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赦1959第25集开头几分钟,刘安国与康泽的对话和心态转换之间的演绎堪称登峰造极。
一个前共产党员、叛徒,一个复兴社创始人之一、国民党特务,在功德林里都属于“落后份子”、相较于国军军官的不受待见之人。
在两人的对话中,开始刘安国掌握聊天的方向和节奏,像猫逗老鼠一样玩弄康泽的惊恐之心,康泽对自己头上的“特务”帽子可能招来的不被特赦,或最终判决死亡的可能而惊惧。
刘安国因找到一人比自己的处境还要下等而取得心理优势,并对自己能掌控两人之间的局势而得到“上位者”玩弄于人的快乐。
但是康泽也不是一般人,国民党中常委。
在手被热水一烫的瞬间,康泽回过神来,脑中迅速找到用以反击刘国安的利刃:共产党最恨叛徒。
几句言语之间,似是把刘安国打进十八层地狱,不得翻身。
刘安国悲从心来,一时无法控制住悲伤。
这时,轮到康泽露出轻蔑的微笑。
短短几分钟,两人的心理互搏,势能转化,以及人性的无意义之恶生动演绎。
但可悲的是,这种互搏,没有任何意义,只是满足自己内心可笑的“高人一等”罢了。
这个情节看完久久不能平息,人生中有许多无意义的事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强一点而已,沾沾自喜之间时光老去,又极易患得患失。
他人即地狱,在与他人的政治中,必须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39集电视剧连续剧《特赦1959》,是由董亚春执导,张铎、奚望领衔主演,曹克难、高一玮、赵恒煊、肖荣生联袂主演的年代剧 。
该剧讲述了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特赦共释放反革命罪犯和刑事罪犯12082名、战犯33名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故事。
该剧于2019年7月29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入围第26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电视剧奖。
1949年新中国成立,党中央指示将关押在全国各地的蒋介石集团的高级战犯转入北京功德林集中关押。
其中有国民党将领杜聿明、王耀武、曾扩情、黄维等人。
起初他们对共产党的改造政策采取抗拒的态度。
在改造和反改造的艰难博弈中,他们的灵魂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
毛主席肯定了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党将领在抗日战场上的功绩。
功德林的战犯如沐春风深受感动,开始主动交待自己的历史和罪行。
1959年国庆前夕,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发布了对蒋介石集团和伪满洲国战争罪犯的特赦令。
这一天,杜聿明、王耀武等人依次从共和国法官的手里接过了特赦书。
这是一段脱胎换骨的经历,1949年被共产党在战场上打败,1959年被共产党在心灵上征服。
剧中的几个情节记忆深刻。
1、刚开始,这些战犯认为自己会被随时处决,惶惶不安。
1956年3月14日在全国政协常委二届19次扩大会议上。
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对国内战犯一个不杀的原则。
明确指出,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转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如果把他们杀了,他只能解一时之愤,不利于解放台湾。
后来,管理所内,对战犯称学员,学员之间互称同学。
以进一步营造学习改造的氛围。
2、从开始的管理员佩戴枪械到不佩戴,让战犯们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心理暗示。
3、由于这些战犯都是国民党高级将领,都指挥过与解放军的重大战役,让他们自己交流作战经验,从而分析为什么会败给共产党。
4、他们写材料时,开始,这些人只说指挥了哪些对共产党军队内战的情况。
但后来要求他们不仅要写内战,还要写抗战,使得这些国民党高级战犯深受感动。
因为国民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5、杜聿明在国民党时,留下了很多病症,曾请求去美国治病,但蒋介石没有同意,继续让他带兵作战。
