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罗南的表演和英音喜欢这部电影。
罗南在里面就像是雨后清新的小花,纯白娇嫩,又坚韧勇敢。
说实在的,非常讨厌男主,脾气坏又自卑,只会无能狂怒,第一次拉女主裙子拉链的时候就因为卡住而破口大骂,我看第一遍的时候都被吓了一跳,更不用说Flo了,但就是这样了Flo还在关心男主,关心他脾气坏的背后是因为经历了什么。
而每次Flo想和他说点心里话的时候他就只想着亲密,其实Flo都打算和他坦言内心的紧张和曾经受过的伤害了,可男主就是猴急得不行,脑子只想着下半身那点东西。
而且男主和女主父亲交谈那里,可以看出他和女主因所处阶级不同导致问题非常多,根本不合适。
最后在海滩那段,男主也是自卑到只会出口伤人,什么难听的话都说得出来,Flo说男主总想与她亲密而她给不了(因为童年的创伤而抗拒两性亲密)。
但男主理解的是Flo指责他贪图她家的💰,两人根本就不同频。
这也让男主内心的自卑暴露无遗,注定这对夫妻不可能有更深层的思想交流。
活该男主和Flo走不到最后,所以后来男主看着Flo婚姻美满儿女成群,在音乐厅那里留下眼泪,我一点都不同情。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Flo和查尔斯的相处,女主让他弹奏新曲时要缓慢温柔,像问一个问题一样。
从这里可以预想到后来两人在一起时查尔斯会温柔地治愈Flo内心的伤口。
还有男主旁听那段,查尔斯在意地问Flo那是谁,女主说“just someone。
”可查尔斯得到回复还不肯走,Flo开口让他回座位准备演奏,他立马就乖乖回去了,演奏间隙还时不时偷看Flo。
想了解这部电影的观众还是自己看一遍最佳,那些只看了解说的根本不清楚故事内核不了解女主,以为男主受了多大的委屈,其实这是男主自己活该,根本配不上女主。
也得出论婚姻门当户对的重要性的结论,门当户对不是单指家世背景,两人的思想境界、兴趣爱好是否一致也很重要。
就好比Flo愿意拿着地图徒步去寻找男主打工的地方,去了解并陪伴他工作;愿意去男主家里,打扫屋子收拾家务,毫不嫌弃他精神失常的母亲,还给她带来喜欢的绘画照片;还因为男主的爱好去辩识了解那些他喜欢的鸟类。
而男主呢,在Flo演奏时旁听都快睡着了,事后也只能哼出不伦不类的一小段,即使这样Flo都没有责怪他,还高兴地笑了;Flo带他去兼职的音乐厅,告诉他自己终有一天也会在这里演出,Flo眼里充满对未来的向往,当她对男主深情承诺时,男主依旧与她不同频,俯身亲了她,Flo有点没反应过来往后退的动作,这里再次证明:当Flo想正式说点重要的事情时,男主只想亲亲抱抱。
而且男主从来没有能和Flo同频,没有像Flo了解他那样去了解过Flo。
最后罗南演得真的特别好,在钢琴旁想起童年不好的回忆时,那种痛苦和伤心仿佛穿透屏幕感染到了我。
导致我第一遍看完都对她那个禽兽父亲有心理阴影。
