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做这种古早菜?
因为我们五十年前第一次见面时在人家的喜宴上,吃的就是这十道菜。
后拉后拉,给你切刀(吃到)流水年华,今宵多珍重。
五十年前正好是台湾的六十年代,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
应该有侯孝贤《童年往事》中的阿嬷,有王伟忠眷村里的贫穷和热闹,当然也少不了这群只拿菜刀和漏斗外带一个水脚的总铺师们。
总铺师的办桌大菜让人怀念过去的味道,不管是憨人师给轨道工人们做的有苦瓜和太空味道的菜尾汤,还是阿海那道全天下妈妈都会做的没有怨气的番茄炒蛋,又或者是小婉和老爸一起炒的鳝鱼,这些菜之所以美好,因为都包含了浓郁的古早味,而古早味依靠的是“古早心”,至于古早心,大概就是最纯真的“人情味”吧。
心如果喜欢,菜就做的好吃,和《舌尖上的中国》一样,里头的菜除了番茄炒蛋外我一道都没吃过,但不知为何就是让我看的热泪盈眶,这片子是献给天下的师傅们的,而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也是能成为一名中华小当家,做总铺师,自己尊严,别人也幸福。
在开头请允许我,抨击所有指责这部电影剧情单一、无内涵亦或者只是单纯的友情、亲情及爱情的话语。
(注意,我说的是指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影标准,但能不能不要因为自己感受不到,而去全盘否认)这部电影主题是讲诉总铺师又或者是厨艺比赛这简单且无太多新意的故事,但整部电影,无论台词、剧情、角色关系都昭示着“古早”这一中心思想。
电影重复提到的古早,并不是所谓的古早味,而是一颗淳朴的古早心。
是对古早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单纯心态的怀念、日渐式微的传统文化的唏嘘、现代冷漠无情的社会氛围的深刻抨击!
一、传统文化的流失:电影里女主参加比赛及为新婚老人的食谱全是传统名菜,却因为女主不想继承老爸手艺而爱当模特,并且苍蝇师的过世,无人能再煮出令人怀念的古早味来,就连帮忙研究的男主也是鬼头师的亲传弟子才能煮出相近的味道。
三个直白的地方的在电影中指出反应现在社会传统文化流失的现象。
1.传统美食无人可以再做出来。
(闽南小吃,名传海内外,但是正味的小吃越来越少,原因是无人接班。
2.导致无人接班的重要因素在于,新文化及西文化的冲击。
一个厨子社会地位的降低,博名气、想出名的演艺圈文化在台湾越来越重,素人也想争着进入演艺圈(此现象风气在台湾非常严重),两种文化地冲突下,眼高手低的性格决定了,无人在去接受传统手艺的传承。
3.而传统之所为能够传统是因为,它的不可或缺性。
民以食为天,在传统手艺流失的情况下,便出现了苍蝇师的弟子弄虚作假,找枪手比赛,得名誉挣大钱的现象出现。
二、对古早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单纯心态的怀念电影中的憨人师的出现,正一步步像观众揭示总铺师的由来,及古早生活的状态。
在闽南风俗中,确实家家户户,无论红白喜事,生子乔迁,一定要大办酒席,宴请乡亲。
更热闹的是每个村子过节时,全村人拜神、请客、闹节,抬轿刷阵头!
记得小时候,最期待的不是春节,而是村子过节,大人忙大人的,小孩玩小孩的,在这一天,什么都是喜庆的,每个人都是友善的,互帮互助,你一根白菜,我一条鱼,办一桌桌酒席,全村的人一起吃,一起欢庆。
而随着时代在进步,村子都拆迁为一栋栋高楼,村子的形式被日渐剥析,我已经有近十年不曾在有村子过节等与儿时相同的回忆。
憨人师跟女主说,古早时期,总铺师为大家办桌时,那些菜都是邻里一人出一点东西,有什么煮什么。
办桌的菜都是乡亲一起凑一起帮忙找到的。
而电影中,女主在比赛时遇到困难向人求助的时候,召唤兽千里送食材,一反常态贡献出家传酱油的小铺老板,憨人师的悉心教导……其实正是当年办桌时的场景重现!
