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电影的情节很简单,讲述了一个北京知青在内蒙草原上养狼、又放生的一段人与狼的故事,人与狼的感情就在冯绍峰一下又一下与毛茸茸的小狼崽对吻镜头中渗入观众的眼帘和骨髓,让人深深地感到,原来人和动物的和谐相处可以这样的宁静,人和自然的和谐之美在于彼此放过。
狼演员演的非常好,追逐戏很震撼,场面宏大,狼性十足,配音也很好。
总体影片了用狼和草原,狼和人,草原和人的模式来影射自然和谐。
是 我比较挑剔 觉得院线的国产商业片 十部里九部是把观众当傻逼骗的 还有一部主创本人就是傻逼(我觉得有些文艺片创作者也是些傻逼 文艺逼 但是至少还真诚点 至少还能把“人”呈现的立体点)所以过年嘛 我想选个有原本儿的 可能严肃一点 不胡说八道 意淫浮华或者胡编乱造能把吴承恩都气活过来的那种 狠狠正面扇观众大嘴巴还他妈赚你钱的骗子 不 片子所以选了狼图腾啊 大自然啊 我猜我妈也会爱看啊结果啊 男一男二就像两个当代的弱逼大学生 故事就是男一就他妈想养个宠物狼的故事 哪有点知青样子啊?
我以为冯绍峰有演技呢 结果呢?
尼玛平淡的就跟剧情跟叙事手法一样 都淡出鸟来了 对白生硬空洞的程度 新闻联播都笑了没一个人物不是纸片儿人 除了好像硬加出来的女主 内蒙口音和语气还算正宗 夜里救羊露大腿的镜头比较美 剩下的草原老阿爸 代表草原和自然 政府的那个戴眼镜的主任 代表权利和人欲 都是弹出广告一般的存在 需不需要滴就出来了 编剧轻轻点了右上角的x 丫们都没了剧情上那个大的人与自然 城市人与草原传统 的矛盾是有那么点若隐若现 但是导演把这个矛盾表现得浅显 有如在风光mv中插入字幕“反腐下重手儿没错哟 但是官员也是人哟 哪能不犯点儿错哟”结果就是 我妈提前半小时把我从电影院拉出来 说 什么玩意儿啊我说 弱逼大学生养宠物也值得拍个电影啊?
人物的对白表演毫无亮点之外 狼演得真算不错 动作戏非常漂亮 但是弱智的是 明明是要体现自然 却非让狼摆pose摆表情 装出一副人性来 简直滑稽 而且这帮狼在影片里 也是以弹出广告方式出现的 一点人物的连贯性都没有现在的观众难道都是些没去过山间 没见过野生动物的主儿 那么 至少该看过动物世界的吧还有马群冻死在湖中的场景 真的不错 蔡国强的大装置都要输给美工了还有些狼杀羊 马踢死狼的镜头 我都有点当真了 不知道法国人会不会在影片结尾写字幕 “本片中没有动物被虐待或死亡”来安慰观众如今的观众 真的太好骗了使人受骗上当 是其乐无穷的 所以要去使别人上当受骗受骗上当 是其乐无穷的 所以要去上当受骗 骗者和被骗者是很投机的一对这话木心说的看什么狼图腾啊 动物世界比这好看 还不要钱这话我妈说的(但是如果你是高中在读 或者高中以下的知识水平被这样的电影中隐隐的单纯和人性挣扎的东西触动到了 觉得它是部尚可的电影也可以理解毕竟 它不是凶杀色青暴力胡说八道片 它只是弱 只是清汤寡水毕竟现在的院线适合青少年的电影太少太少了从这个角度讲 它还是有相当的积极意义的如果这样的青少年能保持内心单纯的部分 而眼界和思想都早日超越它就再好不过了((我喜爱的脱口秀主持人窦文涛老湿也认为 狼图腾是烂片 》》 http://v.pptv.com/show/UXDAP6cNfbsenAQ.html?rcc_id=wap_041((德国黑说 这片是关于精神病的 》》 http://www.weishi.com/t/2003561015467756?pgv_ref=weishi.share.sina&pgv_uid=1106222
大过年的,我满怀期待严肃的整理了下浮躁的心情,准备去电影院看个不是综艺不是国产爱情不是国产特效的正儿八经的久违的文艺片。
结果我感受到了莫大的伤害,分分钟要去看一场爸爸去哪儿压压惊。
小说改编总是会被毁的定律除了《龙纹身的女孩》之外还从来没有被打破过,包括这次的《狼图腾》。
我记得我是初中的时候看的《狼图腾》的小说,已经不太记得完整的情节,但是整个小说的细节写的非常丰富。
最初知道《狼》要被拍成电影的时候我有一些隐隐的担忧,因为在小说改编成剧本的时候,特别是作者亲自改编总会或多或少的带着偏见和不舍。
况且小说和剧本是完全两种不同的概念,改编的时候需要取舍,侧重,并且清楚剧本应该按照一条怎么的情节线去删减添加,(以下舍去十万字小说改编电影的难点和弊端)。
况,《狼》这个小说本身好看的点就不在于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在一些带着科普性质的关于狼的习性的细节的描写,这些都是很难用影像能诠释到位的东西。
知道是法国导演来导的时候稍微松了口气,想着总好过拿在不入流的中国导演手上糟蹋来得好,(哦?
我没有在说郑宝瑞啊,罗永昌又是谁。
)然后我发现,我错了!!!
好了我不想正儿八经的写影评了,接下来我要拼尽全力的吐槽!!!
必须吐槽!!!
毫不留情!!!
太受伤了!!!
要不是看着我花了九块九团购的份上我分分钟要生气的离席而去!!!
不留情面的离席而去!!!
必须阻止这种把观众当傻逼骗的行为!!!
必须!!!
台词!!!
全片的最直观的硬伤就是台词。
一群中国人在演八十年代的译制片,翻译腔重得可怕,巨可怕!!!
难道是中方把小说翻译给阿诺,阿诺改完台词中方又翻译回中文吗?!!!
中方不知道润润色吗?!!!
芦苇是干毛用的啊?!!!
“哦,这里的草原真是太奇妙了!
”这种台词都出来了啊?!!!
你在逗我吗?!!!
解释性的台词我也是醉了好嘛!!!
一开场你就开始讲生态平衡食物链你全讲了你让这个片儿演什么演什么?!!!
一颗米大的东西,恨不得还切碎了揉烂了插根习惯在你食道里喂给你!!!
是在试观众智商的底线吗?!!!
情节!!!
毫无节奏可言!!!
毫无!!!
毫无逻辑可言!!!
毫无!!!
前十五分钟我还在等待入戏,然后邵峰兄眼神迷离卖萌撒娇说出“阿爸,我被狼迷住了”的时候,我生气了!!!
前因后果呢?!!!
你给七匹狼一些不知所谓的镜头然后天空中不知道PS了啥云你就告诉我他被狼迷住了?!!!
谁信啊?!!!
除了后面有一段感觉到了“哇,你看它们会用羊搭梯子诶。
”外,其余的整个片完全没有表现狼的机智啊!!!
