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看过虹影的小说,小说里描述的气势恢宏和跌宕起伏看的人的很揪心,一直很期待能改编成影视剧。
后来看到的电视剧版本,觉得袁立扮的小月桂太老气了,并不是想象中的样子。
并不是每个演员都适合年代戏,她已不是杜小月了!
再就看到了现在的电影版,两星给小月桂,完全就是想象中的样子,那种灵巧、倔强和艳丽都很到位。
第一次在一品楼给各位大爷斟茶,那一个低头的小侧脸,连我这个女人看了都觉得惊艳!
余男扮筱月桂,太牵强了,没有说服力,那可是个能让整个大上海的男人为之疯狂的女人呀,不能只是那么朴实的模样,脑补一下前些年时候的陈冲,那种魅力、风韵和气场都是无人能及的。
这部电影版的男演员,除了胡军的常爷,其他的人都不想那么回事,台词里说的的小月桂第一次见黄佩玉的话,再看到秦昊的脸,分分钟出戏了。
还是再去看看小说,压压惊吧!
从一个女人的角度看三代上海王,她虽从小就黄有好感(我觉得可以这样说),但最爱的仍旧是常,所以在知道黄也参与了谋杀常的那一刻,那个眼神,那段嘶吼,即便常爷在他生命里转瞬即逝,她也最爱他。
还有哇,洪门历史上为推倒满清和抗战还是做了一定贡献的。
上海十年变迁的镜头很不错,其余的……觉得准备看完原著再发表评论……
可惜了这大把大把的钱(浅析《上海王》票房惨淡成因)应老师要求,我与同班四十余名同学就一个恬淡的夜晚在教室观看了这部名为《上海王》的电影。
看一场电影好比做一场梦,不过让人唏嘘的是,在这个接近两个小时的梦里,我一次次的醒过来,直白一点就是始终进入不了这个戏中,进入不了那个风云动荡的上海时代。
《上海王》累计票房为1365.33万,我要是导演的话一定是极度痛心疾首的,这样的成绩估计连投资的零头都没赚回来吧。
而回过头来,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部大投资大制作大噱头的大电影遭受如此冷遇呢?
思前想后,我打算从电影本身、制片发行两个方面来进行详细的一个叙述。
先说电影本身。
胡雪桦,何许人也?
除去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院长的名头,这可是个获得过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人物,还因《兰陵王》、《喜马拉雅王子》这样的神作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偏偏这次栽了跟头。
其实很大程度上并不能怪导演的,毕竟首次拿到这么多钱,拥有了这么大的班底,一个人又没有三头六臂嘛,所以一些环节上可能就出现了问题。
剪辑混乱造成该有戏份的缺失。
这可能是这部电影出现的最大的问题,也是我前面说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总是无法深入的原因。
太赶了!
像身后有只老虎在追!
上海王诶,一个黑帮的传奇故事,这么宏大的背景却用如此快节奏的剪辑来讲述。
如果一次讲不完就完全可以像漫威一样分几部来讲述嘛,偏偏所有的故事要全部凑进111分钟的时长里。
黄佩玉这个角色在整部电影中应该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毕竟他可是成为新一代上海王的人。
可这个人在电影中完全看不到他有什么样的背景。
出场只是他从海外归来,宋守备的人来抓他,而为何抓他原因不详。
常爷的人要保护他,原因不详。
他帮忙救回小月桂送给常爷,常爷却又为难他,原因同样不详。
这就要怪剪辑了,往往一场戏明明没有结束便马上接到下一场戏。
你可以说它干净利落,可是作为观众,我们要看的就是这些信息啊,这些信息一去掉,完全就像在看一部加长版的预告片一样云里雾里。
另外说一点,个人比较讨厌在影片中加些什么多少年代什么事情的做法,不过国内很多电影好像都喜欢这么做,难道就没有其他的方式了吗?
其实是有的,只不过导演一开始就把剧情上了一个极其宏观的架子,所以采用这种方式也是逼不得已。
举个例子,克里斯托弗在其影片《敦刻尔克》里是如何让观众得知处于怎样的时代的?
是广告,是德军散发在街头让士兵投降的小广告!
