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是在初中,少不更事。
多年之后返回来再看,发现这个故事讲的其实是gift的问题。
故事的基本前提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才智上的显著差异,gift的种类虽然各有不同,但天资聪颖、异于常人的人显然更有价值,或者更容易将自己的才能套现。
那么大多数没有gift的人,要怎么面对这种差异,怎么自处和对待有gift的他人,以及怎么寻找到自身的价值,就可能是个非常miserable的过程了。
故事的主要人物是美院的师生,其中明显具有gift的,是森田和阿久。
前者聪明奔放,多才多艺,走到哪里都会发光,令人羡慕。
后者灵感丰富,勤勉专注,有别致的创造和表达,十分可爱。
因为这种相似之处,很快两个人就互生好感。
可惜好景不长,gift未必会让人幸福,这俩人过得就不太痛快。
虽然森田和他哥馨的复仇过程编得很傻,但作者的用意还是很明白的:gift在自己身上就是一把双刃剑,处理不好就会陷入孤独或者不近人情,也容易让别人产生怨恨和嫉妒,极端情况下将导致兄弟不和、家庭破裂、朋友反目等等人间悲剧。
由于森田本质上十分善良纯粹、敏感脆弱,于是就想把悲剧之源gift从自己身上给拔出去——此处可类比《射雕英雄传》里周伯通非得把融会在脑子里的九阴真经给忘掉,具体做法是放弃创作消极怠工。
在森田身上有gift与人情味之间的冲突,两者之间不必然存在对立,但是一旦有张力,那就会是很闹心的。
所以当竹本说出“我没钱又没才,让阿久跟你这个有钱又有才的人,我宁可她选个老实本分的普通人”这样的话时,森田被怼得久久无言。
嫉妒人的人糟心,被嫉妒的人一样也糟心。
阿久也很不幸,好在她性格较为坚强。
自打手坏了之后,她就得在森田和阿修之间作个取舍。
这个情节的合理性暂且不论(近亲结合是没有好结果的作者你懂不懂法,承蒙叔叔照顾就不能交男朋友了么这什么逻辑),作者的用意还是很明白的:重要的人和事当然很多,但一定会有个主次;有gift的人最终会选择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向,那就得舍弃另外一些东西了。
这个决定很需要勇气,所以就令人佩服了。
虽然手坏了很惨,但是有个自己一直擅长的事物,知道自己在何处价值最大化,或者说有个自己最想干成的事情,这已经足够让人羡慕的了。
如果既没有上述的gift,内心也没有森田式纯粹,脑子也没有阿久那么清楚呢?
这就是大多数常人的状况。
故事里也提示了常人该怎么找到价值的问题,抽象出来一些理想型大概是这样:认识到自己的才能有限,于是发展辅助型技能,用成就别人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服务型人格,比如阿修。
这种人天生是个好副手。
认为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关系比独立个体的成就更为重要,其中搞对象是重中之重,这就是依附型人格,比如山田妹子。
很多姑娘从骨子里都属于这个类型。
对自己有了解和控制,培养适度的智商和适度的情商,有计划性地为人处世,不畏惧成长和承担责任,最终变成一个适度的成年人,比如真山,及其完成体野宫。
这是秉持着各自的价值观,过着各自的生活的常人们。
比较麻烦的是三观未成、还没定型的竹本,优柔寡断,温良怀旧,自卑又纠结,成长得比较缓慢,自己都会跟自己捉急。
他既不能像适度的人那样从容不迫有板有眼,又没有实力去支撑一个需要照顾的人,自尊上也不能接受依附于他人。
这种夹在中间的感觉,就像张大春的《悬荡》,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经常会有心提到嗓子眼儿的紧迫感,但是又无处着力;有千万件事要去干,但仔细想想似乎没有一件事是想干的,也不知道什么事会是有价值的。
很有可能开始自怨自艾:为什么我没有gift呢?
如果有,我就知道我该干点什么了,或者我就能干成些什么了。
可惜,我没有啊。
年轻人大多会对竹本有代入感,有限的才能,时常迷失的自我价值,以及欲说还休拖泥带水的感情帐。
虽然作者格外优待他,强调他在一些关键时间点的思维过程和心理飞跃,让他在卢瑟了许久之后最终找到了一个自己迷上的事情,这很励志。
但现实生活中没这么一只看不见的手推着你走,你确定你找得到?
