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影评:1.影片如涓涓细流,一滴一滴流入人心,深刻反应了那个年代美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政治生活背景,也由于我们没生活在那,可能有些东西本人无法参透,就只能赏析如此2.日本人在二战中就是恶魔👿 !
3.美国的退伍抚恤相当不好,上过战场的也没啥待遇,国家还是啥也不管4.信仰是一种精神毒品,好人饮多了,病入膏肓,不可救药;坏人掌握了,蛊惑人心,为所欲为!
5.掌握话语权者就是腐败,猥琐,糜烂,张狂!
不管是政权拥有者,还是神权掌握者6.当一个人面对无能为力的时候,就只能选择信仰来寄托,而无能为力的,大概就只有癌症了!
7.混蛋到处都有,不要忍让妥协,该出手的时候就出手才能解决问题!
8.夫妻能走到一起,不是兴趣一致就是爱好相仿,要不一样善良,要不同样疯狂!
9.父母的不幸,大多注定了孩子的不幸命运也好,宿命也罢,父母的命真的就传递给子女,父母啥样,孩子啥样!
父母真的做个好榜样!
10.战争对参与其中的人在心灵上的摧残真的是太恐怖了11.美国,不要再以所谓的你们的正义之名去出征了!
你杀人了就是杀人了,没有人回去原谅,起那些冠冕堂皇的名义没有意思!
美国民众不傻,受伤的其实都是他们,他们知道!
12.美国的做法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劝你放弃武力,和平才是正道,用北京话说,二皮脸嘛!
13.宗教都有鄙视链,世间哪有宽容?
14.旁白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生活是那么的毫无生机15.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16.战争让政府富有,让人民贫穷,在二战到越战之间,战乱不断的阶段,美国的经济是毫无进步的,最起码人民的生活是毫无改观的!
观完后,脑子里闪出这么一句话,宗教的另一面不在于由此衍生出人性本质恶毒之深,是对虔诚的信徒造成伤害后借由此而迸发出另一种未曾可预见的难以想象的破坏力。
似乎宗教是无辜的,而信仰的人总是出毛病。
看有人提起这部原著小说,我没有看过。
在我的第一印象中,影片中的退伍军人威拉德罗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片中镜头的刻画其实并无太多。
只是在一片被战火烧黑的焦土上,矗立着的木桩绑着被日军蹂躏的血肉模糊且奄奄一息的战友映入他的眼帘时,地狱之门和死亡线似乎让他在时空上产生了某种莫名的错觉。
在战争中的所见所闻究竟对他内心以及性格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未知,只是退役后的生活呈现出的表象都是趋于正向的。
与自己心仪的女孩谈情说爱然后结婚生子,努力工作赚钱来改善家庭的生活质量,为妻儿谋求一片房产好在风雨中有个遮蔽的港湾。
片子一开始就提及到了故事将要发生的地点,典型的鸟不拉屎的地方,没人在乎这里的人和事,大概就是个很快会被人遗忘的偏远地区。
人们忙来忙去也只是勉强糊口度日,底层的人们疲于奔命倒也表面上都安贫乐道。
威拉德罗素虽从遥远的地方归来但也并没有能力改变自己与此地的命运和关系,只是有一点不同的是他并没有遵从母亲的姻缘安排,而是中意了自己途中偶遇的一位女服侍生。
像旁白描述中所叙,这种落后闭塞的乡野环境造成当地人的生活方式非常单一且思维观念陈旧排外,言语不多的威拉德罗素即使是近在咫尺隔壁镇的相邻,可本镇的居民依旧对他像看天外来客一般,不甚感冒。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威拉德罗素的儿子脸上总是挂彩回家,孩童们不会有成人在现实社会中各种规矩和法律的束缚,对你外星人般的对待直接就是拳脚相加。
这一家子所谓的外来人,威拉德罗素的妻子也未能幸免尽遭他人的流言诽谤,在面对儿子受伤与爱人的背后中伤,我们看到他一开始并没有采取实际的行动来回应对他们一家子莫名其妙的排斥,而是把自己内心中的苦闷投射到了自己受战场上所见所闻启发后建立起来的一种感悟,并在他的认知中以及生活经验中所思所想进而总结出的一套独有的信仰体系。
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未完
