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念念

念念,Murmur of the Hearts

主演:梁洛施,张孝全,柯宇纶,李心洁,王识贤,陈志朋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5

《念念》剧照

念念 剧照 NO.1念念 剧照 NO.2念念 剧照 NO.3念念 剧照 NO.4念念 剧照 NO.5念念 剧照 NO.6念念 剧照 NO.13念念 剧照 NO.14念念 剧照 NO.15念念 剧照 NO.16念念 剧照 NO.17念念 剧照 NO.18念念 剧照 NO.19念念 剧照 NO.20

《念念》剧情介绍

念念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繁忙的大都市,每个人在快节奏的世界中生活着,繁重的生活重担让他们无瑕估计其他,然而,总有一些阴影在时时影响着他们。 育美(梁洛施 饰)发现自己怀了男友阿翔(张孝全 饰)的孩子,但因为过去父母离婚后,母亲(李心洁 饰)难产而死的阴影一直笼罩着她,让她迷失了方向。育美几次想找阿翔商量,但梦想成为奥运拳击手的阿翔正因为眼疾的关系,濒临被禁赛的命运,不甘心失败的他,每天如着魔般练习,却不知不觉冷落了育美。育美思考再三提出分手。 育美的哥哥育男(柯宇纶 饰)从小跟随父亲生活,父亲去世后,渴望家庭温暖的他终于鼓足勇气,外出寻找失去联系的妹妹。阿翔寻找育美到海边,遇到一个与遭遇海难的父亲非常相像的男人。 没有影子的男人,能穿越时间的酒吧,疑似遭海难的父亲,人们必须直面自己的恐惧。究竟旧日恋人能否复合?失散兄妹能否重聚?一个关于爱情与青春的故事,在美丽的绿岛之滨,...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壮志凌云2:独行侠十八岁的瞬间开心家族星际穿越古宅老友记第二季嘻哈四重奏第二季情非情逃离18岁罗宾森一家秘语十七小时性爱帮派里扎光影造梦师送行春日苦短少年恋爱吧。一币通关小子:我们的电玩史爱国者谋杀穆巴拉克致命弯道4:血腥起源豆腐小僧血婚新娘BORDER赎罪地狱犬暴怒的格蕾丝海猿2傻儿传奇罗尼和我环太平洋我的天才女友第四季埃菲尔铁塔

《念念》长篇影评

 1 ) 藤蔓交織的自己

過去的故事已難說清楚/想寫一個結束讓它漸漸模糊/我在不在乎我在不在乎/曾經就在身旁怎麼留不住/不在乎卻不能忘/太在乎念念不忘///這是一部很有後勁的電影 以前會覺得張艾嘉的感覺是在那裡自以為是地講講年少輕狂 風花雪月 這一次的焦點影人真的也是有驚艷到從一開場的在屋頂起舞的雙手 到深海裡的美人魚 到地鐵里迷失的畫 再到在海邊和思念搏擊的拳擊手 這裡面的每個人都美得像畫過去總在空氣中纏繞 像是海風的咸濕和氤氳 那些穿過時空過來刺痛你的 已經變得模糊開始脫落 留下滿地的無法拾起的無力和蒼涼 或許我們還沒有經歷足夠多 或許我們就必須要開始放下 當你站在明媚的現在 對話當年的泛黃 也始終走不出那樣黑暗中的心心念念 畢竟不捨 念念 是因為不忘 不想忘 不能忘 不忘而念念 用念念的方式活下去 用念念的方式與現實和平相處回憶就是 讓你把過去和現在一同活著 一同生長枝繁葉茂 藤蔓纏繞 延伸的交織的 念念 成了你#在某個下午 圖書館 偶然想起念念 想起他們 突然看到了藤蔓交織的自己#

 2 ) 你早已不在身边,却始终在我心里

电影开始,女主角在阳台上哼着「台北的天空」,脑海里剎时浮现了十年前《20.30.40》三个女人各自穿梭在台北街头巷弄的画面;就像已经数不清有几年的「台北的天空」,明明已远去多时,只要旋律一响起,立刻能带我们穿越回过去。

久违了!

一直念念不忘的张艾嘉导演,终于又回到台湾!

《念念》与风格讨喜的《20.30.40》截然不同,也不像《心动》那么似曾相识。

一开始便弥漫着沉郁的气息:情绪巨烈起伏的画家育美﹙梁洛施饰﹚总想在拳击手男友阿翔﹙张孝全饰﹚身上找安全感,偏偏阿翔自身就是个黑洞,两人在一起的感觉比独自一人更疏离。

彷佛阴霾不断的台北:离不开,待着又难受。

而十几年前就被迫与妹妹育美分开的育男﹙柯宇纶饰﹚,住在离家乡绿岛仅一片海之隔的台东,却在家人相继离开后,除非工作之故,不愿在绿岛多做停留。

总是一脸阳光的育男,好似拥有碧海蓝天的绿岛,只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才将心事倾倒于海的深处。