阿久脑子里有无数的盒子,每一个都装着无数绮想,每打开一个就会变成一块杰作。
盒子蔓延到地平线之外,想一一打开,一辈子的时间都不够用。
所以她要穷尽毕生,去探索自己想象力的可能性,并把它们一一画出来。
这是对灵感与天赋的绝妙比喻。
谁都希望自己拥有,但是首当其冲的却是得承认和接受自己没有。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每个人无论天赋异禀还是正态分布,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处与寄托。
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在某一方面有gift,只要找到它就会产生一条顺理成章的坦途,这种隔夜老鸡汤,煲出来了你也咽不下去。
这恐怕是说,要学会与有gift的自己,或者没有gift的自己,有gift的他人,或者没有gift的他人平和相处,找到一个不卑不亢不过不失的心理位置,这样才可能获得令自己信服的幸福感吧。
如果说《蜂蜜与四叶草》第一部是一半明媚一半忧伤,第二部的色调就灰了许多。
亚由美仍在真山的问题上兜兜转转,那个号称是“铁人”的美女不见了(除了饭量大那段),出现更多的是,山田MM的眼泪。
真山慢慢地让理花接受了自己,他们两人的关系也渐入佳境,一起去了理花北海道的家乡,一起去了西班牙,四年了,真山终于让理花MM走出了新魔,而另一方面,山田MM真的是一点希望都没有了~森田不如第一部搞笑了,他的戏分更多地在哥哥身上(哥哥弟弟,向来是暧昧的好题材啊,邪笑),一起夺回爸爸被夺的公司,却因为自己背负的才华,想要放弃,等待救赎。
竹本是最没有进展的一个,等待大学毕业,然后,去修复那些破旧的寺庙,和大多数人一样,竹本没有森田一样先天的才华,却有一颗纯净平淡的心,于是选择,一趟没有终点的苦修。
野宫是第一部埋下的伏笔,也是第二部山田MM的归宿,好男人啊~好男人,我第一眼看到这个人,就喜欢上了,创下连续开车18小时的记录,就为见山田一面,他一面心疼着这个女孩,一面伸出了保护的橄榄枝,他和山田,应该会有结局~阴霾的色调再次降临了阿久,这个洋娃娃般视画如命的女孩,残忍地让她断了右手的神经(我觉得这是作者要完结此作加的一个高潮戏),于是,让一直感觉是局外人的花本走入了她的生命。
公主没有选择王子,选择了一直守护她包容她的邻家男孩,或许,这淡淡地,却不离不弃地守护,才是爱情的真谛~——————————————————————————一共12集的动画片,一如短小精致的日剧,给了大家一个归宿,压再整部戏上空的阴霾,到结尾终于慢慢散去,结局还是温馨happy的色调,时间就这样流逝,看第一部时,我还是大四的学生,看第二部的时候,已经是快工作一年的人了——手上青春,还剩多少——突然想起江美琪的歌,小感慨。
不管第一部还是第二部,一直那么喜欢真由美,可能,她的心境最和我相似,最能引起我的共鸣。
一直一直暗恋着一个人,尽管知道,自己一点希望都没有,还是怕疼,不忍去一刀两段,因为有时候喜欢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如果我不爱你了,我怕连我存在过的痕迹,都消失不见了,山田对真山,那个背上的告白,都是永恒。
在感情中,对于我们喜欢的人,我们都是亚由美,喜欢你,喜欢你,喜欢你……即使只换来一声谢谢,我们也甘之如饴;对喜欢着我们的人,我们都是理花,一边告诉自己不行逃避着,一边又默默接受别人的好意,因为感情是心中那些人住的盒子,永远在那儿,打开一条缝隙,回忆就泛滥成灾。
心疼这个叫亚由美的女孩,但是心中还是暖暖的,因为阴霾的上空,光仍然存在,有野宫的守护,我们的公主,会到达幸福的彼岸。
超级喜欢这段话,私心,打下来大家分享:你的守护 如果不是爱 我不需要 你的温柔 如果不是爱 我不奢求
这是一个围绕五个美院生展开的温馨又搞笑的青春故事——简单笨拙的竹本。
脱线怪异的森田。
娇小可爱的叶久美。
成熟温柔的真山。
单纯率真的山田。
校园的生活总是喧嚣热闹,每个人都貌似欢快地笑着,但是却掩藏不住笑容背后落寞。
单恋着叶久美的竹本,不承认自己喜欢叶久美的森田,被森田所逗弄的叶久美,爱慕着年长熟女的真山,暗恋真山的山田,因为无法触碰心中真正想要的东西,因为求而不得而深深地感到无力。
然而,即使迷茫,即使失望,即使撞到头破血流,也绝不回头。
从不放弃找寻,这也正是青春。
刚看完了第一部、第二部,感觉现在需要一些时间缓一缓,就随便写写吧。
这是一个快乐中又时刻带着悲伤的故事,我总是看着看着就哭了,看着看着又笑了。
就是有一种悲伤,难以描述的悲伤。
它浮在每一个人物的故事之中。
里面的种种故事(特别是竹本)就如同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的一生。
可是它又有很多欢乐(特别是森田出场和他自带的bgm每次都很戳笑点),对于人物情感的真实描写、细腻柔和的画风,很多可爱的表情包、鬼畜的搞笑时间,又让人不禁发笑。
我明明是知道的,世界上有很多爱而不得,可是看到他们的故事,我还是很难过。
我喜欢山田,喜欢她湛蓝湛蓝的眼睛,但她最终没能追到她一直一直喜欢的王子,他们明明那么般配,我就是觉得很难过,我知道啊,她是那么好的女孩;我喜欢真山,好喜欢他一头(应该是)荞麦色(粉色带点麦色)的头发,我好像一直喜欢动漫里面这样的发色(花牌情缘里面的太一也差不多也是这种发色),我就是很喜欢啊,可是他的故事也好伤啊。
我总是忍不住想,为什么要去爱那样一个人,选择山田不是幸福、简单、快乐得多?
