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单纯当一部电视剧来看,不夹杂任何观点与情绪,的确挺燃的。
记得一群衣衫单薄的队伍人人脸上红扑扑的,突出重围时止不住内心的喜悦,纷纷从雪坡下滚下来,眼睛里都是希望,主题曲响起,婉转又好记。
特型演员中最喜欢扮演周恩来的刘劲先生,一张温柔脸,风度又翩翩。
革命先辈为了信仰可以付出自己和家人的生命,这是何等的坚定。
反观自己生活中遇点小挫折就影响情绪,的确是软弱娇气。
先辈们在长征中所展现的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积极乐观的心态,令我辈汗颜。
长征时人类历史上不朽的奇迹,是我们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感恩。
中央台播放,又跟着看了一遍。
非常棒的电视剧,很震撼很感动。
看完满满正能量,更珍惜当下生活。
比起现在到处刺眼的古装网红剧,这种主旋律的电视剧让我欣喜。
演员们演技很赞,非常真实。
想想演员们实地拍摄如此辛苦,那么长征的英雄们吃的苦更是无法想象。
感谢英雄先烈们!
这部剧在韩国播放,收视率两度都是最高。
韩国民众说看完此剧才知道当时红军的伟大,并明白为什么共产党得民心得天下。
我提倡我国的年轻一代也应看看这部剧。
利用贵阳没有兵力防守,大军直接攻取贵阳,让蒋介石觉得兵临城下,自己要被活捉,从而马上给下属发电,让他来救自己,这样就解决了红军其他部队的危机。
毛泽东跟张国焘意见不合,后来分军一起向目的地出发时,他提出自己和张国焘的部下徐向前等人分成一组,张国焘和朱德等人分成一组,自己部队的人给徐向前等做工作,然后朱德等人到张国焘的部队给他们的士兵做工作,后来在行军途中,张国焘的下属也确实转向了他们,从而主力红军争取了一部分的张国焘旧部队。
分配制度是什么?
不只是生产工具才有分配,社会资源的分配也是分配,社会财富的分配,也是分配。
高考至于教育,是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房地产至于人民,是住房资源的分配;税收与财政支出、社会保障,则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基础资源分配。
对于企业而言,工资制度,福利制度,及其他一些如办公场地、后勤,业余活动,甚至上市公司的股权、红利等等,则共同构成了企业的盈利分配。
云南龙云与己资辈相当,实力也强,正如蒋对辞修有言“龙云不是王家烈,云南的问题还不到解决的时候”,所以对龙云,他不得不既承认现实,平辈以对,复深用心机,先声而夺势——16集,蒋莅临昆明指挥追剿,召龙云前来五华山“行在”,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场背对龙云发怒立威的戏码:侍从室主任晏道刚推门而入,“报告——”(晏主任身后跟着云南王龙云。
)蒋委员长如何不知,龙云就是他自己叫来的嘛!
可是正在背对门接电话语句语气疑似正对辞修还是伯陵还是下属谁谁严肃表明要给已被罢职的王家烈讲清形势令其服从的蒋,却是装作不知,他随手侧身一摆手止住了晏道刚往下说,给随在晏后的龙云造成这样一个“戏”感:蒋不知道我已经来了,他在电话里多半是在训部下王家烈那事。
没转过身去的蒋知道龙云已到他身后,于是正戏开锣,杀鸡儆猴借王家烈敲打龙云阔以开始了,于是乎他的语气开始凌厉暴烈:“他哪这么多的废话!
对,你转告他,别在这跟我讲三讲四的!
如果再跟我讲三讲四的话,我撤了他的职,罢了他的官!
”——说到最后一句“我撤了他的职,罢了他的官!
”语调陡升语气突盛语势暴涨,几乎是从胸腔里爆出这么一嗓子,其如惊雷破柱怒涛振海可与《康熙王朝》中康熙乾清宫怒斥群臣“忘啦!
”那一嗓子争煊竞赫,而同时,右手接电话时左手一直握着杯底在桌上书页上磨来蹭去的装白开水的玻璃杯随着这一声暴喝怒吼,猛地摆臂划弧圈朝地上摔去砸去,砰地粉碎!
“天子”之怒,宁不如是乎!
