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欢乐分裂如果将《星际探索》预设为类似《地心引力》和《星际穿越》这样的科幻大片,那么你无疑会对本片并无硬核科幻元素的呈现而失望,更会对常见的父子情“套路”戏码而厌倦。
本片虽然屡被拿来以业界标杆《2001太空漫游》为衡量标准,但以我个人体验而言,它更接近《飞向太空》内省式的题材,不再着重于技术问题的解决和探讨,而是深入人类比宇宙更广袤幽深的内心,在一场漫游至太阳系边缘的精神巡礼之后,重拾对爱的希望、对人生的信念。
两个多小时的剧情几乎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因一系列“电涌”现象危及人类生存,航天工程师罗伊被派去海王星寻找与之有关联的父亲——在一次搜寻外太空智慧生物项目中失联的天才宇航员克利福德·麦克布莱德。
罗伊先从地球出发去月球,再降临火星,最终抵达海王星,以四个星球为剧情展开的延宕点,每一“幕”都设置了符合传统叙事类型的高潮戏。
这些剧情紧张的段落,嵌合在大量偏向内心戏的独白中,拥有切分节奏的功能,视听语言极为精致,在影院黑暗中享受无边的静谧与孤寂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开场即是极为吸睛的“巴别塔”救援戏,除了交代必要信息,也开宗明义地揭示这个“未来”宇宙生态的大致情况——人类对资源的探求和开发到了何种地步。
资源匮乏因而引发月球车枪战戏,其精彩之处在于驶向月之暗面的瞬间,光明与黑暗的临界点,从对暗夜的恐惧到落入被黑暗拥抱后奇异的宁静,让人想起Pink Floyd那张著名的概念专辑《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并与后面罗伊在“利马”号上看到的那句“Is anybody out there?
”(出自Pink Floyd之《The Wall》)完美互文。
至此,我们已经可以一窥本片的“现实性”,在对古人吟诵月亮诗句的祛魅之后,在20世纪人类对登月的狂热平息之后,这片满是巨坑的灰白硬地俨然已沦为人类商业用地。
从月球到火星的途中,有一个异常惊悚的桥段。
偶遇呼救飞船,进舱后密闭空间内以主观镜头扫视各角落,这种惊惧搭配钻心的配乐,真有一种灵魂出窍的虚空无力,可视为对惊悚片手法的娴熟运用。
火星的昏黄火红色调颇有《银翼杀手2049》的场景感,工作人员海伦与罗伊在走廊中穿行段落也与之有相似的视觉造型。
作为通往太阳系边缘深处的中转站,它在“起承转合”中起到“转”的作用——罗伊获知父亲尚幸存,却因“钓”出父亲后利用价值丧失而被遣回地球,在同为 “利马”号船员后代海伦的帮助下,他“非法”登上开往海王星的飞船,此飞船同为从月球到火星的那艘,在降落火星前贡献了最后一分钟的揪心戏份;同样,罗伊在“入侵”这座飞船时,不仅再次献上打斗戏,还在登船前有一段美极的“水形物语”——在高能段落场景间的至静状态,即是他此刻内心的外化。
每一段强节奏的剧情推进过后,必然是浸润着无垠孤寂的失语。
从火星到海王星的孤独旅程,显然是本片重中之重。
途经巨大的土星环折射了太阳光,沉静如海,小小飞船掠过的身影如蜉蝣遨游天地间。
卡尔维诺曾这样写道:“人类仅仅是万物中的边缘。
”触及到海王星那幽兰深邃的光环,搭配超五星的幽深静谧配乐,这种孤独感更为深切,在黑暗统治的外太空,死寂如万古长夜的太空坟场,这颗远离太阳的蓝色星球浩瀚、盛大、壮阔。
“古老的同盟已经瓦解:人类终于意识到自己在这个广阔而漠然的宇宙中的孤独,意识到自己的出现纯属偶然。
”
人类将古典神话中神的名字赐给它,在太空时代依旧演绎着神话模式的故事(父子关系的架构以及最后接近“弑父”的暗示,所以大家不要嫌弃父子情的套路,实乃永恒命题),人类——最孤独的智慧生物,在实现超越科技力量的同时,仍会祈祷、仍笃信天主,信仰见识了我们的无穷软弱。
即使是对本片怀有颇多好感的影迷,可能也会对这个过于具实的结尾有微词,「父亲」这个意象更多是情感和心理上的符码,是罗伊多年未解的心结与无法跨越的刀锋,但当我们清楚听到老人喊出“罗伊”,这么多年用来劝导说服自己的形象猛然坐实,与之前大段潜意识独白形成某种错位。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导演前作《迷失Z城》中有个高光镜头:妻子从楼梯走下慢慢踱入镜像中「现实」,「实」与「虚」的溶接,验证她所言“不能让恐惧决定我们的未来”, 从外部视野的「迷失」到内心陷入狂热折磨矛盾的「迷失」,直至最终被净化。
本片对于父子相认以及最后放手的处理,也采用了类似手法,从内心桎梏的壳挣脱出来,将从地球逃离(父亲何尝不也是陷入某种“逃离”呢)的万般芜杂心绪埋葬进无尽永夜,心理上的「虚」投放进外部的「实」,一场最漫长的和解,必须穿越整个太阳系才能完成。
决定放手的瞬间,头盔倒映着宇宙的星辰大海,茫茫太虚唯一光源击中在脸部——脸部是人类个体星球波动的主体,假面终可脱落,由此可见大量特写多有必要(而非纯粹耍帅),布拉德·皮特奉献演艺生涯最高表演。
一颗心就是一个宇宙,我们心灵的距离比穿越太阳系更远,父亲一一击碎他的幻梦记忆,没有温情没有和解,没有意外没有奇迹(呼应前文所说的“现实性”),一如普里莫·莱维写过的一首诗《暗星》:“ 无能量,无信息,无粒子,无光/光已沉落,被自身重负所伤/而我们所有人类,虚妄地生与死。
”时间不复存在,一切如齑粉。
让罗伊最后奋起自救的仍是对家园和人类的信心,他已看清父亲在人父身份和普世人性上的缺失——宁可将生命和智慧付与虚空探求,而弃爱与美好如敝屣。
他决意要踏出父亲投下的影子,直面心之暗面,祛除堆积在过往生活的暗影,获得自我生命宇宙的安宁。
《星际探索》无疑是今年最重磅的科幻大片,也是我期待已久的科幻作品。
聊《星际探索》之前,我想先让大家知道,《星际探索》还入围了今年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
