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的残疾要体现的是父亲为了保卫边疆,对孩子对家庭的亏欠…… 这才符合大爱的设定,这个“童养媳” 说法是对编剧和导演的侮辱 哥哥的设定导演访谈里提过,因为草原F4除了那木汗都是由蒙古族演员扮演,怕他生背词无法很好地融入 编造了一个“童养媳”的设定,自导自演尬黑……造这种谣好缺德……
如果故事停在dsh在流沙中我都真的觉得挺好的,因为草原拍的好看,歌曲配的好,我觉得都很好。
但就是最后突然替身文学的出现让我??
阿云嘎演的我带着滤镜感觉还可以,但是最后那个父亲先是让女儿走开,然后又突然因为妈妈的一些”金句“又回归到那个”我永远不会抛弃你“,可是抛弃了呀!
是替身文学啊!
就是把一个上海女儿当作内蒙古儿子在养啊!
女儿都不敢去找真相了!
心里一直有愧疚啊!
包括最后最后,还出现妈妈说啥:”没见过面的亲生母亲我们养了同一个女儿,到时候见面我要把女儿长大的故事都告诉你。
”但我从故事线看女儿根本就替身了把,就是成为了哥哥留在内蒙了,明明是有可能见到亲生母亲的,但是就因为替身所以没见到了。
而且我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把哥哥写死,没有必要啊,可以搞一个happy ending或者什么的,而不是为了be而be,哥哥真的需要死吗,本来就是很和谐的一家人啊,难道就没有什么亲生家庭和原生家庭和睦共处的方法嘛,例如妹妹去找了亲生母亲找到真相后还是想要留在草原,这种故事没有的吗?
反正就是最后十分钟故事线让我觉得不行,前期故事虽然说有一些片段很僵硬但也都还好。
就是紧急吐槽没有任何逻辑
上个月北影节最火的片子除了教父应该就是这部尔导的《海的尽头是草原》了吧。
当时没能抢到票心心念了好久,看到上映连忙买票去看,没想到在中秋节上个了大当。
(我说上当完全是指我自己的期望掉的太多,没有其他意思)总体的感觉,尔导在偷懒,剪辑在偷懒,剧本在偷懒。
我知道大家拍的很辛苦,但就是感受不到创作人员花心思了,感觉做行活做了一个加长版的某基金会红色献礼月微电影。
剪辑,不是说闪回不能用,这部片子的闪回剪辑堪比大一学生作业,属于是我上我也行的程度。
调色,我知道拍草原不可能全夜戏,但也不是加个滤镜它就能从白天变黑夜了吧,好多夜戏的镜头生怕观众看不出来天上有个大太阳。
然后小时候的那部分,调色能再懒一点,我还以为是10套在拍历史科普小短剧。
演员,演员请就位团建,但我没有任何以此讽刺各位演员的意思,就是说事只谈我的观感。
陈宝国正常发挥,但角色和台词写的太假太空,全程不说人话,导致观感上就是用力过猛。
演员请就位的几位,看得出来下功夫想要塑造角色了。
全片我觉得演的最舒服的还是阿云嘎。
tmi,一个朋友说,如果是两年前,她只会觉得这个片名很适合她磕cp,笑拉了
看完了,期待值本来很高的,然后前面这些亲情的描写也很棒,完全符合期待,但是咱就是说,最后这个养女和她伙伴一心想要回上海找家人,偷偷跑出来然后掉入流沙,对她很好的哥哥为了救她却陷入流沙死亡,然后养父让她用哥哥的名字代他活下去。
就首先来说这个剧情真的有点似曾相识,这个套路很稀松平常,我甚至为哥哥感到不值;还有就是养父母原谅,可能我比较自私,我亲生儿子要是因为养女而死,我真的过不了那个槛,所以这里也体现了草原人民的伟大宽松;最后感觉不死也是可以的,我的直观感受就是因为哥哥死了所以养女成为了真正的草原儿女,但!
这哥哥死的冤啊,看到哥哥死了真的好气,我会觉得这孩子真的养不熟。
ps:其实很多都可以和家长沟通的,养父母不是不通情达理的人,一切都沟通好了,不用用一条生命牺牲。
还有很多没说清楚但是总体感觉4星,因为哥哥死了3星。
大家都在质疑,已经入蒙十年的杜思珩遇见孤儿院小伙伴后两人为什么会偷跑回上海?
