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很真实的反映了青春期里那些不自信女孩的窘境和苦恼。
每一个自卑的人或许都可以从女主身上看到曾经的自己。
对着镜子练习对话努力迎合群体;在日志本上写上自己的小目标,比如想要变得自信,交很多朋友;想要做一个酷酷的女孩;被班上帅气的男孩子吸引,视线总是望他;
渴望友谊和关怀却又因自卑而局促不安,努力的佯装自信,结局却总是令人尴尬甚至窘迫。
可这都是成长的一部分。
这并不是失败或错误,一切都因此在慢慢的改变。
烧掉了时间胶囊的凯拉放弃了录视频,她勇敢的对自己的爸爸敞开心扉,斥责了将她的真心置若罔闻的同学。
她遇到了愿意聆听她的声音,即使不着边际的聊天也不会让她觉得窘迫的盖布。
影片中最令人暖心的是初中生的凯拉录给高中毕业的自己的视频。
“现在你所经历的坏事并不会一直在你身上发生,一切都会改变的,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接下来发生什么。
这让人感到刺激,害怕且有趣。
”
所以,也许只是你暂时还没有找到而已,正确的方向,合适的朋友,以及成熟的自己。
一切都在慢慢改变。
不要害怕。
这就是成长,过程也许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勇敢无畏,甚至回想起来让人觉得可笑或是尴尬,但是至少我们没有选择退缩,这真的很cool。
真的很讨厌 窝里横 的人谁的生活也不容易……特别是 又当爹又当妈的人 我觉得 真的很不容易了总是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 是不是也太自私?
希望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但是 也希望孩子同时懂得爱是对等的有的时候 是不是真的太理所当然?
真的也很讨厌 懦弱又装自洽自己的生活是什么样就坦然接受再改变把别人的生活说成自己的 好叭……我错了看到后面 我又觉得小女生也很可怜很多事情没有妈妈来教需要自己一个人摸索所以 生活也是好艰难她其实也有考虑爸爸的感受 但是很难两全在恨自己没办法被这个世界接受的时候好像很难同时顾得别人的情绪还有 还有 奇奇怪怪的人也能遇到奇奇怪怪的人总会有人和你磁场相同 灵魂相吸也不会所有人都喜欢你就 珍惜眼前人 花珍贵的时间在值得的人上吧
即使你没有变得更好,也许努力改变不了结果,但那又有什么所谓呢,你还是要给自己加油打气,让生活继续前进……影片的最后,女孩即将迎来高中生活,开始给三年后的自己录影像。
“Hi,凯拉,恭喜你高中毕业,我为你感到骄傲。
你现在变得更漂亮了吗,如果没有,那也没关系;你考试成绩如何,如果你没考好,那是因为学习很没意思;你现在有男朋友了吗,没有也行,如果有,他一定要对你很好;别因为要和朋友分开而感到难过(也许你依旧没有很多朋友吧),大学还是会遇见新朋友的;如果高中生活还是很糟糕,我很抱歉,但无所谓,初中很糟糕,我还是熬过来了,人要向前看。
你现在所经历的坏事,并不会一直在你身上发生,一切都会改变。
”平行世界中更好的自己凯拉想象自己是一个很受欢迎的YouTube网红,录了一系列教人积极向上的视频。
而实际上订阅和观看量寥寥无几。
“有一次,我父亲要我邀请一个女孩来我的派对,但这个女孩一直以来都是怪怪的,我一直不大喜欢她,但结果我发现她是个很有趣很酷的女孩,所以你要面对自己的恐惧,去努力融入外面的生活,让别人了解真实的你。
“而实际上是父亲为了让女孩交上更多的朋友,委托自己的朋友邀请女儿到她女儿的泳池派对。
似乎一切都是徒劳无力凯拉为了改变现状,努力、笨拙地向梦想中的自己靠近,还列了to do list:更加自信(别驼背,要笑,说话提高音量),交上更多朋友,与某人谈恋爱。
于是她提起勇气参加了与自己格格不入的班花的泳池派对,走进人群拿起麦唱卡拉OK,事后递给傲慢的班花感谢的纸条,还在毕业的日子呵斥班花没对自己表示同样的友好态度。
