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着自己写评论。
肯定不大好,还是不要当作参考。
)1.这是一部克制的电影,始终天然旁观视角,既是陪伴又是观望,看完两人从悲恸到开始放下的全程。
我喜欢这种默不作声地记录,聆听,观察。
故事本身已够动人。
被默默记录下来的全程本身就给人力量,像是真实发生的故事。
我也陪着他俩走过,看他俩终于开始新生活,我也有一种淡淡的欣慰,为他们开心。
2.仪式感,百日告别,我在想是谁想出的百日告别的方法,一次次来跟亡人告别,给我们为逝者做事的机会。
精心挑选水果也好,认真念经也好,在仪式里安放无处可去的情绪。
让留下的人有事可做。
终于情绪有了出口,终于我们一点点释然。
3,它描述了一整个告别的过程,《百日告别》那首歌也一样。
从一开始疯狂激烈的情绪,每一物每一景都带着逝者的影子,到后来混乱分不清现实,在最后,愿意接受,开始告别。
我尤其喜欢歌词的后三句“然后继续完成/趴在思念上聆听/浇灌以告别”像是最后终于开始释然,终于,愿意告别。
却又始终在心中存着思念,带着亡人的一部分继续往前走。
问题:同时讲述两个人的故事和只讲一个人的故事相比,有哪些优点?
【百日告别】花开花谢终有时三毛在荷西去世后的日记里说,许多个夜晚,许多次午夜梦回的时候,我躲在黑暗里,思念荷西几成疯狂,相思,像虫一样慢慢啃着我的身体,直到我成为一个空空茫茫的大洞。
台湾电影《百日告别》讲述同时痛失爱侣的两人在为时百日的丧期里,悲痛度过,展开全新生命的故事。
以男女两个性别的角度描绘遭遇挚爱离世后的反应。
作为导演林书宇纪念亡妻的作品,林嘉欣以她渗透骨髓的演技诠释林心敏这个角色,在金马封后。
以五月天乐队石头为代表的男方线角色,显得简单直接粗暴,把自己闭关在暗无天日的空间,把妻子生前的钢琴丢掉,与女同事上床寻求短暂的安慰,失去妻子后,在愤怒,悲伤,麻醉,逃避之间交织挣扎,时而平静,时而极端。
相比起石头,我更喜欢林嘉欣这条线。
林心敏在未婚夫交通意外死后没有表现出撕心裂肺的哀痛,无论在处理一切身后事或者面对未婚夫爸妈的冷漠相对,依然保持着冷静理智。
拒绝了妹妹的陪伴,一个人看着未婚夫最爱的漫画半哭半笑间度过了“头七”,一个人按照了未婚夫留下的菜谱煮一顿饭,一个人去计划好的蜜月旅行,一个人看冲绳的海,一个人入住酒店蜜月套房,一个人拿着攻略本试完了上面的美食,除了在葬礼上的失魂落魄,心敏的过分坚强,让人无比心酸。
看似是疗伤之旅,却又在巨大压抑的悲伤下缓慢流淌,安静的画面下,一个个情绪细节层层推进。
心敏试完攻略本上最后一间店的食物,看见一句“蜜月之旅圆满完成”的字,情绪再也压抑不住,有些事情真的要结束,但自己却无法告别,她哽咽着,卡在喉咙的食物,第一次如此难以下咽。
日本之旅完毕后,心敏回来还是像个正常人一样,与妹妹愉快聊天,着手卖了新婚的房子,把未婚夫留下的衣服收拾整理好给他弟弟送去。
这一切看似重新整顿要跟过去say goodbye的举动,却在铺设心敏自杀的准备。
未婚夫是个厨艺精湛的人,心敏就亲自为自己烹饪了一顿丰盛的死亡晚餐。
空荡荡的房子,昏暗的灯光,一个人坐在餐桌前,享受与毒药相混合的美酒佳肴,就像一个隆重的告别仪式。
心敏再次醒过来的时候,发现身边一大堆呕吐物,是的,没有自杀成功,没有如愿结束自己,甚至被突如其来看房的经纪看见后,还不得不狼狈不堪地清洗地板。
心敏顺着旧物中的小卡片拜访了未婚夫以前的国中老师,老师和心敏谈起了小时候的仁佑,那个个子小又害羞的仁佑,那个调皮捣蛋的仁佑,那个很有画画才华的仁佑,那个心敏从未接触过、听说过的仁佑。
听着老师的回忆,心敏脸上出现了许久未曾的笑容。
后来,老师说了一件事,当年自己有个同年纪的小女儿意外离开了,仁祐就用自己的方法安慰老师,他自己画了一张小卡片。