不需要像划分章节一样的字幕,不需要这些。
最乱的一场戏莫过于小月桂因为替常爷挡了子弹送进医院,被查刺客是青龙会的人,而且是宋守备的暗探。
常爷随即气怒,下令掀起一阵腥风血雨,要杀鸡儆猴。
小月桂痊愈归来与常爷交欢之夜,这场腥风血雨果真燃起。
让人懵逼的是造成了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的混淆。
常爷完全可以在做出决定的当天开始屠杀,偏偏要放到十天后的交欢之夜?
如果这屠杀不是在十天之后,而只不过是交叉蒙太奇的使用,那又有些使用不当了。
交欢和杀戮到底是不是同一个时间发生的事情?
这是一个混淆点。
看得出来,剧本本省可能是想凸显出闺房内一个男人征服了一个女人,或者说是一个女人征服了一个男人,外界是一个男人征服了一片天下。
这就又来了第二个混淆点,交欢与杀戮剪辑在一起,那么到底是谁杀谁的问题。
因为剪辑一直在赶,所以往往抓不住重点信息,所以在观看影片的时候我竟然认为这些杀戮者的目标是常爷。
其次,师爷邀请宋守备喝茶,事成之后送来一盘装着人手的“熊掌”,符号是手上的翡翠戒指,可是这枚戒指在之前的段落中并未引起过任何人注意(缺特写镜头),反复拉片才得知这其实是宋守备之前在妓院相中女子的手,可是来砍手的人对女子的称呼是“夫人”,一个青楼女子怎么就成为宋守备的夫人了?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将手和戒指送到宋守备面前的是阿其,阿其在剧中始终承担着保护小月桂的角色,他又是如何来为常爷做事了?
而且去砍手的明明是穿着官府的人啊!
估计这电影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观众一头雾水吧。
上面是说影片中动不动就少戏,再说说它又如何多戏。
第一个多的戏份是在影片大约11分钟的时候,这是小月桂初见常爷并得宠,新老板像常爷数落她的大脚。
接过突然一个闪白,画面切回了过去,讲述小月桂如何受人欺凌,如何被新老板收养。
这有必要展示吗?
新老板的讲述已经透露了她过去的生活,偏偏又加进这些画面来加以重复,让观众重视这个角色?
没必要的,从开篇女性视角的讲述,我们就已经知道了这是一部关于女权主义的电影,观众不是傻子,观众要看的只是一场完完整整的戏而已,奈何始终是断裂的。
第二个多的戏份是在出了“清朝灭亡、民国诞生”的那个刺眼的字幕之后,小月桂已经变成了筱月桂。
她坐马车前来看一个小女孩,从她的眼神里是完全可以读出她和这个小女孩的关系不一般的。
可剪辑师怕我们看不懂啊,于是又是一阵闪白切回筱月桂这些年是如何的穷困潦倒,如何受人欺凌,如何十月怀胎。
问题又来了,我们知道了这个小女孩就是筱月桂的女儿,可同时我们也知晓了筱月桂的生活。
那么如此一个平凡女子怎么就发家致富成了老板的?
既然是女权主义的电影,那我们就需要知道女主成长的过程,这可不是随随便便换一个同样拥有大嘴唇的女演员就可以完成的。
第三个多的是镜头,我主要说一点。
在宋守备邀请常爷在半生园见面会谈的这场戏中,宋守备的目的是联合青龙会劝常爷收手,常爷则是对众人提出警告:洪门要做的事必须说到做到,而且与同盟会无关。
每个人都有目的,开会场所是一方矩形长桌。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十二怒汉》这部电影,不过《上海王》就逊色太多了。
剪辑跟人物目的及故事推进完全无关,不过是普通的“谁讲话切谁镜头”的国产电视剧惯有拍法。
重点来了,这个离奇的镜头出现在33分66秒,画面内容是一直停放在墙柜上的数排佛像,而之前的镜头是常爷正在解释说这场血雨腥风与同盟会无关。
那么插进这样一个镜头又是何意?
佛观众生、化干戈为玉帛?
