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杉姐 联系作者请豆邮从来不敢小看无票房无排片的电影。
最近一部马来西亚小成本电影居然让杉姐在电影院哭成了泪人儿。
《我的妈呀》去年11月在香港上映时,连续两周登上香港十大电影排行榜。
没有流量明星、没有颜值小花,当然也没票房,却硬生生的拍出了《岁月神偷》的质感、《桃姐》的深刻、以及杉姐小学时看《妈妈再爱我一次》时的影院失控场面(全班小朋友一起抱头痛哭的场面真心难忘)。
豆瓣网友@阿暖的评价极为到位:这部电影就是一个大型凌迟现场。
女主鲍起静的表演是影后级的,饰演鲍起静儿媳妇的王苑之说,母亲去世那场戏拍了十次才拍到她,她曾担心到了第十次会哭不出来。
但是只要一看到躺在那里满脸沧桑又温暖的鲍起静,她就会痛哭不止。
李康生的妈、张柏芝的妈、张学友的妈,鲍起静已经演了二十年的妈。
鲍起静认为“选定我当主角,不是因为我最漂亮,是因为我有点土气,像劳动人民。
”但众所周知,鲍起静年轻时也是一位女神。
(1977年,鲍起静在电影《屈原》中的剧照)她能演好妈,完全是因为实在太专业了。
她从屏幕里满出来的泪水,像是直接进到我的眼里来。
让人忍不住想喊一声:“妈妈”。
电影围绕着鲍起静出演的妈妈和儿子隔阂多年的故事展开。
儿时的小年最喜欢跟母亲在一起,可母亲总是很忙。
为了撇开小年,母亲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说谎。
为了骗儿子她连“你看那边有大蛇在撒尿”、“外公有一颗牙齿是粉红色的”这种谎都说的出来。
母亲信鬼神经常去庙里烧香拜佛。
独自抚养小年的母亲也因面容姣好,常常引来长舌妇的指指点点。
小年经常埋怨母亲没时间陪他。
但,现实的残酷又一次“抢”走了他的母亲。
母亲因为要帮父亲还欠下的赌债,不得不把小年留给阿姨照顾,自己一个人到异国去打工。
这一去就是十年,小年已经长大成人。
虽然阿姨对他关爱有加,但多少个日夜,他只想母亲陪伴在他身边。
再次见到母亲,她已是中年妇女。
他日夜期盼的人真的站在眼前时,这个人却变成了陌生人。
面对这样的改变,小年选择了逃避。
他一个人跑到香港去,20多年未归,再次见到母亲时,她已经是癌症和黄昏症候群晚期。
又是一个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故事。
但这个本应“大煽特煽”的故事里却因导演的克制多了几分趣味,一部悲剧题材的电影在导演的克制与幽默之下变成了一部“眼泪与笑声”共存的电影。
母亲疑神疑鬼,无法入睡,总是看到“不干净的东西”。
平日里一本正经的小年就忽然化身小道士,口中念着“急急如律令”的咒语。
他摇摇晃晃的单腿站很明显在一次又一次的救场中站的更稳了。
儿媳更是演了一出南海观世音下凡的好戏,无奈被母亲的“中头奖”愿望搞的手足无措。
妈妈说保佑她的观音像破了,自己要被带走了。
儿子担心妈妈,就送了妈妈一个新的观音,但是儿子哪知观音也分很多种。
母亲的愿望清单上有一栏是喝媳妇茶,儿媳就从香港飞到马来西亚去完成母亲的心愿。
没有亲戚到场,他们还雇佣了当地的土著,妈妈说怎么我们的亲戚都那么黑啊,别人就解释说:“最近太阳太大了,他们都被晒黑了”。