当老师把这张卡片交到心敏手上,缓缓打开,心敏哽咽了。
卡片上面写着:Dear陆老师,花开花谢终有时。
仁佑敬上。
压抑太久的情感终于决堤,心敏抑制不住泪水,仁佑好像在以另一个方式告诉自己这句话。
花开花谢,是大自然的规律,不必过于执着悲喜,坦然接受变化,未来的路才能继续走下去。
如果人死后依然会以灵魂存在,那仁佑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心敏,他一直在用别的方式陪伴心敏,拯救心敏。
就像心敏去日本旅行遇见一个年迈的老婆婆,面对一条长长的阶梯,走得很缓慢,她告诉心敏,以前和自己的先生一起走,先生总是不理自己,很快就爬上去,但我就慢慢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速度嘛,但是无论爬哪条阶梯,他都会在上面等我。
是的,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不同,会按自己的速度走,有人快,有人慢,都不必过于执着,要相信我们都会在死亡的终点相遇,在此之前,请务必好好继续走路,吃饭,工作,照顾自己。
有时,我们总觉得伤痛是事情发生那一刻开始的,接下来只要时间足够久,我们的伤口终会愈合,于是我们尝试逃避,忘却,让自己变得麻木,但真正的放下,需要勇敢坦然地直面内心,跟过去好好说告别,才有机会走上疗愈的道路。
结局画面,百日祭结束,男女主坐上大巴,汽车行驶在蜿蜒的山路上,天气晴朗,阳光温暖,导演用此暗示二人的生活道路依然在继续前行。
最后,以骆以军和戴立忍写的做七文字结束。
百日此日为卒哭祭至此之后 不能再哭活着的时间已包含进死亡的时间如光在影之中如喜在哀之中
上午和媽媽去外公家開著電視 兩個人默默地將一張一張錫箔折成不同樣子的元寶外公離開已經20天了 媽媽還是天天會去外公家待一會兒 我呢 依舊頹廢著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似乎看到了這大半個月來的自己走在路上的失魂落魄為了做七儀式的紛爭吵鬧每天活在對已故之人的思念與回憶中無人訴說 也不願開口 迴避著所有人的目光白天碌碌無為夜晚噩夢連連無限墜落進自己挖的悲傷深淵從此萬劫不復當身邊的人都紛紛收拾好心情打起精神上班 生活我卻依舊對整個世界失去好奇心原本滿腔的激進和自愈能力消失殆盡就像電影裡說的“做七好像是在反復提醒活著的人放手”我不知道我什麼時候能走出來我只希望在這之前我的自閉抑鬱不要傷害到身邊的人
去年八月的某天,从旗津开回高雄的轮船上,带着孩子的年轻妈妈主动跟我攀谈,亲切又疏离,试探又胆怯,最终还是把手头天主教的传教单递给了我,她知道我是大陆过来的游客,参加活动的可操作性几乎为零。
其实,不止这一次,短短七天,我参观了一个无比安静的佛院,路过了数不过来的小教堂和妈祖庙。
大约是生平第一次真正地踏进有大面积宗教信仰的土壤,的确令我短暂错愕,却又立刻折服。
在我讶异于传说变为眼见的时候,我也很自然地过渡到一种早已具备的接受心理中去了。
因此,半年过去后的现在,电影里的仪式感竟是那样立体鲜活。
世人都说红白喜事,所以葬礼办得那样像婚礼。
只是话语从你好变成了永别。
整部电影都在嘲笑和驳斥着“感同身受”却又在奋力证明和回溯着“感同身受”。
人始终是独行的,又始终是渴求着同类的。
林嘉欣是从小喜欢的女演员,但她和石头的表演却都不太令我满意。
但却几乎无损于这部电影本身的感染力。
那些看来多少有些刻意的举手投足,与主角生活中突然飞来的难以下咽的巨大告别似乎已经浑然一体了。
时空被逼着前行,而脚步却太难迈动。
