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么人,这里是什么地方,你来这里干什么。
未管所三个大横幅,提醒着未成年人不要干坏事。
厚德才能载物,检察院门口的横幅提醒着检察官们应该尽所能保护孩子们。
第一个案件,张文轩被逼跳楼,黄家旺只被判八年,她的母亲说为什么不能判死刑,还被宁楷桐指使向林之桃泼红墨水…这个案件把在未管所待了十年的白恩宇和林之桃捆绑在一起。
在白恩宇收下改造特别好的孩子陆声出去后带着五六岁的孩子偷窃,进而查出租孩子拐卖儿童案件。
林之桃小时候被爸爸家暴,遇到郑检,再没回过家,和弟弟林之扬从此有隔阂,因为为了报复林之桃和她抢父亲KTV的宁楷桐故意杀人加纵火案和解,还完成了脑部手术。
公园落船事件里,重组家庭的男人涂怀伟自己当软饭男就算了,还要教唆杨小英的女儿杨慧慧故意摇晃船只,他自己把孩子丢下船导致龙凤胎的男孩死亡,女孩蒙受爸爸要杀我的心理阴影,还想陷害杨慧慧好让自己能顺理成章获得杨小英房子的拆迁款,自己的妈妈带孩子还不让孩子们认奶奶只能说是保姆,最后宣布判刑结果直接当庭吓尿了。
白恩宇看起来阳光大男孩,原来也有一段云海七侠孤儿的往事,也是大哥俊杰的死让剩下的他们懂得了不能意气用事,在老婆小七的开导下说服了白祖昊卖掉了摩托车。
压轴戏儿童性侵案用的集数最多,涉及的孩子受害者最多,舞蹈学校校长万学民从开立2007年,8年时间对54名儿童进行性侵,期间利用胡敏敏找女孩给他,胡敏敏因为他十四岁生下孩子,为了不被他发现,把女儿胡荔伪装成男孩当成自己的弟弟,直到她遇见陆声。
第一次庭审王雨晴非亲历者不可知证据被李道然强压之下的逼问导致情绪崩溃,只判了五年猥亵罪,愤怒之下收集证据抗诉成功。
一个个触目惊心又是生活中会遇到的真实案例,让我们对未成年人保护法有了新的关注和认识,对法院的庭审环节有了一定了解。
还有很多金句值得每一个成年人反复咀嚼。
想要了解一个孩子最好不要有预判心理,学会蹲下来说话,和他们平视。
能读书就好好读书,不会读书就好好学门手艺,路走歪了就很难正。
聚焦未成年人案件的国产剧《无尽的尽头》,成为了近期的口碑黑马,目前豆瓣评分8.2分。
未检题材的现实力作,是国内影视比较稀缺的类型。
去年播出的《九部的检察官》,据说是国内首部未检题材剧集,可惜后半部分内容完全跑题,踏上了扫黑除恶的道路。
相比之下,《无尽的尽头》展现了极强的专业性,直面社会敏感议题。
通过六个改编自真实案件的单元故事(“424”三少年杀人案、儿童团伙盗窃案、游湖杀子案、校园偷拍案、少女纵火案、舞蹈学校性侵案),既反思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又探讨如何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预防犯罪的问题。
01人们都希望看到罪犯被绳之以法,迎来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结局。
但涉及到与未成年人有关的案件,难免会感到痛心与无奈。
许多发生在未成年人身上的悲剧,都与糟糕的原生家庭息息相关。
游湖杀子案中的软饭男涂怀伟,贪图现任妻子杨小英的拆迁款,不惜逼迫自己的亲生母亲在杨家当保姆领工资,并对外谎称自己的母亲已经不在人世。
为了讨好现任妻子杨小英,他不但纵容对方将自己与前妻所生的一对儿女打得遍体鳞伤,还主动成为帮凶虐待自己的儿子涂小虎和女儿涂小花。
涂怀伟听从杨小英的教唆,在带子女乘船游湖的时候狠心将他们推进湖里,造成一死一伤。
故意杀害孩子的涂怀伟和杨小英,最终都被判处了死刑。
重组家庭的矛盾是造成这起人伦惨案的根源,杨小英与前夫的女儿杨慧慧,平时经常欺负没有血缘关系的弟弟和妹妹。
因为亲生父母的教唆让她觉得涂家人的到来,会夺走原本属于她的财产和关爱。
杨慧慧想要教训弟弟妹妹给自己出气,并未真的动杀心,却不料继父涂怀伟利用她的仇恨心理行凶,事后还企图栽赃嫁祸。
令人唏嘘的是,学校老师、周围邻居、医院、社区都知道两个孩子被虐待的事情,却只能选择视而不见,因为他们害怕遭到孩子家长的报复,给自己带来巨大的麻烦。
女主林之桃作为检察官,针对此案提议建立强制报告制度,鼓励全社会在发现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到侵害时可以立刻报告给相关部门。
校园偷拍事件中建群分享淫秽视频的班长甄荣,长期处于母亲的高压控制之下。