影片能入围充满文艺气息的老派欧洲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这说明《星际探索》不会像主流科幻动作片一样,成为面对所有观众需求那种爆米花爽片,甚至可能还会有些意识流,也就是所谓的文艺范。
《星际探索》是一部太空歌剧类型的电影。
这里容我解释一下“太空歌剧”的概念,“太空歌剧”是上世纪40年代发明出来的科幻流派,指的是对于庞大纷繁的宇宙,故事不必太过于拘谨物理常识,以传奇冒险为主要目的,并从中能给观众启发性。
《2001太空漫游》就是太空歌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此外还有《银翼杀手》,《普罗米修斯》等都泛属太空歌剧框架内。
所以很多人在琢磨《星际探索》中不科学的设计逻辑,去研究他们太空过那么久吃什么等,这些都没必要较真,因为《星际探索》就不是硬科幻。
相比较于主流动作科幻大片,《星际探索》更多的时间放在了主角的精神世界研究上,从而削弱了剧情本身的戏剧冲突的力量。
也正因为如此,影片评价存在着两极,这么说好了,如果你带着去看《地心引力》,《火星救援》,《星际穿越》这样的感觉去看《星际探索》,影片八成会让你失望尤其是后半段。
但如果你从角色研究,从思考对话角度去审视这部作品,或许你能发现影片很多有趣的折射。
总的来说,我喜欢这部电影,哪怕影片确实存在着一些绕不开的质疑,接下来我们在不影响观影前提下,微醺剧透解析,聊聊《星际探索》的美,还有它的美中不足。
影片的时间背景发生在未来,太空探索科技发展出了月球和火星基地。
布拉德皮特饰演的罗伊是一名有些自闭症的宇航员,他的父亲20年前参与寻找外星生命计划,飞船一直航行到了海王星,是人类载人到达最远的距离。
但遗憾的是,外星生命计划多年前就已经失联,宣告失败,罗伊父亲被誉为太空先驱英雄,罗伊也正是因为父亲的原因,成了宇航员。
故事开始由太空发出的诡异电涌辐射展开,电涌波所到之处,都会造成电路损坏和电源骤停,危害是全球性的。
而发出电涌的位置,被查明是罗伊父亲飞船所在的海王星位置,为了找到真相,罗伊被派遣秘密任务,从地球出发,到月球发射基地,再前往火星基地想办法联系他的父亲。
在这过程中,罗伊渐渐也找到了父亲失联的真相,他决定前往冥王星,亲自找回自己父亲。
《星际探索》从故事设定来看非常抓人,在没解开父亲失联真相之前,整个构架都处在神秘的克苏鲁风格内,即角色对恐怖未知的存在进行深入探究,最终陷入疯狂和毁灭性的灾难。
克苏鲁风格一直都是科幻片题材的心头好,因为探索未知和宇宙本身,就让观众产生自然猎奇感。
因此在《星际探索》谜底没解开之前,影片的冲突和节奏都控制得不错,让人有不断往下看的欲望。
再加上影片请到了电影《她》和《星际穿越》的摄影师霍伊特.范.霍特玛,更让影片呈现出美轮美奂的太空画面,我当时看的是IMAX,绝对是一种享受。
导演詹姆斯.格雷之前执导的《迷失Z城》就能看出他擅长构建大背景事件,《两个情人》也能看出导演可以细腻洞察角色的情感。
不过,在业界詹姆斯.格雷也有一个略带讽刺的头衔,就是他被调侃为专门为影评人拍片的导演,他比较热门的几部电影,在烂番茄上都存在着不小的审美隔离,专业评分和大众评分有相当的差距。
《星际探索》目前看来也难逃这个魔咒,很多人在看完后,用虎头蛇尾来总结这部电影。
那么影片结局到底发生了什么?
不怕剧透的可以接着往下看,或者先订阅收藏起来。
罗伊在火星试图联络父亲后,秘密得知官方其实是要找到他父亲的确切坐标,然后派载着核弹的飞船前去炸毁目标。
因为官方早就知道罗伊父亲已经叛变,为了找到外星生命,罗伊父亲不惜处死那些想要返回地球的同事,然后罗伊父亲切断了通讯,之后电涌辐射就发生了。
于是罗伊突破阻碍独自前往海王星,找到了自己父亲。
原来电涌辐射只是罗伊父亲和同事争斗时的一场意外事故,罗伊父亲一直试着修好这电涌辐射发射器,但始终未果。
而罗伊父亲切断联系的原因,是从始至终寻找外星生命的计划,根本没有找到外星生命,罗伊父亲无法面对这个现实,选择要一直找下去,直到找到为止,而他也承认,从来没有关心和爱过自己的家庭。
结局就是这么一个结局,看到这里或许已经有一半人大跌眼镜,因为影片所谓的第三幕决战时刻,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好莱坞大片模式。
《星际探索》的结局,既没有主角生死存亡关键时刻,也没有史诗级别的酷炫动作大戏,有的只是父子俩多年关系的救赎,主角心结的释怀。
这也是很多人觉得《星际探索》“虎头蛇尾”的原因,毕竟影片前面故事背景的建构,还有剧情的铺垫和冒险,都比结局来得更具力量,而结局却最后落到了一个小格局上。
这就像观众情绪好不容易被影片推上云霄飞车的顶端,准备想第三幕来个一泻千里的快感,结果云霄飞车突然变成了摩天轮缓缓下降到地面,估计观众打低分的原因就在于此。
不过,这也并不代表所有人,对于我来说,其实我挺认可影片这样的结局,在观看过程中,我就在心里默念,千万不要最后发现是外星人绑架了罗伊父亲,然后罗伊和外星人大决战拯救世界套路。
结果结局确实让我意外。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最后罗伊明白父亲抛弃家庭的原因,是太过于执迷于自己的太空事业,太痴狂想让找到外星生命。
最后罗伊对父亲说,“你情愿寻找陌生的新事物,也不会关心身边所爱的人”。
这句话正是影片的主题。
导演曾经在访谈中提到过,《星际探索》想要表达给人们的观念是宇宙是危险的,宇宙并不像很多影视作品中描述得充满憧憬和未来,宇宙深处可能就是人类的终结。
如果说《星际探索》在前半段用商业片模式在运作,那么后半段则是强烈作者表达风格,后半段影片有很多让人思考的独白和对话,还有宇宙虚无缥缈和主角记忆的碎片交织在一起。
其实这些都是在表达人类一直都在寻找生命的答案,无限的太空可能会让人类找到,也可能会让人类一无所获。