男主人选没有个人魅力,角色也没有性格魅力,观感较差。
那对双胞胎妹妹其中有一个演技太差了,明明是难过的戏份却演得笑场一样,是不是哪里塞进来的关系户。
前部分讲真节奏有点慢,零零散散插着回忆,终于看到高潮了,但是又觉得难受,也许初夜不和谐并不是他们最主要的问题,如同没有交流过性知识一样,他们也并没有向对方讲述最真实最深藏的想法和经历。
是不爱吗,好像又很爱。
婚姻,6小时就结束,就这样吵完气冲冲的结束,总是看得有点压抑有点难受。
但是在沙滩上的画面真的是好简洁又好漂亮
对于《在切瑟尔海滩上》刚开始懵逼-恍然大悟-“转折好牵强”-“好有深意”整部电影的剪辑美术表演形式都偏向于戏剧,使得一个简单的故事变得有意思,伊恩麦克尤恩(《赎罪》、《儿童法案》…)改的剧本加上罗南的成熟演绎,整部电影被诠释的特别好,一个被父亲性侵烙下对性恐惧的女孩,她依旧善良,阳光,充满能量,一见钟情了阳光、幽默、积极向上的男孩,两人互相治愈互相鼓励,但就在新婚之夜因为性的问题两人分手在切瑟尔海滩上。
这是一部关于爱和性观念的电影,也许真正的爱就像Florence所说“我可以很爱你,和你有个幸福快乐的家庭,但我对性爱已经无望了,我们不用活的跟别人一样”,但Chloe毅然决然的选择离开,刚开始我也觉得很荒唐很硬核,但突然反应过来这个电影使用了戏剧性的表演以及剪辑,或许导演就是想用这种夸张的原因去放大爱与性的问题,结合当时的背景,突然就觉得这部电影好美,好有意思,以及他的配乐使得整部电影更有层次,镜头的设计也很美,观众不会看的很平淡,虽然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但是整个电影的设计使得这部电影变得很有意思。
是一部能够让人回味很久的电影。
1.同年龄段,男生女生成熟程度的gap的确是件蛮恐怖的事情2.感情中,尝试去理解,而不是辩驳。
感情不是打官司,当冲突或矛盾发生时,讲理(所谓理,会偏主观,且大多数情况下是由屁股决定的)是最不被需要的3.有时候只需要几秒钟做的决定,会影响今后几十年甚至整个人生。
所谓“如果当时”4.观影过程一直很难受。
前半段被初夜的尴尬搞的坐立难安,后半段陷入回忆无法自拔。
不得不说,导演在营造氛围上做的不错,且通过插叙方式处理回忆的手法上也比较舒服并不突兀。
后半段代入感也很强。
5.有一处剧情设计感觉很真实,女主会带男主去自己曾经工作的场所分享回忆(但是过程中立的flag就有点刻意了)。
尴尬一晚过后男主回家时的胡渣细节也很赞。
6.最后,女主好美~7.看的这么难受,忍痛给五星TAT
近年来很少遇见的美好英语片。
无论是画面、故事还是音乐!
净美的沙滩、没有手机通话的干扰,没有现代生活的急促与浮躁,其中的古典音乐,都让人享受着乡村生活的自然美!
悲剧的结局,更是让人们在遗憾中享受着浓浓的幽思与回味!
父母们对子女婚事只有沟通与关怀,而没有中国式的强迫与包办,也更体现了西方人的教育观和文化观!
