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小晓

小曉,Trouble Girl

主演:林品彤,陈意涵,刘俊谦,郑志伟,郑逸轩,郑有杰,刘冠廷,施名帅,蔡亘晏,朱芷莹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3

《小晓》剧照

小晓 剧照 NO.1小晓 剧照 NO.2小晓 剧照 NO.3小晓 剧照 NO.4小晓 剧照 NO.5小晓 剧照 NO.6小晓 剧照 NO.13小晓 剧照 NO.14小晓 剧照 NO.15小晓 剧照 NO.16小晓 剧照 NO.17小晓 剧照 NO.18小晓 剧照 NO.19小晓 剧照 NO.20

《小晓》剧情介绍

小晓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小晓(林品彤 饰)是一位活在自己世界的女孩,因为一个令人揪心的秘密,她在学校被同学霸凌孤立,妈妈薇芳(陈意涵 饰)也视她为麻烦,在国外长期工作的爸爸更像既熟悉又遥远的陌生人,唯有班导保罗(刘俊谦 饰)仿佛能理解并舒缓她 的情绪。一次台风天下课,小晓目睹了妈妈与班导的秘密,困惑的她不仅必须强迫自己适应这个复杂的情感关系,也逐渐发现原来她与妈妈都有各自对生活说不出的无奈…… 林品彤凭此片获得第60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也是金马史上最年轻的影后。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包青天之七侠五义三日玩命作焚心联邦调查局:国际第三季罪恶终结者酷毙了情殇恋上少爷太难了神圣之家第二季恶灵入侵泥鳅也是鱼暴走狂花科学救援组冰雪女王八男?别闹了!108~海马五郎的复仇与冒险~不离不弃半醉人间偷跑青春现实主义勇者的王国再建记第二季盗贼棋手后天的方向阿曼达智斗无双玉响第一季拳霸少年樱花大战活动写真丁家兄弟神迹之上古传奇

《小晓》长篇影评

 1 ) 另一种《年少日记》

去年末,有三位一零后演员异常夺目。

《小晓》的女主角林品彤成了金马史上最年轻的影后,而黄梓乐和何珀廉联袂出演的《年少日记》,则是叫许多人心口渗血的「集体创伤」。

两部聚焦少年人困境的电影都很有杀伤力,前段时间能在香港同期放映,又催生出更大的低气压。

在《年少日记》里,学生的一封匿名遗书,以及正在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把焦头烂额的郑Sir带回年少光景,从尘封多时的日记本里回看严厉缺爱得畸形的家庭环境,是如何吞噬本该快乐的童年时光,并导向无可挽回的悲剧。

《年少日记》《小晓》则更线性地把视角附着在同名主角,一个过动症女孩身上。

与母亲失和的父亲常年在外,母亲则跟班导好上,当她以比常人躁动的状态对应并不稳定的家庭、并不友好的校园,心境愈发躁动。

两部电影,分别产自港台,本来当然毫无关联,但并置的时候,使劲方向又很一致。

很突出的一点是,它们通过少年之死和少女之病无形中的互文,先决地控诉东亚传统家庭模式的压抑、残害。

而其实,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存在巨大差异。

《年少日记》的郑有杰资质平平,尤其是在天才般发光的弟弟郑有俊映衬下,他成了精英家庭的所谓耻辱,对母亲随便责骂的父亲对他自然是拳打脚踢,冷嘲热讽,而当母亲、弟弟集体失语,他费力的讨好换不来任何怜悯,只能日渐加固对自己一无是处的认知。

《年少日记》导演卓亦谦第一次拍摄长片,决定从自己熟悉的阶层环境入手。

身在官宦家庭,他的阅历及其观察点、出发点,形成了别于其他新导演的先天特色,毕竟这几年新人操刀的优质港片,大多聚焦平民甚至贫民,比如《一念无明》《沦落人》。

不过关于这一层面,《年少日记》也有涉及。

当郑Sir在班上思忖谁写遗书的时候,信笺上的文字就被拆到一个个寻常人家的女生那里,她们共同「念」完了遗书,以壁花姿态贡献出更广大阶层的苦困背景。

这样疏淡的背景让真相查找充满茫然的氛围,既是因为师生关系本质疏淡,无从获知深层缘由,一如校园暴力受害者无法与郑Sir达成共识,也一如人与人之间本就难以更变隔膜状态,又是因为足以譬喻社会的学校从根源上拒绝更多包容与关切,正如单凭遗书提及男友,就断定想要自杀的必定是女孩子。

《年少日记》在这组普泛且多年无解的常态困厄上,郑家这个对外精心维系阔绰、体面的大中产阶级家庭,就被导演推演成更霸权、更窒息的内外牢笼。

它依然是有明显阶级压迫的。

没有了寻常的经济困境,无从经济独立、尚且不能做主的少年就是这一微缩体系里的贫苦底层,掌控了经济命脉的父亲也掌控了生杀大权,提供不了物质与精神价值、抵达不了社会高位的少年,作为父亲口中的「垃圾」,是格格不入的异质,只能等待系统冰冷清除。

