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黑皮书

Zwartboek,惊惧黑书,黑色名册,惊惧黑皮书,Black Book

主演:卡里斯·范·侯登,塞巴斯蒂安·科赫,汤姆·霍夫曼,哈里纳·雷金,瓦尔德马·科布斯,德雷克·德·林特,克里斯蒂安·贝克尔,多尔夫·德弗里斯,彼得·勃洛克,米

类型:电影地区:荷兰,德国,英国,比利时语言:荷兰语,英语,德语,希伯来语年份:2006

《黑皮书》剧照

黑皮书 剧照 NO.1黑皮书 剧照 NO.2黑皮书 剧照 NO.3黑皮书 剧照 NO.4黑皮书 剧照 NO.5黑皮书 剧照 NO.6黑皮书 剧照 NO.13黑皮书 剧照 NO.14黑皮书 剧照 NO.15黑皮书 剧照 NO.16黑皮书 剧照 NO.17黑皮书 剧照 NO.18黑皮书 剧照 NO.19黑皮书 剧照 NO.20

《黑皮书》剧情介绍

黑皮书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二战末期,荷兰的犹太姑娘雷切尔(卡里斯·范·侯登 Carice van Houten 饰)和她家人刚刚逃过死神关口,来不及喘息又遭到德国军船的扫射,只幸存下雷切尔一人。躲避在暗处的雷切尔把叛徒的样子牢牢记在心上,她的一生都为寻找这个人而孤注一掷。 她为了隐藏身份,当了一名歌手,然而阴差阳错竟让她开始了另一条人生道路。游击队队长让雷切尔混进德国阵营中,去搭救他被逮捕的儿子。于是,美丽的雷切尔成功俘获了德国军官的心。一切都好像进展顺利,但雷切尔的一个机密任务,却让她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况。 复仇的决心还在雷切尔心中熊熊燃烧,叛徒还在某个阴暗的角落……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猎猪神在巴厘岛杰克茜MAX别这样黑金杀机明治开化新十郎侦探帖假证人风满楼正义回廊丹顶鹤尽管你不想要王尔德的婚礼拳途救赎甜蜜的东方瓦尼塔斯的笔记第二季万卷楼海军罪案调查处:洛杉矶第七季那个静默的阳光午后旧日阴影30岁派遣女就职方法刀马镇之永贞蚵丰村薛定谔的猫深海长眠春晖追分成功侠客小队出动第一季婚前救急洛迪失恋美食

《黑皮书》长篇影评

 1 ) 人性是多么的悖谬

明明是昨晚看的电影,今天一整天女主穿着红色挂脖连衣裙被杀害了自己亲人与爱人的仇敌从背后抱住的场景一直反复萦绕在脑海中。

我总觉得自己没有出生在黄金时代,总觉得自己生在一个不自由的地域。

但其实好像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特有的呢本《黑皮书》,都有带有鲜明时代色彩的黑暗肮脏。

镜头下勇敢,美丽的女主跟周围的一切鲜明的对比。

电影中的人物角色每20分钟就在发生本质的变化,即使到了电影结尾,整片电影中看似非常正派的角色都让你看到了人性最黑暗的那一面。

但是即使是被误会至极或哪怕到了最后两人平静的望着湖面,女主都没有告诉老头他儿子其实出卖了他。

毛姆的呢段“那时候我尚未明白人性是多么的悖谬,我还不知道真挚诚恳底下也许埋藏着矫揉造作,高风亮节背后可能隐匿着卑鄙无耻,也不知道无赖恶棍心里或许存留着良善之意” 跟这部电影所想要表达的异曲同工。

女主的亲人去世后她是镇定自若的,呢句“我很难过,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哭不出来”,也许是因为对于呢个情景下的犹太人生离死别是命中注定。

她在小船上对蒙茨说真希望永远这么幸福,纳粹终于被赶走了,我想电影也许要happy ending。

没想到电影才迎来了真正的高潮,蒙茨死了, 她哭的浑身颤抖, 习惯了失去爱人的Ellis也许在哭失去了心爱的男人,但我想真正让这个顽强的女人崩溃的是望不到底的黑暗。

纳粹分子无恶不作,惨无人道,但胜利后迎来的真的是曙光吗。

并不是想把这部电影推到无暇的境界,只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保罗·范霍文拍的不只是荷兰的黑皮书,这股black属于法国、非洲、中东、中国乃至全世界。

 2 ) 近期看过的最好的电影

难以置信的好片子。

要情节有情节,要深度有深度,要演员有演员,要编剧有编剧。

简直不像是近期拍得出来的。

非常非常赞。

 3 ) 《黑皮书》:非好莱坞式的好莱坞叙事

性、暴力、爱情是当代电影不可或缺的叙事要素。

即使是在以强调文艺性和思想性著称的欧洲电影中,这些要素的显现也丝毫不亚于好莱坞的滥套表演。

但欧洲电影毕竟还能透析表象,深入内里,颠覆其既定意义,翻出别样的新意。

保罗•范霍文回到荷兰后执导的第一部影片《黑皮书》就是这样一部携带着好莱坞电影元素,但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予以颠覆的作品。

至于颠覆的实际结果,也许并不那么尽随人意吧。

这是一个关于二战的故事,关键词是战争、爱情、人性以及灰色。

二战的话题实在太过沉重,无论是从宏观视角俯瞰历史(如《攻克柏林》、《虎虎虎》、《最长的一日》),还是从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反观现实(如《美丽人生》、《兵临城下》、《钢琴家》),所得出的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结果都不可能冲淡整体上宏大的悲剧气氛,人们始终都无法忽视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战争所带来的深重伤害——尤其是对整个人类的精神世界的摧残——它迫使我们不断进行反思,思考战争的起源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诞生的种种令人战栗的暴行,究竟怎样发生。

