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容真的很神奇很多导演喜欢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而欧容则直接将文学、写作纳入电影叙事的重要环节,作为视觉可化及心理预期的物件细节。
从故事开始,我开始期待谋杀案的切入,随着情节的推进,我在想很有可能没有谋杀案而是萨拉自己构想出来的。
在她的想象中朱莉是出版商兼情夫约翰的法国私生女,其母有可能被约翰杀害并销毁书稿。
但是影片最后,我们看到了约翰“真正的”女儿,也看到了萨拉眼中的朱莉以及“真实”的朱莉在泳池旁与萨拉挥手。
所以哪个才是真正的朱莉,法国朱莉到底是想象中还是其他人假冒的呢,我们不得而知。
而萨拉新书的灵感是源于法国朱莉及其母的书稿还是萨拉自己想要冲破以往写作的瓶颈而自我放飞呢,我想两者都说得通。
不得不佩服欧容的叙事结构,在没有明显的画面、音效的提醒下,全靠观众的思考来转化叙事空间及时间。
该片不像《登堂入室》般能够明显感觉到真与假的双线叙事,该片也是双线,但是是隐藏在观众心中的双线,一条是法国朱莉与萨拉,一条是作家萨拉。
真的是666,值得多次玩味。
(什么时候企鹅app的VIP会员可以享受无删减版,就对得起消费者的钱了)
1、我始终觉得Julie不是虚构角色,不是Sarah幻想出来的。
全片的结构也很明显,很多细节如Julie母亲的照片也说明这一点。
如果是虚构像《登堂入室》那样,应该不是这样的表达。
Julia是英国的女儿,Julie是法国的缺少父爱的私生女,就这么简单。
至于性压抑的中年女性作家Sarah的幻想部分肯定有,但不是这些。
而且我觉得Julie的炮友们的年纪也是她父爱缺失的一个表现。
如果Julie只是Sarah的自我幻想,导演不必这样表现。
2、我觉得Julie因为Sarah小说去杀Marc有可能是因为Sarah在小说里写了在游泳池谋杀julie的情节。
这是性压抑导致的对少女的憎恨,但也只是在小说里将其谋杀来发泄一下。
3、一开始我以为这部电影是在表达中年女性的性压抑,看到后来发现是在表达男性角色的缺失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这也是Sarah和Julie和解的原因。
女性的性压抑确实是个问题,但是女性的自我意识永远在其上。
3、管理员的女儿:她说她爸爸在瑞士。
我觉得这是一个父亲/丈夫缺席的象征。
正如出版商John对Julie和她妈妈或她的其他情人和私生女所做的一样。
而父亲/丈夫角色的缺失是这部电影表达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是很女性主义的;但这个角色仍然让我觉得很诡异,感觉导演想要借此表达的一些东西我还是没领悟到。
在谈到Julie妈妈时她的反应也很诡异。
4、我甚至还曾经有一瞬间猜测侏儒女孩是Julie和John的孩子(八美图也有类似剧情),结尾处Sarah问Julie肚子上的疤痕时Julie欲言又止讳莫如深的那种神情以及多次的镜头很难不让人多想。
而她的妈妈到底是否存在,那些手稿到底是她写的还是她“妈妈”,也不一定。
5、经过这一切,Sarah的自我意识重新回归,写自己想写的做自己想做的。
之所以以前那么阴郁那么神经质,一部分是因为性压抑,另一部分是因为她找不到她的”自我“了。
回到伦敦和John以及过去的自己告别。
总的来说,男性角色——父亲/丈夫/情人的缺席和女性自我意识觉醒是我从《游泳池》感受到的最多的,在我看来这是一部非常女性主义的电影。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众号电影天堂(ID:dianyingnews)烈日炎炎的夏天,裸露的身体洋溢着蓬勃的欲望,这是独属于夏日的性感。
上个月,知名电影媒体 indieWIRE 评选出21世纪最性感的25部影片,其中李安的《色戒》排第13名,王家卫的《花样年华》排第19名。
今天堂叔要说的是排名第12位的——《泳池情杀案》
豆瓣7.4算不上高分,但夏天怎能错过湛蓝的泳池和少女美好的肉体!