然而,这一切的“迈出”并没有得到别人对她的认可,也许大家还是觉得她weird;主动打电话给友好的学姐,参加学姐的朋友聚会,尽管半天插不进一句话,回家路上还被学长进行言语的猥亵,到家后委屈大哭;主动靠近喜欢的男生,甚至差点为了得到他的青睐而牺牲色相;乌云总有一圈银边电影并没有drama的从此女主登上人生巅峰的结局,只是鼓励女孩继续面对不完美的自己。
女孩虽然是单亲家庭,然而父亲一直小心翼翼地关心青春期的女儿,虽然有时过于保护欲作祟(跟踪女孩到商场),然而还是给女儿无限的理解和支持。
还是有个男孩(虽然个性也比较特别)关心女孩,看过她的视频,愿意和她尬聊交朋友。
社恐患者的自我坦白女孩最后在YouTube视频中把真实的自己表达出来,“我一直处在如同在排队等待坐过山车的焦虑状态,并不是那个可以轻松畅快说到做到的可以给予别人生活建议的人。
“社恐患者的春天也许永远姗姗来迟,也许也永远无法拥有一群可以谈笑自如的老友,也许也永远得不到喜欢男孩的青睐,也许永远也无法大方自信大笑,然而还是要乐观和自己说,这一切都无所谓,把希望寄托在将来,总有那么一天,一切都会变得更好。
看完这部电影,想起我自己的八年级,确实有很多感触。
凯拉在八年级遇到的烦恼是很多青少年都会有的烦恼,比如渴望长大,渴望be famous,渴望是social Queen,渴望在学生中受到欢迎。
但是大部分人都是有点自卑,不自信,基于长大又觉得很空虚。
相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北美的孩子可能要更成熟,更早意识到性爱。
本片对于在八年级这个特殊的时期主人公的心理是如何的有一番见解,比如尝试social,尝试confident,最后还是失败的,很真实。
但是这部片子同时又不可避免的掺杂了一些大人的臆想。
比如说对于手机的使用,个人见解,虽然来说青少年使用手机的频率大幅度提升,但还没有到影片夸张的地方。
对于西方孩子来说,他们使用手机的频率其实要更少。
然后父女关系也是一个在本片中很重要的故事线,但是我觉得这条线是不完整的。
例如女儿对父亲的不满和敌意来源于哪里,是否因为父亲导致母亲的离开,从而造成女儿的逆反心理,而父亲尝试着去忍耐,去补偿女儿。
这些都是导演没有告诉观众的。
影片中父亲和女儿的关系缓和也并不算是一个事件,只能算是一个对话,就好像在女儿难过时告诉她一些人生哲理就真的可以解决青春期烦恼,未免太平铺直叙了。
其次就是电影技法上的一些问题,有一场戏是餐桌上女儿紧盯着手机,这一场戏两人之间的对话设计的比较无聊和拖长,对比参考《美国丽人》《遗传厄运》中的餐桌戏,表现家庭关系要好太多。
其次就是镜头,餐桌这场戏的镜头是应该是手持,可以明显的看出抖动的痕迹,可是我看不出主镜头需要用手持的必要。
反而累赘,让画面看上去乱。
如果是为了表现两人争吵的波动性,镜头是否可以多样化一些呢。
而不仅仅是两个机位的变化。
说到镜头的单一,还有一场戏是Kayla去商场一串连续的镜头。
这应该算是一个transition,比较重要的节点,而摄影师仅仅使用手持跟拍去表现人物的步伐快,比较无聊。
更好的选择可以是用摇臂,参考《穿prada的女王》里面人物的出场方式。
当然本片有一个很新颖的地方是利用自己的录的视频串联每一个小plot,同时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很有意思,因为YouTube上的视频在剧中也算是一个角色,其实我特别理解这种心理,就是青少年希望能火,但是后来发现这仅仅变成了自己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
不过,在导演避免把故事说成流水账的情况下,这也不是不可取。
比较整部片子,女孩的goal是很general的,就是变得confident,这样的目标很难具体实现。
为什么Lady Bird好看,因为Lady Bird的目标就是离开村里,到纽约上学,在整个清晰的目标下,设计爱情,友情的成长。
而八年级没有如此specific的goal,所以导演的这种叙述还是很不错的。
综上所述,不是很懂,这部片子在北美为什么有怎么高的评价,甚至入围哥谭奖。
Anyway,可能是因为文化差异。
