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时间回溯到100年前,每一个女性,没有受教育权,没有选举权,你的孩子完全归属于你的丈夫,你干着比男人更多更重的活,却获得更少的报酬,你遭受着生育之苦,被性虐待。
而这一切只是因为你是女性,被认为在智力和理性上比男人劣等,因此成了低一等的人,成了第二性。
于是你想,也许我可以给我的女儿,给下一代的女孩儿们创造一种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她可以和她的兄弟一样平等的接受教育,有选举权,同工同酬,她可以勇敢的对暴力说不,并且体制和法律完全站在她这一边,她拥有绝对的生育自由,她是一个被社会认可、被宪法保护的、独立的、自主的、有尊严的个体!
可是这些东西靠求是求不来的,理性的对话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否则那只是一份随时可以收回的施舍。
于是,你走上街头,砸窗户,炸邮筒,烧官邸...为此你付出了财富、健康、孩子、自由,甚至最后是你的生命。
权力的争取永远是充满了血泪和愤怒,TA不是Barbie land的fancy幻想,TA是巴士底狱的暴动,是莱克星顿的枪响。
如果人类追求自由与平等值得歌颂,值得为之引颈就戮,那么妇女权益的争取亦如是!
「You want me to respect the law? Then make the law respectable.」 「We do not want to be law breakers, we want to be law makers.」「I would rather be a rebel than a slave.」「Never surrender. Never give up the fight.」「I'm worth no more, no less than you.」「The woman wanderer goes forth to seek the Land of Freedom. “How am I to get there?” Reason answers: “There is one way, and one way only. Down the banks of Labour, through the water of suffering. There is no other.” The woman, having discarded all to which she had formerly clung, cries out: “For what do I go to this far land which no one has ever reached? I am alone! I am utterly alone!” And reason said to her: “Silence. What do you hear?” And she said: I hear the sound of feet. A thousand times, ten thousand, and thousands of thousands and they beat this way! “They are the feet of those that shall follow you. Lead on.”」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性别女的缘故,这片子我一开始非常抵触,从海报的画风到这个名称,《女参政论者》?
难道不是在说一群居委会大妈的故事么?
而且我本人不是女权主义者,作为一名女生,我并没有感到这个世界深深的恶意。
那些性骚扰,那些同工不同酬跟我离得很远,远到我都感觉不到这种东西的存在,或者,我只是选择视而不见。
但是,鬼使神差的,我还是看了。
我把房间仔细收拾了一番,把窗帘严实拉好,把灯光全部关闭,洗好了葡萄,拿出了芒果干,敷好了面膜,把老公安排到楼下的影音室,把孩子哄睡,关闭手机,锁好门窗,然后如朝圣般打开了这部电影。
女性是非常脆弱敏感的生物,没有强壮的肱二头肌,没有宽阔的肩膀和强壮有力的大腿,甚至身高也没有优势,力量上非常的弱小。
光看健身房里面力量区的杠铃,都是一个个壮汉在扛推。
但是就这么脆弱的、渺小的生物,能产生巨大的能量。
这种能量的爆发,让人敬畏。
想起前一阵看到友邻分享的一个姑娘在办公室被性骚扰的经历,当她被摸了屁股之后,一巴掌扇了回去,毫不留情。
没有同事之间的伪善和所谓的情商,直接一巴掌扇了回去。
我真想叫好,真想鼓掌。
不管这种处理在公司文化中是否妥当,这都是以为非常勇敢,非常棒的行为。
我想起我刚入职的时候,作为一个新人确实有些谨慎小心。
一位老员工经常接着指导我的名义靠的很近,近到让人不舒服的程度。
当时作为一个新人,并没有发声,只是尽量离那位员工远一些。
后来升职了,那名老员工再也没有靠近我周围2米以内。
职场上,总是在权衡。
在翻脸和忍耐中计算着尺度。
以自己的身份和位置、对方的身份和位置,在领导中的印象等等方面进行衡量,看看自己翻脸的胜率能达到几成。
是的,这就女生在如今职场上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100年前就有了。
一个巴掌,一把燃烧的烙铁,打破了这种权衡,打碎这种算计。
那烙铁砸下去的时候,我真的感觉心口出了一股恶气。
这真的是为憋屈的无数现代女性出的一口气。
实际上,我对男性的鄙夷怀疑抗拒都没有感觉,我难过的是女主为了女性的权利斗争的时候被女性攻击。
但我又理解这种状态,攻击她的不是女性,而是多数人,她实际上是作为少数人而被攻击的。
而攻击她的人并不是没意识到自己是女性,也不是没认识到女主是为了女性的权利而在奋斗,只是多数人的思维占据了“她们”的内心。
“她们”在每一个地方,在公司的HR部门,在被性骚扰敢怒不敢言的人群中,在被家暴还委曲求全的家庭里,在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
总有在你反抗时候嘲笑你,鄙视你,甚至比男性还落井下石的伤害你的一小群“同胞”。
在很多乡村的村委会妇女联合会里,有一些大妈劝慰被家暴的你为了孩子忍忍;在很多公司的公会或者人事部的职场投诉中心,总有一些冷血的白骨精面对遭受性骚扰的你不要惹怒公司领导,不要给自己找事;在很多公司,总有一些被骚扰习惯的女白领轻蔑的看着作为新人的你被老板骚扰,还在茶余饭后骂你裙子太短或者V领太低。
但这并没有什么,你要做的只是用实力证明,你,没那么好欺负,如果你够勇敢,就一巴掌甩过去,如果你有顾忌,那么就努力变得更好,优秀到公司没有人敢忽视你,敢委屈你。
最近,我领导找我谈话,想从我团队里调出一个人去综合做文秘的工作,他问了我的意见,并给我几个建议,无一例外全是女生。
我一口回绝:“虽然XX是女生,但是并不意味着XX不适合客户经理的工作,另外,选择都是女生,为什么不找男生过去呢?
