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007:无暇赴死

No Time to Die,007:生死有时(港),007:生死交战(台),007:间不容死,邦德25,007:没空去死(豆友译名),James Bond 25,Never Dream of Dying,Shatterhand

主演:丹尼尔·克雷格,蕾雅·赛杜,拉米·马雷克,拉什纳·林奇,拉尔夫·费因斯,本·卫肖,娜奥米·哈里斯,罗里·金尼尔,杰弗里·怀特,比利·马格努森,克里斯托弗·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法语,意大利语,俄语,西班牙语年份:2021

《007:无暇赴死》剧照

《007:无暇赴死》剧情介绍

007:无暇赴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世界局势波诡云谲,再度出山的邦德(丹尼尔·克雷格 饰)面临有史以来空前的危机,传奇特工007的故事在本片中达到高潮。新老角色集结亮相,蕾雅·赛杜回归,二度饰演邦女郎玛德琳。系列最恐怖反派萨芬(拉米·马雷克 饰)重磅登场,毫不留情地展示了自己狠辣的一面,不仅揭开了玛德琳身上隐藏的秘密,还酝酿着危及数百万人性命的阴谋,幽灵党的身影也似乎再次浮出水面。半路杀出的新00号特工(拉什纳·林奇 饰)与神秘女子(安娜·德·阿玛斯 饰)看似与邦德同阵作战,但其真实目的依然成谜。关乎邦德生死的新仇旧怨接踵而至,暗潮汹涌之下他能否拯救世界?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冷聚变传说假面骑士极狐×假面骑士利维斯:电影大逃杀盗猎情系拉魂腔血珠李雷和韩梅梅九人禁闭室芝加哥烈焰第六季伦敦生活铁人王进喜少年英雄斯托姆东北“大仙儿”霍利天河之恋恶魔奶爸OAD杀戮演绎特种突袭之逆战柑橘味香气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追梦高中2闻香识心主厨的餐桌:披萨看不见的房客谤法:在此矣安娜贝尔3:回家不知羞耻重审基督奥罗拉逃生摩天楼

《007:无暇赴死》长篇影评

 1 ) 邦德,大英帝国最后的底裤

想聊聊邦德,有太多原因:带英的瓦解,男权的衰落,时代的更迭,当然,最底层的冲动还是源自个人过去二十多年里与这个IP的纠葛。

第一部007录像带封面遥想第一次完整看到邦德电影,还是通过一盘N制的录像带。

前半卷带子串着《黄金眼》,后半卷则是乔治·拉扎贝的《女王密使》,当然,有着布鲁斯南这样的大众情人作为珠玉在前,拉扎贝所饰演的邦德怎么看怎么让人出戏。

但或许也正因为存在这样的对比,《黄金眼》中的所有戏码都被深深刻在脑子里,以至于二十年后依旧可以随时背出台词。

美国人的青春期很长,二战后十年的他们“内务不修找蝙蝠,外事不决问超人”。

而英国人则因为经过了更长的历史洗礼而显得成熟许多,他们的英雄更为现实。

铲平内务麻烦的是福尔摩斯,搞定外来势力的莫过詹姆斯·邦德。

不少人将邦德的IP归为冷战产物,实际上,007系列小说作者伊恩·弗莱明的间谍经验完全来自二战。

所以,邦德本质上应该算是个二战遗物。

雅尔塔会议上,二战后的世界格局被重新划分,彼时坐在话事人椅子上的人有三位: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

颇为有趣的是,二战结束后,东西方划分为两大阵营明争暗斗,而为这场持续了四十多年的斗争定名为“冷战”的人却是这三个话事人里分量最轻的丘吉尔。

其实最狠的还是慈父以带英当时的实力而言,忝列三巨头实属不易。

曾经号称全球最强的海军被日本和德国完虐后就一直处于把底裤当军旗的状态(邦德军衔为海军中校,所以说他是带英最后的底裤也算合理),陆上在北非的行动多半像是敲边鼓,如果不是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拖住了元首主力,蒙哥马利也就只有做龟的份儿。

皇家空军虽然顶住了纳粹的空袭,但实力也就是自保的范围,真说抡开拳头驰骋疆场,那也就只能靠做梦了。

但如果熟悉带英的历史,就会很容易发现,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带英从来就没有对任何一个国家发动过灭国战,事实上,这也不符合带英的根本利益诉求。

作为一个曾经的罗马帝国边陲小岛,英伦三岛的地貌决定了它最终的发展方向。

这个地貌复杂多岛国家能够形成一个统一政体本身的基石就是协商——由于自然资源和人口的限制,谁也无法完全地吞并其他政权,所以不得不以协商作为整个文明的底色基调(不要以为历史上的每个君主不想做,仅仅是因为他们真的做不到,近些年辉哥主义者鼓吹的大宪章实际上就是一纸空文,十三十四世纪的英王权力膨胀,立刻就把各位按在地板上摩擦,这种事儿一直持续到查理一世抛头祭天,大宪章就又被人从故纸堆里翻出来)。

基于这样的文明底色,带英的对外策略就和传统封建制非常不同。

简而言之就是:占领统治不是主要诉求,从对方那儿刮钱才是重点,没钱可刮的时候就把这地方搅乱,水浑了才能持续摸鱼。

秉承着这个理念,带英自工业时代起就有着全球搅屎棍的功效,什么地方最好都能插上一杠子,从阿拉伯世界到中印边境,要说认真治理就免了,搬了财宝回家闷得儿蜜才是正差。

这种妥妥的强盗+流氓的态度颇为契合英国皇室祖先——维京海盗的风格,只能说,文化惯性这事儿真厉害,龙生龙,凤生凤,海盗的子民爱挖坑。

海盗是带英的24K的底色所以,对外作战的征服从来都不是带英的终极目的,既然如此,与其费劲吧咧地打仗就不如以枪炮开场+外交跟上,在“和平”的掩护下大捞特捞。

毕竟水混了可以摸鱼,水要干了就没鱼,拼了命还怎么挣钱呢?

这个道理马邦德懂,带英也懂。

不过,想保持自己在外交中的优势,带英就只能祭出自己的杀手锏——间谍。

作为今天全球文明的间谍组织CIA,最早只是带英的小学生。

昂撒的情报传统始自带英。

当年区区英伦三岛山头林立,大家都是一副“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明争不行就只能暗斗,于是乎间谍成了各家势力基础标配。

这套历史传统延续下来到了二战时期,英国的情报组织可谓蔚为大观,事实上,要不是有这个系统撑着,纳粹早就撕掉带英的底裤让腐国的步法加速前进了。

嘚吧了这么多背景知识,想讲的就是邦德的定位。

身为情报组织出身的中尉伊恩·弗莱明对邦德的设计其实是个带有多重含义的混合体。

他以间谍作为身份,但承载的却又不仅仅是外行人对间谍这个特殊职业的向往。

首先,从现实角度上说,间谍的最大目的是套取情报,情报才是在外交和作战时最重要的筹码,至于暗杀某个人,从来都不是整体情报系统运作的重点。

负责这类“脏活”的往往只是诸多间谍中的一种,可以称之为“行动间谍”或“执行特工”,暗杀、破坏、劫持、抢夺是他们的主要工作,收集情报则不是重点,所以,这类特工的等级往往不高。

更不会配给什么顶级license。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在伊恩·弗莱明大显身手的二战年代,许多的间谍工种都产生了交叉,毕竟战事一开打,不可预知的情况太多。

而最早出现在冷战时期的邦德可以大杀四方,这完全是作者和读者的共谋。

同时代的约翰·卡勒雷所撰写的《柏林谍影》(后也改编为电影)则更为贴近真实的特工生活——一个生活中窝窝囊囊被老婆戴绿帽的人竟然是军情六处的顶尖特工,事实上者更符合现实,当然也就远离了大多数观众的诉求,毕竟普罗大众都喜欢像邦德一样到处给别人戴绿帽。