但无论如何,瀚海的宇宙终究无法滋养人类精神上的沙漠,人类精神的幸福感,唯有人类自己能给予。
就如罗伊前往海王星时,他离地球越远,那种被无尽宇宙的控制包裹的孤独感就更强,精神问题也越严重,或许渺小的人类,并没有做好真正探索宇宙的准备。
而对于罗伊个人而言,他的自闭和孤独,他的婚姻和生活陷入死寂,如同宇宙带给人们的感受一般。
所以当罗伊知道父亲在宇宙深处的某个角落时,罗伊就像发现了自己死寂生命的灯塔,拼了命要找到自己父亲,想从中找到自己生命里的答案。
这也是影片触动我的地方。
虽然我给《星际探索》这么多的肯定,但也不得不承认,在叙事手法上,影片最后为了点化生命意义宏大的主题,确实没有顾忌观众酝酿的情绪,导致结局显得冲突力量不足。
《2001太空漫游》的结局不见得冲突很大,但整部电影都处在同一冲突节奏上,所以结局也不会显得突兀。
而且《2001》的结局暗藏对人类的意义更深邃,黑立方体的人类奥秘从一开始就出现,全片对主题的贯穿十分通透,是《星际探索》没法比的。
罗伊父子的关系,前面没有任何铺垫,在最后见面和别离上,也没有起到共情共鸣的作用。
而《星际穿越》在前面花了不少篇幅去描述父女之间的感情,就是为了父女再次见面催泪用的。
影片中间的月球版“速度与激情”,还有前往火星途中的“异星觉醒”,也离影片表达的主题甚至是主线故事太远,从而导致剧情有些断裂感,这些都是影片无法忽视的问题。
最后,我给《星际探索》7分,喜欢科幻片的朋友,千万别错过。
二刷后补充:《星际探索》后劲真的很足,这几天都在回味,NilsFrahm主旋律曲目《says》一直在循环。
这是一部会让人探索自己内心的作品,我们追随主角,离地球越远,就越能探索到人们虚空的精神深渊,但探索,不一定能找到答案,盯着深邃的宇宙太久,是否会让人丧失探索的真相。
主角终其一生想要成为父亲希望成为的人,但几乎缺席主角一生的父亲,又是儿子心目中理想的灯塔吗。
这部电影表面虽然放在无限瀚海的宇宙苍穹,但探索的却是缺少亲情和爱的陪伴带来的恐惧,如同寂静的宇宙包括着渺小的人类,无声且强大。
人类真的是宇宙孤独的智慧生物吗,是不幸还是万幸。
亲情陪伴真的是完整人生的重要拼图吗,是外因还是主因。
这些《星际探索》都没给出真正的答案,而是像宇宙一样暂时没有给人任何回响,这或许是影片让我着迷的地方。
文/铃鼓先生
Per Aspera Ad Astra,是一句拉丁语中的格言,意为“循此苦旅,以达天际”,片名“Ad Astra”便取自后半句,“星际探索”显然是商业逻辑下诞生的中文译名。
本片的故事完全可以概括为布拉德·皮特饰演的宇航员罗伊循此苦旅而已达天际。
这一苦旅的根本诱因,来自地球上日益频繁的灾难现象——潮涌,地球岌岌可危。
而这一切的源头则是遥远的海王星附近人类最为杰出的科学家、宇航员所摆弄自己并不能控制的物质的后果,迫不得已,航天司令部企图用核弹来炸毁潮涌的源头利马号飞船。
讽刺的是,傲慢地征服星辰大海,其结果是用毁灭来阻止毁灭;而人类用于实验研究的猴子,在幽闭的太空舱内成为了异形般的存在。
这便导向了一个终极的问题——人类追寻的宇宙,到底意味着什么。
随着罗伊的旅途,从一颗星球到另一颗,电影建立起了一个逻辑严密、令人信服的不远的未来。
这个未来的太空时代,并不企图剔除人的气息,不需要超乎观众的想象,人类登陆占领一颗颗星球,和狗撒尿把地盘圈起来没什么两样,甚至还会因为领地的问题互相撕咬起来。
月球的基地像是一个火车站,远处闪着餐馆的霓虹灯招牌;在火星上漫步的运输车,活像一辆复古的老爷车。
与人类有关的一切没有什么超乎想象。
或疏离或代入的镜头,或饱和或干净的色彩,密集而富有节奏的声音与死静以致毫无声响,共同陪伴了这位孤独的苦行僧。
虽然不停地做着心理评估,但罗伊的状况仍极为堪忧——常年的太空工作早已把他异化为一个合格且优秀的部件。
电影开篇的一场灾难——在舱位作业的罗伊遭遇“潮涌”的侵袭,他似乎主动放手与空间站的碎片一同下坠,他什么也感觉不到,以致心率也不曾变化。
而通过不了电脑的心理评估,罗伊必须来到“解压室”调整状态。
投在四壁白墙之上花花绿绿却平面虚假的图像,这些景观构筑起一个牢笼囚禁着心理不合格者。
这旅途太孤独难耐了,以至于罗伊不禁自言自语,以至于他忘记了测评而对着机器倾吐心声。
虽然影片最后罗伊对着镜头的再一次自我心理评估,他活过来了,与影片开头同一场景在镜面反射中的评估相比,这次成像更为清晰了,但权力介入个人的思想与情感的状况没有改变,影片至始至终笼罩在生命政治的阴影之中。
这是一场远离家乡的远行,罗伊深入一点点宇宙,似乎卷入了俄狄浦斯式的命运。
父亲作为人类最伟大最杰出的宇航员,他偏执地追寻着寻找地外生命的崇高使命,甚至当着儿子的面直言根本没有爱过他。
电影伟大的时刻是不需要任何言语的,两人身上被儿子系上的安全绳是一条强韧的脐带,连接着父与子,家园与宇宙,两人在漆黑孤寂的太空背景前翩然起舞。
通过对弑父情节的反讽,这一场苦旅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味。
父亲是人类勇气与坚韧的具体人格化,偏执而孤独、傲慢而虔诚地履行探索宇宙的使命。
人类的偏执傲慢固然是灾难性的,而孤独虔诚也正是人猿手中的大腿骨到宇宙中的空间站这一飞跃的必要品质。
父亲坚定地斩断与儿子的脐带,把自己的全部毫无保留地献祭给深不可测的宇宙,这既是自我惩罚也是自我救赎。
儿子拿着父亲船上卸下的一块金属板,以父亲的意志为盾牌,穿越危险的陨石带。
有了这块盾牌,人类既能走向宇宙,亦能回归家园。
影片指出在人类品质的两极之间存在着关于生活的真理,而这也正是本片的全部意义。
这是一场探寻人类精神的远行,也是回归内心世界的旅途。
罗伊终于回家,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窗外的土地、植被、河流,无不表明这就是地球,但这地球仿佛初次相见般陌生。
舱门打开,罗伊流露出了犹如婴儿一般天真、纯洁、渴求的神情。
电影史的伟大瞬间被这样的脸庞再次呈现——《2001:太空漫游》结尾处,宇宙的子宫里孕育着一个巨大的婴孩。
