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什么都有。
不过拿现在的人出来,还太早了,过去的人都用不完呢!
让他们现在墙上挂会儿吧。
”“上帝是一切的主宰,有主宰的地方,就有权力。
如果你掌握了权力,用自己的权力解决问题,不要寻求帮助。
否则敌人会觉得你很弱小。
说实话,我必须把你当孩子一样上课。
”“我们都觉得自己有错,每个人都有错。
即使我们告解,法律也不会将之看做罪行证据的,只要没有证据,我们都是无罪的。
谁能证明呢?
向谁证明呢?
”“你相信上帝吗?
”“我是律师。
我相信事实。
”“我的上帝,在我心中,至于你的,我不知道。
你要祈祷什么?
没在教堂见过你。
你没有斋戒,没有领圣餐,也没有告解。
”“如果我点上蜡烛。
做这一切,一切会不同吗?
”“你能用鱼钩钩到利维坦吗?
还是能用绳子绑住它的舌头?
它会向你祈求原谅吗?
它会对你礼貌有加吗?
这世上没什么是平等的。
它在傲慢的水族之上做王。
”“上帝不存在于力量之中,而存在于真理。
他是对的,上帝不存在于暴力,而在博爱,不在狡猾,而在主的智慧,不在愤怒与憎恨,而在勇气。
我们依靠这些,打败了敌人,守卫了信仰和家园。
但现在,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坚持正统的信仰,坚持说出真理,就是上帝的宝贵财富,真理还原出最真实的世界。
但只有上帝的真理,才能找到真理。
上帝的真理,就是耶稣本身。
所以保罗会说:我会逝去,但耶稣永存我心。
”
在影片前半段很想将其易名为“钉子户的故事”,但后来结合宗教对人性问题的探讨将本片带进了另一个更为深邃的主题之中——“利维坦”(“利维坦”这一《约伯记》中记载的巨鳄,令人生畏:坚不可摧的鳞甲,锋利的牙齿,口鼻喷火,腹下有尖刺)这一怪兽无处不在。
国家的政治机器必须以这样一种极端暴力,毫无商量余地的形态存在吗?
它究竟是在捍卫还是在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
宗教难道不也一样?
它们的存在只是在为“利维坦”找寻借口。
而其实,宗教和国家机器这样明目张胆存在于世的“利维坦” 其邪恶性远远不及深谙于世 存在于每个个体之中的那只怪兽,人心及人性的可怕到了必须用国家机器和宗教来牵制的地步,这难道便是“圣父”,“圣子”,“圣灵”的具体含义吗?
作为个体,怎样才能得到自由?
释放心中的“利维坦”?
还是永远将其囚禁于内心的囹圄?
刚开始我一直想当然的以为这是一部有关讲述对抗体制的电影,就如我们的国家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一样,强拆强占,贪污腐败,弱民强权,以及无用的陈词滥调。
可是真正看下去之后,发现电影不止在讲这些,影片似乎揭示了一个更加深远,更加宏大,带有永恒意义的话题。
在霍布斯的著作中,利维坦是指绝对权力的国家——是一个人工 模造 的人;其中,主权是它的灵魂,官员是它的关节,奖惩是它的神经,财富是它的实利,安全是它的事业,顾问是它的记忆,公平法律是它的理智,和平是它的健康,动乱是它的疾病你,而内战则是它的死亡。
在(圣经)里,利维坦是象征邪恶的一种海怪,拥有坚硬的鳞甲,锋利的牙齿,口鼻喷火,腹下有尖刺,是世界的毁灭者。
俄罗斯的电影和小说总是带给人们一种对人类苦难的探索和反问,比如托尔斯泰的 安娜卡列尼娜,托福妥耶夫斯基的 罪与罚。
在利维坦这部电影里,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巴伦支海附近的一个村子里(实际上它可以是任何一个地方),贪得无厌的市长盯上了尼古拉一家所住的房子,并企图白占那块土地——实际上是强占。
