主体成为了表象,而形式成为了内在的张力,甚至对形式的解读,提供了颠覆字面含义的可能性。
杜琪峰在《放•逐》里延续了其一贯的慢镜、长焦、对称结构视图的特点,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他的其他作品,包括《枪火》、《PTU》和《文雀》时,我们总能看到形式的重复,但关键在于不能仅仅把这种重复当做是老套的缝合技巧,而是把它当做更深层次的征兆——正如在文学艺术中反复出现的风格意向一样,揭示着内容的非自主性:正是叙事内容和形式结构之间的间隙,维持了杜琪峰影像风格的同一性。
典型的杜琪峰式动作场面都是静止的,恰恰是在程式化的构图和画面中,才表现了整个情节发展的巅峰,传统电影的悬疑是剪辑的产物,通过对立形象的交替出现,伴以镜头规格的变化以增强情感的冲击力。
这种剪辑过后的镜头链接实质上是情感的“倍增”,如同典型的莫斯祖金实验一样,所谓的“中性面孔”被第二层意指扰乱、加倍和掏空了,它在新的中性图像上引入了一个凝缩情感的污点。
而杜琪峰电影的否定在于,在它对称构图下,没有剪辑构造的戏剧冲突,也没有继承前戏的能指“污点”。
它的全部情感力量,就在于长镜头下的静止和人物之间的空隙。
这种空隙在结构中预留了观众凝视的位置。
要理解一个特写镜头的凝视是轻松的,特写镜头悬置了背景,使观众和对象处在超越时空的维度,长时间的特写使我们质疑我们能述位置的荒谬性:为什么我要这么在看,为什么他这么看我?
这种焦虑反映了客体的创伤特质。
但是我们如何理解一个像上面那样的全景镜头的凝视呢?
这种凝固状态不是主体的抽离,而是整个主体世界的抽离。
杜琪峰电影叙事从来不是对一次枪战的完整描述,他总是夸大了连续动作中的某些场面。
正如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那样,枪手们在自己的位置上紧张等待,预示着一次激烈的冲突——而这个冲突其实已经被涵盖在静止之中了。
电影镜头选取了一个在真实枪战中不可能的位置——洞穿了整个场景中的全部秘密,清晰的展现了力量的制衡,这无疑是一个全知的上帝视野。
但是问题在于,这种全知并没有使我们放松,反而加重了我们的焦虑——因为我们知道那些空间只有对我们来说才是透明的,而对电影中的角色来说,他们无法穿越这种透明。
最后,这种对称构图表现了彻底的非对称性——观众和角色的失衡,构图的张力来源于我们的无力感——全知视角增加了必然到来的冲突的宿命感。
电影之所以不同于戏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荧幕与角色的关系。
荧幕起到了一个悖论性的作用:一方面它像镜子一样反射演员行为,另一方面,在某个时刻,“镜子变成了透亮的玻璃”(克里斯蒂安•麦茨),荧幕造成的观众与演员时空错位,反映了电影本质上是一门“断裂”的艺术。
但不同于麦茨所认为的,电影的双方是一种简单的窥淫癖和裸露癖的互补关系,他忽视的是“镜子的锡箔”,黑色的锡箔使反射遭遇其局限性,同时也创造了演员与影像之间的最小距离。
在杜琪峰的电影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演员展示的恰恰不是其形象,而是无意义的黑点,而正是与形象的间离满足了观众的欲望。
在这一点上,杜氏电影中角色在构图中的定位意义特殊。
如果从角色的权重来看,杜琪峰无疑是群像导演,但是他与传统的群像大师,比如奥尔德曼等等的风格,却有截然不同的差异。
这种差异源于对角色认同方式的不同理解,当传统的群像描写意图凸显个体的差异性时,杜琪峰则选择了一种同质化、脸谱化的方式。
在这里我们遭遇的也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方法派和布莱希特风格之间的差异。