最真实的间谍,也是最不好讨好的形象其次,邦德比起后来的CIA同事伊森·亨特多出来的那份优雅,正是带英和美帝的区别。

在英国人眼里,美国人就像超人和蝙蝠侠的混合体,不是靠炮管粗就是靠钱多,一点文化含量都没有,历史传统就更别提了。

所以,邦德代表带英出场时,就必须具备某些前提:优雅(底蕴),睿智(历史传统),幽默(文化熏陶)。

伊森不需要有专属座驾和制服,他只要浑身是胆敢玩儿命就OK,但邦德不行,因为这是他作为骑士的象征——坐骑与盔甲。

打劫了几百年的海盗还是要有体面的,否则就没办法在一众邋里邋遢的同行里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

所以,与其说邦德是名特工,倒不如说他更像个现代社会中的骑士。

欧洲骑士的准则中除了“勇武忠诚”和“基督的战士”这两条外,还需要有“完美的情人”——一位关系暧昧而无法得到的贵族女性,邦德在全球四处风流,但他的“完美情人”的则是英女王,这个符号甚至在《黄金眼》之后沉降为朱迪·丹奇饰演的M。

所以Skyfall中M去世,才会有不少人惊呼:真正的邦女郎谢幕了。

此刻之后,邦德不再是骑士,他就只是条大英帝国的看门狗。

完美情人的最终嘱托:当条好狗!

熟悉欧洲封建制的人都知道,骑士不是贵族,在中世纪的“武功歌”等作品中规定了骑士精神的边界后,许多人试图通过骑士这条路跻身贵族行列,但结果往往是潦倒一生。

因此,骑士身上带有了明显的悲剧色彩——一个人想往完成阶级跃迁,于是不得不假装体面着活得像个贵族。

这种精神十分契合了资本时代的中产阶层——明明是吃素的命,非要表现出吃过荤的饱腹感。

这也是邦德在这几十年一直具有生命里的原因:看似开着豪车公款吃喝玩乐泡妞赌博,实际上一旦活儿没干利索立刻扒光衣服走人。

体面从来都是假象。

每到午夜梦回,邦德想到这一切,就会更为抓紧眼前的享乐,今朝有酒今朝醉,这也就是他为什么总在作品里呈现出浪荡纵欲的原因。

当然,邦德也是衰落的。

伊恩·弗莱明设计的角色本就是“过气经验”与“幻想”的结合体,从一开始就带了点儿陈腐气,但彼时核弹或子弹还是随时可能略过全球许多人民的头顶。

如此一来,只要冷战未曾结束,那邦德就会成为大众愿望的投射。

但历史终究没有“也许”,冷战后的时代,资本席卷一切,邦德所对抗的组织和个人都很难再有现实中强有力的依托。

恐怖组织的资助人背后很可能就是昂撒帝国的不同派系,大家撕来怼去再无“神性”,Fucking Money成了全世界的硬通货。

“正义”这词儿越说越软,软到最后,邦德只好为家人而战,妥妥的“伐木累”精神,彻底烂大街。

也许,邦德真的就该谢幕了,虽然《无暇赴死》最终打出了“James Bond will return”,但虚拟中的下一任007就是第七任了,妥妥的“第七号情报员”,也许他真的最好只存在在大英帝国的最后一抹余晖里,伴随着“被拖去解体的战舰无畏号”体面的谢幕。

但这不可能,资本从来都不体面。

在他们来看底裤这玩意儿太多余了。

 2 ) 大陆、香港、台湾的007新片译名,哪家强

新的《007: No Time to Die》昨天刷过了,必看爽烂片。

比较有意思的是,小红书上看到一个讨论,说港译《007:生死有時》比大陆的翻译要好。

我再回去看了一下大陆的翻译:《无暇赴死》。

不好意思,No Time to Die翻译成“无暇赴死”简直比“生死有时”高出不止十个段位。

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我觉得“生死有时”连“信”都没有做到。

英文原题no time to die有一种匆匆忙忙地紧迫感,“无暇赴死”这个翻译抓到了精髓。

但是“生死有时”变成了王菲的“有时候有时候我会相信一切有尽头”的从容感。

不过,最烂的是台湾的翻译《007:生死交战》。

什么都是交战,什么鬼啦。

看过整部片之后,其实提到了we have no time/we have all the time这个时间的概念,但是邦德最后因为时间不够没有逃出去,(是的他挂了),他其实也不想逃出去了是因为他之后再也见不到妻女,所以time和die这个概念还是紧扣主题的,但是回过头来看,no time to die意思是“没有时间去死”,但是邦德死了,所以这个标题完全是相反的意思。

翻了一波影评,很多都说这部007的电影的标题“misleading”(有误导性)。

另外一个梗是,《007: No Time to Die》推迟了两年上映。

当时好姐妹还在环球影业,之前在朋友圈里发《007》因为疫情要推迟上映的消息。

我问:“Is it because there is no time to die?”结果好姐妹还因为我拿疫情生死大事开玩笑,生气了。

另外一部和“时间与“死”的邦德电影是《Die Another Day》。

这一部里面印象中是反派设定了一个局,让谁在某一天死他就会死去,但是邦德杀了一个人破解了这个局,所以对于邦德自己来说,就是die another day。

这个标题就很巧妙。

(BTW,麦当娜的同题原声带也很好听)这一部的大陆翻译是《择日而亡》,港译《不日杀机》,台译《谁与争锋》。

Again,大陆翻译上上乘,港译妈妈跌,台译什么鬼。

 3 ) 《007:无暇赴死》,是一部失败的完结篇

丹尼尔·克雷格演了15年的007,他不是最帅的一任,却是最能打的,同时那双如海水般澄澈的蓝眼睛,也为詹姆斯·邦德赋予了独具的魅力。

然而作为终结篇,毫无疑问是失败的。

打戏乏味、篇幅冗长、反派脸谱化等缺点,实在致命。

倾国倾城的邦女郎、前卫潮流的黑科技与拳拳到肉的动作戏,一直是007系列的特色。

在超级英雄题材盛行的年代,邦德的那些科技实在不起眼,美丽的邦女郎仍是一大亮点,蕾雅·赛杜真的很美,但仅凭这点不足以扭转糟糕的口碑,因为在电影里塞美女,别人也可以办到。

在特效泛滥的好莱坞大片里,007若想杀出重围,只能在动作设计上下功夫,不知是不是丹尼尔上了年纪打不动了,本片的打戏不仅少得可怜,还特别迟缓,缺乏凌厉感,仿佛在套招。

至于剧情,恶俗的拯救世界,不值一提。

最让人诟病的是,反派的塑造简直是一塌糊涂。

在反英雄主义渐起之势的今天,一个有血有肉的反派,完全有可能挽救一部电影,比如DC的小丑、漫威的洛基、星球大战的达斯维达…可惜,我看到的是一个精神宛若分裂,动机可笑、行事逻辑混乱的反派,缺乏灵魂,毫无生气。

现在好莱坞大片的反派早已不是当年纯粹的反派了,各个都跟神经病一样,做事毫无逻辑。

大部分都是“心里有创伤”,干什么事都要拐来拐去。

为什么毁灭人类?

因为我觉得这个社会完了;为什么制造病毒?

