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短?
已经太对得起它了!
《暗物质》的看点首先是刘烨跟梅丽尔·斯特里普的演出,一个是中国实力小生,一个是好莱坞老牌女星。
由于中国演员直接跟大牌明星对话的机会并不算多,一中一外的老少组合有着不太寻常的看点。
另一看点就是影片素材来自1991年发生于美国爱荷华大学的“卢刚事件”,攻读太空物理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卢刚,持枪杀死导师等数人后饮弹自尽,在全美轰动一时。
处理这样的敏感题材,《暗物质》完整重现了事件始末,反复缭绕的思乡曲,使用上土、金、水、木、火五段小标题,用以表现学子离开故土后的异乡生活,但强调形式之余———并没有深入去剖析主人公刘星的内心变化,人性问题也被摆放在次要位置。
影片在刘星周围的人以及身处国内的父母身上大动笔墨(比如为斯特里普角色“增设”或者说让路的戏份),时不时插入信件的画外音,表现周围中国留学生的生活状态,均比想象中要多很多。
言外之意就是周遭一切直接促成了刘星的心路转变,毁灭了这个上进的中国青年,导致他成为loser,无处可去最终走上了末路。
为了平衡角色,电影还放入不少反映刘星心理情感状态的主观段落,可惜用意过于明显,效果一般。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1282852/
故事和价值观不做评判。
但梅姨和刘烨的表演真心好。
前后刘星人物性格的反差特别立体。
开枪前一系列铺垫情节,如向美国女孩示爱遭拒绝,如找梅姨那场,俩人的那种复杂情绪,演得太好了,不得不说两个好演员搭配得简直天衣无缝:梅姨对这样一个原本前途大好青年的心痛、喜爱和处境的同情,但又无法直接表达非常顾及刘星的感受,而刘星那小小的自尊,脆弱敏感又绝望无助。
再如剪头发那场也很生动。
他擅长这种复杂的角色:一入天堂一入地狱,堕落得有理,堕落得值得心痛,当然堕落得最后人们还是要把他必须舍弃,极致反转类人物。
主要看剧本和导演能不能给这种角色充分塑造的余地。
http://cyeon89.blogcn.com/diary,17066544.shtml宇宙不是无端爆炸的,它需要一个引体。
The Big Bang doesn’t come out of nowhere, but needs an intriguer.——剧中刘星的台词,题记看这部电影,是因为《新周刊》在年头的时候就推荐过此片,并介绍了相关的早期宇宙理论。
看之前,我特地没去看影片介绍,心想如果我也能看懂此片的话,该片的导演和编剧就牛X了。
事实是,我看懂了,因为这一次,与暗物质无关。
影片讲了一个名叫刘星的中国留学生,来到美国某牛大学攻读天体物理学、宇宙学方面的博士学位。
之前的故事有些平淡,和所有80年代到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一样,刘星们没有钱,捡美国人扔掉的家具和电器,参加教堂活动是为了吃饱,没事的时候坐在屋顶喝喝啤酒想想未来;在遇到导师的时候,尽心尽力,兢兢业业,诚惶诚恐地完成导师布置的所有功课。
就在有些无聊的时候,出现了一个人,原名不知道是什么,但是为了能在美国立足,他改了名,叫Lawrence Feng,并且用英文和刘星对话,虽然他们都是中国人。
我当时心里一惊,这一幕很有些相似,让我想起了十多年前的一个故事:卢刚射杀导师案。
随着影片的进展,我逐渐确定这部影片一定是对卢刚案的回放和探讨。
果然,刘星没有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也没能毕业。
虽然真实的卢刚案里,卢刚取得了博士学位,只是没能通过答辩。
之后,就看到刘星打杂工,倒卖化妆品,最后收拾好行李,给父母寄了3年在美国勤工俭学攒下的1万美元。
之后,便和卢刚一样,怀揣手枪去了Lawrence Feng(真实事件里的山林华)授奖的现场,枪杀5人后,也饮弹而亡。
撇开真实事件和中国人的形象问题不谈,这部影片是部好片子,探讨了人际关系、心理问题和留学生的生活。
影片里的刘星正如他父母所说,“和个大傻子似的,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
我想这也是他最后选择枪杀Lawrence Feng和三位教授的主要原因。
因为他的导师因为嫉恨他的天分,报复他没有做与自己研究有关的博士论文,所以让他在博士论文答辩时关掉了他的论文,关掉了他拿到博士学位、留在美国任教的希望,关掉了他接爸爸妈妈去美国团聚的憧憬。