这使得二战题材的电影在叙事的同时必须负载起道德审问与价值追问的重任。

在《黑皮书》中,这种探问走得更远。

电影讲述了一个犹太籍女子瑞切尔在纳粹迫害下从逃亡到反抗的历程。

因为父母兄弟被纳粹残忍地杀害,本来不过是想在乱世中找个避难所的弱女子毅然加入了荷兰地下抵抗组织,并在组织的授意下打入德军内部,成为德军上尉蒙茨的情妇。

但组织内部一再出现叛徒,使得几乎所有的行动都一一失败,瑞切尔不仅暴露了身份,还被阴险的纳粹构陷,成为尽人皆知的“叛徒”。

但在纳粹内部的朋友的帮助下,她与蒙茨逃出了监狱,躲避到了战争结束。

但瑞切尔念念不忘为亲人报仇,为自己洗去冤屈,于是在胜利后和蒙茨一同返回荷兰追查元凶,团团迷雾中进行着惊心动魄的调查。

但不久,蒙茨就不幸被捕死在了德国人的枪口下,瑞切尔也被挂上卖国贼的名字遭到百般凌辱。

正在这个时刻,前抵抗组织的头目汉斯出现了,他救下了无助的瑞切尔,但万万令人无法想像的是,就是这个被赞誉为民族英雄的人正是那个叛徒。

他为了钱财害死了包括瑞切尔的父母在内的犹太人,也设计毒杀了几乎所有的抵抗组织成员,愤怒的瑞切尔凭借超人的勇气和胆识最终铲除了这个恶魔。

影片的最后,瑞切尔和那位失去儿子的老人并坐在河岸上,身后的灵车上叛徒的挣扎渐趋消失,镜头慢慢拉远,四周一片宁静,灰白的天空像是要包裹住一切。

这时,所有的语言都成为多余,我们像是听到了主人公的心河缓缓流淌,如泣如诉,夹杂着忧伤、无奈,不知要流向哪里。

这是一部融惊险、刺激、悬疑于一体的故事,其中的很多元素在好莱坞电影中并不鲜见,一位好莱坞导演对此尽可肆意发挥想像,造出与本片前半部完全相同的效果来,但他们最恶俗也是最不可避免的就是还要塑造出个无所不能的民族英雄出来,并一定要在结局时让英雄和他或她的情人在漫天火光之中幸福而拥。

相比之下,保罗•范霍文的后半部才是《黑皮书》最精彩、最打动人的部分。

从瑞切尔与蒙茨的相恋开始,影片就把触角伸到了一片灰色区域:敌我双方和解甚至交融的可能性。

但导演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有些太过粗糙,没有酝酿出一段充分的剧情让观众来确认二人的恋情,仿佛只是出于简单的欲望才使得蒙茨不杀瑞切尔,甚至还和她一起出逃,患难与共。

难道仅仅因为性或者爱情(如果导演这样希望的话),一个曾经双手沾满鲜血的纳粹分子就可以迅速蜕变为一位人道主义者么?

更让人吃惊的是,蒙茨第一次与瑞切尔发生关系时就发现她是个犹太人,但他居然能毫不介意,糊里糊涂地与她相处下去,直到发现她是地下组织成员才又把这件事提出来,但他已举起的手枪马上又被瑞切尔的娇嗔轻轻打到了一旁。

这不禁让人回忆起《辛德勒的名单》中那个恶魔纳粹军官对一个犹太女孩的迷恋,他明明知道她是犹太人,是劣等民族,但却不能抑制自己想与她在一起的欲望,但最后还是让残忍的纳粹主义占了上风,把那个女孩送去了集中营。

相比之下,《黑皮书》的这种灰色区域内的恋情遇到了小得多的个人阻力,蒙茨身上的纳粹色彩也被淡化了很多,显然太过理想化了。

我不惮妄自猜测,是不是导演去国二十年,已然在潜意识中接受了美国电影的爱情至上主义的信条呢?

瑞切尔和蒙茨之间可疑的恋情是本片中最大的败笔,但假如他们不相恋,情节就难以为继,恐怕这也是导演面对的两难问题吧。

影片涉及的第二个灰色区域就是,敌我阵营是否真的黑白分明?

战后欢庆胜利的人们一面载歌载舞,一面还忘不了惩戒那些叛国者。

但惩戒并不是依照法律条文进行的正义程序,竟然只能沦落到纯粹的人格侮辱:剪去他们的头发,剥光他们的衣服,往他们身上泼洒大粪!

这种惩戒堪比纳粹的极端暴行,是对人格、人性的最大玷污!

导演在这里也充满厌恶地塑造出一帮醉鬼、兵痞、妓女,让他们来实行对瑞切尔的侮辱。

但这种侮辱难道仅仅只是那些粗俗无知的人群所能做出来的么?

那些普通的市民,在战争中饱受创伤的人们呢?

他们不也在心里痛恨诅咒叛徒么?

如果有机会,普通人是不是也会变得残忍起来?

导演故意把这种可能性避让过去了,只重在表现瑞切尔所承受的一切,并让施暴者生就一副令人作呕的嘴脸,从形象而非道德的角度叙述了这一问题,从直观上避免了观众的疑问。

在这里,导演故意消解了人性的阴暗,把更多的空间留给了单纯的叙事,缺少深刻的发掘与责问。

叙事的节奏和角度不允许他在这个问题上多做停留,深度探寻的可能性也就被消解于无形了。

影片最精华的部分,也是灰色度数最浓的部分,就是叛徒的真面目被揭露的时刻。

叛徒不单单是那个道貌岸然的律师,竟然还有汉斯——抵抗组织的领导者,他的贪婪使他背叛了祖国和人民,亲手把战友们引入死地。

就是这个最大的反派,在获得沾满犹太人鲜血与怨恨的金银后,居然还获得了人民的欢呼和拥戴,这一绝妙的讽刺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影片在道德审问上的不足。

汉斯的前后大翻转实际表达了导演一直试图在说明的问题:道德的不确定性。

谁是绝对的正义,谁是极端的邪恶?

在意识形态的大帽子底下,个人那微弱的声音是不是可以形成对这一问题的反诘?

纳粹分子或者由爱情或者由良心,是否可以走上人道主义的道路?

普通人因为憎恶邪恶是否就可以突破人之为人的道德底线,从而造成事实上的犯罪?

更有那些所谓的正义卫士,难道就没有一点个人私欲,没有走上歧途的可能?

保罗•范霍文在短短的一部电影中想表达的太多太多了,以至于不得不忽略很多细节上的追问。

这种一刻都不能滞留的叙述节奏带给观众震撼和快感的同时,也缺少了可供细细推敲的持久性。

随着电影市场的持续国际化,带有较为浓郁的地方色彩的各国电影很容易就被打上了文艺片的烙印,而适合大众口味的所谓国际化电影必须具备那些能迅速吸引眼球的东西,它要以一种低姿态去迎合大众的口味,太过深刻或者太过自我的电影往往都得不到认可。

保罗•范霍文虽然以二十年来磨一剑,但他似乎也不能不顾及到广阔的国际市场。

所以,《黑皮书》中裹挟的好莱坞叙事要素已然从噱头向本体开始转化,这的确是一种在无形体制下的被规训的过程,在这背后显现出的形象,恐怕不仅仅是财大气粗、颐指气使的好莱坞电影资本家,更有被好莱坞电影所驯化出的一代观众。

 4 ) 《黑皮书》不完全观影手记

人总有某些特别擅长的方面,如果《本能》被删去暴力和性,还剩下什么?