——蒋然后肃着脸,狠狠搁下电话,装作不经意地一侧头,发现了云南王,于是乎瞬间转换了一副春风满面的假面,语意温煦如老友叙旧拉开开场白:“哈哈哈……是,龙云啊(按:这里或应称“志舟兄”才对)!
坐……你好(笑着伸手去握)……”遵义会议前后,mao都没有自己挺身而出作为红军和党内的最高统帅和领导,但不管是军事还是党内斗争路线的实际运作又全部按照mao的想法和意图落地和执行,一个隐形的最高领导人悄然形成。
记得mao说过一句话,“政治就是,把支持我们的人搞的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
生活中也有一句话,所谓真正的领导不是因为上级任命了你作为领导的职务,而是你确实达到了领导的能力或实力,而所谓的权利职务只是对身份的最后确认而已。
在第五集中,红军与敌人的得血战湘江战争中,面对敌人先进得武器,红军没有退缩,前仆后继,英勇顽强得杀敌,战争中易荡平团长身受重伤,他宁愿死,也不当敌人的俘虏,明明知道自己在后卫阻击,生还的可能性很少,但为了整个集体,甘愿流尽最后一滴血。
他们不怕牺牲得精神,他们得壮烈情怀令人钦佩,在战斗中,主要领导人没有乱成一团,团结在一起,众志成城,指挥作战,他们具备良好的素质,令决策失误得红军起死回生。
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得这种临危不惧,临危不乱得心理素质。
只有良好的素质,才能做出对的决策,才能化危为安。
作者:曹某
看完沙盘上的战争来补,感觉一般1.战争戏太少,政治戏比较多,一共24集,墨迹到第8集才到遵义会议2.红军三大主力,只讲了红一,其他的都一笔带过,红二的乌蒙山回旋,横扫滇西,贺老总智斗张国焘,红四的决战百丈关,红25军娃娃军都非常精彩,这里面都没提多少3.巧渡金沙江,过六盘山,决战吴起镇(唯我彭大将军)都一笔带过,彝海结盟那一段全程普通话,完全没有代入感,太遗憾了,还有暴打王家裂,也没有拍出喜剧感。
优点1:选角非常贴近人物,毛爷爷,周大大,朱总司令,子珍,小超简直跟历史照片一模一样优点2:飞夺泸定桥,过草地,非常还原,看得我泪眼婆娑,特别是共产主义歌响起简直让我忍不住流泪优点3:整体非常还原历史,但是不懂的人还是看着费劲
看了几遍,mark一下自己的一些观点。
1、总体来说,长征的故事,大家都基本清楚,讲好容易也不容易,考验着编剧的功力和导演的演绎能力,从结果来看,不错。
2、电视剧成功之处,在于最大程度的保持真实,还有辣味,在贴近历史真实的同时,也拉近和观众的距离,真实,才能动人,也恰恰是优秀作品的生命力所在。
3、成功不是一蹴而就,是敢于尝试,同时不能一蹶不振,再接再厉。
4、干事也得讲究技巧方法,不能只有满腔热血,一个好汉三人帮/我们在后面多帮帮。
5、看问题深入点,透过表象看到实质核心问题,关键人物。
6、军事才能识无与伦比,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善于从敌人薄弱的地方,扩大战果,实现不利到利的转变。
第1集20世纪30年代,乌云笼罩着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蒋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下,相继对中央苏区发动了四次军事围剿,均遭到了惨重失败……1934年4月,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已成为蒋介石进攻的目标了。
以博古(张世汇饰)为首的中共中央,不顾朱德(王伍福饰)、周恩来(刘劲饰)等人的反对,调集红军主力一、三、九军团的九个师坚守广昌,同有着优势兵力和武器装备的敌人拼消耗。
毛泽东(唐国强饰)虽被罢免了军事指挥权,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但为尽一个共产党人的职责,又向党中央提出了诱敌深入,寻机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积极防御战略。