这篇不是影评,只是随便写点个人东西做记录啦...不用认真看了英国院线上映的第一天,我抱着挪威海鳌虾和香茅草酱沙拉的便当,两瓶金汤力冲到电影院,和平时一样,迟到了一点。
凭我对院线的了解,新片都是同一天上的,这周几部大片一起上,那个时间多数人才去吃晚饭,略早,这种IMDB评分也不高的文艺片我是大概率包场的,可以一边饕餮喝酒一边躺着看片儿。
结果走进放映厅我被那满场乌压压的人震撼到了。
要不是每次习惯性定掉双人沙发的两个座位,估计连沙发都要和人共享了。
当然,不出两分钟,看见牛津的风景,我恍然大悟。
再看下去几分钟,不忍直视,这简直就是你我的本科年代啊。
弦乐四重奏的背景音乐很美,我尽量在两人每次开始用回忆带起音乐的时候开始撕咬沙拉叶子,以免太大的声音和这部安静的片子格格不入。
这么一来二去,便进入了一种对影片回忆杀节奏把握和预测的游戏中。
要不是这个游戏,估计我早就在这一部分睡过去了。
当节奏进入摇滚,我突然开始真的兴奋。
后边的二十分钟节奏太快,但却突然潸然泪下,让我决定把这部本来想打三分的片子加了一分。
当我也觉得自己非常老,所以有那么大女儿的三十六岁老妈妈放在今天简直是黑色幽默的背景下,一部历史上关于性与家庭的片子是多么需要感同身受才能体会的滋味。
六十年代的英国,似乎却和平移五十年的中国有太多类似的语境。
情人坡上想牵不敢牵的手,紫操上觉得某人太猥琐恨不得一巴掌扇过去的耳光,宿舍里一起看电影当年让人面红耳赤,今天简直就是过家家的情节。
虽然两个人因为新婚夜的误解就可以分道扬镳终生的作死心态还是无法理解,不过关于性教育重要性的点是一定传达到了吧……少女啊,一定要充分理解才能不会错过真爱吧。
每个人都有着好几层,层层剥开后,就能发现每一种行为背后都有着原因。
电影《在切瑟尔海滩上》(on Chesil Beach),导演多米尼克·库克,编剧伊恩·麦克尤恩,演员西尔莎·罗南,比利·豪尔。
影片描述了上世纪60年代西方性解放运动来临之前,作为新婚夫妻的弗洛伦斯和爱德华因为新婚初夜的尴尬,挫败,紧张,压抑导致结婚6小时便离婚的故事。
从这个角度出发,这个故事题材十分吸引我,和常见的表面恋爱不同,亲亲抱抱举高高中间难道就这么水到渠成么?
电影用犀利、细腻的镜头表现出了男女主内心的不安,仅仅是一顿饭的时间,就给我看得尴尬到不行。
开篇,切瑟尔海滩的美景,轻松悠扬的音乐,伴随着谈论着音乐的新婚夫妇一一展现。
爱德华西装革履,弗洛伦斯更是美的移不开眼,足以看出彼此对这一天的重视-他们的新婚初夜。
到来的晚餐急促地打断了这对小情侣的亲热,上完菜后,服务员还站在一旁等待着男主的小费,要知道,你俩人可是给男主倒了一瓶被水稀释过的红酒。
这顿晚餐吃得十分尴尬,有多尴尬?
尴尬到明明是消费者,却像是在父母注视下的孩子一样不知所措;尴尬到女主的脚底板扣出三室两厅,男主词不达意,满脸通红。
这种感觉,就像是你对面来了个人,你往这走,他也往这走,你往那走,他也往那走,关键你俩还不认识!
朋友们,你们能体会到么?
化解尴尬的办法就是爱德华吻上了女主,但这接下来,更尴尬了好么!
吻着吻着,弗洛伦斯说站着过于奇怪;爱德华给弗洛伦斯脱掉鞋子,弗洛伦斯满脸惊慌地说我自己来就可以;爱德华为弗洛伦斯拉拉链时卡住,脸憋得通红,大吼道:我是有多白痴,我连最简单的一个拉链都搞不好。
两人神情上的不自然,肢体上的僵硬,直接向观众传递一种感受-窒息到极致!
压抑到极致!
紧绷到极致!
两个人都像小猫被提了后脖颈。
以至于弗洛伦斯缓过神来,一脸的惊恐与不可置信,两腿之间那滩来历不明的液体击中了她的脑部神经,瞬间弹起,衣服拉链也顾不上拉,逃也似的冲出了门。
在这段长达一个小时的叙述中,中间插叙了他俩之间的相识相恋、教育背景、家庭背景和不能忽视的时代背景。
13分32秒,弗洛伦斯正在和母亲妹妹谈论着,父亲进来,把手搭在了她的肩上,只有一秒钟的时间,弗洛伦斯一下子低下了头,又马上调整好自己,很难不想象她经历过什么。
她有耐心,学习好,性格好,有自己的学业,梦想,家境不错,即使面对男主的母亲依然表现得落落大方。
他身形高大,打架易怒,是个愣头青,傻小子,但面对女主只想着如何逗她开心,母亲精神不正常,多多少少也带给她心理影响。
两人不是完全的门当户对。
二人所处的时代也是人们普遍受到沉重的性压抑的时代,弗洛伦斯偷偷躲在房间看性教育书籍,随着母亲推门而入被打断,同时留下了在客人面前好好表现的要求。
电影进入1小时14分,画面切换到切瑟尔海滩,也从这自此分离。
男主的话让弗洛伦斯痛苦。
相比于之前的压抑尴尬,这反倒是他们第一次敞开心扉。
男主:你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么?
