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透析

透析,Judge

主演:倪大红,梅婷,奇道,宋迎春,郑铮,高群书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9

《透析》剧照

透析 剧照 NO.1透析 剧照 NO.2透析 剧照 NO.3透析 剧照 NO.4透析 剧照 NO.5透析 剧照 NO.6透析 剧照 NO.13透析 剧照 NO.14透析 剧照 NO.15透析 剧照 NO.16透析 剧照 NO.17透析 剧照 NO.18透析 剧照 NO.19透析 剧照 NO.20

《透析》长篇影评

 1 ) 透析观后~

我比较喜欢看电影,只有有时间都会去看,电影和一个很不错的艺术形式,一部好的影片给人身历其境的感觉,反映了一些真实的侧面。

同时又能放松心情。

本片不是很活跃,相对沉闷。

影片整体节奏较慢且通篇没有背景音乐,表现出严肃的氛围。

对于现实社会的一些侧面进行的深入的刻画。

最大的感受是观影中心态很平静,在这个浮躁的现实社会中,冷静的想一些问题。

本片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主线围绕(金钱,生命,法律),刻画了主人公一个“普通”的法官,现实中的许多无奈,女儿出事的无奈,因为自己的狗和执法人员动口角的无奈,等等。

整个电影给人比较压抑的感觉,应该和没有音乐有关。

表现了很现实的问题。

结局还算完美,但是有些强加上去的意味!

观后可以让观众有一些回味与思考!

 2 ) 倪大红真是演技炸裂

文明需要进步,法律需要人性。

本片其实还是很尖锐的,把刑法的变化对生命的影响客观表达,当然中国器官捐赠的问题也暴露无遗。

至于演员倪大红,老戏骨,戏骨中的骨灰,太厉害了,把执法者的矛盾和受害者的彷徨体制内的愤懑演绎的非常到位。

真是每个场景都是经典。

文明需要进步,法律需要人性。

本片其实还是很尖锐的,把刑法的变化对生命的影响客观表达,当然中国器官捐赠的问题也暴露无遗。

至于演员倪大红,老戏骨,戏骨中的骨灰,太厉害了,把执法者的矛盾和受害者的彷徨体制内的愤懑演绎的非常到位。

真是每个场景都是经典。

 3 ) 还有一丝缝隙的时代

好片子。

一开头的时候,有一位女检察官就把当下刑法的不合理性说了,而且新刑法对判处死刑已经有了新的解释,邱武的案子是可以不判处死刑的,但老田表态要判死刑,我想他既是执行现行法律,同时也是因为自己的女儿是被人撞死的,而车辆就是被盗的车,某种程度来说,这应该算是老田的一种泄愤。

而老田的转折我没有看地特别明确,但城管头让城管来抓狗,他在爱人的面前拼命抵抗后,爱人对他的恨意(也许她也认为是老田不近人情的执法得罪了人,导致自己的女儿被害)得到了某种消解,他也有了接着好好活下去的希望,而自己心理的好转,也让他并不那么想要判死邱武了。

而这个时候邱武已经被自己判了死刑,而且这时候几乎所有人都希望邱武死,用他的肾来救市里的明星企业家,这时候他内心的恨不再强烈,加上他骨子里的想抵抗外力,不希望与他人同流,而且新刑法已经明确了十月一日的执行,于是他用他官场的手法拖延了院长签字,又在刑场给执法的人下套,用官场里不能犯错的终极指南把邱武给救了回来。

不得不夸那是个作家的时代,人还可以是复杂的社会动物,也还是个电影和社会理想还剩一丝缝隙的时代。

 4 ) 注脚

黑眼圈第九观影日,迎来本届第一部国语影片,中国导演刘杰作品《透析》。

之前没看过这部片子的任何介绍,但是第一个镜头演完,我就觉得这片子有戏。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片子他玩儿真的。