没有的,这不过是猜测。
更多的可能是剪辑师觉得自己剪得太烂了怕观众觉得无聊所以换个空镜头舒缓一下。
反观《十二怒汉》每一次剪辑都在预示结局,都会引起观众思索,哪怕整部片子都只在展示十二个人裁决的过程,但具有明确目的的剪辑一点也没有让观众觉得无聊。
所以归根结底,剪辑极大程度的造成了作品内涵的失败。
角色性格立不起来,时代特征展示不完,故事架构讲述不清,观众看不清道不明自然也就不会引起舆论传播,内容为王的时代去卖人物简介的PPT怕确实是难以立足,票房的惨败自然也就情有可原了。
再来说《上海王》的投资发行。
因为我认为如果一个电影票房惨败得不到认可,除了内容本身,自然也就是投资发行的问题。
看片头字幕和片尾字幕得知,这部电影的出品人是任仲伦和陈加洪两位,制片人是导演本身,联合制片人是胡雪莲,以及部分制片共计24位。
制片队伍相当强大,这意味着可以拉到相当多的投资呀!
这么多的投资,自然也就需要更多更强大的发行渠道。
不过在看发行公司之前,我们先看它的制作公司,它们是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和上海胡氏文化传媒公司,前者是有着“社会效益最优化,经济效益最大化,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确立市场主体地位,强化影视产品的销售能力和市场覆盖率,积极开发后电影产业资源”这样的明确追求的,也曾制作过《画皮》这样的亮眼之作,应对《上海王》这样的电影不在话下。
后者听名字也知道就是导演自己开的一家小公司,没错,它在2005年才成立,一直致力于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各类广告,摄影等服务。
这样一看,《上海王》说是导演自身的一次意淫不算过吧,也还好,毕竟摄影、服装、道具、特效包装相当到位。
现在来看它的发行公司,主要是这几位:象山枫海传媒科技有限公司、象山果斯风筝影业有限公司、象山果斯枫海影业有限公司、象山果斯海岸线有限公司、天津龙行文化传播公司。
带“象山”字眼的几个公司里,除了第一个还发行过诸如《我要你开花》、《将错就错》之类的二流电影外,《上海王》对于其他几个公司来说还是第一次发行,没经验没圈子嘛,可以谅解。
再看天津龙行文化传播公司,这家公司在2017年国内影视发行公司排行榜上排第100位,在发行《上海王》之前,它还发行过一部叫《冒牌监护人之寻宝乐翻天》的电影,好吧,听名字就知道这电影不咋地。
当国内知名电影都找华谊、光线等公司发行的时候,《上海王》这样一部号称大制作的电影却找的是几家上不了席面的发行公司来发行,这就好比排了一桌上好的宴席偏偏叫了个傻子去邀请客人,哪里能达到座无虚席的效果呢。
以此也可以猜测,投资估计全被用到前期制作上了,从影片中的置景、化妆、道具、灯光、演员班底等方面可以看得出相当豪华,这又好比主家花光所有的钱请某领导吃饭,结果摆好了菜却发现自己没钱发请帖了。
综上,《上海王》票房惨败也就变得情有可原。
为导演惋惜,这么多的钱全都打了水漂。
向电影人致敬,辛辛苦苦的制作偏偏要遭受市场资本的折磨。
对自身警醒,定要做好自身内容的同时还要有纵观全局的意识。
部分资料来源:百度、搜狐新闻、豆瓣、时光网、IMBD等参考书目:《看不见的剪辑》[美]鲍比•奥斯廷
《上海王》因在第8届澳门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上包揽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音乐、最佳原创电影歌曲五大奖项而在上海举办了几场放映。
今年上海电影节虽没看上,好歹也在公映…各演员的表演在这部电影中是完全值得被认可的。
常爷的霸气,黄佩玉的睿智,余其扬的气盛,小月桂的气质和筱月桂的气场,在胡军、秦昊、凤小岳、李梦和余男的诠释下都相当细致到位,服装造型拿捏准确,形象吻合,演员也完全融入角色 片中的上海方言令身为上海人的我亲切感十足,放映厅内老一辈的观众看到曹可凡和王汝刚一出场就笑声不止。
银幕中的上海,从外滩、南京路到十六铺、静安寺,还有百乐门、法租界的笔触都在尽可能全面地勾勒百年前的这座城市。
尽管3D模拟的外滩黄浦江全貌还是有点假,但《上海王》里的上海还是要比《罗曼蒂克消亡史》里头的上海地道得多…
开场前5分钟看了一眼评价,被吓到真的那么烂吗……嗯…看完觉得也不是太过分吧[掩面]但不是32倍是64倍128倍 BGM严重乱七八糟不配套很渗人,没有一滴血像真的,从开头到结尾出现了4次葬礼,蒲巴甲在里面很帅但某些镜头真的很像王力宏和杨树林的合体,一言不合反正说死就就死掉了。
但是!