被俘后,发现他身患胃溃疡、肺结核、肾结核和脊椎炎等多种疾病。
管理所专门为他特制了一具合身的石膏板,使他能够舒适地安眠入睡。
他身患最难治疗的肺结核,需要一种特效链霉素。
周总理得知后,下令有关部门到香港采购抗生素。
这让杜聿明非常感激。
6、当学员借口伙食不好向管理所方面提出抗议,认为想吃一顿红烧肉而不得,这就是虐待,不符合共产党宣传的战犯政策。
管理人员带他到官兵饭堂,让他亲眼见识官兵们的伙食,其伙食水平远不如他们。
7、1950年抗美援朝时,部分学员感觉国民党一定会打到东北,反动大陆,便蠢蠢欲动。
他们认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无法战胜武器装备精良的美国及联军。
但后来,朝鲜战场上不断传来胜利捷报,才把他们的嚣张气焰打下去。
以至于后来几位学员还把自己对美国指挥官的作战经验写成报告,供党中央参考。
被党中央充分肯定,并发送给抗美援朝前线指挥官。
8、为学员去找家属,派人去香港寻找。
有一位在台湾的夫人,辗转来到功德林探监。
战犯家属探视功德林的消息被报道后,在海内外引起了热烈反应。
9、监狱允许学员根据自己特长,成立兴趣小组,例如:邱行湘的木工小组,杜聿明的缝纫小组。
当王维提出要研究永动机时,也答应了。
10、195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一切反革命分子都应当给以生活出路,使他们有自信的机会。
不久后,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决定,组织国民党在押战犯集体外出,去了抚顺、上海、南京等地,了解新中国的建设情况。
让他们看到新中国建设的日新月异。
让曾经顽固不化的黄维,都承认在人道主义待遇方面和管理方面,对方无可挑剔,值得学习。
195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刘少奇发布特赦令。
第一条就是:蒋介石集团和伪满洲国的战争罪犯关押已满十年,而确已改恶从善的,予以释放。
辽宁省、山东省、陕西省、四川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发出通知。
要求按照特赦的条件,列出战犯名单,逐个审查审批。
关于特赦哪些战犯,也有很多插曲。
范汉杰原来在第一批特赦名单中,但在广泛听取政协委员意见时,被否定了。
次年,还是在周总理的关心下,才作为第二批特赦战犯。
周总理对第一批特赦的战犯,也深思熟虑。
因为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
在台湾的蒋介石加紧了反动宣传。
不遗余力地对新中国进行抹黑,肆意污蔑中共中央对战犯的改造政策。
周总理认为,此时,如特赦一名与蒋介石有着亲密关系的嫡系人员,对于揭穿蒋介石的谎言,瓦解敌人的阵营,有着重大意义。
于是就有了周振强,他是浙江诸暨人,曾任蒋介石侍从参谋、侍从副官。
是蒋介石身边极为信任的浙江老家亲戚之一。
最终,在1959年12月份,国民党被特赦的战犯有杜聿明、王耀武、曾扩情、郑庭笈、宋希濂、杨伯涛、陈长捷、邱行湘、周振强、卢浚泉等10位首要战犯在内的共30人。
在特赦现场,杜聿明似乎完全没有料到读出第一个名字是自己,旁边管理员提醒,他才如梦方醒,上前几步。
作为特赦战犯代表讲话时,杜聿明声泪俱下。
党和毛主席对我这样一个罪大恶极的头等战犯给予特赦,我无限感激。
在有生之年,继续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使自己成为新人,永远跟着共产党、毛主席走社会主义道路。
无论遭受狂风暴雨的阻碍,生死以至,绝不反顾。
让杜聿明对蒋介石势不两立的有很多事情,其中杜聿明儿子在美国留学,原来蒋介石对老国军的家眷是有经济补贴,但后来他突然取消了给战犯的补贴,使得杜聿明儿子的3000美元学费无法着落,在美国自杀了。
所以,当杜聿明女婿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时,蒋介石邀请杨振宁去台湾,杜聿明请人转告其坚决不要去台湾。
在《国家记忆》-一九五九特赦电视片中,都是真实人物出现。
郑庭笈的女儿作为第一批特赦人员家属代表发言。
据说,当时通知了一些家属,但想来或者能来的家属寥寥无几。
特赦国民党战犯中,许多人先后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和常委,以及文史专员。