性冷淡的人你就是这样,彻头彻尾的性冷淡。
真的是这样么?
她不是性冷淡,他也不是性无能。
如果两人能够在爆发后好好谈谈,如果两人能够让一切发生的慢点,如果他能在她乞求后转过身来,如果各自的家庭能坐下来聊聊,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这段仅仅停留了6个小时的婚姻,暴露了两个人根本不熟!
看似两个人好得要命,其实心里的关系始终没有走近一步,那些隐藏在心底的难言与不堪和真实的彼此对方根本不知道。
除了交流,性教育真的很重要啊喂!
我一般较少看爱情片,即便希望看到理想圆满的结局,但这似乎又不是多数人的现实生活,总觉得不如意,凑合才是多数。
《在切瑟尔海滩上》有点特别。
片中我看到自我,众人,也看到了真实生活。
影片前段情节主题并不是很明显,但演员出色的演技下让人不禁期待这是唯美的爱情故事,既有一见钟情的桥段,又有彼此间的软语温言。
但到后半段以爱德华初夜中的急躁与弗洛伦斯对此的恐惧产生的冲突展开,剧情极富张力,看的我心绪起伏。
从影片中看到了以命运、原生家庭、阶级、爱、心灵创伤、理解体谅等关键词编织的真实故事,一部好的电影总能表达出曾经生活中想象或感受过的,但你却说不出来也无法用文字表达的复杂情绪,《在切瑟尔海滩上》确实给我如此感受。
电影简介里说这是主角因弗洛伦斯对性的担忧和恐惧而产生误解,最终分道扬镳的故事。
实际对性的恐惧而产生的冲突只是在某种原因下的表现形式。
如果因果律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客观规律,那这些终归是有缘起的。
有些影评谈弗洛伦斯性冷淡。
实际“性”并不是造成冲突的根本原因。
女主童年时被父亲猥亵产生的心灵创伤,对性排斥且恐惧,虽然影片里并无明示,但片中画面有序的衔接并不是随意的,这是女主心灵创伤的隐喻。
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女主晚上睡觉侧向床边双手紧抱,表情焦虑且恐惧。
本片以新婚夜的冲突展开,所以影片中出现童年的女主在,看起来温馨的家,并在入睡时出现如此情绪是令人疑惑且惊异的。
爱德华在新婚夜解开弗洛伦斯的连衣裙背后的拉链时意外卡住时,表现的如此急色鲁莽。
以至于没有发现弗洛伦斯已经出现恐惧的情绪。
这看起来是爱德华性格使然,在弗洛伦斯不管是神态情绪和动作都不太对劲时还没有停下来问一问。
性格有先天之因,但我以为后天的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一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男主出生在一个乡村的普通家庭,家庭条件远逊于弗洛伦斯,且关键的是爱德华的母亲在一次意外脑部受伤,基本丧失了社交的能力。
一次爱德华带弗洛伦斯回家见母亲时,看到母亲在客厅裸着上半身摆弄着画板时有点局促不安,而女主过去帮爱德华母亲穿好衣服并安抚情绪,爱德华到厨房煮水时既难过又自卑。
虽然有人先天性格脾气相对鲁莽暴躁。
但影片多个描写爱德华母亲神志不清的画面,我认为是爱德华性格成因的关键隐喻。
爱德华拿到第一学位时的喜悦他母亲无法理解,自然生活中其他不快,痛苦,彷徨也不能从与母亲中得到任何温暖,这不是一个可以解释爱德华情绪暴躁的原因吗(一言不合就打人)。
影片没有告诉观众爱德华的母亲是什么时候脑部意外受伤,但我推测也是童年。
长期母爱的缺失对童年期的成长影响是深远的。
所以爱德华在弗洛伦斯出现恐惧的时候并没有停下来,影片中大量的画面描写了弗洛伦斯惊恐情绪下的表现,包括不限于因恐惧双眼睁大,握拳,并在进行时让爱德华说点什么。
为了转移在沉默中进行性爱时弗洛伦斯不自觉重新回忆童年被猥亵时恐惧的情绪,这是恐惧的表现,并不是出于第一次的紧张,爱德华并不知道,也没有追问弗洛伦斯为什么会这样(弗洛伦斯曾准备把这个秘密告诉爱德华,但被爱德华急色打断)当然除此外还有好些场景都有反应女主对肉体亲密关系的排斥,比如在电影院一起观影时的反应。