当你看到导演是弗朗索瓦·欧容的时候,或许就该明白这部电影为何会比《色戒》和《花样年华》更性感了。
(左欧容,右女主)欧容的电影总是毫不避讳美好的肉体和深藏的欲望,他的电影多把欲望和犯罪悬疑相结合,让观众的身体和精神同时达到高潮。
(欧容代表作《花容月貌》)比如偷窥犯罪虚实相映的《登堂入室》;
比如用密室杀人显露人性阴暗的《八美图》;
很多人说《泳池情杀案》是情色版的《盗梦空间》,堂叔却觉得《泳池情杀案》更像是《登堂入室》的“女版”,都是用文学造就亦真亦幻的欲望犯罪。
写作进入瓶颈的英国侦探小说家莎拉,在出版商约翰的建议下,决定去约翰在法国的别墅休假一段时间。
阳光、绿叶、别墅……一切如此美好,莎拉感觉到了久违的宁静,直到约翰的女儿朱莉住进了别墅。
和古板保守的莎拉不同,朱莉热情奔放,和莎拉简直属于两个极端,所以两个人互相看不顺眼。
朱莉喜欢游泳,喜欢展露自己美好的身体,每天都带着不同的男人来家里过夜。
朱莉美好的肉体、开放的私生活引起了莎拉的好奇,莎拉开始偷窥朱莉游泳,甚至偷窥朱莉的床事。
在好奇的偷窥过程中,莎拉有了新的灵感,文思泉涌,这部小说的主角正是朱莉。
为了更好的创作小说,莎拉还偷偷翻出朱莉的日记。
在朱莉的潜移默化下,莎拉压抑的欲望也渐渐涌现。
她像朱莉一样裸露出身体,躺在泳池边的阳光下,躺在一个男人充满欲望的目光里。
莎拉的这种改变拉近了她和朱莉的距离,她主动示好,向朱莉打听着关于朱莉母亲和父亲的往事。
两个人的关系也融洽了不少。
直到有一天,朱莉看到了莎拉创作的关于自己的小说,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场罪案的发生。
朱莉叫来了莎拉喜欢的酒馆招待,莎拉和招待的亲热让朱莉嫉妒不已,
她在泳池边诱惑着招待,招待却因发现了莎拉的偷窥而想要离开。
这个夜晚之后,招待不见了。
朱莉说她因为看了莎拉的小说所以杀了招待,莎拉和朱莉一起掩埋了招待的尸体。
对掩埋尸体的草地起疑的管家,被莎拉引诱进了房间……
度假结束后,朱莉和莎拉接连离开了别墅。
回到英国的莎拉出版了新书,在出版商约翰的办公室外,她和一个满脸雀斑戴牙套的姑娘擦肩而过,这个叫茱莉亚的姑娘叫约翰爸爸……
究竟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别墅里的朱莉是真实的存在还是莎拉的幻想?
还是说别墅里发生的一切都是莎拉小说里的情节?
从哪到哪是真的,从哪到哪是假的?
这是导演的故弄玄虚还是为了剧情需要的虚实相映?
片尾的反转让电影达到了高潮,甚至成了本片一直被影迷争论不休的理由。
而“戏中戏”的烧脑展现的是莎拉性别意识和潜在欲望的觉醒。
不论别墅中的朱莉是真是假,热情奔放的她都是保守压抑的莎拉渴望成为的人。
一方被黑布掩盖的泳池,就像莎拉被压抑的性欲。
当黑布揭开,蓬勃的欲望喷薄而出。
保守的莎拉不再避讳裸露自己的身体,不再压抑自己的性,本我与超我合二为一。
身心得到解放的莎拉,不再是古板的只写侦探小说的老巫婆,而是有体温有母性有自我主张的自信女人。
片中优雅的莎拉由获得过银熊奖的夏洛特·兰普林饰演,兰普林的代表作是在2015年大放异彩的《45周年》。
兰普林年轻的时候也是个美人,演《泳池情杀案》时,兰普林已有57岁,却依然端庄优雅,风情不减,这何尝不是种骨子里的性感?
(年轻时的夏洛特·兰普林)斯宾诺莎说:“人都在凭借欲望努力地在自己的存在中活下去。
”为了展现莎拉的欲望觉醒,欧容在本片中大量展现了朱莉美好的身体,这些并不会让人觉得色情,反而觉得美如画。
这么撩人的电影,难怪被评为21世纪最性感的25部电影之一!
你心目中最性感的电影是哪部呢?
《游泳池》(Swimming Pool,又名泳池情杀案)是法英联合制作的悬疑剧情片,影片的主要悬念在于不知道在莎拉眼中的女孩是真实的,还是女作家构思中的人物,导演用虚幻和现实编造了一座暧昧、性感而又危险的迷宫,无论观众从哪方面进入,最终能在电影里面看到的,都是欲望那神秘而又强大的影子。
导演欧若将片中所有的幻想部分通过现实方式表现出来,以致于幻想和真实如此接近,观众对该片可有两个解读层面,随意地从一个层面过度到另一个层面而不必切断整体叙述,于是影片产生了诸多诠释途径。
无论如何,旅行、茱莉、园丁marcel,但他们与莎拉的关系都是远距离的,所发生的事件基本处于她的虚构,然后被她坐在电脑前,写进了小说《游泳池》。
不管哪一种,杀人事件都是一种虚构,否则无法逍遥法外。
主持人:@子夜无人场刊嘉宾:@果樹、@franzcopy、@POORTHINGS#GBA特邀嘉宾:@松野空松
主持人 子夜无人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2天第2场,他是主持人@子夜无人,第2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弗朗索瓦·欧容导演的《泳池情杀案》,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果樹场刊3。
我是很喜欢的,它的氛围,它的张力,它的出人意料,它所呈现出的情欲。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三星,女性自我意识的崛起。
场刊嘉宾 franzcopy我给了2星。
本片的调调还是很不错的,剧本也很有张力,但私以为可以处理的更好的。
我感觉强行串虚构和现实不是很深得我心,豆瓣评论里一堆“这里是真的”“那里是虚的”,我?