也许不存在其他的方法,比宣称虔诚的信仰,能更快速地获取旁人对自己道德的信赖。
阿尔文从小就知道,暴力比祈祷管用,并且使用暴力时,一定要找准时机。
在荒芜贫苦的土地上,人们随波逐流地被规训于由神建立的道德体系之中,而阿尔文很早就摆脱了盲目信仰的束缚。
他相信自己,是非善恶来自于本心,而不是神的说教。
结合原著理一理剧情:艾玛(阿尔文的奶奶)居住在煤溪,她的两个儿子都在二战时上了战场,小儿子战死,于是艾玛祈祷时向上帝保证:只要能让大儿子威拉德(四妹饰演)活着归来,就让威拉德娶孤儿海伦(米娅饰演)为妻。
但威拉德返乡途中对俄亥俄州米德镇的女招待夏洛特(海莉·贝内特)一见钟情,回家与母亲打过招呼后就回到米德与夏洛特结婚生子,几年后在诺肯斯蒂弗附近的山顶租下一间房子,又在房屋附近竖起一座简易的十字架,就此建立了自己的生活。
而海伦也许是出于虔诚,同时也由于愚蠢,嫁给了靠骗术传教四处讨生活的神棍罗伊。
罗伊的弟弟西奥多有一双残腿和一肚子坏水,由于罗伊婚后“丧失了灵力”,被蜘蛛咬伤,于是西奥多撺掇哥哥罗伊在事业上花样翻新:不再表演蜘蛛爬脸,而是表演复活死人。
也许是出于虔诚,同时也由于愚蠢,罗伊的第一个试验对象就是妻子海伦,可惜海伦的脖子被桶穿后无论罗伊祈祷得再大声也没有醒来。
西奥多如愿以偿终于能离开煤溪,与哥哥向远方逃亡,而海伦的小女儿莱诺拉(伊莱扎·斯坎伦)自此留给了艾玛奶奶养大。
夏洛特和威拉德一直在努力攒钱买房,却耽误了胃病治疗的时机,不幸病故。
妻子死前,威拉德拖着儿子一起每天疯狂祈祷,为了得到能让上帝满意的祭品,威拉德买羊、杀狗甚至杀人来进行血祭,但是徒劳无功。
威拉德无法承受丧妻之痛,在十字架前自刎殉情,留下了幼子阿尔文(汤姆·霍兰德)。
阿尔文回到煤溪的奶奶身边长大,与莱诺拉情同兄妹。
莱诺拉长大后声称已经原谅了父亲罗伊,并且坚信罗伊会回家。
实际上罗伊被变态夫妻卡尔和桑迪诱拐杀害,西奥多早就在流亡的途中病死。
也许是出于虔诚,同时也由于愚蠢,莱诺拉被牧师(罗伯特·帕丁森)诱奸后怀孕,试图自杀,虽然在自杀时反悔,但还是由于操作不慎而身亡。
阿尔文得知一尸两命的验尸结果后,用父亲从战场带回的枪复仇杀死牧师。
随后逃命离开煤溪返回俄亥俄,路上遭遇卡尔和桑迪,识破了对方的诱拐阴谋,先后击毙两人后返回儿时的居所,在十字架前,桑迪的警察哥哥(塞巴斯蒂安斯坦)寻来复仇,也被阿尔文击毙。
少年搭上嬉皮士的车,亡命天涯。
神弃之地实际上主要诉说了两片地域的事情:阿尔文童年时期居住的诺肯斯蒂弗,和少年时期居住的煤溪。
阿尔文的童年 - 诺肯斯蒂弗电影花了相当多的篇幅在前半段,虽然加了不少旁白,但并没有很好地说清威拉德与夏洛特的婚姻其实一直笼罩在背叛对神承诺的阴影下——威拉德早年间并不是一个太虔诚的人,他在家附近竖起十字架的原因,更像是担心自己与夏洛特的婚姻违背了母亲曾经向上帝的许诺。
夏洛特的病越重,威拉德越相信是神的惩罚来临,于是他的祈祷行为也越疯狂。
电影砍掉了威拉德买羊血祭和杀人血祭的部分,只留下杀狗的剧情。
死去的名为杰克的狗,在原作中是流浪狗,在电影中则改为阿尔文心爱的家养犬。
双亲的亡故固然给他带来打击,而爱犬的死亡也使少年一直心怀怒火,这让后期阿尔文冒着生命危险跋涉回家安葬狗骸骨的剧情更合理。
阿尔文从小就知道,暴力比祈祷管用,并且使用暴力时,一定要找准时机。
在荒芜贫苦的土地上,人们随波逐流地被规训于由神建立的道德体系之中,而阿尔文很早就摆脱了盲目信仰的束缚。
他相信自己,是非善恶来自于本心,而不是神的说教。
莱诺拉 - 煤溪莱诺拉和她的父母同样不幸,两个痴女和一个不自知的骗子,他们的悲剧都来自于所谓的虔诚。
莱诺拉除了到死的那一天,从未缺席过一次祈祷,这种虔诚除了遗传,同样也受虔诚的艾玛奶奶影响。
即使到最后,她的种种处境似乎也不曾令她怀疑过信仰,自杀者会被视为有罪,因此虔诚的人不会自杀,可惜没有人会知道。
书中阿尔文为莱诺拉复仇的过程非常简单,一顿直抒胸臆的口吐芬芳之后就解决了牧师。
影片中将场景安排在教堂内,假告解真揭发的对峙更有张力。
博德克 - 诺肯斯蒂弗博德克一出场,剧情就赶紧安排了一次招妓来让帮助大家了解当地警官的道德品质。
书中,博德克一直利用职权为当地的富商做不法勾当,但行事小心稳健,他想处理掉阿尔文,与其说是为妹妹复仇,更像是想要获取竞选的筹码。
在影片里,博德克与“委托人”矛盾激化,直接将二人枪杀,行事乖张,使其与阿尔文最终的对决更紧张。
卡尔和桑迪 - 诺肯斯蒂弗连环杀人犯,简直有点邦妮与克莱德的意思。
