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偌大的蓝色星球上,一个又一个的人类乐此不疲地开启新地图,重复着生活的游戏。
一幅名画的复制品被放在博物馆里堂而皇之当做“艺术品”展示数百年,而它的“真迹”却在另一个地方。
对于这个地方的人来说,这个复制品就是他们的真迹。
这或许看起来是荒唐的。
可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说复制品就不值得登堂入室被欣赏呢。
《罗马假日》里,公主不堪重负而出逃,和怀有企图的记者度过了放肆快乐的一夜一天......《小说》里,一对昔日的校园恋人在各自成家立业多年后偶遇,重温了一夜美好的回忆......《合法副本》里,素不相识的读者和作者,以萍水相逢为始,以匆忙赶行程为尾,做为期一天的限定夫妻。
这些情节虽有所不同,却又是如此相似。
这是“副本”吗?
的确是。
可是我们依然愿意去欣赏一个又一个的副本。
你又能否认什么不是副本呢?
赝品是对名画的复刻,名画是对名场面的复刻,而每一个经典的场面也并非空穴来风,必然有现实为依托或者为灵感来源。
我们过的所有的生活,都必然以前人的生活为蓝本。
我们的喜怒哀乐,不过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各种情绪的一个小小切面。
我们所见过的风景、音乐、文艺作品,无一不是取材于、受启发于真实的生活。
如其言,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
对于具体的地方、具体的人、具体的生活,本就没法用“真假”“原本/赝品”去判别衡量。
梵高只画过一幅《星空》,可是世界上各个角落却遍布他的画作。
在中国深圳有个地方叫大芬村。
在这里,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星空》被临摹出来,销往世界各地。
这些所谓的“赝品”,在装点购买者的生活场所、带给他们快乐和幸福的同时,也改变了无数农民工的命运。
一些喜欢绘画的工人因缘际会来到这里,开始临摹名画。
对于他们来说,临摹不仅仅是一门谋生的手艺,何尝不是一种实现绘画梦想的路径。
通过临摹名画,他们也有了独立创作的机会和被看见的可能。
我们口中的“副本”,却是使这些人改变了人生与命运的“蓝本”。
退一万步讲,你可以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但这正是当下属于你的生活。
没有什么副本一说。
再回到电影情节。
读者和作家一直在争吵的问题是,读者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她很痛苦,且寄希望于这个男人,希望他能给她一双肩膀去依靠,改变她的生活,拯救她的无望。
而作家觉得,不是某种生活属于副本,而是你的观点将它定义为了副本,这种观点是使我们痛苦的根源。
指望一个人去改变一个人无异于饮鸩止渴。
我不禁想起那句话,“不是风动,而是心动”。
其实,影响我们、让我们开心或是难过的真的是我们的生活本身吗?
也许只是我们自己的态度和视角。
境随心转即如来。
女主一直在暗示男主,暗示的那么明显,那么卑微,那么绝望,可是他却不为所动。
他并不是不理解、不怜惜。
他其实一直在告诉她,当下的生活正是她的“原本”,一味向外寻求改变反倒是无望的。
玛丽的会口吃的丈夫不是也很可爱吗,倔驴一般的儿子不也是很天真纯粹的吗。
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琐碎到甚至令人恼火的日常小事,构筑起了庸常平淡却温暖的生活。
生活不在别处,生活就在此间。
如果生活是一场考试,生活没有标准答案。
如果生活是一场游戏,生活没有存档,没法重新开始。
没必要非得看我们是不是拿了一手好牌,没必要和别人对比。
在沉浸于心流的当下,那些我们切身体会到的快乐,才是最大的收获。
我们拥有的当下,正是生活的正本。
或许,我们可以不必纠结于那些无聊的道理、无意义的身份,我们可以不必那样啰嗦不停。
只是一起在车上兜兜风,在咖啡馆里静默相对,在教堂外压马路,度过一个平静的下午,就很好了。
这是一部近年来看过的非常有特点的电影,全程让我想起来了,爱在黄昏日落时等三部曲的形式,单纯的通过对话,你需要细细的品味,逐渐了解两人的关系,虽让我非是动容的是两个例子来体现站在不同立场下,即使夫妻可能的结果是大相径庭的结婚纪念日上妻子想和丈夫来一场酣畅淋漓的性爱,所以在浴室梳洗打扮一番,想让自己香喷喷的可是出来时却看到丈夫已经昏昏欲睡,没有任何结婚纪念日仪式感。
对此妻子心怀欲怨念,甚至觉得丈夫因为这件小事体现了对他的不尊重,甚至不爱,而丈夫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他对爱的理解,他可能觉得辛苦,工作也是爱的一种体现,就比如说妻子在驾车,而丈夫和孩子作为乘客昏睡起来,而妻子也在高速公路上打了瞌睡,按理来说疲劳驾驶打瞌睡,人之常情,但如果你从换一个角度来讲,那是不是妻子也是治丈夫与孩子的姓名而不顾,只为贪图自己当时的困意呢,后期两人的关系就是真真假假,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比如说一件古董艺术品,它的精美为世人所震撼。
可是作者邻居事前告诉是人之间作品并不是他的原创,而是他的临摹很多人就觉得这件作品一文不值,可是这些作品只是他的历史有所改变,他依然是那个精妙绝美的艺术品,为什么它的价值不因此有所改变呢?