难道女生不擅长和客户沟通?
女生不擅长谈单?
女生不适合销售?
您看看我们公司,出色的客户经理都是女生,不靠应酬,不靠喝酒,照样拿下公司的几笔百万大单,为什么女生就要去做文秘工作呢?
这样吧,您直接问问XX本人,再决定。
”毫无悬念,XX选择继续留在团队做客户经理。
那份看似舒适没有压力坐办公室的工作并没有吸引到她。
那么这些偏见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片子中的女生都在做着洗衣服、文秘、助手的工作,那么谁规定女生要擅长什么工作呢?
里面的药剂师夫妇,男的并没有化学师的文凭,但是女生有,女生的梦想职业是医生,她的梦想断送在了那个残酷的社会,但是现在这个社会给了女生机会。
在这个社会,女生可能还是无法避免的比男生取得成绩要难一点,但是这并不阻止你变得更好,取得更好的成绩,完成自己的梦想,成为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里的母亲,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她还是离家出走了那么长的时间去尝试考试尝试靠近自己的梦想。
刚生完孩子的那两年里我真的如同入了地狱,全是孩子,没有自己,放弃了自己无数次,但还是觉得不能就把自己埋葬在26岁,从地狱里一步一步的爬了出来。
我创立这个教室,也是想帮助其他人从自己的地狱里爬上来。
生孩子不仅让女性面临生命的死亡,更面临着灵魂的死亡。
那种放弃自己、放弃梦想的感觉真想让我抓住你的肩膀猛地晃动,醒醒,快醒醒,疲惫只是暂时的,忙乱只是暂时的,甚至抑郁只是暂时的,会好的,只要你没有放弃自己总会活过来的!
这部电影最好的地方就是,当你想放弃自己的时候,想想这些女性为你现在所取得的一切的基础所付出的。
你就没有理由颓废,没有理由放弃。
============================这篇文章,真的是体内洪荒之力的爆发,没有那么多客观冷静的分析,没有那么多引经据典,没有满篇PO数据,整篇的话都是我想对现在职场劳苦功高的姑娘们说的,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就已经有想法,想成立一个club,集合上进努力的姑娘们,一起互相扶持,一起前行。
看过之后,更觉得应该让姑娘们知道,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在奋斗,在坚持。
《爱丽丝梦游仙境》里有这样一段话:“我有权思考,”爱丽丝说。
“正如猪想要有会飞的权利一样。
”伯爵夫人说道。
这本书出版于1865年。
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几乎都没有思考的权利。
正如前面有人说到《妇女参政论者》这部电影的意义大于形式,的确如此。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而它恰恰选取了一战前女权运动的最高峰。
我觉得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太真实了,每一个细节都可找到依据,几乎没有历史事实上的瑕疵。
比如Moud在监狱里遭受鼻饲,完全再现了当时无数入狱女性所遭受过的痛苦:
不了解英国女权运动的人,会被本片的真实所震撼;而了解它的人亦会心照不宣。
1.那么就从Moud开始参加女权运动之前的事情讲起吧。
1903年,Pankhurst夫人参与成立了英国女权运动的领导组织WSPU(women’s social and political union,即电影中Moud被赶出家门后为其提供住宿的组织。
)她和她的女儿们都投身于该组织的平权运动,甚至于1905和1906年被逮捕入狱。
而Pankhurst本人也数次遭受牢狱之灾。
1910年,她们数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一些微弱的回应。
对历时多年的争取投票权运动持同情态度的一组男议员向议会提交了一份《和解草案》(Conciliation Bills),提倡把投票权赋予私有资产达百万的女性。
在最初的辩论中,议员们对这一法案给予了绝对多数的支持。
但后来这一法案由于首相赫伯特•阿斯奎斯的反对遭到雪藏。
他宣称“由女性参选的政府作出的决定会缺乏事实上和道德上的权威。
”正如Pankhurst夫人所说,"Deeds, not words, was to be our permanent motto."作为回应,她在11月18日领导300名女性参政论者,组成代表团在议会入口外集结。
警方组成的人墙对她们进行管控,后来升级为暴力,她们被殴打甚至性侵。
<图片2>结果是血腥的——115名女性入狱,无数人受伤,2名女性丧生。
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
一张警察攻击一名倒在地上的女性的照片登上了报纸头条,而政府也很快意识到他们越过了底线,于是所有被捕女性在圣诞节前被释放了。
Pankhurst夫人的姐姐也在此事件后逝世。
此后一年内,人们再次尝试寻求和平的解决方案,但1911年,首相再次撕毁了下议院通过的《和解草案》。
女性参政论者不得不再一次举起武器。
400名女性协力组织了一场砸窗户的破坏运动,攻击百货商场等地点——这也就是女主角Moud在一开场所目睹的混乱的一幕。
回到电影本身,Moud在她的抗争之路中经历了与许许多多女性参政论者相似的历程——从恶劣的工作环境中走出来,被逐出家门,失去丈夫和孩子,流离失所,被数次逮捕甚至虐待。
看似“逼上梁山”的历程,实际上是无数女性内心自我觉醒的历程。
正是因为她们,持续数百年的抗争在20世纪迅速发酵,终于从1910年开始渐渐走向巅峰。
1913年大赛马日时妇女参政权运动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从事七年女性权益斗争的活动家Emily Davison做出了最伟大的牺牲。
电影在此戛然而止。
然而平权之路何其漫漫,十五年后英国21岁以上的女性才真正拥有了投票权。
直至今天,女性仍然未取得政治、经济、文化各界的真正平等——更加根深蒂固的是难以去除的“性别刻板印象”,以及日益严重的对女性的“物化”。
2.影片的末尾,中国和印度同样被列在1949年女性获得选举权的国家之中。
那么我们自己民族的女性抗争史呢?