你给一些七匹狼跑来跑去的跳跃旋转的镜头你就告诉我这些狼真特么的机智真特么厉害真特么有血性谁信啊?!!!
完全毫无情节逻辑可言,情节突兀转折莫名其妙啊!!!
啊!!!
不!!!
这个片根本没有情节可言啊!!!
你到底是要表达什么你能设一条主线吗?!!!
不管是村支书的对立线索也好,还是邵峰兄和狼的爱恨纠缠线索也好,还是那个不记得名字的女的爱情线也好,你要有主线啊!!!
你要有侧重啊!!!
我根本不懂村支书为何点了点头说“就按他说的办”那么莫名其妙的设定啊!!!
我也根本不懂为何那个女的前一场还吼着要杀了他然后下一场就亲起来了啊!!!
邵峰兄跟狼那种莫名其妙的爱我也看得很纠结啊!!!
为何小狼咬了他他突然娇羞的说“为你自豪”啊?!!!
为什么上一场还说“我过两个星期就放了它”下一场就吼着闹着“我要养它一辈子!
”啊!!!
为什么啊!!!
邵峰兄!!!
因为一个演员而毁了一个片的情况真的不多见啊!!!
虽然说这个片在其他方面也已经毁的体无完肤了但是邵峰兄又上去狠狠的踩了一脚啊!!!
邵峰兄的人设本身就是个傻逼了啊!!!
邵峰兄的演技又把这个傻逼演的更傻逼了啊!!!
邵峰兄涂两坨高原红根本不能支撑你cos蒙古汉子啊!!!
在一个充满生存危机物竞天择的草原上永远在任性卖萌撒娇耍脾气祸害寡妇妹子啊!!!
然后毫无理由的就刻板生硬的大爆发!!!
你吼啊你吼啊你怎么什么都要吼啊!!!
邵峰兄你的眼睛都要瞪出来掉在地上了啊!!!
你累吗?!!!
人设!!!
里面的人设都是大傻逼啊!!!
邵峰兄的角色就是个大傻逼啊!!!
真的不知道怎么吐槽啊充满槽点满满想着都嫌累啊!!!
除了邵峰兄还有个大傻逼的个性!!!
其他角色完全就脸谱化了啊!!!
村支书就是村支书!!!
阿爸就是阿爸啊!!!
编剧真省事啊!!!
邵峰兄的小基友完全就是个打酱油的角色啊!!!
删了他的戏份毫无影响啊!!!
毫无!!!
配乐!!!
配乐太过了!!!
我看着有人评价配乐不错的时候我真的想糊他一脸!!!
这种配乐我真的一点都不懂!!!
就像把拯救大兵瑞恩的配乐放在柯震东那些年追着的女孩身上啊!!!
七匹狼们围马的配乐你以为你在打世界大战啊?!!!
太过分简直过分!!!
剪辑!!!
剪辑混乱的一逼啊!!!
到底前期有没有好好的画分镜头啊?!!!
为什么要乱剪啊!!!
从左边出画又从右边入画这种到底是怎么剪出来的快教教我啊!!!
要表现混乱也不能乱剪啊!!!
要好好的画分镜头啊知道吗?!!!
真的好混乱啊!!!
摄影!!!
好了!!!
我不止一次提到过最讨厌变焦距的推了啊!!!
为什么!!!
请问为什么!!!
虽然没有《归来》可怕!!!
但是我也看到好几个啊!!!
你告诉我为什么啊!!!
3D!!!
这个3D连“只有字幕是3D”的效果都没有达到啊!!!
它居然连字幕都不是3D的!!!
而我看到好多蚊子飞来飞去啊!!!
你为什么要用3D!!!
虽然我团购只用了九块九很开心但是带着眼镜也是很累的啊!!!
好了,我的心已醉,片烂成这样居然在微博大V中一片好评,你告诉我到底观众是不是真的傻逼?
看完书,我的感叹是,人何必要以爱之名囚禁另一个追求自由的灵魂呢?
狼最让我们震撼和感动的,是它们不自由,毋宁死!
小狼死了,虽然痛心,但是我并没有绝望,狼王还活着,它还带着那些倔强而强悍的生命在另一个地方活着。
从陈阵养狼开始,我认为他就是不懂狼之所以为图腾的意义的,直至小狼为了自由而疯狂的反抗,走向死亡的时候他才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狼的精神,所以他才会用铁锹砸死小狼。
但是电影的改编让我绝望了,白狼王死了,所有具有狼的精神的狼都最终没有斗过人类,而被人类饲养的小狼却得到了自由,它得到的是真正的自由么?
它听到了狼王的呼唤么?
它是被放走的,它没有为了自由而反抗,它只是曾经拒绝像狗一样活着而已。
导演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小狼活着是编剧所存在的善心么?
这样的善心毁了这部电影,毁了狼的精神!!!
对于狼的精神的表达实在是太差了,前面的几场狼与黄羊,狼与马群,没看过书的人只会感受到狼的凶残吧?
马群死亡的那一个画面确实震撼,但是仅限于画面的震撼了,完全没有体现出狼的精神,只有最后两只狼的自杀,和白狼王被吉普车累死仍保持尊严能体会到狼的那种精神,但是影院的很多人再说,狼太可怜了,之前他们说羊太可怜了,马太可怜了,狼是不需要被可怜的,狼也是不屑被可怜的,可是整个电影对狼的感受只有,我艹狼太残忍了,哇,小狼好萌啊和狼太可怜了……而巴图又为什么要死呢?
仅仅是因为他的老婆需要和主角发展感情么?
这部电影是不需要爱情的存在的,改编的根本毫无意义……关于草原是大命的这个主题,电影也表现的十分薄弱,仅仅通过几段对话,是无法产生什么共鸣的。
这么差还打两星是因为导演还是近距离的让我看到了草原狼,听到了狼的嗥叫。
一本中国人应该常读的好书中国性格的刚性培养--《狼图腾》读后感《狼图腾》是从04年开始读的,是一个同学推荐的,开始很不以为然:狼有什么好崇拜的。
但是一读之下甚是着迷,于是立刻就决定买一本。
因为还是学生,家里条件也不是很好,所以就算是很喜欢的书,立刻就做决定的,那是唯一的一次。
那时候应该是它最辉煌的时刻,因为书架上满是讲狼的法则、狼道的书,很有引狼入室的感觉,不过不知道什么愿意,《狼图腾》竟然很少,少的需要自己去找,想来真的很可笑,一系列被《狼图腾》带动起来的书大行其道了,反而没有了开国功勋的位置。
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它终于被我在书店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立马抓在手里,付账!
买到书后的心情很是兴奋,因为那时候正是高二,学业还是很重的,于是就在课间、被窝里以最快的速度又看了一遍!
记得那时候真是废寝忘食,同学们都说我着了魔了,要是被老妈看到,又该一边叹息一边说,要是把这股劲用在学习上,那成绩不就上去了。
疯狂的结果就是视力又弱了,而且连续一周变得高度兴奋,同学们都说估计是吃了耗子药了!
