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第二次大战期间,12名挪威破坏小分队潜入了德国在挪威境内的驻扎港,实施代号为“红色马丁”的破坏计划,11人被捕,第12人得以逃脱,并将秘密文件带回英国 。
所以这是一部有关逃亡与抓捕的影片。
逃亡的过程非常曲折,惊险,但是逃亡的沿途的风光真是很美, 冰雪世界很美,北极光很美、驯鹿很美 ,故事结局也不错, 主人公巴斯路德在纳粹地重重包围下,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瑞典。
三个月后,巴斯路德回到了芬兰,继续训练挪威新兵,直到挪威解放。
正义战胜了邪恶。
主旋律电影我们有,好莱坞必须有,丹麦也有,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制作过属于自己的主旋律电影,因为,每个国家都需要英雄、传奇乃至神迹!
英雄、传奇乃至神迹往往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立足之本。
这是一个大多数人“躲避崇高”的时代,但主流社会在价值输出时却必须“坚守崇高”,这样国家或民族才不至于“崩溃”。
因此,几乎每个国家都会用电影讲述自己的英雄故事。
不同的是,有些讲述者把故事讲得过于直白,成了假大空的说教;有些讲述者把故事讲得润物细无声,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如何宣传自己国家的英雄、传奇乃至神迹,是有技巧的,也是有高下之分的。
《第十二个人》是挪威的主旋律电影,是挪威的英雄故事,是挪威的历史传奇,甚至是挪威的“神迹”。
扬·巴斯路德的故事之于挪威,犹如岳飞、文天祥等的故事之于中华民族。
《第十二个人》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影片中的核心事件和主要人物,都是真实存在过的。
影片中,事件本身大体还原外,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也比较精准,而帮助过扬·巴斯路德的马吕斯·戈冯、古娟、艾嘉尼特等人,都是真实存在的,其中,古娟可能爱上了扬·巴斯路德,苦等他二十年无果后才结婚的。
和一般的二战片不同,该片的核心叙事不是战斗,而是逃亡。
而且,不是敦刻尔克那样的战略性“大逃亡”,而是一个人的逃亡。
在冰天雪地中逃亡,在疯狂搜捕中逃亡,前半段是个人生命力与意志力的体现,后半段则上升到一个民族凝聚力和不屈精神的体现。
逃亡成功,是扬·巴斯路德的个人的胜利,是所有帮助过他的挪威人的胜利,从而激励了整个挪威民族的斗争精神——扬·巴斯路德实际成了挪威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象征。
扬·巴斯路德在挪威家喻户晓,但他并未因此自我膨胀,他至死都是一个谦逊的英雄。
他一直强调,那些帮助他逃亡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1988年,扬·巴斯路德去世,遵照他的遗愿,他被葬于曼德伦——他的逃亡之地——他希望和那些帮助过他的人永远在一起。
扬·巴斯路德的故事在挪威传颂极广,导演哈罗德·兹瓦特在童年时代便知道这个故事。
哈罗德·兹瓦特回忆,他小时候在雪地里玩耍时,也会想,扬·巴斯路德当年在冰天雪地中经历了怎样的险境?
