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给我感触有这么深的片子还是差不多快十年前看 时时刻刻 的时候。
90分钟的片子人物很多,表达的东西也很多,一时间要我写出感受也着实太难,豆瓣看了一下最高分的影评,我完全没看懂,高度达不到,文化赤农捂脸飘过。
喜欢父亲的老相好和妻子在病房里和睦嬉笑 喜欢老友在父亲最后的晚餐时候说出的那句 想不到你居然会拒绝松露 喜欢父亲端起酒杯强忍着病痛折磨说为了我的健康 喜欢吸毒妹和父亲在病房里的每一句对话,“年轻的时候总觉得可以马上去死,老了就舍不得了,开始倒数。
” 喜欢父亲和儿子未婚妻说出自己的混乱情史,而完美的未婚妻却冷不丁来了一句,我会和你儿子结婚,但是爱情?
不存在的。
喜欢一群老头老太太在湖边抽叶子吹牛逼 喜欢女儿一直在外面航海冒险说着父亲一直是我的男人,泣不成声,却不守在马上离世父亲的身边 喜欢吸毒女孩讽刺老头说你和我妈有段时间很熟,是指和她睡觉吧 喜欢吸毒女孩最后主动亲吻男主,也主动将他推开,甚至逃避他最后的回眸 喜欢男主最后在飞机上亲吻着完美的未婚妻后眼神迷离悲哀看向窗外 太多台词太多细节,让我无法描述自己的感受,因为情绪太多,已经缕不明白道不清楚,浪漫不只幸存于爱情,浪漫贯穿每一个悲凉绝望的眼神,遗留在生活里的苟延残喘,绽放于死亡和哀伤的溃烂处。
野蛮入侵。
我喜欢的电影。
如果可以,我愿意选择我的死亡方式——吸毒过量而死。
风流成性的老爷子依旧风流成性和他的那群朋友,度过了最后一段岁月。
他是快乐的?
我不觉得,我只是觉得他是满意的。
最后和子女爱人之间的关系,是很多丈夫,爸爸是享乐主义的家庭的写照,我不得不承认他们对子女和家庭的热爱,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方式可能是爱人,孩子很难感受到的。
往往他们还成为这段家庭关系中的牺牲品。
他的儿子依旧值得我佩服。
还有那个吸毒过量女儿。
她说“我随时可以死。
”老爷子说“我觉得和出生时一样贫乏无助,没有找到人生的意义,我应该去寻找的。
”他想到在大学教室里宣布离职时的无人问津和惨淡。
他说他热爱生命,可他已经可以看到生命的尽头。
死亡已经是最终的归宿了。
只能在自己所热爱的生命中走到这儿了。
过往的朋友,也只能走到这儿了。
可喜的是,只有近距离接触死亡,才能真正尊重生命。
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
先说两幅海报,美国的那版真不是一般的恶心,白痴的美国佬把这幅海报贴出去应该能吸引些人来看吧。
另一幅应该是法国版,冷笑话的鼻祖总是冷不丁把你幽默一把,一看到就忍不住笑出来。
再细细看,一个到死都泡在温柔乡里的老头在一群朋友亲人簇拥下继续发表他对世界的厥词,没人会辞退他,更没人耻笑他,也不用为说话是否会丢了饭碗担心,腥膻色几味俱全。
不戴面具做人的色老头,忽然想到了郑渊洁……他好像《一一》里的那个外婆,一个知道死期的老人,有足够的经验给那些倾诉的人以安慰。
应该是部哀伤的电影可是法国人总是能卖弄下他们不刻意的幽默。
唤起了学生被金钱麻醉的心灵,可惜只有一个。
称呼吸毒女为天使,看到了她没有人知道的那面善良。
甚至让未来的媳妇知道生活是这样可还是有爱存在,最后她跟塞巴斯蒂安虽然只说了简单一句“我爱你”。
只是用生命最后一段时间去回忆一生,爱过的女人,交过的朋友,意淫过对象。
最后还是没能见到在太平洋上的女儿,毕竟知道了儿女都没有怪他,父子在相处中把十几年的缺憾的补上了,就算时间短暂也比没有的好,女儿虽然始终没有回来,可她将用尽一生的时间去思想这个并不完美的父亲。
血缘始终是最强大的暴力。
几个印象深刻的镜头,医院里那个什么工会的头太可笑了,导演特写了嘴巴,劈里啪啦熟能生巧,不要怪他儿子利欲熏心,因为爱钱的人太多了。
导演还是忍不住还幽默了一把美国的911。
出场少却有趣的反毒警察,知道世界运行法则的警察,如果犯人都被抓光了还要警察干嘛?