其实根据剧情铺展及氛围烘托,很明显的是,哥哥那木汗爱上了杜思珩,而且,养父母也有让杜思珩嫁给那木汗的想法。
哥哥十年前就已到结婚年龄了,因为喉咙烧坏了不能正常讲话成为残疾人,周围没有蒙古族姑娘愿意嫁给他。
过了十年,那木汗还是未娶到妻子,家里收养的这个小姑娘杜思珩眼看着出落成亭亭玉立大姑娘了,让她与那木汗成婚似乎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杜思珩心里肯定也晓得家里人对她的这个指望。
如果不是再次遇见孤儿院小伙伴,她可能就认命了,毕竟,也没有其他解决办法,而且,她并不讨厌哥哥那木汗,她也需要用自己来回报这个家庭,用汉人的话来说就是“救命之恩无以为报,唯以身相许”。
(至于杜思珩是否爱上那木汗,答案是否定的。
一方面年龄差距太大,另一方面也是文化隔阂。
同龄蒙古族姑娘都不愿意嫁给他,一个小他十几岁的上海小姑娘凭什么会愿意?
如果有爱,那也只是对哥哥的爱,亲情而已。
)可惜这种自然而然的逻辑被打断了。
孤儿院小伙伴吴正元的蒙古族家庭转回来了,相隔十年,小伙子表现出对杜思珩一见钟情的感觉。
哥哥那木汗及朋友们想挡住他的目光,未尝不是捍卫那木汗的婚姻希望。
杜思珩是不是爱上了他?
不一定,也不重要。
他的出现带来了乡愁,带来了反转命运的力量。
于是,“偷偷跑回上海寻亲”就由放不下的一桩心事变成必须付诸行动的人生计划。
很多人说,只是想回上海问问父母为什么把她扔孤儿院,只要跟养父母说清楚,他们不会阻止她的,而且说不定会送她去呼和浩特,用不着“偷跑”。
正是因为以上原因,这件事情就不是那么光明正大可以言说的了,双方互相都不信任对方。
养父母会担心她不再回来,她也担心养父母不相信她会回来而不让她离开。
这才是悲剧的症结所在。
当然,她的“任性”行动失败,也为养父母家庭带来丧子之痛,最后只能以身相代,以那木汗的名字和身份活着。
看完这部片子,想起了《奇葩说》的一期脑洞辩论。
“有后东”和“无后米”,选谁去核电站完成任务拯救全人类?
辩手姜思达提了一个独特的角度,他说如果把辩题看作一部灾难电影,哪一种电影会更打动人?
让“无后米”去,只是一个孤寂的人孤寂地死去,留下的是别人对他的无尽愧疚。
而让“有后东”去,留下“无后米”和“有后东”的孩子,他们之间会建立一种新的亲情连接。
动物之间,所有的亲情都靠血缘,而人类之间的亲情,还有可能是恩义。
《海的尽头是草原》就是这样一部打动人的电影,它描述的也是这样一种新的亲情连接。
一个南方的“孤儿”,进入了内蒙的家庭。
她像一只倔强的小牛犊,顶着尖尖的角,和周围格格不入。
如何融化她身上的坚冰,治愈她内心的伤口,萨仁娜一家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
01 萨仁娜:我们养育了同一个女儿
听萨仁娜说得最多的词是,女儿。
女儿,来。
女儿,别去。
女儿,妈妈,哥哥,一家人。
可能在我们日常的语言习惯里,听不到这样的表达。
妈妈喊女儿,通常喊名字,喊昵称,不会喊“女儿”这个称呼。
所以第一次在片子里听到萨仁娜喊杜思珩“女儿”的时候,有一种奇怪的感动。
像是一种霸道的宣告,告诉自己,告诉对方,告诉莽莽苍苍的草原,这个小姑娘是我的女儿。
又像是一种温柔的呢喃,散发着无限的爱意与包容,仿佛所有的错事都会被为这个词所原谅。
萨仁娜对杜思珩的爱有目共睹。
在育婴院时就包容她的任性,不管小姑娘怎么闹都全盘接受。
甚至在看到她口中出血时,不分青红皂白就教训草原上的大哥哥们。
一个小姑娘,失去了亲生父母的照拂,又远离了熟悉的水土,她对她充满了怜爱,她用她的方式在给她安全感。
所以选家庭的时候,尽管对内蒙这片土地毫无归属感,杜思珩还是选择了跟萨仁娜回家。
不是因为萨仁娜刚好站在那里,而是萨仁娜平日里给了她足够的安全感,她才在挣脱了蒙古大叔后,自然而然地抱住了她的腿。
