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英语水平很难,跟着英语翻译听着泰文看懂了这部小清新,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是不受语言限制的。
一本破旧不堪的日记本串起了两位乡村教师的爱情归宿。
他们只是在走着自己的路,他们在不同的时间内来到了同一空间,他们相互通过日记走进对方的内心,相互经历着对方的故事,相互寻找着对方的足迹,从未见面,确是心心相惜的感觉,这种美好,是抛弃他们的前男友和前女友永远都给予不了的。
剧本过硬,双线交替,不腻不重,两位性格迥异的老师分别和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一起生活,女主自我介绍、男主教室斗蛇等各种囧状令人时不时捧腹大笑;男主座着船一家一家登门拜访去“招生”、女主壮胆处理厕所下的浮尸等画面让人深刻体会到乡村教师的不易,对主流教育的批判却不刻意煽情;男主在暴风雨中保护孩子却眼睁睁看着那本重要的日记本被吹入水中、男主在木板前与女主的名字比高度、男主梦见女主出现却看不清脸、女主幻想男主出现在黑板前帮他解答数学题等画面一步步交代出他们相互在隐隐的牵引着自己的内心,爱情正在萌芽。
从未见面,却如故人,就像穿越时空的爱恋,唯美心动。
本片颜值很高,女主漂亮,男主帅气,异域风光给这个青春爱情故事增添了几份浪漫色彩,自行车、秋千、窗台等道具都极富文艺气质,尤其是几次夕阳下女主的特写镜头是那么的温暖和美好,有几分偶像剧美感,但绝对不是高富帅、霸道总裁爱上灰姑娘的国产偶像剧脑残路子,而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知识青年下乡支教找到自我价值和归宿的纯爱文艺故事,典型的泰式小清新,不急不躁、没有压力没有束缚,一切随心,简单的美好。
看了几天严肃/悬疑题材的电影,昨晚东东为我们放送的这部可以说是轻松而有趣味、看完可以让人放松下来好眠那种电影了。
之前刚和QD小组一个姑娘务虚对务虚地摆龙门阵聊LOVE、MONEY与资源交换。
姑娘就坚持觉得在爱里面早早就谈钱是界化门槛是筛选的必要之举;爱的核心本质是资源交换,尤其是用自己的优势(恰好是对方的缺失)换对方优势(恰好自己的缺失)的一种经济行为。
飘飘然以为爱可以不染尘埃的,终究会被淤泥溅满身。
其实我完全理解她的这种想法。
现代社会各种光怪陆离,网上可随意发声及变换身份的莫测性,很容易增加信任成本。
用上一代父母常说的话来说就是:完全没有办法做到知根知底。
想要一开始就了解对方的经济,大概也是因不安全感而引发的自我防护吧。
而且从理性层面来说,如果一个人真的很看重对方经济,那即使和一个穷人努力酝酿感情了解接触,结果也可能惨淡。
这点本身没有什么值得鄙弃的,不信你把经济换成美貌/好性格/好家世/共同爱好/专业技能,也是一样。
人不可能被自己不认同、不欣赏、甚至鄙弃(不愿意费力去了解)的人吸引。
但我不能认同的是资源交换和明码标价这件事。
若一开始就通过经济进行匹配,很容易失察内心和真正的重要。
因经济是内在及一个人各项资源的外在延伸。
从内而外看,可以明晰。
以外为标准,常常容易失察。
好比同样的收入。
做文化产业的/做餐饮的/做黑恶生意的,可能背后的人的内核是迥异的,而这份迥异才往往是决定我们会不会继续接触/会不会相爱/会不会幸福。
恰恰好《教师日记》这部电影就展示了什么是爱情&爱的产生并不是先匹配条件,再资源交换,再相爱而是,先被自己喜欢的吸引,再了解,接触的过程里发现越来越多匹配点,三观合,才水到渠成走进现实生活如果不相信爱情会萌生于条件匹配之前,也不接受可能的变化,怎么可能遇到爱情呢?
不同学术背景、家庭背景、成长背景、工作圈、人际圈、爱好特长、地理坐标下的我们,又岂是经济二字可以完全概括的呢?
在我看来,爱情不是用自己有的换自己没有的,而恰恰是两个灵魂契合的人发出了共鸣声,从而一起成长到更好之地。
势均力敌比实用主义重要。
自爱自立比靠他人之爱(庇护)立身重要。
你等着,我来了。
我来了,你等着。
同路前行,这才是爱情啊。
教师日记是泰国全民偶像,巨星bie小清新爱情片,bie能歌善舞演戏很优秀。
bie《伤痕我心》在CCTV1和CCTV8播放8次,《爱在旅途》在安徽卫视反复播放收视很高被称为神剧。
《铁石心肠》在安徽卫视反复播放收视很高。
希望早日播放老师日记,收视一定很高。
支持bie,喜欢bie的人很多,喜欢看bie剧的人很多。
很好的片子诶!