临死前父亲终于看到了久违的美腿,朋友亲人陪伴下离开,完满的一生。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无法抑制自己的眼泪,一次又一次在微笑之中突然流泪,然后又在泪水中继续微笑。
因为太喜欢,我一时不知道该怎么来描述。
是一个老套的故事,父亲临终前,一直与其不合的儿子回到了身边,做期货经纪人的富翁儿子用金钱买来了舒适的病房,父亲旧日的情妇和朋友,以及为父亲镇痛的毒品,最后当然是父子和好,相互说了“我爱你”。
这部电影简直是个格言大全,把剧本打印出来,随便翻到哪一页一读,保证就是引人发聋震聩的名人名言,无论是警察还是医院小护士,随便便哪一个随便便说句话,都够我这种笨蛋想半天的。
就连毒贩要引诱别人来买毒品,也很风雅地说“人不能两次跨过同一条河流”¥%•#%¥#%名词也多,老父亲是教历史的,因此从罗马入侵到十字军东征,从911事件到布什政府,一切都可以作为谈资和玩笑。
老父亲刚去湖边别墅那段与朋友的对话最精彩:“我么都做过,从分离主义者,独立主义,主权主义,主权暨合作主义者”“我们从存在主义启蒙,到萨特,卡缪,度过法农后变成反殖民主义者”“拜读马尔库塞变成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毛泽东主义者”“读了索仁尼辛后,想法变了”“情景主义者”,“女权主义者”,“结构主义者”“还有什么主义咱们没有膜拜过?
”“愚蠢主义”然后老头讲了一个中国美丽的考古学家郭晶的故事,强有力地证明了被主义所左右的愚蠢性。
(不能重复这个故事,以免被系统过滤:)) 也许很多人觉得这样堆砌名词很愚蠢,但是请想一下,在湖边,大家端着葡萄酒在回忆年轻时代,法国人的年轻时代,又有几个不被各种主义所左右呢。
摄影机位从最左端摇到最右端,再突然回到最左端(象老式打字机的节奏,嗒嗒嗒嗒,斯拉,嗒嗒嗒嗒,斯拉),大家接话的节奏越来越快,真有一种芦雪庵联诗的快感。
虽然充斥这种貌似有文化的词语,该片一点都不闷,老头说的笑话,好笑的很。
因为通常他都只说黄色笑话,所以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听懂。
你看我,因为喜欢一部电影,所以语无伦次,就像喜欢一个人,突然会手足无措,患得患失。
这个片子之所以好,在于它一点都不煽情(虽然我还是哭了7次),每到导演或者观众动了一点点感情,画面就暗下来,然后跳到下一段。
为此我想起谢娜的经典动作“收”。
导演片子搞得好,就是要会收,不能让观众笑到凳子翻了,乐极生悲,也不能让观众哭到声嘶力竭,一命呜呼,情绪节奏感与音乐一样,是艺术。
网上说这部电影充斥了“政治不正确”,比如它除了拿中国文革说事儿,还拿911开涮,但是想想吧,生活中我们谁又不是呢。
只有政治机器才会政治正确,我们,要的只是生活。
回想起来,老头儿是个热爱生活的人,掺合各种主义,读有趣的书,四处旅行,还喝酒搞女人(临死还有老婆和两个情妇一起陪他),沉迷于美食(老友半是伤感半是嘲弄地说已经无法进食的他——你也有拒绝松茸的时候)。
我知道我写得不好,我的文字无法成为你看这部电影的动力,但是求求你,一定要去看看这部好电影,不但会让你又哭又笑,也会让你懂得生命的意义。