而我更是觉得两个人并不是15年前的夫妻关系,而是两个人在上演的一场桥段来扮演。
如果二人结婚后不同思想碰撞可能带来的结果,并最终不欢而散男子没有办法理解一个女性,尤其是单亲妈妈的艰难而选择了坐上既定好的9:00的火车。
前半个小时看得我昏昏欲睡,差点坚持不下去。
没有伴奏、画面只聚焦女男主、如同纪录片的镜头语言、无聊的男作家和书和演讲,真是一场灾难,就差那么一点点我就呼呼大睡了。
还好,半个小时之后男作家秒现原形,剧情的第二个冲突点(第一个冲突是女主和儿子)是那么刺挠,让人浑身激灵。
太对了,就是这个味儿,就是这个臭气熏天的味儿。
有一些人是那么蠢钝,所以要不惜一切代价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别人以为他们很聪明,其实他们说那么多屁话只是虚张声势,试图看起来聪明一点。
人家只是想泡你,谁在意你的理论?
谁在意你的爱情观人生观价值观?
都是成年人了,大家这么相互说服有意思吗!
更让人精神的是他们不知不觉就开始语c了啊,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好的演员就是没有剧本也可以随地大小演。
根据唐氏表演法则的评价标准,女男主毫无疑问都是非常好的演员,加分!
看到最后都让人恍惚了:他俩到底是不是真的?
磕到了,我是说脑子。
所以说普通的婚姻有多无聊呢?
你只要一天就可以无痛经历十五年的风风雨雨。
细节只对在乎的人重要,面对一个不在乎的爱人,自然是换谁来演都无所谓。
前半段男主还风度翩翩,侃侃而谈,因为他是看客,他用残忍的目光对外部的世界进行审美,罔顾活人的生命,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自恋。
直到他入戏,他成为了活人的一环,他才放下了他的恶心,转而进入另一种烦人状态:丈夫状态。
丈夫不是一种身份,丈夫是一种感觉。
他忽略妻子的美丽,不在意孩子的成长,不参与家庭事务,但是他要赢得和妻子的辩论。
除非他厌倦,他才会伸出手搂搂妻子。
我的目光从来没有从女主的胸口移开过……真是抱歉,不过我想说,成年人应该筛选而不是调教,磨合从来都是个伪命题。
想结婚的人应该把目光着眼于寻找一个匹配的合伙人,而不是争着给别人为娘做爹。
先前看到一说法,在《原样复制》中,阿巴斯终于学会了正反打。
这话可能是认真的,由此可见,一般人对阿巴斯的误解有多深。
这话也可能是讽刺,说拍话痨片其实没啥难度,然而哪怕是对话,这部电影中依然用了太多的长镜头。
如果截取片中两个人开车去看画一段为例,时间长度大概十分钟。
一二十年前,阿巴斯肯定几个长镜头了事,不让人物出现,对准前方或者路边风光一顿猛拍,山路弯弯弯几许,何处是他们的家。
另一种做法是把镜头打在演员脸部上,特写到底,追求极致。
而在《原样复制》中,行驶旅途穿过市区进入了乡间,中间包含有背景变化,摄像机也从车体外部进入到驾驶座,以示两人距离缩短。
除去几次标准的正反打,二人配合的冷笑话也显示了演员的台词功力,阿巴斯把路边的树也放到了对白当中,一整段算得上饶有趣味。
比诺什饰演一个有身份但没有名字的法国女人,她熟练使用法语、英语和意大利语三种语言,然而阿巴斯不是昆汀,《原样复制》没有讲究什么翻译互转,冲突爆发。
如果注意到双方交流时的语言发生变化,这就表明了人物身份和彼此关系开始转变,因为作家在前半程基本只用英语交谈。
其实语言并不会让观众头疼,让观众头疼的恐怕是对艺术品和复制品(赝品)的讨论,好比新浪潮电影充斥的美学哲学以及各种主义。
伴随着身份的改变,两个人也转入了中年夫妻的情感命题,作家充当了复制丈夫,电影变得好理解起来。
作家解释创作灵感,他在佛罗伦萨看到一对母子在看雕塑。
雕塑不是真品,然而儿子依然陶醉。
巧合的是女人那时也在佛罗伦萨,她和儿子的关系也处于紧张状态。
阿巴斯解释比诺什的角色时说,她就是一个复制品。
观众理解她,就能理解前作《希林公主》(Shirin)的所有女人,所以这个角色不需要名字,只需要一种“对位理解”。
如果把《原样复制》看做讲述中年危机的通俗剧,影片差强人意。
受限于阅片量,许多人只把片子视为是“日出日落”系列的深度版。
然而阿巴斯讲《原样复制》更靠近罗西里尼的《意大利的旅行》,意大利也是一个背景,它还可以是维也纳、可以是巴黎以及伍迪·艾伦的纽约。
观看电影时,观众很容易会有移情作用,尤其是碰到与自己某方面相似的。
他们不会觉得电影人物是虚构的,遥不可及。
相反,他们会觉得真实可信,充满着情感。
于是每部电影都是一个游戏副本,观众去重复体验。
《原样复制》结尾处,卧倒在床上的比诺什闭上眼睛,光线柔和,好似一幅静谧的人物画。
作家面对镜子,审视自己,同时也看向了观众,然后银幕上的窗口成了一部“片中片”,外面是托斯卡纳的街景,传来了钟声。
那一刻好似十五年前,他们相遇相爱,但这对夫妻却不是那对夫妻。
显然,阿巴斯并没有刻意去改变自己,他还是关注电影的本质。
尽管比不上极端的《希林公主》,《原样复制》依然有实验成分存在,全然对手戏的演员表演更是意外,比方在咖啡馆里,比诺什眼神里的迟疑不安,实在太真实了点。