事已至此,他喝的鸡汤——最爱的漫画总是告诫他长大了就能成为想要成为的大人——就被现状下了毒,成了毒鸡汤。

《年少日记》他至死都不会明白,不是所有努力都有回报,不是所有回报都足够扭转当下绝境,在更高级也更原始的家庭/社会体系里,被不断扭曲放大的诸多社会法则,比如弱肉强食、物尽其用,提前绞杀了他。

头上始终悬着一个绞刑架的还有小晓。

《小晓》剥出的家庭会往中产下沉许多,一定程度上,她可以是《年少日记》里那些被各种问题困扰的女生,但是她的特殊性会跟郑有杰一样,填补得了整个东亚传统家庭图景的缺口。

过动症固然有病理上的解释,注意力确实让小晓无法跟一般学生那样专注学习或者沟通,而放在她所处的环境里,过动症又像是应激,整个外界都在以超乎她理解范畴的方式在瓦解和重构,大人以爱的名义行不爱的举动,一个又一个焦点的轮替,专注随着恒定安全感的丧失而丧失。

《小晓》家庭如此,学校也如此。

病情带来的暴躁使她人缘很差,难得来了一位体己朋友,收获的却是公然的背刺。

朦朦胧胧地对成为母亲情人的班导产生些微情愫,又引发了成人的惊恐,尤其是母亲秘而不宣的嫉恨,班导如同诱饵的接纳。

她的世界不过是学校那个巨大的鸟笼,自己则是那只任人打量、取笑的猫头鹰。

郑有杰的生活大差不差。

被社会规训甚至碾压过后,他们试图说更好的英语,或者把零食带到班上分享,但是语法不对,得到了父亲更大的羞辱,零食被扔回去,没有人要领班级底层的好意。

《小晓》很多观众说从他们的生活里看到自己,那当然并非大家都有非富则贵的条件,最基本的一点,是在东亚传统家庭模式里看到野蛮的棍棒教育,看到父权的霸道与母性的失语,看到望子成龙如何成为刑具,看到悲剧连一声正确的叹息都召集不来。

共鸣点,或者说旨意,又不止如此。

两部电影都在不同的环境里展现固化且古板的阶级与秩序,而我们在所谓进步的趋势里,只能沮丧地在现实的各个角落发现这样的困局。

只是少部分半知半觉的人死了,很多的人还一知半解地继续这趟名为探索实则越走越窄的行程,从郑有杰到郑有俊和小晓,他们历经生命中巨大真谛的揭晓,剩余的半吊子魂灵,也许才是我们再度更新体验的又一个起点。

《年少日记》在这样一个局面下,针对脸谱化失真的指摘至少是不那么重要的。

好比说,郑有杰的处境是不是过分悲惨了些,已经是大律师的父亲竟然会连基本的同理心与爱心都没有……虽然说叙事方式不同的《小晓》在这方面有更好表现,具有生命力和生发性的角色被事件推搡前进、累积,可以有很多未知的表现,但是即便极端情况在《铁爪》等各种电影里司空见惯,单拎《年少日记》这则现实寓言出来,也无非是舍弃不必要的铺垫罢了。

譬如父亲之所以如此凶悍,正因为自己验证了父辈的棍棒教育行之有效。

这些段落删掉了。

当他已经是符号一样的存在,预示的早就是大家长制、父权的极恶代表,根本毋庸赘言。

《年少日记》母亲同理,那些指指点点的路人同理。

所以同样失去过绝望的朋友的卓亦谦从第一部短片《至少在梦里》,拍到《年少日记》,当与自我有所重叠的郑Sir看到网络酸民对轻生者嘲弄后,会愤恨回喷他们的轻率与阴损。

更重要的是,在铺垫即便不能帮忙也至少可以陪伴的理念时,他想寻找、放大他们求救的讯号。

他让郑有杰跟河马玩偶对话,让他看励志漫画,更让他尝试改变父母对自己的看法,获得更多生存空间,只可惜屡屡失误,反而引起更多反噬。

他主动让父亲打他,但父亲说这都是浪费力气,他向母亲哭泣,但母亲用更机械、无力的哭泣宣示,她甚至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他去拥抱弟弟,而弟弟看透所有,只觉虚妄,就像天台上两兄弟唯一一次戏耍,谈起尽管擅长「学习」,却不爱读书,一切不过逢场作戏。

《年少日记》卓亦谦的追问不止于此。

葬礼上人们对跳下去的是郑有杰感到不幸中的大幸,网络上多的是对当事人心理素质的嘲讽,连接小晓的外在环境,双标的家长们断章取义,无非是世情,而又因为是世情,叫人不由透过他们的压力,思虑社会变成这样,一定早于我们对这个社会产生认知之前。

殊途同归的两部电影有很强的合力。

生活如同不断压缩的促狭空间,充满尖刺,无从呼吸,而成人世界不过是多年媳妇熬成婆后的报复钳制,自身一塌糊涂,却可以道貌岸然。

少年与少女们更敏感、更纯粹的认知和反应,加速推演那种崩溃的普遍趋势。

叙述性诡计中,郑有杰选择了垃圾的结局,郑有俊代入了郑有杰的宿命,而小晓在一场暴雨后把象征多方欲望的班导囚在自我投射的牢笼里,然后在疾风骤雨中换来与母亲时长未知的偃旗息鼓。