市长行为粗鲁,因为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下。
最后的结局是妻子跳海自尽,尼古拉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一个家由完整变得支离破碎。
在影片的一开始有个细节,尼古拉 前往车站去接他的好兄弟—从莫斯科来的律师,在回来的路上,就交警斯特帕尼兹又一次要求尼古拉替他修车的事。
尼古拉对他的好兄弟气愤的说道:“我烦死斯特帕尼兹和他的破车了,并说任何腐败的交警干上五年,都能买的起一辆好车了。
”他的好兄弟则说道:“也许他是一个清廉的警察。
”尼古拉则调侃的说:“是啊,还善良呢。
”然后两人相视大笑。
任何一个琐碎的小问题往往都指向一个更大的问题。
在前往法庭上诉失败之后,尼古拉 一众人回到家中,这时候喝的伶仃大醉的市长找上门来无理取闹并不屑的说道,你们这些刁民,你们不会有权力的,想都别想。
由此我想到柏林在(两种自由的概念)演讲中所提到的一句话,即对于无力运用自由的人来说,自由什么都不是。
而在这次事件中尼古拉所行使的自由就是柏林所提出的作为一个人应拥有的“积极的自由”的权力,而在这里这种自由是被打压的。
细看之下,市长的逻辑简单而粗暴——人民是蝼蚁,不具有权力,所以必须逆来顺受。
而市长此时正面临着一次大选,他忽视了他的权力正是来自于他口中所说的“蝼蚁们”手中的一张张选票。
这是对俄罗斯当今制度的一种反讽。
当我们把希望寄予尼古拉的好兄弟即莫斯科来的律师身上时,影片中莫名其妙出现这样一个桥段,交警斯特帕尼兹拿着报纸念出了这样一句话:“达尔文对定向与不可逆转的生命历史发展的概论。
从生到死,一段长时间的跨越即 进化论。
从这里又再一次指向了霍布斯的著作利维坦,看到这里其实可以毫无疑问的猜出电影的结局了。
在接下来的剧情发展中,无论是尼古拉的好兄弟律师睡了他的老婆,或者野外聚餐外加射击比赛,更多的是表现电影情节上的一些冲突。
它们都指向同一主题——最终的悲剧。
俄罗斯是一个宗教国家,在电影中那个焦虑的市长不止一次的求助于主教大人,在遭遇律师的威胁之后,他又一次求助主教。
而主教的发言让人颇值得玩味:上帝是一切的主宰,有主宰的地方就有权力。
如果你掌握了权力,用自己的权力解决问题,不要寻求帮助,否则敌人会觉得你很弱小。
我实在佩服主教大人偷换概念和稀泥的能力,于是市长再一次充满信心决定运用手中的权力恐吓律师,并且成功了赶跑了律师。
具记载,在上帝造人之后,人请求上帝:“上帝啊,我们太弱小了。
请你再创造一个英雄吧,让他保护我们”。
上帝说:“英雄在保护你们的同时,也会欺压你们,吃你们”。
后来人们为了抵御各种外来的风险,自己创造了一个利维坦,创造了一个能让他们有归属感的庞然大物——政府,但政府这个利维坦有双面的性格。
它由人组成,也由人运作,因此具有了人性当中半神半兽的品质,它在保护人的同时,又在吃人。
于是故事和我们所预想到的一样在走向悲剧。
古希腊式的悲剧是宿命论的,它只有一条守则,即与命运抗争从来都不会成功。
而尼古拉所表现的则是体制下的悲剧,即与体制抗争永远都不会成功。
尼古拉在遭遇好兄弟律师弃他不顾,妻子死亡之后,找到神父逼问道:“你的仁慈万能的上帝呢?
“我的上帝,在我心中。
至于你的,我不知道。
你要祈祷什么?
我从来没在教堂见过你,你没有斋戒,没有领圣餐,也没有告解。
”如果我点上蜡烛,做到这一切,一切会不同吗?
或许现在还不晚。
我的妻子会死而复生吗?
我的房子呢?