我从头看到尾没有讨厌没有跳戏没有丝毫的看不下去 ,上海话好好听美的不要不要的,当老大的女人的确really厉害还可以每天穿美丽的新衣服,每个镜头也都很舒服🌸,最后其实也是感人的,所以总的来说真的没有那么那么烂吧,我会去看2的,但是我总觉得这部电影应该改个名字叫 红颜祸水
他一直是一个人。
风和日丽的时候是一个人,凄风冷雨的时候还是一个人。
生是一个人,死是一个人。
在漆黑的夜幕里,耳旁刮过凌冽的风。
他站在码头的这边,她站在码头的那边。
仿佛还是青春年少的年龄,他仍然是认真稚拙的少年,每日与她小儿女间嬉笑打闹,偶然或有片刻的温存和美好,在暗淡的灯火之下含情脉脉相视无言。
那是他最美好的时光了,尽管在之后漫长的岁月之中,当苦痛刻着年轮碾压过青春,若说到还能够慰藉沉重的心灵的,便是那人生只若初相见的光阴。
这是少年时代偶然遇见的女子,如今已经出落的这般隐忍担当了。
他看着她,目光里有欣慰,目光里有爱恋,目光里有释然。
他爱她,他一直都在爱她。
而他也知道,她从来都爱他,却从来都不够爱他。
他还知道,她也知道。
“我一直都爱你,却不能说,但是我想问你,你爱我么。
”“爱。
”爱。
这是一个多么沉重的字,他一身清风磊落,半生飘零孤独,他等待了大半辈子,终于等到了这一个字。
不枉了,此生不枉。
他觉得值得,他目中有泪,却含笑如春风。
他等了这么久,终于等到了。
如此便可以离去,他要离去。
他累了。
他唤她:“小月桂”他把手枪交到她的手里。
他把自己交到她的手里。
他把浦江商会的偌大的担子交到她手里。
他为了抗下这样的担子,他错过她,错过幸福,错过人生。
他为了抗下这样的担子,做过一些应该或者不应该的事,他做这些事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过来提点他,帮助他。
因而也没人知道,他做这些事的时候,快乐不快乐,伤心不伤心。
似乎也没有人在意,他半夜里碾转反侧,日日被噩梦惊醒。
他做到这样一个地步,孤军奋战良久。
他一个人。
终于撑不下去了。
他累了。
枪声响起,他缓缓倒下,模糊之中,看见心爱的女子惊慌失措的跑过来。
她扶起他,把他揽在臂弯里,爱人的臂弯温暖而情意绵绵,他看见这个女子满脸泪水肆意,她为他而哭,为他的命运哭,为他们如烟花般绚烂却短暂的爱情哭。
她终于完全的抛下了自己,抛下野心,抛下对立的身份,她抱着怀里的这个男子。
她终于爱上他了,彻底的。
在他的生命即将逝去的时候。
她抱着怀里的男子,他的呼吸渐渐的弱下去,她的一声声哭喊,终于再也唤不回他了。
她负他几许深情,然而今生今世,却再也偿还不了。
于是终于明白,这一辈子,终究还是错过了。
她仍旧不知道,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候了,只因千帆过尽,沧海桑田,他还能够在她怀里,他还知道她爱他。
他爱她,她爱他。
这便够了。
剧里黄佩玉说:只有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我才有活着的感觉。
这是对筱月桂说的,正是因为她只是一个单纯的女人,才会让人爱吧,她有爱欲,有情欲,有的时候倔强,有的时候顺从,有的时候隐忍,有的时候妖娆性感,有的时候仁慈善良,这样的女人才是活着的人。
如果把筱月桂拍成像银行家一样的刚强、重利、工于心计的女人,我不爱看。
这样的人太多了,即使在大家心里上海王的女人就是要左右逢源,长袖善舞,我也不爱看一个永远带着面具的完美女人。
完美女人在电影里就是新黛玉了,聪慧美丽,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傍身之所,优雅大方得体,多好的上海女人,可是我不喜欢她的精明,我喜欢真性情的几次面临险境的小月桂。
