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头声明一点:这篇影评并不针对故事原型张述和罗洋老师,也不针对黄轩和杨采钰老师,仅仅是表达一个普通观众对张翎编剧和冯小刚导演的《只有芸知道》的个人观感。
看完这部电影,贯穿始终的一个感觉:尴尬。
首先,看各种影评,做好了电影没有什么情节的准备。
看完我觉得说电影没情节是不对的。
电影通过隋东风在罗芸去世后,相继去克莱德、海上以及罗芸北京的家安放罗芸的骨灰,然后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倒叙(而且在倒叙时没有直接以线性叙事,有选择性地打破故事发生顺序),交代了隋东风和罗芸一起度过的三段生活:在奥克兰相识、结婚;从奥克兰转战克莱德开中餐馆;离开克莱德后返回奥克兰,罗芸重病去世。
这个架构是OK的,也考验编剧、导演、剪辑等人的功力,从大方向看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具体到每一段落的叙事时,明显感觉到编剧和导演是硬生生地通过一些生活场景拼凑情节,给我的观感是,机关领导列好发言大纲后,秘书从网上东一榔头西一棒子down了一堆东西,堆砌后交差完事,不排除偶尔有灵光乍现的金句出现,但掩盖不了平庸乏味的本质。
我讲一下二人在克莱德开餐厅的故事。
这一段作为二人重要的相濡以沫期(整整15年),导演安排了哪些情节呢?
我觉得主要归结为三个方面:二人装修餐馆时爱好环球世界游的麦林达(音译)从天而降(这样的安排电影中比比皆是,比如来一只狗了、餐厅来一场火灾了、来两场赌场胜利、来两次病魔……),这以后在片中以二人挚友的角色贯穿着;二人在餐馆回家路上或者自己家里,有一搭没一搭地逃离厨房油烟味后,聊着鲸鱼和罗芸一直未填满的安全感;收养一只狗,某种意义上是罗芸不能生育的替代和寄托,二人都寄予了很深的感情,但是很不幸狗得直肠癌不得不安乐死去。
任何一部电影想要输出情感,必须做到技术上(主要是剧情设计层面)的精确。
冯导在这一段故事中,想要输出的上述三种情感,有多大程度做到了呢?
从二人有麦林达这样的知交挚友这一条来说。
很抱歉,电影中呈现的日常的餐馆交流、夜斗吃霸王餐的持枪者,甚至收到麦林达的明信片、坐直升飞机探访麦林达看极光,我只看到很平庸的情节铺展,这些情节就像电影中总是爱出现的隋东风和罗芸充满仪式感地倚在一起或倚在树上及房屋的画面以及隋东风和罗芸那些尴尬的语言梗,除了刻意的设计和潦草的剧情需要,完全让人get不到这段真挚友谊究竟为何发生、体现何处、又为何延续。
至于二人的爱情,同样陷入了叙事很没说服力的困境。
开头鬼片一样的设定后,杨坤的音乐就出来了,旋律好听歌词也很感人,但就是感觉很乱入。
隋东风在去克莱德的路上(电影中关于长路和远方的镜头特别多,我承认景色美,但也仅仅是景色美而已),到达后与麦林达相遇,展开了上面提到的15年的相濡以沫期。
看之前我对自己说:网上都说这是一部很感人的爱情片,那种平凡人细水长流、润物无声的感人片……从开始我其实一直在期待,来吧,导演,尽情地戳我的心脏吧……一度被磨得没有耐心的时候,我都自我催眠,大招在后边,那些微博大V还是很在乎自己声誉的……实在忍不住的时候,我看了下手机,已经开场39分钟了……而剧情一再展现给我的,仍是隋东风和罗芸像两个刚进剧组的演员,接到任务要演一对情侣,两人在编剧和导演的拙劣安排下,卖力地配合演出,自己给自己加油鼓劲:我们是那么相爱的两个人……那些相拥的时刻、那些汽车里的告白、那些卧室里急不可耐的情欲戏,请一起为他们加油……很可惜,除了看出来隋东风和罗芸是两个扁平化的好人以及他们的假客套外,并没有感觉到这对情侣感情深在哪里、为何而深。
而且,后面只有罗芸知道的秘密之一,就是在所谓的世外桃源这里,一直有着一颗向往远方和诗的心,也就是说,soulmate,根本不存在的,隋东风知道罗芸的内心世界还没有所谓的闺蜜麦林达知道的多。
仅仅让人觉得两个好人得有多能忍啊:隋东风在克莱德拥挤的油烟中坚守着卖力挣钱,兑现林太所谓的安全感;罗芸在所谓的世外桃源般的牢笼里隐忍着内心逃离的渴望……而且两人一忍就是15年!