所以,根本不能指望保罗范霍文的影片在国内公映还能得以完璧,像这类全球都是限制级的片子能公映都是意外,删掉些情色段落,往抗战积极健康的路上靠,可以理解。

看完回家后上豆瓣查了查,早有无所不能的网友详细地罗列出了院线版和原版的差别,多达十几条,原版跟“健康版”的时间相差半小时以上。

凡是涉及到色情内容,剪;涉及到政治内容的,剪,涉及到血腥暴力内容的,剪!

而且广电总局对色情的定义很宽泛,床戏露点等镜头删掉也就删掉了,包括挑逗性的语言翻译的时候也被替换,不过这类改动倒也没什么,不影响理解就是了,让人郁闷的处理方式不是只把有碍观瞻的镜头删掉,而是干脆删掉前后的一段剧情,从而造成前后脱节,让人费解。

其中有一些关键的过渡性剧情,比如我一直不明白蒙茨和艾丽斯被营救后,怎么突然就跳到了那个残暴凶狠的纳粹中尉弗兰肯携带财产逃往海上,完全衔接不上。

原来其中还有一小段蒙茨和艾丽斯逃亡的情节,在一个帐篷内,其间还交代了纳粹从荷兰退兵,战争结束。

没有这些铺垫,其后弗兰肯的跑路行为以及大街上胜利队伍游行的场面,实在很让人迷惘和觉得突兀。

还有艾丽斯被注射了过量的胰岛素后吞食巧克力自救这一段,一般人怎么会知道吃巧克力增加体内血糖来分解胰岛素的医学专门知识呢?

其实在开头都是有交代的。

剔除了诸如巧克力、打火机等小道具的细节刻画是很遗憾的,完全丧失了原版中也难得的细腻之感,甚至作为片中重要线索之一的“黑皮书”也没有得到事先照应。

最让人意难平的还是公映版的结尾实在太烂,硬生生把影片降低为一个快意恩仇的复仇故事,当然,这在原版里也是有交代的,战后艾丽斯终于回到了故乡以色列,结婚生子,但是1956年的中东战争接踵而至,战争,还是战争……就此打住,倒是颇有几分余味。

又为什么被剪?

不知道。

只能说中东啊、以色列、巴勒斯坦啊,都是敏感字眼,为安全起见删干净的好……这点,虽然在心理上我也是能理解的。

《色戒》公映的时候据说只删掉了13分钟,已经足以让人的理解缠产生偏差,那么《黑皮书》在剪刀手下的命运简直不堪了。

海报宣传上的《色戒》二战版已经不确切,且不说《黑皮书》在拍摄时间上要早于前者,除了美女间谍加战争的框架之外,其实两者是不能比较的。

文化背景不同,不能比;价值观不同,不能比;更何况西方导演粗犷不羁的风格跟《色戒》欲言又止的小情小调也是比不了的。

仅仅作为一种商业宣传的手段罢了。

作为老牌的商业片导演,保罗当然是很懂得讲故事的。

纳粹、屠杀、阴谋、间谍、叛变……一切典型的战争片的看点一应俱全,在任何时代战争都是悲剧,但跟战争有关的题材却跟爱情、人性一样,是艺术永远取之不竭的宝库。

所以在内容上实在不算创新,而且该片采用的是最传统的单线讲述,全靠环环相扣的情节发展来推动,对导演操控节奏的要求很高。

虽说在剪刀手下我也只能连蒙带猜看个大概,但其中体现的戏剧张力紧绷到让人透不过气来不是假的,善恶莫测,忠奸难辨,步步翻盘,绝境逢生,算得上一次畅快的观影经历。

如果说《色戒》因为张爱玲因为李安也是可以列入文艺片行列的,那么《黑皮书》则是浓墨重彩的情节片。

《色戒》倾向于人物内心的变化、挣扎,闷骚,那么《黑皮书》则着力于势力斗争的冲突、紧张,大气。

虽然也是由女主角的传奇经历贯穿全片,却丝毫没有阴柔之感,反倒有一种史诗般的磅礴。

当然《黑皮书》不仅仅是一般的情节片那么简单。

并不复杂的故事,通过大量高潮的连续铺垫排列,层层推进,从而将人物的跌宕命运始终置于矛盾的中心,整个过程冲击不断,逐渐升华,也正在其间传递出了颇耐人寻味的主题:战争就是人性的疯狂,不论是胜利还是失败,最终都是疯狂的一种极致张扬,这一点是被无数实践无数理论无数作品反复论证过的。

《黑皮书》展现的便是这种疯狂对于普通人心智的摧毁和不可修复的伤害,无论是正义的女斗士艾丽斯还是可耻的叛徒内奸汉斯医生,甚至那个看起来还有点理智和人性的纳粹军官蒙茨,无不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牺牲品。

哪怕在胜利和光明到来的时候,铭刻在普通人心中的伤痛依然不会消退,反而历久弥新。

如果有人是冲着《本能》和《艳舞女郎》去看的,比较可悲。

不是对于导演而言,就是有人喜欢并且擅长用这种方式来讲故事,没什么的,讲得好就行,这点保罗比李安坦白。

限制级从来不是大问题,它的争议不会《午夜守门人》更大。

在电影院里看这部洁本,感觉像上个世纪80年代国内讲述白色恐怖地下斗争的电视。

我其实是靠自己的想象力在看电影。

 5 ) 什么时候是个头?

我是随着我的直觉下载并观看这部片子的由于看时并不知道是保罗·范霍文的片子,没有戴上“眼镜”[保罗·范霍文是电影大师,情欲片能手],这样我在无意识的退去电影外在光环后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不再谈纳粹分子近距离对一船人疯狂扫射的血腥场面,不再谈女主角为了乔装成金发美女对着镜子为阴毛染色的镜头,全文的高潮出现在当Ellis听说那位已经悔改和她相爱的德国军官被杀死时,激动地抽搐不已,最后痛苦的说出:“什么时候是个头?

”是啊,看看战争给她带来了什么?

一家人被出卖残杀;她投身荷兰革命出卖肉体;被人诬陷至使德军方面与荷兰抵抗组织都把她视为敌人;好容易熬到解放却被昔日战友追杀;而她在战后作为卖国贼被裸体鞭打,身浇大粪受尽凌辱。

这些她依旧承受下来了,因为这些对于全家人被当面杀死的她来说不算什么。

可是一切并没有结束。

她唯一的亲人[德国军官男友]战前没有因叛国[德国]罪被枪杀,却在战后因占领荷兰的加拿大军官和德国人签署的一项愚蠢可笑的条约,被德国人杀害。

一下子失去了最后一线在这个战火纷飞年代中活下去的意义!

上帝若是公平的怎么会有劣等的民族!

上帝若是公平的怎么会有这样可悲的年代!