遗憾的是遭到了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的坚决反对。
周恩来也因赞同毛泽东的建议被留守瑞金。
4月10日,国民党军队向广昌进攻。
用飞机轮番轰炸,用大炮猛烈轰击。
我军尽管给敌人以重创和打击,红一、三军团也遭受重大损失。
第2集毛泽东在会昌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
他了解到南线陈济棠与蒋介石矛盾重重,欲将红军战略转移的突破口选在南线;他深入群众,组织游击队打入被粤军占领的筠门岭做工作,宣传红军的主张。
此时,中央打来电话要毛泽东立即回瑞金。
周恩来提议在政治局会议上传达共产党国际同意红军转移的指示。
受到李德、博古的反对。
在政治局会议上,李德、博古否定了毛泽东向湖南中部转移,调动江西敌人至湖南消灭的意见,遂成立了以李德、博古、周恩来为首的三人团,秘密实施长征前的准备工作。
周恩来筹划组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选遗队和红六军团退出湘赣边界向湖南中部挺进的计划;委托毛泽东编写《游击战争》的小册子;秘密接触南天王陈济棠的幕僚,为红军战略转移创造有利条件;巧妙地为邓小平安排工作。
同时,他还说服李德、博古允许毛泽东一起转移。
第3集李德因共产国际不同意他以毛泽东、周恩来赴苏养病为名,实将毛、周从苏区调走的建议而恼怒。
他粗暴地对待烧开水的战士,受到总参谋长刘伯承的严厉批评。
毛泽东就要去往于都为红军突围转移进行实地考察了。
已有身孕的贺子珍默默地为毛泽东整理行装。
中华苏维埃中央人民银行行长毛泽民用自己仅有的两块银元为侄子小毛买糖。
为妥善保管红军的秘密金库,毛泽东提出:分散管理,多留些给苏区部队的原则。
李德霸道地免去了刘伯承总参谋长的职务,周恩来借机安排刘伯承为红五军团参谋长。
副总参谋长叶剑英接替总参谋长职务,实施转移方案。
正在这时,机要参谋报告:陈毅同志在前线负了重伤。
第4集1934年10月,大队红军从于都出发,迅速渡过了于都河,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秘密通过了敌人的第一、二、三道封锁线。
与此同时,红六军团经过78天的西征突围作战与红二军团在湘西会师。
博古和李德过高地估计了红军的军事力量,仍坚持按预定的路线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
周恩来“应慎重研究未来红军行军方向”的主张被博古否定了。
彭德怀提出的必须力避与敌在湘江一带决战的军事建议同样遭到李德的拒绝。
毛泽东针对奔袭湘江的作战命令会给数万红军带来的严重损失,连夜找“三人团”请示复议作战计划。
李德不耐烦地指责毛泽东不要危言耸听。
第5集蒋介石委任湘军何键为追剿司令,薛岳为追剿军前敌总指挥,共商追堵红军在湘江会战的作战方案。
薛岳告知何键,为使桂系白崇禧全力支持,委派追剿军第一路军司令刘建绪南下游说。
红军攻下了道县,毛泽东更加焦急,决定由洛甫说服“三人团”千万不要过潇水红军先头部队于11月27日准时渡过湘江。
然而,桂系白崇禧为了保护广西地盘,在湘江南岸布置了专门攻击红军后卫部队的作战计划。
数万红军的生命危在旦夕。
李德、博古等一次又一次地否决毛泽东、彭德怀等同志的正确建议,1934年11月25日主力红军在“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的命令下,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浴血奋战。
桂系白崇禧在蒋介石数度电令之下,为避免蒋介石的中央军深入桂北,下令向红军发起进攻。
我红一、三军团顽强作战,给敌人以重创,但也付出发惨重的代价。
为确保中央纵队左右翼的安全,彭德怀和杨尚昆亲临五师阵地督战。
并电请中央纵队和军委纵队快速过江。
第6集周恩来与朱德共同研究过江方案。
为了加快行军速度,中革军委命令:必须扔掉一切不必要的坛坛罐罐。
毛泽东在行军中以祠堂为话题,与王稼祥、洛甫谈论共产党人必须立一条规矩,任何人不得利用手中的权力吓唬同志,更不允许拿瞎话当真话,欺骗同志,愚弄百姓。