影片第一个场景用的笔录是真的笔录纸,(虽然导演也皮了一下,电话号码区号换了,那个区号是衡水的号,而涿州是保定地区的,在领导批示那一栏批同意的是刘杰自己的签名)用真的纸和道具自己打印出来的还是不一样的,现在很多职业剧为什么不好看就是因为很多拍摄者没有具体职业生活,也不体验,凭空编,编出来的效果也不好,总看着假,但如果道具什么的用真的带入感会强很多。

包括给邱武砸大镣,看守所号里鞋子的摆放,法庭用的椅子,老田家里饭桌上的热水壶基本上都是还原当时的情景。

片子整体基本属于写实状态,特别是在保定或者附近地区生活过的人能感受到那种感觉。

倪大红的表演话剧痕迹稍重(不是表演不好,而是与影片调性有点不太协调,有点儿用力过度),剧本编排也是为了讨论死刑量刑问题把戏剧冲突强化了,稍显用力过度,其他次要的方面反而表达非常到位。

后来看完片子查了查资料,发现小时候在中央六看过的《马背上的法庭》也是刘杰拍的,还有一个《碧罗雪山》也很棒,这三部构成了他的“情与法”三部曲。

能把主旋律题材的东西拍成具有独立电影精神的片子,还能拿龙标,真挺不易的。

说点影片背后的故事,导演刘杰是保定人,河北农大的子弟,在王小帅早期的片子里是御用摄影师,《极度寒冷》什么的拍的多好。

摄影师大塚龙治还拍独立电影,他的妻子黄骥也是独立电影人,就在拍《透析》前后那段时间他们俩自己片子《玲玲的假期》也正在做放映。

奇道表演的邱武状态很到位,甚至比倪大红还要好,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梅婷那时演秘书会有一点点本色出演的意思。

演老田妻子的郑铮是87版《红楼梦》里的鸳鸯。

演律师那个人是高群书,演的简直太像保定那些干这种事儿的人了,要不你说他怎么还能拍出来《征服》这样的片子。

演大老板的那个人叫宋迎春,他真的是一个老板,而且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家,人家家里挂的是何多苓的画,曾梵志的画他那收藏最多,方力钧刘小东跟人家谈笑风生,所以他在片子里基本就是他自己,表现的状态也特别到位。

片子里提到的天威集团真的有,保定有条路就叫天威路。

枪下留人的事儿也真实发生过。

最后说说影片严肃讨论的问题--法治化进程。

情与法的讨论实际上是个表象问题,而时代的洪流则是决定法治化进程的内核。

有些东西变了,有些东西没变,有些东西变回来又变回去了。

在时代的洪流下每个司法活动的参与者更像一叶扁舟,无论是院长,法官,办案民警,犯罪分子,律师,大老板,城管队长,城管队员,甚至包括司法人员的家属和宠物狗。

他们, 只是时代的注脚, 而已。

 5 ) 另类主旋律

中国有这么一群国际电影节导演,他们隔几年就有新的电影出炉,但是国内影院是永远也看不到这些电影上映,但是留意每年的世界各大电影节,不时会传来中国电影获奖的消息,这一批隐藏的片子成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奇葩”;另外还有一种主旋律电影,投拍前就肩负着宣传的使命,赞助都拉好了,故事结构也是高大全,照着雷锋、江姐、董存瑞拍,虽然主人公一般是《新闻联播》经常专题宣传的英雄模范、道德楷模,但是拍出来的电影基本上是一样的,这种电影也不愁票房,成本有人承担,不用自己卖票,中央各大部委发个红头文件,要求各级企事业单位、学校组织人员包场观看,观后组织征文大赛,几千万的票房也很容易达到,谁叫咱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看电影;再有一种就是所谓金牌大导演拍的“大片”,投资不上亿都不好意思出来混,请上大量武警上演人海战术,在各大影视城里大兴土木,用对比度很强的颜色向世界名导致敬,然后请上内地、台湾、香港一线影星开始拼盘,就是这种模式的电影成了电影院里国片的主力,虽然票房过两亿,但是观众的胃口都被吃坏了。

不过去年的《建国大业》宣告了另一个时代的到来,第二和第三种电影可以嫁接在一起,大明星、大制作和主旋律也能和谐相处,除了完成政治任务,还能实现“票房大业”,是不是第一种和第二种影片模式也能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呢?