电影中的友情及亲情体现的方式,其实都是在做重现当年场景的铺垫。
当我看到召唤兽,无条件千里送菜,因为过程中出现小差距而心急不已时,我真的感动了,我仿佛看到了儿时,热情且善良的邻居,我仿佛感受到了很久没感受过的人与人之间单纯的互助互爱。
三、现代社会的冷漠电影和现实却有着强烈的反差,现在还有无条件帮助朋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情况吗,只能说越来越少,一切的一切都已利益为目的。
憨人师,说苦瓜本来不是苦的。
人何尝不是,最单纯才是最幸福的,当你在这个社会立足时,既然你无法改变这个社会,你只能去改变自己适用这个社会,无条件接受社会的锻造,你,会快乐吗?
单纯的社会关系已经不在,憨人师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雨,见过冷暖,在鬼头师入狱、苍蝇师去世的情况下,也不出来博去名与利,而当个流浪汉,在地铁里,为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煮出在外值千金的佳肴,而仅仅采用食材互换的方式,仿佛回到了古早时期。
当那些社会最底层的人吃着憨人师煮的菜而忍不住哭泣时,我知道了,什么是吃憨人师的菜会感受到什么才是做人!
没有一颗古早心,怎么做出古早味。
整部电影若是从表面去看,确实剧情上虽曲折许多,但主线上并无新意,贯穿着只有闽南人才会真正听懂并感同身受的恶趣味笑话,唯一的亮点是台湾电影惯有的小清新,朴实,小人物的生活百态。
但当仔细品味,却发现所有关于友情、亲情甚至是爱情都只是假象,在表现这些的方式上确是古早时期最真实生活的写照。
这是对古早时期的无线怀念。
这确实是一部非常单纯非常单纯的电影,憨人师对世间百态的心灰意冷,也看得非常透彻,他知道没有古早心,做不成古早味,隐于市再也不着传人,苍蝇师的女儿与父亲代表着是两种文化的冲突,导致传统手艺无人能接,而鬼头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明白,表面上鬼头师的手艺在于与常人不同,想法常常出乎人意料,就算亲传弟子也没办法传承所有手艺,就好比有些天赋只属于某些人,别人是无法复制的,但是,实际上,鬼头师在教男主如何剁肉时,所讲的方法很佛学,而闽南人非常迷信的,在杀鱼时如何把它的怨气释放,投入轮回,肉才能变得好吃,这虽然是一个很奇怪的理论,却与闽南人一直所迷信的佛学相通,所以,为什么鬼头师是唯一有传人,且健在未脱离世俗的人却也没有将自己手艺传承下去,因为这就想现在的人一样,知道因果循环善恶终有报,却在实际上真正做的,也就是我所说的,别人无法复制,因为在这个缺失信仰的年代,已经没有所谓的古早心了。
电影开头的儿时虎鼻师,以及结尾时的童真与电影中,因为女儿的事导致精神失常的他成为相反,这正是世间的无奈。
而就算有这些无奈,儿时的虎鼻师却告诉师傅他做了一个梦,收了一个徒弟叫苍蝇师,他居然帮苍蝇师的女儿比赛,他做了一个预示未来的梦,在故事的结尾,导演用这样的方法,表达了自己对传统传承、社会温泉、人与人之间单纯的关系,衷心且美好的期望。
是的,这真的不是一部单纯讲友情爱情亲情的故事,它只是用这个方式重现古早时期的社会状态,及单纯的社会关系的无比怀念来告诉大家————没有一个古早心,怎么做出古早味!
