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小丑2:双重妄想

Joker: Folie à Deux,小丑2,小丑:双重疯狂(台),小丑:双疯(港),小丑2:二联性精神病,小丑2:双重疯狂,Joker 2

主演:华金·菲尼克斯,Lady Gaga,布莱丹·格里森,凯瑟琳·基纳,莎姬·贝兹,史蒂夫·库根,哈利·劳蒂,雷·吉尔,梁振邦,雅库布·洛弗兰德,比尔·斯米托洛维奇,莎珑·华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加拿大语言:英语年份:2024

《小丑2:双重妄想》剧照

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1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2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3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4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5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6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13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14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15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16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17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18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19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20

《小丑2:双重妄想》长篇影评

 1 ) 舔狗扶你青云志,嘎嘎推你下山巅

《小丑2:双重妄想》借着第一部的炸裂口碑,时隔五年在大陆院线上映,本应引起一场狂欢,但事实是关于电影的风评却持续走低,让一众院线观众按在地上摩擦唾弃。

让三疯带你分析分析这到底是怎么个事儿!

一、小丑落幕《小丑》的两部单体电影其实是导演给哥谭市小丑的故事画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如果第一部讲的是“小丑上线”的故事,那么第二部讲的是“小丑下线”的故事。

实话讲,小丑第一部讲的是英雄小丑的诞生,它是抛物线上扬的部分——一个悲催的人一步步成为小丑的过程,这当然会给观众们带来不少的惊喜和共情。

一个长期受虐的底层精神障碍人士,由于自身的遭遇与社会的不公共等等多重因素挤压,塑造出了一个疯狂小丑的角色,成为整个哥谭市底层民众的精神图腾,将一场人生悲剧演绎成了英雄赞歌,这其中的情绪和后劲,是使得影迷们打高分的重要因素。

同样讲,小丑第二部要完结整个故事,讲的是小丑的落幕,它是抛物线走低的部分——英雄小丑不在亢奋而变回一个社会底层精神病人的过程。

与观众期待的小丑继续大杀四方,亢奋混乱,带领底层人民抗争的预期严重相悖。

英雄赞歌已经走调,人们满心欢喜的疯狂不再重演,这个哥谭市如果酒醉疯狂后清醒的人一样,无精打采黯然落幕。

观众的预期差,其实是《小丑2:双重妄想》被差评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希望的是另一场狂欢,而不是一场伴着歌舞的法庭审判!

二、尬聊尬舞小丑第一部是惊悚悬疑和双重人格的类型片结构,严格按照剧作法的成熟类型片电影,观影过程除了双重人格意识混淆的是观众们产生的“解密”快感。

其次就是情绪上严格让剧中人与观影人产生共情感。

亚瑟成为小丑要打破城市固有规则的枷锁,冲破上层人士,而观众们已经成为哥谭市的每一个市民,参与这场狂欢。

小丑第二部却已改签做风格,除了多重人格外,通过律政片的形式去拷问人性,又通过歌舞片的形式去外化亚瑟的内心和多重人格。

无论从表现形式上单一且乏味,采用歌舞片又严重拖延叙事节奏。

可以说真是在电影里尬聊尬舞,这些不讨喜的东西集合在一起,观众们当然不会买账,这很正常。

三、华金嘎嘎说说《小丑2:双重妄想》演员的表演,小丑男华金·菲尼克斯其实还是无可挑剔的,他的表演依然上乘,只不过受困于这个故事的完结和导演的要求。

一个英雄的落幕,神跌落神坛,华金努力的压制着小丑回归亚瑟的表演,使神变成人甚至是一个精神病人的过程,这个从盈走衰的过程,表演上很开门,依然是《春庭雪》级别的表演。

再说雷迪嘎嘎,首先提示,她这个角色并不是小丑女哈莉·奎茵,而是一个叫做莉·奎佐尔的新角色。

这个预期落差也是观众不买账的一个点,本来期待的是玛格特·罗比,您却给我来了一个雷“鬼”嘎嘎,这落差!!

其次,既然是歌舞剧,雷迪嘎嘎本来就是歌后级别的歌手,却也并没有给电影增添什么滋味!

最后,确实是表演太过于纸片化了,只是在亚瑟脑子里换了几套衣服,在哥谭现实中鼓励鼓励(勾引起)亚瑟内心中小丑的人格,并没有起到特别亮眼的作用,四、舔狗故事小丑第二部其实就是一个舔狗的故事,这多少有点让人是可忍孰不可忍。

大家满心期待的小丑和小丑女大杀四方,结果却换来了华金舔嘎嘎、嘎嘎毁华金这样一个故事:你有了我的娃,我甘愿从小丑变会人;不不不,我爱的是小丑并不是亚瑟,你变回小丑。

正所谓,小丑舔你(嘎嘎)凌云志,嘎嘎推你(华金)下山巅。

大家都下去沉淀沉淀吧。

 2 ) 重现他者的可能性——“小丑”符号、媒介与认同

短评写不下了,就放在这里吧。

2024.10.02. HK. YOHO MALL I. IMAX. 社会对于第一部能产生强烈反响,除剧情结构本身具有类型片式的冲击力外,大抵还可以归功于其对大众而言功能性的情绪化呈现,即是对于“疯狂”的精彩呈现。

若继续带着对这种效果的期待去感受这部续作,无疑会大失所望。

但本作对于“小丑”这一符号自身的解构,以及对于媒介的反身质询,似乎携带出了某些我期望之外的价值。

法庭上,心理医生宣称主角亚瑟身患的“常见”精神疾病之一是“无法理解他人情感”。

但曾目击亚瑟行凶、曾是亚瑟同事的侏儒却在法庭上颤抖地说,亚瑟是唯一从来不会嘲笑他,对他真正好的同事。

亚瑟,是唯一一个可以共情侏儒,理解侏儒的人。

而侏儒在目击仅有的对他和善的人,也变成癫狂的杀人疯子后,他开始恐惧,开始连续的彻夜不眠。

在以心理医生为代表的主流社会将亚瑟定义为“无法理解他人情感”的疯子时,他们早已忽视了,从小一步步被抛到社会边缘,被挤压到阶级底部的亚瑟,从来没有被任何一个人真正共情、理解过,包括亚瑟的母亲,她也将亚瑟视为他者、客体,对亚瑟的生活和精神体验嗤之以鼻,报以嘲弄。

由于阶级与生活背景,亚瑟与主流社会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他无法理解主流社会的笑话,而主流社会的人们也无法理解他的笑话,人们只是把亚瑟本身当作一个笑话。

亚瑟被划为了社会中绝对意义上的他者。

在社会抛弃、挤压、忽视亚瑟的主体性,所有人无意识拒绝理解亚瑟的情感后,最终又反过来指责亚瑟本人“无法理解他人情感”。

我们知道,当亚瑟与同样边缘的侏儒相处时,他完全具有理解、体认他人情感的能力。

在对Joker极度痴迷的Lee出现后,亚瑟觉得板上钉钉的生活似乎裂开了某种缝隙。

他认为,Lee是生活中第一个能够分享他的情感,体认他的过去,与他互为主体的女孩,通俗来说,也就是真正能够爱他的人。

那是连亚瑟母亲都从来无法给予他的理解与爱。

在绝对的孤寂中,这种能够被他人完全理解的机会,是如此珍贵,也是无望的生活中他唯一能够尝试抓住的光亮。

在Lee的各种“鼓励”下,亚瑟继续延续着他那疯狂的表演。

他开除了自己的辩护律师,就是为了能够让自己能够以小丑形象进行所谓的“自辩”,也就是进行他浮夸、疯狂的表演。

法庭上看热闹的观众,都满意地对着亚瑟以小丑形象的表演嘲弄般的起哄着。

除他们之外,Lee、以及电视屏幕后的观众都深深地被小丑的表演所吸引。

在这部电影中,小丑不再只是出自漫画书的一种形象、一个名号,“小丑”文字符号所代表的含义与亚瑟完全重合。

小时候母亲对他所说的亚瑟生来是给他人带来欢笑的,亚瑟便将路边小丑当作了他的职业。

他期望能够通过这种形象来引起他人的注目与欢笑,对他而言这便是一种认同。

而以小丑形象在出现在电视荧幕杀人后,他开始被崇拜者、模仿者追随,在法庭上表演时,他成为了观众们消费的对象,在这些过程中,他始终被人注目,他继续像一个“小丑”一样,通过浮夸的展示给人们提供所谓“情绪价值”,在被注目被消费的过程中获取他所需要的认同。