我想有人之所以喜欢看电影,就是因为它是一个私人化的事情,你看了,你的感受独属于你自己,每个人的看法都会与自己原有世界结合,电影带你去体会你未经历的世界。
感动就是让你有发现我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受邀上海电影博物馆内部观看上影新片《上海王》,导演力图把这个作品拍成《教父》一样史诗性的传世巨作。
本片的选材非常好,外部条件也完全具备,主创阵容豪华,摄影、美工、作曲等全是一等高手,加之全明星阵容,主演和配角也都是实力演技派。
《教父》剥去黑帮片的打打杀杀的外壳,其核心是个家庭剧,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纠葛最是撕扯人心,每个人物都有身不由己的苦衷。
他们的计谋和杀戮都是为了家族荣誉,为了亲人,为了生存。
每个人物都是亦正亦邪的人物,是立体的圆形人物,因此能进入到观众的心里,让观众产生爱恨交织的情感共鸣。
而《上海王》不是,脸谱化平面化的人物缺乏震撼人心的力量,特别是叙事因人设的缺憾让人扼腕叹息。
史诗性的大片中的角色,作为大时代大写的风云人物,大都要有理想和信念,有为之殒身不顾的远大抱负和追求,这样有胸襟有气魄的人物才会让观众认同和敬仰、其失败或死亡才能让观众同情和感叹。
但《上海王》中三代上海王的人生目标一直停留在上海小瘪三的境界,没有任何转变和提升,除了争女人、钱财和权利之外,其心里没有为洪门兄弟谋前途的人生理想和豪侠之举,没有社会理想和家国之念,作为三代上海王的设定,这是本片最大的遗憾。
第一代上海王常力雄:完全可以处理成关羽或萧峰式的侠肝义胆的英雄豪杰,作为洪门之主,反清复明,使洪门发扬光大,保持其江湖霸主的尊荣和地位,应该是他的第一大人生理想。
他杀伐决断,胸有韬略,加之武艺高强,舍生忘死的扶弱锄强,为兄弟们义气当先,能两肋插刀,才赢得了一致爱戴和拥护。
对女性尊重保护,因此才赢得了小月桂的芳心相许。
本片中的常力雄救同盟会会员黄佩玉,屡救屡败,给人感觉极为弱智,滥杀也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而心腹师爷也就是一管家,看不出有何智慧和谋略,而得力干将阿其,也就一杀人机器。
看不出两人有何恩义。
一定程度上他就是一个好色之徒,让小月桂投怀送抱更让人觉得缺乏内在情感逻辑,有点强取豪夺,很勉强,缺乏爱情的依据和动因。
第二代上海王黄佩玉:作为同盟会成员,人生理想应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他继位洪门之主应该是常力兄生死相托,因为反清是同盟会和洪门的共同理想。
不过一个是复明,一个是建立中华,同中有异。
如果说常力雄是以传统的江湖道义来统领群豪的话,更多的是传统枭雄的做派,那么黄佩玉应该更多的是机谋和手段,借恶制恶,借暴制暴。
应该是位低调很有城府的人物。
但关键是,他不能是个流氓无赖。
他的本色是个革命者,为了这个理想,他有时会不择手段,做出超越常理常情的事,因此被亲人和亲信所不理解,最终成了孤家寡人,这是他最大的悲剧。
但片中却把他塑造成了一个谋杀救命恩人常力雄的阴谋家,一个为了报复对手无所不用其极的极其卑劣的小人,让观众很难产生情感上的认同。
第三代上海王余其杨:因为出身低贱,按理说应该受尽侮辱,但是却得到常力雄和筱月桂的保护,因此对两位恩主感恩戴德,忠心不二。
成为新一代上海王之后,他应该励精图治,在与其他帮派竞争中开拓财源,和新军阀外国财团建立一种新型合作关系,主要是实业上的合作。
对革命应该是暗中资助,但却是个情种。
和筱月桂有恋母情结,更多是感恩和姐弟恋。
