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
我是想给’较差‘的但考虑到万一这只是因为比较小众,不是因为不好,那就很对不住喜欢它的朋友了=============================后来回头看,发现这个评论有这么多人跟,就觉得还是要负责任一点,嗯,这个片是给忧郁症病友看的,没有这类心里障碍的朋友会觉得这片难以理解,不过如果你看出了蛋疼的感觉,那就证明你看懂了忧郁症的不爽。
=============================以前遇到满屏好评,出现一个差评后,大多数人都会无情拍砖差评者,认为他们是自己理解不了而满口喷粪。。。
所以我先澄清,我只是想写贴给观影经验不甚丰富的童鞋,如果想看片消遣,不要对这片有太大期望我一直自觉属于观影经验较为丰富的看客了,大多数种类的电影我都还是能接受的,但这片让我对自己的观影能力产生了疑问片子全长2个小时,前5分钟的开场是相当惊艳的,各种nb的镜头和画面,讲了一个蓝星球浪漫地撞烂了地球的故事然后就是1个小时的。
一个蛋疼的婚礼讲了一个女的,在婚礼上莫名其妙的崩溃,然后自我折磨然后折磨别人。
不晓得是怕结婚还是讨厌世俗,还是讨厌父母的不和谐,还是讨厌拜金主义。。。。
这一个小时看得我相当无语,无语是因为不理解,不理解为什么一个什么都看不惯的人还装模作样的结婚,还各种想让自己开心,然后立刻干出相当崩溃的事情让自己重新不开心。
这时候我已经忘了电影名字了(因为当时看这片完全是随机看到的)然后我就果断回顾了一下,发现这女的原来是忧郁症。
好吧一切都说得通了,这货的精神是个悲剧,所以会这么蛋疼理解了这个人的行为,我就不理解导演了,这果断是一个专门拍给忧郁症人士找共鸣的片吧。。。
我一直以为,电影看的是种共鸣,导演的任务是把某些自己想表达的,震撼的东西用某种更易懂,更有力度的方式展现出来,以和观众思想中的某处达成共鸣,让观众体会到那种想法和震撼。
但这么一种小众的情感,是想要我等世俗生活中的“现实主义粗鄙观众”找哪样的共鸣呢?
完全理解不了,就开始觉得片子拖沓冗长了,不由得开始寻找镜头,影片细节方面有无亮点。
不得不说亮点还是相当多的,比如主角婚礼,一开始我还以为他们办婚礼的地方是个酒店什么的,后来发现原来是主角姐姐的家,不得不说老美真tm会享受啊,住这样的地方。。。
主角你还忧郁症啊 啊 啊。。
住在天朝的穷b不理解啊好吧,根据经验。。
一个片要是前期这样拍,一般都是因为导演实际上是在做细腻的铺垫,为了使后面某种惊人的事的发生更自然点,于是我就带着这样的期待,去看后面那一个小时了后一个小时的主要任务是将这一帮人丢到世纪末日的大背景下。
现实主义世俗们无法接受世界覆灭这样的事情。
好不容易整了那么nb的大房子,说完就完,那哪成啊。。。
他们一开始极力否认世界会毁灭。。
但当那大蓝星星真的越来越近以后,所有正常人都不淡定了,以主角姐夫(自杀)和主角姐姐(不知所错,忧郁了)为代表。
而我们的主角淡定得一塌糊涂。
要我说。。
这不废话吗,以我对忧郁症的理解,他们每时每刻都处于所有人都不能理解的压抑之中,每日面临的都是世界毁灭般的绝望无助,早都习惯了,他们最大的痛苦是周遭人完全无法理解他们,就如同我看这片的情感一样。
但当世界毁灭的那一刻,全世界正常人都体会到了忧郁症患者平日的那种感觉了。
全世界都抑郁了。
于是抑郁症患者说,你们总算能体会到我有多tm不爽了吧,突然觉得自己特有优越感。
我觉得这可以类比肚子疼。
我每每肚子疼到想拉X却没厕所的时候,就浑身出冷汗。
那时候,我就特不能理解为什么别人那么开开心心蹦蹦跳跳,觉得全世界都应该和自己一样肚子疼,然后满脸纠结啊。
咳,说远了莫非这就是导演想要表达的?
忧郁症患者,平时那么苦B,只是因为他们呆错了环境,因而不适应了。
就好像把鱼拿到陆地上一样。
但如果把他们放到正确的环境(世界末日)里面,他们就能用表现的比正常人要好多了?