这些谎话听起来很可笑、很幼稚,但是母亲全信了。
影片用三线交叉叙事(两段回忆、一段现实)的对照方式展现了时间的魔力、人物身份的互换。
小时候爱撒谎的是母亲,因为我们是孩子。
长大后爱撒谎的是我们,因为母亲是孩子。
当母亲蜷缩在雨夜的墙角像个迷路的孩子时,那种孤独、恐惧像极了儿时被母亲丢下的小年。
小年在母亲去异国打工的最后一夜,为了不睡着用胶带粘住自己的眼皮、用绳子把自己的手与母亲的手绑在一起。
那个时候的他很怕失去母亲,正如现在的母亲很怕失去他。
从母亲到孩子,从孩子到母亲,感叹大千世界的奇妙之余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来自时间的冲撞。
导演李勇昌说:“我们根本斗不过时间”。
他在马来西亚有“千万票房编剧”之称。
曾编剧作品《一路有你》,曾创下马来西亚本地影史最高票房纪录。
他和剧中的小年一样当过老师,但这只是因为妈妈的愿望,他也因此气不过很少回家。
但前年到尼泊尔参加妹妹婚礼,握着母亲的双手时,才发现记忆中的大手已经枯瘦如柴。
他说:“我之前有好长一段时间错过了相处,如今,我想尽量弥补。
”于是,他像影片中的小年一样开始完成母亲的“愿望清单”。
影片中,母亲没有完成的万里长城之梦,李勇昌帮母亲实现了。
导演以现实、过去交叉叙事的形式一边让我们感受现实的真切,一边回忆儿时的心情。
毕竟,我们很久不做孩子了。
忘记了做孩子的乐趣,忘记了与母亲相依的美好、单纯。
小年的媳妇是香港的房产销售,她向客人介绍自己时总说:“24小时都可以打电话联系我,我不爱睡觉的,是天生的哦!
”听了这段话杉姐先是笑,然后就是哭,这个年轻的母亲即使没有巨额欠款处境也无比可怜。
可怜的就像我们,生活的压力让我们无暇顾及自己的父母和孩子。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像疯了一样的赶时间,没时间打电话、没时间回家、更没时间陪父母。
但《我的妈呀》绝不是对儿女的控诉,它是双向的。
也正因如此,电影选择了回忆与现实的交叉叙事方式。
小年的母亲年轻时由于生活压力无法陪伴在小年身边,小年孤单无依。
母亲年老时,儿子无法陪伴在母亲身边,母亲落寞、恐惧。
而中年人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份甜蜜负担时,大多时间感受到的是负担。
正如片中的小年,虽然最后拿到了“杰出教师”的称号,但他说其实自己不喜欢当老师,这只是母亲的愿望。
小年也因母亲的外出打工变成了“留守儿童”,他在最需要母亲的时候被抛弃,好不容易在接纳了另一位母亲后又做回了母亲的儿子。
所以他选择了恨,选择了既不接受亲生母亲,又不接受养母。
但,母亲终究是母亲,即使不见、不听、不说她也孩子心中最珍视的人。
多少人像小年这样在怨恨中一边抗拒亲情、一边努力实现父母的心愿。
所以,我们在这份亲情的束缚与纠葛中选择遗忘、沉默、不解决。
以致于留下了终生的遗憾。
母亲给儿子送别,做了一桌子的菜,却故意说“今天要拜神做多了,帮忙吃吧”。
虽然仅有几盘家常菜,但镜头一一抚过的菜盘像是一场豪华的盛宴,忽然感觉桌子那么大、菜那么多,这些菜是来自一个母亲的心意,在导演的镜头下,放佛这些菜都十分伟大了。
