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上帝之城

Cidade de Deus,无主之城(港),无法无天(台),City of God

主演:亚历桑德雷·罗德里格斯,莱安德鲁·菲尔米诺,菲利佩·哈根森,道格拉斯·席尔瓦,乔纳森·哈根森,马修斯·纳克加勒,塞乌·乔奇,艾莉丝·布拉加

类型:电影地区:巴西,法国语言:葡萄牙语年份:2002

《上帝之城》剧照

上帝之城 剧照 NO.1上帝之城 剧照 NO.2上帝之城 剧照 NO.3上帝之城 剧照 NO.4上帝之城 剧照 NO.5上帝之城 剧照 NO.6上帝之城 剧照 NO.13上帝之城 剧照 NO.14上帝之城 剧照 NO.15上帝之城 剧照 NO.16上帝之城 剧照 NO.17上帝之城 剧照 NO.18上帝之城 剧照 NO.19上帝之城 剧照 NO.20

《上帝之城》剧情介绍

上帝之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这里是“上帝之城”,更是魔鬼也会叹息着转身的地方。 阿炮(Alexandre Rodrigues 饰)带着我们到了这里,他见证了这里二十多年来被残暴、贪婪、复仇、野心、背叛、掠夺所裹挟的混乱生活以及最终导致的一场灾难性的黑帮争斗。虽然从小就要 辗转于匪徒间求生存,但胆小怕事的性格与自我保护的本能却使他一直能平安度日。 60年代初,阿毛、阿夹和阿呆是这里的“少年三侠”,在抢劫完旅馆之后,他们三人分道扬镳,阿夹重回上帝的怀抱,而阿呆和阿毛纷纷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70年,当年“少年三侠”手下的小弟小豆子(Douglas Silva 饰)靠着自己的心狠手辣,不停地吞并别人的地盘,成为了贫民区的“小霸王”,生意也从抢劫升级到了更为暴利的毒品买卖,和他一起飞黄腾达的还有班尼(Phellipe Haagensen 饰)。 班尼认识了美丽的安...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大浴女在魔鬼门前爱情,开袋即食山寨小萌主谋杀之城转运姐妹花新婚之夜烈火凤凰新楚留香日式面包王危险关系与晨同光圣诞电影我是龙无人知晓异变尸村异空感应萨维奇一家恐吓直播44号孩子冥王星早餐神秘的马第二季第二季真的要去航海第一季我的队长不对劲功夫猴拳空中杀手奶奶跟外婆失控玩家少女茯苓2:七生七世桃花劫瑞雪飘飘

《上帝之城》长篇影评

 1 ) 贫贱而自践者的杀人狂曲

《上帝之城》是一部纪录巴西里约热内卢贫民窟的犯罪、罪恶的电影。

看完之后,我不由得深思起来,到底他们的嗜血成性是因为自身的贫贱还是一种心理上的习惯?

那里是南美,那里是巴西,那里也是里约城繁华下面、贫民窟中最真实的写照。

对于南美电影,或者是表现南美的电影,年纪稍长一点儿也许会记得《贝隆夫人》,其实这部电影的成就远不及“贝隆夫人”本人,他们也许津津乐道的是麦当娜的那曲《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后来这首歌也基本上成为了阿根廷的“第二国歌”。

之后再有成就的就是巴西电影《中央车站》,一部绝对意义上的公路电影,展现了巴西的一小段国土,也让两个主人公相互成长起来。

当然还有最近的一部阿根廷电影《谜一样的双眼》,一部讲述还罪的经典影片。

当然,系统地归结下来,南美电影还有很多优秀作品,譬如《爱情是狗娘》、《雨水危机》、《墨西哥往事》以及这一部《上帝之城》。

看过南美电影的影迷或许都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诸多南美电影之中,大多数影片导演都会不自觉地选择了展现南美最贫穷、落后的一面示人,他们并不以此为羞,反倒是凭此成为了这些影片动人的节点。

《上帝之城》,其中的主角或许并不是里面特定的某一个主角,而是一个地方,这座充满了戾气的里约城。

这里有巴西最大的贫民窟,这里有最真实的巴西人、确切地说应该是南美人。

他们在这里出生、终老,在这里过着贫穷而汲汲的一生。

那是个恶劣的生存世界,周围充满了暴力与厮杀,他们从小见惯了血拼,刀枪更是成为了他们平时的玩具,杀人也就成为了儿戏。

影片借用了现实主义的手对南美城市进行了刻画,在火热的枪战对垒中,迸泄着南美大陆惯有的、带着骚动的音乐,在复杂的毫无秩序的贫民窟中,一个个地狱中的撒旦挥动着刀枪狂舞。

他们偶尔劫富济贫,偶尔也杀人不分左右,他们是因为贫穷而造就的一批问题儿童和青年,他们在杀人的快感中寻找自我的价值和地位,他们就是一堆悲天悯人的可怜虫......这是一部现代的启示录,所谓的“国家”到底给予给了人民什么?

法律、公平到底能不能在这贫瘠的大地上冉冉升起?

对于这群黑肌肤的人群而言,无疑是一团巨大疑云,他们想象不到,也难以看得到.....《上帝之城》中所反映出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巴西,也不仅仅存在于南美,它衍伸出来的却是这个世界的问题。

暴力滋生在当今这个文明的世界之中,它迫害着每一个正在成长的儿童和少年。

第一世界的富足,永远和第三世界的贫穷、落后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或许也包括我们)一直都挣扎残喘在痛苦世界的边缘........这只是一部因贫贱而自践者的杀人狂曲吗?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我们要反思为何贫穷,也应该去反思“文明”的本身!