2017年春节档上映的《健忘村》虽然在强势的《西游伏妖篇》和《功夫瑜伽》的面前并没有取得太好的成绩,但导演陈玉勋还是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力。
借着此次机会,我又把他之前导演的作品重温了一遍,果然充满惊喜。
港台电影已死之风在内地刮了有些年,如今再谈论港台电影似乎有点过时。
但对于90后来说,怀念港台电影辉煌时代,与其说怀念的是自己曾经在银幕或银屏前流逝的青春岁月,不如说怀念的是真正的人情人性。
看完陈玉勋的《总铺师》,总觉得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忽略了身边的温情和善意。
虽然《热带鱼》的荒诞和讽刺也深得我心,但相对而言,《总铺师》里的念旧和对爱的诠释更感动人心。
对很多观众来说,办桌师傅(总铺师)是个陌生的职业。
但是作为一个客家人,总铺师在我记忆深处总是与我经历过的重大的红白喜事联系在一起,因此,本片带来的亲切感不言而喻。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对于又穷又好面子的农村人来说,维系情感的方式之一就是在某一家人有红白喜事的时候大开宴席,请亲朋好友大吃一顿。
在客家人的传统里,办桌师傅的水平高低也决定了那家人的地位高低,而在吃酒席时如果少了对菜的称赞和品评环节,也会让办桌师傅很没面子。
虽然办桌师傅也有兼职,但如果请了他,则往往需要他从订桌数、订菜式、采买原料等工作开始参与,往往需要好几天。
因此当影片中吴念真饰演的憨人师对着壁画给詹小婉详细地说明总铺师的工作的时候,一瞬间我的记忆被拉回到小时候,亲人去世、姑姑出嫁等离别带来的悲伤最终在一道道美食的诱惑下被治愈。
就这一点而言,陈玉勋导演不愧是深明人心。
当然,在传统渐渐消逝的时代,《总铺师》很好地将美食传承和师徒传承观念展现了出来。
在影片中,詹小婉自小讨厌鱼和厨房的油烟味,也不想继承的父亲流传下来的做菜手法。
但是为了实现一对老年人的心愿和拿到美食大赛的奖金还债,被逼无奈的詹小婉还是一步步走上了厨师之路。
在这个过程里,她也慢慢地找回了曾经被忽视的亲情和自己的价值所在。
片中有一句台词说:“没有古早心,做不出古早味。
”同理,对于传承人来说,时刻需要一颗旧的心去让它保持原来的状态,而不仅仅是带着功利的心去让传统的东西变得面目全非。
此外,片中有些台词也很经典,比如“人生,有些事情忘了也好,但是行李很重要”。
“米粉是米做的,但是米粉走出了自己的路。
看到米粉有这样的表现,米也会感到骄傲吧!
”。
还有叶如海和詹小婉在讨论番茄炒蛋时的一段对话:“做菜是很有意义的。
”“什么意义?
你就算学会了一千种番茄炒蛋,然后呢,你的人生又怎么样?
” “我的人生没有想要怎么样”。
对处于二十多岁的人来说,对人生意义的探寻就像做一道难解的数学题,我们总是试图找出答案,而答案却是无解。
还是憨人师说得好:“当人的滋味,当然酸甜苦辣都有,但心如果欢喜,菜就好吃。
”最终,人生,该面对的还是得面对。
躲在箱子里固然安全,却永远不知道真正活着的滋味。
其实,关于《总铺师》可以解读的内容和东西还有很多,然而,对我来说,看着美食,让自己曾经熟悉的记忆和画面重叠,明白生活的美好,就已足够。
全片看下来感觉欠火候。
是别人推荐的,所以我是抱着看传统美食片的心情,结果全片下来实在是少有切中我的点。
整片说是一部小情怀的怀念古早总铺师的台湾风小电影。
气格上就是这么说,小。
没有大方向的内涵,不过这种类型的电影还不要要求它要这样的内涵。
三个总铺师里唯独女主的老爸苍蝇师缺乏血肉,现在回想觉得稍有遗憾。
憨人师和鬼头师都分别有鲜明的性格。
憨人师的苦瓜故事我真喜欢听。
鬼头师的登场太帅,叼炸天嘛!
最后徒弟要改做最后一道菜的时候,他用菜刀那原来已经做好的冰火九重天砍坏的时候又帅到爆表!
