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同学的说法,没有大场面,情节很慢,可以边看边休息。。
那为什么很喜欢这个电影?
看来我喜欢的是里面的暴力,能消灭暴力的暴力这个社会有太多的不平,这恐怕是全世界的普遍现象,面对不平,我们能有什么办法?
只能压抑人内心最直接的暴力冲动,忍气吞声罢了。
这电影好歹能满足一下人的这种欲望,让我们在这几十分钟里获得心理上的快感。
我不知道导演是不是也这样想。
电影里儿子在学校受人欺负,最后暴力解决了问题;Tom被逼无奈,只好用暴力手段将黑老大干掉。
想讲理?
得到的只是羞辱与压迫,就如同tom的儿子在学校遇到的,就如同tom在谈判桌前遇到的。
导演恐怕不会真的去鼓励观众去以暴抑暴,电影嘛,看看就罢了,下次遇到窝火的事,忍忍就过去了。
唉,生活就是这么荒谬
David Cronenberg。
这名字你熟悉吗?
不熟悉?
那么
什么?
也都没有看过?
那么下面的文字你也可以跳过了。
因为这导演的最新作品没有前面提及的两部电影好看。
但是万万没有想到大家好评如潮的片子<暴力史A history of Violence>对我看来只不过是B片。
曾经给我带来欢乐的导演这次给了我一记重重的耳光。
他要用暴力解决我。
其实片子也不是一无是处,比如说开头就让我感到压迫感。
虽然我明明知道那穿白色T-shirt的blondie一定会杀掉那小女孩,但是当他一只手示意对方不要出声而另外一只手已经从背后掏出枪来的时候,我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
接下来的内容就是老套的剧情了。
主角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一路隐瞒下来最后忍无可忍就大打出手,最后连自己的亲哥哥都一枪毙命。
大团圆的结局更是让人昏昏欲睡。
暴力不能解决一切,但是能够解决你,我的导演。
我不会在那般企盼的等着你的新作
首先吸引我的绝对是这个很酷的片名,David Cronenberg的烂片我已看过太多,我一直认为他实在是个太名过于实的导演,无论是早期成名作视觉恶心片《Fly》,还是那部热卖的心理变态片《Crash》。
然而随着《暴力史》从我眼前缓慢的经过,Croneberg的形象开始变得前所未有的高大起来。
因此,我的忠告是:看这个片子,不能有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
片首貌似一则普通的连环杀手故事,没想到这对“凶狠”貌似片子主角的搭档居然开场没有10分钟就在打劫真正主角的快餐店时就被真正凶狠的男主角干掉了。
我只想讲这么多, 因为如果关于剧情讲的太多,对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无疑是不公正的。
暴力作为一个永恒的电影主题从未如此吸引过我, 一个人的双面性从未如此娴熟的在现实中变幻、不息。
从普通人到一个坚韧的杀手,只有一线之隔,Cronenberg把这个“线”的纤细状态表达的如此动人,如此聪明。
他设下一个迷局,毫不矫作,男主角有《独行杀手》般足够的冷静,又有个正常的李安式中产伦理家庭,动作更如北野武般的迅捷,人性冲突起来又毫不单薄,看了这样一部好片,还有什么好挑剔的?