还是,已经晚了。
“我不知道,上帝是虚无缥缈的。
”神父如是说道。
“你不知道,为什么我还要去告解?
那你又知道什么?
”尼古拉问道。
“你能用鱼钩钓到利维坦吗?还是能用绳子绑住的舌头?
它会向你祈求原谅吗?
它会对你礼有加吗?
这世上没有什么是平等的,它在傲慢的水族上称王。
”神父反问到。
“你知道约伯吗?
约伯 看到了自己的曾孙,并且活到了140岁,因为他顺从了自己的命运。
”顺从自己的命运似乎是宗教所宣扬的世界运行的方式,于是在暴政的压迫下,人们无所适从,在巨大的利维坦面前个人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而在这个世界里强权即真理,国家即利维坦。
那么在一个国家政权和世俗神权同流合污的时代,人民有何权力?
似乎没有人能够抗衡这种命运。
人们似乎习惯了逆来顺受,他们像是羔羊一般,温驯且懦弱,在屠刀割破喉咙之前才会做出微弱的抗争,发出凄惨的叫声。
它似乎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种真理,做一个温驯且被驯服的人,因为这一切道路(包括苦难)都是通向耶稣基督的。
神父所说道:“我的上帝与我同在,你的上帝在哪里,我不知道。
”
少给的一星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
过于现实,更容易引起我的悲观消极,我还是偏爱理想主义,也希望知行合一。
用文明所包装的野蛮人,所谓的上位者,贪婪而又觉得理所当然。
后面一个小时推翻了我前面对维护正义上价值等滤镜的所有。
沉闷而又反复,希望的反复,生活、人生的反复,只是继续。
问题诉求得不到解决,但还是这样活着。
我喜欢慢节奏,但不喜欢这样的沉闷无力。
以为公平正义能实现,结果律师朋友被所谓的权力“制裁”回了莫斯科;以为朋友仗义,结果和自己的家室睡了;以为生活能再继续下去,但却回不到最初的安宁相对而言,他的爱人死了。
你站在这捍卫自己的权利,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失去更多,强权压制,只会叫你看清这本质,你甚至都来不及做什么。
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需要如此的悲壮而又惨烈,但同时又如此平凡平常。
看到最后尤为嘲讽,所谓信仰,真理,更为缥缈此刻。
有时候,可能确实大炮会更有用一些。
当所有“杀妻”的证据呈现在面前时,失声痛哭,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当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从面临“强拆”,到被拘留,到妻子出轨,到“战友”离去,到妻子离开,到妻子自杀,最后竟是自己杀死了妻子,怎么能知道发生了什么?
这就是一个小人物与权贵的斗争,用一场场血淋淋的事实警醒着我们,该如何选择?
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无论是斗争到底还是俯首顺从,终究都是为了活着!
这个世界,这样的境遇,又有多少是我们能左右的了呢?
放眼世界,哪有一方是净土呢?
难得糊涂,说的是大道人生,可是谁又知道也许那是最后的顺从呢!
后悔了吗?
如果当时顺从一切,接受那点“赔偿金”,不请律师,是不是结果会有所不一样?
“战友”不会来,妻子便不会出轨,也不会被儿子发现,儿子不会和母亲恶语相加,妻子不会自杀,一切还是照旧。
我们都这样嘛?
顺从一切恶势力,向权贵低头,努力的接受他们给予的一切,不管是否公平,然后继续诚心的像我们深爱的宗教祷告,感谢万能的“他”都在公平的给予他的信徒一切,也许这样才能平安,这样才能活的舒心。
神明是我们最后的心灵慰藉,不知道失去信仰后,心灵该何处安放?
首先,非常怨念。
为什么要拍成这么长的电影,这个故事本身体体量并不大,看了另一篇长评里的剧本,感觉剪辑真的很一般,观影体验直线下降。
其次,利维坦的隐喻很有意思,联想到了城堡,律师没有走进去,他放弃了,他离开了。
尼克也没有走进去,或者说他走进去了,但里面什么也没有。
利亚没有走进去,她迷失了,她死掉了。
罗马会是下一个想要走进城堡的人吗?