我想《透析》在这个领域做出了有趣的尝试。

电影的节奏很慢,如果不看介绍,开始时完全搞不清楚在讲什么,田法官在丧女后平淡、苦涩的生活竟然持续了十几分钟,没有一点耐心的观众肯定都快发梦了。

这就是拍给国际电影节得奖小众中国电影的范儿,要有大量的留白,让多愁伤感的评委们有灵魂出窍、充分利用小宇宙的时间,不能把故事讲得太满,要给观众自我思考和联系的空间;这种特质很难在建在商场顶楼的电影院里得到施展、而逛街等人间隙想要快速的放松一下的观众也受不了这么深邃的立意,注定不能得到大众的票房。

不过《透析》还是给我惊喜的,让我庆幸最开始的耐心总能收获汇报。

当邱武偷车被判死刑、王总尿毒症急需换肾两条线索加入叙事,最后三个故事搅到一起时,故事才开始好看起来,人性的微妙、很难厘清的善恶之分、欲说还休的市井人情,总是在恰到好处时收住,点到为止,给观众留下一些思考空间。

电影的结束是典型的苦涩着并快乐着,田法官夫妻之前相视一笑、人生的百味就这样出来了。

当然字幕也是很有看头的,通过它,我们知道了原来最高人民法院是主办方之一,恍然大悟,这原来是打着地下小片旗号的主旋律电影呀,只是原来高大全的英模变身成有血有肉的、小毛病不少的田法官,而故事并不发生在“京南生态卫星城——涿州”,而是另有所在,只是涿州很近很便宜、地方官员同意本色出演罢了。

 6 ) 深刻的话题被认真的对待

不知道编剧有没有被改笔,但是我觉得细节,每一次的转折,细节非常的强,高群书的他死了便有了法律可依据,签字可以母亲签一张,第二张不签没关系、可以换人签,而且还能给你看.我明天就去办狗证,我是法院的.法院的,法院的你也不能知法犯法!

每一次台词都很扎入人心!

厉害,厉害.彼此之间相互轮换责任谁来承担

 7 ) 真实中的不真实

影片从头到尾都是白描,近乎平视的镜头,拒绝音乐的介入,就像导演本人说的,他找了一个拍纪录片出身的摄影师,希望展现没有经过任何雕琢的真实。

从故事到场景,这部电影留下了多得几乎快让人看不明白的细节留白,每一段剧情似乎都有背后的故事,都有不一样的诠释。

但不知道为什么,看完电影,就觉得虽然深刻,但缺少震撼;虽然白描,却蒙着一层虚伪的白纱。

据说,影片中的三条主线故事都真有其事,但它们交错到一起的时候,却显得如此不真实。

看完电影,我忍不住会想,在当今中国,真的会有一个法官需要亲自去找民警挂失,而那位民警又头也不抬、公事公办地扔给他一张挂失单吗?

如果给一个家徒四壁的老妇10万元买她犯死刑的儿子的肾,她和家人真的会毫不犹豫地拒绝吗?

如果真有一位身价不菲的企业家看上了一个死刑犯的肾脏,那死刑犯还能像影片里那样在最后关头逃脱死刑的枪口吗?