小时侯,总是在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下成为一个好孩子,五讲四美三热爱,每次面对一些强悍同学的欺辱,只能藏于心底。
那种复仇的暴力被掩埋在心里,只需要一种特殊时间的激发。
每个人骨子里都有一种暴力倾向,有的人是过去经历的,有的人是未曾经历的。
当你掩盖了一切的事实真相,只需要一件事情的激发,或者是某种事件的诱因,你将成为你已经遗忘了的自己。
其实汤姆•斯托尔和他的儿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两个角色,当你平静的小镇生活因为一个偶然的事件而成为焦点,因为这个焦点你被过去的仇人所认出并且找到你,你为了保护你的家庭,你的亲人和你一直追求的生活,你成为过去的你只能是一个结果,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汤姆•斯托尔的儿子却是因为这件事情而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暴力解决了他生活中的一切。
你不得不承认,暴力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手段之一。
根本没有其他的解决方式,在更多的时候,不管你手中握着的是枪或者是铁棍还是拳头什么的,冲上前去。
影片的一开始是两个冷酷的杀手愉快的扯淡,并将杀人行径于不动声色中。
这一切只是为了衬托后来的事件。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江湖,每个人的背后都有故事,只是大家都生活在我们日常扮演的这个角色中,一旦有诱因,过去的你会重现,那个时候你很难控制自己。
用暴力解决生活问题,很爽。
当然,前提是电影。
突然想到一件旧事。
宿舍一哥们讲过,他和女友有次出去压马路,回校之际在14路和人发生口角,该哥们上来就是打人家脸,把人家眼睛那里还打出了血,后来陪人家去南长街那边的一个小门诊看了看,还好没有什么事情。
当时我就问他,你怎么上来就打人家脸啊,打个破相或者打死了怎么办啊。
结果他说,宁可我把人家打死把我毙了,我也不能被别人打死......现在看过《暴力史》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件旧事,因为男主角乔伊就是个打人专打脸的主,而且发现打脸果然是打架的制胜法宝,没有经验的我一定要多多观摩学习。
其实《暴力史》这个名字很大,但是讲述的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故事,电影过程里面似乎也并不是多么暴力,反而看起来异常平静。
电影还不错,是我喜欢的那种干净利索的类型,整个电影没有拼凑的痕迹,每个镜头每个情节都不多余。
看过之后在想的就是,暴力究竟是后天养成还是先天就有,好像原癌基因需要激活。
貌似导演更是倾向于后者。
而且电影中似乎总是暴力产生暴力,通过暴力又解决暴力,看了以暴制暴还是有市场的,也是王道......另外“阿拉贡”时装起来原来这么老,还有电影里面的第二段性爱场景于情节氛围都是不错的,恰到好处。
今天看了这部电影。
首先说一下题目,第一眼看去,通常会翻译成:暴力史。
刚才翻豆瓣上的评论,多有为这题目生发出来的讨论,有人认为这标题恰如其分,因为影片展示了各种暴力并且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完全可以叫暴力史,而且比中国革命史,西方哲学史什么的好看多了。
也有人认为这个题目起得太大,故事完全撑不起这么个大学问。
我要说的是,看完以后我发觉这是个误解。
History这个词在英语里,是有“过去”的意思的,并且完全可以用在个人的身上,比如说A和B过去曾经有一腿,就可以说they have a history. 基本上我觉得A History of Violence用的也就是这个意思:男主人公TOM当了好几年小镇优秀市民,有一天在小店遭到暴徒抢劫时奋起反击成了英雄,不料也把一群费城的黑帮招了来,他们坚持说他不叫TOM而叫JOEY,是个特别会杀人的恶魔。
开始大家都以为是搞错了,后来才发现他真的有那么一段过去--a history of violence.一部很好的片子,好到即使声称就是一部“暴力史”也完全可以当得起这大题目的程度。
暴力源于何处,如何不断延续,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什么样的后果,还有更重要的:如何对暴力作出道德评判,所以这些,都溶在生动的故事里,而没有牵强的理论图解。
而且结构很干净,结束得尤其好。
影片的开场是两个歹徒,一副杀人杀得倦恹恹的样子,有人评论说颇像昆汀的风格。
然后他们来到一家小咖啡馆继续他们的暴行,却没想到店主的身手超利落:TOM结果了两个歹徒后又把枪对准了第一个歹徒倒下的门口--是他的行动比他的意识还快所以杀了人还不知道,还是妨后手的职业素质?