杀人仅仅是出于“兴趣”,生存还考桑迪卖肉养家。
卡尔将杀人时的状态理解为宗教体验,并且一定要留下照片,好像是为了方便其他人日后对他们变态的犯罪过程了如指掌。
杀人的情节在书中渲染不少,而影片很聪明地采用胶片展示,黑白底片上的犯罪现更显场诡谲惊悚。
也许是为了上镜效果,夫妻俩最喜欢长相俊俏的“模特”,却不想他们遇见过最帅的“猎物”阿尔文,是个刚杀过人的狠角色。
神的幻象贯穿始终,从煤溪老家旧画框里的插图、十字架上的剥皮人或死狗、牧师作恶时嘴里充斥着宗教话术、莱诺拉胸前时刻紧紧搂住圣经……在荒芜之地,最虔诚的人是最善良的,同时又仿佛是最软弱和最愚蠢的,连卡尔和桑迪杀人之前都要确认“模特”是否虔诚。
人性之恶可以轻易地摧毁神建立的秩序,甚至法律规定的行为准绳。
小说的最后,身负4条人命的阿尔文孤身逃向未知的远方,电影的最后,阿尔文搭上了嬉皮士的车,信仰着爱与和平的嬉皮士不知会将他带往何方。
越战将近,在新一轮的苦难中,十字架大概依然会成为世间苦难心灵的最后的救命稻草。
End
故事概述:帅气大兵打完仗回来在餐厅邂逅了其貌不扬的服务员小白,与此同时餐厅的另一名经警察哥哥介绍而来的美女服务员也遇到了同在餐厅吃饭的风流摄影师,故事就从这两对俊男靓女的配对开始了。
大兵和小白迅速结婚生子并在山上共筑爱巢,儿子荷兰弟和狗也一起长大成为了彼此最忠实的伙伴。
可惜幸福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妻子小白得了癌症,丈夫大兵向神苦苦祈祷甚至不惜杀死儿子的狗作为祭品,可都无济于事,妻子惨然离世,大兵悲痛欲绝在神像面前自杀而亡。
徒留懵懂无知的荷兰弟,没办法邻居只能联系了警察来处理这悲惨的一家子。
巧合的是来的警察正是当年餐厅美女服务员的哥哥。
警察将荷兰弟送到了住在山下的奶奶家里。
话说奶奶家情况也不咋样,当年大兵退伍回来时,奶奶曾一心想撮合儿子和村里那个孤女在一起,但儿子当时一心都在服务员小白身上了,而那孤女则被教堂里神神叨叨的传教士吸引了,两人配对成功。
话题又转到这位传教士身上,这传教士在传道时为了得到最佳效果拿出蜘蛛来做课堂道具,可惜没成为蜘蛛侠却成了猪头侠,肿的没脸见人在家里柜子里躲了起来。
孤女一边养育女儿,一边还得一日三餐的送到柜子边好生伺候着。
这天传教士终于通达天意从柜子里出来了,带上妻子和瘫痪的弟弟要出去兜风。
妻子只得把幼女交托给好心的老奶奶帮忙照顾一天。
谁知这是有去无回。
传教士把瘫痪的弟弟留在车上,带着妻子走进了小树林进行杀害,然后用他的能感知上帝的“超能力”想要复活妻子,那肯定得失败啊大动脉的血哗啦啦的流空了都要…传教士癫狂的回到车上,瘫痪的弟弟说你这不是意外你都把她埋坑里了这就是蓄意谋杀啊。
然后丧心病狂的传教士就弃车逃了。
逃走的传教士在路上想搭个便车就遇上了开头的摄影师和他的妻子,也就是当年在餐厅遇见的那个美女服务生。
摄影师呢也不是什么正经摄影师而是有淫妻癖的妥妥大hentai,这些年他和妻子干的就是路边右拐男人拍片儿的营生,这不就碰上了那个神神叨叨的传教士,可传教士可是神的重视信徒啊当然不从,然后就被kill了……孤女由此得来,老奶奶是左手一个孤女右手一个孤儿的拉扯大啊,孩子们长大了,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了。
小镇上来了一个年轻的牧师,假借神的名义玷污了孤女,在得知孤女怀孕后概不承认是他的孩子,导致孤女悬梁自尽,一家子十分悲痛,在孤女的葬礼上竟然没有人前来悼唁,因为她是自杀是不配得到神的庇佑的。
荷兰弟从法医口中得知妹妹竟然怀了孕,由此怀疑起小镇上年轻的牧师,在跟踪一段时间后果然发现牧师一直在用相同的手段奸淫女孩儿,一气之下拿起父亲传下来的枪杀死了牧师。
由此荷兰弟也开启了他的逃亡之路。
别忘了,本片中只要上路那就得遇上一直在路上变态的夫妻档啊。
搭便车想要回到山上老屋的荷兰弟不幸又上了贼车,可是警惕的荷兰弟竟然在争执中又连杀了这对变态夫妻,之后便逃回山上了。
死了人那肯定得有警察来处理啊,好巧不巧来的警察竟是那位美女服务生的哥哥…哥哥从遗物中发现了妹妹和妹夫的勾当,但还是得一路追查凶手,于是在山间小屋中和荷兰弟展开了枪战,呃,又被反杀了。
故事到此,发现啊这一连串千丝万缕的关系线中的人物死的都差不多了,最后只有在山脚下单纯一无所知的老奶奶和叔叔,以及彻底踏上飘亡之路的荷兰弟,在故事的结尾荷兰弟又搭上了不知终点便车,伴随着车载收音机的征兵报道荷兰弟陷入沉思,他的终点难道也和父亲一样吗?