《小晓》男性与男性没有办法在传统语境里「服软」,只能硬碰硬地走向悲剧,女性相互拥抱,哪怕带刺,但是在故事线里截停了更大悲剧的可能。

不同走向,有不同的考量与深度,哪怕有或技术或塑造上的遗憾,但是卓亦谦和靳家骅这些新导演,持续爆发出成熟的新能量。

诚然,近年相比之下,台湾电影不像香港电影那样总被唱衰,难得出了像《年少日记》《白日之下》这样的佳作,影迷还要苦口婆心地自证港片不死。

《年少日记》这两部电影的监制尔冬升倒是聊过,现在香港电影行业跟过往、跟内地都不一样,更多学院派,门槛往上,工作往下,很多人就会在实操中积累许多经验。

卓亦谦是科班出身,此前除了执导、剪辑短片,还参与了《激战》《杀破狼·贪狼》等电影的编剧,等到第一部长片《年少日记》上映,十年已过。

像他这类人才涌入行业,一边有「首部剧情电影计划」等项目的扶持,一边有尔冬升等真正大佬在商业与艺术两方面的把关,香港电影反而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而我们要盯的,当然不该是在内地上映的区区几部商业制作。

反过来,随着王小帅走入媒体焦点,胡波往事再被提起,我们会有谈论「内地片已死」的一天吗?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2 ) 当你渴望生活出现一座安稳可靠的庇护所时,生活只会送给你一片不停施工的废墟。

一、不断建立又被不断摧毁,当你渴望生活出现一座安稳可靠的庇护所时,生活只会送给你一片不停施工的废墟。

电影的一条线索,就是小晓的拯救天使,一个个失能。

一初我们觉得保罗是一个很懂得教育的老师,对待小孩也很耐心,看起来很有方法,似乎可以拯救她,小晓也快要这么觉得了,至到露营中关于青蛙的那一番话。

保罗认为小晓喜欢小动物,是想拥有,于是让小晓抓青蛙,并且还说青蛙瞳孔缩小,因为被他催眠了。

这里反应的其实是保罗对于他人的看法,他喜欢一个人或者事物是想拥有的,当然现代社会大家没法拥有其他人,而改变其他人也是拥有的一种能力,所以他习惯改变其他人来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他认为小晓也是这样。

其实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对照,朱柏聪拿激光笔射Kitty,保罗拿手电筒照青蛙,其实我们都知道,青蛙不是被催眠了,而是强光照射下瞳孔自然会收缩变小,但是保罗就是享受这种干扰其他生命正常体验的快感,和朱柏聪对kitty甚至是欺负小晓是一样的,所以保罗就是长大后的朱柏聪。

可小晓和他们都不一样,从最后他对Kitty的态度可以知道,他想要自己喜欢的一切自由,所以保罗救不了她。

第二个是那个新转来的晓珊,小晓以为自己有了个好朋友,但是其实也是一个心理更成熟的校园霸凌者,可在她还没有彻底撕破脸皮之前的一场戏,就已经表现出他“拯救天使”的失能。

在Kitty不见,被校工拒绝进门后,她的态度和话语,其实可以看出她不太在意,相反用了成年人的方法来妥协着宽慰小晓。

其实Kitty很有可能已经被吃了,后面那只是校工新买的也有可能,但是你说校工有问题吗,也有可能是这只鸟确实老了要换了,可是对于小晓而言,老了的鸟应该被吃掉吗?

他无法理解这种对同等生命的轻视,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如此,我们不会其视为同等。

第三个是父亲,父亲没买望远镜,小晓得知真相后其实没法接受,将保罗锁在笼子里。

当听到父亲对母亲抱怨说女儿几岁了还不会弹小蜜蜂,她试图去证明自己,却发现父亲其实根本不想听她弹小蜜蜂,不过是那这件事当攻击母亲的工具。

父亲角色不用多谈了,就是一个逃避的父亲角色,在这场婚姻中提供了物质和精子,根本无法实行拯救。

二、我们都想着拯救,却没想着理解 小晓倒数第二幕要放走Kitty,但是Kitty迟迟不走,其实是对整个影片的暗喻。

我们都想着让有问题的人吃药,让有问题的孩子变好,但是有没有想过他们是否希望被你这样做。

小晓可能是天生有过动症,这或许是一个根源,但是很多所谓的拯救反而恶化了他的病情,他被视为病人,老师通过帮助他获取一张贴纸来鼓励大家,实际却被异化成了另一种霸凌她的手段;母亲喜欢让她喝药,来压制情绪,但是不断吃药,会加强她对自我问题的强化(不过精神类药物应该是目前最科学的手段,或许可以换种灵活的喂药方式);当她做错了事情,母亲会用她的病来向别人道歉。