很遗憾,中国从来没有与英美一样震撼人心的女性平权运动。
古代历史中每一次女性地位表面上的提高,都只不过是为了迎合儒家父权社会的一次次妥协。
无论是武则天时期出现的短时期内少数女性得以处理政务,还是明末清初上流社会的名媛和江南名妓纷纷结社乃至从事抗清运动,都是如此。
到了近代,中国早期的女权启蒙并不是无条件地给予妇女以自由,也没有彻底消灭传统妇女束缚的意思,而是要重新调整妇女在民族国家中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更为完整和合理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现代政治和文化秩序。
换言之,与其让女性足不出户“不劳力而分利”,不如让她们在履行母职的同时参与到民族救亡活动中;另一方面西方的女权运动和女权思想也被视为先进文明的象征而传入中国,但这些思想通过具有西方基督教背景的人士折射出来已经大打折扣,而再经过中国男性启蒙家的第二层过滤,往往与原意相去甚远。
如果19世纪以来中国不面临民族国家危亡,妇女问题将在何时被提上议事日程就很难说了。
从梁启超等早期改良主义者提倡的“贤妻良母主义”到后来革命党人对女性的种种表现,无一不是站在男性的立场上,来安排女性辅助男性效忠于民族国家,他们很少正视乃至无视妇女的切身利益。
即使是一流的领袖人物——孙中山等等,也是如此。
“人们要富国强兵,要救亡,要现代化,却忘了这一切本身并不能成为终极目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
” 上述近代“女权”思潮,多半波及城市;而在农村,后来的共/产/主/义/革/命好像带来了一些具有反讽意味的效果——革/命既加强了传统的农民家庭模式,同时使这种模式改良了。
改良过的传统家庭体制,以及它所支持的沉默的父权制度,都在中国稳定、牢固地存在,没有收到根本质疑。
诚然中国无法复制英美国家的女权之路。
我们缺乏资本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传统,历史和社会环境不同,故而没有西方模式下的女权运动,没有形成自觉的、有组织的力量。
妇女参政论者只是平权的开始。
不论中国抑或世界,这条路 道阻且艰。
<图片3>PS:推荐纪录片《永远的女性参政论者》Suffragettes Forever! The Story Of Women And Power以及一本关于中国近代女权的书《女权、启蒙与民族国家话语》
我这学期上了一个讲美国suffrage的课,只很简单的提了英国的情况,但是美国suffrage movement后期的millitant methods都是跟英国学的。
美国的第一代suffragists都是在室内开集会,因为女性根本没有上街游行的权利。
虽然也有逮捕事件,但是远没有后面这么激烈。
后来从第一波suffragists传到第二波,在1910年代millitant methods才被National Women‘s Party的Alice Paul吸收,开始成为除了lobbying以外的第二个方法。
后来,美国19th amendment的通过绝对有NWP的功劳,因为她们面对警察的虐待不屈不饶的精神打动了社会大众。
就像电影里说的,她们知道她们要做什么。
虽然游行的时候、砸窗户的时候街上还是会动乱,但是这一切都是有目的的。
我们上课其实都只是读书看图片然后讨论,虽然知道了很多历史,但是远没有电影来得激烈。
我看到警察痛打那些游行的suffragette,看到她们被所有人排斥,看到她们hunger strike的时候被force-fed的痛苦,还看到这些女性如何团结在一起,宁愿牺牲自己也要革命继续下去。
那个年代的女性什么都没有,法律没把她们当人看,甚至连自己的孩子的抚养权都没有。
Maud的儿子被送人那里我哭了,我真的觉得非常无助。
女性一点人权都没有,可能连3/5个男性都算不上。
明明她们占了一半的人口,她们有和男性一样的能力,为什么她们赚得比男性少,要经历骚扰,要被这样对待?
因为她们不想自己的女儿也活得和她们一样,站起来反对为什么还要遭到其他女性的耻笑?