主持人 子夜无人第一个话题,大家谈谈本片对于创作焦虑的呈现,可以自由地从任意角度。
场刊嘉宾 franzcopy应该再放肆一点。
我觉得兰普林对那个女孩的态度其实就体现出来了创作焦虑,其实说实话那个女孩真的不是很烦人,私以为……她更敏感,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让她觉得崩溃,她这个人的焦虑是很深的。
主持人 子夜无人比如像对比《巴顿·芬克》,对于男性创作焦虑和女性创作焦虑的呈现是否存在不同(只是随便提出的一个角度)。
特邀嘉宾 松野空松《阿赫德的膝盖》也是男性创作焦虑。
场刊嘉宾 franzcopy《阿赫德的膝盖》给人很强大的压迫感,《泳池情杀案》的话你会感觉是不自觉的包围你,兰普林角色的那种感受就像泳池逐渐注满的水,《阿赫德的膝盖》是直接冰桶挑战罢了。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创作焦虑我是觉得欧容的志不在此,只是身份认知的引子而已。
她对自己的感情世界的焦虑更突出。
场刊嘉宾 果樹唔,我同意泉姐,我觉得片子里焦虑的重点还是在情欲上。
主持人 子夜无人那你们觉得困扰她的感情问题最重要的是在哪里?
能不能理解为那个女孩是她自己情感世界的投射?
场刊嘉宾 franzcopy这么说好像确实可以,但真的一定要把那个女孩看成是一个虚像吗?
主持人 子夜无人我觉得这方面是具有多义性的,虽然欧容在结尾看似有了一个明确的指向,但不妨碍多义性依然成立。
场刊嘉宾 franzcopy我还是最传统的理解,就是那个女儿就是在法国的私生女。
我看电影不会想那么多,我比较笨罢了。
当然这种不确定性确实带来了一些有趣的感觉场刊嘉宾 果樹多义性确实。
这个片子的最大魅力就是暧昧与不确定,对各个人物的各种理解都可以因观众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意义,不单是女孩,甚至连管理员、父亲等都可以。
而且这种不确定性在全片也是用了很多手法来营造的,时不时的主观镜头、整个片子由泳池意象带来的浮动感、兰普林的表演呈现出的焦虑,都是一体的,非常对味。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莎拉是被牢牢捆住的,就像被大石头压住的树苗,她渴望爱与性,但是老板根本不鸟她,她渴望转型,但所有人都希望她固步自封,不是她个人出现了问题,是环境压抑到她畸形,朱莉是虚是实,都是划开她压抑情感的小刀。
主持人 子夜无人因为如果单从这条线去理解,那个女孩提到的母亲的问题也可能是她内心的症结之一。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我刚才说创作焦虑只是引子,也是因为她不是“江郎才尽”,而是环境不容其改变,无论艺术上还是感情上。
场刊嘉宾 franzcopy她是渴望爱的,但是她又很压抑。
主持人 子夜无人我觉得两者算是互文的吧,事业上渴求转型,情感上也是。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女孩肯定是她情感世界的投射,不管她是实是虚,这种投射关系不会变,就像我在遇见一个敢做我自己想做做不了的事的人的时候,我会暗暗凝视他,把他的部分人格转化成我的人格来弥补我缺失的需求。
主持人 子夜无人我之所以觉得创作焦虑这个点重要,就是我觉得这整段经历,无论你如何定性它,都可以理解为一次创作。
那么在这个过程里,有两次最重要的情绪释放,一次是女孩杀人、她参与协助,一次是她在楼上的房间里,用一模一样的方式勾引了那个老头。
场刊嘉宾 果樹片中的几次转折都挺精巧的,结构也很到位。
主持人提到的这两个重要桥段,我觉得提供的更多是人物的动力,它在释放的同时也是为了下一次的蓄力,片子的张力也从此而来。
呈现了一种螺旋上升式的蓄力,最后引向片尾的行动时,就更加合情合理,对于观众也更加友好,能够看到人物状态的不断转变。
主持人 子夜无人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女主原本就是写侦探小说的,这次她想转型,但她仍然情不自禁创作了一次杀人过程,那么这场杀人,大家觉得它在女主的情绪推动上扮演了什么存在?
或者说那个被杀的男人,究竟是被杀死了什么?
场刊嘉宾 果樹很难说女主是被自己引诱了,还是被女孩引诱了,或者兼有。
这场杀人给我的感觉是,女主完成了对自己的一次挑战,也满足了自己的一次欲望,它足够禁忌因此带来的快感也足够让女主更加沉沦。
至于被杀死了什么,这也可以进入多义性的解读了。
于我的话,我更愿意理解成,它杀死的是固步自封的女主自己的过去,它让女主获得突破(不管是创作上的还是人生上的),它代表了一个新阶段开启。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如果说起来,电影本身也是一种创作,但是我们依然愿意去聊电影内人物的动机,所以即使把小说整个故事看做是创作,那么小说里人物的情感也可以看做真实的。
主持人 子夜无人那通过杀人实现了满足之后,为什么还需要再和老头做爱呢。
场刊嘉宾 franzcopy杀人的满足跟性的满足是两回事吧。
主持人 子夜无人因为那个死掉的男性形象其实就已经是性欲的象征了。
场刊嘉宾 果樹满足当然不会是一次性的。
一次的满足只会带来更大的不满足。
所以人才会不断沉沦。
毕竟阈值越来越高。
所以我说片中的张力、动机是在螺旋上升,我认为这和现实中的人性也是相符的。
主持人 子夜无人我觉得欧容怎么说,比较“实诚”的一点就在那里,因为有些导演会直接用别的行为去替代性行为,只完成一次。
场刊嘉宾 franzcopy话说如果从表面上看,兰普林的角色勾引那个老头是有着怕他发现尸体的目的吧。
主持人 子夜无人表达情欲的载体可以有很多,这部电影里用的是泳池,那大家觉得它的完成度如何?