我曾经受过伤有阴影。

不像以前,反派要么为了钱,要么为了报仇,要么就是纯粹的变态,就是想反社会,简单直接。

总之,《无暇赴死》作为商业片,是不及格的。

 4 ) 一场早有预谋的牺牲

9月7日上线美国网络的播客式纪录片《成为詹姆斯·邦德》中,丹尼尔·克雷格与007系列的两位制片人谈到休杰克曼对他的影响,他的原话:休告诉我的一件事是我不是休,因为休是非同寻常的,他的妻子叫他参议员杰克。

他出去跟大家挥手、交谈,亲吻每个小宝宝。

每晚演出结束这些都会持续几个小时,我就也加入了,我想:“好吧”,因为大家是来看我们两个表演的,而且他们见到我们俩很激动。

所以我认为这很大程度上...那份快乐让我接受了成名并被关注的事。

在当时据英国首映不足一月的时间点上,这番话颇有几分微妙的含义,似乎预示着克雷格版007将会迎来与“金刚狼”近似的宿命。

战死疆场,对于拯救过世界N次的英雄来说,无疑是N+1次的终极加冕。

哪怕不做这番言外之意的解读,单从角色的生命周期来看,结局也早已写定。

纵观第六代系列,克雷格饰演的邦德始终游走在低气压带,他经历过之前历任所没遇到过的背叛、出卖、失手、误判,如果把邦德的命运比作一架拱桥,想必终点只会垂于深壤当中。

但或许单凭厄难也不足以击垮雄硬了半个世纪的007的脊梁,除非他自己再也无法挺直。

在《天幕杀机》当中,邦德受到了险些致命的贯通伤,回到MI6进行上岗考核,样样都不及格。

尽管M骗了他,可他心里比谁都清楚,自己已经不再是《皇家赌场》里徒手扒钢筋的新晋精锐特工,身体机能、心理素质、危机反应,一切都在走下坡路。

说到这里,必须由衷地赞叹罗杰·狄金斯的摄影之术。

在我看来,他不光升华了007系列的美学基调,更深入地塑造了人物此时的状态—衰老、无助。

他毫不留恋地舍去了好莱坞一贯用于俊男靓女脸上的大平光,替换上阴影和虚焦,精细地把黑暗嵌入邦德脸上的褶皱之间,以至于在庄园和教堂间奔走的几个镜头,会让人恍然惊觉,眼前这个疲惫不堪、应接不暇的身影,还是我们认识的007吗?

M去世的时候,邦德难掩泣目。

这是历史上邦德第二次在银幕上哭泣,上一次还是在69年上映的《女王密使》。

规范写作原理中有一条法则警惕着编剧,不要让你的英雄角色当众落泪,除非你已经做好了写死他的准备。

(《女王密使》是第二任007乔治·拉赞贝出演的唯一一部007电影,后因票房创新低而换角。

从IP意义上来说,拉赞贝的邦德也“死”了)回顾克雷格版邦德的特工生涯,有二字梦魇附着在灵魂深处,挥不散、驱不掉,夜以继日不住叹息,那就是信任。

这梦魇源自邦德晋升“00”号特工后的第一项重大任务,爱过的第一个人。

英国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国际联络官维斯帕,一个令人心颤的绝世美女,为救两位男友而先后通敌两次,使得邦德的任务告负,还冤枉了战友,以至邦德在救援维斯帕无果后,含恨说道:“那个贱人死了!

”这话对于从小接受绅士教育的邦德来说,已经代表失控的愤怒。

我总会后知后觉地猜想,假设当时维斯帕与幽灵党虚与委蛇,把自己不得已的叛国行为告诉邦德,整个系列的情节走向是不是就会截然不同?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维斯帕太了解邦德了,她亲眼看到邦德被算计后险些抄起刀子火拼的毛躁与冒失,也看到邦德险些被洋地黄放倒的疏忽与脆弱。

尽管她爱他,却也明白,凭那个时候初出茅庐的邦德,不可能带着她这个拖油瓶在强大的幽灵党封锁下杀出重围。

与其这样,还不如她主动舍弃生命,换邦德一人周全。

邦德也很快想通其中关节,所以在《量子危机》里他沉溺于酒精,并陷入失眠。

这是对当时志得意满的邦德的迎头一击,也是他晋升后得到第一个教训,爱你的人不一定以你想要的方式爱你,当中可能会产生欺瞒、伤害,对于一个本就以谎言为生的特工来说,想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就格外艰难。

如何判断敌友?

如何甄别爱意与利用?

正如同周迅在《飘摇》里唱的那句歌词,“你不在我预料,所以我为你受煎熬。

”想通归想通,放下却太不容易。

《量子危机》结尾,邦德把维斯帕颈上所挂的阿尔及利亚爱情锁扔进雪地,代表他已经不再为维斯帕愚蠢的飞蛾扑火所困,而直到终章《无暇赴死》,他才直面维斯帕的坟茔,也直面了当年那个冒失的、无力的、逃避的自己。

在第六代系列中,邦德亮出那句经典的“Bond,James Bond”台词的手段尤有深意。

那是在《皇家赌场》结尾,邦德面对真正的元凶怀特先生时,仿效之前被他冤枉的MI6前辈雷内·马修斯的自我介绍方式而来。

他用口头禅的方式铭记这一位同僚,也在暗中传递出他的价值选择。

比起放过一个坏人,更严重的是错抓一个好人;比起怀疑,更要紧的是相信。

无论是挚爱亲朋,还是昔日寇仇,都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在邦德面前倒下。

维斯帕的死教会邦德这个世界不是按照他想象的样子运转的,他需要时时擦亮双眼;马修斯的死教会他哪怕被误解,也要坚守住自己的所认定的正义;M的死教会他,这份坚守的代价无非是死亡,生亦何欢,死亦何惧?

《天幕杀机》结尾处,邦德已经汲取了这个角色所需的全部领悟,他终于可以独立面对这个风云诡谲的世界,同时谨慎地使用手中的力量。

所以《幽灵党》里取消“00”号特工的危机,对他而言也只是小麻烦。

真正富有诀别意味的时刻,在于邦德走进危楼当中,发现死去的几位重要角色的照片就贴在两边的墙壁上。

这番景象,是邦德的便宜哥哥、幽灵党头目布鲁佛送给邦德的一份丰厚的殡礼——纷至沓来的回忆。

而邦德却无暇驻足享受,他还得抓紧前进,把“哥哥”捉拿归案。

这一代《007》电影,经过了四任导演不同风格的演绎,又见证了编剧罢工、票房低谷、开机换导、疫情隔离种种风波,但始终未曾中断对于邦德各个阶段的性格侧写,从不同角度丰盈了角色的灵魂。

于是哪怕在大篇幅的动作戏份之余,我们仍旧能见到邦德变化的完整弧线。

而这一点,正是千禧年的“007”能够在超级英雄的夹击下保持了15年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拍完《幽灵党》,克雷格对媒体说就算割腕也不回去拍邦德了,但制片人芭芭拉·布罗科利对他说,不,你要拍,因为故事还没完。

弧线的最后一截,就是死亡。

于是终章的创作命题也有了,就是要看“无暇”生活的邦德如何“赴死”。

老实说,《无暇赴死》的不尽兴大半要归因在马雷克饰演的萨芬头上。

作为末代反派,萨芬接不住前任布鲁佛的气场,除却面具和皮肤这样的表面功夫,缺乏给人带来压迫与恐惧感的表现。

特别是在面对玛德琳及其女的举动,很难形成具有说服力的动机。

他仿佛只是一个介质,为了承载压轴登场的 “纳米机器人”——能够精准定位DNA并造成大范围扩散式杀伤的恐怖武器。

这种能够造成血亲屠杀之灾的Bug级设定,是此前所有邦德电影都未曾描述过的,也充分说明,电影中呈现的科技水平接轨时代尖峰。

《幽灵党》里,安德鲁·斯科特饰演的C雄心勃勃,要以全球实时连线的“九眼计划”取代老牌的“00”情报部门。

面对咄咄逼人的政敌,拉尔夫·费恩斯饰演新上任的M,用低沉的嗓音,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秘谍宣言”。

你杀过人吗?

