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恐高症患者,我在看电影之前就做好了心理准备,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看某些镜头依然手心出汗。
太怂了……之前很想看的喜马拉雅的那部纪录片因为排片太虐没能看成,所以这部是一定不能错过的了,很早之前就想去一次西藏,看看那里的白雪高山,但每次提起高原反应都心里怕怕的,看看那些登山者,我实在是太佩服了。
影片是一个炒鸡大悲剧,以至于看完之后也十分心塞,毕竟我已经很久没看过死男主的电影了(?
)但好在有剧情简介,也是真实事件改编,所以这点我还是有心理准备的。
影片到底是怎么拍摄的珠峰的镜头我并不清楚,单从画面来说,把喜马拉雅山拍的还是很美的,但我多么希望能够多一些全景的空镜头啊,人很小的那种也可以,比如有一个画面,山上全是白雪,登山队员排成细小的一列缓缓爬行,看起来就像列队的蚂蚁一样,这种镜头不仅美,而且特别震撼。
电影的男主角是曾经在终结者5里面饰演反一的演员,恰巧那部电影也刚看过不久,所以印象深刻,男主角的扮相跟终结者里面差很多,以至于一开始没认出来,演技挺好的,我以前一直觉得他长的就像坏人,太适合演反派了,这次演了一个特别好的登山队领队,也并不出戏,笑起来很温油。
电影中男主的妻子是饰演傲慢与偏见中女主角的那位女演员,那部电影也很好,但是这部影片中她这个角色的发挥余地很小,没有什么亮点。
值得一提的还有两位男角色,一个是另一个登山队的领队,他幽默开朗;还有一个是在一开始的时候与男主相处并不愉快但劫后余生的第一次登珠峰的人。
这两位的角色也都是比较丰满的。
还是一篇想到哪写到哪的评,大家看看就好,最重要的是去电影院看看这部电影啊,挺好看滴。
影片改编自1996年的一次真实的珠峰探险经历,取材于亲历者乔恩•克拉考尔所著的《巅峰》一书,以及其他幸存者的著述采访。
乔恩是美国《户外》杂志的记者,是影片的顾问之一,也出现在影片中。
影片通过3D效果,把观众带入那白雪皑皑、空气稀薄、天气多变的极限海拔,同挑战者一起感受这场冒险。
蓝天白雪相互映衬,美得纯粹,美得动魄。
镜头推动,冰川之上一长串登山者缓慢移动,世界第一屋脊气势迎面扑来。
电影拍得很真实、很震撼,观众的心随着登山者的处境上上下下,和影片中的家属、救援联络者一样紧张、纠结,期待奇迹发生。
现实却如此残酷,在绝命高度、严寒、暴风雪面前,人类是如此渺小与绝望。
罗伯、史考特等人的遗体均与雪上长存,目前珠峰上有超过250具尸体,大部分是因为雪崩或者从山上掉落而死去的。
因为山顶的条件非常恶劣,而且氧气稀薄,一般是没有办法把中途死去的人带下山的。
剧中的几个团队的向导虽然存在市场竞争,但职业道德还是令人钦佩的。
当道格氧气耗尽、意识模糊,完全无法再下山时,领队罗伯仍然对他不离不弃,其实以他的体力和技术如果自己下来,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当团队通过对讲机要他自己下来时,他哭着喊到“还没到绝境,这是一条人命啊!
”观众为之动容。
当罗伯向大本营求救时,刚从山上下来的同队向导不顾生命危险拼死上去送氧气,结果他走得比罗伯还早。
还有史考特,看起来像嬉皮士,但他打着地塞米松,拼命折返营救队友,最终体力不支,这个曾登顶5次的世界著名等登山家也长眠雪山,他的团队只死了他一个,客户均安好。
登山向导真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职业,真正的拿命在搏。
在险峻恶劣的环境下,不单单是要顾着自己,还要照顾到团队的每一个人,特别是营救时一趟趟往返,一次次把自己置身于生死玄关,是对技术、体力、道德的巨大考验。
片尾的时候出现了当年登山队真实的合影、贝克获救后与妻子的拥抱、还有罗伯的妻子与女儿等等。
剧中合影的位置着装和动作都与真实照片一致。
贝克受伤的造型也与照片一致,真实到让你觉得这是一个纪录片。
第一次知道Into thin air,是看王静女士的《静静的山》,2011年她在攀登洛子峰时,有那么一瞬间想到了1996年珠峰登山史上最大的灾难,在短短1天左右的时间,从5月10日下午4点多,暴风雪开始启动、发作,持续了20小时,湮灭了当时世界上最景气的珠峰商业登山公司,吞没了几个最优秀的职业高山向导的性命。
时隔9年,终于有人将这个故事拍成电影,让更多的人通过影像的方式来了解它。
《绝命海拔》讲述的不仅是一次事故,更是一个故事。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为什么要登山?