什么时候是个头?

对于ellis还有活下去的必要吗?

有的,当然有。

找去幕后黑手,手刃仇人。

都到最后了我们慈爱的上帝还开了一个玩笑。

人民心中解放国家的大英雄,荷兰抵抗组织里的精英原来就是那只黑手。

那只黑手为了钱财出卖国家,出卖战友,出卖不相干的痛苦无助的犹太籍难民,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兄弟。

可怜的ELLIS并未察觉,依然放心的让他救治自己。

直到从昏睡中醒来那只黑手给她注射过量的胰岛素并去掉伪装后她才明白过来。

如果不是“黑手”以为万无一失,去接受无知民众对他的膜拜;如果不是ELLIS有丰富的知识果断的做出判断;如果不是那块巧克力的话,她一定死掉。

最后一切都宁静了,罪名洗脱,该死的终于死掉,一个过于悲惨的完美结局。

影片最后ellis回忆结束,警报声响起,ellis和一个男人两个孩子回到了一个全副武装简陋的居民点,战火声又在不远处响起。

 6 ) 说了一个好故事

闷片看习惯了,老是去想人家花了百多分钟到底要说些什么。

看完《黑皮书》,一想,有点郁闷,说的是战争说的是立场说的是女人的成长和男人的背叛吗?

很多镜头都有这些意思,不过又似乎浮光掠影轻描淡写。

后来醒悟过来,这真是好看的一部电影,而已而已,难得难得。

苦大仇深惯了,差点忽略这种电影的好处:情节行云流水峰回路转,动作悬念暴力情色一样都不少,隔那么个十几分钟就可以看到导演给你制造出的一个个小趣味,不压抑不煽情,充分享受完那刺激的2个小时就好,可也不像那些好莱坞傻片让人反刍出腻味和恶心来。

本来以为《星舰战队》之后,我们的《本能》大导保罗·范霍文就此完蛋了(票房亏得够多的,评论批得够惨的),没料到这厮回到老家荷兰,靠了这样一个好故事,东山再起了。

一个好故事的可贵就是如此。

尽管《黑皮书》在大影展上最后是一无所获,但这并不妨碍它名列2006年最好看电影之列,况且女主角如此销魂——电影结束很久,我还在回想她撩起裙子以及和兔子抢吃胡萝卜的俏皮样子。

 7 ) 精彩令人吃惊

选择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相当的随意,只是在那里不停地寻找,最终抱着无所谓看什么的态度选择这部《黑皮书》,尽管其实最开始选择的时候并不看好。

相信李安是看过这部《黑皮书》的,因为《色戒》中时时处处都能看到它的影子,其实,《色戒》就是《黑皮书》的中国版(《色戒》上映年代及开拍年代均晚于《黑皮书》),只不过剧情更加简单,床戏更多,故事讲述更加苍白而已。

记得有两个人对《色戒》的影评写得很好“看着汤唯从始至终暧昧的表情,就像她对王力宏表达第一次本可以给你时的遗憾一样,让人觉得滑稽 ”“实现了找准了卖点的定向包装——卖给外国人的是老上海风情,卖给台湾人的是重庆政府的旧日艰险和荣光,卖给大陆人的是张爱玲和床戏”,嗯,真是极其的精辟。

好了,不谈李安及其《色戒》,黑皮书讲述了一个犹太女子在1944年——二战胜利前夕,历经了逃亡——出卖——逃亡——抵抗——打入敌人内部——出卖——逃亡——复仇——想平静的生活——面临战争这样一个故事,而且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

看完了电影,眼前晃动着是那么几幕1. “女主角向律师借钱,律师给了她几叠钞票和一把钻石,让她打了借条。

女主角准备签字,律师问她你都不数一数?

女主角说不用了我信任您。

律师则说不要轻易地相信别人,时代变了”。

2. “为了接近德国人,她在去之前对着镜子为阴毛染色”。

3. “当女主角安好窃听器回到抵抗组织总部时,争论该不该杀死叛徒的时候,抵抗组织领袖说到‘不能为了犹太人而使高贵的荷兰人丧命’”。

3. “当女主角听到她爱上的德军上尉被处死的时候,浑身颤抖、眼泪——那种痛苦、绝望、恐惧……痛苦的说出‘什么时候是个头?

’”4. “影片最后女主角回忆结束,警报声响起,回到了一个全副武装简陋的居民点,战火声又在不远处响起”。

这部电影并没有像通常的二战电影一样,非黑即白,总是极力占线二战德国法西斯的罪恶,被占领国人民的悲惨,盟国的伟大……如果站在一个很宏观的角度,这无疑是正确的。

正是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特别是欧洲带来巨大的灾难和长久的痛苦。

然而,战争也是由人来完成,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来完成的,而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人格和人性。

这也正是这部电影着力刻画描写的地方。

像女主角,一个犹太人,一个当时在任何一个基督教天主教国家都被歧视被侮辱的民族的儿女,影片展示了她的苦难,但并没有过多的描述,反而刻画了她的坚强她的乐观甚至是她的七情六欲她的悲愁犹豫苦苦挣扎。

因为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自然的人。

而对于迫害的一方——德国人,影片描述了三个人,将军、上尉和中尉。

将军代表了德国法西斯的上层意志,冷酷、刻板、自大、高傲,正是他们,发动了这场战争,带来了灾难。

中尉则代表了德国法西斯意志的继承者和执行者,正是他们,才有了惨无人道的集中营和大屠杀。

而上尉,很显然,是一个反战者,特别是当他的妻女都在盟军的空袭中丧生之后,这点在他不同意中尉处死那三个抵抗分子表现无疑。

当然,对于上尉之前在战争中的态度我们无从考证,很可能之前的上尉也是一个好战的狂热分子,不过这个情有可原,毕竟一战后带给德国的耻辱实在过于深重,而希特勒正好带给德国人民一个脱去耻辱帽子的希望,所以战争初期德国全民对于战争的支持程度空前高涨。

但是无论如何,随着战争的发展,上尉个人人性中善良的一面逐步显露,从迷惑到质疑,一步步发展。

而对于抵抗组织——荷兰人,又有不同。

像影片开始救下女主角的那个水手,就是一个单纯的善良的荷兰人,没有因为女主角是犹太人而歧视她,也没有索取任何报酬,单纯的出于善良救助了她。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这是极大的风险。

德国人对于这类帮助从来都不会心慈手软,而且由于宗教的关系,普通民众对于犹太人不说是深恶痛绝,但也绝对是鄙视(这点可详见相关历史)。

另外的荷兰人,同样是开始女主角藏身的那个荷兰家庭,很明显就有宗教信仰上的歧视,例如不背基督祈祷文就不给饭吃(没有盘子,背出后才让小女儿拿给女主角,而后来女主角对那个水手小伙子也说过)。