可见,这个故事在挪威是深入人心的。
十二人的小分队潜入德军在挪威境内的驻扎港,执行代号为“红色马丁”的破坏计划。
因为叛徒的告密,小分队对德军设施的破坏并没有成功,并遭受了德军火力全开的攻击。
最终,小分队中的十一人牺牲。
第十二个人,也就是扬·巴斯路德,他的终极任务也变更为逃亡并带回秘密文件。
扬·巴斯路德不过是一个人,他的逃亡,象征意义是远大于现实意义的——他是突破德军追捕与封锁的英雄,他极大打击了德军的气焰,所谓“灭敌人之志气”是也。
北欧是极寒之地,扬·巴斯路德逃亡的时候(四、五月份),虽然不是最冷的时候,但他在负伤的情况下,不要说逃亡,正常穿过雪山,都极有可能丧命。
他最终能够活下来,确实是一个奇迹。
他的逃亡,绝对称得上是极限逃亡。
其实,他不是一个人在逃亡,没有渔夫、农民、店主等挪威老百姓的帮助,他是不可能逃亡成功的,早就命丧雪山了。
这也是这个故事的伟大之处,它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群众英雄主义”,更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主义”。
难能可贵的是,扬·巴斯路德一直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努力让“传奇”归于人民,而不是他个人。
所有的传奇故事都需要一定程度的渲染,《第十二个人》当然也不例外。
毋庸置疑,扬·巴斯路德的成功逃亡是一个奇迹,但这个奇迹本身并没有那么强的戏剧性,是编剧和导演让这个故事变得更加戏剧化了。
影片中出现的几次“最后一分钟营救”,都有着明显的好莱坞“套路”,真实性是要大打折扣的。
为了凸显故事的戏剧性,导演哈罗德·兹瓦特“引入”了盖世太保军官库尔特·斯特奇这个大反派。
作为纳粹的嗅觉特别灵敏的“鹰犬”,库尔特·斯特奇的各种“助攻”,大大加强了扬·巴斯路德逃亡途中的惊险色彩。
现实中,库尔特·斯特奇也是存在的(他因战争罪在1947年被执行死刑),但他只是德国在当地驻军头目,并没有在追捕扬·巴斯路德的过程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
其实,导演哈罗德·兹瓦特的好莱坞式的渲染有点过头了,在带给观众惊险、刺激的感受的同时,也削弱了故事的可信度。
我认为,扬·巴斯路德是如此谦逊的英雄,赋以他身上过多的戏剧色彩,可能是违背他本人的意愿的。
每个国家都需要英雄、传奇乃至神迹,扬·巴斯路德当然是值得称颂的英雄,他的故事也是值得讲述的传奇,但发生在他身上的“神迹”,其实不必那么多。
2018年10月13日,电影《第十二个人》获得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金丝路传媒荣誉最佳故事片。
很明显,这是一部与当下我国主流价值观高度吻合的一部影片。
它有一些缺点,但值得我们的主旋律电影学习的地方仍然很多。
又是一部基本没有尿点的片子,片头就带入节奏,巧妙地将铺垫性情节放入影片后面主人公昏迷回忆之中,又能达到前后呼应。
整个影片以真实事件为背景,开头就明确了结果,在不必刻意制造结论性悬疑的基础上,大胆去渲染过程的惨烈。
真实的事件,却可以在细节上处理得更引人入胜,如每次都与德国兵的近距离接触,河边,老妇屋边,甚至与军官的两次擦肩而过,汽车边和屋顶,包括最后边境马上就要被抓住的距离,追逐戏中的近,本身就会形成一种紧张情绪。
另外,影片很到位地将每次身体受到摧残后意识流清晰地表达出来,比如游过极寒水面的视觉模糊,反应变慢,雪崩后的压迫感,之后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小屋中一次又一次梦魇,总也醒不来的感觉,石缝中又是真幻交织的感觉。
最精彩的是最终跨越边境线时,第一视角对穿越和远离木桩时心理释放的感觉,畅快淋漓。
另外,影片还对肉体的摧残细致刻画,显现出英雄的生猛,割脚趾的桥段让人头皮发麻,堪比关公了。
再深层剖析,看过影片后会对人生有所感悟。
当你觉得翻过一座山,就要到你想去的地方的时候,你发现眼前又是一条大河,当你好不容易游过这条河,河对面却又是一片森林,最后在一片白雪皑皑之中,没准自己也就会忘了究竟要去的地方是什么样子。
影片里主角开始的任务是要破坏敌方的一个战略据点,但是随着事态的变化,他的任务变成了顽强地生存下去,并能成功逃脱敌人的控制。
而一个人再生猛,也少不了其他人的帮助,当他的任务变为一个神话,并形成众人共同的理想时,任务本身的精神力量得到升华。
特别是影片中一位陌路老人对德国人关于化雪的交流,以及默默说出应快点把人送出去的桥段,让人充分感受到这种共同盼望奇迹出现的精神感染力。
从一个具体的敌后破坏任务,变成了一个具有更强大生命力的精神感染性任务,这与中国道的思想有共鸣之处,福兮祸所依。
很值得一看的正能量电影。
杨的成功有三个因素,个人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还有爱国挪威人的冒死帮助,最后是难以想象的运气。
如果只靠杨一个人,他活不过两天。
最后驯鹿拉雪橇闯过边界的情节,尤其是跑掉的驯鹿又回来接他,简直就是上帝才能创造的奇迹,这可能有电影艺术处理的需要。
但是不管怎样,杨能九死一生到达了瑞典,坚强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帮助、那么一点点恰巧出现的运气,缺一不可。
自由是人类灵魂最本能的渴望,活着才有希望,活着才有梦想!