如果真是这样。。
我真是服了。。。。。
后5分钟就是全篇前5分钟继续演下去。。
好吧画面不错。。。
综上。。
我的评论就是,够矫情,够矫情,够矫情矫情的慢速镜头切换,矫情的叙事节奏,矫情的主角以我对电影的适应能力来说。。
适应不了但片子的章法技巧都无可挑剔,演员演技也很好,所以绝不是那种imdb 5分一下的烂片。
只是实在无法体会导演想表达什么另外吐槽一下豆瓣影评。
和imdb评分。。。
不知是大家看到不懂的片就不敢打低分,还是我的理解力已经跟不上前沿思潮,竟然都这么高分诶。。。
还看不到负面评论诶。。。
非常希望看这片感到震撼的人。。
能帮我翻译翻译这片。。
顺便帮我这愚笨的大脑开开窍
很少有机会看电影(在外面各种被封锁也很难看到)。。。
这部电影是无意间在哔哩哔哩网上看到的。。。
那是个弹屏网,我一个从来没写过影评的孩子愣是被弹屏漫天谩骂逼得忍无可忍。。。
于是写了一大篇留言废话。。。
然后就被一些前辈们丢到这里,希望能平复一下各种激进分子的各种不可理喻。。。
以下是正文谢谢。。。。。。
Melancholia,在篇中被比喻成“抑郁星”,英文直译就是抑郁症、忧郁症。
那颗红色的星星叫做“抑郁星”,暗示着站在抑郁患者(或者即将走进抑郁症)的内心世界,当抑郁星来临时候,他们的世界就毁灭了。
(友情提示,各种理解成为灾难片、瘟疫灾难片的孩子可以就此打住了)。。。。。。。。。。。。。。。。。。。。。。。。。。。。。。。。。。。。。。
我做一个大胆的假测,其实姐姐老公也是抑郁症患者:从几个方面,第一,脾气很火爆(这个是双相抑郁症);第二,只有患了或即将患抑郁症的人才能看到那颗星星,他看得见,并且在看见即将碰撞前的做法是自杀(这是抑郁症患者的通性,就是觉得自己的世界已经无法挽救,只剩绝望,那么在彻底毁灭前,自杀是最好的解脱)。
而姐姐,片中展示抑郁形成的整个过程。
从不知道那颗星星(没有妹妹的“引导”和丈夫的“引导刺激”),到能看到那颗星星;从只有妹妹不能穿越那个森林的界限(注意那个界限一开始是只有妹妹不能穿过的,姐姐的马可以)而到最后姐姐也无法穿越了,整个城堡区其实就是抑郁者的整个世界,患了的人无法逾越,甚至于妹妹最信赖依靠的马也无法带她走出去。
(友情科普通常来说,抑郁症最好的治疗方法是通过最亲近的人的帮助。
如果你是“抑郁症“ (注意不是抑郁,抑郁和抑郁症的区别我最后码完影评再解释),那么请不要幻想你可以自己走出来,哪天就好了,就像哪天就突然不好了。。。
抑郁症唯一有效手段:药物控制情绪,然后是专业人士指导,最亲近人的协助帮助)。。。。。。。。。。。。。。。。。。。。。。。。。。。。。。。。。。。。。
回过头说姐姐,姐姐的抑郁其实是有前兆的,抑郁症的遗传性是非常强的,也就是说家族中如果有抑郁症患者,亲属间非常有可能为“易感人群”,就像感冒病毒一样,不过这里是“基因病毒”,不是说你不想抑郁就可以不抑郁的(这里再强调一遍,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控制摆脱或减轻的,不叫抑郁症,只能叫抑郁了)另外,在最开始姐妹的父母上,父亲那边我不是很确定是不是没能理解他们的某种玩笑,但是就拿勺子的行为来讲,是有一定反常的,不能说有问题,但是至少思维上非常跳跃,不可理解。
另外她的母亲,典型的半抑郁者,就是虽然没有典型抑郁症的直接表现,但是可以表现为比如像一生板着脸,对任何事物的无缘无故“敌对性”。
所以姐妹的家庭来说,离婚是后天的诱因,母亲是后天和先天的成因,父亲那边暂且不好说。。。。。。。。。。。。。。。。。。。。。。。。。。。。。。。。。。。。。
再转回到妹妹的几个细节上,为什么明明知道已经晚了还要看马?
为什么明明知道那么多人在等还要泡澡?