小镇居民都信奉主,却又背弃神,最终成为神弃之地。
有剧透啊有剧透。
盼望着盼望着,这片子可以看了。
看着看着,在结局最紧张的部分,我打起了瞌睡,睡意简直比片尾Arvin的睡意还要浓。
真没想到啊,迫不及待读完原著、望眼欲穿等来的电影,竟然被拍成这副样子。
IT小丑、蜘蛛侠、Dudley表哥、爱丽丝、新蝙蝠侠、冬兵、John Connor、小妇人之一、独立版小丑中的阿福。。。。。。
这是一组自带IP背景、自带话题、随便扯两个都可以有交集的卡司,其中猫王外孙女反倒成了话题量最小的那个,如果不算Haley Bennet的话。
最难能可贵的是,这里面20岁出头和35岁不到的年轻演员,都属于演技在线类型。
在观影之前真的很难想象最终成片效果会把如此耀眼的卡司和如此精彩的故事浪费得如此彻底。
关于旁白:Donald Ray Pollock先生的同名小说,读起来很像是村里的老人坐在摇椅上讲的“很早以前”发生的故事。
故事背景不复杂,内容也不清新,人物也就两三代人,故事里有很多不可思议但又非常真实的部分,碰巧Pollock先生又特别会讲故事,于是暴力、银乱、宗教狂热、政治腐败、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极度丑恶、宿命论等等,都融进了篇幅不长的小说里。
导演Antonio Campos和此前从未写过剧本的自家兄弟一起将小说改编成剧本,大约是因为特别喜欢原著,于是请来作者本人担任旁白。
直到看完影片,我也不知道导演希望海量的旁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主要有两个疑问:导演对剧本是有多不自信,才需要旁白来解释剧情?
导演对演员是有多不信任,才需要旁边来讲解角色的心理活动?
Pollock先生会讲故事不假,可导演实在用不着像拍案件纪实类的纪录片那样安排旁白来解说。
好几处旁白的存在要么破坏气氛,要么破坏节奏。
比如:1. Lenora的妈妈Helen,以为丈夫要带自己出门散心,将Lenora留给Emma大婶照看之后,上车。
此时,没看过原著的观众跟Helen此刻一样,不知道这就是她跟Lenora最后一次见面,等到她被杀的情节出现时,会自然而然为她惋惜,结果画外音剧透了后面的情节;而看过原著的观众知道她即将迎来悲惨的结局,此刻内心正开始(再次)同情这个角色,而画外音的存在简直就像强提醒一样令人厌烦。
2. Lenora自杀前改变主意的片段。
原本心灰意冷要寻短见的年轻女孩,因为意识到可以独自做母亲,所以突然来了勇气,不想寻死。
如果用别的方式,比如演员的动作、表情等等,应该可以表现出这个心理活动,即便没办法通过表演来表现,至少“不想寻死了”这个变化观众是看得出的。
可在改变主意的过程中不慎踩空,最后还是死了,这样的反转实在悲哀。
明明可以用最少的外界声音来烘托气氛,非要让旁白告诉观众,她改主意了!
不想死!
3. Arvin上了变态夫妻的车。
这段在原著里非常精彩。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原著中Arvin的父亲跟Carl完全没有交集,电影的改编也不错,把Arvin跟Carl、Sandy的相遇“命中注定”的色彩变得更浓。
看到这里,没看过原著的观众,一定都开始为Arvin是否能安全脱身紧张起来(“我知道Arvin不会有事但还是紧张”的心理),而看过原著的观众会知道这是一段节奏越来越快最后冲到小高潮的戏。
在夫妻两人为猎杀做准备、Arvin已经意识到情况不对劲的时候,这辆车前中后位置的三个人,心里各自想着自己的计划而这些计划都跟另外一个人或两个人有关:
Carl:以为Sandy在引诱Arvin,为猎杀作准备;以为Arvin没有意识到危险,或者不在乎Arvin有没有意识到;完全不知道Sandy其实此刻想着杀掉自己。
Sandy:以为Arvin没有意识到危险;幻想着杀掉Carl,让Arvin跟着自己远走高飞,甚至跟Arvin生几个孩子。
Arvin:意识到夫妻两人不怀好意,做好准备自卫,并尽量装出平静且不知道两人到底要干什么的样子。
本来这一段可以处理得比原著更有张力,配乐、镜头变换、表演、剪辑等等,没有就算了,可是导演非要加上旁白,解释Sandy此时的心理活动——这就好像我知道主角到了生死关头了,正在为主角捏把汗,旁边突然有人凑过来跟我说“这女的想给Arvin生孩子”,我。。。。。。
关于改编:在北美影视公司和流媒体比拼政治正确的年代,Pollock先生的原著要以本色改编成原汁原味的电影剧本,着实有难度。
被拍成电视剧的话,可能。。。
也有困难。
就说Theodore吧,即便剧本能把这个角色一分不改的还原出来,也恐怕根本找不到人来演。
他跟Sandy一样,代表着人性中最黑暗、最邪恶、最冷漠的部分,“寄生”在他们的另一半身上,组成一个完整的“恶”的形象。
Roy没有Theodore,Carl没有Sandy,作恶范围、杀伤力都没有这么大。
而Theodore相比Sandy更可恶就在于,更多时候,Sandy是帮凶,而Theodore则是主动作恶的人。
这样一个角色在电影中被处理成一个完全没有存在感、甚至没有也可以的人物,实在可惜,还不如完全删掉。
毕竟Harry Melling不需要人唱和声或者伴奏,也是可以的。
除去政治正确的考量,对第二代人片面化的处理,我只能理解为要么是预算问题,要么是剧本问题。
以Willard和Roy为例。
Arvin的父亲Willard在妻子患上绝症之后因为极度绝望(和贫穷)逐渐陷入疯狂,从口头祈祷到杀掉活物作为献祭,从小型动物开始越杀越大,直到杀人,最后自杀,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自家后面一小块林中空地上。
这块空地浸染了太多的鲜血,经历过太多献祭,比电影里展现出来的要恶心、恐怖太多了,但如果从灵异或者宿命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曾经为了挽救心爱之人在这里念过无数遍祈祷,不惜杀生,最后又在这里追随爱人而去,那么任何人要在这块土地上伤害他的儿子,恐怕下场都不会太好。
可是电影大大弱化了Willard逐渐扭曲的过程,也大大淡化了“祈祷木”这一场所的恐怖/灵异色彩,结果就是Arvin似乎运气好得有点莫名其妙。
至于对Roy死亡时间点的过度提前,则是破坏了贯穿原著主题:命中注定。
原著中Roy杀死Helen之后又活了十几年,在跟Theodore一起逃亡的过程中苟且偷生,直到Theodore死去。
他之所以会遇上Carl和Sandy,是因为决定要回家看望女儿,所以他的死直接印证了“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而在电影中,他好像是不到72小时就被夫妻组收拾了?