我想如果是我,我肯定会从理花面前逃走,因为我一直是胆小鬼,我不敢走太艰难的路。
而森田、阿玖、阿修、竹本四个人之间也是很让人揪心的故事……我明明知道的,不同人的人生意义和选择本来就是不同的,可是当我看到他们经历了很多最终走向不同的方向我还是觉得心头一酸。
我的山田一直追逐的爱情,从头到尾都是一场单恋,每次看到她不争气地想见真山,不自觉地因他悲伤,我就很难过和心酸,我不明白为什么她能爱他那么多年,不明白她为什么好像总把爱情放在生命的第一位,但我就是很不忍心看她难过;而同样追逐爱情的真山,他是成功了吧,我为他开心,毕竟我也没有多么讨厌理花,况且喜欢本来就是说不清楚的,我觉得他能幸福就很好。
可是兜兜转转,最后我发现他的声音也变得成熟,不是我最初最喜欢的那个一头粉麦色、声音清亮的真山了。
每个人都会长大、会成熟,动漫里面也是一样。
我好像有点忧伤;阿玖,是我很想说的一个角色,她看起来柔弱,却又那么坚强,她的生命为创作而生,只有创作,她的生命才有活力。
所以她最终选择了阿修,她知道,她必须创作,因为这是她的生命之源,她需要阿修。
我看到一种说法,认为阿玖把需要给了阿修,把爱给了森田,把幸运给了竹本,我觉得这样的说法也是很有趣的。
而我更偏向于她的爱与常人有所不同,她爱阿修、也爱森田和竹本,而她最终的选择,只能是能够支持她创作的阿修,这是爱,但不是普通的爱,是她出于本能也是最佳的选择;而阿修,我对他的认识可能不够完整,他好像一直都很温柔、很强大、很值得依靠,他和石原、理花有着深刻而沉痛的羁绊,他为什么而活?
我现在其实也不是很懂,感觉真的很难明白太过温柔和强大的角色。
但当我看到他在最后一集在窗口大喊那一声“我喜欢阿玖”,我觉得他大概是幸福的,这样的“喜欢”是什么性质都不重要,他是幸福的,他会保护好阿玖,他们能够一直走下去,就很好了。
我明明是知道的,天才和普通人之间永远也有一条不可磨灭的鸿沟,我也明白人性复杂,可是我还是多么希望,“要是每一个人都能幸福那就太好了”。
森田和我曾经一个朋友特别像,她也很优秀,古灵精怪,总是让人出其不意,做出让你意想不到的行为,她有时候自顾自的说话,有时候打断别人说话,有时候也会突发奇想突然拉你去一个地方,可是她真的也很优秀。
每次她在触手可及的身边,我就不禁总是想到,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聪明的脑袋hhhhh。
而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太明白人与人的差距,我知道不管怎么克服,只要在她身边,那种如影随形的自卑感和低落。
人与人是存在差别的,无论我们是否承认。
所以我很能理解动漫中很多人的想法,但是真的好伤,太过真实了,甚至比真实更加真实,所以才让人难受和揪心。
记得竹本旅游时他问“其实他需要的,或许只是一个目的地,他的目的地是哪里呢?
”我一直也是这样,找不到目的地,所以漫无目的的行走,不知道通向哪里,有时候甚至不想往前了。
我就是这样,一次一次挣扎着站起来又躺下去,总是很迷茫啊。
还记得竹本他最后的内心独白,他说,就算是没有结果的爱恋也值得吗?
他的回答是值得,是有意义的。
而我还是停留在否定的阶段,我总是觉得,既然没有结果为什么要开始,既然会受伤为什么要去爱?
所以我一直在自己的壳里,我觉得这样也挺好,就是有时候会觉得孤独,但是孤独本来就是人间常态不是吗?
所以为什么要去追寻,去折腾,那很累,对我来说。
每个人的人生意义都是不同的。
我总是想,如果一开始山田没有喜欢真山该多好,她就不会那么受伤。
我不想看到她受伤。
我把自己锁起来,所以渐渐不会爱上任何人,以前好像也没有喜欢一个人超过一个月,大多是浅浅的好感,转头就能被我遗忘。
我知道这不好,可是我好像不想打开,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打开,如果一辈子都不打开,可能对我来说也没什么影响,我总是这样想。
我是一个天生淡漠的家伙,可是为什么看个动漫却又能泪流不止?
