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根据漫画改编的。
时间很长的一部电影,一口气看完,然后梦想啊,热血啊,都从心底冒出来了。
热爱音乐,没有音乐活不了的人,不太懂摇滚。
虽然我喜欢很聒噪的音乐,很吵很闹很有气氛的音乐,会让血涌到头顶。
但是摇滚不太懂,很有名的也不认识,但是看这部剧的时候却很享受里面的那种青春热血奋力呐喊的感觉。
以前看过小红的绷带,也是关于乐队的,但是和这部不太一样。
这部电影主要是讲一个乐队从创建到最后变得有人气的努力的过程,这期间,成员们会有一些摩擦,会有矛盾,但最后,音乐的力量战胜了一切,为了大家心爱的摇滚,最终一起走上了舞台,把自己所有的情绪都包含到音乐里面。
里面的主唱,砂糖演的,他有一种魔力就是一开口全世界都安静。
虽然全剧里面他唱歌的声音一次都没被放出来,每次都是静音,但是导演可能是想让我们通过观众的反应去自己想象小雄的歌声,每个听过他的歌的人都似乎能听歌的同时看到这个世界上的美好的东西。
曾经是一个平凡的中学生,在学校被同学欺负的对象,却有如此治愈人的歌声,其实,只要去发现,平凡人的潜力很大。
总之,我觉得这部剧还是很好看的。
虽然最初是冲着经理去的,但是剧情也很强大。
【本人只会感性地与剧本交流】 所有我对青春的幻想都已经出现在这个故事里了。
对刻意保护下的学校生活感到枯燥,对无奈的欺凌中生存感到无耻。
当阳光劈在那张100*80的正方形木料画桌时,我才发现自己的幻想原来已经只存在重复。
当旁边桌的同学提前完成设计,而自己连续通宵都只能乞讨个及格。
当下床的同学已经带着女友去梦幻双人游时,我用那十只磨掉皮的指尖都弹不出一曲。
雄的所有都是从梯子上抱起BECK开始,从认识BECK到龙介(电吉),从龙介的电吉认识樱井裕志(架子鼓),之后是平义行(贝司),千叶恒美(主音),组成了存在同一个幻想的乐队BECK。
甚至存在了本人幻想的极端,用自己的音乐笼罩命运中的伴侣(南真帆,Moon Beams)归根,所有的一切都要从在梯子上报下BECK的勇气开始,有那样的想法就应该有那样的行为。
不喜欢世俗的校园,就已经不理会世俗的袖手旁观。
皮肉的痛会完全消退的。
这个故事其实就是一个幻想的追求,但疯狂用尽平凡的人物与画面去诉说这个的故事,让作为观众的我也产生了一个幻想,一个可以将幻想变现实的幻想。
当我看回截图时,我才发现原来现实中确确实实存在了那个幻想中的背影、、、、一个小女人带给我的现实中的背影 Mr.children【见本人的相册】
剛剛終於看了BECK,是老毛病又犯而閒置許久的片子。
年少時動畫看過一集,在當下感覺有點悶,就給關了。
看之前多少知道BECK是在講甚麼的,少年、成長、青春、樂團,大概就是這幾套;看之後,才想要給他多幾筆:信念、執著、熱情,還有搖滾樂之所以歷久不衰的一個重點:渾身顫抖。
google來漫畫原作要求小雄歌聲消音,我覺得這是好的,在劇裡不斷不斷被重複神化的聲音,總是不可隨便凡俗輕薄;這不是在說佐藤健歌藝不好,只是讓聽者各自帶入心中的"神聲",也未免是壞事。
千葉的處境很微妙,微妙的就像放克猴寶貝的那位DJ,似是可有可無,在重要歌曲上總無他的戲份,每次上MS就只看他在後面手舞足蹈令人尷尬。
我現在還找不到放克猴寶貝的那位"千葉"的必要意義(因為我不是LIVE眾吧),但BECK的千葉的存在意義至少有點眉目:革命是這樣的嘛,在暴動之前總是需要有人先喲喝一下才有人去衝撞警察。
看到阿櫻打鼓我有點心痛/慟,痛在怎麼停了這個東西,慟在現在真他X的想敲敲鼓。
龍介就是個執著到扭曲的非常識人。
這種人不是大好就是大壞,命運坎坷,但偶有媲美中樂透頭獎般的絕佳機遇;能把握的,就出頭了。
BECK最後最後在偽富士搖滾節,全團忽然像嗑藥般揮灑得淋漓盡致(連千葉這只舉手的人都熱淚盈眶了),觀眾如蒙受感召,每個人都彷彿掌握了甚麼繼續存活的勇氣。