这本书陪着我六年了,六年之间无数次的翻开,也不知道看了多少页,心烦了看一看,无聊了看一看,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每一次都会使自己的内心燃起一团火焰,同时也会有对自己对社会的一个深思,学会了更加深刻的去看一个问题。
个人看法:这是一本好书!
我对好书的看法是:一本书,对你有帮助,特别是对你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和培养上,能够给你描绘一片美好的图景,能够给你以激励,能够让你获得一种通向人生坦途的一种内心的建造,能够不断的为你提供动力,能够对你的人生指明方向,能够对你的成长不断的提供营养,能够给你一种认识自我的智慧和用心去观察世界的心境,能够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素养。
这样的一本书才是好书,而《狼图腾》恰恰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
《狼图腾》可以作为一本故事书来看,因为他的故事情节足够精彩;他还可以作为一本社会问题研究书籍来读,因为他够深入;他可以作为一本民俗读物来读,因为他对草原的描述是真实的;他也可以当做是一本研究遗失文化的书来读,因为他是纯净的;他更可以作为一本励志读本来读,因为他能够给你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和不屈的意志!
在汉民族的聚居地,《狼来了》的故事一直都是人们吓唬小孩子的工具,而且通过这个流传千年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于狼深深的恐惧,并且将这种恐惧给无限制的延伸给下一代,这样一来,就算没有见过狼的下一代只要听到狼来了,心中就胆怯了,这是一种文化的怯懦,结果就造成了民族性格上的软弱!
敌人很强大,但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那些见过的人,将这种恐惧迅速的扩大化,并且深深的印入人们的脑海之中,这样,没有战斗就先败了,这也就解决了一直以来的问题,为什么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华大地出现了那么多的伪军,除了拿钱干活之外,其实还有这一深深的民族劣性在起作用。
也许说的人并没有这样的企图,但是他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记得小时候,妈妈遇到羊肉就说,我不吃,有膻味,吃了难闻!
积年累月的下来,我们兄弟两个一碰到羊肉也这样说,一直都不吃,但是后来发现,现在人们做羊肉已经没有多大的味道了,只是妈妈的话还在一直影响着我们,他的本意也许只是解释一下自己的行为,但是无形之中给我们兄弟造成了长久的影响,当然这个影响无关紧要。
后来我就对妈妈说,你以后别说羊肉膻味大的话了,搞得大家都没有食欲了。
妈妈说,我只是说我的感受。
我很无奈,但是那会影响到别人的!
这件事的结果就是妈妈偶尔也吃一点!
皆大欢喜!
对于中国民众的这种家畜性,鲁迅先生就曾做过批判,批判民众的麻木与不自省,对于中国人的这种看客情节我是有所见闻的,不过一直不知道这就是家畜性的一个表现,直到《狼图腾》中描绘的羊群被狼给偷袭了,还围在狼的周围傻乎乎的看着,也不叫,我才知道,真的有这么相像的两种动物,作为低智商动物,这种行为可以理解,但是作为一个高智商的经过几个世纪的适者生存的淘汰赛之后获得无与伦比躯体与思想的物种,在经过了几千年的文化滋养之后,却依然完好的保留着这种劣性,到底是什么原因?
《狼图腾》给了我答案,一个没有内忧外患的民族,或者说没有可以令所有人为之奋斗的大的目标的时候,这个民族就开始走向下坡路,文明虽然在传承,但是已经没有了那种韧性,民族性格的刚性被软化,因为相对的和平不需要太过于激烈的性情,于是人又渐渐的在精神上退化畜,最终被保持着这种刚性的民族给灭亡,进行文化的融合,进而获得这种刚性,于是就变得更加奋进了,然后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每次当内地的民族性格弱化之后,处在边缘的游牧民族就要闯入,等汉民资再次被激发出这种刚性之后,就又会将游牧民族赶出中原,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大致就是朝着这种模式在走,这种现象就导致了现在的中国文化的不断的融合,形成了兼容并蓄的特点,而且也造就了文化的这种韧性,随着外在压力的变大而不断变化,有时候貌似被消灭了,一场春风就又会发芽,这是中华文明在不断的更迭之中获得的一种近乎本能的特性,这也就是中华文明为什么是古代四代文明之中唯一没有灭绝的原因!
中华文明的不断延伸,来自于周边游牧民族的不断“激励”,虽然这种行为很暴力、很血腥甚至很残忍,但是如果放在历史之中看的话,这是一种很好的淘汰,人类自我的淘汰,只有不断的淘汰,才会形成有效的战斗力,才能有所前进!
游牧民族的这种行为和狼有着莫大的关系,以狼为师为友为图腾的民族,在狼这个进化史上也相当完美的群体的逼迫下,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长期以来形成了带着很浓厚的狼气息的坚韧的性格特征,用血来给远离争斗的内地民族以教训,促进他们的成长。
个人感觉,这种性格的形成甚至比文化知识的积累还要重要,性格的软弱会毁了人的一生,或者说不会有太大的成就,而这是读多少书,学习多少的知识都无法弥补的,而且做学问久了就会过于在乎细节,从而无法超脱,无法跃然物外,也就无法对事物的发展进行有效的掌控,有的时候就算有,但是来自于性格的影响也促使他无法达到想要的效果,因为他缺少刚性!
中国性格的软弱终于在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之中被磨练出了钢铁的意志,但是这种无序的刚性又在冷战结束之后的这种看似和平的状况之中被渐渐磨灭,于是各种各样的看客层出不穷,而且因为历史原因,背离中国传统文化所造成的断层在这个时代就很尖锐的显示出来,全盘西化带来的结果使得中国人远离了传统的美德,无数的个体在网络这个平台上肆意的绽放,文化的无序是性格无序的一个部分,还好中国文化的这种柔韧性还在,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中国人又在开始寻求着传统文化的底蕴,这种对自我的认知和反省,有利于中国性格的塑造,但是那种刚性,只有靠中国人自己去寻找去培养了,这个时候看《狼图腾》的流行也就不奇怪了,因为中国人正需要这种性格倔强、孤傲的偶像来承担起灯塔的作用,我们感到庆幸的是,《狼图腾》完全可以承担起这种责任。
往小的来说,《狼图腾》可以对个人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他可以培养人成功所必须的各种品质!
我们可以从小狼的成长过程之中学到许多我们需要的东西,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时候,如果你还是一只羊,那么你就无法摆脱被吃掉的命运,你唯一的选择就是做一头狼,随时准备战斗!
ARE YOU READY?《狼图腾》是一本好书!
一本中国人应该常读的好书!