影片最触动我的地方是Maud拒绝出卖自己的同伴,因为她意识到自己就是一个suffragette。
她其实要求的也不多,她就想和自己的儿子在一起,想工厂不要剥削童工。
但是社会连这些小小的要求都不能满足她,那她只好站起来反对了。
警察笑她说她会成为炮灰,她的声音不会被听见,但是全英国有这么多女性,还有愿意牺牲自己的人。
战争是男性唯一会听进去的词,所以她们肯定要战斗,要相信总有一个人的声音会被听见。
虽然第一次女权运动并不是完美的,比如受压迫的有色人种仍然没得到投票权,社会变得更加等级分明,但是它标志着女性从零到有的第一步。
其实在第一次女权运动结束以后,Alice Paul就提出了ERA,但是因为当时美国男女劳工工作环境实在太艰苦,政府也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提升所有人的工作条件,女性组织内部有很大的阻力,因为她们希望在劳动上被剥削的女性能继续享有政府提供的一些保护政策。
ERA后来一直搁置到第二波女权运动才被提及。
虽然它没能在1982年达成ratification的要求,但是它并没有被否认,还在等待重新被提上日程。
所以,即使在今天,平权战争还是没有结束。
上周我和我父母因为别的事情争执,他们让我顺应时代的变化,因为我一个人改变不了什么。
但是如果时代对女性是不公平的,女性忍住没有反击,那她们的后代也要过和她们一样的生活,我们永远低人一等。
所以有些时候时代的潮流是可以被改变的,只是它需要很多人的力量。
现在国外的很多游行在我看来都成常态化了,也没什么人思考如何进行下一步,如何让上层做出改变。
大部分人因为拒绝给各种事情下定义,所以没有了目标。
我只是希望这些人能够再次团结起来,定一个目标奋斗,而不是各自行动。
不然这群人就会被政客利用,就会被类似我父母一样的人说很傻而且没有价值。
在这里贴一下我课程的题目以及一些课上看过的照片。
老师也说how we remember it才是课程的重点。
我们要接受这次movement并不是完美的,但也要理解女性迈出第一步有多不容易,要让这些先驱激励我们继续把斗争进行下去。
课程的名字
1915年的NY Parade,suffragists穿着已经给女性投票权的western states的衣服
在游行的女性
讽刺漫画:穿bloomers的女性
讽刺漫画
她们为权利抗争,其实是为尊严而战《妇女参政论者》(Suffragette 2015)是一部关于女权觉醒的电影。
当被问及“到底是什么导致妇女权利意识的觉醒”这样的问题时,我们可能会想到当时英国的时代背景,比如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世界大战前的国际政治氛围等,然而,电影并没刻意从这些方面来展现。
显然,电影是想从人的内在因素来探究这个问题,那么,这个内在因素会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是人的尊严,是人性尊严的需要促使了当年伦敦妇女联合起来为了自身权利而斗争的。
为了反映妇女权利抗争之路,电影重点展现了一个不平等的世界,只要这些“不平等”没有改变,妇女的尊严就无从谈起。
影片一开始就为这种不平等定了个基调。
当女主角Maud在工厂工作时,外面喇叭里传来某个政客的演讲,大致是反对给予女性选举权的,然而,反对的理由竟然是“妇女性格里缺乏冷静,思想也不懂得权衡”。
这是一种严重的性别歧视,歧视的理由虽在今天看来令人发指,但在当时的伦敦,为此欢呼的呐喊声却响彻云霄。
这种“理由”是被社会广泛接受和认可的,女性哪还有起码的尊严,因为女性的特点就注定让她们矮男人一等。
更为严重的是,这个政客提供了妇女无需参政的理由,认为妇女的参政权完全可以由她们的父亲、兄弟和丈夫代为行使。
这种完全无视妇女独立人格,将她们当作男性的附庸的论调严然是对所有妇女的一种污辱。
影片一开始定此基调,无非是想告诉我们,不平等的世界是很难改变的;若要改变,只有争取选举权,因为选举权才是改变她们命运的政治手段。
在这种不平等的基调下,影片着重介绍了女主角Maud从最初的权利意识萌动,到为自身权利斗争,到最后成为一个坚定的女权主义战士心路历程。
她的每一次思想转变无不与她尊严丧失为前提,她的每一次反抗又无不与她渴望的尊严密切相关。
接下来,我们不妨对此稍作解释。
Maud本想听Miller夫人在下议院的听证发言,只因Miller夫人遭家暴后无法发言,她才被强行推上发言席。
她虽无法对“选举权”表达任何意见,但她解释了她为何要来参加听证会理由,即她希望“这一生可以换种方式过”。
显然,这是她权利意识觉醒的一个标志。
因为她已不满意现在的生存状况,她希望听证会能够促使女性地位的改变,从此她也可以行使自己的权利。
权利意识的觉醒显然与她经历有关,她不满现在的生存状况但又不得不忍受同工不同酬男女差别待遇,她曾遭受工头的欺侮但为生活不得不忍气吞声,她毫无家庭经济地位,自己挣来的薪水只能交给丈夫保管。
这些由于不平等导致的尊严丧失,显然是她权利意识觉醒的重要因素。
她第一次参加女权主义者的集会不仅被警察大打出手,还被抓进监狱,她似乎认识到个人权利的获得无法离开整体女性地位的改变;当她听到丈夫说如果生的是个女儿就会跟她一样的命运时,她便决定参加第二次集会,再次遭到逮捕,结果警察利用她丈夫来对付她,她终于被扫地出门,她对自己儿子的监护权(当然不是法律意义上)也被剥夺,从此她意识到个人权利无法在现有体制下获得,她的尊严甚至无法从自己丈夫那里获取,于是她坚定地走上了斗争道路,正如她所说的:“如果法律不允许我见儿子,我就斗争到它改变为止。
”显然,她作为一名女性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作为一个母亲无法感受应有的尊严,是她走上女权主义抗争路的主要原因。
她两次和巡警Mr Steed的交锋充分说明她在为尊严而战。
当Steed想利用她为警察传递女权主义者活动的情报时,她不仅一封信拒绝了Steed让她当内奸的要求,反而意识到了自己和男人拥有同样的价值,因为既然男人为自由而战是正义的,那么女人为自由而战同样也是正义的,只不过战斗的领域不一样罢了。
此外,她也觉得自己可以和男人一样忠诚于自己的信念而不背叛自己。
显然,这封信是一种尊严的表达,也是她赢得尊重的一个条件。
第二次交锋是她们炸毁财政大臣家在建别墅后,在监狱里她和Steed警官的对话。
这次对话,她不仅有尊严地驳斥了Steed警官的伪善(不想让无辜妇女处于危险中,为何对暴乱中被殴打妇女袖手旁观?