利维坦,庞大不可战胜之物,是政权、男权、父权,是勾结的官员和只手遮天的当权者,是逃不脱的伦理困境,是难以抗争的命运。
上帝对一切早有安排。
影片最后在耶稣注视下,光鲜的皮草与陈旧的头巾的讽刺真是锐利至极,尤其选择的耶稣画像还是中世纪风格的,从讽刺角度看,这部电影绝对满分。
最后,有几个问题。
1.在讽刺教权的时候有连带讽刺宗教吗?
《最后的晚餐》下的密谋,究竟是将其比喻成背弃耶稣的犹大,还是反衬出政教勾结的虚伪呢?
2.孩子应当苛责出轨的母亲吗?
“母亲”可不可以出轨呢?
守节是否要成为评判母亲合格与否的标准之一呢?
3.如何做到喝伏特加就像喝水一样的???
谁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者?
终结的恐龙时代是神秘的惊叹号。
我好奇某位法国学者的观点,是恐龙自己毁灭了自己!
由此你无法逃避引申出的问题,人类发展要何去何从。
再无所不能的高级物种,它的传说可能都是有始有终的,是被终结的?
还是自相残杀的?
“利维坦”巨型怪兽,或许也生活在恐龙时代,是海世界的霸主,或许活在更早前,是恐龙之前的地球拥有者。
共同的命运是,它也已灭绝。
还有不同之处,利维坦的灵魂还在,它是《圣经》里的邪恶之物,起初是耶和华创造出的最大的怪兽,后来到《启示录》中它成为了反抗上帝要毁灭世界的恶魔。
《约伯记》把它描述成有鳞能喷火似龙似鳄的海兽。
但在《旧约圣经》里又把利维坦定义为住在深海之下的雌海兽,是上帝在第六天创造出的,原本她与比蒙是一对雌雄巨怪,被上帝分置于沙漠、海域,在世界末日来临时,她与另两头怪兽比蒙与席兹一起,将成为圣洁者的祭牲。
那时候,对人类来说便是最透明最幸福的时刻。
想想人间终究还没到被审判的末世,所以讽刺的“颠倒黑白之事”时刻在上演。
《利维坦》里的牺牲品——两男一女,他们恰如祭祀品,在权力的祭坛上束手就擒。
侵入进血液里的貌似清除的独裁毒汁仍在显示未死的破坏力,俄罗斯总统制共和制与东正教的政教背景,映衬出钉在十字架上的普通人的命运异常凄凉。
一切幌子都是遮羞布,背离上帝的旨意,被权力招抚的“牧羊人”,什么时候已变换成了张开戾齿想要吞没一切的利维坦怪兽了。
趋光的生物,闭着眼是无所谓了,但若睁开眼,他的双手便会护卫孱弱的烛光不灭,这是生命本源;试图沙化的疾风,无孔不入,但如何叫嚣都奈何不了扎根于土地的劲草,这是自然科学。
云泥有别,但想想,总觉得有指日可待的念想。
可是,如果与“我们”为敌的是一个被封锁的人造世界,恐惧把人变得一文不值,必须向河伯捧上鲜活的生命,那么,一代又一代的生命个体只能做愚昧的陪葬品,文明的车辙碾压出的历史也只能始终以悲剧为面目存在了。
事实上,放眼望去,没有和解的路可走,要喜剧的未来,那悲剧就是生命更迭的本质。
两个人相爱,彼此很爱很爱,爱到生命可弃、自由可抛。
别怪他们的爱情太过美丽,是凡尘狭隘的气量容不下这千种风情。
于是,世间的乌龙戏只在悲剧面前扮正经。
男人服毒去追随诈死的爱侣,女人醒来后再自刎同赴极乐世界,人世还不如十八层地狱,缓冲的是谁早死一步谁晚一步走,毫无希望可言,这便是伟大的悲剧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翁四大悲剧之外另一个彻底了断“幸福幻想”的人间悲剧,同时,它又是把纯洁的爱情从社会污河里打捞出来的“喜剧”。
这算得上是最冷酷的“先抑后扬”了。
没有峰回路转,也不会柳暗花明,是彻头彻尾的悲,是长恨歌,空悲切,无绝期。
可是,胜负在人心,别看它成全了心怀鬼胎者,但这让爱情故事有了恒久的生命,源远流长。
像这类一悲到底的电影最擅长演绎爱情故事,抑或是有关边缘人群的反思人性的剧情片。
《这个杀手不太冷》让里昂死去,却让他与玛蒂尔达的故事永生了。
《蓝色生死恋》让疾病做了最坏的主角,但让纯美的苦情戏卷土重来了。
自诩为战斗民族俄罗斯的电影《利维坦》竟然也以这种“彻底的自我毁灭”式“出人头地”了。
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部电影讲的不是爱情,不是人性。
是讲俄罗斯的社会形态,讲一种每天都在发生的“被迫性人间失格”,讲一个知道了真相会很危险的“谣言”。
是的,国度不同,看热闹而已,是么?
