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你开始等待死亡。
遍布全身的管子,渐渐脱落的头发,消毒水的气味伴随着清晨的阳光,在睁开眼睛的一刹那扑面而来。
医生说,一直持续这样的状态可以坚持三到五年没问题。
而如果放任不管,也许只有几个月。
那你究竟是用短暂的生命去达成毕生所愿,还是躺在冰冷的病床,让尖锐的手术刀不断在颅骨中进进出出,好争取更多的时间多闻几天消毒水呢。
人到了古稀之年,是否还真的在意那最后多出来的几个月,70和71的差距并没有那么大,但有些事情你做或是不做,却是1和0的区别。
人道,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人是欲求不满的动物,钱挣得越多越好,除非有一天你突然发现,哎呀,我他妈没时间花了。
死神不来敲门,你不会有时间想,我这一生都干了什么,而这到底是不是我想要的。
就像没有性感美女来勾引你,你不会发现,那一个你认为早已厌倦了的糟糠之妻,其实一直在你心中最深处,从未离开。
我向来不爱看极尽煽情的chick flick好莱坞言情喜剧,连带那种让人一眼看破结局基本照煽情路线走的所有温情喜剧都不大喜欢,但这部《遗愿清单》先用强大的演员阵容便把人震住了:杰克·尼科尔森与摩根·弗里曼两位奥斯卡影帝联手压场子,能错到哪儿去?
片子开场先就让人禁不住要笑出声来,摩根·弗里曼扮演的老机械师卡特以旁白缓缓开始讲述:“我第一眼看到爱德华(尼科尔森的角色)……”这明明就是《肖申克的救赎》翻版嘛,句式,语气,包括后面的影片行进方式,叙事手法等等都在向《肖》一片致敬,直到最后影片依然以摩根·弗里曼的自述结尾,采取重复开片的呼应方式,敬完再敬。
当然,两部电影的具体内容是大不相同的。
《遗愿清单》讲的是两个人生轨迹完全不同的老头儿,一穷一富,一个普通一个张扬,都得了重症住进医院,一来二去成为好友,一起完成人生最后心愿的过程。
故事总结起来本身并没什么特别,更没什么悬念,观众看的主要就是这俩人相识相交一起烧钱游世界快活似神仙的过程。
抱着这样的心态去看电影,除了对表演的信任,我并未对影片的其他方面有特别期待,但不得不说,影片是大大超出了我的预设期望值,甚至最后明知煽情也心甘情愿的被狠狠感动了一番。
首先是情节与故事行进节奏的安排。
尽管看过预告片的人谁都知道故事重点是讲卡特与爱德华畅游世界大肆烧钱的,但影片前半部分却花了相当的笔墨描述这两个老头儿的病态,细致的展示这两个病友化疗后怎么呕吐,呻吟,怎么一个接一个在病房的夜里瑟瑟颤抖。
在这些貌似不太重要的故事引子里,两个人性格的对比对照被自然而然的铺展开来:他们跟医生说话的不同态度方式,面对死亡宣判各有什么不同的反应,列出“遗愿清单”后如何争执等等。
正因为有了这些详尽而必不可少的细节铺垫,后来这如此不同的俩个家伙被硬凑到一块去,故事才会变得更为有趣而又合情合理,铺陈得当。
在二人执行“遗愿清单”的过程中,缓急有序的节奏感是十分明显的,既不是千篇一律的强劲配乐+场景快切,也没有过长时间的无谓停留在某个细节之上,几个被细致刻画的主要场面——意大利,埃及金字塔和香港——都有重要的剧情需要交代,是推动故事前进的必须。
其次,影片在情节发展与对话细节上都尽可能的脱离俗套,有一定独到之处。
两个生命垂危的老人享受人生的最后馈赠,又是两大影帝担纲,比重必定势均力敌,不需分析也知道情节上必定是你帮我我帮你,有钱的带没钱的看世界,没钱的就得帮有钱的解决钱解决不了的人生问题。
电影当然是按照这个套路走,但在具体执行中还是有一定技巧的,甚至在对话细节中还会主动借人物之口反驳这种童话般的好莱坞定式安排,在商业片中已然不俗。
片中机械师卡特对生命与死亡的一些独白尽管不具独创性,但因为很好的结合了剧情,出现在了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依然具有打动人心的魅力。
至于好莱坞商业片将煽情戏码与搞笑细节完美结合的能力就更不必多说,在语言幽默的基本功上,好莱坞编剧们接受赞扬当之无愧。
两大影帝的对手戏可谓精湛精彩惊心动魄,尼科尔森的“狂”对弗里曼的“稳”,爱德华的不可一世对卡特的温和内敛。
尽管这两个人物的性格都不算太复杂,但在片中依然具有一定的发展变化,属于尽管发挥空间不太大,却仍可在既定限制内将表演的潜力发挥到极致的状况。
尼科尔森与弗里曼斗得虎虎生风,看两大顶尖高手你来我往华山论剑,真是痛快至致!
