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心之石

Hjartasteinn,同心石,石沉心海(港),青春寂光物语(台),Heartstone

主演:巴尔德尔·埃纳尔松,布勒·辛瑞克松,迪尔娅·瓦尔斯多提,卡特拉·尼亚斯多提,约妮娜·索迪斯·卡尔斯多提,兰·雷格纳斯多提,妮娜·道格·菲利普斯多提,斯

类型:电影地区:冰岛,丹麦语言:冰岛语年份:2016

《心之石》剧照

心之石 剧照 NO.1心之石 剧照 NO.2心之石 剧照 NO.3心之石 剧照 NO.4心之石 剧照 NO.5心之石 剧照 NO.6心之石 剧照 NO.13心之石 剧照 NO.14心之石 剧照 NO.15心之石 剧照 NO.16心之石 剧照 NO.17心之石 剧照 NO.18心之石 剧照 NO.19心之石 剧照 NO.20

《心之石》剧情介绍

《心之石》长篇影评

 1 ) 阿多尼斯的觉醒

《心之石》是2016年一部冰岛电影。

电影讲述冰岛渔村两个正在经历青春期的少年Thor和Christian之间的故事。

Thor与妈妈姐姐一起生活,是家里唯一的男性,时常被姐姐捉弄嘲笑,妈妈对他也不上心,还怀疑他偷鱼。

Christian是家里独子,母亲性格懦弱,父亲脾气暴躁,经常对Christian施暴。

那次未经农场主斯文同意骑马出去露营,第二天,父亲怒气匆匆赶来,当着他朋友的面骂Christian小偷,对他又踢又打,不揍死不收手的节奏。

这样两个孤独的少年自然成了一对好哥们,形影不离。

Thor暗恋贝丝,Christian和汉娜似乎是“一对”,Christian想牵线搭桥,让贝丝了解Thor的心意。

谁曾预料,四个人相处的过程中,Christian发觉自己对Thor产生了超越友谊的情感,这让小直男Thor很反感,两人友谊的小船也濒临翻没。

Christian自杀被抢救回来后,Thor意识到自己并不想失去Christian这个朋友,并主动向他表明了自己的诚意和真心。

这部作品里最出彩的就是自然景色。

冰岛的夏季更是宜人,有极昼现象,黑夜很短。

Thor,Christian,贝丝和汉娜,少男少女骑马去艾达湖边露营,早上Christian走出帐篷,山谷空灵,他向青草覆地的水潭走去,水面倒影浮动,那场戏美极了,Christian像希腊神话里走出来的阿多尼斯(Adonis),“水边的阿多尼斯”。

阿多尼斯是永远年轻的植物神,长着如花一般俊美精致的五官,每年四月至五月,各地都会庆祝阿多尼斯节,纪念这位花美男。

爱神维纳斯曾经对他一见钟情,扮成猎人接近他。

出于同情,他勉强接受让她陪伴左右。

传说阿多尼斯其实对异性没有兴趣,也有说他是双性恋。

一次外出打猎,他不自量力,被野猪攻击抵死身亡。

维纳斯伤心至极,向宙斯求情,宙斯允许阿多尼斯每年春天复活,秋天再回到冥界。

至于他的性向之谜就再没有机会揭开。

回到电影里,眼下的冰岛生机盎然,神话里未曾被爱神打动的阿多尼斯,这次有机会觉醒吗?

觉醒,是人们对感知的重新认识,是通过自身的体验,感悟到对自己更为有益的行为目标,是一种从思想到行动的升华。

纵观全片,导演的叙事流于表面,没能深入挖掘人物关系,让人在情感和关系的流动变化中体验,体悟,并获得真正的觉醒。

Thor,Christian,贝丝和汉娜四个人,只停留在对性的纯粹好奇和探索上,没有产生真正深入的情感交流和情感体验。

无论是Thor和贝丝之间,还是Christian对Thor产生的吸引都缺少一种chemical,一种火花,一种梦和神性的幻想,没有这种火花与幻想,最后只能降格为一场机械呆板的“表演”,一个吻、一幅画不足以触发真正的觉醒。

竟然还试图通过Thor去悬崖边捡海鸟蛋这场戏来唤醒Christian对Thor的“玻璃”之情?