最后得赢后飞车携音乐而走,又是那么的潇洒,真的是人生的最后一道菜”无怨无悔“,值得!
像我这种泪点渣的人,真的好容易泛泪光。
炒鳝鱼的时候,尼玛苍蝇师你终于出现了一下嘛,受感动,我很奇怪吧泪点低......爱情占的篇幅还是太多了,关于菜还是讲的少。
最喜欢的就是里面的台语对白,对方言的钟爱,这样的东西是很值得推崇的,难道要一部台湾电影里每个人都说着字正腔圆的东北话儿?
吐槽一下,月霞,泥垢了....还蛮喜欢结尾回到虎鼻师时光的叙述法。
古早的总铺师出门只用带工具,赚的是人心和人情还有人们的幸福。
影片是从一对老夫妻要结婚想做十道古早菜办桌开始拉开叙事线的,人人都有他怀念的味道,男主怀念的是妈妈的番茄炒蛋,省长怀念的是炒米粉,我有四道菜放在心里。
普通的家常菜却因为不同的人煮不出相同的味道。
有些只能永远怀念。
回到电影来,就像对食物的挑剔一样,我对电影也同样,见仁见智,我必须说,这电影的题材选的好,但是,却表现的,不 够 好!
欠火候!
看来缺古早酱油的是你们。
台词每个人都应该有他的主题曲,每段时间,也要有他的插曲。
等听到那首歌的时候,你就能回到那段过去了。
心如果欢喜,菜就好吃 。
我这种只知道流水席,不知道办桌的,大概这片的文化内容可以加分吧?
这片,其实很水、很散,很没什么东西,只是看起来蛮亲切的,再可以加点分。
说到这里,还真的觉得这片没啥可说的,情感戏很弱,炒菜戏几乎没有,评分段落重复夸张过度,还不如电视台放的那个厨神比赛,学两手,结果屁都没学到。
不过我好像看啥都不会觉得太难看,这片还看得津津有味,不难看?
我觉得。
一直很喜欢这种古早气息的台湾电影,在搞笑中觉得——哎,原来还有点意思可以回味回味。
最惊喜的是,吴念真还客串了个流浪汉总铺师,刚开始还没认出来。
整体基调很像《阿嫲的初恋情人》。
三大师中的“鬼师”说了句让我还挺赞同的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题曲,然后会有很多其他的插曲,这样以后听到这首歌就可以回到那个时候了。
”
非常非常欢乐。
美秀姐,又青妈,不知道为什么看到她跳舞就想笑,然后笑着笑着眼睛就红了。
这电影做作吗?
有煽情,剧情薄弱问题,可是我就是觉得它很朴实,平时无华让我感动的内心触动。
谁说烦躁了一定要暴躁,谁说困顿了一定要纠结,谁说不能开开心心的看部影片,忘掉那一切乱七八糟的事情。
痛痛快快的笑一场,哪来这么多想不通的事情啊!
(此段描述我那混乱的思想。
)喜欢这部影片的原因还有,我是一位对地方文化很感兴趣的人。
我宁愿去吃当地人民的家常菜,也不愿意去连锁出名的店铺尝流水线型的食物。
不是嘴刁,也不是穷屌,实际上比起这些食物,如果我们越来越少的人关注它们,也许以后想再吃到的就很困难了。
我喜欢“港味”十足的港片,也喜欢“台味”十足的台湾电影,我们内地的也有自己的文化,久远深刻,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去随大流,都拍一些所谓赚大钱的大片,而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营养,宣扬了什么文化呢?