活着才有自由,活着才有可能!
希望世界和平,世间再无战争,战争的残酷,泯灭不了人性,电影传达了坚持可贵的信念人真的是一种很神奇的动物,无论遭受怎样的挫折和磨难(只要不是致命性的打击),假以时日都能恢复如初,甚至会变得更加优秀,因为那些杀不死你的只会让你更加强大。
挪威电影看得不多,记得我看的上一本是《猎头游戏》,感觉非常一般。
但这本《第十二个人》,一改猎头游戏中浮夸风格,精彩得出乎意料。
二战背景,开局就是挪威抵抗军“红色马丁”行动失败,12人小队瞬间减员到1人。
冷峻的北欧冬天,残酷的纳粹追捕,双重冷酷,受伤的男主无数次命悬一线,看他如何逃出生天。
开场字幕就告诉我们是真实事件,男主幸存,所以结局毫无悬疑,但观看中依然惊心动魄,气氛调度极佳,人物性格坚韧到极致。
小木屋中多重梦境嵌套后接着徒手自切脚趾,恐怖气氛达到巅峰,有那么一刹那,真替男主着急,于其受尽折磨还不如死个痛快。
而反过来对纳粹少校也着墨颇深,他为精确掌握人在零度以下的海水中能坚持多久,不惜跳入冰海中亲身试验,用尽手段追捕这唯一幸存者,他字典里绝没有侥幸一说,真不愧是曾获金质勋章的纳粹精英。
除了一正一反堪称对手,互相映衬,还有几个配角也相当出色。
古娟居然在二十年后才结婚,电影中她对男主那一丝情愫处理得如此低调含蓄,叹为观止。
电影时长135分钟,并不觉得冗长,四星半,推荐。
另,某些镜头极度不适,请做好心理准备。
听说是真实事件改变,这本来就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影片背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向纳粹占领的挪威北部派出12名破坏小分队,潜入了德国在挪威境内的驻扎港,实施代号为“红色马丁”的破坏计划,并将秘密文件带回英国,当他们的船被德国人击沉后,11人被捕,唯一幸存的第12名小队成员为了对的起那些牺牲的战友,为了完成他们的任务的故事,其实情节本身不太复杂,难的是回去路上的追逐。
片子里没什么大的战争场面,可气氛感十足,虽然一直在逃跑,但对战争的描写以小见大,男主独自向中立国瑞典前进的路途中被各种人帮助或保护过,他之所以能最后活着回去除了自己的坚强意志还有就是一路上大家对他的照顾一起共同的努力的结果,最后的成功不仅仅是他的,更是大家的,因为大家在战争的漩涡中也都需要这样一份奇迹,当然他也是运气真的好,男主最后对新兵说的话我听到好感动,挺不错。
与其对标的就是《极地重生》,一个德国战俘从西伯利亚劳改营回家的故事。
故事相似,极地逃亡,背后有军人亡命追杀,最终主人公逃出生天。
本片在故事讲述上过于平缓,重点围绕主人公的超强求生欲、挪威群众和抵抗组织的热心帮助,似乎一切都是顺利完成,主人公的内心感受表达的不是很突出。
绝境之下,恐惧、绝望、濒临崩溃……这些情绪基本不存在。
还有挪威群众,即使大家都同仇敌忾,挪威绝没有二鬼子汉奸,但是遇到主人公时,担心受牵连、惹祸、犹豫……这些情绪通通都没有,都是毫不犹豫的选择帮助主人公,这不符合基本人性。
其次,为了让故事精彩,将观众带入剧情,开始应大致交代他的目标,如何到达瑞典?
中间的困难是啥?
结果观众一头雾水,看了很久都不知道他究竟要去哪里?