原来,那两个看似很酷的歹徒属于“第2次华山论剑”之流,而这个TOM才是我们的男主角。
要我说,这个开头不是很昆汀,倒是有点象金庸的“侠客行”或者古龙的“萧十一郎”。
然后TOM就上了报纸头条。
面目狰狞的费城黑帮也随之赶来,口口声声叫他JOEY。
他们一步步的紧逼,终于导致TOM的反抗。。。
真惨,TOM一反抗,被他打的人的脸就没法看了。
当然,黑帮也不是吃素的,来的人又多,TOM料理了几个可还是被那个独眼打在地上用枪比着了。
独眼说:JOEY,你在费城的时候真应该杀了我。
TOM说:是啊,我在费城的时候真应该杀了你。
这是他第一次承认,他以前就是JOEY。
这时枪响了,死的是独眼--TOM的儿子端着双筒猎枪站在后面。
这个儿子也是比较有意思的。
开始的时候是个非常隐忍的小男生,学校小流氓因为打球输了欺负他,骂他"punk bitch", 他回说“shouldn't that be little punk ass chickenshit faggot bitch?" 搞得小流氓没脾气,架打不成恨恨离去。
后来那小混混又来惹他,他就动手了,结果跟他老爸一样,把人打得很惨。
回到家老爸深怕儿子重蹈自己的覆辙,教训儿子说 “In this family, we do not solve problems by hitting people!”结果儿子反唇相讥:“No, in this family, we shoot them!” 儿子气呼呼跑掉后就被黑帮抓成人质带了回来,父亲把儿子换下来,让妻子回屋看好女儿,然后就发生了上面那一幕。
结果父亲溅了一身别人的血,儿子端着枪,都有些怔。
没有什么台词,父亲走过去,两个人慢慢的拥抱在一起,他们中间那段紧张的距离终于被暂时消弭了。
这拥抱代表什么呢?
代表父亲的暴力天赋在儿子身上的遗传吗?
还是对迫不得已时的暴力的道德可接受?
父子俩抱在一起,父亲的手臂揽上来,那管枪筒又出现在画面一角,让你知道这父子关系中已经因了这枪的存在而永远的改变了。
妻子并没有听到TOM承认自己是JOEY的话语,但是她看到了自己的丈夫怎么活生生的变成了那个传说中的杀手。
尽管在小镇探长面前她帮忙掩盖,独自面对老公时她却无法接受,她恶语相向,想要拂袖离去。
TOM情急中一把卡住了她的脖子,两人在楼梯上扭打起来。
当然TOM并不想杀她,想的话简直太容易了,于是这场扭打就演变为做爱。
回想起前面对妻子这个人物的set up,你就开始怀疑,虽然她理智上不能接受这个杀手老公,可是这么多年来保持她对他的着迷的,或许正是他潜藏的杀手气质,那种利落,果敢,和象动物一样的无所畏惧。
暴力的过去已经无法回避了。
深夜时分,TOM回到费城见他的兄弟。
这兄弟看见他,先上来闻了个够,然后又顶脑门贴脸蛋,让我一时间还以为这大哥曾经性骚扰自己的兄弟有暧昧过去呢。
结果证明完全是老大玩酷的方法--这种地方就有点象昆汀了。
老大说:当年老妈把你从医院带回来,我就想把你掐死在摇篮里,我想每个孩子都这么想过吧。
(呵呵,我还真听说过。
)结果证明玩酷的最终逃不过可笑的下场,(这里有又想起了杜琪峰,不过老杜是全部人物都玩酷,LOSER们玩酷成了笑话,那是因为英雄们更酷!
)先是他的手下被反抗的TOM打了个桃花满天红,老大气急败坏的不可置信:"How do you fuck that up?" 然后他自己呢,还掏着密室的钥匙呢脑门上就被喂了一颗花生米。
在这个过程里,我不断地觉得TOM的行为真的很brutal,但是又不断地反驳自己说:可是都是别人先想杀他的呀!