在《放•逐》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五个杀手风格和个性的同一性,尤其是在这种枪战场面中,表现出的不是鲜明的个性特征,相反更多的是对某种程序化动作的“应用”。
在结构主义的构图风格中,这种表演方式表现为:演员的角色本身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角色在结构中的位置。
杜琪峰用淡化所指的方式,最大限度的实现了电影的风格意义,当演员成为木偶式的能指符号时,观众情感的距离就形成了。
在《枪火》影片中段,五人保镖与一伙杀手相遇,双方在楼上和广场上对射,我们只是看到不断的射击,但没有人倒下。
最后,当阿来等人从后路冲上楼去,消灭了杀手时——只留下一个人,他仍然心无旁骛的一枪一枪和广场上仅有的一名对手互射,而阿来等人,明明可以迅速杀了他,结束这一切——却选择了静止。
这种姿态无疑是超现实的,和枪战的紧迫与激烈格格不入。
但也正是这种抽离的姿态——把人物从现实的场景超越出来,反而增加了场景的力量。
这样的场景在杜氏电影中无数次出现,这就是杜琪峰与同样运用慢镜、特写表现动作场面的大多数导演不同:静止和慢镜不是为了渲染场景艺术性和延续暴力快感,反而是鲜明的表现了现实的荒谬性。
我们看到那些射术高超的杀手们,他们极其严肃的瞄准,不断的射击,摄像镜头强调这种仪式感,但最终只是空洞的枪声——他们射击,仿佛不是为了击毙某人,而是为了射击而射击——这里我们遭遇了主体异质性。
角色表演的形式化,仿佛是没有生命意识的怪物、机器,只是没有同情心的冷漠的运作,忽视了观众的全部欲求;但与此同时它又成为了一种绝对凝视的在场。
它违背现实无目的运动的行为,构成了我们最深的恐慌,正是与现实的间离,革命性的揭示了观众内在被剥夺的那部分东西,阻止了我们向象征社会的完美融合。
说到《枪火》,就顺便提一下《枪火》和《放·逐》的关系。
放逐毫无疑问的,紧紧的承接了《枪火》的开放结局。
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否定之否定”的结构力量。
《枪火》的结局是一次妥协性质的否定,面对突然出现的创伤,五个人侥幸逃脱,解决的终局是对创伤的掩盖——老板的妻子因为不忠被处决。
在此我们要提及《枪火》对这一段关键情节极端晦涩性描述的原因,它明显是涉及到了主体的阉割。
杜琪峰电影里的女性从来都是形式化的存在,她们都失去了女人个性的能动意义,仅仅是作为男性活动的功能性存在。
但如果因此而质疑杜琪峰电影浓厚的保守主义色彩,就是没有真正把握到女性意义的实质。
与这种观点恰恰相反,正是杜氏的“女性不存在”的观点,彻底的表现出其激进性。
他剥除了把女性的主体性先天归属于男权的特征,隔离了两者的关系。
当女性不再是作为“被阉割的男性”而存在时,恰恰是揭示男根能指的空洞性之时。
所以在电影中,“大嫂”作为一个绝对的符号意义存在,她为五个强烈的男性能指设置了不可解决的僵局,并用自身的毁灭,毫不妥协的讽刺了男权的无力。
因此《放•逐》的否定首先是女性角色的否定,杀手和的妻子静是一个保守的角色设定,她成为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尤其在当她把枪举向帮助他丈夫的那些兄弟时,这种失败感尤为明显。
与此相反,妓女角色的设定则是激进的:她自始至终用暧昧的态度腐蚀着兄弟情义、黑帮火并的力比多倾注,并用胜利者的姿态结束了全篇——只有她得到了黄金。
妓女本身就是符号意义的倒置:从一个被征服者的角色,逆转成了征服者。
第二个否定是对男性角色的否定,五个保镖从逃脱者变成了追杀者——摆脱大他者压抑的方式不是保持和大他者的距离,因为根本就不存在距离的可能性,而是去接近它的原质,发现支撑其存在的荒谬性。
在这个层面上来说,《放•逐》并没有什么放逐,相反,正是对放逐的否定,实现了对现实的超越。
《放•逐》延续了杜氏电影表现形式的先锋性与开放性。
可以说,每一次杜琪峰的电影,都是在用一样的形式讲述一样的故事,但却从来是不同的指向。