看到1/3,我还以为他要继续进城搞侦查或者救战友,后来才知道,就是要去瑞典。
最后,主人公的对手戏也不够精彩,要让影片悬疑和精彩,一个冷酷无情、聪明干练的党卫军军官是必须的。
对手的戏要与主人公并行,剪辑要交错,齐头并进。
主人公逃亡过程中,敌人要与他斗智斗勇,判断主人公去向,分析下一步意图,布下天罗地网,围追堵截。
结果,敌人的计划一次次失败,这样才更加好看。
《第十二个人》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1940年前夕,作为中立国家的挪威,抵不过德国人的炮火,就要缴械投降。
在这时候,挪威政府还想尝试一次最后的绝地反击。
他们派出12个士兵执行秘密任务。
却不料消息泄露,11人被抓,只有第十二个士兵“扬”活了下来,这也就是片名《第十二个人》的含义。
整部电影看下来,给第一层感受就是:彻骨的寒冷与痛苦。
这种突出的感受,来自于北欧冬季大片的冰天雪地。
来自于德军残忍的暴行。
更来自主角扬所受的苦难。
这样的情况下,扬想活着简直难上加难。
上一秒,扬才逃脱德军扫荡,下一秒就被意外发现。
德军一枪打中了他的脚趾,鲜血染红了原本积雪的山坡。
彻骨的冰水中,他要凭借毅力游到对岸。
拖着一瘸一拐的腿在雪地里奔走,要向居民打探消息,也要防范德军的扫荡。
被枪指着,只能高举双手投降;被子弹打穿的脚趾头逐渐恶化,为了不让伤处扩散,他徒手刮掉了身上的腐肉,痛得晕厥。
飞机扫射,被大雪活埋。
被困四天,没有粮食只能吃雪。
最后一刻,护送自己的驯鹿竟然脱离了缰绳...扬身上的苦难,堪比《荒野猎人》中的小李子。
好在有好心民众的帮助,让他明白这不是他一人的战役。
有人为他指路,有人为他提供消息,有人为他处理伤口,有人为他提供住所,有人千里相送,有人背他上岸。
也就是凭着这份惊人的意志以及同伴的帮助,63天之后,扬成功护送了机密文件,挪威也终于等到了解放的这天。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影探”,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最近,小探突然发现,北欧战争片拍的很牛逼啊!
像17年芬兰电影《无名战士》,豆瓣评分7.7,IMDB高达8.1。
这部片子通过芬兰军队一个排普通士兵的视角,完整再现了芬兰二战时抗击苏联、德国侵略的历史。
这是一部真正的群像电影,在长达三小时的时间里,没有一名真正的主角,观众甚至记不住角色的面孔和名字。
但他们每个人鲜活的生命、独特的性格却永远的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这让人深刻感到“生命之可贵,但于战争只是一个统计数字”的残酷事实。
小探今天想给大家推荐的是这一部,17年挪威电影。
第十二个人Den 12. mann
该片豆瓣评分7.8,IMDB评分7.6。
如果说《无名战士》是从群像的角度去拍战争,那《第十二个人》就是名副其实的一个人的战争。
这两部片子的共同点是——冷!
这种冷首先是一种情绪基调上的冷。
引用豆瓣网友的评价:比北欧冬天更冷的是北欧的电影,冷静、克制、不煽情、不示弱。
同时也是拍摄风格、故事情节上的冷。
《无名战士》的冷,体现在色调、配乐和氛围上。
而《第十二个人》则是一种让你感同身受的冷。
首先来感受下电影中挪威的自然环境:白雪皑皑的山峰、没过膝盖的积雪、鬼魅的北极光......
然后了解下主角的遭遇:浸冰水、遇雪崩、拖着伤腿在冰天雪地里跋涉、坐个雪橇还不幸翻车......
所以有人评价这部片子为二战版的《荒野猎人》。
确实,主角被虐千百遍的套路有点像。
那《第十二个人》究竟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大致概括一下:二战期间,12名挪威破坏小分队潜入了德国在挪威境内的驻扎港,实施代号为“红色马丁”的破坏计划。
结果11人被捕,第12人得以逃脱,并将秘密文件带回英国……没错,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平心而论,小探觉得它比《荒野猎人》要好,主要原因如下:《荒野猎人》中小李子强大的求生意志来自他想要复仇的决心。
而《第十二个人》中,男主在纳粹的重重围捕和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能幸存下来是因为心怀希望,以及一路得到挪威群众的无私帮助。
注:以下剧透较多,方便没时间看电影的小伙伴欣赏电影一开始,男主扬的受虐历程就跟着开始了。
他和队友乘坐的小船在离海岸不远处遭到德军袭击,一群人匆匆忙忙炸毁资料,跳海逃生。
他们刚从冰冷的海水里挣扎着上岸,就被在岸边守株待兔的德军逮了个正着。
只有扬做了落网之鱼。
但不幸的是,跳海时他丢了一只鞋子,逃跑的过程中又被德军打穿了脚丫。
夜幕降临,德军为了寻找他发射了很多颗燃烧弹,点亮了港湾的整片区域。
扬被逼的跳进零度以下的海水中逃生。
德军其实已经认定他活不下来了,但偏偏指挥官是个将德国人的严谨发挥到极致的人。
有多严谨呢?