第七天 头七亡者神识七日一觉 知晓自身已亡 唯情难舍 频频回望第三十五天 五七回煞之期 随煞而归 为免寂寞 死者与生者共眠第四十九天 七七孤单的旅人来到冥河渡口 此去阴阳分界 人鬼殊途百日此日为卒哭祭 至此之后 不能再哭 活着的时间 已包含进死亡的时间里如光在影之中 如喜在哀之中台湾作家骆以军说:我觉得台湾人在亲人死去后,“做七”的仪式非常美,好像死去的亡灵不愿离开,不舍离去。
每七天回来一次--像不断回望,眷恋这个他曾活在其中的时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一直到百日……好像是这依依不舍的送行,终于到此时,阴阳两隔。
“你必须好好地去,我也会在人世好好替你看生命的景象。
”电影中,心敏感悟道:他们说做七是帮离开的人祈福,但比较像不断地提醒我们,他们真的走了,给了一个期限,要我们放手。
不时回想,去年此刻,前年此刻,自己是多么的幸福,理直气壮的幸福,纵使与老头话再少,也知道他肯定会在路口,会在窗口,等我回家。
纵使嫌弃老头拍照片只有一个姿势,也很享受和他一起走路一起拍照。
而现在,家乡,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地址,只是一座房子,不再是家了,因为再也没有人会在路口等我回家;而现在,景色再美,也像是失去了快乐的能力,不会笑了,就当是自我惩罚吧,惩罚自己对老头的关心太少太少……一直回避医院,一个人更甚,老头一定知晓,因此才留下了不多不少的只能买药的医保金,让我可以大半年都不用隔三差五跑医院开药。
上周六等待抽血化验的时候,没来由的,又哭的很伤心。
今年过年在家,腰痛不止,医生让我住院治疗,天知道,那个时候我娘和我有多抗拒“住院”二字。
那时,我们才在医院里经历了生离死别啊。
时间退回到2018年1月份。
老头做完介入和碘支架,在南昌调理修养,准备年后再来上海继续治疗。
我元旦假期回家,老头的饭量就锐减了,平时一大碗米饭的他,只能吃小半碗,喊腹胀,睡眠也不好,老头也开始在医院挂水。
假期结束,我坐公交车去高铁站,老头也刚好从医院回来,他下了公交,大步流星地走到路口,我们正好碰头,他和我娘在公交站叮嘱我,要好好吃饭,照顾好自己,我漫不经心地答应着,却怎么也想不到,那会是老头最后一次送我。
回到上海不久,接到老头和我娘的电话,听到老头胃口持续不好人日渐消瘦的消息,不由得很担心,买了01-13的高铁票赶回去,那时老头已经开始住院了。
出了高铁站马上赶去医院。
老头已经从国字脸瘦成网红锥子脸了,精神也不好,眼神也有些涣散,腹胀已经很明显。
我在医院的时候,几次背过去擦眼泪。
为了给爹娘过结婚纪念日,特意买了15号的票回去,给我爹扒拉手指头算,离过年放假还有多久,让他一定要听话,好好吃饭,等我回家。
我娘也开始了日夜不离的陪床。
后面给我爹通电话,他吐字逐渐不清晰,有次他说:你自己照顾好自己,不要挂念我,家里有事的话,会给你打电话的。
他边讲,我这边眼泪就止不住,随便扯了一些便挂了电话。
接到我娘的电话是01-26的晚上,她说你赶快回来,你爸爸不行了。
跟公司请好假,安排好工作,买了01-27最近一班的飞机回去,这是迄今为止心情最沉重的飞行。
由于飞机晚点,落地已经很晚,我娘和爹商量着让我先回家,第二天一早再来医院。
我拖着箱子,避开满地的树枝和雨水,走到家门口,习惯性地敲门,看着没有亮灯的厨房和客厅,才反应过来爹娘都不在家了。
迅速收拾好自己,爬上床,第一次,一个人,睡在那么大的房子里。
01-28赶去医院,看到老头的第一眼,我暗暗吃了一惊,心里已经知道老头的时间不多了。
我娘只讲了老头越来越瘦,但是却没有讲老头已经瘦成皮包骨,眼窝深陷,肿瘤压迫胆管导致胆汁反流,皮肤和眼睛蜡黄,腹部胀的像塞了气球随时会爆掉,腿肿成了大象腿,癌症晚期的症状一个不落,唯独不痛。
医生后来讲,对付痛有的是办法,但是胀,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