杜氏电影从来都把重点放在叙事主题之外,但也正因如此,使得电影的内容仿佛是刻意和形式保持距离而显得单薄。
在《放•逐》中,五个杀手的逃离是影片推进的主要动力,但这种逃离营造出的注定失败的宿命论,削弱了真正的放逐意义:主体的能动性是如何成为“理性的机巧”的工具的,放逐的强度在于它是主体自身发现的,存在于自己自身的秘密;而不是像电影中一样,是角色强加给环境的。
在这一点上,《枪火》做到要好的多,同样是五个杀手,为了保护老板奋力拼杀,直到影片结尾他们在酒桌前举枪对峙时,才发现,自己才是注定被排除在外的异质。
与其说《放•逐》是《枪火》的续集,说《放•逐》揭示了《枪火》故事的必由之路,倒不如说《枪火》才是真正的放逐,放逐在我们决定行动之前就已经完成了。
一吨梦有多重呢 是不是一吨爱又有多重呢 不对笨蛋 爱怎么可以用重量来衡量呢 对不对一吨辛苦有多少呢 一吨辛苦你说重不重 一吨辛苦重呢就辛苦 轻呢就不辛苦咯 诶 对呀 “一吨猪头有多少啊 哈哈”哎呀 脏了 一吨腿毛有多少啊你说出了一吨脑子出来有多少啊“胖子 一吨猪尾有多少啊”要看你怎么称了“怎么称 你会不会称啊你”我用手 一个一个称啊“我看你啊越称越糊涂啊”忘了我们 一吨金子都给你你能走你能走 你能走 你也能走 孩子也能走你,不能走就这样。
《放·逐》港三DVD已出,请选择该版本观看。
=======================================================IMDB记录的片长是100Min,也就是国际放映版本,据说是粗剪。
而R6 DVD的长度是108Min,如此说来首尾两段字幕根本就是多余,R6 DVD和上映中的港版有着业已存在的区别事实。
对下《放逐》的演员和角色名字,如下: 黄秋生 .... 火 吴镇宇 .... 泰 林雪 .... 肥 张耀扬 .... 猫 张家辉 .... 和 何超仪 .... 和的妻子 任达华 .... 大飞 张兆辉 .... 谢夫/Jeff 林家栋 .... 蛋卷强 任贤齐 .... 押运警卫 陈雅伦 .... 妓女 许绍雄 .... 巡逻警察 谭炳文 .... 买凶老头 你无法想象在看到《放逐》结尾时出现的那一行字幕时有何等之恶心,我不相信杜琪峰在拍搞笑片,也不愿意率领众人振臂高呼一道问候某某人老母,这只能是侮辱广大国内观众们的智商,就如《龙城岁月》结尾老头告诫电影院里的小朋友们:不要加入黑社会……。
如果一定要找个理由先,我会说因为这是R6 DVD。
没有办法看到一部导演的完整作品,却得听着无奈的国语配音。
那么让我们忘掉首尾两段莫名其妙而且严重影响观感的字幕,即便《放逐》真又是一部“无间道”,十之八九的人都不相信这是真的。
然而不由地想起任贤齐饰演的警察在船上说的:回来一起去自首。
我靠!
这又是怎么回事?
自首、卧底、殉职都上瘾了。
饶了我吧,我只是一个普通观众,有着明确的辨析是非正恶能力,说教也不是这么来着。
这种恶心的感觉就是当你看过几十分钟电影忘记了片头字幕时,小丑一般的巡逻警察根本就不是《放逐》所意指的计划,结果高潮结局之后,它又跳出来刺激了你一把。
对,就是苍蝇,于是非常之不爽。
总被人拿来和《枪火》并论的5人组少去了大师兄令狐冲——吕颂贤,该小弟角色也转由张家辉出演,一样得罪了重量人物。
这么说并不是为了说明《放逐》和《枪火》有何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仅仅是因为演员班子太像了,连几个人开枪架势都像得一塌糊涂,根本就还是这几个人——虽然人物造型有所变化,比如曾经光头的吴镇宇,现在整了个冷酷发型,同样改变的还有黄秋生。
所以作为一个杜琪峰影迷,喜欢《放逐》是不需要任何理由,便是从开始几个镜头、甚至是开头几分钟时间,你就会沉醉在无语言说的快感里。
依然是兄弟手足般的友情,背景又是挥之不去的回归情结,重诺言、讲义气却无法逃脱命运的杀手们——典型到极致的杜琪峰作品和银河映像。