 2 ) 暗城

看了巴西的《上帝之城》,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

有一种看《古惑仔》系列影片的感觉。

漫画感的人物,浓烈夸张的动作,紧张快速的节奏变化,一浪又一浪的故事起伏。

是一种同时具有酣畅视觉和压抑感觉的镜头组合。

看着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的故事,让人感慨,原来不管种族肤色,生活在贫苦杂乱的世界里、身不由己一步步滑落到暴力深渊里的人们,多有类似。

然而,还是有些不同的。

如果说,《古惑仔》系列是一个长焦距,在那些黑帮小混混身上放大着人性的善良和麻木、挣扎和无奈,关注着一个个个体化的人的话,《上帝之城》,更象是一个广角镜,它把一个贫民区的各种贫困和暴力、冲突和变化,都压缩纳入到一幅社会性的画面里。

相比来说,它关注的是整体、是本质,也因此,更有厚度。

在《上帝之城》里,一切自有它的法则。

生命是一种赌博,活着是一种偶然。

血腥暴力的丛林法则已经成为呼吸着的空气,只要还在这个贫民区里讨生活,每个人都不能独善其身,都曾经或可能是黑暗世界的一份子。

可怜可叹的是,即使对那些杀人如麻的人性泯灭者,导演并没有只写他们的“恶”,也是点出了他们“纯”与“好”的一面。

说实在的,那些人还都是孩子,为得到一个漂亮照相机而渴望,为长得丑追不到女朋友而懊恼,为自己的举动不被周围人重视而生气。

身在这样的城市里,他们对毒品、枪支、死亡的经验,超过了对求学、工作、家庭的体验。

他们辨不清善恶,或者甘心为恶,只是因为没有人教过他们基本的善恶观念,并且,他们生活着的天地,并不是一个好人能太平生活的有保障的世界,很多美好生活的机会对他们关闭着,除了变得更强更残酷,他们没有办法得到更多。

在这样的城市里,甚至好人和坏人的界限也是模糊的。

一群六七岁的小孩子一起成长,踢球玩耍之余,为踩过界的大哥哥们放风跑腿,在警察来的时候,为同一社区里的人们不分黑白地打着掩护。

他们会受欺负,然后微不足道地反抗着,个性强韧一些的孩子,会从此尝到暴力的甜头,一发不可收拾地走向血腥的黑色权力之路,然后,或者被敌人杀掉,或者被警察歼灭。

其他的孩子,在渡过了这样混混噩噩的黑色童年之后,会娶妻生子,找到一份不那么挣钱但是正常的工作,维持家庭。

然而他们依然是这个畸形城市的一份子,生命和尊严得不到保障。

不知道哪一天,他们的规律生活就会被打破,然后他们又燃起怒火,重拾枪支和燃烧瓶,在为亲人报仇的心态下,重新回归暴力之路。

……只有极少数幸运一些的孩子,凭借自己的努力,终于走出了城外,得以尝试贫民区外的另一种有尊严的人生,这样的道路,如中彩一样幸运,和偶然。

又想到了当年那部《纽约黑帮》。

同样是写黑社会的片子,这个片子和《上帝之城》、《古惑仔》的视角是不同的,更多地,它从历史分析的角度,刻画了黑帮的兴亡衰败,以及它和主流社会的复杂关关系。

然而在后两部作品里,黑帮本身自成一个世界,其中有起有落、有合有聚,只要贫穷和暴力的环境没有变化,仅仅是为了生存,所有的黑暗故事都会一次又一次地重演,枭雄叠出,生生不息。

一个晚上,陷落在这样的一团泥潭中。

在那些漂亮利索的镜头剪辑中,看那些小孩子一代一代地奋斗、挣扎、下滑,在半梦半醒的暴力生涯里灰飞烟灭。

忽然就想,在这样的“上帝之城”里,人这种东西,还真是渺小如尘啊。

 3 ) 《上帝之城》展现了新闻学的本质

开始以为这是非洲的电影,后来知道这就是真真正正的拉美,贫困、暴力、毒品、腐败。

和《古惑仔》是完全不一样的,纪实手法和巧妙的结构使它远超过一般娱乐大众的商业片。

其中任何一个人物都可以另外拍成一部不错的电影,而导演没有走好莱坞那种依靠关注个体,宣扬人性来感动观众的套路,他给观众展示的是一个垮掉的拉美社区的全景,每个人都生活在“无常”之中,每个人的故事都是整个故事的有机组成,衔接巧妙。

我们看到最终并没有因为整体的展示而使个体个性消失,天生浪漫的 Binny,喜欢平淡生活的曼尼,权利意志最强烈的Ze,天生胆小爱好摄影的主人公。

我最感兴趣的是 Binny 和主人公,跟那样的环境不太协调的存在着,最终一个葬送于命运的无常,一个由于小心翼翼和幸运而实现了梦想。

主人公那句话,一张照片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给我印象很深,当时我就在想,阿拉伯半岛电视台是怎么拍到本·拉丹和那么多荷枪实弹的基地组织成员的。