你得在非常确定的情况下,才能动手。

对,你得调查、分析、评估、找准目标,你必须直视你要杀的人的双眼,然后你下定决心。

那些无人机、窃听器、摄像头、记录,以及世界上所有的监控手段,都无法告诉你下一步要怎么做。

杀人执照,也是一张禁杀执照。

有意思的是到了《无暇赴死》,遗祸无穷的“大力神计划”也是由新M主张操持的。

这意味着哪怕是出于善意,新M也想替换掉手下的特工。

在招牌的开场动画中有副场景一闪而过,那是DNA双螺旋中间的蛋白链变成了相对的两支手枪,交相开火,表明一个人的罪行早已镌刻在他的骨血当中。

既然是这样,经过技术修缮的纳米机器人完全可以接手杀人的工作,而无需让特工经历“直视双眼”的良心拷问。

结合上一部留下的科技语境,特务这个古老的职业面临起了颠覆性的挑战,在信息一键直达、惩戒远程制导的社会里,是否还需要他们的存在?

说到这里,邦德的死因才全部浮出水面。

他的生理性死亡,源于伤病和苍老;他的心理性死亡,源于看破红尘的圆满之境,再无成长的空间;他的社会性死亡,源于时代已经准备将他抛弃。

野火终要烧尽,春风又会吹来新生,“007”这一系列将会迎来怎样的活力?

比起史上首任007的黑人女演员,我觉得有个迹象更为可喜,那就是编剧最后一栏出现的名字:菲比·沃勒—布里奇,靠《伦敦生活》和《杀死伊芙》两套剧集声名鹊起的新贵。

她的加盟,打破了“007”电影核心编导团队从无女性的铁幕。

从台词风格来看,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无暇赴死》中最出彩的帕洛玛一角正是出自她的手笔。

菲比也透过这一角色传达着女性观众对于特工题材的理解,充斥着不苟言笑、苦大仇深的男性审美霸占银幕太长时间,也该让让位给像帕洛玛这样性感而轻盈的新鲜表达了。

尽管这几天我对克雷格版邦德产生了很深的感情,但还是不得不说,一边让现任邦德葬身火海,一边在字幕打出“邦德即将回归”的字样实属制片厂的阳谋。

它又给我一种理所应当地期待,下一序列的“007”有可能将会和重启的“蜘蛛侠”一样,把时间线拨回过去,讲述邦德失孤、受训等故事。

今年我25岁,保守估计下次在电影院里看到邦德也要等到30岁了。

不知道那个时候我再见邦德会是怎样的反应,可能会对娱乐化的桥段笑得更大声吧。

人到中年,不就是意识到许多事情自己做不到,然后开始对这些做不到的事情报以美好憧憬的过程吗?

 5 ) 一语双关的标题,不算完美的结局

这个结局很多人不会喜欢,因为不是happy ending。

先说标题,很值得回味。

No time和结局里邦德没有足够的时间逃走呼应,No time to die暗含邦德是想和家人团聚的。

关于结局,讲道理,有点刻意。

首先,在最终boss以女儿威胁邦德,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处理手上有人质的他?

其次,搞破坏一定要用导弹炸吗?

用手雷可以吗,用锤子榔头不行?

最后,防御装置被重新启动,只有可能是boss干的,就那么没防备吗?

经验丰富的特工,连中数枪倒地?

然而,站在克雷格整个007系列5部作品的角度看,这个结局未必不是相对完美的。

最后一个镜头,悲壮的音乐响起,邦德眼中却充满了温柔,平静地注视着飞来的导弹。

往昔历历在目:初恋Vesper,以她名字命名的酒,“一旦喝过,你就会只想喝它”,陪他走到最后的伴侣Madeleine。

以及那个灵魂拷问,除了当杀手,是否还有其他选择。

对于邦德来说,或许这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责任,只要自己活着,随时都可能要响应祖国的召唤。

能够放下一切,对他来说未必不是好的归宿。

好在,有红颜知己相伴,此生并无遗憾。

The function of man is to live, not to exist. I shall not waste my days in trying to prolong them. I shall use my time.To James.

 6 ) 老007赶紧退休,我们要古巴妹子007

1987:2021年,动作惊悚冒险电影《007:无暇赴死 | No Time to Die》对于非007的影迷来说2个多小时确实是又臭又长了这个【没空去死】我看时间挺富裕的

除了一上来的小镇里摩托表演和后面的幽灵党趴体以外似乎就没什么印象深刻的地方了其实感觉可能是因为某些原因吧我认为这个黑人007出现的意义并不大有那么一瞬间我甚至以为我看的是【刀锋战士】OMG

当然最最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那位古巴007妹子了既性感又可爱还会武术又能喝酒后半段我一直期待还有她的戏份估计很多人都和我有一样的想法如果她来演以后新的007我想都没什么人会反对吧

其实她的饰演者 安娜·德·阿玛斯 Ana de Armas我倒是看过不少她的电影但都没有留下特别好的印象比如和基努里维斯合作的【敲敲门】还有【曙光】都是我特别特别不喜欢的作品这也是非常难得的在【银翼杀手2049】我甚至没有认出来(捂脸)只能说是这部电影的这个片段真的是太棒了

然后让后面的剧情索然无味了尤其是反派拥有了如此强大的大杀器却玩起了武侠剧情?

007中的是绝情谷里的情花毒吗?

我甚至觉得007还可以抢修一下你们不是有电磁脉冲的吗算了本来人家就不打算再拍了就这样吧我是古巴的分界线-推进指数:★★★(6/10分),老007赶紧退休,我们要古巴妹子007

 7 ) 【影評】《007生死交戰》IMAX:第7號情報員的最終任務,克雷格版龐德的完美謝幕

這部從2019年開拍,號稱丹尼爾克雷格最後一部的龐德續作,經歷了將近2年的延期與等待,如今終於正式上映,身為每部龐德電影幾乎都看過的死忠老粉,個人對這部的等待實在太漫長了,從2015年《惡魔四伏》等到現在,將近6年的時間,等到大學都畢業了,如今終於搶先在媒體場觀賞試片,只能說這長達6年的等待是值得的,它矯正了《惡魔四伏》稍嫌草率的收尾,為克雷格版龐德寫下了動人的完結。

本集導演原定由丹尼鮑伊執導,後續因創作理念不合,接手導演為美籍導演凱瑞福永,開場便呈現了007史上第一次滿版IMAX跑馬燈,為最終回開啟有別以往的序幕。

前1個小時有非常密集的1.43:1滿版畫面,足以可見凱瑞福永對70mm IMAX攝製的野心,而這樣的嘗試效果絕佳,義大利馬泰拉的鄉村美景,在IMAX攝影機的捕捉之下,畫面色調極美,充滿濃濃的異國風情。

Billie Eilish為本片創作的主題曲《No time to die》去年第一次聽時覺得還好,除了漢斯季默譜寫的旋律尬意外,歌本身普普通通,此次結合電影的主題重新聆聽,是符合電影主題的創作,在淒涼的歌聲中傳達出悲鳴之感,也為龐德的謝幕增添了幾分哀愁。