【我们都是孤岛,却渴望不再是孤岛】虽然李心洁饰演的妈妈戏份不多,却是电影中我最喜欢的角色,也可说是整部电影的灵魂。

一个远嫁绿岛,生性开朗、天马行空的女子,最爱给两个宝贝编人鱼公主的故事。

当她笑靥如花地凝视兄妹俩,那一刻午后阳光洒上她的脸庞:时间定格,记忆同时定格于美好。

不管往后发生什么,“爱”已深植于两兄妹心中,即便他们不曾察觉。

哥哥开朗,从事与人接触的导游工作;妹妹阴郁,成为与孤独同在的画家。

截然不同的两兄妹合体,或许才是妈妈真正的样子:总是笑口常开,却因不被了解始终孤寂;身在与世隔绝的绿岛,心却向往更辽阔的世界。

人鱼公主一旦离海上岸,注定在阳光下化为泡沫;然而,若永远留在海里,却感受不到爱,活着跟死去也没两样。

她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留下了永恒的阴影,也留下了不为人知却一直存在的阳光。

电影以两兄妹的记忆为主要视角。

母亲的骤然离开﹙世﹚,给两兄妹留下了解不开的疑问与挥之不去的阴影。

今昔交插的剧情有些零散,却紧贴着两人生命的脉络,一步步勾勒出母亲真实的模样。

妹妹的的男友阿翔则始终无法对父亲在他生命中的缺席释怀。

他们三人若无其事地长大,亲情的至深影响却如影随形,进而影响了他们与周遭人的关系。

伤害的记忆往往比被爱的记忆更刻骨,以至于我们经常忘了曾经被爱的点点滴滴。

于是,不知不觉长成了浑身是刺的大人,以为自己就是座无人能懂的孤岛。

所以,再亲密的恋人关系仍没有安全感,因为怕失望,习惯隐藏最想说且最重要的话。

明明近在咫尺,一句“不关你的事”却让两人的距离犹如千里之遥。

或者,成为一个即便在工作上与人紧密连结,私底下却始终独来独往的人。

相近却遥远与只有自己,都是孤岛。

所有的不快乐皆来自无法改变现状的困兽之斗;渴望自己不再是孤岛,却不知该如何靠近另一座孤岛?

【被爱的细节,才是人生幸福与否的关键】我喜欢这部电影在情感细节上的呈现,它让原本有距离感的故事与角色,一步步向我们的内心世界靠近。

于是,我从一开始的不太有共鸣到几个细节情不自禁落泪,明白了何谓念念不忘,也明白了《念念》的初衷。

最爱的一场戏是育男在某个夜里回到小时候的家,与依旧年轻的母亲闲聊。

曾被母亲遗弃的阴影伴随着不被爱的恐惧,以至于开朗的笑颜总闪过一抹瞬间即逝的哀伤。

年轻的母亲笑着聊起对两兄妹同等的爱:如出一辙的两个手作小包包,欣赏妹妹的绘画才华,也珍惜哥哥独特的剪纸爱好。

奇幻的场景彷佛是母亲久违的拥抱,轻声告诉他:没事了,妈妈一直在这里。

他从来没有机会知道母亲心中的自己是什么样子?

感觉母亲不爱自己,未必是相处的时间太短,也许是后来分离的悲伤结果导致所有被母亲所爱的回忆也跟着凭空消失。

我看着少年时的他想从被父亲焚烧的灰烬里找回一点母亲与妹妹的痕迹,也跟着泪流不止……有些人不会以激烈的方式抗议被伤害的痛苦,只会默默承受,而后独自长成一个表面开朗、内心孤独的人。

而从小到大执着于拳击的阿翔,像是怕失去与父亲唯一的连结。

不管适合与否,他只看他想要的,盲目向前,人生却随着拳击节节败退。

张孝全身上有阿翔的横冲直撞与焦躁不安,谁都不相信的他,其实连自己也不信。

他只看见远方离开他的父亲,因而看不见一直陪在身边如父亲般的教练。

那场如台风般的巨烈冲突过后,远镜头的一跪,令我倍感动容!

我们很容易因自己深受伤害而去伤害别人,特别是眼中只有自己却不自知的人。

成长,不是别人要我们改变而去改变,是在生命中的某个关键时刻,我们眼里不再只有自己,看见别人伤痛的那一刻,人生将不再只是无止境的漩涡。

后来那场与父亲的对话,其实是他与自己的对话。

人生中每个彷徨无措的时刻,我们都期盼依赖所爱之人替我们解决那些不敢面对的事。

事实上,所有问题的症结点都在于无法面对那个不够好的自己。

承认自己的脆弱,不找任何借口,想哭就哭,不再把“不够好”当成“不好”,那些曾如影随形、不知如何是好的恐惧?