当然,荷兰人典型的代表还体现在当女主角安好窃听器回到抵抗组织总部时,争论该不该杀死叛徒的时候,抵抗组织领袖说到‘不能为了犹太人而使高贵的荷兰人丧命’。

从这里可以明显看出犹太人并不只是只有纳粹才讨厌。

此外,当女主角被荷兰“人民”“抓获”的时候,那个浇大粪的场景。

这里要补充一点二战结束后,荷兰掀起了大规模的“荷奸”运动,将那些战争中的亲德分子,与纳粹关系密切的人……通通抓了起来,尤其是女人,往往都是将其赤裸身体,剃光头发,然后去游街,谩骂,侮辱……这段历史往往是现代荷兰所回避的,这是一种对于人权的赤裸裸的侮辱和沦丧。

我们好像没见过对待汉奸这样的,即使在苏联,对待“俄奸”也基本就是处死。

这个时候,究竟谁是正义?

人民?

不是,女主角本身就是受害者,更是为了解放人民而打入敌人内部。

然而,正义在这一刻并未得到伸张和尊重。

但是,对于这些不明真相的普通民众而言,你又怎能说他们有多大的错呢?

因为他们自然是受害者,是被压迫者,出于此,不可能要求他们去包容自己仇恨的人,这是人自然的本性,至少是大多数人自然的本性。

就我所知,好像基本没有人被人凌辱侮辱欺侮之后,很大度地说,哦,我无所谓的,我宽容你了。

好像没有。

所以这里无法说谁是谁非,这就是现实,就是这个真实的世界。

当然,最后女主角最终实现了复仇的目的,然而正义在这一刻真的就得到了充分的伸张么?

没有,女主角用她最美好的岁月,用她全部的亲人,用她的爱情,就只是为了实现复仇,实在不能说这是正义得到了充分的伸张。

影片最后,女主角终于回到以色列,犹太人的故乡,本以为可以安宁的生活,然而,战争,又是战争,接踵而来。

这实在是一个讽刺,一个历来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的犹太民族,却始终和战争、争斗、歧视搅在一起。

也许有人会和我说,啊,看《圣经》上怎么怎么说,啊,是犹太人出卖了耶稣,是犹太人把耶稣吊在十字架上,所以,他们应该被欺侮应该付出血的代价。

对于这种说法,我只能嗤之以鼻。

首先,《圣经》只是一部书,确切说是一部故事书,在确切说是一部人写的故事书。

好了既然是人写的,那就有可能变造虚构伪造捏造,凭什么要相信它?

凭什么它就一定说的是真理?

更何况它只是一部故事书,既然是故事,怎么能就依据一部故事书来给他人定罪,而且是给一个民族定罪?

其次,退一步说,就算《圣经》是人写的一部准确无误的记录,那么,又是谁规定的,祖先的罪恶一定要子孙甚至全体后人来承担?

又是谁规定的,部分人的错误要整个民族来承担?

这本身就不合逻辑,事实上,哪个信奉基督的国家也没有遵守这个准则。

唯独在针对犹太人上,大家异口同声。

我看,关键的原因在于犹太人是个聪明而且勤劳的民族,他们拥有太多的财富,让广大基督徒们垂涎不已。

加之犹太人一直受到排斥,比较胆小,就更让广大基督徒觉得好欺负。

正好又有《圣经》来引经据典,嘿嘿,犹太人的苦难就这样练成了。

其实,我过去很讨厌以色列,并不喜欢犹太人。

但是有一天忽然发现,我们自己,和犹太人其实很像。

我们也很勤劳也很善良,华人在海外特别是东南亚也很有财富,于是呢,排华开始了,印尼暴乱,马来西亚的排华,俄罗斯驱赶华人商人,西班牙火烧华人鞋展……这些都是为什么?

过去我们穷,即使意识形态不同,也不至于如此。

但现在我们富了,我们成了世界工厂,全世界都是made in China,于是呢,眼红了,我就要排斥你了,为的就是夺取你的财富,把你踩在脚下。

管你信仰什么,于是信基督的来了,信安拉的也来了,甚至信释迦牟尼的也来了。

由此可见,管你信得什么东西,利益,只有利益,才是维系一切制造一切的根本,国与国如此,人与人之间,亦如此。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越扯越远了,估计有无数信徒会众要来拍我了。

随便!

还是回到电影吧,出了电影本身,我发现真的很喜欢女主角的扮演者卡里斯·范·侯登(Carice van Houten)。

有一些俏皮,有一些大胆,有一些天真,但是却又那么自然。

还记得她让那个水手小伙子亲她的面颊么,她却突然把嘴凑上去了,多么自然而美丽的一幕。

还有她第一次去律师家,和兔子抢胡箩卜,还有她对着镜子给自己的阴毛染色,还有她浑身颤栗痛苦万分地说出“什么时候是个头?

”。

总之,借用别人影评的一句话,这部电影“精彩地令人吃惊!

”。

 8 ) 還爭議人物清白

控訴納粹暴行也作自我反省德國納粹暴行罄竹難書,而控訴此宗人類浩劫的文藝作品也是汗牛充棟,過了幾十年後到今天,仍然有新電影出現來訴說該段慘絕人寰的歷史。

但是今天要拍一部這個熱門題材的作品來感動他們,老實說,也並不容易,因為很多珠玉在前,而觀眾又看得多。

現在這部記述納粹屠殺猶太人的電影,由已到美國發展的荷蘭導演Paul Verhoeven回到祖國拍攝,一下子令到這部荷蘭電影《黑色名冊》成為國際間受關注的作品。

今天能拍攝德國納粹暴行、而又能提名各個歐洲電影節的電影,果然有看頭,荷蘭演員臉孔、場景都新鮮,劇情(真人真事改編)有趣味性:一位女歌手死裡逃生,後來潛入敵人大本營,拯救抗德的義勇軍同胞,再次死裡逃生。

然而在戰後,她一樣沒有好日子過,只因「所有倖存的人,都是罪人」。

這部荷蘭電影在結尾部份寫戰後荷蘭人的態度值得大家省思。

本片女主角在戰時於德軍部門忍辱負重工作,目的是尋兇報仇,並拯救被捕的地下軍,分秒都活在死亡陰影下。

但是像她這樣工作性質曖昧的人,在戰後卻受到不知情的同胞大眾誤解,以為她在戰時「朋比為奸、助紂為虐」,所以特別跑來清算她。

導演Paul Verhoeven醞釀了多年,終於把這個受爭議的人物搬上銀幕,試圖還她一個清白。

飾演女主角的演員Carice van Houten風采迷人,被拿來與電影史上傳奇女星Greta Garbo相提並論。

今天銀幕上所見皆是好萊塢式女性臉孔,難得看到一個成熟的荷蘭女星,便會有驚艷感覺,急急把她與傳奇Greta Garbo扯上。

Paul Verhoeven在美國好萊塢莊拍的電影我沒有好感,但他今回拍的這部荷蘭電影叫我對他另眼相看,畢竟拍電影講國仇家恨、肺腑之言,總會誠懇、真摯、熱情,令人感動。

能作世界發行的荷蘭電影不會多,因此從來未看過荷蘭電影的影迷,不妨從這部電影開始吧!