【南方都市报】
卢梭“语言是为说而存在,写作只能作为言语的补充”。
对于卢梭来说,他真实内在的自我和他表现给别人的自我是完全不同的,他需要写作来弥补他言语中的错误符号,言语被认为具有和写作有同样的特质:由不够清晰明了的符号构成,不能自动传达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义,是有待解读的。
德里达对这条“补充逻辑”的结构进行概括:被补充的事物(言语)需要补充完整是因为事实证明它与补充物(写作)有共同的特点,而人们原以为这特点只属于补充物(写作)。
案例:《忏悔录》中卢梭青年时期对德.华伦夫人的恋情,他住在德.华伦夫人家,并称她为妈妈。
“一想到她曾在这张床上睡过,我就会不停亲吻我的床铺……我甚至俯伏在地板上,心里想着,这是她走过的地方。
”(夫人不在场)“他把夫人吐在盘子里的事物一把抓走吞了”(夫人在场)夫人无论在不在场,都不能给卢梭以满足,结构中对补充物的需求依然没有得到改变,各种替代物的链条依然连续不断,即便卢梭拥有她,他仍然会感觉夫人脱离了自己,而自己只能在回忆与期待中得到她。
他称呼夫人为妈妈,但夫人本身也是他从未了解的母亲的替补形象。
即便是真正的母亲在场,也无法令其获得满足,他对于母亲同样也需要替代物。
一条永无止境相互联系的链条不可避免的使得盘旋在其间的补充物不断增加,这些补充物之间激起的正是对把握事物的直接感,那种抓得住的感觉。
因此原物是由复制品造成的,而原物总是迟迟不到,且永远也抓不住他。
“没有文本之外的东西”,当你脱离符号和文本,看似抓住了事实本身,但你得到的只是更多的符号,更多的文本,补充逻辑的链条如此循环永无止境。
如果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始终都是赝品,如果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其实出自弟子之手,如果爱因斯坦写下“相对论”只是一场美丽的误会,如果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林黛玉从来不曾真心爱过贾宝玉,那么阳光是否会依旧灿烂,我的明天是否还会同样美好?
真实与仿造真实所产生的副本,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价值,这就是伊朗知名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试图在电影《合法副本》中探讨的议题。
阿巴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作品当属《樱桃的滋味》,这部电影在1997年为阿巴斯夺得戛纳影展金棕榈奖,也奠定了阿巴斯在国际影坛的地位。
《樱桃的滋味》以非常严肃的手法探讨生命与死亡的意义,在这部影片的最后,导演却插入自己的画面,并说出“这只是电影”这般让人扫兴的话。
然而,这段看似无意义的结尾片段,却道出了阿巴斯对电影这个叙事文本的信念:电影所呈现的是纯然的虚幻,观众从中看到的只是真实的一种拷贝,是现实的一个副本。
从这点来说,《合法副本》可以说是对《樱桃的滋味》那个突兀结尾的再说明与再阐述。
《合法副本》由法国女星朱丽叶-毕诺许担纲演出,她因为此片获得2010年戛纳影展的影后桂冠,就此完成世界四大影展的封后记录(戛纳、柏林、威尼斯和奥斯卡)。
虽说《合法副本》在议题上延续《樱桃的滋味》的结尾,在戛纳影展上也有所斩获,但这部电影的手法却与《樱桃的滋味》有截然的不同。
阿巴斯的作品向来严肃、甚至晦涩,但《合法副本》却是一部色彩鲜艳的爱情轻喜剧,男女主角在意大利托斯卡尼的街头徜徉,一同参观各种艺术品并偶然遭遇各式的人,两人在行进间不断就爱情展开对话,影片的议题便在这一句句的对白当中被带出来,这正是影片也被翻译为《爱情对白》的缘故。
从形式上看,《合法副本》与爱情小品《日出之前》极为相似,都是一对男女在数小时的城市观光过程中借由谈话彼此了解、发展爱情。
但《合法副本》的故事走向却游走于现实与虚幻之间,采用的是后设的后现代主义叙事手法。
导演借由怪异的剧情发展、镜像与大量的直视镜头画面,提示真实与虚幻并存的事实,并提示观众自身作为“观者”的重要性。
■在影片当中,男主角是一个英国作家,刚刚出版一部专书探讨艺术品复制品的价值,他在书中表示,艺术品的价值取决于观者的感动与联想,如果一个复制品能引发同样的感动与联想,那这个复制品的价值便不低于真品。
为了宣传这部专书,男主角特地到意大利托斯卡尼参加新书发表会,他便是在这个发表会上与女主角相遇。
女主角是一个法国籍的单身母亲,她在五年前带着儿子搬迁到意大利,经营一家艺术品小店维生。
女主角在姐姐的推荐下买下男主角的新书,尽管女主角对于书中的观点并不完全认同,她还是亲自去参加新书发表会,希望男主角能为她买的书签名。
不过因为儿子的干扰,女主角在发表会开始没多久就提前离开,但留下自己小店的地址,邀请男主角来拜访自己。