在表现力上是否有独到之处?
场刊嘉宾 果樹我觉得完成度很高。
全片的氛围也跟着这个主体在走,有水一样的质感,泳池本身就为凝视提供了合理化的场景。
场刊嘉宾 franzcopy整部电影是灵动的、富有动力的,这跟水的特质是相符合的,尤其晚上那两人游泳那段拍的好好。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泳池很适合调情,想和男人泳池play,虽然我不会游泳。
场刊嘉宾 果樹泳池在全片的设定上很高级。
首先是为凝视提供了合理化的场景,不管是观众凝视女主,还是女主透过窗户凝视其他人物(间接审视自己的欲望)。
而水的质感通过泳池来传递,也有海、湖所做不到的点——泳池首先自带了被围困的属性,它注定是圈地自娱的,也指向了女主自己面临的创作、与无法突破自身状态的焦虑。
而借由泳池带来的互动与社交性质,也让女主与其他人物产生更多交集,泳池每一次出现,都让女主的身心状态往前推进,它对结构的精巧性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 子夜无人最后就是谈谈在欧容作品里的序列。
欧容还能硬起来吗(这个不是问题),他现在好无聊啊。
场刊嘉宾 果樹好希望欧容能回到泳池的状态。
我觉得泳池是他顶级序列的作品了。
如前边所聊的,我觉得这部作品很高级,高级在它非常统一,从主题、到人物、到全片的氛围,都非常完整;而且它呈现了虚实结合的特点,让影片的多义性贯穿始终,这也是我不想在此次圆桌去踩实了聊具体的悬念、情节的原因。
这部影片最可贵就在于它让观众能根据需求去照见自身,用自己的理解去和片中的创作者(女主)、片外的创作者(欧容)一起去完成这部影片。
主持人 子夜无人我其实看到了很多人去比《登堂入室》,我觉得《登堂入室》可能更叙诡,但终归是单一指向的,《泳池情杀案》就是厉害在多义性上,尤其《登堂入室》也是关于创作。
欧容在我看来,就像我在《泳池情杀案》短评里写的,他最好的那些电影都有种三流小说味道,但他试图拿掉这个去变得更高级,就很索然无味了,因为“奇情片”在评论界总归是被看低的。
场刊嘉宾 果樹或者换个说法,他不去追求严肃,反而就高级了,但在专业的法罗岛,不会被看低。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他后面是转型了?
还是创作瓶颈期?
他的悬疑片我都挺喜欢的,是很奇特。
#FIFF23#DAY2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摘自IMDB Makers of erotic thrillers need to be careful, as that is a genre that, if not handled carefully, can quickly fall prey to silliness and excess (think "Fatal Attraction"). "Swimming Pool" is a thriller in the style of "The Deep End," and more than once I was struck by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 in their respective tones and reliance on water as a recurring visual motif. Also, both films have a middle-aged female as the protagonist who becomes involved in covering up for the actions of a child (in "The Deep End" a literal child, in "Swimming Pool" a figurative one). Also, both films are completely unpredictable. Neither goes the direction in which the viewer thinks it's going to. However, "Swimming Pool" is much more abstract, and its ending leaves you wanting to watch the whole thing over immediately with an entirely different perspective on the action. This gimmick always makes for a memorable ending in movies that employ it, but too often it makes the rest of the movie seem somewhat pale in comparison, and this is the case here. "Swimming Pool" plays tricks with your perceptions, but the finale to which the film builds seems somewhat anti-climactic when it finally comes. It's a leisurely paced film, and you'll need to have patience with it. You'll also need to have patience with the main character, played by Charlotte Rampling. Rampling gives a fine performance, but her character is really unlikable (intentionally so), and it's always a liability for any story that focuses almost solely on one person to make that person unlikable, or at least sympathetic."Swimming Pool," though billed as an erotic thriller, is really about the creative process (I think), and I won't say anymore about that because to do so will give away the ending. It's an interesting idea, imperfectly executed.
最后一幕有些刻意多余,猜测和暗示在之前便足以划上句号。
泳池边闭目姿醉的蜜色女孩若只是幻觉,是不是太令人惋惜?
悬念是层出的,但过程却平静享受。
一部属于两个女人的电影在诡秘中从容流述,如池水上方的幕布被卷起的过程。
François Ozon成为大师也许只是时间问题。
又或许他宁愿永远做一个游离于标准之外的鬼才。
关于两个女人和一场谋杀,97年的[看海]中就出现过。
那段52分钟的短片实在直白钝重,不能说全无余韵,我感到的却只是一次无因残杀带来的不寒而栗。
沉溺于血腥情色的女小说家,夜夜寻欢的妙龄女孩。
[游泳池]必定缠绕不开情欲的话题。
Charlotte Rampling的表情实在让人欲言又止,很难说第一次她亲眼目睹女孩放荡时那不屑不齿的表情是否已包含了一种卑微的认同感。
Julie是暧昧的灵感。
当Sarah在屏幕上建立了属于女孩的文件夹时,走出瓶颈的她如获至宝。
当清醒后女孩说:I killed him.I think it’s for your book.,她便不再是故事的唯一肇事者。
对于幻觉一说,我不选择完全相信。
故事并不是全部以Sarah的角度叙述的。
Ozon制造的悬念,并不足以推翻一切,两个女人间由敌对油生的暧昧包容才是他所精力雕琢的。
如最后与陌生女孩擦肩而过却微笑着注视她良久的Sarah,即使那是素未谋面的Julie,即使发生的一切并不存在,对我们来说都不再重要。
“很多人都说我愿意刻画女性,在过去的电影或许有这个现象。
我并没有刻意地这样拍,而且我想说,女人的变化要多过男人。
女人的秘密、敏感,她们的爱都比男人多,拍女人对我来说比拍男人更难。
”从[沙之下]中一个女人的内心独角,[八美图]华丽包裹下女人们一手造成的悲剧,到[游泳池]谜般的情欲涌动,这也许是Ozon对于他所敬仰的女性题材的又一次变线挑战。
2007.7.