他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什么再值得他的留恋和珍惜,所以,他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释放了内心的压力。
导师和学生的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暗物质》是我看到所有描写导师-学生负面关系的唯一影片,当然我电影也看得并不是很多。
描写导师-学生正面关系的片子很多,《热血教师》、《摇滚校园》、《死亡诗社》等等,无一例外,这些影片里导师既是学业导师,又是人生导师,德艺双馨。
而《暗物质》里的睿塞教授真实,但是与其他这些光辉的形象相比,则是个反例。
其中,涉及到导师-学生关系的台词有两句,一句是刘星执意研究暗物质,认为应该有自己的声音,而Lawrence Feng劝导他说“我们都只是睿塞教授的助手,不需要有自己的观点”;二是与刘星同住的两个中国学生说到自己的毕业论文题目,说“我的题目是我导师10年前的论点,我不过是证明罢了”,刘星对此的的回应是“那你多对不起你那死去的脑细胞啊”。
刘星有着玻璃般透明的心灵,理想而纯净。
他有着崇高的理想,“获得诺贝尔奖”;有着自己的想法,看着煮沸的汤,他能得到研究暗物质的关键性突破。
只是,就像他父母说的,他“就和个大傻子似的,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
所以,当他面对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当他碰到生活中人际关系的敏感带,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他觉得凭他的天分,他能够获得支持,获得喝彩,获得赞赏,但是,等待他的不是这些,只有睿塞教授的嫉妒和报复。
他没能为自己的失落寻找一个心理的出口,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他选择了后者。
刘星和80年代的留学生一样,对家里报喜不报忧。
即使在他最艰难、最落寞的时候——论文被关、毕业遥遥无期,他给家里的信依然同往常一样:爸妈,我在美国很好。
我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了,很多大学都在争取我过去任教,我现在在考虑选择哪一份工作。
很快我们全家就能在美国相聚了。
他的父母当他一切都好,只是在影片戛然而止,也就是刘星妈妈接到美国方面来的关于枪杀事件的电话时,不知道会不会崩溃。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反映出刘星的自负。
他希望他能以最优秀的学者的身份出现在家人、朋友和世界的面前,所以他给家里的信一直是好消息,哪怕是捏造的好消息。
他始终和他的同学说:“我要获得诺贝尔奖”。
他不愿意黯然回国,所以没有接受回国去科学院工作的建议,也没有去大公司找份共走。
他一心希望自己的研究突破能得到认可,殊不知科研也好,工作也罢,都是漫漫长征,纵然需要灵感,但是天长日久的积累也是不可缺少的。
他更不知道的是,有时候,人不需要来自别人的认可。
刘星在影片里说过一句话:“The Big Bang doesn’t come out of nowhere, but needs an intriguer.”这句话一语双关,既指了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精妙和不足,又点明了本片的主题。
刘星最后的极端行为不是一时兴起,而是被点燃的愤怒。
他为自己理想无门,为自己受到报复和冷落,为自己的境遇,点燃了愤怒,选择了爆发。
这时候,我想起了吴哲,一个善于为心理阴影找到出口并且保有平常心的高学历人士。
这,才是新时代的榜样。
附卢刚案回放反思:http://gezhi.org/node/535
这部电影,我是跳着完的。
看着最开始刘烨对于新生活的憧憬,在他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中国的留学生在课堂上永远是最沉闷的,对于教授中国的留学生永远是最客气的。
就像在电影中出现的画面,我们常常会在和同学的聊天里提到,在中国学生都不敢chanllenge teacher!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尊敬老师,老师在我们心中永远是需要仰头看的!