”当大家在营地说出那句“because it is there”的时候,相视一笑。
你知道它在那儿,像是在那等着你,这句话更像一个诱惑。
而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出发的理由,两次来过珠峰却未能登顶的邮差员,打三份工还想再试一次,他说他想给自己的一群孩子做榜样;在家里感到被乌云笼罩的医生,只有到了珠峰,才能完全投入,呼吸自由。
甚至很多时候,人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去,所以出发是为了找到答案。
就像我们穷其一生不断追问自己“我为什么活着”,然后在平凡的日子中,追寻追寻,且行且珍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我很庆幸这部电影忠于原著,因为真实本身具有不可撼动的力量。
影片没有为了制造戏剧冲突而演绎人性善恶的对立,也少有灾难片中刻意突出的煽情桥段。
整部电影中,或者说那个故事里,人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力登顶并返回。
有恐惧。
在孔布冰川上的命悬一线,在缺氧状况下的艰难下撤,最恶劣的环境里是最强烈的求生欲。
当Beck苏醒后意识到自己被放弃时,我想他是先有了恐惧感,这种感觉催生了他强大的意志力,走回营地的每一步,都是意念。
有责任。
每个客人都想登顶,梦想这个东西,有时会变成执念,尤其是在稀薄缺氧的环境中,而对于登山向导,安全返回比什么都重要,在珠峰的攀登历史中,有太多夏尔巴人为了客人的安危,使自己置于危险境地。
有真情。
Rob为了完成Doug的心愿,陪他一起登顶, 然而你若想去评价Doug的一意孤行,却发现并没有坚定的立场。
也许对有些人来说,登顶比生命更重要,当然这也带来了无法挽救的灾难,但他最后从绳索上解开自己,你很难说那是因为幻觉,还是为了让自己和别人都解脱。
而Rob的朋友赶去救援的那一幕,两个男人抱在一起取暖,我想起《静静的山》中,王静也曾见过类似的场景,两个男人下撤时搀扶行走,这种逾越了性别的情感,她称之为“大爱”。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Imax电影的一个好处是让你觉得身临其境,影片中有几处队员因各种原因无法行走,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自己就在他们身边,却无能为力。
茫茫雪山中,人是多么渺小,向悬崖边缘多走一步或是躺在地上不再起来,死,很容易,而活下去,很难。
生存往往和勇气相伴。
Beck被直升机救起返回,经过最初来时和大家一起走过的独木桥,风景依旧如画,明媚的阳光不再是好心情的添加剂,而是有些刺眼,透着些许漠不关己的意思。
谁能和我并肩同行,从开始到结束?
即使知道结局,内心也仍然在Rob和妻子通话时被打动。
触动我的不是爱情,而是他的妻子在得知罗布无法获救后,说“他现在一定很孤独”,一种难以名状的悲痛感将我包围,但它巨大压抑得如同雪山,吞噬了想要呐喊和哭泣的冲动。
镜头里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的男人躺在8000m雪山上,那个世界是安静的,仿佛只有他和最爱的人说话的声音,我不知道他的心情,或者说,我不想也不忍去猜他那时的感受,遗憾或是无悔,都敌不过生命的伟大与脆弱。
电影有结束的时候,而生活始终要继续,留在上山的人成为回忆,活着回来的,写下这些故事。
为什么要登山?
更像是对人生的追问。
来去上下之间,是每个人的选择和经历。
如果有一天,你也站在珠峰之巅,会想到什么?
“珠峰虽是世界的最高点,但它只是一座山,只不过比别的山更高而已。
世界上还有比珠峰更高的地方吗?
有。
那是你想触摸天堂的心。
——《静静的山》”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一部能值回IMAX票价的真正的大片。
单单是来领略下珠穆朗玛峰上的震撼风光,已是视觉上的极大享受。
天梯和登山的身影们在无垠的鸿沟和雪地里,显得如此渺小。
每一步艰难的前进,心生可畏却要赢得可敬。
人类对自己的意志力和控制力的挑战,极限于此。
极限运动,就是now or never,做了就是拼命,不做就是没有。
这也绝对是一部足够现实的大片。
没有刻意煽情,没有眼神特写来强调痛苦,紧张或者绝望。
仅仅是呼啸的风暴声就惊心动魄。
从小语文老师就教育我们环境描写的重要性,在绝命海拔里,最惊喜的就是逼真的音效和风景了。
风,雪,冰川,black cloud,还有偶尔的灿烂阳光,都很真实。
天蓝色真的是很好看的颜色呀。
几乎整部电影都是在“对抗”中推进,人与自然的对抗,人与他人的对抗以及人与自我的对抗。
如果仔细回味,群戏多,个体人物的塑造薄弱些,但每个角色都有展示出了他们的生活甚至是他们人生的冰山一角,而以点及面的話,每个登山者都是一类反抗者的缩影吧。
可以理解导演编剧的良苦用心,想传达的有很多,然而不少观众抱怨看得很累,很无聊,如果是来图个消遣又不想think twice的話,这片确是太压抑了。
因为,整部电影几乎没有任何夸大和刻意制造的戏剧冲突来吸引观众,示好观众。
每个登山者的死亡都显得很平淡。
迅速,干净,简单。
短而突然,仿佛在珠峰上,人的生死是那么微不足道。
第一次死亡,是Doug把锁链解开后还没抓稳,一阵疾风把他吹落深渊,没有多加任何镜头或特写给他的坠落过程或是在他身边四十米处的Rob的反应。
于是一条生命,转瞬即逝。
记者问众人为何要来攀登珠峰,有一群人举着酒杯,说“因为山在那里”。
当时Doug的回答是,就是为了证明我可以登顶,为了证明regular person can achieve impossible dream。
作为一个恻隐之心比较重的人,我一开始就最关注弱势的Doug。
希望他可以登顶,再带着孩子们的希望回去。
然而大自然丝毫不愿让乌云背后露出幸福线。
第二次死亡,H在意识崩溃后立刻认为自己在发热,随即开始脱衣服,身体一滑,又一生命戛然而止。
H是唯一一个返回危险的高度,回应了Rob的呼救的。
人性在了无人烟的空山里被无限放大。
在凶险的冰川山脊上,选择做一个无私的人,需要的不止是极致善良,更是宗教信仰般勇气。
讽刺地是,H此时似乎已经被冻得神志不清了。
第四次死亡,男神饰演的Scott,纵然经验丰富,心智坚挺,却耐不过身体机能的极限。
第五次死亡,镜头直接到了keira在机场接机,拥抱了她爱的伙伴和朋友,而最爱的丈夫理所应当的没有出现。