我不明白。
这部动漫给了我很多感动和欢乐,如果你只是为了看你爱我我爱你的纯爱或者纯搞笑,那么我不推荐,如果你是想要认真走入他们的世界,感受他们的人生,有酸甜苦辣,能够接受动漫里的爱而不得,那么我满分推荐,看了一定不会后悔。
而对于我自己来说,这个动漫无论是剧情、画风、音乐等各个方面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
人是复杂的生物,人的感情也有多种色彩,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
但是真的,“如果每个人都能幸福那就太好了”。
2006年出的这部番,我在2016年6月7日首次看完。
2016年,追随着top200的补番目录,看到了这部据说对大学生活很有启迪,番名也很好听的作品。
当时大二临近结束,时值六月,对未来仍一片迷茫。
看了第一季,欢乐,温暖,励志,很喜欢剧中几个人童话般美好的大学时光。
迅速开启第二季,这个当年隔了一年才出的第二季只有12集,但是剧情却发展迅速。
当时的我能接受第一季的美好童话却不太喜欢第二季的风格突变,真山进入社会,野宫追求あゆ,リカ想要自杀,はぐ突遭横祸。
动画虽然戏剧化而不真实,但是第一季戏剧化了的童话给人带来兴奋和激励,而第二季的戏剧化的冲突和意外令人压抑而不愿去代入。
再加上那时才大二。
所以对第一季的喜爱大于第二季。
过了一年,2017年6月7日,我再次看完了《蜂蜜四叶草》。
在地球转到公转轨道和去年一模一样的位置时,看完了第二季。
这一年我经历了这些:16-6-12左右去贴吧搜寻兼职,不知道是不是受たけもと影响,但那转动的车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运气很好,得到了这份助教工作。
主体在7月份,持续不间断36天。
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坐公交车去上班,到晚上21点多才能回宿舍。
一开始觉得辛苦,但是后来在工作中渐渐发现这也许就是最适合我的工作,不用打电话尬聊,不用四处上门推销,不用疲惫于人际关系,只是在教室里,进行辅助小学教学的工作。
听课的过程中小学语文的知识点一个个重新在脑海里冒出来,唤醒了那时求知若渴的学习欲望。
新学期开学后的周末还会工作,持续到寒假决心考研后才辞去。
16年看完第一遍的感觉很平淡,淡淡的幽默和感伤,主要是第一季的一些日常带来的愉快的氛围偶尔也会重现在脑海里。
但16年下半年依旧迷茫不知所措。
虽然进行稳定的兼职似乎能够实现经济独立了,但未来仍不知道在哪里。
反复消磨着最后的大学时光,踌躇着,考研还是工作,工作能干什么,考研又学什么,似乎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又或是貌似有兴趣其实一旦要当作工作反复耕耘又会很感到无聊很痛苦吧。
暑假8月平均每天看一部电影,学一点日语,大三第一学期还去学了会儿古筝,把久石让武道馆音乐会听了超过五十遍,还是在过去的时间轴里不断地重复徘徊。
后来冥冥中自动地偏向了某个方向。
上着小学语文课让我找回了最初学习语言的记忆,上半年就开始断断续续学的日语在大三二外课开了之后让我又找回了在语言课堂上收放自如的坦然,在语言学习上,我应该是有天赋的,应该仍是那个在我的小环境内足以一览众山小的学习者。
我报了12月的n3,凭着偶尔读的课文就去考;期末考期间的12-25学长考完后发的一个朋友圈总结一年多的复习经历让我感到酣畅淋漓。
于是决定了,并在2016年12月25日正式决定了今后一年的目标。
考研的目标虽然在后来有所调整但却成为无比清晰的,每天坚持的方向。
寒假偶尔去上个班,到后来基本辞了,非常感谢这份工作对我的影响。
坚持每天高强度学习,并没有觉得累,反而找到了最初的,学到知识的自我提高的愉悦感。
我应该是真的懂了学习的意义,我也应该继续学习下去,我对此坚信不疑。
一转眼到了2017年6月7日,再看蜂蜜四叶草,第一季还是那么温暖治愈,第二季又恰巧在这个日子看完。
第一遍看觉得剧情戏剧化得难以理解(大二的学生怎能理解)只打了四星。
这次默默把第二季改为五星。
たけもと不断向前寻找自我的生活正是我现在所努力做的,兼职的经历让我体验了真山的生活,更多的人际交往经验让我越发喜欢あゆ这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善良美好;我更加理解了大叔和かおる对「才能の持つ人」的复杂的情感,看懂了はぐ的选择,看懂了最后我们没能去大海的悲伤,看懂了リカ和老教授对花本说的你终于要离开这里了啊这句话的含义,在看到蜂蜜四叶草夹心后涙を溢れてたまらない…去年的此时似乎没落泪啊,因为第一次留的评论是泣きたい。
以前想到真山说的再过十年,我们就到了老师的年龄,那时候我们会或者什么样的生活呢,想起这个就会不断地伤感,但是现在,我想沿着はなもとせんせい的道路,先走下去。
明年的这时候,我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18-6-7三刷一刷时看不懂第二季,觉得过于戏剧化。
毕业之际三刷,经历了两年的挫折磨砺成长,才切身感受到这12集叙述的人生。
