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一国际女性电影节开幕影片观于202009241800因为要赶下一部《阮玲玉》,没有听完导演访谈。
厚重的时代感扑面而来,毛线裤,刻版油印,筒子楼轰鸣的工厂流水线非常舒适的沉浸感。
故事扎实,对白自然,演员到位值得一看。
诗人 (2018)5.92018 /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 剧情 爱情 / 刘浩 / 宋佳 朱亚文期待更多这样叙事风格的中国故事。
有一本“唤醒创作力”的心理自助书,确实戳中过我。
它命名了所谓的“影子艺术家“,永远在为别人的创作梦想欢欣雀跃和鼓舞。
这是另一种共情的副产品吗?
想象着别人的满足,仿佛自己也被分到了那一份荣光。
可是,那毕竟是别人的梦呀,是经过转介了的,折射的光。
宋佳扮演的也是那样一个角色。
而我痛恨的是,她展现了一个男人所能期待的女人的极致。
当她的能量都用在围着太阳公转,当依附本身就是她的渴望,当她把自我牺牲和奉献一味浪漫化,她全情扮演着一个“诗人的女人”,甚至连孩子都不在她的愿望范围内,母职会削弱她的注意力和纯粹度,她已经有了一个“大孩子”了不是吗。
去成就一个诗人,就是她的天职,无论是作为刺激他情欲的缪斯,还是现实世界中扶助他上位的阶梯。
是她创造了一位“诗人”,而她情愿躲在幕后品尝这一切。
她不敢想象这光环可以真正属于她,她毫无怨言,连他最后死亡的悲剧的美酒,她也不会错过啜饮一口。
当诗人和商人,都在时代的沉浮中,体会到宿命的幻灭,她也仍然活在她的黄金年代,因为这出戏剧正因此达到完美的高潮。
有什么比诗人之死更美,被玫瑰的刺蜇伤,或是在推土机下化作矿石?
这种小布尔乔亚的矫饰,让我联想到《魂断威尼斯》,后者不乏表达荒诞讽刺的陈腐气息,而本片甚至仍然会被解读为男人对女人崇高的讴歌。
它看似将男人的虚伪懦弱踩在脚下,却仍是以男性中心对女性的凝视和再呈现,将女性固化在附庸的位置上,没有丝毫反省和反抗。
因为诗歌只能是男人的事业,而她是一个无比满足的助产士;她摹写着他们的酸水,并将之奉为圣经,不具备评判的资格;她的生命样貌可以是一首“真正的诗”,却只能是在所有男人的眼中,被观看和被书写。
(因此深夜在两个男人的注视下借用油印机,确实有着罪恶的情色意味)张目所实现的最成功的报复,不仅仅是将李五拖入自己的轨迹,而且是以剥夺了他的“诗心”的羞辱方式。
这是男人之间的战争,而她是用后即弃的战利品,这是最隐秘的厌女——以爱女的形式呈现。
你说,这有什么不对,这不是现实主义的刻画吗?
可是这样的女性形象还少吗,甚至这和历史上所有盼着夫君高中状元的女人,有何区别?
如果电影没有从现实中超越的欲望和可能性,那么它就只是在复刻现实的压迫机制和陈词滥调,甚至额外加上一层有毒的光环。
Please,woman,be a trouble maker, better than a perpetual servant!
我痛恨,一个无法自我定向的女人,就像我痛恨曾经的自己。
我毕竟无比痛苦地挣扎过,我便更看不得有人沉溺在通往地狱的美梦里。
一个躲在暗中主导着戏剧走向的附属品,透露出一种隐微的权力的操控欲,你便把她称作“真正的诗人”和“主人”?
你说,这难道不是出于爱!
(林奕含:为爱做什么都是可以的!?
)或许最让我触怒的,恰恰是你说的,你无法理解陈蕙,或是像她那样,那正是因为你摆脱了对女人/女性气质的后天塑造,我是否该将我的愤怒称为嫉妒!
许多问题终究都绕回到同一个原点,究竟什么是人的主体性,什么又是女人的主体性?