《纽约时报》为什么聘请在战火中坚持写 blog 的巴格达居民做报纸的专栏作家。

最好的记者产生于新闻事件发生的本地,这样的新闻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新闻记者永远应该存在于新闻发生的环境中,他的命运甚至应该和新闻事件是一体的,这样的新闻也就不必再担心什么客观性真实性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上帝之城》为我们展现了新闻学的本质。

 4 ) 三代黑帮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贫民窟三代黑帮的故事,第一代:少年三人行,一人一杆抢,威胁、恐吓、劫车抢旅馆,手段基本停留在抢钱的阶段,自始至终并没有杀害一个人;第二代:小豆子、班尼,两人的道路始自小豆子在旅馆大开杀戒,这是充满了鲜血和暴虐的一代;第三代:始自一伙少年枪杀小霸王(小豆子),接管贫民窟帮派大权。

从三代的道路看出,帮派的手段越来越残忍,参与杀人的少年也越来越多,这样的地方能给人什么希望?

第一代“少年三侠”各自的归宿:一个回归家庭,一个找到了爱情,一个皈依上帝,前两个最后没能逃过被枪杀的灰暗结局,只有皈依上帝的阿夹保住了性命。

阿夹的觉醒在一夜之间,等到发现了心中的归宿,连警察也不怕,他那么坚定地走在寻找上帝的道路上,熠熠生辉,浑身散发神圣气质。

贫民窟又名“上帝之城”,但上帝来过吗?

也许上帝在每个人的心中,皈依才是自我救赎的正途。

班尼:作为黑帮里最好心、最酷的兄弟,欢送会上攒动的人群证明了他的高人气,他想退出帮派,与爱人归隐田园,但哪这么容易?

就像《笑傲江湖》里刘正风想要“金盆洗手”,也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帮派这个东西,只要一陷进去,就是身不由己。

班尼即使不是被误杀,别人也会找他的麻烦。

小霸王:包括后来的第三代少年黑帮,我十分想知道这些人怎么能对生命这么不屑一顾,杀个人就像喝口水那么简单,是什么样的环境造成了这样畸形的性格?

小霸王长得不好看,没有女人看上,杀人如麻,别人忌惮万分,除了班尼,大概没有能说上话的。

在班尼的欢送会上,他看到那么多人,那么欢乐,就连班尼也不和自己站在一块,他不合群了、心慌了,才做出那么离谱的行动,是想恐吓别人、引起注意吗?

包括后来,帅耐德上了报纸,他却没上,表现的那么焦躁。

他就那么想引起别人注意,我猜他心里是极度自卑的,是不是当初他还是小豆子的时候的就是想让大孩子们瞧得起,这一念之差才走上了不归路?

还有帅耐德,可以说小霸王和红毛后来的火并交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从当初单纯的为亲人报仇,到后来杀人的例外成了规则、殃及无辜,他当初作出这样的决定时可曾料到后来的结局?

在耐德第一次出征抢银行,他从红毛枪口下救下一个人的时候,我甚至幻想耐德会成为帮派中的辛德勒,此片慢慢演变成一个温情故事。

但我错了而且矫情了,这里哪有什么温情可言。

后来,他被为父报仇的小男孩枪杀了,在抢银行的时候,耐德杀了这个男孩的父亲。

片中,偶尔会见耐德的人性乍现,包括不让红毛给这个男孩抢,在男孩被抢击中时还试图挽救男孩的性命。

但仅这样,他以为自己就能做回公交车上的那个好人吗?

杀了那么多人他不在乎,倒是在一个男孩身上纠结了,只能说他是假好人,伪善。

回头再想,帅耐德肯定也不想是这样的结局,很多像耐德那样的人也不想成为杀人犯,但就像林达在评美国南北战争时说的那样,战争的开关一旦被启动,就不受人控制了,冤冤相报很难了。

倒是阿炮,身处乱地,却总能洁身自保,后来还误打误撞,从事了自己最喜欢的职业。

想问的是,最后他拍的那些小霸王贿赂警察的照片有没有登出来。

如果没有,岂不是太无望了?

难道当真一点希望也没有吗?

当阿炮和朋友准备持枪抢劫时,他们遇到了什么?

他们遇到了好心免票的帅耐德,遇到了和他调情的女店员,遇到了相信他、载他、和他聊大麻的司机,这些普通人拯救了他们,激活了他们心底的良善。

遇到的不一样,人们眼中的世界就会不一样的,而在那些少年帮派那里,他们的世界又是怎么样?

当生活只呈现一种状态时,你会以为那就是全部,在贫民窟少年帮派的眼中,除了犯罪,他们可曾看到生活的其他可能性?

 5 ) 巴西穷人的鸦片

主页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第七版 环球文汇 2001年08月31日放克音乐巴西穷人的鸦片  放克音乐热力四射巴西的“放克音乐”(Funk,即低下阶层的乡土音乐)目前正热力四射。