看到更多细节,理解了更多画面的象征比喻义。
第三遍看最后一集,反而受到比前两遍更大的触动,尤其是花本老师在窗边被森田套出话的场景,一刷时对他们的感情线完全不懂,所以可以说是无感。
二刷时已经被花本老师感动但更被幽默的艺术处理逗笑了,认为是一个特别有趣的笑点。
刚刚三刷看到这里,听到老师的这句话加上森田远去的背影,鼻子一酸,感动盖过了后面的笑点。
还有第一次看竹本说的那段“搭建作品前的准备工作+骑车到椎内只是不停地重复踏踏板”这个片段时,也只觉得这就是最常见的说教罢了,因为并没有切身感受,类似的话从小到大都被说烂了。
但是在亲身经历了整整365天自发的、反复的自我寻找的学习之旅后,可以说是真真切切体会到“只是反复地重复这些事而已”这句话的意思了。
经过这样一年的锻炼后,我也能做到耐心地连续做几天甚至几个月的重复性工作,并从繁琐和细微的进步中自得其乐,这应该也是竹本旅途归来得到的成长之一吧。
这也是我们这些绝大多数「才能の持たない人」的努力方向。
今天真的是体验了感动到哭突然被逗笑又再次感动到哭。
我们在一年一年成长着,剧中人物永远停留在那个时空不再改变,这样的反复重温又能持续多少次呢。
12年过了,不知大叔和竹本过得如何。
ps,在过去的一年里,17下半年带着常态性焦虑复习,最终考研成功。
18上半年看了几本书,几部剧,学英语,学编程。
认识了很多人,再次激发对未来的思考。
职业规划仍未明朗,暂且这么走下去。
竹本制作毕设感想这一段,前两次看都只会当作普通的说教,但是这一次经历了一年多的切身体验,可以说是深刻理解了。
2019-7-1四刷四刷来得要晚一些。
研一了,第一部校园故事没挖掘出更多感想,第二部对森田公司达夫大叔和森田馨的经历感受更深了。
不如说大多数人都是持ってない人,在持っている人的光环下感到迷茫,无所适从。
另外理解更深的就是,因为这一年终于做了两份正儿八经的实习,对并购的流程略有了解,注意到了忍是在卢卡斯公司干了一年,和其关系很好,卢卡斯又是Floyd的持股30%的大股东,因此并购顺利。
而老外的房子是以公司名义买的,所以同时作为公司资产被收购了。
不禁感叹自己职业化了,关注的点从心理感受转移到了专业信息。
18年暑假玩了很久,没用来学习有点后悔。
研一开学后发现和学霸们学力上的差距,一度陷入自我怀疑。
好在后来在社团和实习上找到方向。
迎新晚会也付出了很大努力,相比于以前懒得参加班级活动,现在组织起来也积极得多了。
寒假去卖方研究所实习,虽然只有两个月,但是这段实习首先让我学会了python切词,从而顺利写完学术论文;其次了解了卖方研究的工作内容,尤其研究了股票质押,纾困基金,减持新规,资管新规,券商交易系统,金控公司以及如何写研报。
学到的交易系统相关的信息让我在2-22看到政策重新允许券商系统接入第三方后立刻意识到这个事情的标志性意义,果断进入股市,之后几天内顺利赚到投资第一桶金的几千块钱;学到研报的范式让我后来参加郑钢杯时顺利进入前20%的复赛,最后没进决赛有点可惜,不过确实没投入精力,结果也在意料之中。
顺利写完学术论文+熟悉了股票质押式回购+郑钢杯复赛入围+卖方研究实习经历让我在top券商资管的面试中战胜了本科中科大和厦大的三位商院同学,顺利拿到第二份实习。
回顾过去一年,没能像2017年那样踏踏实实地看书学习是很大的失败,但也有所成长。
接下来马上2020年就要秋招了,不知道能否找到工作,一切还是谜。
相较于第一季完结时我被激起的脆弱与敏感,这个故事的最后结尾让我依然感动,但却是欲道还休式地把话咽在胸口。
或许有些事情就是这么地奇妙,在我紧握着青春最后的一缕斜阳的时候,《H&C》如一片粼粼波光摇晃着我的眼。
我使劲地揉了揉,想把它看个究竟,可一转身,青春就悄无声息地溜走了。
我了解去感怀这一部如歌如诗的动漫该用怎样的华美的散文笔触,可是我做不到。
这是一部另类的文艺片,它既包含有梦想的执着,也不乏现实的残酷;既有天才的境遇,也不乏小人物的悲喜;既有校园的光阴,也不乏成人的世界;既有童话的纯真,也不乏人生的哲理。
在它如磨砂玻璃过滤的阳光般的朦胧与明媚里,一切与青春期忧郁症有关的自卑与自恋都不起作用。
你所要做的只是用最虔诚的心去感受剧中主人翁们的酸甜苦辣,把自己过去的、正处的或将来所要经历的一一与之对应,并和他们一起挥洒笑声与眼泪。
故事的结局大抵顺理成章。
又浪漫又野性的罗密欧为亚由美的善良与单纯折服,为了她即使是一天一夜的舟车劳顿也在所不惜,即将分别时脱口而出的表白也让人倍感亲切而没有任何窘迫的负担。
他似乎在这个如泥胚般纯洁的姑娘中寻找到了遗失的什么。
而亚由美也在痛苦的决裂后开始了新的生活,她不仅走出了初恋的阴霾,更走出了自己过往软弱、娇纵的模子。
真山终于成熟得像一个真正的男人,他的孩子气与责任心,还有那一份对理花的偏执,让公主终于融化了自己的冰窟。
好一个水到渠成、皆大欢喜。
而另一端,此起彼伏的小调钢琴曲则不免夹带着数不清的落寞。
在复杂的N角关系中,阿久适时的不幸提供给了众人患难见真情的机会,没想到这时候她最需要的竟是阿修。
或许是因为两人年龄上的差距及带着的一点亲缘关系,我之前一直忽视了他们绵绵的情谊。
曾经错过了理花而一蹶不振的阿修在具有理想主义光芒的阿久身上又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使他可以放弃一切财富、身份、名誉、地位,而携同阿久如游吟诗人、画家那样无牵无挂地回归故里。