也可以从问号变成有无限可能的……当“与你无关”成为“我们一起”,过去的阴影照进现在的光,那些消失的被爱细节,也将一一重现。

有的人需要另一个人来拯救自己,有的人是藉由与人保持疏离来拯救自己。

不管选择何种方式,人终究要能面对自己,与自己和解,才能解开与所爱之人的心结。

曾经,我也像育美一样非常在乎因果。

总在走过一段遗憾的感情之后,极力想探求到底两人为何会走至今日?

这样的想法使我不知不觉变成一个充满执念却仍不知的人。

而当我将所有心力集中在某个自以为是的焦点时,也就渐渐遗忘两人之间曾经发光的细节,所见所想全是因对方渐趋黑暗的自己。

说到底,是将自己放得太大,而将两人的回忆缩得太小。

只有在一段时间过后,念头一转,才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就像育美一向强烈的画风:“强烈”可以是愤怒宣泄情绪放大自我的绝对,也可以是对情感念念不忘柔软深刻的绝对。

于是,我跟育美一样,也明白了最重要的并非因果,而是曾经被爱的细节,是那些曾以为不重要的细节在我们视而不见时一直守护着我们的人生。

而这些体会,全化成看电影当下不期而至的泪水。

然后我想起生命中深爱过的人,有的人早已不在身边,却始终在我心里,并在不知不觉中仍深深影响现在的我。

或者,“影响”等同于”陪伴”,一直住在心里的人是怎样都不会离开的。

所谓念念不忘,也许就是如此。

剧终之际,我还在哭!

却是因为温暖结局中,彷佛解开了连自己都不知道的心结。

步出电影院后,不自觉哼唱起「台北的天空」:『台北的天空,有我年轻时的笑容,还有我们休息和共享的角落。

台北的天空,常在你我的心中,多少风雨的岁月,我只愿和你度过。

』而“台北”,可以换成绿岛,台中,高雄,北京,杭州,上海,成都……所有曾给予深厚情感的地方与人,就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

 3 ) 相信命運,而又不停質疑它。

念念具備了我喜歡的很多元素,主題﹣關於追憶過往及自我覺醒,故事元素﹣島、海、回憶,氣質相投的主角,美麗的海報和劇照,還有拍了《心動》的張艾嘉。

之於我,這簡直是一部不得不看的電影。

回溯生活中的其他事,我也常常靠這樣的直覺來判斷一樣東西屬不屬於我。

衣服剪裁簡單、正好是我要的顏色、還有一顆星星的裝飾,立馬就能上升到“不得不買”的行列。

用一種矯情的方式來說,即是命運註定了它在那裡等我,我理應迎上去擁抱它。

而這部電影,給我最大的感觸也是如此。

育美擁有過人的畫畫天賦,於是她的命運自然是成為畫家…阿翔因為父親愛上拳擊,冥冥之中他就成長為了拳擊手…育美和阿翔兩人之間問題重重,卻還是能包容彼此在浮潛的人潮中吻下去。

他們遇上的磨難,更多來自於過往﹣父母。

他們通過在回憶中掙扎、尋找答案,或者直接同外化的父母對話,打開心理上解不開的鎖,才終於敞開心扉,去面對現世。

以及最後的最後,失散多年仍有著相似人生軌跡的兄妹倆,還是能在某個特定的時刻熱淚盈眶地重逢,這時兩人都已經完成了對過往的寬恕和自我進化,他們重逢的時刻,可以說是最適合、最完美的時候。

他們的一切,好像都是命定的。

張艾嘉試圖告訴我們,很多事情就是這樣子有緣有安排,試圖用看似殘酷實質上還是很美好的故事來給我們描繪一幅美麗願景,告訴我們──磨難終會找到出口,你愛的人始終都會回到你身邊。

但他們究竟為自己的命運做了什麼?

我看不到。

我感覺很恐懼,這樣一個痛苦的故事,理應讓我在電影院里大哭一場得到勇氣,實際上的效果卻是讓我反思自己和這電影里一樣的世界觀是不是錯了。

為什麼要等著命運來引導一切的走向?

是不是最後哥哥不碰掉書本他們就不會再重逢?

他們有為重逢努力什麼嗎?

nothing.阿翔有為找尋父親努力過什麼嗎?

nothing.這種故事,還真是讓人覺得“差了點什麼”。

放在眼下的,是抓住過、努力了才叫是命運,還是任憑它來、隨我喜好才是命運呢?

拋開對主題的個人思考,回到電影本身。

念念最大的問題,在我看來源自演員和臺詞。

除了李心潔,其他演員都表現得相當一般,包括所有的配角、群演,演得不自然,拉得張孝全也表現得很一般。

主角梁洛施就更沒演出來各種層次,典型的不說話時氣質上佳,一開口就意蘊全無了。

但開口說話后的洩氣其實又是和臺詞有很大關聯的。

張艾嘉女士喜歡把該說的不該說的都講完,有潛臺詞文本的內容非常少,相反被多罐雞湯和抒情童話充斥著。

她也是跟過楊德昌的人,稍微對比一下,就知道「同樣是文藝腔同樣是喜歡把哲理講出來的做法」,為什麼楊德昌就講得人心服口服,張艾嘉就講得人心裡膈應呢?