虽然这些不真实里多少能感受到导演的无奈,但还是希望中国电影能出现一些更有力量的作品,而不仅仅是躲在镜头后面的安全地带里做一个旁观者,而后沾沾自喜于浮光掠影地触摸底线的快乐。

 8 ) 第六代导演刘杰“最满意的作品”,今后再也看不到了

1997年10月1日,我国《刑法》全面修改。

修改之前,老刑法规定:普通盗窃(非文物、非金融机构)3万元以上,死刑;修改之后,盗取公私财产3万-10万,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判处罚金。

修改之前,社会生产力低下,国民生产总值不高,盗窃,是窃国者诸侯的无恶不赦之罪;修改之后,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人民的日子富裕起来,3万元的小偷小摸,罪不至死。

一行字的增补查漏,手起刀落成了关押察看,千万条命运就此千差万别。

011997年9月,河北涿州市人民政府。

被告人邱武,因盗窃两辆机动车,价值6万元以上,被判处死刑。

面对判罚,邱武没跟哭晕在旁听席的家人在一起抱头痛哭,而是冷静地说要上诉。

彼时,一个犯人被判死刑后,回到牢房前,会戴上特制的刑具,算是以伏法的名义对其精神最后的摧残。

邱武戴着死沉的脚镣回到牢房后,同寝的狱友并没有表示出额外的关怀,谩骂殴打抢食物照旧;也许是扛不住巨大的精神压力,也许是对欺凌压抑已久的反抗,邱武用头接连狠砸牢房铁门直至血流满面,大嚎一声:「我是死刑犯,谁动手,我就和谁拼命」

过了生死煎熬的几天,来到了9月28日。

不幸的是,邱武的上诉被驳回,法官面无表情的宣布:维持死刑原判;幸运的是,行刑时间因国庆假期被延迟了几天,邱武还有几天活头。

国庆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万念俱灰的邱武被千军万马押到刑场,路边是看热闹和捡弹壳的路人。

瑟瑟秋风中,深坑黄土上。

架着邱武双臂的公职人员松开了手,行刑人一声“准备”,邱武闭上了眼。

随即,远处三声“停”传来...

审判邱武的法官和法院院长似乎在讨论着什么。

还没等邱武反应过来,院长下令,停止行刑,将邱武押回牢房。

在鬼门关走了一趟的邱武,就这样捡回了一条命。

02天威集团是涿州市的纳税大户,集团老总李威年轻有为腰缠万贯,却偏偏患上了肾衰竭。

李威不仅膝下无后床第无能,透析几次后,连这条命都快保不住了。

与情人倩倩、律师老高商量,最终决定换肾。

97年医疗信息并不发达,再之李威的身体又比较清奇,肾源一时难以寻到。

这天,律师老高收到喜讯如获至宝:一个名叫邱武的死刑犯的肾,刚好与李威相匹配,李威看到重生的火苗,砸重金让老高操办。

第一轮运作,开始了。

最初的想法,是移植活人的肾,老高和倩倩,欲意通过劝说邱武主动捐肾,从而减轻刑罚,死而复生。

此时,他们想要一个活着的邱武。

然而,这步棋刚落子,就被堵死了。

邱武盗窃案的审判长老田,是个刚正不阿一丝不苟的法官,他坚决秉承「公权力法无授权不可为」的行事准则,按照97年10月1日之前的刑法,邱武必死,绝无从轻一说。

老高和倩倩开始了第二轮运作。

老高查阅法典,没发现禁止死亡人员器官买卖的条文,作为律师,老高明白「私权力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利诱也好,哄骗也罢。