仅一个镜头告诉我们,这群人里最不该遇难的人,遇难了。
电影艺术总是让人相信奇迹,但现实没有。
以为登顶后的喜悦是结束,然而苦难在那时才刚刚开始。
记得去年秦皇岛跑半马的时候,本来准备跑个10k就去坐车的。
然而真正跑到了10k节点,心里只想着再多1k,再多跑1k就休息,接着又是2k,3k,最后想哪怕晕倒在跑道上也不要放弃。
极限挑战的魅力就在于此,从心力和体力的不断抗争,得到自虐式的刺激感和成就感。
片中Beck说他来登山,是因为不在登山时,总有black cloud缠绕着他,是一种强烈的depression。
一旦家庭和睦,养尊处优,生活稳定,人便死于安乐。
有些人就是生来挑战这个世界的,当自我价值的实现不满足于社会认可和物质丰裕,那么,也会,陷入绝望。
于是Beck来到山上,海纳百川的洪荒山势,屹于天地之间,自我如沧海一粟,心里的黑云不再。
说俗点,这真就是大自然的力量。
然而Beck是爱亲人的,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时候,他靠着对亲人的渴望活过来了。
有些人可能就是需要逼近死亡来remind自己拥有些什么,估计又死了一次,失去了双手,Beck能够珍惜他这条动用直升飞机救回来的命了吧。
题目是做一个可靠的人,是啊,来做一个让别人觉得靠得住的人吧。
这是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带给我最大的感慨。
一个登山团队,试想没有Rob,没有愿意将自己安危置后,在险象环生的环境里还去帮助别人的人,那情况该有多糟。
两个小时,作为一个电影迷,脑海里总是前置的想到很多可能发生的情节,比如团队背叛和人性扭曲的揭露,或是戏剧化的重燃希望,奇迹降临,然而,都,没,有。
连观众都忍不住希望Rob放弃Doug先自保,但Rob做不到。
让一个好人眼睁睁地抛弃一条生命,没有比这更残忍的事了。
每一个人都不抱怨,做到自己能做的最好,为自己,更为他人。
每一个登山者,在生活中,都是那种最能靠得住的人,是善良而正直的。
写到这里突然发现,不管是整部片子看下来,或者是感想感触写到现在,都没有提过征服。
以前提到攀珠穆朗玛峰,人们总说征服那座山,也征服大自然,现在看,这字眼真的太矫情和幼稚。
人类从来就没能和大自然的力量平起平坐过,只是挑战,谈何征服。
对于一些看完片子跑去嘲笑极限运动毫无意义还很zuo的人:你不知道别人为什么拿着生命做赌注去爬个山,就像你不知道Salman Khan为什么放弃10亿美元的生意选择做个普通数学老师一样。
追求不同,何必比较。
但即使追求不同,也必要尊重。
有些人以为自己活得好,可怜他都不知道自己在怎样地活着,更不知道人类可以怎样活着。
据说有梦想却怎么也实现不了很痛苦,但连真正的梦想都没有岂不是更可悲。
如果深究编剧和导演想传达的东西,有太多了,今天只想说,每一个敢去登珠峰的人,都一定是个英雄。
而1996年的这一群,“冒险顾问”队,他们大都成功登顶,是胜利者,已是无憾,只是未归。
热爱珠峰的人,能葬入其中,又何尝不是一种荣耀。
在地铁站看到这部电影,一看标题和封面海报,我以为又是一部“爬大山,作大死”的电影,还是改编自著名登山灾难,里面必然充满了紧张、惊险,夸张的煽情和角色死亡,简直是给户外运动爱好者的良好预防针。
结果今天看完后我就被打脸了。
哪怕仅仅当成风光片来看,这部电影也绝对赏心悦目。
长镜头下,蓝天白雪,孤峰冰川,山脊上一小队缓慢移动的登山者,那场景简直震撼,珠穆朗玛峰的气势扑面而来。
然而抛开美景,这部电影也确实把雪山的凶险直接展示了出来。
茫茫天地间孤独的一行登山者,被雪崩砸过,被暴风雪吹过,要保护踩脱步子滑下来的同伴,要预备着登山梯突然摇晃把人甩下悬崖的危险,还要面对即将登顶,却发现登山绳早已经断掉的窘迫境地。
同时,个人的身体状况也是个大问题。
电影里的登山向导指着海拔八千米以上的地方,说,过了这里,你就在一步步死去了。
稀薄空气下视力模糊,极低的气温下力气迅速流失,在高海拔,一斤重量背起来像有十斤重——有登山经验的人看这部片,会更有切身体会,哪怕只是在高原上走过路的人,都能感受到那种全身力气都被抽掉,怎么呼吸都不够用的痛苦。
然而以上这些,都抵不过山神突然变脸,风雪来临。
即使是最有经验的向导,在那样的情况下也无力自保。
上山时还是阳光灿烂,下山就遇到风雪,明知脚下是打雷闪电的乌云,也只能硬着头皮冲下去。
情况凶险无比,人们甚至无法救下所有队员,因缺氧或寒冷而陷入昏迷的队员只能被留在雪地里。
看着出征时一张张笑脸,一个一个变成冻得发紫的脸再被风雪掩埋,很难不落泪。
可贵的是,电影并没有夸大戏剧冲突。
没有预想中的冰层一点点裂开的让人心焦的场面,也没有人哗啦哗啦滑下雪山的触目惊心场景。
许多人只是默默地失去力气,慢慢地走不动了,然后永远留在雪地里。
只有一些小细节能看出感情,前来营救的登山者看到了倒在雪地里的同伴,探了呼吸摸了颈动脉后,默默地拉过他的登山包,盖住同伴的脸。
雪地里醒来的幸存者挣扎爬起来又摔倒,看到了身边已经冻僵的同伴,脸上的悲痛溢于言表。
这样简单直接的死亡和悲伤,才更能明明白白地展示出登山的凶险和残酷。
看完之后会想去登山,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
电影里,一群登山者在珠峰大本营,说着登山的理由。
表面上看,他们都是为了一睹旷世美景。
而实际上,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事情,却是当自己战胜了身体和内心的懦弱,拖着伤痛抓到目标的时候,那一种成就感。
人类太过渺小,我们永远无法轻易地说征服了一座山。
在不断攀登的过程中克服的那些困难,与其说是战胜了自然,不如说是战胜了那个曾经会被这些困难轻易打倒的自己。
这种感觉,最美好了。
最触动我的地方在电影结尾,每个人的结局一带而过。
有人永远落在冰川夹缝中,有人渐渐被风雪掩埋,有人成功回到了亲人的怀抱,有人失踪了,成为传说。
我想他们每个人,对此次登山总做过最坏的设想,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来了。
这种抱着梦想拼搏下去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
我们无需再去想他们为什么要去干一项可能是“送死” 的事情。
藏文珠穆朗玛就是“大地之母”的意思,英文称Mount Everest。
最近一次高度测量是在2005年,历时2个月,由中国国家测绘局测定,高度为8844.43米。