就个人而言,最喜欢黑市医生诊所的一场遭遇枪战,几乎是以静制动的极致表现,形式冷酷带来的快感,还有千钧一发之际的扣人心弦以及宁静打破后展开的火爆枪战。
可以回想下这个段落,先是上楼急促的脚步声,再是沉重的拍门声。
当大飞一伙人冲进屋子里,影片一下子被冤家路窄的宿命氛围所笼罩,观众甚至会担心大飞一枪解决了躺床上的和。
然而大飞急于治伤,并没有在第一时间认出床上的人是谁。
房间内的空气几近凝重,紧张无比。
当重伤的和从床上挣扎起身,发现了眼前近乎离奇的场景,他和大飞远远对视,而大佬强也在这时发觉屋子里还有其他人,双方狭路相逢。
在第一枪打响之前用去了4分钟10秒,铺垫得近乎完美。
相较而言,结尾枪林弹雨里的同归于尽,血雾升腾到易拉罐落地总是理想化了些,有点像《真心英雄》里英雄主义模式的回归以及最后理想化结局。
但不可否认,那义薄云天的热血激荡的确是很煽情的场景,至少真没想到众人会以如此坦然方式来个鱼死网破。
-- 如果说《枪火》是杜琪峰为自己而拍(另一种自然是为观众而拍),那么《放逐》依然是他的得意之作。
镜头上的运动已近纯熟,广角、长镜、远拍。
例如开头室外部分到众人准备晚餐;慢镜和快速剪辑的穿插结合,把节奏和剧情发展控制得牢不可破,例如餐厅枪战一段;布景、灯光上的考究也足够影迷上钻上一阵子,而音乐依然那么值得一提,即使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出原声带的希望。
剑拔弩张之后的沉默,不露纸面的友情坚定;众人齐推车场景的反复出现;一吨黄金和一吨爱情到各自理想;张耀扬面对任贤齐的神枪流露出的惺惺相惜;分享一瓶好酒,丢来扔去,你一口我一口;无路可退时不忘拍大头贴……。
形式夸张之外,却也说不上出奇制胜,这种义气和吴宇森枪战片里的风衣墨镜双枪白鸽又有着截然不同。
这个片子里几乎找不到特别失准的演员,不论是张狂十足的大飞还是经手生意买卖的Jeff,5人组就更不必说。
可以拉回看张家辉在车上回光返照说出“回家”的一幕,吴镇宇的愤怒和泪水,是的,真的有泪水;黄秋生回头时的内心矛盾在脸上则成了一种缺少表情的复杂。
--- 在这里真的想特别提下陈雅伦,早先的一些三级片印象无多,不想年纪虽大,风韵犹存,可谓“妖娆女老自有余态”。
对她最近一次在电影里的印象就是在彭浩翔《大丈夫》结尾客串,杜汶泽嘴里说着“陈雅伦的胸部好大”,眼睛盯着不放。
于是《放逐》中她的大胆暴露、低胸穿着、裸露激情演出更是不足为怪。
值得一说是她的现身场合和肥的眼光分不开,一次是在去接买卖的楼上,一次则是在结尾几人临死之前。
在林雪的眼神中,她似乎有着无限风情,或者在Jeff嘴里就是一个骚字。
这最后一眼理想之极的迷色贪念在自己看来是真实无比,有点像那个被讲滥的、悬崖边上一颗草莓的故事,一种人生在世的坦然本色。
为什么要强调她还因为杜琪峰电影里的男性色彩浓烈,散发着男性荷尔蒙气息。
比如《放逐》几个男人间的有情有义,不需要过多渲染。
往往却是女性角色的惊鸿一瞥令人过目难忘,不可否认她们有用于中和或者衬托的作用——可以说何超仪这般角色一半是,一半不是,最典型的例子来自《暗战》里的蒙嘉慧。
那么在《放逐》里陈雅伦承担的不是那种怦然心动的难忘,而是带有象征意味的渴念,这并不需要涉及她的妓女身份。
当然影片的很多悬念都是给猜中了(可以称之为悬念的话)。
比如黑市医生往抽屉里丢钱时,镜头给了陈雅伦一下,之后这个人物必然又会有一番手笔,而果不出其然,她偷走了钱,她的存在把故事又推向了高潮,甚至她还笑到了最后,拖着大包黄金扬长而去。
四人用硬币决定去向时,也料想到会遇上押运黄金的车辆;在四人取消劫车的念头后,可以猜得会有另一拨人出现;何超仪下楼时,就知道她会朝火开枪。
种种期想的巧合并不是为了炫耀观影水准,也不是为了说《放逐》毫无悬念可言。
只有一种理由,熟悉、再熟悉不过的杜琪峰和银河映像。
http://moviel.movblogs.com/article-144914.html