易水初寒 新浪博客 欢迎光临!
http://blog.sina.com.cn/yishuichuhan1
从第一次读狼图腾到现在已经有10年了,这期间又重读了不知多少遍,每一遍都有全新的感受。
2011年电影版的消息一出我真的激动了好久,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等到上映的这一天,可是看完之后怎么说呢,有点失望。
其实客观一点的讲,电影的整体质量还是不错的。
从拍摄的角度来看,这部片子可以给满分。
看的出片方这次还是带着满满的诚意在拍这部电影,挑选纯种蒙古灰狼亲自饲养,全程真狼拍摄。
最后出来的效果也不错,乌珠穆沁草原如画的风景被原封不动的搬上了荧幕,在imax巨幕上美不胜收。
草原狼傲气的姿态与伶俐的目光捕捉的恰到好处,狼群出场的氛围营造的也很棒。
配乐方面有大师詹姆斯·霍纳坐镇,虽然个人感觉没有很惊喜的效果,但至少也达到了好莱坞一线大片的水准。
然而即便是这样,这部电影仍不太令人满意。
毕竟这不是一部纪录片,作为一部电影光有诚意是远远不够的。
真狼拍摄在一只狼独自出镜的时候效果还好,但是要拍大场面,真狼拍摄的鸡肋就显现出来了。
根据原著里的描写,当时草原的狼多的数不清,也许上千条都是有的,所以才会成为狼害。
狼平时是分散的,打围才会聚在一起,小规模的狼群大概是20-30头,大狼群大概在40头以上,甚至有需要的话狼王一嚎可以召集起来几群狼上百只的规模一起打仗。
然而片方是不可能养这么多狼的,导致影片的“大狼群”从头到尾就那么一小撮,即便是军马那场大戏,出镜的狼也不过10来只,这跟原著描写的规模相去甚远只能算个小分队,根本出不来大场面。
对于这个问题,电影完全可以采取一些遮遮掩掩的做法,造成狼群有很大规模的假象,但是他们并没有做这个尝试,反而干脆就把影片设置成只有这一波狼,打围黄羊的是这几只,陈阵小路偶遇的是这几只,全歼马群的也是这几只,“飞”进石圈的还是这几只。
结果渲染了半天的“大狼群”,在片尾被几辆吉普车一天就给杀完了。。。。
这点儿狼要能把牧民逼成这个份上,当游牧民族是残疾人吗?
除此之外最拖后腿就是情节了,这锅编剧怕是要背了。
影片以陈阵与小狼的感情线为主线,然而这在原著中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重中之重:”牧民-外来户-草原-狼“之间微妙的四角矛盾在电影里完全没有交代清楚。
编剧在不痛不痒的地方着墨过重(大多是改编的片段)。
在剧情和人物的处理方面也多有不妥,印象比较深的有这么几处: 原著最有魅力的角色-睿智的毕力格老人在影片里成了话唠,专为串戏而生的串戏老人。
比赵忠祥还没有存在感。
“大命”与“小命”这么重要的草原逻辑就被串戏老人毕力格一句台词带过,再没有任何铺垫。
老牧民杀狼却敬狼的这种矛盾心理在片子里除了毕力格(对,又是我)的一两句絮叨再没有任何表现,模糊了牧民和外来户(特别是外来领导班子)关于狼的矛盾根源。
外来户的贪得无厌也表现的不够,也许是因为政治原因不敢黑。
原著里大篇幅描写杨克的天鹅湖情结从而展现的人与自然矛盾,在影片里的表现实在惨不忍睹:啪啪,两只天鹅被打下来了,杨克啊啊啊的跑过去,一句台词:“包主任,你看过天鹅湖吗?
” 。。。。
没了。。。
陈阵对狼的感情铺垫不够,养狼的执着让人感觉莫名其妙,陈阵对于狼的情结大部分来自于他不辞辛苦的求老人和猎人们带他看狼,猎狼而来的。
而片子里陈阵除了养了只小狼基本没干别的,还变成包顺贵嘴里的狼专家。。。。
巴雅尔被小狼咬的情节除了想向观众说明电影里的陈阵是个智障之外看不出其他作用。
最扯淡的就是陈阵跟嘎斯迈的感情戏,完全画蛇添足。
类似的地方还有很多,就不列举了,基本读过原著的人都没办法接受影片在这些细节上的处理。
哎,我也不想黑电影版狼图腾啊,也许是我对这部电影的期望太高了。
因为原著实在有太多太多的精华没有被表现出来了。
军马被狼群赶入冻湖功亏一篑,巴图无力的看着狼一个一个从他身边擦身而过冲入东湖的那种绝望; 下夜的女人们高声叫喊着配合手电光在夜幕里与狼群隔空声战的那种激情; 美丽的天鹅被外来户煮在锅里头上浇着酱油大蒜的那种恶心; 狼群借着天空电闪雷鸣的阵势 无声的从四面八方杀过来的那种恐怖; 老人一声令下,上百只大狗嚎叫着齐刷刷的冲向40几只大狼的那种震撼; 看到外来户用赶尽杀绝的毒招掏空了百年獭山的那种悲愤; 毕力格老人面对被毁坏的破败不堪的草原,颤颤巍巍的骑在马上流着泪哼唱着: 百灵唱了,春天来了 獭子叫了,兰花开了 灰鹤叫了,雨就到了 小狼嗥了,月亮升了。
。。。。。。。。。
以后草原上的孩子们还听得懂这本已流传了千年的歌谣吗?
他们也许会问:什么是百灵?
什么是獭子?
灰鹤?
野狼?
大雁?
什么是兰花?
菊花?。。。。。
出于对原著的喜爱我多么想这部电影拍得完美无缺把这些所有的精华都展现给世界啊,可惜结果实在不尽如人意。
估计也不会有导演愿意尝试翻拍了,明显吃力又不讨好。
看来这本书确实不适合拍成电影。
原本打算再看一遍电影并在回答中配以截图的,可惜搜遍全网也没找到资源,只好就记忆的碎片来随便写一写了。
先放结论:《狼图腾》是我看过的最邪恶的电影,没有之一。
说它邪恶,并非要否认《狼图腾》画面的优美,剪辑的精妙,或是场面的宏大,这也不是这个答案想写的。
已经有许多影评从这些角度对《狼图腾》进行了阐释,我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不班门弄斧。
《狼图腾》的邪恶在思想内涵,在它的逻辑表达的一种危险的价值观。
这涉及到了许多敏感的问题,比如对中国现行的民族政策的揶揄和讽刺,对于中国主体民族颠倒黑白的歪曲和抹黑等。
电影散场后,我久久不能平静。
广电总局应该禁映的正是像《狼图腾》这样的电影,正应该警惕的是《狼图腾》传达的逻辑。
因为这种逻辑是可以批量复制,并应用在边疆区多个少数民族身上的。
许多朋友将《狼图腾》视为一部人文环保片。
涌入草原的外来户们,由于无知和自负,消灭了在草原生态链中占据重要位置的狼群,引起草原生态环境的崩溃。
影片末尾,陈阵离开草原,因为“草原已经不是以前的样子,狼也没有了”。
电影展示了一个惨淡的情景,似乎要告诫今天的人们,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环境平衡!
