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但丁密码

Inferno,地狱(台),地狱解码(港)

主演:汤姆·汉克斯,菲丽希缇·琼斯,本·福斯特,奥玛·希,伊尔凡·可汗,西瑟·巴比特·科努德森,安娜·乌拉鲁,沃尔夫冈·施特格曼,阿提拉·阿帕,乔恩·多纳休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匈牙利语言: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土耳其语年份:2016

《但丁密码》剧照

但丁密码 剧照 NO.1但丁密码 剧照 NO.2但丁密码 剧照 NO.3但丁密码 剧照 NO.4但丁密码 剧照 NO.5但丁密码 剧照 NO.6但丁密码 剧照 NO.13但丁密码 剧照 NO.14但丁密码 剧照 NO.15但丁密码 剧照 NO.16但丁密码 剧照 NO.17但丁密码 剧照 NO.18但丁密码 剧照 NO.19但丁密码 剧照 NO.20

《但丁密码》剧情介绍

但丁密码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但丁密码》改编自丹·布朗2013年的小说《地狱》,讲述了符号学教授罗伯特·兰登(汤姆·汉克斯 Tom Hanks 饰)在意大利一所医院中醒来,发觉自己头部受到重创且失忆,同时还受到多组人马追杀,女医生西恩娜·布鲁克斯(费莉西蒂·琼斯 Felicity Jones 饰)帮助他逃出医院,寻回记忆,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隐藏在但丁、米开朗琪罗等大师作品里的一个惊天阴谋,有极端邪恶的科学家妄图利用病毒把地球变成但丁《神曲》中描绘的地狱。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DARLINGintheFRANXX如何孤独终老七年前的五月苍穹之昴缉毒特警我们的小秘密绿野仙踪之奥兹国奇幻之旅爱情谎言战王这样就好行车记录仪十年后我依然爱你周六血溅裳青镜行地球最后的夜晚人间蒸发鬣狗式生存景德镇月落的夜晚小鹿斑比2葛洛莉亚·贝尔谍海风云天才雀妈偶像活动Stars第二年弥留之国的爱丽丝第二季狼人拜恩棉花软糖犯罪现场清理员第二季君九龄我有一份逃生指南

《但丁密码》长篇影评

 1 ) 跟随《但丁密码》重游佛罗伦萨威尼斯伊斯坦布尔 ——不是影评 不算游记

*其实要感谢《但丁密码》,让拖延症&懒癌晚期患者终于提起笔来写下好歹跟这次意大利旅行相关的第一篇文字。

尽管口碑和评分都不如前作,仅仅因为本片取景地——佛罗伦萨,还是坚定去了影院支持,俺可是刚从意大利回来一个月不到呐。

在决定意大利之旅后搜罗了一些相关电影,印象深刻的包括《天使与魔鬼》和《绝美之城》(这一部强烈推荐啊)。

在罗马的几天,不论是在万神殿仰望圣光,还是四河喷泉驻足流连,总是想起电影里的场景,带来很多不一般的感受和乐趣。

没想到除了佛罗伦萨,本片取景地还有威尼斯和伊斯坦布尔——去年去了土耳其,今年去的意大利,简直为我量身定做!

当银幕上阿汤叔奔波在欧洲三城,看到那些熟悉的地方和场景,恍若身临其境,那些游逛在三城的记忆也如潮水般汹涌而来。

佛罗伦萨百花大教堂:影片一开始,就出现佛罗伦萨美丽的百花大教堂。

在佛罗伦萨的四天时间,几乎每天经过它的身旁,无论穿街走巷的抬头一撇,还是米开朗基罗广场的遥望夕照,抑或爬上教堂钟楼俯瞰巨大穹顶,它,一直站在那里,最醒目的佛罗伦萨地标。

兰登在医院里从昏迷中醒来,尽管失忆症让他忘了咖啡叫做咖啡,却从窗户中瞥见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顶而瞬间得知身处佛罗伦萨。

巴迪亚教堂:接下来的钟楼追杀,被追杀的男人从钟楼纵身一跃拉开影片序幕,这里是巴迪亚教堂,作者选择这里作为小说开篇是否因为教堂对面就是但丁博物馆呢?

据说但丁小时候就在这里居住并成长。

诺,就是下图这个略微其貌不扬的教堂,登顶百花大教堂就能轻易看到它的塔楼。

碧提宫:建于1487年的碧提宫,影片中兰登和西恩娜就从这里穿过碧提宫的大花园开启逃亡之路。

记得那天从老桥一路走来,穿过狭窄小路两旁热闹的店铺,宏伟的碧提宫突然出现在道路左侧,和周遭嘈杂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三三两两的游人坐在广场中间,阳光灿烂,闲暇无比。

瓦萨里走廊:接下来他们通过秘密的瓦萨里走廊最终进入乌菲齐美术馆。

瓦萨里走廊是历史上一组非常著名的密道,由文艺复兴画家兼建筑师乔尔乔•瓦萨里主持修建。

当年美第奇家族居住在碧提宫,而从碧提宫前往乌菲兹宫办公处则必须穿过人来人往的佛罗伦萨大街,这被认为是一件相当不安全的事。

因此,他们修建了这条连接两处的地上秘密走廊。

这样的密道,为什么总觉得该发生一些香艳的爱情故事呢?

维琪奥桥:瓦萨里走廊连接的另一端就是维琪奥桥,就是大家俗称的老桥。

据说从前这座桥上挤满了揽客的屠夫和制革工,而如今则被金碧辉煌的珠宝店所占领。

店里售卖的大部分是18k黄金首饰,做工看起来很精致。

被橱窗中的一条项链吸引,竟有华人导购热情招呼,不过最终想想只是18k金还是放弃了购买的念头。

不过,这座桥之所以著名,则是因为诗人但丁和其一生至爱的凄美故事。

但丁与贝特丽丝在这座桥上初次相遇并一见钟情,和所有的爱情悲剧一样,贝特丽丝嫁给他人并在其后不久夭亡。

最美最深的爱大抵总停留在初相遇,得不到的才是最好。

现在桥上还伫立着一座但丁雕塑。

乌菲齐美术馆和波提切利:这部影片围绕一副《地狱图》展开,这是15世纪末佛罗伦萨著名画家波提切利根据但丁的《地狱篇》绘制而成。

对大众而言,波提切利可能不如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提香等出名,可是他的两幅名作《春》、《维纳斯的诞生》却是我超级喜欢的作品。

站在乌菲齐美术馆的这两幅名画前,深感自己文化素养的匮乏,内心竟然只能发出啊啊啊真好的感慨而想不出其它更美的语言!

就算只为了这两幅画,也不枉16欧的门票和提前一个月从国内预约啊!

维琪奥宫:维琪奥宫俗称旧宫,是整个意大利最重要的公共场所之一。

据说拍摄团队在这里连续拍摄四天,呈现了内部诸多景点,兰登也在这里慢慢找回了自己失去的记忆。

如今,这个古老的宫殿作为市政厅还在履行它原来的使命,不过更多时候是作为博物馆存在。

在佛罗伦萨的几天,几乎每天都会经过旧宫门口,看到门口伫立的米开朗基罗大卫像(复制品)。

旧宫外的市政广场大概可称为意大利最美广场之一,因为这里除了大卫雕像,还陈列着切利尼《帕尔修斯》、章博洛尼亚《海克力斯与半人马》、巴托洛米奥•阿曼纳蒂《海神喷泉》等著名雕像以及多姿多彩的青铜雕像。

据说影片制作团队为了感谢维琪奥宫的支持,向但丁死亡面具修复项目捐赠了一大笔资金。

佛罗伦萨圣若望洗礼堂:与圣母百花大教堂和乔托钟楼相对,兰登和西恩娜正是在这里找到丢失的但丁死亡面具。

圣约翰洗礼堂是佛罗伦萨最重要的宗教建筑之一,同时也是这座城市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但丁和其他很多文艺复兴时期久誉盛名的人物就是在这里接受洗礼。

非常幸运我前往的时候洗礼堂结束了维修重新开放,得以所见那道最著名的天堂之门——由吉贝尔蒂花费27年时间设计并修建而成。

而洗礼堂最让我震撼的则是它的金色穹顶,其古朴和栩栩如生的壁画一点不比百花大教堂的穹顶逊色。

这样的取景对佛罗伦萨也是一种荣光吧,导演朗•霍华德因此被佛罗伦萨市长嘉奖并被授予城市钥匙。

不仅实地拍摄,电影主创还选择佛罗伦萨作为首映礼所在地,在佛罗伦萨举行了为期四天的盛大全球首映活动。

猜测下面这张合影大约是在米开朗基罗广场附近拍摄,这里每天都聚集着大批游客痴痴守候佛罗伦萨的日落,当然我也不例外。

最后,再来两张我个人特别喜爱的佛罗伦萨老城之夕阳西下。

威尼斯兰登和西恩娜取回但丁面具后就乘坐高速列车从佛罗伦斯来到威尼斯。

我们当时结束五渔村的行程后从拉斯佩齐亚前往威尼斯,因为意铁优惠车票而选择了米兰转车。

当火车穿过跨海大桥进入威尼斯主岛,透过车窗看见阳光洒满波光粼粼的蓝色海面,美艳不可方物。

电影镜头一转,转到了兰登和西恩娜在威尼斯运河上泛舟。

哈哈,他们坐的water taxi水上出租车,这可是除了冈多拉而外威尼斯最贵的交通工具了,一段10分钟路程就能花掉整整80欧,这么贵我自然没舍得坐,还是水上公交车water bus经济实惠又方便啦。

最后,他们来到威尼斯的中心圣马可大教堂。

当看到兰登和西恩娜谈论在这中心广场传播瘟疫的话题时,禁不住微微一笑。

圣马可广场那个人潮拥挤啊,确实是传播瘟疫的绝佳场所,不但人多,鸽子也巨多,又想起那日在广场喂鸽子的情形,真是开心。

说回圣马可大教堂,这座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是威尼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跟意大利其他热门景点一样门口又是长长队伍,不过尴尬的是当我们排到跟前才得知这里甚至连相机包也不能带入,安保人员非常友善,让我们先去旁边存包然后直接来门口不用排队就可进去。

教堂内部金碧辉煌不许拍照,这里也是我意大利之行遇到的唯一不让拍照的教堂。

最后来张威尼斯全景,被我偶然发现的360度绝佳观景台,关键还是免费!