但儿子,终究还是走了,一心追逐前途的他已经无法理解母亲的这份心意了。
很多时候,面对最亲近的人,我们选择了做一个傻瓜。
母亲说最近经常梦到你,你装作听不懂。
父亲的头上又多了许多白发,你装作看不到。
孩子因为没有你陪,小小的脸上写满了落寞,你装作没有关系。
人到中年,在最忙碌的时候,却肩扛着父辈的牵挂和孩子的恳求。
这个问题植根于社会和文化,是一代又一代的家庭都真实存在的。
我们总是不习惯于表达,把情感深埋,如李安的《饮食男女》中,父亲把爱藏在一桌又一桌的大餐里。
又或者太喜欢表达,如许鞍华《女人四十》中,公公把爱藏在唠叨中,把子女“麻烦”到精疲力尽。
小年最后站在餐厅里完成母亲“上台唱歌”的愿望时,显得那样笨拙。
我们不习惯于表达,在现代社会的裹挟中,上一代选择离开孩子去挣钱,下一代选择离开父母去实现梦想,即使小时候体验过没有父母陪伴的孤独,也依然决然的选择了“逃离”。
杉姐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一不小心就包场了。
一个人在电影院里哭也别有一番滋味。
电影中有一句点睛台词:若有时间,何必挂念。
当我们选择了异地的工作,当我们看着日历和手机一次又一次的说“算了”的时候。
我们错过了她们的生日、错过了节日、错过了她们的后半生。
儿时每个人都说过的那句“妈妈我想永远和你在一起”就是巨大的一张空头支票。
每个人都欠妈妈一句:“对不起,我爱您”!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平台《电影烂番茄》。
《我的妈呀》(《大手牵小手》),名字不重要,我是冲着鲍起静进入影院的。
神级表演的静大大静大大贡献了教科书级的表演,她的喜怒哀乐,她的微表情,太有代入感了,我想家里有老人家的人都会有共鸣。
不说了,我想我奶奶了。
我想说的不是“妈妈”,而是“儿子”。
李好这个妈妈总是“欺骗”儿子,尤其是成长期的离开,虽说的有不得已的苦衷,但伤害已造成了隔膜。
之后的开展就是俗套的和解过程,但又是何其的真实,儿子性格固执、倔强,有童年那段经历的因素,更多的是像妈妈,这样性子的两个人相处必然是处处有摩擦,两败俱伤。
幸好的是有亲情的纽带,一切还有拐弯的余地,儿子尝试去理解妈妈、去包容妈妈(抓鬼那段尤其赞,不要尝试去跟老人家讲道理,要去接受、去理解,用她的角度去解决问题),最后两人心结解开,自然而温情。
这是儿子跟母亲的和解,但又何尝不是儿子与自己和解的过程,他所有的固执、倔强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刺,他拒绝了别人也拒绝了自己。
他在拥抱妈妈的时候,一根一根拔掉那些伤人的刺,也放过了自己。
与过去的经历和解,拥抱曾经的自己,以和平的心态走人生的下半场。
电影故事剧情颇煽情,加上主角们,特别是鲍起静演得入木三分,想不催泪都几难。
片中好几场戏的背景音乐过于“澎湃”,略嫌干扰观影……有时候配乐多或者大声不一定就好,应该见好就收吧。
王菀之扮观音那场戏颇搞笑!
节奏不太连贯,有些剪辑点衔接得不太自然。
鲍起静演得太入木三分了,黄浩然的儿子木讷又兼具苦情。
卫诗雅的年轻版妈妈演得很好,感觉她的声音和气质有点像万绮雯?