亦父亦兄亦师亦友的阿修技术性击倒了另外两位竞争对手,但我们却一点不因师生上的伦理关系混乱而感到不快。
相反,当他大声地回应森田最后的试探时,满载的温暖倾洒在整个横滨美院,及我们的心中,让人不禁热泪沸腾。
把彼此的未来交叠在一起,这是一件多么幸福而又浪漫的事情啊。
在卸下了沉重的枷锁之后的森田也在好莱坞延续着他的创意。
这位拥有温暖右手的男人始终还是孤身上路。
他知道锋芒毕露的自己无法给同样锋芒毕露的她以足够的依靠,但潇洒的他在在临别时还是充满了风趣,不仅要挥拳头,还要爬窗子。
他和他的父亲一样,拥有常人无可比拟的才能,也因此困惑不堪。
竹本的当头棒喝让他惊醒,得知自己喜欢阿久的初衷是希望在同是天才的她的身上获得慰藉,想通了这一点,他才可以真正地抛开了一切,快乐的生活着。
“我会一直看着你。
”这是阿久对他的鼓励,也是情人间分手最佳的祝福。
而他的哥哥,也可在通宵达旦的工作结束后惬意地欣赏东方泛起的鱼肚白。
父亲说,那是光。
故事一直都是以主人翁竹本的视角展开的。
他没有钱,没有美院其他同学那样的彰现的才能,就业时几度受挫,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不知道自己的前方在何处,这是包括我在内的当代二十二岁青年的真实写照。
当阿久受伤时,他前去探望,但连买束花的钱都捉襟见肘。
想一直陪在阿久身边,可自己却完全没有这个能力。
是否要割舍前途来成就爱情?
这是一个很俗的话题,但时时刻刻在我们的身边上演。
抉择是痛苦的,但各奔前程并非就是遗憾。
带着过去的牵绊而勇敢上路,这是大丈夫所为。
故事的末尾,竹本大口地吃着蘸有蜂蜜、夹着有四叶草的面包,我们和他一样止不住泪水。
“把幸福全部给你”,带着阿久的祝愿,竹本真正地跨向了自己的人生旅途。
我相信此生再也没有一部动漫能让我如此地感动。
这并非关系到动漫本身是否能被超越,而是在于我逝去的青春无法被复制。
无需感慨生活中没有这样交心的朋友,毕竟是动漫。
只要你对曾拥有过的岁月怀着无限感激之情,并时常想起那带着甜蜜与酸楚的日子,幸福必定就在前方。
2006-11-21
看到评论的大家都在说竹本是平凡那个人,就连动画里的他自己也这么认为。
但我认为他一点也不平凡,也不缺乏才能。
如果谁有过一点创作的经验应该就不难体会到,那种人生和作品紧紧地绑在一起的感觉。
动画中,他做了两次通往天上的塔,一次是歪歪扭扭,用材料无序堆砌的塔,一次是更加笔直坚定和稳固的塔。
在做第一个塔的时候,他自己也不能非常确定这样的作品意味着什么。
材料上没有筛选,形态上也犹犹豫豫的,是弯的是直的,还是要做多高,看起来没有答案。
这样一个摇摇欲坠的作品,是他陷入迷茫的自我的延伸。
最后他把这个塔锤散,成为了他踩着单车踏上旅途的契机。
竹本踩上单车一路骑着,并不确定要去哪里,也不觉得自己是在“寻找自我”。
骑车之旅和制作塔的行为是非常相似的。
竹本自己也有解释,并不知道会去哪里,只是专注在脚下一步一步踩下去的踏板。
塔也是,不知道要通向哪里,只是一层一层地向上堆砌延伸着。
天花板就是塔的终点,正如日本的最北部是旅途的终点一样。
这样的选择还不算是“自己主动的选择”,这个作品怎么结束,这趟旅程怎么算完,他心里还没有答案。
“自我”并不是在哪里等待的终点,而是经历了一切,慢慢明白过来的东西。
是自己遇到各种情况的时候的选择的集合。
虽然还不是完全的成熟,但他至少确信了脚下的这一步是坚实有力的。
因此,就这样积累这脚步,车就会把他带到一个“终点”,意义就如“自我”一样,自己显现出来。
竹本从旅途回来后,做了第二个塔。
这个塔在每一个部分的造型上都明确了许多,他去山田的工作室收集了白色的釉片,说明这个时候的竹本已经知道,塔的每一小部分他想要什么。
第二个塔是对第一个塔的成长,同时也赋予了第一个塔意义。
然而,虽然每一个部分都更加明确了,可是它还是一个一路向前,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结束的作品,虽然是对于创作者来说意义非凡的作品,然而从人对自己的生命的掌控度来看(结合竹本当时想要的东西),依然是不成熟和不完善的。
竹本一直在阿久的身后看着她,看她制作比自己大许多的作品,看她如何观察这个世界,感叹他们之间才能上的差距。
他一下子就察觉到了人和人之间视角的不同,能力的不同。
因而,不论是现实还是恋爱,都陷入了灰暗之中。
不过在我看来,这就是竹本非凡的才能,他的世界里有许多的他人,他的世界需要这些尺码,只有这样,他才能找到自己的着力点。
这体现在,在旅途中,竹本遇到了一伙修复古寺的人。
他给大家做饭,为自己是团体中有用的一员而感到欣慰。
我认为这里体现了竹本需要一个明确的他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才能感到安心,而被人需要只是一种最简单、最容易被验证的体验。
然而,他还没有发现这是一个很强的才能,也还没有发现要怎么使用这个才能。
他需要一个明确的对象,比如一个限制,一个像终点一样的东西,一个可以结束的契机。
这个才能要求他的创作材料不仅仅是粘土、画笔、工作室,还有广阔的道路,自己的脚。
传统的艺术学院的教授也许无法教给他这些,但我相信他的人生一定可以!