因为脑子里【不是分不清主次,不是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
】而是明明知道应该要做什么,可是就是做不到。
不要问我为什么他们连这么简单的思维都能理解的事,为什么不去做。
我只想说在那一瞬间,你没有办法强迫自己去做哪些简单‘应该做’的事,而只能做脑子里面指导的事。
另外一个细节,也包括最开始车子太长,新郎焦急而妹妹却完全无所谓,关注力完全在于自己的思维中,当然,这种可以被理解为乐观开朗,但前提是你没有抑郁症的潜因。
否则这其实就是很多精神类疾病的最初表现:完全只能沉浸于自己的思维意识里,对外界包括自身做出完全无逻辑、或只处于自己逻辑的判断和评价:包括不会开车但仍然“过度评估自身能力”而操作,包括不分主次要看马,泡澡,开车出去看星星,以及抱自己的侄子去睡觉而离开婚礼现场。
抑郁症的初始表现,包括这种思维行为上的不受控制;也包括压力下莫名的恐慌(到母亲房间里哭诉),烦躁(把书本无理由地强迫性摆放);而最关键的,这些的“压力”的诱因是在外人看来不可理喻或者“微不足道“的,比如她在被老板逼一句广告词,比如在听到别人用很多的钱(姐姐姐夫)用很多的心思(她丈夫)为了让她开心,但自己无法做到他们满意的模样时候的自责以及压力。
而第一阶段的结束,也就是婚礼的结束,跟老板闹翻,丈夫走掉,老爸也离开,母亲也不理解女儿的“焦躁不安”。
从此处开始,女主彻底跟外界失去交流和理解能力。
(其中可以提到一点,女主是艺术总监,搞艺术的人很多如果想有成绩,在思维上总有一点与众不同,就看“后天环境”加工会不会跑偏了)另外可以提到一点,她之后只能被姐姐一家人接受,其实是去到那个“他们的庄园”,而那个庄园,与世隔绝,连“行星”撞地球的事也无人报导、知晓、证实,很明显,这是一个只依照他们思维存在的世界。
在这里姐夫第一次提到了撞地球,甚至早于妹妹的第一次“预知”,我不知道该不该说,姐姐姐夫其实比妹妹更早以“正常人的表现形态”走入了抑郁症。
另外,妹妹(女主)入驻的头几天,姐姐有提到教父消失了。
这其实也是一个暗喻,教父在外国人心中是神圣可信赖,如同耶稣一样可以洗脱自身所有的阴暗(基督教教义,人都是罪恶的,上帝派耶稣来为人类赎罪),教父走掉了,意味着对这一家人彻底放弃。
从此这一家人快乐地过上了与世隔绝,不工作不出门看星星望月亮的美好宅男宅女生活!
(啦啦啦。。。
忽略我神经了。。
)不过这其实也是抑郁症的一个表现,不与外界沟通,这里的不沟通不是单纯不出门不说话或者不和朋友来往,相反的,在影片中可以看到,姐夫对姐姐,姐姐对孩子和女主妹妹,都是关心且交流的。。
某种意义上,我不知道是不是get到了导演的点,他想表达的意思是,抑郁症患者只是和非抑郁症(正常人的世界)彻底失去联系了,但是在抑郁症患者自身有他们的世界。
--不管这是对抑郁症或者不同精神类疾病的美好解读,还是抑郁症或者各种精神类疾病真的有他们的庄园,总之,目的就是要我们这些正常人理解:不要觉得他们是不正常的人,请各种孩子们嘴下留情!。。。。。。。。。。。。。。。。。。。。。。。。。。。。。。。。。。。。。
而他们的儿子,最开始我以为也是被一家人拖下水“面对毁灭的”。
其实这里我想作者也是暗喻,这样的环境、家人、包括遗传,孩子也是难逃厄运的(这也是为什么抑郁症有很强的家族表现性)。。。。。。。。。。。。。。。。。。。。。。。。。。。。。
第二幕,也就是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妹妹是典型的抑郁症重度患者表现,比如生活无法自理,认为自己无法做计程车,不愿洗澡吃饭,只愿睡觉,对一切的自我否定,对一切感到恐惧,或者无畏、无谓(在这里真的很想再骂一次那些评论区的某些留言,麻烦你们说话前留口德);这方面我相信很多教科书里面都各种写了,因为症状太明显了。
所以我就不多解释了,还是着重那些“让人看不懂的病征”吧。。。。。。。。。。。。。。。。。。。。。。。。。。。。。。。。。。
第三阶段,妹妹明显安静下来了。
不是因为症状缓解,而是完全陷进了自己的世界,认为已经预知了“死亡”,所以坐等死(另一种表现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姐夫的自杀)。
当前其中她也有尝试逃离过,但是发现连最心爱的马也无法帮她时,她会不受控制地燥怒地打马。
。。。。。。。。。。。。。。。。。。。。
二三阶段,大家可以留意一下,篇中有个分界线,写的是‘’姐姐篇‘’,其实就是意味着,从第二阶段开始,已经可以理解为姐姐是怎么样被带进抑郁,或者说本来已经潜在生活在抑郁世界了,只是被发掘出来了而已。
。。。。。。。。。。。。。。
好了废话一大篇。。。。
回到最开始提到的一个问题:抑郁和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不是简单的不开心,只是悲伤的那些人只能叫做抑郁了,不是抑郁症,不是抑郁症,不是抑郁症。
那些所有会说自己抑郁了难过不想做事,看似有各种抑郁症症状的人,不是抑郁症,只是抑郁。
区别在于,你所有的想法、心情,还在受外界发生的事和逻辑所控制,比如不开心是有理由的,想哭是有理由的,不想做任何事也是有理由的,归根结底还是对外界和自己心情的的一种身体反应。
但抑郁症不是。
开心与不开心,想做与不想做,做了什么与不做什么,没有理由。
只是瞬间来了,没有办法控制。
医学上界定抑郁症的其中一个先决条件,你必须保持抑郁症状至少两周以上,中间不管任何外界的事都不能影响你的症状,那么可以开始界定为初期潜在抑郁症可能性。
这时候可以开始用药。
(所以摸头那些失恋和各种不顺心的孩子,恭喜你们只是抑郁了,还没生病,你还有救)看到有人提到导演的采访,说是本意想将抑郁症和“先知或者强大知觉能力的人”联系起来,某种角度,确实是一种善意的解释。
但是,实质表现上,确实有本质的相似。
我说过,不要问抑郁症患者你为什么突然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为什么突然不开心。
没有理由,就像是一种先知。
所以,恳请那些评论的孩子们嘴下留情。
没得过癌症的人不会知道看着自己死是什么感觉,就像请不要问癌症患者 【你怎么用了那么多药还是要死啊!