豆瓣里有个高人,引用了萨特加谬雨果等人关于为了崇高目的是否就可以让自己的手变脏的讨论来诠释这部电影,非常的一针见血。
真的,我看到了暴力的困局,我没有答案。
影片的最后,TOM一身疲惫的回到家中。
这个sequence整个没有一句话。
一家人都坐在厨房里吃饭,失踪一夜的老爹回来了(或者还有一白天,因为好像吃的是晚饭,不sure),谁都不说话。
面对这个宁静的家庭,他却不敢贸然就座。
小女儿,唯一一个对所有发生的暴力一无所知的人,起身为爸爸拿来了盘子和刀叉。
那一刻,TOM和妻子都绷到眼泪的边缘了吧。
他拉开椅子坐了下来,儿子将餐盘拉到父亲旁边。
妻子还是没有做什么,但是,那对抗的张力消失了。
一家人重新完整了,这就是他用3年时间忘掉过去,企图重生所追求的平静幸福的生活。
黑下。
在大卫·柯南伯格的作品序列中,《暴力史》大约是最具好莱坞风格的电影了,其戏剧式的结构,其环环相扣的冲突,其守卫家庭的主人公,其元素明确的类型归属,都使得本片的观赏价值在柯南伯格的作品中要算是比较靠前的。
然而,它依然渗透着鲜明的柯南伯格个人风格,那就是犀利的主题旨归,开放式的不确定结尾。
其片名已然透露了影片的主题指向,那就是对暴力的探讨。
它表达的是在高度发达的西方文明社会中,暴力这颗社会的毒瘤依然如影随形。
人与人之间的恶意是催生暴力的温床。
男主作为一个温馨家庭中的温和父亲,他努力的想要做个循规蹈矩的守法公民,然而由于他前黑手党的经历,他努力维持的中产阶级生活不断面对挑战,岌岌可危。
过往的黑历史搅扰着现在的他难以和平度日。
至此,影片表达的另一个主题是:过去的历史塑造了你我,历史并不会随着时光而远去,它依然会暗搓搓地甚或明目张胆的影响一个人的命运。
它没有提供一个廉价的大团圆结局,开放式的结尾并没有给出明确的信息。
他的未来何去何从?
他能否被他的中产阶级的家庭成员所重新接纳?
他是否要重蹈过往刀口舔血的黑手党生涯?
一切都是未知数。
从类型上说,它是黑帮片和剧情片的混搭框架。
它既有细腻的家庭和工作的场景展示,又有血花四溅的黑手党火拼。
特别是那种突如其来的暴力场景,将人性深处的凶恶的一面展示在毫无心理预备的观众面前,既有出于商业考量的目的,又能够起到传达主题的作用。
平静小镇中一名标准老公老爸老板Tom Stall因勇斗歹徒被黑道纠缠,认定他就是十几年前血洗费城的传奇杀手。
Tom爸爸装傻否认先,被逼在家人面前出手后只好主动上门要个了断,浴血干掉大Boss,回家,面对不确定未来。
Cronenberg仍然阴冷隐忍,运镜那种残酷的真实感俯拾即是。
清晰可见的断裂鼻骨,受潮起皱的暗淡壁纸,开长途一整天的居家好男人下巴上新长出的胡碴子,中产阶级模范妈咪惊恐窥视黑社会老大被自己丈夫爆头时纱窗边嘤嘤乱飞的苍蝇...活色生香的时刻则全部与暴力有关,Stall Jr.终于出手教训挑衅不断的混混儿同学那幕酣畅淋漓,Viggo一对五干掉一屋子保镖和黑道大佬时影院里笑声大作,比起浑身淤青喘不过气的楼梯做爱场景来,第一场夫妻恩爱温情脉脉的变装床戏简直就是小儿科 -- 来,我给你看这热带鱼缸般的幸福,这疲软难堪的现实生活。
但,就算这样也无法掩盖,那令你害怕的,一直并永远在你的血液里 -- 那令你怕的始终都是你自己。
This history of violence,谁比谁清白?
