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的演员阵容(神奇博士本尼、奇迹男孩他妈茱莉亚、以及几个各位包括我可能不太了解不过演技很他妈赞的演员)本片根据戏剧改编,全篇以密集的矛盾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祖母与祖父,祖母与女儿、女儿与女儿、女儿与女儿与女儿,女儿与丈夫,女儿与孙女(社会的不行)等等等等,伏笔铺垫不断,当矛盾爆发的刹那,观众无疑爽翻。
节奏很快(矛盾线很多丝毫不乏味),黑色幽默不乏(女儿骂祖母有毒瘾,你看完就知道为什么黑色幽默,毕竟孙女。。。
)。
恩,所以在网上看的。
对于那个完全在看图翻译的字幕感到无奈还好可以基本听懂没有什么文笔也没什么有深度的见解,就是把想法写下来。
--以下有剧透---spoils alert--知道这个片子完全是因为小Ben,然后就觉的故事值得一看。
故事讲了一个美国中部普通家庭,无奈而绝望。
大家都有问题,但是只有母亲在这样那样破事以及嘴癌的折磨下无法再粉饰太平。
终日沉溺于药物,疯言疯语。
而这个母亲,妻子,女人的一生又是如何呢?
幼年时期活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阴影下,长大成人终于有了点钱有了一个家,三个女儿。
当然老公跟妹妹乱搞,而最被宠爱的大女儿也让他们失望没有成为作家。
她的感情应该寄托在哪里呢?
没有人。
她肯定曾经也有过希望,曾经。
当然,她也是个混蛋。
看到自己的老头子要去自杀就让他去了。
而大女儿呢?
凭什么她就要被冀望成为个什么人,她又没选择成为被宠爱的大女儿,凭什么她就要去完成父母的愿望。
她是聪明但是脾气暴躁,毛脾气赶走了她的家人。
当然可以说一下小Ben,懦弱,胆小。
不停的犯错,然后不断的道歉。
一个平庸而愚蠢的人。
从小就在无缘无故的责骂中长大,为什么呢?
因为他是私生子,而他妈妈视他为人生的耻辱。
最后喜欢上了自己的表亲。
那个女儿,她以前演阳光小美女里的那个小姑娘,算是同类型片子。
不用一一讲别人了,大家都在害人,却也是受害者。
可能这是老天爷对他们的错误的惩罚吧。
这个家庭若是真的想掩盖他们的屎事,这个妈妈就不会从一开始嗑药发疯。
电影只是跟我们讲了一个故事,顺便嘲笑我们说:“别每天为自己家里那点破事儿觉得全世界欠你几十万了,你受伤的同时肯定也在拿着刀子狠狠地扎别人呢。
你有你的不爽,那你家里剩下那几口也不会比你少。
”
我的外公在我5、6岁的时候去世了。
关于他,我的短暂的片段式的记忆大部分来自小时候去外婆家吃饭。
在我的印象里,外公和外婆简直从没说过话。
我记得我问过我妈这个问题,她好像很惊讶的样子,似乎从来没注意到过这一点。
至于“为什么不说话”,她似乎也没给出一个答案。
其实那时候,我心里还有个问题:难道外公不爱外婆,或者外婆不爱外公么?