印象深刻的几个情节:1、凯拉穿上泳衣由浴室走向室外时响起的电子音乐和慢镜头竟给人一种看恐怖片的错觉,当镜头逐渐拉远到凯拉站在窗前注视着的彩色世界,眼前的那道玻璃像极了电影《湮灭》中将世界和X区域隔绝起来的闪晃——那边充满了未知和恐惧。
等她终于推开落地窗,安静得像个隐形人一样游离于人群,独自一人呆在水池的一边,艾登的名字就像在死静湖面上突然击起几丈高的水花,迷幻的电子音再度响起。
整段的情绪的跳跃就像突然响起又戛然停下的电子音乐一样让人捉摸不定。
2、生活总是有很多个突然停顿又没有下文的片段,父亲在影片中好几次都充当了闯入者的角色,第一次是在凯拉看暗恋男生的视频时亲吻自己手背,他突然推开房门,凯拉在一阵慌忙和心虚中反应过激,把手机扔到地上,这一举动让看者同主角一起大脑放空一秒,随着凯拉语无伦次的辩解、露出夹杂着懊恼和羞愧的神色,这才反应过来的我也笑得合不拢嘴,简直太写实了。
3、对很多人来说,第一次在没有父母的陪伴下走进商场或者和第一次和同龄人逛商场算得上人生中的一场仪式,它或许和女孩第一次来月事、第一次有了喜欢的人一样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一个孩子终于脱离了父母的庇护走进了成年人世界。
电影中,在商场中孤身一人的凯利紧张忸怩地低头走着,像是在接受陌生人的审视一般,虽然谁也没有注意到她,脚步却也十分坚定。
4、凯莉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人生经验恰恰也是她在生活中最不能自洽的问题,长大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受挫的过程,凯莉在视频中故作轻松地分享着成长问题的最佳答案,只可惜每一次关于答案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做自己”“将自己融入外面的世界”“成长”这些折磨着大多数人的问题同样消磨着凯莉想要改变的信心。
博·伯翰的处女作是对Z世代的快照,但又适应了任何青春期永恒的焦虑。
有哪一种类型的电影能像成长电影那样肩负着奇怪的双重使命:一面面向青少年观众的镜子,一面面向好奇的成年人世界的潜望镜?(所以这才是他们真正想做的!)博·伯翰导演的处女作《八年级》完美演绎了双面间谍的角色,这是一部像素化的z世代电影。
我们的女主角是13岁的凯拉·戴。
她不是一个有特殊才能的女孩,她的故事只是纽约州郊区中学毕业途中的一连串小插曲:生日派对、购物中心、父母的餐桌。
然而,在音调上的虚张声势、对陈词滥调的恐惧之下,结果却是一场胜利。
首先,凯拉直接对着镜头说话,向我们讲述了个人真实性的重要性。
事实上,没有。
她带着痛苦而诚挚的热情——“只要你做你自己,一切都会解决的”——与她交谈的是她YouTube频道的观众,她卧室角落里的摄像头,墙上点缀着的便利贴。
她的视频标题是《像我这样的人的生活秘诀》,尽管观看计数器显示了可能有多少人观看。
尽管伯翰的背景是一个成功的youtube用户,但他坦率地承认了这个平台的缺陷——但他对社交媒体的看法比通往网络欺凌的浮士德式高速公路更微妙。
问题在于,凯拉觉得自己有义务创造的爽朗的网络形象与可怕的现实之间存在着鸿沟。
她收到的最可怕的侮辱是完全无辜的,因为她的班级分发最高级,她被称为最安静。
光是这个词就能让她崩溃。
谁能怪她呢?你想在2019年成为那样的人吗?但是青少年的生活很少是安静的,尤其是对那些害羞的人来说,电影充满了青春期的精神喧嚣(安娜·梅雷迪思的新古典主义音乐非常适合)。
毫无疑问,科技和21世纪儿童的心理健康,焦虑是不断发酵的。
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八年级也非常甜蜜,而且非常有趣,与任何青春期的永恒焦虑相协调。
凯拉试图与一个困惑的迷恋者交谈,“我有时也会给手机充电,这是现代与老派的结合。
”按照这种说法,凯拉这一代人受到诅咒的,不是成年人愁眉苦脸的不赞成,而是他们的热情——从给学校老师擦脸,到让孩子成为影响者的文化。