和常荔荔才应该是正常的男女之恋。
但本片中看不到他的情感变化,只是一个没有情感的冷血杀手。
筱月桂:应是一个有气节,重情义,智慧,聪颖的美女。
应该是西施、王昭君一类的尤物,被三代上海王所钟爱,除了美貌和身材之外,应该在才艺和善良等方面能慑服所有的男人。
尤物最大的特点是,在任何时候都是让见到她的人眼前一亮。
可惜,影片中既看不到筱月桂的才艺,也看不到她的美貌(余男通过化妆和光线的处理实际上可以拍的风华绝代的),对三代上海王的恩情也表现的不足。
宋守备:也应该是个有理想的保皇党,他被大清皇帝赐予功名,加官进爵,感恩戴德,应该对大清朝忠心耿耿,他也惩治贪官污吏,也惩处为富不仁者,但目标却是维护皇室的声名和利益,希望大清王朝万世长存。
他甚至可以和常力雄是英雄相惜的同门师兄弟,或者有八拜之交的结义兄弟。
两人也曾患难相扶,都义薄云天。
但人生理想不同,因此相敬相杀,生死之战在所难免。
影片将其塑造成一个贪财好色的无德之低能儿,实在是太脸谱化,太弱智了,和常力雄黄佩玉构不成对手。
护军及其儿子:护军应该也是一代枭雄,机谋过人应不让黄佩玉,但影片中的他却形同弱智,只会拍桌子发脾气。
儿子更是一个花花公子,没有任何个性特色,其实他迷恋在年龄上可以做他妈妈的小月桂,和余其杨争风吃醋,影片完全可以把他塑造成一个痴迷申剧的票友和高衙内,他被小月桂的色艺所惑,一心想娶这个女人做妻。
可以突出其在艺术方面的素养,使观众觉得其有可爱可敬之处,而作品中的人物空洞,不知又帅又年轻的他迷恋又老又丑,年龄上可以做他妈妈的小月桂的理由是什么?
我不说这是一部好电影,我只能说,这是一部我喜欢的电影。
因为它确实打动了我,明知可能多数人会直接说它烂,我心里却又有些舍不得,所以才想写点什么。
我没有看过电视剧,是因为看过了书,从而选择来看这部电影。
我看过虹影很多书,《好儿女花》曾经在我很煎熬的时期,给过我莫大的鼓励。
而《上海王》,它的情节和故事性,绝对是虹影小说里数排前几位的。
看的时候,便觉得它很适合搬上银幕。
我起先对这个电影的演员选择是不满意的,所以我对电影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期待。
也有可能是因此,反而给了我惊喜。
很多人会看不懂这一部电影,这是我看电影时不停冒出来的一句话,像是为自己喜爱的东西可能不被人喜爱,而感到的隐隐地担忧。
很多场戏不连贯,很多镜头零散不知所谓,有些台词让人尴尬的生硬,有些情节让人觉得意淫的厉害……它有诸多的不好,难以否认。
然而可能是因为小说的情节在脑子里太深刻:它跳跃的情节叙述,我在心中已自动补充了背景;它莫名其妙的镜头,我也仿佛能明白,它所想要暗示的东西。
但对于不了解这个故事的人来说,它真的可能是个烂片。
现在,我想说说它为什么打动了我。
也许是因为整体风格的原因,整部电影的人物性格让我觉得都弱化了许多,原本是截然不同而又丰满十足的人物,三代上海王、新黛玉和筱月桂,他们各自的风采都似乎差了点意思。
我最想谈到的人,竟然是黄佩玉。
原本在书中,我完全不喜欢他。
常爷是英雄,阿其是温暖大哥哥,而黄佩玉,我只记住了他的心机和毒辣手段,他的圆滑世故和狡黠。
我最不喜欢的,便是筱月桂在他身上的这份多情。
秦版的黄佩玉,始终在心中为筱月桂保留了一份心意,一份虽然有利用、有欺骗,但却也有份真心的心意。
我不知是胡雪桦和虹影有意为之,还是原本如此只是我当初不懂。
他说如今在这上海滩,敢劫走他女人的人,其实很好找。
他准备离开众人,独身去救筱月桂时,他说:这一切终于快要结束了。
他看着筱月桂的眼神,他最后停顿而又复起的步伐,其实他心如明镜。
这场戏,在我脑海里一直反复出现。
他应该是过了看似风光却又多么寂寞的十年。
他跟阿其和筱月桂说:如今我只相信你们二人。
