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观后感吧,这好像是长久允的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一部长电影,之前挺喜欢他的另一部短片,叫《就这样我们把金鱼放进了泳池》,如果说这部是让人看了脑子空空,那小僵尸就是让人看了想吐。
我要在开头说点不好听的,这电影很有抖机灵的嫌疑,甚至可以称为z时代刻板印象作品,大量运用像素游戏画面,构图和分镜也很“特立独行”,但是总感觉有点过犹不及,用力过猛了,而且感觉长久允是内容苦手,忽略掉乱七八糟的形式,他很容易就会把电影拍的太碎太无聊。
接下来是一些对电影的感受,不算夸也不算贬。
开幕是两行大字:我的父母死掉了,可是我不难过。
全片都是8bit音乐、摇滚和像素游戏画面插入,所有人活着好像死了一样,光污染的画面,高饱和度和只有黑白的镜头。
音乐老师在手机里大喊因为我爱你啊郁子,被她用棒球棍轻易击碎了。
光的姨妈对他说:你不难过吗?
为什么不流泪?
竹村喷出一口过期的牛奶。
石井模仿着跆拳道的出拳,从废墟里捡出一口铁锅。
他们短暂赚了很多钱但都没有在自己手上,从出生开始一直遵循着被大人欺骗这一条道路,也诚实地欺骗大人,用更纯粹更不加掩饰的方式。
“平均年龄13.5岁,处于中二期或者马上要到中二期的——我们都是小僵尸乐团。
”主持人是这么说的。
郁子少了一根手指,她只用一只手弹键盘,另一只手一直插在口袋里,她在火车上说,喜欢拍照只是喜欢按下快门的一刻——就是现在。
郁子一直大叫着:现在!
现在!
光在偷来的车上被红白机和野草莓淹没。
结尾四个人走进半人高的草浪里,从紧缩的一团分散成四个点,摇滚乐又响起来,开始报幕,但我还一直想着,在像素块里游动的、只有侧面的四个小人
《爸妈死了,我却不想哭》是台湾译名,而大陆的译名是《我们都是小僵尸》,更为含蓄内敛一点。
以“今天妈妈化成了灰,爸爸也化成了灰,是加在肉酱意大利面上面可以享用的灰“一句话
开头开始了四位主角(光、郁子、竹村、石井)在各自父母葬礼上相遇后开始的一场冒险之旅。
相遇的四位主角这段没有目的,不断前进的旅程就好比小光手中的游戏机,每到一个地方就像通过一个关卡,并且会收获得不同的道具,小光的鱼、石井的炒锅、竹村的贝斯、郁子的钢琴,都代表与原生家庭不可分割的回忆与联系。
游戏开始每个人在各自的回忆独白中都有不同的颜色代表:小光代表的是蓝色,就像他从不离手的掌中游戏机发出的幽幽蓝光,是个会降低自己存在感的小男生。
小光石井代表的是绿色,就像他的厨师妈妈在他练完跆拳道后都会炒的一盘青椒肉丝,按他爸爸的话来说,就是可以自己做选择了的憨憨小男生。
石井竹村代表的是红色,“爱如果有颜色,大概会是红色”,他如是说,也是他会家暴的爸爸所说的“爱是鲜血,是红色的”,就如竹村被打嘴边流下的鲜血。
竹村郁子代表的是白色,就像她的钢琴上的白键,缺少了黑键的合奏是弹不出美妙的音乐的,但郁子即使左手无名指少了一截,也依然可以弹奏好好一首钢琴曲。
郁子他们不断前进来到了一个垃圾废弃厂,用废弃物品组成了各种乐器,成立了“小僵尸乐团”,自编子曲了《We are little zombies》,歌词:爸爸、妈妈、我和你、穿红宝石鞋子的女孩,都不在了电视、广播、手机、蓝天,没有什么是我想看的未来、金钱、勇气、爱,我不明白它们是什么我不知道,我是活着还是死了无处可眠、无梦可见,公车来了却不是绿灯我们一无所有,什么都没有......拜托垃圾场的管理大叔用手机一镜到底拍摄了他们的表演过程,并传到Twitter上,因此一炮走红,受到众多追捧,短暂地改变了他们和管理大叔的人生。
而由此引发的粉丝狂热痴迷导致的网络暴力和前不久的“227”有巧妙的相似之处,这也是全片的高潮所在。
乐队的宣传照也很有意思,因为在垃圾废弃厂拍摄的歌曲表演过程,所以他们的宣传服装也是走垃圾风格,颜色上也是各自的代表色。
乐队宣传照在经历了乐队解散,打晕卡车司机,偷走卡车前往小光父母去世地点附近的草莓园等多重反转,四人组在一片草地里分别,往不同的方向前进,回归“正常生活”。
结尾的分别影片中许多画面都用像素游戏模式来表现,除了前面提到的每一个小故事开始的提示,还有许多画面也是如此,让人耳目一新,比如竹村为了保护被父亲家暴的母亲,而与父亲发生冲突,冲突结果用类似拳皇游戏的效果来显示,有那么一点点好笑。
竹村父子PK再比如把地铁来来往往只顾低头看手机的人比做是缓慢行走的僵尸,整个车站成了僵尸车站。
僵尸车站最后,引用电影中的台词,我们都是活着的僵尸
四个因为车祸火灾自杀他杀失去父母的13岁孩子在殡仪馆相识组成“我们是小僵尸”乐队然后开始了精彩的人生电影用日本人最喜欢的“勇者斗恶龙”的RPG8位像素游戏模式并融合了日本当下校园欺凌出轨不伦中华料理欠钱追债家庭暴力核爆阴影社交媒体爱豆文化电视综艺网络暴力低头一族等等等等从电影的拍摄手法和每个镜头的含义来说,《我们是小僵尸》算是2019年的神作日影了。
继承了2018年《摄影机不要停》僵尸片的衣钵⋯⋯
长久允是运用色彩的高手。
但他又不像韦斯安德森,前者对色彩的把控建立在不打搅观众的基础上,是一种处于comfort-zone的色调。
而长久允,无节制地考验着观众的脑灰质,炽热的红色,纯粹的蓝色,失焦的白色以及抽离的绿色,每个主角都有自己的主打色。
Game机的像素质感,黑白色的置换,高饱和的色像,8bit的电子合成模式,这些容易显示出情绪的色调和主角们的“冷淡”形成了一种冲击,一种漫不经心又摄人心魂的复调。
四个小孩,各自都失去了父母,然后在一场葬礼上相遇。
被驱逐之人,他们都不受命运爱戴。
如果被雨淋了,是不会有人为他们哭泣的。
长久允丰富的变换镜头和不同角度的摄制,会在一些不该暴露情绪的时刻散发着人文关怀,悲伤,暴怒,狂笑,没有很激烈,但一直苦味回旋。
阿光说,生活太蠢了,我哭不出来(Life is too stupid to cry over)。
这样的冲突性,在电影里随处可见。
有的父母被谋杀了,有的父母在去看草莓园的路上被车撞死,死法都不平静,但在葬礼上,他们都像那个记不清母亲丧仪日期的默尔索一样,疏离的,冷漠的,生命的凋亡和重生,与他们无关,它只是一场完全没必要付诸太多情感的自然事件。
在长久允的镜头下,他们就这样冷酷地活着,死亡带来的动荡可以忽略不计,他们像以往一样行走着,穿过热浪,穿过摩天大楼,延着泳池边缘低头走着。
只是走着,不承受生命的重量,那些令人疲倦的情感反应,变得很抽象,无非是现实世界的衍生品,虚无缥缈。
我不确定长久允选用这些强烈的、甚至略带鬼畜的色觉系是否是为了一种结构,在蓬勃的生命力下,炙热的阳光,昆虫,大海,热腾腾的速食意面,导演构造的这些元素,无时不刻召唤着个体的感知力,而四个小孩“漠不关心”的生存状态,在这样的结构里,显得怪诞,蛮荒,落寞,和整个世界格格不入。
对于这样的生存态度,电影的前半段进行了精妙的铺陈,当生命中的痛楚,孤独得不到回应,父母的爱缺位,同学的嘲笑上位,他们便沦为旁观者,生命的第三者,情感的任何构建对他们都是伤害。
他们并未被塑造成反抗现实世界的斗士,“反抗”的意味并不明显,在这层意义上说,他们的确很EMO,不是喧嚣着要干翻世界,而是斯多葛学派式的,以抽离的姿态,不吵不闹,开始了具有逃离指向的大冒险。
时间在这个夏天被分解了,稀释了,摄像机跟随着他们去hotel打机,因为太累了一觉就是48小时后,然后他们在路上闲逛着,进食着,你跟着他们一起坠落,坠落。
蔓越莓式的滤镜和光怪陆离的蓝紫光交错轰炸着,他们是漫长时间隧道的光粒子,是丁达尔现象下漂浮的尘埃,他们抵触着世界,世界也拒绝着他们,但他们又都是实实在在的个体。
你说你不太懂他们的心,不晓得为什么从他们明亮的眼睛里,看不到一丝波纹,这个世界的投射。
那支叫“丧青献世”的乐队,诞生在垃圾场,被流放的情感,被延长过的疼痛,阿光面无表情唱着“那些花不插在花瓶里”,他奔跑着,在相对论的逻辑里,扭转那些黑暗的过去,手持镜头赋予了主角动荡的客观肢体行为,机械式的情绪,动与静,电子波段,这是一种被夺去精神的生命形式,但你能说四个小僵尸真的毫无情感吗?