但是,当亚瑟在结案陈述时,他筋疲力尽。

他突然中止了自己的表演,开始流着泪陈述自己真实情感,阐明小丑只不过是表演的包装,这里只有亚瑟。

他尝试洗刷小丑这一符号的覆盖在他身上的含义。

而在这之后,Lee却从法庭听众席起身离开,而又有一些听众也随即开始离开。

到台阶上寻到Lee时,亚瑟才发现Lee爱上的从来不是他自身真正的情感与个性,而爱的是他的疯狂的幻想、他的小丑形象的包装、以及他精彩绝伦的表演。

真正吸引Lee的,是亚瑟独特演绎的小丑这一符号。

可以说,Lee与法庭上看热闹的听众以及电视屏幕后的观众一样,她们只是在消费小丑这个彻头彻尾的精神病的疯狂形象,这种疯狂的另类形象为他提供了一个奇观,一个噱头,一个可以娱乐消费或甚至是迷恋追随的产物。

Lee只能理解小丑极致的疯狂,但不能也不想理解脱去伪装后的亚瑟的真实情感。

生活的缝隙陡然闭合,不再有人可能理解、想象亚瑟的情感,亚瑟又绝望地回归绝对的孤独,就像他从小那样。

在本片中,出现了非常多的电视转播镜头。

亚瑟在谈话、采访以及庭审等情况下,甚至在几段亚瑟想象的歌舞表演场景中,都被摄像机对准。

导演有意的数次将镜头对准相机、相机的监视器、转播的电视机,以及直接切换为录制相机的“第一视角”,无疑是想突出这一媒介。

通过相机,小丑的疯狂形象被转播方当作商品播到家家户户之中,供人们消费、娱乐、嘲笑。

这一情节似乎与第一部《小丑》在现实生活中的火爆有着某种契合,《小丑》中银幕里的小丑极端疯狂,为一部分观众提供了一种功能性的情绪宣泄出口,也成为了他们消费的对象。

当然,第一部中对亚瑟的过去以及遭遇也有不少呈现,但在如今,许多观众们似乎只想从屏幕中攫取能够供自己消费、供自己情绪释放的东西,而不再去想象屏幕中的面孔,也拥有着主体的情感。

绿洲 (2002)8.72002 / 韩国 / 剧情 爱情 / 李沧东 / 薛景求 文素利三年前,我在北京电影节初次遭遇我最喜欢的电影《绿洲》。

当时,我被李沧东导演的这部讲述智力残障与脑瘫患者的故事深深打动,在这部电影中,李沧东带着我体认了两位绝对的边缘人的情感与生活,并使我反身去思考自我对于边缘群体的态度。

但是,当出现了一些主角因为身体障碍而愚笨或异常的行为的情节之时,北影节影院内的部分观众居然发出数次笑声。

那是一个正常人,对一个不如自己的缺陷群体的嘲弄与消费。

电影对这部分观众而言,仅仅是消费的产品。

出影院后,我在短评内写下「影院的有些观众们关上了李沧东为他们打开用于体认主角的那扇窗,傲慢的放肆的笑着窗里的人,享受着所谓“正常人”的身份。

」就如《小丑2》中的观众一样,在亚瑟是恶劣罪犯这一定义的加持下,他们可以更加放肆地嘲弄和消费亚瑟,而绝不可能体认屏幕后的人。

心灵猎人 第一季 (2017)9.02017 / 美国 / 剧情 惊悚 犯罪 / 大卫·芬奇 安德鲁·道格拉斯 阿斯弗·卡帕迪尔 托比亚斯·林道赫姆 / 乔纳森·格罗夫 霍特·麦克卡兰尼这部影片与我最近在看的Mindhunter也有一定的对应。

对于罪大恶极的犯人们,我们是否可能去尝试追溯以及理解在成为杀人犯之前的他们?

我们是否有机会重现那些被主流社会当作怪物的他者?

就像看到在《小丑》中我们看到从小被家庭和社会挤压、塑造的亚瑟的过去后,对亚瑟得以进行主体化想象与理解。

理解绝不意味着原谅和认同,而是我们有可能通过他们的过去,追寻到那一个个逐渐构成他们的生活因素,以及最终解释与挑战结构性的社会背景。

这些要素构成了他们破碎的一生,就如亚瑟,对于他来说,无论如何已经无法改变,对他而言唯一的解决方案只有blow up一切。

但尝试挑战与改变那些要素,或许能够从头改变未来其他“亚瑟”的一生。

2024.10.03 / 03:40 结局还非得给哈维丹特炸成双面人哈哈哈哈哈,好惨一哈维。

 3 ) 继续上一部对精神病患者的剖析,依然角色研究类电影

#小丑2:双重妄想# (Joker: Folie à Deux)(B+) 续集其实是第一部挺好的延续,继续深入研究一个精神病患者究竟经历了什么,成因、症状和引发的后果。

影片像带观众走入了亚瑟(Arthur)的大脑,包括音乐、歌舞的部分也是在他脑中发生的幻想,只是我们有机会通过电影体会了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真实感受。

基本上如果你期盼的是一个超英电影,显然会失望,但如果你喜欢第一部对一个精神病角色的研究,那么本片算是合格的续集。

第一部时导演没有把亚瑟的精神疾病解释得很清楚,因此引发很多讨论,究竟哪些是真实发生的,哪些是幻觉,他究竟是不是一个精神分裂者等等。

而续集就是去回答这些问题,通过庭审的过程一一解释他究竟经历了什么。

这次导演不再故意卖关子而是从开头就告诉观众他确实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且带我们走入了他的大脑。

我们可以看到亚瑟确实曾在儿时遭遇虐待,后又遭到各种霸凌,而最重要的是,他有表演性人格分裂。

他渴望被看到、被瞩目,但之前他的生活却没有人注意到他,直到他变成一个罪犯反而成为了明星。

这让他感觉第一次被关注了。

哈莉奎恩只是众多崇拜者之一。

哈莉奎恩这个角色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重要,本身起到的作用就是一个拉拉队的存在。

就好像我们看到的很多杀人犯在庭审和关押过程中,总收到一些崇拜者的来信,甚至有的女性要嫁给他们,这确实是现实中常发生的事。

比如Netflix目前播出的‘Monsters: The Lyle and Erik Menendez Story’ 里的真实案例,就有女性要嫁给杀害自己父母的那对兄弟。

那对兄弟在狱中收到好多粉丝来信,被很多人青睐和崇拜,即使他们都承认了杀害父母的罪行,与Joker的故事非常类似。

所以Joker的故事其实就是在讲Menendez兄弟这类精神病杀人犯的养成,只是故事放在了蝙蝠侠的宇宙里而已。

时不常会听到检察官是哈维巴登,或提到哥谭市,但也仅此而已了。

大部分的精神病患者小时候都遭遇了某种程度的虐待和暴力,造成了创伤,最终变得残暴。

这就是为何我们要特别注意小孩子的成长环境,不能乱刺激孩子,更不能让他们遭遇这些精神、身体上的暴力行为,特别是来自家庭内部、来自他们信任的人。

当然具体到的亚瑟,他的母亲也有精神病,所以遗传依然是主要原因。

这些我们其实从第一部都能分析出来,续集有没有其实无所谓。

但既然导演要进一步解释,也能更多引起人们对精神病患者的关注。

如果本片披着超英电影外衣能让很多观众更多关注精神病患者也算是有很大社会意义的。

此外,可以通过亚瑟的故事看到很多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比如各种形式的霸凌,暴力,执法上的漏洞等。