這時我也看得入迷了,好像在看什麼名團的真實LIVE,即使沒有VOCAL,那種氛圍、那種力量,就是能讓你的心被打動;那瞬間,很多事都豁然開朗了。
額外一說,片尾是OASIS,在還不知道典故時,我想這接得真好。
无意间下了电影版的beck。
无意间点开了就一直看下去,洋洋洒洒2个半小时,续写了那些年轻人对摇滚音乐的憧憬。
很久不知道梦想是什么的我也被感动的不行。
可能真的需要这样的一部片子去感动人,去教会人们什么是梦想,怎么为梦想去拼搏。
一直觉得摇滚歌手是一种悲情角色。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有才华却没有赏识的龙介,一直被欺负而默默忍受的小雄,得不到自己所在的地方的承认的千叶,平凡的樱,温情贝斯的平。
就这样的悲情小人物组成了BECK。
我喜欢里面的一句话,不完美才能产生化学作用。
而那些化学作用正是音乐需要的。
可能真的如此。
我们大多都是平凡人。
但是总是以为自己是特殊的。
在兜兜转以后才发现,原来平凡才是真。
日本的电影还是给人编织了一个美丽梦。
让无数人去追逐的的魅力泡沫。
不过说实话,能死在这样的泡沫下,也值了!
第一次不用字幕看的日语电影. 靠着看动漫日影多年积累起来的几百单词量,再加上原作动画和漫画都读过. 竟然也能勉强看懂台词了..时常想,要是看电影时我才18岁,心情会有不同么.... 是不是还会向处在人生第一个低谷期,虚度荒废每一天,白天吃很少晚上失眠,患有轻度抑郁的中青年的我一样,观影时流那么多眼泪呢.也许会吧,也许还会兴奋的推荐给很多人看,也许还会早四年学吉他,也许也会在平淡的人生中留下在耀眼的聚光灯下,唱歌弹琴给谁听的美好回忆.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18岁时被感动流下的稀里哗啦的泪水,和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大叔般的年纪,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小人物,一个一事无成的人,一个对不起自己才能人,对自己懦弱的人生歇斯底里的发泄...这部电影的评分很快就会到7.X分的水平吧. 和乐与路一样.. 不过这两部对于我两说,都是9.5分的好电影.对于所有理想主义大叔,都是非完美,但有灵魂的,9.5分的好电影.
因为喜欢砂糖,而去看了这部《beck摇滚新乐团》却给了我意外的惊喜。
感觉日本的摇滚电影有一股热血沸腾的力量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把音乐的魅力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你的心也跟着躁动起来。
此时的砂糖还没完全褪去青涩,还是少年的样子。
他演的孤僻少年小雄,沉浸在自己喜欢的摇滚乐中无法自拔,因着自己的热爱而加入了乐队。
因为音乐而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为了梦想而挥洒汗水和泪流满面,一切都是青春最好的样子,是我们每一个青涩的梦最初的样子。
音乐不仅可以治愈一个人的心,也可以振奋一个人的心。
当电影的最后响起oasis的《Don't look Back In Anger》的那一刻时,有泪在我的眼眶里打转,它唤起了我对青春的所有回忆。
当电吉它被刷响的那一刻,当电音在琴弦中震颤的瞬间,每个人的脸上都是满足的泪水。
那个模糊的影像,就是舞台上的他们,原来梦想是可以这样的触手可及,这才是真正的青春啊!
人不痴狂枉少年,我们的青春,又有多少个像这样能够亲眼见证梦想实现的瞬间?
你的青春是否也曾有梦?
你又是否为你的梦想而执着过心碎过?
也许现在的我们都活成了一个个平凡的普通人,但你的心是否还保持着年少时的不羁?