这是属于父辈的一个简短的时代。
似乎只是一段烟云,一代人的青春。
刚好是我的父亲那一代人。
85思潮刚结束的时候,全国的文化刊物也不多。
干这一行的更是少之又少。
海子,顾城真的影响了一代人。
那个时候追求诗歌的人,都是很纯粹的。
因为就没看过别的东西。
在僵化集体制度的时代,这些诗意正是当时青年精神向往,而且是唯一的通道。
那些青春的激情与躁动。
反叛与不甘,都指向了这一个出口。
所以影片里很多人想当诗人,想当个诗人的女人的内化需求,在今天看来都很不可理解。
但在当时,的确是一代人的精神高地。
整个剧本来看,人物弧光还是比较完整的。
李五最后还是没能走出思想里的矿区。
这里确实是他的归宿。
如同张目说的,离诗歌近一些。
这个人物一生都在干这个事,但是其实离诗歌精神非常遥远。
他只是享受着鹤立鸡群的红利不能自拔。
但这最后的一步,确实离诗歌近了。
最后用这种殉道的方式回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全片抑郁的气质间接阐述了下岗潮给这一代人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创伤。
这是一代人不可回避的隐痛。
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双重剥夺。
如果要为这代人写一首诗,写一本书的话,也一定是归类为伤痕文学。
作为一个伪文青,对于自己的手速和脚力都有自知之明,从来不敢凑电影节热闹。
碰巧今年公司团建在东京,毫无计划地被同事拉去六本木看夜景,下地铁才发现从隧道开始就布满东京国际电影节的宣传,隧道两边挂出了所有参展电影的海报,气氛可以说是非常美好了。
地铁隧道里海报之一,后悔没有拍更多,充满电影节气氛
地铁上来前往六本木的电影节宣传
你瓣女神Gakki对于六本木,此前唯一印象是《东京女子图鉴》,大概是绫初到东京最向往的港区高楼。
从环绕Roppongihill的任意地铁站出来,都可以看到这栋目前东京最贵的高大商业楼。
除了商场和写字楼,六本木充满了现代文艺气息,包括进行当代艺术鉴赏的森美术馆、深受游客喜爱的52层展望台,同时也是观赏东京铁塔最佳地点之一。
六本木观景台眺望下的东京塔随处可领取电影节的宣传手册,可惜没有中文版,40页的手册里介绍了参展电影的放映时间和地点,还有丰富的周边活动,包括讲座、音乐会、电影讲座和教学等等。
买票的时候听到旁边下沉广场传来很热闹的摇滚音乐,据说也是电影节的动漫Live Show。
这次电影节专门设置了汤浅政明的放映特集,令人心痒。
当然,以上文字主要来自我的瞎猜,毕竟日语水平很是苦手。
本想买当晚的《三夫》,特别想尝试一下在大荧幕看情色画面,可惜售罄,幸运的是买到了第二天的《诗人》,电影节期间TOHO影院不再上映院线电影,同时特设了售票处,可见对电影节和影迷的支持重视。
整个商场随处可见宣传,右下是特设的售票处
电影节会场导览
参展影片拍片和介绍
电影节周边活动第二日观影的体验也很舒服,除了硬件设备完美,开场广告也很有特色和质感(此处表示不会添加视频),和国内小众电影放映不同,观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老年人,不知是否算是日本老龄化的反映。
但同时这种气氛让人感觉到,喜欢文艺电影可以成为一种日常化的诗意生活,而不似国内电影节往往成为现代青年加持文艺标签的聒噪狂欢。
屏幕和音效都非常棒,忍不住放低手机偷拍一张
皮质座椅,有座椅间隔和存包处,非常影迷和社恐患者友好了
观众投票,不知道是否会作为某些奖项的考评因素,emmmm有一种受到尊重的幻觉……意外收获是观影结束还有主创交流环节,导演刘浩和宋佳都到场。
但可惜的是与电影相关的,只交流了创作过程和演员评价,对电影本身的理解讨论不多,被气到的是在主持人表示只剩两个问题可以问的时候,中国粉丝竟然问宋佳你最近有没有吃锅包肉这种傻逼问题。