电影最后还是要回到煽情上来,那么怎样煽得不落俗套便是检验影片是否最终成功的要素。
在这点上,《遗愿清单》做得十分到位,用两个与清单相呼应的小细节出其不意的抓住人心,先靠这一招感动得观众眼泪直流;随后在大家还没来得及缓和情绪回复常态之时,套路性的煽情手段再一个接一个的连续抛出,直到最后以弗里曼的感性自白高调结尾。
这部《遗愿清单》,由于选材情节套路上都并非突破之作,恐怕不会成为2008年度的重要作品;但它是那么的温馨感人,情节上够娱乐,细节上够精心,情感上够真诚。
若依照片中人物卡特对人生的某些感悟来评价,只要电影为观众带来了欢乐,甚至还可能是某种珍贵的人生启迪,那么它的任务便圆满完成,了无遗憾。
发表于《电影世界》2008年第三期
Edward perriman cole died in may,it was a sunday afternoon,and there wasn't a cloud in the skyit's diffcult to understand the sum of a person's lifesome people will tell you it's measured by the ones left behindsome beliveve it can be measured in faithsome say by loveother folks say life has no meaning at allme?i believe that you measure yourself by the people who measured themselves by youwhat i can tell you for sure is that,by any measureEdward cole lived more in his last days earth than most people manage to wring out of a lifetimeI know that when he died,his eyes were closed and his heart was open如果把全部的生命都浪费在喝牛奶,听小情歌、画画、读书、写字、唱歌、做爱、穿大裤衩陪你走过全世界的海滩上面也好过把全部的生命都浪费在赚钱,然后陪你喝包装很漂亮的牛奶、用最有品质的音响听小情歌、用最好材质的颜料画画、读金箔裱的书、让十几个佣人代笔写字,最定级的音乐制作人包装我们的歌曲、穿镶满钻石的情趣内衣做爱、开私人飞机私人潜艇到达全世界的海滩上面。
可是,到底是为了什么。
世世代代不同国度不同文化都在重倒覆辙,一遍又一遍的走这弯路最后用没牙的嘴喝牛奶、听乳臭未干的屁孩们唱的情歌,画充斥着假臭恶的画,读沽名钓誉的书,唱着意冷心灰看破红尘的歌曲,摸着对方肚皮上的褶子在各种药物和辅助品的帮助下做着干涩的爱,再也没有力气和心境走遍全世界的海滩。
一半是纯真 一半是拧巴。
kiss the most beatiful girl in the world,get a tattooAll those little stuff made me cry
熟悉的声音,果然还是华纳兄弟出品的,最爱的史蒂芬金的电影基本也都是这里出品的,这让我感到很亲切。
明明是讲两个临终老人友情的片子开场居然是爬大雪山,看得我心里就像大雪山一样,白茫茫的一头雾水,开始旁白的声 我认为是摩根弗里曼的声音,经过一连串的叙述 影片进入正题,果然是倒叙的吧 ,很喜欢这样的电影。
用来“催人泪下”这样的方式再合适不过了。
摩根又是一个知识博学的人,他为了早孕的妻子不得不放弃自己当老师的理想,选择去当技工赚钱,整天让叮叮当当的修车声和孩子们的啼哭声充斥在自己的周围。
直至现在的“子孙满堂”……现在这看起来的确是个普通黑人很容易就面临的境地。
另一方面cole却是一个物质极度富有,但是精神空虚的人,这和老摩根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有钱人,很固执,很霸道,很自我,接过4次婚,但是都失败了,平时喜欢喝点名字从没听过的顶级咖啡。
这么没有焦点的两个人,由于病魔和反对单人病房的政策的两重“眷顾”,使他们躺在了同一间病房里,朝夕相处。
甚至同时知道自己的死期是在何时到来。
电影里说基本没有人愿意提前知道自己的死期,我很同意,即使得知自己的死期是100年后的如此长久,我想也没有人想知道的。
摩根在病床上用一张黄纸写年幼时老师布置的作业,“遗愿清单”,就是即将死去的人把自己平生还未做过的事情列出来的作业。
每个人都希望在真正到了写这个清单的时候,都写不出来东西 ,那样才能眼睛紧紧闭着的离开。
能像摩根和cole这样幸运的人确实不多吧。
通过遗愿清单的联系,两个认识不到几个月的老头,开始产生了非比寻常的友情,对于摩根,他确实不想如此平平凡凡的一沉不变的走完自己一生的最后几步,因为他平淡的过活时间已经太久了,他没有过疯狂的举动,哪怕一次,他都没有,他说自己已经忘了逛街不牵着她的手的感觉,所以摩根决定不顾妻子的反对,和cole开始了这段疯狂的旅行。