他们找到了邱武的家人和邱武本人,以10万块人民币,购买邱武被枪决后的肾。

此时,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死了的邱武。

这个计划也没行得通。

在造访邱武家人之后,邱武的弟弟很快洞察到了事情的本质:这是一宗花钱买肾的生意。

家里虽然不富裕,但绝没到背负人伦压力的地步,果断拒绝。

又经过几轮透析的李威,重生的火苗再次熄灭。

03上面说过,法官老田,刚正不阿,执法如山,为人处世,遵从程序和条例。

在法庭上,他不姑息一切犯罪;在生活中,他不为一切人情开后门。

城管大队长老张私下里找老田,恳请他重罚致自己父亲死亡的罪犯,再三请求下,老田以“法律就那么写的”为由还是拒绝了。

近来,老田家里的气氛极度冷硬。

他的女儿,刚刚死于一起车祸;更巧合的是,肇事者,恰好是一个偷车贼;检察院调查后,说这事故不是偶然,很有可能是报复行为;换句话说,是老田过去判罚的仇家干的。

妻子得知后,便迁怒于老田,正是因为老田,才间接导致了女儿的身亡。

1997年国庆节前,老田小组讨论,要不要判邱武死刑,毕竟新刑法就要实行了。

几番争执后,老田拍板:一切按照现行刑法执行。

9月28日,老田代表上级驳回了邱武的上诉,并递交了邱武的死刑提案。

当天晚上,城管大队上门。

彼时,街道正在普及文明养狗的政策,家养宠物,必须办狗证。

老田家的狗子,因为没狗证,要被抓走集中圈养。

老田再三恳请城管,哪怕亮出自己是法官的牌,对方也坚决不给台阶下。

老田,这样一个执法者,不巧遭到了“不守法”的挑战。

深夜的城管大队办公室,老田丧丧的坐着,看大队长老张进门,本以为能网开一面,却没料到老张也公事公办,不留情面。

老张撂下狠话:你女儿的死那是报复,活该!

老田抄起板凳,朝老张的脸上狠砸过去。

一夜无眠,老田眼神空洞,神情黯淡,情绪emo。

他想了很多,人情与法理,不顾一切地缠斗在一起,相互激烈碰撞,火星猛烈冲撞。

国庆后的首个工作日,在押送犯人邱武去刑场的轿车里,老田想了很多。

发令之后,枪响之前,老田叫停了行刑。

然而,叫停行刑可不是小事,老田最终以「工作失误」为由接受了处罚。

就这样,一条没证的狗,引发了连锁反应——邱武起死回生,李威肾衰竭身亡。

这是第六代导演刘杰,于2009年上映的作品《透析》。

在医学中,「透析」被用来代替因肾衰竭而丧失功能的肾,俗称“洗肾”。

影片中,法官的人生困境,囚犯的内心罪责,富豪的肉体病灶,统统需要“透析”。

看完这三个故事,大家便能理解片名的含义,正如网友“Clyde”所说——

倪大红饰演的法官老田,无疑是串联起整个故事的核心角色。

这个人物的主要矛盾点在于人情和法理。

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句话常挂在嘴边: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

但法律作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行事行为底线,其权威性和严肃性是不可轻易撼动的。

《透析》最大的戏剧张力,来自「审判」和「执行」的时间差。

9月30日,按规定,邱武该死;10月1日,按规定,邱武可以活。

「抓狗事件」之前,老田是法律冷硬的准绳,是铁板一块,是律令的绝对捍卫者;「抓狗事件」之后,老田开始思考,法律的来源和目的到底是什么?

执法人员能否在人情和法理之间找到一块合理且安全的地带?

当老田从审判他人的旁观者,转换为接受惩罚的“违法者”后,实现视角对调。

一条狗,事儿不大,但老田的家庭和睦,就掌握在城管大队长手中;一条命,按律当斩,但法律的初衷和使命,很可能因为法官的不近人情而遭到玷污。

在一个人情社会里,只认法不认人的法官老田理论上应当是司法机关的英雄和楷模,但他实际上更像一个偏执的异类,几乎与任何人没有私谊,生活惨淡。

老田开始关注到人情了,这也就间接帮助他完成了自我的突破:从无情的执行者,到以情理为本的对已定执法方案say No的正义的反叛者。

也是在这1天的时间差里,故事中的几股势力,为了活命、为了良知、为了利益,不停运作。

看到这儿,我们不难想到因超生被罚款的张艺谋导演,当二胎政策开放的那一刻,不知张导作何感想。

财大气粗的李威,为了换肾,完全没有立场,为了实现目的,邱武的生死于他们而言并无区别;