白天我的工作是:给老头揉肚子、按摩肩背、上下楼跑腿。
晚上再回家开电脑干活或者开会。
老头叮嘱我干两件事,洗冰箱和扫院子。
简单吃好晚饭,就开始整理冰箱,按照老头做事的流程一点一点把冰箱清洗干净。
第二天一早,在阳光下扫院子,想着这些花花草草再也见不到老头了,扫着扫着就开始哭。
把脸洗干净再去医院,把冰箱和院子的照片,像献宝一样给老头看,等着他的夸奖,希望他能开心一点。
可是,我怎么也想不到,老头最后交代给我的就是这两件事情……01-31我陪夜,那晚的月亮特别好看。
不知道为什么,那天晚上特别想写一些我和老头之间的事情,老头短暂休息的间隙,我就掏出手机开始写,老头可能还以为我在工作的很辛苦,他就喊我去休息,可是哪里休息的好呢,老头有一点动静,我就会探头张望,我这边一动,老头就非常不耐烦地对我娘挥手说,让她回家休息。
我娘只能哄他说,现在这么晚了,明天再说。
那些文字写好了,它们也出现了几天后我爹的告别仪式上。
02-01我爹死活不让陪夜,正好晚上还有TC,在医院吃好晚饭,就回家了。
这夜睡得特别沉,我娘发短信没听到,02-02大概六点多,接到我娘的电话,让赶紧去医院,我爹情况不好。
赶到医院,看到我爹蜷缩在床上,双手紧紧攥住扶手,双手冰凉,眼睛已经睁不开了。
我娘喊来医生把爹的姿势摆正,想着让他舒服一些,没想到,我爹就开始不停吐,我姑和我两个人不停地帮我爹擦,我娘跟医生确认完不抢救不用药不进行任何措施之后,就把我支出去了,禁止我再进去,我在病房门口看到她和我姑手脚不停地扯纸,擦我爹吐出来的东西,我在病房门口看到医生护士拿着仪器进进出出,我在走廊上抱着脑袋开始哭,期间,四位我爹的同学来看他,其中有一位是我爹的初恋,被我拦在门口,我死活不让她们进去,因为我觉得我爹不想让别人看到他那时的样子。
护士和医生带着心电图仪出来的时候,我还问了一句为什么要撤走,我就听到我娘喊我进去,我爹就那样躺在那里,盖着白布,当时我就哭了出来,我娘却抱着我,对我说,不要哭,爸爸还能听得到,不要让他难过。
活生生地把眼泪憋回去。
可是,风俗,压根儿不给我们任何悲伤与发泄的时间。
这边殡仪馆的车子已经到了,那边医院的人说赶紧去开死亡证明。
亲戚说赶紧去准备寿衣香烛纸钱,还要去殡仪馆办理火化手续、遗体告别仪式、买墓地。
纵使我在公司再牛逼,遇到这些也懵圈了,好在有懂行的亲戚帮忙一起张罗,等我回到家,花圈花篮灵堂已经摆上了,我爹生前用过的东西都清出来了,衣服裤子什么都把扣子拉链去掉,说辞是到那边无牵无绊。
家中哀乐循环,饭桌改成了灵堂,也记不得那段时间是怎么吃的饭,每天都有人来给我爹上香,上香的时候,我得跪在旁边喊一些“爸爸,***来看你了,你要保佑他”之类的话。
中华大地的白丧文化博大精深到让我叹为观止。
02-04出殡,虽然天晴,但极冷,按照亲戚们的叮嘱,我抱着我爹的照片,每当拐弯的时候,跟我爹说“爸爸,我们要转弯了,不要害怕,我们要过桥了,不要害怕”。
遗体告别厅已经做好准备,开始播放我爹生前的照片,时间快到,司仪让直系子女,也就是我,去引灵。
我跟着他们穿过阴暗的走廊,阴风阵阵,看到我爹被人守护着,他们让我确认一下,我爹最后的样子,真的很帅。
遗体告别仪式开始,我在长辈面前,讲述完那天晚上写的文字,面容平静。
之后,送我爹去火化,又看了我爹最后一眼。
等了差不多一个小时,被喊收灰了,我一直以为出来之后就是灰,没想到要用锤子锤碎了,再用一个类似吸尘器的长管子将细小的灰吸出来,再装到骨灰盒里。
看到长长的腿骨,就知道肯定是我爹了。
大理石的盒子装好骨灰之后,工作人员让子女跪着磕头再捧走,我就在那跪着,那位大叔看着我就问:就你一个女孩啊?
我说是啊,他说你肯定抱不动的,后面来一个工作人员,帮着抱出去吧。
于是,一个穿西装的工作人员帮着把我爹的骨灰盒放在了小车上,再把骨灰盒放在我脖子上的红布里,我的颈椎!!!