我一个旁观者,都觉得这种生活有些boring了,我们的男女主角,两人宿命般的老好人,苦苦撑了下来(对于他们这种老好人思想,我觉得真的应该在民主生活会好好批斗一番了),尤其是女主角,还隐藏得那么深。
我并不是说平凡之中没有真情,真情有时就是平平淡淡,我看《平如美棠》的时候也会感动,但是很遗憾,看电影的时候我只感觉到尴尬。
那些看似文艺腔十足的灵魂交流,甚至那些对情节助力作用几乎为零的旁白,时刻暴露出编剧和导演拙劣的叙事能力。
我不否认他们铆足了劲,在自己的理念池注满了各种深情厚谊,正像现在那些影评所鼓吹和兜售的,但是,想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一回事。
相濡以沫期作为重头戏,在我的观感中,除了在具体场景玩转花样调度、演员拼尽全力装深沉卖力演出,做到有限度的精致外,这些缺乏内在深层次关联的机械罗列,并没有完成整体层面的叙事效果。
至于后面的一见钟情、赌博式婚姻,甚至后面的重病去世,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不具有多大说服力了,何况这些叙事几乎和相濡以沫期一样,中规中矩地选取事件,平庸乏力地完成叙事目的。
电影中让我觉得有些尴尬的场景是,一次是隋东风在兽医所楼道哭泣,旁边知心阿姨说我懂你的感受,一次是隋东风在渔船上给船主讲完故事后,船主打电话给自己妻子说“I love you”,我的妈呀,9102年都快过完了,还玩这种浅层次的人情梗。
整部电影看完之后,给我的感觉就像我开头对电影大纲的归纳一样,编剧和导演用足足的132分钟(算了,反正我的时间不值钱),仅仅做到了告诉我一个故事梗概,就是一个异国他乡漂泊的情侣情深不寿的故事。
而我真的发自肺腑的说一句,我是带着十分的诚意和百分的期待,准备去邂逅一场沉浸式的情感旅程的。
而张翎和冯小刚,只给了我一张导航图。
看电影过程中,导演有意无意选取明信片般的风景镜头,再配以简洁的音乐,那一瞬间我以为走到了《断背山》的片场,不好意思又要吐槽了,同样是多个时期的段落叙事,《断背山》为什么能从平淡的生活流中截取事件,到最后积蓄成感人至深的冲击力,编剧和导演你们如果真的在学习和致敬,不应该只学到皮毛。
另外,关于两个漂泊他乡孤独的人相恋的故事,华语电影里也不是没有先例,不怕人笑话,我重温一次哭一次,电影叫《甜蜜蜜》,拜托编剧和导演了解一下。
几乎两年之前的同一时间,我也是冒着严寒去一家影院看了某部电影的点映,当时好像也是被评论蛊惑,准备邂逅一场情感洗礼的,但看完电影糟糕的叙事之后,我在豆瓣短评留下了“完全get不到冯导的表达点,叙事感觉真的很一般。。。
”的评论。
没想到惊人般相似的历史又这么快故伎重演。
而且,我个人觉得,《芳华》的质量与口碑和票房是名不副实的(甚至包括现在豆瓣7.6的评分)。
如果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谁给了冯小刚拍《只有芸知道》的勇气”?
我觉得是两年前的虚假繁荣给的,我现在只有一点期望,《只有芸知道》千万不要得逞,否则2021年12月估计冯导又要搞什么温情大戏了:打着情怀的名义,枉顾叙事的乏力。
好一场美妙的风光大片,碧海蓝天,青草牛羊,蜿蜒的公路曲折向远方。
故事的开始,一封信,一张邮票,以前的日子很慢,慢到一辈子只够爱一个人爱情,真是让人难以捉摸。
爱情里有欺骗,欺骗自己从娘胎里带来的重病,欺骗自己想要把一起奋斗过的餐厅付之一炬。
爱情里有绝望,不能生育的绝望,不能挽留生命的绝望,不能实现梦想的绝望。
爱情里有分离,不能白头偕老,不能久久相伴。
爱情那么痛苦,为何两人要相爱?