成为一家人后,萨仁娜对杜思珩,不仅是爱,更是偏爱。
物资匮乏的年代,珍贵的奶制品,必定优先紧着带回来的女儿。
女儿不习惯毫无遮掩地如厕,她很快读懂了,领着哥哥,在草原上为她搭了一个旱厕。
虽然简易,但这是草原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厕所。
她就这样把小姑娘带大,小姑娘长成了大姑娘,穿草原的服饰,参加草原的传统婚礼,说草原的话。
但她的心,依旧朝向南方的城市。
杜思珩和马正元出走后,所有的人都心急忙慌地准备把他们找回来,只有萨仁娜在他们出发之前,着急地同那木汗交代,如果她真的要去上海,你就送她去。
她担心的不是女儿不回来,而是她长途奔波的安全。
尽管养育了孩子十多年,但她没有想要把孩子强行捆绑在自己身边。
她想的是如果日后能和杜思珩的亲生母亲相见,可以把养育过程的点滴分享给对方。
她想的是感谢杜思珩的亲生母亲生下她,让她们可以养育同一个女儿。
同为母亲,她知道一个妈妈不想错过女儿成长的心情,她知道不到万不得已,妈妈不会抛下自己的孩子,她时时刻刻都在和远方的那个母亲共情。
你来,我照顾你。
你走,我也想成全你。
可以说这是一个母亲克服了占有欲的大爱。
也可以说这是萨仁娜对母亲这个身份的感同身受与深刻理解。
02 伊德尔:我永远不会抛弃你
曾经有人发起过这样一个投票,哪件事情会让你有“父爱如山”的感觉。
高票选项是,小时候坐在父亲的肩头。
深以为然。
所以当看到伊德尔把思珩扛在肩上看赛马的那幕时,我就觉得,是了,他是她的爸爸了。
当然他做的远不止这点。
作为一个影片中段才出来的角色,伊德尔的篇幅并不多。
但他有限的几次出场,依然能展现他作为一个父亲的担当与情感表达。
他与思珩有过四次交流。
第一次是星空下的闲聊。
伊德尔刚休假回来,家人、朋友济济一堂,热热闹闹地吃饭。
思珩没有去,她蹲在帐篷外面,小小的一个身影。
伊德尔出去喊她吃饭,她说她不饿,但更多的是因为她对他还是陌生的,融不进那样的热闹里。
于是他顺势留下来,陪她看星星,送她指南针,拉进两个人之间的距离。
成为父母之前,先成为朋友,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
第二次的交流发生在他们一家拜访敖其尔爷爷之后,伊德尔讲述了他与敖其尔爷爷的渊源,告诉思珩,即便大自然对我们很残酷,我们也要勇敢的面对。
世界是残酷的,自然灾害让人们流离失所、无枝可依、甚至失去生命,但人们的善心与爱可以对抗这种残酷,可以免人于惊慌,免人于悲苦。
年幼的思珩也许听懂了,也许没听懂,但她一定知道了,她的草原父母是很好很好的人。
第三次,是思珩去追返回工作的伊德尔。
她被漫天风沙压倒在地上,抬不起头来。
她想起了她的亲生父亲离开的背影,她以为伊德尔同那个男人一样,走了便会杳无音信,她害怕极了,不想再一次失去她的爸爸。
好在伊德尔及时赶到。
思珩说,爸爸别不要我。
他动容了,这个小姑娘在如此危险的境地下,害怕的只是他的离开。
于是他许下承诺,我永远不会抛弃你。
父女之间的最后一次交流(影片呈现的)也是这句话。
但这个时候,伊德尔是带着愤怒和谅解的。
因为思珩的任性,他失去了他的亲生骨肉。
这个孩子小时候生病烧坏嗓子他就不在他身边,好不容易长成了一个沉稳懂事的青年,在他遇到危险的当下,他作为父亲,依然不在他身边。
他得多愤怒,多难过,多自责啊。
在这样的情绪里,他隐忍着,还是信守了自己的承诺,永远不抛下思珩。
从怜爱到鼓励到动容到愤怒到谅解,伊德尔对思珩的感情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最终沉淀成了如山的父爱。
03 那木汗:不要过来
那木汗是一个怎样的少年呢?