歸根究底,還是因為楊德昌講得東西本身就具有更高的哲學含義和價值觀(簡單來說就是更牛逼更發人警醒),而張不斷絮絮叨叨地卻更多是她自己的小情緒──一整部都這樣說話,搞的人不像人,神也不像神的,看完了也沒從他們的話語中得到多大啟發。

最好看的部份是回憶的零碎穿插技巧和超現實的幾個段落。

為了這個,我下次還是會願意再看一次張艾嘉吧!

 4 )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這是一個關於和解的故事。

育美、育男、阿翔都有著不同程度來自父母的傷害,這些痛苦埋藏內心深處,伴隨著他們一起成長,由無助無奈的痛化成平靜溫和的笑容,最終與過去達成和解。

阿翔對父親是有怨恨的。

從小被送去打拳,不知道還能做什麼,打拳的意義也是為了在父親面前證明自己,父親卻不在了。

不知道是死了還是走了,不再回來了,不再參與他的人生了。

即便這樣,還是拼命想要打進後備選手,教練卻說出“你沒天分!

”這樣的話,一切的努力都沒有了意義。

失望失落,甚至懷疑自己是否能做好一個父親。

而這一切,在與父親的幻影釣魚、聊天、打拳后終於和解,轉而接納自己的新身份和新生活。

育男怨恨的應該是媽媽。

這麼多年想問的其實就一句“妳偏心嗎?

”為什麼帶走的是妹妹,而不是我?

是不是因為偏心?

甚至擔心自己是不是媽媽期待的樣子。

哪怕三十歲了,心裡住的這個小男孩仍舊無法釋懷。

終於在夢境裡和母親相見,打開心結,釋懷,原諒。

與育男的陽光成熟所以較快復原不同,育美應該是怨恨最多的人。

父母的爭吵永遠也想不到到會給孩子怎樣的傷害。

所以在父母打架之後,她就說了討厭媽媽,也討厭爸爸這樣的話。

但是,她應該還是不想走的。

她認為媽媽的自私完全改變了她的生活。

也確確實實是。

所以她恨母親,恨沈重。

“為什麼今天變成這個樣子?

”母親一時的出走讓她游離在故鄉之外,她不知道哪個才是家,或者,她已經沒有家了。

育美是唯一一個沒有與怨恨對象的幻影見面和解的人。

她的和解來自於她自己成為了一個母親。

當她目睹嬰兒如何生產的那一刻,我想那留下的淚就是對過去最好的告別吧。

“每一個生命都是珍貴的。

”她對她的母親來說也是。

念念不忘,必有回嚮。

有愛才有恨。

每個人心底都有這樣那樣的傷疤,與內心和解,把過去的傷痛變成愛,變成擔當,變成一種力量,成為更好的人吧。

 5 ) 我可以的,你呢

我是冲着张艾嘉来看这部电影的。

同伴看到一半就跟我说困了,睡到末尾。

但是我看的很认真,我喜欢那细腻的画面,似是而非的段落;喜欢育美在街头对着激吻他的吖翔说出,如果你不想见面,我们就暂时分开;喜欢育美在地铁里画的那幅矛盾而强烈的画;喜欢张孝全在想清楚之后对育美说的我爱你;喜欢张孝全那稚嫩的成长;喜欢育男在酒吧里与母亲重逢喊出来的妈妈................开篇就是浓浓的文艺气息,大段娓娓道来的旁白,伴着美丽的海岛画面,将故事一页页翻开。

故事进展节奏很慢,没有商业片的跌宕起伏,平淡中不断的有矛盾有惊喜,也许就是张艾嘉自己活了这么久对生活的领悟吧。

有些人只相处短暂时间,但注定要记得一辈子。

有些人生下来关系便生成,任何事物都不能改变这浓浓的血缘关系。

张孝全饰演的吖翔,童年的他对父亲的依恋很强,非常想得到父亲的认可,可是没能等到他成为一个可以跟父亲对打的合格拳击手时,父亲已经远远离开了。

“但是未见尸骨,也只能跟自己说他可能是不要我了,我要练好拳击,等他回来的时候可以看见我的努力,可以夸奖我。

”童年的遗憾塑造了他极度自尊以及极度缺乏安全感的性格,即使身边最亲近的教练和女朋友都不能得到他百分百的依赖和信任。

因为他害怕他一旦把全部心交付出去的时候,他们也会像爸爸一样离开自己。

对于育美怀孕,他犹豫不决的样子可能很多观众觉得他窝囊,但最终他还是挑起担子,勇于面对。

我觉得这部电影讲的就是一个成长的故事,每个人都有童年情节,童年对于自己后半辈子的影响之大,也许只有活过去,才能看清楚。

给自己一个成长的空间,不要着急,也许现在完成不了,但是以后可能会做到呢。

但我们要坚信这一点,相信我们会好的,相信自己能行的,能和身边的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我可以的,你呢?