】这个性质跟评论区里的某些评论一样一样的。
我不认为加入那些所谓的艺术画面就可以描摹出复杂的人物情感。
同样的,设计一个逻辑上的必定结果也一样。
导演的主旨是当不可否定的结局来到的时候,那些悲观主义者反而会得到解脱,因为他们的一直预想的结果终于来到了,他们反而会坦然的面对,这种表面化的解读,太他妈幼稚了!
按照这个逻辑,是不是说,那些饥饿的非洲儿童该更开心?
他们的问题迎刃而解了。
《银河旅行手册》里,有个科学家建立了一个房间,为了教育他的老婆。
他老婆进入这个房间里看到宏大的广袤无垠的星系和自己渺小的卑微的形态,地球就像是一粒沙,而自己根本就不存在。
于是最后她自杀了。
本片似乎就是在给大家呈现这个房间:首先设定一个不可辩驳、不可逆转的结尾,仿佛把观众绑架在一个十字架上,然后逼迫着观众去悲观。
主角贾斯汀有抑郁症,她对一切事物都保持着悲观的预期和对自己无法把握现实的无力感。
这种无力感被导演以一颗小行星撞地球的方式表现出来,导演无非想提出一个问题:如果!
你明天就要死了,这种结局是无法改变的,那么你也会感受到抑郁症者的内心。
“如果!
”。
关键的问题是,没有如果。
没有一个庄园,有精心剪裁的园林、蜿蜒起伏的高尔夫球场、黑缎带一样皮肤的骏马和一天完全不用操心的起居餐饮。
甚至到了世界末日,还有佣人为他们奉上精美的早餐,打扫马厩和修剪杂草。
当小行星真的要撞地球的时候,大多数人是在污秽的空气、肮脏的街道、大喊大叫的拥挤人群和没完没了悲天悯人的电视节目下度过的。
当世界末日来到的时候,一个人是健全还是残缺,是正常还是不正常,任何区别都不重要了。
影片最后,一家人跑到一个假想的保护之下相拥而死,抑郁症患者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这重要吗?
无论此时,你是和家人一起还是你正在监狱里,还是你正在被癌症折磨,还是你刚刚结婚,还是你正在被强奸,你的内心、你的情绪、你的所有的一切都不重要。
这就是那个科学家老婆看到的,因为你对于宇宙来说如此之渺小。
那回到导演提出的问题,当世界末日来临的时候 ……抑郁症患者……。
当地球被毁灭时……小蘑菇……至于创新性,本片导演之前的《反基督者》就有类似的油画电影的手法,一用再用,作为一个艺术家应该感到羞耻。
如此费尽心机的去呈现人的情绪变化,我都为那些美丽的油画的作者扼腕惋惜。
《问诊》只用了2个演员,一个房间,单纯的对话就可以呈现人内心中的痛苦和困境和人与人之间的理解障碍。
影片的 前面部分 慢放 已经把 结尾告诉了我们 还要看人们之前的 墨迹 除了画面优美之外 影片好像 水对水一样 乏味让人看了 歇斯底里 看的我都不想结婚了 忧郁症和 地球大灾难有啥紧要关系吗 是说 面临不可避免的死亡而产生的 忧郁症?