片尾曲非常动听,我在写此文的时候一直反复地放,歌词大意是:我有很多来自云端的朋友带着装满太阳和雨水的简单行李他们将充满友谊的季节化为为地球最美的一季他们拥有世上最美丽风景的温柔和与候鸟一样的忠诚他们内心拥有无尽的柔情只是偶尔眼神流露悲伤于是他们会来我家,取暖而你你也会来然后重返云端深处再向别人展露你的笑颜用些许柔情抚慰你周围的朋友当别人想对你隐藏他的悲伤时因为没有人知道未来将怎样可能有一天,我也不知道我会是谁若我还能拥有一位真正了解我的朋友我就能够忘记泪水和痛苦那么或许我会去你家用你的炉火温暖我的心这部片我一定会在心情郁闷的阴沉天气的下午,重新看一遍,或者两遍,你简直可以说这是一部励志电影,虽然父亲死了,儿子没有追随他的爱情,但是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说,这就已经够光明的了。
http://blog.sina.com.cn/u/5419f9a3010007hp
《野蠻人的侵入 THE BARBARIAN INVASIONS》(2003), DENYS ARCAND導演,這部戲大概沒有一個影評人會選中,喜歡的原因是它能用最愉快的方法去討論死亡,看完之後的淡淡憂愁,所討論的觀點,已超越了人文和道德。
雖然少人欣賞,但此片得過二○○四年法國最高的凱撒獎和最佳編導獎,第七十六屆奧斯卡金像外語片,也給了它。
野蛮入侵,是疾病或将死之未来对于目前所安之生活的入侵吗。
被告知突然的疾病,然后卧床。
愤怒,无力,害怕,恐慌,即使你是一个知识分子,满腹经纶通读历史,享尽美食美酒性与爱,应当看淡了,也还是要经历这一系列的情绪。
最后一幕,当这个大鼻子男人躺在椅子上,等在前面的是预知的死亡,亲人和朋友一个个和他告别,他最后等待血管里流淌的安定将他带走时脑子里在想什么呢?
是这个男人懦弱,还是他的家人和朋友懦弱呢。
他也行是选择提前死亡,也许是知道自己行之将死,于是选择体面的方式。
最近看的另一部电影里,女人的父亲在去参加昔日同学八十大寿的路上静静离开了,他下了火车,在站台上等待友人,手机铃响起,他像睡去一样离开所有的一切。
我二十几岁,开始思考死亡了,然后我感到害怕和无措。
主线是父亲和儿子的感情,同时反映出每个人的生存目的和人与人的关系,形成一个形而上的探讨,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在基本叙事上有点像散文诗,淡泊平时,所以叙事情节很慢,给出一个点,然后剖析评论。
整部色彩在失落中有这冥冥向上的冲力。
但是所触及的东西始终是中规中矩的,所以导致最后利益性,情节性不是很强,还有作为一部亲情主打的电影赚不了多少观众的眼泪,也实在一般。
病重的父亲,海洛因,孝顺的儿子为父亲提供最后的舒适,失落的宗教,拿钱的学生来看老师
与父亲形同陌路的塞巴斯蒂安(斯蒂芬·卢梭 Stéphane Rousseau 饰)忽然接到母亲路易丝的电话,那个风流成性的历史教授父亲莱米如今躺在医院里,命不久矣。
塞巴斯蒂安在一番犹豫之后赶回蒙特利尔,陪父亲走过最后一段时光。
多年的隔膜以及生活方式的差异让这对父子从一开始就吵了个天翻地覆,但塞巴斯蒂安还是想尽办法让父亲平静的走完最后的日子。
他把父亲换到舒适的病房,并且打电话召集了父亲昔日的朋友聚集到一起,甚至为父亲买来海洛因止痛。
在相处过程中,父子俩的感情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该片被誉为“生命的告别仪式”,以其平实朴质的影像和细腻入微的感情横扫各大影坛颁奖礼。