不能贪得无厌索取无度。
自然和人类的冲突是分析《狼图腾》的一个角度,但不是主要的角度。
《狼图腾》的志向不在于此。
因为在《狼图腾》中,草原狼,圈养羊,以及主要人物——陈阵,包顺贵,毕利格等等,都不再是形象本身,而是象征。
狼是《狼图腾》的骨架。
有一副画面在电影中反复出现:蒙古包前竖立着一只旗杆,旗杆上挂着一副狼皮,迎风飞舞,仿佛复活。
蒙古牧民们虽然在掏狼窝杀狼崽,但这是奉“上级的指示”,并不是他们心甘情愿做的;这里插一句,许多“违背草原传统,让毕利格老人皱眉头”的事,都是上级的指示,都不是牧民们心甘情愿做的。
将小狼抛向空中摔死在石头上之前,牧民们向腾格里祈祷,希望他收了小狼的灵魂。
牧民们对狼的感情与其说是憎恶,不如说是敬畏。
陈阵融入草原生活后,曾有一次和毕利格老人趴在山梁上观察狼群围猎黄羊。
毕利格说,“我们蒙古人打仗的本领都是和狼学的。
成吉思汗的大将木华黎把金国骑兵赶进雪窝,就像狼群把黄羊赶进大雪湖。
”陈阵圈养小狼被毕利格得知后,他的阿爸大发雷霆。
老人认为,陈阵喂狼肉吃,是剥夺了狼的自由;狼是蒙古人的神灵和图腾,陈阵的行为也就是侮辱了蒙古的神。
综上所述我认为,草原狼象征了蒙古族自由的精神,是蒙古文明的核心;想起狼,蒙古人就追忆起成吉思汗鞭笞天下,横扫欧亚的黄金时代。
看到狼的象征意义,就能理解电影中主要的情节——狼群和消灭狼群的人的冲突,不仅仅是意味着人和动物的冲突了。
在《狼图腾》的纪录片中,导演让.雅克.阿诺这样阐述他的电影观和这部电影讲了什么::“我的大多数电影都是关于年轻人想要改变自己的故事,因为年轻人与文明的对抗”;“它是一个爱的故事:关于一个年轻人爱上一片土地,爱上这片土地上的人,爱上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然后他意识到蒙古文化是翻版了狼的社会文化,他决定开始研究狼并捕获了一只狼,然后爱上了这只狼”。
这里追述下陈阵的生平,陈阵是如何改变自己,爱上这片土地、人、文化的过程,是非常有趣且有必要的。
陈阵是来内蒙草原插队的北京知青。
我相信他在离开北京之前,曾深深卷入了当时的政治运动,并在政治运动退潮后体验了幻想破灭。
电影对陈阵来草原之前的生活着墨不多,只有通过他口说出的只言片语,“终于离开了混乱的首都;别的知青都在哭,我却在笑,因为去哪里都比留在北京好。
”和同来的知青林克相比,陈阵是非常爱看书的,特意有一个镜头给到他装满书籍的木箱;而且他在马背上,在蒙古包里,在牧羊中,经常拿着一本书在读。
普罗大众对喜欢读书的人会有幻想,认为他们知识丰富,思考深入,由此说出的话也就有权威性,不是信口胡诌。
在如此暗示下,陈阵面对着一片干草原,说出了石破天惊的观点:“我面前的干草原下有着6000年的历史。
我弄不明白为什么我们汉人一直要修长城;汉人就像羊一样。
”这是影片中陈阵唯一一次吐露经过草原生活洗礼的新历史观,我认为这是理解本片思想内涵的钥匙。
暂且不论干草原下是否真有这么长的文明史。
6000年就是个很有意思的数字。
没错,它正好比官方宣传的中华文明的长度多了1000年。
电影中没有一句话是随便说的,多出的这1000年隐约表达了姜戎《狼图腾》小说里的一个观点,即中华民族信仰的“龙图腾”是来自于“狼图腾”的。
中华文明的先祖不是三皇五帝,不是尧舜禹汤周文武,而是在塞外苦寒之地穿着皮袍骑着骏马,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
至今没有任何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能作为姜戎观点的佐证;这个观点是接下来论证的出发点,也是他的可耻历史观的源头。
让我们继续分析陈阵的这段话。
陈阵一面把汉人比作羊群,一面不明白为什么汉人要修长城。
我们知道,在草原上放牧的羊群,为了躲避狼的捕杀,天黑后都要收拢入圈。
长城是保护汉人免受南下游牧民族侵略的军事屏障。
如果汉人真的是羊群,那么长城就是羊圈。
天黑不入圈的羊,免不了被狼群捕杀;不修长城的汉人,凭什么抵御游牧民族的侵袭?
陈阵的不明白,又是暗含了一个毛骨悚然齿寒血冷的历史观,即游牧民族南下劫掠农耕民族是天经地义的,因为狼吃羊是天经地义的。
电影中多次出现狼吃羊天经地义的论点,例如牧民们去大雪湖撬取狼埋下的黄羊时。
狼吃羊是天经地义,那么羊抵抗狼的侵害吞食,就是大可怪哉了。
那么,中国历史上一切反侵略战争,都是没必要打的;外敌入侵之后,束手就擒就是,何必还要浪费生命和鲜血,做徒劳的抵抗呢?
照陈阵的想法,1937年也就不必抵抗侵华日军了,反正也是赢不了的。
影片中的羊群,如果没有羊圈的保护,没有人类的助威,就是软弱无力可以被肆意杀戮的。
历史上的汉人,面对外敌入侵时,是软弱无力可以被肆意杀戮的吗?
不可否认,在某些历史阶段,外敌入侵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创痛,例如永嘉之乱,例如靖康之耻,例如1276年的临安,例如1644年的山海关。
但是今天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还在讲汉语,写汉字,翻开前四史和资治通鉴,依然能中宵起坐,夜不能寐,为英雄们的作为或击节叫好,或热泪盈眶。
为什么?
因为华夏虽然被一次次入侵,被屡次三番地残破,但总有英雄苦撑危局,最后还是光复。
尊严和领土都是打出来的,我们脚下每一寸的河山,都浸透了英雄血和不屈志。
中华文明是全世界军事经验最丰富的,没有之一;这样一个度过几千年悠悠岁月,并在今天发展壮大的民族,怎么可能是羊呢?
历史的垃圾桶里,塞满了死去的文明和大国;最有名的,它的名字叫罗马。
很难想象如此抹黑丑化主体民族的电影,能在任何其他的大国上映;但是它偏偏在羊年的第一天,全国公映了。
混乱的头脑中洒满了五彩缤纷的种子,现在发生什么事都是不奇怪的。
我对“陈阵的改变”的看法是,他顺利完成了从一个虚无幻灭的知青向外焦里嫩的汉奸的完美转变。
草原上的陈阵,脱掉了在北京城穿的军装(变服饰),称呼毕利格老人为阿爸(变祖宗),认为“我们汉人”是羊且狼吃羊天经地义(变头脑),和嘎斯迈发生了未遂的爱情,并做实验养了一头小狼崽并被反咬一口(这是电影的高潮,也是最恶毒的讽刺);可惜,因为“草原毁了狼群没了嘎斯迈嫁给不爱的人”了,陈阵还是回到了北京,回到了曾度过“完全没有意义的生活”的地方。
有几个细节朋友们可以注意下,和陈阵一起在草原插队的林克,可从来没有管毕利格叫过“阿爸”。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充斥着陈阵对草原的热爱,对毕利格的敬爱,对嘎斯迈的情爱,对小狼崽的珍爱;但是他没有一丝一毫的思念和关心分给留在混乱的首都的父母。
电影唯一一次提到陈阵父母,是林克对陈阵无微不至照顾小狼崽,给它吃肉因为它睡不着觉的埋怨:“咱们父母在北京都吃不上这么好的肉,你现在还给狼吃。
”陈阵确实是脱胎换骨地转变了,但是观影的朋友们,希望经历这样的转变吗?