在湘江桥头,周恩来用嘶哑的声音指挥红军冒着敌人的炮火快速过桥。
在中革军委的指挥所里,叶剑英报告了指挥员们分散到各个战场情况。
李德要求恢复部队建制。
博古要李德面对现实。
周恩来一直坚持在湘江东岸的渡口,指挥部队抢渡。
当他看到毛泽东大步走来时,立即迎上去,请他迅速过江。
毛泽东说:咱们一起过江。
周恩来说:我还要在后面交待任务。
毛泽东以无比悲痛的心情阅读着前线战报,毛泽东从朱德那里得知,李德还要处分那些活着回来的同志,无比愤慨地要去讨个公道。
从李德的枪下救出了周团长。
渡过湘江后,红军的处境仍然极端危险。
这时,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的意图,有通往湘鄂西的路上部署了重兵,准备在这里围歼红军的主力。
主力红军渡过湘江之后,整个队伍已由8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
博古拿着一支手枪似准备自杀。
遂被聂荣臻劝阻。
第7集刘富带着十多个老表由江西追上转移的红军,他们向毛泽东控诉红军走后白军还乡团的罪行,哭诉游击队队长阿玉牺牲的情景。
毛泽东在长时间的凝思后,以大无畏的气魄咏叹《十六字令》。
李德顽固坚持原定北出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方案。
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计划,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为了解决中央红军向何处去的问题。
1934年12月12日,党中央在湖南通道召开了一次临时会议,主要讨论了战略方向问题。
李德仍坚持朝二、六军团的方向北进,毛泽东果断提出中央红军放弃原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主张。
他的正确意见得到与会者的赞同。
但李德、博古仍以“三人团”的名义坚持北去湘江的计划。
周恩来接受洛甫的建议,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
会议否定了北去湘西的主张,决定向遵义进发。
力争把十几万敌军甩在湘西,为红军争取主动。
同时,决定由刘伯承任中革军委总参谋长兼军委纵队司令。
周恩来把会议决定的译文向李德通报,李德大发雷霆。
第8集红军突然挥师西进贵州,打乱了蒋介石的部署。
蒋介石电令何健、薛岳坚持在湘黔交界张网,坐等红军。
贺龙所部危逼常德。
何健借机调湘军嫡系回援常德。
蒋介石密电薛岳拿下镇远,控制贵阳,并命贵州军阀王家烈在遵义消灭红军。
贵州军阀王家烈则欲借红军或蒋介石之手消灭对手侯之担。
蒋介石对参谋团主任贺国光交待控制西南诸省的构想,让他立即入川,命刘湘派精锐部队陈兵长江南岸,并密切注视川北红军的动向,勿让朱毛红军与其会合。
王家烈召集属下共商消灭红军的策略。
侯之担当众保证红军插翅也飞不过乌江。
周恩来向刘伯承转达了北渡乌江、西进遵义的决定,并征询刘伯承的意见。
李德在险恶的山路上煽动博古说服周恩来,企图否定黎平会议的决定。
毛泽东审时度势,要求在办好内部事情的同时,还要协助周恩来渡过乌江。
红军队伍在群山起伏的大山中长途跋涉。
王稼祥与聂荣臻等高级将领交换意见。
王稼祥与洛甫商讨由毛泽东来领导红军。
第9集刘伯承在红一军团临时指挥部向林彪、聂荣臻了解抢渡乌江的情况。
红军巧装黔军冒雨夜袭遵义城。
各界百姓倾城而出,欢迎红军。
为了开好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刘伯承从军事上做了周密的布置;朱德提出要发扬民主畅所欲言的建议与毛泽东不谋而合。
毛泽东与洛甫、王稼祥商讨遵义会议的议题。
洛甫、王稼祥同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来见毛泽东。
徐手捧《三通》向毛泽东讲述书的来历并请示释放关押在遵义的大儒赵乃康先生。