(完)

 9 ) 风雨血泪中的黑郁金香

这是我近期看过的最震撼、最感慨的影片,无论从编导水准、演员表现还是主题立意来看都是绝对的上乘之作,因而发现此片当年冲击威尼斯金狮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皆铩羽而归,甚是愤恨不平。

二战是一个能让影人产生无数灵感的题材,然而在无数以此为宏大背景的影片中脱颖而出却不是件容易的事。

此片的成功不仅在于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更在于其塑造的各色人群在那个特定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给人的真实感和客观性,没有高大全的完美形象,也没有非黑即白的道德标签,没有矫揉造作的催泪瓦斯,也没有泛泛而谈的空洞说教,留下的只是如鲠在喉的激荡和深远绵长的回味,令人不禁沉静反思,这是编导拍摄此片的真诚之处,也恰恰体现了编导为此片共同构思筹备近二十年的郑重与严肃。

不曾料到,这部具有人文现实主义情怀的电影竟出自以执导《本能》和《星河战队》扬名立万的荷兰导演保罗·范霍文之手,这不禁令我对他刮目相看,事实证明,离开好莱坞娱乐回归自我内心的选择十分明智。

范霍文擅长多种电影类型,无论情欲片、科幻片还是惊悚片都颇有心得,在此片中,他并没有摒弃惯用的结构,却使用了与其以往所拍的商业片有所不同的相对保守的表现手法,香艳而不低俗肤浅,暴力而不追求血腥,惊悚而不张扬刺激,叙述过程充满了张力和感染力,同时范霍文展现了很强的节奏控制能力,令影片更加扣人心弦,这也是他的一大优点,即使在《透明人》(这大概是此前我看过的唯一一部他的电影)这样的烂片也没有丧失。

这里也不得不提范霍文的老搭档——编剧杰拉德·舒伊特曼,无论是范霍文的成名作《纳粹军旗下》还是这部《惊惧黑书》,他都功不可没,《透明人》若经他手,想必剧情也不至于离谱到不堪一击的程度。

活在战争年代的人生是危险而不自由的,每个人都在盼望彻底放松呼吸的机会,每个人都会面临身不由己的选择,乐安天命是奢侈的,命运的咽喉被无形之手牢牢掐住,苟延残喘着,随时都有窒息而亡的可能。

于是,有人投机取巧,有人卖国求荣,有人忍气吞声,也有人奋起反抗,人性的美丑善恶暴露于现实和真相之下,或灿烂光明,或肮脏腐朽,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众生相。

爱丽丝是一个犹太姑娘,虽然蜷居在小阁楼,不得不以背诵圣经来换取食物,却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她性感迷人、活泼俏皮、积极乐观、热爱生活和音乐、容易相信人,但是家人惨遭德军杀害的经历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个性中的另一面也随即被一寸寸的挖掘了出来。

她忍辱负重,深入敌营,以她的美貌与智慧换取敌方的信任,出色的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她逐渐蜕变成了一个有勇有谋的战士,却没想到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英雄被诬陷成叛徒,昔日并肩作战的伙伴如今却置她死地而后快,她的内心也曾闪过一丝懦弱,害怕解放后百口莫辩的她会成为全民唾弃的公敌,但她并没有因此退缩。

她必须查出真正的叛徒,为自己正名,为死去的家人和同伴讨回公道,正是这个信念支撑着她即便在面临绝境的时候也不言放弃。

爱丽丝就像是在风雨中飘摇的黑郁金香,淌着血泪挣扎求生,却掩盖不了不凡的气质和不败的意志。

女主角Carice van Houten成功地塑造了这个复杂角色,从单纯善良到从容果敢再到坚韧刚强,每个阶段的爱丽丝都被她演绎得丝丝入扣,时而细腻克制,时而激越迸发,收放自如的表演令人惊叹不已。

其中两段表演尤其让我印象深刻。

其一是爱丽丝被狱卒侮辱的一幕,被扒光上衣的她不像其他女人那样卑微羞耻的低头抱胸,而是坦荡荡的昂扬高贵的头,直勾勾的凝视对方的脸,严辞拒绝唱歌,她以柔弱之躯一力捍卫着自己的尊严,倔强的眼神中一览无遗的是坚毅无畏、威武不屈的铮铮傲骨,充满了强大的抗拒力量,令我深深折服。

其二则是爱丽丝得知蒙茨被处决的反应,震惊后的心碎和悲伤瞬间笼罩爱丽丝,她呜咽低吼起来,全身止不住地颤抖着,这种痛就像被一把尖刀狠狠地刺穿心脏,鲜血源源不绝的从伤口流淌出来,消耗着最后的生存意志,终于,濒临崩溃的爱丽丝已无力控制自己的情绪,绝望的喊道:“到底何时才是个头!

”此时,我的眼泪几欲夺眶而出。

面对决定命运的天平,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监狱承包商可以毫不犹豫的在子弹和战后勋章间选择后者,因为后者是只需举手之劳就可既保全性命又获得荣誉的双赢选择,任何人都没理由拒绝,然而摆在被捕抵抗组织成员面前的却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残酷角斗——子弹,还是背叛?

为信仰献出生命,还是为苟活奉上灵魂?

汉斯假装为爱丽丝开脱,其实是为自己找借口,他的答案显然就是后者。

身为抵抗组织的一员,随时可能丢命的危险是早就预见得到的,可是真正到了生死一线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始终如一的保证自己的忠诚和义气。

譬如蒂姆,在经历了惨无人道的严刑逼供后,不堪折磨的他还是供出了自己的父亲葛本,却仍逃不过一纸处决令,有时会有这样的疑问:他该被谴责吗?

背叛的帽子扣在他头上是否太过苛刻?