还有一批人被安排为地方政协委员、常委,不少人员通过书籍、广播、撰写、会务等各种方式传播共产党的伟业,影响深远。
郑庭笈在《从战犯到公民》一书中写到:此刻我好像从血雨腥风走来,蹒跚地走到荆棘小路的尽头,终于看到了康庄大道。
从1959年开始,新中国开始执行对战犯的特赦工作,规定劳动改造已满十年、切实改恶从善者予以释放。
至1966年止,我国先后一共执行了六次战犯的特赦工作。
文革开始时暂停,直到1974年底,毛主席专门作出特别批示:有一批国军战犯已经关了20年了,别关着了,符合程序,能放就都放了吧,让他们恢复自由,到社会上也能继续改造嘛。
1975年,在党和国家的指示下,新中国确定执行最后一批战犯特赦工作,但公安部提交上来的战犯特赦名单却重点标出了13个人,称他们暂时还不能释放。
但毛主席阅后却再次做出特别批示:都放了,不要强迫人家进行改造,那样不好,而且释放战犯的时候,我们要开欢送会,请人吃饭,发给他们100元钱,好好生活。
公安部收到毛主席的批示后,所有成员都表示非常惊讶,也全都被毛主席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深深折服。
1975年3月17日,全国第四届人大常委会在二次会议中,详细讨论了毛主席和周总理联合给出的指示精神和建议,最终决议:特赦目前在押的所有国军战犯,并给予新中国公民权利。
这批特赦的国军战犯一共有293人,其中有三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分别是在淮海战役中被俘虏的国军12兵团司令长官黄维、国军中将军长刘镇湘以及国军特务中将文强。
1960年7月,周总理、陈毅宴请来中国访问的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邀请杜聿明作陪。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蒙是非洲战区地中海战场的指挥官,杜是中国战区中缅战场的指挥官,彼此闻名,互相倾慕。
席间,英国元帅问他:“你的百万大军到哪里去了。
”杜指了指坐在对面的陈毅元帅说:“我都送给他了。
”陈毅却摇摇头,笑道:“你没有这样大方,是我们一口一口吃掉的。
”事后,杜聿明说:“这当然是说笑话,真正说来,陈毅那句话我只能同意一半,因为国民党军队有一半是败在自己手里的,这方面我有切肤之痛,在心里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印象,就像过去机械化部队的战车,留在泥泞道路上的车辙……” 周总理多次把特赦的国民党战犯请到西花厅,因为这里好多人都是他曾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的学生。
在凤凰卫视 “《冷暖人生》-最后的国民党战犯蔡省三” 中,蔡省三曾是蒋经国“赣南派”的心腹人物。
1949年,和共产党打游击,被俘于弋阳。
1956年到1975年的20年间,他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思想改造。
但特赦后,他想回台湾,但不被允许入台。
1991年12月,台湾作家联谊会邀请蔡省三以“自由作家”的身份访台,并要求他不公开露面,不发表言论、演说。
总之,一部《大决战》,连看了《特赦1959》,进一步了解了国民党战俘的改造过程,补课特别有收获。
所以说,看剧也是一种学习,一种思考。
本来还挺期待会拍成什么样子,太让人失望了,把人民军队拍的土匪气质,增加莫名其妙的突兀故事分线,看到第二集居然在北京一天驴车范围内会有国民党残军?
编剧要么是脑子不好,要么是是导演压根没看剧本,最重要的是为什么要掩盖黄维使用化学武器的罪证,制作组是果粉?
求求你们快点放过那些可笑的民国浪漫吧,要拍正史剧就好好研究研究历史吧,一些剧情甚至直接照搬老前辈的创意,我猜猜你们又要说什么,“致敬”?
你们的创意难道和你们的马桶一样都堵住了吗?
全剧充斥着各种莫名其妙匪夷所思的奇葩逻辑,还有你们那创新的爱情故事快拿到别的题材讲吧,别来霍霍这些已经写在历史书上的人了,求求编剧收了神通吧😅
讲国民党战犯改造的心路历程的剧第一次看,很特别,美中不足剧情较为平淡,缺少一些冲突。
历史是由成功者书写的,这句话就是马后炮,是唯心主义。
成功自有他成功的原因和道理,过程和结果息息相关,一手好牌可以赢得盆满钵满,也可以打的稀烂,看你怎么打。
质疑特赦有没有的人,不配看这部剧,更不配留下评论。
无知者无畏,不是褒义词。
第六集胡副所长押解蔡守元去川渝劝降起义遇袭那一段,爆炸是用真实炸药的效果,我就知道这部剧值得一看。
追了看下去直到大结局,果然没让我失望!