主创的观影交流环节时间宝贵,浪费理解电影的机会也浪费交流的初衷。
师娘很美对于东京电影节关注不多,最后说一点粗浅的感受,似乎东京电影节对中国作品偏爱沉郁文艺的年代戏,一如《暴雪将至》和《不成问题的问题》。
镜头的审美克制和压抑,有些过分的工整。
这部戏主角和大部分配角的情感变化都一目了然,反而张牧这个角色显得神秘有趣了起来。
诗人张目的出场并不多,但是几乎是所有人物的纽带,电影很少给他直接的镜头,多是别人口中眼中的侧写,工人羡慕的大诗人和大官,儿子鄙夷的负心汉和老色鬼,李武从崇拜到愤恨,最后却复制了他的生活。
张目一如中国式领导,说令人生厌的虚伪官话,以致他谈论诗歌是否真诚,对陈慧的关怀是否真的暗示勾引,都变得暧昧朦胧。
而陈慧对他的情感也进行了微妙的处理,她自然是全心全意爱丈夫,但似乎也不相信别人口中的张目如何猥琐,她认真看张目的诗歌会发出微笑,会把抄写的底稿专程送给张目的长子。
如果当时有机会,大概是很想问问宋佳如何去理解张目和她之间的情感吧。
TOHO电影院入口
出品:艺术清渠作者:terri声明: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后台回复。
“只要是你的东西,哪怕是你的影子和味道,我都要留着。
”当诗人李五沮丧的将自己埋在她的怀里,他的爱人陈蕙拿着他的退信,缓缓地说道。
一语成谶。
故事的结尾,一个落寞的背影,一种弥留的味道,伴随着赫然的“拆”字,不远处翻滚的尘烟久久未曾散去。
埋葬的是一份思念,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01当人们望向诗人,而他却希望等一等灵魂1陈蕙成就了诗人“我也喜欢你的味道,那是阳光的味道。
”李五搂着陈蕙,仿佛就是在拥抱着太阳女神。
陈蕙对李五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她认为李五离不开他,需要他的照顾,她把他当成了大儿子。
为他做饭,给他送吃的,为他放弃夜大学习的机会,为他将诗集编辑成册,为他争取获奖的机会……所有的牺牲,她都甘之如饴。
与其说她生活在诗人的身边,不如说她沉浸在自我构造的诗意里。
面对两次误会,她选择了沉默。
哪怕是最后的离开,她也一直在远远的观望着,“守护着”。
实际上,她是离诗意最近的女人。
这一走,她把诗人的灵感也一并带走了。
2李莉想做诗人的女人作为陈蕙的闺蜜李莉,既埋怨陈蕙为李五付出太多,又羡慕陈蕙是诗人的女人。
因为幸福的感觉,是无处躲藏的,显现在陈蕙含笑的眼眸中。
后来,在陈蕙与李五分开之后,李莉终于有机会给李五做菜时,她用高压锅煲的汤。
而李五喃喃着,如果是砂锅炖就更好了。
陈蕙曾经就是用砂锅给他炖汤,她就像是慢火炖出的滋味,醇厚而细腻。
这是李莉身上所匮乏的,所以她只能甘为拥趸,仰慕着李五,而不能成为诗人的女人。
3张义因陈蕙想成为诗人张义是一个有些玩世不恭的男人,他是李莉的男朋友,他的父亲张目也是一位诗人。
这并没有带给他太多的影响,反而是因为陈蕙而有所触动。
看到陈惠为李五默默的付出,把他的诗集用油印编辑成册的时候,张义也感叹着我也想做个诗人了。
“一张纸,一支笔,一个女人,一个世界。
”4李冰下辈子想做诗人曾经是矿上的组长李冰,他曾经对李五说“这是一个需要时刻走动的社会。
”他鼓励李五多走动,也能顾及到诗人的情绪。
他说面子上的事得做,即使安排了工作,但是他对李五说可以找个地方发呆。
在面对宣传科科长来矿上,李五只是一个“嗯”字回应,李冰则回复感谢领导的支持,他们的反应截然相反。
懂得人情世故的李冰,后来选择了下海经商,顺理成章成为了大老板。
在一次聊天中,李冰谈及下辈子想像李五那样,当回诗人。
实际上他可能只是向往被人拥着的感觉罢了。
02追逐“诗人”的位置,还是“诗意”的人生?