我们可以有贾樟柯的电影人,为什么不能有贾樟柯的电影的上映。
到底是治理重要,还是文化重要,我想这不是现今中国电影所能改变的。
地方文化很重要,可是很薄弱,随时都会消失。
多一份心去学习传承它们,也许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不要说我古板,不懂追求,不会进步,传承古文化,本来就是一种进步。
我以前对台湾电影有偏见,觉得那里出来的电影从来不能像美国巨片一样震撼。
但是看完这部《总铺师》,我想说,不是每一部电影都需要通过视觉特效上的震撼才可以称作伟大,有一些电影制作虽小,但传达出来的温暖,同样可以震撼观众。
《总铺师》真的是一部人情味很浓的电影,在注重搞笑的同时也随处传递出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爱情以及友情。
很难想象陈导如何用看似很小的题材来拍出这么棒的电影。
“古早味”是闽南人怀旧以前的味道的用词,而陈玉勋导演对“古早心”的定义是古早社会时,人们在办桌时互帮互助那种的心意。
出生长大在福建西南部的山城,妈妈说我是一个很怀旧的人,小时候6岁以前生活过的地方到现在还历历在目,时不时会用片段的记忆跟爸妈回忆起6岁以前的生活,家乡的方言也是台语(闽南话)的一支,家乡的人说话时跟电影里他们的谈话的方式也很像,再加上电影里时不时出现的略带伤感的大提琴配乐,这部电影便很轻易触动了我的怀旧神经。
剧组在第八个幕后花絮里聊得最多的就是古早社会时大家的互助,以及怎样都想着对别人好,在很怀念的同时口气里也略带遗憾。
杨祐宁说,越简单的东西,它越有你想念的温度。
对我来说,那想念的温度是自己六岁以前住在老房子的生活,不用上小学,可以在夏天的晚上和邻居的小孩子们在草地上玩一晚上,跟奶奶喂鸡种菜,最喜欢奶奶背着我上楼梯,舅母会带着我在小区里串门,也偶尔因为跟妈妈去家对面的食杂店买一罐汽水而开心半天。
这些是我为数不多的片段记忆,想起来它们都好旧。
那时候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却依然记得它带给我的快乐是很单纯单纯。
后来搬家了,上学了,长大了,那样的纯真就慢慢没有了。
每每回忆到这里,都会很想家,很想家里人。
从小家里我最得宠,大人们都把好的留给我。
我觉得以后回国一定要再去那些地方看看,好好的陪家人。
也一定要去台湾走一走,吃一次办桌,慢慢的体验这个人情味尚存的社会。
影评结束,你看,没有一丝剧透。
宝岛虽小,但却佩服他们能够一心一意追逐自己的梦想,尽管那个梦想可能很小。
《总铺师》,岬霸尚赢,5星力荐。
一年又一年,我们总是自豪的在中国前面加个“五千年辉煌历史”的前缀,然后象征性的办几个孔子学校,再象征性的来几场活动,最后“极富象征性”的拆迁古楼,等到山花烂漫时,微笑的指着下方的高楼大厦,这TM才是经济发展。
我不知道台湾对传统文化和古物保护的力度是怎样的,但我遗憾的发现,至少他们还有后来人为这项事业而努力,这代表着他们对历史抱有敬畏之心,而我们只会建,建一座座的高楼,君不知当年北京胡同如今只剩臭水沟,君不知黄果树瀑布只剩顽石,君可知,希望,都在那田野上,而田野,在高楼下。
【Spoiler Alert! 以下内容涉及轻微的剧情泄露,可能影响观看】2008年的《海角七号》,去年的《阵头》到今年的《大尾鲈鳗》,台湾电影有个趋势潮流,那就是越来越台。
一个“台”字,它倒未必是统独的颜色之争,而是一个泛指的形容词。
在台湾电影的上一次热潮,中影出品的国语片和新电影都非常正统,要么依仗政策,持有话语权,绝对主流;要么追求艺术身段,主动与恶趣味的商业片保持距离。
如今,台湾电影重新赢得了本土观众的喜爱,并且,这些电影都有意识在强调台湾的在地特征,从风土民俗到乡音不改,从黄色笑话到族群意识,完全契合民众思潮的革新变化,刚上映的《总铺师》正是其中之一。
《总铺师》导演陈玉勋上世纪90年代发迹,他的片子称得上饶有情趣,不落俗套。
正因如此,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不免对影片有更多期待。