免费!

伊斯坦布尔索菲亚大教堂:在电影后半部分,兰登等人来到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第一站就是美丽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看到电影中空空荡荡的教堂,我第一反应就是真好啊这也太适合拍照了。

想起当日熙熙攘攘的大教堂,想要找个人少的角度拍照可是相当不容易。

巴扎市场:镜头转到西恩娜,她围着头巾也出现在伊斯坦布尔,人潮拥挤感觉类似巴扎的地方。

不禁回想起伊斯坦布尔热闹的大巴扎,拥挤的人流,热闹的气氛,五颜六色的斑斓商品,也未能免俗买了些盘盘碗碗精油等小玩意。

地下水宫:影片的重头戏病毒争夺大战的场面,让我一看就忍不住脱口而出——地下水宫!

然而看了电影背景介绍,《但丁密码》艺术团队居然是在布达佩斯工作室复制了这个水宫并拍摄了这部电影的最高潮部分。

这个地下水宫和圣索菲亚大教堂相距不到两百米,真是一个神奇的所在。

看完电影,突然想起一个小细节。

女主名为西恩娜Sienna,让我联想到曾在历史上和佛罗伦萨争夺文艺复兴中心城市的托斯卡纳小城锡耶纳Siena,这是一座低调到历史名城,在意大利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和无法替代的地位。

《但丁密码》中有“黑死病为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这句话,男反派也正是用“控制人口”的堂而皇之理由而创造了瘟疫病毒。

而在真实的历史上,锡耶纳也正是因为黑死病而逐渐衰落。

鼎盛时期的锡耶纳原本打算把城内的锡耶纳教堂建成当时全世界最大的教堂,可惜天不遂人愿,十四世纪欧洲大规模爆发黑死病,锡耶纳也未能幸免,整个城市的人口直接锐减一半(有说1/3?

2/3?

懒得去查证了,反正是很多)。

我一直在想,这两个名称的巧合是作者的有心还是无意呢?

同样的,历史上曾经爆发的地中海鼠疫也正是发生在影片中的三座城市: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佛罗伦萨和威尼斯。

《但丁密码》也恰好选择了这三座城市,也许不仅仅是巧合呢。

托斯卡纳文艺小城——锡耶纳Siena

托斯卡纳文艺小城——锡耶纳Siena影片最重要的背景人物但丁,来两张他的雕像吧——图一是老桥,图二是圣三一教堂门口。

当然,由于各种逻辑问题以及改编诟病,这部影片其实不算上乘之作。

看着满面皱纹的兰登教授和女主一起在欧洲各地奔波,阿汤叔发福了也确实老了。

可是看到影片中那些场景,内心依然莫名激荡无可言述。

如果你也恰好去过佛罗伦斯威尼斯和伊斯坦布尔,如果你也恰好喜欢这几个地方,就一定明白我的心情和感受。

 2 ) 原著党全程吐槽,不能忍

《Inferno》吐槽剧情篇中文片名但丁密码,但丁在哪,密码在哪?

本来小说的解谜过程就比较弱,然而电影里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加快了解谜速度。

对但丁的介绍一笔带过,荡气回肠的神曲理应是推进剧情发展和营造气氛的助力,然而电影里几乎没有提到。

地狱图恐怖而鬼魅的吸引力,瓦萨里画作背后的秘密,面具背后的七个P的意义,翡冷翠和美第奇家族的历史,文艺复兴威尼斯的现代繁华与中世纪黑死病的阴暗交织而成的城市感,什么都没有体现出来。

Sienna回忆中和Zobrist第一次相遇,那种在茫茫人海终于找到归属的兴奋,那种孤独的灵魂终于遇到另一个灵魂而发出的深沉而巨大的回响,为什么被拍成了sex and city的感觉。

最后的圣索菲亚那场戏,一群人在水里掐来掐去真的有必要吗。

原著水溶性塑料的设计多巧妙,导演你是为了追求场面才非要用炸弹这么简单粗暴的解决方式是吗。

《Inferno》吐槽场景篇Boboli Garden里的追逐和躲藏,书里的描写的确有些拖沓,然而电影里基本全省了是什么情况。

通往Vasari Corridor的门那么容易就打开了,Vasari Corridor这么充满神秘感设计感的存在五秒的镜头都没有给到。

但丁的面具不是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走廊角落嘛,弄个那么空旷的房间是怎么回事,还那么fancy的盒子。

Beatrice的教堂就那么跳过了!

还有人专门去朝圣的啊!

虽然Sienna直接用手机查神曲原文是电影里唯一让我觉得比小说处理的好的地方。

洗礼堂的天堂之门镜头一晃而过,穹顶一晃而过,洗礼台一晃而过。

威尼斯的圣马可室内戏直接剪掉了!

我已然对剧情不抱希望,就当是在看翡冷翠和威尼斯风光片,然而,全剧只有航拍的全景,室内镜头全都能省就省,能局部决不整体,我只能认为剧组你们一定是没有借到实景,搭的摄影棚拍的室内戏。

《Inferno》吐槽人物篇Zobrist,满脸胡渣,身材圆胖,没有学者的气质也没有亿万富翁的潇洒。

Sienna只会瞪着空洞的大眼睛全程懵懂状,后半段改走哥特风又是什么鬼。

我想看的是,那个智力超群从小被排挤的Sienna,那个摘了假发惟妙惟肖演起嬉皮士的Sienna,那个会用美色诱惑也会点穴的Sienna,那个帮助Langdon圆谎眼波流转的Sienna。

编剧你告诉我你为什么要这么对Sienna。

Dr. Sinskey不是一个满头银发的六十岁老太太吗?

在Langdon的幻觉里,她是女神般的出现吧,请不动精灵女王来演,于是就把整个人设改了是吗?

硬要给Langdon加一场回忆杀是什么意思呢。

Provost为什么变成了中东人!!

为什么整个集团的宗旨都变了,那个no questions no judgement的cool provost为什么变成了主动违反protocal查看客户隐私的中年胖子了啊,还是个有印度口音的中年胖子啊。

Brueder特工为什么变成了黑人!

为了政治正确,所以考虑到了各族裔是么,那怎么没安排个亚裔程序员小哥啊。

 3 ) 但丁密码与新冠疫情下的思考

昨天把“兰登博士推理系列”之3《但丁密码》看完了。

失落是肯定的,比起两部前作的宏大叙事风格,第三部明显高开低走了。

影片刚开头创一代的演讲片段蛮震撼的,那时候是16年,大意是他预测了未来人口会迅猛增长的趋势,呼吁保护地球生态,若不然,人类就是人类自己的病毒,然后此人失踪了两年,再次出现时就死了……接下来正片剧情就接入了,还是那个熟悉的配方、熟悉的脸,只是博士胖了一些,女搭档年纪更轻了一些… 印象中最深的还是一幕幕史诗般地狱的画面,跟电影主题(宗教、灾难、秘密)是吻合的,但是接下去的剧情会让人有一种时光错乱感!

这让我想起去年开始的疫情😷对于全世界的很多国家、地区和家庭来说,都是人间炼狱,不就跟这部电影里预设病毒🦠爆发后的结果极其相似吗?

如果这场疫情并非人为制造的话(不想阴谋论),真的能感受到来自大自然的一股神秘力量,或许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地球为了维持某种平衡而自发形成的,就像02年突然爆发的Sars一样,无声息的来又无声息的走了。

这场疫情对于人类来说,确实是灾难,但对于自然界而言,不过是一次重新洗牌,谁活着,谁死了,这中间没有是与非,对与错,万物都是平等的。

尽管这部电影中最重要的悬疑部分略显单薄,反转也不够惊喜,但却能让人思考很多现实意义上的问题,想到这个系列就这样结束了,还是有点可惜的。

系列3的剧透和思考就到这里,我还是强烈推荐前作《达芬奇密码》《天使与魔鬼》,都是4颗🌟!

如果能够看小说版的话当然是最好的[愉快]PS:今年新出了“年轻版”兰登博士推理系列的美剧《失落的秘符》(图4⃣️),推理迷的朋友不要错过哈!