对于人心所向的“诗人”位置,李五也深深的在乎过。
曾经他也艳羡老一辈诗人张目被人前呼后拥尊着的状态。
在张目第一次读到李五的诗时,读出了极力想摆脱现状的情绪。
也正是因为对现状的不满,李五不断渴求往上发展。
张目说过他的诗分为能发表的,还有写给自己的。
可是到最后,他连写给自己诗的能力都没有了,涌现出苍茫的无力感。
当李五如愿以偿,做上褐家山文联主席,也坐上了张目的位置之时。
他最终也是感慨着:“下辈子,我希望等等自己的灵魂,用一生去写一首好诗。
”“诗人”是一个被物化的形象,在那个时代,代表着某种权利与地位,人们趋之若鹜。
在改革开放之后,翻涌着市场经济的浪潮,这时候谁还看诗呢?
“诗人”的位置也随之没落了。
“诗人”,被一个时代所推崇,又被另一个时代所抛弃。
而真正离诗意最近的,实际上就是陈蕙,那是拥有阳光味道的女人。
03一步错步步错,错过之后的另一种人生影片里着墨不多的洪大姐,这条故事线也耐人寻味。
她与陈蕙相反,和一个非心仪的男人过日子。
她是车间主任,受厂里工人的拥护与爱戴。
但是她的女儿选择了一个矿上的男人,洪大姐苦口婆心的说道“一步错步步错”。
反被她的女儿指责,说她选择不喜欢的男人过一辈子。
结果在她退休之后,她女儿没了工作,女婿又下岗了。
她只好开饭店经营,填补家用。
如果她的女儿之前听了她的话……如果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那么到底什么选择是正确的呢?
假如在李五怀疑陈蕙的时候,她能够解释。
假如在李五说“滚”的时候,她没有离开。
假如后来他们没有擦肩而过……“人生诸事皆有命,到头来又是一场空。
”这是影片里矿上工人的感叹,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叹。
在时代滚滚向前的车轮下,所有人全都是渺小的一粒尘埃。
人生没有那么多假如,错过之后便是另一种人生。
04她的毛裤,是最迷人的一道风景人的一生看似很长,暮然回首,能真正留下的、记住的,或许并不多。
曾经是门卫的杨师傅,后来脑梗了。
他说,一辈子真正记住一个地、一个人就可以了。
张目生前也说过:“一个诗人,这一生,要用心写好一首诗,一行诗,那就够了。
即使最后,不能有一首诗,一行诗,为我自己送行。
走的时候,我也要离诗意近一点。
”
毛裤,是陈蕙最独特的存在,也是诗人心中最迷人的一道风景。
扯毛裤,扯下的是过去的生活情趣,扯不断的是他们彼此的回忆。
爱,是相濡以沫。
爱,也是横亘在你我之间的缄默。
影片里的镜头拍得很唯美,火车的鸣笛声穿越在矿山之中,温暖的桔光在屋里点亮。
李五在物是人非的故地中,抬头望向天空,阳光洒在他的脸庞,他的身上。
他曾经离“阳光”如此之近,如今他唯有默默流着眼泪。
祭奠他死去的灵感,他的灵魂早已迷失。
结尾让人痛心,却又是最好的安排。
【艺术清渠】WXID :yishuqingqu
人生的实,就像坚硬的石!
作为一个农民,好不容易能够成为矿工,那么就喜欢转正,希望摆脱农民的身份,成为一名工人,一名市民;作为一名矿工,煤黑子,虽然是个正式的工人,但是却希望成为诗人,准确地说是脱离工人身份,成为一个宣传员,甚至一个作协主席……当然,现实如坚硬的石,以至于当了农民成了矿工,最终却死在了矿上;矿工成为了作协主席,却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创作,选择了自杀。
另外还有那个,自主辞职去闯荡的矿工,最终成为了企业家,也沦为了负债累累的可怜虫,更讽刺的是,他说如果重来一次,他想当诗人……还有,那个默默为诗人付出的妻子,她就像在守护着“圣灵”一样,守护着他的诗歌,还有他……还有,那个上任的作协主席,那个诗人,他也感叹:我老了,魂也散了,写不动了,就连写给别人看的诗都没有了,一个诗人,这一生,要用心写好一首诗,一行诗,那就够了。
即使最后,没有一首诗,一行诗,为我自己送行,走的时候,我也要离我的诗近一点。
甚至诗人妻子的好友,居然也突然说想要诗人为她写一首诗,感受一下当诗人的女人……其实,故事就是“妙笔生花,江郎才尽”。
诗歌看起来是属于人的,是关于激情与欲望的,但其实又是超越现实,非常神圣的存在,诗人其实只是一个躯壳!