2003年,法国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剧本、最佳女演员大奖,并获金棕榈大奖提名;2004年,法国恺撒奖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剧本奖;200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以及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不管是怎么一回事,告别总是艰难的。
尤其,当生命走到最后一程,它更像一件哀悼的工作。
告别一切,然后,径直朝暮色苍茫的山谷走去。
最后一刻,曾经的朋友,相伴左右,仿佛从云端而来;曾经的误解、沟壑,在晚祷的钟声中,一一消弭。
《老爸的单程车票》里最后一幕,久病缠身的雷米终于注射了海洛因,弥留之际,儿子塞巴斯蒂安把他的手慢慢的放下至胸口,他原谅了他。
这一刻,他走得很安详。
父与子的疏离(一个偏安一隅,守着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列宁主义……过活,一个置身伦敦,在世界金融中心,游刃有余)也不重要了,亲情有无比宽容的一面,原谅,才是主调。
电影中的蒙特利尔海滩,静谧,平缓。
如同父与子漫步的身影。
如何不同的生活方式,终究要在血脉之中和解。
如何不同的生活方式,终究要在吸引之中,挣扎很久,最后依然信奉它。
毕竟,习惯的力量,有着不动声色的顽固。
在蒙特利尔的小镇还有一道忧伤的风景, 娜塔莉,她吸毒、滥交,仿佛看透了世界的荒谬与无趣,在放浪形骸中,延续垮掉一代的影子,她也憧憬爱情。
在车上,她近乎绝望的对塞巴斯蒂安说,你有一个完美的人生,有一个完美的未婚妻。
而我什么都没有……未婚妻却说,她和他之间没有爱情,她觉得人生不该建立在“我爱你,你爱我,你怎么不爱我了……”的旋律之上。
受过伤的人,对"爱”的字眼,有一种反感,不如过日子来得实在。
她与风流成性的雷米其实是一类人,不相信爱情,自有一套生活哲学。
而在现实之中浸泡得久了,塞巴斯蒂安也有恍惚的时候。
娜塔莉无疑是他的例外。
所以,临别的时候,两个人疯狂的接吻。
电影的结局,依然是苍凉的,他飞去伦敦,她在角落里凝望,为这段短暂“聚散匆匆”的时光划上一个休止符。
没有什么有情人终成眷属,法裔的加拿人不会将浪漫进行到底,他拿着一把手术刀,把人世间的一切阴暗,无奈,层层剥开,最后呈现一种真实,很多时候,真实,会使人心情低落,不是那么的正能量。
告别的过程,苍凉之中伴随着温情,最后烟消云散,徒留枫叶般的寂静。
此片讲述身患绝症的父亲在有钱儿子的精心策划之下"幸福"地死去。
电影揭露了人性中最为丑陋的一面,感情都是假模假式,感情需要金钱支撑。
电影中的父亲年轻时风流不羁,性生活对象丰富多彩老少咸宜,直到躺在医院里还悔恨自己不够风流,是人生失败的关键原因。
不经意的对白使我发觉这也许正是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告诫各位,各行各业不仅仅是尽力而为,而是要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将才能发挥到极致,才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哪怕是泡妞,泡到极致就是圣人,美其名曰——情圣。
三星半。知识分子电影,台词信息量大,啥都要扯一下,戏剧性就散了。