《合法副本》这部电影与大部分的后现代主义作品一样,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诠释和理解方式,端视观众自己的选择。
男主角后来去拜访了女主角,他当天晚上9点必须到火车站搭车离开,但在此之前的时间,他任由女主角带领自己到附近参观。
由于片中女主角名字的缺失,以及导演数度以镜中影像方式来呈现女主角的身影,因此可以将影片理解为男主角的一段回忆、幻想,或就是一段真实的经历。
在路上,女主角提到自己那个不切实际的姐姐,以及缺乏责任感的孩子,男主角却对这两人感到认同,羡慕他们能简单地相信简单,能随着自己的感觉过生活,无视现实和外在价值的桎梏。
男主角尽管写了一部专书,阐述人的主观感动比外在现实更为重要,真品与赝品实际价值相当,但自己却不完全相信这种主张,仍不免挣扎于外在世界所赋予人们的价值标准。
男主角的这种矛盾心情,在爱情这个议题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两人先后遇到咖啡店的女老板、拍摄婚纱照的新人、以及一对到此地观光的老年夫妇,或是主动的误解、或是女主角刻意的玩笑,这些人都认定男主角和女主角是一对结婚多年的夫妻,女老板对女主角忠告夫妻相处的秘诀,新人邀请两人一起拍照,老年夫妇中的丈夫则为男主角提供对待妻子的秘诀,说只要轻轻地将手搭在妻子肩上,两人便能平息争执。
对于这些遭遇,女主角觉得非常有趣,认为当下的美好便是全部意义的所在,然而男主角则没有这么开心,眼前的幸福景象只让他想到感情注定会淡薄、婚姻终究会破裂。
尽管如此,男主角在与女主角一同进入餐厅用餐时,他还是悄悄地将手搭在她肩上,结果女主角一进餐厅便躲到厕所化妆、并戴上两只大大的耳环,似乎这一个搭肩的动作,将两人带进了另一个世界。
女主角装扮完成从厕所出来后,发现男主角正因为肚子饿、红酒品质不佳、服务员态度恶劣而生气。
这连带地影响了女主角的情绪,她先是指责对方看不到自己精心打扮的模样,继而责怪起男主角昨晚在两人结婚十五周年纪念日时竟然兀自地呼呼大睡。
结果男主角也发起脾气,提到两人更之前的旧事,埋怨对方不体谅自己工作如何忙碌,只会自私地要求这、要求那。
男主角后来甚至拂袖而去。
两人后来还是和好了,女主角在门外找到男主角,她为他要来的两块面包让他颇为感动。
两人转身便去到一间旅馆,女主角告诉前台,自己和丈夫十五年前在此度蜜月,现在希望能到原来的那个房间回顾一下过去。
前台毫不犹豫地将钥匙给了他们,让他们自行上楼去到房间内。
进了房间后,女主角在床上躺了下来,娓娓说起自己始终记得当时男主角躺在她身边的景象,一切甜蜜的回忆似乎就又都回到两人身上。
女主角还开口请求男主角留下来不要离开。
男主角无奈地说自己必须在9点前赶到火车站,之后便起身去浴室梳洗。
面对镜头,男主角恍惚地用水顺了顺头发,之后便转身走开,只见浴室窗外不远处的两只教堂钟不断摆动着,钟声铛铛地回荡不已。
■这一切究竟是真实还是虚幻?
是回忆还是梦境?
就算“蒙娜丽莎的微笑”始终是赝品,画中那抹朦胧暧昧仍然会吸引我们的目光;就算“命运交响曲”不是贝多芬的作品,那四声惊人的敲门声响仍旧会撼动我们的心情;就算“相对论”只是爱因斯坦的一场胡乱发想,论述中的深奥广阔仍然会改变我们的视野;就算“红楼梦”里林黛玉不是真心爱着贾宝玉,但她以一生眼泪偿还一段陪伴的誓言仍旧会感动我们的心灵。
是我们的感动赋予这些事物意义与价值,而不是真与假的本质,只要能敲打到人心,副本和正本一样好!
作为一个导演,阿巴斯用《合法副本》这部电影来回答他在《樱桃的滋味》结尾所留下的疑问。
在《合法副本》中,男主角与女主角究竟是两个陌生人,还是两个结发超过十五年的夫妻?
两人究竟是彼此生命中的正本,抑或只是一段短暂偶遇里头各自幻想的副本?
不要问导演,而要问观众自己的内心,但凡感动你、触动你的部分,就是真实,因为如果不能打动人心,即使是正本,其价值只等同于劣质的复制品,但如若能打动人心,就算是副本,价值便相当于一个精美的正本。
电影只是现实的副本,然而,一部好电影的价值,与真实人生一样珍贵。
我看了63届戛纳的直播,也目睹了比诺什的封后,但直到今天我才弄到《合法副本》,明白了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作品。
实际上,我的期待没有白白攒簇,这总比盼望一部中规中矩的文艺片有新鲜感得多。
《合法副本》有实验性,尤其是剧作的尝试与表演的深入。
我在第一次看此片的时候梳理剧情,结果是一片混沌,那是我忘记了这种影片应该靠感悟的,而不是条条框框,板上钉钉。
片中对白耐人寻味,既让人有切身之感的共鸣,又有不得不停下里细细品读的生活哲学。
这正是阿巴斯的高度,而他的方式就是通过角色的嘴巴讲出来的。
影片开始一本男主角所著的书即为《合法副本》,书中的副标题亦是影片的副题“一个好的赝品胜于原作”。
这其中对艺术的真谛与形式化做了很大的讨论,影射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进展中,直到男主角和有生活困扰的比诺什交叉在一起才体现出生活性的一面。
可不可以这样认为?