调动或深挖人物关系,让人物之间的情感流动起来,产生碰撞,才是根本。

比如汉娜,挖掘她身上的能量,给予她更多的戏份,由她去带动和激发Christian的内心,促使他觉醒。

Christian的觉醒是根本,是基础,没有它,这部作品就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129分钟的时长里,整个故事枯燥机械,重点不突出,人物关系阐释呆板,节奏拖沓,冗余明显,最终的结果自然是缺乏说服力。

当然电影开头的12分钟导演把握得特别好,景色更不用说了。

13/4岁的青少年就是“小大人”,身上的荷尔蒙日益旺盛,正给他们的身体、心理带来很大的变化。

海里钓上来的鱼是他们的发泄对象:徒手挖腮,重重踩摔。

三五成群混混似地晃荡在废车场上,砸车搞破坏,开枪乱扫射。

喜欢惹是生非、打架斗殴。

跟父母关系擦枪走火。

他们对身体的变化既焦虑又兴奋,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对性,对异性充满好奇与渴望,同时新鲜又害羞。

导演特意用了很多仰拍镜头来提醒观众要多留意,多关注和尊重这些“小大人”。

电影里的小演员开拍前接受过8个月的紧急训练。

可惜,导演叙事能力的先天缺陷终究还是限制了小演员的发挥,导致他们的表达僵硬,刻意,不真实,看起来更像是个道具摆设。

 2 ) 青春期性觉醒的痛苦

Chrsitian和Thor是生活在与世隔绝冰岛的两位同龄人。

因为经常互为玩伴,形影不离,不仅仅是周边的小伙伴,甚至是大人经常都拿他们两个开玩笑,戏谑地称他们为Faggot。

起初两人不以为意,全把这些流言蜚语当作耳旁风,充耳不闻。

可是随着小镇上一位青年因为性取向的原因遭到非议甚至是暴力对待而选择离开,加上正值青春期的二人,斥力和引力在两人之间轮番作祟。

青春期成长的迷茫让Christian和Thor深陷迷茫,不言说使得他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巨大危机。

无法接受自己是同性恋事实的Christian选择了自杀,但未遂。

人尽皆知所导致的流言蜚语迫使Christian一家离开小镇,像那位出走的青年一般,向更大地方走去,而空留Thor一人孤苦伶仃。

Christian带着眼泪离开了小镇,Thor只留下了一句虚无缥缈的承诺:我会来雷克雅未克见你。

电影的主题是成长的痛苦,具体体现在青春期身份认同上。

青春期时期的成长是一体两面的,一方面自己第一以及第二性器官在激素的作用下逐渐成熟,标志着自己向“大人”所迈进。

另一方面,因为自己“小孩”的皮囊,而有着“大人”的灵魂,这种拉扯会使青春期的孩子感到痛苦。

典型人物代表就是本片里的Christian。

在成长过程中,他恐惧自己是同性恋,他不敢接受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他不敢去接受自己的身份,而选择了自杀-最愚笨的选择。

大人的灵魂催促着他要赶快蜕变,速做决定,而小孩的皮囊限制了成长的迅速,这也就是迷茫的原因之一。

此片里同龄人有着一个夏天的时间的来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而对于我们东亚人而言,我们或许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偿还我们不曾拥有的夏天里所应该做的。