在诸多关于星际宇宙的电影,几乎穷尽了这个主题之后,詹姆斯·格雷导演仍然表达了他自己独到的看法——用《地心引力》的语气不卑不亢地“反2001”:被人膜拜的黑石碑是造物主是神,宇宙的奥秘虽然宏大但仍然可被感知、可被宗教;而格雷眼中的宇宙是虚无是没有,没有答案,没有原因,无法被抽象,无法被呈现,试图探寻奥秘的人,只能如同这位父亲一般在疯狂与理智的边缘游走。
这也正是本片巧妙的伪装——它根本没有想象一个壮丽的星辰大海,根本没有满足观众内心渴望的天马行空,根本没有尝试着表达任何关于宇宙的或是关于人类本身的精妙判断,任何试图理解的行为只能再次证明人类的傲慢与自负,本片唯一可感的也仅仅是人类关于自身那一丁点儿可怜的想象,而这正是没有判断的判断,人类的偏执才能被西绪福斯般悲壮的色彩所涂抹。
远行乃是归途,而归途则是为了更好的出发。
人类孤独的痛苦也许永远不会终结,但也正因为背负痛苦,天边的虚无方才有一个难以企及的尽头。
添加微信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Ad Astra我特意拿出手机看了下时间,第40分钟,已经有不短的一段时间里没有这么快能确定,这是我要打满分的电影。
“This is it”的心情。
所有的元素,都是我对一部电影最期待的表达。
从故事,到摄影,到色彩运用,到角色,到台词,到配乐,甚至到静止的空镜都让我沉浸其中。
已经记不起上一回在电影院看到皮特是什么时候,这个男人,这个演员,从年幼在佳片有约看《特洛伊》开始,哪怕是离开了朱莉,哪怕是因为酗酒离开了家庭,也未曾让我有一刻停止过对他的崇拜和爱。
我以为是因他完美雕刻出来般的脸,可是今天看到他面对父亲说“我从来没在乎过你或者你的母亲,我在这里的三十年从没有一刻想要回去地球”时滑落在岁月痕迹满布的脸颊的泪,我忘记了从前偶尔带着爱意地诟病他忽高忽低的演技,此刻眼里也只有他那始终不变的星星般的蓝色眼眸。
我本来以为电影主题是“逃避”,父亲“逃避”地球,儿子强调的那句“好像我有得选择似的”,想要“逃避”却无可奈何“接受”,但是后来我明白了,是“探索”,是不回头的“探索”。
我也以为儿子终究会选择“长大后,我活成了父亲的样子”,可是他坚持求索到尽头,坚持最初的目的,虽然他曾说“I'm alone,and I'm gonna admit that i’m wearing”,可是最后他也会道出“I'm looking forward to the day I'm not on my own. I will live,I will love”“我们总是追求虚无的美好,却不在乎现在,不在乎眼前应该去爱或者爱我们的人。
”他的很多独白,都像是我长久以来胸腔里快要呐喊出来的求救信号。
此后仿佛将化作力量……宇宙是无尽的,人类求索宇宙的过程注定会孤独而漫长,但是浩大的失落之境就是我想看到的艺术作品,在我看来,这就是人类的宿命。
说实话这TM就是好几个不同类型的故事凑起来的好吗?
这电影从最开始到最后我怀疑主题都TM变了,这片子逻辑上根本讲不通啊,比如:①既然地月火可以通信,你们TMD用得着把男主千里迢迢送到火星上去开语音直播吗?
②既然总部已经知道他爹到底在那边经历了什么,那干嘛还拐弯抹角派他儿子去灭了他老爹?
③导演亏你想得出来让男主爬下水道上火箭。
④火箭发射时候舱门打开了,我就不信火箭不会当场栽倒;⑤火箭发射这里面的人都不受重力加速度影响的?
⑥月球上引力多少导演你没看过登月视频哪?
月球基地上的人一个个步伐矫健的,不弹飞到太空里去了才怪呢。
⑦从火星到海王星就79天,你们有费这功夫的劲多少警察船不派去把那帮人捉回来了?
⑧早期计划的飞船飞了几十年,失联十几年,好吧,就算飞了十几年然后躲到海王星上不走了,现在有技术3个月就飞到那,你不赶紧过去把人接回来重新发射最新技术的飞船?
⑨几十年前搞得高深反物质动力技术飞船,飞tm十几年到那位置,过了几十年你们还过来过去发火箭干嘛?
而且发火箭79天,反物质动力十几年,当初你们决策者到底考虑了什么性价比下了用“反物质”做动力的决策?
10.当年看起来不怎么样的“反物质”动力反倒是“放屁”挺牛的,直接把地球电磁场都吹爆了。
以我原始人的头脑想不清楚,这么一个牛B的科技要飞十几年到那,现在又回到火箭技术飞他79天就能到。
牛B科技放个屁影响整个地月火电磁场,那这火箭动力发射时候岂不是要把火星喷飞了?
11.到了海王星,你登陆舱都被小行星撞的没法对接了。
回来时候您就举个遮光板就回来了?
感情登陆舱外皮用的铁是小高炉里练出来的啊?
12.进了利马计划飞船,你tm就剩一个穿旧毛衣老头?
而且男主在下面飘着,老头从上面站着?
导演你对引力再没概念也好歹考虑一下逻辑吧。
13.儿子来了,取了数据,俩人要走,老爹突然就飞了?
为嘛要飞啊?
你想飞自己在那十几年你不飞,非得这会儿拽着你儿子,然后还让他放开,你自己飞。
十几年了你就等着飞给你儿子看一眼啊?
14.到了海王星还遇到电磁攻击呢,进去飞船就剩他老爹一个人了,然后他老爹告诉他电磁攻击是他手下人搞得,他解决了他们?
你知道你儿子要来才解决的啊?
你儿子来了也都不看看电磁攻击咋弄的,被他老爹解决的人都TM在哪,拉着他老爹就GO HOME了?
15.发射电磁攻击的是他老爹手下,现在都被他老爹解决了,他老爹也飞了。
你干嘛还把那么牛B的科技飞船给核爆了?
16.这核爆都能把他飞船几十天送回地球,我在想旁边的海王星应该早TM被轰碎了吧。
17.你从返回舱里出来就赢得了大家的拥戴,英雄了?
咋就英雄了呢?
你tm在火箭发射时候害死一船的人都不管了?
18.最后,无论他上没上到海王星火箭,人家都是要去拿核弹炸了利马计划飞船回来的,你去害死一船人不还是这结果吗?
就为让你父子俩说两句话就搭上这么多人的命?
你算的过帐吗?
还有很多逻辑上搞不通的地方,实在无力吐槽了,看哪儿哪儿不对劲。
这片子实在不能给更高分了。
最后的最后,再说一下。
回忆整部影片,我实在找不出有任何正能量的东西能被表现出来。
哪怕负能量?
能量?