没有流量明星和花瓶,也没有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等雷人剧情,有的是老戏骨们恰到好处拿捏分寸的倾力出演,难得的国产好剧,良心剧!
看了以后,也感觉学到不少东西,受到了一定教育。
有的片段甚至已经情景代入,或者情不自禁。
如果对那段历史有点了解,或者是感兴趣的话,会更有助于观看和理解这部剧,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过去那段历史。
10年的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一帮人民顽固的敌人发生的彻底的改造,也让大家对于功德林这个很神秘的地方发生了什么做了解密。
电视剧有两条主线,一是战犯们改造进步的过程,从刚开始的认为必死,到发现还有生机,到投机取巧,到真正思想认识,到发生了由内到外的改造,到最终获得了新生。
当然,他们当中也是分层分级的,有些最终的顽固者是一直到1975年才释放,电视剧也是做了一些还原的。
另外一条线,是主角王光英的成长,包括他对这些战犯们的认识,包括对仇人的态度,到最后发自心底的愿意帮助,到自己思想上的提升;包括他和梁东芳的爱情,因为有旧伤,他是抗拒的,结果梁东芳去苏联学习,到最终给他根治,最终接受和小梁在一起,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部片的政治素质是很高的,全片子关于对很多马列毛泽东思想的解读,都是很有高度的,应该有政研室高人在帮助指导,很多大段的台词都值得广大党员的学习。
那些对叶立三、陈瑞章未能第一批释放耿耿于怀的,大可不必,因为本身这就是虚构的任务,的确不在第一批名单的,总不能去虚构那个主席令吧。
看完后我又开始去读沈醉的那本回忆录了。
//20200212-20200214,腾讯视频。
疫情期间。
//看此剧,主要是在B站上看了部分片段不错,想为反思这几年自己的选择、做事、为人等方面作参考。
//关于王、胡、董、高四人在剧中的高级黑表现就不说了。
改造人:进攻、穿插、迂回、保卫、消灭。
战犯:不审不判。
王耀武:黄埔三期,考试第一,晋升,也是第一。
战犯:革命不如反革命,日本战犯待遇更高,还是在北京,才能给得起更好的待遇呀。
这样的战犯没有被枪毙,反而改造并成功后放出来,让他们活着,这不仅是展示大度和统战,更是对我军我党全体人员的思想改造,你们相杀的我不让杀就不能杀,我要放就能放,理由总是好找的,即使土地革命时期的罪行在抗日战争的功劳之前。
杀人靠枪,诛心靠宣传。
中国近代革命不是哪一个人或一伙人干成的,而是无数仁人志士几代人前仆后继的功劳。
叶立三抗议解放军虐待战俘,你也知道自己是战俘呀。
誓不下车,就如同誓不投降,杀身成仁一样,嘴上说说,屁股却转进如风。
PS.翻黑账的诛心小能手。
王耀武:到什么山,就唱什么山歌,进什么庙,就拜什么佛。
要想得开,活得开。
劳动,或许比学习还要重要。
发统一衣服,得天下后气魄多了,从前,小气的出名。
刘安国:进也难,退也难,所谓进退两难,一个人的命运啊,既要看个人奋斗,也要考虑历史进程。
他的人生,缺钱,在关键节点上,导致了很多选择。
负重需要忍辱,刻苦仍然耐劳。
信仰的深刻决定意志的坚定。
跑操也跑在前面带队,掌握主动权,这是原则问题。
体格较差: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精神高度紧张,没有体格,就没有自律和坚持。
体能体质的训练要有长久规划,有时间实现。
经营自己的生存环境就叫政治。
杜聿明住医院时郑庭汲和邱行湘照顾,但在回到功德林时,郑邱二人去放行李,王耀武主动上前搀扶杜,大家向杜问好,杜挥手致意,王在身边。
论做事、站队和借势。
认识过去,是开创未来的开端。
死要面子活受罪,就是不够实事求是。
王耀武,经商打仗搞关系,宠辱不惊,转变迅速,人才。
政治立场的转变必须要公开,要坚决的与旧世界切段关系,并明告他人不许再拉着自己,谁都不许。
--王耀武南柯一梦,富贵荣华,醒来后如同行尸走肉,生不如死。
--刘安国别人的胜利一定是有道理的,在与之对战之前,必须全面了解,否则必败。
不要怕人想,想了没关系,写出来,公开出来,白纸黑字,免得以后不认账。
西方人,只和打不过的人做朋友,谈交易,能打得过的,欺负到家。
关于抗美援朝中的改造,文德是建立在武德上的,战场上打不赢,后方没说服力。
国军把刮风下雨当作天敌,共军却把它们转化为有利因素。
公平,有人追求的是绝对,但现实生活中往往只能是相对。
陈赓,和他的同学情,同学话。
宋希濂:不能结婚早。
要靠人赏识。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闭门造车是不行的,要靠专业的人,有经验的人,一直在一线的人,多听听他们的意见,看法,经验,提醒。
良好的军事修养,来自于军队里研究战争的文化,研究对手,研究自己,每打一次战争,都要开会讨论,最后形成一个详细的作战报告。
使得每个人员都有一次提高。
凡事有总结,认真的总结,无论有用没用,它都是一个认识,对于个人,是思想改造,学习进步的一个分水岭,这就是意义。
如何表现自己的积极进步和争取认可?