一直等待着出场的王菀之贡献全片至多笑点,和女儿扮观音驱鬼(以及黄浩然扮道士)笑得我肚子疼。
开始感觉没什么意思,可就是这样平淡的铺垫就总想看后面是怎样诠释母爱的,终于,都后半部分全程泪崩了,每个细节都是妈妈的用心,心全在儿子身上。
看这部电影让我想到自己的妈妈,趁现在可以珍惜,不要用来怀念,不要对妈妈大喊大叫没有耐心,能在一起的时候对她好,让她开心,也希望妈妈的妈妈能多陪老妈久一点,其实陪伴是最让人知足的了。
01当听闻姨妈过世时,他没有哭;当得知母亲得病时,他没有哭;但当她听到女儿,一本正经地对着他说,“我要一辈子都牵着爸爸的手”时,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放声大哭起来了。
年少时,他被母亲从香港带到陌生的马来西亚,和外公一起住。
那时的母亲整日在外工作,没有时间陪他,他只能待在家里和不苟言笑的外公在一起。
后来外公去世,母亲要去文莱打工,只能让他寄住在姨妈家。
说好的会很快回来接他回家,可母亲这一走就是好多年,而他还偷偷地看着日历数日子,日日盼,夜夜想,等着母亲来接他回家。
直到有一天,姨妈对他说,“年仔,你妈妈来接你回去了”。
看着眼前这位熟悉的陌生人,他沉默了。
在他的记忆中,除了母亲忙碌的身影外,就是小时候陪母亲去拜观音,而每次母亲都会让他去把风,然后母亲把写好的愿望装在红包里放在高处,据说这样观音菩萨第一个就会看到她们的愿望了。
“这一次不知道又要写多少个号码了?
”年少的他总觉得母亲每次来拜观音都是为了祈求买的号码能中头奖。
在他的心里,母亲是一个爱发脾气、一声不响就丢下他走掉的母亲,他心里多少有些埋怨母亲的。
所以他没有事先和母亲商量,就自己决定去香港读书。
说好只是在香港读书四年,可他这一去也是很多年。
母子一场,怎知也是聚少离多。
02再次回到马来西亚时,他已经在香港毕业工作,结婚生女了。
此时的母亲已经年老,但他并不是为了母亲回来的,他是来参加姨妈的葬礼。
他本打算葬礼一结束就离开,岂知一个来自医院的电话改变了他的计划。
医生告知他,母亲体检时被发现已经是癌症末期,时日无多了。
而在陪伴母亲的日子里,他才发现母亲一直珍藏着他年轻时许下的“My Mother Wish List”,也是在帮助母亲实现愿望的过程中,他才得知母亲以前每次来拜观音时放在红包里的愿望都是为他许的,比如“请观音菩萨保佑远在香港的年仔,人缘好,人见人爱,能得到贵人的帮助,三餐温饱,事业有成。
我李好将会每年来这里添香油,上香来报答菩萨”、“年仔今年犯太岁,请观音菩萨保佑年仔逢凶化吉,出入平安。
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减寿十年。
”
故事的结局,他还没有来得及帮母亲实现“My Mother Wish List”上的所有愿望,母亲就走了,这一次是永远地走了。
留下他和那句他对母亲曾经说的话,“我要牵着你的手,永远都不让你走。
”
下次是哪次?
永远有多远?
人生有时真是讽刺,大家都身体健康时,不好好在一起,等到年老体衰时才若即若离。
可以珍惜的时候,为什么要变成想念呢?
03观看影片“我的妈呀”时,几次被戳中心窝,想起小时候自己和父母的一些事;我从高中开始住宿,每周回家一次;接着上大学,每半年回家一次;如今工作多年,常年在外,但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回家一次。
从高中到现在,我每次回家,父母都会额外加菜,生怕我在外面过于节省,不舍得花钱买好吃的。
此外,我每次离开家,我的包包都会装满各种父母准备好的好吃的。
我身在哪里,父母的挂念就在哪里。
记得读大学时,有一次西安发生地震,父亲看到新闻后立马一个电话过来,问我所处位置是否波及?
还有一次深圳坪山发生山体滑坡,而我在宝安,但父亲电话中还是要询问一下,确保我是安全的。
在父母眼里,我们永远都是孩子。
在父母心里,子女之事无小事。
人生在世,常回家看看。
時間距離怎麼都斬不斷的親情,即使媽媽曾經不得已“拋棄”你,多年之後,孩子還是會想念媽媽的溫存,母愛便具備這麼神奇的力量。
被誤解也從來不解釋,那雙小時候隨口說出的要一輩子牽著媽媽的手的誓言終究是實現了還是帶有缺憾?