瘦,高,黝黑,沉默,站在那里,整个人灰扑扑的,唯独一双眼睛澄澈明净,像草原上的朗日晴空。
对于杜思珩的到来,他是欢迎的。
母亲把奶豆腐几乎都分给妹妹时,他没有表达不满。
只是在妹妹打翻满碗的奶豆腐时,迅速地捡起来吃掉了,才透露出他其实也只是个半大的小子,他也很想吃奶豆腐啊。
母亲对妹妹的无微不至,那木汗看在眼里,起初有些许嫉妒,但他没有表现出来。
只是在爸爸回来时,悄悄地跟爸爸说,母亲对妹妹比对他好。
然而他自己对妹妹也在默默地疼爱着。
思珩一个人跑出去,遇到狼群,他策马扬鞭,吹着哨子,赶走狼群。
他和他的兄弟们,像马背上的英雄。
后来他们帮思珩找她从不离身的毛巾,看起来是一件麻烦的小事,但他们也认真地四下搜寻,为的是守护妹妹心里某块小小的领地。
对峙群狼的英雄气概,寻找贴身毛巾的细腻温柔,让草原少年的铁汉柔情跃然屏幕。
十年后,思珩长大了,与儿时的伙伴重逢。
那木汗左挡右挡,也挡不住他们来自同一个地方的视线的碰撞。
草原上的人,讲究缘分。
那木汗和思珩,缘于流沙,终于流沙。
他们的第一次相见,那木汗冒着流沙的风险,去取消炎药救她。
他们的最后一次相见,那木汗把她从流沙里拽出来,而自己则永远地埋在了草原上。
那木汗对思珩,也许曾经有过晦暗不明的想法,但他从未宣之于口。
他对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不要过来。
他尊重她,守护她,待她如亲生妹妹一般。
最后还舍弃了自己的生命,救了她。
草原外面有山川,有海洋,有城市,有汽车,这一切,他都无法看到了。
你好像能理解所有事情的发生,但又会忍不住想,凭什么,为什么?
那木汗的死,让杜思珩彻底杜绝了回上海的心思。
她决定替那木汗活下去,也终于把草原当做真正的唯一的家了。
站在上帝视角来看,这好像是一种交换。
用那木汗的死,换杜思珩对草原的真心。
但我不愿意这样想,我更愿意把它当成是随心发生的情感事件。
因为那木汗对妹妹有感情,才会不顾自己去救妹妹,因为妹妹对那木汗有感情,才会担着满心内疚,在草原上生活下去。
思珩和那木汗,从始至终,都是小毛巾和她的哑巴哥哥啊。
04 结尾白云苍狗,野马尘埃。
如诗如画的镜头语言,把一切娓娓道来。
朴实无华的情感流动,像有人在心里唱咏叹调。
很久没看过这样淡淡叙事却又深情满满的片子了。
我被深深地打动了,你呢?
这是一个寻亲的故事。
一个时隔多年后,哥哥寻找妹妹的故事。
也是一个和私心和解的故事。
1、哥哥的小秘密妹妹在1960年,随3000孤儿入蒙古。
哥哥在2012年,才开始寻找妹妹。
50多年,早干什么去了?
在这之前,母亲多次喊哥哥一起去找,哥哥每次都说:忙。
“说多了就是借口。
”这话说得哥哥一大把年纪仍羞愧得低下了头。
为什么现在才找?
一是因为,母亲得了阿尔兹海默症,就快死了,他也得了脑瘤,也快死了。
再不找,就真人生遗憾了。
二是因为,他有愧于妹妹。
当年母亲兄妹俩二选一,送一个去福利院,把弱的留在身边,他偷听到了,故意淋了雨,生了病,这才让妹妹被送走。
这一走就是一千多公里,一走就是几十年。
这也让他多年不敢面对妹妹,更别提寻找妹妹这件事。
2、妹妹的小秘密妹妹的秘密很简单,想妈妈,想回上海找妈妈。
萨仁娜一家养了她10多年,她却不敢跟萨仁娜提起这件事。
背着“家人”,跟一个“外头小子”整天眉来眼去,鬼鬼祟祟,“密谋出逃”。
两人误入了流沙,差点死掉。
萨仁娜的儿子那木汗及时赶到,救了他们,自己却死了。
为了这个死去的“哥哥”,妹妹选择留在“母亲”萨仁娜身边。
3、母亲的小秘密母亲为什么把哥哥留在身边?
仅仅只是因为当时哥哥着了凉,生了病?
内蒙的接人队伍到达上海福利院时,他们无意中的一句话却耐人寻味:大部分都是女孩。
为什么?
因为大部分男孩并没有被送出来。
送?