平时表现,主动申请找事干,写美军材料和制作炒面。
自己和大伙,关系不好的情况下,究竟在于谁多谁。
王耀武干过的事情,炒面,擦桌子,组织申请写美军材料,跑操,学习讨论失败,组织预测战情,写个人简历坦白。
积极主动,做事卖力。
刘安国,诛心高手,挑事能手,情报老手,套路深,人脉亨通。
人以群分,看人看看群。
离群索居,不是求进之道。
在功德林里,只有同学,没有朋友。
同学,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聊天,斗智斗勇。
刘安国,“职务越高,待遇越好,职务低的根本没资格来功德林,老康,如果你能像王耀武那样,一进来就沉痛反省,问一答十,彻底的服软,态度谦卑,见到每个警卫都笑成一朵花,那你的待遇,保管比他们还要好。
”叶立三,如何从小小少将师长,从带头反动到带头主动,在一群大佬中完成逆袭的。
娶媳妇,书香门第,江南女子。
和平时代,老实人在竞争中吃亏呀。
队列里不可能每个人都站在第一排,积极分子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当的。
王耀武,我每一天都在认真的努力啊。
书法,宋希濂,魏碑风,不媚不俗。
特赦,是要分批的,第一批不会太多,但起带头作用。
想到初中时班级的入团了。
赦免,特赦,感谢信的写法。
--宋希濂,邱行湘,王耀武。
如何凭本事进功德林,如何凭本事出功德林。
特赦,关了十年后,有的家属表示不来,或是不想再见了,或是要划清界限。
特赦,学员要正确看待这件事情,不能够胡思乱想,不能东攀西比,更不能够闹情绪。
这是功德林里表现最好的学员,这是第一批,紧接着还要第二批,要想早点出来,唯一的方式就是好好学习,好好改造。
竖立典型是门学问,赏罚二柄不可轻用,用则不可轻弃。
宋庭岌:名单上可能有我,因为我刚才碰到所长了,他对我笑了,笑的特别亲切,笑的特别开朗。
沈醉:笑的特别有内容吧。
特赦名单发布前夕,黄维剪了胡子,表示永动机在外面也可以研究。
关于十人特赦名单的宣布,想到了初中时开学典礼上宣布年级前十名,自己明知在排名,仍然焦急等待校长及其他领导讲完话后早点儿开始宣布并上台领奖,那种心情,已过整十年。
关于早出来挨批斗,功德林和特赦表面共产党原谅了他们,但不代表人民原谅了他们。
特赦大会上的王耀武,带头喊道: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全体人员跟随喊。
黄维总是慢半拍,与自称跟大流的宋希濂相比,他更像是个学生,等毕业了才明白大学,女人如是,赏识如是,战争如是。
我也是吗?
我也是吗?