毛泽东在胡班长的陪同下颇有兴致地观赏遵义的街景,碰到一位老年女干人,毛泽东给她两块银元并告诉她:红军就是为穷人为干人打天下的军队。
刘英在遵义招募新兵,胡班长等协助刘英办理青年参加红军的手续。
第10集遵义会议在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举行。
它的目的之一,是检查在反第五次“围剿”与西征中军事指挥的经验与教训。
周恩来在发言中全力推举毛泽东领导红军,他的倡议得到多数人的支持,会议做出了增选毛泽东为常委,协助周恩来负责军事;取消三人团,仍由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等决议。
此时,得知薛岳按蒋介石的命令,已向遵义集结,妄图把红军消灭在遵义一带,情况十分严重,周恩来向彭德怀交待作战任务:此役关系遵义会议能否顺利完成。
1935年1月24日,红一军团不战而得土城。
蒋介石、陈诚在南京遥控指挥,告诉薛岳决不让王家烈借口剿共离开贵阳,更不要把自己看成取代王家烈的人。
四川军阀刘湘派川中名将郭勋祺向土城进发。
郭电请刘湘命令潘佐旅迅速向其靠拢。
在土城,郭勋祺遭遇红三军团的伏击,郭勋祺立即电告潘佐限一小时内赶到,潘佐的部队不断增援,我军遭受伤亡。
由于情报不准确,红军渐渐处于不利地位。
为了稳定战局,朱德决定立即赶往前线,亲自指挥战斗。
周恩来遂派总预备队干部团参战。
在朱德的指挥下,干部团打得川军抱头鼠窜。
第11集毛泽东亲自审问俘虏的川军军官。
决定停止战斗,撤离土城。
周恩来召开临时会议,宣布实施撤离土城,西渡赤水河的具体分工。
土城战役阵地上,朱德负责殿后,掩护撤退。
周恩来带人在赤水河上搭好浮桥。
毛泽东焦急地等候朱德,朱毛手挽手走过浮桥。
远在南昌的蒋介石为郭勋祺晋升中将师长。
并电告薛岳:毛泽东已重新回到领导岗位,追堵红军要慎重从事。
红军渡过赤水河后,向川滇黔三省边界的扎西地区前进。
当走到鸡鸣三省一带,经毛泽东提议,决定洛甫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
红军到达扎西,在这里召开了扎西会议。
毛泽东总结了土城战役失败的教训,周恩来宣布下阶段任务。
蒋介石发现中央红军在扎西集结,判断红军仍将北渡长江。
遂急调国民党主力大部向川滇黔边境推进。
毛泽东审时度势,走出一招绝棋:挥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遵义,开始了二渡赤水的战役。
蒋介石获悉红军二渡赤水重返黔北,急派中央军堵截。
第12集毛泽东亲自布置了袭占桐梓、抢占娄山关,进而攻占遵义的作战计划。
并将攻占娄山关的重任交红一、三军团,由彭德怀、杨尚昆统一指挥。
我英雄的红军攻占娄山关,毛泽东以诗人的情怀写下不朽诗篇《忆秦娥·娄山关》。
红军攻占娄山关,王家烈无力固守遵义,遂迭电贵阳的薛岳告急。
毛泽东断定薛岳所部两天之内难以赶到遵义求援,以野战军司令部的名义,命令红一、三军团连续作战,向遵义发起猛攻。
在攻占领遵义新城的战斗中。
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中弹牺牲,由叶剑英接任此职。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利用敌吴奇伟部两个师赶来增援,在遵义城南部署了围点打援的第二战役。
我军终于取得了二占遵义的巨大胜利。
洛甫提议,周恩来赞成,中革军委签发命令任命毛泽东为前敌总政治委员。
蒋介石败后又调整部署,指挥各部人马向遵义合围。
中革军委批准了毛泽东“声东击西”的方案,红军主力向遵义以西鸭溪运动。
蒋介石从各路情报中获知毛泽东动向,改变了战役部署。
毛泽东依敌我双方态势在鸭溪按兵不动,静观待变。
第13集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林彪、聂荣臻向中央建议攻打打鼓新场,中央多数同志赞成,唯有毛泽东一人反对。
虽然毛泽东阐述了他的理由,会场上仍无人表态。
周恩来不知可否的态度使毛泽东愕然。
毛泽东回到住处,冲着贺子珍发了一通牢骚。