但年(zǎo)少(shú)如我,也知道那是个太不合适的问题。
而我记得外公去世的时候,外婆的眼泪一直无声无息地流。
直到刚刚过去的冬天里,外婆也去世之后,妈妈跟我说,翻出了当年外公写给她的情书。
隽秀的字,用属于上个世纪的人的特有的谦和内敛的笔触,涵蓄地表达着对于这个年轻女子的喜爱。
小时候印象很深的另一件事,是去精神病院探望我的一个舅舅。
无论再怎样“知识分子家庭”也好,家人对于这病的态度到底还是不同于支气管炎、反流性食管炎之类,多多少少要叮嘱小孩子一句“别在外面乱说”。
可能就是这么句话,使我面对这个舅舅时总是紧张兮兮,生怕他觉得我怕他,或是对他跟对别人有什么不一样。
那天我们去看他,车好像是停在一个不大的操场上,我和大表姐坐在车里等他出来。
表姐的五官皱成一团,不知是阳光太刺眼,还是她真的太不耐烦。
我记得她抱怨,抱怨干嘛要来看这个“精神病”之类的。
反正我记得她叫他精神病,吓了我一大跳。
后来我听说,他得病之前,一直觉得外公更喜欢另一个舅舅,一直努力却感到得不到外公的认同。
这就是生活的真相。
说不上来这片子是哪打动了我,但,你看,它确确实实让我想起这些。
可能因为这就是生活的真相。
生活的真相是“I love you, but you're really a pain in the ass!”,是缺乏安全感的小女儿告诉姐姐的那片不黑不白的中间地带,是心里知道自己不是深爱的儿子的亲爸的男人在房子后面抽的一地烟蒂,是癌症,是病痛,是脱下假发后无处遁形的苍老和狼狈,是腼腆的可怜人以为找到真爱后的那一记响亮的耳光。
电影像是一阵长长的席卷过家庭痛苦的风。
其实,我不确定在另一部分的真相里,有足够多的温柔香甜来抵消以上所有。
漫长的冲突和伤痕可能会溃烂到表面,迅速留下伤痕,之后缓慢愈合。
And you take it as it is. Just like taking the plate in front of you--Eat your fish.——————————————————————盗火贼。
微信号:fire_stealer。
互相扶持,活得明白点<图片1>
奥斯卡的奖已经颁完了,没有一个奖项垂青《August: Osage County》。
我至始至终都没有看最佳影片《为奴十二载》,这个故事对现在的我来说太沉重了,即便这是一部精彩绝伦的电影,但因为潜意识中我拒绝再经历一次“肖申克的救赎”,因此即便在纽约的时候,也没有进影院看这部电影的意愿。
事实上今年这么多热门片里边,我就缺《为奴十二载》和《华尔街之狼》没看,都是因为故事不足以打动现时的我。
看过的片子中,最喜欢的其实还是《August: Osage County》和《Nebraska》。
我承认我看的片都很闷,但跟小清新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了。
前几年的最爱《天水围的日与夜》,以及今年最心水的两部片,都属于一种风格。
要说起来,《August》已经算是故事性最强的一个,一个接一个的drama包袱丢下来,至少观影者不至于像看《天水围》一样觉得过闷。
John Wells其实已经很擅长导这种掉节操的狗血戏码了,这一点从美版的《无耻之徒》就足以证明。
我不喜欢《无耻之徒》,并且从私心来讲,如果这部片没有那么多drama,看起来会更好。
人们总是喜欢说“老顽童”“老不修”,大概是因为人到老年的时候会放弃无所谓的自尊,想要肆无忌惮再为自己活几年,因而在我眼中看来,Meryl Streep在戏中的角色Violet与那个14岁的小女孩Jane无异,唯一的区别大概是在“自私”这个层面上,他们一个是经由完整的世界观而做出的选择,一个是因为世界观未完整亦未了解什么是责任。
同样的,在《Nebraska》中坚持要到林肯市去兑奖的Woody,身上也有着这般“执意”,过往可能为了家庭做出的妥协,到了这般年岁都不愿再去考虑,不如乐得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好。
两部戏其实在情节推进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许久未见的家人亲戚,因为一件事聚到一起。
过往的秘密、身为亲人间熟悉又陌生的隔阂,只需要相处几日便可显现,自然这时候故事也就慢慢进入正轨。
我最近偏爱这些片的原因,大概也是人到25岁,会更加明白家庭和责任来,特别是到了家庭相聚的时候,很多我们平时避而不见的问题都会显形。
有时候你会感到非常无奈,这些身上和你有着相同基因的人未必明白你的人生和追求,正如片中三姐妹聚餐时,Ivy所说的亲人间的淡漠一样。
不怎么联系了,即便联系也不知道再如何变亲密,如何去分享各自人生和快乐。
片中我最喜欢的一段是Meryl Streep告诉三姐妹关于靴子的那段往事,讲到最后,Julia Roberts半带讽刺说道故事不可能就这么结束了吧,但是Meryl Streep说这便是故事的结局。
没有剩下的了,这便是一切了。
就好像你年轻的时候,曾经幻想过的爱情,或是想要追寻的远大理想,他们就像那个有着巧克力色牛仔靴的男孩一样在故事的末尾不见了,没有交集了。
没有什么节点可以告诉你这件事是如何结束的,生活中的好多事情都是这样,没有来由就结束了。
等到你回想起来,可能都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它没有我们撰文时必要的高潮或结尾。
但这才是人生,真实得令人觉得可怕。
Meryl Streep在这部戏中的演出几乎无懈可击,但她并不是这部戏中带给我最大惊喜的那一位。
对我来说,Julia Roberts是这部戏当之无愧的女主,而且她更应该得到奥斯卡奖项的褒赏。
凯特在《蓝色茉莉》中的崩溃还是美的,但Julia Roberts却放下了一切。
生活的不公从一个女人变老开始,这一点在电影演员上大概表现得最为彻底。
我不太爱赶奥斯卡的风潮了,比如近些年我很喜欢的Nicole Kidman,演技在《兔子洞》和《送报男孩》中都令人惊艳,但没有奥斯卡奖项亲睐她,提名了又如何?