讲述五个杀手中有一人突然金盆洗手,并且带着妻子在澳门过着恬静的生活后,五人怀着不同的目的再一次聚首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剧中人物个性鲜明,用独特的氛围营造与风格化的画面来讲男人的故事。
温暖的色调,温暖的情怀,武侠味的杀手故事,五位亡命大侠,一场血雨腥风,有冷幽默,有情仇分明,还有文艺的心灵鸡汤。
人生的困顿,无法阻挡兄弟们本性的纯真,他们将自己放逐于物欲横流的世俗之外,在枪与血中找到真正的江湖,其情深意重足以模糊你的双眼。
这部电影兄弟情更深,加入了女性角色,善恶更加分明,不再是圆满的结尾,而是壮烈的死。
一份兄弟情引发的一系列事情。
片尾那段枪战巧妙作用慢动作和镜头切换。
一种暴力美感扑面而来,混着血雾与白灰,加上飞到空中的易拉罐,真的是最好的枪战设计之一。
杜琪峰依然保持他的风格。
永远记得影片最后的爽朗开怀的笑声。
依旧是任达华的老大,依旧是除掉叛徒,执行者依旧是黄秋生,阻拦着依旧是吴镇宇,胖子还在,东兴乌鸦也还在。
《枪火》那部22天拍出来的电影,故事单一,情节简单,能给人留下谈资的也就是最后那几分钟的“解决自己人”的戏码。
或许这最后几分钟有太耀眼的光芒,以至于让他们为此重新拍摄了一部电影。
放逐的来由或许就是如此。
可我觉得《枪火》这部电影里,最后几分钟并不是太耀眼,而是前面太平淡无聊。
总而言之,导演已经决定用一个多小时来重述那几分钟的恩怨情仇。
相对来说,《枪火》虽然单一,但至少还是一个故事。
可《放逐》却已经将所有故事的元素丢尽,只留下一个落寞杀手沦落的氛围。
演员的演技还是相当不错,他们不说话的时候,每个人都将自己的角色该有的表情有效地表现了出来,然而一开口,就会让人觉得尴尬,那苍凉肃杀的环境下的面孔,实在和他们的语句不太搭调。
与此类似的一部电影是《罪恶之城》,这部电影也将氛围拍摄得非常深入,以至于观看电影的人能够明显的感觉到罪恶之城的气息,这一点要比《放逐》这主要半旧不新的场面优秀许多,但与此同时,电影的情节,电影里面的人物的语言和对话也是恰倒好处,与之相配。
可《放逐》只有氛围。
所以三个人在楼上沉默不语,之后就弄会子弹和枪,接着就各自在房间里开几枪,旁边的女人在跪着求佛。
受制于老大而引发的朋友之间的争斗在《枪火》里点到为止确实不错,而在这部电影里如此大肆渲染却显得极其尴尬。
二对一的境况,硬是被整成了一对一对一,他们仿佛在此侧的世界开枪,而子弹却在另外一个世界里飞行。
小孩子的哭声将他们拉回了现实世界,这群杀手找到了昔日的情谊。
简单家庭里的六人晚餐让人觉得温馨,但也透露着心酸。
可这些刚搬上来的家具却让人觉得可笑,张家辉明显是想在此定居,仿佛他应该去住旅馆。
可是故事却告诉我们,他所面临的风险实在太多,那里有一个随时都要将他杀死的老大。
当一个杀手有了一个一个月大的孩子的时候,他跑到这个危险的地盘来体验无尽的被刺杀。
随后他说,他想有一个家,我不知道是什么东西驱使一个人有这样的想法,当自己的孩子和妻子最需要照顾的时候,他带着孩子和妻子跑到这里来送死,并且说,他想有一个家。
不过这里大部分人的脑袋都有问题,所以他的妻子会去求黄秋生放一条生路,这是黄秋生的问题么,如果她真要求人给生路,那就应该去找任达华。
当然,吴镇宇也认为自己可以通过要挟黄秋生保住张家辉的命。
在这失真的世界里,所有人都在用屁股思考问题。
所以那个妓女在医生的家里,面对那么多人拿着枪,她敢去抽屉里偷钱。
所以,这个念念不忘想回家的张家辉,最后也得到了一份安心,吴镇宇将他的尸体运回了家。
当这个女人开枪射击吴镇宇和黄秋生的时候,我是可以理解的,虽然我觉得她不够明智,因为她丈夫回来就是找死的,跟他这些昔日的朋友没有多大的关系。
但孩子刚满月的时候,昔日丈夫的朋友将丈夫的尸体搬回家,然后让自己收拾行李跟他们走,这足以让人愤怒到开枪。
所以,故事在此停下来。
因为我需要考虑一个问题,当吴镇宇要求张家辉的妻子和他们一起走的时候,张家辉的尸体怎么办,是丢在这个楼上,还是又搬回车里运走?