Swimming Pool/ 泳池情杀案Ozon1- 电影理解关于电影的内容与叙事结构的猜想听说有四个呢。
我认为的正确理解是女主去了法国,Marcel和Franck是真实的,Julie是女主臆想出来的。
这是我在看到Julie杀人、然后认Sarah为妈妈、还有Sarah跟Julie和Julia挥手时对这个电影产生的反应——反正Julie和Sarah,总得有一个是精神病吧。
这有点像洪尚秀的《草叶集》,作家金敏喜既在创作出她周边的人物,也在与他们产生联系、进行对话。
这样就营造出了虚实结合的空间,两个电影的两位作家都与自己的作品产生了沉浸式体验。
Sarah作为一个被悬疑小说作家的人设困住的人,被天气无常的伦敦和年迈体弱的父亲还有缺席的母亲困住的人,被压抑困住的人,急需一种新生活和新的刺激与灵感。
于是她去到法国后开始找灵感来创作,在 “peace and quiet”中她的创作进行顺利。
然后,在Julie进入她的住所时,她就创作出了Julie。
这里她就在边创作人物边接触人物,虚实两条线在同时进行。
2- 主题欲望是电影的关键词。
Sarah是旧自我,而Julie是Sarah的新的自我的化身,不再压抑的、性感有欲望的化身。
Sarah既是Sarah又是Julie。
泳池,那个湛蓝摇曳、清晰裸露、折射阳光的宽阔的大游泳池,Sarah每晚睡前都在床边凝视却迟迟不进去游泳的游泳池,就是欲望本身。
Sarah一开始会在超市的酒面前犹豫,会顿顿都吃酸奶,会鄙视Julie的滥交,会穿朴素颜色冷漠的衣服,用耳塞封闭自己,正如她一开始不愿下水游泳。
后来随着Julie的到来,她开始偷喝Julie的酒又灌上水还偷吃Julie的鹅肝酱,与Franck笑着聊天,和Franck一起跳舞,偷看又偷听Julie的doi,这些都是她偷尝欲望的禁果的证据。
与此同时,她也开始用手撩一撩泳池里的水,在泳池被盖上后急忙忙地惊呼又急忙忙地把塑料盖卷起来。
一些些的试探最终演变成沉浸。
她最终穿上Julie妈妈的红裙勾引园丁Marcel,也下水游泳了。
Sarah从Sarah转变到Julie的过程,就是逃离压抑,面对欲望,面对真实的自我的过程。
她由此逃离了心灵上的压抑。
创作的意义也是一个话题。
在创作中,Sarah通过Julie完成自我救赎、自我转变。
同时,创作有“复活死去的人”的能力。
这个想法很美丽。
艺术家的创作不仅仅是像侦探小说系列一样为了讨好娱乐读者、赚得金钱的,也是有极其深刻又强大且无可替代的力量与作用的。
Julie应该是Sarah借John的真实的女儿Julia之身打造出的臆想人物。
Sarah通过创造她,与此同时同时与虚拟人物对话、与她一起情杀,共同完成了Sarah的自我转变的项目。
Sarah是通过她的创作来转变的,她是通过笔下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融来改变现实的。
天呢,这个想法不美丽吗?
听说Sarah这个名字是演Sarah的女主的抑郁自杀的姐姐的名字呢。
Swimming Pool的书复活了Julie妈妈,而其电影复活了女主的姐姐。
死去的人在作品的加持下,获得了永生。
Sarah完成自我救赎这个过程也是自强自立的过程。
女权主义也常是欧容电影中的隐喻。
除此之外,电影也向我们展现了浪漫又多情善感的法国乡村夏日风情。
以上四个点是我认为的电影的核心。
3- 情杀我比较不确定的是Franck真的被杀了吗?
被Sarah杀了吗?