表姐夫和表弟帮我端着,象征性地走了十步,迅速上车,开往陵园,准备下葬。
看着墓碑上,后代只有我自己的名字,一阵心酸。
这些仪式的完成,只是庞大后续仪式的序幕,头七、二七、三七、四七和五七,买纸钱折纸钱包,每天供饭。
我和我娘总是会忘记给我爹吃饭,或者是供上吃的,却忘记洗他的碗,于是,如果我爹那时真的回来过的话,一定会又气又笑,让他饥一顿饱一顿。
三七过完,我才回上海。
那段时间,我和我娘也没有完全释放和发泄出来,游走在各种饭局之外,陪着我娘看了《寻梦环游记》和《中国式离婚》,我自己看完了东野圭吾的《黎明之街》,还一直远程处理项目上的紧急事务。
03-08回来接五七,又是一场仪式,仪式做完,灵堂撤掉,我爹的遗像被我娘收了起来,下午带着我娘去看了《厉害了,我的国》,其实我娘也没看,光在影院里睡觉了。
回来的时候,我娘整个人松快了很多。
清明给我爹扫完墓,我娘便随我来了上海,可不知怎么,这次我们似乎都变成了刺猬,明明是最需要互相抱着舔舐伤口的人,却没有办法打开心扉了,我们出去散心,却没法在对方的镜头中笑容灿烂了,我们似乎都不会笑了,于是,我们决定分开旅行。
我娘老东家也在这个时候抛出了返聘的橄榄枝,只是这橄榄枝在遥远的鸭绿江畔,我娘犹豫之后,还是欣然接受,也会经常给我发一些照片,景色居多,也有她的照片,笑容在逐渐回温。
要问什么时候意识到我爹真的不在了呢?
应该是5月底参加同事的婚礼吧,看到她爹领着她踏上红毯。
我脑海中立马呈现出我爹领着我走上红毯的神气模样,然而,这种场景只是想象,不会真的出现了,我爹永远都看不到女儿看婚纱的样子,也看不到未来的女婿的模样,因为我是万年单身狗啊。
你看,从02-02到如今,我娘和我都没有走出我爹离开的阴霾,还会时不时落泪,时不时心酸,时不时悔恨,经常羡慕。
电影《百日告别》是一部关于告别与重生的深刻之作,它通过细腻的叙述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带领观众走进两个因车祸失去挚爱的人的内心世界。
育伟和心敏,这两位原本陌生的男女,因命运的无情交织在一起,他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面对着失去爱人的痛苦。
育伟选择了酒精来麻痹自己,心敏则通过料理来缅怀未婚夫,两人都在努力寻找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影片没有刻意营造悲伤的氛围,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真实地展现了人们在面对生死离别时的复杂情感和心理变化。
林嘉欣凭借其精湛的演技,将心敏的坚韧与痛苦演绎得淋漓尽致,因此获得了金马奖最佳女主角的荣誉。
石锦航饰演的育伟则通过其沉默和颓废的外表,让观众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绝望与挣扎。
音乐在电影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苏打绿的主题曲《百日告别》不仅旋律动人,歌词也深刻表达了失去爱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希望。
音乐成为了情感的载体,让观众在视听的双重冲击下更深刻地感受到电影所传达的情感。
《百日告别》不仅是一部关于失去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生活的哲学和人生的智慧。
它教会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次失去,都是新生命和新开始的孕育。
在生与死的交织中,我们找到了爱的真谛,在悲伤与失落中,我们找到了生活的力量。
正如影片所传达的那样,时间会带走一切,唯独爱不会变。