《诗人》。
5分。
刘浩编剧、导演,宋佳、朱亚文主演作品。
故事简单描写了改革开放前后的时代变迁,大环境下裹挟着微小的两个人的命运,宋佳饰演的女主,朱亚文饰演的男主——诗人。
这个故事对当时的描写现实但不深刻,触碰但不疼痛。
换句话说,故事不够好,导演功力不够深。
那个下乡下矿的年代,正是诗歌风靡的年代,也正是诗文从赞歌逐步转向深刻的年代。
但才情不等于才华,发表诗歌不等于诗人。
而恰恰女主就是这么一个固执的爱着诗人的一切的女人,而他所爱的这个男人——略有才情,敏感而懦弱。
这个诗人既没有赶上诗歌的好时代,也没有赶上改革开放的大时代。
最终他错过了一切。
至于片中夹杂的情欲,实在描写得太过肤浅。
宋佳其实是个极其性感的女人,但迄今为止她从未在任何一个本子上有过尺度的突破,这可能和导演有关,也可能和她自己有关。
一张纸,一支笔,一个女人,一个世界。
该片讲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个满腹才华,不安现状的煤矿工人李五,试图用写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却屡遭碰壁。
在妻子陈慧的默默支持与帮助下,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诗人梦。
但他骨子里有着与生俱来的孤傲与清高,仅想凭借一己之力受到他人的尊重敬仰,而不是靠着妻子背后托关系找人换来的。
小有名气后,渐渐地与妻子的矛盾和误会越积越深,两人渐行渐远,形同陌路人。
他的自恃清高辜负了妻子对她深沉的爱,殊不知她为了他放弃了夜大的文凭,放弃了更好的发展。
她身上有着一种母性的光辉,平静而美好;亦或像阳光,照亮了李五,强烈而伟大。
她对他的爱是伟大的爱,包容的爱,无私的爱。
正是陈蕙这种包容的爱,自我牺牲的爱,成就了他,成就了诗人李五。
正是在她的包容和关怀下,他才配称得上是诗人。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意义挺深刻的,推荐大家去看哦😄
你是我的半截的诗,半截用心爱着,半截用肉体埋着;你是我的半截的诗,不许别人更改一个字。
——海子《半截的诗》什么是诗,荒诞的,未完的,热烈的,深刻的…可能与常规相区别,不见得一定美好,但读来就忍不住思考的存在吧。
故事发生的地,还有人的性情,像一场干旱般乏燥,矿井的土地总是寸草不生,生命气息都寥寥,人在其中更像一套流程的械具,在时代的流水线被动运转。
看到诗人受欢迎就去拼命写,看到妻子晚回家就怀疑苟且,理所当然,不愿意投入多的信任判断与感性思考,好像那些日常泛滥的爱和相濡以沫的付出都随时因机械链条卡壳而归零。
就像阳光的味道持续不到午夜,怀疑男主的爱是否只是女方的柔情与无微不至的投射,她的美貌与娴淑,娟秀字体、暖胃厨艺、细织毛衣…都抵不上捕风捉影的片面推理。
抱着欣赏诗意只言片语的文字游戏点开影视,却全是时代缩影的卑微世俗追寻,原本写诗该是情绪的表达,而后被人欣赏,获得名利不是主要目的,可那时代作品一经发表便神话的捷径,却给诗蒙上工具的灰尘。
全片靠着女主撑起了点,倒像一部女权的电影,一开始真诚相待为爱委身,而后变通探路认真印书,而后抓住时机干练经商,受委屈还回馈,全身闪着人性光亮,看似失去一段关系,其实一路都在收获坦然与丰满。
其实真正的大爱是与他人无关的,遇上朝朝暮暮长相厮守的感情固然欣慰,可不知善而善,不求回报发自内心的爱却注定收获更多,过滤掉那些自私的占有,嫉妒的比较,扬长避短全是良性的美好阅历。