很喜欢女主角anna老师,我也很同意anna老师说的,为什么凭纹身就判断一个人!
虽然有点讨厌校长以貌取人,但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片子的无缝,感觉很棒,就像song老师说的,anna老师的日记就是他的秘籍……anna老师的未婚夫我就猜编剧要把他写成渣男了!
因为anna老师和2老师走到一起势必要拆散原配...哈哈套路!
不过最后anna老师说的很对,两个价值观不合的人真的可以继续走下去吗?
不过....13年你才发现价值观不和是不是有问题!?
哈哈,电影而已不要想太多....
我本来想给三星的,电影的前半部分太拖沓,看得我昏昏欲睡。
前半男主那部分忆当年没有刺激我的情节,所以略无聊,可能我对教书啊孩子啥的完全不过心。
从女主被未婚夫劈腿并决定回水上学校开始,这段故事有了可以期待的情节,也变得好看起来。
最后男女主因为一份共同的执念,隔空异地轮流单相思这种纯到一个匪夷所思地步的爱情却还蛮有感的,找一个人谈恋爱不难,找一个灵魂伴侣就没那么容易了吧,他们初次见面就好像已经认识很久了,这种结尾让我蛮开心的,为此上四颗星。
泰国青春爱情片已经有腻味的趋势了,泰国人好像只会拍青春爱情似的,这部“爱情”电影走了一条主流又非常规的道理,两人的首次相遇是电影的结尾,有这样的想法也真难为编剧了。
另外如何育人这条电影线也算交待得过去,教50几个孩子一个班是教,教七个甚至只有四个孩子的性价比呢,育人和简单的信息传递是不一样的,到底何为老师,还只是信息传递员呢?
泰国电影看得不多,整个电影风格给我的印象和日本差不多,重口起来让人招架不住——据说泰国恐怖片综合了日本的心理战术和欧美的血浆战术,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不过我自己并没有看过,这也不过是传言,实际水平如何待看官自行实践,看完了来告诉我感觉如何,我自己是不敢看的;小清新起来又是满面春风——比如《初恋这件小事》、《暹罗之恋》,以及这部《教师日记》。
男主Song被分配到一个坝区小学教书,那里水域辽阔、群山环绕,风景虽好但设施落后。
缺水缺电,手机没有信号,那里的房屋都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船。
Song的工作就是教这里的渔民小孩,一共四个学生,而且分属不同年级,他一个人要带所有年级和所有科目。
从一开始生活就是各种不顺利,而且非常孤独。
他意外发现了一本日记,是上一个老师Ann留下的,里面记录的酸甜苦辣也正是Song正经历的。
阅读日记成了他每天的乐趣,他把Ann作为唯一能理解他的朋友。
随着与孩子们的相处,他爱上了这种充实快乐的生活,慢慢地他也爱上了Ann……电影中,Song和Ann的故事是平行处理的。
通过穿插剪辑,将两个不同时间的两段生活融入到了一起。
Song遇到的困难和欢笑,Ann也同样经历着,这种处理方式让人觉得他们似乎一开始就是相识的。
尽管他们只有在影片结尾的地方才真正相见,但却能很自然地让人觉得,他们其实一直都在一起,结尾这是一种重逢。
看这部片子会有一种晒阳光的感觉,暖暖的,很开心。
其中虽然大量铺陈了坝区小学生活的艰苦和教育资源的落后,以及一定程度上借Ann之口批评了当下的应试教育。
但是这一切都是以一种很温馨和很动人的方式呈现在你面前的。
深入人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用利刃插入,以一种疼痛地方式让人感同身受;另一种是如春风细雨,温柔地渗透进去,这部片子就属于第二种。
上次的《白兔糖》也是这种感觉。
不同时空的恋爱作品也不少见,比如经典韩影《触不到的恋人》。
那样的作品同样也感人,但总脱不了一种说不出的矫情味,不管是台词还是情节。
但《教师日记》不同,它“甜而不腻”,它很甜蜜,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让人忍不住微笑,但又不会过量,有一点爱情萌芽的甜,有一点和孩子们共同努力的甜,有一点战胜自我的甜。
不是一整碗浓稠的爱情蜂蜜,而是把各种花香味混合起来的清新适度的甜味。
我评判电影的好坏,没有什么光影视听的标准,这些我也还不懂。
我只知道,它能让我非常自然而然地笑了,或是哭了,就是好电影。
因为它成功感染到了我。
能让人自然地笑是很难的。
纵观每年贺岁喜剧,那些刻意的卖丑杂耍只会让我觉得无聊厌烦,刻意做作地段子让我丝毫笑不出来。
反而是这些没有段子、没有故意搞怪的片子,能让我真正体会观影的欢愉。
记得片尾的时候,女主问前男友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小朋友做题的时候,碰到生词火车,他问你火车是什么?