我无法以高姿态评价这样一个饱受摧残的人,可像汉斯这样道貌岸然、卑鄙无耻、阴险奸诈、残忍狠毒的混蛋,犯下的是任何借口和狡辩都不能泯灭的无法容忍的罪恶,这毋庸置疑。

当爱丽丝遭受牢狱之灾身心俱疲时,真正的叛徒汉斯却在逍遥快活,被当做反抗法西斯纳粹的人民英雄,享受着人民的欢呼、崇拜和拥戴,世事就是如此讽刺,而真相揭开的那刻,让人感到生吞苍蝇般的恶心。

此前观众的注意力之所以会放在律师身上,显然是受到了编导的诱引,从而令故事的悬疑成分大大增加。

而作为片名关键点的黑皮书竟然在观影过程中被无自觉的忽略和遗忘,直到最后才决定性的出现,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不得不感叹导演的高明。

当然,事后仔细回想,汉斯的叛变并非无迹可循,伏笔和线索早已埋伏其中。

其一是绑架范亨这件事。

作为医生,汉斯竟然犯下低级错误,使用过期三年的麻醉剂,而作为射击俱乐部的神枪手,汉斯向范亨开了几枪竟然无一命中,如果将前因后果连在一起考虑,就会发现一切都是汉斯的阴谋。

首先是汉斯说服爱丽丝绑架范亨的那段话,说绑架既能拷问出诱害犹太人的嫌疑人又不会让富兰肯怀疑,照理说这个一举两得的好方法在会议上说出来会得到大家的支持,可他却决定私自行动,可见他早就预谋要杀死范亨了,一来保障自己的身份不被揭穿,二来破坏上尉和抵抗组织的私下协议。

其次就是具体实施的过程了,这里他利用了虔诚的基督教徒提欧,当范亨恼羞成怒全力反抗,欲置汉斯和爱丽丝于死地之时,神经质、情绪波动大的提欧受到刺激后开枪杀死了范亨,这也算是借刀杀人。

其二就是劫狱了。

片中有个镜头是汉斯在牢房时嘴角很不起眼的向上扬了扬,带点轻蔑、带点嘲笑、又带点得意,想必那时他已经发现德军躲在何处,所以在双方开始对轰之时,他所在的位置最靠近出口,而且是在同伴的身后,也就是说同伴成了他的人肉盾牌,助他全身而退。

而那时他本有机会救出最后一个人,他却没有伸出援手拉他一把,导致同伴身中多枪而死。

这里唯一的疑问就是汉斯如何确保自己不被德军意外打死,如果出发前利用某个借口不参与劫狱就不会有忧虑了不是么,对此我只能猜测,一来不被怀疑的妥当借口不太容易找到,二来他对自己的枪法、身手和整个计划非常自信,不认为存在发生意外的可能。

最后容易遗漏的一点是关于胰岛素的。

汉斯和爱丽丝在ooxx前的对话不仅是在为爱丽丝吃巧克力自救作铺垫,更是掀开了汉斯的另一角。

当爱丽丝问他要那么多胰岛素干什么,他说这是不能泄露的秘密,这不禁令人对这些胰岛素的真正作用产生怀疑。

汉斯企图用胰岛素杀爱丽丝很有可能不是偶然为之,而是惯用手法,胰岛素在汉斯手里一直就是以一种具有高效、安全和隐秘优点的杀人武器的名义而存在。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性,战争时期胰岛素稀缺而需求量大,汉斯便通过黑市售出胰岛素以谋取高额利润,因而汉斯发现胰岛素碎了一半时骂的那句“医院可高兴了”就容易理解了。

正义之师里有汉斯这样为一己之私出卖良心的蠹虫,德国党卫队中也有像蒙茨这样人道的和平主义人士,本可以与爱丽丝隐姓埋名生活在一起,却因为光明磊落的个性落得枪决的下场。

只是,孰黑孰白孰是孰非,不在于所处的位置、所站的立场和所得的结果,人性中的黑暗面即便以高尚正义的面目或名义呈现出来仍是丑陋猥琐的本质。

成王败寇,自古如此,当叛徒被游街、剪发甚至露体,当流氓狱卒百般侮辱践踏囚犯的尊严,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人权,完全由一朝得势的利益方决定,弱势群体只有无条件服从的份。

皆云“善恶终有报,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却从来没想过谁来报、如何报,但可以肯定的是,善恶只在一线之间,当所谓的“善”以缺乏人性的方式惩罚他们眼中所谓的“恶”,那么“善”也就离“恶”不远了。

除此以外,影片也没有回避一些历史和政治问题,提出的一些额外问题值得思考。

比如在战争时期,无论你的信仰是什么,荷兰女王、耶稣还是共产主义,只要不是信仰希特勒和纳粹,就属于正义一方,就能联合起来共同战斗,然而,战争结束后,作为抗战同盟伙伴的共产主义者却成了战败方和战胜方共同的敌人,世界的政治格局也由此开始了新的变化倾向。

而在争论要不要杀富兰肯的问题上种族主义的苗子也冒了出来,葛本质问爱丽丝“难道随便一个犹太人的生命都比一个优秀的荷兰人要珍贵吗?

”可见很多想法暂时隐藏不代表就不存在。

有国就有政治权力斗争,有人就有思想观念冲突,“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真正的和平、平等、天下一家、和谐共处只存在于美好的愿望中,这就是无奈而残酷的现实。

正如片尾暗示的那样,表面上回到祖国的爱丽丝与丈夫和两个孩子一起回家的温馨场面令人欣慰,却不能忽略军队进驻集体农场严阵以待的警备状态。

1956年10月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即便是爱丽丝以二战犹太遇难者基金创建的Kefar Stein(百度上偶然搜到,Kefar是希伯来文“乡村”的意思,不知是否正确,而Stein是爱丽丝的姓)也不能独善其身,真是莫大的讽刺。

“到底何时才是个头!

”脑中又浮现出爱丽丝凄凉无助的呐喊,唏嘘不已。

 10 ) 我从没想过,有一天我会害怕解放

什么时候,胜利的消息却会让你心神不宁呢?

爱丽丝和蒙茨躲在船上听到收音机中传来德军宣布投降的消息,这长久企盼的时刻的到来本应是欢欣鼓舞的,但却突然变得凝重,爱丽丝脱口而出:我从没想过,有一天我会害怕解放。

我们可否能够想象这样一个时刻?