像本片中的监狱里罪犯和精神病患者甚至可以接触到打火机、火柴、刀子等危险物品,并在监狱里吸烟,混乱不堪。

而影片也希望通过这部续集展示像Joker这样的人只是很多精神病杀人犯中的一个,从而让人们关注这类犯罪者的成因而不只是一个个体。

歌舞的段落占据一半以上,其实我觉得还是有增加娱乐性的。

毕竟,大部分的人会觉得监狱、庭审内容过于压抑和沉闷,而亚瑟确实有很多幻觉,这些幻觉以任何形式呈现都行,可以更加夸张,但本片则选择了歌舞剧,我觉得效果不错。

主要是歌曲选得很好,Lady Gaga唱得也很好,很多时候会让你觉得在看她的个人演唱会。

哈莉这个角色的存在其实就是进一步展示亚瑟的渴望被爱、被关注的需求,并贡献了很强的OST。

总之,这不是一个动作片,而依然是一个角色研究,也是很不错的探讨精神疾病、暴力和犯罪的电影。

虽然摄影、构图等有一些惊艳的地方,但很少,不太需要IMAX。

 4 ) 小丑2的争议

《小丑》曾是一部引发我痛觉的电影。

但我觉得很多人和我相反:是把它当一部“解气”的爽片来看的。

承认吧,不论影评人将这片儿捧得多高、也不管它拿了多少奖,它能走上神坛并风靡世界的最大原因是:它把绝大多数人看爽了。

“爽”是因为它很方便人自我带入:首先,一个贫富悬殊、翻身无望外加人情冷漠、虚伪势力的社会,很好带入——这从电影开篇亚瑟和卫生局社工的对话就已奠定:“是只有我这么觉得,还是这个世界真的越来越疯狂了?

”“气氛是很紧张。

大家都很沮丧,人人都在挣扎,找不到工作,如今世道艰难......”

其次,身处这样一个残酷暴戾的社会,很易激起人愤世嫉俗、自怜自艾的情绪。

而华金·菲尼克斯以其恐怖的演技,细致展现出一个原本只能算有点病态的人如何被更加病态的社会彻底逼疯的全过程,这就更方便人去带入了。

活在这样一个世界:孤独、压抑、委屈、愤懑;无法交流、找不到存在感;臆想、诞妄、认知失调;挣扎、绝望、自暴自弃、自我毁灭......

在孤立主义盛行、国与国之间矛盾加剧、种族战争愈演愈烈的今时今日,人们普遍的生存状态和普天之下的底层共识似乎都趋同了——他们需要一个发泄口,于是《小丑》顺势成了“时代电影”。

看着在一个熟悉的平行世界,有那么一个令你感同身受、心有戚戚的受害者,以在大银幕上放大自身痛苦的方式替你“反抗”那些你不敢反抗的、发你不敢发的疯还最终取得了社会的“认可”,这种感觉就叫爽。

问题是:爽过之后怎么办?

——反正我是有点累。

尤其是从2019到2024,五年过去了,发生了太多。

很多事情越来越疯,疯到出乎意料、震碎三观。

别说跟着一块疯的力气,有时看多一眼都嫌累。

就看看每天的新闻吧,再瞅瞅底下的评论区——哪怕是“影评”下方的留言区:“没礼貌”的发疯行为还不嫌多么?

我真的不需要再靠小丑来给我描述这种疯了。

好,退一步说,让我们继续认真、深入地“带入”一下:假如我就是小丑,就是那个童年遭到虐待和性侵、被父亲抛弃、被母亲欺骗、饱受他人欺凌和社会冷眼并无力改变自身命运的可怜人(怎么可能),那该怎么办?

发疯肯定不能算一条“出路”。

改变不可能,寻死更不能。

亚瑟在《小丑2》中向来探监的人解释道:“我杀默里的当天晚上,是原打算在舞台上自杀的。

”——我相信他说的是实话。

如果你的记性足够好,就该记得在直播杀人的当夜,亚瑟在化妆间用枪抵住了自己的头。

——直到杀了五个人以后,他的内心都被巨大的矛盾和挣扎填满,所以才仍想着自杀。

哪有什么天然的反社会“英雄”,复盘亚瑟的每一次杀人,其实都算“被迫”:地铁上那三个,殴打亚瑟在先;同事兰德尔,用枪陷害亚瑟导致他失业;至于母亲,幼时坐视亚瑟被虐待且一直欺骗他;(当然,关于母亲到底跟托马斯·韦恩是不是有一腿,亚瑟究竟是不是他的私生子,影片留了个悬念)

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默里,他对亚瑟毫无同情、语带讥讽的态度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当亚瑟一时冲动将他一枪爆头后,整个身体都在不停地颤抖——恶魔,不是这样的。

影片结尾,站在车顶的亚瑟终成小丑,他缓慢地张开双臂、接受众人的顶礼膜拜——然而却无人看见“小丑”此刻双眼噙满的泪水。

(请记着:你是观众,不是众人,你应该看见)

这一切都说明:《小丑》其实不是一部“反英雄”的传记,而是一具千疮百孔的灵魂被迫滑向黑暗的悲剧。

直到影片结束,“小丑”的人格也未算得上完全建立、那个“王者降临”的场面也绝非在讴歌,只不过是普罗大众把它看成了这个样子。

所以《小丑2:双重妄想》的故事也就称不上是对1的“反写”或“消解”,而是一种深化和继续。

所有认为《双重妄想》颠覆了前作“小丑”形象的,恕我直言:你把人性想的太简单了,人性还真就不是贫富差距、阶层分化、“被人欺负的我”和“欺负我的他人”这样简单的二元对立,还真就不是“亚瑟”和“小丑”的二选一。

而且,偶像崇拜是件愚妄的事情。

一个人再不幸、你再移情于他,他杀人反社会的行径也不值得崇拜。

若是一个虚构的银幕形象,一部电影,则更没必要崇拜。

话说的更狠一点:《小丑2》结尾那个人正是因为不能接受“小丑”形象的幻灭、无法忍受“偶像”的崩塌,才愤怒地一刀刀捅向曾经的偶像。

这跟银幕下的一幕达成了神奇的互文:很多人看完《小丑2》,自觉其毁了自己心中的“小丑”从而怒打一星......银幕上的人,是觉得眼前的亚瑟冒犯了小丑;银幕下的人,是觉得眼前的电影冒犯了《小丑》。

可是“小丑”——或亚瑟的人性是很复杂的,不像那个人一样“非此即彼”:杀人的、杀完人后悔的;邪恶的、善良的;暴戾癫狂的、脆弱无助的;龌龊阴暗的、辗转难眠的;冷酷无情的、唯一对侏儒同事施予爱的——可以是同一个人。

一副身躯,容得下难以想象的“二元对立”。

小丑的辩护律师和Lee都错了,她们都对亚瑟强调“让人看到真正的你”却以为“真正”只有一面,他们要求这个人“选一面”:辩护律师将人性看得太理想,而Lee是个十足的变态。

而亚瑟也因为她们的影响,陷入了更大的错乱、困惑和纠结。

幸而,他终于明白了:“没有小丑,只有我”的意思不是说“小丑不存在”,而是说“不论亚瑟还是小丑,都是我。

”——这就是真相。

关于人性的真相。

《小丑2》比《小丑》拍的更人性。

把它们合在一起,才是一部完整的电影。

亚瑟最终接受了完整的自己,诚实地面对了自己。

当一个人能诚实地接受自己,不管是曾经的还是现在的,他也就获得了解脱。

亚瑟死而无憾。

反而是杀亚瑟的那个人:因无法直面真实的自己,即便杀了亚瑟还是在背景中转而拿刀割自己。

过去曾有很多表现“精分”的经典电影,其结局都落在“直面自己”这一主题上。

譬如《出租车司机》:救出雏妓、成为英雄的特拉维斯事后回归平凡,他不再愤怒,依然是那个不露声色、隐于夜色中的普通人。

《小丑》1、2均有向《出租车司机》致敬再如《搏击会》,爱德华·诺顿最终干掉了布拉德·皮特这一第二人格,他对心爱的女人(海伦娜·伯翰·卡特)说:“相信我,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是,一切都会好起来。

诺顿远比亚瑟幸运,他的女人可以接受真正的、完整的他。

两部《小丑》加起来,不过是讲了曾经一部电影就告诉过我们的事:正确地认识你自己、坦诚地接纳你自己。

那并不恐怖。

 5 ) 一些拉片解读|当我们谈论《小丑2》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命运发牌的时候被我看见,小丑竟是我自己。

10月14日首映场看过《小丑2》,客观上可以给个三星及格分,它自然不是一个符合期盼的完美续集,但光凭这一点不能判定它就是烂片,影片中依旧有很多值得解读的表达,至少带给我不少触动跟思考。

上线流媒体后可以做更多拉片解读,这篇就一直拖延半月至如今。

想说的太多,只能整理思绪、删繁就简。

水平有限,欢迎批评指正。

参加首映总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北京万达CBD里搭起了最具代表性的楼梯场景,影迷、媒体和各种kol纷纷打卡。

毋庸置疑,小丑是一个全球流行的文化符号,因此《小丑2》的评判或许必定要脱离电影范畴,上升到更复杂、多元的领域。

在影片未达到全球观众预期的事实背后,我想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当我们在期待《小丑2》的时候,我们在期待什么?