但事实证明,一旦走到了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地步,台湾电影不仅越拍越好懂,甚至主动降格,把同一个笑话和桥段重复上三五次——这也未免“太照顾观众”了。
如何形容世间最好的味道,在那场横空飞来的总铺师对决,《总铺师》居然花了近二十分钟的时间来再三夸张渲染,飞天入地大声叫。
应该说,食物名号是眼花缭乱,其表现手段却相当单一,并不出奇。
由于美食比赛的存在,观众很难不想起周星驰的《食神》。
一碗黯然销魂饭,令薛家燕泪流满面,就地打滚,街头小报赶上路边小摊,招数尽出。
而《总铺师》做的事情就是把评委人数乘以三,再把薛家燕的各种反应乘以三。
但事实证明,观影愉悦感不是数学运算,这未必是一笔好买卖。
我也知道,《总铺师》的重点不在食神,不在世间最好的味道,而应该是世间最想念的味道。
正因如此,我不认为《总铺师》是一部多好的电影,但称得上一部有叫你有念想的电影。
当华语地区心灵鸡汤大师吴念真客串出场,他在捷运的地下铁道随便煮一锅卤白菜,底层人民一个个吃得潸然泪下,女主人公更是直往纸箱子里钻。
这不是一处多高明的煽情场面,但是,我却被打动了,原来美好的食物会让人发觉,存在于这个世界是有意义的,亲朋好友、爱人同志,太多念想。
原因恐怕也很简单,你吃过的世间美味也需要时间的沉淀,否则就是酒肉穿肠过。
再新的东西,无论怎么个沉淀法,它都追赶不上你在成长经验当中的地瓜土豆——从小大鱼大肉的不在此列。
就连乡间小民都会编段子,某朝皇帝如何尝遍海味山珍,突然被一碗小菜白粥给打动了。
在你穷得没有选择时,有些东西会令你生恨,挤长途火车的大学生们,事业有成,再闻到扑面而来的泡面味会想吐。
漂泊无定的年轻人,三餐包子煎饼拉面盖饭,发达后恐怕都痛恨地沟油。
可是,有些味道你是会怀念的,它们简单,纯粹,却记录了你的生命经验。
譬如,《总铺师》里头的炒米粉和菜尾汤,这些都不是什么达官贵人的食物,不说难登大雅之堂,请人都不好拿出手,只适合家中烹煮。
抄袭又一位鸡汤大师李安大人的话:总有一碗白米饭让你泪流满面,总有一道家常小菜、一样毫不起眼的味道可以打动到你。
《如果·爱》里,小恋人躲在冬天的地下室,一起吃着小火锅;《天水围的日与夜》里,母子俩每天不重样,变着花样去炒个蛋。
这些东西尚且如此,更不要说老北京那些豆汁卤煮。
底层人民的食物,它们本就不是什么稀罕玩意,只是你吃惯了,它就成了某种念想。
抛开技巧的流俗,阻碍《总铺师》更进一步的原因只有一个,它太台了。
总铺师也就是台湾本岛和闽南地区的文化,解释起来好懂,但很多人恐怕还是不明白,为何找一个未必靠谱的师傅,而不去找一家好馆子,请来知名大厨,大伙合计搓一搓。
原因在于,在村落族群以及移民来台的乡民当中,办桌之类的红白喜事未必需要有多高规格,那是传统仪式的沿袭,是根植到了日常生活。
总铺师的最大追求也不是什么金钱,而是一块随时会掉到地上的猪肉,师傅带徒弟,到处走江湖。
当然,在老家,他们还可以吃一些菜尾碗尾。
北中南人鬼神,他们追求的也不是名利双收,而是经营一家馆子,烧一盘好菜,凭一己之力,留住好味道。
所以,我喜欢《总铺师》还有一个理由,世间总有金钱买不到的味道。
你当然可以反驳,电影在矫情,一个穷鬼根本不配吃上美味可口的食物,但是,你要相信,总有那么一些逃之夭夭的味道是你一直在寻找的。
古早味,古早的搞笑方式,这就是《总铺师》的成功秘诀。
电影层面上,这部电影问题很多。
它从一段略显生硬的爱情,直接跳将到了一段更加生硬的厨艺比赛。
拆开来看,两部分内容都没有问题,可是,它们以这样的方式衔接过渡,多少显得冒失草率。
至于仓促组成的草台班子还能作出美味佳肴,这些都不算什么,台湾电影最擅长让一堆破铜烂铁发光发热。
可是,直接把爱情主线扔在一边的做法,根本就不是周全考虑。
至于讨债的圈套、召唤兽的努力,三八阿花吹喇叭,这些内容就见仁见智,但如果你据此认为电影在胡闹,那就未免大动干戈了。
就像太过综艺节目的表演方式、夸张过火的幽默恶搞,它们恐怕已经不是什么值得说的缺点了。
【城市画报 (总342) 2013 No.24】
笑中有泪,满满都是人情味!(居然把凤小岳剪掉了%>_<%)
无以复加。把其中任何一个动机发展下去,都可能是一段好旋律,难不成这就是菜尾汤的真味?欣赏无能。吴念真怎么掺和进来的?