在这一刻,我们开始产生了荒诞感,在这一刻,对、错开始变得模糊,在这一刻,我们开始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在这一刻,电影不再只是电影。

对导演来说,这本来只是部电影,娱乐片。

电影天生就被分类,这个我们不能不承认。

简单来说,商业片注重桥段和高潮的设计,注重情节,而艺术片恰恰要淡化情节、刻意隐藏高潮,把关注点集于人的内心。

商业片要调动你的情绪,而艺术片要打动你的心。

两种不同的目的决定了两种不同的拍摄手法,目的决定了内容也决定了形式。

同一个导演不是不能二者兼修,斯皮尔伯格拍圣战奇兵和大白鲨,再叫座也只是成功的商业大导,而辛德勒的名单却完全是另外一种拍法。

但不是每个导演都有这个能力,或者说都愿意这样去做。

范霍文在本片中较为收敛但举手投足依然是自己的套路,所以对于本片不必评价过高。

是不错的娱乐片。

网上一迭声的称赞编剧,贬抑导演,其实细看下来,情节老套、悬念不足,前半部是色戒,后半部是无间道。

而当那个老律师一脸喜色的拿出德军指挥部建筑图时,我分明看到了越狱中的迈克尔在偷笑。

整部片子印象较深的是二战时敌占区那种气氛的营造,在这一点上本片较为成功,而且风格比较统一,这应该是导演的功力。

至于演员,不妨多赞一个,她/他们值得。

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能看得出来创作人员的良苦用心。

导演显然不只想讲一个好故事,他还想要反思。

影片中不时出现的荷兰人对犹太人的不屑;那一句振聋发聩的“我从没想过,有一天我会害怕解放”;那个堪称黑色幽默的对蒙茨行刑的场面;战争胜利后充塞各处的暴徒与对待奸细的残暴,隐隐与德军治下的秩序、优雅形成对照(当然德军在优雅中残酷,在秩序中暴虐);结尾处爱丽丝与家人步入农庄,封闭的庄园戒备森严,武装人员四处巡视,远处传来隐约的战斗警报声,大门缓缓关闭;甚至直接借爱丽丝之口说出“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但这些只言片语很快淹没在了情节和场景之中。

一部号称筹备了近二十年的电影,我们姑且相信其诚意。

即便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反思、略显牵强的说辞,我们还是能看出其整体思想倾向,他们反思的是战争本身,反思的是人性本身,是战争的残酷和非人化,人在战争中命运的卑微与无常。

对交战方来说战争有胜负,对人来说战争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失败者。

战争是开往墓地的灵车。

反观国内,这才是最悲哀的。

面对战争,我们除了愤怒、自强、宽恕之外还剩下什么呢?

不知如何反思的结果就是价值观的混乱和信仰的迷失。

也许,可悲的不是不会反思,毕竟,我们有《鬼子来了》,可悲的也许是我们不能容忍这样的反思。

是官方不容忍还是民众不接受呢?

后者更令人绝望。

想起多年前看韦君宜晚年回忆录《思痛录》中的一段话:入党之后,却发现常常要在做党员和做一个好人之间挣扎。

这个世界有善恶,有是非,但往往并不是象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也许只有神才能判断,但神只是默默注视,什么也不说。

让我们回到人间,永远记住那个场景:帅小伙载爱丽丝去见律师,坐在后车座上穿街而过,荷枪实弹的党卫军吹起了口哨,爱丽丝撩起裙摆,……那一刻世界回归了正常,人重新变回为人,那一刹那我们理解了上帝为何要造人世。

《黑皮书》短评

导演其实可以拍得更有色彩

5分钟前
  • P
  • 还行

一开始是《辛德勒的名单》,中间是《色戒》,后半部分是《西西里美丽传说》,最后是《名侦探柯南》#好像混进来奇怪的东西了#

6分钟前
  • 刘康康
  • 还行

太烂了。。。女猪的表演,简直不是我理解的角色应该有的状态和形象,骚成这样的犹太人???无时不刻都在放荡,浪得一逼

11分钟前
  • 不差楼的小学生
  • 较差

好多演员都能说两国话,van Houten这部片儿说四国话,以色列语,与德国大兵换成德语,和加拿大红十字就英语,加上本片的语言荷兰语,加上之前《陪你到最后》的好印象,更爱Carrice van Houten啦!同是二战女间谍有关,色戒咋差那么多呢?

14分钟前
  • AI 童趣工厂
  • 力荐

其实是非常赞的一部作品,只不过第一次看的话很多细节都注意不过来,影片对战争对人们心理影响的描述可谓细致入微

19分钟前
  • 安迪熊
  • 推荐

“告诉我一切”“除非你把抢拿开……还要亲我……”

24分钟前
  • 郁荷风
  • 还行

悬念迭起,很多前后呼应的小细节,表演自然,内涵不落俗套,非常精彩的两个半小时!

27分钟前
  • mazzy
  • 推荐

太好看了,女主角太美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人心的麻木和金钱利益的冲突。战争当中你永远不知道谁才是敌人··第一遍看的删节版,第二遍看的完整版,细节还是很重要的。

28分钟前
  • 安非
  • 力荐

太冷了

32分钟前
  • Takuya家小吹吹
  • 较差

平庸之作。乏善可陈。大概从商业片的角度衡量还算不错。

34分钟前
  • amadeus
  • 较差

我看不懂的原因原来是因为它被剪掉那么多........

36分钟前
  • Administrator
  • 还行

惊险并没有随着德国的投降而结束,实在是一波三折,很精彩。女主角一袭红裙让人惊艳。2010.4.6.下载

41分钟前
  • m.
  • 力荐

死亡、侈靡、情色充斥了整部影片,在那个年代,犹太人只求安稳地活着已属奢望。电影在大陆上映过,CCTV6播出过,不敢想象都被删成了什么样子。

44分钟前
  • 私房歌
  • 还行

全片唯一的亮点大概就是解放后荷兰人丑陋的嘴脸

47分钟前
  • 第三个人
  • 较差

非常好看,前三分之一觉得好像都是熟悉的节奏,但后面就渐渐精彩起来,虽然也有牵涉感情的部分,但一点儿也不煽情,女主演技真的好棒,柔媚又坚强,其实同类题材中总还是多多少少有欲望凝视的眼光,但是这一部完全没有,就凭这一点,它比《色戒》或者《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其实更纯粹得多。

51分钟前
  • 子文东🤪👻
  • 推荐

7分。2022.7二刷,以犹太人的视角,对所有人的控诉,不仅仅是德国纳粹。但剧情过于dramatic,降低了主题的深度。最后,van Houten真是一位好演员。

55分钟前
  • 老罗
  • 还行

荷兰解放后的众生相刻画给影片大大加分。

60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纯商业片。抱着来看色戒的期待。结果完全是抗日神剧的水平。这么烂还拍两个多小时,真的忍不了。

1小时前
  • 一一
  • 很差

欣赏不来...大家都不甚聪明地互相算计...看到女主第二次在敌人地盘自报身份我都吐血了...

1小时前
  • 豆友2758319
  • 较差

前半段跟色戒相比真是不是一个档次的,还有人说色戒跟它没得比我也是笑了,一点意蕴内涵都没,两人怎么相爱的也是莫名其妙。后半段被解放后女主的遭遇加分,总算将这部片从平庸提上来一点吧,不过还是不推荐。

1小时前
  • 点击即刻爆炸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