然后,一个老师,用带有发动机的小船,牵引着漂浮在水面的板房学校,边发出嘟嘟嘟的声音,边告诉他们火车大概就是这样运行的,你觉得这个老师怎么样?
女主等前男友理智地分析完之后,跟他说如果我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也会像那个老师一样。
能够遇到一个三观相同,能够理解做事情背后的逻辑和价值观的人,是多么的不容易,于是女主跳下车,直接飞奔回学校为了见男主角一面。
坚信,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教学原则的两人,在诸多问题和势力面前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原则。
对于,孩子们问的为什么?
是什么的问题?
他们都会大开脑洞地用孩子能听得懂的语言和动作说明生词的意思。
机缘巧合,这部电影,我看了两遍,且都是后半部。
第一次看的时候,感动于两位老师对孩子的爱,对于教师这份执着,却执拗于导演处理安妮感情故事的处理上有些俗套。
第二次看的时候,理解了导演和编剧对于女主感情情节的安排,想真诚的对他们道几句感谢。
青春的电影,自然要聊到爱情青春的爱情中,充满着诱惑,迷茫,坚持,固执有我们推崇的,鞭挞的,不齿的,彷徨的关于各种的情绪,电影中,无论是从情节的处理,人物的演绎,情境的剪辑,各个角度都将青春的气息,青春的情绪,诠释的十分到位,堪称完美。
看他们,似乎就是在看二十来岁的我们。
生活可不就是这样么?
如果二十岁看这部电影,看到的估计就是上面的东西了。
可作为三十几岁的我,仿佛可以看到,可以理解导演真正要表达的东西。
他想穿过青春片的视角,戳中我们内心的柔软,提醒我们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只有“我”,只有自己,只有空虚寂寞,还有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人生的价值,除却“副校长”的价值外,还有我们给予社会的回馈。
该剧真正打动我的,是安妮对于教师这份职业的热爱,桑老师对于老师这份职业的憧憬、敬畏与责任感。
桑老师,最初来这里,只是因为,这是一份工作,工作而已么,用不用心无所谓,赚钱的手段,糊口的工具,而已。
可是在跟孩子们接触的过程中,在读安妮老师的日记时,他的社会责任感被激发了。
暴风雨来了,保护孩子们;用心跟孩子们讲述“火车”的样子;去辍学的孩子家里,帮工,只为了,他以后到社会上不被骗。
那样的环境中的孩子与大人,所谓那样的环境是,孩子不知道何为“理想”,长大了也只是要照着现在大人的方式,“活着”而已。
大人甚至于觉得读书,还没有捕几条鱼来的实在呢。
看到这个场景时,我被噎住了,有种“欲哭无泪”的绝望感。
桑老师,没有绝望,他坚持他认为对的事情,他按照他们的想法来解决问题。
你不是说,读书耽误捕鱼么,好办啊。
少的鱼,我来捕,我来替他捕。
你只要同意他去读书就可以了。
后来,每次看到安妮和阿聪忸怩的表情,我猜想,他们肯定为此争执过。
安妮渴望解决的问题,被桑老师用质朴的方式解决掉了。
安妮心中,是否满怀感激呢?