即便随后张家辉的妻子开车将这四个人吓走,但这个问题依然留了下来。
当我们做出决定的时候,总不能期待有如此简单粗暴的后续事件,为这个错误的决定划伤一个句号。
一吨梦有多重?
没劫到黄金,林雪徒生感慨的一句话却触动了我的神经。
虽然这样一句台词很快就淹没在港式无厘头的调侃搞笑里,虽然我不是银河的粉丝也不是枪火的饭,虽然混乱暴烈的枪战和那见血的生死厮杀实在叫我一个女文艺片爱好者招架困难——但如果不撑下去,就不会看到漠漠旷野中四个浪子游侠似的来去如风(那段配乐尤赞),傲然天地间,而这个场景又是何等让我心怡!
当人自身的卑微渺小被置于更广阔的时空中,就成全了一种独异的气质。
是放逐,不是流浪,多了一种宿命式的无奈,却也被商业片贯用的戏噱方式化解得不是那么悲壮苍凉。
明明最后回到谢夫饭店是来赴死,心知肚明,四个人却还在大头贴前嘻哈半天。
他们用喧哗以对,冲破了周遭的阴森清冷,掀起最后的高潮。
整部戏,一上来节奏真是缓慢的颠覆想象,台词又少,在第二遍看时才明白这正是说故事的技巧,为的是静极生动合该有事,为的是其后能将沉默中积蓄的力量爆发得更猛更急。
杜琪峰以他的节奏暗中掌控着全剧,让黑帮戏也见出了点艺文气息,让这四个惺惺相惜的好汉既不大英雄也不大狗熊:黄秋生最后挣扎着也要顾及形象般的戴上眼镜才肯死去,林雪闭上眼前还不忘再多瞟一眼楼上的美女……他们是英雄,也是小人物。
小人物就是本该潇洒地疾驰而去之时却很龌龊地不得不下来推车,小人物就是每每抉择去向之际总交给硬币听天由命,显得毫无大将风范任性决断……而之前所有的铺垫,却在最后吴镇宇帅气把门踢上的那一个转身中,形象登时挺立并高大了,男人之间的血性、义气,还有生死与共的坦然,全都有血有肉起来,横竖终归是一条好汉。
这片子太好,而我看得太晚。
晚到直至现在才算认知,所谓枪战片也不单是只有歇斯底里的火拼,不单是只有生猛粗犷的线条,不单是只有“硬”,男人的力量与霸气,令动静投足皆是戏,活化在一个由红药水混糖浆铺洒的世界内,不可谓不美,而更让人记住的是血气男儿放逐的背影,那不顾一切的,不留后路的,亡命天涯的,哀寂与并肩。
看完放逐,我终于也肯抛弃掉原先那一套自我认定的对于黑帮枪战片的顽固偏见,也终于甘愿臣服在杜琪峰的江湖,被他收兵。
喜欢看纯情的片子,第一次写影评,很多时候觉得能让自己落泪的片子就是好片子,所以通常看日韩电影,最近才开始看国内的电影而且喜欢一个人对着电脑。
放逐里面没有血淋淋的镜头,剧中的5个大男孩一直以嘻笑怒骂的方式阐述他们的情感。
几张合影向观众表达了他们的感情。
开始青年时期的5个英姿少年,后来加上“阿和”老婆和襁褓的婴儿。
最后一张是没有阿和的四兄弟的临死前的留念。
当阿和死去,四个人抛下漏油的汽车,走到分岔路口用硬币决定去向时候,像极了人生中的很多时候,很多时候,人要去那里,想要什么自己甚至都不了解,有时候路上的伙伴比目的地来得重要。
男人之间的情感是隐讳的,但张家辉浑身是血,吴镇宇小心的蜷住他把自己兄弟放在脖劲的时候,比一些纯情片子的感动更剧烈。
张家辉在大家不知道何处去的时候,奄奄一息的说了句回家。
剧中没有语言描写他是多么爱何超仪,爱情的场景也没有设计,就这么简单的告诉观众这样的男人爱自己的家。
最后,当张家辉妻儿被绑,四个男人抛弃了他们依赖的硬币,抛弃了他们的生命,只有在结尾处从立拍得里划出来的相片记录了他们的坚持。
装B一族,太装了点!