】(以下数据截图日期为2024.10.17)

Metacritic 影评人给出59分(60人),用户给出9分(7500+人)

Letterboxd 影迷给出2.5星(500人)

烂番茄 影评人给出33%的新鲜度(334人),爆米花指数仅32%(5000+人);

IMDB 分数仅有5.3(76000人)在期待《小丑2》的时候,观众想看到的或许是疯狂的世界里有人有勇气反抗。

小丑邪魅登场,在他的悲惨人生与癫狂蜕变里,观众获得一种观影快感、愉悦感和优越感。

小丑的故事内核极其适合当下,其中对英雄和反英雄的思考、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恰恰是如今稀缺的。

看过《小丑2》再回头去看托德·菲利普斯当年在威尼斯发布会的发言,就会发现他对“亚瑟”、对“小丑”的理解始终如一,也许是影迷一开始就误读了他,并不是他突然“对不起”影迷:我们影片里的小丑,他的目的并不是’看着世界燃烧’,他是一个在寻找自我的人,他的目的就是逗大家笑,给世界带来快乐,这和之前的小丑形象都不一样。

只是在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他做了几个错误的决定,然后沦为了某种错误的象征。

昆汀在跟布莱特·伊斯顿·埃利斯(《美国精神病人》的编剧)的播客(https://www.breteastonellis.com/podcast)里同样力挺托德和《小丑2》,虽然用a big, giant mess 来形容这部电影,但本质上还是认同托德这种跳脱开范式、领先观众期待的行为。

小丑为自己辩护,托德用电影表态。

电影《小丑2》里,信徒对小丑跌落神坛的愤怒,和现实中影迷对托德、华金的不满,是极其相似的。

《小丑2》的一半情节都发生在法庭之上,随着这场审判的进行,前作的不同角色以证人身份轮流登场。

亚瑟决定为自己辩护,并承认小丑并不是他的分裂人格——小丑压根就不存在,一直以来都只有亚瑟,他也承认了自己的罪行,这场审判在一场爆炸中走到终点。

从前我同情(sympathy)小丑,如今我是共情(empathy)他:同情的时候带着怜悯,他受尽欺负,能反抗就好了;共情的时候带着悲伤,完了,你的mental disorders我的mental disorders好像都一样。

《小丑》的故事可以用亚瑟登上穆雷秀的那段笑话完美概括:What do you get when you cross a mentally-ill loner with a society that abandons him and treats him like trash?I’ll tell you what you get! You get what you fxxking deserve! 于是在狂怒中,亚瑟把枪口对准了穆雷。

《小丑2》结尾 同样是这段对话 仿佛暴力的无止尽循环亚瑟的结局和穆勒一样,被曾经的崇拜者sha死。

这是非常浅显的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一旦我们的“精神符号”做出不符合人设的举动,我们就要把他推下神坛,造神实在太容易了。

2019年底是疫情爆发的时间,《小丑》在全球范围内反响热烈,无疑和“小丑”身上对规则、秩序的蔑视,对虚无主义的嘲弄和挑衅脱不了干系。

小丑是混乱的代言人,是香烟、狂欢和杀戮的结合体,是对awful people的一次绝对主观审判。

【主角亚瑟的人物转变:表演者的二重性】小丑是Unwitting Icon表演者的二重性体现在他对两重身份的渴望,他要带上面具,他也要做自己。

这两者的界线只在他的心中,亚瑟享受表演,却并不享受小丑身份的反噬。

这一点具体体现在《小丑2》的开头动画里。

《小丑》里,公交车上的黑人小孩触发了亚瑟的表演欲,在幻想里,主持人穆雷对亚瑟说,我愿倾其所有来换得一个你这样的孩子。

亚瑟生长在一个畸形的家庭里,父亲的缺席让他或多或少渴望扮演一个“乖儿子”的形象,甚至可以说,他会愿意牺牲自我,去饰演一个父亲心里的好儿子。

在男性缺席的前提下,亚瑟无法学习到三人和谐相处的良好关系,所有介入他和母亲之间的第三人,都被视作入侵者和背叛者。

【表演】定义了【小丑】的身份,是其自我认同之中的关键部分。

导演托德定义他是Unwitting Icon,因为他是被哥谭市民的疯狂所淹没的一个空壳,人们投射在他身上,自己需要的放纵、疯狂,无人在意他的真实想法。

这种错位本身就充满讽刺意味,影片的政治含义极强,和《出租车司机》一样,主角们都被动做出犯罪行为,又被荒谬地推上某种“神坛”。

在故事内核上,也不难看出《小丑2》对《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有意或无意的致敬:小丑希望蝙蝠侠与哈维·邓特将自己击毙,如此一来,他们所信奉的正义就不过只是一场表演。

这种表演和小丑的表演又有什么区别?

如果不是到了迫不得已的时候,谁不想正义凛然呢?

《小丑2》里反复出现的讲笑话情节就是最好的印证,狱警以这样的方式来霸凌亚瑟:既然你自称小丑,那你就该表演节目,讲笑话逗观众开心,这该是表演者的天性。

被删减的段落里有一幕监狱放风时的吻戏,对后续剧情有较大影响。

“献吻”之后,亚瑟才有理由和立场向三个狱警讨要一根香烟。

片头动画已经为后面的几段幻想埋下伏笔:1⃣️《生命的旋律》(1966年)音乐剧海报,主演Gwen Verdon,导演Bob Fosse,1966年1月29日百老汇首演。

(影版由Shirley MacLaine主演)小丑二人爬上铁丝网,唱的“If My Friends Could See Me Now”,就出自这个剧;

2⃣️《篷车队》(1953年)电影海报,对应后面狱友一起看这部电影,小丑女放火和小丑出逃。

原声带里That's Entertainment!的出处;

3⃣️《随我婆娑》(1937年)电影海报,出现了经典片段Slap That Bass,也最后亚瑟幻想结婚的片段,身穿蓝色西装跳踢踏舞;

4⃣️《摩登时代》(1936年)电影海报;5⃣️《柳绿花红》(1959年)电影海报,对应亚瑟带小丑女上电视。

原声里的Bewitched, Bothered and Bewildered就出自这部作品

《柳绿花红》vs《小丑2》

幻想中的婚礼

Gonna Build a Mountain 出处6⃣️Gonna Build a Mountain ——来自1961年音乐剧《The Roar of the Greasepaint – The Smell of the Crowd》。

这首歌既是幻想里婚礼唱的歌曲,也是全片最后一句台词/歌词的出处。

When I build that heaven, as I will somedayAnd the Lord sends Gabriel to take me awayI want a fine young son to take my placeI need a son in a heaven on earth with the good Lord's grace

7⃣️《Fly me to the moon》小丑得知莉的真实身份后产生的幻想,舞台上的莉射中他的腹部,小丑一脸难以置信回到现实(上图)。

这是一首经典情歌:You are all I long for All I worship and adore 你是我永远的渴望 是我景仰与爱慕的一切In other words,please be true 也就是说,请真心对我In other words,I love you 也就是说,我爱你莉:小丑信徒的美丽化身需要明确的是,莉这个角色灵感虽然来自漫画里的Harley Quinn,但并不是对该角色的一种银幕还原。

Lady GaGa本人认为饰演这个角色,于她而言是一个非常私人化的体验:Harley Quinn是一个在流行文化中被人熟知的角色,在塑造她我结合了自己内心的狂躁情绪和混乱的经历。

混乱,有时会制造出一种安静。

女性往往会被贴上过于情绪化的标签,当我们不堪重负时,似乎就会变得反复无常或精神错乱。

但我想知道,当事情变得如此脱离现实,当我们在生活中被逼得太紧,会不会让你......寻得一种宁静。

无法否认,Lady GaGa的加入让影迷对《小丑2》有了新的期待。

一方面扩大了《小丑2》的目标观众群体,另一方面也容易引起错误的预期。

在看过影片之后,我们会明白她当时对Vogue杂志说的这段描述到底是什么意思。

Lady GaGa很多出格的造型,不正是一种公众想象的投射吗?