这东西跟发糖一样,手上没有的人总比手上已经有一个的人更需要照顾。
还有一个这部电影令人深爱的原因,大概很多人从未关注过,那就是这部电影的配乐由Gustavo Santaolalla完成。
他配乐的作品中,几乎每一部都是我的菜,最知名的大概就是《断背山》了。
而在《August》里,这些悠扬的的吉他和钢琴,配以奥色治郡平原般辽阔的景色,几乎与《断背山》开场时群山和羊群的远景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在Facebook上关注了Gustavo Santaolalla,他几天前发了一张自己蜷缩在沙发躺在他妈妈腿上的照片。
你如果谷歌一下他的模样,大概就能想象中这张照片多么具备喜感。
但我总觉得,自己在他身上看到了Violet、Woody和老年的Ennis,一种想做自己便去做的“肆无忌惮”。
因为你终有一天会明白,世界上很多事情并不是懂得之后就可以解决,也并不是你考虑别人的处境别人就一定会理解你。
有些问题是无法解决的,有些问题不是我们去面对就一定能找到答案。
正如《August》的故事,我不认为它停在了所有问题都有完美答案的节点,但这就是一切了,这就是完整的121分钟了;大概跟我们的人生一样,步入成年之后,你会发现没有哪一刻单独拎出来,是解决了所有问题的真空时刻。
对我私人来说,大概唯一的遗憾,就是这部片的导演不是李安。
But What if the story ends this way in real life?Sometimes we just don't have another choice.
人到至极难免做作,生活到戏剧性太强难免就是个戏。
中产阶级时常是电影里崩溃的对象,《美国丽人》中产阶级男中年危机,男人看了都如获至感。
而奥色治郡中尽是生活在男人危机背后女人的一团糟,我看了挺难受的,最难受的地方是梅姨跟三个无脑女儿讲述她卑鄙的妈时,但这种情绪,不过也是低级的同情。
这一票缠绕的关系,仔细想想都不是最崩溃的,无非是些家庭琐事,一个自私的妈,一个寻死的爹,一个被老公出轨的女儿,一个爱上亲弟的乱伦女儿,一个永远被二逼男耍的女儿,一个生活在愧疚里的姨,一个爱儿子的无趣姨夫。
那个自私的妈一辈子有爹爱,那个寻死的爹也是到了迟暮之年解脱罢了,那个被老公出轨的女儿还有老公的陪伴配合,那个爱上亲弟的女儿是真崩溃……那个喜欢变态的女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挺欢乐,那个姨和姨夫都是能接受寻常生活且互相保护的夫妻。
我不说你也知道,生活中有太多更漂亮的崩溃。
戏剧和电影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进入戏院,不管你离舞台演员多近,那毕竟是个现实空间,不过就是布景,戏剧,灯光,音乐,你始终知道自己是在看戏。
而电影,有极强的代入感,它在重现生活,它真实可信,入情时你会觉得这些人都真实存在,他们的原型都可替代。
所以这个戏剧改编成电影,难免刻意。
而且没什么意思,揭露生活本质这种事,不该由电影来做。
我现在说的是我个人艺术观的问题了,文学是最残忍的艺术门类,很多做文字的人都挑剔刻薄,文字读多了也变得不可满足,通过白纸黑字传达出来的理性最骇人。
而电影不该重复这个功能,我们已经生活的很惨了,我们想看到人性善良勇敢坚强的一面噢!