……好吧,看来没有向观众传递任何能量。
首先,我不认为这部电影真的很差。
原因有三。
视觉上,非常美,特别是月球那一段,我太久没看太空科幻了,已经忘记上次有人把月球上的人事物竭尽所能拍成这个黑白的样子是什么时候了。
节奏上,非常稳,特别是开头没有什么背景音乐只有主角回忆/独白的地方。
另外还有,这部电影想要谈一个没怎么有人谈过的问题,也是我以下要展开争论的问题。
从表现上开始说起,我同意这部电影在对太空的表现上,想要达到一种非常“非人”的效果。
只要想想好多其他的太空科幻里的外星人都像人一样有胳膊有腿,用武器和人类互相打,又或者任务是去攻占某个星球而不是探索,我就感谢这部电影里1.首先没正面出现外星人想象2.不是单纯讲打打杀杀,内心独白和星体奇观穿插在一起,显得非常诗意和超越。
如果受人类中心视点而限导致想象力极其贫乏,那还不如避开去谈一些别的。
但是,这样“非人”的视觉体验,一直给我一种非常诡异的感觉,以至于虽然电影通篇把主角内心独白投射到太空奇观上,我却觉得这两个越来越分离。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这个电影的视角是以“我”为中心的视角(因为是男主的视角,所以简称为我)。
想想看,电影的切入点确实是有趣的,我-父亲;个人-国家;地球-太阳系(包括月球、火星、海王星在内)形成了对应的关联。
但是,我相信主角到了海王星见了爸爸最后一面坐上回来的飞船时,一定有人会问:都费尽心机去了海王星了,你就干了这?
对,这句话没有错,应该问,而且应该好好地追问,凭什么要这样?
我们可以发现,导演要讲的其实是一个完全私人的事情,甚至后面开始出现极不科学的内容,比如说飘到宇宙又能游回来这种事,完全可以解读成说主角可能死了,这是他死前看到的幻觉,但这更证明了电影在从一个非常私人的角度,讲一个极其私人的事情。
我对电影主旨的解读就是,主角的父亲代表了人类一种传统的探索太空的视点,而主角代表了一种新的视点。
与其毫无感情,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任务地探索外太空的资源和生命,为什么不反过来好好追问自己的是否对身边的人投入了足够的感情?
为什么不探索一下你自己的内心世界?
但是,凭什么?
凭什么你大动干戈,连宇宙都用上了,目的是为了讲你个人如何成长,心境如何变化,强迫宇宙被你投射?
为什么你干什么成什么,没有任何一丁点“非人”效果该有的人(的命运)被宇宙万物overwhelmed的感觉(我相信这一点大家在《2001》和《地心引力》里都可以感受到)?
为什么这个男主不是一个random的人,而是他爸爸干了件大事的“天选之子”?
为什么个人-国家;地球-太阳系的关系被你用一个家庭的父子血缘感情关系给类比?
你承担得起吗?
你究竟觉得你个人的情感如何超越,如何伟大,能代表什么了,以及,为什么你不想要去代表,不想要代表的后果又是什么你是否清楚?
为什么不管是国家还是同行的人都变成了“敌人”,你的内心对此也没有挣扎?
为什么你认为你去了海王星最主要的是见你爸爸,而好像仅仅像回办公室拿伞一样顺带下载了父亲多年的研究数据(你真的了解这件事的重要性吗?
)?
为什么你最终要回归的不是自己的社会,回归人类、自然、地球,而仅仅是你老婆(which is家庭)?
这种“外面的世界都是危险的,只有家才是最好的”的思想让我非常不舒服。
如果导演要讲human psyche和宇宙的关系,完全可以换一种讲法——哪怕选2个random的人为主角,不要以某一个个体的情感和记忆为唯一视点,不借用这种主角中心、个人中心的表现——所要探讨的东西也比这个电影有意义地多(看看塔尔科夫斯基怎么把human psyche和更宏观的外界结合在一起吧)。
这个电影不过是另一种内化的“超人”叙事罢了。
它的内核是极度、极度美式的。
这也是我为什么非常非常反对现在很多过于私人化的艺术作品的原因,因为,凭什么我要care你的私人感情?
如果你的视觉语言是一种极其感官的,或者有开创性的视觉语言,那反倒起到一种普遍化的效果,但它现在仅仅是不丑而已。
新海诚也有这个问题,但他做得更用力,以至于对我来说达到了一种幽默的效果,反倒没有这么problematic了。
我很喜欢这部片子!
感觉和导演詹姆斯·格雷上一部《迷失Z城》一样,都有些被低估了——《迷失Z城》是我看到的除了《现代启示录》外最有康拉德《黑暗之心》感觉的影片!
首先,本片沿袭了《星际穿越》《地心引力》乃至《湮灭》等近年太空/科幻题材影片的保守态度,主题也是回归:回归地球,回归家庭,回归内心。
这是对六十至九十年代太空探险、英雄主义、人类共同话语等观念的反动。
导演似乎想表达:当外在探索失去目标,孤独成为人类的宿命,我们只能回归本心,寻求最简单的支持与慰籍。
这个主题不算多深刻,与《2001》甚至《超时空接触》等影片的深度广度都无法相比。
但是,本片对主题的呈现方式是非常出色的!
导演把太空探险、太空惊悚类型结合了一种艺术电影气质,将宏大叙事与个人化叙述结合起来。
一面是无垠太空中的各种奇观,将故事尺度放在宇宙之中;一面是不断穿插个人独白,以塔尔科夫斯基《飞向太空》式的方式呈现另一个内心维度的故事,与外部危机的故事线形成复调叙事。
这样,既消解了太空歌剧式的大而空的故事模式(如上段所说,本片本来就是对传统太空题材的反动),又建立了一种新的太空类型的质感——你会发现,本片中对太空旅行的描述远比当年《星际迷航》之类电影丰富细腻,以大量细节突出未来的真实感。
以身在其中的质感代替早年同类影片对太空生活全景式泛泛的描绘。
我并不赞同导演在本片中的主题表达,也觉得其主题确实不够深厚有力。
但影片拍出了一种独特的韵味,充满巨大的诗意和难以言说的情感力量。
整部片子我丝毫不觉得乏味无聊!