 4 ) 本土老男人都以为自己是汤姆·汉克斯?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没读过丹·布朗,没去过意大利,但还是想说说这个电影。

因为这个月的档期,你们懂的。

刚有 douban 那会,有几本书标记的人特别多,特别火。

它们畅销大卖后,好莱坞也迅速把它们改编成了电影。

其中一本是我之前提过的《追风筝的人》,另一本,就是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

我没读过《达芬奇密码》,但这不妨碍有那么几个朋友,经常在聊天时指点迷津:世界这么乱,该书很好看。

还有一切都是共济会的阴谋之类的。

《但丁密码》,依然是那位读了很多书,认识很多牛鬼蛇神的哈佛大学教授和符号学家罗伯特·兰登在《达芬奇密码》和《天使与魔鬼》之后,继续对抗胆大狂妄之徒,破解惊世之谜。

只要有罗伯特·兰登,那么,毁灭地球世界,清洗人类社会之类的阴谋论就永远(没)有市场。

文学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总会引发各式争议。

最有代表的是听了十几年的论调——一流著作不适合被改编成电影佳作,二三流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出不少好经典。

但我个人倾向于认为,文学是文学,电影是电影,它们或有关联,但不足以形成拿原著来打败电影的说法——正如原著的存在也不能够束缚电影的创作。

如果一部文学著作是一流的,那么,它适合比较的对象应该是文学领域的其他书籍,而不应该是一部电影。

反之亦是。

所以,对我来说,《但丁密码》可能与丹·布朗关系不大,我会更愿意把他看成朗·霍华德的作品(他们已经有多次亲密合作)。

据说电影与原著贴合得很紧密,如果看过《达芬奇密码》和《天使与魔鬼》还有印象的观众,对一路逃一路追一路躲一路跑的故事模式,还有符号解谜的互动游戏应该再熟悉不过了。

我特别喜欢朗·霍华德的前作《极速风流》。

简单说,那是一部很 man 很燃很正三观的电影。

《但丁密码》也有眼花缭乱的快剪,速度、节奏感、冲击力都在,但它继承的是另外一套制作程序,即宗教元素+名著背书。

电影延续了《达芬奇密码》和《天使与魔鬼》的欧洲几日游黄金路线,带你逛遍广场教堂修道院,宫殿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

扑朔迷离的女主角身份和不断产生头痛眩晕感的主人公,隐约让我想到了希区柯克的那部《迷魂记》,一样在不同的地标名胜之间来来回回,一部不断出现有人坠落的悬疑经典,以及致命的黑化瞬间。

搬演兰登教授的汤姆·汉克斯是中国影迷的好朋友,也是这个星球上为数不多还能演出一身正气老男人形象的好演员。

他其实能开大船(《菲利普船长》),也能开飞机(《萨利机长》)。

可在《但丁密码》,他就被迫深藏功与名,作一个有点儿阅历,有点儿经济基础,认识很多朋友,还有一个聪明漂亮妞儿做伴的老男人楷模。

吃惯了爆米花的大概也会看出来,《但丁密码》和那些玩枪投弹还打不死的好莱坞妖艳贱货不太一样。

因为兰登教授基本上是拿舌头狂甩对方,一通大脑风暴,案情水落石出。

总之,你不能要求一个常年在象牙塔的老教授,有跑马拉松的体力,有抗打防摔的身板,更不要说娴熟的特工技能或者火爆的近身搏斗经验。

那样与人物设定太违和,也罔顾原著精神和事实逻辑。

这是一部学霸影迷看了会兴致勃勃的电影,它可能需要灌制好几条评论音轨。

但作为伪学霸,不得不说,电影里头痛欲裂穿越频闪的神曲地狱场景,有造型有场面,如果能被拍成丧尸题材番外篇电影,即“佛罗伦萨行”+“威尼斯行”+“伊斯坦布尔行”,显然会更嗨爆。

反过来,这个桥段还用来说明,最可怕的东西是人类脑海里的画面,念头、幻觉、狂想以及噩梦。

它存在于兰登教授的大脑,也存在于想要消灭一半地球人口的佐布里斯特脑子里头——一个深度重症的中二病患者。

看《神曲》的人很多,但就他看了但丁以后自鸣得意,认为自己有天才想法,与众不同。

这还是一部看完让你知道意大利人有多不着调但还是很想去意大利的电影。

有颜色的佛罗伦萨,电影让人醉心于各式各样的人文风光,波波利花园、碧提宫、瓦萨里走廊、维琪奥宫五百人大厅、乌菲齐美术馆、圣母百花大教堂、圣约翰洗礼堂、圣马可大教堂。

我想看的,却不是那幅两军对决山头的《马西阿诺之战》,而是那幅被撞正砸穿的天花板画作。

最后,回到近期舆论漩涡,自我感觉良好、哪个妞泡不到的本土老男人,最应该看下《但丁密码》。

先不说迷之自信的老男人有没有兰登教授的博古通今厚积薄发,人家吃了一针还能到处乱跑的基础体力和精神毅力。

你全世界跑过几个地方?

跑得比人家还快?

顶着公知头衔的油腻肥蠢,却要大谈起人生经验,臭不要脸的想要弄个大新闻,真是无药可救的一撮人。

不说这些身形体力的硬件,不说学识才华的软件。

那好歹看看,别人老了,被绑了,被追杀了,出门上下还是怎样的一身打扮。

显然啊,这是他们看过电影也学不来的事情。

虽然女医生的黑化令人扼腕痛心,但兰登教授早有心理准备,她本来就有自己的小世界和小情人。

他与老相好,伊丽莎白·辛斯基饰演的世界卫生组织女博士的对话尤其有代表性。

“当年如果我们好好在一起,会不会折腾一番,现在已经又分开了。

”言下之意,感情强求不得,彼此都是具备独立判断和自由选择能力的个体。

回头重新来过,不见得会有更好的结局。

所以,《但丁密码》没有提供鸳梦重温的情境,也没有一枝梨花压海棠的美梦。

所以,韩国老司机洪常秀在《玉熙的电影》透露了这样一些事情。

当一个年轻女子希望你不要再掉头发了,这才是日常的,委婉的爱意表达。

一个老男人更应该懂得,追逐异性只是活物的本能。

他最好能够不断提醒自己,在走向庸俗的道路上,把爱的女人放在心里,而不是大放厥词向全世界宣告,他想睡谁就睡谁,他想泡东就不泡西。

那么,这种老男人,才稍微具备了存活于世的基础价值。

但光这样就想成为汤姆·汉克斯,我觉得,还是学会了开大船开飞机,我们再来讨论余下的老男人话题吧。

【MOViE木卫】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5 ) 感以及对短评高赞者的反对原因

一方面我挺认同亿万富翁的观点的,因为当今世界人口问题的确很严重,我也十分反感人太多。

包括亿万富翁演讲的论据,其实是很有说服力很充分地。

但另一方面他的想法未免过于偏激,或许一次性便好,长痛不如短痛,但这会对活在世上的人造成极大的伤痛,这份伤痛还会传给下一代,不仅仅是类似周围所爱的人死去的悲痛,还有类似于教授幻觉中世界一片混乱无望的悲痛,当看到日常生活中的世界被毁灭,一半完好的建筑一半被毁的废墟,废墟残骸哭泣,人们还会经历另一种绝望和悲痛。

亿万富翁的做法所造成的后果其实也是无法确定的,伤害也无法估量。

我想正是由于这种不可估量,当今世界的人口问题才会难以解决,一直在不断的商讨。

但我想这种商讨,也只是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

我看到短评高赞回答“ 既然研究出了病毒,随便找个水厂投了不就得了吗,干嘛要藏得连自己人都找不到,还要设个圈套请专家解密,跟各大名胜古迹硬扯上关系,文艺青年就是作。

”在我看来,不随便乱投是因为教授所说的门口效应,边界效应,亿万富翁要确保病毒感染人数,要确保概率问题,所以他不随意选择地方。

而且亿万富翁的信仰多深就不必再说了吧,发表这么多演讲甚至找上世卫还自己用两年努力研究病毒,他的地狱是有由来的,开启地狱当然要有过程咯。

亿万富翁本身对于但丁有着一种感情,他创造的地狱本就引用了但丁提到的地狱,这类似于一种文艺复兴,用旧的事物来宣传新的事物,来使得自己所创造的地狱有一个确切的来源和定义,提高知名度以及满足自己的信仰。

所以亿万富翁选择了一个和但丁有关的地点。

牵扯进来了对但丁研究颇深的教授。

密码之所以和但尼丁有关,包括死亡面具上的诗,大概都是因为亿万富翁的对有关但丁的地狱的信仰。

至于为什么要设密码给自己人寻找,这不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吗。

不告诉女生确切地点可能是亿万富翁自己的想法吧,没法理解。

或者是他谨慎。

抗战时期我们的特务还需要密码呢,而且这个病毒简直利害关系牵扯太大,这都不用密码什么用密码。

摩斯密码这些密码还发明干嘛。

做大事的人,包括一些天才们,存在一些信仰和原则不是很正常吗。

话说到达“水下宫殿”时,里面的人在开演奏会,如果是我在里面,肯定觉得特别酷。

突然进来许多武装部队能不酷吗?!

然后谁能想到看着演奏突然发生爆炸?

难以置信加很酷,但这个很危险,还是别有了。

看到西耶拿打电话无信号时我真是太佩服博士的命令。

也不知道她当时下令封锁手机信号时是否是出于考虑到这个原因,毕竟她的工作可能也会遇到其他的炸弹事件进而了解到一些关于炸弹的知识,但也有可能没想到,是出于其他原因,但是碰巧了。

但是很不理解博士为何不下令清空场地,毕竟后来的爆炸若是一开始清空场地或许那些演奏者和观众们就能离开过了,毕竟爆炸时已经走了很多人了。

后来知道西耶拿是亿万富翁的人我真是服了她的演技了,不去当演员都可惜了。

前面这么多的提问相处都是装出来的,服了。

私人安保组织头目也怪惨的。

也不知道他有没有想过要为这件事付出生命,虽然吧他帮忙也是不想包括自己的许多人惨死,但他帮忙最后死了还是惨。

最后人抬出来的那具尸体,就是教授看着发呆想到西耶拿的尸体也不知道是他还是西耶拿。

很大可能是他,因为胸口中刀呀啊啊啊!

我怀疑电影有一些bug,比如那个长发男,西耶拿的人,被私人安保头目砍的那么重都没死简直是小强,还能下去游泳更是服了。

然后私人安保里先前派出的那个女警,怎么找到的500人大厅顶部的路,不可思议。

私人安保头目杀那个要卖病毒的叛徒时,是从后颈下刀,一般而言,从后颈下刀观者是不会有太大恐惧的,因为你又看不到,教授表情太夸张。

如果我我就不会有太大感觉,会害怕没太怕,而且我也不晓得你一刀能否致命。

私人安保头目杀死那叛徒应该是想要伪装现场,伪装就伪装吧,你拿着一个罐子闻是个什么鬼,难道罐子里的东西或许也能帮助伪装现场?

maybe。

我对于死的那个女警简直愤怒之极,她杀人也就罢了,在500人天花板上面开枪简直太过分了。

根本就是毁灭古迹,毁灭艺术珍宝,这些都是无价的。

她开枪的时候擦过木柱我心里气死了,再怎么样也要珍惜古迹呀。

看到后面,很是感动,博士和教授他们为了不让这个病毒传播,为了全人类的安危,他们在保护病毒时从未想过自己的安危,就是紧紧的抱着病毒箱,不顾枪击等周围人致死的攻击。

那段水下争夺,真的体现了他们的无私以及对人类的爱。

教授与博士的爱呐。

我想这是否是相爱的人未必要在一起呢。

喜欢博士的话,“还是有些神秘比较好”。

感觉超级喜欢这类型电影!