拍这些东西,你们不觉得有点缺德么。。。
美国人过得太幸福,闲得无聊就想寻求痛苦。
但我怎么看都觉得他们没遭什么罪。
这个片子的结尾,我看了几遍,都想确定有没有大嘴调头回老娘家的镜头,确是没有的。
可我注意到那特别的路段上有几个指示牌,查了一下:Wichita堪萨斯州威奇托市-Salina萨莱纳-Denver科罗拉多州丹佛,大嘴片中的老公Bill 就在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他单位,跟学生搞一块了,那地方跟奥色治郡是相反的方向。
无疑,这一家子全部相爱,只是人人都要自己面对生活。
这事一点儿不艰难。
我老是认为看驯龙记这样的电影是重要的。
它就像阳光一样透过枝叶温柔的洒在身上,又像一根刺,偶尔提醒我[别被当下围困]。
然后,看August Osage County,看another year, 似乎这些电影扮演着,要刺痛,要审视的重任,但我感受到的是更深沉的温柔,好像在缓缓扳过我的肩头,说,这漫长,这人生的漫长,可以这样大白天下,不堪和猥琐,由我们一同来过。
我的眼泪洒在Julia Roberts的两场追逐戏。
她长发扬起,双手摆动,她的脚步砸在我的心里。
这是必要的追逐,在她经历过一切之后她仍然放纵自己乱成一片拼命追逐。
她背负着一身沉重的琐碎,她跑起来是多么惊惶。
这电影把炎热和无力拍进了每一寸阳光照射下扬起的灰尘里,那种置身其中的烦躁和焦虑无比的清晰。
rough,但是精准。
我看到很多豆友遗憾它过大的戏剧冲突感,我却觉得这种,用朋友的话说,“人人一屁股屎”的局面,其实不能再日常了。
好喜欢影片的结局。
它比小查尔斯的吟唱更安抚着我的心。
好像很多人都通过电影逃避现实,可我通过电影得到的是确认。
确认我所处的是怎样的世界,确认我们,很多人,正在一同经过。
而有人用心,尽力地把这些经过带给更多人看到,是一件很温柔很温柔的事情。
我是这样去理解的。
以后有机会能看到原版舞台剧也不错啊。
#八月:奥色治郡# 看到开头一段以为是简单的家庭伦理剧,耐着性子往下看发现越到后面包袱简直目不暇接。
根据话剧改编的一部片子,片中确实偶尔有点话剧演绎的错觉。
坦白讲梅姨的表现始终让我有点脱节,也许因为角色和真人气质反差太大,总感觉着力过猛有点怪。
可圈可点的细节处有很多,最经典的一场应该是办完葬礼众人围坐餐桌的戏码。
各大神狂飙戏,精彩绝伦。
众人内心的小九九在梅姨的癫狂中丑态窘态各异,大嘴把内心狂躁又隐忍直到爆粗动手的崩溃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这场戏开始掀起一幕幕层出不穷的小高潮,各种肮脏的丑陋的自私的狭隘的真相被陆续揭露。
电影主题从深层次讲表现了家庭氛围教育环境对下一代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个家族算来共有四代人延续了负能量循环的不幸。
母亲刻薄尖酸的态度导致女儿性格敏感暴躁,姐妹之间也缺乏温情友爱,每个人都是自私冷漠的个体,也因此在婚姻感情方面各自遭遇挫折。
性格影响命运,原生家庭的影响则是先天的业力。
全片总体基调晦暗而激烈,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剧情在各种矛盾碰撞中逐渐铺展开,直到最后父亲死亡的真相细节被揭示。
人性的丑陋到达极点,生命不能承受如此之难堪。
片尾大嘴在知道真相后转身漠然开车离去,梅姨黯然神伤,场景定格在车身后,一片祥和安宁的公路。
仿佛各种爆发里顿时收了情绪,徒留唏嘘。
忘了提一点。