最後媽媽在馬來西亞的醫院裡去世,而媽媽最終的願望竟然是讓兒子扭轉頭去,因為不想讓他看到自己死亡的樣子,竟是這樣的願望,我的眼淚不止。
兒子覺得世界上沒有鬼,媽媽卻一直疑神疑鬼的時候,他還是穿上道士的衣服去驅鬼降魔,想必親情就是這樣的吧?
你明明不喜對方的想法,卻還是會以她喜歡的方式去回應對方。
由此,想起《請回答1988》裡面,狗煥的爸爸總有些奇奇怪怪的動作,全家人都不睬,冷漠置之,只有德善以他的方式回應還覺得有意思,爸爸覺得在家裡受到冷落不被重視,狗煥問過娃娃魚才知癥結所在,便也以爸爸喜歡的方式做出回應,爸爸心裡應樂開了花,想必這就是家人吧?
百般“嫌棄”,卻還是捨不得你受傷捨不得你不開心…雖然沒有陪媽媽去長城,心有遺憾,可是最後一程,兒子兒媳還有小女孩的陪伴,人生也便少了一些後悔吧?
就像姨媽說的,在還能珍惜的時候,為什麼要變成想念呢?
這應是導演給我們所有人上的一課。
我哭的稀里嘩啦,和我一起看劇的姑娘也止不住的擰鼻涕,也許是我們心裡都有不能好好陪陪家人愛人的遺憾吧?
龍應台的《目送》那句話真的是深刻:我慢慢地、慢慢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另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們又何嘗不是呢?
離家的時候,父母總是站在路口目送你走,他們的眼神不好,卻一直望著你知道再也望不見,卻還想再看看,你是不是真的走遠了,會不會回頭看看呢,很多時候我們也不敢回頭,害怕眼淚真的掉下來…
《我的妈呀》,用这么个感叹词做片名,一股无厘头的搞笑片味道扑面而来!
就像印度有部神片叫作《我的个神啊》。
不过事实上,虽然影片有喜剧性元素,但绝非一部闹哄哄的喜剧片;甚至恰恰相反,其实更像是一颗治愈系的巨型催泪弹!
当然,片方在内地改这么个片名也不是无缘无故的,其实与影片的剧情内容有关。
《我的妈呀》讲的确实是“我的妈”与“我”的故事,讲述了一对母子由疏离到相互谅解的动人故事。
影片的前半段,是现在时(现实)与过去时(回忆)交叉穿插进行,是前因后果的铺垫交代。
现在时,影片是冷色调的,处处透露着一种拒人于外的“不友好”气息,象征着母子情感的淡漠隔阂。
由于“养母”姨妈的过世,儿子从香港前往久别20多年的故土马来西亚奔丧,在丧礼上,亲生母亲就是以一种夸张的、突兀的方式“闯入”画面,预示着母子之间的不和谐关系。
于是,母子久别重逢相见,却形同陌人。
影片中有这么一幕,儿子轻描淡写地问了句母亲——跟不跟他回香港住?
母亲说不愿意离开马来西亚。
于是,儿子就准备将母亲送往老人院……显然,这种冷淡中,儿子心中带有对母亲的恨意。
“恨意”可以通过期间不断插叙的儿子的回忆中找到答案。
过去时,是泛黄的暖色调,那个时候母子的生活虽辛酸却暖人。
同时,也交代了母子疏离的原因。
因为某些迫不得已的原因(在此就不剧透了),忍辱负重的母亲总要早出晚归拼命赚钱,与儿子聚少离多,甚至把儿子先后寄养于外公家、姨妈家。
这样一来,导致了儿子的不解及不满,于是母子的情感也日渐疏离……当影片进入后半段,前半段压抑的情绪,终于得到了尽情的释放,催泪弹一颗接一颗地轰炸!