情节平淡 暗藏起伏规律 即 从一点点沉浸悲痛到悲痛的顶端(甚至自杀)再到和解而对应的情节因男主女主稍有分别是 不愿告别(男主逃避抗拒 将钢琴推进一个屋子锁起来 任何与老婆相关的不见 不联系;女主独自蜜月 将枕头当作逝去的恋人相拥而眠)--面对告别(男主处理老婆的遗留事务 退还学生学费;女主卖掉婚房 差点在这所房子里自杀 剂量不够而幸免于死 大概也要真正开始一个人正常的生活)男主跟老婆的朋友上床聊以自慰 或许可以拍成一部略显黑色的特殊告别女主的独自旅行 可以感同身受 可是不得不说 这样很蠢 确实 悲伤是和蠢连接的石头太用力 第二次咆哮可以避免吧 林嘉欣清清淡淡 与片子气息甚合这两人没有一个是强作欢颜的强人个性 都是在悲苦的大风里兜转的树叶 连跟大风搏斗的意志都不见可能是作者太作者意识了
最好的故事是源於真實的經歷,面對同電影一樣失去摯親的經歷,導演林書宇就經歷過,雖然不是什麼光彩的事,但電影雖然是虛構的但也有真實的一面、日常的一面。
這使《百日告別》在情感上是一部好作品,正因為它有同理心、有人性的真善美與瑕疵,所指的瑕疵並不是電影的毛病,而是人與人之間那種複雜但又共通的點,但每個人都不可以要求別人為你做太多,但人總會分誰好誰壞、關心也是會有冷漠的、甚至只是掛在嘴邊比較隨口的關心。
接不接受就要看個人的看法,畢竟沒可能做到人人明白你的情感、你的想法,對於現實的無奈,大概要學一下景隨心轉與隨和一點,讓自己多一點同理心。
《百日告別》之所以感動人也是同理心,兩位主角喪偶後走進新的狀態,未知的、混亂的、生活的新階段早就開始,但上帝卻回收了眼前美好的一切,林嘉欣演的心敏要結婚了,石頭演的育偉要有新的生命,但通通撲空。
面對一下子喪失親人會迷失,真正的痛並不是當下,而是往後接受了事實後才會有的孤獨感。
思念是一種病,導演以寫劇本為悼念親人的儀式,他在訪問提到會把那個人永遠放在心。
拍電影是為自己釋懷、鼓勵同樣的人、去認識死亡、接觸死亡、不忌諱去談生死、去放下但仍然要記住、去記住但不能沉淪於悲痛、去關心而不是寒暄。
電影裡可以令到主角釋懷、感到安慰的人都不是他們的家人,而是通過對身後事的處理、瑣碎的事情令到主角們看到亡夫/亡妻的啟示,令他們相信與心安理得。
電影是很注重細節與人的關係,比如心敏在未婚夫離世後與他的家人有疏離感,除了往後是未婚夫的弟弟有交集外,基本上未婚夫的家人是冷淡的,在靈堂上甚至不當作是家人。
而育偉的太太是基督徒,但她的家人下不到決定所以無法尊重她的信仰。
人生已經走到終點,不完美,到死後還要成為別人吵鬧的對象。
就這樣各自喪偶的一男一女參加百日的法事,經過了頭七、三七、五七、七七、相信鬼魂輪迴了、亦經過面對死亡的幾個階段。
憤怒、自責、消極、接受、重生,情緒的過渡期有先後次序,男女主角因人而異,但他們有共通點,就是有一段時間曾嘗試自殺,不願承認愛人已離開。
男的經歷過性愛的放縱、怨天怨地、質問上帝、女的去了沖繩完成未婚夫安排的行程、過程中感覺他在身旁,從沒遠離。
但旅行終究有完結的一天,回國仍然要面對往後的生活,看似一臉堅強實則柔弱女子。
女人用旅行當作儀式去紀念未婚夫,男的到處去太太的前學生處還學費。
其實當中發生的事情都是小事,有些對白微不足道卻很重要,大概是一份同理心與尊重,也側寫了二人的生前的刻劃。
而最後的公映版刪減了一段戲,就是心敏與未婚夫的弟弟有一段床戲,導演最後刪走是深怕華人觀眾反感,但其實這段戲的目的是讓對方感受到未婚夫的氣息,那種熟悉的氛圍與感覺讓他們親近。
在《百日告別》裡有幾個畫面會有感覺,男方那面一方面很恨車禍的司機,但聽到死者媽媽的電話傳來的聲音也怪不了多少,失去親人的並不止他一人。
第二是他趕走亡妻的學生,而後來從那個女學生身上領受到妻子對學生的愛與溫暖,會為學生而準備。
第三是他到家家户户交還學費,有些人隨便就打發了他,但有一户人叫兒子彈奏歌曲給師丈聽,這或者就是基本的招呼與尊重吧,之後一句對白帶出亡妻才是最好的老師。
也許育偉看到了學生的表現,令他知道亡妻有多努力,讓他的內心感到溫暖,又或者是一種責任看著他們成長,從學生身上看到妻子的待人接物,潛而默化。
至於女方,在沖繩的酒店假裝丈夫在,為了要安全感而用枕頭堆成一團東西。