 6 ) 美人鱼的故事和太阳是什么颜色的呢?

毫无疑问,念念是一部文艺的不能再文艺的文艺片。

片子一如既往。

讲的是关于亲情和爱情,讲的是青青少年的伤痛和迷茫,对往事的美好和因此生怨的念念不忘。

整部影片算得上清新,节奏略慢。

每个人都带着深深浅浅的忧伤和回忆。

儿时因父母离异而分开的姐弟二人,长大后各自的生活,本来是相爱的两个人,一个因为忙碌,一个因为陷入童年的阴影,从而忽略彼此的感受。

期间不经意的各种回忆的片段穿插,真的很需要观影人的静心,跟随者主演的思绪,一起飘荡,飘到以前,那里有明媚,有温暖,也有无奈和可怕的,总之难以忘怀,而且跟眼前的生活状态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起,那种浓得化不开的情绪,真的叫人潸然泪下。

电影里的所表述的人生艰辛也是浪漫和耐人寻味的,现实中的各种辛苦和漫无目的的渴求找不到出路,有时候会觉得,仅仅需要一点点的温暖就好,但是四周却怎么也找不到,只有少年的回忆,柳絮似的轻,又网一般的缠绕,压得人喘不过气。

育美、阿翔、育男,上一辈,这一辈,他们的生活都如此不易。

但是我们相信爱情、亲情总会找到出路的,所幸,影片最后,给了我们这种温暖。

另外,影片前半段有点刻意营造的压抑、诡异气氛,无论是看起来明朗的风景,还是波谲诡异的大海,甚至在大海里徜徉的美人鱼--母亲,总觉得有点故弄玄虚,关于回忆的穿插,一不留神就跟不上趟,容易让人一头雾水。

其他无论是服装,还是道具,还是导演或远或近的取景,满满的文艺气息。

最后总归是圆满,父母造就了我们的童年,是好,是坏,等我们自己做了父母,就一切都释然了。

对过去的念念不忘,或许只是我们还不够成熟,没有设身处地,年少的执着,成年的思考,勇敢的走出过去,迎接未来。

 7 ) 和过去的和解

前和朋友聊初恋,朋友说回想初恋的感觉并不是悸动或者刻骨铭心的感觉只是偶尔在梦里、在闲暇时突然冒出来的感伤和甜蜜,不是根深蒂固的情殇却是时间缝隙中偶尔长出的错落细草,这种感觉用念念来形容再适合不过。

张艾嘉电影《念念》的英文译名是murmur of the hearts,很巧妙的道出了念念的意味,在心里的细语碎念若不是在宁静之时又怎能体会对于过往的遗憾。

很久未见梁洛施了,总觉得她还是《伊莎贝拉》、《深海寻人》那会的可人少女,这几年婚姻的分合时间使银幕里的那个梁洛施变得成熟多虑,自然这是题外话回归《念念》这应该是张艾嘉的絮语电影。

张艾嘉很心平气和的和一部分坐的住的影迷分享了一些自我的人生体验,电影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难以遗弃的过去虽然都在现有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貌似和过去无再多瓜葛。

阿男和阿美两姐妹从小因为父母的矛盾各自随父亲、母亲分离,跟随母亲的阿美在经历母亲难产逝世后留下心结,过去的回忆对于阿美来说是阴影死亡和分离覆盖着阿美不迷失的心。

而跟随父亲的阿男他与过去是不能和解的心结,他怨恨母亲当时抛弃他只带着妹妹离去。

阿美的男友阿翔早年父亲出海身亡,为了达成父亲的愿望梦想成为一名能出人头地的拳击手却因为眼疾不得不面临再也无法参与拳击比赛的残酷现实。

张艾嘉在电影记录的这三个主角都未逃离过往的阴影,于自己,于回忆还未达成和解。

在这种过往念念的折磨下,阿男一直在寻找,寻找失散的妹妹,寻找过去的答案,阿美则是一直被覆盖抑郁敏感,阿翔则是逃离无法成为真正的自己。

张艾嘉导演用台湾电影一贯简单、明洁的方式缓缓讲述着三人的故事,清新的镜头感不带丝毫阴暗的角度把每个人于过去的和解讲述的奇幻美好,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阿男在雨夜躲进那家酒吧烈酒下肚后他穿越时间回到过去的面馆稚气的追问母亲是不是更爱妹妹,母亲和蔼的语气呵出面馆昏暗的温柔,母亲说爱是平等但也是有选择的她从未偏袒过谁,在雨夜阿男与过去的母亲和解,这一段让我想起万能青年旅店的歌《揪心的玩笑和白日梦》。