随后接到的情报证明:毛泽东反对打鼓新场是正确的。
经过讨论,建立了以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指挥红军的行动。
中央红军在鸭溪按兵不动十多天。
多疑的蒋介石刚刚下令部队向黔西挺,又下令杀回乌江西岸,准备在此歼灭红军。
毛泽东指挥攻打周浑元两个师,意将敌人全部西调,周浑元取攻势防御与红军决战,待蒋介石派增援兵,红军又连夜撤出战斗向茅台转移。
毛泽东在茅台镇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进行了整体战略部署。
提出“调出滇军就是胜利”,周恩来为实施战略部署提出“佯攻似真”“行动机密”的要求。
第14集蒋介石在重庆密切注视红军的动向,认为红军反复无常是陷入绝境,下令在古蔺地区收紧包围圈欲歼灭红军于此地,黔北的中央军、川南的川军,在荒野上的滇军疲惫不堪地向古蔺集结。
毛泽东突然下令挥兵东进,四渡赤水河。
蒋介石大骂属下“饭桶”,携夫人飞往贵阳亲自指挥。
四渡赤水后,红军开始实施整体战略的第二步:把滇军调出云南。
刘伯承命红九军团佯装红军主力北上;红一、三、五军团隐蔽行军南下,迅速进抵乌江。
红军主力迅速抵达乌江,因敌军防范甚严,红军在狂风暴雨中抢渡乌江成功。
为掩护主力向云南急进,红军佯攻贵阳,迫使蒋介石下令调距离贵阳最近的滇军主力孙渡救驾。
当孙渡率滇军赶到贵阳,我红军主力隐蔽集结,只派少数部队向东活动。
蒋介石误以为红军兵出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又派孙渡向东追击,待蒋介石从迷魂阵中醒来,红军已摆脱追兵,向云南挺进。
第15集周恩来下令红一、三、五军团及军委纵队和中央纵队西进,力争四月二十四日前进入云南。
贺子珍生下一个女孩,当毛泽东闻讯赶来,孩子已被人抱走了,敌人的侦察机、轰炸机沿路狂轰滥炸。
贺子珍为掩护伤员负重伤。
毛泽东巧妙地部署佯攻昆明,致使滇军向昆明集中。
我红军主力突然兵分两路,直奔金沙江。
为确保北渡金沙江成功,刘伯承带领干部团乘虚而入,在皎平渡为红军开路。
中央红军胜利渡过金沙江。
第16集王家烈引狼入室,被蒋介石借机解除了职务。
“云南王”龙云不想让这种事落到自己头上,对蒋介石的收买策略若即若离。
红军渡过金沙江,欲攻打会理做短暂休整。
周恩来尽快组织情报人员破译敌人新密码。
会理强攻不下,中共中央在城郊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统一了认识,维护了团结。
毛泽东提出的北上过穿彝族区,越过大渡河与四方面军会合的计划得到批准。
为顺利通过语言不通的彝族区,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先遣队向彝寨走去,红军坚持执行不准开枪的命令,先遣队工兵连被彝人包围后被迫退回原地,不仅被缴械还被扒光了衣服。
毛泽东与周恩来、朱德接见了先遣队工兵连。
先遣队前卫连的肖华向彝民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主张彝汉平等。
刘伯承为了红军尽快通过彝族区决定与小叶丹结盟。
红军顺利通过彝族区。
第17集蒋介石为困扼红军于大渡河,下令重兵把守坚壁清野。
红一团利用敌人的矛盾成功地袭占了安顺场,抢占了渡口,十七勇士顺利渡河,打开了一条通路。
大渡河水流湍急,河面太宽,不能架桥,渡口也仅有一只小船,红军要全部渡过大渡河大约要二十天时间,而蒋介石的追剿军只要五天就赶到安顺场。
根据毛泽东的建议,红军只有溯江而上夺取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们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近万名红军指战员顺利通过了大渡河。
第18集蒋介石算定红军一定会步石达开之后,全军覆没在大渡河岸边,如今他气急败坏,大骂属下无能。
根据洛甫的建议,由刘伯承派人护送陈云出川,去上海恢复中共地下党组织。
中央红军从搜集到的敌军情况中分析敌我态势,为尽快实现与红四方面军的会师,利用川军与国民党军的间隙,铤而走险,翻越千年雪山--夹金山。