说的难听点,就是抛弃。
4、内蒙的小秘密话说从头,19世纪50年代末自然灾害,南方受灾,让内蒙支援,因为他们受灾较轻。
殊不知内蒙也“灾难严重,草料不够,牛羊下不了奶”。
往南方运物资,等于白送,亏大了。
内蒙主席想出了个主意,不如把南方孤儿收到内蒙来养,18年后就是一条好劳动力。
这波不亏。
结果接人的队伍一到上海,他们傻眼了:大部分都是女孩。
想想也没事,女孩好生养。
大不了再过18年后就是一窝好劳动力。
5、萨仁娜的小秘密萨仁娜的儿子,因为发烧,坏了嗓子,导致外人当他是“傻子”。
“他说话不清楚,但他什么都懂。
”这也让他找不到媳妇,没有人愿意把女儿嫁到他们家。
萨仁娜收养妹妹,多少也有养媳妇的意思。
“那木汗说什么,妹妹也听不懂。
”萨仁娜曾想让丈夫在家陪他们俩。
6、那木汗的小秘密那木汗开始时并不喜欢这个妹妹,因为她夺走了额吉萨仁娜的关心。
直到妹妹第一次喊他“哥哥”,他笑开了花。
整天盯着这个好看的妹妹。
10年后,妹妹多瞧了一眼外人,他就吃醋。
但当妹妹和那人遇到生命危险,他仍毫不犹豫挺身而出,哪怕丢掉了性命。
那木汗的小秘密昭然若揭,他喜欢这个妹妹。
是男女那种喜欢。
7、这里的小秘密就是一点小私心私心,自私的心,为私人利益打算的念头,相对于公心。
于个人而言,要生存,有喜好,就有私心。
于家庭而言,维护家人,其必有私。
于国家而言,兹事体大,爱我中华。
范围越大,私心越大。
影响者众,你看内蒙。
时间越久,私心越大。
积压已久,你看哥哥。
谁还没点私心呢?
海的尽头是草原。
2022年10月31日写于武汉,首发于公众号【怪物电台】
《海的尽头是草原》是鲜少出现公众视线的陈宝国演绎的电影作品,当母亲听到陈宝国又再一次出演作品,谁料她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是这个人没有绯闻,很干净的演员。
一个万众瞩目的名利场上,陈宝国能保持清白的声名,待妻子始终如一的爱,对同行张嘉益体现了惺惺相惜,他说出的话语如清泉入心。
进入纷纷扰扰的世界,都是极其考验个人的意志力,何去何从都与自身修养有着莫大的关系,而陈宝国有着更坚实的文化底蕴,更稳定的职业追求,更淡定的精神操守,这是值得我们再三深思。
这次陈宝国扮演的杜思瀚带着我们一起回味早已远去的历史,导演尔冬升自觉拉近写实距离,剪去生活的藤蔓,寻求对杜思珩这些三千孤儿最硬性最本质的准确描述,剥离妄念情绪的纠缠,而这次还看到很多经过尔冬升指导《演员请就位》的演员,如马苏、曹骏和王楚然等,这也让人感受到导演为人言而有信。
当镜头叙述到杜思珩从繁华的城市来到了宽阔的草原,言语不通的她吃不惯当地食物,看不到自己的家人,她始终试图逃跑,虽然蒙古家人用爱感化了她的抵触,她的内心一心一意留在自己的亲生妈妈那,成年后她和小伙伴一起千方百计逃到上海,只是没有想到一场流沙把她对哥哥的情意永远驻足在草原,留在给自己养育之恩的人身边。
也许是命运的身不由己,她终究还是认命了,面对自己的哥哥杜思瀚,知道亲生母亲已经不在人世间,那边的事情对她而言不过是听陌生人的故事而已,脸上没有一丝波澜。
草原沉静的像杜思珩的心,路途遥遥不知迷失在哪条路的尽头,她最终还是对自己的内心妥协了,不仅是容颜的逝去,在黑暗的草原中行走太久,心底对城市的光明仍不免有些思念之情,她这样的不断妥协让自己选择倍受煎熬之痛。
而哥哥杜思瀚看似风光无限,实际上人生中也有太多遗憾,带上母亲的心愿,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接受做过不理智事件的自己,他不愿带着遗憾与愧疚离开,绝不妥协、长途跋涉去见一眼遥远的妹妹,从以前到现在,他都是不想向现实妥协的反抗。
草原是自由的天堂,让人心驰神往草原梦,对有些人而言是疏离感与孤独感。
一星给选材,一星给草原风光,编剧负一星。
关于选题,本以为能看到那个特殊时代的精神,各地区各族人民的守望相助,无私的共产主义情怀,以及宏大的统筹协调力量被倾注于最弱小群体的反差震撼。
结果我看到了什么?