第一次相见的扑通扑通的心跳?
北京到奥克兰两两次相遇的缘分?
这份爱情里,满是男士的付出与奉献,满是女士的隐瞒与欺骗。
男主的爱,只是女主这个人,为了这个人可以放弃理想、信念、希望以及往后余生;女主的爱,是为了有那份安全感,而这份安全感像是无底洞一样深不可测最后的最后,女主又有了别的渴望,渴望像梅琳达的人生,又渴望成全男主的梦想男主也无脑输出,输出青春,输出15年的光阴。
而只有刚刚结婚的时候,与女主讨论了人生的规划,买房子买餐馆的计划,而这些计划,只是为了满足女主的安全感。
但往后的15年,女主几次问男主难道以后就如此了么?
15年啊,都没有决定或者再讨论一次平淡的人生是大多数人的,无可厚非;虽然夫妻会充满了欺骗,隐瞒和谎言但电影是第三人的视角
我认为冯小刚导演的剧作结构有很大的问题,并不仅仅是电影段落的排布混乱,还在于描述的方式,如果把本电影改为普普通通的回忆形式,从开始去讲起,至少会比现在的段落要好。
还有,如果想要表现出忧郁的女主角,那完全可以让女主角不出现,直到最后登场,会比现在的角色形象更加爆满,但考验男主角黄轩的技法就高一些。
但多数的情节来看,都是黄轩的演技在硬撑剧情点,让观众多少有点无感。
还有就是,我本来认为这是一部显示题材的电影,但从电影的内核来看,导演很明显想要加入喜剧的外衣,但很明显并不成功,尴尬的笑点放在这个严肃的剧情之中显得很生硬,至少观众看来是如此,各种不符合常理的事情也有很多。
但要承认冯小刚导演的导演功底依旧,优美的构图和冷暖色调的装换就显得电影高级了不少,是多年导演的积累在支撑,很惊喜小刚导演在拍过很多喜剧片之后还能不忘本,拍出成片质量这么高的电影。
人人都喜欢看美梦,也喜欢做美梦。
电影就是这一台催眠机,让人心甘情愿置身其中。
但是梦假的时候,梦再美,观众也是无法看下去的。
《只有芸知道》就是这样一幅让很多人中途离场的美梦。
它的矛盾被掩盖,人物塑造失败。
《只有芸知道》中起码有8个矛盾是被导演强行盖过的。
一,夫妻两个初来陌生小镇时候的陌生感疏离感被盖过。
和当地人交流时候的忐忑感被盖过。
二,梅琳达见到两个中国人“一见如故”,三个人的对话宛如过家家一样,就是导演为了确立他们的友谊而拍摄的。
三,隋东风收养狗的时候,说“我们夫妻两个都喜欢狗”。
很明显这是本剧里一个重要的点。
因为随后他们就把狗当成他们生命中的孩子。
但是对于两个人是怎么喜欢狗的,前剧里没有任何交代。
四,罗芸有心脏病,随时可能身亡。
身为妻子她隐瞒了隋东风,影片里没有交代她隐瞒时候该有的忐忑,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危机感一笔带过。
五,罗芸有心脏病被发现了,隋东风没有想过罗芸为什么瞒着他。
这涉及另一半对自己的不信任,另一半对婚姻的不负责任,对自己和她这段感情的不负责任(毕竟爱人突然身亡最痛苦的就是最爱她的人)。
他完全不提这件事。
六,隋东风为了罗芸开的餐馆被罗芸许愿毁掉了,他知道答案后心里的痛苦和委屈却没有表现。