暴力在电影中可以表现但不能宣扬,为了提高暴力内容的可接受度,导演们殚精竭虑。
他们想出的办法各有千秋,其一,给暴力场景加入喜剧元素,在笑闹中消解暴力的残酷性,如李连杰的方世玉系列;其二,给暴力贴上正义标签,为暴力寻求法律上的正当性,如众多的警匪电影;其三,在暴力上捆绑民族大义、爱国情怀,让暴力师出有名、名正言顺,如关于民族英雄霍元甲、陈真、叶问等人的电影;其四,为暴力加上道义作为装点,让暴力虽不正义但合常理,如古惑仔系列;而吴宇森、杜琪峰等人则着力营造所谓暴力美学,把暴力提升到审美层面;如此等等。
在烹调暴力这道棘手菜肴的时候,导演们都不敢清水白煮,总要加上道义、正义、笑料等佐料来掩盖和冲淡其血腥味,如同去除河豚肉中的毒素,于是佳肴上桌,宾主尽欢。
当大卫•柯南伯格遇到维果•莫特森,犹如黑泽明遇到三船敏郎,蒂姆•波顿遇到约翰尼•德普,王家卫遇到张国荣,黄金搭档效应显现。
大卫•柯南伯格有一个外号叫做血腥男爵,尤擅科幻恐怖题材,《苍蝇》中那头血肉模糊的狒狒,几乎可以作为其作品的通用海报图案。
当这位加拿大导演转向黑帮暴力题材领域,依然怪才横溢,与莫特森合作的两部影片《暴力史》和《东方的承诺》都成绩不俗,尤其是《暴力史》,允称经典。
关于暴力,柯南伯格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影片开头的两位劫匪,对血腥场面,有一种熟视无睹的冷淡,年轻的那位劫匪还把杀人当例行公事,一副百无聊赖的样子。
边陲小镇的平静生活因这两人的到来被打破。
咖啡店一役,大家都以为是一个平民小宇宙爆发,瞬间秒杀两大悍匪,殊不知却是前黑帮悍将偶露峥嵘、小试身手。
于是行藏暴露,仇家上门,汤姆家再也不得消停。
维果•莫特森有一种阴森硬朗的气质,与所饰演的冷静高效的杀手形象若合符节。
汤姆面对全副武装的仇家,其岳峙渊渟的气势震慑全场,虽然单枪匹马、两手空空,却能给人以强烈的压迫感。
甩掉羊皮,野狼露出獠牙,找上门的卡尔•弗格迪一伙尽灭,汤姆的秘密也大白于天下。
接着,汤姆来到哥哥的老巢,老哥要把他除掉,汤姆被迫自卫,连杀五人,丢掉手枪,褪去血衣,回家。
全片汤姆经历的三场打斗,都是以轻伤为代价取得全胜,他是一位绝对的顶尖高手,是暴力领域的宗师级人物,是聪明狠毒兼备的杀戮机器,其胆略、手段都强到了可畏可怖的程度。
然而,汤姆虽然无敌,却并不崇尚暴力,他对暴力没有狂热。
以他的本钱,到哪里都可以杀个痛快,还能全身而退,但他却从不主动挑事。
儿子在学校打架,他严词训斥,极力反对儿子以暴力解决问题。
乔伊•库塞克早年是令人闻风丧胆的暴力狂,深知暴力的毁灭性、破坏性,后幡然悔悟,变身为温吞的小店老板汤姆。
犹如七杀、破军、贪狼星下界的乔伊固然可以人挡杀人佛挡杀佛,但绝对不能通过暴力获得平静的生活、深沉的爱,暴力也并非无往不利。
通过乔伊的转变,柯南伯格展现了暴力的局限性。
三次浴血奋战,每次汤姆都是徒手搏斗,即使不用先进武器,依然能快速残忍的把对手打得稀烂,人本身就是凶器,在这里,柯南伯格展现了暴力的原始性。
另外,汤姆每次都是被迫自卫,几拨人马先后要来结果他,他唯有奋起反抗,通过汤姆的不得已,柯南伯格展现了暴力的侵略性,你不找它,它会找你。
《暴力史》中,汤姆和妻子有两场床戏,风味截然不同。
第一场,汤姆的身份还没有暴露,妻子和他玩角色扮演,很有情趣,缠绵温柔;第二场,汤姆的真面目暴露无遗,妻子对他爱恨交加,楼梯上的一场夫妻肉搏,急促暴烈,性是暴力的延伸。
暴力一旦醒来,就会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在夫妻做爱中也暴力四溅。
在床戏的对比中,柯南伯格展现了暴力的扩散性。
汤姆和妻子在楼梯上的做爱像搏斗,但毕竟是爱的表达,汤姆对妻子、妻子对汤姆彼此还是有深挚的感情。
警长来探问汤姆底细,妻子选择了回护汤姆而不是揭露告发,因妻子感受到丈夫的暴力中蕴含的偏执热烈的爱。