片名 就很奇怪
要观看拉斯·冯·特利尔的新片《忧郁症》,这想法本身就是一桩极需要勇气的事情。
看过他的“良心三部曲”,对他丝丝入扣的叙事能力了然于胸;看过《反基督者》,更知道他能以极其诗化的语言讲述极其郁闷乃至疯魔的事情。
于是简直难以想象,这个前忧郁症患者会讲出什么样关于忧郁的故事,让你既觉得生无所欲前路茫茫,又因为其叙事和抒情的强大而不得不一直看到结局。
三天三夜的思想动员之后,终于把片子看了。
不得不说,这是佳作。
用导演自己的话给这部作品定位,这是他最干净的一部电影了,没有乱交,没有堕落,只有挣扎的努力和无论如何挣扎也逃不出的困惑。
一对姐妹是片中主角,妹妹因为忧郁症严重,在婚礼上失去了工作和爱情;姐姐虽然心理相对正常,但因世界末日将要来临而濒临崩溃。
最有意味的是出场不多的姐夫,一副鄙夷忧郁症患者的模样,言必称科学与乐观,却在得知地球将要毁灭后第一时间服药自杀。
无论当下正常与否,终将被忧郁症所吞噬,这大概是此片要反复论证的人类逃不出的厄运吧。
或者说,文明只要存在,就免不了终极意义的忧郁,文明与忧郁共生共灭,互为隐喻。
导演来自丹麦。
北欧,一个盛产忧郁症的地方。
这大概与自然环境脱不了关系,冬天漫长无比,户外寒冷而景致单调,黑夜笼罩的时间又远远超出白昼长度,人们不得不终日在家中闲坐,或者醉生梦死,或者思考终极意义。
听说了好几个北欧朋友先后患上忧郁症的经历,仿佛这是像感冒一样的日常病症,人人至少都得轮上一次。
相比之下,我们身边也有各式各样的忧郁,只不过区别在于,他们的忧郁是生活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无所事事的忧郁,而我们则是生活永远达不到那种程度而不得不无奈绝望的忧郁。
先不要说什么社会的自由民主、公民的平等权利,单是每天早上起来看到窗外雾蒙蒙的天气,就足够让人精神不振了。
更不要提餐桌上的食物、路上的交通状况、与时俱进的房价、上网还需不断更新办法翻墙的种种麻烦……没有一样,是可以让人心情舒畅的。
也许你可以说,生活就是如此,不能改变它的话,那就适应它。
即便身边全是毒气,也可以放声大笑,毕竟,你抱怨你骂街你哭泣,也动不了这个社会分毫。
这话说得没错,只是这样的持续笑容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啊,一天两天可以,眼见着自身所处环境一天天糟糕下去,脸上还挂着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迈,实在是疲倦又不免滑稽。
其实不想谈这些的,难得看到一部佳片,讨论一下导演绝美的镜头语言和演员爆发性的演技,讨论一下片子里入木三分的心理描写和人性挣扎,该是多么虚渺快乐的事情。
把这样的一种休闲,硬生生变成对社会对体制的不满控诉,恐怕很煞风景,甚至被导演本尊知道的话,也会感到不受尊重吧。
可是,现在讨论什么事情可以避开现实呢?
即便我想说自己内心应对忧郁的办法,也不得不提及,这忧郁本身形成的原因——它除了生发于对人生意义的虚无的思考之外,还要加上一条,对现世生活如何选择。
是收拾行李一走了之,还是打起精神为有可能好一点更有可能你在其中毫无作用的未来打拼下去?
而就在这些思考过程中,各种令人忧郁的因素又层出不穷强压上来了。
至于应对的办法,宗教信仰或者是一种,有缘进入此门的人们是多么幸运。
片中世界末日的来临也是一种。
姐姐终日惶惶,在突如其来的毁灭面前失声痛哭;妹妹却只是同情地看着她的失态,作为忧郁症患者,她早已在精神世界中体会到太多次末日的感觉了。
在末日来临之际,无论如何费尽心力寻找解脱之道,最终的结局都是一样,这样向死而生的设想,大概也能给人一些面对当下的勇气吧。
那么,在信仰之门前不得入的人们,好在,2012就要到了。
拉斯冯提尔自称是世界上最好的导演。
作为道格玛95早期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一直关怀人物抑郁的内心和残酷的命运。
冯提尔曾经是各大电影节的宠儿,直至他两年前备受争议的作品《反基督者》。
新片《忧郁症》看似科幻惊悚片,其实跟《反基督者》一样,仍然关注的是心里灾难。
《忧郁症》分为两个大的部分。
第一部分里,妹妹贾斯汀是一个意图借结婚来正常自己生活的女人。
她竭尽全力在婚礼上扮演符合人们期待的自己——甜美幸福的新娘,却终究被情绪的洪流击垮,忽视父母的战争,未婚夫的失落,姐姐姐夫的希冀。