男主角就是艺术性的,严谨,冷酷,固执,思辨。
注意他发布会的迟到,接手机,漫步城镇的时好时坏的心情,敏感的想法,这都是导演刻画人物的细节,让人物立住的细节。
而比诺什一方主要由于家庭的烦恼,她虽然热爱艺术,但一些大道理在现实的困惑中对于她是苍白的,比诺什急需一个出口,扭转思想的出口。
这样她在这次漫步中显得很抓狂。
想来可笑,男主角变为比诺什的丈夫副本只需要一个小的契机(在咖啡屋被误认为夫妻),或者二人真的有足够的天真来玩玩儿时的过家家角色扮演游戏,而且津津乐道。
这是影片为比诺什安排的出口,是艺术与生活的结合,更是《合法副本》在艺术论述著作与真人角色扮演的双关。
影片中所有说出来的主题也好,暗示也好,那都是面上的,就摆在那了。
而没有道明的才是我们应该继续思索的,这如比诺什戏后所说:一部好电影不在于它表达了什么,而是他留给人们多少思考。
我想阿巴斯在处理这种弹性的地方已举重若轻,信手拈来了。
让我们从真实角度出发来看待比诺什的问题,一个刚刚认识的艺术家真的能代替比诺什的丈夫吗?
男主角这个副本,也就是赝品,他来了个亲身实证自己的艺术论点,副本的价值在照进原作的基础上也有其内在的价值与意义。
而他对比诺什的帮助不是要一一解开与丈夫的琐碎矛盾,而是一个大的态度,他要做的只是奉献他的抚慰。
有很多他们所说的事件对不上(餐厅中,互相狡辩睡觉事件),但这也上升到了所有夫妻之间的矛盾争吵样板。
男主角也是在新角色中观察着婚姻的样子,这不是一个个人救赎而是对婚姻的阐述,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何等大胆的剧作!
)记得影片中被比诺什采访的夫妻,他们都敏锐的察觉到了这对假夫妻的问题,这是他们的默契。
那个年长的男人劝解男主角要搭着妻子肩膀共同前进,这似乎更像对所有丈夫说的。
另外,从教堂出来的相濡以沫的老夫妻,丈夫搀着蹒跚的老伴,这样的景象是导演在刻意的歌颂模范丈夫的形象。
男主角这个合法副本为的不是代替谁,而是完成自己的价值——为了比诺什的宽慰。
更近一步说,他是所有丈夫的副本,发掘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比诺什,由于我对她的喜爱有可能妨碍正确判断,在此不多说。
但这个英国歌唱家的男主角确实可圈可点,这是他的处女作,我也不知道他还会不会有续作,这种情况下的却不易了。
就更不要说比诺什力压梅西尔,你可以细看一下,影片的中心就是比诺什,在跟镜头中往往都是只跟比诺什,而却戏份,人物深度也都在她那里。
她只是做好自己的那份罢了。
豆瓣对《合法副本》的介绍似乎不准确,“很不‘阿巴斯’的故事”,这很明显是意.法式的故事,注重角色内在深度,事件反而是次要的。
但其中阿巴斯的风格显著,无论以车代步还是以步代车,都是一种在路上的情境,配角通常都会以很有深度的交谈开导主角,这都很“很阿巴斯”。
你能看见阿巴斯的长镜头,干净的构图,听见深层次的思想转述。
让我觉得很考究的镜头是在“餐馆吃饭”这场戏,对话切换都是中性镜头,演员正对摄像机,这在普通电影拍法作为过渡镜头而阿巴斯却一直沿用,为何?
玩相机的人都清楚人脸三七分比较上相,很少有人敢直面相机在此是为了将演员的面部表情清楚的刻画,因为这种人物有深度的电影,演员眼神,微表情都是推动剧情的关键。
这还是一个导演,演员,观众的三线合一的用意。
阿巴斯镜头的考究是很有名的,很愿意与大家讨论。
我只能说,这不是“阿巴斯”的故事,但是是阿巴斯的片子。
想想看,大师们何以称为大师?
他们的标志也就是一种风格,让人一看就会发觉到他们的影子。
虽然并没有回答我们的问题,但是很有教益:http://www.huffingtonpost.com/karin-badt/kiarostamis-certified-cop_b_584074.htmlhttp://www.huffingtonpost.com/karin-badt/a-conversation-with-julie_b_584068.html
看完电影,再看评论,才知道是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的电影呀。
怪不得能够引起我如此的观影兴趣呀,我也奇怪现在这个世界上怎么有这么多天才的导演,想不到还是老熟人呀。
电影中,作为作家的男主角,发明了一个理论,就是仿制品如果能达到原作的效果,就与原作没有任何区别。
于是素味平生的女主角,就用一个事例来驳拆了作家的这个观念,她要证明的是,生命与仿制是完全不同的。
由于他们两人被很多人认为是夫妻,于是女主角索性就扮演起妻子的角色,她假设这是他们的结婚十五周年纪念日,重回结婚时住的旅馆房间。
女主角很能入戏,而男主角却无法入戏。
这一切说明什么呢,我粗浅的理解是,生命本身是不可复制的,也是值得珍视的。
看欧洲电影真的需要一个很长的反射弧。
在看《合法副本》的时候,我闷得几乎走神。
我觉得原因主要是我看了官方的电影情节简介,然后把自己困在了官方介绍:电影讨论的是,艺术的赝品/男女主角扮演的夫妻是否具有和真迹/真实夫妻关系一样的价值?