夜晚的舞会吸引成千上万各阶层年轻人拥进会场,不计其数的CD正热销。

一些有巴西“放克”气息的舞蹈动作正在纽约、华盛顿、迈阿密等地暗暗流行。

“放克音乐”所以大行其道,主要归功于巴西海内外人士所谓的“贫民区风尚”。

在巴黎,就有一家名叫“贫民区风尚”(Favela Chic)的夜总会以巴西贫民窟的旋律和食物作招徕。

在巴西,电视明星常常暂时寄居贫民区,以增加日后闯荡江湖的资历。

在圣保罗伸展台上,身材美好的模特儿穿着贫民区气息十足的时装,包括每条200美元的“帮派牛仔裤”摇曳生姿。

有些旅行社甚至举办“贫民区半日游”。

穷人发泄的管道社会学家和文化观察学家认为,贫民区风尚所以崛起,道理一如美国主流饶舌音乐广受欢迎。

在巴西和在美国一样,某种源自贫穷地区的旋律和风格可能格外受到中上阶层青少年的喜爱。

巴西共有1.7亿人,其中绝大多数是穷人。

在巴西,社会学家对“放克音乐”反而比较忧心,担心一旦贫穷抬头,可能会带来不良影响。

许多为穷人代言的人士认为,诸如桑巴等音乐,及嘉年华等节庆,都可以算是社会低层人民的慰藉,既可避免爆发强大的运动,更能减缓巴西社会严重不公所带来的痛苦。

“放克音乐”和唾手可得的非法毒品,包括50美分即可买到一条的古柯碱,都被视为下层人物宣泄怨气的管道。

里约热内卢“全球正义”领导人加瓦拉洛说:“过去穷人的鸦片是桑巴舞和足球,如今是放克音乐和古柯碱。

”放克音乐其实是一面镜子支持者指出,如今“放克音乐”也在诸如圣保罗等大城市崛起,显示“放克音乐”热力四播,而不仅仅为市井中人喜欢或毒贩牟利而已。

在里约热内卢,“放克音乐”的歌词往往脱离不了性、暴力和黑色幽默。

“放克音乐”迷说,“放克音乐”其实只是一面镜子,反映的是拉丁美洲愈来愈悲壮的贫穷。

巴西“放克音乐”名制作人“DJ万宝路”说,“放克音乐”就像巴西的一道菜,“这道菜本来是用剩余的肉屑去炖,好用来喂黑奴的,如今却一跃成为国菜,因为它来自国家的精华:穷人。

不论你喜不喜欢,放克音乐的崛起都应做如是观。

”巴西“放克音乐”崛起于20世纪八十年代,将美国文化与拉丁元素融为一体,成为一种原创艺术表现,就如同六十年代融合美国爵士和巴西桑巴舞的波萨诺伐舞曲。

“放克音乐”的盗版CD被四处贩售,再在现代的“放克音乐”舞会中播放。

到了九十年代,因为毒品混迹其中,“放克音乐”的场景愈来愈狂乱。

最近10年,贫民区纷纷被毒枭接收,从收受垃圾到房屋贷款,一切惟毒枭之命是从。

摘自《海外星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1年08月31日第七版)

 6 ) 反差

音乐越好听,故事越残酷。

这是个反差故事是从一只鸡开始的,一只从屠刀下逃跑的鸡。

在里约热内卢的贫民区,追逃跑的鸡的时候也是拿着枪的。

这几乎是一个枪不离身的区域。

这个地方被称为“上帝之城”。

这个城区里,如果你选择做一个平民,那么你相当于选择了等待被抢劫;如果你选择做一个劫匪,那么你相当于选择了等待被枪杀。

究竟哪一个更好?

很多人选择了后者,或许是因为抢劫天天可能发生,枪杀只需要痛苦一次。

毫无疑问这是部暴力电影。

与同期上映的《纽约黑帮》比起来,《纽约黑帮》不过是一部包着糖衣的暴力电影,而《上帝之城》,真实得让人窒息,尽管影片里你几乎看不见一滴红颜料调成的鲜血。

旅馆杀人案,给了Zie初次尝试血腥快感的机会。

当Zie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便已经学会举着枪朝与他无冤无仇的人射出子弹,听他们哀嚎。

这是为什么?

到底是什么,让原本应该纯净得可以感应万物的孩子嗜血成性?

Zie后来果然遂了自己的心愿,成了帮派老大。

他可以一枪毙了自己的手下,只因为他话太多,吵得Zie烦;他可以随便抓两个孩子来打伤他们的手脚,逼迫自己帮派中新加入的孩子在同龄的两个孩子中间选择一个杀死,然后大笑着拍他的肩称他为兄弟;他可以羞辱同是黑人的男子,只因为这个男子的女朋友不愿同Zie跳舞。

仿佛Zie是个十恶不赦的家伙啊!

可是他在为他通风报信的孩子Steak死时替他拢上双眼,似乎他也有人性;他在Robert为他们拍完照后将相机给了他,因为他记得唯一的好友曾将它送给Robert。

一个备受人欺负的孩子难免会生出残忍的心理来。

若是生活的环境是每时每刻都要提心吊胆的地方,孩子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躲起来,象Robert那样乖乖地学习,彻底旁观混战;要么自己做老大。

Zie选择了后者,我想除了众人所说的他野心勃勃以外,还有便是他藏在内心深处的恐惧。

克服担心随时被人用枪指着的最好方法是先用枪指着别人。

Zie后来死在他手下那一群小孩的乱枪之下。

因为正是他教会了那群孩子,出名要趁早——这群孩子不识字的,不会读张爱玲。

“上帝之城”是无希望的,这个阳光充沛的城区里,处处都是阳光投下的阴影:警察不是无能就是与劫匪勾结一齐;向往田园生活的人只会早死,就连Zie最好的朋友、全城最酷、最冷静的劫匪Benny也逃不过这个命运。

Benny很酷,他有漂亮的姑娘、有大把的朋友,不过他没有命享受,他死在一颗原本希望干掉Zie的子弹之下。

影片的情节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这真是个充满反差的国家,热情与冷酷并存,信仰与杀戮同在。

其实,何处不是这样?