尤其是最后儿子得知了真相,放下心结,留下来陪伴并帮助年迈的母亲逐一去完成母亲年轻时许下的“愿望清单”……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带的纸巾根本不够用啊正所谓,无论有多大的间隙,始终都是“血浓于水”!
一边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一边是念亲恩。
我就想说,大伙也不用带太多的纸巾,三包就好了。
影片带有半自传性质,据说是根据编导的真实经历所改编的。
或许因此,该片带有一种更强烈的主观情绪,用人话来说,就是更加煽情!
这与近来同是有关母/父子情的港片《幸运是我》、《一念无明》的内敛大不一样。
当然,并不是说该片这种不节制更为高明(事实上,就作品的成熟度而言,《幸运是我》、《一念无明》都要比该片好),而只是想说,影片能让观众真正感受体会得到——编导对于亲情感怀的切肤感受。
编导还在片中多次用了经典粤语歌曲《每当变幻时》来表达心情。
影片催泪的成功,也离不开老戏骨鲍起静的出色表现。
在片中算是活灵活现地演绎了一位内心充满爱(真是含辛茹苦、大爱无言啊),看上去却像老顽童、老糊涂般神神化化的母亲形象,各种情绪拿捏到位,入木三分。
凭借此片,鲍起静也获得了今年香港金像奖的影后提名,可惜正是惜败给同类型影片《幸运是我》的惠英红。
另外,笔者还挺喜欢王菀之的,感觉很有喜剧天赋(说是“女版王祖蓝”不知道会不会被打呢,哈哈),在该片自然也继续是鬼马精灵的好笑,比如那场扮观音驱鬼的戏。
不过影片也存在一些技法不够圆熟的问题,剧作也过于讲究工整对仗,有些“主题先行”的刻意设计的匠气,比如通篇大量运用的对比手法。
例如影片主线是母亲与儿子的情感,副线则是儿子及其妻女的情感(强化了影片“亲情可贵,珍惜当下”的这一主题);又如过去时儿子小的时候因害怕母亲离开而总是紧紧握住母亲的手,现在时年迈的母亲紧紧握住儿子的手(影片出现了无数次牵手的镜头画面,其实影片原名就是叫《大手牵小手》);过去时儿子在母亲偷偷离去而追至大铁门往外看,现在时儿子把母亲送进养老院时,母亲在大铁门目送儿子的远去……当然,这些不足并不影响影片让人泪目的效果。
想必看完《我的妈呀》,观众第一时间都是在想——我要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父母)。
工作再忙,也别忘了多打几个电话问候亲人。
反正看完片流完泪,会使整个人都变得更“孝顺”,呵呵珍惜当下,多陪陪家人,不要以工作繁忙之类的为籍口,免得到时“子欲养而亲不待”,就后悔莫及了。
所谓亲情无价,人生无常,在可以珍惜的时候,何必要让它变成想念呢?
大概这就是该片想传达的主旨吧。
不能说导演拍了一部多么牛逼的作品 画面有多牛逼 但是导演在很多细节的处理上很用心 很真实 比如儿子画的母亲的愿望 比如母亲每次去拜观音时的字条 又比如那个久违的牵手 曾经的儿子那么粘着母亲 长大后却那么冷漠不过有些情节的处理会比较突然 比如结尾的雨 突然又晴了 我知道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 但当时看的时候会觉得很刻意 这是一个充满遗憾的故事 但也同时伴随着欢笑可能是导演不希望把片子拍的苦大仇深吧 虽然一提亲情类电影总是充斥着病魔、痛苦 与子女之间的矛盾等等 可能不会让观众看得那么舒服导演在“苦大仇深”中加入了很多轻喜剧的元素 没有很搞笑 但足已舒缓一下心情片中用了大量篇幅去描述母亲与儿子的疏远 亲情被撕开了一个口子 随着时间的流失 裂缝越来越大 好像怎么填补都在继续流逝慢慢地亲人好像路人 望着互相的背影 渐行渐远 又好似连着一条不知道还能再撑多长的线 没有弹性 然而只要你愿意 顺着线 无论多远 路途多崎岖 他们还是可以找到对方这好像就是所谓的骨肉相连吧 母亲的疑神疑鬼 迷信封建 三个愿望 把母子重新拉紧不得不提一下 鲍起静老师演的真的很好!