如此这些,都是一种二次伤害,当然他们都有可以避免的方式,可是在这部影片中,在这个家庭中,在这个环境中,却没法避免,成为必然。

我们不能怪没想着理解的“我们”。

三、没有天使,我们彼此陪伴 难道要怪母亲吗,她为了生病的孩子放弃了自己的生活;怪保罗吗,他作为一个异乡人在这个环境中本来就不被接纳,作为一个年轻的男老师,他做的已经很好了;怪这个环境吗,小孩们之所以欺负她,到底是因为什么,是因为他过动症的病名还是因为症状,你要让学生学会宽容吗,但是为什么要宽容呢,本来他就不应该在这个班级的,四百加一成都算不好,却在功利优绩盛行的名校;怪父亲吗,嗯这个确实是纯坏。

不过出于理想的人道主义,又都该怪的,母亲不够耐心,不够讲方法,保罗不够道德,小孩们真的也确实表现的很坏,可是大家都是人,不是天使,现实中相比坏人,还是沉默的多数更加多,所以我们该怎么办?

或许不寻求救赎的天使,珍视已有的陪伴,等待时间的良药,待到未来,也许光明。

(插一句坏氛围的话,幸好这不是陈思诚的电影,否则朱柏聪和晓珊就惨了。

) 母亲在这部电影中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她有洁癖,她有自己的热爱,她有着情欲,可是因为孩子,纷乱的房间,毛毛虫,不再做老师,情人被逼走,这简直是一个女性对于未来最糟糕的幻想。

在这种情况下,你能说她不讲方法,不够耐心吗?

所以在我们同情小晓的时候,别忘了她的母亲也曾是一个小女孩,她不是铁打的人。

小晓最爱的其实就是她的母亲,但是她偏偏对母亲最不好,因此影片的最后那伸出的手是电影中小晓最大的进步,和影片开头那段有设计的蒙太奇遥相呼应,本身母女游泳,却异池异姿异方向,到最后两人在床上拥抱,成为了互相唯一陪伴的温暖。

杂谈 其实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大家都有精神病。

小晓有过动症,无法融进多数人,但是多数人所患有的是另一种病症,大家甚至都有不止一种病,可不同的病症彼此混杂压制,被最多数人所得的病占据了主导,于是这种病就成了正常。

就像王战团总是执着的那句“这不应该啊?

”李先生总是想着“这件事完全不合道理。

”他们都成为了精神病,因为他们发现了多数人的精神病。

 3 ) 《小晓》大概是中国多动症儿童的现状吧

处于很能理解妈妈和很能理解孩子之中。

小时候我也是像小晓一样敏感,即使我没有和小晓一样的病也能体会到她对爱的渴望。

(小演员演技真好)很多人责怪妈妈,但是我觉得妈妈还是很爱小晓的,只是她也有自己的事情,这样的折磨受够她了,有时候的情绪“发疯”我觉得很真实。

关于多动症。

我家楼下的那孩子也是个多动症患者,即使上初中了也会玩电梯,就是按来按去或是突然从哪里冒出来,或者是去敲谁家的门。

邻居投诉他们家好几次了,他的妈妈也是向邻居们道歉,然后对孩子责骂。

我当时就觉得既然已经知道自己家这个情况就应该更上心,把孩子管好,提前跟邻居打好招呼什么的。

我现在觉得即使是有这个心,妈妈也很难做到吧,妈妈也只是个普通人。

说起害怕,真的是难免的,对这种状况不了解的人很多。

说实话当时我一个人在家,他敲我家门我也害怕过(当时我并不知道他的情况。

)隔壁的小姐姐和他坐电梯也被吓哭过。

所以剧里同学们害怕小晓,现实里也少有人愿意和多动症的孩子接触,更别说成为朋友了。

了解多动症的人不多,愿意帮助的人自然更不多。

多动症真的需要专业人士科普引导吧,以及我觉得问题儿童去问题学校是很合适的,那边的老师同学会更适合孩子的成长。

剧里的妈妈说费了多大的劲才去这个学校,其实这种学校并不适合小晓,所追求的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标准?

难道适合不好吗?

以及反映出特殊学校在中国并不常见或是并不完善。

以及我想起《白手杖》这个日本电视剧。

里面的弱势群体女主上的是特殊学校, 即使是弱势群体也可以打工干活。

虽然女主是视力问题不是多动症,但是我觉得这方面是有参考价值的。

日本有很多(很多有点夸张,但我确实看到过)一些特殊人群大概的店,招聘信息上会写:是和特殊人群工作的店。

小孩子的成长阶段是个很敏感的时期,教育的责任并不是捆绑于家庭和学校的,特别是这种特殊一点的孩子,社会要多于宽容和理解。

 4 ) 真实的母女关系,既想逃离,又离不开

因为《小晓》里的小演员林品彤,年仅 12 岁,凭借此片荣获影后宝座,打破了李小璐 16 岁封后的记录,而好奇看了这部影片!