不过是对比度的问题罢了。

如果想要活得舒服些,最好冷静些,现实些,就像片中虚构出来的叙述者Robert那样,生活在其中,用相机拍摄下真实,然后把它卖给报社。

抛开个人无力扭转的种族问题等社会矛盾,活在当下最好清楚掌握现实。

影片中还有一个反差,那就是皮肤越黑,牙齿越白。

 7 ) 《上帝之城》

影片把暴力,血腥,毒品,贪婪,侵占,背叛。

几乎所有的丑恶暴露无疑。

具有一种漫画式的视觉冲击,急促闪回的短镜头,大量的定格,动荡不安的景框扭动,透视出影片地点的独有的特质影片结尾总会有个少年出来打死大哥,自己称霸。

上帝之城还继续,当片中杀死小霸王的少年,当他们长大小霸王那么大时,一样会死于少年之手。

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

 8 ) 记录平民历史

之所以看这部电影,是在看了《美国往事》后,豆瓣上推荐有类似电影,于是忍不住找来看。

看到有人拿它和《美国往事》做比较,因为里面都有黑帮兄弟之争。

但是,《上帝之城》里的小黑帮并不是故事的中心,黑帮更新换代延续不断,里约热内卢的混乱命中注定般地在延续着,一代小黑帮成长为大黑帮,然后被更年轻的小黑帮取代,新的小黑帮继续成长为大黑帮,混战、杀戮、流血、无序似乎永远没有尽头。

仅仅停留在故事的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影片结束时显示了一行字“The movie is based on the real story ”,它意欲引导我们关注故事反应的现实世界。

里约热内卢是巴西的一个大城市,而巴西是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的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人们对巴西关注过多的也许只有它的足球,而对它本身的状况兴趣甚少。

影片里的小孩子们有好几种皮肤,显然来自不同的祖先,看了介绍,才知道,巴西历史上有过好几次大的移民潮,其中有着本地的土著、白人殖民者的后代及与土著的混血、非洲奴隶的后代,居然还有25万中国人!

而生活在城里的基本上都是白人,贫民窟里则是五颜六色,“巴西的种族隔离政策和发生在贫民区的暴力犯罪”的根源倒底何在?

现实的政策究竟如何,是否急需改革?

这是我急切地想知道的。

巴西的国徽上有绿色和黄色两种主色调,绿色代表森林,黄色代表黄金。

在殖民者、当代发达国家的掠夺下,不知道它的黄金山是否也早已变成了空山?

也许,是该关注美洲的时候了。

突然想起了《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一书,它现在仍在滴血。

 9 ) 里约热内卢的真实写照

“上帝之城”是政府在贫民区建造的安居房,这里是暴力毒品的天堂,住在那里的孩子们几乎人手一支枪,任何进入此区的货车都难逃被劫的命运,主人公Rocke就是从小生活在这里的黑人小孩,他有自己的梦想,希望成为一名摄影师,他的生活被暴力、流血和毒品所围绕,但是他在面对残酷的生存环境却保存着一颗敏锐的心,他用照相机记录了这个满目苍夷的城市,实现了他的梦想。

电影展现的生存环境,对生活的观察和揭露都令观众惊奇,电影尚且如此,更何况是真实生活在里约热内卢的贫民呢?

 10 ) 里约热内卢不猜火车

就连《中央车站》这么温情的片子,都有当街杀人的镜头,可见巴西里约热内卢的暴力泛滥到了什么程度。

《上帝之城》、《菁英部队》和《人类之城》三部片子分别从黑帮分子、警察、平民三个不同的视角对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做了展现,综合起来就是一副动荡不安的底层世界全景图。

不得不承认,在这巴西三部曲中看到的,完全是一种我们经验以外的生活。

暴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不管你身份如何,不定哪天就横尸街头,犯罪是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是一场冒险。

如果可以选择,没有人会愿意过这种朝不保夕、危机四伏的生活。

里约热内卢山城里的贫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他们必须在那种荒唐、荒诞、粗砺的环境中过活。

按理说,在这样的人间地狱里,每个人脸上都应该写满绝望,自杀成为家常便饭,空气里都是颓唐的味道,但是,三部影片中的人物的精神状态却颇为昂扬振奋,生活态度很是自得其乐。

是什么使得他们即便在火坑中还能尽情的舞蹈?

在我看来,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旺盛的生命力拉丁民族是热情奔放的,他们有着旺盛的原生态的生命力,仿佛血液里都是阳光的颗粒,他们大多性格热情不羁,狂野率性,极尽冒险、刺激与疯狂,追求生命的盛放狂欢,他们跳桑巴、踢足球,走狗斗鸡,玩的就是心跳。

相对于那些文明传承久远,人人温文守礼、规行矩步民族来说,拉丁民族无疑是一些“野人”,然而正是有了如此不可禁锢的活力,他们才能在拉美这块动荡不安的、通行丛林法则的大地上生存下来。

三部电影中,黑帮与黑帮、黑帮与警察的的争斗,都用了许多的快镜剪切,人们行动迅速,精神饱满,山上山下、胡同里、街巷中,快速的跑动、穿插,犹如暴走竞技,有着荷尔蒙乱窜的激昂,场面虽然残酷,但是生气勃勃。

