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船长
Io capitano,寻找彼岸的少年(港),少年的漂浪旅程(台),Moi, capitaine(法)
导演:马提欧·加洛尼
主演:塞杜·萨尔,穆斯塔法·法尔,伊萨卡·萨瓦德戈,希奇姆·雅克比,多多·萨加纳,奈德耶·卡哈迪·希,维努斯·古埃耶,奥马尔·迪奥,乔·拉萨纳,马马杜·萨尼,巴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比利时,法国语言:沃洛夫语,法语,英语年份:2023
简介:十六岁的少年赛杜,与深爱的母亲和姊妹同住,家乡日子困苦,唯有玩起音乐时的他,眼里才有光。在表哥的怂恿下,他隐瞒母亲,揣着天真热情,以及偷偷打工攒来的现金,踏上前往欧洲大陆的旅途,深信到了那里,就能一展音乐才华,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从塞内加尔到利比亚,穿越撒哈拉沙漠行至地中海,这一趟未知的旅程,人心比环境更加险恶..详细 >
叙事节奏有问题,剧本差点儿意思,19分钟弃剧。
这一路,少年有着玄奘踏上取经之路的毅然决然
神话般的旅行在直升机的轰鸣中戛然而止。欧洲的凝视一路如影随形,却在最后拒绝显影其自身。
一个电话号码可以买一条命,一座喷水池可以换一次自由。我会带濒死的阿姨在沙漠里飞起,也会救一船的生命抵达彼岸。大叔说,你要保持你的勇敢,我却想回到塞内加尔告诉母亲是我偷偷离开了家。看到了无边的沙漠,无望的监狱,无垠的大海,我不是建筑工人和木匠,也不是船长,在最崎岖的路上长成了男人。
西方世界的自己感动自己。
偶有的超现实是唯一的亮点,但也格外偷巧。故事实在让人大翻白眼,消费苦难,苍白无力。
完全痴迷于"展览"和景观的加洛尼
移民题材+一星,素人演员+一星。剧情很套路化不说,从现实看,走线路上有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各种犯罪恐怖集团组织的迫害,经历苦难确实不容易,但到了欧洲这群人里的大部分却又支持跟这类恐怖组织同性质的哈马斯。
撒哈拉沙漠和地中海大海拍摄的非常壮丽和炫彩,然而如画风景中上演着人间炼狱。塞内加尔到的黎波里,一出非洲版的缅北陷阱,从的黎波里到西西里岛,又是磨练意志的海上迷行。上半段受尽苦难不屈不挠,下半段考验心志铸就英雄,少年到男人成长之旅。结尾有些突兀,疑惑于望见大陆即宣告成功。看到是意大利导演,理解了将西西里岛作为故事终点线,却惊诧于影片传达了对难民偷渡的开放意识。
导演的“奥德赛”故事虽充满血泪,但未免太乐观了。看到结尾全船人欢呼雷动的场面,反而替他们揪着心,迎接他们的会是什么呢,绝对不可能如想象的那般美好,电影在这里戛然而止,而很显然,一路炼狱走过的漫漫长路,此刻只是另一个前途未卜的开端。途中两段幻觉/梦境是神来之笔。
第一个超现实镜头剪辑顺序不对,男猪脚赛杜在沙漠里试图营救落伍的老妇被表弟叫回,应该是他直接牵着漂浮在空中的老妇追赶向导和众人,然后再切回他悲伤告别死去的老妇,或者干脆直接切到现实时空他独自一人在队伍里哭泣。第二个超时空镜头身陷匪窝的赛杜跟随通灵小鬼回家看妈妈做的挺好……电影整体上工工整整,不烂也不靓,打三星半比较合适……名字如果叫做《地中海船长》听着会不会更电影更有趣?至少比现在这个要好听。
相比起登陸後融入歐洲社會的苦澀之旅,面對工作生活乃至文化上的各種難解的隔閡與衝突,加洛尼顯然更「享受」於拍一齣披著現實偷渡主題外衣,令人熱血沸騰的當代黑人移民/受難神話。
有种未开化的美
整个过程我几乎一直在审判这个剧本是不是带着西方世界固有的凝视态度和自以为是,直到最后一幕我才和解,作为男主这段旅程本身,这是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故事,在现实与魔幻的模糊界限中探讨悲剧的必然和与悲剧的抗争。但作为完全的第三视角,这种旁观的审视几乎完全让我被隔绝在了故事外面。想不明白这是好是坏。
7.5
人类走出非洲的当代叙事?老欧洲开拓美洲新世界的历史回顾?欧洲导演的集体左翼化?
#80th Venezia 主竞赛# 5.5/10 塞内加尔偷渡者的旅途,一次绝望的经历,一线希望仍存。
被问到护照几年前拿到的,少年说两年前,对方问:两年前你穿的也是这件衣服吗?笑到了。遇到温情的大叔,两个人造了一个漂亮的喷泉,带来转机,分开的时候,大叔告诉少年:他很坚强,以后一定要勇敢,勇敢的生活。勇死比闲死好。
好奇威尼斯为啥给这部最佳导演,就是非常中规中矩的拍法,相比《格莫拉》(导演前作只看过这部...)现实质感差了不少,过于精致的宣传片式撒哈拉沙漠+地中海风光大全景与残酷的偷渡之旅不太搭。加入了几段超现实的戏,难民获得救赎方式回归到道德和信仰,但想想也无他解。男主“写”的那首歌被用作了片尾曲有些意思。三星半
就…字面意义上的好看,工整的类型化剧作框架,再注入些来自外部视角的关怀(观察),至少比他上一部完成度高。最好的是收尾,对面孔的长久凝视与无声呐喊的并置,在生硬执行标题的第三幕后,接住了开放式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