),指责了法律的不合理(立法时妇女并无发言权),解释了女权主义者暴力的合理性(战争是男人们听得进去的唯一语言),甚至还封住了警官的嘴,表达了斗争的必胜信念(因为警察无法阻止占全人类一半的妇女),而且通过这次对话,她似乎成功地赢得警官的尊重和同情,这可从警官与他上司的对话中,以及在赛马场她和警官对视的那一幕上得到有力证明。
显见,两次交锋就是两次抗争,她是为尊严而战,也是为了尊重而战,更是为了女权而战。
似乎可以肯定,本片的价值可能不仅在于展示那个年代的女权主义者的抗争史,还在于它可警醒浑浑噩噩地生活在当代的我们:只要我们偶尔也曾有过“今生是否可以换种方式过”的想法,本片就值得一看。
因为当我们有这样的想法时,我们的尊严可能已受损,它也就预示我们尚有未尽的权利事业需要我们去奋斗。
(文/石板栽花 2016年1月8日星期五)
不出意外地编剧导演全是女性。
很难相信女性活得如此被动、卑微只是一百年前的事。
女生该看看,看看今天的我们是站在了谁的肩上。
男生更该看看,看看女性走过怎样的一段路才争取到对他们而言天生就有的权利。
这不是性别的对抗,只是对人造的不公发起的反抗,只是一群人向另一群人要求平等的生存权利。
很容易挑起情绪的女权电影,揭开了英国人权史上最丑恶(没错,直男癌只配这个词)的一页。
妇女、黑人、同性恋...每一代弱势群体的权益都要靠自己去争取,哪怕在当时看来是激进和犯罪。
可惜群像没刻画好,所有配角似乎都比女主做得要多...Your mother's name is Maud Watts, don't forget that name, cause I'll be waiting for you to find me. Will you find me George?英国每年固定一部好卡司复古色调讲英国历史的电影;对于女性劳动者的刻画还是很有力的,女主角刚开始几次参加街头活动也相当燃,第一次入狱出来还要发勋章和花有点萌,最后觉得有点戛然而止,节奏不顺畅;全明星卡司的弊端:当HBC端茶出来的时候,难免觉得那茶喝了要么会死要么会变成什么动物……反抗并不是成为对抗者,只是想成为参与者;奋身呐喊并不是想得到更多,只是争取本该拥有的平等;抗争并不想付诸暴力,可这是男权社会唯一会被聆听的语言;每一代弱势群体的权益都伴随着无尽的鲜血和牺牲,事到如今,你问我为什么依然感同身受,因为如今的现状并未改变,希望我们不负我们已拥有的一切。
Freddie Lyon坐在门阶上远远望了演讲中的Bel一眼。
我要哭了。
这段太让我印象深刻了都TAT。
1913年6月8日,妇女参政论者埃米莉·怀尔丁·戴维森(Emily Wilding Davison) 冲进埃普索姆德比赛马比赛的赛道,拽住乔治五世的缰绳,被正在全速奔跑的赛马撞翻,四天后死亡。
此事一出,举世哗然。
英国女权运动影响力最大的领袖之一,埃米琳·潘科赫斯特(Emmeline Pankhurst),称她是“我们当中最勇敢的战士之一。
”这起蓄意的公众事件是对1906年自由党重新上台执政以及首相阿斯奎斯的傲慢态度的回应,在国际社会上博得了足够多的关注。
埃米莉·怀尔丁·戴维森(Emily Wilding Davison) 英国的女权运动,最早可追溯到布尔战争时埃米莉·霍布豪斯(Emily Hobhouse)创立的“南非妇女儿童救难基金会”,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民间女性对国内政坛产生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的影响。
霍布豪斯在南非与总督米尔纳周旋、在国内与劳合·乔治发表反战演说,她甚至还在南非结识了当时是个律师的莫罕达斯·甘地,并为后者的非暴力信条深深折服。
不过,论及英国史上最伟大的女权领袖,潘科赫斯特家族是一座绕不开的大山。
潘科赫斯特一家:埃米琳·潘科赫斯特(左)、克里斯特布尔·潘科赫斯特(中)、西尔维娅·潘科赫斯特(右)作为家族的领袖和核心人物,埃米琳·潘科赫斯特1858年在曼彻斯特出生,40岁那年成为寡妇。
她的丈夫去世后,潘科赫斯特发觉自己突然要孤身面对还不完的债款还有嗷嗷待哺的四个孩子,她靠在曼彻斯特某工人社区作生死登记员谋生,而这份工作使她接触到了许多可怜的妇女,这在她的脑海中埋下了平权的种子。
她在后来的自传中写道:“我开始思考为妇女争取投票权,这不仅是权利,更是迫切需要。
”1903年埃米琳创立了妇女社会与政治联盟(Women's Social and Political Union)并规定只有妇女才能获准入会。