电影里,莉出身优越,为了接近小丑而千方百计入狱,并制造了和他相遇的机会,她甚至做出了《小丑》里女邻居一样的手势。

“你带了化妆品?

”“我想看见真正的你。

”莉用化妆品“画”出小丑,召唤出她“心中所爱”,勾勒出爱人的模样。

她在玻璃上画上口红,映出倒影,小丑就在烟雾笼罩里就此重生。

亚瑟的结案陈词让他所有信徒都陷入失望,他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并直言:“我无法成为你们心目中的我,那只是个幻想。

” 最后的笑话依旧是经典的knock knock。

匕首七次捅向亚瑟的下腹部,和幻想里莉开枪的位置一样。

因为莉这个角色其实没有灵魂,她并不爱亚瑟,她只是他所有追随者化身的精华。

她信仰一个虚无的想象,当这个想象消失,她宁愿亲手让承载想象的这具肉体也消亡。

《小丑2》片名解读Folie à Deux:二联性精神障碍,也被称作分享性精神障碍、感应性精神障碍,指的是患者出现了和亲属、身边其他亲近的人相似的妄想症状。

并且,患者是以被害性质的妄想为主要症状表现形式。

一般来说,只要和首发患者的联结被去除了,次发患者的症状就会消失。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第五版》第2章:精神分析症谱系及其他精神病障碍)首发患者在心理活动上对次发患者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能够对其产生绝对的心理影响。

而被感应者的认识能力、批判能力往往相对较弱,容易接受心理暗示和影响。

(《司法精神病学实务研究》第四编 各类型精神障碍及其与法律之关系 第十章 精神病性障碍及法律问题)小丑成型/诞生于《小丑》里亚瑟得到枪的那一晚,伴着电视、就着香烟,他一个人起舞,和幻想里的人自顾自对话,沉浸在其中,朝着墙壁开了一枪。

而《小丑2》里,在监狱这样最需要秩序的地方,亚瑟彻底点燃了狱友们的激情和疯狂。

每个人在狂欢的时候其实都在做自己,都渴望聚光灯照在自己身上。

小丑出尽风头后,回到监狱被三个狱警强暴。

作为男性,他们唯一能够让亚瑟服软的方式就是强暴他,从肉体上进行惩罚。

狱友们维护亚瑟,唱的歌词大意是:圣徒们就要来了。

难道精神也能被rape吗,自然不会。

《小丑2》续集始末2022年6 月初,Michael De Luca和Pamela Abdy接任华纳兄弟电影公司联席主管,他们做出的第一个决策就是要继续拍《小丑》,他们的前任Toby Emmerich已经把大部分事情安排妥当,包括导演托德·菲利普斯、主演华金·菲尼克斯分别将获得 2000 万美元的酬劳,Lady GaGa 1200万美元的片酬是两人上任后才确定下来(托德是A Star is Born的制片人之一),影片净预算高达 1.9 亿美元。

第一部成本仅有 5500 万美元,全球票房超10亿美元。

从票房和口碑来看,这无疑是华纳一次失败的集体决策。

THR认为,影片之所以是如今呈现的这个版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华金·菲尼克斯在最终剪辑的定夺上获得了超出常理的话语权。

《小丑》制片人列表要知道,《小丑》的执行制片人当中有DC的前总裁Walter Hamada,而这部《小丑2》没有任何高管的参与。

在项目启动之初的22年,DC仍处于混乱阶段,直到11月詹姆斯·古恩与制片人彼得·萨弗兰正式上任DC影业(DC Studios)联合主管。

两人分别负责内容创意和商业方面,也在各个场合表明了《小丑2》不在他们的管辖范围之内。

所以我们甚至可以理解为,《小丑2》并不是一部真正的DC宇宙电影。

这样一来,詹姆斯·古恩预计2025年上映的《超人》就承担了影迷的太多期盼,新一任的克拉克·肯特能否获得影迷及市场的认可,将直接决定DC能否重振旗鼓。

 6 ) 在这个北风冷冽的冬天,人们只想看你愤怒地发泄爆发,结果你他妈却阳痿了!。。。

6.0-7.0/10 分。

2024.12.25,初看,蓝光。

时长02:18:00。。。

评分好低,IMDb上居然只有5.2分。

和第一部差距太大了。

开始被如潮的低分评价给吓到了,今天终于有空来看。。。

除了歌舞稍微有点尬,剧情完整度还是挺好的。

另外不愧是大片,整体的摄影画面灯光道具都是一流。。。

第一部是造神,就好像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里的小丑的前传,那里面的小丑是疯狂的是扭曲的同时也是自信的。

但这一部就是直接把神给剥了皮展露给大家看一个没有神力的神,一个脆弱的窝囊废。。。

观众们都和我一样等着他爆发了,结果却是神已废了,连跑出去又被轻松抓回来,还被另一个窝囊废几刀给捅死了。

我靠。

在这个北风冷冽的冬天,人们只想看你愤怒地发泄爆发,结果你他妈却阳痿了!。。。

Lady Gaga,经常听到这名字,但我不认识她。

华金·菲尼克斯,比第一部里更像小丑了,好像是瘦了,脸部的胶原蛋白少了,导致线条比较多,轮廓更扭曲了。

我感觉他演得挺好的。

喜欢的人,对第一部有多爱,就对第二部有多恨。。。

我个人保持中立。

得益于好莱坞的电影工业,本片的完成度其实是相当高的。

但奈何曲高和寡呀。

上流阶级是瞧不上小丑这样的底层人物的,底层的人居然看到心中的偶像如今变成了窝囊废,那更是恨铁不成钢呀。。。

最后得了,两边全都没讨到好。。。

精英阶级的底层精神探索,有点那个何不食肉糜的感觉。

哈哈。。。

就好像香港那个节目,亿万富豪觉得穷人就是太懒不努力,然后节目组让他去体验穷人的生活,然后他就崩溃了。

这个节目欧美也有人去做过。

呵呵。

最后,总之,整体其实还是可以。

不过嘛,剧情两边不讨好。

今天的新闻,纽约地铁一女子被一非法移民用火柴点燃衣物后活活烧死了。

两人互不认识。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CkdYgEii/?spm_id_from=333.1007.tianma.2-2-5.click&vd_source=646c52b1e33bad3d2f9e61deb181faa4

 7 ) 世界首映结束后,逆风夸夸《小丑2》

时间拨回到整整五年前,影帝华金·菲尼克斯在威尼斯电影节的大银幕上展露出形销骨立的脊背,以其表现派的狂野表演方式迸发出惊心动魄的效果,最终《小丑》成功斩获威尼斯最高奖金狮大奖。

而在昨天的威尼斯首映现场,电影《小丑2》中的华金·菲尼克斯再度展现自己的身体线条,回归到亚瑟·弗莱克骨节暴起的肉身之中,但场下的观众却已然无动于衷。

观众们对华金身体的反应变化,很大程度是《小丑2》在本届威尼斯首映后收到的评价的缩影。

场刊开分2.21分,国内外的各大评分网站上也都是差评占主导地位。

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电影《小丑2》的成绩都不算好看。

在这样的舆论声场之下,想要聊聊自己对电影《小丑2》的喜爱,以及我所看到的“《小丑》两部曲”在核心主题上的承继与深化,也算是一种逆风发言了吧。

首先概括地说,《小丑2》并不是一部超英电影,甚至也不是所谓的“反超英”电影。

准确来讲,它除了“小丑”这个熟悉的视觉符号以外,跟超英就没什么关系。

它更接近于一部心理分析/心理悬疑电影,抛出了清晰的悬念,直指亚瑟破碎不堪的灵魂,并且以歌舞作为类型元素进行包装。

有关前作《小丑》影像造诣的影评分析汗牛充栋,凭借它的流行程度,想必也无需我再添新墨。

我只说一点,黄绿色调在《小丑》里的作用就像开关一样,标志“亚瑟”和“小丑”两种角色状态之间的切换,抑或融合。

也正因此,它看起来充满着蓄势待发的暴力感,以及邪恶行动力悄然升华的氛围,具有强烈的煽动语气。

而聚焦主角心理状态的叙述仍旧埋下了矛盾的种子:做出这一切的究竟是亚瑟还是小丑?