好像没人在讨论这个。
我觉得是有可能的,毕竟Sarah有点臆想症,而且还是写侦探小说的,何况她还马上就能回英国逃离现场。
为了释放自己内心深处的Julie,为了伟大的自我救赎,她有所有杀他的理由。
我觉得Franck作为欧容电影中的男性,如同欧容的其他男主角一样都逃不开被女主杀死的命运哈哈哈。
他应该是象征旧Sarah——那个压抑的Sarah的追求吧……Franck或许是John的象征呢。
一开始Sarah是需要软弱的,她一直寻求John来陪她,但渣男John对情妇Sarah的态度冷淡敷衍,后来在虚实结合的空间里Sarah更是都打不通John的电话。
隔绝。
如John一样,Franck也是在Sarah的旧自我阶段出现的,他与穿着朴素的Sarah暧昧。
而当Sarah的新自我Julie向他示爱时,他拒绝又逃避,就像John拒绝否定Sarah转型的新书一样。
所以,Julie杀死了纠缠着Sarah的Franck,也斩断了对John的爱恋。
Julie说:“For you, for the book.” 我为了你的转变而杀了他,我为了你的书能顺利出版而杀了他。
John的化身死了,Sarah就可以转变得强大了,可以换出版社了。
这时,Sarah就不是软弱的了,她自信而强大,不再靠John的爱意来证明自己,不再为John不照顾自己却照顾新星而吃醋嫉妒。
她可以轻松应对John的否定,轻松换出版社,轻松告别。
那么,Julie杀死的不仅仅是否定自我的Franck/John,也同时是男性主义吧。
通过杀死这个可怜的替身Franck,Sarah证明了作为女性的自立自强自信,扳倒了男权对她的消极影响,逃离了男权社会带给她的一层压抑。
4- 妈妈Julie的妈妈……会是她杀的吗?
这个隐隐约约的故事让电影又蒙上了悬疑秘密的面纱。
Julie脸上的伤,她解释道有人打她,但她打回去并把对方打得屁滚尿流。
Sarah向侏儒女孩问起Julie妈妈,侏儒慌张地说那是个事故然后关上门。
Julie把Sarah认成妈妈时哭着说不要抛弃我。
Julie杀Franck杀得干净利落又爽快。
由此,故事可能是,Julie妈妈要离开她,Julie挽留,Julie妈妈打了她,Julie打回去,两人扭打后Julie妈妈被杀而Julie留下一条疤。
因为Julie是Sarah小说里的人物,所以可以猜测Sarah的小说可能有写到这些。
5- End
故事应该是正儿八经的“悬疑”故事,因为作家本身,就是靠写《福尔摩斯探案集》成名的。
不过,作家这个系列也是写得够够的,一直想寻找一些新的突破。
这个时候,一般都要一次旅行的,你看,哪怕是《寂寞星球》那样的烂片,作家也还是需要旅行。
这次,作家也是主打经济实惠,选择了出版商正好闲置的度假别墅。
本来,这正好是作家一个人静静,厘清思路的时光。
然而,忽然间,书商的女儿忽然杀到,作家平静的生活,完全被打破。
这女儿……哎,真的是一点也没拿作家当人啊。
各种表演,完全不怕作家旁观。
再这么发展下去,作家笔下所有的“动作场面”完完全全有了素材。
可是,作家是写悬疑小说的啊,此时还没有转换赛道的想法。
所以,这两代人之间,绝对需要迸发出一些些火花的。
对于这个活在古董时代的作家,妹子可没什么好脸色。
或许,妹子把对自己老爸的那点情绪全发泄在作家身上了。
既然无法避免,不如彻底放开。
不知道是不是作家觉得,这里毕竟是人家的主场,自己只是个客人。
反正,一来二去,就和妹子“相谈甚欢”了。
当然,鉴于妹子的“水平”,话题仅限于妹子擅长的领域。
对于这个话题,妹子绝对有话语权,作为一个“阅人无数”的专家,妹子自诩在这方面,绝对可以教一教作家。
想想看,如果一个明星和你相处,反而时时刻刻都求着你,这种成就感绝对杠杠的。
三下五除二,妹子基本就交待了个底儿掉。
而作家,绝对的“老谋深算”。
套妹子的话,那没问题。
但妹子想套自己的话,那绝对主打个滴水不漏。
故事到此,除了尺度之外,基本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
但是,作家也是闲着,始终觉得这别墅的园丁有点意思,决定去找一找。
这一找,感觉悬疑的气氛就来了。
事情是怎么和泳池扯上关系的呢?