刺激!

有想象力!

咋咱中国像样的就这么少呢。

不过中国也有一些想象力的好作品,中华小子不错,里面下水道那个简直太刺激了,一种独属于中国的诡异悬疑,可惜被禁播了。

话说病毒这种害人东西最不好处理了,博士找到病毒也不能随意丢弃还要想办法消灭。

生化武器可怕呀!

这个电影或许还和其他电影有关联吧值得寻找。

原来这部电影的导演和美丽心灵一样,难怪看电影时发现一些bug和美丽心灵的好像。

 6 ) 《但丁密码》:失了但丁的地狱只剩下密码

评分:6.3 / 10分,3 / 5分。

《地狱》这本书相当适合拍成电影。

笔者之前一篇文章说道《地狱》小说的模式很像《天使与魔鬼》。

两本书都是以一个重大恐怖阴谋为核心,全程快节奏围绕阴谋叙事,文化背景作为完全的陪衬和工具,指导兰登追寻目标,目的性和指向性都很明确,而且还没有大量议论和讲解或者学术争论的对白,仿佛要普及文化常识、炫耀知识储备似的。

当然《魔鬼》中欧核中心一段还是有些许嫌疑。

《地狱》做的更极致,文化知识基本上就是作为纯粹的工具而已,极大程度削减了讲解、交流、讨论的成分。

《但丁密码》电影的改编方式,竟也同《天使与魔鬼》相似。

二者均为保留快节奏的叙事而删繁就简,做出了重大改动。

把小说中哪怕是作为工具存在的文化背景也尽可能略去,只凸显解谜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基本上简略了)和必要的文化知识,尽量专注于事件的发展过程,以求避免出现《达芬奇密码》电影那样过于还原小说论述与细节造成的节奏崩坏。

甚至于,本片的节奏比小说还要快,这反而使得《但丁密码》和《达芬奇密码》处于了两个极端:后者保留太多讨论和论述导致节奏严重拖慢崩坏,而前者则因为略去了过多细节导致节奏过快并失控——本身《魔鬼》《达芬奇》《但丁》三本书的叙事节奏是相当的,这样来看,反倒是《天使与魔鬼》电影的改编是相对成功的,无怪乎这部电影的整体评价最好。

如果把小说定义成: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地点,做出了正确的事情。

本片仅仅保留了大部分“正确的事情”,却把一些很重要的“正确的人”进行了改编。

人设的重大变化,却没有将相应的情节做出调整,一些和这些人物相关的剧情依旧自然的发生,电影恰又没有给出解释,就会让人看的摸不着头脑。

片名翻译成《但丁密码》,除了模仿《达芬奇密码》的命名方式让人一眼就看出二者关系之外,也许只是为了回避《地狱》这个恐怖的名词。

影片同达芬奇密码的联系还不止于此,电影中甚至还有一处和原著毫无关联的情节,几乎就是照搬达芬奇密码——佐布里斯特和西恩娜玩的寻宝游戏,简直就同达芬奇密码中索菲亚公主与其祖父玩的游戏一模一样。

这么安排毫无意义,当然影片对人设已经做出了毁灭性改编,因此这种脑残的编剧行为也可以理解了。

如前所述,影片保留了小说中大部分的场景和情节,几乎是按照小说中的叙事顺序在安排电影的叙事,故每当一处情节按顺序触发,笔者都会产生一种“啊,小说里面就是这样”的感觉,特别是一些细节。

比如,五百人大厅的孕妇马塔,兰登亲眼看见自己偷窃死亡面具的过程,最后还回死亡面具时马塔生完孩子不在,兰登和西恩娜从五百人大厅的横梁上穿过时西恩娜掉下去引起瓦任莎注意才有了后面瓦任莎从天花板摔落死亡,卜夏尔在洗礼堂接应兰登并告诉他在哈佛大学见过,兰登和西恩娜从威尼斯地下室逃出时坐在栅栏外的吉普赛女人,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兰登的梦境以及看见的黑纱女人和瘟疫面具以及各种地狱惨像和血色的河水。

简直是高度还原小说中的场景与细节,甚至和笔者读书时脑补的画面吻合,这一点对于书迷来说算是一种反馈,考虑到导演和编剧做出的巨量改编,勉强挽回了一些书迷的好感。

然而影片削减了解谜所占用的时间,转场的中间过程也极尽简省,甚至在每一处场景中兰登躲避、逃跑、同WHO捉迷藏的戏份也大幅砍掉,最可气的瓦萨里长廊竟然只有三个镜头。

只剩下了各种跑,很像《侠探杰克》里面的阿汤哥。

这导致节奏过快,不给人多少歇息和消化的时间。

然而恰恰是这些被删略的过程,却最能体现兰登的睿智博学,展现他与失忆的搏斗,也是情节中最紧张紧凑的所在。

剩下一堆没有对白的跑路,有什么意思。

一部打着密码旗号,卖点就是文化解谜的电影,却不去表现谜题有多么复杂,解谜过程多么曲折,时间全花在跑路上面。

虽然小说中跑路确实占据了很大篇幅,而且描写也很细致,所以才很适合拍电影。

但兰登思考谜题的过程才是全书精华,这里面透着许多思想碰撞,篇幅不比跑路少。

然而影片改编的时候,就把这一块文戏删了,留下一堆其实可以简化的武戏,丢了西瓜拣芝麻的感觉。

当然了,影片最不能忍的——就像《天使与魔鬼》中从第四个主教没死开始就不同于小说——就是情节上的严重改变。

考虑到前面两部作品确实有些政治不正确,书里面的学术倾向也很明显,所以本片才做出这种政治正确的改动。

何况连人设都改动了,如果继续保持原有情节,就有些说不通了,但为何单单改变结局,前面所有相应情节都不做出调整呢?

编剧是不是改了后面就忘了前面。

这部电影确实节奏是系列中最快的,因为快速推进,让观众只顾跟着剧情走,也没啥时间去想其中的问题。

但是看完以后呢,影片除了造成了漏洞之外,也没有留下多少有趣的讨论话题。

像前两部作品,总还是会让人看完之后,去理解一下影片的观点,思考一下给出的论据,哪怕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也可以探讨一下。

本片看完之后就真的没有然后了,反派成了个中二病患者,他的观点本身是很有争议的,作者给出了自己的倾向性看法,读者也可以自由去讨论。

电影所表现出来的,杀死一半人口,开玩笑,这明显是错误的嘛。

所有复杂的东西都被简化成弱智的二元对立,还有什么意思。

诚然,作为一部纯粹的商业悬疑电影,《但丁密码》至少不会让人看不懂,看太累,就算是当做欧洲旅游指南的风光片来看,也是极好的。

这一部分,对小说或者人物本来的设定不care的读者,就可以跳过不读了。

佐布里斯特是第一个被电影曲解或者说是扭曲的角色。

他是但丁的狂热粉丝,按照兰登的话说,世界上没有人比他更理解但丁,没有人像他一样把但丁的神曲吃透了。

所以他才会设计出这么多和但丁有关的谜题,还仿照但丁在神曲中的文笔创作了一些线索。

电影却把他对于但丁的爱好转嫁到了西恩娜身上,完全搞不懂有什么用,而且佐布里斯特独立设计的东西也变成他和西恩娜共同的计划。

和二人有关的一个重要情节,西恩娜在广场上目睹了佐布里斯特的死亡也被删掉。

正是这让西恩娜不理解的行为让她开始想要搞清楚真相弄明白佐布里斯特到底做了些什么,才会和教务长合作并且接近兰登。

佐布里斯特还是一位天才的生物学家和超人类主义者。

他对于人口问题的认知是非常正确的,他也用超人类主义的思想去看待现实问题,并思索解决之道。

他的做法也许有些极端甚至骇人听闻,设计一种病毒去散播瘟疫,但他是第一个看到问题本质并敢于大胆尝试去用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的人,可惜不被人理解。

所以电影才抓住这表象的一点,去简化这个角色,况且影片也需要一个明确存在的反派,不然就会违背政治正确原则,尤其是当人们发现WHO才是错误的时候。

佐布里斯特的人口理论和那个“立即杀死一半人口还是坐等一百年后人口灭绝”的终极电车难题被保留下来,缺少了他悲天悯人思想的支撑,就只显得疯狂和中二,因此大家吐槽这个中二病反派不无道理呢。

然而西恩娜才是改动最大的一个角色,如果说佐布里斯特表面上还算是一个反派的话,那么把西恩娜这个本来不是反派的角色打造成最终boss完全不可接受。

她的身份相当复杂,本是一个天才儿童,智商极高,从小被同龄人孤立,于是为了弄懂自己的大脑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而开始研究医学,所以她才会成为医生。

因为孤独而抑郁,头发也因此掉光。

为了走出抑郁情绪,转移注意力,西恩娜开始做义工,帮助别人,但一次在人口拥挤的菲律宾差点被强奸的经历,让她开始产生对人口爆炸的痛恨,这为她接触到佐布里斯特的思想打下了基础。