丧偶式育儿的母亲把对丈夫的怨恨都转移到了儿子甄荣身上,她以爱的名义剥夺儿子的自主权,甚至还在儿子的房间里安装360度无死角监控,逼迫没有顺从她意愿的儿子跪搓衣板认错......建群能让甄荣获取在现实生活里无法得到的尊重,于是便在群友的追捧之下逐渐误入歧途。
儿童团伙盗窃案的人贩子潘雄,用各种虐待手段训练幼童行窃,将不到10岁的孩子关进笼子里,还逼迫他们在开水里捞肥皂练习手速。
有的父母为了赚钱,甚至主动将自己的孩子租借给潘雄。
陆声正是被酗酒好赌的父亲送到盗窃团伙的首位未成年受害者,他以为潘雄会好好照顾自己精神失常的母亲和年纪尚小的弟弟,所以被捕入狱之后并未供出组织未成年人盗窃的犯罪团伙。
陆声在未管所经过改造表现良好,本打算出狱之后重新做人,却不料潘雄买通别人造谣他盗窃,导致丢了工作的他被迫再次卷入盗窃活动。
幸好他遇见了检察官林之桃和管教白恩宇,为自己争取到了附条件不起诉的判决。
在白恩宇的帮助下,陆声还找到了一份可以谋生的工作。
5岁的弟弟陆鸣不会继续重蹈哥哥陆声的覆辙,因为相关部门采纳林之桃的提议,使用已经沉睡了二十八年的关于撤销监护人资格的条款,剥夺了父亲陆广福的监护权,民政局成为了陆鸣的临时监护人。
有了那些亲手把孩子推向火坑的父母,缺乏明辨是非和自我约束能力的未成年人,或许就会成为被教唆犯罪的受害者。
正是考虑到这点,我国法律规定对未成年人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02倘若是性质极其恶劣的未成年犯罪案件,对于那些无药可救的少年恶魔同样采取从轻处罚的判决,恐怕难以告慰未成年被害者及其家属。
比如剧中的4·24三少年杀人案,李晖误以为卫生委员张文轩向老师告状才导致自己被罚做了一星期值日,就找来两位校外人员黄家旺和陈小斌将张文轩带到废弃的烂尾楼,对其实施撒尿羞辱、暴力殴打、录像威胁等极其残酷的霸凌手段,一步步把张文轩逼到跳楼自杀。
黄家旺、陈小斌、李晖这三位霸凌者,因未成年人的身份,仅仅被判处八年、六年及五年有期徒刑。
主犯黄家旺毫无悔改之意,他的父母甚至在宣判之后安慰儿子说没事的,八年的刑期很快就会过去,黄家旺的父亲事后还特地给负责此案的检察官林之桃送了一面锦旗。
一边是嚣张的霸凌者及其家属,一边是绝望的被害人家属。
张文轩的母亲陈慧雯无法接受判决结果,当庭质问为什么不能判处黄家旺等三人死刑给自己的儿子偿命。
她受到别人的教唆将矛头对准负责此案的检察官林之桃,不但在检察院门前闹事,往林之桃身上泼油漆,而且还网络实名举报诬陷林之桃包庇罪犯。
殊不知林之桃对这个案件已经竭尽全力,如果不是她在法庭拿出证据说服法官以故意杀人罪判决,那么三位校园霸凌者恐怕还无法为自己的恶行付出任何代价。
当初辩护律师极力将案件性质引导到过失致人死亡的方向,因为彼时法律规定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对于过失致人死亡不负刑事责任。
在最后一集,已经升职成为未成年人检察部主任的白恩宇,以法治副校长的身份在给学生们讲课的时候,提到一位姓黄的15岁少年在服刑期间再次犯罪,导致自己这辈子都会在监狱里度过。
他用黄家旺的案例提醒在座的同学们,不要觉得未满刑事责任年龄就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
如今关于未成年人的相关法律也在不断完善,比如刑法下调了刑事责任年龄,还有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等一系列有效保护未成年人的举措。
剧里的舞蹈学校性侵案,就是在推进强制报告制度的过程中,及时发现了没有报案的性侵未成年人犯罪行为。
舞蹈学校校长万学民,在八年时间里对54名未成年女学生进行猥亵,多次侵犯12名未成年少女,还输送未成年女孩供他人性侵形成利益链条。
万学民当年把胡敏敏从农村骗到城里的舞蹈学校,不但多次强奸胡敏敏,还将其作为性贿赂工具以供他人性侵,致使胡敏敏14岁就怀孕生下女儿胡荔,连孩子的亲生父亲是谁都不知道。
后来由于女儿生病没钱医治,16岁的胡敏敏重新回到万学民身边被迫成为他的帮凶,以舞蹈学校免费招生的名义在家乡附近物色性侵对象,诱骗像她一样出身贫困农村缺少家人关爱的未成年少女。
胡敏敏害怕万学民会对自己的女儿下手,故意将女儿胡荔装扮成男孩的样子,把脸涂黑,头发剪短,却没有想到万学民还是发现了胡荔的女孩身份。
胡敏敏录下犯罪证据,想要以此威胁万学民放过自己和女儿,结果录音设备被万学民发现并且踩碎了。
胡敏敏最终选择以自杀的方式摆脱万学民,为女儿争取一线生机。