内蒙人民救助孤儿是为了促进内蒙生产力发展;收养女孩的私心是给娶不到媳妇的儿子做备用童养媳(不止一个影评这么臆想);孤儿的矫情给内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内蒙人民付出血的代价才让孤儿有了身份认同……这其中有些可能是部分观影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也有一部分是电影明确表达出的。
二者区别无非就是,出自观影人的现代思维,还是导演编剧的现代思维。
真实的历史上孤儿只有在刚下卡车、面对陌生的草原环境还不适应的那个时刻“逃跑”过,他们其中很多,当时年纪很小,小到成长过程中甚至一直不知道自己并非内蒙父母亲生。
年纪大已经记事的孩子,也有不愿意被领养的,但并没有被强迫,而是始终由保育院的阿姨照顾……内蒙人民收养他们更不是出于功利目的:首先家里有孩子的不得收养,就是为了杜绝“童养媳”的情况发生。
并且他们也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有一部分在70年代上了大学,甚至不乏南开的高材生,长大以后就留在了京津地区生活,如果只是为了发展内蒙的“生产力”,何至于让他们走出内蒙接受高等教育?
看完之后只觉得深深的悲哀,现代人的矫情、自私、虚伪,不应该被赋予在这个伟大的题材里。
在叙述真实历史时轻描淡写,对个人的矫情情感却无限放大,以至于给孩子强加上过于极端的人设,并且设置极端的惨痛后果来强化情感输出,妄图以此感人。
你要问起来,他们就说“孩子就是这样的,人性就是这样'复杂'的”。
可是历史上就是没有这样的孩子,就是没有这样矫情、造作的人性。
正因制作方本身就不相信这种纯真、质朴的感情,不相信孩子与父母相处的正常点滴就足以感动观众,所以才需要用极端的情节来达成情感绑架的目的。
最后,我只想感谢胸怀广博的草原母亲,感谢那个时代沉重、宏大,却仍能将力量投注于最微不足道的弱小个体的国家机器,感谢他们为我们留下了真实的历史故事。
尽管梦中的额吉遥远得像是梦中的故事,但是我还是会感谢,一个远去的共产主义时代,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让我相信纯粹的人格和无私的大爱曾经真实存在过。
1.引子不好故事以哥哥寻找妹妹为引子讲述了南方孤儿入内蒙的故事,可是哥哥为什么现在才找?
因为工作太忙了?
因为母亲年迈?
因为自己快死了?
还是因为愧疚?
怎么看都有些许牵强。
妹妹会被扔进孤儿院是因为父亲从事国家机密事业,家里缺钱养不起了。
那几时年后呢?
父亲不退休吗?
就算父亲死了国家不能帮帮这为烈士的子女吗?
如果以这个为引子我觉得会好很多。
2.矛盾太牵强妹妹想要回上海,给阿爸阿妈说一声未必不会同意,突然的离家出走让人心寒,那木汉又是怎么害死的?
沙流里一命换一命换一命,怎么看都牵强,就为了把妹妹绑定在草原里再也回不去3.伊德尔的马后炮妹妹做错事跟在马车后面被伊德尔赶开,在萨仁娜选择原谅后伊德尔说“我不会抛弃你的”(大概是这个意思)。
这一段真的很迷,因为丧子之痛恨妹妹是很正常的,可是眼前的女孩又是自己从小养大的,矛盾的情感应该更细致的去刻画。
这本来应该电影的小高潮,能体现草原人相信缘分,能体现父亲的胸襟,能体现母亲的柔情,是小家的眷恋,更是大家的无私,结果只是这么个片段,人物的形象也没立起来。
伊德尔前面讲,我们为什么对这个爷爷好呀,因为他的儿子为了救我牺牲了,就好像是在告诉妹妹,现在你也要用一生去报答那木汉的恩情4.模糊重男轻女为什么只送走了妹妹?
因为哥哥生病了。
拜托直白一点,妹妹去草原的路上差点死了,她身子不弱吗?
这么讲只是为了给哥哥加点罪孽,多点对妹妹的愧疚5.知情人士的左躲右闪妹妹更本就没死,几个人坐在一起说“要告诉他真相吗?
”“太残忍啦”“长痛不如短痛”“那木汉不愿见他”“他这个年纪什么没经历过,告诉他吧”拜托,这是在矫情什么,就是为了给观众留个悬念嘛。
本来在感叹竹篮打水一场空,好家伙一会告诉骗我的,你在是玩弄我的感情啊!