或者,那群容易陷入集体高潮的现代人看起来比较有人性吗?
猎奇,嗜血,喜新厌旧,热情,喜怒哀乐,这些被认可过的情绪tag,全是流水线上的产物,无可辩驳。
而小僵尸的情感,无法被这个世界归类,就如新世界的不速之客,异教徒,有着自己的情绪系统,不想哭就不哭,不想笑就不笑。
那些极端、凌厉的视觉效果,某种程度上,涵摄了被夸大,被脸谱化,被鼓吹的道德律令和被模具化的抓马人生,跟小僵尸的人生比起来,那些在脸书和YouTuBe的键盘侠、包装丧尸乐队的经纪公司,在地铁站低头看手机的族群、热衷人肉搜索的“正义使者”,后者的人生才更失控吧。
乐队从一夜爆红到临时解散,看吧,又是跳脱现代社会框架的举动,小僵尸们变得无人问津,不会再有人想起他们,那些被消费过度的欢腾像一堆无用的热情,情绪垃圾,投这个世界所好,所以不会被排斥,但并无法长久,必须一直update,这个世界的荣耀和生机需要这些去支撑。
不容易被煽动的小僵尸们,继续行走着,进食着,奔跑着,经受着时间的试验,可能凭着直觉,可能凭着那颗难以被察觉的心。
外面的世界还是一如既往,人们托付着彼此的感情,交换着友情、爱情,无时不刻释放着无处安放的悲和喜,他们像古老的列队兵,像城墙下拿着冷兵器的士兵,都是时代的容器,在狭小的空间里,生长着仇恨和感恩,看起来很坚定,使命感很足,但其实都很脆弱,脱离了“依赖关系”就会崩溃。
而小僵尸是独立的个体,稀缺品,他们太清楚这个世界的运行机制,“生活太蠢了”,这种话,早已成为世界零部件的成年人怎么说的出口?
到底哪个是真实哪个是虚假,你看着绚烂的色彩,看着小僵尸又看看他们周围说着“人话”的成年人们,你不确定了,好像那些缺乏勇气、一头热就喜欢随波逐流的大人们才像是真正的僵尸呢,被抽离掉灵魂的固定器皿。
长久允说,电影是阿光的imagination。
电影回到了葬礼上那令人不安的悼语,镜头定格在阿光的脸上。
世界就这样展现在他的面前,关于生和死的谜语,找不到答案,像迷宫般,将会缠绕在每个人,包括他的一生里,迷宫的关卡里,暗藏着太多玄机。
冷漠又真实地活着,在梦里的游戏现场,阿光给自己假设了这样的处境和状态。
而最后,他说自己想哭了,梦里看似与他无关的命运在现实里却与他相连着。
在梦中有一次,当乐队走红后阿光接受采访,被问到想要怎么处理凶手,他说想要杀死对方。
像个大人活着,接受“宿命”的参透。
长久允讲述的故事,似乎还在未完待续着。
它形式新颖,包含8bit配乐,游戏章节,摇滚精神,还有金鱼和血色夕阳的自我致敬,极致的炫技和极致的才华。
它是圣丹斯世界电影单元评委会特别创意奖和柏林水晶熊特别提及可以算年度十佳!
它就是今年最值得期待的日本电影、来自长久允自编自导的——《我们是小僵尸》
2019年开年的圣丹斯电影节上,日本新人导演长久允就带着其长片处女作《我们是小僵尸》惊艳了一把世界,获得圣丹斯评审团特别奖,并提名了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青年单元的最佳影片。
没错,这就是长久允导演两年前长久允在一家外媒网站上了解到,该网站不断怂恿年青人去自杀去悔恨这个世界,内心为之震惊,他需要写一些东西赋予年轻人希望,让他们不再对生活感到沮丧。
他想向世人转达在这个时代,再渺小的事物,再微弱的声音、时刻,即使现在看起来不重要,最终也可能在你生命的某一天变得很重要。
《我们是小僵尸》同样延续了短片《就这样,我们把金鱼放入了泳池》的独特风格。
色彩艳丽,配乐喧闹,取景角度怪异,电影在整体风格上显得非常前卫先锋。
而内核又如此不同。
长久允17年前的作品该片获得年度短片单元的评委会大奖,描述的是4名少女把400条金鱼放入某中学泳池,电影围绕着少女们犯罪前后的日常生活展开。
——《就这样,我们把金鱼放入了泳池》
先来欣赏这支可以无限循环看的先期预告片,还没看电影,已经被主题曲洗脑,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是小僵尸》预告片故事就是关于传说中的四人组,他们四个中学生在火葬场相识,然后组队开始一起通关的现实游戏,说是游戏实际上是导演通过通关游戏的形式来展现他们的生活,更容易勾起儿时情怀。
他们为什么在火葬场这要从头说起。
第一关:游戏掌机
高见光是从小缺爱的孩子,喜欢玩游戏机,他们的父母都很忙,平常还爱吵架,最后一幕见到他们是父母留下他一人出门了。
他们去向了通往幸福的地方,没想到却通向了地狱。
第二关:青椒肉丝
小胖的妈妈很喜欢做青椒肉丝,他每天回家都会吃到青椒肉丝。
但是有一天他回到了家,发现家变成了一片废墟,貌似因为天然气爆炸,小胖变成了无家可归的孩子,再也吃不到妈妈香甜可口的饭菜了。
第三关: 牛奶和爱
祐树回到家,看到妈妈又被打了,他的爸爸欠了一屁股债,本来就是很心烦,祐树去找爸爸决斗,结局也很明显。
哪怕被打的皮青脸肿,没有什么事是一杯牛奶解决不了的,每次被打他就喝牛奶,仿佛可以治愈他的伤。
有天回来,他的父母都自杀了,于是他也没了家。
第四关:钢琴课
郁子是个冷漠的女孩,她不喜欢他的家人,她去上钢琴课,却被变态钢琴老师恋上。
一次她说出了不想要父母,没想到变态竟然把他父母都杀了,她也成了孤儿。
面对残忍的现实结果,在火葬场相遇的他们,却没有一个人在父母火化和葬礼的时候流下眼泪。
第五关:出走
就这样他们都成为了世人眼中“小僵尸”,不会有人在意他们的存在。
他们带着这个年纪不应该承受的忧虑,他们好像缺少了人类该拥有的感情,变成了麻木不仁的僵尸小孩。
于是他们准备一起流浪,一起逃学,去便利店打劫享受所谓的“刺激”,他们做着他们认为有趣的事情来消磨自己的时光。
第六关:换职业
后来他们通过写歌把自己的故事写了进去,歌名是《我们是小僵尸》,他们组建了自己的乐队,被一个星探发现了,将他们录下来发到网上,没想到一夜成名。
随着这支MV播出,小僵尸乐队在日本全面走红,他们被包装得越来越不像自己,这四个13岁的孤儿小孩一下子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大明星,参加各种活动,演唱会。
由此 我们的小僵尸开始快速推进游戏进程。
以前看不起,看不见他们存在的人,通通都对他们刮目相看,直到他们出了一张《凶手是谁》,他们的轨迹自此改变。
郁子的父母被变态老师所杀,变态老师被粉丝的力量快速甚至于法。
高见光的父母因为司机的失误而死,他们的粉丝通过人肉搜索到了司机,本过着平静生活的司机却被舆论逼死。
突然,罪有应得的人都死去了,应该皆大欢喜但是人们又把攻击对象转移回这四个小孩,一下子小僵尸乐队被推向了道德的风口浪尖。