但第二天却一直在脑中回放电影的片段,越想越觉得每个细节都值得玩味。
撇去电影关于艺术的讨论,可以把它理解为一对有点暧昧的男女在第一次约会中相互征服的过程,也是一场他们关于爱的辩论。
我们按照这条逻辑线把电影再复盘一次。
电影开始。
“英国作家詹姆斯·米勒(威廉·施梅尔 William Shimell 饰)来到意大利城市托斯卡纳为新作《合法副本》举办讲座。
他与读者讨论书中的观点:关于艺术创作真实性的议论是毫无必要的,因为复制品本身即是原作,原作也是由其他作品复制而来。
一个做古董买卖的法国女人(朱丽叶· 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 饰)带着11岁的儿子参与了讨论会,想为刚买的书索要签名。
中途因为儿子饿了她提前离开,临走时留下了一个电话号码。
” (官方简介)女人离开讲座,和儿子在餐厅等汉堡。
儿子揶揄女人,说她发花痴喜欢上了作家米勒,想和他谈恋爱。
女人矢口否认,接着说起她买了6本书,要送给她妹妹,XX, XX 。
儿子笑说你买这么多书干什么?
为什么要送给xx, 你根本就不喜欢XX。
女人开玩笑说, 你就当我就是喜欢买我不喜欢的书送给我不喜欢的人。
--- 其实这里女人这么说,已经默认了儿子的猜测,她其实根本对作家的书不感兴趣,观点也并不认可,她是喜欢上了作家本人。
她留下电话号码,根本不是邀请作家去她的店里观摩古董赝品,而是希望能再见到作家。
然后,镜头一转,作家来到了女人的古董店。
女人出来迎接 --- 明显可以看到她精心的打扮过--- 她没有把这当成是一次艺术交流,而是一次约会。
作家看着店里的古董,说:它们很漂亮,也很危险。
你要小心,要和它们保持距离。
女人笑了,说,它们只是赝品而已。
作家却说,是,但是仍然要和它们保持距离。
- 这里其实也是作家对女人(以及爱情)的态度, 他显然是察觉到了女人的惊人美貌和她的暧昧,但是他却提醒自己,这很危险,要保持距离。
哪怕是假装的,也不行。
这也是为什么,这之后整天的约会,作家都别扭不配合,尬出天际,因为他一直在和自己内心交战。
然后作家提出要出去走走。
女人说她想到一个好地方。
作家同意,然后表示只要9点回来赶上火车就行。
于是两人坐上女人的车。
刚上车这段时间,气氛还算不错,属于女主小粉丝恭维作家,大家都客客气气的阶段。
转折点在于,作家给女主签书,送给她妹妹玛丽。
女主开始吐槽玛丽来活跃气氛, 她说玛丽乐于躺平,过自己的庸俗小日子,买花里花哨的假珠宝,还嫁给了一个没文化的口吃,连叫她的名字都是“玛玛玛玛玛丽”。
在一个文化人面前吐槽一个庸俗小市民,本来女主预想的效果是,作家哈哈大笑,然后加入女主一起吐槽,从而促进彼此的亲密度。
谁知道,作家大家赞赏玛丽,说玛丽是难能可贵的"真货”,她和丈夫的爱情真挚感人。
还把已经签完名的书拿回来,加上一句话。
到这里,女主急了,冒着出车祸的危险,非要把书抢过来看作家到底写了什么。
电影里没有直接说到底作家写了什么,但是能想到,他说的是赞美玛丽真实的话。
女主到这里已经生气了 --- 说自己口里庸俗的妹妹真实,那就其实是对女人自己的否定,说明她的生活是虚假的,是自以为是的附庸风雅。
大家可以自动带入一下,一个女神,打扮的漂漂亮亮的,主动约会看起来对自己有点意思的大叔,一路恭维带气氛,本因为手到擒来,结果被这么一怼,还不得气炸。
但是由于自己有教养,还是第一次见面,不能直接炸,于是就开始绵里藏针,找机会怼对方。
所以这段插曲之后,女人不再客客气气,开始针锋相对的和作家辩论作家书中的观点。
在辩论中,作家看着路边的柏树,说,这些柏树在这里已经上百年,它们都是真正的艺术品,不过是没有陈列在艺术馆里而已。
这里也能理解为什么作家会对玛丽赞赏,作家心中其实认为生活本身就是艺术,其他任何形式的艺术品都是对生活这个本体的复制。
所以做为生活复制品的艺术品,没有讨论真品赝品的必要。
等终于到了目的地。
是一个当地的结婚热门地,有很多新人在此宣誓举行婚礼。
女人带作家来此,是来这里的博物馆看一副被当做真迹流传了200年的赝品。
(当然隐蔽原因肯定也有此地的浪漫氛围很适合约会的原因)女人觉得这是作家书里观点的极佳例子,作家一定会喜欢。
然后,作家却兴味了了,说这种例子并不罕见。
女人的殷勤再次被碰了一鼻子灰。
气氛很尴尬。
这时女人的儿子打电话来,女人从约会状态无奈切换到单亲妈妈,不耐烦的对熊孩子大喊大叫。
大猪蹄子作家在一旁,却说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懂得活在当下,值得大家学习。