他们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

该如何定义主人公的动因,是人格分裂还是极致的表演欲望?

直到结尾的高潮戏我们看到,“小丑”的形象强势崛起,占据了压倒性的地位,而亚瑟似乎已经不知所踪。

电影《小丑2》的剧情正是紧承前作,只不过此时的主人公被关在阿卡姆疯人院的牢房中。

或许是药物的镇定作用,或许是冷静之后的道德感卷土重来,他已经不复之前的癫狂。

由此“亚瑟”的身影便重回我们的视野,但两者之间的对抗仍旧在开篇的动画小剧场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承受着狱警的羞辱,长期接受精神医疗,并与辩护律师商量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就是坚称那些罪行都是“小丑”人格犯下的,与作为亚瑟的自己无关。

作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他将有极大可能免于法律的制裁和舆论的谴责。

为此,亚瑟必须表现得循规蹈矩,向世人展示出稳定积极的一面。

与此同时,亚瑟在阿卡姆的合唱团里碰到了一个名叫“李”的女孩。

这个女孩唱歌好听,眼神真挚。

她贴近他说,我是你的仰慕者,你在电视上杀人的录像我看过不下20遍,你是完美的小丑,无需忍耐,也不用隐藏。

当然,女孩的全名叫哈莉·奎茵,A.K.A大名鼎鼎的小丑女。

如果说,律师代表着道德与人性的光辉,那么哈莉便代表着极致的浪漫与疯狂。

亚瑟那尚未明朗的自我意识,便陷入到两个女性的撕扯之中。

电影《小丑2》的法语原名“Folie à Deux”,本义为“二联性精神病”。

通俗来讲,就是处于亲密关系中的双方,一个是真的有精神病,而没病的另一个被称为“感应者”。

一个人的妄想、情绪波动、偏执等性格要素将会被另一人感知到,从而诱发感应者的病症。

在这种关系的定义中,有一条明确写道,处于统治与屈从关系当中的两个人会产生这样的联结,由统治的一方传导向被统治的一方。

那么“小丑”和“小丑女”的对峙,便在这版演绎中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他们之中究竟谁是主导、谁是附庸?

看似他的行动是她的信条,实则她的谎言是他堕落的悬崖,终将引他走向万劫不复之地。

想要呈现出这种深邃的内心搏杀,歌舞元素就成了很明智的手段选择。

亚瑟身陷囹圄之中,他的躯体必须受到困窘与折磨才能觉醒,那么想象中的舞台就成为空间的有效扩展。

而歌舞内容大多与小丑女的合唱演出相关,串联下来,我们会明显感受到“小丑”在他幻想中的动作张力越来越强。

对应到现实当中的几个关键节点,也能观察到亚瑟回归向小丑的变化历程。

当他再次以白脸红唇的小丑形象示人,在法庭上舌战群儒为自己辩护时,真正的爽点不在于他又煽动多少人,又制造出多少暴乱,而是他终于透过洪亮有力的嗓音找到自己,这区别于律师和哈莉给他的答案。

我对《小丑2》的欣赏从此刻开始,戏剧之轮急速转动。

亚瑟已经获得了除却道德立场以外的成功:“小丑”的诞生标志着他被丑陋的生活捶打成为一个伟大的演员,正如他一直梦想的那样,同时又流露出“视生死于无物”的坦然和宁静。

他已实现人生的终极自洽,而就在转瞬间的下一秒,他将失去一切。

中译名“双重妄想”的含义也讽刺般浮现出来:他真的是“小丑”;真的有人在乎他。

悲情色彩在他潜意识空间里的歌舞片段就开始渲染,他和哈莉相处的画面,都装扮着属于“小丑”的全副武装。

那么如果我只是亚瑟·弗莱克,你还会爱我吗?

直到《小丑2》悄然落幕,始终都有一种堪称悲怆的情绪在包裹着我,以如此壮烈的形式确认自我的存在,以制造毁灭的方式拥抱毁灭,这种剧作能量是我多年未曾在好莱坞电影中看到过的了。

哪怕是在今年改编如云的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里,都算是独树一帜。

结合最近内地将引进《小丑2》的传言,如果真能在内地大银幕看到,我认为仍旧值得期待。

当然,最好是完整版,因为尺度大的画面实在不多,如果大篇幅的删减,很有可能会破坏以上所讨论的体验。

作者| 废话队长;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8 ) The Clown with his pants falling down

几乎所有人对《小丑2》的预期都是这样的:哈莉加入亚瑟化身Bonnie & Clyde,小丑与小丑女继续大闹哥谭。

而事实是,《小丑2》与前作的气质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背道而驰。

如果说《小丑》的结尾是故事的高潮,那么《小丑2》则是从高处的螺旋下坠,直至苦痛的无尽深渊。

从2022年宣布续集以来,《小丑2》的宣传语气让人一直以为“双重妄想”指的是亚瑟与哈莉,实则不然。

从影片开场的动画中,观众才明了这里的“双重妄想”指的是亚瑟关于自己本人/小丑人格双重身份的认同混乱,这也就意味着《小丑2》的主角仍是亚瑟一人,哈莉没有被邀请,这也说明数不胜数的双人预告只是华纳的宣发诡计。

作为续集注入的新鲜血液,Lady Gaga版本的哈莉无疑是令人兴奋和期待的。

而在不幸被打为配角的有限戏份中,Gaga贡献了电影为数不多的华彩片段——除开音乐剧的完美表现,Gaga赋予了哈莉狡黠与神秘的气质;在华金的演技转向内收与细节的续集,Gaga的外放式表演无疑是沉闷基调的一抹亮色,有几个镜头的神采甚至有几分华金在《小丑》中的神韵。

可惜成片的剪辑没有给予哈莉完整的故事线,只能作为亚瑟的依附,或者小丑的伴唱存在,整个角色的工具性太强而无法立住,也难怪Gaga要再单独发行一张《Harlequin》夺回自己的叙事权。

哈莉爱着亚瑟但只爱他小丑的一面,亚瑟的辩护律师坚称小丑是他精神分裂的产物,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

当导演将观众和亚瑟驱逐到了两个地方:监狱和法庭,高墙之下似乎把思绪也囿于一隅。

而在大段大段沉闷的局限场景之间,音乐剧体裁的引入显得合理且必要:当亚瑟的肉身被困,只能通过幻想中的音乐与舞蹈宣泄情感,尽管十分业余;而这也是他小丑人格表演的一部分,当亚瑟不想也不能再扮演小丑,音乐在他的世界也随之消失,只剩混沌的现实,和再度的孑然一身。

正如片中的歌曲唱道, ‘The Clown with his pants falling down… That’s entertainment!’ 亚瑟草草收尾的悲惨结局早已在小丑这一身份中得到预兆。

当亚瑟被小丑的信徒所救下,被问道车要开去哪里之际,他只得无言以对,也许这就是导演被华纳高层询问续集事宜的心情。

于是《小丑2》最终造就了一整个吃力不讨好的局面:对于《小丑》的主要受众,《小丑2》的情节走向无疑像一记响亮的耳光;对于音乐剧爱好者,小丑本人实在算不上一位合格的歌手;而对于新加入的Gaga的粉丝,哈莉单薄的人物塑造让其无法拥有完整的弧光。

但当所有类型的观众都没有被满足,《小丑2》的制作又何尝不是一种义无反顾?

在期待剧本更进一步的浩大声量中选择将反高潮持续到底,在超现实中残忍地放大现实的无力与苟且,这样混乱而平淡的悲剧,That’s life.