从头至尾那句“哪怕是影子也留着”的初心,遍体鳞伤,白壁无瑕,如海子般的半截诗,爱的就是你的本来模样,心上,土里,不许别人更改一字。
海报
剧照明明叫诗人,但整部电影里几乎不存在诗歌。
除了女主陈蕙这个角色的那几句重复的话: 这辈子,只要是你的东西哪怕是你的影子和你身上的味我都要留着。
导演刘浩存有野心,他把电影背景放置在一个沉默少语几近黑白无色的时代,也正是伴随着“诗人”名号的摩擦才引人注目。
带着对时代背景和重要关键词的疑惑,我迫不及待要去看看宋佳和朱亚文如何释放那个时代潜藏的浪漫炽烈。
当然,从镜头伸展的第一秒,瞬间明了,这仍然是压抑着的表达。
所以诗歌只能作为引子,告诉观众,它存在,但是存在于煤炭中,需要被点燃,需要被摩擦直至温度骤燃,需要被一步一步引导到火焰的巢穴。
压抑,这是沉默的时代。
即使把两位带着性感魅力的大角搬出来也如此。
剧照陈蕙和李五之间,穿插了一些沉默时代的诗意。
李五忙于学习考试以便从矿坑走到办公室,成为干部,轻松又荣耀。
陈蕙则是一个女工,除了工作所有的时间几乎全都放在了照顾丈夫身上,甚至放弃了夜大的机会。
一条线裤,一根毛线,导演想讲述情欲,然而没有色彩的时代和缺少诗意初衷的表达,拉扯的几乎是越来越黯淡的一根白摹线条。
这样拉扯到床底,到胸口,到心尖,仍然寡淡,几乎闭眼消失的爱欲,如何保留?
不难想象,除了开始李五的诗稿投刊成功,后面几乎没有成功的原因。
同样也不难想象,他为什么对“大诗人”“大干部”张目又羡慕又嫉妒又恨意满满,当然那恨意被他的羡慕嫉妒压缩到几乎看不见的地步。
带着这样的想法,和陈蕙不经意之间的交流,最后的确成为了“张目”。
成为“张目”果然才是“诗人”最初的想法。
到底谁是诗人?
是这个写诗投稿的人吗?
还是那个被导演按进李五背景中的女人?
剧照观看之初就应该明了,那个时代和这个时代一样糟糕,诗人几乎是少数人被赏饭用死亡和时间竞争之后才可以掠夺的精神财富。
我们提到一个时代,那些诗人,或者被埋没或者被认识,渺渺提及那些苦痛的黑白历史,大篇章赞美诗歌中溢出来的色彩明朗。
如果没有认识到多么无色无味,也根本不会意识到诗歌诞生于时代是怎样一种痛苦的生产。
所以与其说,李五、张目、或者想要成为诗人的矿工们想要成为“诗人”,不如说他们想要名誉和爱欲,两种欲纠缠在一起,哪个时代的人不一样?
在我看来,导演在这个时代隐蔽话语下描述的反而是整体视角下的追求,是许许多多的“我们”或者“他们”正在追求的东西。
一定的名誉降落在李五头上,于是很多名誉的欲望就变得强烈,一定的爱劈天盖地,然而日子一久也都冷淡想要新的火花打起。
死亡才是归途,李五复制了张目的过程,也巧妙地选择了一样的死亡。
那些和张目一样生活重复的动作,对“人民群众”的发言、拉下帘子、对女人的渴求,都统统写在明面上。
变大以后,所有的欲望都和“我们”一样巨大。
剧照这时候那个女人去哪了?
陈蕙几乎消失了。
导演让女主在后半场中几乎失声,这是怎样一个选择呢?
角色离开镜头,到底有何所想?
在我看来,为了铺垫这个直视死亡眼神和背影的镜头,陈蕙的消失显得过于沉重,几乎琐碎的消失,那些在时代中失色的铺垫,和让人沉默发笑的幽默。
几乎让人静止,面对着一片青蓝和另一片青蓝,矿上的房屋在时代中被一嘴一嘴吞噬,从标牌到人群,从爱情到一片荒芜。
《诗人》是击碎时代幻想的最好武器,这几乎告诉我们,浪漫是不可取的,能留下来的气味的东西真的是心头的,心头记忆一样简单渺小的东西到底怎么才算被留下来?
到底什么是真的记忆?
到底怎么才是真诚?
在时代沉浮中的亲密关系怎么才算稳定,怎么才算是楷模,怎么才算拥有和失去?