彼此的相遇带给双方注定是痛楚。
倘若爱德华的母亲并没有遭遇意外,爱德华会不会更温柔一些,在察觉到到弗洛伦斯恐惧的情绪时能停下来问问?
或者弗洛伦斯开始遇到个温文尔雅且懂心理学的张德华又如何?
影片中有些场景我觉得挺有趣,掺了水的红酒,爱德华喝不出来,在弗洛伦斯眼神的提示下才知道要给一直没走的服务员小费,为什么弗洛伦斯最后是和查尔斯结婚生子到终老(爱德华遇到的问题查尔斯一样会遇到,但查尔斯是陪着爱德华的那个人且有了子女,可以说明对性爱排斥这个问题上,查尔斯多少抚平了弗洛伦斯的伤口)。
能不能猜测一下因为查尔斯的原生家庭比爱德华好,更理解他的另一半,查尔斯观察到弗洛伦斯看起来羞涩,其实内心是很坚硬的人,可以温暖给这个童年曾受过创伤的心?
作为观众我们可以知道悲剧的原因,但剧中人身在其中不自知,这也意味着悲剧的必然性,也就是常说的宿命。
遗憾的现实生活中也如此,爱德华在后面可能明白了,但却什么也无法改变,有些经验真正获得时,却已太晚,今生仅用来聊以自慰罢了。
看了将近一半的样子 不知道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甚至前面部分有想要关掉的冲动 不知道目的是什么 要朝着怎样的剧情发展 四个时间段叭 最初是六十年代开始 看的出人类对于性的接受度 越来越高 /表达不太准确 没有将婚礼的过程展现出来 这点就有点意思落荒而逃 人生的第一场性事落荒而逃 即使放在当今 这可能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叭 一转身便是一辈子 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我的那位朋友 当然我觉得这辈子应该也没有契机再次见到他 毕竟我没有像罗南那般对于音乐的坚持 一直基调很平淡 直到多年后两人眼神交汇的那刻 我的眼泪刷的就流出来 深刻体会到无奈的滋味 落幕了 再次感叹身为女人的不易 照顾家庭的同时 进行着自己的事业 同时还要做的很好 如果没有一个坚定的梦想在心中 真得是很难 导演只是用最后一幕交代了罗南的这生 给到男主人的镜头从九十年代到二零零七年 从音像店的工作到和朋友们的夜生活到白发老人打高尔夫的场景 再到一个人在那个又已经昏暗杂乱的厨房做饭 ps音乐已经融入了他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是一个人走完了这一生 当然还是有女伴的 和朋友一起那个夜晚 两位女性依偎在他身边就可以看出 并且他自己讲的自己的故事 从朋友的表情也可以看出 主人公就男主人本人 fine 累了不想讲了 end and罗南为何对性事这个反应 可以看出小时候有过不好的经历 这个经历应该是来自于父亲 几个小时候和父亲一起的镜头可以看得出 其实还是令我很惊讶的 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女孩 小时候居然会被自己的亲生父亲所侵害 i can't explain it 在海边 罗南只是这样告诉男主人 如果可以进一步解释 是不是一切就不同了 而后来 他的老公是如何让她克服这种恐惧的 相必也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叭 在音像店 她的女儿真得是活生生的女主人 只是听着她讲话的声音 看着她的表情就很可爱 而爱德华听到berry的名字 那个眼神 瞬间就表明了一切 啊原来是她 我之前不是没有怀疑过 爱德华真的爱她吗 还是只是一味的想ml 看到那个眼神 才知道眼神是骗不了人的
*电影很好看,声色光影都很精致,切瑟尔海滩还有乡村风光(尤其是森林)相当的明丽清新,躺在草地上吹着风,还有森漫步,恍惚间想起《小妇人》罗南甜茶走下山坡,甜茶边追赶边表白心意的场景,那个时候我就想:啊这么美丽的风光中,人怎么会舍得拒绝!