杜聿明,人生,自己是前半场,儿女才是后半场。
溥仪:都是从前的事情了,从小当了几天,早就不当了。
宣统,康德。
亲自过问,好事做到底,随便走,欢迎回,加待遇,加钱。
毛是个会用钱的,周是会做人的,自己住窑洞吃黑豆南瓜,也要给朋友寄钱的人。
给他们当朋友比当敌人更好,但要先有当敌人的能力,能力不够连功德林都进不去,当下属伙食待遇比不得隔壁战犯。
做人难啊,还要自强。
功德林战犯所,另一个学校,乃至另一个黄埔。
文史办,国家干部,文史专员,这个待遇呀,和政协是一样的。
反对浪费,丰俭由人。
杜聿明:周主任,我们走错路了。
我哪儿不去。
周,问右手边坐一:溥仪先生,你可以证明,现在是不是比你们那个时候搞得好啊?
问左手边坐二:王耀武啊,你做过省政府的主席,你说说,现在是不是比你们那个时候搞得好啊。
人民万岁,我们今天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每天都在进步,它终将率领我们中华民族走向复兴。
我们不爱这个国家,爱什么呢,生于斯,长于斯啊。
王耀武:以前打仗的时候,打不过共产党,愁眉苦脸百病缠身,现在又能读书,又能劳动,还能四处转转,这能不年轻吗?
杜:我说,今天是个团聚的日子,,晚上都别回去,就在我这吃,我让夫人做几个菜,小梁,我想起来了,在功德林的时候,我就跟你说过,我夫人她做菜相当好吃,大家今天就一块儿尝尝吧。
王:那可不行,那可不行,我说这可不行啊,你看啊,弟妹跟你这么长时间没见面了,你们两个得好好的说说话呀,我们都闲着,我们来做饭呀,对了,我们包顿饺子,我们吃个团圆饭怎么样。
(王,我会和面,我会做买卖,我会砌墙,我会种地,我会山东快书,我们店做的饼干特别好吃,每次都很快卖光。
)
首先,这是表演的胜利,功力深厚的实力老戏骨撑起了剧情。
谢谢导演的用心选角,这部剧里,没有流量艺人,没有话题明星,没有娱乐分子,有的都是用心雕琢演技的好演员。
这和写作一样,用心雕琢作品才是唯一正确之道。
这和作家靠作品说话一样,演员也是靠演技说话的。
当然,一部近四十集的电视剧涉及人物众多,要求所有演员都演技高超是不大现实的。
因这是真实事件改编的电视剧,自然有不少真实人物,像杜聿明、王耀武、黄维、康泽、邱行湘、郑庭笈、周养浩、徐远举、沈醉、王陵基,以及有原型虚构的刘安国、蔡守元、叶立三、陈瑞章等,因此,这部剧的主要演员也有十余人,幸运的是,扮演他们的是一群老戏骨。
他们用演技诠释了演员的真正定义和价值。
题材出众又特别,史实详实,年代跨度大,涉及人物众多,重大事件纷繁复杂,最重要的是言之凿凿地确证了GMD在抗战中做出的贡献和牺牲。
演员们一个比一个有戏,甚至在某些大景别镜头里,我觉得这就是历史人物应有的样子。
杜聿明得知蒋介石对他在战败后的一系列骚操作后,靠在架子上黯然神伤的那段戏,败军之将在遭到军事政治情感上的多维打击后的无奈感喷薄而出。
从这些点来说,这部剧是好看的。
但是对于个体关照地缺失是我们的主旋律题材一直以来存在的弊病,缺失了个体关照,历史事件就成了空洞地价值观叙事。
我方人物高大全、被改造者从开始的十恶不赦到最后忏悔认罪,整个过程唯一的推动力就是公式化的口号和概念宣传。
多好的题材啊,可惜编剧和导演却当成了套公式的数学题去创作,被拍成了宣传画。
叙事生硬,缺乏逻辑,敌方高官大将的智力设置也不过学龄前儿童水准,台词都象是从会议报告中扒拉下来的,王陵基沈醉廖耀湘慷慨激昂的发表罪己演说,用力过大。
潜在的居高临下的俯视者视角。
王耀武儿子自杀之后的段落处理是败笔中的败笔。
还有能不能少点画蛇添足的感情戏啊喂 我们只想看杜聿明王耀武黄维之辈学习马列主义。
一个一个人,金戈铁马,硝烟烽火都在历史中消散了,史书中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血泪和枯骨,更多的活生生的人连史书中一笔一划都没机会留下。
唯有口号是永恒的,唯有斗争不会终止。
人类没有进步,战马嘶鸣变成了机械混响,宫阙万间起起落落,渺小的蚂蚁们义无反顾地冲进死亡中。
人类发展史是白骨搭起的,上面盖着一层文明的幌子。
《特赦1959》中有四个人被认为是虚构的,而且有人说就是这四个人是整部电视剧的瑕疵:深沉厚重的真是历史题材,都像杜聿明王耀武黄维沈醉周养浩那样真名实姓多好,干嘛要弄出刘安国蔡守元叶立三陈瑞章四个虚构人物来?