影片也抓到了非常巧妙的時間點,置入龐德電影每一集都要有的主題曲MV,MV的進與出,開頭與結束,隨著精巧的剪輯,畫面銜接相當流暢。

作為bond的謝幕作,影片在長達163分鐘的敘事篇幅之下為克雷格的龐德寫下了悲壯卻又充滿詩意的完結。

《惡魔四伏》對克雷格龐德來說不是完美的結尾,《生死交戰》試圖導正這一點,而他們做到了。

這一次的龐德,在面對過去的紛擾(惡魔黨)同時,也正視了自己的過去,從《皇家夜總會》就讓他愛的死心塌地的薇絲朋琳德,開場龐德便以極其感性的方式緬懷了影響他久遠的Bond女郎。

◎圖文好讀版: https://puff0819.pixnet.net/blog/post/334268961

伊娃葛林飾演的薇絲朋曾經給了他愛與希望,但是背叛與犧牲,讓他只能再次拿起槍執行任務,對於出任務中認識的bond girl,他不再留戀,只行走於肉體交纏之中,因為這樣才不會有背叛的可能性。

bond這一生作為情報員一直在痛失摯愛中度過,失去薇絲朋、失去M,失去老戰友,從來都抓不住命運的他,這一次,有了必須放手一搏的私人原因,也有了願意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勇氣。

本次在跑馬燈之後的開場,也有別以往龐德出任務的場面,而是以蕾亞瑟杜飾演的瑪德林史旺一角的童年,與雷米馬利克飾演的大反派揭開最終回序幕。

蕾亞瑟杜此次能以同角色回歸007續集,可謂龐德電影史以來,極其少數的龐德女郎案例,除了工具人曼尼潘尼是一定會回歸外,龐德的摯愛再次回歸續集,該角可謂相當關鍵。

而本片也並沒有浪費蕾亞的角色,開場便以該角的童年切入,探究與惡魔黨的淵源,更探究與本集大反派雷米馬利克的淵源,此次的瑪德林,除了依舊是bond的摯愛外,更擔負了母親的角色,多了份堅強與守護女兒的決心。

以英劇《倫敦生活》自編自演而獲獎無數的菲比沃勒布菲,此次加入龐德謝幕作的腳本撰寫真的有差,3位女角刻畫立體,冷幽默也讓人會心一笑,有幾段冷幽默一看就知道是她寫的,有看《倫敦生活》絕對有差。

拉沙娜林區飾演新007,與龐德的代號之爭,鬥嘴火花相當濃厚。

菲比在塑造此角上,也並沒有設定為該角就一定是未來的龐德接班人,只是行動代號的名號延續,這樣的處理著實可以避免到不必要的爭議,同時也尊重龐德的系列粉絲。

拉沙娜林區也著實將此角詮釋的相當機智幽默,與龐德的連番鬥嘴意外地是全片笑點。

安娜德哈瑪斯全片僅一場任務串場戲,但是這一場戲足以讓人愛上她,集可愛、美艷、性感於一身,完全是本片的MVP角色!!

短短10幾分鐘的戲份足以讓人難忘。

安娜嬌羞又帶有傻白甜的女郎人設,估計也是菲比重新設計過的,不然過往電影出任務的bond girl,我沒看過哪一部有說自己超級菜鳥,其實打架起來超級兇狠XD,如此反差萌的安娜真的好可愛。

菲比也把龐德一直以來看到女特務就調情的設定揶揄了一番,說本片是最幽默的龐德電影也不為過。

真要挑缺點的話,本片的片長還是過於冗長了些,163分鐘的篇幅文本承載量有些過重,除了動作戲外,影片的文戲也非常多,凱瑞福永雖然節奏拿捏了當,但是在極長的敘事篇幅之下,看到2小時後不免還是會略顯疲乏。

《皇家夜總會》與《空降危機》都是在2小時半內便把故事說的高潮迭起的典範,《生死交戰》如果能再瘦身片長,我認為整體觀感會更佳,但是作為克雷格的謝幕作,我也認為這個片長值得容忍一次。

至於雷米馬利克飾演的反派,我也認為是本片的缺點之一,只能說這角色不適合他,感覺下一秒隨時像要搞笑一樣XD。

該角的出發動機是好的,從開場便可知他與惡魔黨的淵源,定位跟華茲飾演的惡魔黨反派恩格塔斯德布洛菲一樣,是智能型反派,但是最後不免也淪為刻畫扁平的反派,外加雷米馬利克本人一點也無法讓人感受到恐懼感,客串演出的克里斯多福華茲魅力都比他強很多,整體來說也是本片稍嫌可惜的地方。

Netflix2018年影集《狂想》是個人初看凱瑞福永的導演作品,從該影集便可看出凱瑞福永是膠卷控,《生死交戰》特別使用70MM膠卷拍攝的高規格要求,在美麗華IMAX的呈現下,著實為007電影帶來全新的視覺體驗,凱瑞福永這樣的高規格要求,也著實反應在成品本身,美麗華IMAX絕對值回票價。

片尾龐德在瓦礫堆中循著樓梯爬上控制室的一鏡到底跟拍,也跟《狂想》最終集的一鏡到底編排如出一轍,雖然說看到後面早已視覺疲勞,不仔細看根本不會發現這場戲是一鏡到底完成,但仍然佩服克雷格的敬業,15年的龐德電影旅程,拍攝過程早已傷痕累累、滿面瘡疤,但他仍然用自身的硬漢形象帶來最後一次的完美演出。

整個系列排名是1 ≥3=4 ≥5>>2,《皇家夜總會》與《空降危機》並列系列最愛,《惡魔四伏》個人欣賞山姆曼德斯的畫面美學,即便劇情平淡、評價兩極,但仍舊看的津津有味,算是個人私心喜愛的偶數集之作。

《生死交戰》雖然整體只能排老3,但是衝著「結尾」,足以讓人私心+0.5星,也足以與前幾部系列最愛並列為經典。

結尾不爭氣的流淚了,身為從國中就看克雷格看到大的龐德迷,無法想像這部真的是他的one last time了,內心感慨萬千、十足不捨,克雷格的龐德,跟前5代拉風耍帥的龐德不同,製片芭芭拉布洛克利與麥可G威爾森,共同為克雷格的龐德注入活水,為龐德一角重塑性格,而克雷格的龐德,如今也終於迎來了自己的英雄輓歌,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原因是極為私人美麗的,而他也留下了他曾經存在過的證明,他的愛的結晶。

★★★★☆#007生死交戰#NoTimeToDie #丹尼爾克雷格#蕾亞瑟杜 #雷夫范恩斯#班維蕭 #娜歐蜜哈瑞斯#羅里金尼爾 #克里斯多福華茲#安娜德哈瑪斯 #傑佛瑞萊特#雷米馬利克 #比利馬格努森#凱瑞福永 #芭芭拉布洛克莉#麥可G威爾森 #Bond25

 8 ) 你不会再见到我了……谢天谢地!

谁能想到这会是比 11 月要上映的《欢迎来到浣熊市》更贴近《生化危机》的生化危机改编呢?