遗愿清单上我最喜欢的应该有三条,一是笑到流泪,这个看似简单的一个遗愿,对于平淡的摩根,以及冷漠固执的cole来说居然是从来没有体验过的事情,影片把这个充满欢乐气氛的遗愿安排在了摩根临终前的病房里,本应该悲情的时候,被麝香猫咖啡的制作工艺,弄到两个老头笑出了眼泪。
旁人看来却有种说不出的感觉第二个就是亲吻世界上最漂亮的女孩,没想到会是cole的小孙女,这对cole来说无疑是最漂亮的女孩。
同时也是最让人感到幸福的女孩了。
最后一个也就是最终两个老头把骨灰装进了咖啡罐子里,长眠在了世界宏伟景观其中。
这条本属于摩根的临终的遗愿,也仍算在那张“遗愿清单”中由老cole一起陪伴着完成了。
从而真真正正的结束了这段临终旅行。
影片在雪山上开始,在雪山上结束,其实影片很适合我这种人看,我是个执行力比较差的人,很多事情没有人督着就可能停在了说说的地步,导演通过一段令人羡慕的暮年友情,并不是想传达这个友情有多珍贵吧,我想他就是想告诉像我这样的人不要去奢求在你临终前还会有什么奇迹让你完成所有之前遗憾没有做过的事情。
奇迹不是给期待奇迹出现的人准备的,cole在旅行中不太经意的对摩根说了一句,如果能不是在临死前认识你就好了,其实这段友情还是满可悲的,因为在开始这段友情的时候你已经知道了这段友情准确的结束日期,很让人绝望吧。
为什么人们不能在你健健康康的时候,去好好的做你想做的事情呢,你可以没有顾虑的一个人或和你爱着的人,你的朋友,坦坦的干你们想干的一切,在你临终前瘫在病床之时感觉这个世界上已经没什么事情是我想做而没做的了,没有遗憾体现在你的遗愿清单上,你就可以没有遗憾的面对即将到来的“结束”,对陪在你身边的家人呀,朋友呀,爱人呀,开开心心,坦坦荡荡的说,“我要走了,是因为我已经做完所有我喜欢做的事情了,我享受了人生应有的所有快乐,完成了生命给予我享受它使命,所以我可以离开了。
”然后看看周围的大家都应该会为你面带着微笑,这样你再紧紧的闭上眼,也面带着微笑的离开了。
这样的离开是不是会充满了令人羡慕的感觉呢,肯定的吧。
那就朝这个目标努把力吧,也许……会得到呢。
我今年大四了,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一路奔跑到现在,塞在背包里的那些理想都稀里哗啦地撒了一地。
如今拖着越来越轻的背包和越来越重的身体凑合活着。
这让我想到了朴树的那首歌,我们都是很内个的动物,受点委屈,受点罪这么凑合凑合着。
当年我觉得我会是一个例外,今天我惊恐地发现,我终于没能逃出这种生命顺其自然的情节。
三月的末尾,我应该开始探脚出去,试一试外面世界的温度,然而我只能做到的就像那只鸵鸟一样,躲在阴冷的寝室里,试图逃出生活的扫荡。
于是,在这晴朗的一天,在这査海生先生第22个忌日,我想跟你讲一讲我丢失的那些美妙的理想。
我像是所以八十年代末出生的那一批文艺小青年一样,初中听张楚何勇,对任何形式主义不懈一顾,高中扫荡一二三四代国产摇滚,读萌芽,玩儿深沉,然后毫无个性地梦想成为一个牛逼的广告人。
然后是四年大学,当我依然自我感觉良好地翘掉所有的毛邓课,象征性地挂掉两门无关紧要的考试的同时,四处搜罗那些被“摇滚”定义了的音乐和言论,一边标榜着自己独立思考健全人格,一边向自己的毅力和追求让步。
结果是当我面临毕业的时候,别人手中有三五个证书而我仅仅有一张勉强通过的四级证,甚至连他妈会计上岗证都没有。
忘了说了,我带着自己“广告人”的梦想进入了一个一流城市二流大学的三流it专业,我一直以为那些都不重要,而今天我自以为抓住了那些重要的东西却两手空空,2010年末,经济极度紧张的我跑到了一家网络公司做文案,我以为我他妈终于摸到理想的脚后跟了,结果却是对着一张张外国风景的图片意淫,写一篇又一篇不知所云的句子,平均一百字三块钱,就这样一写写了三个月,写到最后没事儿就四十五度仰望天空,以为自己是郭敬明二度发育了。
三月初的一天,陪着朋友在阳台上掐灭最后一支烟,我说从今天开始我要认真地生活了,像国内外两个组合的名字一样,nirvana&reborn。
像二月时候,李志拉着自己辛苦灌录的唱片到荒郊野外一把火烧掉一样,装逼又屌酷。
而今天我依然像从前一样活着,只是愈加贫穷的我甚至都买不起了一包便宜的中南海。
我是一个感情匮乏的人,我希望我像爱德华·科尔一样,挥金如土地孤独着,因为那些亲人和朋友太了解我,在他们面前我不能假装自然地无所谓又无所畏惧,深深地自卑让我不得不穿起冰冷的衣裳遮挡住我伤痕累累的混乱不堪的早已苍老的身体和思想。
所以那些跟我一起动物凶猛的男人啊,我从没拿你们当朋友,如果有一天,你们成了我的朋友,我就不得不远离你所涉及的空间。
我相信,金钱能够换来一起也能够弥补一切,所以假如我能够成为足够富有的富豪,我会留下我的财富离开曾给我温情让我承受不起的亲人和故友,我知道这用普世的价值观来衡量的话,代表着自私和冷漠。
这其实都是我对自己不能改变现状的狡辩和说辞,谁又不苛求温暖呢?
所以在这个艳阳的下午,我换上跑步的鞋子在发育了的学校操场上像狗一样的奔跑,那些风啊,带着不远处工地上的水泥味道和远处美妙生活的浪漫气息,抵挡着我冲刺的身体刮得我的衣服哗哗作响。
我想这可是春天啊,然后就像家里来了客人的小孩儿一样没有缘由地兴奋起来。
好像理想啊什么的,它们全都长大了回来了,在跑道的两旁微笑着,鼓着掌。
陷入幻想的我跌倒在地上,春风刺骨。
前些天,有人在我的相册里留言说,你丫就是一毛都不懂得傻逼,这也算设计?