自私地做自己。
而第二部分,小行星对地球的接近,肉眼可见,且速度越来越快,对姐姐克莱尔的生活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巨大的恐惧导致她精神和行为都渐渐失常。
面对死亡反倒是贾斯汀表现镇定,与她之前所表现出的坚定独立倒是相互应和。
最终姐妹俩跟克莱尔的儿子三人坐在象征性的“保护棚”里迎接命运。
影片的序曲,就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用唯美圣洁的升格画面,且之间无关联可寻,花了约10分钟的时间,把故事“展现”了一遍,好像看图说话一样。
古典油画般的意向性画面,夸张刺耳的背景乐,令这个序曲充满意识的张力和给人以联想的空间。
关于结局的前置,导演解释为,很多电影其实我们在看之前已经能知道结局了,比如007系列,谁都知道结局一定是007会搞定生还,但大家还是会去看,想看事情将如何发展,人跟人之间会发生什么。
事实上,这个序曲倒是没有削弱观众看下去的兴趣,只是影片后两个部分尤其是第二个部分,张力相对较弱,确实不如序曲那么精彩,有点虎头蛇尾,十分可惜。
而关于“忧郁症”的主题,一部分来自导演自身的经历,一部分仍然跟他过去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的情绪类似。
很多人看完影片后认为,这是一部释放情绪之作。
大概因为,以前他作品中的许多人物,总是十分压抑自己的情绪,最后借由外界力量的推动爆发。
而这部电影中的贾斯汀,对自己放任自由,不再受超我束缚。
外界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压迫她,连世界毁灭都不能。
简直是超乎寻常强大的心灵。
用剧中贾斯汀老板扮演者,斯特兰斯卡斯加德的话来说,这是一部导演不控制任何东西的电影。
而拉斯冯提尔自己也表示,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感觉很好,不像拍《反基督者》那时备受折磨。
像习武之人,一日打通任督二脉,忽而脉络疏通,功夫猛进。
且不说冯提尔是不是最好的导演,相信算是最好的之一,如果他能通过拍摄电影,消减自己内心的灾难;又能够通过释放自己的心灵,拓展创作的意境,那不论对他自己还是对影迷们,都将意义非凡。
值得一提的是夏洛特甘斯布在片中有非同寻常之鲜明贴切的表演。
两年前她曾凭借主演《反基督者》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的称号。
两年后她在冯提尔的调度下又成功塑造出一个被疯狂与恐慌两种情绪同时主宰的女人。
表演深切自然,情绪由内至外,跟《反基督者》中的妻子有某种相似,又截然不同,很有再度角金的实力。
《忧郁症》来自拉斯·冯·提尔的作品,导演来自丹麦,因坚持“十诫”拍摄电影,并且拍出不少杰出作品和他的许多出格言论而出名,不过这都是后话了,因为在《忧郁症》之前我并没有看过他的作品,而《忧郁症》也只是偶然在电影杂志上看到介绍,被它的主题和主演所吸引才会关注到它。
故事以一颗忧郁星将撞毁地球为背景,分别以两姐妹克莱尔和贾斯汀为主两个部分讲述。
患严重忧郁症的贾斯汀如何在自己的婚礼抑制不住情绪,做出许多反常行为,面对忧郁星的到来却反应平常;而没有患忧郁症的姐姐克莱尔因为世界末日而充满焦虑,十分痛苦。
如果没有片名的铺垫,大概一开始就被它长达八分钟的慢镜头片头打败了,片头大多从片子中剪出了一些镜头慢放,加上色彩和音乐的铺垫,将该主题沉闷的气氛渲染,色调和人物表情更加表现了全片的恐惧,挣扎,痛苦的氛围。
全片用忧郁症患者眼中看到的和想看到的世界呈现,虽然生活并没有那么不可理喻,但是在她们眼里,自己的生活何止是一团糟。
第一部分:贾斯汀 婚礼除了一个美满的家庭,贾斯汀似乎拥有了所有,看起来爱自己的丈夫,花大笔钱为自己操办婚事的姐姐,工作上又刚被提拔的艺术总监,但是她的每一部分都像是畸形的。
懦弱的丈夫,因为娶到一位漂亮的妻子而十分开心,但是却完全不了解贾斯汀,对于贾斯汀的心中的困难完全无法体会;本该给与母爱的妈妈加比,也只是一味的要求她像往常一样,对于她的的恐惧完全没有起到一点帮助,大概加比已经是一个忧郁症患者(从她与前夫的关系来看,她并不是憎恨爱情,看到前夫和别的女人嬉闹时很不满意,其实不过是因为得不到而已)而父亲,即使在贾斯汀十分需要他时也依然对他置之不理。