人们不断转移着目标,拿着自己的正义标准去审判他人,人群一拥而上,又带着冷血拔刀散去。
他们决定解散乐队,他们又没有了活下去的目标,人们也不再关注他们了,他们又回到了普通人的生活,但四个孩子终究还是如片子开始那样,都是一个个可爱的小僵尸,不希望有什么名利,不渴求任何的怜悯,更不渴望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
第七关:世界末日
最后高见光还有一个目的地没有去,就是他们父母去的幸福之地。
小僵尸们来到了这里,他们见到了野草莓,到了富士山,他们自此分道扬镳,他们未来会怎么样,谁也不知道,也许是世界末日,也许是星光大道,你说呢。
之所以它是圣丹斯世界电影单元评委会特别创意奖,我觉得是几方面特色:视角独特
善于运用上帝视角,宛若神明在注视着大地,至于为何设计这么多「非人类」的视角,为了表现世界上有很多的东西在守护着孩子们,各式各样的物品、天上的神明等等。
游戏设计感,四小只通过游戏来展示他们即将遇到的种种困难,并且能迎难而上,最终走向新生活。
VR镜头感,别想多啊,给人很多新奇的感觉。
色彩艳丽
整部电影就是充满了想象和魔幻的色彩,不得不佩服导演的想象力和掌控力。
超市抢东西寻刺激的五彩。
苍蝇被植物吞噬的绿色。
情趣酒店的迷幻。
谜一样的僵尸节目的天马行空想象力。
这部电影用了极致的眼花缭乱的形式主义,让你在两个小时之内享受一场视听盛宴的同时,不禁去思考,我们当代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而我们自己究竟是自我还是人形实物。
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不是和影片中小僵尸一样冷血无情?人们的生活是不是就真的那么空洞乏味?
对于很多人来说,我们对生活的真实感悟都给不出一个确切的、唯一的答案。
不论是没有情绪的僵尸或是披着正义外壳的杀手,每一个人都在遭受着生活的打击,但又成倍地收获生活的美妙点滴。
每个人的生活难免会有挫折和困难,当你遇上你最终boss,你已经被打倒了,现在你有一次机会在下面选择,你选yes or no?
感谢关注【阿速撩电影】·公众号
WE ARE ZOMBIES BUT ALIVE先说点自己的事,算是给友邻的近况报告——从今年五月中旬开始持续的抑郁状态,在六月上旬遇到了巨大的焦虑源,就像平流层饱满的水蒸气遭遇凝结核,酿成了一年多来最令人痛苦的一场黄梅雨,我在六月仿佛又经历了一次死亡。
豆瓣偶尔会推送给我一个话题,叫“你是如何度过人生至暗时刻的”。
看着人家讲自己怎么靠一顿饭、一顿酒或者一段时间来迈过失恋、失业、疾病、丧亲的绝望,我每每带着将信将疑的羡慕。
因为我觉得我根本没能度过我的至暗时刻。
即使那个引起我生活崩塌的“事件”已经过去一年、两年、三年,反反复复的抑郁情绪和没来由地强奸我大脑的焦虑感总在提醒我:那并非一场疾病。
我无法从中“痊愈”,既不能回复旧我,似乎也始终没办法获得新生。
我清楚地意识到,伴随着三年前的塌方,“我”中的一部分已经彻底死去了。
“崩溃”是这样一种体验。
眼前平凡的外物都被染上异样的颜色,天空变成紫红,高架桥扭结成蟒蛇的形状,金鱼摇着鲜红的尾巴从落地窗前若无其事地游过,一切都太过平静,让人想发疯般叫喊,把过期牛奶喷在无关人员脸上。
但是,那个感受着悲伤的主体却消失了。
绝望时期的跳线生活使人明白“我之为我”只是顺遂(調子いい)时期的一种假象,“喜爱书影音、关心人事物”,注意力无法集中的痛苦让人只能抛下这些性格标签,看到自己空无的内核。
就连悲伤也被排除了,因为大脑出于自保机制压抑了情绪。
连贯统一的自我发生不可逆转的解离,明明正喝着饮料,灵魂却从吸管的另一端看到了自己扭曲的脸庞,就像711微波炉里旋转的便当看着顾客的等待,感受到的只是无聊。
小男孩说:“世界太蠢了,我哭不出来。
”
是的,这些都是《我们是小僵尸》里的镜头。
《小僵尸》讲的也确实是这样一个绝望时刻的故事:四个丧失双亲却无法流出眼泪的孩子在葬礼上相遇,他们踏上逃离庸常生活的逃亡之路,组建乐队,成名,再解散,最后乘着抢来的垃圾车朝富士山下的草原一路奔袭而去。
照常理来说,电影本该是一场过渡仪式的银幕操演,代替观众完成跨越悲伤的疗愈旅程。
但《小僵尸》中的四个孩子却始终如僵尸般没有感情、没有梦想、找不到未来的方向,垃圾坐上垃圾转运车也没能转运,主角少年还是要被虚伪的亲戚带去福岛生活,然后变成令人生厌的大人。
人生根本就是一场通不了关的shit game。
也许喜欢玩《城堡》梗(“またカフカか!
”)的导演也会觉得这些孩子就像卡夫卡式的人物,或者半开玩笑的说,一类反英雄,经历着没有意义也没有终点的追寻。
我起初以为,长久允会是下一个时代的园子温。
他们对00年代(ゼロ年代)的御宅文化都是那么熟稔,对视听语言的操弄也同样大胆得惊人。
而且,他们故事里那些被欺凌、孤立、抛弃的少年少女似乎也散发着相似的气息。
只不过长久监督把园导中意的少女偶像、性和猎奇文化换成了掌机游戏、8bit电子乐和J-rock,故事的色调一下“平和”了许多,就连剧中人物也从渴望承认却不被承认的边缘青年变成了根本就自外于成人世界的小孩子们。
或者说,《小僵尸》中的少年少女压根也不是人物,而是“角色”,是一系列设定的集合。
四个孩子各有自己的代表色(蓝/红/绿/白)和“武器”(掌机/铁锅/贝斯/midi键盘),出身于不同的家庭环境,父母也有着各自不同的死因——事故死、火灾、自杀、凶案——被孩子们用来玩“死亡接龙”。
这些属性就像游戏或者动漫中的设定因子,把角色打扮得像漂亮的长尾金鱼,对于形塑人物心理、推动故事发展却几乎没起到什么作用。
这都是一部更加符号化的影像的特征。
商业广告片导演出身的长久允肯定有把握,只需要把御宅文化符号排列组合,让像素字体和8bit音乐轮番出现,套上rpg过关游戏的剧情结构,配以高饱和色的视觉刺激,就能和观众(当然必须也是御宅族)早已储备好的符号资料库发生互文,唤起他们一次又一次的颅内高潮。
于是,长久允的《小僵尸》更深地契合着21世纪充斥着符号消费的第二个十年,也从这里开始走向了园子温的反面。
不同于园导总是用极强的创作欲和作者性构筑影像,《小僵尸》堆积的能指之下却是一个出奇单纯乃至单薄的故事内核。
《小僵尸》似乎和《小僵尸》里的“小僵尸们”一样缺乏感情,也没什么话想说,只是一路冒险、说p话、唱丧歌。
长久允对此肯定有自觉。
当三个少年幻想着小女孩亲吻他们的脸颊,或者像梦中的妈妈一样对他们张开怀抱,小女孩总是毫不留情、一脸不屑地把他们戳破。
这明显是对那些充满“原欲”的亚文化电影的戏仿,甚至是对如导演倾泻物(呕吐物?