有没有看热闹之外的额外的想法,有没有置身事外后的一丝丝倒吸凉气的惊恐感。
说回来,总之电影呈现的不是使人醉醺醺的写意派,是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写实风格。
战斗民族真是彪悍,一瓶伏特加灌进肚里,是有真性情可流露的,并不都是跪着束手就擒的。
我看完纪录片《俄国人生七年》的四部,特别是第一部,已经能从7岁孩子的思想里感受到独立思考的震撼力了。
事实上,《利维坦》的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太让人刮目相看了,要他自己解读自己的电影,他无话可说,他需要观众自己去挖掘有深意的东西,这不仅有智慧有勇气还有实实在在的艺术才华。
入围8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利维坦》不容忽视,我已看过的《修女艾达》《金橘》也各有卓尔不群之处。
等待一睹阿根廷《荒蛮故事》毛里塔尼亚的《廷巴克图》,于观众这是美好的竞赛。
借此粗略分析2014年电影的收成,会发现这一年尤产一类电影,有关独裁,有关战争,有关极权,有关民生,有关垄断,有关政权利益,有关权力同盟。
因为这里有不可言说的圈套,是正在毁灭文明的暗火,只有艺术可以做传话筒,还能寄托人类美好的祝福,“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 不能否认《利维坦》在技术方面也是一部稳重成熟的电影,但技高一筹的优势仍在它的题材与表现手法的勇气上。
恶心的东西不论换装成什么样,恶心的感觉是一样的。
被奴役的已经习惯了的人们,愚弄平头百姓的地狱,强拆强占是悲剧被引爆的导火索,揭俄罗斯当世的不公揭当世的黑幕揭当世的腐化,才是这部电影的精神。
可以当成腐败的个案,也可管中窥豹,不管怎样,无力感是挥之不去的。
生存环境被利益架空后,没权没势没钱是灾难,有权有势有钱的一样逃离不了灾难。
所有的机制都是摆设,法是个笑话是马仔是刽子手,权力的制衡是畸形的,垂帘听政的是“上帝”治是人治,面对不公,只有苟活与死路一条,地上晓风残月,沼泽,枯木,乱石,废船坞,灰蒙蒙散不去阴霾的苍穹,活是这样破败的景象。
而《利维坦》则把四个人物的命运捆绑在了这样一种显而易见的绝望与无望中,圣洁的爱情看不到希望,正义的文明看不到希望,儿童的未来看不到希望,公民基本的权利看不到希望。
Liyli,是爱的寓意。
结局最惨但也最干净利落,看来这个世界坚守的“爱”,是被埋葬得最彻底的。
先是以“红字”的不净罪名审判她,是男主人公的第二任老婆,是孩子的后妈,还与男主人公的好哥们儿私通,生前已透支了名誉。
失踪后又各种绯闻强化她的不净,水性杨花的女人去找情人了?
自杀?
被奸杀?