 9 ) 长评 | 双重幻想与无目之面

本文英、西、葡语版独家首发于 Peliplat。

文 / 玻璃橙子排版 / 唯唯封面设计 / desi 喷嚏狗全文约1900字 阅读需要5分钟

至少在《小丑1》,亚瑟(不需要太分辨他的名字)尚具行动能力,他化妆上台、兼职小丑、坐巴士回家、陪妈妈看脱口秀节目、在电梯与人搭话。

随着他的生活,如同切片一样的行动,我们看到了这个城市里的人物,即便这些往往都是不经思考的产物。

而在这些切片中,亚瑟吊诡地分裂了,在他在不同的场景出现时,我有时觉得他们根本不是一个人,他们只是被演员华金菲尼克斯这张面孔统一了起来。

那么实际上连接这些的是什么呢?

拉康说,是政治。

《小丑》从未写作过人物,那些被真正置于地的生命。

反而小丑是一台缝合的机械,他的目的是旋进去半个世界的垃圾。

化妆间的广播喋喋不休时,小丑就出现了。

在那些灰色的如同老鼠洞般的列车里,小丑就出现了。

某个被抛弃的员工一次次地对生活挣扎时,小丑就出现了。

他是一个内心尖叫着的幻觉,是一个个影子的交叠。

然后,我们听到了煽动的声音,被集合在了亚瑟身上。

在2019年,那个矛盾重重的时间里,人们有预感似的看着那个阴沉沉的傍晚,既无生机,也无希望。

小丑穿着红色西装,染着绿色头发,登台作秀,放了一把熏臭的火。

四年过去了,很多事情有些恍惚,就像从未发生过一样,愤怒、激情也逐渐消退在时间造成的疲惫里,我们又回到一个奇怪的荧幕前,等待着生命一点点被折磨、耗尽。

如果说《小丑1》找到一种恰时的后现代政治倾述,那么,对于《小丑2》,像很多漫无目的的续作一样,是一部被上一部电影生产出来的电影,缩进了一个缺乏真正勇气的世界里。

在某一天,(据他们所说)亚瑟一分为二,他的精神与身体走在两条不并行的星轨上,他一时成为了染着光芒的神,却又马上被下放疯人院,就像一位囚牢里的国王。

此时,小丑从身旁的影子就化成了一具可视的裸露人形,我们看着他,就像在看动物园里的动物,我们期待他扭曲、挣扎,我们希望他能尖叫、咆哮、奔跑,展现出他身上的动物性,最后接过我们手中的香蕉。

电影的开始是一场雨,到处都被淋得湿湿的,导演迫不及待地展示了亚瑟瘦骨嶙峋的脊背,泰然处之地宣告了小丑,准确说是演员“华金菲尼克斯”的回归。

这一次,他不再生活在那个混乱却能随意奔跑的哥谭市,而是被关进了一个笼子里,世界变得如此之狭小、局促。

很快冬天就到了。

法庭内外充满了严峻的色彩,这里总是有冷冷的阳光,令人分不清是希望还是绝望。

小丑那张墙白色的脸,就像残在地上的雪,努力把无法直视的光都堆进了人的眼睛里。

所有人都打量着他。

湿冷的泥地,颤巍巍的手点起了烟,火焰的尖眯成一个圈,然后又很快看清桌前的一张张无动于衷的脸。

他曾以为,只要抹上了面具,他就可以让自己无坚不摧。

当他面带微笑、拿着话筒在法庭之上用着那些胡乱拿来的陈词滥调时,就会有人鼓掌与买账。

然而,他逐渐发现,事情不是这样。

所有人都在盯着他,他坐在那里,那件衣服如此合身,他穿了一遍又一遍,像傻子一样把一句句无意义的话念了一遍又一遍。

他突然累了、乏了,这样的表演真是无聊透顶、令人麻木。

这个电影内部的演员开始不相信自己的台词了,想要解脱了。

他流下了一滴泪,说,我要成为一个人,既不是舞台上的小丑,也不是被可怜地苟活者。

然而他是谁呢?

没有任何人给他真正的人的历史。

就像那块突然窜出来砸向他的黄色广告牌,他从来不是人,只是一个电影的把戏。

寒冷、逃亡,监狱、舞台,现实、幻想,何必分得这么清楚,反正都是一团假设的光,简单地揉碎就能扔进垃圾桶。

亚瑟是一个空心套壳的木偶,褪掉炫目的光彩,我们就能看到摆线者的傲慢与自大,一位天真的匠人。

20年代的小丑是一位明星梦想家,既不是抱有政治幻想的野心者,也没有迎接荒唐之路的执着与笨拙。

他甚至不是一个被诱惑的人,他仅仅只是一张晃动的贴纸,一个试图表达观点的旋钮。

人物不应当是用来折叠的纸,而应该是被编织的线,因为内心一旦出发,便无可挽回。

戈达尔说,电影就是一个战场,一场充斥激情的战斗。

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他身处战场,即便看似软弱之人,也只是身处错误之地,于彼处而鏖战。

然而,在这里,小丑却丢盔弃甲,宛如一个投机主义者。

小丑、或者亚瑟,他看不清自己的敌人,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战斗。

他从没真正地抗拒过符号、抗拒过诱惑、抗拒过幻想。

他妄图成为“小丑”,是因为可以得到一个虚假的“爱人”和一座被许诺的“山”;他拒绝成为小丑,又是因为一个“小丑”一样符号的生活远远不足够。

他看清了世界的样子,却不敢坚定地走下去,懦弱、庸碌,他处处逢源,一个虚假的忏悔难以掩盖他唯利是图。

我们看到一个手足无措的转折,像是一个跪地求饶的坏孩子。

我们既无法知道他内心逐渐的溃烂,也无法看到那个足以令他真正改变的事件。

华丽面具之后只剩一个空洞的神秘,无目也无面。

因此死亡是无力的,且毫无勇气、毫无意外的疲倦,就像他们说的,这是一场已经知晓结局的故事。

全文完 评分表

往期推荐专论 | 异形系列的颜色隐喻展映 | 介词的时空:洪常秀的六部电影专论 | 帕索里尼电影中的折返运动

 10 ) 沦为小丑的,到底是哪个小丑

能猜到亚瑟最后死了,不死没法过审,干过坏事的人在国内银幕一定逃不过制裁。

《小丑后传》将小丑彻底埋葬,小丑的灵魂与亚瑟本体都彻底死于双重妄想。

亚瑟经历了童年的阴影,从而幻化出JOKER的灵魂。

JOKER被捕,而进入监狱的是亚瑟。

虽然从头到尾JOKER就是亚瑟,双重妄想也只是给陪审的演出,但当我第一次以亚瑟•弗莱克灵魂视角窥探JOKER的时候,我看不到JOKER本尊,而是破碎的亚瑟。

就像片头的动画一样,JOKER是半透明的,而亚瑟是有血有肉的。

哈莉•奎茵将亚瑟带出了精神病院,也将他埋葬在玫瑰花床。

亚瑟爱上了哈莉•奎茵,却沦为彻头彻尾的clown。

亚瑟的灵魂被屈辱了大半辈子,以JOKER出人头地,以clown作为终结。

而哥谭市的人民在乎的只有JOKER,当亚瑟承认自己是亚瑟,影院里的大部分观众可能也不在乎亚瑟本人了,他们只知道,自己想看到的疯狂的那个JOKER,绝不是银幕上展现的懦弱的亚瑟。

像我一样,当我以为事情已经尽在掌握之中时,总会有人给我的JOKER来上一枪变成clown。

所以《小丑》才是妄想,《小丑2:双重妄想》才是小丑是写实电影。

《小丑2:双重妄想》短评

无人在意的亚瑟的一生。不想看歌剧的表达形式,演员演技倒是都挺好。

5分钟前
  • 吃瓜专业户
  • 推荐

忘记打分了,额只能说看观众老爷们各自口味吧,我觉得及格肯定是有的,画面色调都挺好的,我其实原来对老鳖无感,看完感觉可圈可点的地方挺多的,包括几个舞台演绎我个人还蛮喜欢的。但是歌曲的部分是否确实有些多了???可能原来我就没抱很大期望看这个,所以看完觉得还行,但看的1570所以还是不亏的