罪犯邱武,本想通过法律手段、通过公民上诉的基本权力活下去,辗转多次,却以完全想不到的方式被减了刑。

时代的一粒尘,个人的一座山。

1997年《刑法》的修改,代表着依法治国的与时俱进——社会生产力提升、国民经济今非昔比,我国的法制建设也有相应的变迁与进步,影片中老田的转变,看似是他档案上的一个污点,实则是我国以人为本的法制精髓。

除此之外,影片中不少闲笔,也极具讽刺性。

例如,「抓狗事件」中,作为法官的老田,与城管大队长在小黑屋冷面对峙,应声赶来的公安局长见状,没有第一时间解决问题,而是习惯性懒政,借口泡茶不掺和进冲突;

例如,叫停枪决后,法院院长怒批老田:为什么不早提醒?

让我丢那么大人!

寥寥数语,官本位的行事作风淋漓尽致。

倪大红在影片中的表演,算是影片较大的争议点。

有人批评这个冷硬的、耷拉着脸的老田很面瘫,没有任何张力;然而,在我看来,恰恰是这种没有表情,给了观众极大的揣测空间。

在押解邱武去刑场的警车中,老田面无表情思考着什么,眼神既涣散,又好像在凝视着什么。

这样高级的表演,无疑是具备心理惊悚属性的。

观众可以明确感受到老田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正在激烈的心里搏斗,老田的任何一个念头,都左右着一条命的生死,政策滞后造成的巨大偏差,附着在这个老头身上,沉重而压抑。

最后想聊一聊影片导演刘杰。

这个低调的第六代导演,产量不大,最近的《导演请就位》有他当评委。

曾给王小帅做过摄影、给侯孝贤当过制片,相比于贾樟柯、娄烨,刘杰的声量算不上大。

大家相对熟悉的,是他在2006年拍摄的《马背上的法庭》,电影用一个流动法庭的故事,道出了法制道路在少数边陲的不完善。

以及有别于主流,对中国式教育具有深度反思性的《青春派》

他的作品,不像主流第六代的生猛和批判,作品中多了些许温和。

作为导演本人最满意的作品,《透析》拿下了当年金口奖最佳剧本,同时也入围了威尼斯地平线单元,这无疑是业界的肯定。

然而,影片虽有龙标,却并没有正式国内发行,只在上影节、艺术院线做过单场放映。

用刘杰的话说,没有人愿意花钱宣传、发行这样一部电影。

本打算做“公检法三部曲”的开端,刘杰最终放弃了,因为“审查太累了,我不想再惹他们”。

由此可见,《透析》的审查过程极为艰难,这样一部直指上峰机构的影片,能见到已实属不易。

正如第六代所有导演一样,近些年, 刘杰两部商业片尝试不算成功,《德兰》《捉迷藏》《宝贝儿》口碑票房都不尽如人意,时至今日,都没有新作品的消息;回看今天的主旋律红色宇宙,类似《透析》《马背上的法庭》这样既接地气又有深刻反思的精品影片,也越来越少了。

一代导演的逐渐失语,代表着一类电影题材边缘化,想必今后如《透析》这样既有社会观察又饱含人文关怀的作品也越来越少了,大家且看且珍惜吧

 9 ) 法律·人情,人性·思想

死刑犯器官移植这个,一直被禁止谈论,也是西方多年来指责TC的一个靶子。

死刑犯的器官被私下拿去移植,这个其实在今天官方某些口径都曾经间接承认过,在收紧死刑和对死刑犯遗体处理更透明化后,今天这种私下的移植应该收敛了很多。

刘杰这个电影,巧妙地既提到了死刑犯器官被移植的事,又不指向潜规则,而是以死刑犯主动提出捐献器官(为了减刑),来探讨一个有关道德伦理以及法律的问题。

我记得台湾曾经有死刑犯(OR重犯)在狱中给大陆患者捐献骨髓移植的。

关于器官移植,中国人因为传统文化思想影响,认为要完整地离开这个世界(可是火葬的最后还不是灰飞烟灭?