她成为了佐布里斯特的信徒,她崇拜他,也成为了他的情人。

佐布里斯特是第一个接受她的瑕疵的人。

然而,西恩娜其实很不认同佐布里斯特的做法,她也以为佐布里斯特的黑死病价值观很疯狂,故她接近兰登教授,借助他找到病毒,是想独自销毁,并从此再次销声匿迹孤独生活。

然而她和兰登教授短暂的接触让她对他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情,虽然很微弱,但兰登是西恩娜在佐布里斯特之后第一个信任的人,所以最后西恩娜回头是岸,还成为WHO的一位顾问。

西恩娜这个角色是全书中最复杂的一个,她在兰登的解谜过程中反应很快,电影有过一点点的表现。

她的挣扎和犹豫不决,她在两个男人之间的徘徊,却因为电影把她简化成纯粹的帮凶而全都无法体现,太浪费演员的演技了。

如果按照本来的设定,这个角色挺适合这个演员来演。

这些设定与情节电影里面尽数改变。

这样一改,就导致了一些更麻烦的情况发生,电影索性闭口不提,只把情节展现出来,完全不做更多解释。

西恩娜是代号为FS-2080的超人类主义者,她介绍了佐布里斯特给教务长成为客户,而她同时也与教务长合作参与了对兰登的记忆重构假象。

所以从开头医院到西恩娜的公寓这一段,西恩娜也是其中演员之一,瓦任莎和被枪杀医生以及出租车司机自然也是演员。

为何电影不提这些,其实笔者第一次读书的时候,对这一段情节实际上也没有多少质疑,觉得很顺理成章。

这场表演只是为了迷惑兰登,如果还有西恩娜这第二个变量存在,该如何控制局面。

如果出租车司机是教务长故意安排的,自然他去往的地方也是教务长安排的地点,所以可以推测出西恩娜的公寓是特别设计的去处。

如果不是西恩娜亲自参与表演,这一点就不成立,谁会在逃亡的时候还特意带上兰登的脏衣服。

教务长说谁会在医院的门上上锁,西恩娜既然是医院的医生,肯定也明白这点,但她却很配合,说明她知道这里面的情况,她就是演员之一。

当然了,电影直接设计成西恩娜一开始接近兰登就是为了实施佐布里斯特的计划,这虽然说得通部分情节,但还是很多细节无法解释。

另外,她抛下兰登的时候,进行反转的设计很俗套。

按照小说里面,那个时候西恩娜逃出去后兰登来不及走就被WHO抓走了,留下西恩娜独自逃亡,之后兰登才知道西恩娜的真实身份。

这时候的西恩娜,一方面是对兰登的一些情愫,另一方面是她意识到兰登可能会知道自己的身份,开始表现出纠结情绪一直持续到小说结局。

电影直接把这些全省掉。

倒是西恩娜去寻求同信仰的人的帮助以及接头暗号却保留了,只是小说里面,她是在威尼斯寻求帮助以求赶往伊斯坦布尔,而电影变成她在伊斯坦布尔寻求帮助去实施计划。

这恰好印证了笔者前面说的,电影保留了大部分正确的事,却把正确的人做出了改变。

少了西恩娜与兰登的暧昧,索性电影就把辛斯基博士做出巨大改变。

小说里面她的年龄可以成为兰登的母亲,电影却改成兰登的旧情人。

所以辛斯基寻求兰登的帮助从纯粹的咨询专家变成了找老情人帮忙。

多了这一些情感因素在里面,其实很没有意义。

小说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在批判WHO的不作为与愚蠢,兰登失踪后辛斯基一度以为兰登变节,包括辛斯基这个角色到后期也在反省自己和组织,但这明显政治不正确,所以干脆把WHO的相关东西全部改变。

教务长和教团的东西没有太大变动,只有一点,教团其实是一个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团队,电影让他们会做出杀人灭口的行为就太不符合他们的宗旨。

他们的原则本是不关心不过问不泄密不违法,这样一旦事发才能全身而退。

只管提供服务,不管客户要做什么,只要能保证目的能达成,并且他们不会被暴露。

但是为了让电影好看,让影片里面得有一个和前面两部电影类似的秘密组织存在,不得不让教务长最后抛头露面大动拳脚。

而且教务长和佐布里斯特的两次接触,他手下看过影片后长时间的恐慌与纠结,教务长在事态失控后态度的慢慢转变,电影全都回避掉了。

只剩下了让人觉得教务长是一个心狠手辣的角色。

系列电影的惯例就是删减合并人物。

《天使与魔鬼》里面欧核中心的情节被删掉,所以欧核中心主任这一非常重要角色就和瑞士护卫队的安保司令合并成一个人。

本片也不例外,小说中的WHO快速反应小组卜吕德特工与教务长手下被枪杀医生的饰演者费丽斯两个角色被合并成一个人卜夏尔,同时还为他添上了新设定,WHO的蛀虫企图获得病毒贩卖给外国政府。

其实这种设定也不是瞎编,刚好对应了小说里面西恩娜的对佐布里斯特开发的病毒的担忧,所以她才不信任WHO想要偷走病毒独自销毁。

卜吕德特工负责追踪兰登,追着他到处跑,而且他是辛斯基的忠实部下。

同时在威尼斯的地下室抓到兰登的确实也是他,去追捕佐布里斯特逼得他跳楼的还是他。

但是在兰登从五百人大厅逃出去后,一路跟踪并找到他的,却是费丽斯。

和他们一起坐火车去威尼斯的也是费丽斯。

被怀疑有问题的还是费丽斯。

这两个角色合并成一个了,倒也方便。

但是却把小说里面最重要的一些叙事上的文字游戏和障眼法悉数破坏掉。

比如,辛斯基博士一直坐在卜吕德的车上,昏昏沉沉的,兰登几次远处看见她还以为她被挟持,因为她是兰登梦境中的女人,所以造成兰登对WHO快速反应小组的强烈反感与恐惧。

但实际上,辛斯基博士是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老老实实待在车上。

电影里面却演成,辛斯基与卜夏尔平级并相互不对付互相怀疑指责。

最重要的障眼法是FS-2080第一次被提及的时候,小说里面教务长恰好说要联系FS但是要迂回谨慎的处理,然后就跳到费丽斯去接教务长电话。

这就不得不教人怀疑费丽斯是FS2080,这里同时还插入一段FS2080回忆成为佐布里斯特情人的一夜,相当恶趣味,因为大家可能会觉得他是gay。

另外,小说后面还说道教务长掌握了兰登行踪,安插了人在身边,由于对费丽斯的猜测,就会自然觉得西恩娜是教务长的人。

而且这时候西恩娜率先开始怀疑费丽斯,于是出于一直以来对西恩娜的好感,读者自然会更加质疑费丽斯的身份。

这就是小说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情节上的障眼法,直到最后大家才发现,原来西恩娜是双重身份,两边都欺骗了,这才使得反转效果很强烈,也恰好对应上了她的纠结挣扎和被兰登说服后的回心转意。

除了人物的改动以外,情节上的改动也不少。

一个是伊格纳齐奥,就是开场的时候,被蛇缠绕的那个胖老头,参与和兰登盗窃死亡面具,并且发邮件告诉他天堂二十五。

电影里面说他失踪了,小说里面明确说他死了,并且天堂二十五的信息是他死后助手打电话告诉兰登的。

不过他被蛇缠绕这个意象小说里面确实有,但不是以他表现出来。

另外兰登和西恩娜上网查询但丁诗歌的情节,虽然也是用手机,但是在他们前往另一个地点之后借用别人的,而不是西恩娜偷来一个手机直接查询。

这倒是省略了一个地点,加快节奏。

还有兰登携带的法拉第投影,并不是直接从佐布里斯特身上拿出来的,而是他委托教务长放到一个储物柜,等到他预告的那一天到达才转交给辛斯基,以此嘲讽她和她的组织。

结果他的死,让WHO提前找到了储物柜拿到东西,才会有辛斯基去找兰登破解信息。

辛斯基趁兰登不注意把东西藏在他的衣服里面。

其实兰登已经破解了一半的谜题,故而才会偷死亡面具,兰登失忆后破解谜题的方法,除了借助知识储备之外,很大程度上是靠部分失去的记忆那零星模糊印象。

教务长这边就派瓦任莎去夺回投影器,却没想到任务失败,她不得不绑架兰登,清除他的记忆,并制造假象,其实只是为了不让兰登帮助WHO继续破解谜题,直到预告那一天到来。

没想到,一切事情都脱离了轨道,导致后续的事情发生。

最重要的情节改变就是关于病毒的设定了。

小说中佐布里斯特预告的重生的一天,不是病毒释放的时间,而是病毒释放后在全世界达到饱和的时间。

没错,你没有看错,小说里面病毒已经释放,而且每个人都感染病毒!

电影当然不可能这么拍了啊,多么政治不正确!

电影里面因为简化了佐布里斯特,把他直接设置成中二病疯狂反派,所以他的病毒直接来源于开头那个电车难题,消灭一半人口,当然不能释放出来。

但是小说中怎么说?

佐布里斯特是生殖细胞系遗传工程的天才,他开发的病毒其实只是改变每个人的基因性状,让每个人有三分之一的概率绝育,从而以最温和最安全的方式一劳永逸解决人口危机——不孕不育!

这一手段,即使是WHO的领导人辛斯基博士最终也不得不承认,这是最好的方式,WHO商讨过后决定放弃研究解药!

这对WHO是天大的嘲讽和批判,他们的不作为,他们的愚蠢,他们干了这么多事情,不理解甚至逼死一个天才科学家,但结果却是这个死亡的人帮助他们解决了危机!