如果你的心中有梦,你应该看看这部电影,它告诉我们,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是最幸福的事情。
如果你的梦想已死,你更应该看看这部电影。
它告诉我们去重拾自己的梦想吧,哪怕会遍体鳞伤,但那样值得。
看这部片子前,没碰过漫画,没碰过动画片,所以那些可能应当存在的旁枝末节的故事,我就一概不知了。
日本人拍出来的电影总是有着那种独有的不紧不慢的节奏,人物和故事在日常琐事中慢慢铺展开来,一般都很注重环境的描写,寻找一个特定的角度和镜头用一种很文艺腔,小资腔的方式记录一天中生活的零零碎碎。
150分钟的片长,看这种片子是要有心理准备的,我想,起初一定是波澜不惊的,甚至有可能是很琐碎的,一直到那最后,爆发出最强烈的能量。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一直都很喜欢这种风格的影片,看着它絮絮叨叨,看着它渐入佳境,最后,为之动容,就像是山泉静谧的流动,许久才回味出那淡淡的甘甜。
会有什么故事和情节能让你有飙泪的冲动?
当那首MOON BEAMS唱罢,千葉和制作人满脸泪水的时候,又是否人们都能体会这其中的感受?
一定会有些人觉得这剧情太狗血,煽情得不知所谓。
是,因为你们不曾有过那样的青葱岁月,不曾有过那个相似的幻景。
只不过,当年的你我在那激昂纯粹的摇滚中找到的那个迷失的自我,都不曾敢想像过的梦想。
BECK把梦做到了最大化,‘曾经的,那个仲夏之夜,那个巨大的,高高在上的舞台下,那无数虔诚的灵魂张开双手,这一切,梦幻得让人目眩神迷’。
散场后,我搜索那首被隐去了VOCAL的MOON BEAMS,然后发现,有些事情,最好还是依旧让它存在于想像中的更好些吧。
《Beck》:惨绿少年的摇滚梦想原文链接:http://www.maizicheng.cn/archives/632155《Beck》是一部日本动画片,讲述了一个少年从接触摇滚乐到成为乐队吉他手的故事。
我想,搞过乐队的人看这部动画片,应该会有很多共鸣。
某个边陲小镇,走在街上的某个惨绿少年,突然被街角不起眼的音像店里一阵激烈的旋律吸引,与流行歌曲不同,这些旋律不是那么讨人喜欢,不是处处透着精雕细琢之后的圆滑,但是简单直接,真诚无阻。
那些旋律似乎在讲述一个关于青春的简单常识:青春就是释放“生命力”,反叛哪些阻碍生命力的约束。
灰暗的日子似乎一下子变得有色彩起来。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过类似的经历,有多少年轻的耳朵和心灵被唤醒。
但或迟或早,总有一些受到召唤的人,从此变得不一样。
他们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再顾忌那么多。
他们拾起那些不曾对人言说、自己也羞于袒露、但始终在内心纠结的梦想,带着一丝悲壮和绝决,迈出了第一步。
走上这条路之后,才会真正成长。
《Beck》这部动画片制作精良,很多细节处理得非常好,情感描述上贯承了日本的细腻风格。
故事节奏也很棒,几乎没有一丝拖沓。
非常值得一看。
很久之前就看过了,现在又突然想起这部漫画,接着想到电影,忍不住又杀回来说几句:垃圾,垃圾中的垃圾!
演员演得不好,对原漫画又把握不了,开口又唱不了,只剩下一堆shi……只可惜浪费了那么大的场面,可惜哉!