在最开始的那段时间最常挂在嘴边的单词是,yes,thank you,还有excuse me.磕磕巴巴的靠几个关键字和美国人交流。
过了一段时间,我们会在说中文的时候零星的夹杂着英语单词,尽管此时你的英语还是很不流利。
在最开始那段时间,我们会被邀请进教会学习的英语,吃免费的食物。
我们会贪小便宜。
看着满街飞驰的高级车,我们会心生嫉妒,我们会想什么时候我们也能过上这样的日子?
卢刚杀人案,是一个近乎二十年前的一个案件,要不是这部影片,这仅是一个早已被人遗忘的事情。
中国的留学热潮从那时起已经进入20个年头。
可是无论时间怎样流逝,似乎所有的留学生身上都有相似的经历。
我们希望找到一个体面的工作,希望拿到H1-B签证,希望得到绿卡,希望没有辜负父母的培养,希望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我又看了一遍卢刚的案例,我想反抗不一定就是不幸。
在很多华人都纷纷谴责卢刚的时候,我在内心里理解他,也替他感到解脱。
没有经历过的人永远也没资格评价别人的生活方式。
在美国的这些留学生都有很单纯的想法,找一份安稳的工作,有一个歇脚的地方。
可是这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愿望不是所有人都能实现。
有的人来了十几年也还是租住公寓,有些人奋斗了半辈子了,还是没有那到绿卡。
很多人找不到工作,黯然回国。
在美国为了维持合法身份,我们过得小心翼翼,胆胆怯怯。
我们要遵守很多苛刻的规定,例如毕业90天内必须找到工作。
我们不敢轻易回家,生怕回去就再也回不来。
有的时候生活就是这样把一个人逼进了死胡同!
为了昂贵的生活费和学费,许多曾经是国内的骄子们,必须低下自己高傲的头颅,百般算计的过日子,看着价格总是条件反射的乘以7。
无数个不眠之夜通过了GRE,TOEFL,完成了申请,拿到了为数不多的签证。
我们掩埋了自己寂寞与不得志,在一条看似没有未来的倔强的前行。
越走就越发现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越走就越发现美国梦没那么简单!
在这些留学生中,并不是每个人最后都能变成张朝阳,周彦宏,曾子墨和徐小平。
我看到网上有人分析卢刚是AB型血所以有潜在的杀人动机。
纯属狗屁逻辑。
一个被逼上绝路的人,是不分你什么血型什么星座的。
他无非是想找到一个工作这么简单,可是前行的路上却遭到百般阻拦。
卢刚是北大的。
这就让我想起来,一个星期前,就是在硅谷这里一个华人工程师因为被解雇枪杀了办公室3名同事。
那个公司就在我坐公车常常路过的地方。
这个叫吴京华的47岁的男子是来自清华的。
最大的孩子只有六岁。
在硅谷这个弹丸之地,随便找一个华人可能都是来自北大或是清华的。
当国内的同学都婚姻美满,收入稳定的时候,我们还在为自己的未来打拼。
有人说这是你们自找的,是的,这是我们自找的,所以我们更要混出个样子来。
在这里,我们无亲无故,不能用父母的人情,托门子找关系。
这是一个只相信实力而没有人情的国家。
当国内的同学都已经是是处长部长以上的级别,在这里我们只能还是一个IT民工!
这是写给所有留学生也是写给我自己的,我想说我对你们的坚强与执着感到骄傲。
我们要用更理性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未来!
卢刚的问题在于没有调整自我适应好两个国家意识形态上的落差。
在共产党大陆他接受的是灌输式的精英教育,还把科学研究看作是和共产主义理想一样的高尚,纯洁,殊不知美国那个个时候已经不是·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美国了,完全庸俗化了,一切科学研究都市场化了,换句话说,都是给资本家赚钱剥削的本性同化掉了,完全面向市场了。
那个时候的美国和今天的中国大陆是基本上一样了,都是为了钱。
而那个时候的中国精英学生还是不能适应美国的市场化庸俗化的面向应用的科学研究,还去搞那些所谓高大上的理论研究,怀着要得诺贝尔奖的单纯崇高的理想,所以碰撞悲剧是不可避免的了,那个时候的美国实际上刚刚经过性解放嬉皮士运动,庸俗化是主题,是以卢刚为代表中国学生把美国想想的太好了,太理想化了,所以一发不可收拾。
这部电影描述的是留学生的故事,刻画了留学生的刻苦、父母的殷切希望和外国人的友善,当然也展现了友善的外国人背后对中国留学生各种复杂的情感。
后来我还搜索了校园枪击事件的原型人物卢刚。
网上的评论是文字化的,而且多偏向于负面,所以和电影里的刘烨并不能划上等号。
留学生的光宗耀祖,这是中国人都很容易能够感受到的一种情感,说来对外国人,也许是无法理解的。
为什么?