埃米琳·潘科赫斯特有两个同样使当局烦恼的女儿,大女儿克里斯特布尔·潘科赫斯特(Christabel Pankhurst)一直是母亲的忠诚盟友,她的气质同母亲一般高雅,并策划了WSPU的一系列暴力活动。
妹妹西尔维娅·潘科赫斯特(Sylvia Pankhurst)在政见上则与姐姐和母亲很不合,她不仅反感母亲的暴力行动,还在后来的一战中彻底与母亲决裂。
潘科赫斯特家族在公开场合通常身着WSPU主题颜色的服装:绿色、紫色和白色混杂的裙子,这几种颜色分别代表了纯洁、希望与尊严——妇女联盟的美好理想。
战前,规模更大的妇女权益团体——比如,夏洛特·德斯帕德(有意思的是,这位反战者、社会主义者和妇女参政论者同时也是一战前期英国远征军总司令约翰·弗伦奇爵士的姐姐)支持的名为“ILP”的左翼独立工党——通过更大规模地参与英国政治运动为妇女争取了更大的长期效益,但热衷于激进暴动的潘科赫斯特一家拒绝与其合作,主要原因是WSPU不支持任何党派的男性议会候选人。
为了与之分庭抗礼,德斯帕德在1907年9月组成了“妇女自由联盟”,并于次年在全国发展了53个支部。
仅仅到目前为止,女权运动和欧洲的和平事业看起来都过于顺利。
西尔维娅1906年与独立工党的领袖詹姆斯·基尔·哈迪(James Keir Hardie)坠入爱河。
此前,哈迪1904年在阿姆斯特丹出席第二国际代表大会,他目睹了俄国与日本代表的拥抱,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此时日俄战争激战正酣。
后来的哥本哈根代表大会上,哈迪在法国人让·饶勒斯的支持下提议,一旦全面战争爆发,所有国家的工人们应立即宣布罢工。
第二国际拥有超过30个会员国,每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欧洲各地的工人都会涌上街头举行游行。
德国的社会民主党一直是议会第一大党,其党员中的女性占比之大曾令基尔·哈迪咋舌。
在美国,乘“红色特快”列车进行巡回演说的尤金·V.德布斯赢得了90万张选票。
下一次全面战争貌似离世界还很远,让·饶勒斯口中“自由地散步、歌唱与展开沉思”的乌托邦看起来触手可及。
詹姆斯·基尔·哈迪(James Keir Hardie)当1914年的初夏降临,加夫里洛·普林西普——俄国无政府主义和弗里德里希·尼采的狂热追随者——扣下了手枪扳机,打中了斐迪南大公的颈动脉。
他没能预见的是,他也打中了欧洲由爱德华七世小心翼翼维持的外交平衡。
和平主义者嗅到了空气中令人不安的味道,他们做出了开战前最后一次挣扎。
布鲁塞尔的“民众之家”迎来了哈迪、饶勒斯、德国的罗莎·卢森堡和其他国家的社会党同志。
7月28日奥匈帝国宣战当晚,饶勒斯在愤怒的比利时工人面前挽着德国社民党主席胡戈·哈泽(Hugo Haase)的胳膊怒吼,七千多名民众涌向街头,他们高唱《国际歌》,“向战争开战!
”的口号回荡在布鲁塞尔的大街小巷。
他们没能阻止战争。
德皇七月底正式宣战,同日法国下达动员令,尼古拉二世也已经下达战争动员……和平主义的泡沫破灭了,引用几段历史学家芭芭拉·图奇曼对开战前夕几乎是涌动的狂热情绪的描写:在比利时,阿尔贝国王发表过斗志昂扬的演说后,“街头巷尾热情高涨,如痴似狂。
一向为人瞧不起的军队现在成了英雄。
人们高呼:打到德国佬!
处死杀人犯!
比利时独立万岁!
”;在巴黎,林荫大道上行进的志愿军纷纷打出自己的横幅“卢森堡人绝不做德国人!
”“罗马尼亚忠于自己的拉丁裔母亲!
”“意大利的自由是法国人的鲜血换来的!
”“西班牙和法国亲如姊妹!
”“英国人愿为法兰西而战!
”“希腊人热爱法兰西!
”“巴黎的斯堪的纳维亚人!
”“斯拉夫民族和法兰西站在一起!
”“拉丁美洲人誓死捍卫拉丁美洲文化的母亲!
”“阿尔萨斯人打回老家去!
”;在柏林,帝国国会议员们齐聚一堂,德皇站在首相边“提高嗓门宣布:从今日起,我不承认党派,只承认德国人!
然后要求各党派领袖,如果同意他的意见,就上前握他的手。
……所有领袖都从命不误,与此同时,在场的其他人爆发出一阵欣喜若狂的欢呼声。
”
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一世基尔·哈迪仍然没有放弃,他在周末的反战集会上吼道:“你们与德国人无冤无仇!
德国工人与他们的法国同志也无冤无仇……有人告诉我说,是国际条约让我们不得不宣战。
条约又是谁起草的?
条约里根本没有人民的意见!