在叙事、美学、特效运用和创造力等几方面,我认为本片都不逊于《星际穿越》和《地心引力》,唯独差了点浑然天成的功力,一种平衡感——这大概是詹姆斯·格雷还逊于诺兰及卡隆的地方。
有时间的话,准备写个专题分析一下近年来太空题材电影的发展变化,题目都想好了。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Lizard(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35284292/影院好读版這幾年要找一部沉穩而內斂的電影很難了,越來越豪華的電影院,似乎註定了電影本身的豪華,也註定了豪華之後必然的空虛,有時候我們會忘記自己為何踏入黑暗的世界,再從黑暗中尋求光明,以致於這樣的行為看起來徒勞無功,還好,我們還有詹姆斯葛雷,他讓我們想起來電影所為何事,因為《星際救援》是一部只屬於電影院的電影。
我們需要一部電影,需要一部讓我們願意放棄手腳,放棄手機以外的世界,能做到這樣的電影已經不多了,更多時候在電影院裡,那扇大門乏人問津,人們更傾向於進入手機裡的小世界,統治手機的是竊竊私語的耳語以及瞬息萬變的影像,然而《星際救援》做的更多,它意圖要做的是讓我們被吸進這一個世界。
「我爸會拆了這一切」當月球不再只是月球,正如電影院不再是電影院,而只是我們庸俗生活的延伸,上頭鋪滿我們本要逃避的一切,紀念品、吉祥物、爆米花……太空已不再是太空,而只是地球的延伸,如同西部在被征服的同時,也漸漸死去,《從前有個好萊塢》裡哀悼的既是西部之死,也是電影之死,當我們念出西部這個字,心中有任何的悸動嗎?
在拔槍的剎那之間,榮耀與死亡以一發子彈間隔開來,同樣的,今日「movie」、「film」、「cinema」有何意義?
他們的意思都是電影,卻代表了不同的電影的不同特質,movie說明了構成電影的基本運動,當然也是構成了撼動觀看者的基本運動、「film」說明了電影以膠卷拍攝的物質性,那些飄忽不定、那些粒子、那些冷暖令我們著迷,而「cinema」則意味著身體與靈魂的不可分割性,你不能把電影從電影院割開,如果把它從電影院割開它看起來還是差不多,那它就不是電影,身體與靈魂是一體的,正如我們將自己的身體與靈魂交給電影院與電影。
「太空」、「宇宙」、「銀河」……在今日有何意義?
布萊德彼特所飾演的少校羅伊,因為造成地球危險的凸波的關係,被派往遙遠的海王星,而這一切可能與他的父親有關,他以為他的父親死了,結果十幾年以後,官方居然告訴他,他那參加利馬計畫,前往宇宙盡頭探索外星智慧生物的父親沒死,還可能是這種會威脅地球的凸波之始作俑者,千頭萬緒困擾著他,然而他還是相當的沉穩、冷靜,因為他是專業的士兵、也是專業的太空人,他所受的訓練讓他不會輕易失控,如同開場在太空那因凸波導致的災難,他倖存下來,從宇宙安全降落地球,經過此事卻沒有太大的反應,連他自己都嚇到。
(那個時代突入大氣層已經是這樣輕鬆簡單)而那本來該是個安全無聊的又一天太空站日常。
太空之所以殺人,是因為太空拒絕被馴服,如同羅伊的臉部肌肉運動往往是細微的,沒有完全被「專業訓練」給馴服,他在整部電影中幾乎都不曾大吼大叫,但也絕非面癱,他的壓抑極其幽微,絕非李奧納多式的張狂,除了最後那一次,太空人羅伊叫了出來。
要詮釋這樣的角色實屬不易,因為他不只是一個封閉自己的角色,而是一個對自己的封閉有自知的角色,他在心理對觀眾說、對自己說,他不想變成跟他父親一樣的人,對於父親的情感他是複雜的,父親答應他會回來,最後卻沒有回來,母親守了一輩子活寡,然而理性告訴他,這不是父親的錯,他只是盡忠職守,而這使得他父親成為了人們口中的「英雄」但這些有什麼意義?
英雄為了凡人拓寬生活圈最終有什麼意義?
月球上私人海盜肆虐,各國勢力則爭奪資源,就像是在地球上一樣,太空時代,意味著人類被分成兩群,其中一群就如同過往一樣生活,另一群則如羅伊的父親一樣,不在乎這些「地球」的事情,因為這些「地球」的事情千遍一律,當人類擺脫重力的束縛,重新回到宇宙母親的懷抱,一切並沒有改變。
詹姆斯葛雷從情節到空間設計,再到聲音處理,一切都簡潔有力,這簡潔有力的一切包括突如其來的海盜劫車,或者其他突發狀況,都沒有太多小題大作、轟轟作響的配樂,就只是簡簡單單的,咻咻幾聲,人的頭盔被射穿,屍體被丟下車,海盜撞車,當羅伊一行人逃離這一切,遠遠的橙黃色星星飛過,下墜,碰。
碰。
我們不需要知道海盜們是誰,頭盔很好的去除了個性,頭盔在本片另一個作用是用來反射幾何空間,使其在頭盔上印下生冷而有力的幾何圖形,這些圖形包覆著彼此,六角形被圓形所包覆著、有時則是三角形、四方形,或者如摺疊紙箱般堆起所包圍住的空間,遵行著太空生存的節約以及輕量原則,不變得太過沈重以致於無法漂浮,有時候頭盔表面會映照著太空艙內的無邊黑暗,太空人們穿著無個性的裝備,生活在幾何圖形所構成的空間之內,這一切都揭示著感性的多餘,因為感性會搞砸任務,如同羅伊旅程中遇見的科學家與技師們,他們與他這名專業士兵不同,並沒有隨時準備戰鬥,自然對於陌生太空站發來的求救訊號毫無準備,而一頭熱的投入了進入陌生太空站的拯救。
結果就是又一次的,羅伊失去了他認識不久的隊友。
即便充滿著自白,然而本片卻沒有走向漫長的節奏,相反地每一個事件都逗弄著觀眾的情緒,我們會緊張,會屏息,會落淚。
我們看著這些深入太空計劃的人都有一個共通點,他們沒什麼情緒反應,一切照程序走,而他們打算在火星利用羅伊,利用他對父親的情感,來誘使羅伊父親所在的海王星太空站回應訊息。
但歸根究柢,這一切是為了什麼?