刚提拔自己的上司,在新婚之日依然逼迫贾斯汀工作,甚至用解雇提姆相要挟。
这样的现实就像忧郁症患者对于身边的一切都不满意一样,许多时候事实并非如此,但是在她们看来,亲近的人都不亲近,拥有的东西也都是虚妄,于是生活就变得索然无味,意志日渐消沉,极端的忧郁症患者,甚至幻想让世界毁灭来结束这一切反而来得好一些,反正生活已经如此,那我们还有什么活的必要呢,继而第二部分呈现,世界要毁灭了……第二部分:克莱尔 忧郁星fly by本拥有美好生活的克莱尔,因为忧郁星的到来而慌乱不安,“如果地球要毁灭了,我的孩子该去哪里长大”。
带着对毁灭的恐惧,克莱尔一边努力帮助贾斯汀走出困难,一边安抚自己的恐惧,也许克莱尔扮演的就是现在生活中一个忧郁症患者身边不断帮助他的人,所以全片两次出现“justin ,sometimes i hate you so much”其实是她有时爆发的对忧郁症患者的无法忍受。
忧郁症患者贾斯汀看着姐姐一家对于世界毁灭的反应,或安慰,或讽刺,或置之不理,仿佛在说世界就要毁灭了,你们还有什么可忙碌的,还有什么好担心的,不如将这个可怕的星球结束吧,但是她自己却也是挣扎的,忧郁症患者和一般人需要爱也拥有爱,看到自己小侄子的天真,最后她们用仅有的一点温暖,手牵手结束在世界末日中。
导演说自己曾患过忧郁症,大概正是自己的亲身实感使他从一个忧郁症患者的角度看世界,同样将电影的故事情节用患者眼中的世界呈现。
才将忧郁症患者的内心的痛苦挣扎表现出来。
高宗在世的时候,四海清平,正是太平盛世,普天下的货殖流到帝都。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壮丽大城。
城里立着皇上的宫城,说不尽的琼楼玉宇,雕梁画栋,无论巴格达的哈里发,还是波斯的皇帝,都没见过这样的宫殿。
皇上有世界上最美的后妃,就连宫中的洗衣女,到土耳其的奴隶市场都能卖一斗珍珠的价钱。
他还吃着洋人闻所未闻的美味,就连他的御厨泔水桶中的杂物都可以成为欧洲子爵、伯爵,乃至公爵、亲王席上的珍馐。
他穿着金线剌绣的软缎,那是全世界的人都没见过的。
皇上家里用丝绸做擦桌布,用白玉做磨刀石,用黄金做马桶,用安南的碧玉砌成浴池。
他简直什么也不缺,于是他就得了轻微的抑郁症。
王小波《 舅舅情人》对,如果你住豪宅,闲来无事买个天文望远镜看星星,摘摘蓝莓骑骑马,不幸又有个破碎的家庭,那你不得忧郁症谁得?
(好吧,写到这里的时候我仔细想过,这是不是纯粹是个国产屌丝面对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无力的自我安慰。
结论是有可能。
)然后,我忍不住去看了下豆瓣影评。
发现果然,像我这样想的大有人在。
两边倒局面很明显。
一部分是这样说的:一部以《男人装》时尚大片开场的艺术片,一通矫情之后以彗星撞地球结束。
另一部分是这样说的:FUCK疯作!
幽暗之明火,孤望之魂束,而忧郁,是整个世界巨大的不灭的幽蓝色疮痍。
慢格序幕似神迹画卷,缘后则是旷袤的紧闭感,藩篱般雾蒙蒙地笼住你我。
老实说,我不怎么看得懂后面那个人确切在说什么。
但对我而言,不算长也不算太短的生活已经告诉了我矫情这个词的复杂性。
大多数时候我们所谓的矫情,只不过源于语境的不同。
我说我爱你,我说今天天真蓝,我说生而为人对不起,如果我的话没能击中你,那么我就矫情了。
如此而已。
我想说,这部片要想击中我国人民,真的不容易。
我们的外壳太厚了,我们要想的太多了,我们太过于坚强了。
做穷人的好处之一就在于:你不太容易得高血压糖尿病。
我喜欢这种女主角以为你只有脸蛋吧人家可以只对着脸拍三十分钟你也从中读得懂剧情以为你只有演技吧人家也可以只对着胸拍三十分钟你也得老实承认各种角度具美老实说我没看出justin一开始就是抑郁症在我们的四处周围,成长履历这样的怂爸恶妈变脸王老板,自以为是菜鸟,神经病文艺女青年(还是广告女青年,太tmd的exactly了!!!
)恐婚,家庭不和,在这个社会,也太正常了吧?
请导演可以落力将“不正常”再“不正常”一点让“正常”的我们知道“不正常”吧?
--所以正常的人已经小强到只会到地球毁灭才崩溃而抑郁症会因为与其他人不一样,敢于说出真相,或者拥有让人嫉妒的才华却不乖乖听话等奔溃?