片中的小姑娘不吃肉,姨夫问为什么,她说因为不想把恐惧吃进去。
因为动物被屠宰的时候是恐惧的,吃动物的肉就是吃下了他们的恐惧。
不吃肉,就可以保持自身的纯粹,保有更大的勇气。
虽然这姑娘只是懂理论,却抽大麻叛逆而没教养,但这段关于食素不吃肉的理论却是我听过最靠谱最值得思忖的。
#八月:奥色治郡# 看到开头一段以为是简单的家庭伦理剧,耐着性子往下看发现越到后面包袱简直目不暇接。
根据话剧改编的一部片子,片中确实偶尔有点话剧演绎的错觉。
坦白讲梅姨的表现始终让我有点脱节,也许因为角色和真人气质反差太大,总感觉着力过猛有点怪。
可圈可点的细节处有很多,最经典的一场应该是办完葬礼众人围坐餐桌的戏码。
各大神狂飙戏,精彩绝伦。
众人内心的小九九在梅姨的癫狂中丑态窘态各异,大嘴把内心狂躁又隐忍直到爆粗动手的崩溃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这场戏开始掀起一幕幕层出不穷的小高潮,各种肮脏的丑陋的自私的狭隘的真相被陆续揭露。
电影主题从深层次讲表现了家庭氛围教育环境对下一代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个家族算来共有四代人延续了负能量循环的不幸。
母亲刻薄尖酸的态度导致女儿性格敏感暴躁,姐妹之间也缺乏温情友爱,每个人都是自私冷漠的个体,也因此在婚姻感情方面各自遭遇挫折。
性格影响命运,原生家庭的影响则是先天的业力。
全片总体基调晦暗而激烈,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剧情在各种矛盾碰撞中逐渐铺展开,直到最后父亲死亡的真相细节被揭示。
人性的丑陋到达极点,生命不能承受如此之难堪。
片尾大嘴在知道真相后转身漠然开车离去,梅姨黯然神伤,场景定格在车身后,一片祥和安宁的公路。
仿佛各种爆发里顿时收了情绪,徒留唏嘘。
对大部分电影而言,故事的好坏决定了电影的成败。
而这部电影在故事上只能用狗血来形容。
太过戏剧性的情节失去了真实性,也让电影少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电影里的每个角色都多少有些让人厌恶的特质,在这个年代的电影里这种角色再正常不过。
人们喜欢这类有缺陷的角色,因为这些角色真实,能让观众产生共鸣。
但问题是,成功的电影让这些角色的缺点顺理成章。
观众知道这类角色会做出错误的事,并能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就像这部电影里梅姨的角色,虽然尖酸刻薄到了极致,但影片交代了足够多的背景故事,让观众理解她尖酸刻薄背后的心酸。
反观电影里其他所有的角色,他们都多少做了让人厌恶的事,可影片却没有充分的解释,观众因此无法理解他们的行为。
这样的角色是失败的,而这部电影充满了这样的角色。
也许和电影是戏剧改编有关,篇幅限制了形象的塑造。
但与其这样,不如去掉一两个角色来得痛快。
大家都在赞颂本片的演技。
确实,强大的cast是本片的亮点。
但好多厉害的演员被浪费了。
我没明白ewen mcgregor和benedict cumberbatch为什么要出现在这部电影里,他们没有什么发挥的空间,角色本身也不吸引人,换成别的演员一样可以演。
梅姨和大嘴无疑是主角,两人在戏里都表现得很好。
几场大的冲突戏戏剧张力十足,两人爆发力都很强大。
可是不得不说,以电影两分钟一小爆五分钟一大爆的节奏,作为观众我只觉得好累,why are you yelling all the time?!