同时,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接到中央红军就要翻越雪山的电文,提议由李先念率部向夹金山进发,迎接中中央红军。
在向夹金山进发的路上,许多战士受到气候影响许多人病倒了。
第19集胡班长等在山上煮辣椒水的时候,遇到敌机轰炸胡为掩护毛泽东而牺牲。
红军战士们发扬互助互爱的精神,克服了一切困难,终于翻过了夹金山。
一四方面军会师于达维镇。
李先念率领所部在懋功欢迎中央红军的到来,并详细禀报了有关的敌情、民情以及四方面军的情况,一致认为在川陕甘建立根据地的计划较好。
第20集两河口会议全体通过了周恩来提出的北上方针和攻打松潘的战役计划,增补张国焘为中革军委副主席,陈昌浩、徐向前为中革军委委员。
陈赓听到张国焘杀害邝继勋、余笃山、曾中生等同志和关押廖承志(廖仲恺之子)的消息很气愤。
周恩来担心会师后的大好局面出现逆转。
张国焘有意拖延实施松潘战役计划。
洛甫拿着张国焘要权的电文生气地找毛泽东、周恩来寻找解决办法。
张国焘告诉陈浩昌要后发制人。
周恩来为救廖承志,策略地对张国焘说:廖承志就交给你了。
第21集沙窝会议拒绝了张国焘无理要求,宣布了新的红军编制。
红军分左、右两路军,准备过草地。
贺子珍的弟弟,因饥饿难忍,擅自进寺庙拿了百十来个铜板,违犯了纪律,在长征路上被枪毙。
毛泽东与洛桑活佛谈经论道,毛泽东告诉他:马克思主义能够救中国。
周恩来昏迷不醒,睡在木板上,邓颖超三天三夜守候在他的身边。
陈赓从几十里外的雪山取来冰块,用局部冷冻的办法为周恩来退烧。
毛泽东在过草地前夕,把病重的周恩来交给陈赓,让他护送周恩来走出草地。
毛泽东为随左路军而去的朱德送行,朱毛暂时分家。
中革军委决定红一军团为过草地的先遣部队。
第22集红军就要过草地啦,洛桑活佛为红军送行。
英雄的红军靠着坚定的信念,阶级友爱,团结互助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走出了草地。
右路军终于过了草地,在毛泽东的提议下,徐向前亲临前线与李先念一道指挥了包座战役,并取得了走出草地后的第一个胜利——包座大捷。
第23集与此同时,可张国焘迟迟不过草地,借口草地暴雨成灾,重返阿坝。
朱德为执行中央北上的方针与张国焘进行斗争。
毛泽东令红一军团立即向俄界前进,并争取陈浩昌支持中央北上的方针。
张国焘电告陈浩昌、徐向前,要他们率右路军再过草地,南下阿坝,与左路军会师,彭德怀告诉毛泽东:他闻到了一种味道。
就要祸起萧墙,毛泽东命令洛甫、博古随彭德怀去三军团。
毛泽东去前敌找陈浩昌说去三军团开会。
毛泽东使出金蝉脱壳之计,指挥红一方面军乘夜色悄然北上。
第24集(大结局)中央红军改编为陕甘支队,一举突破川甘边界的天险腊子口。
在哈达铺,毛泽东得知徐海东率部与陕北刘志丹会师的消息,提出向陕北前进。
张国焘在阿坝批判中央北上抗日是逃跑主义,召开了卓木碉会议,公然宣布成立伪中央,自任主席。
朱德、刘伯承为了党的利益,继续留在四方面军做争取四方面广大指战员的工作。
陕甘支队终于到达陕北,毛泽东令彭德怀将尾追红军的敌军击溃。
红军从瑞金出发,翻山越岭,渡江涉水,走过了两万五千里,英勇作战,打败了敌人,使毛泽东及其中国共产党人赢得了胜利。
长征是战争史上的奇迹。
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9日)→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会师(1936年10月22日看完电视剧终于搞明白了这路线。
简简单单得几句话背后都是由无数人的鲜血和生命组成的,记得剧中的一个情节,两天时间战士们走了 240 公里。。
还是多了解了解历史,革命先烈真的好伟大,有时我在想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如果真到了民族危亡之际,会有抛头颅洒热血的气概和魄力吗?
我想可能会有吧,时势造就英雄,身陷囹圄,进退两难,其实由不得个人选择。
再有我没想到啊,在长征途中居然出现了严重的内部矛盾?!
