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萨姆·门德斯
主演:奥利维娅·科尔曼,迈克尔·沃德,科林·费尔斯,托比·琼斯,汤姆·布鲁克,坦娅·穆迪,汉娜·昂斯洛,克里斯塔·克拉克,莫妮卡·杜兰,罗恩·库克,莎拉·斯图尔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简介:讲述一个爱情故事,设定在1980年代英格兰海滨小镇一间美丽的老电影院,展现人与人的情感联系和电影的魔力。详细 >
3/10
中年白人女性和黑人少年之间的忘年恋,纠结了性别、种族议题和迷影情结。脸叔演了个虚伪雇主,《烈火战车》首映礼上冲突戏剧性十足,但女主和黑人老妈之间的淡淡默契更有余味。
3.5星,摄影和配乐太好!
电影情书类大电影浪潮中,没想到最“事不关己”的纯粹拍摄者,竟是拍倦了邦德的门德斯。尽管用种族问题作为剧情波澜的激荡点,但这和年龄差一样,都是女主角爱情的附加障碍;抛开对大英的影射,当电影院作为一个“帝国”,当其内部的暴政与叛逆都像日常世界一样不堪而幼稚,那束电影之光所承载的拯救意义,远远不止主角漠然不觉的成长而已。
极度平庸的一部电影,片中几场重头戏过于依赖音乐的叙事效果,剧本上的铺垫十分苍白
去年参观了伦敦的电影博物馆,两位创始人老先生就是在全英电影院倒闭潮流行的1980年代开始收藏旧物的,其中有一块帝国电影院的招牌,看了本片倍感亲切。女主像是被嫌弃的松子,随时为上司提供性服务,即使表现出对年轻黑人小伙肉体的凝视,整体看仍然太easy,两人之间chemistry 不够,黑男演员在片中看起来总像隔着什么,没有演出emotions。即使在黑人容易当街被打的那个时代,作为男性的小伙仍然对女主表现出爹味,谁是社会最弱势者显而易见。片中表现出的社会问题至今仍然存在,因为一部分人的仇外和种族歧视心理,还付出了脱欧的代价,四十年过去了,通货膨胀了多少倍,社会进步却停滞不前甚至有些方面在倒退!
#SLIFF2022 一星给opening night film带来的仪式感…I wish it could be more meta but 对film ontology的探讨像插入的“格言”一样游离在故事主线边缘…如同借男主口说出的那句“cinema as an escape“,这个故事对爱,社会议题,甚至电影本身的表现都充满“浪漫化”的处理,很美,美到废墟上散发的全是无根的“新生”…(and来美国第六年,依然get不到白人的笑点……)
(等等,Emma没提名奥斯卡女主?WHY???
四十年前的Margate小镇还在下雪,恐惧吞噬灵魂遇见天堂电影院,导演的编剧略显一种拼凑感,但是Olivia的表演磨平了这种生硬的粗糙,她的表情细节几乎展现了这部电影需要展现的一切。
不知道怎么拍的时候可以当场念两句诗
美国白人对黑人身体的欲望,终于借此直白地说了出来。。。
有时,电影百无一用,有时,电影无所不用。
不必要是烈火战车,也不必要Being There. Sam Mendes did nothing wrong. It is just boring.
白人边缘人、反种族歧视、反撒切尔、爱80年代电影院,这几题确实想不到会有人把它们凑一起拍个片,英国本土「天堂:爱」最后扭成励志片,奇特。对于Sam Mendes来说不算很好的发挥,他剧本灵感貌似不太行。
一部献给电影的情书,在黑暗的电影院里,没有人认得你,那小小一束光就是逃离。一幕社会底层民众的众生相。常年遭受经理性侵导致精神失常的希拉里,种族歧视的受害者斯蒂芬,从儿子八岁起就再也没有见面的孤独的电影放映员诺曼。是电影院让他们走到了一切,相互陪伴取暖、但他们也必须独自面对各自的困扰和未来。奥利维亚·科尔曼,她是那个总能打动我的人。
2023.03.30
奥利维娅·科尔曼惊人的演技在她与其他演员之间竖起了一道坚实的屏障,很多时候我感觉在看惠英红和年轻演员对戏,一种令人不敢喘气的竞技+训导氛围。是给电影的情书吗?更像是给好莱坞下的战书吧。
是迷影情怀类中另辟蹊径的拍法。故事线短小而集中,质感与情调复古而迷人。爱意、敌意,在这里上演,又草草落幕。电影在其中并不能改变什么,但它意味着很多。它可以是两人在海边的争执,是在游乐园里的欢脱,抑或是跨年夜屋顶上的烟花。但电影在片中的存在感很低,尤其是对于这样的片名来讲,既然意图不在讲述电影与人的联系,那又何必迷恋如此深沉的空间,何必安排如此忧伤的空镜凝视呢?当然,本片对于忘年恋的讲述很动人,也尝试塑造一部分人物,但仍旧没有体现出时代的痕迹。影院的全体员工出现在镜头前时,观众看不出每个人背后的故事,那种集体记忆也就无从谈起。于是乎,本片无可避免地成为一个遗憾。
当我说“我想看一部电影”时,我其实是在说我已迫不及待地投身孤独。
在《巴比伦》和《造梦之家》的衬托下,Mendes写给电影的情书更像是我写的七拼八凑的论文,很不诚恳(导师别骂我,看完电影就改)。但是有一点可以非常肯定的是,Olivia Colman就是为了电影而生,她真挚的表演绝不输给今年奥提的任何一位演员。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3/10
中年白人女性和黑人少年之间的忘年恋,纠结了性别、种族议题和迷影情结。脸叔演了个虚伪雇主,《烈火战车》首映礼上冲突戏剧性十足,但女主和黑人老妈之间的淡淡默契更有余味。
3.5星,摄影和配乐太好!