10分钟前
  • LyriiiiiC
  • 还行

@ Lotte Cinema Gimpo Airport|WTF did I just watch…? So weird (not in good ways)… 歌舞确实怪,插入老坞片解嘲也没用。其实全片就一个他是而他不是但所有人都希望他是最后别人帮他证明他不是的概念,根本不需要水这么久。感觉原教旨Joker爱好者要气死了(哈莉已经先气死了)。导演最大Arthur Fleck嬷嬷(有一说一有些戏我看得挺愉快的)。太怪了,真的是太怪了,完全不知道怎么消化这个片,干脆不消化了吧(。)

14分钟前
  • Virgil
  • 还行

类型片解构化带来的就是对粉丝预期的毁灭,口碑低下是可以预见的。小丑2的现实口碑正好印证了电影表达的核心主题:that's entertainment. 小丑不过是社会结构赋予的精神寄托,没人在意亚瑟,电影里的人不在意,观众更不在意,还是很讽刺的。

18分钟前
  • Nick Wilde
  • 力荐

想象中的一个情景是影帝演完电影之后,就会想要高呼“这是艺术啊”;导演似懂非懂还在揣摩,女主则站在一旁没有出声。向来不想在看完后留下太情绪化或者简短的评价,但我看得却很有情绪。影帝你还不如赶紧赔偿人家先吧,真是烦透了。

22分钟前
  • 基瑞尔
  • 较差

歌舞片段太平庸 法庭戏很无聊

26分钟前
  • 海王星来信~
  • 还行

导演没按照观众的期待去拍续集,Arthur 也没有满足追随者们的期待,结局都只能是毁灭。歌舞元素太多导致节奏拖沓且观感奇特,更不明白这片子怎么就能花掉1.9亿刀,不过结局真是不错的,算是很符合当下了。除去《新蝙蝠侠》最后的那个客串,这应该算是“小丑”首次登陆内地大银幕了。

28分钟前
  • 瓦力
  • 还行

Brilliant!

33分钟前
  • Bulletproof
  • 力荐

第一部本来就是一个自我感动式的烂片,第二部只是回归了它原本该有的评分而已

36分钟前
  • 25HrsAday
  • 很差

前面三十分钟我还不理解为什么观众会那么讨厌这部电影,到后面我悟了,我悟到了一种全新的电影类型—卡拉OK大电影。但是抛开大量毫无意义的状态戏,粗糙的人物关系递进,还有卡拉OK场面…我觉得电影不抱高期待的话还可以,技术层面和风格营造非常不错,结尾的那段处理我也喜欢,至少我们目睹了小丑的诞生与尽头。

40分钟前
  • 品客
  • 还行

把小丑的审判安排在川普hush money trial的法庭已经表明导演对当下美国政治的态度,这反而说明拍出前作绝非运气。把民粹偶像想象成拒斥政治的、梭罗式的内省者,只是人民的选择才勉为其难登上王位,这是残存着政治德性的右翼精英对trumpism的扭曲妄想,现实就是与你政治光谱相近的民众更青睐无耻之徒。当导演这类古董得不到智识上的同温层的理解,就性幻想出一个金发碧眼声如天籁的同路人能与他一道对抗这乱世,而这个人还要刻意唱得难听来适配他平庸的歌喉。如果上集是incel的哀歌,下集就是功成名就后的事后烟,还把二手烟对着把你抬上神坛的迷弟喷,众叛亲离也在所难免。神奇的是,导演用小丑的陨落提前预言了自己的结局,这种自知之明之珍贵,避免了与冲击国会山的莽夫合谋,但同时也与现实脱钩,电影沦为彻底的呓语。

42分钟前
  • DX
  • 还行

监狱版《爱乐之城》/重生之我在电影院花九十块钱看Gaga口水歌MV合集/他们到底在电影中抽了多少支烟/为什么孕妇也要抽烟/原来小丑也是直男癌啊一个孩子比天大/想多看几次爆炸最好拍成灾难片而不是歌舞片/求求了我只是想通过小丑这个IP爽一下没想到你会走反高潮路线拍得像一板一眼的庭审剧/有点像为了洗钱三天赶工拍完的

43分钟前
  • Mediterranean
  • 很差

看得出导演有在努力去解构前作,把那个塑造得被众人追捧的「反叛英雄」小丑给拽下「神坛」,陷入更大的空虚。通过对小丑「是否人格分裂」的审判,塑造小丑的一体两面,就算象征着「权威」/被奉为「神」的人自己丢失了「信仰」,「信徒」们会继续信奉,但同时也会将他抛弃。恶的延续永无止境。但本片的呈现结果不能说事与愿违,但确实也不太理想。歌舞的加入似乎是为了填补剧本的缺失与空洞,唱得很好听,但融入剧情显得不流畅、生硬。小丑女的塑造很单一,只是被小丑的言行所影响,仅仅作为随波逐流的代表,没有任何主动性可言。庭审戏份无聊且冗长,一度在想谁来把这个法院给炸了,结果后面真炸了⋯如此种种不足,还有社会批判的消失,都让本该很好的主题表达变得混乱模糊,不尽人意。大失所望。#PREMIERE ELEMENTS CGS

46分钟前
  • 术烨
  • 较差

远不及第一部,空洞无比的祛魅,为反类型而反类型的浅白实验,你不能为了让角色归于无意义和无聊,而把艺术成型的过程也变得如此无意义如此无聊,庭审和歌舞都是笨拙至极的具象化表达,为了填补空洞本身的“无内容”,美漫而来的那种没话硬说的通俗的神秘主义毛病被放大到极致。本来,庭审属于文明,论述思辩和人性,歌舞则属于它的对立面,妄想疯狂和解放。但竟然两样都只停留在表面的拼贴,既不给予古典的深厚力量(想想吕美特的那些严谨又富饶的庭审戏吧),也不寻求现代性的揭露(跳个毫无想象力的舞就能代表疯狂吗),就只是在小丑这个符号上翻来覆去地描线(正如不停重复的化妆这一行为的象征意义),力图用符号引起这两者的异变,这本就是最深的自恋式妄想。如此保守和缺乏想象,配不上“小丑”这个符号拥有的阐释潜力。

50分钟前
  • Acchan
  • 较差

以为是好莱坞大片,结果是宝莱坞大片。严重怀疑导演拍第二部的真实目的,是为了衬托出第一部多么好。那些觉得第一部一般的观众,看完第二部瞬间感觉第一部简直就是神作。

52分钟前
  • 朝暮雪
  • 较差

打破DC小丑以及小丑前作的电影,但又形成了宿命般的闭环,大概率不会有第三部了。远超我自己的预期,喜欢这部电影甚至要超过第一部。

54分钟前
  • 仿生德语人
  • 力荐

#Venezia81, 菲尼克斯演技很牛逼,Lady Gaga唱得很好,演得也在及格线以上,但是我真的没办法假装喜欢这个剧情。 ——9.7更新:看了IndieWire对菲尼克斯拍摄期间经常即兴改剧本的报道,终于明白我对剧情的不适感从何而来了,我的观影雷达永远能第一时间检测到过于膨胀的男性ego以及自恋性的投射,不论是导演的还是男演员的。也难怪我看电影时候觉得菲尼克斯演得更舒适,而Gaga只有一些束手束脚莫名其妙的工具人属性。整个Joker2说是围绕菲尼克斯设计的过家家也不为过,剧本是单薄而失败的。

55分钟前
  • 泰式青檸
  • 还行

特意把lady gaga叫出来,就是为了拍这种烂玩意啊。。。我还是当这部电影不存在吧

58分钟前
  • 罚款时间y
  • 较差

和第一部差的有点多,演技油腻倒胃口。注水严重昏昏欲睡,前半部有点像低配恶心版的lalaland,但是溢出屏幕的秀恩爱好似快手视频。后半部变成迷之法庭庭审剧,歌曲含量高到崩溃。小丑按住小丑女的嘴说你别唱了,此刻be like我的心声

59分钟前
  • ztlpoppy
  • 较差

很喜欢这部的核,把前作的幻想大厦推倒,坐在一片废墟里。摘下华丽猖狂的小丑面具后,是懦弱渴望爱的亚瑟。以莉为代表的信徒们爱上的都是疯狂的能够毁灭一切的小丑,这也是众人自己想成为的模样,想获取的力量感;而亚瑟之所以依恋则是以为对方爱上了真正的自己,或者说他想要的是这样的爱。有人爱上的是理想化的投射,有人爱上的是被爱的感觉。

1小时前
  • Lalalaland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