社会,家族,或者是自己的因素,导致我们无心去探讨性启蒙,性成熟,更不要去探讨接纳自己和认识自己了。

我们就像赶鸭子上架一样,从一个状态迅速到了另一个状态。

虽然体型同比增长,可是思想却还是停留在幼小阶段,而要达到与另一个状态多相比拟的成熟,则可能要让我们在青春期之后用额外的时间去偿还和补偿。

家庭的因素也是导致Thor和Christian两人悲剧的诱因。

Thor母亲是一位不懂性节制的女人,而Christian父母不合,也有家庭暴力的情况。

这些家庭的不和睦使得他们难以和自己的血亲言说自己在青春期过程中所遇到的身份认同危机。

而同龄人,充斥的反同心理让这两人先入为主地判断-这是一条死路。

而对于两人之间,放佛是有一层薄纱,我等待你优先,可是你却等到我捅破那层窗户纸来主动。

Christian家庭最后选择前往大城市,或许是较为开明的选择。

有更多的人,有更广阔的风景,有更为开明的见解,Christian也能接触到之前所没能接触到的一切。

曾经所居住之地可能只有Thor一人值得留念,可是时间一过,谁还记得谁是谁的谁呢。

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Christian和Thor两人游玩看到废旧车上海鸥的断脚。

Christian说海鸥是咬断自己的脚才获得自由的。

Christian何尝不是咬断了自己的脚呢?

他想要成长,所以他选择了痛苦。

他把脑袋埋进湖里尖叫,他在漆黑的马厩里呜咽。

他不承认自己和Thor的情愫,他觉得痛苦。

就像泰勒丝在Midnight Rain里所写到He wanted it comfortable, I wanted that pain.Christian选择了痛苦,他选择了去拥抱自己的成长,他选择了去接受自己的身份。

他用自杀未遂证实了自己在身份认同过程中的痛苦以及不言说,他经历了痛苦,他也拥抱了成长。

他离开了生活很久之地,离开了自己的朋友,离开了Thor,因为在自杀未遂之后,My town was a waste land.成长一体两面,痛苦和荣耀总是相伴相行。

成长是阳光,成长是午夜雨。

成长是开进死胡同的玛莎拉蒂,光鲜美丽,但同时与痛苦同行。

 3 ) 冰岛 石鱼 和 少年破碎的心

前言: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这么靠近冰岛,这个昼夜交替时间如此巨大的国家。

整整两个小时里,我仿佛脱离了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走进了导演记忆里的冰岛渔村、以及他懵懂不安的少年时代。

我就这样被导演任性且真实的摄影见证了他的年少——他的电影里: 鱼村 、草地 、长夜、短昼、深海 、蓝天 、高原 、悬崖、一望无际的原野、少男少女的性觉醒以及克里斯蒂安的性取向…… 说导演任性而写实是因为他从头到尾都不打光,大概是——(我猜的)为了体现原始生活而几乎不作任何摄影的灯光效果 这样好处就是真实让人融入 坏处却是把人逼的压抑不能再压抑 一大片一大片黑乎乎的长镜头 几乎要让我怀疑自己是否瞎了……加上电影整体上都是哀伤的基调 虽然的确显得格外清流却又令人避而远之 ,如果没耐心会视觉疲劳甚至心理崩溃1.“出柜”感情部分我就省略不说。

花了几乎两个多小时铺垫和叙述,把男孩之间最细腻最真实的感情一步一步、平缓地、顺其自然地表现出来:〔一些吻 一些拥抱 一些肢体接触都是克里斯蒂安口中的开玩笑——(直到宴会上被抖出来的画像,才真正被迫出柜)〕这样的极端出柜,就像那被海水无情地冲上岸的石鱼一样 完全暴露在人们的视线里 却无法自救 。

2.石鱼 电影的风景还原了真实的冰岛鱼村生活。

兴许是因为没有开发过 那里居民靠捕鱼和牲畜动物为主食。

不过导演却并不想呈现自然和动物之美,所以我们不得不看见里面给了好多好多动物尸体特写 比如 山羊 大雁 鱼等等 我印象最深的却是石鱼 :石鱼即也是克里斯蒂安。

导演之所以有意这样安排,便是因为这种鱼和鱼类里的异类——同时对应我们男主是人类里的性少数者。

导演想告诉我们的是,石鱼也是鱼 性少数也是人 即使看起来特殊一点点 那也是看起来而已 克里斯蒂安被出柜后遭同龄男生嘲讽 ——同时对应在电影里石鱼因为是不被接受的鱼类 所以被人类肆意被践踏 被用力摔进海里:【这一幕片头和片尾都有】 只不过在片头里,石鱼是被拾起 是被咒骂 是被嫌弃 是遭人凌辱 是始终没有活路 是沉入海底没了希望 也象征少年破碎的心 、从而导致他选择了自杀 而片尾的石鱼,虽然依旧被不理解被讨厌着扔进深海 可是它最终却在海洋深处里摆动了身体 接着它看见一束光线 朝着那束光游了过去。