這原是屬於他們的旅行,在路口遇上一個說日文的老人家,老人家說了一大堆東西又送她糖讓她感到有人關心。
本來結婚要搬到新家,但她一時接受不了,所以自殺但不果。
既然自殺不了,就理應好好活下去,對他們二人來說真正釋懷的是陌生人,前學生彈蕭邦的練習曲、也許是語帶雙關,要育偉好好練習未來的日子、適應日常。
心敏從未婚夫的中學老師身上得到一張卡,「花開花落終有時」。
他們分別感受到亡者的愛與靈魂的存在,又或者這就是呼叫與回應。
人鬼殊途,命中注定。
電影的結尾有點意思,完成百日告別後,就告別百日。
傷口何時會復完,沒人知道,他們不是要忘記而是沉殿一份愛。
旅遊巴在山路上駕駛,鏡頭映著旅遊巴落山,漫漫長路寓意出口、寓意下一站。
未知的人生正在等著他們,人生無常、悲喜有時、聚散之間、最重要是抱緊眼前人。
在金馬獎與金像獎上林嘉欣分別有提名,最終在金馬獎憑這部《百日告別》獲得影后寶座,她的一舉一動自然有氣質,也許她是大眾心目中最佳妻子的原形。
實至名歸演繹出內心的傷痛。
焉知生才能焉知死,從死亡裡發掘到人生的意義,好好過日子,活在當下才是真正的命題。
電影不是要宣揚什麼正能量,而是帶出了當中的無奈,百日告別是個紓緩的過程、它是如此的真實、平淡的電影顯淺的帶出生而為人的難處、直視傷痛,把禁忌性的題材轉化為開放的課題,是華語影壇中鮮有的作品。
7.5/10总是会有那么一些电影,不靠跌宕起伏的情节取胜,也不靠浮华俏皮的台词取胜,用最简单的叙事方式,最日常的生活情节,讲述最动人的故事,直击人心。
台湾电影人,一直都在寻找以上这种拍片方式,往远了讲,有大导李行,往近了讲,从杨德昌、李安、侯孝贤等台湾优秀影人身上,都能或多或少的看到这一点,《童年往事》、《悲情城市》、《饮食男女》,这些正是发生在无数家庭、无数普通人身上最平凡、最真实的故事,但通过镜头的打磨,这些最平凡的事却有了最能打动人的力量。
这部《百日告别》,无疑也是这样一种电影,两条线,两位主人公的经历,同样都是经历了丧亲之痛,由此,也开始了两段近乎相似的百日旅程。
或许没有比这更简单的故事了,本片唯一的“花哨”之处,或许就是摒弃传统的单线叙事,用双线叙事,交叉剪辑来展现两位主人公,然而,在电影技术和电影语言高度发达的今天,双线叙事并非什么“高大上”之技巧,而是再常见、普通不过的一种剪辑方式。
全片台词极少,两位主角虽是独立存在互无联系,但是在40分钟左右的时候,两人第一次在电影里正式会面,导演将两条本平行的线牵到一起,观者或许会以为两人就此产生爱情火花并由此走出丧亲之痛的阴影,然而,那是美式风格,在这部片里,几乎没有浪漫可言(所有的美好画面都是通过回忆展现),导演没有给2位主角任何“希望”,其实,可以这样讲,2人的初次相识更像是一种“相怜”,即拥有同样命运的人之间的惺惺相惜,在“五七”、“七七”等重要祭祀之日,2位主人公都是以“形单影只”的形象出现,没有任何人陪伴,或许此时,陌生并相似的彼此才是最大的安慰。
林嘉欣凭借此片拿到金马奖影后,实至名归,毫不夸张的说,影片外表是两条线,实则林嘉欣在全方面都压制了男主,无论是演技的发挥,感情的变化,或是角色张力,林嘉欣的表现都让人拍手称赞,看到一半左右时,就在想,这个角色实在太像《布鲁克林》里西尔莎·罗南饰演的那个角色了,无论是从气质还是形象上来看,林嘉欣骨子里都透露着一股女性身上独有的忧郁,而这种气质,在更年轻的西尔莎·罗南身上,也同样可以看到,可能唯一不同的是,两部电影一部讲的是思乡之愁,一部是丧夫之痛。
另,在这样一部台词极少的片子里,导演绝大部分所依靠的正是演员的非语言表演,即通过肢体和面部的变化,镜头好几次对准了林嘉欣的面部以及眼神的特写,每次看,我都深感,这种眼神,像极了梁朝伟,两人眼睛里透露着的那种忧郁和孤寂之感,是一般演员如何也表现不出来的,当然,不止是眼神,同样的,两人还都拥有迷人的微笑。
片中还有许多温情并动人的场景描写,如心敏沿着本应是“蜜月之旅”的线路独自旅行,品尝着每一处美食并认真点评,如心敏在睡前将枕头叠成人形并拥其入眠,如仁佑在音乐会上看到邻座弹钢琴的小女孩为之动容...导演对于细节的描写还是比较成功的。