得出这样的结论让我失落不已看片之前我觉得自己开始抑郁并企图通过看片完成深恶痛疾抑郁,达成摆脱抑郁的结果但当我看到影片全程抑郁者其实平静喜悦,忠于自我身与心可坦白于天地之间而“正常人”却恐惧不堪逃避生命与责任反正现在忠于自我如此困难,而地球毁灭如此简单还不如用抑郁症拯救自己?
刚看完,画面不错,音乐不错,不过感觉除了这俩就没剩别的啥了。
婚礼长得要死我不说什么,这段还算是我喜欢的。
女主角贾斯汀开始不正常,显现出各种心不在焉,各种抑郁,各种奇怪行为。
然后她骑完马,整个人就跟残了似的。
虽然因为抑郁导致的生理问题有很多方面,不知道是我看的片源问题还是它就拍成这样,突然就说这人连车都不会打了,澡也不会洗了,吃东西也没味了。
我只是想吐槽这过于突然。
然后她之前雷厉风行能干的姐姐克莱尔就抑郁了,担心星星撞上地球。
这种末世恐惧我是不理解的,大家都死,一个都逃不了,多么公平。
怕有个蛋用。
还让自己最后那点日子不好过。
克莱尔的丈夫因为最终发现星星还是要撞上的,可是之前又跟老婆孩子说撞不上,压力过大自杀了。
他的死还是因为压力啊喂。
虽然说Melancholia有间接影响。
贾斯汀在电影的后半部淡定得不行,还透露出一种优越感,说不好听就是中二病犯了,而且是露骨的中二不是讨人喜欢的那种,可能对于这种对恶意敏感性情忧郁的人早就习惯了在灭亡的威胁下苟活,对于死压根就没啥特别害怕的,但是我还是很蛋疼,我觉得这片子就没讲明白这个,只是给人感觉这人因为星星性情大变,让人看得一头雾水。
作为一个中二略抑郁的人,犯中二是家常便饭,本来想在这片子里找点共鸣,结果啥共鸣没有,我深感蛋疼。
什么烂东西,再也不想看第二遍。
文藝腔過重,傷不起....
有趣的點在於Lars von Trier自己得了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可能也有anxiety disorder),anhedonia反而在末日適得了下來。
从影片开始就慢到我忍不住快进 以至于后面都是在睡梦中看完的 进展实在是太慢了!!还有我很讨厌这种人,谁跟她们在一起谁倒霉
同样是讲心理,比《反基督者》收敛很多,叙事也很正统(当然是对比拉斯冯提尔的其他作品)。忧郁症与忧郁星寓意贾斯汀心理上的世界末日与克莱尔心理上的世界末日,末日来临前人的反应依然十分具有拉导社会实验的色彩,不过社会实验绝对不是本片的重点。他似乎想用浪漫主义最原始的形式来描述极端体验。
矫情空洞
2000年,増田こうすけ《搞笑漫畫日和》;2005年,伊藤潤二,《地獄星》;2011年,拉斯馮提爾《驚悚末日》──冥冥中講好的週期性彗星末日症候群?且共通點是都特搞笑……
不懂末日有什么好忧郁的。国外的拉斯·冯·提尔们想必不知道,对于某些地方的人们,地球毁灭不一定是坏事。他们甚至不配患忧郁症,因为它不够正能量。
想得越多越纠结
拉斯·冯·提尔的电影虽然总是形而上,却不断为男性影迷带来福利,上部是Charlotte Gainsbourg,这部是Kirsten Dunst。多谢,请继续!
比马立克的星球用得有趣,加半星。
将两段完整的女性经期宏观展览,这真是太可怕了。Dunst的发挥完全不及Gainsbourg,却摘走了金棕榈,裸戏居功至伟。
都快死了,安静点行不?!
除了镜头华丽,音效和表演精彩,却没有任何让人惊喜的地方,情节拖沓累赘,主题无病呻吟,如同写给安妮宝贝的粉丝们的一封沉默而内敛的装逼情书。
忧郁的星星,能一起结束真好。
没看懂片子,向来豆瓣闹明白,现在连评论都懒得看了,太装逼,艹。。。。。本我?然后超我?这是人话?
显然Dogma'95宣言已经成了历史,Lars von Trier的作者电影却更加精致迷人,他总是一次次用消极的情绪震撼你。【忧郁症】和【反基督者】如出一辙,但没有了后者中那些恼人的宗教符号,恐惧直接的情感带入感更能震撼人心。可能在多层次解读上不如后者,但对于普通观众,本片更通俗易懂!★★★★★
开头10分钟各种充满象征的画面极具震撼力,此后作为线索逐个重现,导演很聪明地怕大家注意不到而友情提示一下。。。从头到尾笼罩在神秘主义当中,亦真亦幻。拉斯封提尔也越来越匪夷所思了。夏洛特迷人依旧。
大蓝星星真是漂亮。另,在那么美的地方与世界同归于尽,难道不是我的梦想吗?
删掉头尾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