也有其他几种高度的说法,差别均为几米。
●1921年,第一支英国登山队在查尔斯·霍华德·伯里中校的率领下开始攀登珠穆朗玛峰,到达海拔7000米处。
●1922年,第二支英国登山队是用供氧装置到达海拔8320米处。
●1924年,第三支英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乔治·马洛里和安德鲁·欧文在使用供氧装置登顶过程中失踪。
马洛里的遗体于1999年在海拔8150米处被发现,而他随身携带的照相机失踪,故无法确定他和欧文是否是登顶成功的世界第一人。
★1953年5月29日,来自新西兰的34岁英国登山队队员艾德蒙·希拉里与39岁的尼泊尔向导丹增·诺盖一起沿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是纪录上第一个登顶成功的登山队伍。
●1956年,以阿伯特·艾格勒为首的瑞士登山队在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登上珠穆朗玛峰。
(有准确记录以来) ●1960年5月25日,中国人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分别为王富洲、贡布、屈银华,此次攀登也是首次从北坡攀登成功。
●1963年,以诺曼·迪伦弗斯为首的美国探险队首次从西坡登顶成功。
●1975年5月16日,日本人田部井淳子成为世界上首位从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女性。
●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第二次攀登珠峰,九名队员登顶,其中藏族队员潘多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从北坡登顶成功的女性。
●1978年,奥地利人彼得·哈贝尔和意大利人莱茵霍尔德·梅斯纳尔首次未带氧气瓶登顶成功。
●1980年,波兰登山家克日什托夫·维里克斯基第一次在冬天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
●1988年,中国、日本、尼泊尔三国联合登山队首次从南北两侧双跨珠穆朗玛峰成功。
●1992年,湛易佳成为首位登顶的香港人。
●1993年,参与两岸联合珠穆朗玛远征队,吴锦雄成为首位登顶的台湾人。
●1994年,台湾登山家拾方方(本名:石方芳)于5月8日17:38登上珠峰,但在下撤途中遇上暴风雪而失踪。
拾方方为第二位登顶的台湾人,首位在珠峰登顶中过世的台湾登山家。
●1995年,台湾登山家江秀真与陈国钧联手登顶成功,江秀真成为第一位登顶的台湾女性登山家。
★1996年,包括著名登山家罗布·哈尔和史考特·费雪在内的15名登山者在登顶过程中牺牲,是史上攀登珠穆朗玛峰牺牲人数第三多的一年。
美国“户外”杂志记者强·克拉库尔幸运逃过一劫,将亲身经历写成《巅峰》(Into Thin Air)一书。
台湾登山家高铭和死里逃生,写下《九死一生》一书。
此事件被改编成2015年电影《珠穆朗玛峰》,片中也有稍微提及台湾登山团的故事。
●1998年,美国人汤姆·惠特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登顶的残障人士。
●2000年,尼泊尔著名登山家巴布·奇里从大本营出发由北坡攀登,耗时16小时56分登顶成功,创造了登顶的最快纪录。
●2001年,美国人维亨迈尔成为世界上首个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盲人。
●2003年,纪念人类首次成功攀登珠穆朗玛峰50周年。
●2005年,中国第四次珠峰地区综合科考高度测量登山队成功攀登珠峰并测量珠峰高度数据。
●2006年5月,19岁的英国探险家James Hooper和Rob Gauntlett从北侧成功攀上山峰,并成为全英国最年轻的珠穆朗玛峰登顶者。
●2007年,尼泊尔观光部指出,美国19岁少女“珊曼莎·拉森”是最年轻的成功登顶外国女性。
●2008年5月8日,北京奥运圣火珠峰登山队的队员抵达珠穆朗玛峰峰顶,并燃点起祥云火炬,进行约200米的火炬传送。
●2009年,台湾人江秀真成为首位从南、北两侧均成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女性。
●2009年5月22,台湾人李小石背著妈祖神像登顶成功。
●2010年5月18日,台湾人林永富以57岁之龄从北侧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为目前台湾成功登顶珠峰年龄最年长的攻顶者。
●2010年5月22日,英国人普伊(Lewis Gordon Pugh)在珠穆朗玛峰上的冰湖里游动一公里,费时22分51秒,成为珠峰长泳的第一人。
●2010年5月22日,来自美国加州13岁少年乔丹·罗麦罗从北侧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世界最年轻登上珠穆朗玛峰者。
●2012年5月19日,来自日本山梨县的73岁女登山家渡边玉枝于当地时间上午7时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年龄最高的女性登顶者。
●2012年5月19日,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4名队员德庆欧珠、次仁旦达、陈晨和董范于8时16分从北坡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峰,成为中国第一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大学登山队。
其中德庆欧珠、次仁旦达、陈晨均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校大学生。
●2013年5月19日,香港攀山家曾志成第二度成功登峰,由西藏取道北坡上珠峰,是首位港人完成由南、北两坡登珠峰壮举。
●2013年5月23日,日本登山家三浦雄一郎于80岁时,第三度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最年长的登顶者。
刷新尼泊尔登山家于2008年以76岁攻顶成功的纪录。