当然,缺憾也有,男主的线太过单薄甚至略显多余,使整部影片从一开始,就朝着一种可能是“畸形”的方向发展...不过整体仍旧是一部值得观赏的影片,既有动人之处,亦有温暖之点,人生,可能就是这样吧,没有永恒的告别,只有更好的开始...“百日此日为卒哭祭至此之后 不能再哭”
两个边缘人物的情愫是老套的故事,《外出》《晚秋》等等。
林书宇的《百日告别》是典型的文艺片路数,静默与内敛。
两条主线几乎没有交集,却因一种相同的际遇穿越时空暗合。
主人公虽有短暂相遇,但是交叉之后继续各自发展、前进。
生活确实没有那么多戏剧化的感情与故事,各自的不幸不会因为相遇就负负得正,“只不过是一场生活”。
文艺片的一个特征是,导演会花一些篇幅在沉默上。
而大多数电视剧和商业电影会把篇幅用在对白和矛盾冲突上。
而沉默是如此真实,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对话更有力量。
时间是伟大的治愈师,也几乎是唯一的治愈师。
肉体欢愉、视而不见、放浪形骸、出门旅行、反叛暴怒、自我放逐……都是手段,但却都不是根本解决办法。
对林书宇也一样,切身的感受让痛苦更加内敛与绵密,娓娓道来,让人更加感同身受。
除了时间以外,所有的干预和宽慰都像是揠苗助长。
「紐西蘭有一個工作,那應該算個工作吧?
有一個人會開著直升機,在廣大的草原裡尋找跌倒的綿羊。
因為下過雨後,羊毛吸了水,羊跌倒了就爬不起來。
這個人就要找到這些綿羊,輕輕地搖落牠身上的雨水,把牠扶起來。
」「那萬一有羊一直沒有被找到怎麼辦?
」「不知道耶。
但時間久了,水蒸發掉,牠就能站起來了吧。
」「太陽愈大就愈快囉。
」这段台词既暖心又呆萌,但是也说明时间治愈一切的道理。
即使没被找到,绵羊最终也会自己站起来。
除了生死,生活中的我们也处在各种告别之中,告别爱人,告别一个住所,告别一辆旧掉的自行车,告别一份工作,告别一段生活。
总有不舍,因为人类是感情动物,但总要开口总要挥手总要忍住不回头,因为“花开花落终有时”。
缓而不慢,哀而不伤。
不知道什么时候伤才会好,不知道....,百日是回忆与寻找逝者的。
似乎還是有一些逃避,2015.11.5@長春
很不错
其实是很没劲的拍法 又要克制 又要煽情 然后就没意思了 导演献给亡妻 大概也有关系 借性爱给情绪找出口这件事………蔡明亮拍的比较好…………(废话
只有告別,沒有百日。
花开花谢终有时
感情很真挚,缓缓道来的故事。
做七就是让我们放手,生与死分开别纠缠各过各的。
淚如雨下,平靜地,不動而心動
6.6
「花開花落終有時」明明是很平凡常見的一句啊怎麼就催淚了。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活着的时间,已包含进死亡的时间里,如光在影之中,如喜在哀之中。
还是有小清新遗毒,太干净冗长了,不如《父后七日》生动,基本上就是靠着林嘉欣的演技撑着(不懂为什么让石头演男主),蜜月旅行手册和给老师的卡片两处是大泪点,“花开花谢终有时”,“生命包含在死亡中,如光在影中,如喜在哀中”。三星半。
花开花落终有时。对于告别,我们总是准备不及,而不太擅长。很喜欢导演抓的点,石头的电话被丧子母亲接到,石头去退还学费,林嘉欣去完成一个人的蜜月,又若无其事地收拾失败的自杀现场,两个人在庙里的相遇。。。导演是个很温柔的人,温柔的人对疼痛的感知总是更深刻些吧。希望百日之后,记得要忘记。
配乐不错咯。这种题材觉得没拍好,但还是感谢有人试图讲述一种断章
看了一半走了。感受不到導演的誠意,太造作。可能也是演員的問題吧。。石頭那邊實在是用力沒有用到對的地方。還有石頭和那個什麽姐上床那段,真的讓我很不舒服。可以理解,可是拍的方式真的讓人覺得很噁心。林嘉欣無功無過,提名有點牽強。。
为了女主看的,两条线似乎没有什么必要,主要林的那条线太强了
被欺骗惨了的一部片子 两条故事线 男女主没有任何交集 看林嘉欣吃各种东西静静地看了一个小时 然后就没了 花开花落终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