最后,安妮不顾一切的跑回去,为的就是见一面那个跟她同一战线,帮他解决问题的同事。
这份心情,我可不想理解成为小女生懵懂的爱情啊。
当她看到他,他看到她时,桑老师用喊的方式的打招呼,安妮老师,你好。
清澈,纯净。
响彻夜空。
被揪着的心,忽然松开了,嘴角咧出了笑容,长吁一口气。
被“遗弃”的学校,被“甩”的老师,从不孤单啊。
谢谢充满了爱与期待的老师,谢谢单纯的孩子们,谢谢一直记挂他们,并为之努力的所有人。
该电影沿袭了导演尼提瓦·塔拉吞清新唯美,温馨感人的创作风格,虽改编自支教故事,却在保留故事基本内核的基础上进行了颠覆性的改编,将影片打造成一部既有励志内涵,又有动人爱情故事的青春爱情喜剧片。
一贯注重娱乐性和商业价值的泰国电影的创作特点在《教师日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片中两位老师与不同学生的相处,生活习惯的错位,已经足够为观众制造出轻松的氛围,身边小事的细节积累,逐渐影响到男女主角的选择,故事和情感都够动人。
先说我最喜欢的两个画面,一个是暴风雨来的时候,song一边用手臂护住孩子,那本日记被风雨吹走,他只能看着日记掉到水里。
我猜想,应该是一种取舍吧,你要保护一个东西,可能也要失去一些。
第二个就是song为了让孩子们体验做火车的感觉,用船拉着房子在水坝绕了好几圈,画面又美,还是一件特浪漫又酷的事情。
就像Anna男友说的那样,song一直是个充满活力的人。
单纯来看他们经历的这些事,其实就是一部成长史,男主在雨中护住孩子没有去捡日记,当日记中读到那个男孩子放弃读书,他用自己的方法又让再次回来,一方面完成了Anna的心事,一方面自己也变得不一样了。
后面知道她要结婚,开始漫天的失恋,决定辞职后再去学习,男主就是一路成长,当然是受那本女主的日记。
女主一样,开始自己一个人留下来教书,和男友跑去清迈教书,因为种种原因让她觉得,水上学校才是最适合她的地方。
又回到水上学校,最后在火车前面,说出了那句话,因为我们都没有好好了解过。
决定回去留在学校等song。
也是一部成长死还有两个感悟。
幸福就是一件件有成就感的小事组成的,这个道理我很早就知道了,只是我没有刻意的去提醒自己,只要每天有做到一件觉得有意义的事,就该是快乐的,毕竟女老师每天教乘法不也是幸福嘛。
有时候,生活没有那么多原因,更多地是突然降临为什么。
女老师问他想干什么时,男孩很笃定的说只是想帮父亲打渔,并不觉得读书有什么用,包括剩下的六个孩子,他们眼里没有火车,也没有除了那个水坝之外的世界。
女主在婚前三个月发现自己男友居然出轨,生活就是这样猝不及防,毫无缘由。
没法解释。
女老师教的时候有七个孩子,男老师最多只有5个。
所以啊,生活的无奈到处都是啊。
不过总归是幸福的,假如真实,这些都是一段美好的回忆,生活也就是一段段好回忆在老的时候发光。
还是熟悉的配方 还是熟悉的小清新的味道 一分扣在结尾略拖沓
愿意看第二遍
微电影风格,微电影内容,用105min将15min的故事。能想到一起去的两个人才能在一起啊。
非常淳朴清新,毫无造作之感。导演和编剧太善于用小情小思勾引观众,不过结尾两人若是不想见可能更余味犹存。
你暗恋的人在你暗恋后暗恋了你 也是要命
3.5
马马虎虎吧.... 比起以前曾经成为传说的泰国电影只能喟然一叹
快进看完
很棒啊,泰妹很正,故事很棒
感觉也是为了浪漫而浪漫,拍的很空虚,感觉一切都很假(也不是表演做作,而是剧情的设定以及各个成分的比例分配不协调,感觉很空洞),又有点狗血,在泰国的文艺片里这个简直平庸至极。两星半。
通过一本日记相恋。顺带还提一下教育的问题。只是,如果不落在爱情故事上,立意会更好一点吧。不过显然导演是在拍爱情故事。
大家熟悉的那种泰国爱情小清新,你可以想象送一部【触不到的恋人】去申奥吗?泰国今年就是这么一部,偏远地区的儿童教育和教师的育人使命之类的只是充当点缀的故事背景,片子的重点是那段用日记串起来的隔空爱情,有着“你懂我”的感情内核、现代都市人的孤独寂寞和各种泰式青春片的笑料。★★★☆
时空交错的暗恋日记。泰国影视剧标配是不是都得有一个渣男啊…Bie宝好可爱哈哈哈
画给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乌托邦。水上教室的美和艰苦,独自一人的孤独和隔着日记的相伴;泰国真是把小清晰玩得炉火纯青。
很小清新的一部泰片,一定有人喜欢的
泰式小清新。将“作”和“逗比”进行到底。[笑抽]
偏爱五星。一个相遇时已相知的故事,一个“最后一分钟‘相遇’”的故事。不仅仅是小清新,最出色的地方在于叙事手法。日记的叙事方式设计得非常精妙,尤其是中期时间线交叉后互换视点的略带叙诡的设计,既让故事本身充满了悬念,又不断制造冲突。可惜最后解决矛盾的方式依然过于简单粗暴。
故事比较模版话了 一切机缘巧合都是为了男女主的相遇
7/10。用日记串起隔空爱情的结构颇为俗套,但俗得足够浪漫婉约,精心设计的生活小幽默包装后格外文艺,下河涝尸、水上火车、抱团躲避风暴和拿凳打蛇吓昏等,把[一个都不能少]中磨难心酸的贫困学堂净化成有梦想的世外桃源。女主角之所以甩掉温文尔雅的男友,恐怕是两性间无法完全达成沟通与体谅的悲哀。 @2016-04-26 00:45:14
泰式小清新果然只能发生在花季少男少女身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