别自以为是了,抓紧时间转行吧。
于是连续三天我都在很配合地失眠,我忘了我的谷维素放在了哪里。
所以我小心翼翼地,怕冒犯了你们,你们一句无心的冷嘲热讽都能把我刺成重伤。
尼克尔森有一个愿望是亲吻世界上最漂亮的姑娘,这让我想到了我那唯一的算不上恋情的恋情,那曾经折磨得我无法呼吸的女人,在距离我四百公里的地方艰难地生活着,她说“我配不上你”然后无所拖欠地转身离去。
我用光了我所有的勇敢证明了我的一无所有。
当尼克尔森亲吻自己的孙女——这个世界上最美的姑娘时,我惭愧于我的推断。
而这,也让我想到了我生命中的第二个姑娘,我四岁的外甥女。
在我拖着我爱的女人留给我的伤口爬上北上的火车历经十个小时慢车颠簸以后,那个孩子牵着妈妈的手出现在火车站的出口,这让我所有的决绝顿时土崩瓦解,她笑着害羞地喊我舅舅,而我却因为我的一无是处而自惭形愧,都做长辈了,却还是这么一副烂糟糟的样子,好在几岁的孩子还不懂那么多。
当那孩子走在路上因为一只凶猛的小狗扑进我怀里的时候,我发誓这辈子用所有的温暖和力量庇护着这头柔软的小兽,不让她受一丁点委屈。
可那小狗一走开,她就挣脱开我的双手奔向很远很远处她的父亲模糊的身影。
这让我为刚才自己决绝又幼稚的想法异常尴尬,其实我早该想到,有资格庇护女孩的只有她的父亲和她的男人,其他人,请礼貌地走开……于是我拍干净身上的泥土,看着自己曾经那飘渺的理想,想象着自己飞扬跋扈。
我想我是不是应该厚着脸皮恬不知耻地夹杂在那些名贵学校对口专业的人群里,祈求hr给我一张offer和出入证,是不是应该把自己那些古怪的想法伪装成创意的样子,呈现给高高在上的成功广告人,然后等待他们的奚落。
是不是该……在通红的夕阳扑倒这个下午的时候,我疲惫的身体摔倒在了刚刚变绿的草皮上,远处有两个大二的小男生拿着单反摆着奇形怪状的姿势偷拍着春天和青草的艳遇,我突然希望我能够最为这春天的一部分闯入他们的取景框,想起大二时风风火火的自己,我他妈到底是什么时候变老的啊!
我他妈才22岁啊!
所以如果有一天我厌世了却不得不为了一些所谓的责任挣扎地活着,成了一名操作机床的蓝领工人什么的,你看着下班时候坐在马路边胡吃海塞喝馄饨的我,会想到2011年六月我们那次美好的“青春凶猛——两个人的民谣夜”吗?
所以当你走在荷兰干净又安静的街上,看到墙上叛逆少年的涂鸦画,会想到我们留在那堵荒墙上巨大的男人画像和对那个姑娘一时冲动的表白吗?
所以当你又重新拿起自己丢在角落的吉他,后悔自己没能坚持下来的同时,能想起那个一直督促你练习的痛苦的男人吗?
所以这些都会变得没有意义吗?
我想知道到底什么能够让一个懦弱又悲观的人珍惜自己残破的生命,就像这两个可爱的老人一样坦然面对自己的死亡,我想知道有没有一种灾难能让人忘掉自己的渺小从此彪悍地生活。
在这个电影的开头,我跟自己打赌说摩根弗里曼的第三个愿望“laugh until i cry”绝对实现不了,这太荒谬了。
于是我就拿着虚拟的赌注,跟着濒死的弗里曼傻呵呵地笑着,看他用笔划掉了清单上的第三个愿望,我的脸上挂着温暖得有些猥琐的笑容,都忘了擦去自己眼睛里笑出的眼泪……
《遗愿清单》,多么温馨的小品,它更能引起我们这样的“泛泛之辈”的情感受共鸣,不落俗套的故事情节,以及两位影帝的非凡技艺是影片最大的亮点,如今的好莱坞小品电影在台词方面已渐趋接近生活中的微妙情感流露了,刻意的造作之辞已为鲜见,影片不时穿插两位老者的睿智体悟及思想交流,哲学化的论调和轻抿的善意笑容是此类电影的必备要素之一了,的确,当杰克尼克尔森挥舞全身精湛地咆哮着:“我白手起家,拥有几十亿资产,和总统见面,和皇家贵族一起用餐,难道会从这次旅行中得到更多感悟吗?
我会因它而改变吗?
