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酒店
โรงแรมแม่โขง,湄公旅馆,湄公河大酒店,Mekong Hotel
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主演:金吉拉·潘帕斯,萨卡达·卡温巴迪,Maiyatan Techaparn,Chai Bhatana
类型:电影地区:泰国,英国语言:泰语年份:2012
简介:This experimental work begins with director's rehearsing his new film Ecstasy Garden. The film crosses back and forth the border between reality and fantasy ..详细 >
看得心情不对 片子就没那么好看 喜欢人静静地谈起往事 往事一切随风
也只有如此安静、宁静、平静,思绪才能穿梭在幻想里,和朝思暮念的已故至亲团聚,互诉衷肠。阿彼察邦的灵魂对话已炉火纯青,但这部偏做作了些。金棕榈之后,河水代替了雨林,这似乎在显示阿彼察邦更加淡然的态度?。
画外不断重复的吉他音,感谢非线性编辑系统,《湄公酒店》创造了一种灵魂化的绵延,悖谬地抵抗摄影机凝滞的定镜,沉重的肉身。“凝滞”意味着中间状态,这种中间状态不仅是地缘上的泰国–老挝边境,与此同时也是一如阿彼察邦的以往设定,生命与死亡的共同空间。酒店可以拥有坟墓或灵界的亲缘性,也许是即将或已经经历湄公河洪水肆虐的灾难现场,通过神秘化的存在,他们似乎某种意义上确定了自己的幽灵身份,也或者是在凝滞的坟墓空间中,活着的人生成–死者,并通过画框般的窗户或电视中的镜像返照生者的世界。
减法。
像意识悬在飘渺河面上
3.5 果然看这种影片不能带着脑子去分析它的剧情和逻辑 放轻松去感受其中的氛围就是最好的观赏方式 另外也证明了音乐铺得太满反而会损害了影片的观感和意境 阿彼察邦是对的!
真的是很意识流…氛围轻松到随时可以睡着
被囚禁的河中亡灵与被诉说的历史伤痕,阿彼察邦最轻盈最肆意的作品。
不绝对,但总体上我对实验性文艺作品的接受度是比较低的,个人悟性有限。而本片最令我惊奇的点在于它的实验性是隐形的:阿彼察邦用完全写实的具象手法来表现鬼魂、表现食人传说(这几场戏非常像话剧排练),把历史背景、把抽象诗化的情绪表达都融化在闲聊对白里。还有一个意外的元素是几乎自始至终(只空缺了几分钟)的吉他乐声,如果有寓意,那便是不言而喻的:川流不息的湄公河水。有一个对东亚人/东南亚人当代日常生活的极有趣的观察:《布米叔叔》里也有这样的场景,两人三人一起坐着、半躺着看电视,表情木然,心不在焉,也许各有心事,间或闲话交流两句。——电视里播放什么并不重要,但我却莫名地好奇,很想知道它在播放什么。
拍尼玛呢。。。鬼魂的桥段实在糟糕
“湄公河是串联起这一切的根源,浸透着无数过往的秘密。但它淹没的这些伴随着阵痛的回忆,在观众看来,却无法身入其中,也不能感受到其中的痛苦,反是一份淡然。”
音乐淡淡的。闹鬼淡淡的。食人淡淡的。爱情淡淡的。河岸几百年的历史和伤痛淡淡的。就连搞基也淡淡的…
和《正午显影》连着看直接给我送走了 比起前一个 这个一共就仨场景翻来覆去出现 片尾怼着河岸拍了六分钟 贯穿始终的吉他比摇篮曲还摇篮曲
诗化的灵与肉
一首超长的吉他曲MV,最后居然惊现基友,那段对话没翻译错吧?
真心对阿彼察邦的长片无感,不过影像和叙事确实非常有他的个人风格,这个片子依旧是他熟悉的主题。
循环的吉他+潮湿软儒的泰语,是按摩店的昏睡配置。谢谢朋友送票☃️
摄影很没有章法,看来之前是过誉了呀
後來吉他小哥身邊的綠椅子空了,另一個時空的邦邦可能成了一匹馬、一只昆蟲,或者一條寬寬的河。二零一二年,不要再來見。
你看到吃尸体的魂灵吗?肉身很久之前就是桎梏,代表现代性的挖掘机,在肆意毁坏着它们转世的脚踏,那土壤是痛脚。大地上,一块块拼图间裂开喉管,它们溶解进这河流,发源地的难民在热风中丢了姓名,也伴随吉他声浅吟,是习惯。焚唱之余一瞥,你和我,历史与当下贯通,死灵得以在奔忙的轮回中获得片刻小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