虽然万学民最终被判处死刑,但曲折的过程却是令人感到沉重,因为性侵案件本来就存在举证难发现难的问题,说出自己被侵害的经历对于女孩来说相当于受到二次伤害。
比如剧中主动出庭陈述的未成年少女王雨晴,就在辩护律师李道然的高压逼问之下情绪失控,导致证词未能在一审被法庭采纳。
03剧中的未成年人检查工作试点部门,在成立初期被检察院内部戏称为“小儿科”。
除了面对职场鄙视链和棘手的案件,未检检察官还要承受来自社会各方的压力,甚至遭遇打击报复。
林之桃已经尽最大努力处理校园霸凌案件,成功将三名未成年施暴者定罪,却因为没有判处死刑而遭遇受害者母亲的误解,对方在未成年少女宁楷桐的教唆之下,实施一系列报复行为:在检察院门口闹事往林之桃身上泼油漆、实名举报诬陷林之桃包庇罪犯、想要自杀跳楼试图拉着林之桃一起垫背......宁楷桐作为少女纵火案中的始作俑者,并不知道养母坐牢病逝的真相。
她误以为负责案件的检察官林之桃,造成了自己家破人亡的悲剧。
宁楷桐不但挑唆校园霸凌案件的受害人母亲报复林之桃,而且还在KTV放火试图烧死林之桃,最终被法院判处5年有期徒刑。
直到在法庭上看见林之桃出具的谅解书,她才发现自己一直恨错了人。
事实是养母和病重的养父一起策划了骗保自杀案,养母之前特意请求检察官林之桃对宁楷桐隐瞒真相。
剧中以林之桃和白恩宇等为代表的国家公职人员,在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惩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他们甚至会打扮成时髦的样子融入到未成年群体,还关注城市留守儿童的生存困境,深夜赶至飙车现场阻止“鬼火少年”犯罪。
林之桃此前对于惩戒罪犯向来雷厉风行,接手未检工作之后她开始变得柔软,身上也多了一点人情味。
当年在检察官郑雁来的帮助下,林之桃敢于用法律对抗长期家暴的父亲,彼时却不被母亲和弟弟理解。
当看到有类似遭遇的未成年人,她更能感同身受,并用自己的经历去开导未成年受害者。
还有剧里的校园偷拍案,当男生群体广泛传播女孩们的私密照片,学校为了不影响学生高考并未追究此事,只是提醒女学生不要穿裙子以防被偷拍。
面对警方和检察机关的调查,绝大多数被偷拍的女学生都不敢站出来作证。
直到林之桃专门给女学生定制了一套试卷,最大程度保护了她们的隐私,那些受害者才主动出来提供线索。
被林之桃亲口认证“碎嘴子”和“老嫂子”的男主白恩宇,起初在未管所做了十年的教官。
他会在本上用心记录每个少年犯的特点,耐心对他们进行针对性改造。
后来为了能够陪伴怀孕的妻子就申请调到市检察院,成为未检部门助理检察官。
白恩宇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曾在年少时拉帮结派和一群小伙伴自称“云海七侠”,他们当年意气用事冲动打架,造成兄弟一死一伤的悲剧。
后来白恩宇在太嬷的感化下迷途知返,如今致力于拯救更多误入歧途的未成年人,就是不愿意看到他们重走自己当年的老路。
还有林之桃和白恩宇的上司郑雁来,五年来一直追查无头女尸案,甚至不惜冒着仕途风险,决定放手一搏,登上电视节目寻找无名女孩的家人,终于确定了受到性侵的被害人身份,从而成功给嫌疑人定罪。
后来她被调往市妇联任党委书记,发动妇联力量去基层走访调查,帮助林之桃确定那些被万学民性侵的受害女性身份。
在剧集最后,林之桃已经当上了云海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白恩宇成为了云海市人民法院未检部主任。
他们分别以全国十佳公诉人和四级高级检察官,登上云海市检察院的荣誉榜,未来还将继续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保护未成年人的道路没有尽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正如林之桃在演讲中所说的那样:“与其感化教育,不如提前预防。
让罪恶在开始前就结束,让苦难在发生后被治愈。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晶姐札记
一天快睡觉的时候随手翻出来溜两眼,结果一口气看了五集,心情震动,半夜就想走街串巷把人从被窝里薅起来,陪我一起奔走安利开头张文轩的妈妈报儿子案子的时候不是对着玻璃窗跟工作人员对话的,而是把头伸长了快要塞到玻璃下面,一下就看出来她的紧张局促,可能是为了儿子的案子第一次来这样的办事处,但是无比急切的状态。
然后女主出场简短的跟工作人员几个字的对话,干练,专业。