让人想到北京乐与路,呵呵,完全没得比。
日本有很多导演真不咋地,空有很多资源和经历却只能拍出这样的东西,真是浪费。
以前喜欢漫画 至死不渝的爱 ,听说出电影版了,跑上网一看,快吐血了,完全不知所云,垃圾的程度真是和这部的导演有得比。
呵呵,岛国有很多的VV什么导演都是想拍电影而不能只能在VV电影里面过一下瘾,呵呵,估计就算让他出人头地了出来拍的东西也是这样,不会好到哪里去……小国心态,在电影上也是可以看出来的。
凌晨两点零四分,终于看完了BECK。
看过动漫的BECK,但是不想说他们的联系,现在所说的,只是BECK。
一部电影。
关于梦想谁没有过梦想。
不论是不切实际,突发奇想,还是遥不可及。
就在那一瞬间,我们看到了梦想的形状。
但就是那一瞬间,也许就能支撑一生。
这就是梦想。
关于消音摇滚乐一定要有人声么。
所谓音乐,难道不是用乐器来表达的情感么。
音乐难道还不足以表达么。
计数器冲到9999的声音。
观众涌来的脚步声。
观众的欢呼声。
每个人回忆的画面依次出现。
关于梦想,关于坚持,关于一切。
小雄在唱,虽然只是口型,虽然没有声音,但是有什么关系呢。
他在唱,你在听。
这是音乐的力量。
就只是感受就好了。
不去要求其他。
关于BEATLES 关于OASIS真的很突然,当DON'T LOOK BACK IN ANGER响起。
众所周知,前奏是借鉴IMAGINE而来。
用经典成就经典,能成为经典的不多。
不知道为什么,大概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情感太多丰富吧。
就这么流泪了。
当IMAGINE的前奏响起。
当DON'T LOOK BACK IN ANGER响起。
泪流满面。
--以上是与电影有关的---IT'S OVER关于小雄 关于我大概是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吧。
不知道为什么对小雄的成功那么感动。
十几岁的我,只是缺少了一把吉他。
惨淡的高中,IT'S OVER 。
还不算晚。
就去做吧。
只为了,不让遗憾继续。
民谣还是摇滚。
其实内心很清楚。
木吉他,电吉他。
其实并不重要。
相信,音乐是改变一切的力量。
DON'T LOOK BACK IN ANGER , I HEARD YOU SAY .---E N D
これは青春だよ。
佐藤君你一直不唱是想怎样!到底是有多天籁啊!坑爹也不能这样坑啊!还有日本人是以为美国人是傻逼吗?居然说那个黑帮老大跟他交易,如果没达到条件就要求他们乐队解散?黑帮老大会搞这么无厘头的交易吗亲!水岛宏郭郭英文真的是还可以诶!开心!伦家就是洗翻英文好的男生嘛!
没觉得多好但也没觉得多坏
不如动画,把小雄的歌声消音了很不满!!!只有千叶合心意【貌似真人化的就没满意过= =
"天籁之音每次唱却要消音这种处理真是硬伤"——这是不能忍的硬伤!擦!一定要扣掉一星! 其实这片已经比好些日本滚片好很多了,不做作,不装叉。水岛宏和桐谷健太都挺放得开,摆在台上还真是那狂野架势。佐藤健同学演技有点嫩,得略提高一下哟。
为什么不给小雄一个声音?几位帅哥确实可以看得血脉喷张=v=向井理太原版了
客观来评论其实还是有3星的.......... 【音乐很认真,EP也不错,龙介的吉他SOLO也差强人意,阿平的funky只有一个镜头勉强展现了,阿樱很平淡,千叶很棒】.. 算了还是写评论,都是对原著的爱在作怪OTZ
这导演真他妈奇葩
近期看的最好的片,没有之一。这个band太养眼了好么,水弟和忽那汐里不愧是归国子女,英语真棒。桐谷健太太亮了。那些酱油君比如有吉桑品川佑桑竹中直人桑你们也太亮了。真想过一次这样的夏天。
最后根本哭得我都停不下来了
桐谷請讓我膜拜你!!!!!!
最令人期待的无非是小雄的歌喉唱出来的声音 却始终被导演用通感的手法替换成视觉的幻想 不知是有意如此 还是由于音乐非原创所不得不承受的缺陷 只是剧中人惊愕 而观众没有实感 此外 水嶋的表演不自然 造作的痕迹很重
抱歉,虽然有贱太和砂糖,但是这剧情真的叫人接受无力,作为音乐题材的电影始终不让人听男主的嗓音是天理难容
e,没唱。
失望
就改编来说,已经很不错啦!让我又想重温漫画。
Back Beck
这他妹都真人化了啊!!
烦死砂糖一唱歌儿就消音这点儿了!没办法我还是各种烦水鸟啊!三星小健太!
这个太奇怪了,主角不能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