—————突然又想起了革命先烈长征的事情,真的好苦好苦好苦,其实当下要比以前好的多,但为何人们还是好累,还是痛苦绝望。
在第二集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毛主席与把亲人送到部队的农民一起在农田干活,一去聊天,想办法帮农民得到一些食盐和生活用品。
体现了领导人对农民的关心,深得人心,农民的力量不可捍卫。
在工作中,一个领导人不仅应该有较强的能力,也应该对自己团队的人理解与关心,这样才能使队员听他指令,听命与他,更好的完成任务。
作者:曹某
剧组实景拍摄长征经过的雪山草地,感觉特真实。
尺度很大,把遵义会议前🐱在中央被打压、后面和张国焘的斗争拍得很细。
群像非常优秀,给了其他领导人不少戏份,长征的胜利是全体领导层以大局为重,完全抛开个人权欲才能够达成的,它并不是一个人的功劳。
就比如张闻天首倡让🐱出山,周相在遵义会议主动检讨承担责任,朱老总王嫁祥的力挺。
俄界会议上周相让位,最终让🐱的领袖地位稳固。
我看完印象最深的反而是朱老总柔中带刚、情绪稳定、宛如定海神针,开导周相,和张国焘的分裂行为作斗争。
刘帅由于本地人优势,一路镇定自若智计百出担当开路先锋,能文能武实在魅力无穷。
徐帅的红军不能打红军。
周相不计个人得失,主动检讨,甘愿给张国焘让位,还有和陈赓的师生情谊,智救廖承志,仿佛能看到wg期间他四处救人的影子。
甚至真心悔改的博古李德都很生动可爱。
看完你就能明白为什么毛朱周是最强铁三角了,他们仨技能互补。
这应该是第一次比较详细地拍了蒋光头和地方军阀的矛盾,其实蒋光头的目标不只是剿灭红军,更想要借驱赶红军达到他平定地方军阀的目的,让军阀和红军两败俱伤,他好坐收渔利。
作为战争题材的电视来说还是很好看的,当时还看得津津有味呢~主要也是长征那首诗也是很厉害,现在我还是能背哦~
好看就是好看,装什么装
以前应该在电视上断断续续看过,最近看沙盘上的战争解说以四渡赤水为代表的一系列长征战役看上头了,于是完整地补了剧。以前只觉得长征体现了红军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精神,现在才知道什么叫战略战术的神操作,果然还是要结合着沙盘解说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什么叫用兵如神。剧里有些部分难免潦草些,但把重要内容都拍了,而且很好地展现了指战员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滑下雪山是“坐汽车”、几位领导人脑袋凑在一起喝青稞酒、小超大姐她们戴花,这种浪漫与乐天真的令人钦佩。很喜欢刘劲老师的周总理,有颜值有神韵
唐国强老了终于可以演毛泽东了
又红又正
感觉剪辑的有点乱,镜头切换的不好。长征是一个伟大壮举,应该好好拍一部片子纪念一下。
1934-1936:长征--中央红军至暗时刻。
对历史很好的还原!一直觉得陈道明的蒋介石是最精彩的蒋介石,从骨子里最像老蒋。
没错!这样的主旋律影片我也看过!
寒假少儿频道
为什么战士吃不上饭,老周同志家里天天煮面天啊😱
还算看得津津有味
刚放完,比红色摇篮好些看这些补补党史里面没有写清楚的尤其是张国焘另立中央始末
看过《长征》电影,5年后唐国强、刘劲两位特型演员又出现在这部剧中。本剧2001年央视上映,那时中学的我,绝不会将挤出的时间放在这类主旋律的影视剧上。而今却顺着时间线一路追着各类影视剧看下来。这次观影,加深了对彭德怀、博古、张闻天、王稼祥、陈赓、刘伯承等领导人的感性认识。警卫员胡班长、干人两位配角很抢戏。贺子珍敢于对毛发脾气。林彪也曾反对过毛,高华讲座中曾提及,高认为毛对此事的看法是彭德怀在后捣鬼。凯丰在遵义反对毛剧中有所表现。朱德在红四方面军坚持与张国焘斗争,表现不多,全剧收的太快,张国焘从另立中央到接到共产国际代表电报批评电视剧恐怕囿于篇幅并未表现。长征不愧是一次伟大壮丽的革命史诗,那些牺牲的红军战士永垂不朽!
陪我爸看的。
小时候感觉特别好看,感觉中国就是最强大的。
这里的蒋介石让我流泪
好象是初中的时候吧~迷得不行~
当年真是看得热血沸腾
非常好的电视剧,我高三时每天晚上看的,当时央视一套一晚两集。陈道明演蒋委员长特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