如果年轻人已经有太多的眼睛盯着他们,讽刺的是,这部大胆、深刻、重要的电影需要你的注意力再一次聚焦在这个群体上面。
By: Danny Leigh
说起来,我看过的片子实在不多,现下也在努力补片的奋斗当中。
但到今天为止,让我想要发言说点儿什么的,这是第一部,也算是个处女作吧。
影片的剧情我在此就不多说了,还请大家自行观影。
下面我们着重关注一下这部影片的女主人公Kayla所属的特殊群体——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单亲家庭子女。
这类群体在人群当中常常被忽略,因为他们很安静,有时候甚至安静到让人忽略他们的存在。
总之,这是一个在公开场合永远披着隐形斗篷的神秘而又特殊的群体。
这类群体的主要特征通常表现为,不会融入群体、害怕参加集体活动、不会主动与人交谈、人越多越沉默等等。
人们常常会误解他们高冷、孤僻、内向、不合群。
但实际上他们比谁对融入群体这件事都抱有更加强烈和热切的愿望。
只是,他们做不到!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他们用自己所拥有的最多的某种品质,在给自己和群体之间筑成了一道比长城还要牢不可破的城墙,并且充分发挥了运动健将的精神,把城门钥匙抛到了一个自己永远也找不到的地方。
那么这种品质是什么呢?
城门的钥匙又是什么呢?
答案是:自卑和勇气。
十年前,我发现了这个秘密,并以此为题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水晶心锁》(很不幸,原稿丢了)。
十年后,我看到了一部电影,叫做《八年级》。
这类群体的成长也是异常艰辛的。
他们没有能够彼此理解的朋友(小小年纪如此“高冷”,不被排斥就不错了),也不知道如何跟家长表达这种苦闷。
想要做出改变,就只能靠自己。
于是,无数个影片的主人公Kayla粉墨登场。
他们充分发挥着自己大无畏的精神奋勇向前,第一次主动与人打招呼、第一次主动与人攀谈。
虽然这很值得鼓励,但尴尬却永远如同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着他们。
此时的尴尬局面主要有以下两种可能:1.对方是你的同学、同事。
在他们的印象里对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高冷、孤僻、内向、不合群。
由于你的突然主动,他们被惊呆了。
此时他们的内心活动应该是,突然跟主动跟我说话,出什么事了?
其实这也不能怨别人,一个人安静到几乎不存在的人突然一反常态,确实会有些悬疑色彩的存在。
2.对方跟你不熟。
你会发现在完美的完成了招呼的环节后,自己俨然像舞台上一个忘了台词的演员一样不知所措。
紧接着你会发现一件更尴尬的事情,这是一次没有剧本的对白。
接下来的发展就不多说了,要么是直接陷入尴尬的沉默,要么是更尴尬的找两句话尴尬的说出来,然后又陷入你最害怕的沉默。
为什么这些奋勇向前、勇于突破的人们鲜少有成功突围的呢?
这就要用到表演上的一个词来形容了——自我监察。
由于上述他们拥有过多的某种品质,他们的监察系统将更加灵敏。
这个异常灵敏的系统会不断的挖掘他们作为运动健将的潜能,让他们把好不容易找来的钥匙——勇气——再次抛向更远的地方。
所以,他们要么永远穿着隐形斗篷沉默下去,要么就只能以一颗强大的心和坚定的信念学习汉高祖刘邦屡战屡败,而又屡败屡战的精神。
但就上述他们拥有最多的那类品质而言,这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这也是为什么Kayla即将面临她崭新的高中生活,还为此做了新的愿望盒子。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事件之后,她获得了成长,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她即将开始新的征程。
也许此时会有不服气的同志站出来问我凭什么这么说?
答案是:我,曾是他们中的一员!