片中汤姆总共杀掉了十个人,维护了妻子子女的平安、家庭的完整。
吊诡的是,在毁灭破坏之余,暴力居然还有建设性,柯南伯格的思考并不执着于一端。
《暴力史》中,大卫•柯南伯格对暴力的性质与功能进行了十分全面的展现与探讨,他对暴力的态度总的来说是倾向于批判的,对暴力建设性的展现,也只是局限于自卫、保护家园,而不是去进攻、去征服。
对于乔伊•库塞克也好,汤姆•斯道也罢,暴力都不是建构生活的良药。
乔伊曾经的暴力史,多年后仍能掀起腥风血雨,足见暴力的不足取、不足恃。
据说,汤姆在餐馆中击毙两名劫匪的场景后来被删减了部分镜头,在最初版本中,年轻劫匪身中七枪,而年长劫匪的头部被击中两次,柯南伯格认为这段场景有些过分,存在宣扬暴力的嫌疑,于是进行了删减。
通过这个小花絮,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对暴力的态度再鲜明不过了。
《暴力史》的结尾,法律退场,道德悬置,正义不彰。
柯南伯格没有采用导演们通用的套路去给暴力做美化包装,他通过电影中主角对一种抽离了暴力的生活方式的竭力维护来表现对暴力的思考与批判。
影片最后,在哥哥的老巢大杀一场的男主角满身疲惫的回到家里,戾气尽消,爪牙尽收,近乡情怯,小女儿为他端来餐盘,儿子递来烤肉,前暴力狂乔伊离体、汤姆回魂,他坐下来,以家长的姿态,在亲人的环绕中准备用餐。
妻子百感交集的看着他,他眼中有泪。
一头野兽宁愿关在一个叫做家的笼子里。
这是我看的大卫•柯南伯格的第三部电影。
看他的《苍蝇》时,我还小,那时候就等着看最后那个超恶心的人形苍蝇出现。
当然,这种幼稚的让我惭愧的观念现在我也没彻底改掉。
前段时间看北野武《性爱狂想曲》的时候我又等着那样的一个苍蝇出现。
后来看了他的《裸体午餐》,这是根据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之一威廉•伯罗斯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一直找不到这本小说,但我清楚的知道把那帮人的小说拍成电影真的需要功夫。
看这电影的时候晕头转向,倒是深深的记住了那台充满了性暗示的会说话的打字机。
但《暴力史》给我的感觉完全与他的前两部电影不同,这部电影没有用任何超现实的事物指桑骂槐,借助一个家庭分析了暴力的根源还有暴力的后果,而大多数商业暴力电影表现的是暴力的过程,这算是《暴力史》的过人之处。
影片的开头平静的如同文德斯的电影,也同样有公路,汽车,旅行……但随后一个看似旅行者的人到一个房间找水的过程像我们交待了刚才这里发生的凶杀。
柯南伯格没有直接去表现这些凶杀,直接表现显不出导演的水平。
找水人坦然的表情和随便的动作自然向我们暗示了杀人者是谁。
也许这样还不过瘾,一个小女孩出场,杀手把她一枪崩了。
然后是电影中作为主要矛盾载体的家庭的出现。
镜头接得也巧妙的让人叹服。
前一个镜头是杀手拿着枪射杀小女孩,接下来的镜头是另一个小女孩的喊叫,她做了个噩梦。
然后这个家庭的所有成员都走出卧室看这个小女孩。
家庭成员和家庭关系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介绍的,而在我们的国产电影中,介绍家庭一般都是通过低沉有磁性的画外音来表现。
没必要抱怨我们的电影赚不到高票房,这就是差距!
电影是用电影语言来表现的,电影语言是影像和动作,只有笨到实在没办法了才会用旁白。
之后是这个家庭的儿子杰克的一小段故事。
他打棒球赢了另一个学生。
那个学生找碴打架,杰克表现的很窝囊,说“使用暴力有点太残酷了”。
这一段为后来杰克的转变作了铺垫。
父亲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则通过一次性爱来表现。
他们开着车到了岳母家。
在车里汤姆竟然显得很拘谨,两人会意的相对微笑。
汤姆说,“我们去哪?