这叫巧合,不叫命中注定。
关于剪辑:开始看不久,剪辑突兀的地方多到让我停下来去查剪辑师是谁。
我还纳闷怎么看完《信条》又来一个话没说完就剪的。
后来发现剪辑师是导演妻子。。。
我只能理解成是预算问题了。
其他:35mm胶片拍摄,喜欢。
个人感觉比数码高清电视画面质感要好。
凶杀案现场,这么美导演接受采访时说,撒蜘蛛那场戏,用的是真蜘蛛。
(Harry Melling好样的!
)个人感觉本片中演技最强是Harry Melling,其次是Pattinson。
但Pattinson比原著中的人物形象要帅很多。
原著的Preston脸上应该会有肉,属于看上去干干净净很斯文但总有一丝丝猥琐的微胖人物。
我脑内这个人物很像另一个演技派,Jesse Plemons。
所有改动里面,最不能理解的就是结尾。
再次对比原著,Arvin杀掉警长之后,离开现场,“如果他走得快一点,一小时后就能到50号公路。
如果他运气好,会有人让他搭车的。
”到这里全文结束。
要说好运,他已经走了三次好运(Carl没打中,Sandy打出空包弹,警长没打中),再走运的话有点过头了,所以还是一副“他今后怎样,要看他的命了”的口吻。
电影结尾,“现在的他,需要睡觉。
并且感到很幸运,有人愿意让他搭车。
”这不是命运,这是主角光环。
感谢讨论区那位建议先看完小说再看电影的豆友,让我没有错过一个好故事,也有足够的素材和理解来写出这篇评论。
故事可以说得上是神仙阵容,时间线也很长。
两代人的纠葛,无论是漫威的英雄,还是魔法世界的来客,终究在“主”的世界里找不到出口。
故事里头充满了绝望,大概是因为连“神”都遗弃了吧。
一对只想偏安的夫妇,受尽了邻里的冷眼,妻子又被病魔缠身。
那个简易的十字架,并不能得到上帝的宽容。
一对“以上帝之名”的传教士。
一个为了所谓的“信仰”,竟然采用极端的方式“探测”上帝,难道上帝没有告诉他“不要随便探测上帝”吗?
另一个利用所谓的“信仰”,干着恶心的勾当。
谁来惩罚他们?
反正指望警察是指望不上。
警察和流氓,谁更大只一点?
这个问题实在是不怎么好回答。
有执照和没执照,先天上面还是有点区别的。
但是一旦模糊了黑白界限,谁更狠一点,谁又能走得更远一点?
在这片绝望之地,又有什么分别?
“骨骼清奇”的倒是这一对。
没事儿干就喜欢在路上勾搭一个,拍拍照然后杀杀人。
为什么会这样?
谁关心这个呢,反正也找不到出口。
仍期待“上帝”的,被“上帝之名”欺骗得遍体鳞伤。
失去信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希望。
小蜘蛛失去了超能力,拯救不了这个悲伤的世界。
明星荟萃的作品并不代表就是好电影,这部最近上线Netflix的《神弃之地》就是典型的失败例子。
影片汇聚了超级英雄大片的几位男演员,还有不少实力派女演员以及冉冉升起的新星。
按道理来说,这种梦幻阵容怎么会栽跟头的呢?
看来导演和剧本算是罪魁祸首了。
这很容易看出是文学改编的作品,像极了作家福克纳笔下的美国蛮荒之地上人性邪恶的故事。
全程都有一把男声做旁述,据说就是原著作者的嗓音,而这种过于偷懒的手法似乎没能解决掉剧本里太多棘手的难题。
像这种人物线索繁多的故事明显要用几集迷你剧的篇幅才能讲得透彻,硬要用一部常规剧情片的形式来展现,实在是捉襟见肘。
导演和编剧强求人物角色面面俱到的后果自然是平淡乏味的流水账,没一条线索或一组人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即便是最令人刮目相看的罗伯特·帕丁森,他将变态神父演绎得入木三分,也只能维持不到半个小时就挂了,而这仅仅是影片进展不到一半的时间!