6.奇怪的既视感真的好像唐山大地震。。。
以上都是我的主观想法,非常主观,别骂我,你说的都对,我会认真听取批评
how plain do they mean it to be??
从视听语言到念白抒情彻底被电视电影同化,分毫看不出尔冬升的影像风格。寻亲与回忆段落割裂拼凑,角色扁平标签化,戏份吃紧的小演员们心不在焉,铺天盖地的僵硬口号与政策赞歌,程式化的台词与表演完全服务于主旋律宣导,而真正面对底层家庭的不幸时却又三言两语就强行释怀与和解,借小家庭的伤痛抒发民族融合的大情怀,从未试图触摸这段历史背景下那些被改变命运的个体与家庭。如果说它唯一的贡献可能就是让公众注意到这段早已被尘封的历史,让人想知道那些被送到内蒙的孩子究竟生活得怎样?内蒙家庭在物质条件艰苦的境况下又是否为领养而纠结?面对气候与环境差异孩子们该如何适应?最终又有多少孩子留在内蒙多少渴望回家?孤儿们在异地他乡又是否会有不幸的遭遇?其背后的真相才值得众人的思考与追问,至于这部作品,CCTV6才是它最终的归宿。
没看到三千孤儿入内蒙,只有小作精大草原作妖!
《公民凯恩》式的框架,根据受访者的回忆,补全中心人物的一生。但是这个框架过于简单,就单单采访了两三批人,并且中间很长一段回忆都不应该是受访者的视角所能拥有的。开头比较跳脱凌乱,难以入戏。回忆往事的滤镜虽然有老照片的质感,不过黄澄澄的,浪费了摄影构图所营造的美感。可今年的生活已经很苦了,在这个时间点出现一部如此充满爱的作品,也像给未来点了一盏明灯。
这是在拍啥呢
也不能说全无亮点,但故事非常“散”,角色们的演技也尴尬,就导致没办法共情.….在真实事件上加滤镜又加得太过分,就更显得没什么感染力,连风景的吸引力都直线下降,可惜了这个题材
那木汗被烧坏的嗓子大概就象征着牧民对南方孩子无法言表的爱吧。共情点多是台词烘托出效果的,其他方面都挺一般的。
半部好片吧,前半场四平八稳走马观花,看得人昏昏欲睡,后半场突然发力渐入佳境,能让人能沉浸在草原上纯粹的人与人的羁绊里,巴德玛老师表演惊人,一秒让人飙泪。然而这种纯粹的感动是剥离了社会背景的,但这个故事脱离了社会背景就完全无法成立,就像结尾意料之中地用和解来消解残酷,但这和解是人物的选择,她们有了自己的家,也就有了软肋,也不得不和解,但得清楚这和解背后的物是人非与造化弄人本不应存在。
关于大时代之下的分离、寻找、宽恕,却巧妙地没进入流水账。比如小女孩第一次骑上一匹马,奔向迷雾,心理俗套预期是,穿过迷雾,她长大了,结果还是草原日升月落的日常,这是绝对脱俗的一幕,也决定了影片的细腻气质。一段陌生的历史,被一个具体分崩离析的例子给揭示出来,也是影片稳准狠的选择。这种突破性选择的代价,或许是一点幽默感和商业性的损失。对陈宝国之外的这些演员不熟,以至于以为都是蒙古族,后来才知道是对口型配音,至少唬得到完全不懂蒙语的我。另外,从蒙友处得知,海拉尔影院是分国语、蒙语的,莫非是把上海和合肥不多段落的普通话和沪语也配了?
可能是故事问题,也可能是语言问题、选角问题,电影并没有打动我。看起来很壮阔,也有史诗气质,不会差的一部电影,但就是并不触动,平淡且算不上有真正意义上动人的细节…
除了草原天空牛马,电影一无是处。一个根本不成立的故事,毫无质感的画面,错乱的剪辑,还有陈宝国的表演,仿佛从始至终都在说,这是假的,我不相信,我是被迫的,求求你们让我回家。两个小时里,如鲠在喉,如芒刺背,如坐针毡,一时间不知道该呼吁救救电影,还是放过电影。
尔冬升的投名状。迅速融入内地的陈旧语法,为主旋律电影“添砖加瓦”之作。沪孤入蒙,看起来是建国后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互帮互助,实际却是计划经济和三年自然灾害背景下,政府将儿童当作“未来生产力”任意调配,从此改变其一生的命运。同时,沪孤的叛逆与试图逃离皆因其内蒙兄长之死而被赋予“有罪”的意味,如此方能更显内蒙人民(政策服从者)的“伟大”。女性姓名消融的同时反抗意识也消失了,她的后半生皆作为死去的男性替身而生活(赎罪),及至晚年忽然又被唤起关于曾经女名的记忆,她却只能表示“不恨”“不走了”“有这一家人”——还有比这更“吃人”的故事吗?