佐布里斯特在开头的悲剧的自杀,在最后却以一种上帝般的怜悯,解决了人类的问题,他的形象瞬间高大伟岸起来。

不被理解的天才,佐布里斯特和西恩娜,却都才是最高尚的人类,最关心人类自身存亡的科学家。

他的悲剧经历,是对WHO对人性对科学界的最有力讽刺与批评。

书中提到否认这一心理现象,大意是说当人接收到令其恐惧恐慌或者不愿意相信是事实的信息的时候,就会开始顾左右而言他甚至质疑信息的真实性,WHO对于佐布里斯特的态度恰好就符合这一现象。

佐布里斯特为什么要用近乎疯狂的行为,做这么一件伟大的事情,是因为他是但丁的狂热粉丝。

兰登不是说过,没有人比佐布里斯特更理解但丁。

但丁穿过地狱,经历炼狱,最终去向的是天堂。

黑死病虽然带来了瘟疫和全球人口大灭绝,但是它终结了地狱般的欧洲中世纪,开启了文艺复兴,帮助欧洲走向文明的天堂。

故而佐布里斯特看似制造了地狱瘟疫,却在帮助人类去往天堂。

影片却把佐布里斯特设置成简单对立的疯子,把他所有悲天悯人的一面全部斩断,只让观众以为他和其他所有电影的反派没有差别。

这部电影甚至不该有反派存在。

维吉尔不再领路,但丁不会下到地狱,更不会通往天堂,剩下的唯有谜题与密码。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敬请关注微博:Mosquito史歌,公众号:shige_show)(史歌出品,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史歌2016年10月29日

 7 ) 教授,你还是我认识的兰登教授么?

记得第一次认识兰登教授还是在初中的时候,被老妈拉着去逛街,却在书店发现了《达芬奇密码》,从那时起,罗伯特·兰登这个名字就被我深深地记下了。

《数字城堡》、《天使与魔鬼》、《失落的秘符》、《骗局》、《地狱》都逐一撸了一遍,布朗叔也是没有令我失望。

前两部的翻拍电影让我将兰登教授的形象更加具象化了。

汉克斯搭配各色男女配,尤其是奥黛丽·塔图(《达芬奇密码》饰Sophie),简直大爱,尽管电影版终归无法媲美小说,却也算精彩,直到这一次…小说中,兰登教授被世卫组织生拉硬拽的去拯救世界。

从一脸懵逼的在佛罗伦萨的医院里醒来,遇上高智商大美女,到发现丢失了两天记忆被人追杀。

又凭借着深厚的专业知识,以及过目不忘的逆天神技,最后找到了释放病毒的“零地带”。

过程中教授逐步发现女主其实一直在骗自己,而且也没能阻止病毒的释放,拧巴的女主最后一刻也决定勇敢面对现实,不再逃避。

一切安排的恰到好处,反转的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简直过瘾。

再看电影版,除了熟悉的名字和教授的脸以外,突然发现这个教授好像不是小说里的教授了。

同样是一脸懵逼的醒来,不断袭来的幻象,美丽的女主西恩娜,可是马可尼医生,你的大胡子呢,心血来潮给剃了?

还有瓦任莎,你的刺猬头呢,留成马尾了?

好吧,只是换个形象而已,看剧情,看剧情。

杀进医院了,跑吧,美女医生真贴心,生死关头,还帮教授拎着那包衣服。

好吧,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回到西恩娜的公寓,教授可是在这发现西恩娜是个拥有高智商的天才,又具有表演天赋,然而这一次并没有;“天堂,25”的线索也不是随随便便就通过邮件发过来的好吧;你们逃命的小三轮呢,我还想见识老司机飙车呢,然而,都没有!

混入“旧城”,西恩娜变装脱身,教授解谜…通通都没有,我到底在看什么?!

好吧,就当是一部独立电影看好了,可是你为什么还要拼命往原著上贴?

西恩娜内心是各种挣扎的好不好,教授是不情愿被拉下水的好不好,教务长是不需要下属提醒他遵守原则的好不好…美丽的西恩娜应该是有着高智商但内心拧巴的迷途小羔羊,却变成了被邪教头目洗脑的迷妹子,一心要保证病毒的释放;拉教授帮忙拯救世界,变成了教授与老情人重逢之旅,本来应该运用自己的脑袋破解谜题,寻找线索,却全程智商下线,线索都是直接蹦出来的;运筹帷幄的大boss教务长,却成了冲锋陷阵的变态杀人狂,duang的一下就找到了被抓住的教授,捅死大坏蛋之后又照脑袋补了几闷棍,还说不想见到太多的血,所以就打些脑浆出来么…即使作为一部独立电影,也实在无法给观众交代,时不时冒出的幻象,或者是回忆,不知道点背景的观众,简直是莫名其妙。

两星分别给美丽的城市风光和最后一幕归还面具的情节,不能再多了,即使你叫兰登…

 8 ) 解密电影《但丁密码》的艺术作品

【情迷画色】番外 05 解密电影《但丁密码》的艺术作品原创 2016-10-28 林微云 不合逻辑的诗意本文内容版权归作者林微云(微博@林微云vv)所有,未经作者同意,禁止转载,否则投诉到底。

如需转载文章请微博联系。

欢迎关注微信公共号“不合逻辑的诗意”。

当然,欢迎大家转发到朋友圈分享:)警告:本文多图,请在wifi状态下打开,当然,土豪请随意:)临近11月份,一大堆好片上映,最近是《但丁密码》,改编自丹·布朗前几年的新书《地狱》,由《阿甘正传》的汤姆·汉克斯主演,《美丽心灵》、《铁拳男人》和《达芬奇密码》的导演朗·霍华德执导,看起来颇值得期待。

作为《达芬奇密码》的书粉,《地狱》中文版一出,微云立刻就看了,前面大部分一般悬疑小说套路,看得饶有兴趣,后面剧情揭晓时,颇有一种我看了好几百页,你就让我看这个的感觉,你们懂的,毕竟珠玉在前,想超越前作很不容易,电影会怎样,估计应该可看。

丹·布朗在《达芬奇密码》红之前,小说类型其实挺多化,但《达芬奇密码》卖了6000万册,于是他就一路悬疑走到黑了,有时候红了也是一种可惜,最可惜的是无法超越前作,但比起他人作品,到底是强了些。

主角是汤姆·汉克斯主演的兰登教授,故事发生在佛罗伦萨、威尼斯和伊斯坦布尔,所以艺术作品、文学作品基本与三个城市相关。

为了不剧透,微云不分析剧情,只给大家介绍相关艺术作品,让大家看电影不懵圈!

一、 但丁 《神曲》 丹·布朗很喜欢掉书袋,如果阅读量不够艺术作品不了解,确实容易被他吓到,倘若提及作品均读过均了解,就觉得他颇有装逼堆砌的嫌疑,很多作品联系起来牵强,逻辑不严密,但小说嘛,看着开心就好,没必要追究bug。

书里提及大量的文艺作品,有果戈理的《死魂灵》,著名的《格雷氏解剖学》,还有在百年英法战争期间第一个用英语写诗的英国作家乔叟、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等等,但最重要的是但丁,无疑《地狱》可以算得上是但丁《神曲》的衍生作品。

Statue of Dante in the Piazza Santa Croce in Florence, Enrico Pazzi, 1865但丁(Dante Alighieri)是个神人,与彼特拉克、薄伽丘被称为“文艺复兴三巨星”,最著名作品《神曲》。

但丁9岁那年遇见了影响一生的女神、比他小一岁的贝阿特丽切(Beatrice di Folco Portinari),贝阿特丽切出生银行世家,又嫁给了银行家,死时仅24岁。

但丁是单相思,但丁声称仅见过她两次,第一次是九岁时,父亲带他参加邻居家庭聚会,第一次遇见贝阿特丽切,而第二次是佛罗伦萨三圣一桥上,但丁与贝阿特丽切邂逅,这场单相思产生了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新生》和《神曲》。

The famous fresco attributed to Giotto in the chapel of the Bargello

Domenico di Michelino – Dante and his Poem《神曲》是但丁的梦幻景象,却是对现实的反映,算政治寓意作品,因为政治斗争失败,1302年但丁被没收全部家产,判处终身流放,自死未回佛罗伦萨,客死拉文纳。

《神曲》全诗共分三部分:地狱、炼狱和天堂,每部33篇,加起来99篇,再加最前的序诗,共100篇,充满了浓浓的宗教含义,所有选择都与数字3有关,意味着三位一体,最大数字为9,也是基督教含义。

最常被引用的就是《地狱》部分,就算现在好莱坞电影电视《七宗罪》、《汉尼拔》系列都从但丁神曲得到灵感,具体就是那一种罪行流放在地狱的那一层。

A recreated death mask of Dante Alighieri in Palazzo Vecchio, Florence

Plague mask

面具在书中是重要线索,首先是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但丁的死亡面具,是在著名诗人死亡时艺术家用石膏敷在尸体的脸上拓下来的,真实再现了但丁面目。

另一个是威尼斯著名的鹰嘴面具(plague mask),最初是因为中世纪黑死病医生防治感染的面具,如今也衍变成了威尼斯面具节的经典鹰嘴面具。

二、 波提切利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是欧洲文艺复兴早期的佛罗伦萨画派艺术家,师从韦罗基奥,曾与小他7岁的列奥纳多·达·芬奇是同学,最著名的作品有《三博士来朝》、《春》(La Primavera 1477)和《维纳斯的诞生》(Lanascita di Venere 1485),上面介绍的但丁画像第一张右边那幅即是波提切利的作品,微云也写过他著名的爱情故事 【情迷画色】10 L.O.V.E 爱情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 第八辑,《春》和《维纳斯的诞生》均由乌菲兹美术馆收藏。

Primavera (c. 1482) Botticelli在这幅《春》中,波提切利运用自己的想像力对古代神话故事重新演绎,人物线条流畅,色彩明亮灿烂,却又在充满着欢乐详和的气氛中,带有一丝忧愁。

画面左上方是风神,他拥抱着春神,春神又拥着花神,被鲜花装点的花神向大地撒着鲜花;画面中间立着女神维纳斯,在她头顶处飞翔着手执爱情之箭的小爱神丘比特;维纳斯的右手边是三美神手拉手翩翩起舞,她们分别象征“华美”、“贞淑”和“欢悦”;画面的右下方是主神宙斯特使墨丘利。