),所以很多人过不了这一关。

连香港这种开放教育宣传程度,每年都欠缺大量的供体,很多人在排队等候器官中死去。

而内地的宣传力度太弱了,应该提倡死后捐献器官。

想起霍金说过,当人类的科技达到一定水平,基因重组、器官克隆等出现,这些改变命运的手段将被有钱人优先享用,新的不公平再次出现。

这牢房,也太简陋了点。

难道重犯都这样关一起?

就不怕互相伤害?

就不怕有人自残自杀?

刑场也略随意。

警车旁边的救护车及医护人员亮了,当死刑暂缓,一名医护马上拨打手机,暗示了死刑犯器官被移植这一事实。

电影对死刑有一定的反思,不过中国真不能废除死刑现阶段。

如果没有死刑的震慑力,更多的暴力案件就可能出现。

80年代严打延续到87、88的样子,那时候乡下也是游街示众还有公开行刑,镇民们曾经几次围观枪毙现场,颇有鲁迅笔下“血馒头”的味道。

被判处死刑的有一个是神棍,主要罪名是利用封建迷信诱奸妇女,另一个是照相馆的个体户,罪名是给妇女拍摄裸照(放今天就是人体艺术、写真)。

 10 ) 导演实力很强

极简主义的美学构图,冷静的镜头语言展现现实的残酷与人物的内心挣扎全片色调的光影对比太牛逼了,生与死、救赎与遗忘的冲突。

触及伦理困境,揭示司法、医疗体系与公众认知之间的鸿沟然而,中国这片土地难以长出艺术的花,好片子热度太低了,题材敏感,写实风格和沉重主题对大众市场而言过于冷峻。

《透析》短评

3.5

6分钟前
  • 今日上映
  • 还行

浓浓的基斯洛夫斯基调调。应该是部高清,能看出噪点……表演普遍过火,另外摄影很讲究,但是几个运动镜头着实跟影片极静的风格不搭。想想基斯洛夫斯基的《No End》吧,这部戏对中国法庭、监狱的呈现和对“新刑法”卡点的讨论无疑是十分勇猛且重要的。

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看这个色调还以为是八九十年代的电影,实际上是09年的。案子并不复杂,复杂的是背后的人情,坚持做正确的事情以及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面对生活给的意外,是莫大的勇气。

9分钟前
  • Hildy at beach
  • 推荐

片名取得好,一语双关,既是表面意思,片中肾病患者需要透析,更是对人性和法律的透析。全片充斥着一股窒息感。题材很大胆,现实主义杰作,虽然结尾还是美化了很多,有点泄气了,但瑕不掩瑜,如果结尾不这样,影片绝对过不了审。刘杰最好的作品,倪大红的独角戏,发挥的非常出色,值得一个影帝。8分。

14分钟前
  • 木木三又二
  • 推荐

干瘪冷酷的风格在影片开始时便预示着结局,更糟的是,风格内部没有丝毫扰动。“呐喊”电影。

15分钟前
  • 黑色的伯劳
  • 较差

是不是現在大陸所謂的小衆文藝電影都喜歡這樣,厭倦了,沒啥新意。有點像王小帥的《左右》,但比《左右》差點,原來導演就是《十七嵗的單車》的攝影阿。

16分钟前
  • l.m.
  • 还行

9年前的金马奖,我知道了这部电影。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部片当时虽然拿到了龙标,但一直没有上映过,好几年在网上也没有任何的资源。倪大红自然是不必多说的一枚戏精(褒义),倒是奇道出彩的表演很突出,不知道当年为什么没入围男配。