●2014年4月18日,雪崩造成15人丧生,为人类于1950年代首次登顶珠峰以来,所发生死亡人数第二多的事故。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地震导致18人遇难,百余人受伤或失踪,再度打破2014年登山山难纪录,惟此次事故主因为地震。
-- ◆攀爬珠穆朗玛峰必须遵守“两点钟规则”,即攻顶时间一定要在下午两点前完成,不然就必须回头。
◆截至2012年,大约有235人丧生在攀登珠峰途中。
大多数丧生者死亡在8000米以上高度,雪崩和意外滑落是两个最大原因。
-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在大银幕上且以IMAX3D形式呈现出来的攀登珠峰题材电影,作为一个马洛里粉,不去捧场简直对不起墙头。
尽管96山难跟作为珠峰先驱的马洛里并无直接关系,然而每一缕留在珠峰上的幽魂,都是马洛里的同侪。
电影从登山前的准备起拍,从国内告别家人到加德满都繁忙拥挤的街巷,队员之间的相识和次第出场,走过崇山峻岭间的索桥,牦牛,寺庙的祈福仪式,终于来到热闹的大本营。
在这里Rob Hall带队的Adventure Consultants和Scott Fischer带队的Mountain Madness两支队伍会合。
他们都打算在5月10日这天(Rob说是他的幸运日)发起攻顶,谁也不准备退让,于是Rob建议合作而非竞争,Fischer答应了。
Rob似乎有不好的预感,但在1996年的此时此刻,一切灾难的征兆尚未现出端倪,他俩谁也没能预料到,在这个春季登山季里他们将双双殒命。
Rob Hall自然是电影的主角,但在我阅读96山难的相关资料时,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却是那位被队友两度放弃、两度整夜暴露于暴风雪中却都熬过来,求生意志坚强无比的德州好汉Beck Weathers,他让我想起了最后以悬挂的身姿定格在艾格峰北壁的Toni Kurz,Touching the Void里的Joe Simpson,绝境之中自救,无论成败,他们都是大写的人。
故而,当影片一开始Beck Weathers即出场,并且主角之像明显时,我是既意外又惊喜的。
除了Beck,AC队里罹难的两名客户之一、那位由学生募资赞助来攀登珠峰、受到Rob打折照顾的Doug Hansan也刻画得比较详细,他说自己登山的原因之一,是想让大家看到,像他这样的一个普通人也是可以的。
实际上95年他已经有过一次在登顶在望之前被迫下撤的经验,无论如何他不愿这一次再失之交臂。
而47岁日本女登山家難波康子,已攀登过世界七峰中六峰,正尝试成为登顶珠峰的最年长女性。
由于花了这么多时间做铺垫和人物介绍,真正从四号营发起攻顶时,已经接近电影中段了。
影片多次向小马哥致敬,包括问大家为何要登山时回答的那句“Because it's there!
感谢马洛里先生!
”也“还原”了Rob、Doug、Harold(Andy Harris,AC三名向导之一)具体怎么死的一种猜想。
Beck确实是主角,他的故事相对完整,虽然实际的情况要比电影里呈现出来的令人震撼得多,比如电影里他靠个人的力量走回四号营后,第二次死里逃生的过程被删掉了,而第一次死里逃生,也略去了提前折返的Stuart Hutchison来搜救他和康子,因为发现他俩已丧失意识、严重冻伤和无法移动,考虑到即便将他俩救回四号营,队友也没能力施以救治,也不可能及时将之撤离往山下,于是Hutchison作出决定放弃了他和康子,将他俩留在原地等死这样一个过程。
如果说当时Hutchison作这样的决定是合理的,无可厚非,那么当苏醒过来的Beck坚持着自己走回四号营后,队友却依然认为他必死,从而将他一个人单独扔在一个帐篷里等死(导致暴风雪刮坏他的帐篷后,他又暴露了一个夜晚,没死简直是神迹),就多少有些让人觉得悲凉了。
这可能也是商业登山的一个弊病之一,队员们彼此之间并没有多深厚的私人情谊,危难关头先求自保,而非生死相依、守望相助,一个感叹……电影里略去这些细节经过,不知是别有用意,避免与Rob怎么也不愿意放弃Doug独自下撤作对比,或是其他原因,不得而知……Rob与他的AC队既是主角,吉伦哈尔扮演的Scott Fischer和他的MM队的戏份就被压缩,电影关于Fischer的死因解释大概是一天之内多次上下体力透支:前面他从二号营下来护送好友Dale Kruse回大本营,然后又继续追赶Rob的队伍。
Into Thin Air的著者、《户外》记者Jon Krakauer戏份反而较酱油,基本只有被挖墙脚的调侃功能了。
在准备阶段也提到了来自战斗种族的Anatoli Boukreev(MM三名向导之一、职业登山家)不带氧气的争议(他是MM的向导,虽然不带氧气不影响他自己登顶,但争议是他不带氧气会导致他作为向导帮助客户,特别是在下撤时的作用被限制)。
他是5月10日当日首个登顶者,13:00初登顶后14:30才开始下撤,花了接近一个半钟头帮助客户登顶,当下撤中的队员们被暴风雪困住,也是早已撤回四号营的他再次出发救回了幸存的Pittman、Fox、Madsen三人,后来他又出去搜救Fischer,遗憾只发现了Fischer的遗体,影片里有他将背包翻过来盖住Fischer暴露的面部的镜头。
关于要命的fixed ropes没有事先搭建好的问题,电影里切掉了Balcony的那一小时,只剩了Hillary Step那里的拖延,这两处接近两小时的延误是未能及时在安全时点14:00前回撤往四号营的关键,再加上当日AC和MM两队20人(本来是每队3名向导8名客户各11人,但MM那队里Dale Kruse突发疑似脑水肿在一号营就已退出,68岁的Pete Schoening则在大本营时就决定不参与这次攻顶)加一支台湾队共33人都要登顶,导致Hillary Step处太拥堵,延缓了通过时间。
过于倚赖氧气瓶也是个问题。
总之影片告诉我们,即便是商业登山,有向导有雪巴帮着,也是要看天看运气啊,并没所谓百分百保障,在珠峰这样的极端环境里,任何一个失误都会放大成性命攸关的大事。
总体而言,Everest挺符合我的预期,细节到位,可能有观众觉得拍得比较平铺直叙,平淡,缺乏高潮和惊险,也没有什么悲壮之感……我承认它跟《北壁》给人以强烈的悲剧感大不相同,也不像Touching the Void那样是一个人的史诗。
这只是一场被较为细致和完整呈现的灾难。
镜头下的珠峰宏伟然而并没有那种至为可怖至为美丽令人充满恐惧又疯狂渴望的感觉。
也是good but not great的类型。