我本来想说“大概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么一段时光”,想了想还是忍不住刹闸,我不能把自己发生的事情推介到所有人身上。
怯懦,内向,却又总想着扮酷是我成长的心路历程,不是别人的。
当时的我也站在初中升高中的关卡上,拿着一部破破烂烂的智能手机,努力缩下巴,用美颜相机磨平脸上的痘;和班级里口碑不错的同学搞好关系,让自己看起来是个对谁都不发脾气的好好先生。
事实上就是nobody cares about you,只有你自己在度过这段tough time。
我还记得初中毕业的时候,我站在平常放学回家的路口,看着那些熟悉不熟悉的面孔远去,隔壁班的班长还在和她的闺蜜讨论她的小男朋友,我心里想的是,去你妈的,初中总算结束了。
高中比初中还可怕,我顶着搞笑的短发穿着一件土旧的白衬衣去报道。
新的班级我根本谁也不认识,和别人说一句话都需要巨大的勇气。
新同学都来自各个区的重点,高手如林,我还记得,我第一次月考考了全班倒数第十。
我妈默默流着眼泪,她可能觉得我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事实证明,高中三年我一直在虚假繁荣。
扯远了,其实在每一个孤独的欧美青春电影主角身上我都能看见一点自己的影子。
Kayla呆滞,肥胖,不解风情又无聊,说话吞吞吐吐,却在视频里教育别人。
当我觉得世界上不会有别的女生在鼓号队里打大嚓的时候我就看见了Kayla那一脸生无可恋的特写。
Fine,看来我们是同类。
我们都是那种粗笨的白痴女的,可能长大了懂得心理调节,不断说服着悦纳自己,青春期的尴尬时刻足够让你在午夜梦回时不断惊醒。
希望有类似经历的女孩都自信起来吧,我觉得Kayla那个自我催眠的办法还是挺有效的,不断告诉自己我已经是个自信的人了,我只要演出来就好了。
内向这种性格其实没什么问题,有的小孩就是喜欢自己一个人玩,独处并不会让他们觉得无所事事。
问题在于,内向的后面常常伴随着另一个词——自卑。
看见Kayla的言行举止,我仿佛看见了另一个自己:从小到大受到最多的评论就是安静,好听点的叫做文静。
我看见她早上穿着不起眼的短袖,低着头含着胸走在学校的走廊,我就想起初中,中午上课前我不得不穿过热闹的操场,急匆匆走向去教室的楼梯。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我那会真的不用怕什么。
怕什么,那些都只是人而已,甚至还有比自己更蠢的人而已,只不过他们是外向的蠢蠢的人而已。
她硬着头皮不得不去参加聚会,电影中我认为最精彩的就是游泳池前的这一段:慌乱而沉重的bgm,镜头不停地在泳池里各色各式的人切换,在社恐者的眼里,他们似张牙,似舞爪,他们从来不会觉得羞耻,他们在自己的领地里混迹自如。
有的时候,真的不是自己不愿意广交朋友,而是有的人,光凭外表你就知道你们俩不是一条道上的。
女生肯尼迪以及她闺蜜对Kayla的态度,我也很有共鸣。
那段时间,我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以至于到毕业了大学了,跟舍友聊起高中的事情的时候,我都在问自己,我那会什么也没做错,为什么有的人就能莫名其妙看不起你,是因为性格吗,是因为长相吗,是因为性格太内向不会说话吗,是因为长相不够出众看起来很好欺负吗。
“I am a good person because I am always nice to you,but you're always mean to me.” WHY?
我曾经一直这样疑惑,现在我不了,因为我没做错什么,我只不过不爱说话不够优秀只是普通而已。
现在我想通了,你对我不友好, 只是因为YOU ARE BITCH。
影片到最后,并没有俗气的转折,女孩仿佛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她耳朵上的耳钉又预示着什么在悄然改变。
我只知道,这份记忆,这份记忆带来的痛苦与难堪,时间不能让它淡去,但时间可以让女孩慢慢强大,慢慢自信,只要她熬过去。
——2021.12.1更新今天刚刚了解到鹿道森的事情,很感触,点进来的时候看到豆瓣推送的乔任梁父母的消息。
只觉得,面对世界的种种恶意,种种不公,你若还能温柔相对,心怀阳光,勇敢生活,真的是件我自己无法想象的事情。
关注过其他平台的残疾老奶奶唱歌,盲人母亲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儿子,她瞎着眼睛都可以炒菜,她面对恶人的挑衅侮辱,也能坚持做自己的事,我很敬佩,也很感动。
世界上的恶意实在太多了,一想到他们软弱的身躯点进评论里,几条侮辱的话映入他们眼里,就很想哭。
他们生活饱受艰难困苦,能这样敢把自己的不堪大方展示于世人前,已经很难得了,为何还有蛆虫在那里叫嚣?