17分钟前
  • 卫斯理
  • 推荐

【先锋光芒·纪忆】在医学中,透析被用来代替因肾衰竭而丧失功能的肾,俗称“洗肾”。片名与片子构成互文关系,法官的人生困境,囚犯的内心罪责,富豪的肉体病灶,统统需要“透析”。留白恰到好处,针对“新旧刑法”做出了制度询问,难怪刘杰说这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一部。

19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这剧本有点弔(曾几何时M1905还能光腚,啧啧)

24分钟前
  • 大书桌
  • 推荐

7.8 聚焦法治灰色地带,严打、人情、贿赂、看守所、买卖器官等,缺点在于可以为了配合现实主义苦逼感,似乎故意拖节奏,人物表演太闷蛋刻意。不过这么个题材搞了个一分钟营救式刑场叫停,太刺激,看得我精神一振。真心寒啊,影片都快结束了,才有电影角色想起来“怎么说也是条人命啊。”

25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电影大部分时间都有点看不下去的感觉,节奏慢,大部分时间色彩偏暗。故事很简单徐徐道来,个人觉得 直到接近尾声出现了反转的时候才开始算得上这部电影出彩的点。新法颁布,在他叫停执行枪毙那一刻开始,都开始慢慢变好了,法律不断完善,生活也慢慢变好。还能生,孩子是希望,是他们重新燃起生活热情的小火苗。

30分钟前
  • 小動物值日生
  • 还行

这片儿只能给一星,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不相信专业和稀泥的部门里能有田有为这样的人,以前不会有,现在更不会有。

32分钟前
  • 馨儿爸
  • 很差

非常好的题材,好到导演自己都不知道该把重心放在哪个角度上去收尾。至少可以想到三个角度:一是走社会法制路线,大胆触碰死刑犯器官摘取这一禁忌题材,顺带讲新旧刑法内核精神之变化。二是讲道德焦虑,在剧本中构建一个官商民互相作用的三角结构,官因为个人私情与商之利益判处民之死刑,却在其中因各种巧合观念改变,救下了民但却牺牲了商,无论如何都是一个牺牲生命的悲剧。三是讲基层公务员的生存状态,被法及其背后的秩序体系所规范束缚甚至碾压。但导演最后哪个都没选,这个结尾实在是泄气得厉害,最终暴露了这部片子背后的主旋律背景。

35分钟前
  • deus
  • 还行

,连带着自己的器官都被人觊觎,最终在鬼门关走了一遭,这中间的种种转折变故,实在令人不胜唏嘘。检察官老田秉持着捍卫法律的原则,活成了坚硬的螺丝钉,社会需要这样的中流砥柱,然而他所背负的压力与排挤,被另外的更庞大的齿轮遮住了。机器的运转是悄无声息的,死亡也是悄无声息的,在权力大于一切的当下,还会有人出来喊停吗?

38分钟前
  • 很差

文艺片不是这么拍滴。。。

42分钟前
  • 还行

原来97前偷窃是要被判死刑的啊

44分钟前
  • yy430
  • 较差

带有意识形态指向的题材,人物空洞体量过小不足以支撑叙事,摄影和表演的拉胯令人一言难尽

49分钟前
  • joker13
  • 较差

法院城管一家人,看看谁是倒霉蛋,谁的阳光是秘密的。

50分钟前
  • 陆钓雪de飘飘
  • 推荐

他值这个分

51分钟前
  • 北炎不楠菲
  • 较差

一群人,让谁死?一群坏人,又让谁死?这类片子题材很棒,故事也好,可惜拍的不好看。一部电影可以有很多好看的层面,现实题材也会有很大空间,但这部是同类很多影片的通病,只剩好结构和好的人物关系,其它皆为低分,可惜了。刘杰加油吧,继续关注。另,短评里扯到侯孝贤的是脑残嘛?

56分钟前
  • 希尼莫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