《狼图腾》的另一个主要角色——场部主任包顺贵,是陈阵的镜像投影。
如果说陈阵彻底抛弃了过去,正经历着幸福的新生活;相比较而言,包顺贵虽然也抛弃了过去,但他的内心却在不停挣扎。
弄清楚包顺贵的身份,对于理解他的行为十分重要。
电影没有直接点出包顺贵的民族属性,只在后半段嘎斯迈说起她的未婚夫时,间接提及了:“我的未婚夫是东部种地的蒙古族人,是包顺贵的兄弟”。
包顺贵是蒙古族人,却从来不住在草原上的蒙古包里;他住在定居的镇子中,穿戴着象征新时代的皮衣,干部服,夹克。
他每一次从镇上到牧场上下达上级指示和命令时,都是坐车来,没有一次骑马。
包顺贵是个让牧民既怕更恨的角色:怕,因为他是场部主任,手上有权力;恨,因为他几乎所有行为都违背了蒙古族的传统,并亵渎了蒙古族的神灵和图腾——狼。
从一部收音机收买牧民得知大雪湖的位置,撬走所有黄羊,到不顾毕利格老人不要掏狼崽的劝阻,剥狼皮,惹怒了狼群;接着将上级指派的军马分给毕利格管辖的这片牧场,导致狼群雪夜偷袭两个牧民丧命;放任种地的外来户垦殖草原破坏天鹅湖,毕利格老人死于外来户埋设的杀狼炸药;最后开着吉普车清剿狼群火烧草原;包顺贵走的太远,已经没法再回头了。
这一切他都知道。
在熊熊火光中,他对陈阵说,我知道牧民们恨我;但是当干部有时就是让人恨的。
他面对累死的头狼,默然肃立摘下帽子。
这一刻,他的内心恐怕不是那么平静。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干部,包顺贵的权力不来自于治下的牧民,而是来自于他口中的“上级”;他的每一次让牧民恨的作为,无一不是打着“上级精神”的旗号,在上级的压力下做的;包顺贵虽然是蒙古族,并不对牧民们负责。
他对上级负责,招致了普通牧民的愤恨。
包顺贵固然可恨,给他权力迫使他任性妄为的上级是不是更可恨呢?
一个少数民族干部被电影塑造成了反面典型,被塑造成了损害本民族利益的“奸细”,对于民族团结现今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真是腹诽多多啊。
前文已言明,陈阵圈养小狼崽是电影的高潮,也是最恶毒的讽刺。
陈阵养狼是个不成功的实验。
由于对狼的喜爱和痴迷,陈阵想试试看,狼能不能被人驯养。
他像照顾爷爷一样地喂养小狼,自己的肉舍不得吃给狼吃;晚上睡不安稳怕狼生病;甚至连远在北京的父母都给忘了。
但是他的实验刚开始就阻力重重。
毕利格老爸非常愤怒,因为狼不应该吃嗟来之食,不应该被脖子拴上锁链剥夺自由;有的牧民是怕,怕小狼会招来草原上的狼群,伤到自家的牲畜和孩子。
但是陈阵不听,依然好吃好喝地供养着小狼。
直到有一天,小狼面露凶光,咬了陈阵。
震惊之余陈阵说,“草原狼就应该是这样的!
”不成功实验的结局是,小狼被嘎斯迈放跑,永远消失在茫茫草原上。
这个故事的逻辑是,给狼再多的肉,狼也不会变成圈养人希望的那样。
总有一天,终有一刻,被人养大的狼要反咬人一口,因为这才是狼的自由的本性。
联想到狼在电影中的象征意义,把狼替换成它的象征,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电影的重头戏又在攻击揶揄什么呢。
至于电影中的一些细节,例如毕利格老爸劝嘎斯迈嫁给种地的蒙古族人,为了跟上新时代(keep up with the time);嘎斯迈拒绝了陈阵的求婚,因为他是汉人要回北京;毕利格被外来户(种地的)的炸药炸死;毕利格指着天鹅湖对陈阵说:“这里过去十几分钟就是蒙古国了。
这是最后一片纯净的草场。
”;嘎斯迈的丈夫因为看护军马而死,非但没有对死者的抚恤,反而差点挨了处分;这些细节细思极恐。
狼攻击军马,因为人掏小狼崽并打狼;人掏小狼崽并打狼,因为狼攻击了牧民放养的羊;狼之所以攻击牧民的羊,是因为包顺贵把大雪湖里的黄羊全装上卡车“偷走了”。
这个死亡螺旋的起点是黄羊被盗,终点是草原被毁。
是谁撬动了死亡螺旋,是包顺贵吗?
《狼图腾》的邪恶之处在于,它把对中国有害的政治观点和历史观蕴藏在宏大的场面,优美的画面之中。
而且电影的逻辑可以复制到边疆区任何一个少数民族身上。
设想一下,哪一天这些少数民族们遵照相同的逻辑也推出X图腾的电影,那么对于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稳定统一,是福还是祸呢?
既然“上级”到来之前的日子那么美好自由,为什么我们非得需要一个“上级”来统治我们?
最后再说几句。
抛开电影的种种象征和暗示,在羊年的第一天全国公映一部狼群撕咬吞吃羊群的电影,这是非常不吉利的事。
听说广电总局对这部电影一刀没剪就顺利放行,媒体人和影评人在点映之后一致点赞:“代表中国冲奥,拿奖妥妥的!