这些问题一遍又一遍叩问着我,叩问着我的心,当我反思我的情感过程的时候,几乎是羞愧的,我无法面对这样干净的内心,无法面对陈蕙认识这一切的过程,对一个人坦诚、炽热、干净、积极的态度,是我缺乏的。
水流湍急的时代浪潮里,一切发展日新月异,欲望在自由的岛屿上肆意生长,创造了巨量的词汇去修饰这一切虚伪的表态。
在那个时代我们已经找到了开始。
在这个时代我们还是伴随着结束。
记艾灵 上9.1窦唯 朝简 / 2019突然想到了《记艾灵·上》中的《喜欢你》「詩人對我們人類最為有害。
」「不,詩人大多麻木不仁,不過並不殘忍。
」「他們讓人們對愛情產生了假象,把愛情說的像音樂一樣美,像比天使。
」「難道不是嗎?
」「當然不是,男女相愛多半因為他們……看到對方頭髮顏色,或者……說話聲音舉止像他們自己的父母。
」「呃⋯⋯有時候是,一見鍾情。
」「不對,問題的實質是……書本上的愛情和實際裡的愛情是兩回事兒,可他們想得到詩一般的接吻,呃⋯⋯莎士比亞戲劇式的擁抱。
」「等發現不是這樣就病了,要精神分析了,哈?
」「對,常有的事兒。
」观影于2021年6月10日南京后窗导演交流场写完于2021年6月14日2021年6月15日发布于公众号
前半段不错,后半段稀碎。明白想展现那种时代洪流把人冲散的感觉,但真拍成一个个片段了。朱亚文宋佳性感极了,性张力十足,这种伴侣理应没有机会分开。张瑶成了中年版周冬雨,而且这个角色也有点莫名其妙。最喜欢的确实是扯毛裤和宋佳用手量朱亚文肩膀,爱和性的象征符号可真多,不用袒胸露乳,不用八块腹肌,你也能感受得到。
最矫情的巨婴“诗人”
那是个什么年代,人们竟然想当诗人。萧红穿越而来变成了洗衣做饭的油印厂工人,被另一部电影里的端木蕻良扯愉快地扯着毛裤,趴在地上捡起影子都设定当然OK,但小宋佳这样的师娘下海经商未免。。。又是一部浪费演员的自恋电影。
剧情极不流畅,很多情节需要脑补,当然这应该是导演所追求的,但是对于不了解这段时间这些人的人来说,没法确定脑补得对不对,或者说连进入都很困难,只能尝试去解读某些明显的情节,这不同于诗的朦胧,是完全有可能断章取义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压根就没看懂这部我期待了很久的电影
挺有那味儿的,时代变了,人也变了,唯一不变的只有真心,这剧里每一个人都对自己选择不满意,只有女主至死至终的目标明确不随波逐流,如果说生活是一首诗,很显然女主才是真正的诗人
一张纸,一支笔,一个女人,一个世界。诗人死了,诗人的老婆还活着。
最后一个镜头女拳还不骂死?
为了帮助丈夫成为诗人,宋佳让别人吃奶,委身于人,换得丈夫的前程,却被丈夫和众人误解。
不得不说,不知道跟诗人的关联度多大。毛裤那是个啥意思。
是讲一个诗人的毁灭吗?
前半段特别好,后半段比较差
最后那幕真是变态啊,褒义的
美术不错,奈何导演野心大,不明白自己要做个什么样的故事
女主角消失几十分钟、讲故事也没讲明白,到底是为了什么?
没美感,没实感。
平淡无奇,电影的视角电视剧的篇幅,冗长且过渡非常不衔接,剪辑差,关键还让人没继续看得冲动,最后推土机是报仇的吧,那么大影子也能看见了,编剧想去表达的东西简直是自以为是,唯一让人有感触的就是那个年代了。
121分钟版本
啥玩儿啊这是
80年代太美好了,即使故事发生在寸草不生的荒原也那么浪漫!有那么一点点像《立春》(甚至《立春》里的张瑶也参演了一个配角),本来演到一半已经在走下坡路感觉快编不下去的时候,瞬间就进入90年代,又找到了状态,宋佳也凭空消失了(代表着诗意消失),大家都忙着赚钱了,谁还会去念诗呢?美术太厉害了,室内的景我都惊了,不就是我小时候常见到的那种家庭吗,摄影也非常讲究
以死亡为结局,让人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