……”这是一个暴戾而亲切的孤独的自命不凡者的恼火的生活表情……如此形象,以及他的流泪,平和的回复,小孩般的“精神病症状”,令人回想起他在《闪灵》和《尽善尽美》中的独到的表演,丰富的人格特征,饱满的情绪,总是这位影帝深深吸引影迷们的个人魅力要素。
摩根弗里曼一如既往的沉稳到位,这使他更适应这个角色,尽管的确会失却些许亮点,然而他洞悉一切的泰然的微笑是铭刻在影片碑石上的贯穿性的基调。
影片试图启迪人们寻求一种人生态度,轻浅的哲学论题带入,在不断的对话中完成对生命最重要阶段的一次“境界的攀登”,影片并不多么深刻,然而出于一种坦泰的理解它被赋予了隽永的意味,并令人为之陶醉。
假如我们总执着于人生的意义,执着于一种终极的归属,那便如开片的数个论断和关于“神灵”的争执一样无疾而终,我们寻找一种独特感,如尼采说的,我们需要“独一无二”,无论是否是泛泛之辈,无论身家、亲属,在生命前的最后一刻,我们已不再追求所谓的意义了,我们想象着自己将埋葬在喜马拉雅山的顶峰,周围只剩下空灵和寂静,以及大山的声音,我们记得某个声音,某个画面,许多零碎的片断划过,以意识流的方式切换着镜头,无论在恐惧或平和中死去,兴许总会被牵引至一些最原始的生命元素,“在感觉中死去”,我们用人生的一切来决定这一刻同上帝的距离……并试图总用那最后的日子,来为它铺陈上最醒目的曙光。
整个故事都对焦在了两个结伴旅行且不太靠得住的同伴身上,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一切,是推动情节前进的动力,即使他们有着截然相反的社会背景以及南辕北辙的性格和经历,然而他们共同分享的愿望却足以弥补这些表面上的不同。
影片中饰演卡特·钱伯斯的摩根·弗里曼也对故事有着自己的认识:“你总会和那些与你有一些共同点的人结交朋友,这就是所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说到影片中的两个人,他们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能够掌握剩下不多的生命,而且知道应该去做些什么。
当卡特遇见爱德华,他就得到了一个机会,第一次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去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对于一个觉得自己花去了一生时间去做别人想做的事情的男人来说,这个机会是强大且非常有诱惑力的。
”
在今年最后一堂影视文化课上,李阿姨为我们挑选的电影是《遗愿清单》。
这是一部在我的“待看清单”里躺了许久的影片,其英文原名为The Bucket List,这个名字其实是由俚语kick the bucket引申而来。
bucket特指杀猪时的木头案板,猪临死时会疯狂地踢案板,也就有了“死翘翘”的意思。
The Bucket List即临死前的待办清单——遗愿清单。
我们可以发现,本片从名字开始就对死亡带有一种幽默的调侃态度,这与东方人普遍的凝重与避讳截然不同。
Jack Nicholson饰演的老富翁科尔与Mongan Freeman 饰演的汽车修理工老卡特因同时羅患癌症在病房中相识,这样跨越阶级与肤色的友谊频出佳片。
与《触不可及》《绿皮书》不同,《遗愿清单》没有强调种族议题,而是着笔于两个老人对死亡的态度。
他们怕死吗?
答案是肯定的。
在得知自己的寿命仅剩下寥寥几个月时,科尔表现出暴踩易怒,而卡特则发觉,他也并不属于愿意提前知道自己死亡时间的人。
但对于老卡特,怕死与其说是一种畏惧,不如说是遗憾:遗憾自己青年当历史教授的理想没能实现,遗憾不能陪妻子弗吉尼亚走到生命的终点,更重要的是,他遗憾他的bucket list无法完成了。
老科尔无意中捡到了那张写有卡特遗愿清单的便签,于是决定用自己的财富帮助卡特实现这份清单。
就这样,两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获得了为梦想重新燃烧一次的机会。
两人环游世界的桥段虽有些不符合卧床癌症病人的人设,但却足够猎奇刺激。
从跳伞到开福持Shelby GT350赛车,从纹身到非洲草原猎狮子(尽管没成功),从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到中国长城、西藏珠峰(因风暴没爬成哈哈),最后来到东方之珠香港。
频繁的移步换景配合绝美的画面、流畅的剪辑以及 Marc Shaiman 的浪漫而不失典雅的音乐,眼前是各地风景,耳畔是萨克斯与钢琴的合奏,简直是一场视听盛宴。
在旅行过程中,科尔一直在思考卡特在金字塔顶提出的两个问题:你在生命中找到过快乐吗?
你这一生,有没有给别人带去快乐?
潜移默化中,尽管他在嘴上并不承认,他的观念已经向卡特靠拢了。
在观看本片时,我好几次联想到了同样聚焦患癌老人的《姥姥的外孙》,后者我私以为是今年最好的院线电影。
同样的处境在东方文化的视角下就显得格外沉重。
老人躺在病床上接受着不知是缓解痛苦又或是加重痛苦的治疗,试图延迟必然到来的那一天;子女不计成本地投入金钱挽救父母的生命,同时又为遗产的分配问题焦头烂额。
这似乎成了许多东方家庭面临死亡时的缩影。
片中的阿安原本计划效仿堂妹获取姥姥的遗产,最终用姥姥生前就已为他存好的一百万给姥姥买了一块风水宝地当作墓地。
“如果我有一块漂亮的墓地,你们就会愿意来扫墓了”,这是姥姥的愿望,由外孙帮他实现了。
东方人的家庭关系更紧密,对于亲人的离去更加不舍,悲恸也更强烈。
因此在我们中国人心中,置一块风水宝地做墓地,护佑子孙、留存记忆会是更多人的选择。
反观西方,他们的公墓常常建在城市的黄金地段,人们也不只是在清明节去祭祖扫墓,去公墓就像去公园一样,因为墓碑就是通往天堂的象征。
更如片中的老卡特老科尔,将骨灰盛入Chock full o'Nuts的罐头里,并排放在珠峰之上,这样的死亡观值得我们思考借鉴。
卡特死后,科尔去完成了the Bucket List上的最后一条:亲吻世界上最美的女孩—他的孙女。
看到这里我想很少有人能不潸然泪下。
其实死亡并不那么沉重,我们只需做到在kick the bucket之前尽量不留遗憾,那么死亡也就是每个人生命必经的最后一站罢了。
但又话说回来,以我现在的年纪去妄谈死亡还为时尚早,“不留遗憾”这四个字又谈何容易呢?