The Birth of Venus, 1486. Uffizi, Florence1485年完成的《维纳斯的诞生》是波提切利的另一幅杰作,表现的是希腊神话中代表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从大海中诞生的场景,这幅画的绘画风格在当时颇为与众不同,不强调明暗法来表现人体造型,而更强调轮廓线,使得人体有浅浮雕的感觉,而且极适合装饰作用。

画面中的女神肌肤洁白,金色的长发飘逸,无愧为是完美的化身;但脸上却又挂有淡淡的忧愁、迷惘和困惑。

Sandro Botticelli - Mappa dell'Inferno

另一幅波提切利比较少人知道的作品是地狱之图(La Mappa dell' Inferno),基本上按照但丁神曲的解释画作了地狱,地狱共分为多层,每层安置不同罪名的人们。

另一幅更少人知道的就是波提切利的三张嘴吃三个人的撒旦《dante's inferno botticelli Satan》三、 米开朗琪罗 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是不可多得的完美艺术天才,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与达芬奇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其雕塑“大卫像”举世闻名,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的《创世纪》天顶画和壁画《最后的审判》无与伦比,他还设计和初步建造了罗马圣伯多禄大殿,设计建造了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的陵墓。

The Statue of David, completed by Michelangelo in 1504

1499年,米开朗基罗回到了佛罗伦萨,羊毛同业公会委托米开朗基罗创作一件巨大的大卫雕像,用以表现圣经中的犹太英雄大卫王,作为佛罗伦萨自由的象征,完工后摆放在维奇奥宫前的领主广场上。

1504年,米开朗基罗完成了大卫像,描绘了战斗前的大卫。

雕像面色坚毅,头部左转,颈部的筋凸起,似乎正在准备战斗。

他的上唇和鼻子附近的肌肉紧绷,眼睛全神贯注地望着远方。

这杰作突显了米开朗基罗非凡的技术和出众的想像力,奠定了他作为雕塑家的地位。

插曲就是当时死对头达芬奇企图多方游说,不让大卫像放在维奇奥宫前的领主广场上,结果没成功,现在广场上的是复制品,真品在博物馆里。

剧里还提到了另一著名雕塑《奴隶》(Prigioni)。

Michelangelo's Pietà, St Peter's Basilica (1498–99)1497年11月,法国驻圣座大使委托米开朗基罗创作雕塑圣殇像(哀悼基督),这件雕塑后来成为米开朗基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委托合同在次年8月签订,作品完成时米开朗基罗年仅23岁,作品受到了无数好评。

雕塑完成后,米开朗基罗在雕像中圣母胸前肩带上刻下了MICHAELA GELUS BONAROTUS FLORENTIN FACIEBA(佛罗伦萨的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所作),这是米开朗基罗唯一有签名的作品,至今保存在梵蒂冈圣伯多禄大殿里。

Michelangelo, Boat of Charon and the Damned with Minos, The Last Judgment, 1534–1541, Sistine Chapel1505年,受新任教宗儒略二世之邀,米开朗基罗回到罗马。

儒略二世委托他为教宗自己设计陵墓,同时,米开朗基罗受委托为西斯廷礼拜堂绘制天顶画,大约花了4年时间(1508年至1512年)。

根据米开朗基罗自述,是多纳托•伯拉孟特和拉斐尔说服了教宗委托米开朗基罗在他不熟悉的媒质上进行创作,他认为自己是比较牛逼、充满男人味的雕塑家,而非画家。

米开朗基罗取材于旧约圣经中的创世纪,作品描绘了343个人物形象,中心部分是创世纪中的九个场景,从开天辟地到洪水方舟,自然也包括但丁“地狱渡船者”。

The Last Judgment by Michelangelo二十多年后,罗马教宗克雷芒七世委托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礼拜堂的祭坛墙上绘制湿壁画最后的审判,然而,克雷芒七世在委托之后不久就死去了。

保禄三世继任,并为米开朗基罗的创作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壁画在1534至开始绘制,1541年10月最终完成。

这件作品规模宏大,占据了西斯廷礼拜堂祭坛的整座墙。

最后的审判描绘的是世界末日来临,基督再次来到人世,身边围着圣徒们,对人进行审判,并决定他们的命运。

四、 达芬奇

Annunciation (1475–1480)—Uffizi, is thought to be Leonardo's earliest complete work达·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是文艺复兴博学大拿,几乎没有不会的,被传是从现代穿越回去的第一人,《达芬奇密码》里被用太多了,这部里就用得少一些,只有放在乌菲兹美术馆里的《圣母领报》(Annunciation)。

这是达·芬奇的早期油画作品,约作于1472年,作品取材于宗教故事,描绘有一对双翼的天使来朝拜年轻的圣母玛利亚,告诉她怀孕了,救苦救难的基督将要出生。

画幅右侧房子入口处附近书架前的是圣母玛丽亚;左侧跪在草地上的是来报的天使。

圣母看似端庄沉稳,却难掩内心激动和将要做母亲的欣喜,天使的美丽柔软面部表现出对圣母的虔诚和恭敬之情,百合花是基督的象征。

五、瓦萨里

Giorgio Vasari ,The battle of Marciano in Val di Chiana

乔尔乔·瓦萨里(Giorgio Vasari)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和建筑师,以传记《艺苑名人传》(Lives of the Most Excellent Painters, Sculptors, and Architects)留名后世。

作为画家,瓦萨里的艺术成就在文艺复兴时期不起眼,但是作为艺术史学家,他可是鼎鼎大名,其《艺苑名人传》长达百万字,书中第一次正式使用“文艺复兴”一词,对后艺术理论研究影响很大。

代表作是佛罗伦萨市政厅内一系列壁画,他的壁画就是画在了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的壁画之上阿,把两个大拿的画作都覆盖在了后面,神死了。

在佛罗伦萨五百人大厅壁画中的乔治奥·瓦萨里《马西阿诺之战》,占有身高的绝对优势,这幅两军对决的画面恢宏震撼,有十六米长,超过三层楼高。

整幅画以棕色和绿色为主,加上一些红色的色调渲染,这幅描绘士兵、战马、长矛与战旗在一处乡野山坡上混战的全景让人赞叹。

兰登教授具体发现了什么线索,就不给大家剧透了。

六、古斯塔夫·多雷

Gustave Doré, DanteAlighieri, Inferno Plate 8 (Canto III Aban don all hope ye who enter here)

Doré's huge collection of black-and-white etchings depicting everything from the tunneled entrance to Hades

Doré's engraving of Geryon(吉里昂,希腊神话里被Hercules杀死的三体有翼怪物,一个带翅膀的怪物,长着有毒刺的尾巴,住在恶魔沟之上)

但丁的地狱:很多很多裸体的人,攀爬着,形成肉体堆成的三角形古斯塔夫·多雷(Gustave Doré)是19世纪法国著名版画家、雕刻家和插图作家。

1853年为拉伯雷的小说作插图大获成功,此后被出版商邀请为多部世界名著作画,成为欧洲闻名的插画家。

多雷的作品多是黑白两色。

他的作品充实饱满、层次分明、质感强烈。

他会用极细的线条编织出物象的表面和体块,以线条的疏密来表现物体的明暗。

多雷的作品光感强烈,对色彩的暗示到位,立体感很强,无论是宏大的场面还是单独的个体都能很好的表现。

多雷曾为但丁《神曲》画过插图,《地狱》里就多次提到这些插图,作为解谜的线索。

七、其他艺术作品希望大家看到这里还没有晕,下面的艺术作品就比较零碎,简单介绍一下就行。

Cylinder seals invented by the Sumerians in3500 B.C苏美尼亚人发明的滚筒印章,这个东西也因为丹布朗的《地狱》这本书火了,滚筒印章是古代近东地区普遍使用的印章,通常刻有“图案故事”,在湿的粘土上滚动按压后,可留下连续的图案。

滚筒印章发明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近东地区,具体位置在现今伊朗西南部的苏萨和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乌鲁克。

滚筒印章的发明与后来楔形文字的发明有着密切联系。

Rodin's The three Shades from The Gates of Hell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是法国雕塑家,他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

除雕塑外,他还创作了许多插图、铜板画和素描,他还写过几部著作,主要著作有《艺术论》,主要雕塑作品有“沉思者”,“维克多·雨果像”,“阿根廷总统萨米恩托像”等。

1880年法国政府委托罗丹为法国工艺美术馆青铜大门做装饰雕刻,罗丹构思时想到了吉贝尔蒂为佛罗伦萨洗礼堂所作的青铜浮雕大门“天堂之门”,他决定以但丁《神曲·地狱篇》为主题,创作雕塑《地狱之门》。

《地狱之门》门楣上方是三个模样相同,低垂着头颅的男性人体,被称为《三个影子》,《三个影子》后被制成了高192厘米的青铜群雕,他们的视线将观者目光引入“地狱”,门楣下面的横幅是地狱的入口,即将被打入地狱的罪人们在做着最后的痛苦挣扎;横幅的中央是一个比周围人体的尺寸要大的男性,他手托着腮陷入沉思,被称为《思想者》,《思想者》后来被制成了高200厘米的青铜雕像。

Bouguereau's strangely erotic vision of Dante and Virgil watching two nude men locked in battle威廉·阿道夫·布格罗(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是19世纪末的法国学院派画家,他常用神话作为灵感,以19世纪的现实主义绘画技巧来诠释古典主义的题材,并且经常以女性的躯体作为描绘对象,是当时法国沙龙画家中的佼佼者。

《但丁与维吉尔在地狱中》,这幅画的主题取自于《神曲》中所描绘的,但丁被维吉尔邀请一起游览地狱的场景(左边的2个路人才是但丁与维吉尔,头戴橄榄枝环的是但丁)。

这幅画却一改布格罗作画常规,以狂烈,鲜明的色彩,来表现地狱的七宗罪——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贪食及色欲。