七,罗芸晕倒在浴室里,隋东风没有怀疑是疾病,甚至没有检查。
八,罗芸流产后无法怀孕,隋东风只是沉重,没有表现出以后不能有孩子的不快乐,生活的一部分幻灭感。
塑造隋东风的时候,导演只强调了他爱罗芸,他没有最基本的人的存在意义,没有理由表达内心的愤怒。
罗芸有心脏病欺骗他,他不愤怒不心寒。
罗芸流产以后无法怀孕,他不失落不痛苦。
为罗芸开的中餐馆被罗芸的愿望亲手毁掉,他没有委屈和愤懑。
他是个假人,引起不了我们的共鸣。
又因为他是个假人,所以他的付出看上去也毫无价值,没有触动我们的理由。
所以影院里屏幕上的人频频落泪,屏幕下的人却一脸冰冷甚至觉得憋屈,想走开。
塑造罗芸的时候,导演让她风华,也让她自私幼稚。
她不在乎她的心脏病突然夺走她时她爱人会有的痛苦。
她不在乎她亲手毁掉餐馆时候爱人会有的心痛。
反正她就是围着自己转。
她懦弱幼稚。
餐馆一开十五年,她完全可以对爱人表达自己不想继续开餐馆的愿望,然后一家人去另一个地方生活,或者去展开她的冒险。
一个成年人可以做的事她做不出来。
她要通过毁掉别人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像个不顾及别人感受的小孩。
她渴望的冒险,是要爱人说“带”她去。
这个“带”字很灵性了。
仿佛她没有能力,只是个三岁的孩子,要幼儿园接自己回家的爸爸带着去继续生活。
她对自己的生活不负责任,对别人的生活也不负责任。
她的婚姻,是通过赌博决定既不继续。
她的爱情,是通过爱人给她擦不擦手膏来觉得既不继续。
她人生中重要的东西都被她渎值。
她在婚姻里,隐瞒自己有心脏病随时会死去的事实。
另一半可能经历的痛苦,她没有设身处地地想到。
爱人为了她“有安全感”开的中餐馆,她说要毁掉,就毁掉,没有想过那个爱她的人会有多痛苦。
而且她竟然真的觉得“没想到他会这么痛苦”。
轻浮的口吻仿佛这不是他给她的爱,也不是她参与的生活的一部分。
这样的隋东风,这样的罗芸,如何让我们欣赏感动,让我们为她们的生活流下热泪?
这部电影毫无诚意。
虽说是营造一个乱流中的美梦,梦的底下却是如此肮脏空洞。
我看到有人评论说这是美梦,生活重压下的憧憬。
我是不屑一顾的。
1。
严重怀疑这部电影是这样诞生的:杨采钰的金主(或投资方,没有贬低的意思)说我们有钱让她演部大导电影主角吧,冯小刚的东阳美拉也刚好想在崔范一役之后复出,拍点什么呢,刚好身边有个朋友故事,然鹅,故事不是重点,故事平淡没有故事戏剧性不足以撑足两小时也没关系,咱们有堪比明信片的新西兰绝美风光啊,再加上电影从头至尾连绵不绝的配乐,好了,当作新西兰风光大片看也是养眼的,欧耶。
2。
所以我们就要在观影之时不要再去思考某些逻辑性,比如芸那么想去不同的世界看看,作为那么爱她的老公,实现这个真的很难么,他们可以象梅林达一样边旅游边打工啊,反正也没孩子的牵绊。
还有电影最后芸的父母终于告知了隋有关女儿的心脏问题,我就想问,他俩结婚前,或者这共同生活的十五年间,他竟然不知道这个?!