其实作家刚到,就看到泳池了。
只不过,泳池一直用幕遮着,长久无人看管,作家也没了游泳的兴致。
但是,这天晚上,妹子大概是喝大发了,就是想着游泳。
结果,“玩伴”光荣嘎掉。
妹子当时也是慌得一批,身边,也只有作家一个。
此时的作家,完全没想着找叔叔帮忙,反而相当淡定的帮妹子处理好了一切。
然后,若无其事的安慰妹子,这点事儿不算事儿,你也是“阅人无数”的,应该也不差这一个。
过段时间,这事儿就算这么过去了,没什么好担心的。
说不说,作家毕竟是靠写《福尔摩斯探案集》成名的,对于叔叔那一套,相当的娴熟。
然而,这里头最麻烦的,就是别墅的园丁。
对于作家和妹子“埋藏”的地点,园丁总是感觉有点困惑。
毕竟,平时这别墅,都是园丁在打点一切,环境有什么变化,多少还是知道一些的。
为了消除园丁的困惑,作家此时,选择了开大。
不得不说,“近墨者黑”啊,这些天和妹子朝夕相处,作家是没学到什么好啊。
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
作为一个“悬疑”作家,必要的反转还是相当必要的。
《泳池情杀案》是由夏洛特•兰普林主演,欧容导演的一部悬疑惊悚片。
它主要讲述了女主角萨拉作为一名早已功成名就的畅销书作家想要突破自己的创作瓶颈,来到出版商的乡下别墅寻找灵感,却遭遇了一系列离奇的事情,让萨拉逐渐模糊了现实和虚构的边界的故事。
这部电影是我在欧容谱系里最喜欢的一部。
虽然《登堂入室》更受到大家的欢迎,但是显然这一部里,若隐若现的线索,若即若离的人物关系更贴合主题的暧昧性和嵌套文本的张力。
著名导演罗伯特•奥特曼有本书叫做《不要给我讲故事,我要的是人物》,其实一部电影的核心一定是主要人物的塑造,人物越扎实,故事的走向就越清楚。
所以在这里,我不会讲我对于剧情的猜测,并且欧容本身就没想让我们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如何感受人物和情绪,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魅力所在。
下面,我先来说说人物。
通过开头的两场戏,导演就交代了小说家萨拉这个人物的基本概况:1.有身份认同的苦恼——虽然早已是功成名就的畅销书作家,但是非常不认可自己的作品,想要有所突破,创作一部真正有文学价值的小说;2.穿着朴素低调到乏味,为人高傲冷漠。
这两点非常清晰,应该大部分观众都看到了。
但是中间有一场很短的戏很容易被忽略:她在去出版社之前,去酒吧要了杯威士忌。
看天气,应该是早上,顶多中午,她就去喝酒了。
这个线索很重要,因为酒这个因素基本上贯穿了电影全部。
紧接着一场戏,也就是一个画面:睡着的父亲,旁边放着酒杯,镜头缓慢下摇,她又偷偷喝了酒。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萨拉和父亲一样,有酗酒的毛病。
一个看起来已经50多岁的女人,和年迈的父亲一起居住,母亲到底在她生命里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们目前不得而知,但和父亲的关系似乎是融洽的。
来到别墅以后,她去超市买东西,站在酒的那一栏犹豫了一下,最终买的可乐,她在此刻,似乎下定了决心,要戒酒。
在这之后的几乎所有闲笔里,都在着力描述她对于喝酒和食物的矛盾态度。
欧容为什么要这样做?
因为欲望。
这部电影再深度挖掘一个女人的欲望。
而本篇一开始,就建立了一个竭力遏制自己欲望的女人,一个对欲望充满矛盾的人。
而电影后面的部分,就是讲述萨拉这种对欲望近乎病态的克制是如何一步一步被瓦解的。
电影看到这里,一个猜测,母亲是不是曾经因为父亲的酗酒行为,离开了她们。
她潜意识里认为这是错的,是必须要改正的。
电影进行到了35分钟的时候,萨拉偷偷的打开了冰箱,吃了自称是出版商女儿的朱莉的鱼子酱,当然,还喝了她的酒。
为了隐瞒自己的行为,她居然把水灌回了酒瓶里,看上去十分滑稽和荒唐,是很孩子气的行为,跟前面极力克制的萨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也正是从这一幕开始,萨拉的禁欲思想开始全面崩塌。
食色性也。
下一幕紧接着的镜面情欲戏,不言而喻,性欲开始滋长。
性欲方面,朱莉不断带男人回来的时候,萨拉冷嘲热讽,她的第一反应是如果你母亲知道了这件事情会多么难堪。
她表面是鄙视的,但是行动却很诚实——不仅偷窥并且睡前没有带耳塞来偷听朱莉和男人滚混的声音。
后来朱莉挑衅地问她是不是处女的时候,她的回答是:我年轻的时候也是混伦敦的。
结合这两点来看,萨拉的母亲应该是撞见过她跟男人乱搞的。
结合最后萨拉和老马修的情欲过程是在朱莉房间完成的,而非她自己的房间(原朱莉母亲的房间)。
片中屡次出现的十字架小道具,被萨拉不断的收回抽屉,不难联想,这很可能是她母亲的一个禁欲化身,她无法在这个房间做“不道德”的事情。
母亲这个幽灵角色不断地出现来阻止朱莉的欲望宣泄。
因为长期的禁欲,萨拉的情欲幻想更是可悲而天真的。
三场戏说明,1.两次相同角度的泳池幻想:少女朱莉旁边站的是餐厅的帅哥而萨拉旁边站的是管家老马修(自卑);2.在萨拉看来,朱莉喜欢的男人都是肥胖而丑陋的(自傲);3.餐厅帅哥喜欢的是她,而不是年轻的朱莉,甚至拒绝了朱莉的做爱请求。
(自我意淫)这几次幻想也侧面说明了朱莉母亲对她的心灵控制达到了很恐怖的程度。
故事的发展除了表现朱莉欲望的不断滋长,在朱莉,也就是自称出版商的女儿出现之后,两个人的关系也成为了一条重要的线索。