然后就看进去了。
本来特别怕这个题材煽情浓厚,主题沉重,但是编剧很巧妙的一两句话交代背景,刻画人物。
发现检察官是活人,领导是活人,女主旁边的小跟班该吐槽的吐槽,该偷懒的偷懒。
案子选的好,情节不狗血不啰嗦不俗套的情况下,我既能理解为什么判了八年,又完全的能体会受害人妈妈的愤怒崩溃和不理解。
没想到剧里没有弱化受害人遭遇的情况下, 看了之后没有灰暗沉闷,只是充斥在心中的正义和希望。
作为观众受宠若惊的觉得被尊重了。
原来可以不用帮电视剧找补,安慰自己人安排矛盾不容易有点瑕疵很正常。
原来演员可以完全为剧情服务,第一集男女主别说没见过,男主就出现了结尾2秒。
原来电视剧跳着看,不是因为我耐心不好。
原来电视剧可以如此全面,立意好,故事好,感人,有趣,还关注到程序正义如果我是编剧,写了这样的剧都要给自己磕头,如果我是演员,参演这样的作品,我也给自己磕头。
#看到有一星的评价,说不用看我就知道%^*++%,哎呀急死我了你倒是看一眼剧再评啊
原本不想看这部剧的,怕太过于沉重而难过。
前几年看了韩国的少年法庭,以为也是类似的感觉。
但可能由于国情不同,在看这一部时不由得代入的感受更深。
代入孩子,代入父母,真的是一部非常非常棒的优秀电视剧。
未成年人保护法,既要给到受害未成年人保护,又要给到犯罪未成年人惩罚以及改过的机会。
这中间的那杆秤,谈何容易。
奔波在路上的未检和其他公检法的人员们,一路迷茫,一路摸索,却依然走在坚守的路上。
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
几乎每个案件都能找到现实中真实案件的缩影。
每次看到类似的新闻依然是震惊的,怎么会有这样的魔鬼?
谁来保护这样孤立无援的孩子?
也不仅仅是公检法,而是整个社会都任重而道远。
就像姐弟案以及后续女生被侵犯的案件中提到的强制措施。
学校,老师,医院,邻居……这些犯罪往往尽是众人皆知的,而这众人里的一位,就能够保护这些孩子们。
这不是nice to have,而是must. 道阻且长,而这是我们所有人的事。
剧中两位主人公,一位擅长管教未成年人,另一位雷厉风行却背负童年创伤,共同组成了未成年人检查部门。
故事结尾,一个家中迎来未成年成员,一个与弟弟关系修复、与自己和解,两人都在加入未检团队后完成了人生阶段的转变。
案件形式多样,涵盖了校园霸凌、弑子、校园不雅群聊、儿童盗窃、舞蹈学校性侵等议题。
当未成年人成为罪犯,其背后的原因往往错综复杂,家庭教育缺失、内心世界构建不完整都可能成为犯罪的诱因,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也因此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
在校园不雅群聊案中,对未成年人量刑的讨论更是引发了社会对司法公正的思考。
同时,未成年人成为受害者时,其认知能力有限,社会经验不足、价值观尚未形成等特点,为开导他们并提供有效证据带来挑战,也成为办案和起诉量刑的关键。
公安和检察机关形成完整证据链的情节,是对司法程序严谨性的深入诠释,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剧集真实感强,对未成年人犯罪及其背后社会问题的刻画令人震撼,深刻影响了社会对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家庭教育改善以及完善司法制度的反思,凸显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复杂性。
通过跌宕起伏的剧情和细腻的叙事方式,成功将法治精神和社会价值传递给观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检察官通过“附条件不起诉”“强制报告制度”等司法手段,努力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推动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完善,能够引发观众的关注与反思。
从制作层面来看,剧集有电影质感,画面和剪辑都表现出较高水准。
之前看到未检题材,就会想到韩剧少年法庭,当时看得我心梗,差点就错过咱这部国产好剧了。
看到10集的时候,我就写了下面的剧评。
看到开分只有8.1,有点震惊,我觉得至少8.5以上!
看完的都知道,从头到尾都保持该有的质量!