3。
Maybe黄轩的演技也是电影创作的初衷之一吧,毕竟他的表演是可以撑得起一部正经八百的片子的。
4。
中国现在的确是强大了。
所以,我们现在终于知道当初身边的朋友、同学、熟人等移民海外都经历了怎样艰难辛苦寂寞的生活,所以是现在而不是十年前,这样的电影主题的确很合适。
5。
还是回到猜想的电影产生初衷,所以我觉得好像很明白为什么这部片子只有黄轩、杨采钰和徐帆几个主角,然后配角一堆老外,这是最省事儿的私家班底么。
6。
电影中的新西兰的确美的像一幅幅画,但是对于已经去过二十来个国家但还没去过新西兰的我来说,看完却没有太多想去的欲望,也许,是美景之中蕴藏的深深的深深的寂寞,让我不想靠近和探究。
其实我一开始本没有想去看这部片子,是在大三上最后一门考试结束后,又一个无聊的下午,张家耀同学提出来的。
我看了一下简介——文艺、爱情,立马拒绝了他,我可不想在影院把他叫醒一次又一次。
估计是他不想再和我坐在教室打一下午王者荣耀了,死皮赖脸一起去了柳巷。
片子很长,我最开心的一点是,家耀终于没有睡着,认认真真和我一起看了一部文艺片。
我又哭了,我真的是个泪点过分奇怪的人,看什么都能哭得稀里哗啦。
从前日子都变得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今天在剪周天拍摄的一个男嘉宾的视频,其中有一个问题,他回答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果然即使在木呆呆的程序员口中,这句话讲出来依旧那么温柔,充满了爱与期待。
我是相信这些东西的,就像我觉得,书里的故事之所以可以流传千古,一定是因为始终会有人愿意坚信,并且正在发生着。
历史很长,但人的一生终其有限不过几十年,总会有人经历着那些美好的瞬间。
有些姑娘就是始终美丽且幸运,而那些男孩也愿意始终陪伴在意中人身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就不会只是个美好的愿望。
由于自己是哲学系毕业的,所以自认为应该划入理性动物世界。
印象中还从来没有哪一部电影让我如此动容,以至坐到影片放映结束,大厅只剩下我一个才选择离开,因为没带纸,用手擦不干泪痕…… 回到驻地情绪久难平复,以至生平第一次点对点向身边的友人亲人推荐了这部电影。
发出去的微信是这样写的:推荐去看电影《只有芸知道》,在这个冰冻的世界里还能让人感动的都是好电影🎬。
绝大多数亲友都即时回复:一定去看看。
还有三位比我看得更早的,一位回复:之前看了,哭得稀里哗啦……;另一位回复:已看过,还可以;还有一位回复:已经看过了,说实话没有感动到我,除了风景。
我也即时回了最后一位:看来你的内心坚如磐石。
一周过去了,我隐隐期待的观后同感反聩没有发生,只有一位在电视台工作的朋友微我:冯小刚难道没有真正的爱情体验吗?
除了风景美,其它没有打动我。
看来,没有回复我的朋友观后感与之大同小异,只是不愿意告诉我罢了。
这周末我回家与妻子相聚,我装作也没看过,怂恿她与我一块儿再次走进了影院。
电影进行到一半,她靠近我耳边说:这是我几年来看过的节奏最慢的电影。
不过,电影进行到下半场,她攥着我的手越来越紧,直至泣不成声…… 看第二遍,我依然被感动。
审美固然是个性化的体验,强求一律是荒唐的。
但美的本质是什么?
艺术的本质是什么?
我个人认为是爱!!!
,是深沉永久的喜欢!!!
不相信世上有纯粹的真爱,或者是因为曾经为爱所伤而放弃对真爱的追求的人,是不能被这部电影打动的……
不是只有芸知道,看进去片子的人都应该能知道,深深的知道。
我不喜欢看太虐的片子,因为要么就是纪录片太过于真实主题明确表达社会现象,也不喜欢太矫揉造作的片子,什么都是刻意的给你看,你猜也会猜得到只是懒得换台懒得走而已;这部片子我觉得就是淡淡的浓愁,为什么是淡淡又浓愁?
自己再激烈争斗撕心裂肺在别人看来都是尔尔,能得到共鸣就是成功了。
我挺喜欢这部片子的叙述风格,特别是找到一个match的人一眼相中的人,就是个好人,就是个长相厮守的人,愿意把什么好的都给彼此,没有什么别的因素,片子里有一句话:你就是我最大的安全感,这其实就是人生扶持的意义!
虽然可能没有Melinda一样潇洒到处飞实现自己小小愿望,但最大愿望就是平静的安在美丽,太美丽的景色里,根本没必要再去寻找,因为已经找到了自然和人相容的栖息地了!
所以我有时候爱山喜水,就是希望回归到自然里,但同时保留社会人的属性,他们就做到了!
而且还有一条狗,还有激情(恶趣味了哈哈)!