《小晓》讲述的就是一个叫小晓的女孩,因为患有多动症所遭遇的霸凌和亲子关系的故事。

12岁的小晓,她是一个多动症患儿,爸爸为了逃避责任以赚钱为由长年在国外工作;妈妈为了照顾她放弃钢琴消磨了耐心;关心她的老师跟妈妈有不正当关系;她信任的同学只是为了讨好老师跟她做朋友;她每次发病其实都是被同学霸凌后的应激反应,而大人看到的却是她发病的一面,集体讨伐她。

她努力想在家呆,就是为了想不靠吃药控制自己,会因为晓珊的一句鼓励,而忍住被同学凌霸激怒,一个只被关在笼子里的猫头鹰,都可以给她很好的慰籍。

长期的凌霸孤立,即使她忘记这些,努力拿好吃的去跟同学示好,也会被拿纸巾包着丢回。

因为喜欢的老师要离开,为了获得新朋友的晓珊,而去跟她划清界限,会故意伤害她。

以为长期不回来的爸爸,给她带了她想要的望远镜,原来回来看她是假,卖房是真,望远镜是真,爸爸买的是假。

这是一个畸形的东亚传统家庭的压抑,孩子遭受的外界霸凌,自身的多动症,家长的控诉嫌弃,缺席的父亲,身心俱疲的母亲。

当小孩难,当妈妈也难,当一个不健康孩子的妈妈更难。

长期独自照顾像定时炸弹一样的孩子,而不得已放弃自己弹钢琴的爱好,却还是没有能力承受她的病,反而自己被拖累身心疲惫,长期坚持忍耐下的挣扎、绝望、痛苦,让人看的窒息。

这是个趋利避害的世界,无论大人小孩都如此,而每个不乖的怪孩子,心里都知道——“我离开了,他们也不会真的难过的”。

暴风雨过后,不告而别的父亲,妈妈崩溃痛苦暴击的打拳,患有多动症的女儿,平静的走走钢琴前弹奏着母亲最爱的钢琴曲,轻轻的安抚着母亲,两人相拥而眠,疲惫的想要逃离的两人,相互依赖的两人,最后也只有她们母女两人。

病的不只是孩子,还有他们身边的大人。

 5 ) 问题家庭的温暖瞬间

2024-5-15最近看的一部电影,多动症的孩子和母亲间的故事,感觉挺触动的,但是也很模糊,每个人都很痛苦,但是无法解释这种痛苦,感觉逃离不了但是靠近又会很痛苦。

薇芳的爱的故事是 house and home家庭 ,感觉她虽然骂 小晓 ,也很厌恶 小晓 给她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但是她不会离开 小晓,这是她的爱的故事, 保罗 只是因为她是女儿的老师,所以 薇芳 才会去接近。

薇芳 处理人际冲突的方式是忍让,虽然她看着嘴挺毒,但其他她面对自己的人际冲突的时候都是舍弃自己的利益,面对多动症的女儿,虽然厌恶,但是还是承担了养育的责任。

只是这种关系让彼此都很痛苦。

而不是像孩子的父亲一样一走了之。

薇芳 最想要的是和女儿小晓开心的玩,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做。

保罗 的爱的故事是园艺的故事,因为 薇芳 对她好,一来二去,保罗喜欢上了薇芳,保罗在外面像阳光一样的付出,他很累的,薇芳对他的好,让他很心动。

保罗面对人际冲突的处理方式是逃避,他作为一个讨好者,因为害怕,害怕自己赢了后对方的报复,所以习惯委屈自己的利益逃跑了。

所有保罗和薇芳的关系没有办法持续下去。

小晓 的爱的故事就是希望父亲和母亲还有老师同学多爱自己一点,她处理人际冲突的方式是支配模式,虽然是她能力不够,但是还是挺勇敢的。

小晓 的朋友的反转还是有一点震惊的,以为小晓会交到朋友,没有想到为了得到老师保罗的喜欢所以才去当小晓的朋友。

前面觉得他们挺好的,后面就会有挺心寒的。

写着写着,会想到这是一个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他人是暂时的,自己才是始终陪伴自己的,如何处理好这段关系。

这部剧中,母亲和女儿的关系能够持续,因为他们彼此需要对方。

两人面对人际冲突,会有支配和忍让的方式持续,母亲感觉已经放弃为自己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都是为了女儿才去建立关系。

女儿因为有疾病的缺陷,除非她成年人,感觉在成长阶段,很少有人会和她成为朋友,女儿只有在和母亲相处的时候,虽然被骂,那是唯一给他关爱的人,女儿也向往这份爱,他们会一直吵闹的过下去。

希望他们那天都找到一个可以共赢的冲突处理方式。

 6 ) 《小晓》的视角

在看完《小晓》后,会从一开始看到台风天,到也是在台风天中过渡重要一幕的情节中想到1985年《台风俱乐部》这部电影。

它们有微妙的相似之处,以「天气」这个电影表达手法中铺垫即将发生的沉重故事,《小晓》之于一个多动症孩子不稳定的情绪问题,类似的,《台风俱乐部》里借台风天的到来隐喻不可名状的青春之痛,动荡,迷茫。