与之相应的,结尾暗恋对象对他的额头那亲亲一吻 便是对自杀未遂的克里斯蒂安一个欣慰美好的理解。

 4 ) 愿你被放逐大海

索尔和克里斯蒂安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好到身边的好事之徒会揶揄他们为情侣。

在两位少年间青春期的情愫正在萌发。

一个家庭中父亲角色缺失,女性家庭成员的性早熟影响着他;一个父权中心,父亲有暴力倾向,鄙视同性恋者。

于是,常常有孩子们偷偷离开家,在路上相伴着的黎明与深夜,画面中总是有着低照度的冷峻。

索尔家中有个浪荡的单身母亲(索尔心血来潮钓上的一筐鱼被她搁置在门外腐烂),一个强势吵闹的姐姐(会嘲笑他在被窝里手淫)和一个爱写诗画画不被家人理解的小姐姐。

索尔和镜子里的自己尝试亲吻,把梳子上的毛发放到下身来弥补未发育的缺失,克里斯蒂安会温柔地帮他化解别人对他的嘲弄(被脱裤子扔外面,游泳,尿床),他暗恋一个女孩,克里斯蒂安就帮他玩抓人和婚礼游戏促成他们。

两个女孩和他们玩真心话大冒险时,欲盖弥彰地回避心中的目标,选择和对方亲吻,这起哄了旁观者的欲望,也起哄让克里斯蒂安和索尔亲吻,索尔不在意地执行,却让克里斯蒂安反倒生了闷气。

四人行偷马野营,却两两各生情愫,五味杂陈。

克里斯蒂安清晨将全身埋进浑浊的池里大喊发泄,水外却空荡无声。

他面对着父亲的暴揍,镇里长辈的丑闻前鉴和同龄好事者对亲密画像的嘲讽,就像孩子们钓上石鱼后鄙夷的踩踏, 像被豺狗咬过的羊被无情射杀。

他们本无错,却被逼得只能断脚而飞。

克里斯蒂安有靠近悬崖的轻生冲动,最后被其父亲教唆下悬崖的却是索尔。

悬崖失手回温的那个紧紧的拥抱,是克里斯蒂安对父亲的厌弃和对爱的唤醒。

幸好,克里斯蒂安躲在马厩里自杀未遂,得到了索尔翻窗来的一个额头吻,这或许是这位笨拙朋友最大限度的温柔。

希望克里斯蒂安像结尾的那条石鱼被放逐大海吧,再也不要被打捞被唾弃,被世人惊扰。

 5 ) 1月6日心之石

这部只有两小时的电影,就像过了三四个小时。

(途中太困昏了过去)这是部相当残酷的电影。

这种残酷绵长,深渊,无法剔除。

-每个人的心都被践踏着,每个人都在逞强着。

结尾处的石鱼本来翻白肚,但尾巴一摆生命回来了。

算不算是一种导演的安慰呢?

-在远离学生生活之后,我很久都记不起来,少年人之间的龃龉。

那是一种潜意识的害怕和恐惧。

“不能被视作异类”。

要做出任何一切举动来维护当前的稳定。

 6 ) heartSTONEfish

【1 - 鲸之谷】推荐搭配导演的另外一部短片《鲸之谷》观看,《心之石》可以看成是《鲸之谷》的扩充版。

两部片子最大的契合点之一,就是对尸体露骨运用的极致。

如果说《鲸之谷》中鲸鱼庞大的尸体带给人的是霎时的震撼,那么《心之石》则反复地用不同动物的尸体来讲人的感官控制在一种将要腐烂的不安中。

拔掉鳃的鱼、自己啄掉双腿的海鸥、焚烧后焦黑的羊,这些都被赤裸地抛洒在镜头下。

而更为微妙的是,这些都是北欧乡村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它们就是再普通不过的生活。