人美,自然也美,又有社会价值,ok了,我觉得是上天也嫉妒了太完美了,所以要跌宕所以要呈现给我们看确实有,而且是真实的,可期的!!
所以我会说知道了,确实我们摆脱不了圈,摆脱不了周而复始,摆脱不了周围人认为是对的而自己却不这样认为的事情,更摆脱不了羁绊和束缚我们只能在有限空间内做的随心,随意且这个随心随意是有意义的(不是看抖音网游浪费时间的随意),而是有一件事没有尝试过,有一个小理想还没有开始过,有一个地方还没有去过,尽力去做释放天性的去做这也就是尽可能的点点改变了因为不想失去本心,不想失去稚气,不想活的一马平川,不想“ 梦想被稳当往里藏 ”,就算平庸也要自己心里爽当一无所有的时候反而选择是最轻松的一旦拥有好像就背负了很多扔不掉的东西我个人一直在强调跌宕经历,有了这些自己才会不停的思考,总结结晶长大用成熟坚硬的壳去包裹着幼稚的心,最终还是回归自然的平静从小就知道会有这么个人这么段经历这么个故事
这部电影在我心里超过了同导演的《非诚勿扰》。
我并不是专业的影评人,说的话不具有专业性,但《非诚勿扰》我看了几十遍,是一种个人的发自内心的喜欢,投射了我的理想我的快乐,25岁之后我的人生开始关注到了时间。
面对离别当我想像以前一样耍赖一下笑笑过去的时候,其实我已经感受到不再能像以前一样。
那份感情,伴随着我25岁之后一年中的生活自然变动引起的阵痛跟不适,成为我这一时期的鲜亮的不可忽视的存在,也成为出头鸟,成为矛盾的集中地,情绪的出口。
他对我来说意义不一样。
爱上了,失去了,不得不的接受了所有因果。
这部电影在我心里超过《非诚勿扰》的时候,我明白小妮子本人变了。
在新西兰跟奥克兰的薄雾笼罩的乡村里,在阳光跟绿色揉在一起的柔光里,在大海里跟极光的世界,我重新与以往的我相见。
可以平静的看着发生过的一切。
我继续相信内心的悸动,右手小拇指酸酸。
他们依然是我活在世界上的土壤跟信仰。
我的猫
很多时候,我们只能从一个侧面来经历爱情的一部分,而很难描摹它的全部,从这个角度说,没有人在爱情的讨论上是权威,每个人都有自己认可的一种爱情。
那么这部电影究竟讲述了一段什么样的爱情呢?
我大概能理解为什么许多人不喜欢这部爱情电影,因为本片实在说来讲的是上一辈的爱情。
出生在今天高速发展社会下的我们,受到了太多西方的自由,独立思想文化的熏陶,我们的爱情观是建立在两个独立灵魂基础上的相互欣赏,彼此支持,进而相互依赖,彼此成全。
但是上一辈人的爱情观却并不是如此。
爱情是人类最深处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所以它也是古今中外所有人类文化里永恒的主题,也正是因为它太深刻,太美好,所以很难用语言来完整地表述它,我们只能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来谋求我们深处的共鸣。
很多时候,我们只能从一个侧面来经历爱情的一部分,而很难描摹它的全部,从这个角度说,没有人在爱情的讨论上是权威,每个人都有自己认可的一种爱情。
那么这部电影究竟讲述了一段什么样的爱情呢?
一个餐馆,一棵树,一只狗,一个鲸鱼的梦撑起了一个家。
东风和芸是不幸的,两个孤独的外乡人,每天就是单调,琐碎的餐馆生活,平淡而乏味;东风和芸也是幸运的,在这单纯宁静的生活里,他们有充分的时间来享受二人世界,没有什么东西能打扰他们,平淡之中充满的是浓情蜜意。
这样的生活,不但不乏味,反而很充实,闲下来了,他们就依偎在那颗大树下欣赏新西兰的美景,这简直就是伊甸园里神仙眷侣的生活。
谁都想让幸福的日子存到永久,布鲁的出现,让他们看到生命的短暂,再美好的东西也经不起岁月的蹉跎,也许唯有爱情的结晶能长保这份幸福。
“你有了鲸鱼,又有我在你身边,还有布鲁给你看家,这下你有安全感了吧?