”妻子说,“我们年轻时不在一起,我要弥补回来。
”这句巧妙的台词蕴含着一段过去的故事。
到了岳母家之后,汤姆像一个初恋的大男孩一样手忙脚乱,紧张的收拾床,还犹豫之后还把灯关了,等待着妻子的出现。
这个场景设置充分表现了汤姆在这个时刻是一个忠诚的丈夫,有着孩子般的纯真和羞涩。
妻子的出场有些让人大吃一惊,Maria Bello扮演这个角色难度真够大的。
要演一个四五十岁的老女人装出十八岁的样子。
她穿着可能是她上初中时穿的衣服,还把裙子掀开,露出了性感的内裤。
之后的性爱动作像一部夸张活泼的S/M毛片,但是整个场景都设置的很美,充满了积极健康的人性之美。
当然,这里的性爱中暗示了暴力,也为电影中的第二次性爱做了伏笔。
但是好景不长,影片开头的两个杀人狂到了汤姆的小店寻衅,意图抢劫。
情急之下的汤姆奋起反抗摆平了两名歹徒。
这个动作的拍摄紧凑连贯,一气呵成。
一个杀人狂挨了汤姆的子弹后只剩下蠕动着的半边脸,对这个血腥的特写柯南伯格的解释是:“我只是想让暴力显得更为真实、野蛮和紧张而已。
”英勇的举动使汤姆一夜之间就成为了小城中众口相传、媒体追访的英雄人物,汤姆并不习惯聚光灯下的抛头露面,他渴望回到之前安静平和的生活。
而且这份突如其来的注目,除了打破原本生活的平静之外,亦将汤姆全家一步步带入极度危险之中,神秘的疤脸男人卡尔突然登门造访,亲切地称汤姆为“乔伊”,宛如久违的老友,汤姆竭力躲避着卡尔,但卡尔对于汤姆却是紧追不舍。
原来,汤姆其实是一个有着暴力过去的男人,20年来他极力逃避、隐藏着可怕的过去,现在,一切都被打乱了。
影片安排了一个误会,汤姆在小店里看见了卡尔的车,然后飞奔回家。
虽然是虚惊一场,但也紧张的让人心跳。
通过这场虚惊,妻子和儿子都对汤姆产生了疑惑。
而妻子和女儿买鞋时,女儿的突然走失又把卡尔和这个家庭联系在了一起。
情节设置可以说不是一般的巧妙。
当然,卡尔并没有动汤姆的女儿,这有利于情节和人物内心的矛盾继续发展和交错下去。
在空间设置上,这里的镜头大都是纵深镜头,前景和后景都很丰富,都不仅仅是摆设。
但是卡尔却和汤姆妻子说了汤姆的暴力过去,她虽然口头上不服,但是心里却对丈夫的疑惑更深了。
汤姆的儿子杰克和女友在街上又遇到了打棒球时找碴的那个学生。
他刺激杰克“你爸爸会为你蒙羞的”。
杰克终于爆发了,把那个学生狠狠的揍了一顿。
这镜头拍的可谓大快人心,出色的剪辑使打斗场面更真实。
但是,儿子回家后受到了父亲的训斥。
“这个家庭不靠打人解决问题”。
儿子的一句反问“好吧,我们拿枪解决问题”使对话到了一个小高潮。
汤姆打了杰克,杰克跑了。
汤姆到妻子那里去找杰克。
镜头的衔接就是这么巧妙,妻子和汤姆之间的冲突又开始了。
妻子报了案,并告诉汤姆卡尔的话。
汤姆的表情极不自然,妻子柔和的腔调也时时在暗示着即将发生的一切。
疤脸人卡尔和另外两个黑社会分子出现在了汤姆家门口。
他们想带汤姆到费城,并却劫持了儿子杰克。
最后汤姆扔了猎枪答应了随他们去费城,换回了儿子。
在走向汽车的瞬间,汤姆凭着敏捷的身手干掉了疤脸人之外的黑社会分子,但是寡不敌众,他挨了疤脸人一枪。
正当疤脸人卡尔要杀汤姆之时,儿子在背后杀了卡尔。
病床上的汤姆和妻子又陷入了重重矛盾中。
汤姆说出了自己的转变是因为妻子,如果没有她,他一无所有。
养好伤后汤姆与儿子也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整个家庭都陷入了矛盾之中。
妻子趴在汤姆的肩头哭,又推开了汤姆跑上了楼梯。
汤姆追了过去,妻子骂他,打他。
他掐住了妻子的脖子,然后在楼梯上强行与她发生了性行为。
如果说影片中出现的第一次性爱是性中包涵着暴力,那么这一次性爱就是暴力中包涵着性。
性和暴力是人类本性的两大支柱。
如果没有性,人类不可能繁衍下去,如果没有暴力,我们的人猿祖先早饿死了。
但是暴力和性在现在所谓的文明社会中都变得暧昧了,导演在这里似乎试图从人类最根本的欲望来探讨暴力的本源。
汤姆在夜里接到了费城黑帮人物雷切打来的电话。
他向汤姆发出了最后通牒,“你来看我还是我去看你?