”他可能要失望了。
前几周还宣称全世界工人联合起来的德国社民党作了表率:111位参与战争贷款投票的社民党代表中仅有14人投了反对票;法国当局原本还在担心反战者掀起的和平主义运动会威胁预备役人员质量,结果只有1.5%的人没有出现,法国政府起草的颠覆分子名单上有80%都进了部队服役;在另一场哈迪参与的集会上,人数远比反战者多的人群高唱《不列颠万岁》,最终集会被迫解散。
向战争低头的不止他们。
开战后不久,埃米琳·潘科赫斯特和克里斯特布尔·潘科赫斯特在政治态度上作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她们仍然呼吁妇女平权,却也在号召年轻人走向战场。
埃米琳向WSPU下令:终止一切活动;新一期的《妇女参政论者》取消发行;潘科赫斯特母女甚至开始发行军国主义杂志《不列颠尼亚》。
她们的种种有利于战局的行为博得了当局的青睐,最终还拨专款给她们用以组织活动。
就是在这时,仍在积极反战的西尔维娅彻底与母亲和姐姐切断了联络。
在听过一次母亲为战争造势的演讲后,西尔维娅沮丧地写道“我心情悲痛地听着她的讲话,然后下定决心,一定要加紧为和平事业著书立言。
”她用行动印证了她的许诺:超过一百名英国妇女在西尔维娅的组织下向德奥两国的妇女寄出联名信,信中提到“让我们不要忘记那些曾将我们紧密联结在一起的痛苦过去……我们必须一起推动和平的到来……在这令人悲痛的时刻,我们就是你的姐妹。
”欧洲不乏像西尔维娅和哈迪一样不忘初心的和平主义者:饶勒斯险些被沙文主义者砸死;罗莎·卢森堡在国内不停地组织和平集会;哲学家伯特兰·罗素为玛格丽特·霍布豪斯写了代笔信《我要上诉》,控诉战争的无理和愚蠢;埃米莉·霍布豪斯参加了1916年在瑞士召开的民间和平会议,她甚至孤身会见了德国外交大臣戈特利布·冯·贾高,幻想着自己在布尔战争时的胜利能够重现;艾丽丝·惠尔登被污蔑锒铛入狱后呼出绝唱:“世界就是我的国。
”沙俄的临时政府被推翻后,欢欣鼓舞的伯特兰·罗素写道:“因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信念,这个国家正有一千多人身陷囹圄……如今,那些在世界一片黑暗之时被迫开始战斗的人已经意识到……这个世界再也不像过去那样黑暗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获得的新的喜悦与希望,狱中的他们也感受得到。
”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这种种过后,埃米琳·潘科赫斯特和她的大女儿就真的不可理喻吗——并不见得。
她们或许怂恿了数十万英国青年奔赴战场,但她们的女权事业从未停息,在获得政府默许后,英国的女权事业可以称得上是急转直上。
劳合·乔治曾派遣克里斯特布尔·潘科赫斯特前往革命后的俄国。
在彼得格勒,克里斯特布尔见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女军长及其带领的女兵团,时年25周岁的玛丽亚·波琪卡丽娃(Maria Bochkareva)组建了“黑寡妇营”,这支部队曾成功占领数座德军战壕。
时至今日,我们不免反问,如果没有潘科赫斯特母女突然转向战争的决心,英国政府能在战争结束后宽宏大量地赋予妇女投票权吗?
如果没有潘科赫斯特和政府取得的国际声誉,战后德、奥、法、美还能在短时间内赋予女性普选权吗?
这些答案都是不可知的。
但唯一肯定的是,时至今日,“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理想仍然还只是个理想,偏见和迫害从未消除。
和平从来都只是泡沫。
1928年的一天——这一年大战中的英军指挥官道格拉斯·黑格因突发心脏病去世——埃米琳·潘科赫斯特的棺椁被超过10000名她的追随者包围,她死在了自己的家乡。
克里斯特布尔·潘科赫斯特在战后来到了美国,并将余生都投入到了宗教工作中,最终于1958年在圣莫妮卡去世。
西尔维娅·潘科赫斯特余生在埃塞俄比亚度过,她被海尔·塞拉西一世授予了各式勋章,并最终于1960年在亚的斯亚贝巴去世。
小姐,妇女选举权力量就在你手里。
对我们女人来说永远都是那么艰辛,我们必须尽我们所能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
你想我尊重法律,那就让法律变得值得尊重。
——选举权对你有什么意义,瓦特夫人?
——我从来没想过我们会得到选举权,所以我从来没想过有什么意义。
——那你为什么在这里?
——有一种想法,我们也许这辈子有其他的生活方式。
这是我从来没试过的。
我的母亲在我小时候我很少见到她,她日夜工作为了我得到跟我兄弟一样的教育而奋斗。
但没有牺牲就没有教育。
我们在争取一个时代每个小女孩诞生到这世界上,都会有跟她兄弟有平等的机会。
永远都不要低估我们女人的力量,去定义我们自己的命运。
我们不想成为违法者,我们想成为立法者。
战斗吧,你们每个人都有你们自己的方式。
你告诉我没有人会听像我这样的女孩说话,我不能再允许这样了。
我一生都没被尊重过,听从男人的指挥。
我现在更明白了,我的价值不多,但也不比你少。
潘克赫斯特夫人说过,如果男人争取他们的自由是对的,那女人争取她们的也是对的。
——暴力是无法理解的,这会让无罪变成有罪。
是什么给你权利去拿那个女人的命去冒险?
——是什么给你权利去站在骚乱的中间?
看着妇女被打而什么也不做?
你是个伪君子。
——我维护法律。
——法律没有任何意义,我在制定法律时没有发言权。
——这是借口。
——这是我们的所有。
我们砸窗户,我们烧东西,因为战争是男人会聆听的唯一语言。
因为你们打击我们和背叛我们,没有留下任何余地。
——没有留下任何余地,只能阻止你。
——你要怎么做?
把我们都锁上吗?