这,试问哪个被熊孩子搞的的焦头烂额的妈妈听了不光火。。。
约会气氛直接降到冰点。
在这个氛围下,两人走进了咖啡馆。
聊天中,作家走出去接听一个工作电话。
这时,咖啡馆的老板娘和女人攀谈起来,并误以为作家是女人的丈夫。
女人并没有解释,而是借这个机会,开始戏假情真的跟老板娘数落起作家来 --- 憋了一肚子气的女人,终于逮到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发泄自己对作家的一路上积蓄的不满。
越说越爽,越说越如戏,给作家编排了一大堆戏,什么常年工作不回家啊,不解风情啊,不带孩子啊,blablabla。。。
骂了个爽。
在咖啡馆开始冒充夫妻的这段之前,有个铺垫。
作家讲述了他几年前在罗马碰到一对母子的故事,女人听的泪流满面。
这对母子并不是女人和她的孩子,但是女人却把自己深深的代入了进去。
说明女人就是一个非常容易如戏的人。
所以之后的借机冒充也就合理了。
作家回来之后,女人解释了老板娘误认为他们是夫妻的事,然后他们离开咖啡馆,继续在小城散步。
他们的谈话仍然是关于艺术,关于生活的辩论。
但是这次不一样了,女人找到杀手锏了:一旦她觉得讲理无济于事,就开始妻子上身,对作家作为“丈夫”的失职开始声讨。
作家被女人强烈的情感裹挟其中,也开始或真或假的扮演起丈夫的身份。
他可能也觉得,这是个比说理更好的实验方式,用真正成为赝品夫妻,来说服她同意自己的观点,复制品和真品一样,也能传递真实的情感。
两人的夫妻气场实在强大。
很快,一对热情的新人竟然邀请他们一起合照,觉得他们长久的婚姻能给他们带来好运。
女人开心的扮演了婚姻幸福的妻子,而作家却一百万个不愿意。
作家很严肃的对女人表示,我们都经历过,我们知道,这之后会演变成什么样。
为什么还要糊弄这些年轻人,让她们对爱情和婚姻产生幻想。
一样经历过失败婚姻的女人却不这么想。
她仍然有少女般期待的眼神,仍然真心为这些新人高兴,她是从内心仍然相信爱情的人。
她不愿意承认爱情会随着婚姻和时间而消逝。
从这里开始,两人虽然还在谈话中辩论艺术品的价值,但是其实都话里有话,辩论的重点已经转移到了 “爱情最后都消逝吗?
婚姻最后一定会变丑陋吗?
”作家对于自己的观点是非常笃定的 他自己也确实这么做的, 这也对照了他为啥一直对这个漂亮女人的暧昧拒之千里。
他拒绝的就是注定会消逝的爱情。
在这场辩论中,作家的态度有两次动摇。
第一次,在两人对于小广场的雕塑艺术价值争执不下后,女人随手在路边拉来了一对刚退休的游客夫妇,证明其他人也同意她对这个雕塑的评价。
夫妇中的先生揽着作家的肩膀,对他说,我不知道你们怎么闹不愉快了,但是我告诉你,只要你搂着她,一切就好了。
这里,作家看着这对感情融洽的夫妇里去的背影,将信将疑,别别扭扭的把手放在了女人的肩膀,搂着她慢慢走去餐厅。
这一搂有奇效。
女人马上柔软下来,两人愉快的在餐厅坐下,甚至点了一瓶酒。
女人终于在作家这感受到了暧昧的回应,兴奋的跑去洗手间打扮。
她快乐的抹上口红,甚至带上了花里胡哨的假珠宝耳环(就像玛丽喜欢的那种),像个第一次约会的少女一样春心荡漾。
而这时,等待她并不是热情的赞美和浪漫的晚餐。
而是作家莫名其妙关于红酒,服务生的抱怨。
然后接着上升到对彼此在婚姻生活里的指责。
女人编一个故事,作家就也编一个故事反击。
(这段吵架的戏实在是拍的太真实了。
作为有过痛苦婚姻经验的我,看的时候,简直就是噩梦重现。。。
)吵到最后,女人看着窗外庆祝婚礼的人群大哭,作家拂袖离去。
晚餐不欢而散。
这次晚餐,本该是一个关系拉近升级的浪漫爱情戏,却被作家一手拉进了现实主义鸡毛蒜皮。
其实也是男女主角在各自对爱情观点辩论上的一次针锋相对。
作家用出色的“演技”为辩论技巧,赢了这一回合的辩论。
他仍然是在向女人证明:1. 哪怕是副本夫妻,也能传递真实的婚姻痛苦。
2. 婚姻中的爱情不可能长存,必会变成丑陋的互相伤害。
这同样也是他在提醒自己,不要陷入这一段似乎即将开始的爱情。
女人伤心的随意漫步,走进了一所小教堂。
作家跟在门口等候。
这时,迎来了作家态度的第二次动摇。
教堂门打开。
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互相搀扶着,慢慢的走回家。
这段镜头,导演阿巴斯拍的能有多慢就有多慢,能有多近就有多近。
镜头都怼到了老夫妻苍老的看不出表情的脸庞。
作家就这么在后面看着他们。
虽然没有台词,但观众也能感受到他的心境在慢慢的动摇,他或许也在问自己,是不是自己错了?
的确有不消逝的爱情?