【2 - 脸盲】脸盲症发作,一直没认清Thor的大姐和Beth,导致前半段一直以为这是部骨科伦理片。

【3 - 腐烂的鱼】Thor的被遗忘在家门外腐烂的鱼,与Thor始终得不到回应的对Beth的心意暗合。

而腐烂的鱼随Thor的内裤消失在水中,也意味着这一段翻篇,Thor迎来了新的转折点——当然,这也是Christian的转折点【4 - 双手】Thor、Christian和Christian的父亲到悬崖边采集海鸥蛋。

Christian站在悬崖边张望,他的父亲见状想提醒他注意安全。

Christian被父亲吓了一跳,他的第一反应,是伸出双手惊恐地捂住头。

这是我最心痛Christian的一个时刻【5 - 呐喊】Christian在马厩里的呐喊彻底地颠覆了他露营早起后在湖中的呐喊。

那是他第一次将自己的呐喊彻底地暴露在空气中。

那是他最勇敢的时刻。

而在下一秒,他看见了悬在栏杆上的手枪。

【6 - 掰弯】与《鲸之谷》截然不同的是,在这部影片里引入了大量的女性主要角色。

与其他所谓”直弯“电影相比,“Thor究竟是否对Christian怀有爱情”绝对不是电影争论的焦点。

导演无意将《心之石》的结局设定为与《鲸之谷》一样两相呼应的“快乐结局”,而是将一直一弯两条主线贯穿到底。

那是两条有相似之处却又处处不同的性意识觉醒过程。

毋庸置疑的是Thor与Christian之间不可磨灭的深厚感情。

而如何对这段感情定义,则并不是电影试图解决的了。

再说,Thor在临结尾前对Beth的索吻,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7 - Stonefish】电影的最后一击是在最后的十秒钟。

当那条Stonefish被Thor重新丢回水中,僵直不动,宛如在湖中无声呐喊的Christian死去。

它不断下沉,但就在快要消失的两秒之前,那条鱼突然摆动着游了起来。

那一刻,我发自内心地感谢导演。

2017-06-18

 7 ) 克里斯蒂安:被放生的石鱼

异于常鱼被踩死的石鱼自断双脚逃走的海鸟阴暗暴力又血腥却也很美很喜欢索尔姐姐的诗喜欢少年隐在黑暗里的眼脸和曝在雨中的眉很多人都说结局沉重我却觉得温柔同龄人的嘲讽暴力倾向的反同父亲无望的暗恋克里斯蒂安被束缚着像他猜想的海鸟那样他选择了一种对自己十分残忍的方式来挣脱束缚所幸的是无意伤害却多次伤害到他的索尔真切地意识到他的感情之后并没有伤害他索尔可能不会给他他想要的回应但索尔仍愿意温柔待他暴力父亲将与母亲离婚他也要搬离这里了克里斯蒂安仍然是鱼群里与众不同丑陋的石鱼但最终被放生摇摇身子游向深海他仍旧孤独但也曾有人用力拥抱过他在一旁微笑看他个人虽然觉得结局温柔但过程依旧是冰冷疼痛的附姐姐的诗:我今早在浴缸中醒来血液顺着下水道流失精疲力尽的 我走向海滩等待我的生命回来今晚 他们会吮吸我的血管他们会把我的头发指甲用来编织留给我自己2017/07/01

 8 ) 青春期的爱情

作为2017年台北金马影展的影片之一,在台北的新光影城上映。

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时长表现出了很多东西。

但影片所要展示的最大的元素应该还是青春,同性。

影片中的索尔和克里斯汀是正在青春期中的好兄弟,索尔为自己迟缓的发育暗暗羞恼,并且还暗恋着一个女孩——贝丝,而克里斯汀也在悄悄地喜欢着自己的好兄弟。

克里斯汀的举动让我伤心,他悄悄地喜欢着索尔,并且不余遗力地帮助索尔赢得贝丝的芳心,当他们住在同一个帐篷里,贝丝与索尔睡在一起时,他早上悄悄地醒来把自己沉在水里放声大哭,爱得隐忍而悲哀,当他发现索尔与贝丝过夜时,他独自跑到马厩里痛哭,并且在绝望的时刻里开枪自杀。