也许很多人因为优秀的演技而给了这部片高分,但我觉得演技始终是要为故事服务的,而这部电影的狗血情节和不够立体的人物设计的失败注定了电影的平庸。
最多也就3星了罢。
最近莫名的想要二刷这部片子,不知道是想来看看过瘾的群戏还是想看一个家庭里面的矛盾冲突,二刷结束只觉得狗血背后是真实生活的无奈。
这个家庭集结了很多家庭的悲剧,这也是剧本被吐槽矛盾冲突过多和台词过密的原因,但看着这群人的表演实则过瘾。
小女儿Karen看起来很天真,因为爸爸的离世带着未婚夫回家参加葬礼却在路上在姐姐面前无休止的说着自己的“幸福”生活,然而在未婚夫和侄女乱搞的事情被发现后选择离开的时候哭着说起未来的蜜月“ Doesn’t that sound nice? ”,天真的背后也许是无奈的真实。
二女儿Ivy,脆弱善良,我心中最悲剧的角色了,好不容易找到真爱要离开这个地方去开始新生活却被自己的母亲告知男友是自己的哥哥,狗血的背后是两个弱小的男女之间的残酷的爱情。
大女儿Barbara,太心疼她了,所有人的刻意伪装后仿佛整个家里只有她是清醒的,然而越清醒就越悲剧,老公出轨,十四岁的女儿吸毒叛逆,母亲吸毒嘴巴刻薄,还残忍的讲出父亲的自杀一半原因在于自己长大后的离家。
这他妈都什么狗屎般的生活,一步一步逼你到角落里无路可退,狗血的生活背后是想要逃离的绝望。
母亲尖酸刻薄的嘴啊,最后你也只能抱着保姆寻求安慰了...生活中每一种关系中沟通和理解都非常重要,尖酸刻薄的嘴巴势必只能让表面的和平破裂,关系越来越疏离,没有了善意的谎言和包容最后只能选择离开。
三姐妹隔阂+家庭秘密+最终的女仆陪伴,这样的题材类似于伯格曼之《呼喊与细语》,但显然表面化得多,戏剧冲突和台词都过于密集,造成失真,即使生活比戏剧更戏剧,毕竟生活不是远离观众的舞台剧,贴近了看,原来这群吵吵嚷嚷的人都不是真的,都是空心的。
太难看了!bibibibibib个不停,最讨厌一家子吵架的电影了,说来说去反正就是他妈反应中产阶级矛盾、中年危机——神经病!
the biggest Home Disaster Drama
不知道说什么好
这片子哪来的8分?你们真的看懂了吗?可以说我最讨厌的就是这类型家庭伦理疯狂闹剧。本来就不懂美国文化,还涉及到州文化,还吵吵闹闹。就连两位皇后的演技都被这改编剧本拖了后腿。美国人都是这么抢着讲话的吗?
看完整个人就不好了,负能量满满的一部家庭片,各种问题和矛盾展现给观众,还有亲人之间的互相伤害,非常现实主义,但也太过于戏剧化,尽管几个大牌演员都演得很嗨。
越发的喜欢看话痨吵架了
唯一受不了对这类题材的电影 看了三天 睡着两遍
@2024-05-31 15:11:21
话太多了 烦
梅姨歇斯底里的吐槽看的好捉急,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PS:卷福唱歌好好听~~
精彩的剧本,导演的功力相对较弱。许多Drama的核心没有爆发,而是靠着梅丽尔斯特里普和茱莉亚罗伯茨精彩演技的强势推动来达到应有效果。梅丽尔斯特里普用力很猛,相比下茱莉亚罗伯茨的一些无言近镜头更能够让人体会到那种矛盾和苦楚
明星多到闪花眼,各种为了演而演。看似和谐美满的家庭背后到底有多黑暗?或许我并不想知道。
女人们的【家宴】,没想到只有两个提名,比美骗船长都好多了。尤其是在经历了狂轰滥炸、一个个“笑”“喊”得疯狂的年夜饭后看看,满地狗血合着人生百态一下就出来了。 配乐不错。
Such an insult to the entire medium of cinema, let alone the audience. I can imagine Harvey Weinstein explicitly ordering John Wells to just film what&#39;s on the page, not to do anything to enhance the story, just let the actors do their show voting oscar reel and just back off.
不好看,堆砌大牌明星也没用
戏剧冲突太多太密集了,一个接一个。电影里的那些事件,我若是遇上其中任何一个都会承受不住,会心碎。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家庭,负能量爆表。演员们的演技很赞。电影里一个接一个的矛盾冲突让我再一次想起自己年少时曾渴望生活里可以有故事发生……然而真正经历过之后,才知道平静的生活是多么的珍贵。
too hard to living 为了戏骨大联欢也要给五星。梅姨又是光芒四射,和三个女儿在秋千那场戏太牛掰,刘易斯出场不多也挺抢戏。配乐不多但也算精彩。电影成片质量确实不太完美,就和“杀戮”一样,入戏太深还会过多注意瑕疵么。年度十佳。
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肮脏的秘密。年度最佳群戏的范本。
totally fucked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