萨拉和朱莉的关系线由相互敌视(观望)——窥探(行动)——“母女关系”达成和解,结尾的帮助朱莉埋尸体(介入),萨拉似乎完成了一种意淫般的心理满足。
她压抑,阴郁的性格(女儿的身份)在成为一名“母亲”以后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她不再是她母亲掌控下的女儿了,她成为了一个母亲,她可以因此去掌控别人了,自身的欲望不再具有负罪感,所以她最终勾引了老马修。
欧容的厉害之处就是不仅于此,所有的闲笔都是有用的。
我们再看结尾的一个段落,管家老马修的女儿出现了——一个苍老的侏儒。
这是犹如梦境般的一笔,它增加了电影整体的神秘气氛,让人觉得虚构和现实已经难以区分了。
不仅如此,欧容完成了三对母女关系的对照。
“缺席”的母亲在女儿生命中“幽灵般的存在”造成她们都没有“健全”的人格。
也暗示着,女主角朱莉虽然完成了欲望的释放,但是母亲的幽灵会永远的伴随着她。
结尾朱莉有点震惊的表情证明了一切。
除了对于欲望和母女关系的探讨之精妙,《泳池情杀案》在氛围的营造,细节的微妙暗示作用,色彩的使用上,都有非常完美的表现。
即使已经看了5遍,我仍然愿意不断地重看,去发现那些藏在影片里的小惊喜。
I don't really get it.看了各影评后也觉得不过如此吧。还是闷了点儿。觉得这个作家挺压抑的,系列作品作家的通病吧,不爱自己创作的角色。最后的反抗,出版了其他书,明显感到了释放,极度自信。
莎拉交稿 泳池 以前,写过 假日的杜威 在茱莉出现后恼闷搁笔,写过 茱莉 其女主角(想象的约翰女儿)在夏日的泳池别墅纵情肉欲却意外吃醋导致情杀,而电影的关键在于她为何放弃 茱莉 这个故事——在探索茱莉身份时她瞥见了描绘其母亲情感故事的可能,构思情杀之后来自茱莉的呼唤让她认可了母亲的形象。
【A】情色+悬疑 这样的元素足以让你在困顿的夜晚,精神振奋。情色部分做的还是比较足的,就个人而言,朱莉的小麦色皮肤,在阳光下熠熠闪光的样子,可能会更吸引女性吧。悬疑的处理也真的超棒,小说家的身份贯穿始终,让我更加想看《登堂入室》了,第一次看欧容导演的作品,感觉真好。画面上,暂定一下,就可截图🤤PS:影片名字+海报 真的感觉像三俗片 挺劝退人的...
隔着泳池相望的是不同世界的两个自己,是一种惺惺相惜的相连。欧容的情色永远那么隽永,永远充满夏天的味道。
無聊
看的第二部欧容电影 不大喜欢 看热评理懂了剧情也提不起劲来
一点都不悬疑 太反转了
情欲的追逐,真实与虚幻黏着着。到底何处是真实何处又渐入故事已然无关紧要。泳池在掀开和盖上之间,光影里是什么?在表里的探索中,放纵情欲作为他者——茱莉侵入自身获得解放,保守的自我在崩塌,最后互不相识。在笔与现实的分野中越激动边界越模糊,最后浑然一体。明明荡漾着激情,但是形式却是相当写实的,作家的乏味生活和放荡女孩的日夜,实际都是无趣的,但是在却因为水渍洒在纸页模糊了字迹,而在缠绕中迷人无比。无论是通过故事还是现实,最终还是解放了自我。
片名跟剧情基本没关系,女主一把年纪还漏三点
和真正的凶杀推理题材刚好相反,最后几分钟的揭秘没有带来恍然大悟,而是恍然大懵,顷刻间你就分不清虚实的界限了。但毋需去刻意摸清那条边界,你也能从整部电影的氛围里了解到它所想传达的那些讯息,亦或者连主角自己都搞不清的情感。删减版删掉了很多重要内容,导致线索缺失影响观感,十分不建议食用。
有点故弄玄虚故作高深的样子
光怪陆离,气氛绝佳。毫无预兆,欲望的张力像一张大网,把人盘入网中。性和血的渴望欲罢不能。欧容又满足了人的谋杀欲,看完让人很想做爱。
不知所云。就淫乱场面和女人的身体可以一看。
夏洛特兰普林的胸真是极品。怪不得老太太敢叫嚣说世界上没有她搞不到手的男人。=_=
突然爱上欧容的才华,就像评论里有人提到的看完很想做爱一般微妙。最喜欢这种开放式脑洞大的结局。我比较认同其实有英国、法国两个朱莉亚的人设。出版商金句:Awards are like hemorrhoids. Sooner or later every asshole gets one. 奖座就像痔疮,迟早每个屁眼都会有份。ps 天秤座本能地跑个题,超喜欢汉普林在片中的两条睡裙。
Everything about it is clever. Cleverness is just that: It is good for university lecture halls and film criticism journals, for analyzing and theorizing, for interpretations and reinterpretations. But it is rarely the truth, and certainly not eternal.
顶多算个还行 故事太无聊 拍得也是隔靴搔痒
矛盾有点没意思,刻板拘谨和狂野失控这个被讨论了太久的话题被表现得太浮于纸面。且最后遇见Julia时应该已经全面掀开了,结尾的拖沓看得更加尴尬,至少可以把Julia挥手删去吧。兰普林如同一把有锈毒而精光耀耀的铁刃,如此迷人富有张力,演单面的压抑欲望古板强迫症谁信啊。如果我没看过赎罪,还是会对它的氛围质感颇感于心的。全面巨幅升级版溺水小刀。
粗看了下,打高分的和喜欢登堂入室的都是同一批人,我只想说两部都是乐色
一个故事里的主人公招人讨厌倒没关系,但是太假了呀,简直就是为了招人讨厌而招人讨厌,那就没法看了。然后情节也完全是故弄玄虚,难怪经验丰富的老出版商看不上,这样的故事出了肯定赔本儿毁声誉啊,矫情女作家瞎得意个啥啊,太可笑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