这种质疑似乎有些道理,但也不完全准确,因为委婉一点比平铺直叙要好一些,毕竟有些事情是不好说、说不得的。
其实电视剧中已经伏下了草蛇灰线,熟知那段历史的人,能从这四个角色的几句话甚至一件看似不起眼的东西,马上就能猜出其历史原型。
正因为电视剧中的一件物品几句话,都在暗示着他们的历史原型,所以我们才可以通过蛛丝马迹,找到刘安国蔡守元叶立三陈瑞章原型,并且很悲伤地发现:有一人被枪决了。
那个看着有点混不吝,其实比谁都精明的刘安国,很多人一看一眼就认出来了:这不是那个文强吗?
据功德林要犯管理所所长王英光介绍,刘安国“1926年入党,参加过南昌起义,当过高级干部”。
刘安国自己则说:“我不是叛徒,我是受不了审查和质疑,这才负气出走的!
” 这就不用细问了,有过这样的经历,又进了功德林的,只有一个人:1925年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入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曾任红一师师长兼政委,后被王明审查打击,负气出走寻找组织未果,这才在程潜、张治中介绍下跳了槽,最后以“徐州前进指挥所副总参谋长”的身份,跟杜聿明一起在淮海战役中被俘。
此人资格老,被动地走错了路,级别很高,但却似乎没有什么罪行,抗战中还立有大功(策反百万伪军),所以他在功德林连个检查都不肯写,给人留下了抗拒改造的印象。
刘安国的真实历史身份极好确定,跟他一样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蔡守元,他身上的标志物,就等于在脑门上刻下了“罗盘将军”四个字。
初到功德林,管理员要求所有战犯交出随身携带的东西登记造册,蔡守元拿出自己的宝贝:“没见过吧?
罗盘,测风水用的;(又拿出几个铜钱)这是五爻卦。
”把小战士闹糊涂了:“什么乱七八糟的!
” 小战士不知道咋回事,但是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都知道,当年进了功德林而且又会算卦的,就是张淦,桂系大将,白崇禧送他绰号“罗盘将军”,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在电视剧里,蔡守元是功德林里立功最大的一个,因为他成功劝降了盘踞在大西南数万蒋军残兵败将,要是按照这功劳,第一批特赦名单中肯定应该有他的名字,但是大家都知道,没有蔡守元,也没有他的历史原型张淦——原因很简单:1959年12月第一批特赦,张淦已经于当年二月就病逝了。
让蔡守元(张淦)去大西南劝降,也是有历史依据的,因为张淦是桂系元老,说话很有分量。
张淦其实也不是仅仅会算卦,在历史评价中,此人身“北伐名将”“抗日名将”两个称号,参加过武汉会战、随枣会战。
张淦被俘前是第三兵团司令官,所以王英光才过故意问马玉和副所长:“知道蔡守元什么来历吗?
”马副所长回答:“知道,他是中将兵团司令。
”这就不用猜了,蔡守元的原型就是张淦,一点问题都没有。
刘安国蔡守元的真实身份很好确定,因为他们两个的身上都贴着标签呢,但是叶立三是谁,就比较让人费脑筋了。
有人说叶立三的原型不是王耀武的爱将韩浚,因为身份对不上号:叶立三是少将师长,韩浚被俘的时候是中将军长,韩浚也参加过南昌起义,当过秋收起义副总指挥,战斗中负伤与组织失去联系,这才转变了立场,这一点跟文强有点相似,只不过他不是受不了审查打击才负气出走的。
叶立三的身份其实不难确定,因为他对老长官王耀武表现出了一如既往的尊重,尊重之中还有一些愧疚:“佐公(王耀武字佐民,称之为佐公,就跟称程颂云为颂公、李德林为德公一样),我对不起你,对不起山东战区,您把最好的一个部队交给了我,让我全弄丢了!