电影情书类大电影浪潮中,没想到最“事不关己”的纯粹拍摄者,竟是拍倦了邦德的门德斯。尽管用种族问题作为剧情波澜的激荡点,但这和年龄差一样,都是女主角爱情的附加障碍;抛开对大英的影射,当电影院作为一个“帝国”,当其内部的暴政与叛逆都像日常世界一样不堪而幼稚,那束电影之光所承载的拯救意义,远远不止主角漠然不觉的成长而已。
极度平庸的一部电影,片中几场重头戏过于依赖音乐的叙事效果,剧本上的铺垫十分苍白
去年参观了伦敦的电影博物馆,两位创始人老先生就是在全英电影院倒闭潮流行的1980年代开始收藏旧物的,其中有一块帝国电影院的招牌,看了本片倍感亲切。女主像是被嫌弃的松子,随时为上司提供性服务,即使表现出对年轻黑人小伙肉体的凝视,整体看仍然太easy,两人之间chemistry 不够,黑男演员在片中看起来总像隔着什么,没有演出emotions。即使在黑人容易当街被打的那个时代,作为男性的小伙仍然对女主表现出爹味,谁是社会最弱势者显而易见。片中表现出的社会问题至今仍然存在,因为一部分人的仇外和种族歧视心理,还付出了脱欧的代价,四十年过去了,通货膨胀了多少倍,社会进步却停滞不前甚至有些方面在倒退!
#SLIFF2022 一星给opening night film带来的仪式感…I wish it could be more meta but 对film ontology的探讨像插入的“格言”一样游离在故事主线边缘…如同借男主口说出的那句“cinema as an escape“,这个故事对爱,社会议题,甚至电影本身的表现都充满“浪漫化”的处理,很美,美到废墟上散发的全是无根的“新生”…(and来美国第六年,依然get不到白人的笑点……)
(等等,Emma没提名奥斯卡女主?WHY???
四十年前的Margate小镇还在下雪,恐惧吞噬灵魂遇见天堂电影院,导演的编剧略显一种拼凑感,但是Olivia的表演磨平了这种生硬的粗糙,她的表情细节几乎展现了这部电影需要展现的一切。
不知道怎么拍的时候可以当场念两句诗
美国白人对黑人身体的欲望,终于借此直白地说了出来。。。
有时,电影百无一用,有时,电影无所不用。
不必要是烈火战车,也不必要Being There. Sam Mendes did nothing wrong. It is just boring.
白人边缘人、反种族歧视、反撒切尔、爱80年代电影院,这几题确实想不到会有人把它们凑一起拍个片,英国本土「天堂:爱」最后扭成励志片,奇特。对于Sam Mendes来说不算很好的发挥,他剧本灵感貌似不太行。
一部献给电影的情书,在黑暗的电影院里,没有人认得你,那小小一束光就是逃离。一幕社会底层民众的众生相。常年遭受经理性侵导致精神失常的希拉里,种族歧视的受害者斯蒂芬,从儿子八岁起就再也没有见面的孤独的电影放映员诺曼。是电影院让他们走到了一切,相互陪伴取暖、但他们也必须独自面对各自的困扰和未来。奥利维亚·科尔曼,她是那个总能打动我的人。
2023.03.30
奥利维娅·科尔曼惊人的演技在她与其他演员之间竖起了一道坚实的屏障,很多时候我感觉在看惠英红和年轻演员对戏,一种令人不敢喘气的竞技+训导氛围。是给电影的情书吗?更像是给好莱坞下的战书吧。
是迷影情怀类中另辟蹊径的拍法。故事线短小而集中,质感与情调复古而迷人。爱意、敌意,在这里上演,又草草落幕。电影在其中并不能改变什么,但它意味着很多。它可以是两人在海边的争执,是在游乐园里的欢脱,抑或是跨年夜屋顶上的烟花。但电影在片中的存在感很低,尤其是对于这样的片名来讲,既然意图不在讲述电影与人的联系,那又何必迷恋如此深沉的空间,何必安排如此忧伤的空镜凝视呢?当然,本片对于忘年恋的讲述很动人,也尝试塑造一部分人物,但仍旧没有体现出时代的痕迹。影院的全体员工出现在镜头前时,观众看不出每个人背后的故事,那种集体记忆也就无从谈起。于是乎,本片无可避免地成为一个遗憾。
当我说“我想看一部电影”时,我其实是在说我已迫不及待地投身孤独。
在《巴比伦》和《造梦之家》的衬托下,Mendes写给电影的情书更像是我写的七拼八凑的论文,很不诚恳(导师别骂我,看完电影就改)。但是有一点可以非常肯定的是,Olivia Colman就是为了电影而生,她真挚的表演绝不输给今年奥提的任何一位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