” 然而生活就是这么残酷,总是会撕碎你的希望,它能夺走你的孩子,也能抢走你的爱犬,但是爱情是坚韧的,他们还有鲸鱼,还有极光,还有梅琳达的梦。
多么可爱的一对儿,他们虽然没有经历什么轰轰烈烈的生离死别,但是只要他们在一起,就能战胜生活中一切的灾祸。
这就是上一辈相濡以沫的爱情,他们坚贞而默契,和谐而宁静。
但是我们不禁要问,他们之间的是爱情么?
还是仅仅两个孤独者的扶持?
你爱她哪一点?
影片采用的是倒叙再倒叙的叙事结构,前半段让我们看到了风芸之爱,后半段则回答了这个问题,解释了两个人为什么相爱。
爱需要理由么?
不一定,但是一定有个东西让她成为了最特别的一个。
现代人回答这个问题,考虑的是她身上的哪一点最吸引我,让我觉得最可爱,而在东风的眼里看到的不是自己,完完全全是罗芸。
“我吃菜,你就吃肉;我吃肉,你吃燕窝……”爱上一个人,就接受了她的全部,愿意把一生都花费在这个人身上。
这就像林太太说的“夫妻间哪有不生气的?
但是想想,这些气都是我能受的,换了别人,我就受不了了。
”爱上一个人,你就甘心牺牲自己,只要我媳妇幸福,一辈子在厨房里我也乐意,这就是东风对爱情的执着。
那罗芸呢?
她想过放弃,她不希望东风把一生的幸福都牺牲在自己身上,因为她知道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她关心的不仅是自己个人的幸福,也不仅是两个人的幸福,她更关心东风的幸福。
东风用自己的一生换来了芸的依靠和安全感,罗芸则给了东风生活的方向和安慰。
“没有你的日子,我还不知道在哪飘呢?
从来没想过没有你的日子。
”“你就在咱们家前面捐一个长凳,累了坐在那里歇歇,就像坐在我怀里一样。
”风啊芸啊,你们永远都不会分开,因为少了哪一个都不完整,你们的结合已经让你们失去了自我,成为了一体。
有一种感情,可以胜过生活的艰辛,可以超越生死。
如果这都不算爱,那什么才算是爱?
相忘于江湖的我们也许并不认可,也不向往上一辈相濡以沫的爱情,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爱情也是一种美。
他们用实际证明了婚姻并不是爱情的坟墓,这是不是值得现代人去好好思索呢?
坠落的戒指是她倚梦归来的讯息,重拾的长笛是他爱之深久的证明。他终于带她去看浩瀚碧海里沉默前行的鲸,纵使怀抱着她的骨灰瓶。褐白的骨灰在手掌中散于风,却未曾空。风与云只交会一瞬,便要别离;风与云即使只交会一瞬,已然是一生。
平淡无味,总有看不下去的感觉。
看到憨憨狗狗还是忍不住宽容一点
完美无瑕的爱情应是存在,但拍得真不走心,零调度!怀疑到底是冯小刚拍的吗。爱意全靠嘴说,细节寥寥。演员很信角色,仍败于剧本。再完美的爱情,也不是生长在真空中,这部片太执迷于个人回忆,应该叫私电影。真换成私电影的拍法,别把分场切得稀碎像是口述的拼凑,可能还会好些。两口子聊天不说人话,要么就肉麻到成年人尴尬,各种情感流露都缺少支撑,15年的相濡以沫没有厚度,像只有半个月。歌不错,新西兰美,但硬被这电影讲得乏味,脱离现实自我陶醉。斯人已逝,为这种浪费的拍法感到遗憾!