但转眼,便是他们算计了他。
阿其和筱月桂心中常爷永远为大,而常爷从前,又是多么的信任黄佩玉,他背叛了他,所以他不得不死。
即使秦演的如此风流俊逸,痴情深种,引得观众都起了怜惜,但我却仍觉得,他是应该死掉的。
我的这种想法,让我越发地为他悲凉。
我喜欢《上海王》这部小说,但是我并不喜欢筱月桂这个人。
其实也无所谓讨厌,只是我喜欢常爷的豪气,喜欢阿其的痴情,甚至于现在喜欢黄佩玉的孤独,哪怕是新黛玉的情义与刻薄,我都是喜欢的,但从筱月桂的身上,我却并没有特别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地方。
这也让我觉得很神奇。
很多人觉得《上海王》是一部了讲筱月桂的书,所以她表现的不够“女强”,让人很失望。
而我并不觉得筱月桂有多重要,可能这也是我能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吧。
筱月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其实她跟黄佩玉一样狡猾,一样孤单,一样渴望着权力和物质。
当我这样看她的时候,我才惊讶地发现,常爷和阿其的存在,并不仅仅是在保护她的人,而是在护着她的心,让她能够在漫长的十里洋场岁月里,记得常爷对她的好和恩情,感受到阿其的守候和真情,从而保持一颗“有情有义的心”。
她那让读者又爱又恨的多情,竟然是她最有魅力的地方。
想写的还有很多,常爷死的那场戏;筱月桂目送阿其离开那场戏;黄佩玉和筱月桂重逢的那场……其实每一个零散的镜头都并非多余,背后千万种尚未讲述的故事和暗示。
但我太困了,我要睡了,改天要是想起了,再来补写。
『上海王』如此全线的演技派演出阵容,配上持续的高亢氛围,却在全程快进模式的剧情节奏下,俨然成了一部超长版的电视剧集锦,大部分场面和对话的结束都让观众猝不及防,作为系列作的上部,生生的把片名演成了《上海王的女人》。
【5或6分】
『上海王』如此全线的演技派演出阵容,配上持续的高亢氛围,却在全程快进模式的剧情节奏下,俨然成了一部超长版的电视剧集锦,大部分场面和对话的结束都让观众猝不及防,作为系列作的上部,生生的把片名演成了《上海王的女人》。
【5或6分】
余男和胡军还是很有味道的,某某D……唉,没道义啊!
导演有野心,想拍一部上海往事,可惜摊子铺得太大,感觉就匆匆忙忙。更何况同为旧上海,罗曼蒂克珠玉在前,两相对比,高下立现。正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整个故事情节的设置是很老练的。比电视剧要好很多。奇了怪了。
太棒了,我不知道给低分的观众从那方面贬低,但鄙人才浅学薄,觉得此片配的上四星
整部电影看下来感觉导演和演员都赶着抓紧拍完投胎去了
不知道为什么评分这么低,我看的很感动啊,这就是一本发挥稳定稳定的叙事电影。胡军的上海王很有气概。秦昊的黄佩玉生生成了我的白月光,最后那一秒演的太美好。
批的有点过了,其实没烂成点赞最多的那几个说的那样。可怜第二部迟迟上映不了
余男是我承认在巩俐之后比较有气场的无数不多的女演员之一。
3.5画面不错感情戏部分有点儿奇怪
余男太丑了,嘴整容失败,为什么不一直让第一个演,演员一换就没感觉了故事变得不连贯~
糟蹋好演员
老派的故事片,演得好就都好。
只喜欢胡军和李梦的部分
什么乱七八糟的嘛
不错啊,难得看着不烦
余男真的实在是不好看啊
挺好的 有年代感
好破碎,好乏味,相当具有电视剧观感的一部电影。好吧,我是为了看白灵而看的这部电影。
电视剧画风的电影,也不知道是该审美还是审丑。
回北京的动车上用4G免费流量看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