)般存在着的整个独立电影谱系的嘲弄:“恶心”,“果然男人都是妈妈控吗?
”在2010年代,亚文化圈的愤青似乎都变成丧逼了,可是小僵尸们该怎么办呢,电影该怎么办呢。
长久允在一篇访谈里描述过他的工作状态:把剧本里的词语一个一个排列到一起,然后把它们诠释成音乐和图像。
这是一个翻译的过程。
“表现”,本来是广告片导演的拿手好戏,也让他的上一部短片《就这样,我们把金鱼放入了泳池》大放异彩,但运用到长片中,却成了很多评论者眼中的“视听语言抖机灵”。
也许与其说是抖机灵,不如说是无奈。
那些高饱和原色更像是长久允的保护色——如果放弃在12年职业经历中习得的所有优雅技巧,他还能拍电影吗?
失去精致复杂的小圈子语言就无法对话、在忙碌的自我制作背后摸不清自我的内核,这仿佛不仅是导演的困境,也将成为我们这一代人越来越常面临的生存状况。
但长久允又是极真诚的,他把自己完完全全地投射在了剧中的小男孩身上——小僵尸们(人物)和《小僵尸》(文本)经验着同样的虚无。
在电影中,“僵尸”是一个双重的比喻:在大人们看来,作为社会弃子的孤儿是僵尸、是垃圾,但在孩子们眼中,新干线月台上拥挤着的庸碌人生们才是僵尸大军一般的存在。
陷入无止境悲伤和绝望,丢失了情感、如僵尸般游荡着的少年少女们,却也不愿意走进冷漠虚伪的大人世界,活成真正的“僵尸”。
于是,他们拾起自己最后的所爱之物,用音乐的力量和全世界对抗。
在僵尸四人组里,唯一的少女郁子是一个被特殊化的存在,长久允为她赋予了“圣母玛利亚的”白色。
像队伍领袖一样的cool girl总是拿着一次性胶片机咔嚓咔嚓,对着身边用小僵尸乐队牟利的大人们,对着解散演唱会上愤怒的粉丝们,对着一切让人眩晕的现实。
但是,她却说自己从来都不冲洗胶片,“因为把相片冲洗出来,记忆就会变成回忆。
我喜欢的只是按下快门时‘咔嚓’的感觉。
” 这是一个特别动人的瞬间:即使找不到自我也没关系,那种在连续时空中靠反复咀嚼过去来确认自己是谁的强迫情结根本就不需要!
未来也太危险,少女把自己蜷缩在“现在”这个瞬间,在短暂的“咔嚓”声里寻找着喘息的时机。
“今いま今いま今いま今いま今いま今いま今いま”,小僵尸的呐喊。
当少女按下快门,她并不在捕捉现实,而是在对世界上所有其他摄影者的行为进行模仿。
通过一个小小的“创作”行动,她把自己从糟糕的现实中抽离出去,却与成千上万不在场的创作者发生了联系。
现实太残酷了,我们去搞音乐吧!
失去了双亲,丧失了未来,即将沦为流浪汉的孩子们带着游戏机在垃圾回收站里组成了摇滚乐队,绝望边缘的少年少女在喂养自己长大的亚文化符号中寻求最后的庇护,却意外地在看似荒谬的“自我包装”中确认了自己的存在。
即使身为小僵尸也并非孤身一人,孩子们遇到了同伴、支持者,找到了想要唱出口的话语,也在舞台上、镜头前获得了一点点走出孤独、走进现实的力量。
在电影里客串出演音乐评论家的菊地成孔说,如果他们想要一辈子搞音乐,就必须一生与那个消费他们的社会作对抗,“但我觉得这是有意义的。
”花光了积蓄、在垃圾站里唱歌的小僵尸并不像园子温一样因为充满力量才去创作,正相反,他们太虚弱了,但依然想要活下去。
他们只好从“创作”中去汲取力量。
长久允和饰演主角少年的二宫庆多的确,长久允的电影高度依赖着一套来自视频广告、游戏和摇滚乐的视听语言,但他同时也信任着这些为自己和观众建立起默契联结的文化。
他把他寄托给了它们,而它们赋予他言说的机会。
就像主角少年虽然嘴硬自己对父母之死根本不悲伤、无所谓,但在让人难辨虚实的电视采访中,他才有勇气说出内心的愿望:如果遇到肇事司机,会想要把他杀掉。
同样地,那个因为想要告诉人们“不要忘记幽默,试着不那么沮丧,继续活着”,于是每天利用带孩子之余的半小时空闲,在711写出剧本,再把它包裹成一桩糖果色童话的长久允监督,不是也有种笨拙而羞涩的可爱吗?
压抑着情感的孩子和失去了真诚的大人,究竟谁更像僵尸?
而孩子终将变成大人。
不过,也许成为僵尸没那么不好,长大也没那么糟糕。
无论孩子还是大人,谁都需要一次又一次向着虚无逃脱和抽离的治疗,才有勇气直面带来痛苦的残酷现实。
在《小僵尸》里,经历过不顾一切的冒险,主角少年终于能在同伴的身边驶过父母的亡地,露出释然的表情。
而在《小僵尸》的终点,等待着四位少年少女的依然会是shit game一般的人生,让人失落和绝望的boss战仍在一次又一次来袭的路上。
但那也没关系吧,因为经历一次死亡之后,新的冒险就将开始了。
导演说他把要说的话都写在歌词里了。
Spotify有专辑,无限循环。
你说,假装拥有感情的成年人,和不会悲伤的小僵尸哪个更像丰满的人类呢?
转载自:http://j-lyric.net/artist/a06006b/l04c23c.html歌:LITTLE ZOMBIES作詞:長久允作曲:LOVE SPREADママも パパも ボクも キミもルビーの靴の似合う あの子もいないテレビ ラジオ スマホ 空の青さそもそも見たい ものがない未来 お金 勇気 愛は知らない生きてるか 死んでるか 分からない目指す場所も 歩く気力も 花を飾る花瓶を置く棚もなにもない!
WE ARE, WE ARE LITTLE ZOMBIES ×4ママも パパも ボクもキミもルビーの靴の似合う あの子もいない髪の匂い 温度 手のひらとかのそもそもそんな 記憶もない神も 霊も 何も信じられない生きてるか 死んでるか 分からない眠る場所も 夢も見ない やっとバスは来たけれど…信号が青じゃない!
WE ARE, WE ARE LITTLE ZOMBIES悲しいはずなのに 涙が出ないWE ARE, WE ARE LITTLE ZOMBIES夢や希望は はじめからないWE ARE, WE ARE LITTLE ZOMBIES生きてるか 死んでるか 分からない僕らには 何もない!
ない!
ない!
ない!
WE ARE, WE ARE LITTLE ZOMBIES!!!!!!!!
悲しいはずなのに 涙が出ないWE ARE, WE ARE LITTLE ZOMBIES夢や希望は はじめからないWE ARE, WE ARE LITTLE ZOMBIES生きてるか 死んでるか 分からない未来 お金 勇気 愛は知らない僕らには何もない!
ない!
ない!
ない!
ない!
ママも パパも ボクも キミもルビーの靴の似合う あの子もいないテレビ ラジオ スマホ 空の青さそもそも見たい ものがない未来 お金 勇気 愛は知らない生きてるか 死んでるか 分からない目指す場所も 歩く気力も 花を飾る花瓶を置く棚もなにもない!