在画面最中心的位置,是2名互相厮打的罪人,其中一人抓住另一人的侧腹,并撕咬他的喉咙,这说的是暴怒。

紧接着他们后面,是一名无力摊躺在地上的人,他漠视眼前发生的一切,这说的是懒惰。

而更远处,的人群,分别描绘了傲慢、妒忌、贪婪、贪食和色欲。

William Blake's sinners swirling through aneternal tempest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是英国诗人、画家,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

布莱克14岁当雕版学徒,于1779年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美术。

布莱克后来与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很快成为了好友,并应邀为其作品创作插图。

从1824年至1827年,布莱克带着病痛为但丁神曲画插图,但死前未能完成,去世时留下了102版图纸,包括基本的草图和充分发展的水彩画,其中一套水彩插画原稿共68幅,画作都满含了慈悲,集中表现了罪、罚、报应和救赎等主题。

这些图纸从未公开,保存在利内尔手中。

1913年曾借给泰特美术馆展出,五年后被拍卖,分散在英国、澳大利亚和美国。

Stradanus Illustration of Phlegyas paddingthrough submerged bodies on the river Styx史特拉丹奴斯(Stradanus or Jan Van der Straet,1523~1605)是16世纪佛兰德斯画家,这是其所作《神曲.地狱》第八篇的插图。

这里是地狱的第五圈,愤怒和懒惰者正在受罚,而两位诗人正由恶魔菲烈基斯(Phlegyas)撑船渡过冥河。

插图中一些魔鬼的形象体现出欧洲北方的绘画传统。

但丁写道:“在人世时,他是一个傲慢的人物;他的一生没有留下一点美名:所以他的鬼魂仍在这里暴跳。

世上有多少人现在还自以为伟大的帝王,结果将留下千古的罪名……”

Bayros's tortured sould hudding beneath ahail-like torrent of scalding pellets and droplets of fire

Salvador Dali's eccentric series ofwatercolors and woodcuts上面还有达利和弗兰·兹·冯拜劳斯(Franz von Bayros)的两幅小画,大家先看着眼熟眼熟,真的还看不懂,就只好去找影评剧透啦。

✨🌙⭐️🌟💫✨✨✨✨✨✨✨✨欢迎关注“不合逻辑的诗意”

 9 ) 2024年了,我好像发现两个至今没人提到过的彩蛋。

第一个彩蛋藏的有点深 佛罗伦萨/旧宫/500人大厅:壁画后面藏着另一幅画,那幅画有一部分是达芬奇画的。

历史上达芬奇被当时的意大利总督调走去做另外一个项目了,所以本该由他完成的画作别人替代了。

下图是鲁本斯仿照达芬奇手搞作的绘画和现在的成品比较是不是把战争的情景描绘的更加的活灵活现?

据说米开朗基罗本来是准备要和达芬奇赛一赛的,米开朗基罗负责《卡希纳的战役》当达芬奇不得不离开《安吉亚里战役》这项工作时米开朗基罗顿感无趣,他的壁画也没有完工…米爷这暴脾气就是这么任性。

第二个小彩蛋来自于女主的名字 sienna 西恩娜,这个名字很独特,来自于siena,熟悉意大利的朋友就知道了这是一个意大利的地名,离开佛罗伦萨不远,中文名称叫锡耶纳,有兴趣的可以维基百科一下

 10 ) .

本来看了电影想给四星的看了看别的影评中提到的小说感觉电影改的乱七八糟 就还是给了三颗星电影总的来说 拍的还是挺美的 看完挺想去这几个地方旅游的不过感觉推理线挺弱的刚开始以为会在那张图上下大手笔结果作为一个线索贯穿了一下女主最后的突然叛变确实吓了一跳不过之前提到有个男人经常到她这里在女警枪击的时候 还顺手把教授的衣物拿走 也算有迹可循吧不过这个用塑料袋爆破的设定真是...还给自己的对象出个谜题真是...小说显然靠谱的多虽然我也有过人太多了 应该采取点行动什么的任何借着为了别人为了地球为了未来什么的理由伤害他人的行为都值得遭的唾弃

《但丁密码》短评

如果当初用心经营,我们就不会分开。原来这是爱情片( ¯ᒡ̱¯ )و

6分钟前
  • ღ 狐不悔,
  • 推荐

事实证明丹·布朗的小说只适合改成游戏,不大适合改编成电影,这片子比之前的《达·芬奇密码》和《天使与魔鬼》还要糟糕一些,剧情按部就班的来,让小说里的悬疑变得低能且幼稚,有时候的故事桥段还写得极其的拖沓,令人昏昏欲睡,这样平庸悬疑片一抓一大把,观众参与度低,根本无法刺激观众的观影欲。

8分钟前
  • Ron Chan
  • 很差

这部原著还没看,就电影来说,个人觉得是三部曲的最佳!情境的渲染,紧张的气氛,地狱的刻画,精准的拍摄角度,精致的模型,佛罗伦萨、威尼斯、伊斯坦布尔三个城市的风光,还有甚至比电影还恢弘的配乐,都是丹布朗原著与商业电影结合的典范。2018.7.31伊斯坦布尔归来二刷

13分钟前
  • Cap和Umi
  • 力荐

三部曲最佳,为朗监督续命。地狱绘图不错,另外WHO也有执法权了?娱乐性满载的120分钟,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我只服丹布朗,故事足够复杂又不繁复,两个小反转,一个大反转,节奏紧凑,高潮不断。

14分钟前
  • m89
  • 推荐

剧情挺经不住推敲的,既然研究出了绝世病毒,随便找个人口密集地爆炸不就完了,为什么要兜那么大圈子让人去找。但是解密的过程我还是很喜欢看的,也正是丹·布朗作品的魅力所在。顺带欣赏一下各国风景。做梦都想去伊斯但布尔啊啊啊啊啊啊啊

16分钟前
  • Augentropfen
  • 推荐

丹布朗《地狱》改编,他的书还挺适合影视化的,主线明确,起承转合有条理且画面感很强。这版改编基本保留了原著「历史推理解谜+欧洲风景名胜观光」的探险主线,但拍得太过走马观花:丹布朗的原著虽然节奏很快,但推理过程的抽丝剥茧,多方势力的你追我赶以及正邪角色的大小反转还是做得挺扎实的。而本作做得像「八天欧洲十国游」之类的旅游骗局一样,赶着主角和观众往前跑,外加动作场面也很稀烂(谁要看60岁的汉克斯跑得气喘吁吁&高潮段落老中青四人在水池里抢塑料袋玩呢?),可看性大打折扣。抛掉颇为伟光正的美式个人英雄主义结局,没能重现丹布朗所设计的那些与文学艺术宗教相关的符号学谜题也挺令人失望的,本来以为影视版可以重现得更生动形象,没想到也就但丁地狱图还差强人意,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怕是都觉得在挂羊头卖狗肉了。

20分钟前
  • Mr.Graceless
  • 较差

真相没浮出水面之前还是很好看的,后面就😂😂😂

24分钟前
  • Vivian
  • 还行

兰登有个老情人?黑人问号脸!开头惊悚氛围甚好,但是到井下一别之后剧情就变得烂俗狗血,两条小言爱情线+非常潦草的收尾,EXM改成这样不应该跟原著党说一句very sorry?只有配乐和almost实景拍摄扳回一星,西恩娜是痴情的恋人,但她也是高智商天才,可惜我只看到她无脑狂热的恐怖分子一面,so sad

29分钟前
  • 突然粉碎
  • 还行

是不是但丁密码现在被解而实现了?气溶胶传播,病毒针对人口膨胀,阴谋论......。

32分钟前
  • 开心快乐每一天
  • 推荐

无聊

37分钟前
  • 麦弧
  • 较差

开始的闪回堪称惊艳,可惜都是幻觉!能照这个路子拍一个但丁地狱旅行记吗?

42分钟前
  • Double
  • 较差

名不符实,装神弄鬼,浪费感情。

44分钟前
  • 迦南Canaan
  • 较差

文艺复兴风光片,挺赏心悦目的

46分钟前
  • Cat
  • 推荐

当年老发福的兰登教授亲身上阵与异端分子水下肉搏,宗教解密推理也被弱化为悬疑动作大片,反派设定中二,故事拖泥带水,很多细节讲不通,这个系列也终究沦为了一部流水线作业一般的冒险风光片~

48分钟前
  • 搬砖侠
  • 还行

一部奇妙的安眠片!节奏不是不紧凑,演员也不是演的不好,情节也不是不好看,可就是那种看着困的片子,本来这一点应该加一星的,可是看完了又不困了差评!还是喜欢看汤叔演戏的,但达芬奇密码明显更高级一些,这部就想对坏人说:想当救世主,你就要有实干家的精神,这么招摇你注定当不成。

52分钟前
  • 猫语猫寻
  • 还行

这拯救全人类的戏真的一点儿也不紧张啊……

57分钟前
  • 固力果guriko
  • 较差

又一部标准的#你想怎样就怎样#

59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较差

名著改编 达芬奇系列 湯漢斯 少有的港名跟回原名, 而內地反改個新名, 可能內地書名也沒用原名?? 但新一代 90後有多少人知道 但丁, 可能是看過此書後才反而知道.....

1小时前
  • 影毒肥佬
  • 还行

『补標』当达芬奇密码系列看的,但是不如之前。

1小时前
  • 与碟私奔
  • 还行

延续了前作的风格,以解谜手法穿梭于欧洲古镇,顺带介绍历史人文,是不折不扣的旅游广告片。但是解谜手法已不高级,汉克斯的表现也力不从心了,加之频繁的追逐、谎言和受伤,没有有效直接的解决方式。导演还反复强调但丁炼狱的视觉呈现,有点故弄玄虚了。

1小时前
  • 大奇特(Grinch)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