来到自我意识的边疆看到父亲坐在云端抽烟他说孩子去和昨天和解吧就像我们从前那样用无限适用于未来的方法置换体内星辰河流用无限适用于未来的方法热爱聚合又离散的鸟群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就在一瞬间就在一瞬间握紧我矛盾密布的手而人生正处于苦痛的阿男在海边恰遇不存在的父亲,面对涛声他明白自己失去父爱的童年应该使自己成为一个更优秀的父亲,所以他不再纠结能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拳击手,也不在忧虑阿美的怀孕,对于人生的下一步就是让父爱延续从过往逃离。

正如电影主题曲歌词说的那样“过去的故事 已难说清楚,想写一个结束 让它渐渐模糊。

”王家卫在电影《一代宗师》里说的亦是一个念念难忘的故事,大处说是逝去时代的难忘,小处便是宫二和叶问的念念情怀,所以墨镜王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感谢张艾嘉导演于这个浮躁的年代愿意以一种清新的方式和我们分享一段和过去和解的人生感悟。

在回忆中谁都或多或少有着种种遗憾,那些心中细碎的怨念唯有一途与自我和解,所以在心间徘徊的过往就让它随着人生前进的步伐慢慢掩埋吧。

 8 ) 念想这沉积的情绪

——念念不忘是乡愁,乡愁最深是亲情。

与台东相距18海里(约33公里)的绿岛,是海面上的一粟,那里有淳朴的岛民,远离城市的喧嚣。

岛上住着一家人,阿爸、阿妈、阿妹、阿男,本该平静幸福的一家却任然逃不过大风大浪的侵袭,外面世界的如此美丽却也充满危险。

阿爸选择驻守并留下阿男,阿妈带上阿妹随海潮飘向另一片世界,关于回根与寻觅的故事就此展开。

台湾文艺片多反映乡愁气息或纯真,而张艾嘉这位颇具慈母情怀的女性导演,用她的实际行动证明,女性的感性能有多深邃,深邃到我不得不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她,应该去代言静心口服液。

这是一部情绪渐渐积压的电影,在前20多分钟里讲述着几个主人公孤独的生活状态与迷茫的人生方向,如大部分台湾文艺片一样,让人懒洋洋的昏昏欲睡。

直到育美泼洒着鲜红的颜料,阿翔在比赛中的血性妄为,还有身为导游的育男带领城市游客嘻戏海边······当这些冲击力强烈的镜头出现,观众的情绪才真正的被带着流动起来。

影片中不断出现母女两条美人鱼在海底孤独潜游的画面,让大海与母亲的怀抱从始至终孕育着整个故事的生长,让这个简单不过的故事在影片最后爆发出强烈的生命力。

影片也并不刻意烧脑,育美的幻觉、育男的梦境、阿翔的想象,无论现实事件还是内心世界,镜头都交代的很明白,至于时间线上的不断插叙,看似会带给观众凌乱与错觉,却都恰如其分的刻画出角色在此刻因童年记忆与当下的碰撞所激起的强烈感情变化。

梁洛施本人的故事不用我们再去八卦,已成人母的她在这部戏中成功塑造了从迷茫的女孩成长为温柔的母亲的育美,这本身是她自己亲生所经历过的道路。

育美的魅力也是整个影片的灵魂之魅,儿时母亲所带来的快乐早以随着美人鱼的故事深入她的内心,只不过她自己把那段美好回忆关闭了。

只因为生气才能让她记得父母的争吵、与哥哥的分离而想起他们;只因为母亲又要跟别人生一个孩子而害怕被彻底抛弃。

于是长期在这种死循环中无法抽离,害怕生孩子原来是因为害怕自己也抛弃那个小生命,没有与母亲和解,就没有勇气成为母亲。

小鱼被大海带走,又被大海带回,育美因母亲而离开小岛从此迷失,最后因为自己成为母亲并且理解了母亲的心愿,于是又找到自己的幸福生活。

育男在小岛上长大成人,不能习惯城市的生活,当初母亲选择了带走妹妹而非自己,也带走了去闯荡世界的勇气。

考大学生、有能力,那是母亲对自己的期待,还是自己因为世俗的价值观而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在梦境的潜意识里,他找到了答案。

当他能够坚持自我,也就成为了坚守家园的象征,这一点比较像《星际穿越》中的那个哥哥。

其实母亲对两个孩子的爱从来就不偏心,母亲是一个真实的人,追求自己真心喜欢的事物,而她的两个孩子,需要一次归去来的人生经历,才能真正体会人生中的种种情感。

而这次,轮到育男出去闯荡世界,育美回归心灵家园了。

当他们彻底摆脱对母亲的爱怨,他们此刻的重逢就成了必然,他们不再需要母亲,而是早已拥有彼此的生活,让回忆从哀怨变为幸福,继续勾画没有结局的故事。

育美一家代表了母爱,阿翔的出现则是为了表现父爱情怀。

母亲影响孩子的安全感,父亲则决定孩子的价值观。

原来打拳一直不过是为了赢得父亲的赞许,从来不意味着适不适合自己。

父亲过世那么多年,阿翔却一直继续在寻找父亲的轨迹上,他没有为自己活,也没有为育美而活,当他面朝父亲大半生飘荡的海洋开始思考时,原来生活没有Loser,你爱着什么才是更重要的。

让老婆去养家,自己在家带孩子又如何?