《上帝之城》、《人类之城》中讲述小豆子和班尼、瓦利斯和艾斯两对发小一起谋生的时候,没有任何煽情的、凄惨的画面,虽然只是小小少年,面对着这不测的世界,但他们不消极、不退缩,勇敢去闯、放手去干,脸上没有阴霾,倒是时常笑容满面,得意洋洋,最终也赢得了自己的生存。

三部片中都有歌舞场面,或庆祝生日或庆祝夺得地盘或帮派联欢,他们聚集在一起,在节奏强劲的音乐中,寻欢作乐、青春激扬。

无论争斗、谋生、找乐,他们都有着充足的能量,想到就去做,永远精力充沛,爆发力十足,不知道什么叫做疲劳倦怠亚健康,无论在多么不妙的处境,都要博得自己的一席之地,都要宣示自己的存在。

里约热内卢阳光猛烈,尘土飞扬,社会秩序混乱,是一座活火山,生命之火阴暗的人是没有机会没有资格生存下去的,只有这些拉丁人,这些生命力旺盛、生命意志强悍的拉丁人才能无忧无惧、没心没肺的在这里闯荡。

二、优越的钝感力日本作家渡边淳一说在压力丛生的现代社会生活,每个人需要一些钝感力,来减轻心理的疲劳,应对灵魂的焦灼。

钝感力意为对周遭事务不过于敏感的能力。

“钝感力”不等于迟钝,它强调的是对困遇的一种耐力,是厚着脸皮对抗外界的能力。

它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就像李敖说的,即使穷,也要不忘穷开心。

里约热内卢的人们除了靠旺盛生命力得以生存,还需要生活,身处硝烟之城、虎狼之地,想要生活得乐观自在,心理素质自然不是一般的好。

他们仿佛有一种天生的钝感力,每个人都杜绝了自伤自怜,在与生活的冲撞中,没有太多的思想包袱、情感重担,总是能赤膊上阵,勇猛顽强,绝望、恐惧、抑郁等极端情绪不会成为他们的绊脚石。

体力上的得天独厚,心理上的天赋异禀,让这些人能皮糙肉厚的往前闯,开创属于自己的生活。

《上帝之城》的主角阿包,是个有点懦弱的男孩。

想恋爱,人家看上的是富家子 和帮派老大;想为哥哥报仇,手枪在旁边都没有胆量拿;热爱摄影,没钱买器材;被炒鱿鱼后,和朋友相约去打劫,又下不去手;总之是一事无成,百事不遂。

他的生活中可谓充满了无奈,按常理应该找块豆腐一头撞死算了,但是此人极为皮实,依然腆着脸在街上晃,用无赖的态度对待生活。

虽然没希望,依然有胆色和社会地位悬殊的警察局长的女儿一起并肩看海,热情的为她跑腿,争取相处机会;虽然怕得要死,但还是战战兢兢的进入小霸王的狼窝,为黑帮份子们拍照。

这个人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坚忍的活下去,并且不放弃希望,失业后又找了份送报的工作,并热心向报社记者请教摄影技巧,终于守得云开雾散时,因拍摄仇人被杀的照片而一举成名。

最终横尸街头的小霸王,从小就亡命天涯,也是一位不怕摔打的彪悍人物。

《人类之城》中两位男主角,瓦利斯和艾斯,都是孤儿,从小在街市上讨生活。

被人打骂追逐,那是家常便饭,他们不当回事,乐呵呵的长大了。

瓦利斯打听到亲生父亲,找上门去,遭到冷脸,赖着不走,实现了和父亲一起生活的夙愿。

艾斯妻子跑了,成了单身爸爸,这人满不在乎,还有心情在护林站值夜班的时候勾引过路女子。

这两个人如果叹命苦、爱面子,敏感而容易受伤,那么别说在上帝之城立足,就是能否长大成人都大成问题。

在《上帝之城》里,我们管中窥豹的见识到了巴西警察的无法无天,那些勾结黑帮、贩运军火的警察完美的诠释了“警察是有执照的流氓”这一说法。

不过,当我们在《菁英部队》里看到了巴西警察的全貌,对他们进行指责的冲动就会冷却许多。

在巴西当警察收入极低,政府还要求警方自负盈亏。

而那些贩毒集团的武器达到了军用标准,比警察的装备更好,毒贩们针对警察的袭击也频繁发生。

随便找找,就有这样的新闻:“2006年5月12日晚,巴西圣保罗州各地的警察局和警察突然遭到黑帮袭击,截至14日共有115起袭警事件,这些都发生在12日后的3天内,至少60名警察被打死,1名警察的女友、2名过路人遭遇不幸。

5月15日,发生在巴西圣保罗地区最大的黑帮袭击警察事件仍然没有结束,整个圣保罗地区都笼罩在一片血腥和恐慌的阴影中。

”巴西警察的境遇之惨,恐怕是别国的警察无法想象的。

经济没保障、武器落后、又时常命悬一线,在这种情形下,巴西警察内部腐败、野蛮执法、滥杀无辜,贩卖军火,收保护费,国家机器土匪化,如此乱象也并不全是他们的责任,为了生存,他们的有些不光彩的作为也是情有可原、情非得已。