看来只能这样拐弯抹角记录历史了
陪朋友看的,回宿舍吐槽了一路。感觉妹妹前面的那些行为都能理解,但最后她瞒着家人偷跑掉搞得跟被追杀似的是真无法理解:明明在那个家生活了十年,都知道她养父母和哥哥是什么样的人,直接告诉他们“想找到当年的真相”是能被理解的,甚至养父在她小时候还讲过“如果回上海带上他们”。所以这种情节真的无法逻辑自洽,让我感觉是为虐而虐。当时确实非常生气,因为那木汗作为全片我个人感觉最喜欢最能立得住的人物就这么牺牲了。开头几个汉人的台词和演技也很僵硬,还有很多奇怪的地方,全片也只是建立在这个背景下而没有真的“拍进去”,一个很好的主题并没有拍好。给三星不忍心,给四星对不起自己……
纯被名字吸引,没想到也是个献礼片,爹里爹气的陈宝国so typical城里人。但并不妨碍草原戏部分我跟隔壁妹子狂哭,一部分因为剧情和配乐,一部分因为草原的美景勾起了我被关在上海的悲愤。
若“闪回体质”薄弱,容易走火入魔,且观者受累。但这里没有。需要承认尔冬升在摸索,是可以看得出来的。但不乏影片的精彩。两个小女孩演的都很自然,马苏太认真,我是敬佩的。它的历史背景类似于战争,这种亲情隔断的伤害与悲情,对于个人已然是无法和解的,除非自己妥协。但通过这个事情,你会看到每一次政治决定,都会有很多家庭是被迫受到一生都无法磨灭的创痛……这是人生无比残酷的事!
蒙语对白含量接近70%,这成为本片的一大特质和惊喜。阿云嘎戏份较少,却让人印象深刻。他的回马一怒,让人现在想起来还是心头为之一颤。最可贵的是,全片除最后的字幕,竟无任何说教。 它讲述的不是时代的伟大,国策的正确,而是大时代背景下个体偶然的悲剧,造成这种偶然的,又是时代造成骨肉分离的必然结果。所以它本质是清醒的,反思的悲剧。那辽阔的草原、席卷的沙尘,凄楚绝望的马头琴,无不让人涕泗横流。
开头起码有半个小时,所有出场角色的表演反应都非常奇怪,充斥着一种“唉嗨我就站着等对手演员说完词就到我往下接了”的生硬虚假。陈宝国坐在蒙古导游的车上寻亲的几段,那蹭光瓦亮的车内饰配上包裹老师那身冲锋衣,铂爵旅拍感满到溢出来了。后面故事进行到牧区,生硬感稍有缓解。对“和解”不做评价,三星全给王锵的那木汗。那木汗,世上最好的阿哈。另,张铭恩演的生父扑过来的那个镜头真把我丑到了。
那木汗:额吉对她(指杜思珩)比对我好。父亲伊德尔:那木汗,你还记得吗?察哈力干(指坐骑)失去妈妈之后,不吃不喝,谁也不让靠近。那时候我在想,它应该活不成了,但是我儿子,不放弃,一直照顾它。所以只要有耐心,早晚有一天,心里的伤痕就会被治愈的。
片名颇为诗意,电影以寻亲故事为主体聚焦到一个上海家庭以此展开三千孤儿入内蒙的事件,以小见大的将个体与时代紧密连接。承载杜思珩童年的只剩下记忆里模糊的雨天福利院和那条与母亲约定的毛巾,初到草原的格格不入,对于千里之外家乡的念想,天灾让这个家庭分崩离析,而牧民却用爱填补了她人生的缺憾。牧民的淳朴无私让人潸然泪下,情绪爆发点集中在嗓子烧坏的哥哥为救妹妹而牺牲,只是缺少了足够铺垫,突然来个生离死别就显得妹妹从小作妖到大的任性十分费解,反而是几个草原上的大哥哥一边调戏着妹妹一边又着急的帮忙找毛巾的场景更有感染力,感动的是草原的包容,感动的是民族的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