果然这部剧美好的风光中也是青涩试探的爱情*对小说的还原度也挺高,主要的情节元素展示出来不仅符合而且还超越俺之前的想象(例如爱德华的老家,Flo的蓝裙子,切瑟尔海滩…)Flo走八英里的路穿越森林去找爱德华,拜访爱德华家和妈妈送上明信片礼物,Flo带爱德华去看工作的地方两人分处舞台分处观众席在空荡荡的音乐厅交换两个promise的时候,呜呜呜太打动我的三个时刻*男女主太有魅力了!!
很多生硬转折或者很奇怪的地方都处理得自然真诚流畅。
但是现在想想铺垫了很多线(声音:鸟儿音乐;光影:风光和颜色)是不是理解也要从两个方面:number&meaning。
男女主都是那种,试图通过婚姻证明自己是正常人成年人,但是当婚姻出现问题的时候,婚姻自然地会让问题迎刃而解,但双方依旧是手足无措的啊,对不上那个完美成熟的想象和要求。
*细微的裂缝导致了无法挽回的失控,小小的床上危机震荡在家世、价值观、阶级、追求与记忆暗流涌动的海面上。
尴尬体现在手足无措的拖鞋脱衣上、脚趾的蜷缩和衣服的拉链上,即使有教养文化礼貌的重重打磨,身体比情感更直接地表露不适*我会觉得男女主其实还是有点对应不上,尤其是女主显然是将事业作为重心(五重奏和音乐像是事业的一种温和而艺术的表达),有规划有憧憬有行动,简直比对家庭对婚姻要清楚的多。
但是当女主每每和男主交流音乐的时候,男主看着沉浸在音乐里的爱人,脱口而出的都是你好美丽,接着附上亲亲抱抱,终于电影里有男性的精神追求与现实认知远远落后于女性的呈现了!