《菁英部队》里的警察移尸当办案,争夺地盘,勾结黑帮,《人类之城》中毒贩们要下山游泳,会事先通知山下的警察让路。

要在这样的警察黑帮夹缠不清的情形下正义执法,那是痴人说梦。

不过当国家要对黑帮行使霹雳手段进行剿灭的时候,由没有腐败纪录,经过严格训练的警界精英组成的“菁英部队”就会出动。

《菁英部队》很大的篇幅用来讲述即将卸职的纳西蒙多上尉训练他的接班人。

菁英部队成员的训练方法,可以说是惨无人道的,长官们对学员们殴打羞辱贬损是第一课;为了惩罚打瞌睡的学员,给他一个打开了的手雷握着,一松手就会把大家都炸上天;吃饭的时候,把饭往泥地上一倒,还要求学员们把饭吃光;……这些魔鬼教官对学员们进行的地狱式的非人的训练,使得那些精英警察的心理、生理的底线一再下调,由人变成了彻头彻尾的野兽。

纳西蒙多上尉由于自己做了爸爸,对自己在执行任务的时候的泯灭人性、手段残忍、滥杀无辜,颇有悔意,不得不去看心理医生,但是他的继承人要胜任菁英部队的工作,必须继承他的冷血作风,所以纳西蒙多不断的在出任务的时候对两个候选继承人进行示范。

随身带着塑料袋,对嫌疑人进行套头逼供,当场栽赃逼问出幕后人,虐待嫌犯讯问情报等等。

影片结尾,纳西蒙多和马蒂亚斯找到了杀死菁英部队成员内托(纳西蒙多比较满意的继承人选)的毒贩,要当场处决他,毒贩请求不要打他的脸,而纳西蒙多命令马蒂亚斯用散弹枪朝毒贩的脸轰了一枪,这一枪使马蒂亚斯完成了最后的心灵历练,纳西蒙多成功的培训出了一个作风铁血百无禁忌的合格接班人。

马蒂亚斯,这个本来要当律师的斯文眼镜男蜕变成了野兽,不,怪兽。

菁英班的训练也好,纳西蒙多的言传身教也罢,其实训练内容有很多是为了增强学员们的钝感力,把生理上的伤痛忘记,把人格上的受辱抛开,把心中的道德律令和国家的法律条文放在一边,为了在危机四伏的里约热内卢生存下来,为了打击犯罪、完成任务,可以残酷无情、不择手段。

有了优越的钝感力,相当于给自身添加了一层绝缘涂料,可以屏蔽许多负面的思感,使外界带来的恐惧、忧虑、沮丧等带有腐蚀性的不良情绪无法渗透进来,从而使重重压力不影响人的心劲,不消解人的热情,不磨损人的希望。

上帝之城的警察、平民、黑帮份子在这层涂料的保护下,继续着他们危险动荡、热火朝天的生活。

三、柔韧的缓冲力生活在里约热内卢的女人们,完全可以按照《立春》的语法说:我不想在这座城市发生爱情。

三部影片中的爱情,也确实没有一个是圆满的。

《上帝之城》,少年三侠之一和女友逃跑时,被警察击毙;帅哥施耐德的女友被小霸王当众强暴,施耐德一家也随之家破人亡;班尼和漂亮女友要一起隐退,可是在告别舞会上班尼被来寻仇的毒贩误杀;《菁英部队》,马蒂亚斯和美女同学相恋,却因他的警察的身份暴露,两人大吵分手。

《人类之城》,由于帮派争斗,瓦利斯不得不离开女友。

在这座城市发生的爱情,极其容易遭到灭顶之灾,这是一块爱情的死地。

至于亲情,也是难得美好,《人类之城》里的亲情,酸涩凄楚、残缺不全,瓦利斯和父亲好不容易团圆了,但父亲不久又犯事被抓。

三部影片里,唯有友情被保留了下来,用来歌颂。

生命力和钝感力固然不可或缺,但这两种力量并不足以应付所有的问题,所以还需要在人际上找到盟友,既然爱情、亲情都不可靠,那么只剩下友情可以指望,确实,这座城市里的友情是经得起考验的、温暖的、深厚的。

这些被上帝遗弃的人们,在面对生活的冲击的时候,坚实永久的友情提供了柔韧的缓冲力,使他们不至于被摧毁。

《上帝之城》里小豆子身负命案,和好友班尼一起流落江湖,亡命天涯,狼狈为奸,合作无间,闯出了好大的名号。

有了班尼的调停,黑帮间还能和平共处。

班尼一死,杀人不眨眼的小霸王无比伤心,没有了班尼这个制动阀,就完全失控了,于是丧心病狂,大开杀戒,最终导致了自身的败落。

懦弱的阿包也有一个好朋友,两人一起打劫拍照工作,形影不离。

《人类之城》里两位铁哥们,相互扶持,在一场黑帮大战后,他们抛开了父辈的恩怨,一起离开了死胡同山,打算共同抚养艾斯的儿子克莱顿。

《菁英部队》里,两位发小,马蒂亚斯和内托,在警队相互砥砺,共谋正义事业,内托代马蒂亚斯送眼镜给小男孩,被黑帮埋伏杀害,无意间救了好友一命,马蒂亚斯伤心欲狂,心性大变,放弃了做律师的打算,一心为好友报仇,最终成长为凶暴的野兽刑警。

不管是什么身份,这些人建立的友情都是同样的真挚,同样的颠扑不破,而一旦失去友人,那柔韧的缓冲力不再,当事人无一不陷入疯狂,有着自毁的冲动,可见那份友情对他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如果说生命力和钝感力可以保证一个人的生存和生活,那么友情带来的缓冲力则能够深入到一个人的生命,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这种春风化雨的力量,为戾气缭绕的上帝之城平添了几许祥和,为水深火热的人们带来了福祉。