我不太会用言语评价一位演员的演技 但其中一幕儿子像当初母亲一般不辞而别时 母亲站在做好的一桌饭菜前 她追出去时 那一刻的眼神 就仿佛你离家时 你永远也看不到身后父母脸庞上的泪水 如果你能感受到鲍老师当时的情绪的话 应该会有心痛的感觉总体来说 在大荧幕上看一部粤语片 挺好的 看这样一部亲情片 是舒服的有部分泪点地方 如果你如钢铁般男儿有泪不轻弹的话就不必备纸巾啦~
最熟悉又陌生的中国式温情,亲情。
要哭惨了.王宛之真的好丑。
鲍起静赚起眼泪从不马虎。
Wish List 是西方的野,放到中国一样的感人小年的角色(年长版)演员的功力似有不迭,用力多了些,不太自然李好(年轻版)演员是连诗雅,靓女来的万里长城是多少海外游子的魂萦梦牵,虽然在马来西亚已经扎根开枝散叶,但始终心头放不下故国家园,流淌在血液之中祝愿所有海外华人幸福美满
《我的妈呀》用片中的话来说,就是太戏剧化,赚足了大家的眼泪。
李好是个沈梦君式的人物,年轻时霸气蛮横,年老时粗野无理,但是脸蛋好看,青涩秀气,神似大S;小年,粉雕玉琢的人儿,懂事,乖巧,一面看不惯母亲的泼皮耍赖,一面期望永远牵着她的手。
虽然姨妈待小年视如己出,但他终归还是外人。
在他一次次地听到汽笛声飞奔而去扒栏杆时,他的内心是苦涩的吧——“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
”每每失望,小年终归忘记了母亲的样子,习惯了姨妈的亲情,再相聚时,已是陌人。
母子之间的感情浅薄至此,阿年的心中多少是有些怨恨的,也就刻意疏远,母亲只能垂泪懊悔……一方面,我觉得剧情挖掘的点不够,蜻蜓点水,应该更深刻些,否则前后的连贯性差强;另一方面,我又觉得这很现实,我们大多数人跟父母的关系就是这样的,小时候总归有些美好的记忆,但是也有些难以忘怀的痛楚,长大了若即若离,说不上几句话,到了关键时刻方显真情。
两位主角的演技很好,可能在他们眼角含泪,款款相望时,真的惦念起了家中的至亲吧?
否则怎么会这么逼真?这部片子不仅感动了演员,也提醒了观众:亲情无价,在可以珍惜的时候,何必要变成想念?龙应台的《目送》写得好——“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从来没有一种爱,相聚是为了离散,除了亲人之爱。
在能回报的时候,就要尽量回报,既然他们失去了追逐的能力,我们何不转过头来拥抱他们?即使互有嫌隙,但是血缘的羁绊难以斩断,当父母的皱纹爬上脸颊,当他们风华不再,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唯一要思考的,就是竭力尽孝。
阿年为了母亲驱鬼唱歌,是一种个性对亲情的妥协——也许长辈庸俗市侩,他们追名逐利,他们贪生怕死,他们拿你炫耀,他们封建迷信,但是这又算得了什么?