反正,最后尸体的妆容画得特别成功,就像一个血色被抽干的殉难者。
成为利维坦怪兽一道最丰美的祭祀美食,以无法证明“清白”的污秽之身了断尘缘。
她的人生就像一幅野兽派的风景画。
Dima,是试图捍卫文明与法制的斗士。
结局清冷但最难堪,是以“战败者”的羞辱之名退场的。
他是个有些良心懂得些规则的普通人,能人能鬼,可以做绿林好汉也可以做权势爪牙,一切以趋吉避凶的个人利益为准,遵循适者生存的法则,有较量的勇气但更懂得变通的道理。
朋友妻不可欺,这是他破的第一个戒;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是第二个。
他若大逆大邪至彻底还好,做个彻底的恶棍,没有道德与法的羁绊,不用考虑年幼的女儿,不用打擦边球。
因《利维坦》不允许“弱者”出现,于是从他对朋友的老婆玩起真心开始,他就注定失败,注定被这个人吃人的世界背叛。
Roma,他是未来他也是希望。
结局是无解的方程式但现实已给了他足够残酷的打击。
孩子只需要快乐地成长,这成了最荒谬的谎言。
房子被拆了,家被毁了,爸爸要冤死在监狱,后妈死了,他崇拜的Dima叔叔成了背信弃义的人,他不再是原来的他,未来的他是怎样的,他都没得选择。
他看不见自己的命运,连做孤儿还是寄样别人家,他都没权利选择,只需要接受,不论那是缘自“爱”还是缘自政府的“慈善”。
Kolya,《利维坦》的主人公,能制造六月飞雪奇迹的悲苦之人。
被剥夺了一切的人,包括人身自由。
房子土地被“市长”夺走;老婆被朋友抢走然后又被死神夺走;儿子变成孤儿寄养在朋友家,因为有之前朋友夫妇作证,证明他有杀妻的嫌疑,也算被朋友自然而然地暗算并被夺子了。
15年的刑期,人身自由被夺走。
没有信仰的躯体被《利维坦》的上帝夺走又被抛弃。
总之,他是被世界遗弃的男人。
什么都没做,只想守护属于自己的,女人、孩子、友情、家、土地,他只需表明心意,《利维坦》里的上帝便会一样一样地拿走,让他一文不名。
“你能用鱼钩钓到利维坦吗?
还是能用绳子绑住它的舌头,它会向你祈求原谅吗?
它会对你祈求原谅吗?
这世上没什么是平等的,它在傲慢的人水族之上作王。
”距离影片结束三十分钟,男主去质问神父,神父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
这段话几乎概括了影片的主旨。
这段对话非常重要。
好比陷入困苦的人类直接质问上帝:“你为什么要这么对我一般”。
影片中的男主因为政府官僚权势失去自己的土地,被妻子背叛仍选择原谅,他没有错,他是个可怜人。
神父让男主像约伯一般顺服自己的命运,当男主愚钝的不能理解他说的这番话时,他鄙夷地走开了。
没有信仰并没有错,只是他惹怒了那些有“有信仰”的人。
到底谁的身上犯有罪恶?
与官僚勾结仍道貌岸然宣道的神父没有罪?
为了自己一己私欲逼迫男主拆迁,嚣张跋扈的市长没有错?
为了自己以后的荣华富贵互相勾结陷害男主的人警察局局长法官等三人组没有错?
男主进了监狱,而这帮有信仰的人却从教堂里似乎得了神的庇佑走出。
上帝是不公平的,有时候你会看到上帝是眷顾那些信仰他即使有恶的人。
信仰的迷失,罪恶的横行。
还记得市长和女主都问过男二,你信上帝吗?