愿我在死亡来临时能像老科尔一样,"close my eyes, and open my heart",愿每个人都如此。
把每天当作是末日,你的人生会是怎么样?
在知乎找影单,无意中看到有人推荐这部电影:the bucket list,遗愿清单。
从小都没有受到过生死教育,我对于这样的题材根本没办法免疫。
大概是因为生死都是宏大又隐秘的事情吧,没经历过真正生死的人,都没有确切的描述那种感觉。
可惜的是人生只有一次体验的机会,然后next,下一段旅程影片开头是博学多才的黑人机械师卡特接到一通电话,突然烟头就掉到地上。
镜头一转一位脾气暴躁的亿万富翁爱德华在与人唇枪舌战中突然吐血昏迷。
两人于是相遇在病房。
讽刺的是,爱德华在众人面前说他对于医院的标准是两人一间房,没有例外。
在与卡特住在一间病房后,爱德华强烈要求一个人住一间,助理提醒爱德华他在众人面前一直传递着两人一间标准的理念,如果一个人住一间会被公众口水淹没。
爱德华非常委屈的说我那不是没生过病吗?
这个片段让我觉得隐喻了一些身处高位,提出的理念看似合理但不能切实服务人民的领导或者政权。
同一个病房相处,爱德华暴躁易怒,没有家人朋友,只有助理帮忙搭理一切。
卡特博学又沉着,家人很多,有相伴多年的妻子,三个孩子。
爱德华做完手术第一次检查对医生爆粗口,转头又说早上的化疗多么芬芳,多暴躁又可爱的老头。
大部分人从健康人到病人心理的转换可能没有被人关注吧,我一直在想爱德华之所以在第一次检查对医生爆粗口,除了本身脾气暴躁以外,还有他不想承认自己生病,也不想被人当作弱小者的因素。
做完化疗的第一个晚上助理给爱德华准备了大餐,卡特问爱德华,这些你都要吃吗?
爱德华很诧异,在助理的提示下问卡特,你也要来一份吗?
卡特只饱含深意的对爱德华笑,说不用了。
爱德华把乳酪放嘴角嚼,发出yum.yum的声音,像个孩子一样炫耀美食。
结果到了深夜,因为化疗的原因爱德华在卫生间狂吐不止,卡特笑着说美味倒进马桶里,爱德华气愤的把卫生间门关上吐。
这一段可以说全篇我最爱,两个老人像孩子一样,一个像小朋友,一个像大孩子。
虽然这段实际上是爱德华第一次知道了化疗的副作用,卡特作为过来人看着爱德华体会他之前体会过的感觉。
但这段把生病拍的举重若轻,没有煽情和悲苦,只是搞笑中带着一点无奈。
如何把沉重的感情表达的云淡风轻是我一直在学的课程,人生不是痛就哭,乐就笑,而是更加复杂幽微的,在痛的时候想办法笑,轻轻的走过这一段痛苦。
卡特和爱德华在接下来一段时间里,一直在尝试对于疾病的治疗,有时卡特深夜会看到爱德华痛苦的呻吟,有时爱德华会看到卡特难受的发抖。
不难受的时候,他们还会一起打打牌。
有一天卡特写了一份遗愿清单。
爱德华的医生跟爱德华告知检查结果,爱德华还剩六个月,最多一年。
爱德华一下卸掉所有的劲侧躺在床上一句话都没有,医生轻轻地问爱德华,有什么需要他做的吗。
爱德华只背对着人说问卡特需要什么。
卡特说想知道检查结果,然后医生看完病历回来告诉卡特最多还有一年。
老兄弟俩人生倒计时到了一个起跑线上。
在两个人知道结果后,卡特问爱德华,想玩牌吗?
一个人知道自己生命倒计时时间后会怎么做?
换做我会怎么做?