主要的故事情节并不是靠同性之爱抓住观众的眼球,电影也在有意得去呈现客观的环境,克里斯汀的爸爸大伤了朋友的爸爸,因为那个人是个同性恋,这就间接表明了克里斯汀艰难的处境,其他的孩子也经常嘲笑他和索尔,虽然他们脱口而出,但是给敏感的克里斯汀无形中增加了压力,尤其是索尔也察觉到这种感情因此疏远他,这都成为压垮他的稻草。

青春期的孩子敏感而胆怯,他们需要的是理解和关怀,无论是索尔还是克里斯汀,他们都成长在一个不健康的家庭环境里,索尔缺失父亲,母亲因为同其他男人处在一次也让他们姐弟三人抬不起头来,克里斯汀的爸爸脾气暴躁,母亲软弱善良,毫无疑问父母们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是却不知道怎样与孩子沟通,让他们如同自然界中的动物一样自由生长,只要成长为一个身体健康,充满力量的男子汉就可以了。

这让这些孩子们虽然看似健康,但内心却充满躁动与不安。

影片的最后索尔悄悄看望自杀未遂的克里斯汀,并且轻吻了他的额头,我想这个吻里可能包含着太多意义,有友情,有爱情?

青春期里本来就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当索尔飞跑到海边,看见一个孩子钓起了丑陋的鱼,没有像故事开头那样残忍地把鱼踩死,而是放归大海,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影片戛然而止,我也不知道索尔在想些什么,但是我相信克里斯汀和索尔德未来一定会比现在好,这就足够了。

 9 ) 心之石

冰岛乡村小男孩的性觉醒和性成熟故事,充斥着阴郁、冷峻和沉重等北欧电影特有的气氛元素,表现出了初入青春期的男孩对于性认知的相似性和让人惊讶的迥异矛盾性,从旁观者的角度切入探讨了二人关系和情绪起承转合式的微妙变化,伤感得无以复加,不禁感叹在压抑的大环境下人物命运的卑微,小演员的表现堪称完美。

 10 ) 要有多温柔就有多温柔

1之前看过冰岛导演谷德蒙松的15分钟短片《鲸之谷》,跟北欧大多数电影很像,走的是阴冷致郁风。

后来在2016的威尼斯电影节上,有了《心之石》,这是导演基于《鲸之谷》所创作的长片。

北欧导演拍的电影,无论主题多奇异,多变态,多纯爱,都喜欢采用干净的画风,极端的构图下是充满隔阂感的一种变相温柔。

《心之石》一开头,是几个少年在码头捕鱼的镜头,湛蓝的海水吸附着难得的阳光,这里的少年给人一种多愁善感、忧郁的气质。

男主角克里斯蒂安和比他小的索尔陆续登场,在导演有意的特写镜头下,两个男孩之间若隐若现的暧昧关系浮出水面。

很明显,克里斯蒂安暗恋着索尔,但索尔却喜欢贝丝。

你爱他,他爱她,这样的爱情链是同志感情生活的常态。

这让我想起《蓝色大门》里的桂纶镁和陈柏霖,同样也是一个弯,一个直。

2对于克里斯蒂安如困兽之斗的情感,导演设计了很多伏笔或是暗喻,开场那只被少年们嫌弃的石鱼,那只宁愿折翼也要忍痛挣脱绳索的飞鸟,都在诉说着同性之爱的不被认同。

这在《鲸之谷》也有过呼应,那只搁浅在海滩上的鲸鱼,暗示困境无处不在,压抑,崩溃在所难免。

作为同性恋的克里斯蒂安,他爱索尔,但他说不出口,反倒去帮他追贝丝。

爱一个人,就希望他快乐,那快乐是谁制造的,重要吗?