往后的剧情故事里,《小晓》里面的老师雨中骑车找小晓的画面,又让我联想到同年是枝裕和拍摄的《怪兽》,他们在找寻离家出走的孩子的过程中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冲击,愤怒,后悔,醒悟,一个又一个的情绪推进,一幕又一幕的镜头特写。

作为迷影者(我)选择联系它们内核表达的相似之处,处于不同的语境下消化创作者们看待生活的视角,某种程度上,已经把这部电影摆在一个不错的位置,推荐给大家《小晓》。

 7 ) 小孩的病根在家长。

孩子在学校处处惹事儿,被学校频繁的叫家长来校沟通。

从家长角度,这小孩挺烦人,挺磨人,老给大人惹事儿。

从孩子角度又各有隐情,小剧情,小细节给的到位。

再由此延伸到孩子的家庭,父母之间关系,父女关系,母女关系,乃至孩子和妈妈男友之间的关系。

许多情节看了之后,就是让观众不舒服。

〝唉,又这样。

”最后是没有对策的。

这是我觉得不够给力的地方。

不过至少此片给观众呈现的蛮细节,让你看到问题所在,算是解决问题的一半吧。

 8 ) 心疼,想流泪,为影片,为自己…

刚刚看了陈意涵的影片《小晓》。

这部台湾电影比大陆电影少了很多咋咋呼呼,细腻自然地缓缓铺陈,令人揪心的矛盾冲突如同我们身边的故事一样呈现出来。

成功激发观影者的情绪,并不由自主地思考且感慨万千,被共情后心情的沉重,而后感叹现实的无奈、人性的悲哀…… 诸此种种,算是一部成功的影片了… 十几年的高强度工作几乎遗忘了自己也曾经是一名文青…🧐 生活改变着我们,其实也未改变我们,每个人只是层层包裹着自己,内心的柔软也许被遗忘,但从未遗失。

当年“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也只能默然道一句“天凉好个秋”!

不管怎么想说服自己,内心里还是为影片中的母女流下心疼的泪水…祈愿世界多些美好与善意,因为人生真的太苦了…

 9 ) ADHD会梦到猫头鹰吗?

一直想审判这部最年轻金马影后的获奖作品,没想到契机是李庚希拿金鸡影后。

看完最直接的感受是非常憋闷,戏眼毋庸置疑在母女关系上。

在影片的最初,我对ADHD女儿也是不理解居多——扰乱课堂秩序、不接受治治疗、用尖叫拒绝沟通,并且十分共情因为父亲缺位长期照顾生病女儿,消磨自我、放弃爱好、疲惫重重的母亲。

但随着影片的推进,我不禁开始思考,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同学们像耍猴一样捉弄女儿,想看其发疯生气然后大声嘲笑;母亲也反复无常,不能控制情绪,甚至有时沟通方式十分暴力。

而女儿其实渴望正常的同龄人关系,分享糖果和同学们示好;心存善意,对弱势群体仗义相助,甚至在暴风雨天气出门救助困在鸟笼里无处躲藏的猫头鹰。

同是讨论框架外儿童的社会融入问题,如果说《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几乎淡化了所有戏剧冲突,用最柔软的视角仅仅聚焦童趣的小学生心理,那么《小晓》就是用最硬的方式,描绘着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碰撞。

1.在懵懂的年龄碰上母亲出轨的迷茫。

小晓可以在老师面前讲述母亲的喜好,希望他能投其所好和母亲好好相处(也有人解读这段为母亲与老师性缘关系的投射,我不想往这方面引申);也可以在父亲回来后反手向学校举报,让这段不健康关系落幕。

不知道在稍微明事理一点的年纪,亲眼目睹母亲和父亲的激烈争吵后,她给母亲的那个拥抱,是否是对母亲出轨的理解和宽恕。

至于老师是否是爱屋及乌才讨好小晓?

我们不得而知。

2.儿童世界的成人政治。

i)血淋淋的多数者霸凌,排除异己。

吃老鼠蟑螂的猫头鹰在孩子眼里是异类,生病的小晓也是。

同学们用石头扔、用激光笔照射猫头鹰,也用石头一样尖锐的话语、同样的激光笔行为攻击小晓。

小晓理解猫头鹰,而猫头鹰不理解小晓。

ii)和小晓不同,高度社会化的同学们在功利主义好学生心态下,对她的包容来自上位者老师的激励机制,一张贴纸。

唯一伸出援手的同学也是因为老师的拜托,并在得知老师要离开的消息后也露出了原本狰狞的獠牙。

比较多人诟病的是戏中老师的定位较模糊,但私以为老师和父亲都只是母女关系的润滑和点缀,短暂的过客,而母女关系才是导演最终落脚的命题。

即使只能在相互嘶吼中喊出最拧巴的真心话,也无法彻底割舍。

 10 ) 评论电影的有几个人懂多动症家庭的不容易?