这不是在夸它。

它吸取了游戏不适合展现在大银幕上的所有搞笑部分:低龄漫画式反派、这位反派让人冒汗的动机(不是说可怕到冒汗,而是替他感到一些尴尬)、小品式对峙场景、做作的情节和对话。

这些出现在游戏里,玩家会一笑了之,出现在一部 3A 电影里,让人怀疑编剧又被欠薪了。

历史上不乏娱乐性强到弱智的 007 电影,但是丹尼尔·克雷格版 007 自《皇家赌场》出道就奠定了严肃、冷峻的现代特工气质。

当这种前作塑造起来的冷硬气质、现实主义腔调、技术成熟的调度,被愚蠢、俗气、冗长到可笑的主线情节砸场子后,它显示出一种人格分裂。

就好比本该素穆宏大阴沉的《美国队长3》拍出了机场小学生打群架、期间还不忘说俏皮话一样,让人震惊同一制作不同部门的人,专业差距竟如此巨大,而不同 IP 不同编剧室,竟也能够产生灵魂联动。

老实说,我很喜欢电影的前半部分。

它似乎意识到观众对老白男不再感兴趣,字里行间都在自我揶揄并冲观众眨眼,无论是邦德送玛德琳上火车时说的那句“你不会再见到我了”,还是新任 007(拉什纳·林奇)对 35 岁以上老员工的不服、反派小弟对被困邦德的嘲讽 “我曾经是你的粉丝呢”(I used to be such a fan),好像都在对我说“我抓住你了,请期待我如何让你回心转意吧”。

与此同时,几段干劲利落的古城追杀戏、镜头极其有趣的实验室劫持戏、和帕洛玛特工在幽灵党晚宴上的动作戏,包括邦德从休假状态转换到上工状态的眼神陡变,都是挺理想的前菜,吊足了观众对接下来盛宴的胃口。

然而当影片进入中段后,为了叙述看似复杂的阴谋剧情,为了再次体现这位邦德比过往任何一任都更具人性和深度,没完没了的对话、中年人校园爱情和毫无新意的审讯段开始了,且预设你看过并记住之前那部(容易让人忘记的)《幽灵党》,那样才能体会到前反派布鲁费尔德(克里斯托弗·沃尔兹)死亡的震撼。

凭什么呢?

观众来电影院是为了看连续剧吗?

有 MCU 了还不够吗?

对于多数没复习前一部的观众而言,这里的态度大约是极其冷漠的“好,然后呢?

”。

当真正的反派萨芬(拉米·马雷克)开始显露自己的邪恶大计划时,电影滑向了掩饰不住的平庸和荒谬,动作场景已让人审美疲劳,情节之过家家与自身的故作严肃假正经相冲,这样的故事更适合走完全娱乐路线的《霹雳娇娃》。

2 小时 40 分变成了一场考验忍耐力的试炼,每一分钟都在问你,无聊吗?

马雷克和蕾雅·赛杜只差 4 岁,却让他们饰演年龄差为父女的角色,选角导演,您是怎么想的呢?

萨芬的计划体现了游戏反派级的小学生思维,编剧在写他的台词时简直像参考了某位简中主编的微博,听君一席话,不如不听。

有关他的一切剧情都是适合低龄儿童的缝合怪,而最后通过物理分离邦德及其家庭来达到毁灭他的效果,让人觉得萨芬才是那个对邦德箭头最粗的人。

能同时浪费沃尔兹和马雷克的表演潜力,这剧本写作还真是厉害。

此间唯一让人有印象的,只有冰岛地貌的追车戏,因为它让人想起了《死亡搁浅》里驾车卡在石头上的经历,恰巧蕾雅·赛杜也在场。

小岛秀夫好歹知道赛杜“不会被轻易打破”,没想到回到好莱坞,她再次成为了“主角对象”、被男友甩下的“带球跑女主”。

豆瓣时间线推给你的狗血总裁小说,多半在营销这样的剧情。

2021 年了,我们仍然在看主角对象假装孩子不是主角的、主角对象被反派抓的戏码。

当然它的特殊之处在于片叶不沾身的邦德似乎不该有一个家庭、不该对任何一个女性产生非她莫属的情结。

这版 007 出道伊始就用和维斯帕(伊娃·格林)的感情戏打破了这一设定,他的落幕再次将之粉碎,竟然干脆以他的忘年恋为主线。

然而虽极其努力地体现女角色的坚强,整片却仍然落入了英雄救美的陈词滥调,可能 2006 年救老婆的《碟中谍3》做得还好点。

我想不止我一个人厌倦了老白男和小美女的组合。

如果说中二期还能捕捉到些许成熟男士的魅力,那么现在它已经转化为一种醒悟:不至于,不至于。

邦女郎们因各种理由让人印象深刻,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附属品,已经被观众在心底分成了“和邦德发生关系”和“没有发生关系”两种类别,这在如今这个世代已不适用。

蕾雅·赛杜、安娜·德·阿玛斯、拉什纳·林奇这样各具风情、游刃有余的年轻姑娘,为疲倦的特工片注入了太多活力,甚至成为了支撑我看下去的理由。

当我发现比起看早该退休的男特工脸上的皱纹和他(不出意外的)情感生活,我更期待女角色们延长银幕时间后,或许这个系列是该暂别一段时间。

我对克雷格没有意见,我和多数人一样,因《皇家赌场》认识他,他的前三部 007 给予所有观众深深的刻印——虽然《量子危机》里我记得至今的是卡米尔(欧嘉·柯瑞兰寇)沙漠中凌厉又不屈的眼神。

但是两部水准直降的剧本并没有给他一个配得上的送别。

曾经让人眼前一亮的演绎和对这个 IP 的重新阐释,最终沦为了又一场盛大却老套的为爱牺牲闹剧,一个绣花枕头。

如果这部电影最终能被记住,那可能是不少剪辑手会用开场曲剪一些相爱相杀 CP 视频,然后像这部的 00Q 一样,在玻璃渣里找点糖。

我真的不想放公众号,但是大号已被禁言,我又有什么办法呢😭:墨带(ink_ribbon)

 9 ) 苏富比拍卖行前主席是007原型吗?

八一八苏富比拍卖在007小说电影中的起承转合,以及苏记前主席「现代拍卖之父」卫尔逊与弗莱明的一段轶闻。

《无暇赴死》是第25部007电影,也是第6代「占士邦」丹尼尔·奎格的谢幕之作。

作为上世纪杰克苏文学的集大成者,初版邦德小说向来是珍本市场上的硬通货,尤其受欧美金融才俊喜欢——有格调、价格平,集齐十四本所费尚不及现当代夜场一件拍品之半数,还有谁比007号特工更能代表买家心中的男人梦?

让我们回到上世纪伊恩·弗莱明创造占士邦的年代,八一八苏富比拍卖在007小说电影中的起承转合,以及苏记前主席「现代拍卖之父」卫尔逊与弗莱明的一段轶闻。

在1983年上映的第13部007电影《八爪女》中,一切始于伦敦苏富比上拍的一件法贝热彩蛋。

原本是冬宫珍藏,被苏联将军奥洛夫从国库中盗出,委高手仿制几可乱真的赝品后调包,赝品放回库房,真品借巡游欧洲的马戏团主“八爪女”之手倒卖套取现金,这秘密被有英国情报局的卧底发现,拼死截获赝品,导致而失去赝品的将军一方不得不在苏富比买下真品,以免国库巡检藏品时败露阴谋。

▲《八爪女》电影海报,由第二代邦德罗杰·摩尔主演 补白 说:007之《八爪女》苏富比拍卖片断▲ 007之《八爪女》苏富比拍卖片断邦德奉命参加拍卖,几番顶拍,引蛇出洞,揪出苏联将军及其走狗——伪装成珠宝商阿富汗王子卡马汗。

原来二人非但利用八爪女的马戏团走私珠宝,还打算运送核弹炸毁美国空军基地。

而八爪女竟是邦德故交之女,又与他有一夕之欢。

结局当然是邦德挺身而出,在成功爆炸前一秒拆除核弹,将八爪女从反派手中救出,抱得美人归。

▲ 英国皇家收藏信托基金中的法贝热水晶地球仪,弗莱明在小说中写的是祖母绿,重达1300多克拉。

© Royal Collection Trust这部电影改编自1963年初苏富比委托伊恩·弗莱明创作的短篇小说《仕女藏珍》(The Property of a Lady),收录于1963年末苏富比年报《象牙槌》(The Ivory Hammer)。