这部剧观感最好的地方,终于有人正常查案了,符合程序,而不是搞什么个人英雄主义,一个人看到线索就跑去查案。
剧中出现这种行为的时候,林之桃这波官方吐槽加互联网嘴替,看得我甚是满意。
第一个霸凌致死案,没有过份渲染人性的卑劣,而是合乎常理和情理。
检察官能做的,观众能感受到确实已经尽力;而死者的妈妈不能接受没有S刑这个现实,有了后面的疯狂举动,也能理解,毕竟相依为命的孩子没了。
而盗窃案中,家长把孩子租出去当小偷,试问这样的父母怎么配做家长。
剧中做了很详尽的普法,虽然孩子没有选择父母的权利,但是如果父母没有履行这份义务,作为公诉人可以帮助孩子解除监护人的权利。
以前看剧,看到那种特别坏的父母,有种无力感。
如果不是看这个剧,我都不知道有这样的法条,这个剧能让人切实感受到法律的力量。
其他剧情就不剧透了,目前看每个案子都特别有意义。
演员方面,任素汐的林之桃,因为个人成长经历,办案时的共情与法理交织,是个有血有肉的检察官。
高伟光的白恩宇,从未管狱警选调到检察院,面对特别挑事的会有点脾气,又有社畜的一面,很接地气。
这部剧的演员表排序,放最前面的是所有未成年小演员,每个小朋友都很灵,生动自然,比内娱好多成人演员好太多了。
最后的拍摄纪录片不要错过,剧组对检察官的工作做了很多采风,也参考了很多案例。
编剧也好,拍摄指导也好,都有检察官加入,所以这部剧才这么严谨吧。
另外怕拍摄对小朋友的心理有影响,心理方面安全方面的保护也很到位,真的是有良心。
麻烦内娱的剧都按这个卷起来
说实话,点开《无尽的尽头》之前,我并没有抱特别大的期待。
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官题材,这样的标签本身就自带一定的厚重感,也意味着一不小心就容易拍成“苦情说教剧”。
但追到第11集,我开始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部剧。
这不是一部轻松的剧,但它意外地有一种让人愿意一直看下去的力量。
它在讲司法,在讲制度,但更在讲人——那些身处绝境时还能守护一点点善意和温柔的人。
尤其是任素汐和高伟光饰演的两位检察官,他们不是所谓的“大男主大女主”,没有光环加持,只是安静而倔强地,试图做对的事。
这种质感,很打动人。
角色与演技:没有完美英雄,只有真实的人剧集的主角林之桃(任素汐饰)和白恩宇(高伟光饰),一开始并不讨喜。
林之桃这个重案检察官脾气火爆又坚守程序,固执的不像一个活人。
白恩宇这个少年犯管教则是略带痞气,相当“社会”,教训起这群少年毫不留情面。
但就是在这份“不是那么完美”的设定里,我感受到了久违的真实。
任素汐演林之桃时,没有刻意讨好观众。
她常常皱着眉头,语气急促,甚至有些过于执拗。
面对复杂的案件,她会犹豫,但也会过度自信。
记得在处理父母弑子案时,她不自觉代入了童年时那个曾遭受过严重家暴的自己,她确信那位父亲就是罪犯却无法找到关键性证据,气愤地无法自已。
最终在法庭上成功为他定罪后,任素汐低头了几秒钟,嘴唇忍不住的颤抖,那种动容和心疼全都藏在了微小的动作里。
没有眼泪汪汪、没有声嘶力竭,她是一个努力在专业和情感之间找平衡的检察官。
高伟光的白恩宇则像是林之桃的另一面,他刚从少管所调职到检察院,可能不会背诵那么多法条,但是却有着丰富的一线经验以及人情味。
在看到自己好不容易教育好的少年犯陆声又二进宫时,他先是无声震惊,之后又大声质问,眼神中充满不解但又相信他有难言之隐。
他真心实意的对待每一个被管教的少年,用自己的方式完成对他们的救赎,保护内心里的某些东西。
两位演员的表演风格形成了很有趣的对照——林之桃外放但不浮夸,白恩宇社会却不油腻。
他们在案件推动中不断磨合,在一次次现实的冲击下重新认识彼此,也认识自己。
这样的搭配,不油腻、不做作,像极了真正职场中的同事关系:并不总是默契,但可以彼此托付。
少年群像:在加害与受害之间,看到更多可能《无尽的尽头》里的案件,都是未成年人犯罪或者被侵害,但剧集没有简单地把少年来回在“天真”和“恶意”之间切换。
每一个故事里,孩子们都是复杂的:既有伤害别人的手,也有渴望被爱的心。
比如那个偷窃案的少年,他第一次出现在审讯室时,眼神是防备又绝望的。
没有一句台词,只是坐在椅子上,手指不断揪着衣角,那一刻我突然很难过。
他是犯罪者没错,但那一刻,他更像一个迷路的小孩。
再比如校园霸凌案里的施害者,看似冷酷无情流痞混蛋,实则也是在父母忽视、学校漠视中一步步滑向深渊。
在不被关爱的环境中长大,他没有任何梦想。
剧集没有用标签去概括他们,而是通过一点点细节,一点点镜头,让观众看到,他们不是“坏孩子”,而是被环境伤得太深的孩子。
饰演这些少年的年轻演员们,大多数不是流量明星,但表演非常真挚。
那种青涩的生涩感,反而增添了角色的真实度。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场戏,一个少年在面对白恩宇的劝导时,嘴上逞强地说着“就是我干的”,但眼里分明在闪烁着挣扎。
导演没有给一个大特写,而是用了一个远景,把少年小小的身影放在冷冰冰的审讯室里。
那一刻,我真的理解了这部剧的温柔:不是原谅犯罪,而是尽可能地,让每一个犯错的人,都有机会重新来过。