看了几篇评论,感觉都是隔靴搔痒。

如果你们是多动症孩子的家长或许才能真正看懂影片里的母亲和孩子遇到的生活危机。

首先,我感觉最不容易的无疑是妈妈,老公甩手不管了,妈妈一个人扶养一个ADHD,就是地狱模式。

钢琴是她过去人生模式的一个象征,但是那个过去的文艺范的她已经死得透透的了。

她每天要和孩子做“斗争”,普通的管教手段是无效的,孩子也不会听,也做不到。

这还是孩子在吃着药的情况,不吃药这孩子估计都上不了五年级。

这五年下来,妈妈的耐性早就透支了,她在深渊里爬一段,滑下去,爬一段滑下去,越陷越深。

这个妈妈应该是有抑郁症的,只是她还在用爱和理智在拖着孩子往前挪。

有一个段落就是妈妈陪女儿玩到早上,还不让女儿睡觉,这绝对是编剧的亲身经历!

这就是妈妈已经丧失理智了,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让你好过,大家一起不过了,相爱相杀。

这样的妈妈已经是做的不错的了,不能拿保罗的耐性来要求妈妈,他才来多久啊。

他能一个人带小晓多久而不疯?

小晓呢,其实也挺可怜,首先是多动症给她带来的后果,随着她越长大,越能感知了。

小时候她不懂事,没感觉,长大了,就感觉出各种异样了。

电影里主要表现的是被孤立没朋友,因为五年级了,人开始进入社会化的过程了,这个问题比较突出。

其实学业上的失败何尝不是一直困扰着她呢。

其次是家庭不完整带来的伤害,摊上这么一个爸爸也是够这对母女倒霉的。

你从她半夜弹钢琴和望远镜两件事情上,你可以知道。

她是很在乎爸爸的。

但是爸爸走的时候甚至都没有跟她打个招呼,太差劲了。

我宁愿相信这是编剧的艺术加工。

保罗简直就是一个天使降临到他们家,又帅又超级耐心。

我觉得对他的刻画不太真实。

况且一个天使也拯救不了陷入泥潭中的家庭。

只能说带来些许的安慰和片刻的快乐吧。

而且还扰动了母女之间本来比较规律的关系,变成三体问题了,把有些问题复杂化了。

大家有兴趣去看看央视前几年曾经拍过一部关于注意力缺陷的纪录片,就理解这种病对一个家庭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的持续的伤害了。

《小晓》短评

为什么生孩子系列,小晓几次情绪转变的节点给的挺充分,主要体现母女相爱相杀,一个没准备好当母亲,一个没准备好成长,给善良却有污点的老师夹中间,里外不是人。有点一念无明和亚美子合体的样子

7分钟前
  • 理易封
  • 还行

保罗这个角色太让人迷惑了

10分钟前
  • forfaen
  • 还行

妈妈和女儿之间对于男人的关系如此微妙,甚至潜在会把女儿当成竞争对手,让人有点不可理喻。但是不违背人性,一切基于人性本身的创作都值得鼓励和思考。

15分钟前
  • Krystal
  • 推荐

第60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林品彤,这也是金马有史以来最年轻影后得奖片。近年来的湾区电影似乎很喜欢探讨母亲和女儿的亲子关系,比如贾静雯的《瀑布》、林嘉欣的《美国女孩》。身患多动症的女儿总是闯祸、为了逃避家庭责任而远走欧洲的丈夫、无法继续的钢琴音乐梦想,人生道路越走越黑暗的时候 一个儒雅温柔的男人拉起了她的手继续往前走,他是女儿的班主任。女儿周小晓面对妈妈的外遇是很彷徨的,她对爱情并不了解 但她知道老师能让妈妈开心,但是她也明白妈妈做了一件不该做的事。妈妈的麻木和不耐烦、学校花圃被笼子圈养的猫头鹰、同学的霸凌和故意激怒,她其实一直试图想要做一个好女儿、好学生、好朋友,有些事差一点就能够成功 但有些事就是永远都做不到。英文名是《Trouble Girl》,她不是一个坏孩子,她只是一个被情绪支配的无助女孩。

18分钟前
  • 曼靑
  • 还行

或许是预期太高了,看完会有一些失望,因为我觉得可能还有可以深入挖掘的东西(?)导演想要大家关注到少部分群体的意图是可以感受到,但又觉得电影想要侧重的并不在于过动症,而是有无重纠葛的母女关系上。大概就是,什么都有提到一些,但是每个点都没有展开讲,故事抛出了很多个为什么,最终好像都没有答案。其实不止是小晓,妈妈也是需要被关照的那一位,父亲的缺位好像也是很多问题孩子家庭面临的困境..陈意涵真的好美..人小小的一只,还很会撒娇🥺

19分钟前
  • 为你我撕开溪流
  • 还行

好拧巴啊,想展现的也太多了吧,但能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多动症,其他的都像是发疯前的助推。妈妈和老师在这部片中其实是在次位的,小晓的生活才是最麻烦的循环,多动症引发同学厌恶,又因为没有朋友心理问题更加严重,校园霸凌更加严重。家庭的问题也是个循环,在女儿和母亲之间循环。但不管怎么,当看到这部片无论如何都无法共情小晓,即使道德要求我应该这样,但我也做不到,可能这就是母亲这个角色的处境,这么想倒是有点意思。