也许是出去旅游,也许是大哭不止整个人崩溃,也许是不想面对事实。
谁知道呢。
生命给我们的时间也许是一开始就注定的,有人每一分都过得多姿多彩,也有人每一天都浑浑噩噩不知不觉度过一生。
重要的是能有随时重新开始的勇气。
如果没有意外发生,我大概已经走过人生一小半,目前我处在最好的年龄,父母健在,身体健康,现世安稳,但我常常意识不到这些,总因为一些小事就很难过,这很不好。
知道检查结果的第二天,爱德华已经可以开玩笑的去面对死亡了,这是一种本事。
之后爱德华在卡特的床底下捡起了卡特的遗愿清单,立即像打了鸡血一样找到了余下人生的意义。
动员老伙伴重新拾起重头再来的信心,去完成遗愿清单。
这里能看出爱德华作为商人是非常果断,执行力强的,认准就付出行动。
这个骄傲的表情必须截图然后两个人,去跳伞,纹身,赛车,爱德华还在飞机上猥猥琐琐的招妓。
跳伞回来,卡特的老婆联系爱德华,表达希望丈夫回家后,爱德华和卡特进行一番探讨,卡特表示跟爱德华出来并不是完全因为爱德华说动他的心,而是因为孩子们都离开家后心里空落落的,再次没有一切喧嚣打扰面对妻子后,没有了当初牵起妻子的那份感觉,妻子没有变但世界变了。
说实话,这段对白凭我的阅历是理解不了的,所以我现在还是不懂,也没啥感触,就是懵。
只能等我快去世了,面对大圣哥感觉一下。
话说回来,这哥俩探讨完开心的在非洲大草原看动物了。
然后去埃及金字塔看日落,在这里卡特问了爱德华两个问题,问题的答案会影响到能不能上天堂。
第二个问题,爱德华显得很回避,在卡特坚持下,爱德华说,女儿经历了家暴,他处理了那个男人,但女儿很恨他并表示自己的父亲已经死了,如果这个答案不能让他上天堂,他也认了,但他还是会这样做。
在泰姬陵两人参观完这个古建筑想到了一系列死后安葬的问题,王小波说,令人恐惧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亡带走的人的体验。
也许一个人在死前能想镇定清醒还明白死后自己想要什么,就算是一件特别酷的事了吧。
两个人在长城上骑摩托车,开心到飞起。
卡特的遗愿中有一项是看神迹,两人到了喜马拉雅山遇上暴风雪,飞机不能登顶,起飞要到第二年春天了,于是两人遗憾的离开了。
飞回美国,卡特带着爱德华跑到爱德华女儿的门口,爱德华勃然大怒,撕掉遗愿清单,两人不欢而散。
之后卡特回归家庭,爱德华继续生意,直到卡特病情恶化,在手术前卡特给爱德华一封信和粘贴好的遗愿清单,希望爱德华去寻找生命中最美好的事情。
卡特去世了,爱德华找到自己的女儿,亲吻了自己的外孙女,在遗愿清单中刮掉了“亲吻最美的女孩”这一项。
不久爱德华也去世了,爱德华的助理将他们的骨灰装进当初他们讨论好的那个罐头里,放在珠穆朗玛峰山巅上,并且刮掉了“观看神迹”这一项。
讲真,对于死亡,我一无所知,但令我难过的是,你在意的人去世你所需要承担的那份失落,反差,仿佛全世界空空荡荡。
只希望自己能活着的每一天都是活着,而不是像一个游魂飘在世界上。
在快要离世的时候,不算做一个只活了几天但重复了几十年的人。
说到这,如果人能够健康、质朴地活着,有清楚的价值观,能够心平气和去做完需要的事情,常常心有喜悦,大概就足够了。
最后附上爱德华老爷爷的经典语录
在08年的最后一天,无意中看了这部片子。
记得我在和一个记者朋友一起吃饭的时候,无意中聊到这一问题。
他说如果他知道自己快死了,他会做以下几件事:一、把自己剩下的大部分时间都去陪父母;二、把自己比较好的朋友都找时间见个面;三、烧掉自己写了十几年的那十几本日记;四、跟自己暗恋的女孩子表白;五、嘱托好友把自己的遗产大部分给父母,把剩下的钱给那个暗恋的女孩,并希望好朋友以后帮自己照顾她。
听完,我问“你怎么想得这么清楚?
是不是早就考虑过这问题?
”,他说是的。
他把陪父母放在第一位,所以我决定今年过年回家。
虽然每次过年,家里都搞得不开心,必定这个大家庭中的谁和谁要吵个架,这年才算完。
似乎跟中了什么诅咒一样,年复一年的灵验,可还是想回去看看父母好了,明年也许想回还真回不去了。
这片子的主题其实也是一样,最后的落脚点还是亲情。
金子塔也好,喜马拉雅山也罢,都不及家里温暖,外面的风景再好,也不及家里,可谓是风景家里独好。
夜晚回到家,望见屋子里亮堂堂的灯光,到了家门口,不用口袋里的钥匙开门,却是选择按门铃,等你回家的那个人自然会来替你开门。
记得一位老师跟我说过,刚调到学校来工作时,家庭在外地,自己一个人住在杭州,来杭数月了,回家的时候还是习惯按门铃,可就是没人来开。
失落中才记起,这个家只有自己一个人。
昨天N告诉我,她一个朋友的高中同学一家三兄弟刚车祸死了。
虽然那三个人根本与我无关,可是对着电脑屏幕的我还是很惊讶很难过。
人就这么说没了就没了,也许他们昨天还在想着元旦去哪里玩,她同学快大学毕业了,正是对未来充满期待的时候。
人说走就走了,毫无思想准备,你说这人生也不就这样吗?