情绪把控:在克制中,积蓄真正的力量《无尽的尽头》的叙事节奏并不快,甚至可以说,有点慢热。
但这种慢,是有意义的。
它让每一个案件的推进都显得沉稳有力,让观众有时间去理解每一个人物的选择和挣扎。
全剧的情绪控制得非常好。
即使是在涉及家庭暴力、校园欺凌等沉重主题时,导演和编剧也始终保持了一种克制:不过度煽情,不过度渲染,也不过度审判。
很多时候,最让人心碎的不是哭喊,而是那种压抑着的沉默。
比如林之桃在处理一个家暴案结束后,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发呆,窗外天色慢慢暗了下来,她低头,轻轻叹了口气。
这种简单的情绪释放,比大段台词更有力量。
而这种情绪的积蓄,也让每一次案件的转折和爆发,格外有震撼力。
特别是第9集末尾,当被害人小虎的奶奶声泪俱下的质问自己的儿子,为何要杀害孙子时,我的眼眶一下就湿了。
没有背景音乐的渲染,只有奶奶颤抖的声音和低头痛哭的儿子,那种心痛和悔恨,像浪一样,一层层拍打着人心。
小结:不喧哗,不说教,但直抵人心写到这里想说,《无尽的尽头》可能不会是那种全民爆款的剧,它太真实,也太克制了。
但正是这种克制,让它在一堆猎奇、浮夸、速食的现实题材中,显得格外珍贵。
它没有制造英雄,没有贩卖眼泪,而是踏踏实实讲了一群普通人在守护规则、守护善意的故事。
任素汐和高伟光,一个用微表情演绎破碎的坚持,一个用毒舌诠释外表下的温情,他们共同撑起了这部剧的灵魂。
少年群像的真挚与复杂,也让整个故事充满了人性的光影。
如果你愿意给这样一部剧一点耐心,我相信,它会在某个瞬间,轻轻触碰到你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无尽的尽头》,不是讲尽头的。
它讲的是:即使在看似无尽的黑暗里,我们也依然可以相信,有些人,会在坚持温柔,保护光亮。
特别好,很绝。
整个观剧体验能给人很大正能量,还不是那种厚重的、说教的、令人反感的伟光正;而是自然的、亲切的、贴近现实的、无比珍贵的真善美。
这个剧从剧情到细节,从音乐到片头片尾,处处用心。
主创、演员、宣传、二创全都淡淡的暖暖的很踏实安稳。
这就是全女编剧主导下的文艺作品!
在现在一系列以捞钱、流量为目的,用工业糖磕cp当流水线的作品中显得十分可贵!
偏偏拍出来的效果还很落地,有逗乐的情节,案件大部分有意思和讨论度。
一方面观众代入感很高,一方面细节法理经得起推敲,另一方面事件与事件的衔接转折自然不生硬。
从复杂度来看也符合主角团、尤其是女主角的一系列成长,层层递进。
剧中人设不悬浮,十分丰满,全员配角不出戏(除去心理老师有点怪)每个配角的整个人物底色,感情发源,行为动机都相对完整。
而且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人物,人物有犯错后深刻反省并做出检讨弥补的机会(这一点很多刑侦剧、政法剧都拍的不那么完整,包括日韩剧)这个特难得。
不像某飙(嘲讽)根本就是吊打。
结局非常好!
没有传统国产剧的老套路,无cp配平,无多余感情线,无莫名其妙的合家欢,无无关正剧内容的煽情情节。
无女主莫名其妙的相亲和结婚等。
云海市就像真实存在在那,林之桃就像现在在某处做着自己热爱的事,充满魅力的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甚至用不上杀青梗就看的心里暖暖,用不上复习我就能想起很多很多小演员的名字和脸(我重度脸盲记性也不好,战绩黄明昊侯明昊周也什么婧至今未分清)每个人都在坚守自己的选择,当然在我们看来是坚守,在他们(剧中角色)看来就是日复一日奔向的生活,这正是伟大之处啊啊啊啊。
一切都是谦逊的、积极的,誓死不加班太太要加班学习法考;姐姐叫林之杨去学习;弟弟叫姐姐好好吃饭,姐妹单位建立联络,所有人都在光明大路上马不停蹄/不疾不徐的走着。
并且每个人都不停学习着那些新鲜的丰富的东西。
这太帅了而且和别的剧不太一样的在于,看完也有不舍,有想二刷的冲动,但心里莫名一股很踏实的安全感,会对未来现实生活产生淡淡的期待感甚至微妙的自豪感,这和看《觉醒年代》一类的剧又不一样,是一种切实能渲染到日常生活的向上的力量。
所以开头说全是正能量。
上次看产生这种感觉的政法剧是国外的剧,国情不同所以代入感肯定不如国产剧强,而无尽偏偏和现实联系的十分密切巧妙,处理镜头不对准受害人简直就是苦国内刑侦剧久矣,我们观众终于走出了老登霸权下的被害者视角!
不过虽然观看过程中几乎称得上全程没什么槽点和不适感,但几个地方个人不太喜欢。
一个是在校园偷拍案件:后面事件重点感觉有点偏移。
对班长的求情是否过于包容。
虽然很多客观因素但他确实进行了非常大范围的传播,女生们确确实实受到了伤害,关键这一点后期可能有隐患。
感觉最后的处理别扭,稍微有点过,尤其是围着班长让他坦白自己心里话那里,挺割裂。
班长前面当众回答提问还说不能传播宣扬,可他那个时候就已经在大范围传播和贩卖了,虽说为家庭高压下做出的不当行为可以解释,但这样的男孩子私下里隐瞒细致表面上光明正大唾弃,这表里不一就能揭露一点性格底色不能简单归为青春期迷茫了吧?