24分钟前
  • HatcherZ
  • 还行

179th 养到这种孩子一辈子完了,林品彤普通少年宫演技,也没有好到有拿影后的必要吧,给奖能带来的讲故事意义大于褒奖演技的意义。反倒是陈意涵标志的表演有惊喜,感觉她发疯演得很爽。我要是学生家长也要和勾引刘俊谦老师上床啊。

28分钟前
  • 93个Aguilera
  • 还行

生育恐怖当中的一种。

33分钟前
  • 光锥之外的形状
  • 推荐

要不是因为这是刘俊谦第一部台湾电影,我都不一定会看,但包括刘俊谦演的保罗老师在内,这部片子中每个人物每个角色每个关系都让人无法理解,刘俊谦的保罗老师全片在学校中都是一个圣母形象,倒是很想看最后他被小晓林品彤出卖后的反应;陈意涵和女儿的关系为什么剑拔弩张到这样极端的情形?我也是看不懂;陈意涵明明是还未离婚,为何就能够这样近乎是公然勾搭女儿的老师了?小晓是多动症没错,可是最后告发老师和母亲有染,这样的心理怎么解释?实在很难喜欢这样的电影,大概是我看不懂吧

37分钟前
  • 满江红
  • 较差

孩子爸都不喜欢的怪胎,望远镜的事忘的一干二净,回来心思只有房子的归属,我更关心暴雨天被关在鸟屋的保罗怎么样了。

38分钟前
  • 朋克大帝
  • 还行

议题很好,但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了。有几场戏很切肤(马路吵架、打牌、洗手池旁揭露老师的贴纸),其他都是塑料刀切生肉。相较而言,更喜欢《瀑布》里面的母女塑造。

42分钟前
  • 萨罗迈拉
  • 还行

就是这样的人间炼狱:过动儿童四面楚歌的学校处境,妈妈也是一个人在围城内挣扎,所有人都指望不上,你以为的温暖却是奢望,男的靠不住……只能互相慰藉。没有简单的人,是社会的一种面向,无所谓拯救,有的只是有时快乐,有时悲伤,更多的是无言。三星半

45分钟前
  • 信电影得永生
  • 推荐

一边看一边皱眉…可以说是有点不适了,一直担心变成湾湾版lolita,好像确实有点那个倾向…还好不是在电影院看的💩不过刘俊谦吻戏的侧脸好帅啊啊啊啊啊

47分钟前
  • 咚咚锵
  • 较差

12岁的金马影后。这片表面上是在讲小晓,其实是在讲小晓的母亲。新来的同学在其他同学的感染下,从唯一友善的同学变成了同样伤害小晓的同学;新来的老师特别温柔,处处为小晓着想,有的时候观众都怒了,但男老师依然对小晓特别好,最后他还是离开了小晓;小晓的父亲更不用说,不仅不在小晓身边,而且连答应小晓的望远镜都记不得买;只有小晓的母亲,虽然对待小晓是不耐烦的,甚至是粗暴的,但她从来没有打算离开自己的女儿。终归是一对可怜母女的人生故事。其实陈意涵也演得很好。

51分钟前
  • 蒙奇D
  • 还行

近些年港台这些少年成长伤痛系电影佳片辈出。就我个人而言观感甚至好于《年少日记》,可能是因为相比于沉溺于无法言说的个人情感迷宫,我还是更喜欢观看处于交互之中暗流涌动的全员发疯情境。平心而论母女两个人的表演都令我颇为惊喜。小女孩无愧又一位天才子役,金马影后足以代表业界的认可。陈意涵摆脱少女宅男女神的形象束缚,饰演的这个母亲角色有层次有深度,情绪的压抑和爆发张弛有度,确实不错。老师这个角色的人物关系设定注定没法成为励志片里常见的拯救者形象,戏份不少但情节重心并不在他身上,有些类似一个隐忍周全的花瓶工具人,但刘俊谦也确实帅得难以被忽略。

53分钟前
  • AilsonAir
  • 推荐

压抑,困境。

58分钟前
  • 䟇鑄㩭
  • 还行

有病的從來都不是小孩。#金馬影展##台灣觀影#

1小时前
  • shinefornow
  • 推荐

反而觉得陈意涵演妈妈演很不错,那种日积月累的疲惫疯感非常到位

1小时前
  • 小渣渣本吒
  • 推荐

被trigger得当场刻板行为发作,太熟悉了。

1小时前
  • 未命名
  • 力荐

林品彤演得仿佛不是12岁,而是25岁,继文琪以后又一个吓死人的天才童星真的。虽说得影后的是林品彤,但其实陈意涵也非常惊喜,和刘俊谦组CP她能保持一直以来的甜妹少女感,和林品彤演母女又能演出作为母亲身份的挣扎,两边都拿捏得相当到位。这部完全get到了刘俊谦,可惜角色实在是过于圣父且有头无尾。总体来说演员对剧本的加成挺大的,母女俩这样“疯狂”的女性形象确实很有看头也很高兴在大银幕上看到这样的角色,但最后对于剧本呈现的这种复杂和混沌产生了疑惑,到底落点打算放在什么上?

1小时前
  • Xaviera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