男朋友今天很郁闷,觉得自己太倒霉了,钱包掉了,路考挂了,身份证和银行卡都没了,去办临时身份证才发现自己的户口莫名其妙的没搞好,自己居然当了两年的黑户口。
我慢慢安慰他,路考挂了还可以再考,户口问题可以慢慢解决,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只要活着就好。
不管多精彩的人生都会回归平淡,HP中国区的原总裁这样,片中人也如此,台上台下唱的是一出戏。
在我工作的问题上,我男朋友感叹说,你真是心比天高。
我反问,“那你要我怎么样?
难道要我20岁的人过50岁的生活?
”家长总是为我们选一条最稳妥的路,最不希望我们冒险。
是的,也许当我中年的时候,我也会做出跟他们相同的选择,可是,我现在不是中年人。
书不是读出来的,是悟出来的,要有经历才有感悟力,不然你始终是读不透的。
写着写着我也不知所云了,哎,我宁愿自己是个傻子,整天眼里都是美好,只知道傻笑,多好。
这就是个披着遗愿清单题材外皮的老年友情片。这遗愿不就是趁着没咽气,花掉所有钱去肆意妄为呗。
BDRip:http://www.verycd.com/topics/285050/
各种感动,不到大限还真不知道最珍贵的是什么。不过杰克·尼克尔森的那段“Three things to remember when you get older:Never pass up a bathroom,never waste a hard-on,and never trus”(当你老了要记住三件事:想尿别谦让,硬了就快上,屁要小心放)还真是扑哧笑三声哈!!!男同胞么,记住了哈
当john mayer的say what you need to say响起的时候,我似乎已经不是站在小小的办公室里,年少轻狂的那些梦如同倒影一般闪回,自己曾埋下的bucket list,是时候把它们都找回来了。
架构比较标准,对话过多,缺乏真正的戏剧张力——使得整个关于生命的言说有些空洞,而所做的事情也不过是美国中产阶级的日常娱乐,没有直面生命的痛苦与欢愉、卑微与壮丽。整体保守且简单,主题先行但可以一看。
旅途依托在要么本身家财万贯 要么刚好同病房面对死亡的就是医院的老板的基础上 就很难代入和有共鸣 (或者也因为看这部电影时有点喝茫了.. 还因为认不认识杰克尼克尔森而跟我妈莫名争论...
原本是个不错的题材,但一堆有钱才能做到的事情实在膈应人,最后还特意无比矫情地埋骨喜马拉雅(在法律不允许的情况下),从这样的故事中不能产生除阶级斗争之外的任何感想。另,某高赞评论把奢豪车房、俊美异性、到处旅游归结于男性主义,这是什么神奇的拳畸女式脑回路,打算开除有钱女性的女籍吗。
两大戏骨救了这部平庸的片子,实在是找不出能比这两张布满皱纹的脸更吸引我的东西,剧情?风景?遗愿清单?好吧,我承认自己对结局中的催泪旁白没有丝毫抵抗力,但这只能更加证明片子的中规中矩,连哭点都只有可怜的最后一“点”。
趁着没死,做自己想做的事吧。。。多简单的道理,可我们老是弄不明白。
和助理的毒舌互动也很有爱。“后事怎么办,遗产给助理。”“当成你自己的后事去办。”;“我想说我离不开你——那是假的。”“我想说你很和蔼,我很喜爱这份工作——但也是假的。”
喜欢“老年电影”,不过这个还是被《年轻气盛》秒成了渣渣。【刚才突然想不起来名字叫啥了,满脑子都是《及时行乐》【全怪胡桑桑【不接受反驳哼
7.0/10。情感像是从干瘪的剧本里硬挤出来的,就算是意淫也太假太庸俗化了吧。。。不过他俩被一起埋在山顶时看得我好''基''动啊(片子还算轻松,起码能值个三星。)。
所以摩根·弗里曼真的是上帝嘛?去世比尼克尔森还早,却连自己以及别人的身后事都说的清清楚楚?原以为以为讲得是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可我还是高估了影片的意图,最后照例还是要洒一身的眼泪、涂一地的狗血、喝一碗鸡汤。剧本漏洞太多,后面就直接顺拐有钱浪迹天涯,没钱老死病榻了,除了两位戏骨的加盟,这片也该从豆瓣top清单划掉了。
什么非洲、埃及、西藏,对话全是怼着人脸拍,人物脸上打光强得很,绝不可能是背景中的光线,而背景环境几乎看不到,偶尔才有个全景镜头——一看就都是摄影棚里拍的,而且没足够的预算做太多大景别镜头的视效。最后再把人物对话镜头和其他没有人物的另外拍摄的风景镜头剪辑到一起……所以啊,拍电影就是他妈的不能怕麻烦。看到一句话:“干啥事都不能嫌麻烦,稍微麻烦一点,这事儿就成了。”
前面略显平淡,后四分之一触动很多,泪中带笑。1.突然明白结婚生孩子其实就是怕死的时候孤单一人。2.我爱这生命,愿我能多享受其中。
The.Bucket.List.2007.DVDRip.XviD-FLAiTE
Jack...oh my Jack...
thepiratebay
远没有想象的好,太教条了。意外发现 Sean Hayes 是一大收获。
这片儿讲得是一个受工作家庭拖累一辈子的技工巧遇有钱人在死前放纵了一段日子的故事。供那些满地爬的上班族观看、意淫。其实要我说,别鸡巴看了,你一辈子注定被这些乏味的事牵扯至死方休~~~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