还有最后两场男主角与反派人物枪战对峙的情节竟没调动起紧张的氛围,却令人觉得愈加疲乏,酷似他最后搭上陌生人便车时打瞌睡的感觉。
在我看来,这种题材应该大刀阔斧地削减冗长的篇幅,着重刻画一条线索或两组人物足矣,因为这个故事里有趣的角色实在多不胜数,除了神父之外,还有杀人情侣档、非血缘的兄妹、被割颈惨死的女子和丈夫……如果交给科恩兄弟或昆汀来执导的话,影片的可看度必然倍增。
太平洋战场上,一对美军士兵发现了自己的长官被残忍的日军折磨,并挂在十字架上。
士兵威拉得一枪结果了他,结束了长官的痛苦。
威拉得来自梅溪镇,这是个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镇,闭塞使得这里民风淳朴,同时也十分的迷信和愚昧。
在太平洋战场回来的威拉得,早已经失去了在这里建立了多年的信仰,威拉得在战场上的经历让他开始明白,光靠祈祷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他在镇上的餐馆遇到了此生的挚爱,并回家告诉了父母。
母亲却想要让他娶镇子里的另一位“信仰虔诚”的姑娘,但是他们俩并不来电,姑娘爱上了牧师,威拉得也顺利娶到了自己中意的餐馆姑娘。
威拉得搬到了诺肯斯蒂夫镇,很快有了儿子亚文。
亚文在学校里受到了欺负,威拉得身体力行的教亚文如何“以牙还牙”,在儿子面前将嘲讽父子俩的盗猎者打得昏死过去。
这是亚文一生最畅快淋漓的一天,但是也是乐极生悲的一天。
回到家,两父子发现亚文母亲倒在了地板上奄奄一息,绝症带走了她,尽管威拉得为此作出了很多的努力。
找医生,向神祈祷,想要复活她还杀死了亚文的狗,但是这都带不回自己的爱人。
在绝望中,威拉得也自杀了,随爱人而去。
亚文只能回到梅溪镇的奶奶家,遇到了同样住在奶奶家的诺奈拉,诺奈拉的母亲便是之前威拉得在教堂的相亲对象,她叫海伦。
当初嫁给牧师的女孩海伦,在和牧师结婚后生下了女儿奈罗拉。
长期的宗教洗脑让牧师产生了强烈的性格偏执。
牧师用蜘蛛作为工具讲道,却总是被蜘蛛咬伤。
每次受伤,他就会将自己关在衣橱里,用祈祷来试图医治自己,而毒素每消散一次,牧师的信仰就更坚定一分。
信仰就像癌细胞一样,发展成为了极度的迷信。
最后一次从衣橱出来的时候,他声称见到了上帝,将妻子海伦骗到了森林里,然后杀掉再试图用“上帝之力”将其复活。
从白天到黑夜,牧师不停的祈祷,但是始终得不到上帝的回复。
他慌了,落荒而逃,却掉入了两个雌雄杀人狂的陷阱里,悲惨死去。
奈罗拉孤苦伶仃,长期受到学校里的校园暴力,好在亚文继承了来自父亲的充沛武德,保护着奈罗拉。
也许这个世界上真的有所谓的命运,奈罗拉和母亲一样,爱上了镇上的牧师,但她却不知道这个牧师却是个花心渣男,搞大了她的肚子后还反过来怒斥她,使得奈罗拉绝望自杀。
亚文拿着父亲的鲁格手枪在教堂里当着“神”的面处决了牧师,也踏上了逃亡之路。
路上,他遇到了杀掉奈罗拉父亲的雌雄杀人狂,好在亚文机敏,成功反杀,这却招来了女杀人狂弟弟,同时也是一名和黑帮勾结的黑警博德克的追杀。
博德克为了把姐姐的罪名安在亚文身上,以便洗掉姐姐和姐夫两人的罪行帮助自己赢得竞选,必须杀掉亚文。
得益于自己警察的身份,博德克很快查到了亚文的身份,双方在亚文祈祷的树林展开了枪战,最终因为一时疏忽自信过头,被亚文有一次反杀。
亚文经历着一连串的时间,身心俱疲,埋葬了父亲的鲁格手枪,在离开这“神弃之地”驶向远方的车上沉沉睡去,或许下一站,他能真正得到上帝的庇佑。
信仰是一个好东西,但是发展成为迷信以后,就成为了罪恶的源头。
影片的片名叫《神弃之地》,讲述的是威拉得和亚文在两个小镇上发生的故事。
然而讽刺的是,这两个小镇的人无不虔诚近乎狂热的信仰着上帝。
这种信仰在闭塞的梅溪镇代代相传,深深的植根在每个人的心里,包括后来暂时改观的威拉得。
但是,妻子的去世让威拉得“重拾了信仰”,对上帝的疯狂依赖使得他也干起了极端的事情,最终酿成了悲剧。
同时还有和牧师结婚的海伦和她的女儿奈罗拉,以及那个牧师,他们都成为了迷信的受害者,反观盘踞在梅溪镇的恶人们,却活得无比滋润。
在极端的信仰之下,男人成为了恶狼,女人们却成为了羔羊。
他保护着奈罗拉,并惩罚了作恶的施暴者。
宛如基督教教义里,惩罚恶人保护羊群的“牧羊人”。
他不属于梅溪镇,所以遵循着父亲指导的务实原则,此刻没有信仰的亚文,却成为了真正的神的代言人。
事实上,信仰和暴力其实是同一种东西,它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而已。
人心的强大和人性的善恶抉择才是最重要的。
好人用信仰传播善,用暴力打击恶,当过分使用暴力,就变成了恶,过度的依赖信仰就变成了迷信,滋生了愚昧,同时也滋生更多的恶。
所以两任牧师的死,前者让人反思过度的信仰,而后者借亚文之手表达了适当暴力的必要性。
说得再高一点,一个代表了道德的泛滥,一个反映了法治的必须。
结束了这一切的亚文终究还是离开了梅溪镇,如果说亚文是神的代言,那他的离开又正好点题,没有了信仰的支持和暴力的约束,使得梅溪镇成为了真正的“神弃之地”。
愚昧教徒放弃自救——《神弃之地》
今天聊聊电影《神弃之地》。
片名The Devil All the Time (2020),别名恶魔每时每刻。