至少不能让她(女儿)和她(妻子)一样失去父爱。

《小鱼回家了》是育美的心理画,是育男的成长路,童年、父母的影响会伴随着人的一生,说出的话、做过的事,哪怕简单的几幅画作,也都是心灵的一次表达。

与亲情和解,即便不踏归故土,心灵也能找到了如家一般的归宿。

画已完成,这段旅途也就结束,电影完结,这份情绪得以表达。

看完电影的我,得到了平静,于是终于能够又写出一篇文章,写完,我的情绪也表达完了。

现在,轮到来读文章的你们。

 9 ) 情绪,有价值。

我是从看到阿勇梦中回到过去和妈妈聊天解心结那部分时,开始不可抑制的哭泣。

我摘掉眼镜坐起来,手撑着床,挺着背,仰着脖子,从身体深处急迫的一口口抽气。

除了做爱高潮,也只有哭到这种程度会从头顶到指尖微发麻。

然后,忽然停止。

抹掉眼泪站在窗前一言不发一丝不想。

如果说人类寿命60岁是平均数的话,30岁应该是个坎。

对有些人来说,过了30岁,如果没有伴侣和孩子带着她往前走,她就会往回走。

可是那些在过去留给她心结的人却走了,“好像所有的事情一笔勾销,她不需要再付任何责任”。

我也面对这样一个困境。

阿翔独自在海堤上打拳那一段。

我忽然想到解决办法,也许这种死无对证的情况,只能靠自己的想象力去宽慰,或者欺骗。

这是自救的唯一方式。

不看剧情,不看画面,整部影片都是琐碎而私密的生活细节,情绪布景。

某个理性派跟我说,无法提供信息价值的时候才会提供情绪价值,而情绪价值,一文不值。

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部影片就是最好的回应。

情绪,有价值。

 10 ) 《念念》:为什么今天变成这个样子

梁洛施在《念念》里质问:“我一直很想知道,为什么今天变成这个样子?

是一开始就注定会变成这个样子,还是我们做了什么,结果今天变成这个样子?

”这种面对历史和命运的无力感,瞬间戳中了我的心窝——作为一名“陆客”,我在看《念念》时始终体会到的那股无力感,终于在这句台词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念念》所带给我的那种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的奇特疏离体验,甚至让我想起1942年冬天德军第6集团军士兵写的家书:“斯大林格勒就在我面前,但又像月亮那样遥远”。

就像片中的绿岛之于台湾,一个台湾人人熟悉但似乎又很陌生的离岛;当然,也更像现实中的台湾之于大陆。

这种无力感也弥漫在剧中的角色身上,育美(梁洛施)、阿翔、育男,他们每个人都与自己的父母(家庭)疏离了——从剧情上看,这并不是他们的错,而是他们的父母在他们尚年幼时就主动选择了缺席,于是,他们的今天变成了这个样子。

张艾嘉通过青年一代的视角回溯了台湾近世的社会变迁——曾经的绿岛政治犯,原来与育美的母亲有着一段不伦私情,时下则变身为一位绿岛作家,时过境迁之后,跟育美相逢,昔日情人的女儿还是咽下了秘密,让这位有光环的老男人继续保有他的光环。

阿翔的父亲是个海员,阿翔戮力苦练拳击,无非是想求得父亲的认同,但父亲在自己的成长中始终缺席,阿翔只能在想象中与父亲对练,歇斯底里般的完成对父权的膜拜祭仪。

育男在母亲和妹妹出走绿岛后,独力来到台湾本岛打拼,同时面临着大都会与离岛家乡间的无尽牵扯。

那个昔日专门关押政治犯的监狱之岛,现在已成了云淡风轻的旅游景点,小小的绿岛,无法及时救治育男的父亲,也承载不了育男的职场理想。

而育男这个角色,正是在金融风暴后承受着巨大生存压力的当下台湾青年的真实写照,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里,育男辛苦打拼,也只能在星巴克喝一杯咖啡姑且取暖,只能在想象中与母亲重逢……陈文茜在《树,不在了》一书中对于台湾当下的世相描摹,简直就是对《念念》最好的读解。

所谓“台湾对不起年轻人”的文锋,不正是落在了育美、育男和阿翔们的身上?

陈文茜也提到,在经济低迷的时代,“年轻人疏离”已经成了亚洲社会里普遍的集体症候,老一辈的人甚至认为世界已经分裂成了“他们的”和“我们的”,这不正是《念念》所传递出的思绪?