然而比起拍得各种戏剧化、煽情、惊险高潮迭起(这并不难做到),我更愿意要一部冷静、忠实、详细地还原了故事的电影,毕竟我想看的只是那个真实的故事被以影像化的形式呈现在大银幕上,哪怕拍的是个记录片,我一样会去看。
ITA著者说从统计学上看96山难算寻常事件,12人死亡数只占春季登山季里上到大本营以上的398名登山者总数的3%,略低于当时的历史平均死亡率,而整个登山季有84人登顶,1:7的比率也低于此前的1:4,所以96年算safer-than-average year。
这样算,小马哥的22年应该是全年/单日死亡率最高的了(7人),因为22年基数太低,就他们英国国家队一支在爬……96年全年(包括秋季)死15人,春季死12人,单日8人,其中AC死了领队(Rob Hall)、一名向导(Andy Harris)与两名客户(Doug Hansen和難波康子),MM死了领攀Scott Fischer。
1.2014年4月18日,珠穆朗玛峰的一次雪崩导致16人死亡,超过了电影原型事故的死亡人数。
其中大多数是为即将到来的登山季做准备的夏尔巴人,这使得影片的拍摄不得不延期。
2.当Rob Hall的团队被问到为什么要攀登珠峰的时候,大家异口同声说出的那句"because it's there,"这是全世界登山者的座右铭。
其来历是George Mallory在1924年的一次访问中被问到他为什么敢于冒着生命危险成为第一个登顶珠峰的人时的回答。
George Mallory在1924年6月的一次登山活动中失踪,其尸体在1999年5月在距离顶峰245米的地方被发现。
3,电影中驾驶直升飞机救援的飞行员是尼泊尔最有经验的飞行员Vijay Lama。
4.Mount Everest的名字是有英国测量总监Andrew Waugh在1865年命名的。
其是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被确定为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高度29029英尺(8848米)。
5.Into Thin Air的作者Jon Krakauer对电影的某些情节提出反对,尤其是一幕他拒绝帮助Anatoli Boukreev的团队进行搜寻营救的情节。
Krakauer对洛杉矶时报表示,“电影中的对话根本不存在,当时Anatoli去了几个帐篷,而当时甚至连夏尔巴人都无法出去,…而根本没有人来过我的帐篷进行询问。
”本片导演Baltasar Kormákur也作了回应,称此情节只是为了说明当然人类的无助,以及为什么无法出去展开救援的。
6.Christian Bale被指有望出演Rob Hall,但因出演《法老与众神》Exodus: Gods and Kings (2014)而未能成行。
因此导演Baltasar Kormákur决定将电影中的故事改成群戏。
7.电影于2015年发行,这年也是继1974年以后第二年没有人成功登顶珠峰。
2014年由于发生了16人遇难的事故,夏尔巴人取消了当年的登山节。
8.电影中的故事和一些场景取材于1998年IMAX的纪录短片《珠穆朗玛峰》Everest (1998)。
9.影片顾问,也是本次事故的幸存者Lou Kasischke,发表了"After the Wind."一书,对当时的事故进行了叙述。
10.Jason Clarke在本片和《终结者:创世纪》Terminator Genisys (2015)中都取代了Christian Bale的角色。
11.丹参-希拉里(Tenzing-Hillary)机场(电影中被叫做卢克拉(Lukla)机场)曾简短出现。
因其陡峭的跑道和诡异的周围地形,被许多人认为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机场。
12.Guy Cotter,是本片的顾问,现在担任“冒险顾问”Adventure Consultants的领队,也就是Rob Hall的老工作。
13.电影中提到,珠穆朗玛峰是"the 8,000"的其中一员。
"the 8,000"是指全球的14座海拔超过8000米的高峰。
包括:珠穆朗玛峰(Everest) - 位于尼泊尔,8,848 m (29,029 ft);乔戈里峰(K2) - 位于巴基斯坦和中国之间,8,611 m (28,251 ft); 干城章嘉峰(Kangchenjunga) - 位于印度,8,586 m (28,169 ft);洛子峰(Lhotse)- 位于尼泊尔,8,516 m (27,940 ft);马卡卢峰(Makalu)- 位于尼泊尔,8,485 m (27,838 ft);卓奥友峰(Cho Oyu - 位于尼泊尔,8,201 m (26,906 ft);道拉吉里峰(Dhaulagiri I)- 位于尼泊尔,8,167 m (26,795 ft);马纳斯鲁峰(Manaslu)- 位于尼泊尔,8,163 m (26,781 ft);南迦帕尔巴特峰(Nanga Parbat)- 位于巴基斯坦,8,126 m (26,660 ft);安纳布尔纳峰(Annapurna I)- 位于尼泊尔, 8,091 m (26,545 ft);加舒尔布鲁木I峰(Gasherbrum I)- 位于巴基斯坦,8,080 m (26,444 ft);布洛阿特峰(Broad Peak)- 位于巴基斯坦,8,051 m (26,414 ft);加舒尔布鲁木I峰(Gasherbrum II)- 位于巴基斯坦,8,035 m (26,362 ft);希夏邦马峰(Shishapangma)- 位于尼泊尔,8,027 m (26,335 ft)。
14.本片有五位演员曾获奥斯卡提名:Jake Gyllenhaal, John Hawkes, Keira Knightley, Emily Watson 和 Josh Brolin.15.Keira Knightley的戏份只拍摄了六天。
16.导演Baltasar Kormákurs 13岁的儿子在本片中出演了Beck的儿子。
17.现实中Beck Weathers的鼻子被冻至坏死,他不得不进行鼻子的重新修复。
18.Andy 'Harold' Harris 和 Doug Hansen 至今未被找到。
而在事情发生两周后的Rob Hall的尸体被发现,遵循他遗孀Jan的要求,将他的尸体留在了山上。
如电影中描述的Scott Fischer的尸体被他的好友Anatoli Boukreev发现,他将尸体移到了登山线路以外。
而在将近一年后,Boukreev又发现了Yasuko Namba的尸体,他建了一座简易的坟墓,以免其受到食腐动物的破坏。