一定要在那个没有被画出来的世界里继续创作哦!
音乐画面人设都棒的没话说!
来说说剧情最后的发展:森田忍(当时好喜欢的角色),和阿久相互喜欢,以为结局他俩一定会在一起的,万万没有想到阿久竟然选择了大叔修司!
当时觉着结局大家不幸福啊,心里不禁怒骂作者千遍。
对结局极为不满,只觉得草率又莫名其妙。
时隔近十年,重温了最后几集。
经历了些事,果然对结局的看法不一样了。
一直所不理解阿久的选择,现在看来,合情合理。
相互欣赏和彼此适合并不能划上等号;真正的爱情究是心动还是温暖,是激情还是亲情;就如阿久说的,“人生不能打开所有的盒子,每个人生打开的盒子数量是有限的”所以要作选择。
现实中,不是所有重要的人都一定会陪伴你一生。
竹本在片尾的一独白很具泪点:"阿久,我一直都在想,没有结果的恋情,究竟有没有意义,消逝的事物和从没存在的事物,是否相同。
现在我明白了,是有意义的,确实有,就在这里。
阿久,能够喜欢你,真的太好了。
"即使没在一起,也觉得值得的。
明明注定会有人受伤的恋情,最后收场的如此温暖,多难得。
结局并不是我所想的不幸,而是幸福才对。
短评字数超了,所以改成 长评随便写写,仅作为个人回忆用之前一直拖着,不想看到它完结,如果青春还能继续下去多好啊。
有不少人说自己像竹本,和其他主角们相比,竹本没有那么耀眼的才能,看上去像个配角。
但我觉得自己比不上竹本,竹本至少敢去爱、去付出,而且他最后找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那段骑行旅程也是无比珍贵的回忆。
唉,到底怎样、何时才能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呢?
其实花本老师才是背负最多的人吧。
他向阿久伸出手的画面让人印象深刻。
而在现实中那么多像山田一样纯真的女孩们,最后会遇到像野宫一样的人吗?
其实也蛮佩服真山的,“即使你不等我,我也一定会回来”,即使理花不一定会爱上他,他也一直在为和理花在一起而努力着,令人欣慰的是他成功做到了。
佩服阿久,小小的身体却有坚韧的意志,“她是体内有着‘非完成不可的事物’伴随而行的人”摩天轮,剧里反复出现的画面,“是为了和喜欢的人一起 慢慢地 跨越天空才存在的”下面是看的时候截的图蜂蜜与四叶草,珍贵的回忆,美好而一去不复返的青春!
很高興能在剩下寥寥無幾的幾天假期裏找到這部番劇,感嘆這部有厚度的動漫,感嘆自己能夠遇到《蜂蜜與四葉草》。
一直驚嘆於羽海野老師,能將無數的情感表達得如此細膩,甚於愛情,甚於親情與友情,甚於凡事裏能夠用言語表達的感情,全都融匯在了一起。
每個人物之間都有這樣飽滿又難以名狀的情愫,感覺情感快要滿溢出來。
竹本與阿久,森田與阿久,阿久與阿修,山田與真山,真山與理花......太多了,說不完,倆倆之間,都讓人迸發感觸,厚重的,沈甸甸的......這是一部不開彈幕看更佳的番劇。
看過這部作品的人似乎都無法理解阿久與阿修之間的情感,都在在乎所謂倫理,在乎所謂近親戀情。
我看到了這樣一條彈幕:“在日本這種近親關係是可以結婚的......”就算不能結婚又如何?
這樣的說法又有什麼意義呢?
是為了將那些所謂不符合倫理的感情都強行歸正到時世俗裏正確的軌道上嗎?