”我怎么觉得冷汗涔涔呢。
把《中华好儿孙》和《狼图腾》放在一起看,对于理解这部电影,理解冷汗涔涔的东西,更有帮助。
附录:《中华好儿孙》歌词爷爷在移山 奶奶在磨杵(愚公移山、铁杵磨成针)奔跑的夸父 日行两万五(夸父追日)精卫衔石来 女娲把天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是谁卧薪尝胆 吃的是苦中苦(越王勾践精图治以图复国)嫦娥舞广袖 后羿劲头足(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后羿射日)俯首的神农 为民谋幸福(神农尝百草)仓颉播文明 大禹展抱负(仓颉造字、大禹治水)是谁三顾茅庐说我家能文能武(三顾茅庐:刘备)文能安天下(文能提笔安天下:姜维) 武能舍其颅(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我是中华好儿孙生死不服输自强不自大 立志效鸿鹄高堂之上教我做人的是岳母和孟母(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爷爷在移山 奶奶在磨杵奔跑的夸父 日行两万五精卫衔石来 女娲把天补是谁十载寒窗(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三折:“十载寒窗积雪余,读得人间万卷书。
”)头悬梁锥刺股(悬梁刺股)嫦娥舞广袖 后羿劲头足俯首的神农 为民谋幸福仓颉播文明 大禹展抱负是谁煮酒论英雄说我家藏龙卧虎(曹操和刘备)龙有龙世界 虎守一方土我是中华好儿孙怎能无傲骨左手进军号 右手摧阵鼓龙行天下喜地欢天的是中华民族
书架上那本《狼图腾》其实已经放了许久,我对民族主义的大力丸或者鸡汤都无兴趣,所以一直没有去读。
这次为了看这场电影,于是先将书读完了——整体来说还不是太糟(作为小说来看的话,语言没有魅力,结构布局都平平无奇,但总还算有些独特的视角和思考)。
只是看完电影后,却觉得电影还没书好:有些细节和场景是处理得很好的,如男主角各类人都看起来真有草原人的模样了,如草原、天空、湖水的景象,除了开始狼群猎杀黄羊群的大场面外,其后狼群围猎马群后,马尸群在湖面有如冰雕般的阔大、沉重、绝望的场景尤其惊艳……只是除了这些细节之外,其他就乏善可陈了——好像一碗饭,吃起来没有沙子、没有糠秕,但整体没有味道没有营养,仍然是远远不够的。
回到电影来说,这次大草原上狼是来了(人就算了,男主角时不时都在出戏),但图腾在哪里呢?
这不是科普的《动物世界》,你这是叫做《狼图腾》的。
要一部电影完全忠实于原著且完整再现其思考内容、价值旨趣等是不现实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一部电影就可以完全不顾自身的叙述主题、思考指向。
从原著来看,其实其内容的指向也不是单一的,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狼性的说法,作者一方面叹服于狼的智慧、忍耐、团结、野性、竞争,并追溯着思考草原民族对狼的效仿、斗争和崇拜。
当然还有更现实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作者从头到尾都在贬损汉民族存在的所谓“羊性”,并呼唤汉民族注入这种“狼性”,使民族性格达到衡平;二是关于草原与狼之间的一种哲学和逻辑,现实层面的是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有适当狼群的存在,可以清洁草原上的人畜尸体不至于爆发瘟疫,同时捕捉野兔、旱獭、黄羊、地鼠等破坏草原的大害。
而超越现实层面的则是,草原民族认为狼是腾格里(长生天)所差遣的、恩宠的和眷顾的,狼的最终归宿是腾格里,而人亦需通过狼这一中介才能使自己的魂灵上达腾格里。
并且草原人就认为自己的始祖是由苍狼变来。
电影如果就这两个方面的任何一个深入细致地铺陈与展开,都可以达到“狼图腾”应有的神秘、深邃和悠远。
哪怕只是抓住狼本身自由、野性、不屈、争竞、残忍这些系列特征,都可以把这些内容的部分引到“图腾”、精神力量的层面思考。
只是,遗憾的是:从电影来看,上述这些方面一个都没有展开表现。
其主题和指向没有一个是完整的,这让观影者时刻都要忍受着毫无逻辑的跳跃和撕裂——狼的智慧、聪明和神秘还没感受完,就提到毕力格老人循循善诱讲述的草原、狼的智慧和哲学,这个哲学和智慧还没开始深挖,男主角开始抚养小狼又开始散发起小清新来了,小清新、小鲜肉惹来麻烦不断,故事又开始隐隐指向农牧冲突、生态失衡了,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不知是自信全失于是寻找噱头还是病急乱投医,一部从题目听起来让人感受到的都是热血、野性、神秘的电影,却还不忘记加塞一点爱情在里面(如果说杨克在羊群掩护下的野合还有野性的一面的话,那么男主角陈阵要以己身解救丧夫的喀斯迈接下来的不幸婚姻,就完全是在胡闹!
不但爱情来得毫无铺垫两人间的好感全无逻辑,并且男主角那种类似妇女解放工作说辞的求爱宣言让人觉得可笑。
)原著中时刻都不忘提醒“狼图腾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捍卫草原大命”,“人生若是没有一点神性的支撑,那么就太无望了”……不知是为呼唤汉民族储备这种狼性而寻找先验的根源呢,还是为草原民族进行狼图腾崇拜思考相关合理性。
但不管怎样,电影却从头到尾都似乎在不遗余力地结构这种所谓神秘和微妙,时刻不忘为这种“神性”、“强大精神力量”来“去魅”:用什么来“去魅”呢?
用科普、用环境保护理论!
于是我们看到男主角最后还对喀斯迈说出“这就是现代医学的力量,也是我以后研究的方向”这种莫名其妙的话!
但同样还是男主角,他对于场部主任关于时局饥荒的现实、关于农业生产的科学道理统统是拒斥的态度的——你怎么才能忍受这种撕裂和内部冲突呢?
估计许多观影者除了冲着原著影响之外,就是冲着导演让-雅克-阿诺去的了。
这老外导演也的确把有关风景和动物的场景拍得非常棒了,但是让观影者仍觉得导演似乎也有一种“除了动物之外,其他一切与我无关”的倾向。
那么问题应该还是在编剧身上了,一看这个电影的编剧是四个人,最后尽管原著在此,他们仍然似乎是各说各话、各显神通,结果整出了一个什么都没说完整的大杂烩出来。
到最后,草原见了,狼也来了,只是“图腾”嘛,却不知到何处去了。
昨天在广州看了首映,感觉一般。
不知是导演对原著理解的不够深还是什么原因,当然我也没看过原著,但从观影的感觉来看,画面场景拍的不错,但是缺乏对人物性格用心的刻画,冯绍峰对狼的感情没有适当的铺垫,感觉主角包括反角的一些行为和变化都比较突兀,情节更像是一个个单独不相干的情景,没有适度的过度和交待,整部电影都略显平淡没有高潮,平心而论这片子更像是一部纪录片,而没有给到观众更多触动心灵深处的东西,另外,我和lp都挺喜欢的窦骁基本上就是个打酱油的,而冯绍峰的戏路和性格好像也不太符合主角的气质。