每个家庭都有我们,我们是半人类,你无法阻止我们全部人。
——你在这结束前,可能会送掉你的命。
——而我们会赢。
去年在曼彻斯特多处看到埃米琳·潘克赫斯特(1858-1928)的雕像或画像,就明白潘克赫斯特在曼城人心中的英雄地位。
Emmeline Goulden于1858年7月14日出生于曼彻斯特一个有着激进政治传统的家庭。
这个家庭政治活跃,祖父曾目睹了1819年的彼得洛大屠杀,她的祖母曾参与反玉米联盟,她的父母都是争取妇女选举权运动的支持者,父亲一直对政治改革充满热情。
1879年,她嫁给了理查德·潘克赫斯特(Richard Pankhurst),他是一名律师,也是妇女选举权运动的支持者。
他是1870年和1882年《已婚妇女财产法案》的作者,该法案允许妇女保留婚前和婚后获得的收入或财产。
他在1898年的去世对艾美琳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1880年曼彻斯特这座老工业城市爆发了最大规模的妇女游行,潘克赫斯特为首的女性集结在自由贸易广场大示威时,非常强烈地表达这样一种观念:“所有抛弃妇女,构成对妇女最大伤害。
如不公平的法律、教育、工作 等因素只有通过妇女选举权才能解决。
”潘克赫斯特家族与争取投票权的激进运动有密切联系。
1903年,埃米琳·潘克赫斯特和其他人,对缺乏进展感到沮丧,决定采取更直接的行动,并成立了妇女社会和政治联盟(WSPU),口号是“要行动,不要言辞。
”潘克赫斯特向下议院递交请愿书被捕,女性参政者们将自己的手铐在唐宁街的栏杆上。
年WSPU组织直到1918年解散。
在她的领导下,WSPU是一个高度组织性的组织,和其他成员一样,她被监禁并进行绝食抗议。
妇女保护联盟的成员只限于妇女。
Emmeline Pankhurst的女儿,Christabel, Sylvia和Adela都是忠诚的成员。
WPSU的成员决心通过任何手段获得妇女的投票权,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有时甚至是以暴力手段。
他们认为,和平战术的影响似乎已经用尽,需要一种不同的、更彻底的办法。
起初,WSPU的策略是制造混乱和一些非暴力反抗,比如1908年10月对议会的“冲击”,当时它鼓励公众加入他们,试图入侵下议院。
然而,由于缺乏政府行动,西太平洋保护联盟采取了更多的暴力行为,包括袭击财产和违法行为,导致监禁和绝食抗议。
这些策略引起了人们对争取妇女投票权运动的极大关注。
并不是所有争取妇女投票权的人都支持军事行动。
温和的妇女组织,如由米莉森·福西特领导的全国妇女选举权协会联盟(NUWSS),在建立法律和宪法上对妇女选举权的支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她们的贡献往往被争取妇女参政权者高调的行动所掩盖。
1914年战争爆发后,这段战斗时期突然结束,埃米琳把精力转向支持战争。
1918年,《人民代表法案》赋予30岁以上妇女投票权。
1928年6月14日,在女性获得与男性平等的投票权(21岁时)后不久,Emmeline去世。
主人公的身份与主题有点格格不入,为虚无缥缈的idea抛家弃子日日暴动,显得该组织全在于洗脑。梅姨打的酱油演讲毫无说服力
演员选得太好了!节奏张弛有度,发挥近乎完美的命题作文。那个残暴统治的年代,沿街呐喊是唯一的抵抗方式。“We don&#39;t want to be law breakers.We want to be law makers.”历史就是不断的否定,颠覆与重构,若可以生活得更好,为什么不?
既平淡又平庸
弱小者无声 唯有行恐怖主义之实的意思吗?
装腔作势,惺惺作态
2022-07-03不敢相信当时的女性竟然连拥有孩子的权利都没有,太毁三观了。
女性最大的弱点是道德感太强,而男性最能听得懂的话语是战争;抗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取平等权益,而这已经足以让掌权者感到恐惧和危险;最可怕的不是明确站在对面的敌人,而是本该互为战友,却直接戳中软肋的丈夫。
电影的意义比剧情好看多了。
先说一个题外话,这个标题的翻译糟糕,完美地体现了在低水平翻译中文字看似正确,却拗口不像人话的特点。回到本片,这是一部制作精良的电影,作为一个传记类型的电影,把女主从置身事外到如何积极参与其中,一步一步展现的很恰当。缺点就是教条,缺乏有想象力的表现。不过本片的重点也许是希望引起观众对那段历史的兴趣,同时契合当下的热点。这些我们今天觉得理所当然的事,在一百年前是离经叛道,不为社会接受的错误观念。由此可以想象一百年后的人们如何看待今人笃定的正确呢?
没有任何一种题材能像女权一样让我热泪盈眶。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你想让我尊重法律?那就让法律值得尊重】【我们不想成为违法者,我们要成为立法者】【宁愿当反叛者也不当奴隶】【我们烧东西砸东西,因为战争是男人唯一会听的语言】
每个人都有参政议政权利 但我觉得不好看
妇女拥有参政权力的核心并没有讲明白,还局限于我们是女人,所以我们需要权力的层面。
2.5
穆里根基本没有今年冲奥的可能。故事平淡到有点让人觉得浪费了个那么热血的主题。
因为太被触动无法理性评论。
今天看这部电影太应景了,没有流血就没有平权。穆里根、海伦娜配梅姨,卡司演技简直不能更强。如果电影能将时间线拓展到一战战后,把历史背景与主线故事融合起来就更完美了。
海伦娜-卡特演弱势角色反倒更出彩。
&#34;You have a lot to lose. Life is dangerous. You don’t have to necessarily go to war for certain days of our lives to feel completely treacherous.&#34; Sarah Treem 说过的这句话,对女性来说尤为准确。女性太容易就被剥夺了一切。
【1925年,法律认可了母亲对孩子的权利。】这句话有多么荒谬!这世界有多么疯癫!剧本本身有点弱,女主加入组织几乎没经过什么心理斗争,她的困境缺乏戏剧张力,本卫肖还是太讨喜了…但题材加分!海伦娜好有魅力啊!女权斗争的一大痛苦在于,我们女性几乎必须在爱与自由间做出取舍,而大多男性似乎总能兼得这些。他们神圣地喊出母亲的名字,却对妻儿的人格嗤之以鼻。当我们摇旗呐喊时,也许变得不再可爱,可我们那被愤怒染红的双眼会令你们害怕,就像那烧红的烙铁,时刻警告着下一次伸出的奸淫之手。
但是我们不能对桌上的剩菜残羹心存感激,若不能求得一席,那就把桌子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