WE ARE, WE ARE LITTLE ZOMBIES ×4ママも パパも ボクもキミもルビーの靴の似合う あの子もいない髪の匂い 温度 手のひらとかのそもそもそんな 記憶もない神も 霊も 何も信じられない生きてるか 死んでるか 分からない眠る場所も 夢も見ない やっとバスは来たけれど…信号が青じゃない!
WE ARE, WE ARE LITTLE ZOMBIES悲しいはずなのに 涙が出ないWE ARE, WE ARE LITTLE ZOMBIES夢や希望は はじめからないWE ARE, WE ARE LITTLE ZOMBIES生きてるか 死んでるか 分からない僕らには 何もない!
ない!
ない!
ない!
WE ARE, WE ARE LITTLE ZOMBIES!!!!!!!!
悲しいはずなのに 涙が出ないWE ARE, WE ARE LITTLE ZOMBIES夢や希望は はじめからないWE ARE, WE ARE LITTLE ZOMBIES生きてるか 死んでるか 分からない未来 お金 勇気 愛は知らない僕らには何もない!
ない!
ない!
ない!
ない!
去年在世界各大电影节都引发剧烈反响的日本电影<我们是小僵尸>,虽然最终未能在日本国内的颁奖季上有所斩获,但新人导演长久允继<金鱼>后再度惊艳登场,还是得到了众多业内人士的盛赞。
以下是我们在东京国际电影节采访长久允导演的详细内容。
“希望能让青少年们对这个世界不要这么失望”
关于本片的企画长久:刚开始时因为两年前,我为了养育孩子,住到了柏。
那时得知了一个叫做【蓝鲸】的宗教团体,对青少年进行洗脑,导致他们自杀这样的一个事件,这让我收到很大冲击,希望能让青少年们对这个世界不要这么失望,这是我最初的动机。
故事的话,是把我幼年时期的一些经历来完成的。
失去双亲的设定长久:因为我想拍摄如何从绝望中学会保护自己,不要在完全的绝望中生存,所以一开始从对孩子们来说最绝望的状态开始拍摄的。
其实,说到底哪怕没有支离破碎活得很开心的人也是很孤独的,所以我觉得如何和这份孤独相处共存对现在的社会来说是很重要的。
电影中的游戏音长久:其实放在现代的话,应该是用高画质更有真实感的CG游戏画面,但是我还是选了8进制,10进制的电子游戏。
因为想表现大人无法理解的孩子们的感情,但其实是真实存在的感觉。
还有就是8进制的话,虽然只能表现出10点,但是其实感受到更多,这与想象力之间的关系很近,所以特意选了当初电子游戏的低画质。
当然也因为我自己喜欢。
导演喜欢的游戏长久:有的。
我小学生的时候一天到晚就知道打游戏,特别喜欢RPG游戏。
【最终幻想】呀【勇者斗恶龙】呀,?
大多都是一个少年为主人公,拯救朋友类的故事,我很喜欢这类游戏,所以作为故事结构也很好用,所以借用了这个设定。
自己儿时的经历长久:有加入很多。
虽然我的父母还健在,但是他们都出去工作的所以我的童年就和光一样在高层大楼里边吃着意面边打游戏这样长大的,在学校也有被欺负,在这种情况下,竟然没有觉得悲伤和孤独,和当时我自己的感受是一样的。
基督教派学校的特别体验长久:是的,从初中开始在那里就读。
怎么说呢,其实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吧。
因为还是个孩子,但怎么说呢,因为那里的教育都是建立在这个世间是由神存在这个前提之上的,所以我的青春期是在思考这样的教育的好处呀违和感等之中度过的。
在我的脑海中基督教的思想呀佛教的思想都很好的融合在一起造就了现在的我。
拍摄前期的准备长久:是的。
我从一开始是先决定整部作品的节奏,决定了整体的节奏,让工作人员读好台词,然后插入音乐,制作了一部只有声音的2小时的样本。
然后根据这个样本再进行拍摄的。
(这种拍摄手法很少见吧)是的,不太有。
动画片的话会用这种手法,和他们是一样的构思方法。
游戏音与电影音乐的结合长久:从一开始我就是想把8进制电子游戏的音乐通过乐队来演奏出来,把想改变的地方决定好以后做了样本,然后找来我自己喜欢的乐队,一个纽约的专门做游戏音乐的乐队,给他们寄了样本,然后一起构思才完成的。
使用片假名作为片名的理由长久:说真的大家都误会这是一部恐怖片。
首先【僵尸】这个设定在本片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哪怕可能被误会,我也还是选用了【僵尸】这个词。
其次【我们】的话,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我希望观众能把自己当作僵尸乐队的一份子,这个游戏的一个玩家,来思考这部作品。
虽然没有【我们】这个词会显得更简单,但是我还是加上了。
我希望观众能把自己当作一个玩家,反应过来之自己已经完全沉浸在游戏(影片)中了,我想达到这个效果。
平成结束,令和开始长久:哈哈哈哈,没有没有,我没有想这么多,就是很单纯的拍了这部作品。
不过从结果来说,的确是一部集结了很多平成元素的电影,在令和时代放映,这件事是很凑巧的。
独特的服装设计长久:所有的都是靠意义来联系的。
他们乐队的服装虽然都是从垃圾堆里捡的,但是对他们来说是很闪耀的,必须要表现出这个意思。
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加入他们每个人重视的颜色,在这个构思之下再和能设计出符合他们服装的品牌合作,完成了服装设计。
选角的标准长久:我真的很喜欢声音,所以根据他们说话的方式,音调,快慢等来决定的。
还有就是小演员很容易对角色带入太多的感情,所以我特意选了比较自然的,读台词不是很带感情的。
片场演技指导长久:跟这部作品想传达的信息比较相近。
想问题不能太严肃,演戏也是。
人在说话的时候一般都没有考虑很多,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所以我让他们不用想太多只要把台词说出来就可以了,只在节奏感上进行了一些指导。
豪华配角阵容长久:这是我第一部长篇作品,所以很希望自己脑海中的演员能够出演。
从这部作品的预算来说基本是不可能的,我向他们传达了本片的制作意图,大家都很理解也很有兴趣,这让我觉得很幸福。
演员池松壮亮长久:正如您说的。
光他们是少年时期纯粹的表现,池松壮亮是随着成长渐渐无法守护那份纯粹的自己的投影,可以说是一种挣扎。
“拍自己想拍的东西,拍出自己的风格,保持自己的纯粹”
海外电影节的盛赞长久:美国的话,对于片中台词的节奏感和音乐插入的时间点,和他们对娱乐片的认识有所不同,很新鲜,还有黑色幽默部分大家都很喜欢,所以作为一部能娱乐大众的电影大家都很喜爱。
欧洲的话,更注重片中哲学方面呀文学方面的表现,在分析过程中大家都得到了满足。
国家不同大家的反应都不一样。
与圣丹斯的邂逅长久:我和圣丹斯的关系真的有很长时间了。
最初,我的短篇【金鱼】完成的时候,我投了所有的国际电影节,但是半年左右完全没有消息,半年后我快要放弃的时候,圣丹斯联系了我。
所以真的在我准备放弃电影的时候,他们联系了我还拿到了最佳作品奖,所以我真的很感谢他们。
没想到没名气的作品他们都会看,吓了我一跳。
然后去了现场以后,我感受到他们喜欢的作品风格和我自己的风格是一致的。
所以这部作品也是和【金鱼】一样,并不是为了得到好评,而是拍自己想拍的东西,拍出自己风格,保持自己的纯粹,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不在乎评价拍摄的,然后投了圣丹斯,果然受到了好评。
柏林以及全球各地电影节的体验长久:在柏林有聊过。
他们跟看重哲学方面,还有就是我有被招待去柏林的fourteenplus部门,一个为了青少年的部门,去了之后我觉得自己的作品很符合他们的理念,这让我很高兴。
因为我的孩子还很小,我不太能经常出去,所以只去了圣丹斯和柏林,这也是一个遗憾。
哦,对了,还去了台湾。
真的只有这些了,本来的话我很想都去走一遍,和观众聊聊,所以如果大家看了的话请通过推特私信告诉我您的想法或感受哦。