不重要。

他对索尔的爱纯粹得叫人心碎。

常常觉得人类很奇怪,热衷于分类游戏,譬如要把爱情分为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把它们打上标签,再区别对待。

可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爱,都是一个不断产生多巴胺的化学反应,在科学层面上,这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人类总是将精力放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反而失去对爱情真谛的领悟。

电影中,导演小心翼翼地用克制的手法表现克里斯蒂安情感的细微变化,也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同志的情感世界。

戳中我的点在于,克里斯蒂安消化感情的方式。

在玩大冒险时索尔随意地亲了他一下,他感到生气,对克里斯蒂安来说,那是一种伤害,如果你是在认真地爱一个人。

他站在悬崖边,我理解,那种想要跳下去的冲动,在那一刻,这是唯一不伤心的方法。

克里斯蒂安喜欢用潜水来逃避,喜欢砸车发泄,这样的暴力是孤独,静寂的,不会有人关怀,也没有人能感应得到。

我想到那只拥有52兹声波的鲸鱼,最后孤独地死去。

同志就像拥有独立频道的巨鲸,要找到相符的伴侣可能需要花费一生,与异性恋相比,他们的追爱过程更纯粹,更简单,但辛苦也是成倍增加。

3克里斯蒂安最后试图自杀,《鲸之谷》里的男孩也在一开头就打算自我了结,自杀这件事比起陷进一段没结果的感情来得简单。

我们都会笑那种怯于大胆求爱的人,但,如果曝光自己的性取向只会造成更多的伤害呢?

我们都太自以为是了,哪里知道,同性恋的自杀不只是为了逃避,更多是为了保护所爱之人。

索尔或许终于明白,那样的爱是何种概念。

可是爱不能强求,所以克里斯蒂安选择消失,剩下最后一点尊严。

杜鲁门卡波特说:“爱,因为不识地理,所以没有边界。

”同性之爱永远等于放逐之爱,不在规定的边界内,只好钻进逼仄的空间里寻找喘息的机会。

静谧而忧伤的镜头,压抑的色调,仿佛随时都会撕开一道裂谷。

无论是《断背山》和《卡罗尔》,还是《我自己的爱达荷》和《心之石》,里面描述的同性之爱都细腻到不行。

任何爱情都会附随着代价,可在同性之爱中,代价尤为沉重。

电影的最后镜头,那只不讨人喜欢的石鱼被一个少年嫌弃地摔入大海,镜头久久定格在下坠的石鱼。

过了不知多少秒,那条似乎已经死掉的石鱼抖了抖尾巴,向着光亮处游去。

两个钟头的压抑总算迎来了一个还算温暖的结局,克里斯蒂安也成功获救。

索尔半夜偷偷潜入克里斯蒂安的寝室,在他额头轻轻地一吻,有人说索尔被掰弯了,但我觉得,有没有被掰弯并不是重点。

那一吻,更多的是对他情感的感应和接收,有抱歉,也有理解。

少年之间的情感如同冰岛冰蓝色的海域,偶尔会飘过几只海鸥,带着忧伤和纯洁。

情感的渲染和片名成功匹配,那颗心中的石头不断地坠落,下方是未知的领域,是绝境,也可能是涅槃。

ps:我的公众号:filmpublic

《心之石》短评

很喜欢电影中动物的隐喻 迟到了没看到片头 后面印象深刻的是无辜 也无力反抗的羊 代表自由与和平 却又导致暴力与限制的马 就像被用作靶子的海鸟 纵有翅膀 却逃不到远方 全片悲伤克制 却在结尾保留希望:一条垂死的 不受欢迎的鱼 放归海洋后向无人的深海奋力游去

4分钟前
  • takyo
  • 推荐

冰岛,一个极度缺电的国家。很难接受小朋友们演情感这么丰富的电影,对海峡风光也无感,一般。

8分钟前
  • Ecane
  • 还行

前半段很冗长,一般。后半伴随着克里斯提安的意外,索尔的刻画逐渐丰满,从对挚友的爱,到疑惑、愤怒、手足无措,再到鼓励、理解,整个过程虽然语言甚少,但索尔这个青少年变得极度真挚可信,最终效果十分动人。「我可以去雷克雅未克看你。」