男二都否决了。
说实话,男二和女主的猫腻片子一开始就表现的很清楚了,大概是某些人眼浊。
要是所有事情都讲的那么清楚还算啥好片。
这种事情总有一天东窗事发,这是能预料到的,并不突兀。
片子后三十秒,男主一次获得审判。
(片子里男主被判了三次,两次是在法庭上,一次是在警察局里,三次,男主都一言不发)并哭着说我不明白,能触及到我们,因为我们也不明白为什么命运要这么对他。
他是个好人,他原谅了背叛他的妻子,他关心他的儿子。
他唯一做错的大概是他没有信上帝或者他的性格暴躁。
片子确实有点脸谱化,比方说市长恶到底,男主可怜到底,人物性格比较单一。
剧情走向差不多能预料得到,整个片子我认为除去这些倒还值得上三星。
另外一星给当警察扛着一堆领导人相框出来当射击靶子的情节..
前几天好像NASA发现了另一个地球,如此轻易地就发现了另一个适合人类繁衍的星体,更加证明了我们的渺小,回到地球上,我们人类仍然在为仅仅发明一百年出头的motion picture这样一点小事而孜孜不倦,想来也是奇巧。
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会执迷于反复看一种两小时的虚构画面,我想这部电影即可以很好地用来回答:因为电影不仅是故事,有些电影是我们世界的另一个侧面、一个切片,用句老话,即‘真实的渐近线’,有些电影就像一花一宇宙那样用真实生活的内容构建起一个和真实生活完全不同的另一个地球,我们好像看到了我们的世界,又好像在看着另一个星球,就像我们现在在新闻上看到那么远的宇宙里有另一个有草原的土地一样。
邵牧君大师这样总结过电影,说电影从发明到现在也只有两种,一种是以卢米埃尔为发源的真实电影,将真实世界的某些部分割下,转移到影像世界中;另一种是以梅里爱为发源的虚构电影,即用虚构的影像夸张一些真实的元素,建立一个半真不真的世界。
尽管进入新世纪,影像技术使得这两种电影都在观众眼里显得更加‘真实’,但如果我们能用更细腻的眼光来看的话,《利维坦》无疑属于一部真正的真实电影,里面的山河与船骸、教堂与工厂,都有电影作为真实影像力量的回魂。
这部电影所想表达的政治思想在精细的结构下得到了完整的体现,文本中有许多可以分析的地方:从底层的Roma到中间的父亲到上阶层的律师,角色们的关系表现出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一环套一环;政治压力衍生的女性独立问题被忽视;当代宗教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下的畸变等等等等,但仅仅去分析这些文本及其背后的思想是不能描绘出这部电影的最大魅力之所在的,《利维坦》作为电影形式的艺术,他的美感之所以能集中地体现,都在于其中的真实感,电影是艺术品的一种,艺术品和现实的关系主要存在在三个方面,即感情、形式、思想,没有创作者的对现实观察而发出的感情,就无从创造出适合这种感情的形式,而一个没有感情的形式,是不能使接受者很好地接受其背后的思想的,新闻片可以用自己的逻辑与条理传达这世上一切的思想,但要使新闻片获得观众的眼泪和笑容,就不得不加入有感情的形式。
托尔斯泰曾说一切艺术创作都来自于艺术家对生活最真切的观察和最真挚的表达欲望,《利维坦》做到了,作为一件艺术品,他没有直接将思想放在台词、角色或影像上(没有超现实,没有银幕外指涉文本),而是默默地将真实生活中的一切巧妙地展示出来,或在背景的墙上、或在警察局的玻璃窗、或在交警喝酒开车这样的细节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种“影像-生活”的再造,而是一种对我们眼前身边真实生活中种种角落的补遗,也就是说,产生让我们感动的画面并不是来自于影像的力量或虚构的技巧,而都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和人物并不存在一个不可逾越的银幕距离,因为影像中的他们正在和银幕外的我们在