中国还是太弱吧。
中国人又爱面子,总爱关注表面现象,所以看起来“留学”是一件道地的好事。
只是,谁知道,国外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也许可以衣食无忧,可是除了衣食无忧之外,在上面的人却多得足以让人喘不过气来,这和以国内佼佼者身份出去的落差太大太大。
不愿意随便扣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大帽子,一般人对于这样的变化有任何适应不良都是情理之中,也是可以预见的。
只是中国人不太愿意袒露内心,更不愿意承认内心的柔弱罢了。
中国人的教育方式鼓励竞争,喜欢高高在上的那股成就感。
一个极度聪明的人却不一定是一个很好的team player。
有些事靠一个人是完不成的,记得分一些给大家共享。
可是中国人很难有这样的气度,而且又不会隐藏自私的想法,因为教育让人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理直气壮。
结果就是会在国外受到教训,可是受了教育毒害的留学生怎能轻易地转换想法呢,所以只有满腹的委屈。
片中人性的卑劣是客观存在的,只是能存在、能不灭就有其道理。
Soft skill是活在世上不可或缺的,不管在中国还是在外国。
可以在欣赏你的时候把你夸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可以在践踏你的时候全盘否定地不留余力。
只是,你确定还是原来那个你么?
如果是,为何还要举枪呢?
我们的自信到底源于自己还是源于外在的评判。
深深地感到痛心!
如果一个人对自我有很准确的定位,那么是可以做到能屈能伸的,因为人生就是高低起伏,世事无常。
最后,当然也为被枪杀的人及其家人感到不幸。
尤其那个上海妻子,还在好心地关心刘星。
可是刘星,这个名字真的就像流星一样,短暂的荣耀照亮了天空,却终究会殒落,说不定最后落在哪里。
为卢刚与那个时代的中国悲情留学生惋惜,你们在经历了70年代的文革,80年代的启蒙与镇压,90年代逃离与摒弃,语言、文化塑造出的你们本身就是悲剧的产物,这时的你们却选择了最为纯洁的科学人生,执着着自己的信念,可哪里没有江湖,哪里都是人生的角斗场。
本剧从画面上来说还是很棒的,各个场景的锤炼与选择,以及“金木水火土”的情感波浮,尤其是最后“火”与“雪”的相互对立与重叠,更是将电影推上高潮。
不过80多分钟的电影,在如此纠葛的人生悲剧面前太过短小,导演在处理人事关系,学术场上的纷纷扰扰上还是欠火候,没有锻炼出简短而有力道的剧情描述张力。
以至于为什么刘星会选择枪杀这一极度冰冷的结局,交代的缺乏思考余地。
因为现实中的卢刚要比电影中的刘星更加黑暗与负面,所以这儿的刘星不应该选择如此。
看完了《美丽心灵》还不觉过瘾的,可以推荐这部电影,不过最好是在了解了卢刚事件前因后果之后。
这是部比较用心的电影,开始的基调比较轻松,但是时常切到刘星一个人在黑屋里的特写似乎预示着失败和失意的结局。
中国留学生形象似乎没什么好说的,没有任何突破,作为刘星对立面的劳伦斯冯显得很刻意。
刘星的研究少不了苹果砸头似的顿悟,有点俗。
他在美国待了几年,破英语一点变化都没有,比较假。
当他博士论文答辩失败后,为什么没有再继续研究,犯了错难道不能改正吗?
哪怕再用三年!
对于一个立志拿诺贝尔的人来说算多吗?