为了验证扬在零度以下的海湾中能否生存,他亲自拿着秒表、站到冰水中去计算时间。
果然坚持不了一分钟。
但让他不爽的是,竟然找不到扬的尸体。
扬确实浸着冰水游过了港湾,他挂着一身冰,哆哆嗦嗦的向海边划船的情侣求助。
这仅仅是他劫难的开始,孤军奋战的扬打算翻山越岭,逃往中立国瑞典。
而德国指挥官下决心要捉住他,在沿途设置了重重关卡。
他把这场追逐看作了两个男人之间的较量。
这之后有好几次,他都差点将扬逼入险境。
但每一次,扬都靠着绝佳的运气,及时得到了沿途居民的帮助,挺了过来。
帮助他的居民有八旬的老太太,有拥有可爱小萝莉的一家人,有温柔善良的挪威妹子,也有“战斗民族”式的彪形大汉......
电影的后半段,扬遭遇雪崩,再次经历了九死一生的磨难。
浑身是伤的他彻底被放倒了,可以说后半段,他基本上是躺着演的。
(从雪崩中幸存的男主)但当地的民众并没有放弃他。
他们冒着被枪毙的危险收留了重伤的扬。
他们利用智慧,在纳粹频繁的搜查下一次次转移他。
(当地居民巧妙的将转移扬的雪橇变为小船的一部分)他们将扬藏在偏僻的小屋里、雪山石块下、山洞里,然后轮番上阵,在德军眼皮底下给扬送饭.....
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将扬看成了某种希望。
彼时的挪威正处于纳粹铁蹄的践踏下。
但正如电影中的台词——德国人无法战胜北极光,挪威人并没有放弃反抗的精神。
而扬正是这种精神的化身。
而扬虽然得到了沿途居民的帮助,但他能够幸存,靠的也是超乎常人的意志。
他要忍耐的不只是伤痛,还有孤独与恐惧的漫长折磨。
扬其实并不算勇敢,藏身湖边小屋时,他一次次梦到自己被德军发现,精神游走在崩溃的边缘。
当他短暂的清醒过来时,发现自己被打伤的脚趾已经变黑了。
于是他独自完成了截肢手术。
(做完手术的男主晕了过去)面对绝境,扬始终是乐观的。
他调侃自己居身的小屋是“大酒店”,举起一粒雪花说这是自己”一天的食物“。
但有时精神上的孤独比身体上的痛苦更能消磨人的意志。
每次被转移到一个新地方,扬就要独自度过二三十天。
时间越长,他觉得自己能幸存的希望就越小,整个人在不知不觉中变的绝望起来。
为了鼓励他,当地的居民集合了珍贵的食材,在国庆节那天给扬做了一块小蛋糕。
他们想让扬知道,所有人都与他同在。
是同胞的支持延续了扬”心中的火焰“。
最终,当漫长的冬天结束时,挪威人再次利用智慧、借助自然的力量,成功将扬送过了挪威-瑞典的边境线。
很多人觉得这部电影“有些平淡”,认为它可以再拍的惊心动魄一点。
确实,全篇和敌人正面交锋的场景只有一处。
在我们看来,一个“逃亡”的故事并不值得大书特书。
但挪威人却愿意将这“第十二个人”奉为英雄。
在他们看来,生命才是最可贵的东西。
电影中一个让小探印象深刻的情节是:扬的队友被抓获,其中最年轻的小伙子一点也不勇敢、害怕的不得了。
只有他,在被枪决的一刻保持了跪立的姿势,仿佛在留恋自己的生命,不愿意离去。
这种“人本”精神始终贯穿于北欧的战争电影中。
(截图来自挪威电影《国王的选择》,34个公民的性命,促使挪威国王下定决心,对德宣战。
)本片中,扬是否存活,于战争结果并无太大影响,但挪威民众还是甘愿冒着风险去帮助他。
这种信念,就好像将《辛德勒的名单》中那句非常经典的台词“救一人即是救全世界”,反过来的实践,即:倾世人之力救一人!
最后用扬说的一句话结束吧,“他并不认为自己是个英雄,那些让他活着的人才是英雄!
”
浓浓的北欧风,男主逃生的交通工具竟然是——驯鹿拉雪橇!
