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
Vogter,Sons,惩囚逆子(港)
导演:古斯塔夫·莫勒
主演:西瑟·巴比特·科努德森,塞巴斯蒂安·布尔,达尔·萨利姆,玛琳娜·波拉斯,奥拉夫·海涅·约翰内森,雅各布·豪伯格·罗曼,希尔·提莉芙,拉米·扎亚特,马蒂亚
类型:电影地区:丹麦,瑞典,法国语言:丹麦语,英语年份:2024
简介:一名年轻重犯被送到监狱服刑,却在女惩教员内心投下巨型情绪炸弹。素来理想主义、对监犯仁慈的她,申请调到重犯监禁区,逐步亲近她的猎物,争取他的信任,致力安排他与母亲见面。是母性大发,要拯救这头狂野之狼,抑或被勾起了掩藏多年的暗黑过去,一发不可收拾?毕竟,监狱令人疯狂,不!疯狂与监狱,都只是规训张狂的病征,真相在扭曲力..详细 >
不太高明的剧本,为了制造悬念舍去了共情力,然而悬念制造的也并不成功。另外这样的故事也早已不新鲜了,劝导演去看看达内兄弟二十年前的《他人之子》吧~
结束得有点耐人寻味啊
还行吧,中规中矩
沉得住气的叙事,冷峻的外部环境和隐忍不发的内心情感,狱警与罪犯紧张对峙间显露的微妙人性,就是谜底太早揭开让最后的爆发少了丝张力
在《他人之子》《圣殇》等作品之后还能有这样的人物关系写法,也只有北欧人干得出来了吧。监狱作为关押机构,狱警作为权力的代言人,囚犯作为尚未产生负罪感的故障机器。在以人物为主导,以人物关系为驱动的叙事系统下,竟然能够把这对人物关系作为一组平行参照对应出女主和她儿子的相处模式(控制关系),而后又从一个单元时间开始让男孩倒置为高压角色。恪守主角的叙事视点,情感作为第一生产力,组合成序的视角关系镜头,边框构图与几何线条构筑出内心的牢笼,调度相比导演前作有了很大进步。女主的表演实在是太好了,技术层次如此细密,今年的最佳主角奖稳了。另外,最佳编剧奖的赢面也很大。btw: 要注意片名Sons是复数。@Berlinale74
女警沉重又克制的情绪演绎的很好,放过恶徒那一刻其实也是放下了心结吧。
始终觉得不够有力量,开篇的母亲为儿子报仇,再到两主角身份地位的转换,再到最后明牌身份,都觉得是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觉。
延续北欧电影冷峻的风格,对人性的剖析相当深刻,女狱警利用职权报复杀害自己儿子的犯人后反被要挟的故事。女主的表演相当克制而精彩。
孤冷的镜头语言,沉寂的氛围,面对杀害自己的儿子的凶手的时候,她的内心波澜描绘,都相当到位。讲述故事的时候,又做到非常克制,压抑的情绪弥漫整个影片,北欧人的冷峻。“不是所有人都能被拯救,这就是事实。”,她选择在有机会复仇时而放弃复仇,她选择从中央0区回到她曾经管理的西侧5区,一位母亲选择了放过自己,实际上她也是拯救了自己,而017号罪犯,则在得知真相的时候崩塌了,鲜明的对比。影片表现的就是这种复杂的内心冲突,且较为完美的做到了。
复杂的人性关系,从一开始的针对,到之后的试图拯救,再到被反向要挟,直到最后的身份摊牌,在这过程中狱警母亲和囚犯分别占据了主导位置,双方之间的互相拉扯还蛮有张力的,但是觉得从狱警栽赃并致使囚犯被打后再释放善意的转变稍微有点突然。整个过程不仅是一场复仇,一次救赎,更是一场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双向审视。母亲透过窗户,看到囚犯母亲眼里的失落,明白了或许有的人就是无药可救的;囚犯透过铁栏,望向失独母亲脸上的悲痛,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摧毁了什么。质问在沉默里蔓延,麻木着每一段有毒的亲子关系,发出无声的呐喊。
8.4:3比例下的监狱空间显得十分逼仄,整个片子特别硬实,人物的张力十足,又有一定的悬念,在原因揭示之前都让人揪着心和女主前行,人性还是最后超越了复仇。
世上有些人不值得救,你也救不了。善良的人做恶会有良心发现,下不了手。恶人做恶会不停挑战对方的底线。没有最恶,只有更恶。片尾的曳然而止,有点匆匆忙忙。
看过~
他人之子丹麦版 情绪驱动一切
7.4/10
一念之间。
她恨的可能不是仇人,而是她自己。
#74th Berlin#主竞赛 狱警与囚犯 母亲与儿子 平行映射相处模式与权力流转
缺少幽闭感与异物感,镜头强度萎靡,只依靠人物的异常状态导演冲突的升级。然而冲突的迸发并未造成某个更庞大系统的紊乱,在儿子被杀害这一谜底已经显而易见的前提下,权力的倒转只是为了服务于女主亲口说出真相后犯人精神的崩溃,剧力仅局限于两人强弱势的此消彼长,对氛围与精神的危险缺乏深度刻画的野心。
不是每个人都值得被拯救,不是每个人都值得被唤醒。北欧连监狱都比别处冷峻几分,故事本身非常简单,可惜没有呈现西蒙的场景,仅凭女主角的表演牵连叙事,单个视角下对于具体人性的认知总是有限的,并不会怜悯或是心疼渴望复仇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