日本国内票房低迷长久:确实觉得很遗憾。
我也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看而拍摄的。
但是,理解到我想表达的东西的观众真的传递到了他们的内心深处,我的话,哪怕是为了这些观众我还是想继续拍电影的。
这次日本的票房情况让我感受到了,电影像药一样。
可能没生重病的人是不需要我的药的。
大家可能都没有的重病或许只需要感冒药就可以了,像恋爱片呀动作片之类的,需要这种能够抚慰小伤口的作品。
但是某时某刻如果受了重伤,希望这部电影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电影的话,哪怕不在公映了也会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世间,在那时大家如果能想起它接触它会让我很高兴。
网上免费公映长久:因为我很希望能传达给初中高中的孩子们,这个目的很重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同时也得到了工作人员和关系人员的理解之后,才得以成功,真的很感谢大家。
那天我收到很多感想。
家里有这个年龄段的父母们也有很大的反响,这让我很高兴。
“想拍一部本世纪最悲伤的爱情电影”
成为导演的理由长久:我真的抱着【我们是小僵尸】里想表达的想法成长的,对于如何克服困难,在逆境中生存,我比较有感触的,我想向哪些现在正在困境中的人们传达我的感受。
方法的话,当然歌曲也好,戏剧也好或是漫画也好,我的话,因为一直和映像接触,所以觉得电影是最好的传播手段。
这种朦朦胧胧的感觉在我制作广告的时候也一直存在着。
广告的话,是向人们传达这个水好喝这样的信息的,渐渐的我忍耐不住了,无论如何都想向大家传递我的想法,于是选择了拍摄电影。
来自大林宣彦的影响长久:当然肯定是有的。
大林导演原来也是拍广告的,从【鬼怪屋】开始,还有前一部作品【花筐】都是十分优秀的作品。
优秀在哪里呢,我觉得他像是化身为孩子跳出了电影这个框架,这个态度会让电影文化更加壮大,观看的人也好像回到了童年时期一般,感受到欢呼雀跃。
而且大林导演的作品总是向人们传达着信息,这让我很尊敬。
关于【鬼怪屋】长久:在日本的话,你问100个人知不知道【鬼怪屋】,可能一个人都不知道,在日本的知名度真的是完全不一样。
我个人非常喜欢【鬼怪屋】这部电影,一边描写少女们的只有在那个时期才有的青春期的迷茫,一边有拍摄的非常有画面感,然后想象力又很丰富,很有音乐感,真的非常棒,我非常喜欢。
其他喜欢的大林宣彦映画长久:【北京的西瓜】。
这部作品把电影和观众的关系很好的表现了出来,电影是虚构的,观众是真实存在的,在这个空间感下拍摄的作品,所以我非常喜欢。
【青春之杀人者】与长谷川和彦长久:我很喜欢长谷川导演,为什么喜欢【青春之杀人者】这部电影呢?
因为主人公在杀人的时候,会给蜗牛特写,果然人的行动就是这么的没有逻辑可言,而这个镜头有很好的表现出来这点,让我觉得这部作品完全拍出了导演的信仰,所以我非常喜欢,很想看他的新作品。
现在的话,可能要和票房挂钩,大家都很容易妥协,我一直觉得应该更加珍视有个人风格的导演。
我也希望大家能重视我。
但并不是说我不想卖座,还是想能够在不妥协的情况下,想更多的人传达我想传递的信息。
原创剧本无法获得资金的日本电影界长久:日本的话,可能没有余力来支援电影艺术的文化发展,所以都拍有原作的作品,那种青春电影,还是因为他们很不安,我很能理解他们的心情。
所以我也在烦恼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集资方式呀,剧场呀配信以外放送手段呀,不是说电影的内容,而是整个流程,合作方的宣传手段等方面能不能做一些改变,来进行集资。
今后的挑战长久:下部作品我已经在写剧本了,想拍一部本世纪最悲伤的爱情电影。
一个很沉重的恋爱故事。
作者:perperreprep
最近有一部片子,在柏林、圣丹斯电影节频频拿奖,经过国外影展的放映后,它在豆瓣上目前拿到了8.6的高分、烂番茄获得80%新鲜度。
它形式新颖、却内核张扬,脑洞遍地开花,N多神来之笔,可能会成为影迷心目中的2019十佳候选,年度惊艳之作!
导演也被列为未来十年日本最可期待的选手,无数看完影片的影迷大呼:”导演我等你到火!
“、”沦为导演脑残粉“、”我要做导演应援会会长“…它就是今年最值得期待的日本电影、来自长久允自编自导的——《我们是小僵尸》。
我们是小僵尸 (2019)7.62019 / 日本 / 剧情 音乐 / 长久允 / 二宫庆多 水野哲志早在17年的时候,日本导演长久允就曾在圣丹斯电影节向观众展示了他影像世界的独特魅力,以极具温柔美学的风格短片《就这样,我们把金鱼放进了泳池》获得该年度的短片单元的评委会大奖。
短片《就这样,我们把金鱼放进了泳池》时隔两年后的圣丹斯电影节,长久允导演带着自己的长篇处女作《我们是小僵尸》于圣丹斯电影节世界剧情片竞赛单元首映,个人风格鲜明下的创作作品更是受到全方位关注。
导演长久允在圣丹斯电影节他最后不负众望斩获了世界单元评委会特别创意奖,同时期选送柏林电影节获得了水晶熊的特别提及奖。
这部导演的首部长篇究竟为何让观众和评委眼前一亮,又甚至于过目不忘后还沉浸在那样迷幻又灵动的世界呢?
今天我们就就来聊聊这部《我们是小僵尸》。
导演长久允在拍摄短片之前是广告导演出身,在长时间的广告拍摄过程中,拥有了很强的、在短时间内捕捉并传递准确信息的能力。
有人描述他的电影就像洛可可艺术装点电影画布的中岛哲也,和以马戏团风格虚构梦境的园子温。
《我们是小僵尸》导演长久允但这些都是观众给予新导演的一个归类标签,以便普罗大众尽快地被吸引,被熟知,但长久允自己还是在尽量拥有着自我的影子。
先来欣赏这支可以无限循环看的先期预告片,还没看电影,已经被主题曲洗脑,实在是太好听了!
《我们是小僵尸》预告片在这部长篇作品之中,导演继续延续了前一部的华丽而炫目视觉系风格,并将短片中一个章节“born to be zombies”的内容流露在了作品之中。
他从电视节目、MV、任天堂rpg游戏获得视觉灵感,拼贴大量不同的元素让观众达到观感的颅内高潮,一辆魔幻的泡沫般的过山车朝着你大脑汹涌袭来。
影片中运用大量pov镜头、慢镜头、快速剪辑,并且附上emo rock情绪摇滚的音乐,偶尔点缀着日本动漫中的一些无厘头笑点,并且每个篇章之间用游戏关作为连结。
每一种元素的组合看起来都是充满想象和迷幻的,但它们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又是另一种复杂的奇妙味道。
看完整部电影,你一方面难以想象如何能把这么多视觉元素综合在一部电影之中,另一方面对这位超流行风格和拥有天马行空想象力的电影天才感到佩服。
影片中还有很多超现实主义的元素,比如落地窗的窗外游来一只巨大的金鱼,或者镜头突然就把画风转移成了电动游戏等等,像是一个充满惊喜的夜间动物园,刺激又美妙。
《我们是小僵尸》讲述了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四个互不相识中学生在火葬场的偶然相遇,然后开始的一段奇幻的现实体验。
四位小孩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就是他们都是刚刚父母双亡的孤儿。
四个孩子里,有人的父母遭遇了车祸事故,有的人家里遇到火灾,有的人父母被谋杀,有的人父母上吊自杀…面对残忍的现实结果,在火葬场相遇的他们,却没有一个人在父母火化和葬礼的时候流下眼泪。
情节到此,好像开始点题,即成为“小僵尸”的开端。
他们带着这个年纪不应该承受的忧虑,成为了世人眼中“小僵尸”,失去了情绪,披着人类的外壳。
就像导演片中所描述的一样,他们好像缺少了人类该拥有的感情,变成了麻木不仁的僵尸小孩。
但共情真的就可以这样去定义这群小孩吗?