112分钟版。勉强两分。看睡了两次。题目所说的“野蛮入侵”,由片中路人&龙套角色破题就是中东为代表(片中还涉及了华人)的异乡人以911或贩毒的方式进入北美,但这个主题跟电影主线没啥关系啊?闹僵的父子因教授父亲病重而重逢,儿子出钱出力,跟老爹好的就医坏境,拉来故交学生作陪,主线基本是个亲情和解、与往事干杯的治愈套路,但剧本节奏始终都有种莫名其妙的跳跃感——老爹最后要安乐死就直接在朋友别墅打针,你们加拿大没有法律么?刻画人物也很随意,老妈跟儿子聊了几句,儿子就开始撒钱伺候老爹,像老爹的学生里有个不肯拿钱的,给她一个镜头后这人就消失了,工会和警察这些角色也是蓦然出现又突兀消失;老爹讲述左派过往之类也都是最后落在黄色笑话上,看上去像是知天命的豁达,但这跟野蛮入侵或亲情和解的主题都是极生硬的嫁接
全程都在我知道这里大概是个啥样的梗但由于素养不够又不清楚具体是啥梗的郁闷中直到结束
奥外的水准略水
没啥意思
盘子太小,试图承载的力量太重,题材太庞杂,手术刀太小。加拿大充满知识分子气息的电影,谈历史、宗教、电影艺术、文学艺术、哲学、思潮,这一点上足够话痨,体现了 多元价值观和包容力。感情深度还是略微欠缺。最近在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4.5 年輕人是最好的烈士,好好的擁抱熱愛的一切。會逝去的終究會被沖擊,但你能拽著它,陪著它一起。
字幕组连hasta la vista,baby都听不懂 7.4/10
真正的文艺圈人士,从年轻到终老时所感受所传达的,都是对生活的热爱——就算是嗑药滥交安乐死。片尾曲好美。
给这部电影加分的都是文本之外的东西,而文本之外的评价都是主观评价。
数一数此片中偷换的概念。1. 并不是不是人之将死,之前做过的一切就都值得得到原谅。2. 有文化的人内心猥琐,那么他仍然是猥琐的人,并不值得尊敬。3. 并非打着为了家人的旗号,就有理由做任何事情,比如行贿和购买毒品。通篇看下来,都是在鼓吹虚伪和自私。乱搞一辈子,只要自己不羞愧,还能和同样猥琐的老友以及老炮友胡吹,并以自己有文化来遮脸,便当这是正当的,此为虚伪。打出为了家人为借口,以钱开路,做规则之外的事,以达到个人目的,是为自私。电影里几乎所有人都恶心。
不那么平常的慢慢步入死亡。
1.风烛残年之际,身旁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在身边陪伴是对自己一生为人的肯定;有一群女人陪在身边是对自己魅力的肯定;有子女儿子陪伴是对自己作为父亲身份的肯定;2.生一个跟你一样的儿子,则是对一个儿子最大的肯定。
很喜欢前半段。多金的儿子带着他的钱包,以一种近乎暴力的姿态闯进各种秩序凝结出的房间,医院办公室,工人茶水间,警局……至此,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野蛮逻辑侵入了我们生活方方面面。可问题是,我也没看见什么文明人啊?倒是看见一群高傲自大又一事无成的老流氓。只会掉书袋比文盲更无趣,性解放也不是风流到出轨成性的理由。更难以忍受的是,人物情感通通缺乏刻画,一步跃进至终点。学生们良心发现,儿子也突然放下芥蒂,几乎未出场的女儿也一定要寄来视频。每个人都要在场。老男人临终前的意淫罢了。不想再看任何以父母角度拍摄的亲子和解。
。。。。。人生没钱没知识再没朋友岂不是连朽木都不如了。。
1.烈士都是年轻人2.我们连过去都不了解,何谈未来?
一堆炮友送走老主顾,儿子帮着父亲买毒品,警察还不抓。不过,谁让别人是自由的国度呢。一切皆有可能。再说了,故事的意义也不在于故事本身。
呵呵,好片,但是我没看出来。。。
才认识francoise hardy,居然片尾曲就来了
想知道人死之前究竟看到的是什么样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