女人跟在后面也走了出来。
坐在一个小旅馆的台阶下,脱下高跟鞋,一边抱怨不该选这个鞋子,一边开始揉脚。
作家跟上来,开始有一搭没一搭的安抚女人。
这里发生的对话,大部分是法语。
是女人的语言。
这里也可以看到作家开始向女人靠近,不说英语,而说起了女人的语言。
影片的最后一段,是女人又编了个故事,说这个旅馆是15年前,他们新婚时住过的。
她要了一间房间。
她躺在床上,温柔的呢喃,说上面有他的味道,还学起了玛丽口吃的老公,叫作家的名字。
这时,女人还在那个"妻子”的假身份里,但是她又是100% 真实的展现了她的情感,她的脆弱,她的温柔。
阿巴斯又用了很慢很慢的镜头,拍作家怎么慢慢的跟着女人走上旅馆房间。
然后在床上和女人聊天。
最后,作家说快9点了,他要迟到了。
然后镜头长久的停留在了作家洗完脸后,看着镜子里的自己。
影片结束。
好,我们来看一下,这场两人身体力行的辩论结果到底是谁赢了?
从艺术观点辩论的结果看,肯定是作家赢了。
作家完美的证明了即使是副本也能传递无比真实的情感和体验。
那关于爱情和婚姻的辩论呢?
影片没有告诉我们作家最后有没有留下来。
但是我觉得,这已经不重要了。
《爱在午夜降临前》已经告诉我们,作家肯定留下来了。
(什么, 我串戏了?
我不管,我就是觉得,作家肯定会留下来)因为前面的伏笔已经埋的很多。
作家虽然不相信爱情,可是他相信生活本身,也就是第一手去经历,去生活的力量。
去体验才是真正的艺术创作。
就像莎莉鲁妮在《聊天记录》里说的:要明白生活你需要先经历它。
你不能总是做一个分析的人。
WX-D9《合法副本》典型阿巴斯+新感觉。比诺什JJ显沧桑了,得戛纳影后。mk2版。豆瓣介绍似乎有误。
三星半。我原以为他们会争执、啰嗦出个所以然,和好如初或者断然分离,忘记了James九点半的火车。
没发现吗,男主一开始夸女主儿子淋湿了无所谓死了也无所谓的行为像个哲学家。女主则说那是因为有人为儿子买单。男主反正就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浪漫主义人设,嘴皮子怼得比什么厉害。但实际行动是理性且自私的。反倒是女主刀子嘴豆腐心:被摸了个肩膀后浪漫主义了起来——戴耳环涂口红——可惜男主一点面子不给;最后暗示他留下来,他尴尬且不失礼貌地用行动拒绝了。我想他的行动和言语就是女主吐槽过的「前后不一致」。我对男主的印象是:爱装逼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最后我真的放弃这个导演了,真的话痨……我觉得如果一部电影能做到完美用小说(文字)体复述出来的话,那就不是好电影。
对白电影,无感
看了茱麗葉畢諾許的『愛情對白』,精采的愛情辯證,再次突顯男女思考模式之別。當愛情被生活逐漸磨平,男人認為只是改變愛的方式,女人卻認為是愛與不愛的問題。雖然任何事都應換個角度看待,但男人不明白一旦女人改變了愛情的態度,也就改變了愛的決心。因為愛情是對談,不是獨白,是感受,不是對錯。
我蒙了...
对片子想表达的东西无权说三道四,只是想劝退那些和我一样不吃这一套的观影群众。怎么贴标签呢?话痨?太艺术?太平静?
真和假只是个定义,看的是你的态度。
试着在婚姻中寻找答案,却无奈被现实打败。虽然是话唠电影式的探讨问题,但和任意一部《爱在》系列的影片比起来还是差的多,结尾的窗子倒是有一贯基阿米斯塔米的余韵。
以法语或意大利语为基础的,且是对话为主体的电影看起来,需要极大的耐心。
要是在放《唐山大地震》的影院里也放几个摄像头,记录各种人大哭的镜头,然后做成一部影片也会很震撼的。观影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zMjIxNTk2.html
爱在的合法副本(
无格局无节奏无空间长镜头有时。意识形态上很不阿巴斯,却在艺术价值上面提供了新的样本。不过这种话唠式的电影看着真心脑袋疼。比诺什的表演没话讲,没有一点点表演的痕迹。
这女的一路在发什么疯,从开头努力尬到结尾,中年还非要复制爱在的小情侣初遇么心好累,唯一现实的是递过来的一块面包。
如果不告诉你这只是个赝品,你同样可以被崇拜两个世纪,直到被揭发这个世纪谎言你的身份才会被终结。只是你的本质身份不会被忽略。男人与女人的区别,是在乎这个真的是正品还是赝品的区别吗?去纠结于一个价值不菲但身不由己的价值,到底是有必要还是没有必要?一切都是来源于实际,还是幻想?
太闷了,可把我闷坏了
伊朗著名导演阿巴斯新作,朱丽叶·比诺什主演,她依然很有魅力,但影片太多台词,特别是后半段两人说来说去,看着感觉有些闷。
高赞说‘一旦抛弃叙事逻辑,以论文电影的形式来分析,这一切便都立刻合情合理顺畅通达起来’,原来没看懂是没放弃理性逻辑??!!哈哈,影评人就看一张嘴,左右横跳他都能找出道理。
such a lousy movie. full of cliche.
一般伤的起的艺术电影。模棱两可的看,模棱两可的懂。还好有站花们陪我一起讨论~这才是最重要滴~~