一样的环境经历一样的生活,当电影成为真实世界的影像切片,我们在为电影中人物的命运嗟叹不已而感情触动时才会意识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与影像的相似性,这认识之后转化为对这影像中产生的感情其背后思想的思考和理解,换言之,通过真实的情感和形式,《利维坦》作为电影艺术用最纯粹的模式与观众们的情感发生交集,影响了观众们的思想,意图向观众传达思想的电影宛如浩瀚星辰那样多,但作为电影艺术其中或者偏向新闻片、或者囿于创作者自身的情感,不同于这些电影,《利维坦》的思想来自于纯粹的情感而不是观众的理性逻辑或者影片对现实的简单指涉、也没有深深地被封锁在创作者的情感中成为无限误解的小众品,作为有情感与形式、并通过其中的情感传递了思想的艺术作品,《利维坦》是有其意味和美感的。
短评装不下了呃,纯粹地记录下自己的想法。
这剧本可以拿来中国再拍一遍啊,蛮惊讶这个故事是发生在俄罗斯的。
对奥斯卡外语片评委的口味比较好奇,分明是欧洲电影节钟爱的口味,难道拿来是为了反衬自己的电影工业乃至国家的强大么。
之前看了几部电影让我以为自己终于开始能欣赏文艺片了,这部片子再次打击了我,给我的感觉是冗长乏味,人物冲突不够激烈,法庭宣判那段简直是催眠。
大概是自己还不会欣赏,大概这就是一部冗长乏味的电影。
豆瓣的五级评分方式太过粗暴。
太慢
和我国小地方情况多像,心有戚戚,优点在于这悲剧不能全怪强拆。除却权力阶级脸谱化外主角方阵刻画鲜活,我好喜欢易炸毛又不中用的尼古拉,律师迪马太遗憾。小屋做工不精但父子与迪马闲坐的餐厅四面环窗望见的那次傍晚真是刻在心间的美,反倒是利维坦意象刻意。
很脸谱。养成脸谱创作的习惯就没救了。
快进都看不完
不喜欢
实在是看不下俄罗斯电影 全是厚重的长对白 能不能摆脱用氛围去烘托下 用镜头细节去省略一些对白 你好 你好吗 我好你呢 我也不错就是 就是什么 哎啰嗦死了
不值140分钟的片长
批判与不满的新意是不存在的。有些事情还不如直截了当,反正自己国内也看不了,不是吗?
没太看懂,一个拆迁的事演了这么久
开始看的迟迟进入不了状态,感觉节奏又慢,拍得有点像电视剧,镜头没有那么讲究,镜头长还没有很多信息量,仅仅有个别段落的设计会觉得不错。冲着戛纳最佳编剧奖来看的,故事没有代入进去。不过后半程快进着看,发现故事写的还是不错的,只是拍的不好。三星半吧
在天朝司空见惯的案例+晦涩难懂的宗教+无因由的感情瓜葛=一个字:闷!★★☆
真是个冲奖去的电影呢,扯点政治,扯点宗教,撒点狗血,再死个人,齐活了
作为俄罗斯电影,一不拔高人物,二不拔高宗教,陀思妥耶夫斯基病完全治好了!批判现实主义视角贯穿始终,不再企盼救赎而是直面生活的荒诞虚无,大概是看过的最现代派的一部俄国片子,格拉斯配乐太霸道,必须点赞。
俄罗斯的海水是深不见底的幽黑色。这个吞噬了社会主义、集权主义、东正教义的民族就像片中一隐即没的怪兽脊背,让人不寒而栗。
你们这些蝼蚁。
贾科长瞪大眼睛看清楚了,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天注定”。
看着看着睡了。所以剧情的发展有点没理顺。节奏实在是太慢了。结尾处跟牧师的对话幕幕打向鸡汤派的脸。
俄版天注定+1 受不了那种太过明显的”我是当代老塔“的架势 这个导演真心高开低走的典型
这是另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故事,又似乎不是。两次重审驳回如同两场真实的谋杀。节奏而言是个闷片,但视觉语言的处理颇佳。在窗户内侧暴走的苍蝇、市长身后墙上《最后的晚餐》和普京像,农夫车里的神像与裸女贴纸,残垣断壁上被斩首的施洗者约翰和莎乐美…纷纷预告了人物性格乃至指向其的命运。#即使点上蜡烛,一切又岂会不同呢#
墙倒众人推,人逢中年百事哀。电影选材大胆且真实,叙事平淡也充满波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