细思极恐不符合后面的无辜少年人设啊。
最后性教育讲座处理倒是圆满,但总感觉怪怪的(另外夏秋实在是太迷人了,简直就是太阳一样耀眼,勇敢只是她所有优点里最普通的一个,天使一样帅气的锐利女高形象,内娱稀缺)倒很符合本片保护未成年人的主旨并和其他案件的解决流程也差不多。
只是个人感觉过程中不太符合前后单元的风格。
第二个就是cn膜 这个存疑,因为我了解的是医学上被称为yd瓣,但剧中各类医学报告都不是。
所以不确定。
感觉无尽很考究啊也可能是为了观众了解或者我认识不够吧第三点就是嘴型,对不上的嘴型还是挺多,各种原因也能理解,我就想知道程薇说林之杨帅,林之桃问的那句话到底是啥,(你看上他了?
)这里来回看了好几次没对上口型哈哈哈,一点点执念刚开始是被任素汐的现挂台词和林之杨林之桃(这两个名字特别美啊有人懂吗?
一开始以为叫木之桃感觉也美)的剪辑吸引进来,结果舍不得关一口气看完了。
作为国产电视剧目前一点不舍得快进的极其少。
国内很缺这种品质的电视剧,当我看到大量的女性公职演员、看到处处细致的情节安排,恰到好处的剧情节奏和各种类型(正剧风、港风、文艺风、悬疑风、治愈风、群像风)的电影感镜头出现,看到再也不是女人只有当助理文员和受害者,终于占据了画面的一半或者全部,稀松平常一样参与工作生活。
真的很感动。
失权太久了……林之桃的人设招人喜欢的要命,没人看完会不爱上林检察官,她值得再tao一篇人物底色小传,我是林之桃梦女我先说。
强大又脆弱就是最迷人的!
偏生她的脆弱又不对外开放仅自己可见,完蛋,更有魅力了。
另外林之桃林之杨真的很好磕(亲情/骨科)。。。
这俩演员包括人设都十分有化学反应,俩人一画面氛围感就来了。
一个极具港风的嘴硬忠犬弟弟&一个一身正气到女人都狠狠爱上的姐姐。
太对味了。
他俩的角色经历又很独特,如果不是那互不相见的十几年,以年龄和心里状态也很难说会不会产生更大嫌隙,难以言喻的伤痛和想念折磨着他俩偏偏造就了多年后的互相依靠,太好磕总之,希望这个剧既能得奖又能大火!
希望全部主创和演员全员升咖。
更深远的影响,像普法,对孩子大人受害者犯罪者的提示警示也起了好大作用。
一定要拍第二部啊
聊聊《无尽的尽头》,偷拍案。
这一篇,可以说是头重脚轻,草草收场,离谱,莫名其妙。
夏秋,她在整个故事中非常勇敢。
当其他受害者,在因为自己被偷拍而感到羞耻时,夏秋站了出来,去维护自己的权益。
正因为夏秋的勇敢,偷拍案才得以被主角团知晓,被调查,被揭露。
否则,等到学校冷处理之后,就会产生新的受害者。
但编剧好像对这份勇敢有疑议,所以她为勇敢的夏秋设计了被偷拍者报复、绑架、偷拍的遭遇。
在个人看来,这样的安排,就是在告诉观众:看见没有,这就是举报者的下场。
而作为上帝的编剧,他但凡让偷拍者与夏秋少见几面少些冲突,这样的下场都不会发生。
作为一部维护未成年人权益的剧,却在告诉未成年人维护自己的权益会被报复,最后的结果就是维护了个空气。
而且编剧对于报复逻辑的设计,堪称莫名其妙。
一名检察官,一名执法者,一个通过了司法考试的成年人,竟然在学生和学校,个体和机构发生尖锐矛盾的时候,把矛盾转向学生与学生。
在偷拍者哀求学校不要开除时,让偷拍者去取得受害者的谅解,让施害者与受害者正面接触。
为了永远不遵守程序的活泼好动看似懂孩子其实还少年的男主角的转变,为了让他吃个所谓的大亏,彻底置未成年的安危于不顾。
也就是编剧是上帝,可以去放置一个人去解救夏秋,顺便还引出了下一个故事的人物。
编剧可能觉得这样的一举两得真的妙极了吧。
可是如果是现实,夏秋的遭遇可想而知。
我们的编剧好像从来不爱护自己笔下的人物,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无所不用其极。
是,我看的时候是很紧张。
但我更觉得你离谱。
(首发公众号骗子影评)
开集第一个案子很猛,对吧?
因为这正是我们在媒体上常见的典型形象:那些令人憎恶的 “问题少年” 模板。
基于朴素的善良情感,我们本能地希望从重惩处,并且憎恶刑罚对他们的宽容。
这类声音确实不容忽视,因为对于那些有恃无恐、明知故犯的未成年人,过度宽容甚至可能成为犯罪的诱导因素。
”为什么判八年?