是為三觀受到衝擊的自己尋找一絲慰藉嗎?
那些永遠站在道德高度上說話的人什麼時候會改變他們的想法?
很多評論說,“無法接受阿久與阿修在一起的結局”,他們所認定的阿久與阿修之間的感情只是世俗裏充滿肉慾的愛情罷了。
自始至終,阿久選擇的都只是繪畫。
“啊,神明,若有一天我捨棄了繪畫,我會立即將生命還給您。
” 阿久必須將內心的盒子全部打開,必須與繪畫共生,與創作共魂。
在這樣充滿未知的過程中,她需要阿修,需要一個滿足她並陪伴她的人。
“吶,阿修,我有一個願望,請將阿修的人生交給我吧。
”阿久給了竹本勇氣,給了森田愛情,但卻給了阿修她的一生。
一開始我並不太明白阿久的話語,但到最後,我些許有些明白了。
柔軟既澄澈的內心,是阿久強大的根源。
在她眼裡的世界總是充滿驚喜,她有能讓他人為她付出一切的力量。
從相遇的開始,她就無法讓人自拔了吧。
至於阿修,他的沉著溫柔亦是他強大的根源。
阿久與阿修之間,有一種不同於愛情的堅固的羈絆。
太多了,說不完,還想說說其他角色,但篇幅到這就夠了。
總而言之,《蜂蜜與四葉草》絕對值得反反覆覆地去看,不管多少歲再去看,應該都有令人欣喜的感悟。
比第一季沉重,好在最后大家各得其所。一直不懂为什么要叫蜂蜜与四叶草,直到片尾看到はぐみ给竹本送行做的涂了蜂蜜与四叶草的三明治,老泪纵横。
果然如石君所說……阿久跟阿修的邏輯真的理解無能= =|||我在意的倆傢伙戀情有沒結果都沒說,不過也就那樣吧.. 喂作畫你太崩壞了啊!!第二部就可以這樣嗎!片尾還放漫畫原稿自己看著不羞恥嗎!!杉田你聲音原來這麼美好你徹底被銀桑毀了啊……
“时光流逝,总有一天,一切都将变为回忆。但是,有我,有你,有大家,只为寻找同一样东西的,那段奇迹般的岁月,将会永远伴随着甜蜜的痛楚,在心中某个遥远的地方,一直,都在令人怀念的转动着。”【糯米鸭桑这样的男人,真是让人把持不住啊!QwQ
临别的四叶草吐司是我对你全部的祝福——泪流不止,仿佛自己的青春也终结在这站台上,这结局久久不能忘怀。
我不大明白豆瓣为什么很多明明第二季不如第一季的作品还比第一季分高(权力游戏、鲁鲁修),这部作品也是一样,后半截有严重的拖戏嫌疑,音乐依然不错,最后竹本的结局处理的很棒(我不是说兄妹。。),顺便这部里野宫的剧情太!少!了!
看第一部的时候我快毕业了,吊在青春的尾巴,看着竹本就像在看自己。第二部了,还是喜欢森田忍,还是心疼山田,翻过这一页青春,再见了。
乙女心已死 青春什么的不见得多光彩 但也绝对不是这种苦情狗血 真他妈不吉利
最爱的动画之一,混迹豆瓣以前看的,久久温暖馨香在心。
同1评价,不能说很好,也不能说很差。
总有一天,我们终将分离。可是这四年的一切,都会长留心中。那青春的美好与爱的苦涩,都将化作蜂蜜、或是陈酿,每当饮取,都是那股芳醇与青涩。每一个人都能找寻到象征自己一生幸福的四叶草吧。
第二季才是真正的神作啊!!!哭成狗!!!T T
兜兜转转,世事也许就是不能让我们选择我们爱情里面爱着的那个人。
连夜补完第二季。相比起第一季满满的悸动,第二季好像变成普通恋爱番了,个人的成长,迷茫和怅然若失都简单成了恋爱的烦恼和回忆杀。结局告诉我们千万不要轻易站CP……相比之下还是更喜欢第一季。
更加哀叹青春的不再
最后一集整段垮掉…怎么会是爱情啊!
高中时代漫画动画日剧电影刷齐了的回忆番啊。喜欢未必会在一起。最终话时卡米亚车祸成为人生转折点,自此开启人气声优制霸之路。
第二季一直没看扔在老家硬盘里,这次回家终于又翻了出来。然而这剧情进展……各种目瞪口呆。简直就是一直以为正在攻略A与B,打到最后AB集体炮灰这尼玛原来走的是C线啊。嘛,要挑剔的话结构还是没掌握好,多线并行的剧情有点强行交代的意味,最后转折也太刻意和牵强了。
时光是车轮不断向前 青春终究过去 我们终究分离
剑锋一转,由浪漫困惑的校园剧渐渐步入人生感悟剧。很多人不喜欢第二季,我觉得这是许多动漫爱好者最本质的问题——逃避人生的不完美,庆幸在豆瓣还能看到大多人对第二季坦诚的欣赏。最后,在所有人看轻J.C.Staff的时候,别忘了它可是做出过H&C来的哦。
没有结果的感情 也不是毫无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