为了他们开心,暂时放下身段,低下头颅,违心地做一些傻事,听一些傻话,又有何不可?我们总是对他们的叮嘱问候不耐烦,总是对他们的愚昧无知不理解,从心里就排斥起他们,与他们划起了一条线;却忘记了,时代的局限性就是如此,而他们所做的求神拜佛转发谣言一系列可笑的事,都是他们坚贞不移的信仰,只求我们平安健康。
没带妈妈了却心愿,是阿年的遗憾;若是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吾等也。
影片结束了,大半观众还不舍得走,啜泣拭泪声不绝于耳;灯光亮起了,众人缓缓站起,自发鼓起掌声……我相信人人心中自有一杆秤,群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光这一点,它就值得一看。
电影故事剧情颇煽情,加上主角们,特别是鲍起静演得入木三分,想不催泪都几难。片中好几场戏的背景音乐过于“澎湃”,略嫌干扰观影……有时候配乐多或者大声不一定就好,应该见好就收吧。王菀之扮观音那场戏颇搞笑。
不要因为影片名字而错过一次感动,当今华语圈,鲍起静的老人角色一档,其余人一档.
确实有点催泪 但给我不是在看电影 而是在看港台节目的感觉 黄浩然的演技崩溃 王菀之依然是傻姑角色 2星电影+1星鲍起静
背景在香港和马来西亚 很多感情点都深深打动着我 果真是天下母子情一般感人 剧情很生活化 没有设定特殊的情境和人物关系 没有刻意的煽情 结构方面采用了过去与现在两个时空交叉叙事 用了很多转场的手法 使用的特别融洽 在情节上也巧妙缝合起来 在情感线做的很足 感情真挚而感人 天之大唯有爱是完美无瑕
片名还是用小手拉大手更合适!温情的母爱。片子值三星,个人感动加两星!不解释
可以把握的时候,就不要把这份感情变成回忆
拍得假到飞起,道具组根本不用心,几十年的文件没有陈旧感;才几年,孩子都没长大,奶狗就老死掉了。但是题材真的好催泪,稍微专注点看根本忍不住,但可以更好,是那种一眼就可以看出哪里可以改进的那种更好。
晚年与子女的关系恰如年轻时父母与小孩的关系。看到大家都在说要对父母好一点,方向错了。应该是对未来的小孩好一点,想要自己的晚年怎样被对待,就怎么对待自己未来的小孩吧。跟父母的关系,真不是靠看了什么电影就幡然醒悟洗心革面的,种什么因结什么果罢了。
四心半
我的妈呀,完全无感啊。
母与子的故事。这么好的片子居然包场看了。细腻很细腻,本来还有看其他几部片子的打算看了这部同档期的其他电影黯然失色。父母子女一场啊,不要讲孝不孝,只管爱不爱。小年没有看过姨妈真的说不过去,这个世界的艰难就是如此。
既然是现实主义为啥又搞道士又搞观音啊 还万里长城 搞什么啊
The first half of the film is very good. The second half is too sensational.The ending song of the movie is very good.
【马来西亚】感觉每个香港顶级老戏骨这几年都会有一部这样的片,所以无惊无喜。遗憾主打内敛演技的鲍姨同届遇上了更有发挥表现力的惠英红(《幸运是我》),没能再拿一座金像奖。随着每听必哭的《每当变幻时》看了一个暖心的时间故事:登不了的万里长城只有来生再圆,“这上不完的一课,是时间。”
这部电影整个是我的一个大型凌迟现场,不是说拍得怎么样,题材真的太感伤了。虽然大部分时间我都在为自己而哭,但是最后几分钟,眼泪也为鲍起静而流。
从误解到了解到释怀,常态温情家庭片。
—— 鮑姐牌催淚彈「有大蛇屙尿.」「你呀,真係麥芽糖托世,咁鬼黏身噶.」「你走啦,希望來世我仲可以做你阿媽,希望你到時冇嫌弃我呢個做阿媽嘅.」「原來我都係一個開空頭支票嘅人,對唔住,姨媽.」「有得把握嘅時候,點解要一定要將佢變成掛念呢?」「媽,冇掟低我啊 好唔好啊.」「每當變幻時 便知時光去」
小时候被丢到寄宿学校 追出去被送回来 追出去被送回来 差不多的心情吧
比想象中的差
催泪弹,王菀之搞笑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