很和风,全片游移在卡通萌系和温情励志之间,但都没有做到极致。女主角除了卖萌求助之外好像没有任何努力啊,三位评委的演技太夸张。
带着看海角七号的期待看这部总铺师是真的我想太多了。。。。可能觉得还不值得这个期待吧。觉得吴念真演得好,女主小时候的小女孩好萌。。。然后就没了。。。
一星给菜,一星给杨佑宁的帅。
片后的字幕实在太有爱了,加一颗星。虽然编剧有硬伤,可无论情节还是搞笑,都那么容易的引起共鸣……果真还是在闽南语文化圈的。这样的电影才有前途哦!
今年最好看的台湾电影 没有之一 第一次看台湾电影不快进 有种看了还想看的感觉就够了
喜剧拍太长就会变歹戏拖棚,这戏很本土也算欢乐,但太多枝枝蔓蔓真心可以删掉。为什么那么多人会觉得杨佑宁会演戏?
不是台灣人應該看不太懂, 實在太台味了, 看來只鎖定台灣市場, 但笑點也不到位, 唯一讓我有所收獲的是關於辦桌詞彙的認識, 如手路菜、水腳以及早期辦桌師傅無需自備食材的歷史, 其他沒更多了, 可惜; 很難想像是名作<熱帶魚>導演之手 btw,把辦桌台菜拍的確實還蠻漂亮的, 這時間有點餓.
好烂的电影哦。台湾的综艺咖们能不捣乱吗?
冲着美食去的,结果看了太多与美食无关的东西。女主还能更二吗?
冲着预告里的美食看的,一句话就可以为这部电影下总结了“想做古早味,要有古早心”,形似而神不至,就算有我最爱的宝岛辣妈美秀姐也救不回来。除了美术部分不错,“藕香药泥”和当年的“齐天大圣会虎鲨”相比,绝对是完败。最近看了夏于乔两部戏,湾湾那么多不会演戏的女演员,她真的最笨拙,还难看。
色彩好台湾,赞~
台灣電影有救了!
還是鳥阿
很欢乐~
陈玉勋的喜剧给我的感觉是虽然总有灵光乍现的奇想巧思,但始终未能让电影有一个质的飞跃,还是在很陈旧的模式里打转。而且在喜剧呈现上,周星驰的夸张让人觉得浑然天成,其他人就很难有这种效果
火里炒鳝鱼?抽风之作。全片没有一处饮食的感觉令人信服。
又是一本烧菜的电影。台湾导演手下的美食世界,和台湾电影一样小清新还怀旧传统。中国文化的传承就在电影里了。总铺师,其实就是乡村里给人家办酒席的厨子而已。小小的烧菜师傅也可以整出这么大文化动静来,真能挖掘。
古早味的温情喜剧,虽然剧情简单俗套到极点,但笑点不断,很多对白也堪称经典,音乐更是经典,画面还很老台湾的,也宣传了很多台湾美食,已经远超现在的港产贺岁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