——透过几位青年主角父母的缺席呈现出来。

而《念念》源自一位日本演员的故事,被张艾嘉看中然后毫无违和感的移植到台湾语境中,也凸显出这种社会集体症候的“泛亚性”。

回到文首那句梁洛施的质问,正映照着时下台湾年轻人的心声,父辈曾经坐享经济起飞的繁华景象,现在都已雨打风吹去——是后来者做错了什么吗?

还是一早注定只能接受这一命运变迁?

陈文茜在《树,不在了》里写道:“是的,我们还活着,好似活在一个小幸福的世界。

可是我们被巨大的不安包围着,心中曾有的温暖、勇气、信赖,渐渐被冰封。

”最后,育男和育美重逢,阿翔和育美组建了幸福的家庭。

可是,这点小小的确幸,真的让问题都解决了么?

今天还是变成了这个样子。

就酱紫。

《念念》短评

李心洁真美。私心不太感冒,但细节还是不错的,7分。关于只有自己才能给自己答案的执念。热门里说大多数人都只是平庸的长大,并不,看似平庸而已,各有各的不寻常。我们不是向过去和解,而是跟任何时态的自己。

5分钟前
  • 富嶽百景
  • 还行

多一星给梁洛施

6分钟前
  • 麻油叶
  • 推荐

尽管李心洁让我感动落泪。但电影本身的沉闷无趣和无病呻吟没法补救。

10分钟前
  • 齊楊森
  • 较差

现在有些文艺片这是越来越看不懂惹

12分钟前
  • Foreverecho
  • 较差

好难看。文艺腔重得全程不适,演员的表现也不在状态。要讲的东西很好也很简单,但是,非要用自以为是的技巧来加强表现力,效果其实适得其反。

15分钟前
  • 木卫二
  • 较差

其实结尾兄妹相认,我已觉得淡然。心中一颤是在男子梦中与自己的母亲重逢,临别前他停足转头喊了声,妈。以及另一个男子在海岸线与父亲重逢,完成儿时的挑战约定,镜画一转,却是独自一人对着大海徒空挥舞手臂。一碗炒饭,一场打拳,都是念念。不给四星是因不喜欢影片略有吊诡气质。

17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节奏有些慢,但是还是很感人

20分钟前
  • 口袋_肥力士
  • 推荐

看,华语故事还是在闪烁着光亮!爱像大海深深蓝蓝地。

22分钟前
  • Colleen
  • 推荐

最亲密的依恋,最深情的羁绊。情感饱满却非常节制,所以恋恋风尘,才让人念念不忘。

25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这片的第一个小时我是不想忍受的,做作莫名其妙神神叨叨,飘飘然很脱俗的样子,哦,要叫它魔幻现实主义。然后最后三十分钟,我发现它想讲的东西和它的镜头语言一样平淡。矫情一点呢就是若干年前《如梦》里那句“我们都会被失去的带走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在寻找 这失去了的生命。”

27分钟前
  • wang_
  • 还行

一直贯穿着母亲讲给育男与育美的“一个小美人鱼”的故事 最终 这个故事渐渐弥补了兄妹之间的距离 让他们再次遇见 不得不说 张艾嘉在这部电影中的所有处理温暖而深情 作为一部文艺片值得你慢慢体会 一部好的文艺片同样具有市场号召力 拍了四十多年的电影的张艾嘉 一直在坚守自己的理念 拍自己喜欢的电影

31分钟前
  • 李小庫
  • 还行

节奏缓慢,却处处经心,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只有我们艰难地走到同样的位置,才能原谅别人也释放了自己,片子拍的还是很有深意长情的~看了也会让人念念不忘~

35分钟前
  • 红皇后
  • 力荐

用一种近乎抑郁的方式讲了一个非常少女心的故事,导致我都不想来标记我看过这部电影。

38分钟前
  • 樹一
  • 较差

小张在育男和妈妈那场戏哭了 我看到周永翔自己在堤防对着空气打拳时抹泪了 这其实就是小张和我的状态吧 在离开的公车上听到小张和爸爸介绍这个电影 我嚎啕大哭了起来

41分钟前
  • mememorin
  • 推荐

湾湾的愁。想知道惊慌的男孩如何做好当父亲的准备,过后如何做一个好父亲(母亲)

44分钟前
  • 贾小年
  • 还行

一直记得这部电影

46分钟前
  • 八条杠
  • 推荐

是你们让我相信爱情常在,长相守。是你们让我好想回家,回到亲人身边。有爱才有魔幻,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15年度最佳。最有力量的现实题材文艺片。好想去台湾,去绿岛,那里才是土地。

50分钟前
  • 蓝霉沉皮
  • 力荐

整部片子。看得又累又压抑。这样的节奏真的不是我的菜。

51分钟前
  • 亦垚
  • 较差

太久没看梁洛诗演戏,忘记了她是个这样长身长脸的女子,有点令人难以消受的样子

55分钟前
  • Veronica
  • 还行

有逼格的电影就是曲里拐弯的叙事和幻像,加上有诚意的音乐和摄影,再加上张艾嘉

59分钟前
  • 曼特宁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