影片在这个地方没有交代清楚,造成观众对刘星的一蹶不振不能理解。
他为什么不尝试其他机会?
难道被欺骗后接受不了这个现实?
他不像这么单纯的人。
或者看到劳伦斯一帆风顺平步青云,心里不平衡?
作者对刘星最后最关键的心理铺陈很不够。
ps:最后杀人前的剪辑比较感人。
清淡简单但深刻的故事。
还可以。
金木水火土没明白是干啥,有点牵强附会硬拉的感觉,不需要这么花里胡哨,就多平实的刻画人物讲述故事就很好,本身改编自真实故事就很有力量了。
看一堆评论吐槽刘星的英语,甚至刘烨的英语,就是要那样才真实啊,那个定居的卢英语说的好啊,但那个年代的英语,大部分生硬才符合现实情况。
要是说的倍儿地道,我才觉得假呢。
回 satori 短评 原文如下刘烨,英语说得lan,还不会选片儿,oh鹅的娘,刚写完逗号前的话,往下一拉,发现介绍说得了什么什么奖,现在的评委啊,--首先你知道刘烨是个演员,演员是演戏,而不是你异想天开的所有动作行为甚至相貌喜好都和平日生活吻合。
滥不滥不是你来说的,你了解他么?
他和你有在现实生活中说过英语么?
对不起我想可能没有,因为你可能都没有那个资格,这是一;第二,作为一个角色的还原,你可能忘记了刘烨饰演的是一个刚从国内本科毕业而到美国留学的典型“死读书”大学生。
鉴于那个年代,英语教学还不能达到现在新东方的水平。
以刘的资历说几个英语不会难,可你甚至幼稚到认为剧中表现出来的英文水平就是刘烨本身的水平。
真悲哀。
你是又肯定了刘烨的演技又否定了你对刘烨的认识。
这好讽刺。
选片是什么意思。
难道你所爱的就是刺激荷尔蒙分泌的各种惊悚或爱情动作片?
再说评委的事。
你的评论我看大概代表你很鄙视评委的眼光,甚至于不屑。
那请问现实中有没有过人请你莅临某奖项评审现场做评审过?没有那种高度就不要说这类装B的话。
写个短评请不要装B。
取材自91年卢刚事件
昨天在老师的课上听他讲了自己在美国六年的读博士的经历,课业繁重压力大到让人绝望漫长的求学生涯多数的时间看不到希望找不到出路。回来看此片对刘星这个人物有了更多的理解~ 想说在勇敢追求理想的同时也应当准备好承担更大的压力因为我们无法预测在达到自己最后的目标之前自己要经历多少磨难和挑战
20070330 2130 City Hall
看这片就是浪费时间
这口语…
不忍卒视
把主角拍的很博同情 或許事實真的如此 who knows ps.劉燁終于變回大男孩形象了 依然帥氣
怎么说呢。。。对话好别扭,剧情也怪怪的,对于人物心理的描述也不尽如人意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兰德(译/杨绛)
交流尤为重要,隔阂无可避免
两面三刀的人不是国人特产
对刘烨的僵硬演技感到无法容忍······
有种次元壁破了的感觉
杀导师和同门的理由实在太牵强,比网上流传的那篇长文的感染力都差很多,电影制作者不了解学术界可能是关键原因
我以前看的时候没以为我要搞暗物质的,结果现在悲剧了,好在我天朝是禁枪的
又是一个自己给自己设套的人
就跟故事里上个世纪的中国留学生一样,导演同样也受到严重的局限,一个好故事被拍得尴尬无比,包括青涩发挥的主演刘烨,不仅是英文表达的问题,整个不入戏,像是学校里的小品彩排。浪费了好故事和梅姨的出演。众多的配乐挺好听。
看得很累,很压抑,很想哭
论文答辩之后那段加分 最后枪杀戏加分
原本真实事件的细节那么多,电影却蜻蜓点水选择了面上的点,丢弃了很多更有意思的细节,加上流水账的叙事,让电影变得无趣。6.8/0.69万 【IMDb6.0/0.33万,美票房0.3万美元,全球票房6.93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