”汤姆去了费城,见到了黑帮。
但是情急之下他又干掉了两个喽罗。
最后把雷切也干掉了。
汤姆在河边脱去了血衣,跪倒在河边。
霍华德•肖曾的配乐简直和剧情天衣无缝,甚至让我忽视了还有音乐。
最后汤姆回到了家,其他的家庭成员正在吃饭,汤姆用胆怯或者悔恨的目光看着众人……电影到此嘎然而止。
暴力停止了,在这个时刻。
但是谁也不能保证在下一个时刻它不会再来。
其实通过一部电影想说明暴力是怎么回事有些奢侈,暴力有多种面孔。
在面临危机时,往往给你的选择只有两个,或者使用暴力,或者坐以待毙,别无他选。
那么这个时刻讨论暴力是否合理显得很无聊,电影没有给我们答案,也不可能给我们答案。
柯南伯格也仅仅是与我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本来就不会有答案。
暴力的历史比人类的历史还要长一点,人类还未成为人类时暴力就已经出现了……2005-12-11本文版权属于魏晓波(沙漠鱼)个人所有,转载请声明!
20120317 武侠美国版 身手好的有点假
还行吧
名不副实,剧情简单老套
故弄玄虚
与《苍蝇》中几近恶心的画面,《录像带谋杀案》中诡谲的情节,以及《冲撞》中对非常态的性的表现相比,《暴力史》差点儿让人以为不是Cronenberg的作品。 父亲企图让儿子明白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这场教育以一个耳光结束,我们用暴力教导我们的下一代不去使用暴力
三年算球。大卫脑子被驴踢了,老套到极点的故事,俗烂的音乐,呕吐的叙事方式,他妈的还能更差一点吗?
没 洗 碟
暴力是一种天性,一种激情。于平静处暗流涌动
《武侠》剧本照搬的这个吧。
恐惧导致暴力
故事单薄,没必要的性爱场景,也就打斗戏还不错
莫名其妙的结局
言说而不探讨 将暴力概念化 明显感到柯南伯格的无力和混沌 世界观的缺失以及立场的模糊毁掉了太多电影。。。 太不给力鸟
我抽屉里有个电影集合的碟,里面就有这片儿,不过我现在是在网上看的。我觉得这部电影充其量不过是电影集合碟里其中一部的那种水平,单拿出来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那种,实在用不着因为导演的大名而过分拔高。另外其实我觉得《武侠》更好看。。
很多年后,我看了《武侠》
【A-】看完本片,愈发觉得柯南伯格功力之深厚,全片几乎没有一个废戏。开场一段长镜头,主要人物的登场,物件和背景在画框内的跳入和延展,以及画框外事件的发生,这一段的节奏把控简直完美。随后的第二段室内镜头跟随杀手,通过精妙的安排,我们发现了另一位被杀死在桌下的无辜者(这个镜头跟《血色将至》里那段石油公司内的合围有异曲同工之妙)。结尾的设计更是精彩,没有任何语言的存在,在暖色调的空间内,暴力最终被消解,在“爱”之下又重回正轨。
除了个别桥段还不错外,从情节到节奏都太过简单化了,实在承载不了标题所涵盖的沉重意义。黑帮/犯罪题材没有两把刷子请别乱碰。
💩
近期最失望,冲这v叔的动作戏去看的,本以为是部爽片,结果剧情奇葩,动作戏稀烂
很难理解导演为什么要用100分钟去讲这样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