羅伊希望找到父親,甚至不惜違反軍令,因為官方藉由那一次又一次心理檢查機,試圖阻止他去將任務完成,因為他們認為羅伊不再適任該任務,或者從一開始就不打算讓他參與到底,而是要讓他在火星傳遞完訊息後就回去。
他只是偉大機器的零件,以前被父親拋棄,現在被上頭拋棄。
然而羅伊終究還是在火星總監的幫助之下偷偷登上了前往海王星的太空船,並從她那聽到了驚天大秘密,自己的父親為了執行任務,不惜殺害意圖叛變以回家的太空人們,進入太空船過程又是一陣衝突,最終船上只剩下羅伊活著。
羅伊在這過程中思索著自己與父親的距離,父親對他而言是陌生的,然而這一路上,他開始想,或許他與他父親是一樣的,因為兩人都被黑洞所吸引而拉近的人,只要了解他自己在想什麼,或許也就了解了父親在想什麼,不得不說這裡的情感層次相當的豐富,因為即便羅伊父親殺人的真相暴露,但我們還是知道那是他為了將任務進行到底所做的激進行為,當然這裡雖有羅伊父親私人的狂熱成分,於公卻是沒有錯誤的,甚至我們也能多少理解羅伊父親的狂熱因為這個世界有時候如此平庸的令我們想逃離,追尋新的可能在尋父航行中,羅伊獨自一人,甚至接近機器,因為他吃只是為了存活,以致於他補充營養直接用管送入胃,他的精神狀態幾近崩潰,他的記憶正拼命抓緊快散開的一切,包括他的父親、他離婚的妻子,影像疊合在一起,難分難解,半夢半醒間,他承認了自己也害怕孤獨的事實,飄在那宛如子宮的艙室,羅伊的軟弱第一次被我們看見。
最終,他進入了太空站,經過了一個又一個凍僵的屍體,打開一道又一道的門,他找到了父親,白髮蒼蒼的父親,父親歡迎他的到來,然而隔著三角形建築構造,還有鐵網,父親冷淡的告訴羅伊,他從來沒有在乎過他,更沒有在乎過他媽媽,所以他才能來到這裡待這麼久,他從來不會想家。
地球對他而言只是地理名詞,這個通往未知的太空站才是他的家。
換作一般的角色早就生氣的出手揍人,或者大罵眼前這個男人了。
然而羅伊沒有。
他只是淡淡的說他知道,並且淡淡的告訴父親要關閉這個造成一切問題的太空站,並帶他回地球。
溫柔,同時堅定。
「父親,你沒有失敗,你成功了,你證明了宇宙中只有我們。
」他的父親隨著他來到外面,然而最終羅伊還是一個人踏上返鄉之旅,因為他的父親放開了繩子,摔出太空站外,並要求與他綁在一起,隨之掉落的羅伊放開他,他重複著同一句話,語氣先是命令,然後是懇求。
「讓我走,羅伊。
」那個被不知真相的地球人所有人奉為英雄,現在被官方當做眼中釘的,那個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男人,正放棄著一切尊嚴懇求著他,或許是因為不敢回地球,或許是因為愧咎,或許是因為他意識到自己生命不再有任何價值……如同他用歲月蒐集來的資料一樣沒有任何價值。
羅伊最終接受了他的請求第一次的,我們看見羅伊在咆哮,發狂的咆哮,他失控了,看著遠去最後消失的父親他失控的咆嘯。
之後他動了動頭腦,利用離心力回到太空船上,同時利用爆炸作為動力,帶著父親認為毫無價值的資料,他經過漫長的旅程回到了地球,降落在地面。
迎接他的不是對準他的槍枝,而是稱他為少校的,一只友善的手。
「歡迎回來,少校。
」最終我們聽著他重複了一遍開頭對心理檢查機所說的話語,只是這一次他作了些修改,他知道自己不該再獨自承擔一切,他在酒吧裡等待,而妻子在門外,我們在宇宙中依然孤獨,然而那是因為我們在追尋完美的他人的同時,將其他不那麼完美的他人視若無物。
繞了一圈,回到原點,然而一切卻又截然不同,因為羅伊理解了父親,並且選擇跟父親走了不一樣的路。
如果說宇宙有什麼吸引著我們,那是因為我們的心中也有宇宙,不論英雄或凡人。
"Per aspera ad astra"——through hardships to the stars.自古以来,人类便对遥远的星空怀有无尽的美好向往,征服星空即代表征服未知的版图,获取智慧。
然而求智的时代已经远去,上一次大规模对太空轰轰烈烈的探索是还为了逃离冷战的阴影,下一次呢?
影片无所不在的商业化气息似乎把答案和盘托出——“要是我父亲知道了,他会把这里全部拆光”。
那么,为什么离开地球?
整部影片就此展开,所有的问题都落到罗伊一个人的身上,似乎全宇宙中只有他一个人负责“思考”。
导演/编剧给了罗伊两个特别的人物设定,一个是总是游离于外在视角的人,虽然目不转睛,但眼睛永远“on the exit”,他既像在执行任务又像在表演,既专注于此刻又毫不在意,既十分投入又可随时抽身,百分百聚精会神同时百分百灵魂出窍。
(与纳博科夫《眼睛》里主人公有着相似的设定)另一个设定是,罗伊的心跳从未超过每分钟80次。
这自然让人想到《碧海蓝天》里,潜水员恩佐可以不用氧气瓶轻松潜入海底400英尺的深度,并长时间在水中停留,因为他可以用“大脑呼吸”。
除了人物设定特别,格雷这次似乎摒弃了之前新好莱坞式的写作手法,转而将目光投向法国新寓言派。
顺着有“脐带”象征的绑带,罗伊面临无序的回忆造成的反复冲击。
从地球到月球,然后到火星、海王星,视野越开阔,焦点越内向。
和往常格雷笔下的主人公一样,作为儿子的罗伊必须在命运前做出选择——未来自己是否与父亲站在一边。
只是这一次,这种选择更漫长,更具诗意,也更壮美。
寓言很美,但这部影片的goofs在imdb里得翻好几页,剧情错误,事实错误,逻辑错误,人物缺陷,地理问题多到数不过来。
从地球上的移民,探讨到太空移民,《星际》既是格雷拍摄类型的一次跨越,也是其空间层面的大迈进,但就个人观影来看,这部片子要么就像以前一样人物丰满,要么就干脆更散文化一些,现在两头都有点不彻底,希望导演下一部更贴近自己以及他一直反复强调的“真实”。
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第五十四章里有这么一句话:“不用到远处航行了,世界即利马。
”我确实很喜欢这句话,当看到影片中飞船的名字叫“利马”时,忍不住一个激灵,全身为之一振,而思维再也无法从《白鲸》这本小说身上跳开。
皮特饰演的Roy就像是以实玛利附体,成为一船人中唯一幸存的那个。
同时他的身份,或者说“心理身份”,也恰好对应圣经中以实玛利“被遗弃者”的寓意。
而汤米·李·琼斯饰演的父亲所对应的,无疑就是因为偏执的复仇意愿而害死了自己和几乎全部船员(除了作为故事叙述者活下来的以实玛利)的亚哈船长了。
而那头名叫莫比·迪克的鬼魅般的白色抹香鲸,就是片中父亲一直要寻找的地外智慧生命。
在这样的对应关系下,属于本片自己的戏剧冲突则是,被遗弃的儿子一直不能接受父亲的选择,他固执地想要父亲对自己道歉,想要父亲幡然醒悟,对自己流露出爱与悔恨的眼泪。
这几乎造就另一个亚哈,而且这个亚哈已经重蹈他父亲的覆辙,害死了自己的船员,也已经被命运的链条缠住,即将被“莫比·迪克”拖进死亡的大洋(太空)深处。
然后他醒悟了,他的父亲不可能如他所愿那样回头了,而他跟他父亲又是何其相像啊,为何要那么偏执呢,又为何要那么自私呢。
活在当下,活在岸上,不好吗?