几次先手机会都浪费了,最后顺利扑街了。。。
1,酒店暗杀老大五个人,别人都说了暗号,那么好机会不杀那个人,装逼半天,最后等大飞哥也来了,一堆人,再打,最好机会浪费了,就已经晚了一步了2、私人医院,大飞哥在做手术,他们四个人在暗处!
那么好的机会,一出手至少干掉四个人,二个老大先干掉,然后凭他们本事,小喽喽应该不在话下。。。
但,他们又在装逼摆pose!
最好的先手机会又浪费了。
最后不知道搞得多么狼狈3、然后既然讲义气!
阿和老婆虽然用枪打他们,那是生气,但说得通的,最后嫂子不是放过他们了吗?
他们倒好,真的大人小孩也不管了。。。
这是讲义气???
最后搞得被大飞哥抓了,自己四个人去送死。
二次先手都浪费了,然后嫂子这个软肋又被抓了。。。
上帝不会再给你们机会了,你说这些人怎么活啊给四分是画面和音乐屌爆!
提到《放逐》,大约熟悉老杜的同学们总是会习惯性的拉出《枪火》来做比较。
大概还是因为主要的故事人物还是围绕着五个人来讲,在这部影片你也会闻到与《枪火》似曾相识的味道。
你会在这看到似曾相识的杜式站位,似曾相识的地下医院的混战群像。
这部片子还是烙着浓重的杜琪峰的烙印的。
但是与《枪火》整个泠冽的感觉不同,《放逐》的开篇的配乐轻快,带有一点浪漫,配合画面的暖色调,会有一种轻快的感觉。
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下去,整个影片的色调逐渐浓重昏黄起来。
而四个人的命运逐渐显出了不可挽回的颓势。
从行动失败,阿和被打死,到四人决定抢黄金却止步不前,这些所有都预示着最终一种不可挽回的英雄没落。
没有了夺了黄金后火边的畅谈,也许你不会感到其实他们的未来也许真的会很美,你也许无法体会做出最终的决定是需要多大的勇气与豪情。
当那一曲口琴声响起,四个人一人一口酒的边喝边离开码头的时候,显得格外悲凉与一种视死如归。
如果说《枪火》写尽了黑帮的意气风发,连警察的角色也被弱化的打酱油的份上,那么《放逐》则是写出了黑帮的凄凉晚景。
以合影开始,以合影结束。
也许最初五人留下那张合影的时候,就注定了最终会以这样的方式结束。
还记得古龙说过:“美人迟暮,英雄末路,都是世上最无可奈何的悲哀。
”用这样男人的方式告别江湖,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而用这样文艺的手法描写一个这样沉重的结局,倒是让人大开眼界。
放逐了没回去就好了
还需要说什么吗
缓慢的色调~忽静忽动~
是一个导演以文艺镜头表达内涵的极致。 全香港放眼望,也只有杜与彭两个导演有这种大气了吧。
装逼过头了,么劲
比枪火还烂,基本没有可取之初。
放逐别人,也是放逐自己
这次杜sir玩的有点过了,剧情张力不够,通俗讲装逼装大了。
阵容强大……故事般般了.
此导演我看不懂
这几个抢大头照拍的老男人哟~棱是感动的我稀里哗啦
刻意的败笔
已有《枪火》,何需《放逐》?
他想干什么。。
画面高于实质
肚脐疯 不装逼 你丫能死啊!
和放逐相比,复仇就是一坨屎,还是稀的~
好有杜琪峰的腔调
所有不开枪的场景都没法看........太刻意了太做作了..............
手法不错 故事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