在这样突然的变故下,在13岁的小孩子的视野里,他们就是没有伟大的梦想,没有励志的传奇,在那个丧失父母的夏天,他们只想停滞脚步。
如果所有空气可以静止在13岁的那个大太阳的午后,他们最大的愿望也不过是想喝着盐汽水、吃着关东煮在草地上捕四处飞舞的昆虫。
于是他们准备各自离家开始流浪,去情趣酒店四个人一起开一间房间打电玩,在街头巷尾吃容易发胖的零食,在便利店打劫之后逃跑,他们做一切不良少年做的事情来消磨自己的时光。
他们不需要被理解,因为他们自己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了。
后来他们来到了一个流浪汉居住的垃圾场,在这里被一个星探所发掘,为他们录下来了一个一镜到底的音乐录像带,影片的主人公从高楼坠下摔到了地上的垃圾堆里。
随着这支MV播出,小僵尸乐队在日本一炮而红,商演广告电视节目接踵而至,演唱会上,台下坐着无数同龄的少男少女呼喊着他们的名字,这四个13岁的孤儿小孩一下子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大明星。
但乐队的成功并没有让电影结束,随着小僵尸乐队的爆火,人们开始关注起来这支小僵尸乐队背后的故事。
经纪公司也因此将孩子们的孤儿身世作为噱头来宣传,公众开始搜集了造成主人公父母车祸的司机的个人信息,并开始传播,人们开始在互联网上谴责这个司机,开启了对他的全民通缉。
影片至此,达到了另一个迷幻的现实高潮。
最后司机因为无法忍受网络暴力和人肉搜索而崩溃,他录了一段告别视频并忏悔自己的过失之后就上吊自杀了。
这段视频再次经互联网传出,人们就把攻击对象转移回这四个小孩,一下子小僵尸乐队被推向了道德的风口浪尖。
人们不断转移着目标,拿着自己的正义标准去审判他人,人群一拥而上,又带着冷血拔刀散去。
小僵尸乐队解散了,人们也不再关注他们了,他们又回到了普通人的生活,但四个孩子终究还是如片子开始那样,都是一个个可爱的小僵尸,不希望有什么名利,不渴求任何的怜悯,更不渴望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电影在四个孩子在田野中漫步的画面中结束。
从导演的短片《就这样,我们把金鱼放进了泳池》中,我们便感受到了导演从孩子的视角洞察人世的能力。
在这部作品中,他更是用了极致的眼花缭乱的形式主义,让你在两个小时之内享受一场视听盛宴的同时,不禁去思考,我们当代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而我们自己究竟是自我还是人形实物。
就像主人公所说的那句话:“现实太蠢了,我哭不出来。
”我们所生活的时代真的如此空洞而乏味吗?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不是像僵尸一样,冷血而无情呢?
相信看完两个小时之后的电影,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属于他的答案。
但其实很多时候,对于真实生活的感悟,我们永远是给不出一个确切的、唯一的答案的,不论是没有情绪的僵尸或是披着正义外壳的杀手,每一个人都在遭受着生活的打击,但又成倍地收获生活的美妙点滴。
短片《就这样,我们把金鱼放进了泳池》无论你在这个世界里扮演着什么角色,你总会在看见夕阳下的田野,草间上的昆虫,亲密无间的伙伴甚至橱窗里的一把斑斓的琴。
这就是我们成为我们的意义,无论我们究竟是谁。
长片《我们是小僵尸》在线观看——豆瓣8.2分短片《就这样,我们把金鱼放入了泳池》相聚有时 / 电影不散这是不散的 第860期 原创文章,感谢关注不散·公众号(busan-movie)
【公式MV】WE ARE LITTLE ZOMBIES (映画『ウィーアーリトルゾンビーズ』テーマ曲)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Level 1:“你必须在葬礼上哭出来”
《我们是小僵尸》以小主人公Hikari近乎默尔索式的自叙中开场:“今天,妈妈化成了灰.....”,随后,影片对这句话进行了影像化重述:当Hikari在停尸房面对父母的尸体时,突然间,几名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拿着夸张的鲜艳标牌冲了近来,画幅开始缩小,画面也变成了DV风格,我们可以看见死去的母亲突然间坐了起来,面对摄影机比划了一个“V”字——原来这一切不过是一出整蛊性质的真人秀。
然而,这些并没有真的发生,在他身后,的确有一个大人走了进来,只是一脸凝重地告诉他这的确是其父母的遗体。
在诵经超度的仪式中,Hikari只希望背后有只老虎但他没有哭,自顾自玩着他的游戏机,在诵经超度与守夜这些传统仪式中,他只能感受到厌烦,在他眼里,只不过是一群无聊的僧人在重复一些不知所云的咒语罢了。
然而,他却不得不面对葬礼上,亲戚家属的大他者律令(或者说是传统的腹语术),例如这句:“你一定很悲痛吧,那就哭出来。
”这句看似温柔的话实际上可以被转译为一种强迫性:“你必须在葬礼上哭出来!
”眼泪并非情感,而是阻隔情感的,是一种纯粹的,表象化的仪式,借助一种“我比你更了解你的愿望”的托辞,规训年轻之人。
然而,《我们是小僵尸》却属于一种Z世代的神话,他们已然进入后现代之后的状态,宏大的叙事与父辈的繁杂仪式依然陷落,他们是一群原子状态的人,属于他们的是一种纯粹的微观叙事,他们甚至无需回应广岛时期的历史创伤,在《小僵尸》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那些黑白影像,但是只不过作为一种对于个人化的后现代拼贴,指向着一种似乎“不切实际”的灾难想象。
Mission Clear获得道具:Z世代,后现代状态
Level 2:后现代之后
日本的citypop暗示着一种逃逸性的享乐主义,并建构一个并不存在的超真实空间在大正以降的日本文化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对于宏大叙事的本能拒斥,并着眼于个体心理的微观状态;但是,日本文化真正的“后现代状态”出现于80—90年代的泡沫与后泡沫经济时期,这种对于逃逸的集体性渴望被消费主义收编为一种彻底的超真实,无论是新宿,涩谷眩目的霓虹灯还是昭和时期的综艺,游戏,我们都可以发现一种过度夸张的状态,这种想象的状态与“真实”的日本大相径庭,另外,在当时大行其道的音乐类型citypop之中,也不难发现一些共同的文化符号,例如沙滩,椰子树,飞机,以及汽车旅馆等等根本不属于日本的景观,甚至很多作品都会采用英语演唱,它们都代表了对于热带与大洋彼岸的美国的一种想象,并有意拒斥“日本性”,这是一个从来没有真实存在过的世界。
然而,就在这种“后现代状态”表象之下,潜藏着一个事实,那就是它们完全来自于商业机制的生产运作。
像素掌机的迷幻感来自于一基于想象的技术美学在《我们是小僵尸》中,Hikari所迷恋的,并非次世代的,画面逼近真实的PS4或XBOXONE,而是发售于1980s的8位红白机,16位SFC,以及类似Gameboycolour的像素掌机,随后,其闪闪发光的迷幻效果意味着前互联网的赛博朋克想象,这种技术美学因为互联网的真正来临,画面真的向现实,拟真靠拢之后解体,未来已经实现,欢迎来到后现代之后的世界,Little Zombie与Adult Zombie是这里的原住民,而《我们是小僵尸》中的Z世代与其说是怀念80年代,毋宁说是在怀念80年代的想象,那种由于技术欠缺而产生的想象。
《我们是小僵尸》的电影语言从电子游戏的想象中获益《我们是小僵尸》作为一部电影,同样从这种想象中获益,那些“非真实”的,乃至于荒诞的影像,以及芯片音乐为影片提供了相当程度上的启发,如果没有这种形式感,那么它仅仅是一部程式化的传记/青春影片,关于一个乐队的成长史,或者老生常谈的代际关系。
但特立独行的长久允导演却竭尽全力不让我们注意到文本及内涵,却提醒我们去注意那些并非“真实”的东西,去注意游戏化的叙事,注意那些根茎式的超文本,在这里,一切错误,一切可能性皆被应允,在主线之外潜藏着不同的支线,不同的选择可以任意相连,并构成不同的结局。
Mission Clear获得道具:像素掌机,超真实
Final Level:高解像度的“真实”世界
然而,《我们是小僵尸》并非一部鼓励“逃逸”的影片,它必将对“虚拟世界”表态,并做出一定程度上的自反,正如同《头号玩家》结尾,当帕西法尔获得虚拟系统绿洲的管辖权之后,他宣布绿洲服务器每周关闭一天,而在《小僵尸》结尾,在小僵尸乐队因社会事件解散以降,在他们选择“Continue”之后,他们抵达了“现实世界”中Hikari父母死亡之地,并随之走向一处原野,远处,是福士山脉,他放下游戏机,并大呼“多么HD的自然界。
”
Hikari在郁子身上看到死去的母亲的影子从表面上来看,影片揭示了其“正面价值”:那些在虚拟世界长大的Z世代“小僵尸”们在这个世界上重塑“真实”,找回情感,Hikari在乐队女成员郁子身上看到了死去的母亲(我们是否会想到俄狄浦斯情结?