一米。千里冰封的北欧,感觉连节奏都是沉甸甸的。比较另类的二战电影,一个人的逃亡和一群人的图腾。
极度寒冷造成的身体与精神意志的双重麻木有时候可能比直接的物理伤害更为痛苦,这是比《坚不可摧》还要坚不可摧的故事,只不过美国人的表演方式比较外化,各种龇牙咧嘴,北欧人无论怎么疼也不会扭曲面容。比各种绝境下生存更为突出的是挪威人民对他的帮助。但仍旧只是一部如实展现历史的故事,历史意义最大。
特慢节奏的电影,讲述二战时,逃亡英国的12个挪威人受命回挪威去破坏纳粹德国的设施,不想半途失败死了11个,第十二个人开始长达2个多月的多挪威辗转瑞士的逃亡之路。
对于二战片而言过于拖沓。围绕主角的“大难不死”已经成为一种2小时无味的煎熬。
这几年北欧几国吊着膀子比谁出息,丹麦开战日,我虽然败了但我尽力了,挪威国王选择,我虽然败了我没投降。爱沙尼亚的1944,,再残酷爱沙尼亚人都挺过来了。这是一个比谁更有种的故事。无论如何都顽强活下来的杨,是最纯正的维京种的呼吸。
2个小时紧张的情绪一直被调动着,也就是小女孩那段比较安宁!正片2个小时,也没感觉无聊,导演把控能力还是很强的!逃生主线:简直就是化腐朽为神奇,最后居然是只驯鹿救他过境!团结线:所有挪威人老老少少大大小小男男女女全部接力的救助男主。如果不是运气那就是上帝的旨意,必须活下去!最残忍的一幕自己割掉坏死的脚趾头!比起小李子的《荒野猎人》,此男主更应该获得最佳男猪脚!太能演和受罪了!对了,建议中国演员协会组织一下演员同意观看学习+观后感!
这种电影看了就想睡觉 没有雄伟壮观的场面 哪怕一点点都没有 欣赏不来!
节奏有点慢 后面40分 快进看的
如果看過SOE、OSS或SAS的逃生紀錄資料就不會對楊的逃亡艱辛感到扯淡或不解,更別提東歐森林兄弟某人在森林藏匿三十年。重水破壞組和楊一樣也經歷了斷糧以及拖著病體求生的相似戰鬥歷程。挪威人證明了自己也是勇士之後,不僅在總體戰上,也在SOE行動史上譜下屬於自己的一篇。
哥们命太大了,游过冬天的北极圈海峡没挂,飞机机枪扫射,雪崩没挂,自己把坏死的脚指头切了没挂,因为接头地点搞错,被扔在雪山里的石头下躺了四天也没挂...
都还学会偷人了。。。。。。
还不错的一部片儿
看的过程中,全身都在跟着痛。手痛脚趾甲痛。那些让英雄活下来的人也是英雄。希望这个世界没有战争。
剧情缓慢的暗流汹涌,挪威真壮美,最后在萨米族和驯鹿帮助下在雪地逃生的场景太波澜壮阔了。简直堪称挪威版的敦克尔顿。
挪威主旋律电影,好像也是我看过的第一部挪威电影?不记得了,故事情节紧张紧凑,处处扬溢着爱国主义辉光,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德国纳粹的残忍暴虐。当然,有些桥段不免将敌人描述得太愚蠢,让英雄的形象更高大,总的来说,本片可圈可点,在爱国主义情怀、人性的刻划、抵抗者的智慧、不折不饶的精神、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持,镜头非常之精细,且非常之自然,值得国产主旋律电影借鉴。
看到后来快结尾还是比较感动。前面略平淡冗长。
比北欧的冬天更冷的是北欧的战争电影,叙事之中几乎不夹杂任何情感,甚至完全不煽情、不“示弱”,全部的影像都是为了叙事而存在,冰冷而克制,像一把尖刀直插心脏。尽管标明“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第十二个人的事迹与经历太过传奇,而且没有找到比较详细的资料,所以对电影中的神话亦不可全信。
每个民族都为二战胜利进行艰苦的奋斗,做出巨大的牺牲。看了自己的英雄,再看看别人的英雄,让我们能更全面的去感受那场战争。
同志,我忘做标记了…同志,我找错地方了…同志,我滑雪慢…同志,雪橇绳子没绑好…驯鹿,我TM实在看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