你们不觉得羞愧吗。
再说回来吧,曾经对弱者冷言冷语欺凌的恶魔们,你们假装忘记前世,以小时候不懂事做借口,再悄悄混迹于人堆之中,作出一副伪善而崇高的样子,一定很得意吧?
该片讲述了平凡而自卑的13岁女孩凯拉在初中的最后一周经历种种烦恼,但最终获得成长的故事。
15岁的女生凯拉是一名非常普通的小姑娘:她和父亲一起生活,成绩和样貌都平平无奇。
她从小一起长大的闺蜜已经是学校校花,而且也不再跟她玩,但她依然很努力想要融进对方的交友圈。
她在学校是“小透明”,在家中时不时对关心她的父亲发脾气,在课余把大量时间花在手机和社交网络上,扮成“成功少女”的样子录制如何当个酷女孩的视频传到网上,尽管没有多少人订阅或点击。
直到和父亲在火堆旁边偶然的一次交谈之后,她才打开了心结,开始勇敢地说出心中所想。
整个看下来都觉得很好,可是没有做到的 可以坐的好地方太多了,又觉得可惜
缓慢的节奏,个人内心秀,这部影片好在哪里呢
Totally me了,痛饮一碗毒鸡汤,怪胎式成长,又有什么不可以。
三星半…小细节很传神,约会尴尬死…实在是没啥共鸣…代沟啊
裤子都脱了你居然就给我看这个
是不是看到A24就能盲打五星???后半还行,但掩盖不了前半的疲软啊……
too cruel to be true.
纯属小演员独角戏,不管是录给未来自己,还是发布在网上的视频,都传达出成长路上的小忧伤、小领悟,是经历过那个阶段的我们不能不认同的,是取悦别人,还是一味特立独行,给异性涂抹一层光环,对父母的关心感到厌烦,然而这就是成长,原滋原味。
普通的女孩,没有添加剂,但也真的很平凡。
配乐是小亮点
虽然是一个青春片 但又何尝不是孤独人群的真实写照 格格不入又努力融入 想变得cool又碍于自身条件的限制 以貌取人忽略灵魂 找一个可以倾诉的地方自言自语既期待共鸣又害怕被发现 几次BGM的转入转出都很神 今年颁奖季的一粒珍珠
美式青春成长故事的家常菜式,人物塑造几乎集所有套路于一体,自我对话、盒子、怪咖欣赏者……稍有意思的是性意识那条线,但前有《少女日记》,立马相形见绌。值得夸一下的仅有紧扣当下的青少年生活状态吧。
在那个懵懂的年纪,有些孩子很自信,有些孩子则比较自卑,树立自信心对孩子今后成长尤为重要,片中主角转变太突然,通过和爸爸一次对话就完成了转变。总之适合给同年级孩子看,告诫大家不要自卑。
国外初中生的青春也这样么,。。。。
啥玩意……逼逼叨叨
八年级的青春岔路口,仿佛处在最尴尬的阶段,是同龄人眼中的异类,又不完全适应大龄人的圈子,然后放下伪装,接纳自我,成长就是自我发现和自我给予的过程。其实哪怕过得一团糟也没所谓,跨过去依然有大把美妙的时光。再多的烦恼只是一时不快,而后继续自拍,美颜,滤镜,修图,做可爱的表情,青春真好。
每个人内心都有这样的一面,只不过应对的不一样,装的不一样。看到自己,看到别人,放过自己,体谅别人。在自己的平衡中偶尔勇敢点,偶尔低调点。
反过来看中学真是有很多坑只不过我们避过了不是因为我们有多智慧只是体制和氛围还是对学生有利而已。
平凡的青春期小女孩,内心的自卑与渴望被认同,应该不少人经历过吧,没有那么抓马,略平淡
用五秒快进的方式看完了,普通少女成长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