剛剛從電影院歸來的我們一家三口,扮演者家庭最底層的爸爸在感嘆狼的偉大,而我和母親大人在車的後排因為電影的混亂以及選座位的失誤在催吐。
於是我說我打算給這個電影一個差評,母親大人說,請用最惡毒的語言來罵這部電影。
一個電影讓人看的是不是舒服的地方,首先就是這個電影是從什麼角度來敘述的。
而這部電影,就是一個非常SB的人,不知道自己是SB,把自己當作草原的騰格里,並且努力讓周圍的人都暗示自己是騰格里的男主角,眼中的草原和狼的故事。
(因為沒有看過原著,故不評論)全片好感度最強的就是那只小狼,不管男主怎麼討好,把自己成為奴隸,都不能夠改變小狼對於男主的鄙視。
如果酋長沒有對男主角的包容,加一分,如果酋長最後沒有暗示男主角保住了狼的血脈,再加一分。
如果嘎斯麥最後沒有和男主角和好,加一分。
如果反派包沒有表示男主說什麼就是什麼,加一分。
如果基友沒有幫助男友保狼,加一分。
但是這些情節都存在,且這些情節都是非常違反邏輯的。
酋長一直在強調騰格里的重要,不能夠破壞生態平衡,這個觀點如果能夠貫穿始終就能讓電影更昇華,但是在面對男主角幫助打狼的時候沒有提到這個,只是說男主角保住了狼的血脈,偏偏這個行為又是他之前一直反對的。
嘎斯麥前腳說要殺死男主角的狼,把狼放走也沒什麼,但是又莫名其妙和男主角和好了。
不和男主角在一起就是因為男主角會離開草原,但是在和好後男主角才離開,前後非常矛盾。
基友明明兩個人觀念就非常不一樣,更像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知青,但是在做事情的時候又比男主角靠譜很多,而在影片裡面一直就是作為給男主服務的形象出現。
反派包原本的形象就是不了解自然所以作出很多違反自然的事情,也沒有絕對的正確或者錯誤,但是為了襯托牧民,也是被臉譜化非常嚴重的角色。
經常在電影裡面有一些腦中的彈幕,比如要是這個時候XXXX就是神作,其實就是因為真實的情節裡面充滿了太多的牽強、俗套和為了編造而編造。
表現在狼圖騰裡面就是所有的情節,所有的人物設定,都是在圍繞著男主角服務。
再來說男主角的性格特點,是不是真的能夠配得上聖父角色,顯然也是不可以的。
在找到小狼之後,是自己沒有勸阻偷獵人把狼摔死,但是在摔死之後又在責怪自己的朋友。
把小狼帶回家,沒有考慮羊群的安全,孩子的安全。
在讓孩子看管小狼的時候,一度非常擔心這個時候把狼招來刁走孩子怎麼辦,所幸只是另一幫熊孩子來了。
在看到自己喜歡的人生氣後,就算是用狼心狼腎交換也願意,但是回到了自己的蒙古包裡面就沒有了後文。
在草原的時候說自己在這裡才真正活過,這種生活在別處的心理讓真正在這種地方生活過的人只能夠冷笑。
綜上所述,這部片子可能在春節檔的影片裡面質量已經算是上乘,但是在劇情上有太多的不能夠推敲的地方。
拍攝上同理,這種瑪麗蘇的取向同樣在3D的運用上讓人非常不爽。
全片除了蚊子之外,感覺不到3D的意義何在。
而且導演應該考慮到3D的觀感和2D的差別之大,在3D的取景的時候,應該儘量減少快速的鏡頭轉換,才能夠讓觀眾不會在這樣的環境中感覺眩暈。
看完影片之後,我和母親大人吃了將近一斤的冰草莓和兩瓶蘇打水來緩解因為3D影片帶來的眩暈惡心的感覺,而我,到現在也無法控制罵男主角SB的衝動。
无聊死,一天看两部烂片……几条线混着混着都没把主题说清,故事推进简直反智,一大半篇幅在暗示要保护自然,主角却又用个弱智理由偷了只狼崽破坏生态链。反正我没有被那人狼情深煽动,倒是觉得这片子顺着腾格里传说这种游牧民族的原始崇拜发展下去会挺吸引人。
这个导演真是不行,结构散、故事烂,还是他那老一套的东西,除了狼跟风景不错,从表演到导演都很平庸。
小狼好可爱啊!不过那个传统也太残忍了吧,硬生生的就把小狼摔死了
狼是里面最好的演员.#20150307
UGC.所有的精气神都耗在用特写拍狼的质感,和几个大场面精准调度上,故事人物全部一塌糊涂。这场对游牧文化消逝的喟叹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相当生硬。冯绍峰的行为毫无逻辑可言,一个深度中二病患者却要支撑起电影的主要视点,所有的人物都高度抽象的类型符号,结尾天空中的狼型云彩更是矫情得不得了。
太可怕了!唯一一场好看的戏就是乌漆麻黑的夜里,哈士奇嗷嗷嗷追大马!其他的草原搭配哲理老爷爷讲解。。。。冯绍峰少女附体可劲儿撒泼。。
男主憨剧情散,毕竟是国外团队改编本土剧本,很多深层次的地方和主题表达都有所欠缺。除去动物厮杀场景和宽阔壮丽的草原美景,其他方面普遍差强人意,冯的表演也很难撑起这么一个恢宏博大颇具史诗气质的故事。人与狼之间汹涌醇厚的情感流于表面,片中所有的爱情戏都十分累赘。
还成,似乎没有抨击中说的指桑骂槐、抬蒙贬汉什么的。蒙人也是较良善的兄弟民族,归化度高,最重要的是没信邪教,没必要成为攻击标的。拍摄精致,主要还是展示动物与人的斗与存,侧写荒唐年代的不堪。抨击猫党的祸殃我是很赞同的,虽然我是个红彤彤拥护我党的自干五。邓公不出,卅年如长夜啊。温返看。
故事还行,就是感觉有些刻意的宣教色彩。
这剧情到底是什么鬼啊,上下文完全牛头不对马嘴,比起搞笑的烂片,这种打着精心制作的剧情类电影更加烂的恶心吧,骗了这么多期待值。
1967年,内蒙古额仑大草原 觉得吧导演似乎把钱都砸在3D上了,反倒剧情脉络情感线瘦瘦的,深度刻画打动人的少,总是在关键时候几句话草草结束。总体来说,故事了解了将狼的不畏死亡的野性魅力,以及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蒙古果然是游牧民族,蒙古包原来是可拆卸的
镜头配乐动物演员都很ok,几个主角性格全部流于表面,一个说教前辈一个原始猛女一个标准反派一个蛇精病主角。汉人把狼群的战利品全部偷走很卑鄙,牧民偷一半就高尚?黄羊吃草罪恶,牧民饲养的绵羊不吃?说到底都是自然的入侵者,谁也不光彩。故事拧巴,但反应的现象确实存在,gov内部应当传阅一下。
完全新鲜开阔视野的电影,狼、草原、内蒙人在这里生生不息,一切都值得敬畏。“永远不要夺走狼的骄傲。”三个印象瞬间:片头片尾狼形云团,狼马大战,湖中冻死的马…
好像是今天5月5号发售蓝光,早知道前几天就不看了,再等几天就可以看蓝光转录的了,可惜了。片子主题、意义挺好的,关于狼、人、自然环境的关系,特殊年代的乱开发导致的恶果等都表现出来了,背景也挺美的,但是节奏稍慢,冲突表现得也还不够震撼,狼的智慧有些夸张,虽说如此,还是推荐一下。
愚蠢至極。一顆星給技術和場面。
不像原著那么集中批判农耕民族的劣根性,但已经表达得不错了。
最后,狼没有深情奔来,而是扭头奔去。狼有狼的尊严。人有人的可耻。
动物真的拍得很好,摄影华丽、配乐讲究,场面壮观有质感。就是情节太薄弱,人物塑造太薄弱,主题更加不明。题材这么好,结果拍成了个人与自然。
可敬也可惜
故事逊于场景,人物逊于动物,场景逊于公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