10分钟前
  • 有只骗子
  • 推荐

他像一个异类一样,被困在爱与痛的边缘。

14分钟前
  • 电影已死
  • 还行

简直是太闷了,异性恋绝逼看不下去!因为特别喜欢冰岛的文化,所以我是耐着性子看完的,然而并不觉得怎么样

18分钟前
  • 该Yann你去光禹
  • 还行

青春的冰岛,从夏天到冬天,苏醒到绝望。为什么我们需要gay pride?因为我们在年轻的时候是这么的不知所措惊恐万分。有被冰岛美景震撼到。几个拥抱就可以缓过神的瞬间,玩笑的契机,缓慢的拍摄调度。自然隐喻,水的洗涤和呼吸,鱼、羊、格子的反复交映,还有依稀普通市井生活和生活的窘迫。色调冷峻又温柔,喜欢喜欢喜欢。

19分钟前
  • B-side K
  • 推荐

好几处画面黑的看都看不清,剧情沉闷又乏味。无聊到爆。

22分钟前
  • 梦之安魂曲
  • 较差

索尔换一个像高中生的演员更好 太违和了 再就是灯光 是我们都不懂你特殊的灯光效果还是你压根没搞好

26分钟前
  • 313
  • 较差

冰岛风光太美了 阴冷的色调里那种风势呼呼但静默无声的感觉(想了很久 记起是因为短片 鲸之谷 而爬回来的片

31分钟前
  • 鹿糸
  • 力荐

Blue Cold; 结尾不满足

34分钟前
  • P.R.
  • 还行

被预告片惊艳,被正片感动。男孩女孩们懵懂的情愫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想要去爱,在广阔的海里,石鱼同样拥有生存的权利。*冰岛太美了。**有些画面实在太黑了。

35分钟前
  • 齐雨
  • 力荐

8.0分。极地风光、萌动爱恋

39分钟前
  • XEcstasy
  • 推荐

不知道冰岛怎么总能在电影镜头下那么冷那么空,成长总是很艰难与漫长的,可是童年画面并不都像电影中那样一直黑呼呼的吧!

40分钟前
  • 阿文
  • 还行

北欧电影特色的疏离气质,聚焦在一堆少年的成长、疼痛和暧昧之上。与自然万物交融的隐喻,也是扎根在旷野之上的生命力的展现。

41分钟前
  • AilsonAir
  • 还行

冰岛青春残酷物语 少年少女们的成长、觉醒、痛苦和挣扎都太残忍了 然而没有那么多什么都看不见一片漆黑的地方就好了

44分钟前
  • igrɛkonze
  • 还行

看过之后让人感觉疼痛的电影。上一次让我疼的电影是《海边的曼彻斯特》。因为丑陋而被践踏毁灭的石鱼,咬断自己被束缚的脚而飞走的海鸟,还有经历着阵痛的青春期,那阴郁冰冷的镜头下的残酷青春。当我们和这个世界的规定动作格格不入,当我们逐渐被这个世界孤立、抛弃…做一只不再被钓上岸的石鱼可好?

45分钟前
  • kiki204629
  • 推荐

看得我昏昏欲睡,小个子男生有这样的妈妈挺无奈的

47分钟前
  • 漫天飞牛
  • 很差

咋说捏,看不清还不好看。

48分钟前
  • 睡梦患者
  • 很差

适当可以再看一遍:早期观影(2025-4-26)

53分钟前
  • 惑的灰色偏执
  • 推荐

这种颜值可以的才有资格演青春疼痛。机智如我选择在晚上看这片就还好,黑暗算是隐秘情愫的保护色。前半部分嬉闹中有几场有点屏息有点甜…后半部分试图流露却遭遇冰冷的现实好心塞。其实我搞错单恋箭头了,毕竟thor看起来戏份又多又敏感…结果christian才是那个“古怪”的小孩,这种忽视让我更难过了…

56分钟前
  • 脑子白腔荡骨鹅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