小说中涉及的拍品并非彩蛋,而是更为少见的法贝热地球仪。

电影或许是考虑到彩蛋的知名度更高做出这种调整。

▲ 1963年苏富比年报《象牙槌》书影 © The Cary Collection小说情节与电影不尽相同。

在小说中,英国海关截获了一个保价高达10万英镑的包裹(相当于¥1600万),秘密拆箱后发现竟然是这样一件珍品,附带伪造的来源文件,称此乃F小姐之祖父向法贝热工坊定制,此后家族递藏云云,现委托苏富比上拍。

F是英国情报局中的文员,早已被怀疑是双面间谍,英方推测这件拍品的成交价就是苏联向F支付的佣金,拍卖当天F的上线一定会露面。

邦德的任务就是在会场上揪出这位苏联间谍。

弗莱明写道:“全场目光聚焦在那纤瘦、文雅的拍卖师身上,屏声静气,听他低沉轻柔地报价出价......黑色西装穿在他身上多么熨帖,不用袋巾,唯钮孔上别着一朵鲜红康乃馨......邦德紧紧盯着他的眼睛,因为在场都是行家,细微的提笔挑眉即是出价,唯有、唯有追随他的目光,才能发现苏联间谍一线痕踪。

”弗莱明笔下这位拍卖师,就是苏富比当时的主席,有“现代拍卖之父”之称的卫尔逊(Peter Cecil Wilson, 1913-1984)。

二战中在情报局共事的一段经历,启发了邦德的部分原型。

卫尔逊与著名的“剑桥五谍”中的盖·伯吉斯和安东尼·布朗特相熟,除了都是同性恋,他和伯吉斯曾是室友,和布朗特同属英伦收藏界的领军人物,上世纪八十年代布朗特身份暴露,英国媒体纷纷猜测卫尔逊就是“五谍”中始终难以确定的第五位间谍。

不久后卫尔逊糖尿病发身亡,这揣测方告一段落。

▲ 六七十年代伦敦苏富比拍卖现场,拍卖官即卫尔逊。

© Homer Sykes/Sotheby's 卫尔逊出身显赫但家道中落,父亲是不成器的花花公子,在上流社会中以好色著称,母亲恨铁不成钢,“虎妈”之威造成卫尔逊腼腆羞涩的性格,按传统他求学于伊顿,后升牛津大学,可他既缺乏牛津崇尚的男子气概,又弱于学习成绩,空有敏感的艺术细胞和高超的园艺技法,不到一年就休学了。

此后的几年,卫尔逊游荡于欧洲,在德国结识年长三岁的大姐姐海伦,海伦性格坚毅,又与他一样爱好园艺,很快结婚并有了两个儿子。

返回伦敦后,卫尔逊先是供职与Spink & Son,也就是古董玩家的都知道的斯宾克。

1936年加入苏富比,第二年太太继承一笔遗产,卫尔逊得以以5000英镑的价格购入苏富比股份,晋升合伙人。

这在今天是无法想象的事。

二战爆发后,苏富比全员奔赴利物浦参与邮政业务。

卫尔逊被调往加勒比海地区更加机密的部门,负责审查德军通过中立国寄往美洲的敏感包裹。

在百慕大,卫尔逊结识了同样供职于情报部门的弗莱明,后者在战争结束后继续住在加勒比海沿岸,第一部007小说《皇家赌场》就是在牙买加写成的。

所以二十年后,当苏富比邀请弗莱明定制小说时,弗莱明把故事的起因安排成敌方寄来的神秘包裹,由包裹的解封,勾出奇情的间谍故事——这本就是老友当年的工作日常。

只是这一次,包裹里不是法西斯情报,而是价值连城的珠宝,敌方也不再是邪恶的轴心国,而是铁幕下的苏维埃。

卫尔逊后来调职华盛顿直至二战结束。

在美国的两年对他影响极大,如果没有这段经历,苏富比不会是今天的苏富比。

战争不仅改变了卫尔逊的职业生涯,也扭转了他的个人性趣,他的第一个男朋友是二战期间交往的,不久后与妻子分居离婚,但毕生都是好友,尤其在园艺上志同道合。

也是在这个阶段,通过共同的艺术商朋友,卫尔逊结识了“剑桥五杰”中的伯吉斯、麦克林和菲尔比,有一个时期他们住在一起,几十年后剑桥间谍案爆发,这扑朔迷离的一段引发不少争议。

尽管情报局希望卫尔逊留任,但他还是在战后回归到苏富比。

从1945年到1983年去世,说他是苏富比的“皇帝”也不为过,一手推动了整个拍卖行业的现代化。

1952年埃及国王法鲁克被迫退位,两年后苏富比取得埃及政府委托,拍卖法鲁克的金币,其中最珍罕的当属美国1933年铸造的20美元“金鹰”,这批金币因品相有小瑕铸出后不久回炉,但有10枚不翼而飞,中央情报局成功追回9枚,唯一的漏网之鱼被法鲁克高价买下,并在1944年中情局发现前几天办理了出口许可证。

直到1954年苏富比拍卖美国政府才知晓,苏记被迫撤拍。

近半个世纪后,2002年再次上拍,取得高达759万美金的天价,时隔二十年,今年春天苏记第三次拍卖,成交价又创新高,1900万美金, 恐怕是当今世界上最贵的钱币了。

© Ullstein Bild1957年7月荷兰银行家William Weinberg藏印象派及现代绘画专场。

这是现代第一个被精心策划、面向大众和媒体,而非仅仅是行家的专场,连女皇伊丽莎白二世都来看预展,轰动一时。

大部分拍品被新兴美国藏家买去。

1958年的Goldschmidt专场开夜场之先河。

在此之前从未有拍卖会要求先生女士像赴歌剧般盛装出席,也从未有拍卖图录以彩色印刷。

十一幅印象派天价成交,标志着艺术市场由古典杰作向现代绘画全面转型。

彻底奠定了苏富比,也就是卫尔逊的业内地位。

转型的不只是作品。

战后美国经济畸形繁荣,美国买家越来越多,欧洲一直没能恢复荣光,流亡贵族越来越多,为逃避遗产税而出售祖产几乎是所有继承者的选择。

卫尔逊有过两年美国工作经历,供职于华府,对美国潜在的购买力有极深刻的认识,当他的同行们还多多少少抱有老欧洲的优越感时,卫尔逊已经为拓宽美国市场筹备许久了。

当时美国最大的拍卖行是Parke-Bernet,其创始人Leslie Hyam手段高明,业务能力极强,原本是苏记在美国市场的强劲对手,然而1963年Hyam突然在汽车里自杀,失去创始人的Parke-Bernet群龙无首。

得知消息的卫尔逊各方派人游说董事会,不到三个月,苏富比变成苏富比-帕克-博耐,拍行国际化始于此。

吞下Parke-Bernet后,卫尔逊源源不断将二十来岁的专家送往大洋彼岸开疆扩土,这当中有一位负责财务的年轻人,后来成为北美区的总裁,这个人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J. J. Lally蓝理捷。

七十年代苏富比美国体系成熟,卫尔逊把目光更多放在欧洲,尤其是法国摩洛哥一带。

此时他已步入晚年,深受糖尿病折磨,长居南法的乡间别墅,与健硕的前英国海军保镖为伴,他在1980年正式退休,但继续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卫尔逊在位时大权独揽,没有培养继承人。

他的离开导致高层遇事不决,难以形成统一意见,嫌隙丛生,陷入被恶意收购的境地。

待到84年,卫尔逊撑着病体敲定商场大亨陶布曼接手的计划后不久就去世了。

在那之后,苏富比历经了上市退市上庭等许多风波,那是许多人都知道的故事了。

说回弗莱明为苏富比定制的短篇。

1963年首发于苏记年报《象牙槌》,转年1月开始在《花花公子》上连载,当年夏天弗莱明去世。

1966年收录到《八爪女》短篇集中。

1983年改编成电影上映,由第二代邦德罗杰·摩尔主演。

▲ 1964年1月《花花公子》

▲ 1966年6月初版《八爪女》短篇集

007之八爪女 (1983)6.81983 / 英国 / 动作 惊悚 冒险 / 约翰·格兰 / 罗杰·摩尔 莫德·亚当斯有趣的是,这部小说的标题《The Property of a Lady》由于从未用做过007电影的片名,经常被传言为下一部电影的片名,第十五部《雷霆杀机》,第二十一部《皇家赌场》和二十二部《量子危机》都曾被命名过,或许下一部会采纳这名字吧,毕竟下一任007本身就是女郎。

最后,看完最新一部占士邦,结局实在大跌眼镜,《No Time to Die》出乎意料,还是希望邦德永远《Another Way to Die》。

就以枪姐这首主题曲收尾吧!