《神弃之地》改编自唐纳德·雷·波洛克2011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故事聚焦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一片土地。
“神弃之地”所指的就是从俄亥俄州的诺肯史提镇到西弗吉尼亚州的煤溪镇之间的一片土地。
这片土地就像片名所说是神明遗弃的地方,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发生的净是些骇人听闻匪夷所思的事情。
如果不是亲历者,很难相信会真实发生过,真的是恶魔每时每刻都在。
不差钱的Netflix聚集了一大群明星,将这部小说搬上大荧幕。
单看主演名单,大家就会看到很多熟悉面孔,番位靠前的是荷兰弟“蜘蛛侠”汤姆·赫兰德,老牌吸血鬼新晋“蝙蝠侠”罗伯特·帕丁森,《小丑回魂》四妹比尔·斯卡斯加德,《哈利·波特》达德利哈利·米尔林,384“冬兵”塞巴斯蒂安·斯坦,《终结者:创世纪》杰森·克拉克。
可谓阵容强大,众星云集。
偏偏这一大群商业片大明星聚在一起,拍摄的是一部文艺范儿的影片,更是叫人充满期待。
《神弃之地》由好几个片段组成,每个片段讲述一个令人费解又扼腕的故事,最后通过人物角色的大串联,把一系列故事串成完整电影。
故事具体内容不详细复述了,影片基本是线性叙事,没有任何理解障碍。
比尔·斯卡斯加德扮演越战退伍士兵威拉德·拉塞尔。
他脾气暴躁,能用拳头解决问题就不废话。
他笃信上帝,坚信只要向上帝献祭就能拯救身患癌症的妻子。
为了表示对上帝的忠诚,威拉德举起屠刀砍向身边的动物和人。
荷兰弟扮演阿文·拉塞尔,是威拉德·拉塞尔的儿子。
在父亲的熏陶下,阿文明白了暴力是简单高效的沟通方式,同时也是一名教徒。
在妹妹遭受伤害后,阿文体内暴虐的种子开始发芽,也开始对上帝产生怀疑。
哈利·米尔林扮演小镇上的牧师罗伊·拉弗蒂,狂热地崇拜上帝,为了追求心中的神迹,走上了一条极端道路。
长期极端行为导致罗伊产生幻听,误以为听到了上帝召唤,诱发极端行为,酿成惨剧。
罗伯特·帕丁森是小镇的新牧师普雷斯顿,打着上帝的幌子,利用教徒的愚昧无知,到处招摇撞骗,骗财骗色。
而且普雷斯顿口才还不错,颠倒黑白搬弄是非的能力一等一,经常唬得别人一愣一愣的。
他这一套对付性情温顺的人或许管用,遇到暴脾气的那就有的苦吃了。
塞巴斯蒂安·斯坦扮演小镇的一名贪腐警察李·博德克。
他一心想着竞选警长职务,向地头蛇黑恶势力摇尾乞怜,向普通良民施加压力,但家里的妹妹桑迪·亨德森却一直不让自己省心。
李不干不净的作风和他最后的结局倒是很搭。
杰森·克拉克扮演当地一名混混卡尔·亨德森。
卡尔带着桑迪·亨德森在小镇周围游荡,寻找落单的旅行者。
找到合适的目标后就迫使旅行者和桑迪发生关系,卡尔在一旁拍照,拍照后再杀害旅行者,分尸掩埋。
他们做这个勾当做了多年,以此满足自己的怪癖。
在《神弃之地》中,没有一个形象正面的角色,真的就像被神明抛弃了一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是奸险鲁钝之人。
比如小村子400人十分排外,长期近亲通婚,400人居然都沾亲带故,智力低下情有可原。
这里发生的故事充满无知愚昧、贪婪愤怒、暴力色情,任何想要出淤泥而不染的人都要被拉入犯罪泥潭。
即便最后能够逃离此地,也不再是当初那个纯洁的自己。
阿文原本是一名教徒,但见识父亲的行为后,阿文便对上帝产生了怀疑。
在再次见识教父各种下作行为后,阿文更加坚定不去相信上帝,而是相信自己的价值判断。
无神论者很难理解片中角色种种愚昧行为,盲信盲从披上宗教外衣依旧是脱离实际的唯心行为。
《国际歌》早就写到,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越是愚昧无知越是会将精神寄托放在虚无缥缈的事物上,别有用心者则进一步利用迷信绑架愚昧无知者,于是纠缠越来越深,受害者们也越陷越深。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对比这些倒霉蛋们的悲惨经历,我们才知道破除封建迷信、强化基础教育的宝贵。
神明本身就不存在,与其说这片土地是“神弃之地”,倒不如说是这片土地上的人选择了自我放弃。
扶贫先扶智,首先要教育脱贫。
整天近亲结婚,没事就往教堂跑,去学校念书像玩闹一样,这样永远逃不出恶魔的魔咒。
到头来他们还是只会用一句轻飘飘的“神弃之地”推卸责任,仿佛真的有神明对不起他们,遗弃了他们一样。
丝毫没有想过从自身找原因。
《神弃之地》的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
优点是影片人物角色众多,线索繁多却条理清晰。
十几万字的原著小说删繁就简后,改成了几个小故事,每个都扣人心弦触目惊心,十分值得肯定。
加上演员们纷纷呈现精彩出色的表现,证明自己的演技,商业片明星并不是流量明星。
缺点就是加入了大量旁白。
完全不知道导演怎么考量的,影片里加入大量旁白,说大量已经不合适,完全是海量的旁白。
我猜测如果不是篇幅限制,导演是不是要举办一个读书会。
大量旁白极大削弱了电影感,反而变得小说感依旧强烈。
常年观看文艺片的观众们,理解力都是杠杠的,导演这么安排是看不起谁呢?