” 叶立三接下来的话又透露了自己被俘的地点和原因:“莱芜战役。
李(仙洲)长官不听你的劝说,一味服从陈诚,这才酿成今天的大败。
”在莱芜战役被李仙洲瞎指挥断送的王耀武爱将,就是韩浚这么一位,所以叶立三的原型,除了韩浚,找不出另外的人了——韩浚又名傅韩浚,头一个字单立人,后一个字三点水,合起来恰好是“立三”。
在功德林里,唯一一个跟所长王英光早就认识而且私交不错的,就是陈瑞章,而且陈瑞章夫人的戏码也挺重,而这也正体现了对陈瑞章原型的尊重——陈瑞章这个名字是假的,但是他的番号和职务说得很清楚,电视剧第一集,就通过王英光跟徐高平的对话,给出了陈瑞章确切身份:“八十七军中将军长。
” 这位八十七军中将军长,是最有可能跟以策反为主要任务的王英光联系的——此人是程潜的女婿段沄,曾任第八十七军中将军长兼塘沽防守司令段沄(字湘泉)。
程潜起义,段沄还没来得及起义,就被老蒋弄到岛上,被保密局秘密枪决了。
《特赦1959》设立八十七军军长陈瑞章这个人物,也可能是向段沄将军致敬——段沄是否真的决定起义,海峡两岸有不同的说法,这边承认确有其事,可是对面却又开始说他冤枉了……
这些一星评论真的太辣眼睛了,明明有参考资料有回忆录还是要凭着自己对tg的厌恶讲p话,真的厉害,一部好好的剧就被糟蹋了。
近来比较少见的一部正剧,其对中国现代史的阐释,有力表明了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剧。
〔补〕不错。
过年跟老爸一起看的,这种题材我不常看,还挺有趣的,就是有点墨迹了。去掉注水剧情24集就行。
抛开及时光从剧的角度看也是各方面都不错的一部好剧,演员演技在线,角色性格鲜明。尤其是编剧功力很强。剧的主要场景就是功德林和男主家小院,许多历史事件、人物思想转变都是通过台词展现的,但是却一点也不枯燥无聊。
叶师长看起来很有想法啊,想知道他儿时的梦想还有他到底是信仰的哪部分
挺好的题材,感情戏太多,剧情太拖沓,对历史介绍的还是不够
我觉得豆瓣上面的反动势力智商真的都有问题,凡事遇到这种剧张口就来“假的!”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你那么拽倒是拿出证据来证明啊,根据史料和当事人自传写成的剧本就是假的,那你倒是说说什么是真的?其实就是遇红便反的弱智罢了。是啊,胜利者书写历史,而失败者,只配编纂历史....
脑子里有弹片,不同意做手术……就这个情节这剧就值2星
其实还可以,之前很少看这种类型的题材,对那段历史又有了肤浅的了解。
诛心
其实总体来说不算太差,几个主要演员都很有特点,虚构的几个人物也还能串联起整个剧情,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对大决战之后的主要K军将领生活进行了描述,有些艺术加工,但是总体可看。
胡胡扯
断断续续看完了,纪实部分予以肯定,不喜欢文学创作部分,人物本来就有太多故事,何必虚构,戏份还不少,减分;感情戏可删。人生能有几个十年,想想十年之后,不免唏嘘。
奶奶看的时候瞄了一眼。。。
跟姥姥一起看的,功德林里最讨厌的就是徐远举周养浩这种特务
有戏剧,有思想,把国民党在政治上的问题说得清清楚楚,更重要的是还拍出了共情。你们喜欢给一星,我愿意给五星。
了解教科书上没有告诉给我们的历史。抗美援朝那段看哭了。
跟着我的老父亲老母亲看的,其实真的还可以,除了不能忍受男女主大结局了也只是拥抱而已
推荐大家去看电影决战之后,那就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