四、苏格兰VS巴西《猜火车》里的主人公,企图反抗主流社会,颠覆四平八稳的人生观价值观,拒绝过平庸的制度下生活,对生存的荒诞进行存在主义式的思考,并通过一次对友情的背叛达致自我的新生。

苏格兰阴郁的天空下,马克一伙颓唐而迷惘,走到了消极无为的极端,而里约热内卢灼热刺眼的阳光中,那些精力充沛性情彪悍的年轻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感性而鲜活,敢打敢拼,横冲直撞,生猛无畏,有一种青春勃发的少年精神,他们凭着生命力、钝感力、缓冲力的三位一体,在火坑中也能尽情舞蹈,他们血液里有着阳光的颗粒,他们忠于友情,他们不猜火车。

《上帝之城》短评

浪费了不少时间

10分钟前
  • 很差

6-70年代的巴西少年,贩毒、黑帮、火拼。我们这边红卫兵惨斗,令人悲伤的一代人。今日的巴西好像还是毒品遍地,不知道是不是国民性的原因,同样中国也穷,但是中国的家长只要在能控制之下,好像很难让自己子女变成那个样子。贫穷真是可怕。

11分钟前
  • 影杂志
  • 推荐

第一次观看于2015年2月2日,第二次于2022年1月21日观看,其实故事主线是人物叙事,按照人物成长为主线,其实是传统的叙事方式,而镜头和剪辑的风格类似于gay richie等,看完后产生的疑问,所以FAVELA到底是怎样的?

14分钟前
  • MichelleLOU
  • 推荐

剧情有点杂乱,前面还好,后期配角变主角的赶脚。45分钟弃剧,本来是冲着奥运会同一个导演去的

15分钟前
  • 独行疯狼
  • 较差

不太喜欢类似的电影。

20分钟前
  • 静静回来了
  • 较差

其实我觉得片子太亘长了 阐述的角度有点多 多的有点乱 没有特别深刻的东西 镜头也很碎 这种镜头比较适合出现在文艺片里 当然上面也只是我的个人观点 不过电影的音乐都很不错 喜欢南美的音乐 喜欢黑人音乐

21分钟前
  • 又寂寞又美好
  • 还行

不喜欢啊,不喜欢

23分钟前
  • 韦达柯
  • 较差

还行吧,很一般的骗子啊,都没有《血钻》好看,这么高的分数是因为有勇气拍出来么。。。。

28分钟前
  • 囍弗斯
  • 还行

好无聊好吵好混乱,虽然故事线还算清晰,但我不喜欢。以前觉得gc就那样,现在觉得安全安保真的很重要。贫民窟,走不出的战争和人生,被困住的是思想还是自己,命运安排还是无力困局。唯一反思/收获:要不断学习和进步,去打开视野。ps:当然,发财有很多种方式,成功不单一被定义,如果符合你的价值观就和谐了。ps:愿爱与和平。ps:到底什么是国家、个人,到底什么是责任、还是维护统治? the end:人的思想、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31分钟前
  • 风雨玲琅
  • 较差

真实的暴力圈里,谁也不是老大。

3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黑道和小弟什么的,让我联想到了港片,如果十分制的话,我愿意给片子十分满分,虽然我并不喜欢它,但我实在无法否认这部电影的确是非常之精彩……几乎无懈可击。

36分钟前
  • 秋库布里克
  • 力荐

这暴力的电影我居然看得津津有味,这些小屁孩一群赛一群地酷,越小越无情。

41分钟前
  • Angela
  • 力荐

看的眼睛累死了,,一直处于黑暗状态···反正故事对我来说缺乏吸引力,,,巴不得快点结束。。

43分钟前
  • KIARA
  • 还行

摇摇晃晃的镜头,好象即使以人的视角,也不该那么凌乱。控光用的总是过曝,这又是什风格特色。这电影非常愿意展示贫民窟和更加**的生活。上帝生活的地方难道是自嘲?片子人物也太杂乱纷繁。不过偏爱里边蜡烛燃起时仰拍的那个镜头。宗教浓郁的气息。而他拿起相机那个意外着实震了我一下。。呼。

44分钟前
  • Mmm
  • 还行

尼玛画面一抹黑,看毛。

49分钟前
  • 般若@居士
  • 还行

巴西土匪的争斗 很暴力

50分钟前
  • 少年派的崛起
  • 还行

五星神片,剪辑绝佳。暴力美学的典范。通过人物传记不断闪回的形式展现暴力“永动循环”的意味,也让每个人物都有了立体一面。影片的视角值得讨论,一个兄长死于暴力、从贫民窟长大的懦弱孩子,躲在角落默默记录这一切,而将贫民窟暴力拍摄下来的行为,使得他为上层社会接受,成为身份清白的记者,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媒体对底层叙事的吸血,曝光他人的流血与死亡才能换一张阶级上升的门票,才能获得报社主理人的青睐,也实在是一种讽刺。

51分钟前
  • 惠子
  • 力荐

暴力。。。

56分钟前
  • 指环的影子
  • 较差

待重看

1小时前
  • 屍身人面獸兒
  • 较差

that's a real saga, an epic like story of the people of the gangsters.

1小时前
  • pz0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