应该枪毙!
这种人根本改不了!
“我们带着愤懑、怨怼、同情、悲悯,发表出这些声音。
这或许是多数人被良善驱动的情感终点了。
但严刑峻法能解决根本问题吗?
以83年的严打举例,历史呈现出 “刑事案件上升 — 严打 — 案件反弹” 的循环轨迹。
剧中展现的少年们性格迥异,犯罪成因错综复杂 —— 要知道,我国有几亿未成年人,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平等的接受家庭关爱的机会,没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条件。
未成年犯罪与成人犯罪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这往往不只是个体的过错,更可能裹挟着家庭、学校、社会的多重责任。
甚至很多时候惩罚孩子不如问责家长。
我们普通人可以保持朴素的情感立场,但司法机关若仅依赖加重刑罚、降低刑责年龄等惩戒手段来遏制少年犯罪的话,那将会是不幸的。
这也是一种法律意义上的对未成年人恃强凌弱。
所以觉得这部剧的价值是一个契机,是一扇窗子。
让我们了解司法机关的态度--他们不仅要制定宽严相济的刑罚政策,同时也在探讨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以及预防他们犯了再犯。
对未成年人有超越刑罚的警示作用,而其最重要的启示,是向所有成年人,尤其是父母和监护人传递一个信号:功夫在案外。
差点意思,不过也没差到给一星,题材不错,现在少年犯太多了,我表弟就是
虎头蛇尾的但对比一下也算合格了恶魔不分年龄
浮于表面…
好剧,没有男子汉味,如果是韩剧会被棒粉吹破头的那种好,吹的同时还得拉踩国产剧拍不出。事实是拍的出还更落地也更好。前两天刷到余华的采访,他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人性的恶无可厚非的好,但是他还是更喜欢托尔斯泰,因为托尔斯泰写人的高尚之处无人能及。不止是揭露体制阴暗面的剧才叫好剧,去写社会契约之下的坚守更为美丽。恶是一种事实,善也是。另外两代女性检察官之间拍出来了传承感,很喜欢。
不太行
泼公职人员红漆不被刑,大概只有电视剧里有?
那些看了一集的人别再显示自己优越感了。庭审拍得好,使得劲恰到好处。演技在线,题材优秀。在很多家长不会当家长,很多年轻人不想要孩子的当下。让更多人关注未成年心理,生理健康,关注未成年生长环境。我愿给5星。
三星半吧,几乎每集都在离谱和有点意思之间反复横跳
这么好的一个题材,结果完全脸谱化,刻板印象……面无表情但一心为公的检察官、遭遇悲惨但毫不讲理的被害者家属、天生坏人的被告、天生好人就想感化犯人的管教……每个角色都按刻板印象一路走下去,对人性、动机完全不做探寻,既不普法,也不对法律的滞后性、失位、局限性进行探讨。那这个剧到底要看什么?
请马上原班人马拍第二季
《他还是个孩子啊》
编剧非常棒,三观和我契合,借女主之口鼓励所有受害者放下所谓羞耻心和别人对自己的批判,但是感觉女主的上庭业务能力远不如“反派”律师啊,基本只会煽情不够专业。导演的三线叙事能力太差了,剪辑乱的要命。
题材很不错,剧情稍弱了些
前几集就看得我火冒三丈。编剧把现行法律与人民群众朴素价值观之间的矛盾转嫁到公诉机关和受害者家属之间,明明是可以解决且在推动的问题变成了一个虚假两难。还有让人不适的一点是,剧集站在一个虚假的道德高地上,一方面塑造一个类圣人一样的公诉机关,一方面塑造一个无知被操纵的受害者家属,满足他自我陶醉的“伟大、崇高、受难”形象,真想送他一座基督受难像。我对主创无了个大语。要么主创有幼稚病要么主创是刻意拍给幼稚病看的,21 世纪喊法治建设这么多年了,为啥还要把辩护律师塑造成邪恶份子呢?嫌疑人被定罪之前就应该享有受到法律辩护的权利,一旦涉及“主旋律”,就要把一切主角的对立面打成反派,这个非黑即白的病啥时候能改?
主角团三个人都很稳。
被虐待大的我看這個東西非常非常的難受。所有的少年犯都是因為家大人有毛病,所以他們就值得被原諒???那這樣說的話是不是應該給我頒獎。那句「推一把少年犯拉一把大學生」的台詞真的差點把我噁心死。必須棄劇。
拍得婆婆妈妈的 检察官像居委人员
诸位,这剧不大爆是内娱的耻辱
这不是电视剧,是蘸着血泪的社会档案。愿所有孩子不用在深渊里等光。
国产剧的通病 悬浮于表面 我现在算是想明白了整个国产剧市场就是一个社会性议题经过ppt加工后倒入编剧的意淫秘制汤药然后端上来给我吃 我不信邪吃一次吐一次 我是巴浦洛夫的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