在看电影的时候,总会有种在看一部极美的风光片的错觉,那会儿在《非诚勿扰》里没看够的北海道的风光,在新西兰的田园得以延续。冯小刚的电影已经越来越任性了,就想着拍点自己想拍的东西,如此纯爱的一部戏,算不上十分感人,但却看起来很温暖。
电影拍摄初衷很动人。在老牌导演里,冯小刚反而成了逆潮流而动,越来越返璞归真的那个。真实感情因为有诸多运气和奇迹的成分而愈加显得传奇,但这还不足以成为电影的「情节」,从落实下来的相处内容看,太平淡了些,堆积在一块,得到的不是有滋味的「慢」,而是「散漫」和「漫长」。佳句不少,比如女主在自行车上暗示爱意,镜头拍她的腿,以及徐帆讲述的那段感情。黄轩还是很稳。
不离不弃,相濡以沫,情感自然真挚,不刻意煽情却隽永悠长,相当动人。可能也只有当导演到了一定年龄阶段,完全沉淀下来后才能拍出这样的爱情故事。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以隋东风为罗芸办理后事开始,以空间的同一性为剪辑依据,交替呈现他们结婚之后在克莱德开餐馆,在林太家相遇相识相恋的故事。印象最深刻的是罗芸的那句话:“半路上留下的那个人,苦啊”,四星。
这比从前还慢。
建议冯小刚导演签约bbc,多拍一些景色优美的风光大片,既颐养天年陶冶情操,又可以给观众带来一次心驰神往的出国体验,这是多么造福国民的事情啊!
真诚,淡然,所以难得。
烂!!今年看了不下一百部电影,大概是第一次怒打1星,票房和口碑已经说明了一切,热评第一说这部戏是“一杯白开水”非常精确,整部戏味同嚼蜡,别给我说这爱情啥啥啥的,吹牛真的不害臊吗?冯小刚的戏早已经落伍了,江郎才尽,靠着自己庞大的关系网大肆宣传洗脑,那么多明星站台宣传,依然满足不了大众品味的提升,目前评分依然虚高,还会掉,最终6.2估计就不错了,海量宣传、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这些老套路已经不像过去了,看看今年两个动漫,一个魔童降世、一个罗小黑战记,没啥大宣传,却票房口碑双赢,为啥?认真讲好故事拍好戏才是王道,冯导该好好学习充电了,再按十年前的方式 拍戏,下次还会这么惨
这种电影最麻烦的就在于,你没法说它的好坏,毕竟是真人真事,说它矫情显得我特冷漠…可是真的很矫情呀…冯小刚自非诚勿扰之后就开始肆无忌惮的散播那又土又矫情的油腻老男人的悲桑与自以为是的孤独…你要是不感动,估计他还会说,你们这些年轻人啊,一点阅历都没有…
我不把它看作是一部电影 它好像一封重金打造的情书啊
烂片吗?不是,真的太无聊了,实在是太无聊了,要明白平淡不等于无聊。不得不承认冯有限的才华早就用光了,还是恰饭重要
家属中间小声说“有点无聊”,看完说“太平淡了”。嗯,就是平淡地跟真实生活一样,所以哭得一塌糊涂……五星。
这是一个很私人的故事,就像我们生活里听到看到的那些神仙爱情,它真实存在,但我们确实有很少见到,或者,自己不曾拥有,这样的爱情真实也飘渺,就像天边的一块云,这块云的背后是什么,只有云知道。
迟到了十分钟进场,前半个小时都觉得有点干巴巴有点假的恋情,男女主角也不是很来电的样子。但是从blue死我就绷不住了,再一步步往前面写,突然就get到了点。也许就是这么平平淡淡相濡以沫吧,没有人落单就好了。
最近看了误杀和芸,截然不同的两种感受,误杀中能感受到的是年轻导演年轻编剧年轻主创(相对)的工整,严谨,对市场认可的渴望,生怕任何一个多余镜头会带来扣分项。而芸,看到的是小刚在这个人生阶段的恣意,纯净,美景,神圣的爱情,私人化,内心的躁动与现实年迈的碰撞。
不出所料,大烂片。
-我怎么看你那么眼熟啊?咱们俩是不是在哪见过?-是吗?我看你也挺眼熟的。→ 观影当下就想,是指在《芳华》里见过吗?原来这段台词并不是抖机灵的对话,片中他俩是在北京347路公共汽车上见过。—— 在他们相识之时,俩人就曾相约去看鲸鱼,结果结婚那么多年了却都不愿花时间去?等到罗芸离开人世, 隋东风才带着她的骨灰去看鲸鱼。—— 他俩靠轮盘赌博先后压鲸鱼和熊猫赢了10万。& 电影里的好些新西兰风景拍得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