命运对他还是有一丝温柔的,还给了他一次脱钩的机会。
他从亚哈退化成了以实玛利,幸存成为接下来的主题。
从偏执的妄念中逃离,回归人情,好好活着吧。
毕竟,没有外星人,人类还拥有彼此。
抛下BUG不谈,确定这不是安神催眠电影?
《索拉里斯》徒子徒孙流派的太空片,永恒的主题都是对空间上未知宇宙与人类内心未知宇宙互文关系的探讨,这种探讨往往是在反类型剧作上观感更好的,也显得更深邃。思想层面不谈,格雷这部至少在情绪与节奏上很稳当。
???
4.5。虚幻的光斑被胶片记录得无比真切——这是它贯彻于文本、视听乃至戏外的“对立统一”之缩影,也是它可被完全感知而无法拆解致知的所有。一部以彻底的折返肯定“中庸”、勇敢面对电影本可回避的困境、诚实回应时空区间给出的无解、以《飞向太空》的姿态和《火星任务》的语气尝试再次触碰《太空漫游》所触碰的作品。同时也因为这份“过剩”的勇敢和诚实,甚至难以在当下找到真正属于它的参照坐标。前有《银翼杀手》1982版,后有《星际探索》2019版,五星值得被保留。→20.2.15和爸妈在家二刷。更多映照自己的感触了。我妈:“我知道你爸是他,你是他爸。”
土星出现的时候我哭了。《Ad Astra》把我们带回占星学的年代,星体奇诡沉默,宇宙是否有深度?与父亲脐血相连,才有距离和运动。爱人进门,才有Surge。一部伟大的2D电影。
摄影美丽 但我更prefer first man
曾经的自命不凡将我从人群中隔离出来,再想回头寻找他们时,却发现早已熟悉了这种孤独的感觉,这种长久的孤独,甚至说不定是永恒的孤独,你们经历过吗?这已经不是普通导演所能企及的领域了,然而讲述的却是普通人的普通故事。
靠华丽视觉奇观及音效堆砌起来的太空公路片
平平无奇的电影
想在大银幕好好重看!没有什么大场面,但对于寻找未来世界的绝望和希望,有着真正意义上完整的SF电影价值观,同时散发着着神秘迷人的气质~诺兰和维伦纽瓦不约而同的,把科幻片拍成了找爹妈的家庭伦理片。而本片中父子之间的情感,有着超越血缘关系的,关乎全人类命运的惺惺相惜的深邃。
你跋山涉水追寻到太阳系边缘 无奈爸爸依旧不爱你 Welp. what you expect. / 比Z城体验好些 然而也只是靠 Brad Pitt 撑着的 对 James Gray 继续不感冒 gotta admit they really don't make movie stars like Brad Pitt anymore
地月火民航、月球海盗、扒火箭飞船、自杀式深空探索...…这些事件在远未来的展示已经屡见不鲜,但放在还未至大航海太空时代的这个近未来时间节点上展现,这个搭配还是挺奇特的。但是这个故事也是单薄到……皮特连表演欲望都没有。有一个点还算喜欢:无处不在的心理评估+火星地下安抚室。每每看得我很焦虑。表示写故事的人设置了一个类似发条橙一样的敌托邦在隐处,还是有野心的。这样来看这电影似乎也没那么薄了。
导演想努力表现得非常浪漫。但是真的很无感,旁白过剩。无法被父子关系触动,无法被所谓孤独归宿感触动,全都莫名其妙。还不如所有人闭嘴,看2小时海王星。人得有多自恋才会把太空片拍成这样。
今年新片目前TOP3。喃喃自语是一把利刃,配合皮特的声线和泪痕,直接真挚地切开类型的外衣,将太空片化为绝对的“私电影”。我们只有通往另一个世界,才能变得敏感,走入自己的内心。太空片自诞生以来,很大程度是对古希腊神话的当代重写——父与子的伦理冲突、伊卡洛斯/普罗米修斯等是反复出现的母题,变奏成“我”的存在与宇宙的虚无。本片在这一层面上的思索并不特殊,但出色之处在于还混杂了格雷一贯的“唯一的世界与另一个新世界的转变”之题,从而引发比《迷失Z城》中沉溺“旧世界之梦”更大的回响。生发出的是孤勇、沉痛的自责和无药可救的浪漫。
So your life is a one-way voyage, but Brad Pitt can turn around and around.
给他一个太空,他能找回一个爸爸;给你一张床,你也能找到十个爸爸。
6/10。格雷将宇宙浩瀚无垠拉回了人内心的轨道,以自省和平缓的哲学意义构建人的神话:开篇皮特从空间站往下坠落一系列眩晕而绚幻的镜头,将他落入了地球母亲的怀抱,冷漠、充满敌意的太空环境和梦想破灭后哀伤所包裹的房间,情节在两者中回转,这样的类比将主角带回了神经敏感、束手无策的童年时光,在火星上透过房顶的玻璃望向繁星或皮特的双眼倒映着点点星光,仿佛一个眼神犹豫的孩子,这趟旅程面对着无法预测、力量比他大得多的成长环境,主角受制于父权这种更高的秩序、超出人类掌控的随机性,因此完成试炼必须战胜关于父权的心结;格雷刻意消减了月球飙车、变异猩猩在奇观上的视听震撼,只留下混沌、沉闷的情绪,直接而呆板的自述旁白仿佛聆听着一台机器说话般无聊,营造探索内心领域的亲密体验感较差,反抗父亲式的成长主题其实也是陈词滥调。
3.5入4。优秀但远非杰作。将本可宏观展示的题材做了微观的情绪处理是非常需要勇气的尝试。IMAX体验极佳,我相信只有在电影院中后半段才能发挥最大的威力,在一片沉静中突然的旁白激起了我一身的鸡皮疙瘩。电影对孤独的展示具象且充满力量,但后期对孤独的注解却不够精致,你可以看做是人性的光辉,但其本质其实与“我站在宇宙中心呼唤我自己的爱”无疑,相对电影对孤独巨细的刻画,这个落点实在是显得潦草。
(6.5/10)这不是商业院线及其消费者所自然而然期待的那种科幻电影。预告片中奇葩至极的开着月球车对射实际上并没有那么不合时宜。至少在到达海王星之前我们一直被暗示这里有个非常宏大的关于人的理智与情感在家和远方中间的关系的命题在铺垫。因此结尾就有点草率了。皮特这个宇航员也没那么丰富和招人喜欢。也许格雷设想的目标是《索拉里斯》吧。
开头还行,千辛万苦到火星就为了发语音这种智障设定实在不能忍不管是不是故意这么设置的都不能忍,完全不讲究逻辑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