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屿上的煎熬
Pacifiction,天堂幻影(台),太平洋危险人物(港),Pacifiction - Tourment sur les îles,Bora Bora,岛屿上的折磨
导演:阿尔伯特·塞拉
主演:伯努瓦·马吉梅尔,帕霍·玛哈戈法努,马克·苏西尼,玛塔赫·帕姆布伦,亚历山大·麦罗,塞尔希·洛佩斯,蒙特塞·特里奥拉,迈克尔·瓦特尔,塞西尔·吉尔伯特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西班牙,德国,葡萄牙语言:法语,英语,波利尼西亚语,葡萄牙语年份:2022
简介:共和国高级专员De Roller在法属波利尼西亚的大溪地岛工作,他是一个举止完美、极有心计的人,能通过官方招待会之类的场合,精准地把握怒气可能随时爆发的当地民众的脉搏。此时,人群中流传着一个谣言:有人曾经看到一座潜水艇幽灵般的身影,这很可能预示着法国即将重启核试验。详细 >
塞拉的新作虽然并不“好看”(或许对大部分观者来说都是字面意义上的观影煎熬),但确乎是一部有意思的异色电影。首先是导演在访谈中说的特殊工作方法——以3台数字摄影机拍摄海量素材,再花两三个月借助计算机剪辑技术观看和选取,虽免不了主观与操控,但却更倾向于从中发现意外、异质/混乱、有趣的瞬间,并不惜删除主流标准中的关键段落,拍摄中的即兴与偶然更偏向纪录片性质,由此形成与虚构叙事之间的张力。其次,导演通过长焦小景别镜头、光色环境、沉缓节奏及对话中&人物身上的断裂诡秘等手法生成了在疏离倦怠空虚颓靡与危机四伏焦躁不安间摆荡的气息。最后,影片虽有反叙事尝试但并非激进无情节,只是以原因不明的事件(结果)或无果而终的求索(似安东尼奥尼)为主;亦有明显三幕式结构,以巨浪与废弃别墅(很老塔)对峙为节点。(8.0/10)
这不是岛屿上的煎熬。。。这是观影者的煎熬。。。
打扰了。是我浅薄,是我没文化,是我不懂艺术。还是我,睡得最香!
够煎熬哈
第12届北影节第23部。也是今年戛纳主竞赛看的第四部,喜欢,前面大量对话密集,跟住到后面半小时豁然开朗。
(7.7/10)Pacifiction, Pacific Fiction. 题为fiction,实则与德尼的《Beau Travail》和《白色物质》一样,建立在法国与其前殖民地/海外属地之间关系的现实基础上,进行一种后殖民主义的批判。塞拉对柔光和色彩的运用令大溪地变成了一个异世界,宁静又不真实,隐隐之中令人焦虑不安。《岛屿上的煎熬》首尾呼应,叙事呈闭环而非线性——De Roller不再是一位高级专员,而成为我们观众的代表,活在地缘政治层层谜团的危机感之中。
我盯着荧幕旁边的出口指示灯看了半个多小时,发现和电影吸引程度都差不多。但是荧光绿的指示灯有更深的层次:我的救赎。
#12th BJIFF# 前入围2022戛纳主竞赛。今年北影节的头号王牌节目了吧,不过看得真是有点煎熬……还真是非典型塞拉,虽说这么点事儿也可以说这么长,不过这个“阴谋论成真”的故事反过来想一下还真是很有意思(还有“非专业间谍”+“一点都不政治惊悚”),全片反类型写法反流畅叙事,其实也带出了政治的“行政”层面议题。当然大溪地真是美啊,美到肝颤……
在明亮柔光的晕眩中大量对话呢喃成神秘的呓语,日落的饱和色彩折射着情绪光斑的变异,幽冥的如影随形,一个被瓦解、被摧毁的系统,一次政治/经济/精神世界的瓜分与再分配,一个踏入巨浪漩涡而无法抽离的孤独命运体。
情节过分涣散,立意流于表面,只有画面是美的,我为啥不去直接看大溪地纪录片?还有时长,属实是煎熬了,我没睡着估计是因为提前睡了1小时午觉。
就为了说一句“政治就像夜总会”而且还真的就用嘴说出来了。
打卡戛纳首映红毯:)诡异(in a good way)且迷人,喜欢风格化的叙事,喜欢四两拨千斤的neocolonialism刻画。有机会还在看一遍导演在映后好emotional哦,眼含泪光,像一只纯情大狗勾(bushi
海浪,无尽的波涛。声音不好听,太多了。其实完全看不懂剧情,但是我喜欢这部片里没人说话的那些时间。
岛屿上尽是天堂一般的热带美景,德罗勒完成的却是地狱巡游。前2/3约莫是在用犹疑的态度缓慢带领观者切入这座岛屿的方方面面,囊括自然、风俗、经济、政治。又以核试验的悬念引发焦虑的渲染,不掩人心的躁动。最后1/3大概从车中德罗勒的倾诉开始,诗歌一般言简义丰的场景构建一重接着一重出现,非常令人陶醉且极易代入政治讽刺的光彩。而冷嘲热讽后,德罗勒依旧进行了一番徒劳的拯救,可暗夜大海上始终找不到登舰的那群人们,这更是将人拽入悲观的漩涡。褪去外衣,身份不再,一切都无力挽回。红光照耀的水波中,故事远去,但是故事中的末日焦虑与闹心政治仿佛从未离我们而去。
重看。“煎熬”,我遭遇过一种感觉,当我和朋友一起走在街上却有很多话要讲时,平常清晰的街景会转化成模糊的色彩,迎面而来将我们冲散的路人和漫长的步行时间会成为一种“煎熬”,它阻碍着我们顺畅的沟通,于是我理解了“煎熬”是“专注”的剩余物,当DeRoller开始将自身的处境作为岛屿上的一道风景线来专注欣赏时,“煎熬”就从“专注”中诞生了,所有不日常的景别和镜头长度、飘忽的电子乐都让我们感受到这一点,忧郁焦躁的情绪压制住了岛屿上的风景,它扩散出去迫使每一处风景成为情绪的注脚。DeRoller遭遇的是一堵“无形的墙”,他的忧郁一部分似乎来源于他无法向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该从何说起呢,找到了哪些微弱的迹象证明它存在呢,他撞上了一堵坚实的墙,却没有其他人看得见,当他开始叙说这堵墙时,他自己也成了墙的一部分。
在家看塞拉是个错误…根本睡不进去!就算用投影仰视,但是声音感觉混成一饼…声场太单薄催眠的氛围就不到位(即使沙发比影院更好躺),2个半小时很难控制自己不去抓手机😓…而且总感觉拍现代题材还蹭个热点的塞拉差点意思…看进去了甚至会嫌浅白…如果没有最后那段“让荣耀回到法兰西”这么个意思的喊话…收尾最后20分钟是挺致幻的😆
我也挺煎熬的。这就是那类电影,只讲“现在”,却不会直白提及过去,需要你抽丝剥茧。
看不下去了才发现原来这是《自由》的导演,服了,以后免看。
Be weird!也算是一種特別的觀影體驗了吧
看了个煎熬。 聚焦美人迟暮的黄昏,后殖民时期的代理人还要用酷儿来指涉身份,其实都不怎么高明,安上明确的结尾更是推翻了之前影像的意义。别碰zama,zama是言之有物的,人家的叙事完整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