当Yasuko Namba的丈夫知道这一消息后,他资助了一支探险队去寻找妻子的尸体。
19.Rob Hall是第一个五次登顶珠峰的非夏尔巴人,他的妻子Jan是第二个登顶珠峰的新西兰女性。
第一个是Lydia Bradey。
20.Beck Weathers是由直升飞机接送下山的,而直升飞机能够到达Beck所在的位置相当困难,这在电影中有体现。
但电影中没体现出的是,Beck在飞机只能接走一人的情况下,让一名情况更严重的登山者先登机离开。
而如果飞机无法再次返回山上,他将很有可能无法生还。
当后来被问及这个决定的时候,他表示看来当时这个决定是正确的。
21.当灾难发生期间,IMAX的电源拍摄团队正好在珠峰拍摄纪录片,当灾难发生,他们立刻停止拍摄,加入到搜寻和救援的工作中。
22.Anatoli Boukreev,Mountain Madness团队的向导,于1997年12月25日在攀登尼泊尔的安纳普尔纳峰时遇难。
23.电影的拍摄是参考了描写1996年山难的各类书籍,以及当天的录音。
在2015年9月“娱乐周刊”的采访中,导演Baltasar Kormákur证实,他电影最初的发想是基于灾难幸存者Beck Weathers的书"Left for Dead",并继续表示Jon Krakauer的书" Into Thin Air"没有被用来当做拍摄的素材。
24.Jon Krakauer在他的书" Into Thin Air"中指出,如果Anatoli Boukreev携带氧气瓶的话,一些生命有可能会得救。
而Boukreev认为如果登山者足够强壮就不需要携带氧气。
很快这场争论就变成了公开的诉讼,并一直没有解决。
1997年Boukreev发表了自己的书 "The Climb: Tragic Ambitions on Everest"来反驳Krakauer的职责。
Rob's body remains on the mountain alongside others who lost their lives.罗布的遗体和其他逝去的登山者一同留在山上。
心血来潮想要有朝一日征服四姑娘山,又觉得这一天遥遥无期。
现在做攻略没啥意义,就想着看几部登山电影坚定一下自己的登山决心。
接连看完《喜马拉雅》,《绝命海拔》,除了坚定了登山之决心,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对大自然要心存敬畏。
影片讲述一群来自各行各业的登山爱好者,为追求一个共同的梦想——登顶珠峰,在领队罗布和斯科特的带领下,挑战自我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克拉考尔,杂志社记者,希望写一篇5000字的长文记录登顶珠峰的过程。
道格,邮递员,连续三年尝试登顶珠峰,前两次都无功而返,他说这次是他最后的机会,明年他不会再来了。
斯图,爬山过喀喇昆仑山脉的乔戈里峰,想要追求更好的山峰。
难波康子,征服了七大峰中的六座,这次是她的大满贯之行。
贝克,资深登山爱好者,希望在珠峰顶拨通妻子的电话。
罗布,专业登山保障者。
还有一众夏尔巴,靠当珠峰向导和救援队谋生。
每个人,似乎都有不得不登上珠峰的理由。
我愿称他们为敢于直面梦想的勇者,要知道,截至2023年6月1日,也不过7000多人曾经登顶珠峰。
在面对珠峰这头凶猛无情的野兽的时候,我敬佩他们昂首向前的勇气。
在攀登途中相互扶持,不轻易放弃彼此的温情,使我热泪盈眶。
可是,我有一个疑问。
诚然,登顶珠峰是一个莫大的荣誉,以死亡为代价是否值得?
是的,那证明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坚韧不屈、证明了人类不可战胜的决心。
那么,身为一个儿子、丈夫、父亲所需要肩负的责任呢,弃之不顾吗?
在我看来,这次事故的发生无非两点。
1、道格想要抓住这最后一次机会,不顾自己身体的极限以及恶劣的天气也要登顶,罗布随他一同前往。
2、氧气瓶不足、氧气瓶被冻住,缺氧无法行动,冻毙于雪山。
我不知道是否可以做更充足的准备来避免这样的事发生,我只是在为他们的登顶而由衷赞美的同时,怜悯因此失去儿子、丈夫、父亲的其他人。
倘若多一分对自然的敬畏,这些是否就不会发生。
《喜马拉雅》中有一句话“真正的登山者从不说征服,我们只是获得了大自然的准许,在上面做短暂的停留”。
我想,人类从来就没有征服大自然,只不过是获得了大自然的准许,短暂的利用和改造自然。
从前我向往蹦极、过山车、跳楼机这样的刺激项目,往后我会心存敬畏。
珠峰可攀,不可征服。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君子不立危墙,智者敬畏自然。
以上。
在观影过程中,笔者都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为何Everest珠穆朗玛峰会有如此巨大的诱惑力,吸引着登山爱好者们前赴后继、视死如归。
就算是要征服天险,她也不是世界上死亡率最高、最难攀登的山峰。
但她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地球上的一个标志,第三个极点。
这大概就是她的魔力吧。
登山队的一位成员询问大家挑战珠峰的理由,即使他们都有各自的目的和想要追求的意义,却都汇成了一句豪迈的壮语:因为她在那里!
于是我们能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清晰的感受到每个人壮志踌躇,队员们英姿勃发,所有人都信心满满。
这也许也是这部电影最带有感情色彩的部分镜头了吧。
看到有些地方把本片归列于灾难片,和《垂直极限》这类经典的登山灾难电影作比较。
笔者更愿意视本片为纪录片,因为本片的镜头绝大部分时候都是毫无感情色彩的中立的客观的,就像是一个冷眼旁观者,站在一旁如实记录着这支队伍的一切,即使队员们遭逢大难。
绝没有冷漠,也更不会关切,而是一种冷静,像上帝一样凝视着这些登山者。
也许只是一瞬生命的陨落,也许还有活的气息却被众人遗弃,也许同爱人诀别后安详的沉睡,也许是明知无法生存后理智的结束,我们无法从镜头中感受到一丝的悲切,只是凝望着他们生命的凋零,就如同这些宏伟山川注视着生命蝼蚁般存在一样。
诚如主角罗伯所说,冲顶珠峰就是一场寻死的旅途,一旦跨越那道生死线,剩下的就是在生命彻底消亡前成功回到营地。
在这伟岸的山峰面前,生死早已不属于自己,所以那些老练的登山者们对于放弃一个生命没有丝毫的犹疑和愧疚,这绝不是自私!