愚昧教徒放弃自救,优点缺点同样明显。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妙看影视
这是一部根据知名小说改编的网飞电影,卡司非常强大,足够引人注目。
影片的背景在美国的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充满宗教气息的美国小镇,那里的人们每周都去教堂做礼拜,看起来非常虔诚,然而事实并不像表面的那样,田园式的美好和安宁并不存在,下面涌动的是疯狂和欲望,鲜血和污秽,那里早已是一块上帝不再庇护和眷顾之地,片中出现的角色大多数是集中了人性黑暗面的代表人物。
陷入宗教狂热的神棍,自以为上帝赋予他起死回生的能力,疯狂地将自己的妻子开刀作为神迹的例证;一对连环杀人狂夫妻,以色诱开展公路猎杀,并拍下受害者的照片满足他们变态的欲望;一个收受黑帮贿赂,甘作保护伞的警察,为分赃不均枪杀黑帮老大;一个以上帝和信仰作为幌子,骗奸虔诚少女的无良牧师,使得怀孕少女屈辱自杀,一尸两命……名叫亚文·罗素的男主自小就被父亲告知要以暴制暴,并目睹父亲暴打出言不逊的偷猎者。
母亲的患病让父亲强迫他不停地向上帝祷告,心爱的小狗被杀血祭,母亲的病故与父亲的自杀,这些都使他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创伤,也使他不再相信祷告,不再相信教堂,不再相信所谓的神灵。
成大后的他用父亲留给他的鲁格手枪,一个接一个消灭了那些坏人,最终离开了这个信仰难以为继的地方,片中亚文在教堂里杀死害死继妹的牧师,更是对片名所蕴含意义的有力诠释。
但同时,亚文又是幸运的,他在与连环杀人狂及黑警的对决中大难不死,反杀成功,似乎又得到了上帝的庇护。
影片就是在这种隐约的矛盾冲突中延展了故事的内涵深度,令人值得回味。
就真的如各位所言,卡司多华丽,但剧情剪得白开水一般乏味。
如果不是这样的卡司,我也能从头看到尾。
原本非常期待,但是看完之后觉得有点冗长,小蜘蛛侠的表现也有点差强人意。
片子实在是一言难尽 但Rob这次不拿个某奖男佳男配提名有点说不过去了 一度以为是配音了
旁白砍掉应该会好一点点。
什么神看了都会弃,这群sb没救了。最期待的一哥居然操着这么别扭的口音跑了这么个垃圾龙套,整部电影不知所云,矫揉造作,所谓邪教更是没有任何中心思想,无法令人心生恐惧,只有血浆让我间或保持0.1s的清醒。
太久没看这种电影了,大开杀戒开始前一直在想,这到底是讲啥的?反对封建迷信宣传片?
除恶务尽
dragging, just like the dreary narration
多线程跨度,所有人都联系起来,年度最佳群戏,但也过于流水。邪恶之下,无人幸免,难怪叫做“神弃之地”
略失望浪费阵容,旁白画蛇添足,荷兰弟已经可以独挡一面,全员复古腔调唯独五方演出了莫名其妙的诙谐感。。
人物没有感情,心理活动全靠旁白来念,他们不过是一桌定时就会死的棋子而已,单薄到甚至无法承载导演自以为厚重的社会议题。比叙事还灾难的是选角,会说南方口音就能演乡下人了吗?乡下人在好莱坞眼中的形象就只是满嘴乡下口音而已?
这个故事配这个结局,显得有一些Too good to be true. 前半段这个地方确实是神弃之地,无论是讽刺也好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所谓的宗教权威人均变态……另外,荷兰弟这部里发挥挺好诶。
要我说,荷兰弟是最大的败笔,演技太没有层次感了,周遭人都比他更会演就很相形见绌,再加上男主角的性格塑造本来就比较扁平,就显得更不出彩了。这个电影我觉得是有点遗憾的,这个题材拍得不够邪典也不够瘆人,你只觉得那个地方全都是神经病而已。
为啥这么低分,我看的可欢了
1宗教不好2持枪不好3不要随便上陌生人的车
就是你能感觉到它的意识,但是无论剧本层面和导演叙事,都很平且缺少爆点。如果是全员恶人,却没有一个角色能够立得住。荷兰弟就不太适合这种片。
萝卜声线改变得很恶心……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变态……🥴🥴🥴🥴🥴🥴
暮光之城的帕丁森和蜘蛛侠的荷兰弟,都太白净了,撑不起被战争蹂躏的战士和父亲,孩子的表演比大人精彩。开头在战场上被日军钉在十字架上的美国大军,脚上钉着匕首,匕首上挂着“狗牌”有点像七宗罪那种惊悚,但是远远不及。战争回来的多少有点ptsd,打死狗狗是把狗捆在十字架上玛雅献祭,到杀妻,是想讽刺神父宗教信仰?一般都会先对小动物下手才对,呵呵,整部片子都弥漫着看不起南方的红脖子。海报的样子像真探的设计风格似的,
以为最后会变态杀死变态,没想到错了……相信科学,远离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