或者说青春期的到来,性意识的觉醒?
),并随之埋葬了手中的游戏掌机,然后他们进入成人社会,拿起成年人的责任意识,成为父亲,或者母亲,“小僵尸”乐队不过是一个消隐的主体,但并非完全消失。
但是,从Hikari的这句话中,却可以开挖到另外一重含义,也就是现实/虚构的终极虚化,电子游戏与虚拟网络空间并非仅仅是旧媒介的延伸,同样也是对于现实,“真实”的重新认识。
反讽的是,《小僵尸》结尾提供的“真实”只不过是一种“真实感”,满足了观众对于日式“治愈系”影片类型的一种想象,在这类影片中,对生活感到颓丧的个体通过某种形式的治愈发现了生活的美感并决心活下去,然后故事戛然而止。
在经历了emo rock的“精神污染”之后,以回归自然的绿色调结尾固然令人赏心悦目,然而却暗含着一个更为confusing的终极混乱,我们究竟从哪里寻得真实????
end
【SFC新衡山】和导演的前部短片一脉相承,但是在剧本上提升了很多,母题上其实没有创新。虽然个人认为摇滚乐队那段完全可以摒弃掉,时间压缩到95分钟左右就蛮好。工藤夕贵是大惊喜惹。另外以后进全家的时候大概脑海里会回想起那个旋律……其实导演风格过于明显,以至于不知道怎么评价,属于燃烧型的作者⑧。3.5星,在大银幕上看提升到4星。
我出生了,但……我的父母死了。形式上竭尽所能炫目斑斓,以戏仿游戏的方式与标题中的“僵尸”二字形成张力,青少年视点也在这种故意稚嫩的风格中得到了成立。然而问题在于,眼花缭乱的外部躯壳,何尝不是现代社会空洞内核的表征。如此看来,导演的“恣意”似乎又给自己设下了陷阱。
延续了《金鱼》的风格化与无意义感,但是如果把这个风格拉长到两个小时,很难说这到底是加分还是减分。不是说这部片就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地方,艺术上它仍然是一个非常适合这个主题的绝妙表达,但只是……你确定你要看2个小时的缤纷空洞世界吗?
或许像rpg,才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即使垃圾一样,还想尝试通关
“现实的像素好高啊。”
利用游戏作为表现形式,用搞笑的路数掩饰童年的伤痛。4个看似无感情的小孩,几乎没有得到过家庭的爱,也失去社会的关心,完全属于透明人间。哭没有意义,因为无人可依赖,只能选择苦中作乐,维持看不到希望的生命,身边伴随的都是关于死亡的意象与符号。长久允是个很有灵气的导演,知道怎么去运用电影特有的形式去给主题增色,手机录像出现的频率很高,大概是因为手机是最接近个体思想的媒介,因其不专业而让所拍摄之物充满了日常感。歌曲很好听,用手机完成的一镜到底的mv是全片的高光。最后的死亡寓意着新生,代表着生命的轮回。铺垫了大量的黑暗,还是不忍心在末尾留下一丝丝关于生的希望。没有主线是个很大的缺陷,看到后半部分相当疲惫。
#Berlinale2019#被炫到了。带着做游戏的念头拍电影,把宅文化、日式冷幽默、吐槽、意淫妄想开展到了极致,尽玩虚实世界,脑洞遍地开花。无奈实在是没有办法以理服人,因为怎么看都只是规模较大的小孩子胡闹。游戏配乐和画面剪辑对于我这种连PSP都没摸过的未老先衰者真的很不友好。导演倒是跟电影里的小孩一样萌,开场说“我们的电影里没有真的僵尸,骚理!”日式英语一本正经道歉真是爆笑。讲真要是有真的僵尸,我一定会提早退场的。
中二造作到令人怀疑霓虹电影还有救吗?对比之下中岛的来了倒也不是那么难以入眼了
视听饱和 前半小时还觉着像中岛哲也混搭兰斯莫斯 后面像是硬着头皮续下去的 摇滚部分开始烂俗(和无所谓乐队没差...) 后一个小时还强行加了很多社会议题 没讨论就带过去了(这段甚至有点网络迷踪的感觉...) 看得累死 btw日本电影真是随处可见的披头士元素 除了台词提了一处外 四个人对应的颜色就是典型的Sgt.Pepper服装配色 男一父母车祸的草莓地取自beatles那首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以及列侬的墓地就叫草莓地 我现在看日本电影乐趣基本就在这儿了...
烦死了这帮精致的颓废,但比鸡汤还是要好那么一点点
视听效果上有创新但情节散乱、转折生硬,主要问题还是太EMO。
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2019.6.18衡山
当代艺术版泰伦斯·马力克?像素游戏风格化让人一开始觉得非常新鲜,演唱会之后逐渐审美疲软。
堆砌的太多了,显得很冗长,想象力和视听是很厉害,但这种毫无节制的释放很显得贪得无厌和投机。绝对是一种新奇的观影体验,却不是一部成熟电影应有的形态。长久允这种次世代文化将丧和可爱融合的很好,汲取各种流行文化元素却又自我应用的很贴切。相比之下更喜欢导演的短片。
形式感很强,有想法,但情节略显拖沓,还不够有力。
3.5;眼花缭乱且高度风格化的视效,开场即以快速凌厉的快剪勾勒边缘人生,配以亮眼夺目的色彩,糅合多种热议话题,将游戏模式嵌入生活流,总体非常吸睛;惜乎前半程的精彩为后半段的重复冗长所累,有种不知怎样编下去之感。喜欢组乐队之前的浓重丧感——这个世界不需要我们,出生便是一种错误;在无爱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必然拥有破碎的灵魂。
我真的老了,已经看不动这种花里胡哨滤镜加一堆全靠剪辑midi音效和性冷淡脸中二熊孩子撑起的无病呻吟的片子了。搞短片看个风格就好了嘛,长片真是累觉不爱。
纯粹视听污染
SIFF. 形式太出挑了,不喜欢的人会认为它是空洞的MV碎片堆砌,喜欢的人会认为它是天马行空的自愈之旅,我是后者。最后一刻钟拖节奏了,但还是要打五星,因为它用轻松诙谐的口吻讲述了一个残忍的故事,本质上和《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是一样的。
喜歡這個風格,鮮明強烈好辨識,但這部就是有點長了,看到途中會想說怎麼還沒完,但又不是因為太無聊才這樣想。覺得可能是因為自己老了,和金魚那部一樣,不是很能共感青春期的虛無感(?),但會持續關注這個導演。對了,這部的音樂一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