望着执着于登顶的道格、奔波于助人斯科特、只差珠峰的难波、勇于救人的哈罗德、还有心系队员的主角罗伯,镜头是那么的冷静,笔者也跟着淡然,既然生命终有结果,不如留在他们魂牵梦萦的大山之上。
本片角色众多,是一出典型的群戏。
电影的卡司阵容显然强大,片中有名字的欧美角色基本上都是你所熟悉的演员。
大概会有很多人觉得电影在角色刻画上不够细致,情感线的架设也比较粗浅。
但实际上,细节却非常丰富。
有成功挑战六座顶峰只差珠峰者,有连续挑战珠峰皆失败者,有未曾走上高峰者,有登山的老手,有为珠峰发狂的疯子,从他们简单的言语,就能感受到他们各自追寻的价值。
然而这一切,在雄壮的大山面前,还有什么意义,个性是如此的渺小,唯有群体征服山川的意志才能媲美。
笔者觉得在本片中个体刻画的不足丝毫不影响对人类群体的展现。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IMAX公司全程参与了这一次登山纪实。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这部电影确实是笔者过去三年内看过的IMAX电影中少见的A+级别的效果。
要知道过去三年在内地上映的IMAX电影,九成以上笔者至少看过一次IMAX版本。
这部《绝命海拔》已经达到了IMAX纪录片的效果,画面的清晰度、3D的景深效果都达到了很高水平。
笔者不知道本片是DMR转制IMAX还是实拍,但是在巨幕上呈现出了近乎完美的画质。
珠峰是如此宏伟,在IMAX画面中冰川的壮丽一览无遗。
每一次出现开阔视野的远景镜头,即使是山川也显得渺小,更别提蝼蚁般的人类。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她雄奇瑰丽,她充满魔力。
她是群山的领袖,她是世界的尽头。
她,就在那里!
(史歌出品,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史歌2015年11月6日凌晨
3.5 巨幕+半星.书的丰富可以让人更好理解其中人物的动机,这也是作者写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要说当时有多惨,而是要解释清楚一些事情,片子在这点上略缺,不过在把文字视觉化上片子已经做得很好了.越发觉得登山跟潜水一样,迷人又危险,且二者相互转化.
不知道这种电影的意义是什么,大牌云集,但剧本完全没给任何人物发挥的机会(除了自带戏的吉伦哈尔)既然是故事片为什么拘泥于浮光掠影的写实,那观众不如看纪录片或者文字资料。通篇最大感受:夏尔巴人很强,为什么总有那么多人喜欢去不符合自己位置的地方装逼
很差的剧本和剪辑。真实事件改编,背景是商业登山队的珠峰登顶业务蓬勃发展。前二十分钟在尼泊尔的准备戏码挺有趣的,拍出了一些风土人情,也有登山的科普作用,可惜太短了。到1小时的登顶戏几乎没什么戏剧性,就很顺利并无趣的登上去了,捎带铺垫了当天登顶的队伍过多、登山队之间的竞争、每位客人6.5万美元昂贵费用和男主为客户生命负责带来的经营压力。后50分钟才进入正题,基本是氧气瓶不足引发的灾难,但叙事就一塌糊涂了,你分不清谁死了为什么就死了(尤其吉伦哈尔冒出来爬山爬到死。啪!一下很突然啊)?谁救了人?最搞笑的是被当成死尸扔下的德州佬,冻了N久自己爬回去了。这种电影很难用画面表现在山顶的极端感受,看得人莫名其妙,前面安排一场登山者口述濒死体验的戏会好些,后50分钟也该有几个标志性角色负责串联,一些枝节情节也应砍掉
在讲什么?
不及格,完全不具備這種電影應有的科普、訓誡和批判功能,就是在糊弄一般觀眾。導致1996年這場山難的幾個關鍵因素都沒有強調到位,敘事不分詳略,人物塑造蒼白無力。對夏爾巴協作的一筆帶過最讓人無語,沒有他們誰他媽都別想登頂。
👍👍👍👍👍
★★★☆
实在看不下去 毫无吸引力
从技术层面上来看不太过关,但是我却莫名被它想表达的东西煽到。登顶的路,如同人生。
3.5
不要随便立flag
闷到家 除了摄影 别的一塌糊涂
电影本身没什么好说的。我想问的是:导演是怎么把这么一堆腕儿攒到一起的,这是近年来少见的赤裸裸的全明星阵容好不好?颇有一种猿族猩球拉着波斯王子在纸牌屋大战阿凡达与加勒比海盗,最终老无所依的赶脚。
雖然故事的人物線很混亂,但基於真實的事情就不想批評了。人與大自然的搏鬥,從來也不容易。最後電影告訴我們那些登山者的遺體至今還留在山上,想想他們的家人連最後一面也看不到還是挺心酸的。
看了比较压抑,这种片子还是能折射出很多人性上的问题
嗯.不要做危险的事...
不听劝告,一意孤行,真是害人害己。不太喜欢这类题材,看着不舒服,真不知道这算是人类的伟大呢还是愚蠢。
如果你面前只有这么一个机会你拼还是不拼?感性和理性的博弈,结局不过是一念之差。登山徒步是热血的,极限条件下是需要理智的。本片与其说是电影更像是平实的纪录片,可能在某些镜头和情节上需要刻画渲染一下,才会更有记忆点。
对于我这种不爱征服大自然,even都不爱大自然的人来说,这个故事缺乏的是——逻辑起点
两星半,全明星的平庸之作,有家人了不起行了吧,心疼单身的哈克。领队明明是害群之马,非要带别人登顶,下来非要别人送氧气。这片子主要太平,只能吐槽一下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