祝大家观影愉快

Another Way to Die8.2Jack White Alicia Keys / 2008参阅:MACLEAN,Katherine,HOOK, Philip. Sotheby's Maestro: Peter Wilson and the Post-war Art World ; An Anthology of Memoirs by Colleagues, Dealers and Collectors. London: Sotheby's, 2017.FAITH, Nicholas. Sold: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House of Sotheby.NewYork: MacmillanPublishing Co,1985.

 10 ) 00Q怎么可能不是真的

二刷。

就是说q你真的好爱他。

五年过去已经决定move on了精心准备好餐具红酒都开好了就等着男方上门约会结果好哇一看007这个死鬼跑上来酒也喝了技术也白嫖了还嫌弃自己养的猫就这样你还让他住自己家。

啥好东西都给男朋友用即使炸成渣渣,拿男朋友试药。

从睡梦里被叫醒穿着睡衣上飞机给男朋友提供技术支援。

叫他詹姆斯。

看着他被炸成烟花。

你真的好爱他 尊重 祝福。

(洞洞拐和蕾雅真的不太配。

蕾雅当然还是和我比较配。

《007:无暇赴死》短评

这就是钢铁侠的套路啊(再讲多就剧透了)。丹尼尔真是很适合这个角色,无法想象下一张脸是什么样

5分钟前
  • C&TUTU
  • 推荐

整个最后一小时完全垮掉。

9分钟前
  • 萨布齐恩
  • 较差

特工的困境、M的困境、日渐衰颓帝国的困境连为一体,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但即便本土已是一片废墟,也要一定要维护将倾大厦的不倒之姿,冲突永远被确保发生在世界的边缘地区。也的确是一部《暴力史》ーー所有的矛盾来自于过去,殖民后遗症是驱散不尽的「幽灵」,只是在这里暴力无关身体,只关乎体系。而当重担要强压在一具总要强调其血肉之躯特点的铁金刚时,诞生了这样一部怪异的作品:每当子弹擦过主角,我们知道他基本无需承受真正的肉身之痛,根本无关「无暇赴死」,而是「死」被无限延后了,本片就是对这一不败神话做了最后的完结收束。也确实是拍无可拍了。

14分钟前
  • OreoOlymLee
  • 较差

每看一部新的007我都想回去看皇家赌场,这部甚至还好意思放Vesper的墓🚬怎么说呢,像看了个思想极其保守的主旋律电影,英雄退休了就该有漂亮新老婆还该有小孩,找个黑人女007特工也掩盖不住这股正气🚬越野追逐的大型汽车广告还是挺好看的,丹叔的身手也依旧让人很过瘾,就是这剧情我实在看得犯困,只有00Q元素依旧让我觉得好他妈可爱,Q是最可爱的技术宅乖崽🥺

17分钟前
  • 阿七_绝赞修业
  • 还行

连个长得像样的女人都找不出来……

19分钟前
  • V0ID0
  • 较差

作为真探导演的电影真是太失水准了,极度失望。6.5/10

23分钟前
  • wei
  • 还行

有点吭哧瘪肚,没必要拍这么长

28分钟前
  • JoeyLu陆柏宇
  • 还行

厉害的男人都生女儿~

31分钟前
  • ViGgO
  • 力荐

7分,刚看完零点首映,有个离谱的地方想吐槽,因为我看的是IMAX GT版本,电影从某个情节结束之后就再无特殊画幅,直到片尾字幕出现。然后整整七分钟的1.43:1画幅字幕滚动!你能信?真的离谱!说回作品本身,作为丹尼尔最后一部007电影,本片在情感上算是下足了功夫,但这种情感表达同样也很俗,花了将近150分钟的时间却展现了一个略为僵硬的故事,实属有点可惜。但我不否认在碧梨的那首《No Time To Die》第一句唱出来之后落泪了,只能说前面半个小时的内容质量是真的可以,但仅限于此,因为这片子越往后越离谱。安娜我女神就不说了,出场虽不多,但喝可乐那里我可以看一年。最后那个长镜头的动作戏算是加分项,这原本是一个可以让人黯然神伤的故事,也可以是一个完美收尾,因为爱对詹姆斯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奢望。但…

32分钟前
  • 红眼怪 -
  • 推荐

无暇赴死,有空煽情。铁金刚系列最差,毫无卖点。除了标志性的片头MTV之外,看不出有哪场戏是非保留不可的,包括动作戏,160分钟砍掉一半时长正合适。至于说“为情谢幕”,恐怕安在情圣杨过头上都嫌不尊重智商,何况邦德这种花花公子。复联还有个“平行宇宙”设定遮羞,像007这种银幕摇钱树拿“死”来赚眼泪,真比直接说资本家不爱钱还搞笑。唯一的亮点是古巴女郎安娜,比女主更像邦女郎。

34分钟前
  • 风间隼
  • 较差

这节奏是真够慢的……

36分钟前
  • 本初老儿
  • 还行

邦女郎从来不让人失望 两位美人不知从第几部就开始玩煽情路线,连007也开始赚人泪水?是受了中国那几部卖座电影的影响吗?没有原来的味道了邦德也越来越跟潇洒不沾边了 还不如憨豆 还是最喜欢小时候看的布鲁斯南的邦德

39分钟前
  • 音墙展开
  • 较差

在漫长的告别中迎来一个浪漫的结局,一如十五年前《皇家赌场》的结尾:关于见证爱人的死亡和如何追忆他们,以及——阿玛斯真的不够看!

44分钟前
  • Stiles
  • 还行

安娜.德.阿玛斯出场共12分钟。而剩下的151分钟里,被座位左右甜腻的爆米花味熏到犯困。

48分钟前
  • EnWaffle
  • 较差

这个系列如果再出这种品质的作品,以后我可能真的无暇观看了。

52分钟前
  • eva
  • 较差

I’m a huge fan,but too long to finish.

53分钟前
  • 解意
  • 较差

给个四星,见不得蕾雅赛杜哭。这一代邦德找的演员们都很喜欢,至于剧情啥的,看007要啥剧情😂

55分钟前
  • Lucien
  • 推荐

163分钟太长了。前面一个半小时还是享受,后面就是煎熬了。

56分钟前
  • 老袁
  • 还行

没关系的家人们,邦德没死,他被炸飞,失忆了,被美丽的日本渔女捡回家,结婚生子过上了幸福的日子,此刻他正在日本捕鱼🐟。(原著党胡言乱语ing)

1小时前
  • 千阳瑜
  • 力荐

撇看电影本身难看不说,这种行为就让人不齿,你给人邦德弄出孩子来了,给人炸死了,你爽了,后面继任者怎么办?这就是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丹尼尔克雷格这几部本来也不怎么样,干脆摘出来,从布鲁斯南那边续上得了!净让人生气!

1小时前
  • 蚂蚁没问题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