Flo抛开门当户对金钱利益等考量,期待找到精神上平等的伴侣,没想到伴侣却时时刻刻揪心自己的表现会不会露怯,想要通过穿透与进入证明自己的男性尊严,还是有点把女性视作战场、战胜品和证明了…
看完之后就是黑人问号脸
结尾让人飙泪了。
慢慢渐入佳境的电影,值得一看。
直男遇上性冷淡,然后也变成性冷淡……
寡淡无比,除了明丽的风景几乎没亮点。即使作者亲自改编也无法拯救。
(6.0)BJIFF。罗南妹妹最近真可怜。其实这片子多数时间让我想起了几部布努埃尔。事情的讲法差不多,导演的功力有高下。
看了一下标记想看已经是2010年的事了,终于在几乎忘记小说内容的时候看上了。最喜欢的一本麦克尤恩,拍出来虽然缺点不少但还是挺喜欢。主要两个主角太有魅力。
那个决定性的瞬间被裁切下来放到了影片的末尾,喜欢这个设计。
后半段渐入佳境。前边看得不舒服,仿佛在刻意还原书中的尴尬和羞涩,却少了即使没有性、那一对男女也互相吸引的亲密感。到后面两人分道扬镳了,这种不适也自然好了。。。当时读书的时候,从海滩上的争吵开始节奏突然加快看得我头皮发麻,拍成电影反而失掉那种感觉了。
影像风格非常北欧,冷冷清清又非常考究的性冷淡风格,充满了文学味。相比性解放的主题,我觉得它更是在说女性主义,女性要不要和别人睡觉,哪怕是丈夫,也把握在自己手里。悠远的海风顺便吹走了女性主义的别扭劲~
虽然是一次照搬小说节奏来影响观影情绪的尝试,但明显有所脱节。好在后半截的描写挽救了前半截的尴尬。
灵魂和身体的契合 不是光说我爱你 就可以继续走下去 罗南的声音 太吸引我了
恋爱时的幸福就是这么纯真,简简单单的小事就让人觉得很甜蜜。/ 两个性格迥异,成长环境大不相同的人,到底可不可以磨合呢?/ 所以,婚姻里的需要的,终究是“合适”吗?
把小说毁了,电影自己也毁了,小说改电影的一贯结果。可以想象挺好一个小说,拍成电影稀巴烂。
电影较书的结尾做了改动,更显遗憾,《赎罪》的感觉出来了。书里面好像是两人最后老死不相往来的!
所以说性冷淡一定要婚前说呀 这不是骗婚吗
三星半,性压抑年代造成的感情悲剧,横跨三个年代,从性压抑年代到性解放年代到新世纪初,最后垂垂老矣的二人回望不相往来的45年,时代变了,观念变了,爱情却早已埋葬,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罗南这些年一直在挑战差别大的角色,并且都交出了令人信服的表演,确实厉害。
结局比小说处理得要好些。罗南还是适合演这种真正的 lady角色,有些镜头好美。
伴侣之间,应该先从身体到灵魂,还是先从灵魂到肉体,恐怕从来都没有标准答案,只能在具体的案例中去找答案。任何模式都有反例,何况在爱与性背后的信任和安全感的建立,是一个细腻又复杂的问题,它既有关于门当户对的势均力敌,又关乎倾听、了解与共情的深入沟通,看似相敬如宾的二人,被或笨拙或毛躁的言行暴露了内心的惶惑,未及打开心扉一诉衷肠便直奔主题又触及了童年阴影的雷区,至此信任崩塌关上了心门,后来生儿育女暗示了她并非绝不接受肌肤之亲,但前提怕必须是要绝对信任对方或是有完全的掌控带来的安全,只是终究行差踏错,从此天涯陌路。前一个半小时基于初夜的时间线索插入前述闪回,后15分钟快进到分别后的几个时间点,令人目不暇接的人生岁月似有“再回首已是百年身”的蹉跎感,虽然在叙事节奏上前紧后松,然还是有其美感的。
可能因为先读了原著,再看电影就浑身不适。如果是麦克尤恩亲自改的剧本,我不懂他怎么想的,结尾强行加戏煽情,也和整部小说的含蓄感差太远了。罗南哪有性冷淡的样子,且不说两个人的亲密戏里,眼神都藏不住焦急,新婚之夜发现丈夫活儿不好怒摔门的时候,我真觉得她下一秒就要大喊一声“不中用”。比利·豪尔在片子里也是一脸“我弱我有理”的倒霉德行,演出了男主的穷酸气和死要面子,但是丝毫看不见那种脱离不开原生家庭的绝望和无奈,反倒是看到疯妈立马摆出一副“我不认识她”的架势。除了音乐和摄影亮眼,改编真的一塌糊涂。而且我后知后觉发现多米尼克·库克竟然就是《富丽秀》的导演,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